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电视文艺节目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20 01:26: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电视文艺节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电视文艺节目

第1篇

(一)节目定位理性化

1.结合受众所需和自身实际两方面来合理确定频率风格、节目内容和形式

现代传播学告诉我们,受众对于新闻信息而言,一方面是传播对象,另一方面又是接受主体,它对媒介发出的信息具有选择的权力。因此,充分研究受众所需是节目定位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正确分析自身实际,明晰长处所在,并通过理想的方式,将自身优势转化为与听众达成的最大程度的共鸣。

2.有效把握广播文艺节目的舆论导向

首先,要注意事实软化引导。“软”主要是指那些人情味较浓、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兴趣的文艺娱乐作品。有这样一个广播剧:一个小男孩每日都在村头张望,路人不解,问其原因,小孩说道,前些日子,两个警察叔叔把爸爸带走了,妈妈每日都偷偷抹眼泪,小孩子最后流下泪问:“爸爸什么时候来呀?”这个文艺小品全文没有一个“法”字,但却处处体现着法的严肃性。文艺作品就是要充分利用文艺这种“软”的优势摆事实、讲道理,不是扳起面孔训人,容易触动思想,以达到引导的目的。其次,要注意循循善诱引导。对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社会上一些非正常的现象和错误观点,作为广播文艺节目的宣传,不能采取急风暴雨,或者强制灌输的教育方法,而应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加以引导。近年来,由于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少数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金钱至上”、“读书无用”等观点,思想颓废,斗志丧失。2000年3月,中央电视台第1套节目适时播出了世界历史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播出后,在全国产生的强烈的反响。这说明,文艺节目贴近群众,努力寻找准确的切入点,是正确引导行之有效的方法。再次,要注意旁敲侧击引导。一个事物,正面有一个,而侧面却有好几个,侧面引导是建立在多元、侧向和逆向思维之上的一种引导方法,其角度多,内容丰富,引导更为全面。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曾有这样一个相声段子,大意是这样的:某上村致富后,参观团一拨连着一拨,最后竟吃空了这个山村,最后实在没吃的了,就开始吃路旁的树叶子。这段相声没有直接批评吃喝风的腐败行为,而是通过这种“旁敲侧击”的说理方式,引导人民去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文艺节目应从事实出发,选准角度,捕捉实际生活中的精彩素材,加以升华,凝结为有分量有深度的文艺节目,以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达到正确引导舆论的目的。

二、广播文艺节目的深度发展

(一)坚持广播的党政支持和党性原则

广播节目体现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应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应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智力上的支持。文学节目的喉舌功能,虽不象新闻节目那样直观,但它寓教于乐、寓理于文,能形象、含蓄、艺术地展现党的主张和意志,使听众在不自觉中受到薰陶和洗礼,这实际上就是在实践文艺工作的“两为”方向。所以,办广播一定要坚持党性原则,唱响主旋律,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好务。

(二)广播文艺节目的正确舆论导入

广播作为现代化的传媒,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标准,强调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思想和艺术性的统一,要保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文艺节目舆论导向和定位具有非政治导向和宽泛性,这就要求文艺节目在自身特征上要认真地加以把握。比如,某个电视小品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抗战期间,一个画家画了一幅画送给一位将领,画中内容是秋风中的一棵苍老的大树,树根旁有一片落叶,意思是说“落叶归根”,政治思想性就不言而喻了。

第2篇

那么,电视媒体的编导如何应对呢?

这是一个审美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不懈努力。

一、重新审视电视文艺节目的变化,以及形势对编导的要求

电视文艺节目,主要是指围绕一个中心主题,选择和编排文艺节目,经过电子技术手段的二度创作,构成充分电视化的、独立完整的电视艺术作品,给观众以多样化和整体感的审美享受。

电视文艺节目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逐步电视化的过程。以往的电视文艺节目,只是各种文艺节目的简单组合,观众鉴赏的仍然是原有的文艺节目形态。只有电子手段介入创作后,才能真正构成名副其实的电视文艺节目。这犹如电子创作的“MTV”,才是真正的电视音乐;电子创作的“PTV”,才是真正的电视诗一样。电视文艺节目,也只有经过电子手段创作,才能真正构成电视的文艺节目。

先进的电子设备,如便携式摄像机、隐型话筒、微型调音台、电子编辑机,可以将电视文艺节目的演出调离舞台,走向无限广阔的时空。从而扩展了观众的视野,造成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以及变化多端的审美感受。便观众通过小小电视屏幕的方寸之地,显现电视文艺节目的独特光彩。

电子特技的综合开发不可忽视。

正是这些先进的电子技术,造成了屏幕画面千奇百怪的奇特变化,给观众以目不暇接,难以想象的奇妙视觉效果。

场性信息的艺术体现尤为重要。

舍弃线性思维的传统模式,充分调动电视的场性思维,声画同步地给观众提供全方位的文艺演出信息:环境、氛围、情绪、形象、声音、光效、色彩、节奏、韵律,形成了完整的“场信息”。这样,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幅幅谐合的自然场、文艺演出的艺术场,激昂慷慨的音响场,欢腾雀跃的氛围场。从而给观众以全方位、立体化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

二、赶超电视观众审美的时尚性

现代的电视观众,已不是手拨频道的电视观众了,而是手握遥控器的电视观众。他们想看什么节目,只要轻轻按动电钮就行了。因而审美的主动性大大加强,这构成了电视重要的审美特征。也就是说,你的节目好,人家就看下去;节目不好,人家就转向其他频道。看与不看的操纵权,完全控制在观众自己手里。这不能不说是对电视综艺节目编创作者们的巨大威胁。面对手握遥控器,掌握审美主动权的电视观众的严峻挑战,电视综艺晚会的创作者们绞尽脑汁,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拼命在节目的设计和安排上尽力做到百花齐放、品种翻新,在节目的形态、风格、样式、品种上力求多种多样、丰富多采,以满足不同审美趣味的电视观众的不同审美需要。在舞蹈节目中,有民族舞蹈,有现代舞蹈,还有现代化的传统舞蹈;在歌曲节目中,有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还有载歌载舞的表演唱;在戏曲节目中,有京剧、有川剧,还有武旦绝技;在曲艺杂技节目中,有小品,有相声,有魔术表演,还有气功绝活儿……正是这种节目形式的多样性、艺术风格的丰富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电视观众的审美主动性。

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电视观众再也不是像早期那样只守着一两个频道一看到底,无多大选择余地了。目前,一般的数字电视观众可以看到数不胜数的撩人眼目的频道了。这样,现代电视观众的审美选择性大大增强了。因此,现代电视观众的观赏特征是――“转着圈”的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

