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4 03:10: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数学课学习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比较系统的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具有进行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一些方法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2、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的掌握所学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改写,并能简单的估计或应用。
3、牢固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正确的计算一些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绘图、测量等技能。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计算平均数,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和平均数进行分析比较。
5、掌握所学的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复习内容
1、整数和小数部分:复习整、小数的概念以及整、小数的运算和应用题。
2、简易方程:复习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文字题、应用题。
3、分数和百分数:复习分数、百分数的概念,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应用题。
4、量的计量:复习计量单位、掌握各单位名称之间的进率,进行名数改写。
5、几何初步知识:复习平面图形的概念、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复习立体图形的概念、特征及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6、比和比例: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化简比、求比值;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7、简单统计:复习求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
三、复习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使概念、法则和性质系统化、网络化。
难点:在基础知识复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键: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的整理复习。
四、复习的具体措施
1、贯彻大纲,重视复习的针对性。大纲是复习的依据,教材是复习的蓝本。要领会大纲的精神,把握好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教师要认真研究大纲,把握教学要求,弄清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本,弄清重点章节,以及每一章节的复习重点。要根据平时作业情况和各单元测试情况,弄清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疑点所在。计划先根据教材的安排进行复习;再分概念、计算、应用题三大块进行训练;最后适当进行综合训练,切实保证复习效果。
2、梳理拓展,强化复习的系统性。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系统原理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章,可以整理成表,使学生对于本章内容从分数的意义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分类与互化,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应用,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其内在联系的把握。再如,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把除法的商不变的性质、比的基本性质与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再如,四则运算的法则,通过复习,使学生弄清楚它们的共性与不同,从而牢固掌握计算法则,正确进行计算,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真正提高复习的效果。
3、倡导解题方法多样化,提高解题的灵活性。解题方法多样化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解题的能力。不同的分析思路,列式不同,结果相同,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同时也给其他的学生以启迪,开阔解题思路。复习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对各类习题进行归类,这样才能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4、有的放矢,挖掘创新。数学复习不是机械的重复。复习题的设计不宜搞拉网式,什么都讲,什么都练是复习的大忌。复习一定要做到精要,有目的、有重点,要让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题目的设计要新颖,具有开放性、创新性,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多思考,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学到更多的解题技能。
5、教师事先对复习内容有全盘的把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精心备好复习课,课前充分准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能摸清学生知识掌握现状,对于薄弱环节要进行强化训练,并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合理安排分类练习和综合练习。在基础知识扎实时,适当的将知识向纵深拓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复习课上提倡学生主动的复习模式。复习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节省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益。采用以下的步骤来复习:(1)自行复习、自我质疑;(2)小组讨论、合作攻关;(3)检测反馈、了解学情;(4)查漏补缺、纵深拓展;(5)师生互动、相互质疑。
7、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制订课时目标、组织课堂教学、安排课堂练习都要照顾到学生的差异,特别是差生的辅导,除了教师关心辅导以外,还可以借助同学之间的友谊、同龄人之间容易沟通的捷径、孩子爱助人的热情、在学生之间建立帮扶关系,让学生辅导学生。
一、用信息技术,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转化时机
课堂上为了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可创建情景、渲染气氛,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集中全身心的能量来投入到学习当中。
1.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材内容
教学中,我们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并开发课本中的图片资源。小学数学课本是许多高深的教育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里面的图片资源形象直观,为了锦上添花可化静为动,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小学有意注意坚持的时间短,缺乏抽象能力,以形象为主,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故事,生动形象,趣味十足,加深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探究中去。如“加法交换律”教学片段中,用多媒体演示:有个吝啬的地主雇佣一个长工,一天只给长工两顿饭,为了让长工多干活早上4碗粥,晚上只给3碗粥,长工很满意,可是时间不久,长工觉得待遇不公平,要求地主多给饭吃。结果第二天,长工早上3碗粥,晚上4碗粥。并念念有词说“好好干,你的待遇提高了”师问:长工待遇真提高了吗?为什么?学生解释为:3+4=7,4+3=7,待遇没变,从而引出加法交换律。
二、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探索数学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多媒体网络教室系统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控制平台,是一种崭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为各个学科搭载信息技术提供了宽广的条件。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对学生机实施监控、转播、语音教学,发放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我利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给学生上了一节信息技术和数学的整合课,课堂上气氛民主、活跃。
