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1 00:31: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前音乐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当中的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大部分的家长都认为音乐是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和情趣,甚至未来工作方面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出路。其中钢琴是音乐学前教育的一个主要选择,如同学习其他教学内容一样,钢琴也伴随着等级的提升,伴随着考试,伴随着学生的一生发展。这种发展过程是家长们比较认可的,同时还存在着考试的加分等等。学前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音乐也是一个比较入门的窗口,让孩子能够提高智力和操作能力,进而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对于学前教育来说,确实是一个比较优秀的教学模式,我们在采取学前教育的时候,选择音乐也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近些年来,钢琴不再是一枝独秀了,钢琴教育也不再是单一的家长们唯一的选择,越来越多的乐器被提上了学生的学习日程,让学生能够有很好的音乐学习机会和更多的音乐教育选择。音乐教育的选择性增加也与这些年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关系密切,这种发展带来的结果是国民素质有所提高,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也节节攀升,我们追求的是音乐教育的在智力发展阶段所带给孩子的实际影响,是让孩子在音乐的教育中能够领会更多的关于学习、关于生活的内容,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越大,那么在某个层面来说,音乐教育在整个素质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就越来越大,这是我们都曾经认识到的内容。总的看来,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扮演的地位有三个,其一是启蒙,这是教育的首要目的,即便家长对待学前教育的事情再功利,也不能否认其中存在的关于学前教育的种种启蒙目的。其次是引导,家长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早日成长,望子成龙,希望能够通过学前教育来提高孩子在未来竞争中的实力,所谓抢钱抓早,尽快谋划,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引导。
2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在我国也收到来自家长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随着音乐学前教育的体系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音乐学前教育已经产生了一个十分巨大的环境影响氛围,带动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和家长不断的投资投入到音乐学前教育当中。我们可以认真的看到,在音乐学前教育的发展当中,存在着些许不合理的地方,尽管我们将其归纳为音乐学前教育体系成长中的烦恼,转型期的阵痛,但是我们依然需要认真的总结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反思,只有在问题中到答案、在问题中做总结,才能为下一步的发展和学前音乐教学模式的根本进行探究,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逻辑归宿和出发点。首先,在音乐教育中功利主义盛行,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孩子始终应该是第一位的,不是说我们投资多少、付出多少就是对孩子负责人,就是对孩子好,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让还是成长多少,收益多少。在这个方面,中国的家长和学前教育机构都存在着功利主义现象,大家都没有对孩子本身的天赋和意识进行尊重和挖掘,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直是被动学习,不能够真正地得到应有的良好教育,不能够真正的在学前教育中收益,得到真正的引导和帮助,这使得学前教育变为了孩子家长变相竞争和学前教育机构不负责的收费竞争,让学前教育变为了味道。其次,学前教育不是启蒙一个环节,有些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了钢琴,就让自己的孩子也学习钢琴,看到别的孩子学习画画也让自己的孩子学习画画,觉得到了这个时间段了,应该让孩子学点什么,没有考虑到孩子需要什么,在整个过程中,孩子的学习时间被家长充分安排,没有启蒙的时间。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一直延续,家长变成虎妈虎爸还好,如果不能,仅仅是跟风学习,半途而废,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的自身的能力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启发。最后,学前教育不成体系,学前教育机构是市场化的结果,良莠不齐的学前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授课效果也是参差不齐的,在整个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真正能够看到的是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课程调整,没有想到孩子是否有能力完成,不断的灌输,填鸭式教育。没有统一的模式,从个体、私人到机构、集团,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整个体系不统一,结构紊乱。
3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1)生活在音乐中。
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让学生先在无意识中聆听,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主动聆听,逐渐培养聆听习惯。课外时间,可通过学校的广播站播放音乐,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地点播放,如除校园以外,还可以在餐厅、宿舍、教室楼道甚至卫生间。音乐是可以舒缓心情的,如果能够随时随地让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学生的心情常处于愉悦的状态,久而久之,内心会越来越柔软和敏感。
(2)音乐内容的选择。
学生多接触的是通俗音乐,如果强迫他们直接接受更有内涵和高雅的音乐,因为其欣赏层面未达到,会产生抵触心理。课堂上,可先从他们喜欢的通俗歌手和作品中选择内容,如周杰伦作品中不少具有中国文化和教育作用的作品,通过不同通俗歌手作品的介绍、聆听、引导,学生会逐渐明确什么是通俗唱法并会获得好音乐好作品的判断标准。等学生明白什么样的音乐是好音乐的时候,当学生对美的感觉逐渐提高的时候,可适时地加进对世界流行音乐的欣赏,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其明白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对音乐多样的聆听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包容性和理解性。当学生见识了不同风格的世界音乐后,再回到本土音乐上来,更深刻地去感受中国本土音乐的风格特点,领会中国本土音乐的魅力,让学生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道理,从而逐渐形成对中国本土音乐的喜爱和欣赏,引领学生由被动感知到主动探寻中国音乐学习的道路上来。
2发现美的习惯