比如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无论地方台的还是中央台的,仍存在着难以回避的矛盾――它仍然逃不出观众审美选择性的客观制约。因为任何魔力都难以让观众在长达三五个多小时里不转换频道。这种设计和安排本身又违背了现代电视观众审美选择性的根本特征。恐怕没有哪一个观众从头到尾地看完这一台春节联欢晚会。那么,创作者的什么整体构思、完整框架、内在逻辑、艺术脉络、整体把握、完整构筑,不就统统落空了么?究其原因,这种晚会的整体设计本身与电视观众的审美选择性相违背。这是值得晚会创作者们认真对待的客观实际。不能视现代电视观众的审美特征于不顾,只是一厢情愿地搞节目。

第3篇

【关键词】电视文艺节目策略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66-02

自从国家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视文艺节目经历了起步、初次繁荣、受阻、复兴到近几年的繁荣姿态这样一个过程,如今的电视节目已经成为了新闻节目和文艺节目的天下。市场经济制度之下,我国的电视文艺节目愈加的专业化和栏目化,精品性和个性飞快发展,也由此带来了一些电视文艺节目在建设过程中会面对的问题,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契机。

1 目前我国电视文艺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电视文艺节目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暴漏出了更多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认识到目前主要存在的两个问题。

1.1内容庸俗。

中国的电视文艺节目最大的问题就是内容庸俗,诸如相亲节目、靠模仿来博得眼球的搞笑节目,没有任何内涵的连续剧和流行音乐节目等等。只靠搞笑和场景来做电视文艺节目,最终会走向庸俗化的道路。

1.2创新意识薄弱。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众对电视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追求创新、多样化的文艺节目是当前的主流,所以如何做好电视文艺节目的创新工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目前来说很多文艺节目都落下了俗套的问题,不追求改变,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在前些年是广大观众除夕夜必看的节目,新奇精彩的文艺节目让观众们体验到了愉快和欢乐,但是近些年来晚会形式一味不变,形式和内容都没有很大的突破,在信息时代逐渐蔓延人们生活的今天,很容易导致民众对其失去兴趣,不再观看。另外国内其他文艺节目,尤其是流行音乐唱歌类节目,大多沿用国外模式,而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创新节目也是阻碍电视文艺节目发展的因素。

2 提高电视文艺节目质量的策略

目前电视文艺节目正处于一个大而快发展的阶段,存在很多问题,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年代。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克服电视文艺节目存在的不足,创新文艺节目形式和内容,提高文艺节目质量是摆在广大广电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2.1主打品牌战。

一个电视台要想顺利发展文艺节目,必须要打造高质量、高水平和高知名度的王牌节目。这要求电视台实施品牌化战略,本着提高电视文艺节目质量的原则,从策略、包装、开展到运营过程中都要加强精品意识,从节目类别、主持人、包装风格、栏目风格等方面创造真正只属于自己的栏目。比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为什么可以成为内地综艺节目的王牌节目,首先得益于其对节目的定位就是轻松娱乐,然后无论是导演组还是主持人都很好的按照这个定位来进行节目的包装和运营,通过音乐、小品、搞笑等贴近生活的方式来打造王牌节目,尤其是五位主持人各有千秋,各有特点,是品牌节目不可缺少的一环。再比如去年浙江卫视很火的《中国好声音》,乃是浙江卫视主打的品牌节目,从选择著名主持人华少,到原版引进国外模式,再到节目现场的新颖模式,四位导师的空前绝后,这样的节目中国的观众从来没有看过,当然会火爆起来。

2.2敢于创新。

创新是一切进步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是固步自封,是不会取得一丝一毫的进步的。真实是一个节目能否赢得观众喜爱的首要因素,贴近生活的节目内容也是创新的根本。浮夸不是创新,要让老百姓真正感觉到亲切。生活中的小事也比编导自己编撰的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更加感人,要记住创新来源于生活。还有就是节目要有深度,无论节目是大还是小,都必须有深度有广度,这需要一个有高超艺术修养的编导来实现;最后电视文艺节目要符合时代潮流,求新是一切节目的生命力。突破原有的模式和内容,可以让观众有前所未有的感觉,丰富电视文艺节目品类。

2.3沟通观众,无缝交流。

观众是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而每个观众对一个电视文艺节目都有不同的见解。电视文艺节目的建设和策划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观众的情感和嘉宾的审美意识。选择贴近观众生活,积极向上的节目来提高收视率。从心理上开始接近,区分观众们不同的爱好和兴趣,分别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发不同的节目,可以让电视文艺节目迅速繁荣起来;再者就是人文接近,通过分析不同群体的人文需求打造满足其习惯爱好的节目,让节目充满人文气息;最后是地理接近。生活在相同区域的观众,其生活水平和经济条件往往相当,对这样的群体开发文艺节目也是提高其质量的策略。总之通过沟通受众群体,掌握最需要改变和创新的点,是做好电视文艺节目的关键一环。

2.4提高电视文艺节目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左右一个电视文艺节目档次和级别的关键因素,时代的创作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观众的欣赏水平,电视文艺节目工作者应该掌握观众的审美特点,创造出属于大众审美水平的电视节目才是最终的追求。

2.5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电视文艺节目往往都是自主化的经营模式,但是并不意味着节目中要有很浓的商业气息,节目的最根本目的是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如果一档节目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那么做得再好也不会长久的。经济效益需要一定的社会效益来维持,比如中央电视台连心艺术团下乡表演慰问,引起社会的反响和好评。再比如湖南卫视的《勇往直前》节目,通过嘉宾的挑战来获得扶贫基金,这样的节目时广告商和电视台共赢的典型代表,只有拥有了身后的社会基础,才会带来经济效益。一个电视文艺节目,出发点必须是社会,之后才是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电视文艺节目目前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存在很多问题,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共存的时代。相关工作者应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主打品牌节目、敢于创新、多沟通观众、提高节目审美意识和实现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共赢等五个方面来提高电视文艺节目的质量。

党的十圆满顺利召开,通过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关决策部署,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工作,同时,也为图书管理科学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和契机。要深刻认识到促进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需求新期待,把深化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贯穿到每项工作中,体现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在心灵深处坚定扎实做好各项文化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在图书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出在促进文化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图书管理工作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紧密相连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从事图书管理的工作人员,要认清发展趋势,明确工作任务目标,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图书管理为重点,有效提升图书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并积极抢抓发展机遇,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献身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中,创新工作发展模式、拓宽工作发展思路、丰富工作内容,努力构建起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升华精神情操的重要文化阵地,彰显出图书管理的蓬勃发展潜力和昂扬向上发展活力,反映出图书管理工作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处理以深入到各行各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其功能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对企业的信息管理,从而建立正确的数据,经加工处理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并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其做出正确的决策,进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图书管理系统的计算机化是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它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一个完善的图书管理系统需要满足图书借阅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图书管理人员等三方面的需求,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实现图书管理的系统化和自动化,同时可帮助图书管理人员更好更高效地完成图书管理工作。

