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03 05:41: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第1篇

关键词:控规层面;乌海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评估

前言

乌海市是的一个重要的新兴城市,因此在乌海市的发展建设当中,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从控规层面上来看,应当对用地规模、容积率、开口方向、配件项目、用地位置、退让距离等控制性内容进行规定。在这一过程中,为了确保乌海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应当建立相应的评估框架,确保乌海市控规目标的良好实现。

一、评估框架的构建

基于控规层面,在构建乌海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评估框架的过程中,应当遵循有针对性、突出重点、公平公正、评估因子可量化等基本原则。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对于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如果不构建一个面面俱到的评估框架,难以有效的顾及到所有层面。因此,应当突出其中的针对性和重点问题[1]。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设施对于政府服务职能和公共政策的反映尤为重要,因此必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实际实际评估过程中,由于涉及到较为复杂的因子,因此,在空间、时间等方面,这些评估因子必须具备可量化性。同时,评估因子的选择应当符合乌海市的实际发展情况,确保评估结果的真实有效。在评估框架的实际构建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协调,有效的联系环境、层次、结构之间的关系。在评估框架中,可分为内在合理性和外在有效性两个方面,综合性的对乌海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进行评估。

二、内在合理性评估

(一)定位评估

在公共服务设施的评估当中,定位评估主要是评估用地位置的合理性。在公共服务设施选址的过程中,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例如经济学当中的区位理论、物质空间理论、生态学理论、地理学理论等学科因素。由于这些影响因素往往较为模糊,因此,在实际评估当中,应当着重选取一些重点因素进行评估。对于乌海市来说,道路交通条件、用地经济性、周边用地关联性、服务范围重合度等十分重要。因此在定位评估中,应当从这些方面着手。

(二)定量评估

作为一种社会产品,公共服务设施具有公平、公共等特征。因此,公共服务设施的对象必须为城市大众,是公众能够依法享有的。为了体现良好的公平、公共原则,应当确保其服务半径满足人口分布特点,从而覆盖整个规划区域。对此,在定量评估当中,应当评估乌海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人口能够满足需求人口的实际要求[2]。对于服务半径过大或不足的公共服务设施,也要通过定量评估进行调整。在定量评估的过程中,主要将服务半径、用地规模、人口分布等作为主要的依据,并且在评估过程中与之相对应。

三、外在有效性评估

(一)专项规划衔接

基于乌海市总体规划,通过相关的专项规划,分别从环卫、商业、交通、工业等方面进行研究,能够更好的实现乌海市的总体规划目标。在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当中,也具有相应的专项规划方案,例如市场、教育等设施。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专项规划评估当中,一方面需要评估控规成果是否对专项规划进行了落实,另一方面也要评估其与周边廊道和用地的衔接。

(二)控规之间衔接

由于乌海市属于一个新兴城市,因而财政方面比较有限,编制单位的专业人员也不够完备。因此,在乌海市的控规编制单位中,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是,在不同的编制单位中,设计人员往往只在本领域之内进行规划,没有考虑到与其它领域规划之间的协调和衔接,因而容易造成规划方案不合理的情况[3]。因此,对于乌海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评估中,应当对用地布局、位置等方面的衔接进行评估。

(三)总体规划落实

在乌海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总体规划落实评估当中,需要评估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约束性内容的落实情况。其中,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用地、空间等方面的内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用地位置规划并不属于规定性内容,但是从控规层面来看,可以对其进行更改,因而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在总体规划落实的评估当中应当基于充分的重视。结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脚步不断加快。乌海市作为的一个重要的新兴城市,其发展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在当前乌海市的发展与建设当中,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了确保规划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控规层面来看,应当建立相应的规划评估框架,结合乌海市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影响因素,从而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估,以促进乌海市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俞滨洋,耿毓修,王引,彭瑶玲,阳建强,林隽,耿虹,杨晓光,李王鸣,黄卫东.控规面对面[J].城市规划,2015,01:98-102.

[2]赵毅,郑俊,张建召.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方法[J].规划师,2015,03:22-28.

第2篇

关键词: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指为了方便社区居民的生活,满足住户的身心健康需要,以及方便社区的管理而建的相关硬件和软件服务设施。硬件服务设施包括商业服务、文化体育、和教育等设施。软件服务设施指的是为促进社区的管理和服务需要而建立的信息网络平台,主要包括社区安全防范、信息网络和信息管理等系统。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是满足住户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设施,和居民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虽然有些设施的使用频率并不是特别高,但这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当前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一)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相对落后

主要表现在和居民的需求脱节。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居住社区里,和居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施,比如餐厅、超市、有线电视等生活的服务设施比较齐全,而对于儿童的服务设施和文化设施以及为老人服务的设施相对较少。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具体建设中,儿童、残疾人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利益没有得到保障。

(二)社区的人群需求多样化

我国传统公共服务设施是根据人口的总量及规划的指标体系来规划的,这样做有一定的弊端。居住社区里不同年龄和阶层的居民,他们的社会行为以及生活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根据人口的总量及规划的指标体系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让公共服务设施得不到高效的利用。必须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公共服务设施计划,但在实际上,设计人员要么就到传统的观念影响,或者是经济利益等方面影响而被他们忽视掉了。

(三)地区间公共服务设施不平衡

现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定额指标大多采用的是“千人指标”和“分级制度”结合的方法。这方法看似照顾了居住的社区面积和人口需求,但是事实上,处在城市中心的社区已经具备了完善的设施,如果再根据分级制度的标准来建设,那必然会造成过剩现象。反之,如果在一个公共服务设施比较少或者建设比较早的社区旁边建设新社区,就得想到老社区目前设施不够现象。因为新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必然要给周边地区服务。新城区或者城郊结合地带的社区开发规模比较大,针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格和种类要求比较高,如果仍然参照平均指标做规划,是很难对实际的开发及日后的使用做准确判断的。

二、开发和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的主要矛盾

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开发涉及到城市规划、资金、土地、需求、供给等五个方面。单从建设的过程来看,就包括了规划―社区开发―审核―建造―运营五个阶段。从涉及主体来看,就包括了运营商、社区居民、开发商、建造单位、规划部门、行政部门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开发中,涉及到的每个要素间合作是不是成功,就直接决定建成以后的公共服务设施,是不是可以达到合理的配置以满足居民的需求。然而,因为各种原因,要素间经常不能最大程度发挥资源的优势,使开发人建设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时会出现种种矛盾。

(一)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间的利益矛盾.

