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自考半期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13 15:55: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自考半期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自考半期总结

第1篇

我组按照《__乡村级班子及成员考核方案》要求进行考核,程序分为两部分:1、两委成员集中汇报06年度工作及07年工作计划;2、对所有班子成员进行单独座谈,座谈内容为:对班子整体评价及建议、对支书及村主任的评价及建议、对其他班子成员的建议。

以下为各村考核情况总结

____

一、两委班子考核情况

班子成员共4名,支书__*,主任__*。

(一)06年工作总结及07年工作计划

06工作总结:高质高量的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配合乡党委、政府和西村村共同修建了106国道至__的高标准公路,征地、刨树、安装路灯。保沧高速公路取土场占地补偿工作。投资20__0多元铺设西洼地下管道1500m,并增加配套设施。打了一眼吃水井,村内街道硬化,垃圾清理、安装路灯29盏。村西20亩地的对外发包。

07年工作计划: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继续搞好村内道路的硬化,垃圾清理,路灯的安装工作。

对乡党委、政府的希望:希望乡党委、政府对本村的各项工作的指导和领导力度加大,并在经济发展上能有所重点倾向。

总体评价:

班子整体团结,凝聚力强,战斗力强。思想政治学习抓得紧。工作务实,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大家相互间关系密切,正职与副职能团结协作,同时,班子善于用制度管理人,用情感凝聚力。

二、班子成员考核情况

(一)____(支书)

1、主要优点和成绩:工作积极性高,事业心强。大局观念较强,掌控全局能力较强,考虑事情全面。

2、主要不足方面:因为自身是女性和文化程度偏低,在一些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有时考虑问题局限性大。

(二)____:(主任)

1、主要优点和成绩:为人正直,心直口快。工作认真负责,敢于坚持原则,关心群众。

2、主要缺点和不足:年轻气盛,有时因为自己的生意会耽误工作,但近期有所改变。

(三)其他班子成员

总体上都很服从指挥,任劳任怨,对工作负责,偶尔有些小牢骚,但不影响大局。

____*

一、两委班子考核情况

班子成员共8名,支书____,主任____*。

(一)06年工作总结及07年工作计划

06工作总结:高质高量的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用时三个月和北京一投资商初步达成一致,占用本村10亩土地进行项目合作。

07年工作计划: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对小学附近的道路进行硬化,垃圾清理,路灯的安装工作。

对乡党委、政府的希望:希望乡党委、政府对本村班子进行调整,精简人员。

总体评价:

班子整体团结,凝聚力强,战斗力强。思想政治学习抓得紧。工作务实,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正职与副职能团结协作,上下能形成合力。

二、班子成员考核情况

(一)____*(支书)

1、主要优点和成绩:工作积极性高,事业心强。大局观念较强,掌控全局能力较强,考虑事情全面。不怕受累,不怕得罪人。

2、主要不足方面:因为自己的事情比较多,村的工作中有时照顾不到。

(二)____(主任)

1、主要优点和成绩:工作认真积极,配合支书工作,关心群众,公正廉洁。

2、主要缺点和不足:

(三)其他班子成员

总体上服从指挥,任劳任怨,对工作负责。会计____脾气比较暴躁,与人易发生冲突。

____*5

一、两委班子考核情况

班子成员共4名,支书__*,主任__*。

(一)06年工作总结及07年工作计划

06工作总结:高质高量的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投资10000多元修建了村大队,改变了本村多年无的历史。投资3000元换了吃水井的泵,耗电量降低,降低了村民的生产成本。修缮村内及村西的排水沟,改善了村内雨季路难走的状况。投资5000元安装路灯13盏。发展果树种植100亩,聘请专家到村内进行种植讲座,推广优良新品种。石家庄8号、中连9号、冬春甘蓝1号、晚熟桃等等。

07年工作计划:村东到洼里近200m的道路维修。成立精神文明委员会,创建“十星级文明户”、“孝敬公婆好儿媳”评选活动,树立和谐文明的新村风。创建果树协会,提供新品种,病虫害防治知识,统一提供肥料,测土施肥,每月召开一次会员会。

总体评价:

班子整体团结 ,凝聚力强,战斗力强。思想政治学习抓得紧。班子务实精神强,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合作时间长,大家相互间关系密切,正职与副职能团结协作,同时,班子善于用制度管理人,用情感凝聚力。

二、班子成员考核情况

(一)____(支书)

1、主要优点和成绩:工作积极性高,事业心强,大局观念较强,掌控全局能力较强,考虑事情全面。

2、主要不足方面:

(二)____(主任)

1、主要优点和成绩:为人老实,工作踏实,敢于坚持原则,关心群众,公正廉洁。

2、主要缺点和不足:

(三)其他班子成员

总体上都很服从指挥,任劳任怨,对工作负责,____因为职务掉换有点意见,但不耽误工作。

____*

一、两委班子考核情况

班子成员共5名,支书__*,主任__*。

(一)06年工作总结及07年工作计划

06工作总结:高质高量的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投资10000元,提供管道和泵解决了公路东村民的吃水问题。清理街道垃圾。参加三次交易会,欲为村民谋划新的发展项目,但因不合本村实际情况都未果。