三、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渗透数学转化思想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运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展示知识间的联系,引起兴趣,利于很好的理解知识。例如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原来有5只鸡,又来了9只鸡。学生在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表示的意义,引出“合并”。多媒体展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形象生动,学生能很好的理解。
二、巧设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表现在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等几个方面。运用信息技术灵活多变的优势,为学生积极思维营造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显示直觉材料让学生大胆猜想,充分建立表象,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教学《圆的周长》中“圆周率”这个概念时,在学生弄清周长的意义后,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以O为端点,延长出射线L,在射线L上任取一条线段作直径动态地画出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质疑:“在这些圆中,谁的周长最长?”“你猜想圆的周长大小与圆的什么有关?”“能猜出是什么样的关系吗?”“能用数学方法计算出来吗?”引导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大小与圆的直径有关。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能很自然的推理到研究圆的周长就得研究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研究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得出“圆周率”这个概念。
三、运用信息技术,弥补教材不足。
课本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如“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二年级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运用模拟教学课件,创设一个“虚拟现实”超市情境。“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分为学习用品区、生活用品区、儿童玩具区、食品区等。这些都让学生兴奋不已,极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参与欲望,迫不急待地想在网络中做“顾客”。根据电脑显示,学生可以自己充当售货员,点击食品到秤上去称,然后根据单价算出金额。也可以是“顾客”,自由地去花钱购物,将手中的钱计划着去用,学习热情空前。其间,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得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信息技术紧密地整合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即时反馈,步步为营,巩固学习成果。
遗忘规律要求我们对所学知识要及时复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难以全面顾及跟踪每一个学生的课内复习巩固情况。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尤其是在复习过程中,计算机的双向信息交流活动所反馈的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使矛盾突出,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在教学中,计算机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为做下一步教学决策时更主动。例如,计算机能及时提供正确答案,及时判定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如果答对了,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真棒!”、“你很聪明!”等激励性的言语,使学生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即使学生答错了,计算机也会很友善地建议他“多想想”、“你能行”,有的还伴以美妙的乐声。学生在这友好的激励和鞭策情境中,不断以愉悦的心绪及时地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
总之,现代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教育辅助手段。只要我们能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探索使用策略,就能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从而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求知心态。使教师营造更具生命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小学现代化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与文献】
[1]冯秀琪,徐红彩.《浅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的整合》.《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5期.
[2]姜圣华.《谈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4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单元目标;教学任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44―06
引言
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中主要承担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逐渐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教育技术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主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典型方法及基本技能、明确自身应当具备的素养、提高其教学与研究能力。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该课程进行优化设计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书中“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1]对本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以期为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提供有力支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 前端分析
1 课程特点分析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程内容既有理论性非常强的部分,如信息素养的解析、作为内容体系指导思想的“双本体理论”和“‘工作’主线思想”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结合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进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具备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原则、方法,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技术(艺术)等部分又表现出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在课程教学中,必须结合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使他们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典型方法和基本技能。
2 学习者特征分析
根据培养方案,本课程被安排在第六学期开设。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其学习逐步从盲从走向理性,学习能力较强。尤其是经过“学习的科学与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渐适应了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学习,以及各种形式的研讨与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能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搜集信息,并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处理。
课程学习后接着进行的信息技术教学实习,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 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 信息化教学设计
本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课程构建理想的教学实施环境,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技能,并把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在真实而复杂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迁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然后快速遗忘。
