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学习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06 08:24: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学习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生学习方法

第1篇

关键词课堂 大学生 知识 实践创新 学习方法

1 基础理论课特点及学习方法

大学期间,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特别强调基础课和实践课的重要性。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强调了理解,鼓励创新思维的构建,特别要注意深入理解概念。如果说大学是一个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建立之本就在于基础课。

1.1 概念是理论的核心

概念是理论的核心,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反映对该理论的深入程度,所以必须重点花工夫对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如高等数学中的极限、连续、可导之间的关系。大学理论学习和中学理论学习的最大不同之处,最难掌握的地方,就是概念需要重点进行探索研究。

1.2 勤于思考,多提问题

我们在学习中往往会遇到“看都‘懂’,用无门”的现象,咎其原因便是学习未深入。如果学过以后没有问题可提,说明我们还没有学懂。会学的学生,每次学过后都会提出问题,有一些问题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得到解决,有些问题则是经过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研究或请教老师解决的(鼓励自问自答和互相讨论)。要使学习深入,主要的方法是勤于思考,发掘问题,通过“认真思考——提出问题(怀疑)——解决问题(肯定)——提高认识”的途径,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才能逐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1.3 思路的学习和训练

思路的学习和训练是一个艰难和长期的过程,可以配合看些科学发展史、哲学史,经常请教老师,借鉴成功和失败的教训,“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一个客观认识的过程,是一种创新思维的构建过程。

任何理论的建立,规律的发现,都有思路可以借鉴,并进行思路训练,经过举一反三,学会灵活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加强思路训练的直接法、筛选法、特殊值法、验证法、图象法、试探法等。学则变,变则通,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1.4 理论的系统理解——总结的重要性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 、“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也就是说,在读书过程中总结就显得至关重要。如何总结:

(1)养成总结习惯。每次复习后都应归纳一下,每学一章都应有小结,学期最后总复习时要有总结;(2)总结应简明扼要,尽量采用列表等形象的方式表达,便于看清事物间的联系;(3)要有重点与难点,从而突出事物间的联系;(4)特别要总结理论的总体思路;(5)最好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6)把每次考试当作是一次课程总结和检验自己学习效果的极好机会。

1.5 通过实践,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求知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应从思想上认识实践在认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中的重要地位。故应将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际相结合,注重第一课堂(特别是专业课)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与实验结合,与科研结合。实践不能与理论割裂,注意动手与动脑的有机结合。

配合课堂教学做适量的习题。注意做习题应有复习——做题——复习的过程,通过做题,锻炼能力,发现未懂之处,可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做题切不可取中学的题海战术,解题鼓励采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以便活跃思维,发掘创新思路。

学好基础课不但是学习后续课程所必需,也是今后考研之必要,更为成就主体形人才打好基础。

2 专业理论课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2.1 课堂教学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必学的,专业课则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目标有所侧重和有所选择。大学课程和中学课程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学习的要求和目的不同),有利于根据大学理论课特点学好本课程,故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首先大致了解一下全局有利于听课时对课文的理解,所以,课前最好能先预习5~10分钟,大致了解一下下堂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对学习内容预先有一个总体印象,做到心中有数。

(2)上课用心听讲,必须使自己的思路紧紧跟上老师的讲解思路,特别对有些着重理解的基础课,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等,绝不可有一点点走神,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将会造成今后复习的很大困难(特别对新生来说),所以课堂纪律十分重要(不可迟到,迟到会打断大家的思路)。

(3)上课必须学会记好笔记,这点特别重要。这是和中学有很大的不同处。笔记要记提纲、重点和讲课新颖的地方。

(4)课后必须认真复习,并结合着做题,两者相互促进,不可偏废。要着重于理解(特别是概念)和探索问题。

在中学里,习惯于题海战术,但对课的内容不求甚解,在大学里绝对要不得,要重点予以纠正。当然,光看书不做题也是学不好的,俗话说“光看不练假把式”。

(5)学完每章内容要有小结,学完整个课程要有总结。

由于大学的学习和中学的学习有本质的不同,需要在建立信心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摸索大学的学习规律,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小结每次的失败和成功,总结每学期的学习和生活,最终必然会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取得学习的成功。

        2.2 掌握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捷径

(1)重视基础课的学习,掌握系统学习的方法;(2)抓紧时间多实践,极早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培养个人特长,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及较强的实践能力;(3)以创新精神对待自己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3 实践、实训课特点及学习方法

由于中国大学培养目标不同,中学注重学习知识,而大学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地方,需要我们有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所以,实践方面的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学生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实践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身就是偏重于技术,所以更应重视实践学习。

3.1 重视实验学习

实验学习是实践学习的基础,实验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的是《大学物理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等。《大学物理实验》课是一门独立的课程,着重在实验技能、基本观念和科学素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强调对客观现象的观察和误差、结果的分析。它不但是一切实验课的基础,而且能使学生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能够得到最基本、最充分的训练。《电子技术实验》课是专业基础课。

3.1.1 对实验课学习的基本要求分为:

四个充分:充分认识实验课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地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克服动手时不动脑子的偏向;充分发扬探索精神,即使是验证性实验,也要多进行一些实验探索,提高自己的创新(包括设计)能力。

两要掌握: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学会基本仪器的规范操作,树立误差观念,努力减小在实验过程中的测量误差;掌握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的科学方法。树立定量观念,培养综合定量分析、科学推理,做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一种态度: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1.2 为做好实验,要做到:

(1)加强实验前的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和任务,了解实验原理,理清实验操作的整体思路,做到实验前心中有数,以避免在实验中完全被动地按实验讲义中的操作步骤照搬照抄。(2)熟悉实验仪器的主要性能、参数,仪器的调整必须思路清楚,操作规范、严格,对于一些有可能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注意事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3)重视原始数据的记录,要有对自己的测量数据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极端负责的态度。(4)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维护实验室整洁,爱护实验仪器。(5)写实验报告字体要端正,文字要简练,数据要齐全,图表要规范,计算要正确,分析要充分、具体、定量。

3.2 实训学习和技术水平

为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以适应今后实际工作和拓宽毕业后就业面的一系列技术考证的要求,应特别重视大学阶段的技术培训的学习。尤其是受大多数学生的青睐,说明大学生已开始重视实用技术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因人而异,但也有一般规律和通常做法。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尽快更新学习习惯和观念,努力探索适应大学生活的学习特点及方法,着重创新意识和素质能力的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孙昌龄.大学生学习方法[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7.

[2]维克托.p.梅厄拉纳,理查德.c.约克.大学生学习方法指导[m].文汇出版社,1987.12.