伴随住宅建设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开发商也经常通过美丽的花园和高品位的环境吸引买方,一般极少考虑到公共服务设施。因为利益的出发点不同,开发商经常只做能获得多利益的商业设施,而对社会福利服务设施没多大兴趣。加之投资的主体不同,公共服务设施的具体建设中也经常有投资者和开发者相互推诿现象。就算是已经事先规划好的,也会由于投资的主体推诿而不能及时地建成。

(二) 地块规模和开发时间的影响.

地块的开发规模不一及开发时间也不统一,使得公共服务设施不能合理地配置。开发商在对较大地块开发时,要先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合理配置好,继而分期和分批进行建设。当前的情况通常是,由几个开发商来分别开发,其相应的指标配套设施会因为面积小被侵占。开发者不统一,就容易让开发公共服务设施的人难以落实和分配。大规模社区其开发时间也较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也就变成了长期的过程。因此,没有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开发进行一个有效规划是很多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达不到居民的需求的重要原因。

三、确定和优化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项目

(一)总体优化的思路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该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并可持续发展。从规划标准看,我国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规范标准,,使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数量和内容能满足社区发展要求。同时,还要建立起可以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标准调节机制,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得到合理的利用。公益公益性项目和居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因为不能完全的市场化。指导性的项目可以根据不同的社区环境及居民需要,由开发商来开发建设,根据政府部门的指导意见做好调研,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规划实施的建议

1、着眼具体的社区,合理分级,

公共服务设施的传统分级模式是小区、组团、单元的三级模式,这种体系已和当前形势不相适应。传统的模式系统应该向市级、地区级、居住社区级、基层社区级的四级系统进行转变。和传统的模式相比较,此模式更加注重居住区和城市之间的关系。

2、强化指标,保障公众的利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很容易就受利益的影响而出现落后的现象。经常能遇到这样的现象,本来已规划好的用来建设公益性设施的用地就因为受到商业的利益驱使被挤占。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管理要改变其模式,实现由政府单一的模式转化社会化,发挥好群众性组织参加社区管理作用,把市民参加民主管理的途径及渠道进一步拓宽,提高他们参与管理意识,以增强其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3、坚持以人为本,适应人口的多样化

社区的人口结构多样化是形成需求多层次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要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对策,坚持以人为本,要根据周边环境的生活喜好、生活模式以及生活特征等来规划,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后,再利用各方的资源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以期满足各种不同人群的需求。

结语

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城市建设的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不同的利益集团也都参与进来,这就对政府部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加大市场宏观调控,以完善法制,研究公共服务的政策,还要充分考虑到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长远性,要协调各专业和各部门的要求。针对我国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中存有的问题,要积极地去寻找解决的途径,合理的布局和科学的规划,在具体的实践中完善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标准。

参考文献:

[1]宣莹,陈定荣.城市和谐社区公共设施的规划策略:兼议《南京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指引》[J].城市规划学刊,2006(2).

[2]陈伟东,张大维.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及其配置:城乡比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 .

[3]徐晓燕.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区位性调研与对策分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8) .

第3篇

关键词:城市;控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控规就是上承总规、下启修规的一个规划层次。同时,城市规划、镇规划直接实施管理的依据就是控规。城市、镇政府的职责就是实施控规,是实行规划的部门一项重要的日常法定工作,任何地方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拖延控规的实施。并且,由于城市等级和规模程度的不同,城市控规编制的理论和方式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同时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和经济的逐日发展而与时俱进。

1、当今城市控规中公共服务设施存在问题

1公共服务设施在开发建设中主要矛盾

居民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制备开发是城市控规开发的一个主要部分,涉及到的要素主要包含了土地、供给、资金、城市规划、需求等这五个方面。但是,我国的城市控规中公共服务设施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从我们身边来看,公共设施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其中还存在资金投入的问题,人们既想建设好公共设施,资金投入又不够大。从建设的过程中来看,包括了社区的开发、城市规划、建设、审核、运营等这五个阶段。就涉及到的主体来说,包含了规划部门、行政部门、建造单位、开发商、运营商、社区居民等。在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开发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合作成功与否,这决定了完成建设后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否能够到达一种合理的配置来满足广大社区群众的各类需求。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各类要素很长时间无法达到最大程度上地发挥其资源的优势,这使得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开发与建设中出现了各种矛盾。

1. 2城市规划够局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城市一贯的注重当地城市的经济增长、以至于忽略了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其质量的提高。政府将大部分的财力投入了工业用地,因为其比较与公共服务设施可获得较大的收益,公共配套设施及公共绿地所占用的金额投入的比例相对比较低;政府过于注重城市的经济形象,过于追求场面如宽敞的马路、更具现代化时代广场,由总体结构上看来,主次干道与支路的协调与比例,路网结构安排不合理,十分容易造成城市的交通拥挤。此外,由于镇村和城市各自为政这一已持续很久,土地的利用毫无章序,土地开发呈现出无秩序的经营状态,土地的利用率较低,土地资源的浪费情况比较严重。

1. 3将规划落实到实处

控规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监控一般都要落实到实处,就是根据指标的要求详尽的规划服务设施的类型、布局位置和规模大小等,并最后准确的在规划图则中表达出来,例如幼儿园、小学中学、卫生所、体育服务设施等。以土地为根本条件的决策在政府主导的有关于房地产的开发中对公共设施的控制非常有效。但是,伴随着被引入的房地产开发的制度和经济制度的转向,被开发的时间和开发的主体的不确定性影响,这个决策视角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很容易有各种问题,如控制灵活性不足,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在城市控规的阶段已经确认将极大限制下一步修建性详尽的规划总结。除此之外,所选择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往往不能够显示出太多的理性,城市控规不容易说清楚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在此处而不是规划区的其他任何位置的精准依据,对于服务设施位置的调整变动也少了必要的说明与补充或是限制的条件。城市控规中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需要把握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应该满足其使用的需求,即应该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规模大小和数量是符台有关规范最低要求的,这也是服务设施配置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在满足了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应该与开发建设结合在一起,思考投资让主体不同那么对服务设施的布局会带来的影响,给予建设与开发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其可以结合更加具体的修建性详尽规划设计的灵活布局。