1 教学单元目标分析
(1) 课程理念
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典型方法及基本技能。结合教学案例的分析和学习,从理论认识和教学实践两个层面探索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应当发生的变化,明确成为适应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新型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在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以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以利于其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工作能力的整体提升。
(2)课程总目标
路易(Lewy. A)[2]认为课程目标指称的是教学规划方案的预期和规定的结果。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在学校中主要从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正是应这种需求而产生,以培养适应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新型信息技术教师为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我们认为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初步能力”,并将之具体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部分(如图1所示),为学生成为优秀信息技术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3]。
(3)课程教学单元目标
课程教材采用李艺教授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4],实施教学过程中以图1所示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将课程分为八个教学单元,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分别是:
教学单元一:信息技术课程概述。单元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准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定位和学科价值;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理解信息素养在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个角度的教学解读。
教学单元二:信息技术新课标及教材。单元教学目标:从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中把握信息技术课程基本理念的变迁,理解信息技术新课标对教学实施及教师素养提出的新要求;了解信息技术教材发展现状及不同学段教材的知识内容体系。该教学单元与“教学单元一”共同构成了课程学习的基础,为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必要的知识基础。对这两个单元的准确把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
教学单元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原理。单元教学目标: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和一般原则;掌握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程序、步骤;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能够编写出规范的教案;掌握信息技术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一般过程,理解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及局限性,能够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单元四:信息技术课程各内容模块的教学。单元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内容的特点,理解各模块适宜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在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策略。
教学单元五: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技能与艺术。单元教学目标:了解课堂教学技能的分类;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技能;理解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艺术。
教学单元六:信息技术说课与评课。单元教学目标:了解说课的功能、类型及价值;理解说课与上课的区别;掌握说课的内容和方法;理解好的说课应具备的特征及评析说课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单元七: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单元教学目标:了解课程评价思想的发展及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理解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原则;理解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内涵,掌握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及一般过程;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终结性评价理念,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终结性评价的方法,掌握对评价结果进行处理和报告的方法。
教学单元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单元教学目标:理解课程整合的内涵;正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理解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与功能。
2 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
根据上述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是对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点之一。同时,这些任务和问题(如表1)成为以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学习支架,在教学实施中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及学习活动,使教学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层层逼近目标。
3 学习资源设计
根据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出相应的学习资源,以支撑课程教与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课程总体来看学习资源主要有:
(1) 相关网站资源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着: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改革、信息技术教师教育培训方式的改革等。相关网站,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网(省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省略/index.php3)、信息技术课程网(省略/)、大路论坛(省略/bbs/index.asp)、2008山东省高中教师新课程(信息技术)全员培训(portal.sdteacher.省略/Course/xinxijishu/Default.aspx)等,为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实际教学中需要的学习资源要依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水平来确定提供方式,可以由教师直接提供给学生,也可要求学生自己按照学习目标查找所需资源。如果是前者,教师应提前搜索、并认真评价相关资源的学习价值,确保提供给学生可靠、有用的信息资源;如果是后者,教师需提前设计好信息资源查找和收集的目的、要求等,并在学生查找过程中进行恰当的策略指导,避免学生在搜索过程中漫无目的的浪费时间,甚至在海量信息中迷航。
(2) 师生博客
在教师博客中开辟了课程专栏,为学生提供相关研究论文、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案例等重要的学习资源,学生则在自己博客中提交作业及对课程的认识等。教师和学生的博客共同组成课程博客圈,师生通过访问彼此的博客,实现课程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同时,在浏览日志、评论和留言等活动中也增进了相互理解,使博客成为师生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3) 教材和印刷材料