07年工作计划: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继续搞好村内道路的硬化,垃圾清。和其他两个廿里铺联合修建村中主要街道及街道的绿化。对洼里的田间路进行整修。

对乡党委、政府的希望:因为本村的钢铁市场不太景气,希望乡党委、政府牵头为本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指导。

总体评价:

班子整体团结,凝聚力强,战斗力强。工作务实,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班子务实精神强。大家相互间关系密切,正职与副职能团结协作,同时,班子善于用制度管理人,用情感凝聚力。

二、班子成员考核情况

(一)____*支书)

1、主要优点和成绩:工作积极性高,事业心强。掌控全局能力较强,考虑事情全面。

2、主要不足方面:

(二)____*:(主任)

1、主要优点和成绩:为人正直,心直口快,工作认真负责。

2、主要缺点和不足:

(三)其他班子成员

总体上都很服从指挥,任劳任怨,对工作负责。

______

一、两委班子考核情况

班子成员共6名,支书____,主任____*。

(一)06年工作总结及07年工作计划

06工作总结:高质高量的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班子团结有所改善,加强了整体凝聚力。发展了两名党员,转正一名党员。为本村60岁以上老人发放补助。修自来水。

07年工作计划: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和其他两个廿里铺共同修建村内主街道,并对村内所有道路实行硬化。成立葱交易市场,发展本村葱产业。

总体评价:

班子整体团结加强。班子务实精神强。正职与副职能团结协作,同时,班子善于用制度管理人,用情感凝聚力。班子成员的政治敏感性强,积极参加主持村内回汉红白事,维护村内稳定。

二、班子成员考核情况

(一)____*(支书)

1、主要优点和成绩:为人随和实在,不记仇,不端架子,团结群众和干部。工作积极性高,事业心强,大局观念较强,掌控全局能力较强,考虑事情全面,化解矛盾能力强。

2、主要不足方面:

(二)____*(主任)

1、主要优点和成绩:为人正直,心直口快。工作认真负责,敢于坚持原则,关心群众。

2、主要缺点和不足:头脑灵活但腿有点懒,对工作不太积极。

(三)其他班子成员

总体上都很服从指挥,任劳任怨,对工作负责,尤其____态度发生根本性改变,对村内工作起到团结和支持作用。

____

一、两委班子考核情况

班子成员共4名,支书无,主任柳____。

(一)06年工作总结及07年工作计划

06工作总结:高质高量的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全年都在协调解决保沧高速公路与村民之间发生的各种问题。协调本村砖厂承包款发放工作。

07年工作计划: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和其他两个廿里铺共同修建村内主街道,并对村内所有道路实行硬化。

对乡党委、政府的希望:希望乡党委、政府根据本村实际情况下派一名村支书,对本村稳定和下一步工作都有利。

总体评价:

班子整体老化,但战斗力较强,能较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但班子内部关系不协调,出现一些影响班子整体团结的不和谐因素。

二、班子成员考核情况

(一)____(主任)

1、主要优点和成绩:为人正直,心直口快。在群众中威信高,人缘好。工作认真负责,敢于坚持原则,关心群众,公正廉洁。

2、主要缺点和不足:本人经济条件不好。

(三)其他班子成员

总体上都很服从指挥,任劳任怨,对工作负责。副书记____*好功恶劳,欲担任本村村支书,贪财,抵制情绪较高,煽动群众,有时起到反面作用。会计崔砚文对财务知识掌握不多。

____

一、两委班子考核情况

班子成员共6名,支书__*,主任____。

(一)06年工作总结及07年工作计划

06工作总结:高质高量的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文明生态村建设方面:硬化村内道路200m,宽5m,建5个垃圾池,1个公共厕所,美化街道500m,安装5盏路灯。经济发展方面:养殖业收入较高,种蛋鸭养殖效益高,康达、钢材、粮食收购等经营良好,效益明显。农业种植方面:果树种植100亩,红富士苹果销量好,越冬蒜种植面积大,经济效益预计良好。劳动力输出方面:装修队10个,建筑队3个,卖咸菜人员较多,收入良好。

07年工作计划: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继续搞好村内道路的硬化,垃圾清理。村干部带头致富,发展自己的经济。贫困户和五保户的救助力度加大。

总体评价:

班子整体团结,凝聚力强,战斗力强。思想政治学习抓得紧。班子务实和创新精神强。大家相互间关系密切,正职与副职能团结协作,带领群众致富意识强。

二、班子成员考核情况

(一) (支书)

1、主要优点和成绩:为人公道正派,头脑灵活,有干劲和闯劲。工作积极性高,事业心强。大局观念较强,掌控全局能力较强,考虑事情全面。

2、主要不足方面:

(二)____:(主任)

1、主要优点和成绩:工作认真负责,关心群众,公正廉洁。

2、主要缺点和不足:

(三)其他班子成员

总体上服从指挥,任劳任怨,对工作负责。

____

一、两委班子考核情况

班子成员共4名,支书文秘部落,主任____。

(一)06年工作总结及07年工作计划

06工作总结:高质高量的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处理保沧高速公路占地后的各项遗留问题。发展大葱种植。修理吃水井。

07年工作计划: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继续搞好村内道路的硬化,垃圾清理。修建本村至廿里铺的公路。吃水井的更新。

总体评价:

班子整体团结,凝聚力强,战斗力强。班子务实精神强。大家相互间关系密切,正职与副职能团结协作。

二、班子成员考核情况

(一)____*(支书)

1、主要优点和成绩:为人公道正派。工作积极性高,事业心强。大局观念较 强,掌控全局能力较强,发展经济意识强。

2、主要不足方面:

(二)____:(主任)

1、主要优点和成绩:工作认真负责,敢于坚持原则,关心群众。

2、主要缺点和不足:

(三)其他班子成员

总体上都很服从指挥,任劳任怨,对工作负责。

______

一、两委班子考核情况

班子成员共7名,支书____,主任____。

(一)06年工作总结及07年工作计划

06工作总结:高质高量的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学校校舍的新建,全村变压器的警报器的安装,降低了村管理费用。安装路灯,清理街道。发展钻业。

07年工作计划: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继续搞好村内道路的硬化,垃圾清理,路灯的安装工作。推广棉花和玉米新品种。推广辣椒种植,为没种树的四个队谋划辣椒经营项目。

总体评价:

班子整体团结,凝聚力强,战斗力强。思想政治学习抓得紧。班子务实精神强,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大家相互间关系密切,正职与副职能团结协作,同时,班子善于用制度管理人,用情感凝聚力。

二、班子成员考核情况

(一)____(支书)

1、主要优点和成绩:为人公道正派,工作积极性高,事业心强。大局观念较强,掌控全局能力较强。

2、主要不足方面:性格较急,粗心,考虑问题有时欠全面。

(二)____:(主任)

1、主要优点和成绩:为人正直,心直口快。工作认真负责,做事有头有尾。敢于坚持原则,关心群众,经验丰富,群众威信高,维护班子团结。

2、主要缺点和不足:

(三)其他班子成员

总体上都很服从指挥,任劳任怨,对工作负责。

西村:

一、两委班子考核情况

班子成员共8名,支书____,主任____。

(一)06年工作总结及07年工作计划

06工作总结:高质高量的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村前后3条主干道的修补,学校危房的修缮。石油和两条主干道的征地补偿工作。村内变压器和电线的补充。

07年工作计划: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继续搞好村内道路的硬化,垃圾清理,路灯的安装工作。南洼梨树地的发包。村南环公路的修建。抓项目,引资金。

总体评价:

班子整体团结,时间观念强,凝聚力强,战斗力强。思想政治学习抓得紧。工作务实,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大家相互间关系密切,正职与副职能团结协作,同时,班子善于用制度管理人,用情感凝聚力。

二、班子成员考核情况

(一)____(支书)

1、主要优点和成绩:为人公道正派。工作积极性高,事业心强。大局观念较强,掌控全局能力较强,考虑事情全面,主抓外事关系。

2、主要不足方面:

(二)____:(主任)

1、主要优点和成绩:工作认真负责,配合支部,注重细节,协调能力强,敢于坚持原则,关心群众,公正廉洁。

2、主要缺点和不足:

第2篇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 双语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171-02

1 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设计计算机程序、编写程序和调试程序的能力。多年来,我校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都是以中文教学,2007年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部分班级改用英语教材,采用双语教学方式授课。

2 改革实践

传统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主要分成两个部分,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在课堂教学部分,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而作为学生第一门程序课,本来在理解上就有困难,学生有时听着就走神,课堂教学效果有限。在上机实践部分,上实践课的时候,学生主要是重复编写教师上课提到的例子,或者是做一些指定的课后习题。但由于通常这些习题在实验指导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双语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2.1.1 案例带动教学

第一次接触程序语言,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而且又是使用英文教材,大多数学生在刚上课时一定会有恐惧心理,从而产生的抗拒心理,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执着于在学习概念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弄懂意思,而是要在简单描述了当堂课程所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后,马上结合相关的例子来进行说明。针对当堂的知识点,需要有多个案例,案例的难度由浅到深,先是简单的应用,然后到稍微复杂的应用,最后的案例可以是综合应用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案例的难度层次,如果一开始就过于难,容易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几个案例的难度都不大,使学生在程序编写中只看到点而看不到面,影响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其次,案例的选择必须尽量贴近生活,如在解释函数调用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所使用的案例就是小学数学四则运算系统,将四则运算的不同功能由不同函数来实现,从而解释函数调用的作用。对学生而言,这个例子亲切而易于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