2、传统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及问题缺陷

2. 1传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便是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传统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是在城市,其所依据的配置方法是按照等级配置和规模大小相对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就一般情况下来说,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可以分成市级区、居住区、居民住区这三类级别。其中居民居住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包括文化、教育、体育、管理、商业、医疗服务、社区服务、绿化和其他等多类服务项目。

2. 2传统公共服务设施的问题缺陷

传统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忽略了城乡是统一的这一概念,从而将城市与乡村作为两个不同的个体系统,将不同标准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开配置,虽然考虑到了城市和乡村不同的特征和经济情况,但是城市和乡村的配置标准差距较大,这就决定了城市与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的差距,也就与统一城乡发展的原则相违背。同时,传统公共服务配置根据等级作为依据,而不是根据居民的实际所需作为根据。按照等级作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方法认为到了一定的级别就应该配置与级别相对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以至于完全的忽略了居民真正的需求东西和需求数量,除此之外也忽略了不同设施的服务区域、服务质量的差别。除此之外,传统的服务设施配置方法极容易忽略居的真正需求,传统的设施配置方法在城市的居民及乡村的居民各自当作无区别的整体,然而实际上,无论是居住在城市的居民或是在乡村的居民,不同属性的差别导致了居民公共服务设备需求的根本差异性。

3、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解决问题的方案

经过对不同的公共服务设施主管部门的现行规范和对标准进行梳理、调研考察,确立出新的发展条件下不同级别、不同种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要求,根据合理的服务范围脱离地块的管束,采取相对比较宏观的视角在更大的范围里进行决策控制,并且要给予—定范围的自由度调整,加大补充及说明,确认有条件调整、可以调整的范围及内容。

3. 1转换决策视角

由于转化决策的视角按控规编制思想化解中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不确定性方法,在以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的前提下,对于原本就有基于地块的确定性配件向相对较大的范围或者更高一层次的控制单元开始进行调控转换。这种变化不仅可以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的种类及数量的供给方面,同时延续了已有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指标的体系,而且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能够更好地调动更多投资主体参与到城市开发当中来,在拥有弹性的规范内使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更经济更符台未来的城市开发趋势变化,考虑到不同的公共服务设施拥有不同的投资主体,服务范围及管理部门,所以应该根依据其自备需要区分不同规模的调控部分。以这样的考虑为基础,在如今新社会下的城市控规编制中,应加强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居住社区的配置功能和内容在更具有弹性的区域范围内提供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的综合全面服务,此外同时加以基层的社区服务基本功能设备。

3. 2重点确保公共利益

由于如今市场经济下的公共服务设施极易受到市场的侵蚀,可将公共服务设施分成两种:一种是极易受到市场力侵蚀的公共服务设施,此类包括文化教育、医疗服务、体育健身、社区服务,社会福利,行政管理等等;另一种是易被市场力推动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服务设施、各类商贸。为了加强对公益类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的控制,更有效的保证具有公益性的服务设施落实,在视角转换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具有公益性的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和内容的强调控制。尤其是对于政府直接投资建设配置的设施种类,可以回到传统的控制方式上去,尽量的降低控制中不的确定因子造成的干扰,对这类设施进行数量上随意调整严格监控和位置上的严格控制。然而,对于具有经营性的公共服务设施,除了政府所需求的特别规定的农贸市场以外,在标准和内容上则以迎合市场经济需求在总量和公共配置的内容为重点,以至于留有一定的余地。

参考文献

[1]李南菲;罗问;;都市卫星城的困境与破解的公共设施导向战略——以上海市松江新城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1年01期

[2]扈万泰;;创新发展 追求特色 提高城市规划水平[J];城市地理;2012年S1期

[3]高中岗;张兵;;对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若干思考和建议[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2期

第4篇

关键词:居住区 ; 公共服务设施; 教育设施 ; 配套标准 ;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建设面积及人口不断增加,但与之相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往往增长速度不成正比,在各地新闻报道中也常见市民抱怨教育设施缺少、医疗设施缺少、文化娱乐设施缺少等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日益成为政府和市民高度关心的问题。

政府由于资金有限等原因,主要负责投资建设市级、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则大部分由市场来配套。而在实际工作中,《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对社区的建设指导面临着许多挑战,既不能有效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也不能指导市城乡规划局在核发规划条件时对配套设施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导致后期开发报建的居住区规划方案往往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较少。

因此各城市制定一个符合当地实际且有前瞻性的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管理体制,作为地方标准去管理或指引社区建设,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对相关规定规范、各城市经验、规划管理部门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

2相关规定规范的分析与研究

2.1《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版

居住区按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10000-16000户)、居住小区(3000-5000户)、居住组团(300-1000户)。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采用千人指标和分类指标控制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其中居住区为建筑面积1668-3293 m2/千人,用地面积2172-5559 m2/千人;居住小区为建筑面积968~2397 m2/千人,用地面积1097~3835 m2/千人;居住组团为建筑面积362~856 m2/千人,用地面积488~1058 m2/千人。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分级配建表”及“公共服务设施各项目的设置规定”中确定了各级居住区需相应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居住小区要配套幼儿园、小学、卫生站、文化活动站(含青少年、老年活动站)、居民健身设施(含老年户外活动场地)、社区服务中心;居住区还要配套中学、医院、门诊所、文化活动中心(含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街道办事处、派出所等。

该规范存在的欠缺之处:①千人指标数据较为繁杂,且指标跨度较大(既包括各级居住区本身的数据跨度大,也包括三级居住区之间的控制规模相差大),不便于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总量统筹计算及控制单元的公共服务设施量计算,也不具有很强的指导城乡规划局进行具体建设项目审批的意义。同时千人指标控制的公建用地面积与用地平衡控制指标中的公建用地比例(居住区15~25%,小区12~22%,组团6~12%)也不完全一致。

