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3 03:57: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卫校学习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生物化学;卫校;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基础生命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因为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已渗透到医药卫生的各个领域,所以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掌握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然而,生物化学的自身特点影响了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基本概念多、大分子结构复杂、理论深奥、代谢复杂、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直接感知,觉得枯燥乏味,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如何针对卫校学生特点采取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生物化学学习效率,笔者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了解卫校学生特点,培养学生自信心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中和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多数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后选择上普通高中,而选择卫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没考上高中或受家长之命被迫来的,他们往往有着一定的自卑感和压抑感。所以,教学中,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主动性,首先要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卫校学生仅在初中学过无机化学课程,而生物化学这门课程,许多内容是与医学知识相联系的,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质疑、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帮助学生逐渐建立学好生物化学的信心。此外,教师应站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面对回答错误、回答不上来甚至站起来一言不发的学生循循善诱,多方面引导,千万不可斥责挖苦;要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出哪怕一丝一毫的闪光点,肯定他、鼓励他。
2加强生物化学知识与生活常识的联系,增加教学内容的普及性与趣味性
生物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生活中的很多事例都与生物化学有关,充分利用这些事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益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1]。例如,在讲到蛋白质互补作用时,若按教材直接讲述,内容空洞乏味,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此时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问“有的同学小的时候偏食,为什么家长会说,不能偏食,要食物多样化,荤素搭配”,学生回答“要营养均衡”。接着,教师再问“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什么”,让学生思考。然后教师进行提示“同学们,回顾一下以前学习的内容,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学生回答“氨基酸”。教师再问“必需氨基酸有几种”,学生进行回答,此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解“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比例”,最后给学生举个汉堡和豆浆搭配食用的例子,说明蛋白质互补作用的原理。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与所学生物化学知识相结合,把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通过启发式教学,在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同时,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如今,多媒体教学已是一种较普遍的教学手段。然而,在中职生物化学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不是用得越多越好,否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传统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讲述法、讨论法、活动法,等等。因此,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应取长补短、完美结合[2]。首先,在形式上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内容上适当运用传统教学手段,避免了因形式上的完美掩盖内容贫乏的问题。例如:在讲解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时,需要教师先用传统教学法讲解,然后配合多媒体手段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其次,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及学生实际来决定使用何种教学手段。笔者认为,对于一些需要用感官去认识的内容,最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DNA的复制、转录、翻译这部分内容,过程非常复杂,参与反应的生物因子也比较多,学生单凭想象来理解,会非常困难,用Flas来演示整个过程,会吸引学生注意力,给学生留下直观生动的印象,从而大大降低学习难度。
4课堂穿插讨论、答辩及演讲,注重课堂效果,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气氛实质上就是课堂上师生群体的心理气氛,是洋溢于课堂这个特定环境中的情调和氛围,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包括心理负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可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一些讨论,每次提前确定3~5个主讲人,针对主要知识点,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先积极思考,给出答案,而后引导全体学生对其答案进行讨论、研究,最后教师补充、纠正、强化与完善,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氛围[3]。这样不但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此外,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材料,以演讲的形式,将信息传递给其他同学,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总之,根据卫校学生特点,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合理的授课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化学学习兴趣,还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刘志明 单位:临夏州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戚之琳,毕富勇.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方法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2):62-63.
关键词:两极分化;小班化;学习兴趣;个性差异;团队意识
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都认同随着年级段的升高,英语学习中的两极分化逐渐严重,大班化的教育,大多数学生得不到关注,导致灵敏度不是很高的学生得不到教师的激励肯定,从而陷入一个英语学习的恶性循环中。
小班化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趋势,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是区别于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育,为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班级学生数量的变化,隐藏在其后的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和变革,它能使师生之间关系更加和谐,使因材施教不再是一句空话,更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缩小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程度。
一、刨根问底――揪“病因”
基于对小班化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在学期初,我采用了问卷法对六年级三、四、五班学生共1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也是对教师的反馈调查,看看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否适应学生,能否适应教材,学生是否喜欢,这是关系教学成败的关键,反馈意见大致如下:
(一)45%的学生喜欢上英语课,也喜欢英语教师。
(二)上课时教师更关注的是那些发言踊跃的优秀生,对于不举手的学生关注甚少。
(三)优秀生发言积极,成绩优异,得到的表扬与鼓励更多。而大多数学生只能偶尔得到老师的鼓励。