除了课程教材外,为配合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小组协作学习活动的展开,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印刷材料,包括:典型教案、小组协作学习或其他学习活动的评价量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某些章节等。
具体教学单元的学习资源则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的不同有所侧重。比如在教学单元一的学习过程中,以教材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印刷材料为主。而教学单元三的学习则利用教师事先搜集的经典案例(包括教学视频及文字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在案例中教师如何贯彻教学原则?各种教学方法又是怎样运用的?启发学生思考案例中教师教学处理的成功之处及不足。然后让学生在教师推荐的网站上查找相关案例,进行研讨和分析,并以课程博客圈为平台实现交流和共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而且增强了学生分析、评价教学过程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水平。
4 教学过程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信息化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创设教学情境、利用“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等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协作、探究活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 案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技能的提高必然经历由“模仿”到“灵活运用”、“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大量典型案例(文字案例及视频案例)是十分必要的。
在案例教学模式中,展示教学案例之前,先给学生提供案例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信息,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展示案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之后将各小组的观点进行交流和共享。每次的交流与共享环节总能听到一些独特的教学设计,比如在“病毒防治”内容的教学设计中,有学生巧妙运用了比喻,将病毒侵袭计算机比喻成蚊子叮人,并引申出对付病毒(蚊子)的措施:安装防火墙(“挂蚊帐”)、安装杀毒软件(“点蚊香”)、不随意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不访问可疑网站(“保持环境卫生”)。
(2)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中教师要呈现学习任务,明确协作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展示评价量规等,然后指出可用的学习资源或指导资源的搜索策略。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探究,教师则对学生的协作学习策略及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指导。交流与共享阶段每个小组展示其协作成果,其他小组及教师则进行评价,包括根据量规进行打分,以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
(3) 情境-探究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伊始,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然后,学生独自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并将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和共享。这一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及探究过程的引导。
5 学习案例及作品范例的选择与设计
学习案例及作品范例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诊断及调控作用等。主要包括:
(1) 以往几届学生的优秀作品
主要是教学设计、制作的课件、小组协作成果等,作为范例,这些作品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经验,唤醒学生相关的已有知识,并激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动机和信心。
(2) 教学设计模板
包括“四列式”教学过程设计模板、WebQuest设计模板、“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设计流程、研究性学习设计模板等,对学生的教学设计过程进行有效引导。
(3) 小组协作学习电子学档范例
小组协作学习电子学档如图2所示,包括协作任务及相关分析、分工及职责、资源的收集加工、协作成果等内容。
6 评价量规设计
在本课程教学活动中,较多地采用了操作性强、应用较为广泛的评价量规作为信息化教学评价工具。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交流与协作能力以及教学设计、授课、说课等实践教学能力。主要包括:(1)小组协作学习评价量规;(2)口头表达评价量规;(3)教学设计评价量规;(4)导入技能评价量规;(5)教学技能评价量规;(6)说课评价量规。
7 单元实施方案设计
本课程按照教学单元组织教学。在单元教学计划的设计过程中遵循以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过程的建构性等原则,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来拓展学习时空,使学习更有效、更有趣。
以第六单元“信息技术说课与评课”为例。按照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确定本单元的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如表2所示。
单元教学过程及学习资源如图3所示,首先指出说课是当前选聘教师及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评比的常用形式,阐述其重要性。然后播放一段说课视频供学生观摩[5],在播放前提出思考题:(1)什么是说课(通过视频总结说课特征)?(2)视频中的说课包括哪几部分,各部分之间如何衔接的?(3)视频中教师为了完成说课提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视频播放后组织学生对说课的定义、说课的本质特征及怎样准备说课进行讨论。教师结合视频讲解说课过程应注意的问题及如何评析说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提供的其他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学生按教师指定的课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准备说课稿,组织学生进行说课和评课。
整个教学单元的所有活动在6个学时(每学时50分钟)内完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控制教学单元的步骤,提供恰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单元教学任务按时、高质量地完成。
8 评价、修改与管理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对设计工作进行评价和反思,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依据:(1)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3)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否合理;(4)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原则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将评价、反思和调整贯穿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的始终。
三 实践效果与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比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收获更大;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活动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很充实;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他们进行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和施教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协作学习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在课程结束后的教学实习中,学生的教学技能也得到了实习辅导教师及实习学校的认可。总之,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进行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成功。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3.
[2] Lewy A.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91:306.
[3] 石其乐.《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改革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6):69-71.