1 系统分析

1.1功能模块

图书管理主要是人的管理和书的管理。人的管理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管理和读者信息管理;书的管理主要是书籍的添加、书籍的借阅、书籍的查询等管理。本系统的实现是以模块管理的形式来完成的。

本系统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

书籍管理部分:实现图书类别设置、图书档案管理和报表预览功能。

读者管理部分:实现读者类别设置、读者档案管理和报表预览功能。

借阅管理部分:实现借阅信息的添加、查询管理和报表预览功能。

系统管理部分:实现系统用户密码的修改和新用户的增加管理功能。

1.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它把大量数据按照模型组织,提供存储、维护和检索功能,可以方便、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因此,数据库结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本系统的开发。

本系统前台开发工具采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后台连接是采用Ac-cess2000数据库。Visual Basic是一种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的,由事件来驱动的结构化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它提供了最迅速、最简洁的开发应用程序方法。Ac-cess2000具有十分强大数据库具功能,利用它可以方便地实现对信息保存、维护、查询、统计、打印、交流和,而且它可以方便地与office其他组件进行数据交流。通过对图书信息管理的内容和数据流程图的分析,设计出如下所示的数据项数据结构,在图书信息管理库中一共包括以三个表格:

读者信息管理,里面记录了读者所有的基本资料(如姓名、编号、性别、类别、工作、单位、家庭地址、电话号码、登记日期、已借书数量等)。

2 图书管理系统的实现

基于对上述三个表格的分析,利用Visual Basic的可视化特性、Access2000数据库强大连接功能及可提供各种数据库访问标准接口能力的ADD数据控件,建立了九大窗体:主窗体、图书类别窗体、图书类别管理窗体、图书信息窗体、图书信息管理窗体、查询图书信息窗体、借书信息窗体、查询借书信息窗体和还书信息窗体。

2.1用户注册

用户注册过程简单、快捷,只需用户名和密码。

2.2用户登录

进入系统,输入用户名和密码验证后,即可登入主界面。为避免出现多次错误输入,如输入密码与用户名出现三次不符,系统将自动退出登入。

2.3书籍查询

用户进入本模块后,按照图书编号、图书名、作者等关键字进行图书查询。同时,图书管理员也可通过相关的查询操作来了解新书入库情况等。

2.4书籍借阅

完成图书的借阅、返回、超期破损等处理,查询功能。借阅时,需改变该书的库存量记录,借阅时间为当前时间。如果为续借,应需清空该书当前记录并重新借阅。对还图书超期、书籍缺页破损或丢失等,应由借阅者确认并需交纳一定的罚金,同时图书管理人员应对该书的使用情况及时做以备注。为方便他人借阅,应限制借阅数量,对归还的书籍应及时变更库存数目,删除读者对该书的借阅信息。

2.5读者管理

读者管理主要包括读者信息的查询、添加、删除和修改等。读者信息添加主要是读者最初的信息录入操作,若读者退还借阅证件时,需进行读者信息的删除操作。读者信息的查询,可通过姓名、编号的精确匹配来完成,排除同名情况。

2.6书籍的添加

书籍的添加是本系统的一项主要功能。启动系统,以超级管理员身份登陆系统,就可以对图书信息进行添加。添加信息有书籍编号、书籍名称、书籍类别代码、作者姓名、书籍价格、出版者及登记日期等。

2.7密码修改

为保证安全访问,普通用户和高级用户可自行修改密码。

2.8辅助功能

图书管理的辅助功能,主要包括数据导人和备份,用户留言、系统公告和帮助信息等。

3 结束语

第4篇

一、电视文艺节目导播概述

中国的电视导播主要来源与两个队伍:摄像员和导演,他们各有各自的优势,也各有各自的劣势。摄像员出身的导播通常经历了近10年的摄像工作,熟悉摄像员工作,与摄像员有亲切的个人感情,常常可以激发摄像的潜能,完成高难度的镜头。但他们的劣势是,不熟悉节目的后期剪辑,不熟悉各个部门的组织运作,不能充分领会导演意图,更不熟悉节目流程。导演出身的导播熟悉整个节目流程,能组织音频、灯光、舞美、字幕有效组织协同,缺点是不熟悉摄像员工作,与摄像员的沟通有障碍,无法避免摄像员欺生偷懒。所以导播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与不足,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导播机位

导播机位布置需要导播与导演有效沟通,根据节目的内容,不同环节的呈现特点来布置。

1.机位的纵向布置:摄像机位有的时候需要在垂直距离上布置,原则是远景要高,近景要底。比如足球转播主机位各国联赛都有自己的特点,放得太高,虽然可以纵观全局,但是球员太小,球也小,观众很累;放得太低,透视效果明显,前面的队员比后面队员大,还会发生视线阻挡的情况。所以高度适中,适当推拉就可以兼顾整体与局部。

2.机位的水平配置:

(1)倒三角机位。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机位配置,由一个给全景的主机位加上两个给中近景的左右机位构成,这样的搭配可以完成大部分谈话类节目的录制。优点是投入少,效果好,远近搭配合理。缺点是当舞台上出现多个主体依次说话、舞台多分区的时候,难以调度,可以与导演商讨主持人在两边分别说话,缓解摄像员压力。

(2)四机位及以上。倒三角机位是一切机位设置的基础,四机位以上的摄像机,只是给倒三角起辅助作用的机位。导播的难度并不会因为机位的增加而变得复杂,反而会因机位的增加变得简单。因为文艺节目尤其是各种选秀类节目舞台复杂,分成舞台区、主持区、评委区、乐队区等等,每个区域都需要专门的摄像员把守,捕捉各个区域的一举一动。流程、区域复杂的节目,导播切换版通常也只作为播出版的主线,会有更多的镜头会在后期编辑上补上。

三、导播思想

电视导播面临的所有电视节目大体上分为两种:叙事类节目和抒情类节目。叙事类节目如新闻、新闻杂志、专访、座谈、特别事件报道等,都强调客观、深刻,这就要求导播的切换要快速、准确、不许添加个人感彩。

而抒情类节目如文艺类节目、戏曲类节目、音乐类节目等等都强调感情呼之欲出,要求导播善于捕捉各个主体的感情变化、调节节奏的缓急,可以投入适当的感彩。

四、导播与其他制作部门配合

导播虽然只是节目制作诸多环节中的一环,但是他需要了解节目的一切,在某种意义上,他需要比当期导演了解得还多。

1.导演。导演需要为导播提供节目流程、主要演员和嘉宾的背景、节目需要突出的重点,重要节目的音乐等等,在彩排期间一定要通知导播观看。

2.编舞。舞蹈的伴奏、编舞的构思,队形的变换、对主体演员的烘托、服装道具的变换应通知导播,导播也应该增强自身修养,了解舞蹈的基本知识,熟悉伴奏的起承转合,情绪发展变化。