②公建分级配建表及设置规定的部分内容,已不符合实际发展需求。以教育设施为例,规范将其分为“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四类,与我国目前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体制不相符,高中并不在义务教育范畴内,其就读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建议教育设施配套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中学分“初中”和“高中”分别控制;托儿所负责保教3周岁以下的儿童,以看护照顾为主,不承担教育职能,在实际操作中一般不独立设置,而是在幼儿园设托儿班,所以规范中要求其独立占地,不符合市场实际。

2.2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分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R12/R22/R32)”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两类。R12/R22/R32类用地包括幼托、文化体育设施、商业金融、社区卫生服务站、公用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A类用地包括行政、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

按照该标准,属于R12/R22/R32类的公共服务设施由房地产开发单位在投资建设居住区时予以配套建设,属于A类的公共设施不在居住区中配套,由政府另外负责统筹安排建设,也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提供或运营。

2.3 两者存在的冲突

前者要求按居住区人口规模配套中、小学;后者明确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不包括中、小学用地,两者存在矛盾。

3 关于居住区教育设施配套的建议

必要的规模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素之一, 中小学应具备一定规模,不鼓励分散布局。而规模的扩大必然伴随着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的同步提高,例如24班以上的小学,其占地面积较大,选址需权衡多方面因素,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超出将居住小区范畴。且中小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属于纯公共服务设施,其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均由国家公共财政提供。如果作为居住区配套设施由开发商实现,其规模和办学质量必将受到很大限制:①首先是用地规模难以保证,容易出现所谓的“麻雀小学”;②还有部分开发商采取化整为零分次报建的办法,逃避教育设施的配建;③其次是区位普遍偏差,中小学和幼儿园被置于小区中不利居住的地段,如交通噪声干扰区或高层日照阴影区;④此外,设施建设往往滞后于商品房的开发,难以保证“同时建设、同时交付使用”,同时这种建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将导致城市教育设施布局零散无序、各自为政。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将小学作为小区级必设设施,主要是考虑其服务半径要求。但是随着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校的选择不再局限于居住区范围内,教学质量的高低成为家长对学校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小学的布点和规模设置也不应只局限于小区的范畴之内,而应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统筹协调,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综上所述,建议政府作为教育设施的建设主体,以单独占地形式建设,其用地选址与规模在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统筹协调。对于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应配套小学的居住楼盘,可以采用向政府缴纳教育配套费的方式。但大型郊区楼盘因周边城市建设用地缺少,相应的公共设施配套也较少,需要开发单位按居住区人口规模配套初中、小学。

同时各地应根据当地的人口结构合理确立教育设施的千人控制指标(或采用标准户的概念)及建筑、用地面要求,以指导各级教育设施的分布数量及建设规模。如广州市采取80学位/千人控制小学服务规模,40学位/千人控制初中及幼儿园服务规模,考虑到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按照30学位/千人控制其服务规模。

4 关于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的建议

通过参考广州市、上海市、武汉市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本文提出按照刚性与弹性相结合,必配和选配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标准。

4.1 刚性与弹性相结合,必配和选配相结合

为公平协调各楼盘的开发利益,建议统一标准,无论居住区、小区、组团,均需按住宅建筑面积的一定比例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这样既便于计算,也容易形成一个固定概念去推广。各城市可以根据当地实际并结合居住区规范,合理确定比例,如以广州为例,则要求每100m2住宅建筑面积配置不少于6 m2的公共服务设施。

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可以按照该标准计算公共服务设施总量要求,并结合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在设定出让土地的规划条件时,宜要求按每100 m2住宅建筑面积不少于6 m2 的标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如控规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面积低于6 m2/每100 m2住宅建筑面积的标准,则以控规配套设施为必配,其余可由开发单位结合市场及自身需求选配;如控规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面积高于6 m2/每100 m2住宅建筑面积的标准,则以控规为准。

4.2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里明确了各级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比例要求,市城乡规划局在核发规划条件时应将此纳入其中,并要求居住区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独立占地,形成既为小区居民服务、也对外开放的社区公共中心,这样既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效率高, 也减缓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

5 结语

本文重点对教育设施及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但同时还需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阶段,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布局,避免各居住区配置设施重复单一,无法满足多元化需求,或空间分布不均衡、服务半径过大等问题。今后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会出现新的动向和特点,如何应对这种变化还需继续研究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2002年版

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3.《广州市居住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2005年

4.《广州市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移交管理规定》(穗府办〔2010〕15号)

第5篇

关键词:非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编制;实施管理;

Abstract: the non-profit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re the residents in the basic life demand protection, is to safeguard the public interes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ity of the important elements. In the current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nonprofit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overall is lagging behind state. This paper guangxi's main city health medical facilities, education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condition for non-profit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re analyzed, and the attempt to from the planning establishment,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non-profit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China, put forward the idea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erfect.

Keywords: non-profit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公共设施是指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城市经济运行、产业发展所提供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非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在提供消费时各消费者间互不影响,在消费过程中并不把其他人排除在外,其具有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具有非营利性特点,主要有政府公共部门进行开发,包括由政府主导建设的医疗卫生设施、基础教育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等。本文主要通过对广西几个主要城市居住社区级医疗设施和教育设施的建设情况为例,对调研情况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设思路。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及问题

非营利性公共设施与城市居民基本生活和生产需求密切相关,其建设的完善与否与关系到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和公共利益对的保障。作者2010至2011年间多次对广西主要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教育设施建设情况开展专项调研,并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后发现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配套建设滞后,用地难以保障;

对于新建城市和城市新区而言,非营利性公共设施的建设较为容易实现,在政府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下从城市规划编制到项目实施具有较高操作性,各类设施的配建水平主要依赖于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和个职能部门间的协作机制完善程度。而对于大部分城市建成区而言情况相对困难,老城区内经多年开发已无闲置用地,用地权属复杂,改造成本高,而往往老城区人口密度大,各类原有设施配套不完善并且经多年使用现状运营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居民需求。因此在城市建成区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即迫切实施难度又较大。