在数学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学得愉快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教师的情绪状态、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当教师的思想感情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教师宽广的知识面、旺盛的热情、浓厚的求知欲,尤其是发自内心的积极的教学情感,就犹如让学生服用了强烈的兴奋剂,使他们自始至终兴致盎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满腔热情地去热爱学生,全力以赴地投入教学,要饶有兴趣地和学生度过每一分每一秒的教学时光。唯有这样,数学教学才能成为充满情感活动富有吸引力的生机盎然的课堂学习生活。所谓愉快教学才能成为可能。
二、多采取表扬鼓励为主的方式,给“差生”一点阳光
表扬和鼓励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也是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的关系。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师生间的双向努力。对于缺乏毅力、暂时表现后进的学生,更应在学习上关心他们,在生活上帮助他们,对他们取得的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以及殷切的希望。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应加以指责,而应帮助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在教学形式上开展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编写教案内容,选择要合理
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1.根据教材的编排来选择。通常我们把一个练习的知识划分成几个小段落,每个小段落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现行数学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内容以及对应的习题编写,就可以确定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了。2.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选择。比较简单的、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知识,内容可多选一些;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知识,由于在教学中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内容要适当少选一些。3.根据教学需要来选择。对于一些思考方法一致、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在教学时可以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来安排教学内容。总之,要以一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准,既不要多选也不能少选,多选了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少选了会造成课堂教学松散,浪费了课堂教学的时间。
四、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五、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推进,分类指导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我校生化组是省级课题《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的研究与实施单位,在学校课题领导组的指导下,成立了各学科课题研究小组。笔者作为初中化学课题研究小组成员,拟定了《信息技术课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整合初探》子课题的研究方案并开展了实验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实验,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有一些思考。现就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些个人认识和体会。
一、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的必要性
1.教育改革的需要。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观点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在教育改革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教师由“讲解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便应运而生,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很有必要性。
2.学生认知规律的需要。初中学生正值发育期,心理注意品质尚未完全成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充满兴趣。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产生学习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一些化学概念、理论、微观粒子世界不便认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其乐学好学,提高学习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几种教学模式
1.情景创设型教学模式。情景创设型教学模式是利用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景,形成一种特定的环境和气氛。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事物地思考能力和联想、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概括知识,形成概念。
2.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是指把自然规律和抽象的理论知识,或不易观察的微观事物、难于操作控制的实验等,利用多媒体CAI教学课件,通过大屏幕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能自发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更深一步掌握概念起到很大的作用。
3.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支撑的校园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小组成员相互协作,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完成学习任务,得出学习成果,培养了学生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体会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导航为引导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相对传统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信息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创设教学情境,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2.使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直观形象化。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数为抽象,而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化抽象为具体的优势正是直观教学的有效途径。
3.辅助实验教学,变只靠凭空想象为可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实验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相关知识,但它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对于一些有危险的实验,改为信息技术模拟演示错误实验操作的后果,如给固体加热制备气体时,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产生的水倒流至试管底部造成试管破裂。一些难以实现的实验,如CO中毒实验,传统教学中只能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凭空想象,现在利用信息技术课件来演示,让学生直观、生动、形象地了解到这些知识,加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理解,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能克服许多不便,扩大教学容量。运用电脑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其大信息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教师若在教学中使用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不但能增大教学容量,加大训练密度,还能减轻师生抄题、擦题等无谓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探究发现,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1.教师面临的挑战――资源库的建设。在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课件制作的技能,同时教师对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必须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精心设计、策划。因为要进行网络教学,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其主要内容有:虚拟化学实验室、网络课件库等,为了使资源库内容更为丰富,与新课程改革同步,资源库必需要不断补充、更新。然而,当前专门适用于课堂教学的现成网络软件很少,而且缺乏教学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因此需要在一线课堂教学的化学教师参与网络资源库的建设,但这些工作对教学一线教师来说,不论在时间或技术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2.网络教学的开放性可能破坏课堂教学的完整性。由于网上资源异常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忽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从而使网络课堂教学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松散性和不确定性。现行课堂教学只有45分钟,虽然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对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时间有一定的预见性,但是由于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有不确定性因素,要使学生在45分钟内完成整个模式的教学流程,是非常紧迫的。