3.视频。视频是导播工作的重中之重,导播必须与视频部门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演出前带领摄像员熟悉摄像机、熟悉导播设备,确定主体色温与黑白平衡,在导播过程中与视频人员合作调整光圈,才能保证节目在质量上的稳定。

4.灯光。电视是光与影的艺术,灯光是决定节目质量的重要一环,灯光设备是否通用?色温是否一致?节目中灯光如何变化?都要与灯光同事事前商定。

5.音响、音效。电视信号包括图像信号和音频信号。新闻节目讲求声音的准确和稳定,文艺类、戏曲类节目要求人声、乐队、音效之间的平衡,乐队内部各个乐器的平衡,人声各个声部的平衡,导播必须在播出注意画面的同时,聆听声音的细微变化,确保给观众送去视听双重享受。

6.舞美。舞美在搭制场景时,会大量使用各种装饰灯泡,由于装饰灯泡的色温与灯光面光的色温不同,摄像机捕捉的画面和人眼看到的往往不同,这就要求导播及时通知各个部门协调最终画面的效果。

五、室外特殊气候条件下的电视导播

夏天的室外导播面临诸多考验。室外主要的光源是太阳,以北方为例,夏天上午天亮得早,太阳高度角高,光照强度大,演员主持人容易脱妆。下午3点后色温变化剧烈,多机色温需要同时协调变换。

舞台的朝向也很重要,虽然中国建筑多数是面南背北的,但是舞台的朝向往往千姿百态。面北的舞台会导致摄像机全天面对太阳,难以调节光圈,所有影子向摄像机突出,演员和主持人在背景的阴影中演出。如果背景是半透明的,整个背景又会被照得特别亮。

面东和面西的舞台都会有强烈的侧影,但如果演出时间不长,上午演出面东,下午的演出面西不失为一种选择。但是许多演出都迷信地认为面西演出不吉利。

第5篇

【关键词】精品意识;艺术性;创作团队;专业制作;宣传效应

精品意识中所涵盖的节目思想性、真实性、艺术性及宣传性也要随之增强,这就要求创作生产节目的团队及个人,要在具备创作生产节目的专业能力基础之上,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增强节目创作及制作上的观念意识,才能创作生产出符合艺术规律,适应现代需要的精品之作。

在广播电视文艺节目中,首先要明确认识到,作品从创作到整个生产制作过程,也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创造过程,这个过程要从作品的思想性、真实性、艺术性、实效性及长效性上入手,也就是注重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具备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思维,有深刻而适度的艺术表现力和发展空间,有现实的引领作用和教育意义,有长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至少作品本身是否具备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性,是否能给受众最直接的真实艺术感受。

艺术来源于生活,确更应该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最高、最完美的再现,只有高于生活的作品才能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感染力。一部优秀的文艺节目,往往会给观众或听众带来思想上的冲击力和心灵上的震撼力,在受众感悟作品内容的同时,最为重要的是,能否从作品中吸取到自身对艺术的需求,是否得到艺术的真实感受,是否被作品中的艺术思想所深刻感染或吸引等等。同时,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又能起到引领生活、感动受众、教育大众等作用。

把握艺术作品的实效性及艺术性,是衡量艺术作品重要因素之一,艺术作品呈献的生活时代、政治环境、思想内容等等,又是艺术作品本身得于更高发挥的实质。

以下就广播电视文艺作品的创作及生产,如何把握精品意识观念来加以完成作具体论述:

一、指导决策中的精品意识

在众多的广播电视文艺作品中,如何欣赏节目作品所带来的艺术感染力,如何感受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再现,如何鉴别作品的优劣等等,这些都是对一部广播电视文艺作品从创作到生产再到呈现的基本要求,也是节目受众最基本的欣赏需求即基本判断力。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不断生产各类广播电视文艺节目,包括,电视剧、广播剧、电视及文艺专题、各类文艺节目实况等等节目。在规划这些节目的生产方面,往往都是以每年要生产多少集数,来作为业务考核的指标,并同时要求每年要按一定百分比递增。这类决策措施无亦是为了扩大各类文艺节目的生产能力,能体现节目需求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但是,在现代事业发展中节目生产的政策制定上。首先,要考虑到生产制作团队或个人,是否具备决策范围内的全面创作生产能力,是否具备全面的创作生产客观条件。其次,更重要的还要尊循作品创作生产的艺术规律,要在充分尊重艺术创作及生产的基础上,切实做好指导决策的科学性。

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往往要在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中实现,精雕细琢是精品创作及制作的必要手段。从艺术的创作到生产再到发表播出,都应切实遵循这一规律,才可能真正赋予作品的精品内涵。这就从源头上需要决策上的科学性与正确性,选择正确的科学决策,让作品能在精品意识观念中得到更好创作和生产,使指导决策规划更具精品意识观念。

二、创作团队的精品意识

任何一部好的文艺作品都离不了最先选择的创作题材、创作形式和创作内容。也就是作品所反应的思想内容是否健康向上,赋于更多的正能量,内容情结是否真实可信,表达形式是否丰富多彩,是否具备艺术创作的发展空间。其次,就是优秀的文艺作品离不开优秀的创作团队域个人,只有具备高标准的创作思想、高能力的创作水平、丰富细致的创作经验和不断追求的精品创作意识,才是确保作品成功的现实基础,创作主体的全面能力决定了作品的优劣程度。这就必然使我们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必需足够重视创作生产单位和部门人员结构上的发展建设,制作团队的人员结构,不仅要有具备全面艺术素质,又有较高艺术修养的把关型人员,还要有懂艺术、懂创作、赋于创新思维的创作生产集体,应该熟悉和懂得节目生产流程的技术性环节,这样的人员生产结构是节目创作生产的基础保障,是优秀节目创作生产的必要条件。

目前,在广播电视行业文艺节目创作生产部门和团队中,不少地方的文艺节目创作生产部门,人员结构还有待调整,高素质人才还有待引进或培养。从许多生产出来的文艺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或听到。例如:电视视频中,人物性格与演员形象不协调;背景画面与主题思想不相吻合等等。广播音频中,人物声音特性与作品中的人物个性不相一致;背景音乐与作品思想内容格格不入等等。此类作品艺术表现上平淡、形式单一,再加上节目技术制作上的粗制滥造,创作生产的许多环节都会出现违被艺术规律,是不具备真正艺术性的低劣作品,就更谈不上引领生活、感动受众、教育大众等作用。这一切都充分的说明了作品的创作生产团队或个人,缺泛或不具备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专业性,甚至是完全不懂艺术创作的匠人,在生产文艺节目的过程中,只靠现实生活中的初浅意识和一般感受来创作生产节目。所以,我们说节目创作生产团队的水平,决定了作品的好坏程度,只有高标准、高要求的创作团队,才会真正具备作品创作生产上的精品意识。