音乐是开启人心灵的,闭合的心灵无法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我发现,不少学生对生活中的美有些熟视无睹,这种闭合的心灵很难感受到生活的丰富,也无法感知音乐的美好。我们可以通过音乐鉴赏的方式来启迪学生,引导学生提高其审美能力。例如,当学生欣赏中国民族音乐的时候,很多人会以为现在的中专学生一定都不喜欢,其实不然,关键要看如何选择作品和如何引导学生。例如,欣赏视频民歌手张燕的作品《月亮女儿》,那美轮美奂的MTV画面,优美的风光环境,美丽的主人公,极具中国特色的造型设计,加上甜美的声音和优美的旋律,无不让学生赞叹,学生一下就对中国的民族音乐有了一个新的感受。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对专业性的声乐作品有了一个理解,再加上这些优秀作品的欣赏和引导,极大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学生会带着一种对美好的直观感受,在一种新的审美标准下去努力。而这种审美的引导和审美价值判断的标准是在长久的引导下实现和建立的,触动学生的内心并建立长久的对美好事物的感受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音乐教师不断地挖掘和发现优秀的作品,并一点点地帮助学生去发现其中的美。比如刚才的《月亮女儿》,不仅仅从整体上去感受作品,更要从每个细节去分析,让学生明白如何来发现和评判美。再如宋祖英的《飞》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学生欣赏并理解民通唱法作品的例子。学生一旦在长期的引领过程中建立了某种对美的判断标准,就会潜意识地将对美的感受和领悟贯穿到实际的学习中来,当他们再来演唱、演奏和表达作品的时候,音乐的生命力就能从这些学生的身体里显现出来。而这种美的引导并不仅仅在课堂的音乐作品欣赏中,要通过作品延伸到实际的生活中来,对自然、对身边的人、对一个东西、对一件事情……
3表达的习惯
(一)忽视人文教育,音乐课程定位不明确
人文教学能帮助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达到和谐状态,从而幼儿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但部分学校存在功利性办学思想,这导致部分教师在进行学前音乐教学时只强调演唱、发声等技巧的训练,忽视人文教育。幼儿只学到了暂时性的音乐技巧,但有技巧不等于有素质,课程文化内涵的缺少,就导致学前音乐教学的定位有所偏颇。表面上虽然得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上却没有教学意义,音乐技巧的扩展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二)母语文化基础薄弱,音乐教学内容不完善
近年来,学前教育目标过于多元化,同时兼顾道德教化、审美教育、文化传承、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等多项任务。这种多元化的目标定位使学前音乐教学无法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集中在母语文化的核心要素上,导致幼儿难以掌握母语文化基础知识,缺少对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精髓文化和理论思想的进一步理解。这样一来,导致学前音乐教学内容无法得到完善,幼儿即使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巧,也无法理解音乐中的思想情感。
二、学前教学音乐课程的多维内涵构建
多维内涵学前音乐课程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元化充分将音乐与文化融合为一体。要想进一步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不仅要关注音乐本身的价值,还要关注非本体价值的重大意义,明确我国的学前音乐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单纯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培养高尚品格的人。因此,应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不拘泥、不盲从,构建学前教学音乐课程的多维内涵,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这样才能真正现实我国学前音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的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每一首民族歌谣都有其独特之处,正是由这些风格各异的民族音乐构成了我国灿烂辉煌的民族艺术。因此,在学前音乐教学课程内容中应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依据各个年龄层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从活动设计、教育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各个民族中的特色歌谣,以民族音乐为切入点,不断深化课改。目的是让幼儿在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广泛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音乐文化,以促进幼儿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并学会尊重他人与他文化。民族音乐文化能让幼儿获得以和谐为中心的审美思想,坚韧强固的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而这也正是融合民族音乐文化的综合艺术教育能够不断发展的价值所在。
(二)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载体,对于进一步传承世界多元文化和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启发人类对自身文化的正确认识和反思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应在学前音乐教学中积极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接轨。一方面从自身的母语文化出发,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吸纳、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并从以下步骤出发:世界多元音乐概念的学习;有引导的听赏;综合学习;教材的合理选择。经试验证明,只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在课堂中帮助幼儿对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正确引导,幼儿是完全能够用接受和欢迎的。然而,在实际的学前音乐教学中,必须打破受前苏联及欧洲音乐中心论影响,树立起平等多元的音乐教育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带领幼儿去感受更多的世界文化。
(三)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
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合后现代是强调艺术作品与观赏者及其文化背景的关系,借鉴、整合、吸收各家理论的合理之处,更好地指导艺术欣赏教育活动,有助于幼儿形成多元的艺术欣赏教育视角。而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合信息化是运用学校的网络平台,有利于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幼儿的音乐情操,培养幼儿感受音乐的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前音乐教学质量。在实际的学前音乐教学中,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打破传统面对面的音乐教学方式,利用网络对音乐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得到进一步的认识,真正实现高效学前音乐教学。