3.刻意滥用课件,势必影响化学实验的功效性。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具有形象、经济、有交互能力和使用方便等优点,但也存在着明显欠缺。在虚拟实验中,一些感觉特别是嗅觉、味觉和触觉,学生是无法体验的,加上模拟实验的其他不“真实”性,学生也就不能形成对整个化学实验的正确感知,长时间使用这种模拟实验将会造成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感知缺陷。因此,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不可能代替动手实验,更不能使学生获得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和分配化学实验,以使实验功效趋于完美。
总之,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内容、巧妙的链接组合、多彩的演示效果等强大的功能,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强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创新精神、探索精神。虽然它也有其不足之处,但在今后的网络课堂教学改革中,随着教师本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将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使化学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1.能够培养创新人才
通常来说,传统的教学都具有一定模式,学习新内容、复习之前所学、课堂巩固、作业练习等。在这种模式下所开展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走上创新人才之路。
2.能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师生关系比较紧张,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能够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能保证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且通过相关的观察,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性质描述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积极进行科学课堂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科学课堂的性质,主要体现在:
1.教师积极组织教学实验
所谓的科学课堂,指的是教师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制定良好的实验课程,并且在实验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科学课堂注重的是学生学习过程
科学课堂不仅是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记忆方式,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而是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只有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过,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情境设计要用心,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课堂优化的措施
随着我国教育力度的不断加大,相关的教学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中,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利用,一定会促进我们的课堂效率的提高。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积极进行教学观念的改进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教师应该积极地把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分清主次,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式,课堂才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应该积极利用和发挥课堂的主体性作用。
2.组织讨论交流,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应用,对于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许多,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之间应该积极地进行沟通交流,促进相关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小学三年级《植物》教学中,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做些PPT将一些植物的根、茎、叶、果实等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积极拓展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3.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灌溉式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不能够很好地利用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中,应该避免灌溉式的教学。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小学进行《动物》教学的过程中,上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一些动物的短片,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在短片播放完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多传递一些课外知识,有效拓宽学生知识面。
4.教师应该制定良好的评价机制
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能督促学生进行学习,还能够帮助教师查缺补漏,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应该具有客观性、全面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评价效果,促使学生以及教师发现自己的不足,便于不断完善自己。
四、总结
小学数学 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13-01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虽然训练时间有限,但对于每一堂数学课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课堂练习,我们很难保证学生能透彻了解数学的知识内涵和本质意义。然而,笔者在长期调查和实践后发现,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大多把研究和实践的视角放在如何授课、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以及如何设计课后作业上,很少有人关注课堂练习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往往出现依赖课本练习、课堂练习设计随意性、题目不具代表性、结构单调失衡等弊端。因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提些建议。
一、针对性: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导向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教师一般都能够向学生呈现出较好模仿习题模式或类型的练习题,学生虽然表面上表现出对习题已经掌握,但往往还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一方面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课堂练习设计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把握的要点,没有针对学生的知识漏洞设计出相关的题目,以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改正错误,通透理解数学知识要领。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当认真钻研和调查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根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规律及数学教学的特点,在把握课标、教材、学生及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题目。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分类和内角和》第二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为了帮助学生完全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引导学生对三种三角板进行一番探究后,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对“不断变化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把握有难度,于是可以设计这样两道练习题:
出示一个木制可变动的三角形,通过不断变化三角形的形状来让学生动态理解三角形的三角和问题;
请全体同学根据自己喜好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利用测角器量出所画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分层性: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基点
个体差异与生俱来。如果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始终以整体化形态出现,把学生看成是类化或物化的一般等同物,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同样内容、同样难度、同样数量的课堂练习,并高度期望所有学生经过同样的课堂练习能够一致达到对课堂知识的通透理解的学习状态,那么,这不仅将会毁坏学生独有的数学个性表征,还会对处于低层级的学生群体产生致命的伤害。因此,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应当从学生的原始发展状态出发,考虑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设计出难度、内容、数量都具有一定层级性的练习题目,使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富有弹性。