(四)教师上课的手段不够丰富,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有某部分可上可下的学生由于暂时的英语成绩跟不上,同学看不起他们,家长不看好他们,而教师因为班级人数较多,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不能时时刻刻关注他们,令他们产生较强烈的自卑感,久而久之,英语学习中不懂的东西越积越多,从而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和对立情绪。于是到了高年级之后,英语学习就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二、对症入药――“剂”
小班化教育是当代小学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它以“个性化教育”为根本,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学生提供符合其个性特征的“适应性”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学生的社会性素质相统一。
(一)小班化教学,师生间距
小班化由于班级人数较少,教师空间增大,使教师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讲台上,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来回走动于教室之中,穿行于学生之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和每个学生接触,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率,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师生间情感纽带的力量,进而更加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密和谐。
(二)小班化教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学习更是如此。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兴趣决定的。多数学生学英语一开始由于新鲜好奇,积极性都很高,但随着词汇量和语法点的增加,学生就会对英语学习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学思想。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特别是一些学困生,他们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小班化教学由于学生人数较少,教师能关注到的面相对就较广。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对学困生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宽容、多一点鼓励、多一点欣赏,让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喜欢老师,爱学英语。
(三)小班化教学,个性差异
21世纪的教育要突出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有效进行因材施教,小班化教学是其必然选择。现在的老师一个人带四五个班,每班人数五六十人,老师对每班所授内容都很难分清,当老师对学生不了解,老师很难叫出学生的名字时,因材施教只能是一句空话。
整体班级授课制已有三百多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要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防止英语学习两极分化,小班化教学是最有效的手段。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时间与教师交往、沟通,让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小班化教学必将更现实、更普遍。
参考文献:
一、巧用多媒体导入课堂教学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在小学的课本里,有许多描写景物的文章,例如《三峡之秋》,通篇文章作者采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三峡的不同时间段的秋天景色,时而明丽,时而热烈,时而幽静神秘。那么,怎样使学生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美景的同时又可以学到描写景物的方法呢?我是这样设计的:讲课之前,我就出示一组配有优美旋律的三峡秋天的图片,让学生用眼睛去感受景物的美丽,再用听觉刺激和优美的旋律带动学生的情感。学生一下子就被这样的优美画面所吸引,情感也不由自主地被感染。这时候,老师轻声讲述:多美的三峡啊!好想去亲身感受一下这样的美,你们想去吗?那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美描写出来的呢?这样的引入,学生首先有了感官上的刺激,进入了情境,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这样的文字,同时又明确了这堂课的学习目的。我想,这是一般导入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
二、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缺乏,对诗歌中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如果古诗教学中能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而香炉峰,此时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在古诗教学中,如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就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古诗教学效果。
关键词:分组学习 思维对话模式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37-01
分组学习思维对话的模式是指在教学配置和谐基础上,依靠学生、老师以及文本之间有思考空间的对话实现课堂的理想教学。其中分组学习是模式中的组织形式,提供思维的对话才是教学模式的本质核心,不仅能将课堂的活力展现出来,还能将课堂成色和生态展现出来。教学过程中所有的环节以小组为核心,小组成员需要在合作交流、展示互助中探寻想要知道的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会交流、会整理收集以及喜欢互相帮助的人才。
一、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整个教学模式的基础,组建小组的时候要注意顾及学生的自愿性,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组建,通常情况下一个小组4~6人最好,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职位,同时要经常对学生的角色进行交换,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不同角色的感觉。老师要对学生合作的习惯进行培养,让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发言,学会互相尊重和倾听,集合各个学生想法的优点找到最好的一个方法将问题解决,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耐心帮助,这样能够将学生集体合作的能力和意识培养好。例如,老师提出一些有难度的四则运算的问题2+3×4+5= ,有些学生理解起来容易出现错误,可能会理解成为(2+3)×4+5,但是实际上正确的运算方式应该是2+(3×4)+5,针对此种情况可以采取竞赛的方式,将各个小组编号,采取积分竞答形式让各个小组抢答,能够将学生之间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形成。
二、提出问题,创立情景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老师要注意的是将学生的思维动力启发出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核心问题是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桥梁。思维对话的教学模式是老师给学生创立出一些情景模式,在情境中让学生提出一些有关数学的问题。例如,在讲到商近似值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创立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平时都喜欢哪些体育运动?老师在生活中也很喜欢体育运动,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东西?这是老师今天花费17.4元买来的一筒羽毛球,同学们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看包装上面的信息有1打是12个。这是平时生活中非常简单的常识,老师从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入手,从生活的情境过渡到数学知识上,保证学生对相关的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和搜集,最终提出数学问题,让老师和学生之间距离大大缩短,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一些知识。
三、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研讨一般问题时不能给学生太长的时间,一定要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讨论的期间充分交流,又不会将学习的时间耽误。例如,在对梯形面积计算这一章节进行学习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前按照已经有的计算三角形、长方形面积的知识计算一下,由此引入对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研究,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的分析探讨找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似点与不同点,这样能够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更加透彻。小组讨论结束之后,老师可以安排全班交流讨论,讨论结果集体交流,取长补短,使得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在讨论结束之后老师可以对各个小组进行点评,同时选出最有默契的小组和最具集体智慧的小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小组之间和组员之间良性的竞争,使得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和发展。
四、总结问题,拓展训练