三、生产制作中的精品意识

在广播电视节目生产过程中,除了拥有较好的创作生产责任主体,如:导演、策划、编辑、制片或制作人、监制等等外,作为节目制作主体,要具备对艺术作品的驾驭能力,也就是在充分遵循艺术规律的同时,有不断创新和丰富作品艺术表现力的手段及能力外。还需在广播电视文艺作品的整体创作过程中,对技术制作方面的切实要求。技术制作环节是作品完美呈献的技术保障,作品的生产制作过程,就是艺术作品二度创作全过程,优秀的前期创作离不了生产制作上的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作保障。掌握技术制作中的制作手段及方法,充分发挥技术制作中的设备优势和技术渲染手段,是作品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

责任主体要清晰明确各生产环节的艺术要求,把握作品艺术刻画与技术辅助两方面的协调配合能力。具体有:节目责任主体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总体艺术思想的呈献理解和技术制作的具体手段。而这些艺术思想的理解不仅仅是对作品第一创作的理解,还包括了二度创作全过程环节上的把握,同时也包涵了对三度创作者――受众群体,从视频或音频上所赋于的欣赏习惯、艺术感受和欣赏需求。因此,技术制作团队域个人,在艺术创作能力上的要求和实践同样重要,也必需在充分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良好的精品生产意识,发挥好自身技术上的业务水平,与作品创作主体建立良好的协作能力,无论是创作作品还是制作作品,都是作品生产的重要环节,只有全面增强创作和制作上的精品意识观念,才能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广播电视文艺佳作。

四、宣传实效性与精品实质性

第6篇

电视文艺节目主持人这个称谓出现在中国的电视节日中,只有短短的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这期间也是中国电视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电视文艺节目主持人这个“舶来品”随着中国电视事业改革的步伐,已逐渐成熟起来。那么,在中国电视事业发展日臻成熟的今天,中国的电视文艺节目主持人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按照中国的国情和广播电视的性质、任务,向具有高素质、具有个性化的主持方式及气质的方向发展,已成为从事电视文艺主持人这一职业的电视人的重要课题。

一、通过语言表达个性化的主持方式

文艺节目主持人是以“我”的身份出现在观众的面前。既然是以“我”的身份与观众交流,那么就应该带有“我”的气质、“我”这个个体的个性。没有个性化的主持方式,节目及主持人在观众心中只能留下朦胧的印象,观众的感情无从寄托,这样的节目及节目主持人就不能说是成功的了。要创造自己的个性化的主持方式,不但要从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人手,而且,要从节目的主题确定、内容编排到语言表达上也不能忽视。语言的个性化与节目的风格相吻合,主持人的个性化的主持方式就容易形成,节目也就成功了一半。

通过语言来表达个性化的主持方式。它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现,也是主持人内在素质(包括主持人气质、文化底蕴、个人修养、语言表达能力等等)的流露。电视文艺节目主持人各有各的独特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可以表现不同的语言个性,形成不同的个性形象。播音员担任文艺节目主持人固然有语言上的优势,但也有语言上的劣势。这就是在长期的单调的播音过程中,已经习惯以转述者的身份去朗读或播别人写的稿件,虽然读得很流畅,但却形成了缺少思想、个性及情感变化的“播音腔”。转任文艺主持人后,有了讲自己话的机会和权力,却不会讲自己的话了。这就要求主持人根据稿件的内容,在不违背编导意图的情况下,自己试着重新组织语言,进行二度创作。这样,时间久了就会逐渐达到自如流畅、不拘一格,进而也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化的主持方式。

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化,它会决定你的主持方式。节目主持人要根据自己所主持节目的特点独立思考。在主持节目前,对稿件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自己的个性与稿件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看看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是否同编导一致,讲话的语气、自己的情绪等是否符合节目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将稿件吃透,用自己的话来转述。这样可以使自己的情绪与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表达能力,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主持方式及气质。

二、通过口语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主持方式及气质

电视文艺节目主持人在主持日常的节目时,其实就像与自己平等亲密的朋友谈话应当口语化。不能像给人家念文章说一些书面语言。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是广播电视对语言的要求,更是对节目主持人的基本要求。一提到口语亲切,好像只要加些语气词“啊、吗、呢”等就行了。其实不然,甚至物极必反。文艺节目主持人也应当有语言基本功底,语言要过关,普通话要纯正,表达生动准确,突出个性化,才会吸引大批观众,为节目增光添彩,成为节目的真正的代言人。相反,认为文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要求比播音员低,以不标准的语言来主持节日,节目会备受影响。但这里所主张的节目主持人的口语化,并不是把日常生活的语言原封不动的搬到节目中,这样即使很生活化,却相对缺乏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它是进行一番去粗取精的雕琢,把日常生活中不准确、不规范、不通顺、不精确的语言去除,避免随意性,提炼出适应节目的准确、生动、鲜明、富于活力的口语。只要平时多注意学习,口语多采用双字词、短句等,这方面的规律就不难发现。口语中若能再加上自己所特有的语言,如:文采、哲理、诙谐幽默、活泼自然、灵活多变等等的语言,听起来引人入胜、耐人寻味,随着主持经验的不断丰富,而逐渐形成的主持风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个性化的主持方式及气质。

三、内在情感的表达彰显个性化的主持方式及气质

电视文艺节目主持人要想体现个性化的主持方式及气质,不仅要体现特有的个性化的语言,它还包括内在情感的个性化。因为作为独立性文艺节目主持人不论在采访、编导和主持中,都需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而这种情感也会贯穿于节目的之中,所以主持人的主持方式及气质很容易影响节目的风格。即使是播音员转型做文艺节目主持人,也因参与节目的策划或通晓编导的意图,在主持的过程中也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观众通过主持人的语气、神情、态度等来感受节目所要传递的信息。当然这种情感应该是真诚的,真诚度越高,感染率越高,这两者是成正比的。而文艺节目主持人的情感比播音员的情感更有其接受性的特点。播音员的情感是通过稿件中的字里行间、事件的发展顺序和意义,经过分析理解,进行间接感受。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播音员是处于“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心理状态之中。尽管播音员与客观事物之间缩短距离,但毕竟是通过稿件而得到的感受,它只能靠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去进行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会而加以表达的。而文艺节目主持人通常会参与或独立完成从选材、构思、采访、编排、语言运用直到最后的制作播出的整个过程,这样节目中就会融进或完全融进主持人个人的思想感情、认识见解、气质修养和编导、主持技巧,以至主持人情感的个性化影响节目的风格,这样的节目观众是可以信赖的。