[3]熊文斌.大学生学习与谋职指南[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8.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引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

第2篇

1.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

学生掌握知识主要是占有前人积累沉淀的知识成果,然后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学知识内容的多少、知识深浅程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均有所不同。在小学低年级时,以直观的感性知识为主,百分之百依赖于教师的“教”来完成,到小学高年级时,学生的自学比例已占到20-30%。中学生的自学比例已扩大到50%,而大学生的自学比例则要占到70%,此时教师的“教”不断减少,直至最后消失。

多年来因片面追求升学率,使中学生长期习惯于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天天都是听课、看书、完成作业、模拟练习,参与名目繁多的考试,如此等等。当他们成为大学生的时候,中学阶段那种高强度的学习已一去不复返,苦不堪言的沉重升学压力已烟消云散,父母的种种监督与管教也告结束,渴望已久的解放终于来临,浑身无比的轻松感与自由感油然而生,是到松口气歇歇脚的时候了,甚至忘了到大学来是为了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迎接更艰巨的学习任务。大多数大学新生不去了解也不去想怎样学习,更不知道大学的学习主要靠自己。他们不知道大学学习的知识无论是广泛性、系统性还是操作性都是很强的;不知道大学的教学时数少,课程进度快、知识容量大、学生课余时间多的特点,还一味追求中学阶段那种“扶着走”的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大学里的教学与学习。

2.教学与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主要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掌握人类所积累的间接经验,或是他们世界观的形成,虽然不能脱离开社会实践,但主要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学校教育活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扮演着无可取代的角色。

知识的掌握与认识能力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学生离开知识的掌握,也就谈不上认识能力的发展,更谈不上有任何聪明才智。反过来,认识能力的发展又会促进掌握知识的质量与效率。但传统的教学观是将教科书视为知识的惟一宝库,教师的工作任务就是通过教科书的教学,在学生头脑里筑起一座知识的宝库来。因此,教学的着眼点就放在知识的获得和积累上,而极大程度地漠视了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如果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发展认识能力上来,并使学生具有这种能力,其对社会的贡献和意义也就更巨大,更深远。因此,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更要重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苏联心理学家维果特斯基主张教学不能只是一味地顺应学生现实的发展水平,还必须始终处于“跳一跳,才能把果子摘下来”的学习状态,使他们的知识不断增长与更新,从而使他们的认识不断得到锻炼与提升。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当学生经过努力取得学习成果后,在精神上还会获得更大的愉快与满足,产生无限欣慰与自豪,从而增加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等都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当前高校改革值得注意的问题。

3.大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科学的学习方法可获得经济、高效的学习效果,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拙劣的学习方法不仅会抑制才智的发挥,而且会视学习为沉重的负担,将学习变得枯燥乏味,甚至导致精神萎靡,丧失信心,茫然无序。

由于当前大学的教学依然是将教学活动的着眼点放在教师“教”的方法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的方法的重要性,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怎样学习,不重视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显然,只有不断地

从教师的“教”迁移到学生的“学”上来,才能最终使学生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改变“要我学”、“扶着走”的被动局面为“我要学”、“自己走”的主动局面。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让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哲学家笛卡儿很早就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人类知识总量猛增、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老师把教学的基点放在学生怎样“学”上,将自己获得知识的经验和方法,以及运用这些方法所取得的结果一并传授给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可以只关心学生学会了什么,还要关心学生是怎样学会的,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的结果,还是主观能动作用的结果。要让学生在获取间接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达到这种知识结果的手段和方法。也就是说,教师应建立这样一个概念:学生学习的价值或目的是在于获得达到某种知识成果的过程与手段。换言之,学习的目的,不是要达到某种知识成果,而是要获得达到这种结果的过程和方法。

4.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方法

中学阶段学生怎样听课、读书、记笔记、提问、做作业和考试等涉及到课堂学习的许多方法,对大学生的学习来说远远不够。大学生的学习方法还应该从课堂学习扩大到课外学习,从继承性学习扩大到创造性学习,从间接知识的学习扩大到获取直接知识的学习。

第3篇

关键词:理工科;学习困难;问题导向;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81-03

一、引言

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由于以往应试灌输式教育,高校扩招,家庭教育偏颇、学习方法不当及心理障碍等原因导致学习困难。[1]鉴于此,国内外专家学者都提出了学习效率较高的学习方法,上世纪70年代美国人Barrows首先提出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2]我国的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于2000年左右响应国外PBL的做法,并开始组建班级进行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后,首都医科大学、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等机构针对基于问题式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能较明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4]但是这几家单位几乎针对的是医学学生的课堂教育方法的改革,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配合,并且由于课堂学时有限,实施起来比较困难。[5-6]鉴于此,作者提出一种基于问题导向的理工科大学生自我学习方法,通过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不同的学生身上,提高了积极性,[1]增强了自信心,改善了学习效果。

二、问题导向学习模式的优点

学习困难是指智力正常,由于心理状态、学习认识、学习方法等原因引起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状况。[1]问题导向学习模式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以书面形式记录、解决提出问题的一种学习模式。问题导向学习模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看到稳步的提高,花了时间就能看到效果。很多人并非学习不用功,而是虽花了时间,下了功夫,但基本上看不到效果。采用基于问题模式的学习方法,提出了问题,并且记录下来,如果提出问题得到解决,便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即使问题不能全回答上来,下次看到所提问题时,能很快知道自己是卡在哪里。

2.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学习过程中,遇到不会的题目,学生要提出问题,并记录下来,在提出问题后,学生还需要针对自己所提问题,找到“答案”,由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直接的目标,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能保持专注。

3.操作简便,适用性广。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只需把问题描述记录下来。如遇到一无所知的题目,那么可以这样提问:这道题目的关键是什么?这道题的过程是怎样的?解这道题涉及哪些知识点?这道题第一步应该做什么?这道题的出发点在哪儿?突破口在哪儿?……这些问题看起来很普通,但当把这些问题记录在相应的题目上,并把“答案”找出来时,我们会发现对题目有了更深更系统的理解。

4.能让学生更有意愿、更有动力去解决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比较排斥别人提问,但如果是自己提出的问题,这种排斥感就会顿时下降。因为问题是经过自己大脑思考出来的,是自己主动提出来的,自己原先有所思考,因而会激发学生去寻找一个“答案”。

5.能建立符合自己思考过程的思维方式。由于每个人的智力、学习经历、知识结构、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对同一个题目产生的思考也不同,因而产生的问题类型和产生问题的顺序也不同。而且,对于同一个人而言,这种思维往往是比较固定,因而根据自己产生的问题便会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解题思路。