在全班同学交流互动讨论之后,老师与学生要对今天获取新知识过程中产生的结论和方法进行总结。尽管在对话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一些问题进行合作讨论探究解决,但最终获得的知识只是片面的,老师在讨论结束之后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思考知识的引导,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归纳成为有条理、清晰的知识点,尤其是对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总结。例如,老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结束之后,可以让交流过程中条理较清晰的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并谈谈感受,在课堂学习之后老师给学生布置一些训练题,布置的练习题一定要能体现知识点的层次性以及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和形式多样性。同时让学生做练习题的时候,对组员进行评价,一旦提出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需要让全班同学寻找解决的办法。同时有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辩论,将遇到的问题解决,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分组进行学习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有非常大的影响,对学生互相探讨、合作的意识进行培养能够将学生潜意识里面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出来,将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将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本文主要对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探讨,但是目前实践表明分组学习思维对话的教学模式还不是很完善,需要进行改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组学习;思维对话式教学
小学数学的教学对小学数学这一学科的基础知识积累及其应用能力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今后的成长以及学习也有着显著影响。但是在传统的机械化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很难实现应有的发挥。因此,在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针对小学数学这一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思维开展有效探究。随着我国的新课改实施,在教育这一领域上也得到了多方面革新,社会上对小学数学学习质量也越来越重视。以分组学习为基础,进行思维对话式教学是主要通过教师,其次通过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加以实现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这种教学方式方法,可以充分地培养学生们实际的解题能力。接下来,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开展对这一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究。
一、 以分组学习为基础的思维对话教学方法的相关概念理解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分组学习。顾名思义,分组学习就是有计划,既有“度”又有“阶梯”地引导学生自行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探究式学习,然后小组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再之后各个小组将讨论结果在教师和学生间公布,再进行讨论,然后由教师总结教学成果,对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带领学生们进行总结。也就是说,所谓分组学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来组成不同的学习合作小组,同时把教学任务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来以学生学习规律为依归,促使学生们能主动探究学习。
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有效地运用思维对话,也就引出了这一概念。
所谓思维对话,重点在于要开展对话,更在于开展对话必须有思维含量以及深度。我们开展的思维对话形式主要有:师生和文本间对话、教师和学生间对话、学生和学生之间对话以及学生本身自我对话。通过这三种对话形式,无论是教师和学生,还是学生和学生,都是以知识基础、教材文本以及教学标准为依归,以现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来不断开展学习,开展改造,从而来形成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学生要彼此倾听,同时理解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展互相间的学习,从而促进共同的发展。
对话式教学,它不仅是科学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将知识观、教学理念融到教学过程的一种艺术,从而极大地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如何开展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生态课堂更能够适应新的教学需求。生态课堂不同于传统课堂,能够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使师生思维更明晰,能够促进彼此间的交流表达,并丰富课堂生活。小学数学的生态课堂操作中等在于通过问题诱导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要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应用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方法,从而有效达成课堂教学效果,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有效设置题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同化、顺应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方式或途径。同化是认知结构在发生量变,顺应是认知结构在发生质变。我们就是要通过不同情境的有效设置,让学生有效理解问题,以得到知识同化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来开展分组式学习的思维对话,首先教师要精心地创设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合理地创设情境,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将沉闷课堂变得活跃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以引导学生们积极探讨,从而让他们通过真切的体验爱上数学这一抽象学科。尤其要注意,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要贴近实际生活情况,以便让学生们产生共鸣的效果。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可见有效问题的设置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这一我们要应用到尝试练习法。要让学生们通过预习了解知识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师设置的问题与知识点的共通性,以实现知识点的有效对接。
2.通过思维对话来促进自主探究,有效解决问题
教师与学生们的对话是我们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重点,能够启发学生们进行思考,从而活跃学生们的思维,以便提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某学校教师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时,为了使学生对分数有更直观形象的理解,设计了一个“分香蕉”的情境问题。这位教师先问一个学生:“看,老师手里有三个香蕉,要奖励三位同学,告诉老师,应该怎么分呢?”这位学生答:“一人分一个。”教师又问另外一个学生:“那现在老师要奖励六个人,但还是只有三个香蕉。该怎么分呢?”这位学生沉默了,其他的学生有的在摇头,有的在思考。于是这位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们自主形成几个讨论小组,合作探讨分配方案。过了一会儿,有几个小组的学生回答:“对半分就行啦!”通过这种思维对话,学生们加强了对知识点的个形象化理解,也觉得数学这一抽象学科更有趣了。
3.总结提升,学以致用
最后,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总结来促进教学内容的吸收。要注意,教师的总结可以采用丰富的形式来形成结论,既可以通过打比方来帮助学生来形成新知识结构,还可以通过与学生们的思维对话交流来形成结论,切忌“一言堂”。
教师在引导学生们梳理、归纳零散的感性知识时,要通过学生们的自我思考,形成为规律性的理性知识,从而做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即生活,我们的教师要牢记注意引导学生将知识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学以致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以分组学习为基础来有效运用思维对话式教学方法,对拓展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具有非常大的作用。随着时展,我国新型教育逐渐呈现生机,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为了真正实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积极应用分组合作的学习策略,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这是教育者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的课题。为此笔者将继续努力探究,以获得更多的经验,从而通过创新应用分组探究教学,为国家不断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盖维秀.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小学数学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13(18).