第7篇

文艺类节目:娱乐受众是基础,传播文化是目的

从传播文化的方式而言,文艺类节目可以在娱乐之中让观众感受到文化的气息、接受文化的熏陶,但要同时兼顾娱乐观众和传播文化并不容易。几年前,有海外观众给CCTV-4的观众联络部门写信反映说:“目前在CCTV-4的各栏目中,介绍内地新景象的优秀节目已不少,但某些栏目,尤其是文艺节目中,经常出现在荧屏上的不是带有民族风格、传统文化的东西,而是当前充斥内地文化市场、充满强烈商业色彩、艺术性不高的流行曲与西式演唱风格。海外侨胞身处异域他乡,更期望欣赏到的是来自祖国带有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格的,令坐在电视机前的一家老少眼前一亮、心中一热、耳目一新的声音与画面。中国的文化艺术有五千年的积淀,无论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多姿多彩。但是我感觉,今天内地的歌坛舞台却缺少对民族传统的挖掘与弘扬。”①

这位观众的来信代表了一部分海外观众的观点,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部分海外观众对文艺类节目的诉求。在经过几次改版之后,《中国文艺》在节目内容和形态方面更加注重文化传播。以2010年10月国庆节期间推出的“歌唱祖国”系列节目为例,中华文化中的很多理念和符号都是在属于大众文化的流行歌曲中进行传递。这一期播出了九首歌:费翔《故乡的云》,汪明荃《万水千山总是情》,张明敏《我的中国心》,刘欢《绿叶对根的情意》,毛宁、刘德华、张信哲《大中国》,刘德华、那英《东方之珠》,王菲、那英《相约九八》,谭晶、陈奕迅《龙文》和S.H.E《中国话》。从这几首歌中,海外观众既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中的国家理念和故土情怀,也可以体会到文字和语言这些文化要素的巨大魅力。有研究者指出,《中国文艺》应当成为一个文化使者,充分利用和发掘中国漫长而辉煌的文学艺术资源。②需要强调的是,完成文化传播使命的前提是能够激起观众的收看兴趣,能够让观众从中获得娱乐。《中国文艺》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也印证了这一点:文艺类节目的基础是娱乐观众,在此基础上,传播文化才是目的。

文艺类节目传播文化的手段: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有业界人士认为,媒体在构建“国际影响力”的策略上,既要重视新闻性、评论性节目等“硬传播”,更要重视电视文艺、文化专题节目等“软传播”。③相比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文艺类节目传播文化的手段更为独特,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中实现传播目的,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了文化的熏陶,进而在心理上对中华文化产生认知和认同。

文艺类节目传播文化的这种特点与其编码方式密切相关。从编码、解码和文化码本的角度来看,文化是符号中介(semiotic mediation)。④人的符号化生存方式决定了其本身是一种符号动物,而其社会历史过程就是一种不断“生产”和“消费”符号的过程。⑤从解码思维出发,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实践和传承的思维、行为和组织的方式及其产品。⑥节目与受众的关系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关系,文艺类节目以音乐、舞蹈、戏曲、相声、小品、杂技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对文化进行编码,受众在娱乐的过程中对其所包含的文化元素进行解码。正是这样一种独特的编码――解码关系,文艺类节目传播文化时才能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中国文艺》具有文艺类节目共有的编码――解码方式,很多海外观众观看节目既是一种娱乐和消遣,也是感受中华文化的过程。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一位观众在写给CCTV-4观众联络部门的信中说:“我自幼生长在北京的一个爱好京剧的世家,在美国已定居多年,每次听到京胡的声音都会热泪盈眶……希望《中国文艺》栏目能够播出更多的祖国传统艺术。”⑦对于这位观众来说,欣赏京剧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文化体验。

《中国文艺》的很多节目是按主题对热门小品或流行歌曲进行汇编,其中不少主题与中华文化理念相关。例如,2010年9月7日播出的《中国文艺》就是以家乡为主题,这期节目的名称就叫“乡音乡情之家乡”。在这期节目中,五个节目从不同侧面阐释了中国人的乡土观念。这五个节目分别是:巩汉林、柏青、韩再芬表演的小品《都市外乡人》,韩红演唱的歌曲《家乡》,腾格尔演唱的歌曲《天堂》,另外还有歌曲《黄土高坡》和《故乡的云》。

中国的文化理念中有着浓郁的乡土观念,对于海外华人而言,这种乡土观念涵盖了祖籍地和移居地两方面内容,并成为一种“宗乡文化”。“宗乡文化”已经成为海外华人共有的历史传统与文化资源。最能表明海外华人社会这一共性特征的是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华人会馆、同乡会、宗亲会等社团组织。⑧《中国文艺》通过以小品或歌曲的形式传播这种“宗乡文化”或“乡土观念”,海外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从中解读出或者解码出文化内涵。

文艺类节目传播文化的层次:“大俗亦大雅”

文艺类节目需要平衡的一个问题就是“雅”和“俗”的问题,也就是传播高雅文化还是通俗文化的问题,或者说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或大众文化的问题。因为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格局是一个由主流文化(或称主导文化、官方文化、正统文化等)、精英文化(或称高雅文化、少数人文化、小圈子文化等)和大众文化(或称文化产业、流行文化、通俗文化等)的三足鼎立多元共存的文化格局。⑨为了方便起见,本文将文化主要分为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两种。如果将两者割裂,过于追求其中一个的极端都不利于文艺节目自身的发展,更无助于文化的传播。过分的娱乐化会引起人们的担忧,娱乐的目的和品味也会随之发生变质;⑩而高雅文化一旦曲高和寡,也会失去生存的土壤。如果说通俗文化的目的在于娱乐、给人带来快乐,高雅文化的目的在于熏陶、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那么这两种文化其实是统一的。对外文艺类节目要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有机融合于一体,这也是很多海外观众对《中国文艺》的诉求。一位观众在来信中表示:“希望《中国文艺》栏目能多播放诸如歌舞《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草原牧歌》《西沙组歌》《春江花月夜》《千手观音》等声情并茂、生动活泼,既有民族风格,又有现代气息的好节目。”(11)由此可见,文艺类节目既要有通俗、流行或大众的元素,也要有高雅、传统的内涵,两者缺一不可。

《中国文艺》的制片人周晓岚女士在接受笔者访谈时表示,对于文艺类节目而言,“大俗即大雅”。她举例说,很多富有民族底蕴的节目,如内蒙古的长调,其大众化特点非常鲜明,但这些文艺形式绝对非常高雅。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中国文艺》有意从传统文艺形式或主题中挖掘现代元素,或者通过内容与形式的整合来阐释“大俗即大雅”。例如,2010年10月28日播出的节目,就以《秦腔与摇滚》为主题。这期节目播出了四个富有民族特点又不乏现代元素的节目:郑钧演唱的摇滚歌曲《爱上当》、华阴县农民老腔团表演的老腔《将令一声震山川》、鲲鹏乐队演唱的歌曲《信天游》和胡月演唱的《热恋的故乡》。