6.能明确哪些是懂的,哪些是不懂的。如果只是思考了,而不将思考的问题记录下来,就不清楚哪些内容是懂,还是一知半解,或是完全不知,这样便会造成知识的模糊。把思考问题记录下来,就能避免不懂装懂,或是其实已经懂,但还以为自己不懂。便能针对不懂的内容进行学习,避免重复做已经会了的。

7.方便复习。提出问题后,把问题解决,复习时,便知道当时存在的问题在哪儿。如果复习时先不看当时的问题,又没有思路,再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再与之前提的问题进行对比。如果问题大体相同,说明自己之前的问题没弄真正弄懂,如果差别较大,说明自己还有其他知识不懂,这样就能全面地发现、解决问题。

8.能有效地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把想到的问题用语言组织记录下来,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记录下来的问题,如果是请教他人时,有利于他人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提问者要表达的含义。同时也利于胆小、普通话不标准的学生在需要保持安静的课堂、图书馆、办公室等场合进行交流。

9.能提高学生成就感,同时能使之产生紧迫感。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并且解决一个问题,都会增加其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提问能使其进步,多提问就能多进步,学生便会对学习产生饥渴感;同时,随着学习的深入又会发现自己一直都会有问题产生,又能防止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和停滞不前的现象。

10.有利于充分思考。把一个问题记录下来,并解决它,就有可能去思考下一个问题并解决。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整理与归纳,对于专业课的学习而言,要提出个像样的问题都是需要经过大脑加工与思考的。

11.能够将困难分解。于理工科而言,解决一个题目、获得某方面的知识往往需要较长的逻辑思维,而这种较长的逻辑思维往往是大多数学习吃力的同学所畏惧的。而通过逐一地提出问题,就能将较长的逻辑思维分解,也就是将困难分解,最后再将每一部分衔接起来便得到了系统的思维。

12.能提高创新意识。[7]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因为每个人的思维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会有差别,心里的困惑与疑问也不尽相同,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解决问题,符合个性的建立及学习的一般规律。

三、问题导向学习模式的实践

为验证这种学习模式的有效性。本文作者对不同的人群做了相关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问题导向学习模式能显著提高学习效果。问题导向学习模式的流程如图1所示。

实验一:自己考博。本人虽是工科出身,但理工科目一直学得不好,并且一直学习没有底气,花了很多时间,但学习效果总不是很好。自己一直以为是智商不如别人,或者把原因归结于自己没有兴趣,不擅长读书之类的。后来在考博复习数学过程中,无意发现提问题这种方法大大改善了自己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让自己从一个害怕数学,转变喜欢数学,最后如饥似渴地通宵学习数学的人。

实验二:女友考研。女友之前也是一个对学习数学没有底气的人,虽然学习很用功,但终究还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在笔者的劝说下,她开始使用笔者给其推荐的学习方法,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她的数学由原来的90分左右的目标,到最后考试获得了115分的较好的成绩。

实验三:《工程力学》教学。《工程力学》是典型的工科科目。需要较好的基础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所教班级是一个专转本的刚进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但大都学习很用功,也听得进去老师的建议。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大部分同学都习惯了积极主动地提问,期末考试也取了较理想的成绩,全班39个同学没有一个不及格的,在学生对本人的教学评价中总体平均值超过90分,而全校的评教成绩平均在82左右。

实验四:学生数学考研,这四个考研的学生是以前教过的班级,虽以前上课时也极力提倡多提问,但由于当时是大班教学,无法一一进行辅导,故真正能严格去做的学生较少。自从他们把办公室隔壁的教室当考研室后,也渐渐熟悉起来,有一天,有个学生和我说最近复习数学感觉没什么效果,看了前面的又忘了后面的。于是让学生找一道他会的题目,本人在看完题目之后,把心中的疑问写下来,由于很久没做过数学,一口气总共写了十几个问题,学生竟一个都没回答上来,而之前学生说他会做,我问他是如何会做的,他说他看了答案就觉得会做了。然后我和他一起通过查找参考资料把我提的十几个问题一一回答出来了,学生顿时有所悟,然后我把提问的作用及如何提问又和他细说了一遍,学生听完之后激动地说今天的这番话解决了他二十多年学习的困惑,这种学习方法肯定要让他受益终身。在场的其他三位同学也对这位学生的话表示认可。

实验五:学生《材料力学》考研,因为此前教过这个学生的《工程力学》,学生问到我有一个题目不会做,能不能给他看下,当我拿到他的题目时,我心里也没多大把握能做出来,但我按照我的思路把心中的疑问一一列出来,然后和学生一起探讨,查找资料,很快,不到十分钟就解出来了。学生很惊讶地说:“我思考了整整两天,一点头绪都没有,老师在也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这么快就解决了,真让我佩服。”

四、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五个实验,看到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其他人,运用问题导向学习模式后都起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能使学习效果有明显提升的原因在于基于问题导向的学习模式具有能让学生无论什么样的基础都能看到自己稳步的提高,能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能让学生更有意愿、更有动力去解决问题,能建立符合自己思考过程的思维方式,更有针对性去学习,能得到充分的思考,能将困难分解等优点。同时,在实验过程中笔者发现的问题有:大部分学生是遇到几乎难以超越的困难时才听得进去建议,单独交流的效果要比集体交流效果好,部分人在执行过程中需要监督才能做得比较好。

五、结论

1.问题导向模式具有明显促进学习的效果,并且操作简单,能将困难分解,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稳步地提高,能保持注意力集中,能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能方便复习,提高成就感,也产生紧迫感。普遍适用于学习吃力、学习没有兴趣、基础较差、思维敏捷度较低但又渴望进步提高的人群。

2.大部分学生是遇到几乎难以超越的困难时才听得进去建议,单独交流的效果要比集体交流效果好,在形成习惯之前部分人需要监督才能做得比较好。

参考文献:

[1]孙玉文,刘作权.理工科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及帮教对策[J].黑河学刊,2010,170(9):119-121.

[2]马建辉.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2007,27(5):1-3.

[3]魏国义,郑青敏.以问题为基础互动式教学法用于临床药理学教学的探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9):704-709.

[4]陈继红,罗和生,董卫国,等.案例教学法与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法相结合在内科消化系统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2010,30(2):250-252.

[5]汤丰林,申继亮.基于问题的学习与我们的教育现实[J]. 比较教育研究,2005,176(1):73-77.