[2]徐进娟.“对话”让课堂更精彩:浅析“对话式”授课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4(23).
Learn(学习)源自拉丁语,是指沟壑或行踪,和Lead(领导)、Curriculum(课程)类似,寓意着历程。无论是客观主义抑或建构主义的观点,都隐喻着学习就是一种有着预定目标的旅行。
如何将学习转化为绩效,抵达旅程的终点?可行的做法就是用Stephen R.Covey提出的“以终为始”的原则来设计转化流程与角色(见图表1)。流程的有效运行需要角色的支持,角色的专业知识(Expertise)是转化流程的必要支撑条件。
为了实现角色发展的专业性和流程实施的有效性,以下将从角色发展、需求评估、教学设计和学习转化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通过角色发展
支持流程实施
角色发展是为了满足跨越鸿沟过程中的专业角色培养需求。在保证流程实施有效性过程中,确保角色发展项目设计的有效性是其中的关键。
例如常青藤教学设计与技术项目(Ivy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Program),就是对绩效咨询师、教学设计师、讲师、教练四类角色进行专门培养,各个角色根据人力资源开发的不同阶段进行定义。该项目为角色建立绩效模型(Performance Model)与能力模型(Competence Model),界定任务、行为及其标准,构建系统、流程与工具的一致性,将业务主题专家(Subject Matter Expert)塑造成投入其中的角色扮演者。
为什么要培养主题专家担当以上角色呢?它与在学习部门设置专业岗位对立吗?显然,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以教学设计师为例,M.David Merrill与Brent G.Wilson在2007年曾就此有过著名的辩论。Merrill坚持圣经中关于狭窄道路比喻的目的是要保证教学设计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而非单纯依赖指派设计者(Designers―by-assignment):Wilson则认为应该采用宽广且更有包容性的道路,适应外部环境与创新。Productivity Dynamics创始董事Reza Sisakhti的观点显然同Wilson不谋而合:“常有人问我,你想要雇用什么样的人?我宁愿要有商业敏锐度(business acumen)的人,然后教他如何设计教学,而不是找一个会设计教学的人,然后教他商业敏锐度。”
那么,回到国内企业内外部环境中,又该如何选择呢?Robert A.Reiser认为,教学设计和技术领域包括了对学习和绩效问题的分析,以及为改进各种情境中(尤其是工作场所)的学习和绩效而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各种教学和非教学的过程与资源。对于企业,它隐含着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减少时间和成本,二是提高效率和效果。
衡量Reiser论述的基本问题和综合Merrill、Wilson讨论的核心观点可知:由学习部门或外部顾问设计教学设计与技术的系统、流程与工具,担当管理和发展内容专家设计教学的角色更符合当前的企业环境。而ASTD的研究报告表明,全球大型组织学习部门的教学设计师数量日益减少,由内外部顾问担当企业教学设计师管理与发展导师的模式日渐盛行――这一趋势也强有力地支持了以上观点。
当然,在具体的设计角色发展项目中,组织还要对其进行工作分析。需要区分的是,工作分析包括了工作导向(Job―oriented)和个人导向(Person-oriented)两个类别。其中,工作导向回答的是员工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个人导向回答的是员工需要什么知识、技能与动机。
比如常青藤讲师(Facilitator)发展项目中构建能力模型就是回答讲师需要什么。以“引导学习”能力项为例,其定义为构建学习环境,并使用恰当人际技巧引导学习者投入其中,包括“阐述学习所授课程的目的”等关键行为(见图表2)。能力分析的重点则是哪些讲师的关键行为与其高绩效标准(见图表3)强相关。不过,在讲师发展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的问题就是角色混淆,例如将演讲者等同于讲师角色,或将教学设计师与讲师合并为同一角色。但实质上这三者都是独立的基本角色。演讲者与讲师在“演讲技巧”这一共有能力项中的关键行为是不同的,教学设计师与讲师无论是绩效还是能力标准,也都有天壤之别。
从讲师发展项目的标准实施流程来看,在8周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不超过12位学习者参加两天认证课程培训,进行两次课程模拟实践和两次工作场所实践,每次实践都会获得包括认证导师在内的多维度评估反馈;项目结束时,会形成个性化的评估报告与发展计划。但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测评讲师是否达到绩效标准会受到课程质量的制约,因此,在讲师实践过程中提供标准课程,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影响讲师测评与发展的无关因素。
通过需求评估
分析绩效差距
绩效改进属于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其首先要进行需求评估的目的就在于确认当前状态与最佳实践的差距,并决定采取教学或非教学解决方案。
一般来说,保证绩效差距识别的有效性要建立需求评估系统,主要阶段包括:分析需求评估层次、选择需求评估类型、开发需求评估工具等。
“需求层次应包括业务需求、绩效需求、环境需求/人力资本需求三个层次。”Partners in Change董事会主席James C.Robinson说。他认为,分析需求评估层次的实质是进行战略分析:首先,利用战略地图等工具设定业务战略与目标;其次,进入最重要的环节――战略有效性分析(见图表4),即需要什么样的组织能力支持战略的有效执行,未来的组织能力需要团队与个人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等。通过这个战略分析两步法可以链接需求的三个层次。
对于选择评估类型,它包括选择数据收集和需求评估方法。首先要明确的是,数据收集方法不是需求评估方法,例如问卷法是数据收集方法而非需求评估方法。数据收集方法包括观察、访谈、测验、问卷、专家会议等,需求评估方法包括绩效分析、能力分析、流程分析等。从需求角度来讲,由学习到绩效的实质就是如何链接人力资本需求与绩效需求。