三、结语
以教育法规保障南通民间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南通民间音乐特色鲜明,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陆续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等法律法规,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也显示了政府捍卫民族文化的决心。政策法规具有强制性,在政策法规的引导下,学校民族音乐教育工作将会事半功倍。1932年,国际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主导制定了以原始民间歌曲教学为基础的匈牙利音乐课程教学大纲⑤。从1945年起,柯达伊一直承担领导制定匈牙利音乐教育规划的任务,推行民间音乐的各种举措,从根本上保证了匈牙利学校音乐教育不断地向着更具有民族性的方面发展⑥。我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弘扬民族音乐”的基本理念。然而,在多次访谈中,当我们问起孩子们是否会唱南通的民歌时,回答会者寥寥无几。现行的学校音乐教学体系使用的是材,这样的教材更注重普遍性,难以兼顾地方民间音乐。因此,就出现了南通孩子不懂南通音乐的怪现象。如果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一些针对性的政策法规,用教育法规的形式保障南通民间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必将大大促进南通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创新多层次的民间音乐传承机制。近年来,南通对民间文化的保护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南通市在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方面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保护工作卓有成效。(1)充分展示民间文化。南通先后成立了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7个国家级、省级项目的专题博物馆,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前来参观。(2)研究挖掘民间文化。2006年,南通大学创建了民间音乐研究室,致力于研究本土音乐文化,并出版了《南通民间音乐精选》等论著。(3)传承发展民间文化。自2009年以来,为了给民间文化传承人和非遗项目建立传承平台,南通市连续免费开展了24个班次的非遗传习班,累计培训3600人次⑦。这些举措为南通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为了顺应时代的飞速发展,实现民间文化的活态传承,需要超越“博物馆”式的传统保护方式,改革“口口相传”式的传统传承方式。因此,必须扩大南通民间音乐的普及面,尤其要重视其在少年儿童中的传承。让南通民间音乐走进幼儿园和小学的课堂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一方面,孩子们通过传唱民间音乐能够更加了解本土文化,热爱家乡,培养乡土之情;另一方面,南通民间音乐能够在下一代的启蒙阶段播下种子。让南通民间音乐走进幼儿园、走进校园,都离不开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引导。如果能以政府为主导,鼓励民间的口传身授式传授,促进专家艺人的研究发展式传承,推进学校的普及式传承,创新出一种多层次的传承机制,必定能使南通民间文化得到长效发展。文化和教育部门牵头编写园本教材。目前,相关文化部门已经搜集了不少材料,如《南通地区民歌集》、《通州民间山歌集》、《中国海门山歌集》等,但是这些材料专业性较强,不适合在幼儿园使用。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作为民族音乐的启蒙阶段,应该让幼儿学得轻松、快乐、有趣,切忌晦涩难懂。选好音乐素材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⑧。在政府的牵头下,教育和文化部门可以组建一支由民间音乐艺人、高校民间音乐研究者、幼儿音乐教育专家,以及幼儿教师共同参与的队伍,结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征,对民间音乐素材进行筛选、加工、改编。如根据幼儿的审美特征,选择情绪鲜明、旋律优美、节奏工整的作品;根据幼儿以具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配上渔民撒网、农夫挑担、广场打麦等鲜明图片;根据幼儿的注意力特点,缩短歌曲长度,选唱朗朗上口的副歌部分或者主题部分。
二、幼儿园层面
由表及里,提高幼儿教师的南通音乐文化修养。教师是幼儿园民间音乐的具体实施者,提升幼儿教师的南通音乐文化修养至关重要。首先,激发幼儿教师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强烈的责任感。教师只有自己喜爱民间音乐,才能把这种情感延续到儿童身上。其次,通过集体培训、小组传授、个别指导、组织观摩、民间采风等多种形式,提高幼儿教师的音乐知识与技能。音乐是表现的艺术,教师对民间音乐的歌唱、表演是最基本的传递方式。再次,引导幼儿教师阅读文献,仔细体味南通民间音乐的内涵文化。比如,教唱如皋民歌《担旦号子》“你不来呀让我来呀,姜太公独坐钓鱼台啊”,教师如果只是设计哼唱旋律,模仿律动,让孩子体验挑担,了解挑担的步态和身法,未免肤浅,应进一步引导幼儿看到如皋人彬彬有礼和敢于争先的风气。创新教法,打造多通道的“生态”集体活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是实施南通民间音乐的主要途径,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对于民间音乐的教学采用多通道教学法最为适合。从幼儿的心理审美特点上看,“学前儿童的审美知觉表现出多通道性,这种多通道性来源于幼儿的通感,表现为语言与非语言的动作、表情等身体活动的结合,以及不同感觉之间的联觉。”⑨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极其有限,需要用动作、表情、图画等予以辅助。由此,教师应该引导幼儿通过视、唱、赏、动、画、演、奏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其语言、动作、想象、情感等多通道参与,投入审美体验、情感表达。例如,对于海安花鼓可以通过“赏-敲-创-演”的模式进行学习。先通过多媒体欣赏海安花鼓队在天安门前的表演视频,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演员们是如何敲鼓的;然后出示道具,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敲”花鼓,探索花鼓的敲法,感受花鼓的音色;接着,与幼儿一起创编最基本的花鼓敲击姿势与节奏;最后,创设情境,把教室想象成天安门的广场,列队表演,模拟演出。这样,幼儿对民间音乐的感知更深刻,表达也更丰富。本土化环境布置,将民间文化渗透到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幼儿园环境是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处可见的本土文化更容易激发幼儿的欣赏、探究欲望,所以应从多角度、多方位传递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幼儿园本土环境的创设首先包含空间环境的创设。如在主题墙上陈列民间建筑、田野生活、民俗演出等图片,通过折、剪、画、粘等展示南通音乐文化。区域里可以摆放南通的民间工艺、民间乐器、民俗道具等,引导儿童操作体验。
三、结语
教学方案的设计第一步就是要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的特点,认清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认识其能力与不足。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学习能力不强,知识结构单一,只有初中学历,有些中职学校的学生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从小接触音乐的机会,也许就是平时上的哪几节音乐课,还有就是可能追星时学唱的那几首流行歌曲,估计也就仅此而已,所以说,他们可能的音乐基础,尤其是乐理知识知之甚少。