第4篇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新生;学习方法

“大学新生学习不适应症”是指大学新生因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而无法适应大学生活的现象。大学辅导员的引导教育对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与中学的不同,从而导致一部分大学新生因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而出现各种问题。大学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往往偏向于德育,而忽视对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大学辅导员应加强对大学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大学新生学习不适应症”的原因

受中学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大学新生一时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加上缺少合适的学习方法,很容易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学习效率低,出现“大学新生学习不适应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大学课堂与中学课堂的差异性

在中学课堂上,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较少。课堂上的互动性较差,每个学生有自己固定的座位,与班上其他同学交流较少。中学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以高考大纲为准,教师教课以大纲的知识点为主,对每个知识点的讲授都非常详细,课堂进度比较慢。学生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很少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在大学课堂,教师多采用开放式教学。教师只对课程进行简单介绍,不再像高中教师那样对每个知识点都做深入讲解。另外,大学开设的课程较多,课堂信息量大。受课时限制,教师的讲课进度较快。大学课堂的互动性也很强,学生没有固定的座位,可以随时交流。大学教材相对高中教材而言,内容专业性强,比较抽象、枯燥,所以,学生在理解时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较少,大部分要靠学生自主学习,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学习难度。考试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思想、观点发挥主观能动性。

2.任课老师重知识讲授,轻方法传授

大学教师与高中教师的不同之处在于大学教师只负责自己所担任课程的讲授,平时与学生沟通较少。 相比而言,高中教师更像是一个“保姆”,整天跟在学生后面督促学习,除了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知识,还在课下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辅导。这样,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依赖,致使大学新生很难适应大学教师的讲课方法,而大多数任课教师侧重于专业课程的系统讲授,忽视了对本科课程学习方法的讲解。因此,如何学习各门课程成了困扰大学新生的一大难题。

3.新生入学教育中对学习方法的忽视

大学新生面对陌生的环境,难免会产生一些不适应。而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大学辅导员普遍会对学生讲授大学与中学生活环境的差异,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角色转变、校规校纪教育以及心理教育,却往往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4.大学新生自身学习态度不端正

大学阶段是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对刚从高考压力下解放出来的大学新生而言,大学的一切都是新奇的。由于大学期间的学习时间安排相对自由,不少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恋爱中不能自拔,甚至经常出现迟到、早退、逃课等现象。一些学生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或专业,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再加上大学课程专业性强,学生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之后,感觉学业越来越难,便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二、“大学新生学习不适应症”的表现

1.失去“优生”效应,产生心理落差

对能考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在中学阶段大都是学校里的佼佼者。进入大学,他们仍旧保持着这种心理上的优越感。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发现大学里和自己一样优秀的同学有很多,甚至有许多比自己优秀得多。自己在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相貌气质、人际交往、才艺特长等方面处处不如人,由原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王子”变成了“丑小鸭”。这样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衡,进而产生自卑、失落、自暴自弃的心理,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

2.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生活消沉

在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但他们真正进入大学,面对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在学习环境相对宽松的情况下,容易暂时失去学业压力和学习目标,对将来的就业前景也不清楚,于是陷入空虚、迷茫。特别是新生看到周围那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同学将自己的大量时间用于上网、玩游戏、谈恋爱,便随波逐流,在娱乐休闲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学业。

3.不重视专业学习,求职前景不佳

许多大学新生因为就读的不是自己理想的专业,对所学专业兴趣不浓,再加上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背景、特点、就业前景等缺乏了解,也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进而造成学习兴趣下降,忽视对专业课的学习。

三、大学辅导员对新生学习方法指导的策略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学辅导员除了肩负着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还在对大学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大学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着重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1.向新生系统介绍所学专业的专业特点、发展现状和前景等,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端正学习态度

许多新生因为专业不理想而缺乏学习兴趣。辅导员应针对学生要求,邀请专业教师为学生系统地讲授所学专业的特点、发展现状和前景等,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深入了解。这样,辅导员才能够在了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消除迷茫心态,进而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对专业课的学习,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开展专题讲座,介绍大学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便让新生对大学学习有充分的了解

大学的课程与中学的不同,往往使一些学生难以适应而陷入迷茫状态。辅导员应邀请专业教师开展系列讲座,让学生了解大学课程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特点,避免因不了解而陷入迷茫的现象。

3.与专业课教师沟通,向新生系统讲授各门学科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辅导员应在开学初期及时与各专业课教师沟通,将学生的困惑告知专业教师,让各任课教师在开始讲授专业课前,先对该课程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进行简单介绍,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始该课程的学习。

4.利用榜样效应,让成绩优异的高年级学生向新生介绍学习经验

辅导员可以联系学习成绩优异的高年级学生,让他们将自己实践过的学习方法介绍给新生。一般来说,学长的经验可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新生也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与学长建立联系,加强沟通。

综上所述,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基础工作,而学习方法指导更是其重要内容。因此,大学辅导员应结合新生特点,开展一系列学习方法指导工作,帮助新生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最终,帮助学生走出迷茫、消除困惑,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找到自己新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洪旭斌.从辅导员角度谈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J].今日科苑,2008,(18).

[2]郏旭伟.简析大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及解决方法[J].改革与开放,2011,(2).

[3]童乐廷.加强方法引导 激发学习热情——浅析高校大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激发[J].赤峰学院学报,2008,(4).

第5篇

Abstract:Along with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ty stage's oncoming, between the universities and students’ education relations have the change, the existing teaching service resources were already unable to the study demand which satisfies the student to grow day by day, the study difficult position question which the university student appears are not allow to neglect.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raise the work to comply with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rket demand, develops own function diligent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 to develop omni-directionally, specially university student's study question.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问题 解决方法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problems solution

一、当代大学生出现的几个学习问题

1.对学习缺乏长期有效的规划。新生初入高校,大学学习理念尚未成型,受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专业概念。面对大学弹性的学习环境而显得十分盲目;对整个大学学习进程缺少理性的分析和前瞻性的设计,造成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

2.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普遍延用中学阶段“应试型”学习方法,根本无法适应大学高强度、大流量的知识灌输,造成了效率低、效果差。关于学法,学生只能自己摸索,很少可以从老师那里得到学法指导。

3.重讲授,课堂教学指导少。大学课堂承载的知识信息量大、难度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接受、领会。目前高校的课堂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程)少有系统的、完善的配套辅导措施,如课前的背景介绍、知识引入,课后纵深研讨、答疑解惑,课程测试后的讲解、反馈等。因此造成课堂上知识传授的质量难于保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缺少综合素质的训练指导。大学生的学习普遍都停留在书本理论死记硬背的层面,很少有机会在实践中体验、交流、反馈。传统的高校集体性活动(如专业竞赛、文体比赛等)自发性、娱乐性强而引导性、发展性相对薄弱,未能真正发挥出“第二课堂”的学习作用。