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承担着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双重职责。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地不足、布局不合理、稳定性差等问题突出。2010年南宁市公立医院举办的53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租赁房屋用硬的为26个,占总数49.1%,用房总租赁面积17185平方米,年租金费用为507.74万元。

2010年南宁市社区卫生机构用房情况统计表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调研材料自制图

2009年底统计,广西311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8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面积不足1400平米,65.09%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举办医院共用业务用房,48.6%以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靠租房执业服务,30.19%的街道办事处没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已成为制约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深入开展的“瓶颈”问题。类似情况不同程度存在于教育、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行业,致使出现“就医难”、“入学难”等社会问题。

广西城市学校缺地现状表

数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09/2010学年初普通中小学及其他学校综合统计报表》

城市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管理的非整合关系

规划编制模式的不足

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留存着计划经济烙印,强调理性的预测和全局的把握。总体规划编制强调对城市全方面各系统的全面指导使总体规划对于某一专项内容的针对性和动态适应性不足,造成实际指导作用不强。规划编制依据上位规划自上而下逐层分解,使得下一层次规划的组织编制部门难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各主管部门专项发展规划、变动的社会需要来开展有针对性的规划。同时,目前指导各类非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的法定规划编制周期较长,编制完成后针对已变化发展情况的动态编制维护不够,造成各职能部门所主管的各类非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赶不上规划的“末班车”,各职能部门难以将本部门主管的非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建设计划纳入城市规划。

实施管理的衔接不畅

各类非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的实施过程中项目立项、规划、选址、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过程中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各部门间缺乏强有力的关联协作体制,同级各职能部门从各部门业务和利益出发,难以形成有效地配合协同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设施的公益性与土地资源有偿使用的矛盾

非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投入大量资金,建成后由于其公益性质难以得到丰厚的回报。目前我国土地市场还不够成熟,市场力量对土地资源的分配具有自发、盲目、滞后等特点。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和使用价格的高涨的状况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临巨大挑战。

城市规划决策及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较强的长官意志,规划决策往往具有随意性或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忽视公共服务设施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在城市用地向周边区域大规模推进的同时也产生对城市内部空间使用权的控制,使得不产生经济效益的各类非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用地被侵占。

第6篇

1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分类

1.1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

在我国,公共服务设施分级与行政管理相对应,成都市将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确定为四级,即城市级、大区级、居住区级以及基层社区级。本文重点研究的公共服务设施对应的是居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表1)。

1.2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城市级、大区级公共设施主要为全市服务的大型独立占地设施,其分类包括行政办公、文化设施、教育科研、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商业服务、市政公用和广场绿地9类。诸如市政府、剧院、博物馆、会展中心、体育中心、市属医院、大型广场和公园等等。成都市居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社区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市政公用、绿地广场和商业服务业等9类(表2)。

2成都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发展历程

2.1国家标准和规范

在我国,国家层面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和规范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它主要适用于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层面,其内容主要是确定公共设施如大型剧院、博物馆、大中院校等设施的位置和规模。另一个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主要适用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主要是对居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规划控制,并确定其位置、等级、规模和服务半径等,以保障城市公共利益,满足居民生活要求和城市规划管理要求。

2.2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某些主要方面以及重点领域的展开和深化,在城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专项规划的编制目标明确,具有突出和明确的主线,即“需求、体系、标准、布局”(图1)。从21世纪初开始,成都市结合自身发展市情,分层级深化规划编制、加强规划管理,相继涉及了生态环保、产业经济、公共设施、综合交通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五大类型的专项规划,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法定规划的不足。其中,公共设施类包括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市政设施专项规划、综合防灾设施专项规划等(表3)。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医疗卫生设施规划、教育设施(幼儿园、中小学)规划、养老设施、社区服务(15min公共服务圈、农贸市场、社区综合体)规划等;市政设施专项规划如给排水、电力、通讯、燃气、加油加气站等设施,综合防灾设施专项规划如消防、防洪排涝、人防、应急避难场所等专项规划。此类规划重点关注社会公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这些专项规划的深化创新,完善了成都市城乡规划体系,促进了规划的“上下衔接”与“落地”,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规划导则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与建设实施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规划编制不利于实施操作、规划实施及后期管理机制不顺等问题,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组织编制了《成都市公建配套导则》。导则从分析公建配套设施建设实施的问题及难度入手,优化了公建配套设施的功能,诸如在文化方面增加了青少年活动中心,观演厅等,在体育方面增加了综合健身馆及综合运动场等。在公建配套设施标准上,整合提升了社区服务、交通市政和商业服务等方面的配置要求,规划还提出居住区级公建配套设施采用“6+8”方式即居住区服务中心的6项公共服务设施+需独立占地的8项设施集中设置,基层社区级公建配套设施采用“4+4”方式进行配置,即基层服务中心的4项设施+独立占地的4项设施,以此引导公共服务设施集约复合发展,使公建配套设施规划编制和管理更加标准和规范(图2、图3)。

2.4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

2012年,继公建配套导则出台后一年,在落实“立城优城”战略,实现“宜人成都”建设目标,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下,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组织编制了《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规划对公建配套导则进行了优化完善,在原有居住区级公建配套设施“6+8”项及基层社区级公建配套设施“4+4”项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小学、幼儿园、居民健身设施、社区绿地、社区用房、商业服务业用房、农贸市场等8类10项15min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并对接专项规划标准形成一套适合于成都市的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标准体系。

2.5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规划

2013年,为了落实《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对成都市中心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使用效率,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为以后新增的公共服务设施预留空间,推动城市基础公共服务及管理的转型升级,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组织编制了《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规划》,规划结合各专项规划及公建配套导则等有关技术要求,明确社区综合体的概念,功能构成、建设模式及建设标准。评估《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中具有发展社区综合体条件的规划地块,提出布局原则,并将社区综合体所包含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考虑与一体化打造,并针对不同模式制定社区综合体在布局、建设等方面的指引。

2.6成都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存在的问题

纵观成都市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呈现设施多元化、管理精细化、建设集约化的趋势,各规划都有代表了时代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但其自成体系,其间的关系并不明确,各项设施的功能和定义也存在差异,而且标准较多,每个规划根据发展要求都会制定一套新的标准,这就会存在编制时造成使用者不知道应该依据哪个规划的问题。这也是规划工作者们在今后编制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时亟需解决的问题。