二、教学具体任务和目标的树立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唱、弹唱、编创能力。其中“唱”是第一个阶段,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教学要求培养出能够随时随地能唱出多首风格各异的童谣或是儿童歌曲,同时要具备教幼儿唱这些歌曲的能力;进入下一个阶段后,就是“弹唱”,要求学生能够一边弹琴一边教儿童唱歌,这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边弹边唱是最实用的技能之一,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尤为重要;最后一个阶段,则是“编创”,要求在与儿童的长期学习接触中,学生能够明锐的观察出儿童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编创出适合儿童唱跳的歌曲和舞蹈。一般情况下,在校期间,学生很难掌握此项能力,比较努力和有天赋的学生也只能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对于实际编创,难度可能很大。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思考
这个专业的学生出了校门以后,可能也是一名教师,现在中职学校对他们采用的教学方法可能是他们以后模仿的依据和基础,所以学校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多采用一些针对儿童的、活泼的,容易引发兴趣的。第一种,发散联想。在看完有关短片、照片后,教师进行有关背景介绍,再让学生去听相关音乐,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和作者的心声,完成学生对作者勾画的画面的想象。这种先有感性认识和背景情况的了解,再通过聆听想象作曲者勾勒的美好画面的方式方法比老师介绍曲子内容后,放音乐,更能让学生对作品有新的领悟,提起学生的兴趣,最后可以结合情况,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第二种,作游戏。例如,课堂上,以五声阶中任意一个单音节开始,即兴接唱,看谁唱的快,接的多,需要学生平时的积累,如果以do开始,请学生接唱,大家纷纷接唱,一会就能唱出几首歌来,有效活跃的课堂气氛,逐步引导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联想。加强学生对歌曲的记忆能力,相互启发思路拓展视野和知识面。游戏是很自然的活动,学生将逐步区分正常呼吸和唱歌时呼吸的不同,鲁索说过,“掌握了呼吸,就是学会唱歌的一半”。逐渐培养学生唱歌的自然性。第三种,肢体表示。该专业的学生中一定存在音乐乐感不强的人,如果不断的让他们听完了唱,唱完了记,就是将记完的又忘,形成这样一个怪圈。同时这种枯燥乏味的学习方法将挫败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手势表示五声音阶,例如,sol是掌心面对前方,手指指天;la是掌心向地,手指往左指等等。通过听觉和视觉的配合,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应急性和掌握音准。第四种,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再高尚的理论不能应用于实际,只是纸上谈兵,不断创造机会将学生从学校带到幼儿园里,接触儿童,提升他们对幼师行业的认知度,一方面,他们可以将平时学校书本上写的,老师课堂上教的知识好好应用到怎样做好一个合格的幼儿园幼师上来。另一方面,现在极大匮乏专业幼师人才的幼儿园也需要有一些新鲜的血液,创新的思路补充进来。实际上这种教学方法实现了中职学校与幼儿园的双赢,实现了中职学生与幼儿园幼儿的双赢。第五种,主动教学。现在的学习一般都是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学期结束后,一张试卷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社会发展到现在,我们急需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主动学习。通过进一步编排课本中的知识,将其设计成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式的推进课程的进行。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结语
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由音乐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四大要素构成。在音乐技能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歌唱、器乐、舞蹈、欣赏等方式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及理解能力,使他们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心理体验,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样获得的音乐技能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真实,也是音乐审美心理要素培养的价值所在。
音乐审美感知是一切音乐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们把感觉到的美通过知觉反映、评价做出的情感判断。音乐审美想象是人们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由感知到的事物(声音、图像等)通过高级神经活动对以往知识、经验的重新排列组合而产生的联想和创造。如果说感知是眼前形象的呈现,想象则是运用这种形象思维来设计音乐语言。丰富的音乐审美想象力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大大激发人的审美感受力。学生在努力探求和挖掘自身亮点的同时,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接受了德育、美育教育,所以“感知与想象”这两个心理要素应作为教学的基础阶段,使学前幼师教育培养目标得到初步体现。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不仅进行认识,还会对它产生一定的态度和体验。音乐审美理解是人们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用某种感性形式对审美活动意蕴进行直接的整体把握和领会。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是在聆听、体验、观察、欣赏某种事物产生情感之后才去活动的,审美情感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活动、组织活动。审美理解是审美活动的理性因素,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等整个过程中。学前专业音乐教师在音乐技能教学中,应运用以情感为主线的感染教学法,通过挖掘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行为、语言等要素来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对音乐某种审美情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材施教,使学生向个体素质多元化的理性高度发展。所以,“情感与理解”这两个心理要素能够健全学前专业学生的人格品格,通过发展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开发自身的智育功能,具备适应幼儿园音乐教学设计和需要的职业技能,从而成为优秀的幼儿教育者,这是培养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作用所在。
二、德育功能——学会做人是前提