5.学生对如何化解学习压力感到茫然。学习压力大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的感受。由于缺少有效的学法指导和科学的压力疏解机制,学习问题堆积形成学习困境,有的学生甚至产生学习心理障碍,如厌学、逃课等现象在高校中层出不穷。

二、试析大学生出现学习问题的原因

1.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一方面由于扩招导致学生人数极速激增,学习资源紧张,课堂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另一方面,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只有为数不多的教师能有意识地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揉入课堂教学中,大部分老教师则恪守传统教学方法。这样一来,原本充满期待的大学生们大失所望,最初的学习激情遭受严重打击,动力锐减。

2.社会功利意识强。高校兼具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其中培养人才是核心功能。社会的快速发展刺激了社会大众的功利需求,高校的后两项功能(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过度膨胀,并已影响到了高校的核心功能的发挥。

三、如何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

1.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学的学习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潜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适应大学学习自主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个大学生都要养成自学的习惯。

2.加强专业学习,兼顾综合提高

大学教育具有最明显的专业性特点。几年大学学习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一大方向来安排的。大学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高层次的专业学习,这种专业性,是随着社会对本专业要求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深入的,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面也越来越宽。因此,大学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还要兼顾到适应科技发展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综合性知识要求的特点,尽可能扩大综合性,以增强毕业后对社会工作的适应性,为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的的手段。学习方法对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中要把握住的几个主要环节是:预习、听课、记笔记、复习、总结、做作业、考试等,这些环节把握好了,就能为进一步获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中只要抓住这几个基本环节,进行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及时注意消化和吸收。经过不断思考,不断消化,不断加深理解,这样得到的知识和能力才是扎实的。

当然,制约大学生学习的困难因素很多,但大学生在大学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学会学习对他们而言是大有裨益的,任何学习问题的解决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继续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当然,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学校教育资源的扩充、教师的教学改革、学生自我的奋斗三方面共同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子云.大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浅议[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6).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路径;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011-02

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各类高级专业人才,该性质决定了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然而,大学学习具有其独特性,这个阶段的学习对他们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理解和认识大学的学习,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大学生学习的关注与研究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是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从时展的要求来看,在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学习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前提,应积极倡导终身学习,大学生在大学生涯阶段的学习情况对于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及其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就是在该时代背景下对由学习目标、学习策略所构成的大学生学习路径进行研究并探讨其评价体系。

一、大学生学习路径中学习目标的研究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启动、激励、凝聚、调控、制约等心理作用,大学生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对高校学风建设有明显的积极影响。

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部分大学生感到困惑,迷失了方向,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部分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远期目标,却无法将目标转换为实际行动;部分大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好也未必能找到好的工作,由于没有学习目标进而放松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导致了现在的大学里学习气氛不浓,学风有所下降。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得出A高校的学生学习目标情况如下:找份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47.4%,找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8.2%,读研究生32.3%,出国留学3.4%,创业0.43%,参军0.43%,提升个人综合素质6.47%,其他1.37%。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有较为明确的远期目标,并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将找一份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作为首要目标。

可见,学习目标对大学生非常重要,如何指导大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进而将远期目标细化为阶段目标并转换为实际行动,从以下四个步骤实施:(1)制定学习目标,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分析自己的特长和不足,制定学习目标。(2)分解细化目标,学习目标的内容应该包括能够促进大学生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要素,将大学生的学习目标细化为身心素质目标、科技基础知识目标、人文素质与政治品德素质目标和学习能力目标,并依据该目标体系对总的学习目标进行进一步细化为四个学年的目标,并进入实施阶段。(3)调整实施目标,随着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形势的发展,最初建立的学习目标会逐渐暴露出某些欠缺,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确定的学习目标也应该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合理调整并及时更新,对学习目标在执行过程中的状况应当经常检查和总结,若发现学习目标偏离正常的轨道,要立即分析问题的原因并进一步强化或充实学习目标内容,甚至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修正目标。(4)及时评估激励,根据完成的情况及时评价,并作为下一阶段目标和计划的一举,及时给自己以激励,让学生在达成阶段目标的情况下得到进一步强化,增强完成下一阶段目标的信心。

二、大学生学习路径中学习策略的研究

目前大学生的学习策略主要以“被动”、“受控”为主要特征,该特征下学生在学习上侧重理论知识方面的灌输,往往忽视接受有关学习策略的科学指导,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位置而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基本处于个体封闭式学习模式,学习场所为单一的课堂学习,这种传统的学习方法难以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个人潜能,达到学习效果。

我们以问卷形式来调查A高校学生学习策略的现状,调查问卷分为8个部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焦虑控制策略、激励策略、努力管理、信息策略、交流/合作策略以及研究/创新策略。统计结果中,平均分高于3分则说明学生比较频繁地使用该策略,平均分低于3分则说明学生使用该策略的频率较高,平均分值越高说明学生使用相应策略的频率越高。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使用策略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元认知策略3.5分、焦虑控制策略3.4分、信息策略3.4分、认知策略3.3分、努力管理3.4分、激励策略3.3分、交流/合作策略3.3分、研究/创新策略2.2分,从调查的数据分析可知,学生整体学习策略水平较高,八项策略使用的总平均分为3.2,但是学生在研究/创新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和使用上尚存在一定问题。

从大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来看,应该引导大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标,引导大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转变,从单一形式的课堂学习向开放的网络学习转变,从局限的教材学习向全面体验学习转变,采用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网络学习法、体验学习法等先进的学习方法,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而教师应根据专业、课程和学生特点选择设计师生间互动、双向沟通交流和探索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发挥调动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创造性,逐步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掌握、阅读理解、独立自主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大学生学习路径评价方法的构建

传统的评价方法比较注重结果并用来评价优劣,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大学生进行评价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机械鉴定”和“粗略分等”,而应该将学习路径信息反馈给学生,使其能够及时地发现自身学习路径上存在的问题,从目标、兴趣、学习方法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科学地考量自身学习状态,从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成绩,不断改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科学的大学生学习路径评价方法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先进性。大学生学习路径评价体系应以基本学习任务为基本标尺,并结合各自年级特点,突出个性化的考量。(2)全面性。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要有定性评价和定量分析,要看静态成绩和动态变化。(3)完整性。评价方法应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学生工作部门,各班级协调配合,形成评价网络。(4)可操作性。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考核评价指标,使之充分地体现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并根据结果进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督促和帮助。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实现以评价促成长。大学生学习路径评价方法是以时间为线索来实施。