2.1.2 活跃课堂气氛

中国传统教学在上课的时候是严肃的,教师上课的时候以自己为主,不太顾及到学生的反应,与学生互动很少。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即使有问题也憋在心里,问题的不断积累最后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放弃。欧美的教学方式与这种模式很不一样。教师上课时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即使与学习的知识不相符,或者回答的答案是错误的,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不论是课上的任何时候,学生都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疑问,教学的气氛活跃。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有时教师还会刻意设计一些小问题,对答题正确的同学有小小的奖励,诸如一块巧克力,所费不多,但是却极大的鼓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C语言双语教学改革中,除了保留原来中文教学的优点之外,特意结合了国外教学的先进经验,增加了更多的与学生互动的时间,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质疑,不让学生把问题从课上拖到课后,课后拖到期末。这样的改革,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2.1.3 课堂小组讨论加强团队合作

尽管课上讲解了合适的案例,并鼓励学生多提问,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但是在学生真正动笔要开始编写代码时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不知从何下笔。所以在教学刚开始的两个月,也就是半期考前,在讲完一张章节的内容后,可以适当留出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来做小组讨论。具体采取的方法是,视班级人数多少,将全班分为5至7组,与之对应的,黑板也划分为5-7块相等的区域。教师给出一个难度适中,可以在30分钟内完成,并且切合当堂所讲知识点的例子,要求学生完成。答案的提交以组为单位,每组由教师任意选择一个学生去黑板上书写答案并回答问题,其他的组员不得参与答案的书写和问题的回答,最先写出正确答案并正确回答教师提问的小组有一定的奖励,比如期末成绩加分等。这种做法的重点在于随机分组和随机选择学生作答。随机分组避免了某些学生的强强联合,导致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分在同一组,令该组丧失了答题的能力。随机选择学生作答,避免了一个组内只有一个学生会,其他的学生只是依赖能力强的学生,而自己不做思考的情况,确保小组内每一个学生都要弄懂题目的要求和做题的思路。这种做法有效的保证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2.1.4 鼓励自学为主的知识面扩展

日常上课的时候注重把主要知识点讲透,不强调过多的细节。在每一章节结束后,不单单只是做出总结,而是进行一些概念的拓展,并列出一些中英文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在课后自己把相关的知识点掌握,并将这些拓展的知识点体现在平时的作业中,培养学生阅读他人代码,以及自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动手能力培养

2.2.1 基本实验

每周的实验一般包括两到三题,对于题目的描述,除了英文的说明之外,还包括相应的可执行文件,帮助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其中第一题一般是较为简单,只需简单利用课堂讲过的知识点,或对所学的某个案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先出简单的题目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信心,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道题稍微有些难度,但是只要认真思考,并适当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点,就能解决问题。稍难的题目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编写代码的能力。在每一章节结束的时候,出一道综合性比较强,需要运用到本章节大多数知识点以及之前一些知识点的题目。如介绍函数的章节,教学结束的当周实验,题目只有一道,是模拟ATM自动取款机的工作原理编写代码。这种综合应用题型,需要学生的编程能力,也需要学生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并将这种观察应用于代码的编写,引导学生对正确的软件开发流程,包括合理的界面设计和用户需求分析的初步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学生平时的实验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规范,主要包括代码书写的规范和命名的规范。良好的习惯需要一开始养成,在第一节实验课,就必须强制规定,书写一定要有合理合适的缩进,所有缩进不合理,或者没有缩进的,单次实验课成绩算零分。所有的代码必须有简单英文说明,没有说明的,单次实验课成绩算零分。所有对标识符的命名必须有意义,只要有包括名字为aa,bb,ab等无意义标识符的代码,单次实验成绩算零分。没有合适的缩进,代码说明以及合理的标识符命名,不但对日后阅读代码的其他人造成困扰,而且也不利于程序

员自己日后对程序的回顾和使用。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为了贪图方便,往往不注意细节,严格的要求之后,学生自然养成习惯,大大提高了代码的可阅读性。同时,在养成了用恰当的英文单词命名标识符的习惯后,学生自己的英语能力也有提高。

2.2.2 课程设计

实践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视班级人数,由2-4人组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分组的过程由电脑随机实现(随机程序作为实验题之一,由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完成),之所以不采用自由分组,理由与之前课堂分组讨论的小组划分原因相同。以教学周总共有十八周为例,时间表如下:

(1)13周:分组,题目。学生选择合适自己小组能力的题目,引对题目搜集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开发计划。计划包括:所选择的题目以及题目的描述,小组成员分工,计划使用的知识点,时间表等内容。

(2)14周:提交开发计划,搜集资料。

(3)15-17周:编写代码,调试程序。

(4)17周周末: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所需要上交的材料包括:一份ppt文档,描述所选择的题目和程序的编写过程:代码和相关的文件;可执行文件。课程的过程包括题目的描述.代码的解释,和程序效果的演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由教师随机挑选一个学生进行作答,由于每一部分的作答是任意选择的.小组的每个成员虽然负责的部分不尽相同,但是都会把代码的内容理解清楚。

课程设计具有以下的特点:

(1)课程设计是真实项目的简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搜集材料,对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实现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独立自考。自主创新的精神。

(2)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3)学生在开发的过程中,充分的应用了所学的各个知识点,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4)学生在自主编写代码,调试的过程中,加强了代码编写和调试的能力。

(5)学生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必须条理清晰的描述课题的内容,实现的过程,和存在的问题,加强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的成绩针对小组的各个成员在不同环节的表现,分开评分,尽量实现公平和公正。

2.3 考核和成绩评定

作为一门程序设计课程,理论的学习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理论知识实际应用到程序的编写中去。C语言程序设计双语课教学成绩评定的方法,借鉴了国外的一些先进的做法,将分数分成几块,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10%,课程设计占20%,期中考成绩占20%,期末考成绩占50%。这样学生不会因为一次考试失误,而导致成绩被全盘否定。这样的安排,督促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改变了学生“临时抱佛脚”的做法。

2.4 教学资源的建立

在课堂教学之外,学生在编程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在课后更好的开展自我学习活动,多种联络方式都可以使用:

(1)加入学生班级QQ群,互相讨论,营造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回答问题的学习氛围。

(2)建立专门的课程网页,学生可以在网上下载课件,以及相关的学习资料。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互动平台提出问题,等待教师回答。

(3)由高年级的学生组成互帮互助小组,帮助低年级的学生解决问题。

第3篇

我国高等学校“专业”这一概念带有很强的实体意味,这种意味来源于“专业”背后三大类实体存在:由同一专业学生所组成的班集体、教师组织(与专业同名的教研室)与教师组织相连的经费、教室、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以及实习场所等。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一般按专业划分和组织,学生一入学,就进入某一专业学习,并按专业分班。学习过程中的转专业,成为大学学籍管理中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专业合并或调整时,专业背后的三大类实体存在也都要合并调整,此项工作常由于牵涉各方利益而非常困难。

与专业实体相关,高校在进行院系、专业教师编制核定中,往往根据适当的生师比,由专业、院系的学生数推出院系、专业应有的教师数。这种方法进一步强化了专业的实体意味,导致各专业教师只为本专业学生开课,将其他专业的学生不视为“自己的学生”。在进行内部教学经费分配中,大部分高校主要根据专业所有的学生数。

日本学者大塚丰指出,以上专业以及专业背后的教研室组织模式,形成于1952年下半年,即建国后第一次院系调整时期,完全是模仿苏联教育的作法。(1)1952年在全国农学院长会议上,教育部长马叙伦指出,“高等学校中以系为管理单位,以专业为教学的主要机构”。(2)机构当然是实体。这句话简洁地说明了当时的高等教育管理者对“专业”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我们现有专业认识的来源。对于专业背后教研室的主要职能,成仿吾先生曾在1951年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作了说明:“苏联先进的教育科学创造了一套这样的组织,一个完整的机构,我们把它翻译为教研室。它把教师们按课程组织起来直接进行有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这些工作大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组织教研室工作人员的教学工作并保证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上的工作,编审教材,科学研究工作,与企业和政府机关的协作,提高教师思想理论水平的工作,培养研究生的工作。”(3)专业背后的实体存在导致专业设置具有规模效益问题。学校服务于教学的资源可分为两部分:面向全校服务的资源以及分配给各系、各专业使用的资源,后者包括专用教室、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研室用房及相关人力资源。专业成为相对独立的资源使用和产出单位。专业实体的资源基本上只服务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例如,一个学校可能有物理学、地球物理学专业,每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热学”课程,于是两个专业都会有教师开设这一课程,即使两个专业的学生数是50、40,两个专业的学生合成一个班,选择最好的教师授课应当可以,但专业实体以及相关教师岗位阻止了这种合并;高校的实验室设置也有类似问题。因此,如果专业招生规模过小,就可能导致生均办学成本过高。研究表明,专业规模扩大后,内部资源的使用效率会有显著提高。(4)可以说,专业的规模效益问题,完全产生于专业的实体观念。

二、美国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的实质:仅仅是课程的组织形式

北京大学管理代表团赴美考察一流大学管理工作,对中美本科专业设置比较的结果简单图示如下:

中国

美国

专业名称国家定

专业名称院校自主确定

本科毕业生被授予11种学士学位

本科毕业生被授予4~5种学士学位,主要为文学士(B.A)和理学士(B.S)

不同学校同一专业的毕业生授予同一学位

不同学校同一专业的毕业生可能授予不同学位

专业名称统一

专业名称不统一

学生个人可选择专业,不可以自主设计专业

学生个人可选择专业,也可自主设计专业

专业根据类型由学校、学校主管部门和教育部三级审批

专业设置学校自己定

学校可以设置的专业数存在限制

专业数不限

专业类型存在限制

专业类型不限

较少的跨学科专业

广泛的跨学科专业

较慢随学科发展和市场情况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

可以迅速随学科发展和市场情况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

国家有专门机关进行管理

国家无专门机关进行管理

这一系列的不同都是表象的,表象的背后,是中美“专业”内涵的本质性不同。

英文“Major”直接对应于我们的“专业”,亦可译为“主修”,它仅指一个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组织(Program),相当于一个培训计划或我们所说的课程体系。学生修完这一系列的课程,就被认为具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技能,就成为这一“Major”的毕业生。美国高等学校把柔性的课程组织当作专业,专业背后没有对应的实体,没有单独归属的师资、专用教室、实验室及仪器设备……,也就是说,“专业”完全不是一个实体组织。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其表现出来的特征是自然而然的:

(1)专业名称学校自主确定。教师对一些课程进行组织,形成不同的课程体系,就形成学校主要设置的专业。由于各校教师研究领域内特长不同,对学科发展看法不同,对不同知识在学生知识结构中地位及重要性的关注不同,因此课程组织方式有所不同。不同的组合应有不同名称,所以专业名称只能院校自主确定,并且无法统一。例如,伯克利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宗教方面的本科专业名称为“宗教研究”(ReligiousStudies),哈佛大学的相关专业则为“比较宗教研究”(ComparativeStudyofReligion)。

(2)同一学科领域内各学校专业设置不同。美国大学在同一学科领域内专业设置宽窄有所不同,反映了教师研究领域的特长所在。例如,在生命科学领域,目前我国规定设有两个本科专业,即“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不同大学在此领域的专业设置相同。美国哈佛大学在生命科学领域设有两个专业,生物化学(BiochemicalSciences)和生物学(Biology);洛杉玑分校在生命科学领域则设有10个专业,包括生物化学(Biochemistry)、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BiochemistryandMolecularBiology)、生态、行为与进化(Ecology,Behavior,andEvolution)、海洋生物学(MarineBiology)等。

(3)跨学科专业的形成。以教师为主,将两个或多个学科的课程有机组合在一起,就会形成跨学科专业(InterdisciplinaryProgram)。这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别于单一传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其中许多课程不专门针对这一专业的学生开出,而由学生到不同的开课系选修。

例如,伯克利文理学院的“国际及地区研究”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专业群,这一专业群包含6个本科专业(Major)以及3个研究生专业,其中本科生专业为亚洲研究(AsianStudies)、发展研究(DevelopmentStudies)、拉丁美洲研究(LatinAmericanStudies)、中东研究(MiddleEastStudies)、和平与冲突研究(PeaceandConflictStudies)以及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yandIndustrialSocieties),毕业生授予文学士学位。专业群的教师来自全校40个传统的系科,没有仅属于这些专业的教师。这一专业群对应于我国的“国际政治”专业。

(4)个人专业。个人专业最典型地反应了美国高校专业的柔性特征,其课程组合方式由学生提出,教师审批并提供专门指导。有特别兴趣与才能的学生如果从现有的专业中找不到完全符合自己兴趣的专业,他可以从课程中选择,形成一个围绕特定知识领域的课程计划,提交一个委员会讨论,在经过审核后开始学习,完成计划后可被授予特别专业的本科学位。这一类专业在伯克利称为非固定专业或个人专业(UndeclaredorIndividualMajor),加州理工学院称为“独立学习计划”(IndependentStudiesProgram)。由于这类专业有严格的审核程序,学习较为困难,因此毕业生很少,但其存在为具特殊兴趣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成材途径。

三、我国现行的专业管理规定反映和强化了现行对专业的认识

根据“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9年颁布,以下简称“规定”)第五条:高等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必须具备下列要求:

㈠符合经学校主管部门(指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学校发展规划,有人才需求论证报告,年招生规模一般不少于60人(特殊专业如艺术类专业执行具体规定);

㈡有专业建设规划、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其他必需的教学文件;

㈢能配备完成该专业教学计划所必需的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一般应有已设相关专业为依托;

㈣具备该专业必需的开办经费和教室、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习场所等办学基本条件(5)。

对比了中美两国本科专业设置之后,中国高等学校是否也可仅将专业当作课程的组织形式而去除其所具有的实体组织的特征?对比“规定”中高等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必备的要求,就意味着只保留第二条,其他三条均予去除。

1.去除第三条:不需要按专业固定教师队伍。事实上国家自学考试开考的专业,就完全是课程的组织形式,专业概念与美国专业概念完全相同,专业背后也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学生自学修完一定的课程,通过考试,就可获得该专业的文凭。根据国家教委1996年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管理办法”,学生完成70学分的课程,通过考试,就可获得专科毕业证书;完成125学分以上的课程,就可获得本科毕业和学位证书。

在自考专业这样的极端个案中,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掌握专门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并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国家对自考专业组织方式予以承认。这一情况虽不能直接引用到普通高校中,但仍反映了本科教学的组织不一定需要按专业固定教师队伍的实质。在普通高校中,没有在专业名称下的教研室以及固定的教师队伍,能否组织一个专业呢?回答是肯定的。实际上,目前我国一些民办大学,正通过以上没有固定教师队伍的方式,进行着教学工作;美国伯克利文理学院“国际与地区研究”跨学科专业群,并没有固定教师,教学工作进行得很好,其所培养的学生相比我国“国际政治”专业的毕业生,其知识背景具有鲜明特色。