学前幼师教育是一个集综合性、实用性、职业性为一体的专业教育,学生除了要掌握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外,学会怎样做人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挖掘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德育功能,通过倾听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音乐作品来进行教学,这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中十分重视的音乐审美心理的教化作用。孔子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就强调了音乐在人格塑造中的作用。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人深也。”意思就是通过音乐学习完善审美心理培养品德,道德情操最终得到升华,这是沟通人类情感的桥梁,也是培养幼教人才的前提。
近几年,我国适龄人口中大学生的比例在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但随之带来的是一些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所下降,特别是现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一些学生的入学水平,大致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中等教育的学生入学水平。一些学生素质差,也是导致职业技能教育起点低、培养难等问题出现的原因。这些学生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是孤儿、有的认识问题容易偏激、有的人际关系差、有的人格发展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关注和认识。音乐技能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点。通过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综合课教学,改善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格取向问题,使学生的音乐技能素质和心理素养得到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挖掘德育功能之学会做人的前提所在。
三、美育功能——学会学习是条件
美育功能具有启迪智慧,激发创造力,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是音乐技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手段。学前专业的音乐技能教育以声乐、钢琴、舞蹈等常用技能学习为主,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感受力和创造力,这对培养未来高素质、高技能的幼师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用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美育功能来评价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有前瞻性眼光和科学意义的。
在几年的音乐技能课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正是由于教师对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引导教育认识不够,才使得学生对该课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例如,对钢琴小乐曲中旋律形象和风格的想象力,对声乐演唱中音乐旋律线条的运用力,对儿歌即兴伴奏弹唱中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对舞蹈中肢体语言的表达力等,这些音乐技能的掌握都需要开发音乐审美心理的美育功能教育才能实现。那么针对学前专业学生多、技能基础薄的实际特点,应对音乐技能学科采取综合性训练和集体性教学,比如,在教学形式上各种技能相互渗透,在教学内容上开设风格各异的欣赏课、电子钢琴集体课、合唱课、指挥课、创编课等,把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审美经验在“时间上贯穿、空间上拓展、课程中渗透”,启迪学生的智慧,张扬学生的个性特色,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不会学到会学习”。所以,挖掘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美育功能是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音乐技能快速而有效提高的必要条件。
四、智育功能——学会实践是准备
音乐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中之重,而目前学前专业音乐技能课从教法上在全国的很多学校都强调“专业性和技术性”,对“师范性、基础性、多元性”和学前特色“认识不透,突出不够”,这就直接导致学生的智育功能得不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也很难适应当前幼师职业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以规划职业生涯为目标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课和实训基地,以音乐审美心理引导为核心进行知识结构的提取、分析、整合、运用,使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在理论学习阶段得到加强和巩固。
创新能力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学前专业音乐技能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音乐教师要特别注重在教育过程中利用审美心理引导教育手段、方法的艺术性,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音乐技能学科(演唱、演奏、舞蹈、和声伴奏)的学习中,使学生运用丰富的感知力、想象力来表达即兴伴奏、歌曲弹唱、舞蹈的表现风格;运用情感力、理解力来进行儿歌、舞蹈、音乐活动的创编;运用音乐教育手段开启幼儿智力及初步的科研能力等,而学前专业音乐技能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多变的教学导入方式,重视简单节奏、童谣曲调以及给歌曲填词的简单创作教学;通过创设钢琴、声乐、音乐综合技能比赛、综合性的文艺汇演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运用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方法组织学前儿童参与各种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是集艺术性、实践性、创造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学生要在表演、塑造、鉴赏的过程中运用学到的音乐技能知识,通过接受艺术熏陶创设更多有价值的实践机会来完成人格品格的塑造,全面培养自身的音乐素质,使音乐技能得到综合运用。同时,音乐技能教育也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充满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教育形式,将音乐审美心理要素引入到音乐技能教育中发展学生的德育、美育、智育,这将对学前幼师教育的培养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但菲.关于学前教育本科生艺术教育改革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1(4).
[3]钟武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现状与培训策略[J].继续教育,2006(9).
[4]胡松.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及实现探讨[J].重庆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06(7).