大一学年为大学学业生涯的探索期,其主要特征有:新环境的冲击;学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处理。大一学年标志性评价目标:(1)完成大学“四个转变”;(2)养成良好学习习惯;(3)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4)培养自身学习兴趣;(5)通过外语四级六级;(6)优秀学生奖学金;(7)各类学生表彰及荣誉;(8)参加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活动;(9)参加学生科创活动;(10)制定完整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大一学年的策略指导:(1)向老师和高年级学长求教;(2)尽快熟悉本专业领域的相关情况;(3)开始接触、初步进行职业规划。

大二学年为大学学业生涯的定向期,其主要特征有:人际关系的处理环境已经熟悉,但对未来依然迷茫;有了相对稳定的交际圈子。大二学年标志性评价目标:(1)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2)培养自身学习兴趣;(3)国家奖学金;(4)国家励志奖学金;(5)优秀学生奖学金;(6)各类学生表彰及荣誉;(7)扎实专业英语学习;(8)至少参加一次学生科创活动并获奖;(9)参加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活动;(10)确定专业学习攻读及辅修课程学习方向。大二学年的策略指导:(1)全面分析自身特点进行职业规划;(2)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3)学会放弃,以专注于目标。

大三学年为大学学业生涯的准备期,其主要特征有:开始专注于个人的学习目标;专业课的学习迈进深入强化阶段;开始反思自己的道路,并进行调整。大三学年第一学期标志性评价目标:(1)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2)培养自身学习兴趣;(3)优秀学生奖学金;(4)国家奖学金;(5)国家励志奖学金;(6)各类学生表彰及荣誉;(7)参加学生科创活动并至少获奖一项;(8)扎实专业英语学习;(9)确定升学和就业方向并提前进行相关准备工作;(10)争取各类出国学习和深造机会。大三学年的策略指导:(1)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和生活;(2)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3)在行动中反思;(4)抓住突破性机会。

大四学年为大学学业生涯的抉择期,其主要特征有:面对当前抉择,既有憧憬又有担心;对未来的思考更加现实而理性化。大四学年标志性评价目标:(1)培养自身动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2)优秀学生奖学金;(3)省级校级优秀毕业生荣誉;(4)争取各类出国学习和深造机会;(5)扎实专业英语学习;(6)顺利完成就业和考研工作。大四学年的策略指导:(1)学会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搜集信息;(2)学习各种技巧(面试、制作简历);(3)调整心态,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各种挑战。

四、结语

大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方式,学习内容专业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学习考核多样化。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科学合理构建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学习路径指导方法,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的教学规律和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学习路径进而有效提高学习效能,夯实坚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成长为国家的可靠顶用之才。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倦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10-2

本文结合调查结果对当代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个人、学校、社会三个角度提出应对策略,以缓解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倦怠状态,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学习现状

随着高校学生数量增长,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发生了变化,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态度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新特点。如大学生迷恋游戏、网络,逃课,上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大部分来自乡镇,农村,的学生为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占用上课时间打工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学习倦怠现象的出现,造成学习质量的下滑,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一)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定义及表现

学习倦怠的研究是在职业倦怠基础上开始研究的。因此,国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基本是套用“倦怠”的概念,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而产生精力耗竭,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与同学关系冷漠疏远,及对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

(二)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几个阶段

魏婷在“大学生学习倦怠初探”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形成是身心能量逐渐被耗尽的表现,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1.甜蜜期(大一开始时期)

2.资源耗竭期(大一下学期――大三上学期)

3.危机期(大三下学期――大四毕业)

二、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调查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查阅了与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倦怠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借鉴已有的研究,形成《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选取了吉林农业大学共300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3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91份有效率为97%。在300名被调查者中,男生132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4%,女168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6%;大一学生100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3.33%,大二学生80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6.67%,大三学生80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6.67%,大四及以上学生50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6.67%;从被调查者性别、年级、专业等基本情况的统计中以看出,本次调查对象的覆盖面较广,调查结果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分析中,发现以下几点较为突出的问题:(1)大学生学习动机具有很强的功利性;(2)近半数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较低;(3)就业压力过大

三、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特别复杂,本文在对当前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从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三个层面来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

(一)个人因素

1.学习动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献身科学、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谋求好工作等。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四成被调查者从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毕业后谋求一份好的工作,其次是实现家庭的愿望,回报父母,占两成,而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所占比例最小,仅为一成。

2.专业兴趣。大学学习实质上是专业科目的学习,专业性不只决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还会进一步影响甚至决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方向。杨丽娴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学习去染发动力、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负相关,即大学生的专业承诺越高,学习倦怠则越低。部分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很多学生的专业选择都是由家长或老师代劳的,他们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并不清楚自己所报专业的特色及前景,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适合什么专业,或未被所报专业录取而调剂到另一个无认知的专业。从而导致进入大学后,丧失学习兴趣,荒废学业。

3.性格因素。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倦怠与还自身的人格特征有较大关联。

(二)学校因素

1.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狭义上被定义为校园内部环境;广义的学习环境包括社会、学校环境、家庭环境。调查结果显示,和谐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是促使大学生学习积极向上的动力之一。目前学校的学习环境虽然已经基本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但这种学习环境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从而影响了后者学生学习的情绪,造成他们对大学生活感到失望,产生了对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倦怠的心理。

2.人际关系因素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失调是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和学习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大学校园里,同伴关系与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在人际冲突中体验到挫折、失望、沮丧等情绪的大学生,情绪低落,对自我评价的判断出现偏差,从而导致逃避学习、缺乏学习动力的行为出现。

(三)社会因素

在这里我们提出的社会因素主要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压力是当今大学生面临的一大难题。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后,农业院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速增多,造成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大学生为获得毕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得不将精力投入到各种形式的考证、培训之中,从而无心学习学校的专业课,严重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激发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引导

1.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发动和维持学习的心理倾向,它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脑海中的反映,对学习活动有发动和维持的动力作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习动机不是一种单一的心理状态,而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学习动机由学习的内部需求和学习的外部诱因共同构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消除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短视和狭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进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社会使命感和时代的、紧迫感,使其能够继续保持对学习热情,能够站在民族、社会、时代的高度,认识自己肩负的使命,认识学习的意义,为其学习活动找到新的强有力的动力,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心态。

2.指导学生走出专业困境,让学习变为兴趣。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是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和学习倦怠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并不了解自身的特点与爱好,也没有较为明确的职业规划,到了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才发现所学的并非是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又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对所学专业产生抵触、腻烦情绪,学习兴趣下降,陷入专业学习的困境。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可以使学生意志变的顽强,学习时心情轻松、愉快,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失去动力和倦怠的心理。