3公共服务设施发展趋势判断

3.1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的形势

近年来成都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之间的结合也愈加密切,在这种形势下,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规模与用地布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控和相对合理的效果。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提高,成都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将面临了新的形势和挑战。首先是可达性与均等化的发展趋势。目前,大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体系及设置标准都比较系统和全面,空间布局上也相对均等,但在具体建设实施时会出现不可达的问题。诸如一所私立学校对于其周边的中低收入群体而言,尽管在空间上是临近的,但却是不可达的。那么,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和均等化不仅仅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它还应该包括时间可达性及人群(阶层)可达性等问题[1]。其次是土地资源的使用和管理由增量向存量发展的趋势。使得公共服务设施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已无法靠扩地建区的方式来解决,城市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越来越复合和多元,在这种形势下,公共服务设施也存在功能复合、建设集约的趋势。2013年成都市规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的《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规划》即是对土地集约化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混合的初步尝试。最后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诸如老龄化、婴儿潮等问题的出现以及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都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规模、配置方式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成为公共服务设施未来发展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3.2未来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核心问题

第7篇

关键词:现状;研究;实践

1 目前徐州新城区公共设施的现状

(1)环境设施不完善。城区街道上的交通标志、导向设施基本完善,主要道路上有信号灯、地面分道线、路障、绿篱带等,基本完整,但是次要道路设施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服务设施,如公共厕所、垃圾筒、电话亭、景观亭等。缺乏与街道护拦相配套的辅助设施(如人行天桥),迫使行人或者绕路。

(2)环境设施质量差。徐州市新城区整体情况概述,由于垃圾桶设置过远,导致行人在附近找不到可扔垃圾的地方,为此垃圾满天飞,影响周围环境质量。另外现有的城市公共设施未能很好地引入人文关怀理念,缺乏对人生存状况的关注。

(3)缺乏个性与文化。新城区街道或是公园为人们提供休闲和身心放松的同时,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所处城市的个性。然而新城区内现有的有些公共设施缺乏对新城自身特色的认识与价值的肯定,使得公共设施成为缺乏个性。为此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应该结合各地地理环境、文化特色进行生态化设计,设计出符合当地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公共设施,以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而徐州市新城区的候车亭不能体现当地民族风情,没有很好的利用古彭城的楚汉之韵和本土民俗文化进行设计。

2 生态城市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生态化关系研究

一个城市公共设施的生态化与这个城市的生态系统相吻合的,那么就要看这个城市是否具有生态城市的概念,本文主要研究的“生态”是指城市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使它们在两者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达到健康与共存。公共服务设施的生态化是指用生态化地去指导如何规划与设计的思路,合理解决公共设施的生命周期问题,使人与设施与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和谐。还有就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关系。城市的自然生态(本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文化(地域民俗、历史文化资源)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这些公共设施的造型和色彩,都为市民提供了接触自然、体验地域民俗文化、历史文化、观光、旅游、休闲场所的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都市形象品牌文化和美化作用,彰显城市的个性和魅力,防止过度的城市化,不能忽略了民族“根”的东西,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高层次的享受接轨,同时领略本土文化的朴实,体会传统文化感染力。实现本土文化的传统延续,形成生态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互动机制,使传统文化和优美的城市环境形成旅游生态景观,并加强生态教育,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对观赏者的永久吸引力,推动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增强了城市环境意识,产业经济的发展不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把环境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形成了以生态景观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生态产业链;产业链的形成又凭借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的建设。

3 徐州新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生态化再生设计与实践

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深入,城市公共设施的种类和范围也会越来越多样化,公共设施的生态化设计需要从人与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主要以点带面的探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生态化,把生态设计原则融入公共设施设计的全过程和公共设施的每一个要素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遵从自然生态。公共设施作为空间环境的创造者,还要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将生态思想进一步延伸到人的精神领域,通过生态化的公共设施设计提高公众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当然,我们不能为了保护自然而隔离人与自然,也就是说生态化的公共设施要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心理需要,从情感上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突出地域文化。意在表达民族文化,如公用电话亭,尽可能设置在街道明显处或是在景区相对僻静的地方。对于其形态从中国传统“屋顶、门”的造型形态出发,以独特的徐州地域建筑风格造型为蓝本展现在新城区中,丰富城市公共环境和空间的同时,也强调其造型的艺术性、民族性、生态性,设计了具有半封闭特点的公用电话亭从形态语言上明确传达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审美倾向。从生态性和经济性的角度出发,尽量减少模块的组合数量,做了一定的减法设计,这样就省却了不少材料和安装工艺等方面的费用,同时也方便了保养和维修。使之成为新城区景观区和街道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也彰显出现代都市地域文化内涵。

(3)强调服务功能。意在满足人们活动的需要。如道路导引指示牌:一种是以极为简洁明了的设计语言设计的,这套方案直接明了地传达了指引的方位性的特点,并配合以基本的文字说明,让市民看到后一目了然;另外一种则通过模块构件的相互拼合形成以代表徐州特有的地域文化的汉画像石石刻的形象,在展现生动活泼的基础上又满足了道路指示的功能需求。这样分门别类的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日后的管理及维护工作。新城区公园和广场简介传达着对于关于景点的相关背景信息,所以景区景点简介牌的设置地点一定要明确,尽量做到大方醒目,使游客在需要时能够方便地了解到这些信息。这是对景点简介牌设计时必须首先需要考虑的基本要素,只有达到这一点,才会满足设计对使用功能的基本需求。

(4)形态灵活多变。在外观设计方面灵活度和自由度。如售货亭、书报亭造型上的楚汉文化、剪纸文化运用,材料采用废弃加工塑料和玻璃制作,色彩体现自然环境的绿色,体现新城区时代气息和“新”的特点,并与周围的环境融合,体现地域和生态性特点。在结构技术上采用的是可拆卸的形式,减少连接件及零部件的数量,选择螺丝钉、卡合的方式,增加其灵活性,避免部件之间用粘合剂,因为粘合不利于公共设施的组装和拆卸,特别是化学性的粘合剂,还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整体结构多采用通透形式以增加服务的界面,在选址方面也充分考虑它的位置及朝向,以便人们通过别致的造型、灯光或醒目的色彩等方式提醒人们的注意,方便寻找。

4 小结

公共服务设施生态化是人类处理公共设施系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试图协调两者关系的重要举措,对于科学发展观在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实践中的落实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城区景区与街区的公共设施设计具体的探求对象为:空间、行为及设施要素组成的行为场所。它是城市环境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是城区的细部设计,是促进人与自然直接对话的道具,起着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作用。过生态化的公共设施使生态设计、生态观深入人心,构建起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设计通过景区内公共设施的设计达到提升城区整体形象,使公共服务设施达到人、公共设施、环境及使用人群之间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宗跃光,等.道路生态学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3(11).