以绩效分析为例,对影响绩效的变量进行评估,绩效问题是由组织内外部因素、人力因素等多个绩效变量中的一个或多个引起的。对影响绩效的关键变量进行分析的目的,是识别哪些变量与绩效结果相关。可见,绩效分析工具的意义在于,如果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缺乏这一环节,对与绩效无关的因素投入人力资金进行改进,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可能使高层对人力资源
开发工作失去信心及对企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事实上,开发需求评估工具就是依照层次分析和类型选择的结果,开发适用于当前绩效问题的工具,测量绩效差距。与教学设计不能单纯依赖未经发展的指派教学设计师类似,工具的开发或选择必须要有衡量、评估和统计分析方向的专业人士参与,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典型的工具有:领导力发展项目中常用的领导力行为面试、多角度问卷/访谈、情景模拟、评鉴中心等评估工具,可以衡量组织内部因素的敬业度测量等。
通过教学设计
形成发展方案
有时候,教学解决方案并不能解决大多数绩效问题。通常,解决绩效问题需要制定综合绩效改进方案,绩效咨询师根据绩效差距设计教学解决方案或/和非教学解决方案解决绩效问题:非教学解决方案与人力资源业务伙伴等角色实施,而教学解决方案需要与教学设计师的合作。
教学设计师关注的基本问题是:为何学,何人学;学什么,何时学;怎样学,何处学。例如常青藤教学设计师发展项目采用的是ADDIE教学设计范式(见图表5)。ADDIE本质上是产品开发范式而非模型。这一概念多应用于有意学习环境中,通过响应多重情景、与环境相互作用使创建复杂学习环境变得容易。在不同模型中,它的基本组成部分保持不变,其多种范式取决于所应用环境。
由于有效教学设计关注的焦点是真实任务、复杂知识和现实问题的绩效,所以,选用的教学设计模型需要最大程度地构建与真实工作场景相似的学习环境。当绩效差距由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引起,教学成为解决绩效差距的最优方案时,ADDIE范式就是最佳选择。
通过教学设计形成发展方案的关键环节在于选择教学设计模型。专家认为,教学设计的交付物可分类为课程、产品和系统,教学设计师需要根据情境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型。在企业情境中,并不存在通用的模型,例如Robert M.Gagn e对学习领域的分类仅适合企业操作性的初级岗位使用。原因是Gagn e认为不同的目标可以通过应用某种特别的教学方法而得到最好的实现:首先,为每个目标选择一种最佳学习方法;然后依次教授各目标;最后,当这些孤立的目标完成教学后,绩效目标就自然达成了。实际上,在复杂学习中,这往往形成了教学的破碎和学习转化的障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各项常规任务逐渐由计算机来完成,那些必须由人完成的复杂任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学习的目标就是学习者如何能够胜任复杂任务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因此,设计复杂任务学习成为当前的热点,整体任务(Whole Task)教学设计模型应运而生。国内外流行的学习方法,例如基于能力的学习、案例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也同样来源于这一企业环境变化的要求。
这些方法共同之处在于,都是聚焦于真实工作情境的学习任务,从单一目标到综合目标,以学习转化为目的。
厘清教学设计模型适应性后,根据不同绩效问题将不同的或者定制的教学设计模型嵌入到承担产品开发范式的ADDIE模式,这样就摆脱了传统教学设计模型的禁锢,采用开放接口的方式,整合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达到了使教学解决方案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而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型后,发展指派设计师,成立教学设计项目组,就可以依照教学设计流程开发教学解决方案。在正式学习中,课程的典型交付物是课程套件(见图表6),大型教学产品则因其开发与运行成本昂贵仅应用于特殊行业。
当然,仅仅依靠正式学习是不够的,非正式学习目前已成为国际的主流学习解决方案。Bersin&Associates首席执行官Josh Bersin在2009年企业学习框架的报告中就指出,80%的学习效果是在非正式学习阶段达成的;ISLS(国际学习科学协会)在2011年度CSCL会议上展示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信息化的社交学习获得的学习效果增幅为45%,比独立学习多出34%。因此,开发非正式学习方案也是教学解决方案必不可少的部分。典型的非正式解决方案包括随需学习(On―Demand Learning)、社交学习(Social Learning)、嵌入学习(Embedded Learning)。
通过学习转化
实现绩效改进
学习部门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如何展示学习价值、提供投资回报的压力――缓解压力,提高学习转化(Learning Transfer)效果是最重要的途径。
为此,Fort Hill创始人Calhoun Wick曾在“突破学习的六大原则(The Six Disciplines of Breakthrough Learning)”中感慨道:“我们不应该再来设计3天、1周,甚至3周的项目,每个项目至少需要3个月的时间”。因为学习的终点不是学习事件的结束,而是能否实现绩效改进与业务结果――这也是学习部门、领导者,特别是投资者对学习感兴趣的根本(甚至唯一)原因。
获得收益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即使是学习者的行为改变也需要较长的周期(见图表7):在学习曲线中,正面行为的出现频率在项目中会出现一个波谷,如果在波谷阶段测量行为改变显然会得出错误的效果评估结果。
学习转化实质就是将学习转化为工作场所中绩效改进与获得业务结果的过程。但是,如果期望学习者能够自动自发地学以致用,那显然只是学习部门的一厢情愿。那么,在学习转化流程中,哪些因素能够使其效果提升呢?
“在学习转化流程中,学习者意愿、转化设计、组织链接这三个方面的转化因素决定着学习转化的效果,并且其转化活动与独立的学习事件相比能够显著地改进绩效(见图表8)。”Wilson Learning研究与设计副总裁Michael Leimbach认为。