由上可知,儿童动画音乐与学前教育音乐课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以下对将儿童动画音乐运用于学前教育音乐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第一,儿童动画音乐旋律大都简洁明快,易于上口,随着孩子反复观看动画,音乐也潜意识地进入孩子记忆,通常动画看完了,主题曲也能够哼唱了。从学前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如果教师以与儿童平等的身份,在课堂中使用儿童共识的动画音乐作为教学素材,便可以比较容易获得儿童的信任和亲近,无形中也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教学效果显著。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掌握儿童动画音乐大有裨益。在上述优势推动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基础课中引入儿童动画音乐作为授课内容,便具有实际可操作价值。第二,儿童动画音乐为了方便儿童模仿记忆,在创作时往往采用简单的音乐元素和写作手法,如节奏变化较少,篇幅较短、配器较简单、重复段落较多、歌词通俗简练等,而这些特点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音乐基础练习内容来说,非常适合。因为学前教育学生要求的是全面综合的能力,音乐技能只是他们应具备的能力之一,所以学前教育学生基本上是只通过高考选拔,不需要参加艺术专业统考,因此95%以上的学生进校前从未接触过钢琴、声乐、舞蹈、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训练。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安排下在一张“白纸”上做出美丽的图画,内容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儿童动画音乐恰恰符合这一需求。第三,儿童动画音乐的画面感能够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提高。正如前文所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音乐的认知从进入大学才开始,而音乐是抽象的、时间的艺术,通过动画具体的画面、情节对音乐进行感知,其接受能力将会快速、大幅提高。第四,儿童动画音乐能够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经调查观察发现,学前教育学生由于习惯于文化课的上课认真听、做笔记,下课做作业,考试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对于音乐的学是找不到头绪,摸不着“窍门儿”。这样的问题普遍存在于新生之中,他们刚入学,对音乐缺乏了解,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突如其来的系统的钢琴、声乐、舞蹈、理论等课程的学习,加之每天枯燥乏味的练习,逐渐对音乐基础课产生畏惧、厌倦的情绪。而儿童动画音乐既耳熟能详,又形象有趣,练习难度也不大,自然能够帮助学生,大大提高他们对音乐基础课的学习兴趣。
二、儿童动画音乐在学前教育音乐基础课中的实施方案
学前教育音乐基础课培养的是学生具有综合音乐技能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琴法、声乐、舞蹈、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的整合是必要的,儿童动画音乐则扮演“主线”的作用,将这些课程串联在一起,形成完整统一的音乐基础课课程体系,达到培养综合性应用人才的目的。下面以《海绵宝宝》主题曲为例进行讲解:第一步:基础理论知识。
1.视唱:看着谱子,跟着《海绵宝宝》动画片片头曲进行演唱。
2.节奏训练:“三连音”练习,主要采用唱节奏、拍节拍的方式。《海绵宝宝》主题曲以“三连音”为基本节奏,以这首乐曲为例,使学生掌握“三连音”的节奏型,并且通过音乐实例的学习,即使日后忘记“三连音”的节奏,只要哼起《海绵宝宝》就会记起“三连音”。第二步:琴法学习。
1.识谱:由于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环节的学习,对这首乐曲已经产生较深的印象,识谱任务可以轻松完成。
2.演奏练习:旋律此时已经非常熟悉,在演奏时比较容易,左手伴奏都是半分解和弦,演奏难度也不大(见谱例1)。但在左手练习时应注意这种伴奏类型的使用效果,为即兴伴奏积累素材。谱例1:
3.风格把握:在演奏时联想《海绵宝宝》动画的形象、情节,聆听自己的演奏,检查是否符合动画要求的情绪、速度等。第三步:声乐学习。
1.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演唱这首乐曲。
2.自弹自唱:结合琴法学习内容,一边弹奏一边演唱这首乐曲。第四步:舞蹈学习。首先观看《海绵宝宝》动画,结合动画印象,使用老师教授的舞蹈基本动作,感受音乐情绪,分小组编排适合学前儿童学习的舞蹈。舞蹈动作要求简单、易学,能够形象地表达音乐思想。第五步:展演。展演内容有课程展演、音乐故事展演、游戏展演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根据幼儿园教学形式设定的。课程展演即学生设计安排一节课,例如《海绵宝宝》唱歌课等,由3名同学扮演老师,其余同学扮演幼儿园小朋友,进行时间为10分钟的课程示范。音乐故事展演则由全班同学组成,编写一个关于海绵宝宝的故事,手工制作海绵宝宝头饰、场景布置等,在故事展演中将所学的琴法、声乐、舞蹈穿去。游戏展演是由学生自由分组,每个组根据《海绵宝宝》的主题曲设计一个适合学前儿童玩耍的游戏。这三个展演活动可由学生自行选择,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进行点评。上述五步按顺序依次进行,每一步都为下一步打下基础,第五步实为上述四步的综合展示,不仅通过展演考查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提高了学生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海绵宝宝》仅是一个范例,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其他一些动画音乐作为教学内容。例如初学时可选用《西游记》(动画版)的片尾曲《白龙马》等;练习附点八分音符加一个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可以选用《哆啦A梦》主题曲《叮当猫之歌》、《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等;练习切分音节奏,可选用《熊出没》主题曲《我还有点小糊涂》、《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主题曲等;练习乐感或演唱表现力可选用《芭比娃娃之真假公主》插曲Free、《名侦探柯南》插曲——小艾篇等。
三、结语
关键词:西藏音乐课;学前教育专业;奥尔夫教学法;适用性
西藏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外发型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通过天津幼师、郑州幼师、长沙幼师、辽宁幼师等内地省份的幼儿教师培养学校,为西藏的学前教育输出了大量的师资,他们也已成当前西藏学前教育师资人才梯队的骨干力量[1];二是内源型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由西藏自治区管辖的学校培养出的学前教育师资,其中本科层次的招生是2007年由西藏民族学院开始的①,专科层次的首次招生是2009年由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完成,日喀则职业技术学校和山南职业技术学校是从2011年开始中专层次招生。随着西藏自治区的民族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从顶层的规划设计到校级的教学改革,西藏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工作也愈加精细化,而学前教育师资必备的音乐素养不仅成为师资培养中课程设置的重要环节,也成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授课教师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西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的教学现状