第8篇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地区生产总值;城镇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2-0066-04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基础设施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吸引资金投资建厂、促进当地就业,还能促进消费,从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为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往往比例过小且增长过慢,需求远远大于供给,造成资源过度使用;而对社会生产设施投入过多且增长更新快,供给远远大于需求,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

国内外对于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有很多。吴友人的《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从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比例来讨论:基础性设施对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作用;[1]胡仁科的《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融资研究》是从基础设施的融资方面来阐述如何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的;[2]徐莹的《贵州城镇化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是以贵州的城镇为例,从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和质量方面入手,来分析基础设施对于拉动城镇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3]Kapar·Brian、Abate·Janet的《policy for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是从生产设施建设方面入手写其对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4]

上述研究的对象多涵盖整个基础设施,很少有将研究对象定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领域。在研究思路上多是从生产到投资角度入手,从增加就业、促进再生产方面揭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却忽略了非生产性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公共服务设施是由公共服务与设施两个词语构成的合成词,是这些词语含义的整合。公共设施是指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有基础设施和附属设施,其中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而附属设施是配套设施,使得基础设施得到更好服务、发挥更大作用、实现保值和增值功能的设施。[5]

本文以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和中国各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较分析,建立两者的联系。本文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6]

一、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投资、消费、储蓄的关系

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对城镇发展所需的投资、消费、储蓄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对投资、消费的影响

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也就是说加快城镇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就是促进该城镇的投资和消费。从对于一个城镇的投资和消费带动经济发展的方面来说,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增多对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

首先,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对投资的影响。对于商家投资建厂来说,一个好的投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好的投资环境必需有完善和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资源,而不仅仅是政府所建设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桥等),因为社区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的面向是社区居民,这会给投资建厂的商家在服务设施上减少很多资金及时间的成本投入。因此,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吸引商家来投资建厂,从而直接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社区居民的投资来说也是如此,完善和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会为其解除许多后顾之忧,这样居民就会用自己手中多余的钱进行一些投资,从而间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其次,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对消费的影响。完善和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除了可以促使居民将手中多余的钱用于投资以外,也可以促进居民进行消费。一旦该地区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商家能够获得利润,商家不但会加大投入力度,还会吸引更多的其他商家进行投资,这两方面的后续影响会促进当地居民的就业,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对储蓄的影响

完善和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给居民解除了很多后顾之忧,促使居民将手中的钱用于投资和消费。如果居民用于投资和消费的钱增加了,在短时间内收入固定的情况下,居民所储蓄的钱就势必会减少。对于想要在此投资建厂的商家也是如此,完善和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会增大商家对此地区进行投资的可能性,一旦进行投资,那么商家就不会将钱存在银行,而且还很有可能从银行贷款。这两种情况都会大大减少银行的储蓄量。[7]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增多对储蓄的增加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

简单起见,本文只选择当地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与该地区连续两年的生产总值的增幅来分别代表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指标。

(一)全国各地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分布及其增长速度的比较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2008)提供的数据,得到2006至2008年中国各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统计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通过SPSS软件,[8]得到分布图,见图1,其中灰色柱、黑色柱、白色柱分别代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该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单位:个)。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浙江、江苏两地在2006年至2008年间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在全国排在第一位置,而且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第二,上海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在2006年排在中游位置,而在2007年和2008年跃居到与浙江、江苏同一阵营。第三,从地理区域上来看,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最多的是东南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次是北方沿海地区、首都附近和西南中部地区。最后是西北地区和东北内陆型省份。第四,北京、天津、上海作为省级市拥有的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比一些省份多,尤其是上海。于是,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我国东南沿海城镇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远远领先其他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处于全国最低水平线。

(二)全国各地区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增长速度的比较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可以得到全国各地区城镇经济水平和其增长速度的分布与比较图,见图2,其中灰色、黑色和白色柱分别代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该地区的生产总值(单位:百万)。同时对各省级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横向比较,以2007年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的数据为例,见图3,其中,灰色柱代表2007年该地区的生产总值,黑色柱代表2007年该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灰色柱与黑色柱的单位不同,放在一起是为了分别比较各地区之间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

从中可以看出:第一,我国从2006年到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生产总值几乎都是逐年增加的。第二,我们将2008年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的地区划为A区,介于1万亿与2万亿之间的划为B区,小于1万亿的划为C区。由此可以看出A区:广东、山东、江苏、浙江;B区:河南、河北、上海、辽宁、四川、北京、福建和海南;C区:黑龙江、安徽、内蒙古、山西、广西、江西、天津、陕西、吉林、云南、重庆、新疆、贵州、甘肃、海南、宁夏、青海和。第三,从地理区域上看,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生产总值南方省份超过北方省份,东部省份超过西部省份。从而,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我国经济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态势,有些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很快,有些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仍然缓慢。同时也应注意到,在人均方面,一些地区的人均收入过高,一些地区的人均收入过低。在生产总值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其经济水平还十分低下。

(三)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城镇经济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2009年颁布的《中国统计年鉴》,得到2007年中国各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和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如图4所示。灰色折线代表2007年该地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数量,黑色折线代表2007年该地区的生产总值。

从分布图中可以看出,灰色折线和黑色折线的上升或下降的步调大致相同,各省市所对应的基本都是两个高点或两个低点,很少有对应一个高点一个低点的情况;地区生产总值的大小与地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多少在数据上具有较强的同步性和正相关性;从区域分布上看,东西部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和地区生产总值与中国中部地区相比较少。