秦腔在八百里秦川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深得陕西人的喜爱。当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秦腔时,这种艺术形式也具有它高雅的一面。这就如同爱尔兰的踢踏舞,根植大众,展现高雅。《中国文艺》作为文艺类节目,通过节目的创作和编排,来展现中华文化丰富的层次,同时也解读和阐释“大俗即大雅”的内涵与真谛。

结语

对外电视节目与对内电视节目在目标观众、节目需求和传播目标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对外电视节目是情感的桥梁,也是文化传播的渠道。就对外文艺类节目而言,其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使命则更为多样。一位美国观众曾这样评价《中国文艺》的一期有关民歌的节目:“跟随《中国文艺》的脚步,我仿佛走遍祖国各地,探寻着每一个民族,品味着每一个音符的情感,民歌让我的思乡情怀得到了最好的释放。”(12)可以看出,《中国文艺》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娱乐,还满足了思乡情结,同时让他们了解了民族文化。对外文艺类节目正是在娱乐之中传播文化,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

本文责编:曾鸣

注释:

①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联络部,《海外观众反映》,2007(2)。

②⑩赵允芳:《〈中国文艺〉应当成为一个文化使者》,《传媒观察》,2006(4)。

③赵树清:《外宣电视文艺节目的创新与提高》,《电视研究》,2007(6)。

④[美]J•瓦西纳著,孙晓玲、罗萌等译:《文化和人类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页。

⑤庄晓东主编:《传播与文化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⑥周大鸣主编:《文化人类学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⑦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联络部,《海外观众反映》,2009(17)。

⑧曾少聪著:《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1页。

⑨王长潇:《当代中国电视文化传播论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第8篇

【论文摘要】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节目体系逐步成熟和受众对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认同,中国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过晚,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与国外的同类节目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文章通过对节目内容和受众的分析,对中国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电视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发展做好了技术准备。随着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的不断变化,综艺节目从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以它独特的综合性、参与性、媒介性及艺术性,逐渐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

在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中,综艺节目的备受瞩目尤其表现在它的博采众长。就它的科学技术支持而言,与电视艺术一样,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多门类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从艺术表现形式上来说,综艺节目实现了对多门艺术的综合,它汲取了各门艺术的优点,使它的表现力得达到最好效果。从受众面来说,它拥有最为广泛的受众群体,涵盖了不同的年龄、性别、群体、民族及文化层面。从电视技术方面来说,它是多种表现手法及多种构成元素的集中体现,使它的艺术表现力丰富多彩。

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经历了一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综艺大观》为代表的联欢形式,它将歌舞、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综艺节目的先河,但是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却很少;第二阶段是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游戏娱乐形式,以明星的参与作为卖点,主持人和观众部分互动;第三阶段是以《幸运52》为代表的益智形式,观众被请上舞台,成为了节目中的主体,与主持人进行互动,可是这类互动的条件较苛刻,在节目录制之前需要进行选拔和审核;第四个阶段则是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平民化形式,这类娱乐节目的特点是平民参与和评判过程的完全公开化。特别是节目的全程跟踪式直播吸引了众多的眼球。现在我国的综艺节目正处于第四个阶段,即“平民娱乐时代”。这种形式的娱乐节目的口号是“平民参与、观众做主”,肯定了娱乐本身的平民性以及与大众进行亲密接触的可能性。

虽然我国的综艺节目在我国的大众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巨浪推动下,它在我国一直成上升的趋势。但是随着它的不断发展,我们也不难发现,它已经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立意错误、格调不高、平庸媚俗、抄袭泛滥、创意不足等等。

一、立意偏差,产生错误的导向

作为一种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和大众参与,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种娱乐氛围的节目形态,娱乐节目不可否认的起到了传播思想和观点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媒介传播的“信息环境”成为判断标准被人们用来认知客观环境。作为当今“信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娱乐节目的立意和主旨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否则就会给社会带来一些隐性的问题,从而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

比如现在风行的平民造星类娱乐节目所展示就是具有一定特长的一种普通人短时期内获得成功的事例――邻家女孩摇身变成大明星的飞跃。这类节目的立意就出现了偏差,它向人们展示出了一个一夜成名的模板,将平民大众与成功明星之前通过造星的比赛联系起来,使人们(特别是那些尚处于学生时代的年轻人)对成功的看法产生了一些误解,他们因此认为造星的活动就是一个通往富裕、名誉、成功的直达电梯。如果控制不好的话,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这样一来,人们的心态就会变得越来越浮躁,而导致“泡沫意识”的产生。除这类节目外,还有一些带有巨额现金奖励的游戏类互动节目也存在同意的问题。

二、格调不高、平庸媚俗

我国的娱乐节目在剥离了“政治”和“教化”等功能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却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节目的文化内涵的弱化。现在有很多的娱乐节目,一味的为了提高收视率,用一些粗俗不堪的低级趣味来反映所谓的“真我”,给社会的文化娱乐生活造成的很大的不良影响。如台湾的《综艺最爱宪》就是一个典型的以“恶搞”为噱头的一个综艺节目,节目主要以主持人恶整毫不知情的来宾为主线,制造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所谓的笑点。而这些明星来宾也成为了“喜剧暴力”的牺牲者。这样的节目除了能得到那些不过大脑的观众的短时间的爆笑以外什么也得不到,没有什么实质意义。还有许多游戏类节目,制作的水准不高,表现手法拙劣,一味的搞笑,制造闹剧,缺少最最根本的文化品味十分庸俗。

像这类缺少文化气息的电视节目如果充斥了我们的电视行业的话,那么我们的文化必将走向粗糙、粗俗。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娱乐节目的规范问题。

三、节目抄袭现象严重,缺少创新

搜索全国的较有名气的娱乐节目,“目前该节目是法国人在中国进行技术指导,是用法国布料做的中国旗袍。收视率极高的《快乐大本营》的制片人兼导演也表示节目与香港10年前的《综艺60分钟》同出一辙。《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则与台湾同类节目换汤不换药,而娱乐界有人士传出,《非常男女》与日本一娱乐节目极为相象。其它的像《欢乐总动员》、《假日总动员》等都是《快乐大本营》的北京版、浙江版而已。”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的来说就是不知名的抄袭知名的,大陆的抄袭港台的,港台的抄袭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

艺术创作就是要有创新,学习别的节目是可以的,可是如果原搬照抄的化,就只能说明我们的很多节目编导的创造力都是很值得怀疑的。大家可能都看到某一个节目的收视率高,轰然群起炮制的结果就是不仅使被模仿的节目丧失它原有的生命力,“克隆”出来的节目自然也不会收到效益。