但实际上,如果去访谈学习部门或者领导者对学习转化的看法,大多数人会说:“这很重要,不过很难做到。”那么,如何才能使学习转化过程简单而又有效?
或许一些学习部门以为,讲师讲的越多越好,事实上,诚如建筑大师Mies van der Rohe所说:“少即是多”。学习中要平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包含即时反馈的深度学习更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发展。同样,也不能期望完美地将学习转化为绩效。如果将“Pareto法则”运用到学习转化过程中,20%的行动能够带来80%的回报,那么,识别不同项目中20%的影响因素则是保证学习转化效果的最有效方式。
在英语课前或讲新课前可以安排三到五分钟的Freetalk。其内容可以是自选的也可以是前一节课,甚至是前几节课的内容。先让学生互说,然后随意抽查一个学生,或者让愿意展示的学生展示。久而久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可以消除开口讲英语的恐惧心理,尽快进入英语思维状态。
二、教学方法。课堂气氛的保证
适宜的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上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广开言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运用能力。在处理新旧知识上,要善于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同时也要善于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另外,还要利用直观教具或电化手段,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强化对所学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Do you likekoalas?一课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动物及相应的生活环境,使学生有话可说。又如在讲How do you make a bananamilk shake?时,可让几个学生操作,一个学生用英语解说,几个学生在黑板上用英语把步骤写下来,最后共同复述制作奶昔的步骤。像这类可以让学生实地操作的话题,要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在模拟场景中体验。而对单词的记忆要帮学生归类总结,如:在巩固身体部位的单词时,可让学生在黑板上或者练习本上画出人物,并把单词标在相应的部位。
三、慎重评价。学生学习情绪的调节剂
英语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有些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信心下降。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人提出具体要求。使学习好的学生感到英语课大有学头,学习差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教师提问时,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加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即使错了,教师也不可指责,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地提示,以免让学生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四、师生关系。健康课堂的基石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很重要的,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进而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如果教师只对优秀的学生感兴趣,表现出厚爱,而冷落了成绩差的学生。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优劣、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差生有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上课时,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不要只看好学生,而使其他学生感到冷落。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定的位置。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五、学习氛围,攀向知识高峰的阶梯
基于Hyper-V的服务器虚拟化,搭建私有云基础架构
针对服务器数量需求大,单台服务器利用率低的情况,学校首先引入基于Virtual Server的服务器虚拟化平台,实现服务器的合并和加固,优化资源分配。
我们通过高度可用的设置向导,部署了两台E7级别的服务器,每台配有八核心Intel Xeon(2.00 GHz)处理器、32G内存。Windows Server 2008标准版R2被安装作为主要的操作系统,Hyper-V被用做虚拟化的基础技术。两台物理服务器以虚拟机的方式整合了以往二十多台物理服务器。通过使用系统中心虚拟机管理器进行服务器性能监控,物理服务器的利用率被提高到80%以上。
云计算的基础是虚拟化技术,在学校的私有云解决方案中,数据库服务平台SQL Server 2008以及Windows Server 2008 R2/Hyper-V(虚拟化技术)/IIS组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功构建出云计算服务平台。以Hyper-V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构建底层虚拟化平台,结合System Center Virtual Machine Manager(简称SCVMM)虚拟机管理套件将学校内部现有的硬件服务器资源统一整合成为资源池,进行集中管理与调配。通过System Center实现了对整个私有云平台和动态数据中心的基础架构、应用的管理。