对于这类学生,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进行教育,引导和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包括本专业的特点及未来发展前景,该专业从业人员的预期发展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及该专业的学习方法等等,使学生明确自己专业的发展方向,并结合自身特点,确定努力方向,增强专业归属感,进而提高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如果符合转换专业的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批准此类学生经过考核换专业,促进学生专业特长最大程度的发展。然而,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下,转换专业的可行性是十分有限的,对于不能换专业的学生,应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特点,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学生理想职业的发展动态和前景趋势的介绍,让学生明确从事某类职业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职业态度和行为特点,避免他们由于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而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之外的事情上而荒废学业。

(二)关注心理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抵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大学生处在青年初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面临现实问题时,心理冲突经常发生。高校应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不同年学生处在不同阶段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增强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其心理的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形成坚强、乐观的意志品质。

另外,社会因素也占有一定的影响力。从根本上讲,大学生在校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就是为了毕业后能选择一个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的就业岗位,在完成自我实现的同时,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本文不再做更多的关于学生就业指导的分析,但希望通过调查研究探索出有效可行的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方法。

五、结论

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倦怠反映了大学生消极的学习状态。本文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针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应对策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走出专业困境,提高学习兴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抵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以缓解大学生学习倦怠,促进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Maslach C,Jackson S.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Journal of Occuopational Behaviour,1981,(2).

[2]贾晓波,陈凤荣.工作倦怠的测量及其干预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1):55一60.

[3]杨柏芳.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教育探索,2007,(9):8一9.

[4]MeierSF,SehmeekRR. TheBurnedout College Student:ADe-

seriptiveProfile[J].Journal of CollegeStudentPersonal,1985,(l).

第8篇

一、大学生自主学习内涵的科学界定

自主学习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学习方式,与自我教育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密切相关,通过学习者自我选择,自我内化,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各方面素质的一种自律、自主的活动。同时也是自我认识、评价、约束、激励和完善的教育活动。自主学习重视个体差异,鼓励学习者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使学习者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自我选择,自我提高。

大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正确引导下的自觉主动学习[1],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学习特点,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场所以及所需学习材料等,调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以实现自觉主动学习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突出了学生的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三个基本特征。

自主学习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大学优良学风氛围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能力决定大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决定了大学生是否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是否能满足个人发展需求。大学生正处于“以现代科技知识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知识不断更新,特别是以信息高速公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使知识老化速度加快。当代大学生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则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二、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学习效果上受多重因素影响。

1.个人理想的影响

大学生自主学习与掌握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存在显著正相关。[2]实现理想是学生坚持自主学习的终极目标,学生对帮助理想实现的一切知识保持强烈的兴趣并自我选择,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克服学习障碍,不断接近并实现个人理想。理想从时间跨度上可分为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可以持久地指导学生不断进步;短期目标在阶段内会对学习活动起到指导作用,但是,在既定短期目标实现,没有新的目标产生时,学生便会迷失自我,学习盲从。一些学生在中学时期往往以考入大学为理想,不断努力,以优异成绩考入理想大学,但进入大学后,缺乏人生理想、学习目标的指引,不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大学就是简单的混毕业证,学习动力缺乏,学业每况愈下,甚至不能完成学业。近年来学习无用论、60分万岁、拼爹等论调在学生群体中甚至成为部分学生的共识,这种混学位证、毕业证的群体在学生中占据一定的比例,由于这类特殊群体的存在,不仅导致这部分学生虽然经过了四年大学生活的培养,但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却没有显著提高,同时,还会给整体学习风气的建设带来冲击。

2.自我效能的影响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充满自信心,具有更积极的学业成就定向,这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使得他们能够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新知识。[3]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主动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主动向学习障碍发起挑战。而且,随着每次成功,自我效能感会愈加强烈,从而形成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取得新成绩、新突破的良性循环;自我效能感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逃避心理,不敢面对现实,学习依赖性强,而且每次学习失败更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学生的自信心达到了一触即溃的边缘,这就形成了自我效能感弱—自主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效果不佳—自我效能感降低—自主学习信心再次下降—学习效果严重不良这样一个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导致部分学生一次又一次降级甚至放弃学业。

3.学习动机的影响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来源于学习者自我实现的需要,外部动机是由外界诱因引起的。无论是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都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相对于外部动机而言,内部动机更能保持学生学习信念的坚定,学习活动的持久性;外部动机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不利于保持学习活动的持久性。当学生从思想上以追求真知、成长成才为学习动机时,便能长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身学业水平,努力拓宽自身知识面;而对于那部分仅以通过考试为学习动机的学生而言,则明显表现出缺乏对知识的钻研精神,存在侥幸心理,学习动力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出现补考、重修甚至考试作弊现象;当然,在学生群体中还存在学习动机严重缺失的现象,这部分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是为父母或外界环境所逼迫才学习,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待自主学习产生无所谓甚至抵触的态度。

第9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

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伴随工业革命兴起,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随着时代的飞速跃进,大学的功能,经历了从单一的传授、传播、创造知识到产学研一体全方位服务于社会的转型。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大众化的进程,大大地密切了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思想的圣地,学术和人才荟萃的高地,自觉肩负着知识的传播与创造、科研与人才培养、传承文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现代高等教育的功能和职能不断扩大:培养和培训人才,传播和传承文化,探索未知的世界,开拓新研究的领域,引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高等教育质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改变人生,教育成就人生。作为教育金字塔顶部的受教育群体,大学生应成为时代的引领者、新世界的创造者和新生活的开拓者。努力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学生成就人生的基础;终身学习和终生接受教育的理念应成为大学生成就人生的自我追求,理应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自觉追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发展、大改革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化进程加快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特别是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迈进,国家对高等教育寄予了极大的厚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提高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等主要功能的要求;总书记在《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①强调,“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全面发展,”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和标准。德为立身之本,行为处世之范;做事首先要会做人,修身才能立人;德才兼备,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成为总书记所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是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专业是社会分工的需要,是工业化的产物。大学的专业设置体现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体现就业的需要。但就人才培养而言,大学不能只培养“专家”,只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就大学生学习而言,既要兼顾专业,又不能唯专业,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尤其如此。这也是大学设置通识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不同板块课教育的根本原因。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包括道德情情操、情感意志、理想和价值观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无疑包括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中,也是大学教育和价值的自觉追求。

就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而言,大学生要有奋发刻苦的精神,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科学合理的安排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远大的理想是奋斗的目标、学习的动力,奋发刻苦是走向成功的基础,科学安排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取得成功的保证。