(四)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增长速度与城镇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前面的结论,笔者提出假设: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与各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增长的速度具有正相关性。我们用后一年的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减去前一年的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来代表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增长速度,用后一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减去前一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来代表城镇经济增长速度。其中,服务数差1、经济数差1分别为2007年与2006年公共服务设施总量差值和地区生产总量差值的编码,服务数差2、经济数差2分别为2008年与2007年公共服务设施总量差值和地区生产总量差值的编码。

从SPSS输出结果(限于篇幅,不在文中体现)可以看出,经济差1与服务数差1的相关系数为0.678,经济差2与服务数差2的相关系数为0.658。这两个相关系数都接近于0.7,说明地区的经济增长的速度与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增长的速度具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性,从而证实笔者的假设: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与各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增长的速度具有正相关性。

三、结论与现实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各地区的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多少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具有正相关性,即: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较多的地区,其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反之亦然。

其次,各地的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增长对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即: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增长较快的地区,其相应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反之亦然。

最后,我国第一类、第三类地区与第二类、第四类地区相比,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在数量上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应加强第一类地区和第三类地区的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使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当然,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到各个部门,各级政府需要综合协调,在社区建设中建立一个综合协调机制,以推进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健康、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友人.经济地理[M].北京:中国学术书刊电子出版社,2010,269-272.

[2]胡仁科.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融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5.

[3]徐莹.贵州城镇化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4.

[4]Kapar brian,abate janet,standard.policy for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M].华盛顿:世界银行出版社,1995:3.

[5]唐建新?熏杨军.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0.

[6]中国统计年鉴编委会.中国统计年鉴2009[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200-210.

第9篇

数字城市的概念来源于数字地球,是数字地球的城市信息化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简而言之,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现在城市的生活发展离不开信息服务,城市信息化的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发展。

1、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意义

随着数字城市的初步建设,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就被提了出来,并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同。2001年建设部组织有关专家编撰的数字城市导论中就给出了一个经多次讨论修改的数字城市框架体系,该体系中列出了三个公共平台,分别是城市综合信息平台,城市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城市电信基础设施平台。

通过建设数字城市信息化服务平台,不仅能提供城市统一的基础信息平台,实现整个城市的各类信息可视化查询、显示和输出,而且可以满足城市各政府职能部门的日常办公及其专业应用需求,在空间上优化配置,在时间上合理利用,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流、综合和合作;同时还能宏观性的全局性的制定城市整体规划和发展战略,、为城市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提供综合决策的现代化工具和手段,。

2、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

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于程序专用或公共网设施,为城市信息共享和应用提供高效率的网络环境支持。实现城市的网络化,即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与Internet,三网实现互联互通;通过网络将分散的数据库,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建立互操作平台,建立数据仓库与交换中心,数据处理共享平台;二是通过建设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为社会经济等信息基于位置的整合与集成提供支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既是一座城市的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也是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是信息集成的载体,是数字城市赖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三是在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和扩展城市公共社会经济等信息,建立信息管理与应用服务系统,实现城市公共信息的共享,为基于公共信息平台开发各种信息应用系统,开展综合或专题应用提供保障。

3、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内容:

早在2002年中国GIS协会完成的测绘科技发展基金项目,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总体战略研究中,数字城市框架系统基本上被完全接受,并被扩展为数字中国基本框架,上述提到的三个平台被分别表述为:社会经济信息平台,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和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尽管用词不一致,但在城市层面上提及意思是一致的。它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网络基础设施主要为数字城市的运行提供基础保证,是国家和地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或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平台一般由城市最基本的空间信息及其管理和服务系统构成,是空间信息应用以及实现社会经济信息与空间信息整合的基础;城市综合信息平台和社会经济信息平台,就是在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平台的基础上的一个服务于城市应用的整合性公共平台。这三个方面实际上也是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所应包括的基本功能和应起到的核心作用。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要建设起来,并能发挥其作用,首先需要合理确定城市公共信息的内容及质量。地理信息提供与地理位置有关的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是其他各类信息的空间定位基础载体,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比如目前所谓的基础地理信息实际上是基本地形信息,不能满足大多数应用的需要。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是一级有最广泛用户群的空间基础数据,主要包括行政区划、道路、水体、地名、建筑物、地下空间设施、地址、地籍、数字影像高程测量控制点,土地利用现状规划用地园林绿地,特殊管理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等数据。

城市公共信息除包括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外,还应包括一些基本的社会经济和统计等信息,这些信息的质量取决于数据本身的特征及应用需求,同时还需要认真研究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服务模式,北京、武汉等城市在信息平台服务方式方面都做了很好的尝试,他们可以提供基于专用网络在线信息租赁服务,传统意义上的数据提供或拷贝服务以及面向公众的信息和浏览服务等等。

4、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成果:

应该说在十五期间,我国在数字城市和城市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比如,众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与空间信息平台和城市信息应用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对城市空间信息给予了较大力度的支持,研究开发了一批关键技术,并形成了若干示范应用工程,多项城市空间信息应用方面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等等。而与此同时,人们对数字城市及城市空间信息应用的认识更加理性化,科学化和合理化。

5、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面临的挑战:

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广阔数据平台,充分实现了城市信息的共享,为城市建设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政府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民众提供了工具。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数字城市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整个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既有技术上的局限,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比如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程度较低、信息获取与处理的时效性相对滞后,海量公共信息的存储维护更新问题,地理信息的保密与公开服务的矛盾问题,具备处理公共信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等等,使信息平台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整个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推广和发展还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但是信息平台包含着的强大功能和应用价值,只要在未来采取措施着重解决这些问题,信息平台还是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6、结语

数字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是城市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智慧城市、云中心、物联网建设的兴起,城市信息化建设又将掀起新一轮的,通过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及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虽然面临一些挑战,必须转换观念,以战略眼光认识城市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意义,以发展眼光看待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内涵与前景,以务实的态度处理好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的关系,通过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和共享机制,实现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迈进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建华.罗名海.Xiao JianHua.Luo MingHai 城市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期刊论文] - 城市勘测 2010(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