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设计出三层题目:
①全体学生必做题
4.7×6.3-6.3×5.3
5.08×4.5+3.9×5.5
2.5×(10+4.4)
②全体学生选做题
7.8×4.7+7.8×1.3-7.8
2.5×4.4+2.5
③提升题
1.25×8+2.8×1.36+1.36×7.2
5.8×58-4.2×5.8+4.2×58
这三种题目不仅体现出难度的梯级差异,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可选择的平台,包括“乘法分配律”的基本知识和算法,对于巩固学生即时知识和信息,内化“乘法分配律”运算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趣味性:以学生动机诱发为取向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往往直接取材课本练习题,直接安排学生完成与例题相似的课本练习,一方面减轻学生的课后压力,另一方面直接取材,教师无需耗费太多时间进行准备和设计,但这种做法常缺失创新性,而且只能以文本的形式出现,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应当渗透一定的趣味性,在取材、组织、设计和实践上都应融趣味性和科学性于一体。
摘要:利用信息技术,让教学设计“信息化”,让数学课堂“趣味化”,让数学知识“形象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数学;信息技术;信息化;趣味化;形象化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本人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谈浅见:
一、利用信息技术,让教学设计“信息化”
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在备课、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上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按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直观、形象地演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概念。
二、利用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趣味化”
最新的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如果要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美丽斑斓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信息技术的使用便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提问题,这样教学,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要学、乐学,进而主动去学。例如:8.4.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我们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个flas,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在升起的过程中可以叫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回答太阳和地平线的位置关系,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创设情景,兴趣导入为后续的课程储蓄了学习的能量。再比如6.3.3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这节课,讲课前,先播放一个很有智慧的人和一个国王下国际象棋赢了王……关于奖赏的这样一个视频,问题情景:在国际象棋的棋盘上,第一个格子放一颗麦粒,第二个格子放2颗麦粒,第三个格子放4颗麦粒,第4个格子放8颗麦粒……,按照这个规律,放满棋盘的64个格子,……但国王能否兑现自己的承诺?这个视频一出现一下子就把学生兴趣引出来了。
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提高课堂效率的具体做法:数学是一门抽象的自然科学,很多学生都感觉它深奥而枯燥,为转变这一状态,新教学大纲提出:学有用的数学。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公式,法则等一般都能找到实际的原型,应提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数学,从生活中提出问题,运用生活的知识经验分析问题,探索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让生活呈现于课堂,采用较多的方法之一,就是创设教学情景,而现代技术教育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它积音、形、色等于一体,人机交互,师生互动。是有效创设教学情景的一种好方法,现就利用计算机创设教学情景谈谈看法。
(一)创设情景,体验情感,激发欲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堂教学应给学生以情感体验,利用计算机创设教学情景,可让学生对有关数学的事物产生好奇心,有接触这些信息的强烈愿望,产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二)创设情景,激发疑问,提出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过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首先要学生产生问题,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产生问题,而利用计算机创设教学情景,会使学生有更深的体验、更高的兴趣,从而更容易提出问题。
(三)创设情景展现过程突破难点
数学是抽象且深奥的,降低难度方法之一变抽象为直观。加之现代教学目标重知识形成的过程,信息技术课件能把学生难以想象的表象呈现于眼前,变抽象为直观,是突破教学难点的的有效手段。
(四)创设情景开拓思维实现创造
创造是民族不竭的灵魂,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很多的方法,其非常重要的一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开放的问题条件,开放的问题,开放的解决方法,都是现代老师爱用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创设情景,呈现各种可能性,可有助学生思维的发散,思考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既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训练思维的发散性,实现创造的可能。
三、利用信息技术,让数学知识“形象化”
教育实践证明,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恰当选取电教媒体,准确地把握电教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契机,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化静为动,揭示事物的本质。突出训练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效地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正弦型函数图像的变换这节课时,在用传统的方法上这节课的时候,操作起来比较繁琐,既浪费了时间,学生也不好接受。但是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在Excel表格上画出正弦型函数的图像,根据振幅、周期、初相的变化,图像也跟着变化,瞬间就揭示了它们对图像的影响,让数学知识“形象化”,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再比如:9.5.2圆柱、圆锥、球这节课,我们利用几何画板,以动画的形式,把圆柱、圆锥、球的形成给展示出来,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理解。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方式及其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及时把新信息传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探求,在这里,教学媒体的使用就具备和发挥了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例如:在讲函数图像这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间,由原定的7月25日推迟到8月8日,请查阅资料说明做出这个决定的主要原因”。学生可以在网上收集资料,可以查找气温以及降水量变化图线来说明原因。课后布置任务:搜集并分析“记忆遗忘曲线”,从而制定科学的学习方法。人机互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开了很好的局面。
五、利用信息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善于利用共享资源,不可生搬硬套,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二)信息化技术的教学,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必须与传统教学”强强联合”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三)莫让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手段,掩盖你的个人魅力。教师不能当放映员,不能当“鼠老师”,同时还应注重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使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数学课堂会因此而充满新奇和活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进行教学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种新探索,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智力因素也得到发展。我们深信:教学改革伴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普遍运用,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颖。应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模式的探讨。辽宁教育研究。2007,(6)。
[2]厉文素。关于Flash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思考。考试周刊,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