四、节目数量过多,浪费资源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各电视台电视综艺节目总量达十万个小时,平均每天生产二百五十个小时。从节日庆典、各行各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种主题晚会、栏目晚会应有尽有。这样庞大的数目不仅不能说明我国的电视事业的发达,反而会给观众造成困惑,无从选择。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娱乐节目的数量过多,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有许多的晚会类、游戏类的节目的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它们的供大于求,大多数的节目不尽不能得到收益,反而会因此浪费掉大量的资金。这样的资源浪费真的是相当不必要的,我们一边抱怨节目的制作费用低一边又如此的浪费可利用的资源。我们应该提高每个节目的质量,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数量。

五、违背艺术创作规律

综艺娱乐节目能够让多种艺术门类同时兼容并存于一体,这点为娱乐节目的创新创造大众多的条件。可是,创新是不可以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的,现在有一些娱乐节目任意篡改我国的一些传统艺术,将他们进行改造,毁坏了它们原有的艺术样式。像这样的节目是绝对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坚决抵制这样的节目的出现。

第9篇

【论文摘要】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节目体系逐步成熟和受众对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认同,中国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过晚,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与国外的同类节目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文章通过对节目内容和受众的分析,对中国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电视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发展做好了技术准备。随着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的不断变化,综艺节目从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以它独特的综合性、参与性、媒介性及艺术性,逐渐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

在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中,综艺节目的备受瞩目尤其表现在它的博采众长。就它的科学技术支持而言,与电视艺术一样,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多门类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从艺术表现形式上来说,综艺节目实现了对多门艺术的综合,它汲取了各门艺术的优点,使它的表现力得达到最好效果。从受众面来说,它拥有最为广泛的受众群体,涵盖了不同的年龄、性别、群体、民族及文化层面。从电视技术方面来说,它是多种表现手法及多种构成元素的集中体现,使它的艺术表现力丰富多彩。

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经历了一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综艺大观》为代表的联欢形式,它将歌舞、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综艺节目的先河,但是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却很少;第二阶段是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游戏娱乐形式,以明星的参与作为卖点,主持人和观众部分互动;第三阶段是以《幸运52》为代表的益智形式,观众被请上舞台,成为了节目中的主体,与主持人进行互动,可是这类互动的条件较苛刻,在节目录制之前需要进行选拔和审核;第四个阶段则是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平民化形式,这类娱乐节目的特点是平民参与和评判过程的完全公开化。特别是节目的全程跟踪式直播吸引了众多的眼球。现在我国的综艺节目正处于第四个阶段,即“平民娱乐时代”。这种形式的娱乐节目的口号是“平民参与、观众做主”,肯定了娱乐本身的平民性以及与大众进行亲密接触的可能性。

虽然我国的综艺节目在我国的大众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巨浪推动下,它在我国一直成上升的趋势。但是随着它的不断发展,我们也不难发现,它已经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立意错误、格调不高、平庸媚俗、抄袭泛滥、创意不足等等。

一、立意偏差,产生错误的导向

作为一种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和大众参与,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种娱乐氛围的节目形态,娱乐节目不可否认的起到了传播思想和观点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媒介传播的“信息环境”成为判断标准被人们用来认知客观环境。作为当今“信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娱乐节目的立意和主旨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否则就会给社会带来一些隐性的问题,从而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

比如现在风行的平民造星类娱乐节目所展示就是具有一定特长的一种普通人短时期内获得成功的事例――邻家女孩摇身变成大明星的飞跃。这类节目的立意就出现了偏差,它向人们展示出了一个一夜成名的模板,将平民大众与成功明星之前通过造星的比赛联系起来,使人们(特别是那些尚处于学生时代的年轻人)对成功的看法产生了一些误解,他们因此认为造星的活动就是一个通往富裕、名誉、成功的直达电梯。如果控制不好的话,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这样一来,人们的心态就会变得越来越浮躁,而导致“泡沫意识”的产生。除这类节目外,还有一些带有巨额现金奖励的游戏类互动节目也存在同意的问题。

二、格调不高、平庸媚俗

我国的娱乐节目在剥离了“政治”和“教化”等功能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却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节目的文化内涵的弱化。现在有很多的娱乐节目,一味的为了提高收视率,用一些粗俗不堪的低级趣味来反映所谓的“真我”,给社会的文化娱乐生活造成的很大的不良影响。如台湾的《综艺最爱宪》就是一个典型的以“恶搞”为噱头的一个综艺节目,节目主要以主持人恶整毫不知情的来宾为主线,制造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所谓的笑点。而这些明星来宾也成为了“喜剧暴力”的牺牲者。这样的节目除了能得到那些不过大脑的观众的短时间的爆笑以外什么也得不到,没有什么实质意义。还有许多游戏类节目,制作的水准不高,表现手法拙劣,一味的搞笑,制造闹剧,缺少最最根本的文化品味十分庸俗。

像这类缺少文化气息的电视节目如果充斥了我们的电视行业的话,那么我们的文化必将走向粗糙、粗俗。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娱乐节目的规范问题。

三、节目抄袭现象严重,缺少创新

搜索全国的较有名气的娱乐节目,“目前该节目是法国人在中国进行技术指导,是用法国布料做的中国旗袍。收视率极高的《快乐大本营》的制片人兼导演也表示节目与香港10年前的《综艺60分钟》同出一辙。《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则与台湾同类节目换汤不换药,而娱乐界有人士传出,《非常男女》与日本一娱乐节目极为相象。其它的像《欢乐总动员》、《假日总动员》等都是《快乐大本营》的北京版、浙江版而已。”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的来说就是不知名的抄袭知名的,大陆的抄袭港台的,港台的抄袭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

艺术创作就是要有创新,学习别的节目是可以的,可是如果原搬照抄的化,就只能说明我们的很多节目编导的创造力都是很值得怀疑的。大家可能都看到某一个节目的收视率高,轰然群起炮制的结果就是不仅使被模仿的节目丧失它原有的生命力,“克隆”出来的节目自然也不会收到效益。

四、节目数量过多,浪费资源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各电视台电视综艺节目总量达十万个小时,平均每天生产二百五十个小时。从节日庆典、各行各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种主题晚会、栏目晚会应有尽有。这样庞大的数目不仅不能说明我国的电视事业的发达,反而会给观众造成困惑,无从选择。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娱乐节目的数量过多,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有许多的晚会类、游戏类的节目的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它们的供大于求,大多数的节目不尽不能得到收益,反而会因此浪费掉大量的资金。这样的资源浪费真的是相当不必要的,我们一边抱怨节目的制作费用低一边又如此的浪费可利用的资源。我们应该提高每个节目的质量,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数量。

五、违背艺术创作规律

综艺娱乐节目能够让多种艺术门类同时兼容并存于一体,这点为娱乐节目的创新创造大众多的条件。可是,创新是不可以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的,现在有一些娱乐节目任意篡改我国的一些传统艺术,将他们进行改造,毁坏了它们原有的艺术样式。像这样的节目是绝对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坚决抵制这样的节目的出现。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