在该管理架构下的各类计算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整合与利用,各类计算资源根据需求,被动态地、智能地、自动化地分配到各个应用中,保证了各个应用的顺畅运行,使得整个监管系统在任何时间都可以提供给用户一个切实可查的信息。具有稳定性、安全性、易用性与高度扩展性的微软私有云架构,也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完善学校私有云解决方案,优化资源配置
在云计算的基础架构中,所有的计算任务都在云端完成,用户无需关注计算资源所处的位置,所有的资源分配是动态的、灵活的,这对于那些对计算资源要求实时性较高的产品组而言,是极为关键的因素。而在原有的模式下,计算资源是独立的。受限于成本、计算性能、可用性以及安全管理、账户控制等问题,想要添加新的硬件异常困难。
为解决这一难题,在完成前期测试和评估之后,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资源,在完成大量服务器的虚拟化的基础上,充分应用多余的硬件,投入到基础架构上,实现资源池的概念,在投资相同或少于往年的情况下,实现了硬件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解决资源分配难的问题。同时,针对服务器分散且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这一现状,引入系统中心虚拟机管理器作为云端服务配置工具,来提高用户体验,缩短服务时间。
利用自助服务门户 (Portal),缩短服务时间
自助服务门户为网络中心各应用管理教师提供了一个管理服务器需求的方式,使其能够集中管理物理资源,包括CPU数量、内存、硬盘空间、网络VLAN等。这大大简化了资源的管理流程。
自助服务门户提供了一个基于Web的用户接口来管理虚拟机。通过使用这一内部网站,每个应用的管理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申请虚拟机,配置虚拟机的相关参数,平均在15分钟左右即可完成测试环境的准备,大大缩短了过去搭建环境所花费的时间(平均2.5小时)。
学校私有云服务器架构
在私有云环境中,服务器端承担了更多的工作负载,并可以根据资源占用情况动态调配,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这种模式降低了对于客户端的软硬件需求。另外,学校开始考虑在客户端实现进一步虚拟化,最终实现以瘦客户机为基础的终端虚拟化。我们希望将用户的桌面环境放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上运行,在用户端的瘦客户机上仅仅显示一个用户界面,而这种用户界面与典型的Windows桌面体验完全一致。对于用户来说,这种本地桌面到云端桌面的迁移是完全透明的。
在整个解决方案中,对于私有云的监控是保障学校数据中心正常运作的必要环节。微软的System Center Operating Manager提供了端到端的监控支持,不但可以监控物理服务器的运行,还可以对云环境中的虚拟服务器以及数据中心服务器上的虚拟桌面终端提供全面的监控,让管理员实时了解IT运维情况,并在出现问题时及时响应。除此之外,数据的安全与保护也是学校管理层和信息组最为关心的问题,System Center Data Protection Manager(简称SCDPM)提供了针对Windows平台及应用的数据备份和恢复解决方案。
整体解决方案的应用与效益
通过云计算基础架构,开发测试、安装和新服务器的添加都能够以自动化的流程来实现,在收到教师请求之后,可以立即自动地提供解决方案,这样为师生提供了最大程度的便利,也将管理教师的参与要求降到最低。云解决方案服务平台可以为教师提供高效的工具用来简化管理。
通过云计算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大大提升了学校的服务器、网络、存储资源利用率,提高了管理流程的自动化程度,变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使得整个基础架构处于一个全面的、高度整合的平台之上,在提供高效、快捷服务的同时,降低了整体的系统维护复杂度和运营成本。
通过使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可以使用冗余的虚拟服务器代替外部的物理硬件,因此,不需要部署昂贵的物理服务器即可获得冗余。 学校以私有云平台为依托,采用全面虚拟化技术,搭建起功能完善的私有云基础环境。同时,在服务器与终端实现了完全的虚拟化之后,学校IT所耗费的能源更少,真正实现了绿色节能。
通过动态数据中心工具包,使得应用能够在不超过15分钟的时间内,通过自助服务门户网站添加新服务器,几乎可以获得实时的水平缩放。另外,还可以为现有服务器添加处理器、内存以及存储资源,从而进行垂直缩放。从实际效果来说,云计算避免了容量规划可能带来的风险。
使用微软私有云解决方案,整个学校内无论是应用服务器还是师生所使用的客户端,大部分运行在动态数据中心的虚拟化的资源池中,各部门所产生的数据存储在统一的位置,让学校可以更好地控制敏感数据,保护学校数字资产,并提升学校安全性。
关键词: 化学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性问题 有效学习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需要教师发扬课堂民主,帮助学生确立“我是课堂主人”的意识,树立“敢问”的信心。化学课堂教学不能机械地按预设的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预设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于动态和不断生成的发展过程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动态生成性问题,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或师生间的“交互”活动,不仅是创新思维与传统思维发生碰撞而产生的“智慧的火花”,而且是一种鲜活的、生动的教学资源,体现学生是化学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愿学”、“想学”,从而使学生的化学学习更有效,是学生有效学习化学的催化剂。
一、尊重学生的生成问题,人文气息的课堂是有效学习的主阵地。