2.去除第四条:推进教学硬件条件的共享。事实上目前许多高校对教室资源实行统一共管,单独的专业没有专属教室。可以说,教室资源是开办学校的基础,而非开办专业的必须(6)。新专业可以通过共用校内其他实验室甚至周边实验室,完成对学生的实验训练。具有教育经济学眼光的管理者,可以决定永远不建立专属实验室,而采取措施促进校内各实验室仪器设备共享,以及同其他学校的共享,这也是目前国家在高校实验室管理方面着力推行的工作。从理论上讲,不具备专门实验室的专业申报,只要能安排实验课程,就应予批准。至于图书资料、实习场所这两个条件,更可通过资源共享解决。

3.去除第一条:消解专业的规模规定。由于专业仅是课程的组织,不是单独的资源使用和产出单位,因此不存在规模效益问题。系开出的课程可以由全校学生选修,因此也没有系的规模效益问题。剩下来的只有学校的规模效益问题。专业年招生规模不少于60人的规定完全不必要。在个人专业中,学生通过在全校已开出的课程中选择一组课程形成自己的课程组织,是只有1个人的专业。个人专业的存在有助于提高学校的规模效益。

第一、三、四条都可以而且应该去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高校也可将专业仅当作课程的组织形式。教师通过组织课程,确定向学生传授的知识能力结构,学生通过选择这组课程,开始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也可通过自组课程,去获取特殊知识和能力。专业的组织到此已足够。作出这样的选择,将使我们在知识传承方面拥有更多的灵活性。

四、我国现行对专业的认识和管理规定必须改革

市场经济的背景,是我们对专业的认识和管理必须转变的第一个理由。

我国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于1952年后半年,当时的经济背景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在社会劳动力配置方面采取计划的方法,人事部门力求精确地调查社会每一行业、单位所需人才的数量、类别,教育部门根据这些信息招生培养,并把毕业生分配到提出人才需求的单位中去。这样的工作持续到1985年左右。计划体制根深蒂固的问题在于三点:①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人的兴趣可能发生的转变。②计划者的信息来源必定是不完全的。③计划者不能保证人才在单位中得到合理使用,人才的闲置和缺乏没有有效的反馈机制,无法进行后期的有效调节(7)。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以上问题日益明显。市场体制下的劳动力资源配置,通过劳动力市场进行,劳动力的不断流动是其显著特征,这种流动导源于劳动力价格,反映技术和市场条件变化,并成为社会激励机制的一部分:能力高者待遇高、职位高。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连续不断的再配置是经济效率的本质所在。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的宏观经济部门只提出参考性行业需求报告,劳动力市场反映短期直接供求。大学必须对市场需求状况有所了解,个人选择日益重要。

市场条件下劳动力流动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大学人才培养不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过分固着于一种狭窄的知识结构,课程组织客观上要求基础宽厚,并为学生随时转换职业进行知识和素质准备。与不断变化的职业相应,课程组织必须灵活多变,而非僵硬固定。

20世纪后半期科学技术发展所体现出的相互交叉渗透、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是我们对专业的认识和管理必须转变的第二个理由。

20世纪后半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征是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出现了综合化、整体化趋势,这一趋势表现在4个方面:①传统学科之间的边界模糊、淡化,两个传统学科分支领域之间的联合可能超过学科内部两个分支间的联合。②传统学科应用新方法、新技术,拓宽了研究领域,具有了交叉学科的性质。③学术方法、学术思想相互借鉴,导致在学科的边缘与结合部产生了新兴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④由于社会需要和多学科相互作用,出现了综合性学科。上述趋势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解决复杂的生产和社会大型工程问题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科的孤立划分与客观世界本身各部分彼此密切联系相矛盾(8)。科学技术发展的这些特征,要求大学不仅培养出掌握一种技术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出掌握多种技术或综合技术的人才;不仅要培养具有单一学科背景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跨学科背景的人才。在知识传承方面,大学必须能方便地将具联系的学科知识组织在一起,形成新的课程组织,这种要求与专业作为实体组织存在着根本矛盾。此外,由于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从理论上说可能是无限的,因此跨学科知识的组织模式不能限定,必须允许高校教师、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我们对专业的认识和管理必须转变的第三个理由。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9)。这句话集中体现了创新对国家民族发展的深刻重要性,也反映了社会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如果说专业代表人才培养模式,那么全国统一规定按照249种模式来培养人才能够使人才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吗?!创造性在某种情况下意味着个性,当具有特殊潜质的人才对其未来有自己的构想时,我们是把他同化到249种模式中还是为其创造更加适宜的环境?“为潜在的创造性提供良好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考虑创新人才培养,柔性的课程组织模式无疑具有显著优越性。