西藏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步伐虽然明显落后于全国水平,但其在我国教育事业现代化和传承西藏民族文化之间,积极探索二者与西藏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平衡点。对于西藏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音乐课堂来讲,如何将国内外音乐课程教学的先进方法和经验进行引入内化,并对西藏本土化的音乐元素和资源进行整合挖掘,已经成为浓缩在西藏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现状背后的重点和关键。简言之,西藏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现状集中表现为对兼顾教育现代化与民族特色的发现、探究与反思。在西藏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课程设置中,每个学校的课程分类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涵盖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门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西藏大学将其归类于专业方向课程,西藏民族大学将其归类于专业必修课和专业任选课。相较而言,西藏民族大学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设置门类上较为丰富,比如声乐基础、钢琴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幼儿舞蹈创编、藏族传统文化、即兴伴奏、幼儿园健身舞创编等。从中可以映射出,西藏高校学前专业的音乐课程设置是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对西藏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性,但音乐课程设置的门类过于繁多,似有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之嫌疑,且对西藏本土文化的课程教学显然较少。西藏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群体中,招生方式是非艺术生的考试背景,未经系统专业的声乐训练学习,学生的音乐功底差是普遍性问题[2]。然而在西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民族成分中,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学生占据较大比例,源于西藏原生性的唱歌跳舞传统,学生潜在拥有很强的节奏感和原生态的发声技巧,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缺乏专业训练的不足。但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音乐优势,反而出现羞怯胆小、外在表现不足的问题。同时担任音乐课的教师集中为声乐专业出身,这与音乐课专业技术性强的特征密不可分,但其在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上的缺乏就成了硬伤,即要重点攻克音乐课程教学与学前教育专业素养之间知识对接、能力迁移的难题。
二、西藏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引入奥尔夫教学法的意义
奥尔夫教学法由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于20世纪20年代始创,80年代初由我国音乐理论家廖乃雄引入中国。奥尔夫教学法的灵魂是以原本性为核心,通过音乐和动作、舞蹈、语言的紧密结合,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教育活动之中,重视挖掘学生自身的音乐潜质和文化积淀,注重激发学生的音乐体悟、情感表达和创作潜能。奥尔夫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与达尔克罗兹、柯达伊教学法享有了世界三大音乐教学法的社会美誉和地位。西藏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引入奥尔夫教学法既符合当今世界音乐教育和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又顺应了西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改革要求。奥尔夫教学法对西藏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效果提升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新教学理念的运用有助于整合现有的音乐课程教学资源、完善现有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使当前西藏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目标更加明晰化,形成传承西藏民族传统和历史资源的文化链条。同时奥尔夫教学法将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予以淋漓尽致的体现,让音乐教师更多关注西藏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状况,包括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基本功底、外在表现和再转化创作能力等,在启发、鼓励和引导的良性音乐课堂氛围中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在西藏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中引入奥尔夫教学法,除了可以提升音乐课效果和促进教学改革发展外,也有着更为深远的多元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教学实施的层面上,显性效果呈现为西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西藏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在教学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明确了西藏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教育新理念与新思维直接落脚到西藏一线的学前教育活动中,势必会促进西藏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前教育人才队伍的壮大,进而保障西藏学前教育的现代化节奏与步伐。在西藏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与社会文化的互动环境中,奥尔夫教学法尊重本原性的显著特色,可使西藏本土的民族文化资源得到有益的传承保护和深度挖掘。
三、在西藏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中运用奥尔夫教学法的建议
(一)奥尔夫教学法精髓的准确把握和恰当运用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精准把握奥尔夫教学法的要义,是将其运用于西藏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的前提和关键。奥尔夫教学法属于教育学与音乐学的交叉学科,这要求授课教师既要有演绎音乐艺术的能力,又要有传递音乐教学的技巧,也要认识到为学前教育事业培养人的教学目的,尤其要能够对奥尔夫教学法的原本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征做到融会贯通,避免误入徒有其表的冠名式音乐课程教学怪圈。这虽对音乐授课教师提出了高标准和严要求,但却是保障西藏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质效的必然要求。
(二)西藏本土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和课堂引入
西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引入奥尔夫教学法,直观印证西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同时要注重对西藏本土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因为“本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是民族教育的根基。”[4]这也符合奥尔夫对音乐教育民族性的观念阐释。在挖掘西藏本土文化元素的过程中,从顶层设计、政策指引到资源发现、共谋同致,都要充分调动政府、学校、家庭等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在将搜集的西藏本土文化元素整理加工后引入音乐课时,要密切关注学生在熟识度、亲切感和自信心等方面的音乐体验变化,要与学生情感共鸣。
(三)音乐课程理论实践的兼顾并重和专业对接
在奥尔夫教学法运用于西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理论目标与实践目标开展音乐教学,切忌一味单纯追求学生音乐素养能力的提升,也要重视向学生讲解奥尔夫教学法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体验和教师启发引导之下,完成对教学法的理解、认同、掌握及运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音乐能力。此项教学策略务必要贯穿于西藏高校学前教育音乐课的始终。另外要观察和调整奥尔夫教学法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适应性问题,在二者的匹配对接和环境平衡中,助力奥尔夫教学法在西藏一线学前教育中的推行适用,发挥教育生产力的持久功效。
参考文献:
[1]严仲连,姚伟.西藏学前教育五十年[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2]赵晓伟.西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开设思考———以西藏大学为例[J].西藏教育,2018,(02).