叶澜教授指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重新“激活”课本,使之恢复到“鲜活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共同探讨,辩论质疑,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间的协作,而且能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反馈。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问题生成”的情景,使学生主动生成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不断的生成过程中得以发展;应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当学生有了突如其来的问题时,要很好地抓住学生的“生成”性问题,使课堂变得灵动而充满生机。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恰恰就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
如:在有一次的听课过程中遇到这样的情况:
实验探究:不同价态的铁的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
一组学生遇到问题:在氯化铁溶液中滴加双氧水后,产生大量气泡,同时溶液颜色加深。老师并没有忽视他们的问题,反而动员全班同学来探究这个问题,最后虽然既定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很好地得到了保护,学生得到了尊重,实验探究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化学教师需要努力营造新型的情感性课堂氛围,并善于去发现课堂当中即使是很细小的“意外”,对于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积极的评价,这也是新课程所主张的一个新理念,可以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学习的共同体,从而促使学生更有激情地投入化学学习,使化学学习更有效。
二、实验中生成“意外”,有效获取更多知识。
德国教育家克拉夫斯基提出:“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真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够尽量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借以发现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教师应努力营造新型的情感性课堂氛围,并善于去发现课堂当中即使是很细小的“意外”。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化学实验中会出现许多的生成性问题,老师要善于捕捉出现的“意外”,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启发学生思路,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学生在2人一组进行分组实验――饱和氯水和淀粉KI溶液的反应,有几组学生举手提出他们的试剂变质了。我想不会呀,都是提前一天配的试剂,但是我没有否定他们的结论,重新提供试剂,但是还是没有出现他们所预想的现象,看到溶液变蓝的同学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同学感到沮丧。我提议就近原则,做成功的小组帮助没有成功的小组寻找原因。这时学生的激情高涨,马上重新开始实验。“我们的试剂没问题,你来试试看!”“呀!怎么刚才我用的时候很好啊,现在不行了?”当时我在旁边看着:“要不要我来提醒啊?”学生马上拒绝我:“不用,我才不相信,刚才还好好的,怎么现在就不行了?”“看来不是试剂变质的问题。”“会不会是操作的问题?”通过这个实验“意外”,学生知道试剂滴加的顺序不同,影响了反应的物质的量,影响了实验现象,也获得了课本以外的知识:氯水与碘化钾溶液可以有不同的反应。这堂课虽然没有完成既定的内容,但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了学生创新思维,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理解结果的机会,达到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学生“创造”问题,有效构建知识体系。
从传统教学观念来看,课堂上学生是不可能随便发问的,对学生的发问,老师一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怕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威望和现象。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是一个引导者,教师不该把所有的“问题”一手包办,而应该是大胆放手,做一个领路者,给学生预设“问题生成”的情境,继而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提出问题。
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问”不能仅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次上,应积极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重要的是把问的大部分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构建有效课堂。
如:复习《从海水中获取镁》这一知识点,以往都是找一道综合的题目:
工业“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步骤如下:
(6)有同学认为:步骤②后可加热Mg(OH)得到MgO,再电解熔融的MgO制金属镁,这样可简化实验步骤,体现实验的简约性原则。你同意该同学的想法吗?为什么?
我在复习时进行了尝试,将原题中的问题(6)、(7)删去,让学生在已有问题的基础上自己设计问题并相互解答,学生设计出以下问题:
(1)为什么用石灰乳而不用氢氧化钠溶液?
(2)为什么不用氢氧化镁加热分解得到氧化镁进行电解制取镁?
(3)为什么氯化镁溶液不直接蒸干得到氯化镁?
下了课还有的学生在绞尽脑汁设计问题,虽然有一些问题设计得不合理,但是如果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和引导,学生的思维必将得到提高,提的问题也会越来越有针对性,解决问题时也会具有更灵活的思维广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