目前,教育部对大学内部设置的管辖对象是专业,而不是系和研究所。大学有权决定系的名称和增减,但无权决定专业的名称和增减。1999年颁布的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这一点基本没有变。要想真正改革我国现行对专业管理的规定,首先必须转变现行对专业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五、政策建议:沉稳而缓慢的改革

高等学校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方式,才能更好更高效地传承知识、培养人才,是本文所讨论的“专业”问题的实质。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表明,过去那种固定模式、单一僵硬的批量培养,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多目标的、动态的以及多层次的(10)。将专业作为学校内资源使用与人才产出的实体组织是导致固定模式、单一僵硬的主要原因,而将专业仅作为课程的组织形式,就可顺理成章地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动态化和多层次。基于对专业概念的新选择,“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这一重要文件,必须进行修改:

①专业仅仅是课程的组织形式,因此专业的设置权和命名权在高等学校自己。

②专业目录由硬性规定转变为参考目录,参考目录中应加入跨学科专业以及个人专业。

与此相关,学校内部院系教师编制核定、内部教学经费分配公式中,固定的学生数所应占权重应减少,课程开出数及听课学生数所占权重应增加。

值得注意,专业背后的教师实体——教研室,随着科研体制的发展变化,其职能与1952年相比,在一些学校已有变化。与专业内涵改革相伴随的必然是高等学校“教研室”这一基层组织形式的改造与重组。国家需要积极组织开展对教学基层组织形式的研究探索。

由于专业仅是课程的组织形式,因此当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学习各专业学生都必修的公共课程或核心课程时,由于其所学课程尚无特征,学生不必确定自己的专业。专业成为学生在开始学习具有特征的课程时才需确定的事情。专业内涵的改革无疑将为学生带来更大的主动性,也将给学校的学籍管理带来重大变化。

由于专业仅仅是课程的组织形式,因此每个专业都可方便地组织数目较少的课程,形成供学生选修的辅修专业(英文为Minor)以培养知识复合型人才。

专业内涵的改革,实际上是一项深刻而影响深远的结构改革。为了赢得一段缓冲时间,充分把握改革中诸因素,也为使大学教师、管理者以及学生、民众的心理状态从容地适应和转变,改革的步伐必须沉稳而缓慢。

操作上可先把专业设置权和命名权下放给少数高校,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将国家对专业的微观管理,逐步上移至对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监控与管理。

六、余音:专业定义的修改

目前,各重要辞书及教育著作对“专业”的定义是不同的。

《教育大辞典》:“专业”译自俄文,指“中国、苏联等国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Program)或美国高等学校的主修”(11)。这一定义,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明确了“专业”的辞源,指出了适用国家:“专业”特指中国、苏联等国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

《现代汉语词典》:“专业”指“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12)。这里,“专业”指学业门类,其划分依据为:科学分工和生产分工。

厦门大学编《高等教育学》:“专业”指“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编《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没有出现专业一词,对应出现“课程计划”。“大学由农学、文科、教育、工学……等名目繁多的“系”、“种”或学院组成。学生在某系选择一组课程计划,这一组课程计划内常有些课程要到其他院、系去上。也有这种情况,同一种课程计划,由于重点不同,往往在一个以上的系中进行”(14)。从上下行文中可以看出,“课程计划”与“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内涵相同,也与美国高校中的专业概念相同。

赵康在“论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设计”中指出,“根据专业社会学,专业也称为专业性职业(ProfessionalOccupation)”,专业性职业具有一个共性,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AScientificKnowledgeBase)”(15)。他在文中尝试给出的专业定义,是“专门性职业”的缩写,其文中汉语“专业”所对英文并非“Major”。其所讨论的专业,并非本文所论“专业”;其所指出的“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的专门性职业特征,却有助于理解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的定义。

以上不同的专业概念,反映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管理者对“专业”概念理解的不同。建议在《教育大辞典》定义的基础上,对专业定义进行完善:“专业,就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学完所包含的全部课程,就可以形成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获得该专业的毕业证书。《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称为课程计划(Program),美国高等学校称为主修(Major)。原词译自俄文,曾指中国、苏联等国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进行这样的定义后,中文的“专业”就可与英文的“Major”互译了。

“专业”一词由于历史原因而与旧的大学知识传承体制联系在一起,在审慎思考比较后,根据其所可能产生的有效性而赋予其新的意义,成为新世纪高等教育理论与高等教育实践共同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大塚丰.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0

[2]马叙伦.全国农学院院长会议开幕词[J].新华月报,1952,(9):169

[3]成仿吾.中国人民大学的教研室工作[J].人民教育,1951.(6).转引自成仿吾.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A].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14

[4]丁小浩.中国高等院校规模效益的实证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40,15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2001.3

[6]网络大学,已经将教室虚拟化

[7]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64,387

[8]王义遒,羌笛、卢晓东.关于开展和加强跨学科研究和教学[J].高等理科教育,1995,(3):1

[9].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0

[10]张岩峰,王孙禺.迎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体制改革研究现状综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6(2):24

[1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三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6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518

[13]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2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