学习,是知识的获取、传播和运用,也是人生的探索和生活的实践,永无止境。学习方法,既是学习的策略,也是学习提高的有效途径。学习方法有很多种,学科的不同,主体的差异,对学习方法的选择会有不同。高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和基础教育有根本的不同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从中学到大学,不仅是知识结构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创造力的开拓。高等教育重在培养、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不是一般地传授书本知识。大学生在注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知识的运用的同时,要自觉培养探索、质疑批判的思维和精神,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学习方法可因人而异,因学科而不同,但具体的策略和路径大同小异:无外乎获取、吸收、消化、运用以及发展和传播。大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获取和积累,而要思考、探索和创新,这是一个包括一个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考的过程,也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对知识体系质疑和扬弃的过程。

传统的知识分类,按学科门类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主要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社会科学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人文科学以人的情感、理想、信仰、文化和价值观等为研究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概念内涵和知识评价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98年,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知识经济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研究报告》对“知识”作了新的界定:“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它符号产物,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做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

联合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原则,认为这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也就是终身学习的新理念。教育、学习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过程,终身教育对大学生有特殊的意义。随着知识革命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已转化为一种生产力,一种资源和资本。知识的拥有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获得知识的方法。而如何更好更快地获取知识,有效地利用和掌握的知识,越高层次的教育越是如此。在知识化和学习型的现代社会中,大量的学习不是靠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得来的,而是通过自学和实践得来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的社会语境,对传统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积淀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技能等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人的生存、发展以及价值追求不同的影响。

新世纪以来,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了社会的快速进步和转型,我国高等教育也大步迈入大众化时代。伴随着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复合型的人才和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已成为大学生的人生选择。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善于学习,已是现代意义上的“人”最为重要的谋生手段和必备技能。

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青少年时期一次完成而一劳永逸,教育的开展必然是继续性的和终身性的。与其相应的是,人才评价标准的改变。知识占有量的多少已经不能准确反映人才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人才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对大学生来说,不能只学好教学计划规定的各种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掌握科学方法,养成良好习惯,提高综合素质。就学习而言,学会什么,只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只是学习上的增量;而会学,才是学习上质的突破,是智能化、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

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上;这客观上要求大学人才培养和教育方式方法要合乎高等教育的规律和追求,服从于学生的天资和包括就业在内的人生规划的需要,以及老师的正确导引和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应在以下方面着力:

(一)引导大学生把专业基础、职业技能和人未来蓝图的规划结合在一起,把服务祖国、成就自我作为奋斗的目标和学习的动力,追求成为现代意义上全面发展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任何教育的自觉追求,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全面”显然是人的综合素质,而不是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个意义上,学习就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培养问题了。学会学习,知道如何学习,知道自己要什么,能做什么,知道从哪儿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在信息化的社会里尤为重要。与突飞猛进的社会发展和知识爆炸的时代而言,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大学教材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大学生要注意在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基础上,尽量阅读老师的指定的参考书。要特别注重课外的获取信息的能力,要关注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和前沿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力,从中整理出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途径,更要懂得如何评价知识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是日后知识更新、自我提高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对现代大学生而言,学习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维习惯。知识的海洋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对大学生来说,学习意味着求真务实、谦虚谨慎、刻苦努力、只争朝夕,应学会博览全书,学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吸纳新观点,开拓新视野,探索新方法。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基础理论分析问题,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促进知识的有效利用和创新。

(三)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探索精神,提升大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研究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大学生科学分析方法的运用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大学教育要求具备初步科研能力。科学思维和方法的培养,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验及讲究科学的方法。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术研究方法是相同的。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思考、归纳、论证和判断的过程。学习要有有效的途径. 在学术研究中要特别注重科学的思辨,证真和证伪。从学习本身来说,要知道如何获取本学科的知识,知道从哪儿入手研究?就科学思维而言,要善于提出问题,包括某种假设;然后根据你的问题和假设寻找支撑的材料或实验、调查数据等;还要对这些材料和数据本向进行甄别,分析、检验其真伪;最后通过分析,逻辑判断检验结果、做出解释或结论。如果结论与假设相符,那还要问为什么?检查论据和逻辑过程的真实合理性;如果结论与假设相悖,那就质问为什么会错了,错在哪儿?是逻辑论证上的错还是材料、数据的原因或是假设本身就不成立?这个基础上,你才可能科学的评判,写出你的报告研究论文。这是学习和做学问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也是学习能力集中的体现。

(四)大学生应注重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成长、成才。大学教育应注重使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提高以及适应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大学生大量的知识不是来自课堂,而来自于实验室、图书馆、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全方位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努力学习的自主意识。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学以致用的体现,更是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应用,能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长,学有所成的教学目标。

(五)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的开拓,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心理素质。这是立人的要求,也是学习的心理动力。自尊才能自信,自强才能自立;自强是奋发之源,自信是立身之本。自尊、自信可增强责任心、荣誉感,自强、自立能使人奋发,追求事业上的成就,是培养敬业精神和奉献思想、成才的重要基础。更是健全人格的标志,是全面发展的重要参数。要正确理解成长的概念,成才的概念。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耶鲁大学的培养理念,一个毕业生如果只是他专业方面的一个专家,会认为是一种失败,因为真正的教育要兼顾到“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联合国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提出的教育的四个支柱,毫无疑问,这也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重要构成。联合国报告强调,“培养合格的毕业生和满足人类各方面活动需要的负责公民”②是高等教育重要的使命和职责。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对象,应在学会学习中完善自我,服务社会,成就人生。完善自我是学习中的提升,服务社会是公民的责任,成就人生是自我价值的展现和追求,这和高等教育重要的价值体现和自觉追求内涵是一致的,理应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的过程中。

高等教育应把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确定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上升到教师考核和教学评估的高度来认识其重要意义。人才培养作为衡量高等教育的重要指标,显然不在于大学培养了多少拿学位的人,而在于毕业生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以及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学习能力强和善于学习的毕业生不仅是学校也是高等教育给社会交出的答卷。这个意义上,注重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必然会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促使大学、老师和学生教学和学习观念上的变革。

大学阶段,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的努力和付出。当然,这不是否定大学本身教学设施和包括师资力量在内的学术环境、大学精神文化内涵的重要作用。客观地说,大学自身的信誉和使命感决定其能为大学生提供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一种成长成才的氛围,尽管可能会和学生的期待值有差异。应该强调的是,通过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科学学习方法的培育为学生提供通向未来的钥匙,必须始终贯穿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活动中。这客观上要求大学教育和老师应“授人以渔”。通过大学精神的培育,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批判式思维以及求真务实精神的培育,培养大学生追求真、善、美,形成服务祖国,成就人生价值理念,促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

[注释]

①.《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1-4-25.

②赵中健.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展望及其行动框架——'98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概述[J].教育发展研究,1998,(12).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