[3]张继芳.民族音乐对当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作用[J].大舞台,2012,(10).
【关键词】阅读教学;误读
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体验活动,它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误读”便是学生在与文本作者、编者、教师对话交流中产生的理解结果,因此“误读”产生的原因与这四者都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学生“误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教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媒介和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引起“误读”现象的重要原因恰恰就是语文教师。
一、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偏弱
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结合自身己有的知识经验对文本进行自我解读,然后借助于资料的分析,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仔细体会,通过判断、取舍、整合,最后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将自己的理解传达给学生。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决定语文课堂精神价值的关键因素,正如特级教师孙建锋在点评一位教师执教《七步诗》时所言:教学这一首诗,只知道诗的字面意义是“下境”;体会这首诗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是“中境”;让学生玩味曹植在进退之间,运用了如此贴切、朴素的语言,把他当时的处境如此艺术地表现出来才是教学这一首诗的“上境”。而要达到“上境”,无疑,教师自身不但要达到“上境”,甚至要达到“化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抵达“上境”。
二、教师教学引导失当
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引导会对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产生直接影响。如果教师的引导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生的阅读背景有较大的脱节,就难免引起学生不合理的误读。课堂上教师点拨时“切入点”、“突破点”比精准,也容易引起学生不合理的误读。引导不当还表现在课文内容的拓展上。如笔者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中引入了被欺凌的中国人的资料,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内心感受,学生的回答多集中在“要崛起,要富强,进而欺凌外国人”这一有悖课文主旨的回答上,这正是因为笔者未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正确引导所引起的。
三、教师教学评价不准确
许多教师为了贯彻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积极倡导、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反而走入误区:允许学生任意体验,即便学生在理解走偏的情形下,也一味地认同,失去了引导的价值。《小学语文研究》上曾经以《一株紫丁香》为案例,报道学生将文中的“你”误读成“您”后,教师表扬其个性化的解读,同时渗透了尊师教育,结果全班一起将文中的9处“你”改读成为“您”,并称之为一道课堂生成的亮丽的风景。但实际上,这恰恰就是教师评价不当所引起的“误读”。很明显,教师一味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而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以至对学生的错误体验作出错误的“赏识”评判。
四、建议与对策
1.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教学素养
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语文素养,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已经不再只能有一杯水,而应该是一桶水。因此,作为文本的阅读者、解读者、传播者,必须拥有深厚的文化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明确科学的语文教学理念。
2.“动静结合”解读文本
(1)解读“静态”文本。教师首先作为一名读者,与作者、与作品中的社会生活──人、事、景、物对话,进而作为教学者站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角度,解读语言、思想、成文法则的复杂过程,最后作为引导者构思教学设计,遴选正确,有价值的文本学习内容的复杂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先披文以入情,作为普通读者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和精神价值,这是“入”;接着再作为教学者和引导者根据课标的精神,将文本的语言价值和精神价值进行有效分析与整合,这是“出”,就在这一“入”一“出”中完成对于“静态”文本的解读。
(2)解读“动态”文本。当教师正确有效地解读了“静态”文本后,必然面对更困难的“动态”文本的解读,即在教学过程文本的动态变化形态。
①要把握分寸。把握分寸的内涵是教师对学生的误读要宽容但不纵容。宽容,就是允许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发生的错误;不纵容,就是对阅读中的错误不能姑息,更不能无原则的鼓励,错就是错,要及时让学生明白错在哪儿。在指导纠正过程中,阅读要根据文本的表达去感悟、理解,而不能离开文本去自由发挥。
②要合理引导。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方式,教师引导的着眼点是“学生个性化阅读”,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引导”。学生不自主读,教师的“引”是空中楼阁;教师不引,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能停留于原地。
③运用阅读策略匡正曲解性误读。在阅读教学中如果遇到曲解性误读,教师应及采取相应的阅读策略,唤醒学生沉睡的知识背景和情感因子,使学生能够拥有自由开放,光明正确的大道。如:反思法,谬问法,矛盾法,类比法等等教学策略。
方智范先生曾对文本解读语重心长地说:“语文教师要练好内功,尽可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努力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这是一道‘铁门槛’。”这很好地诠释了在新时期面对“误读”现象时,教师应该遵循的教学成长道路。只有当解读规范、技能技巧自然地融入到教师的阅读意识中,成为教师的内在的阅读品质,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成为教师解读文本的有力武器,对学生做出多元的反映,教师有一份耐心的期待,对学生出现的“误读”善于灵动地给予学生必要的启迪和诱导,那么课堂将更有效地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自由对话,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和阅读的创造,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不合理的“现象”滋扰我们纯洁而神圣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方智范.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J].人民教育,2004(21)
[2]荀以勇.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误区及对策[J].教学管理,2011(6)
[3]王瑞芬.小学语文教学中“读”的误区及“读”的落实[J].内蒙古大学学刊,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