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摄影个人实习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27 22:37: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摄影个人实习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摄影个人实习总结

第1篇

在香港,探路向前走

非常荣幸能够被学院选中,成为赴港实习的幸运儿。

去年寒假曾独自到香港游览了两天。坐在车上,黑夜茫茫的天然背景更加衬托出这座不夜城的绚烂和繁华。望着窗外的霓虹闪烁,高楼林立,白领精英穿著高雅穿梭在红绿灯之间,我顿时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无限的向往。香港,是一个适合年轻人豁出一切,用青春汗水打拼的城市。

今年1月14号,我与同伴们一起,再一次踏上了这片活力之都的热土。眼前的一切既新鲜又熟悉,我努力呼吸,想马上从最基本的生存活动来适应这座城市流动着的气息:繁忙、紧张却又充满活力、机遇。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时时刻刻,我感觉自己的每一个步伐都有种跳跃的冲动,恨不得加快自己的每一个节奏——在这里,我体验到了真正的年轻。

赴港前的准备——虽穷也要做财神

去香港实习不同在大陆,事先要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要到自己户口所在地的公安部门办理港澳通行证,并申请签证(P签),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好在证件我已有,只需叫家人帮忙办理签证即可。

第二,需填好老师给我们的申请赴港的表格,以得到香港入境处寄来的“受训签证”。

第三,准备金钱——这可是生存之本哦!这一次赴港我随身携带了四千港币,即使一个月用不上这么多,也做不时之需。当然,没有港币,也可以拿人民币去银行换,或者到香港换也行。

第四,除了物质上的准备外,学院老师也为我们开了几节“小课”,主要是谈谈香港的概况和注意的事项,并有相关资料发给我们参考。

不久,我得知自己的实习单位是博艺集团。这是一个怎样的媒体呢?下面是一些我从博艺网站上摘抄的集团简介。(有作删改)

“博艺集团(PopArtGroupLtd)成立于1987年,核心业务包括杂志出版,全面的公关推广、媒介服务、展览制作,以及互联网发展及域名发展服务。集团旗下共有4种期刊,包括《摄影杂志》、《MyPet宠物闲情》、《Baby亲子杂志》、《DCPhoto数码摄影》。

《摄影杂志》创刊于1987年,以月刊形式推出。内容以报导最新的摄影器材及介绍多种摄影技术及潮流为主,是领导香港摄影消费潮流的消闲性摄影期刊。

《MyPet宠物闲情》创刊于1991年,月刊形式出版。是本港第一份综合性的宠物杂志,内容以宠物猫狗为主,每期介绍不同品种的名犬,各种宠物的饲养及训练心得,以及宠物用品推介。

《Baby亲子杂志》创刊于1993年,月刊形式出版。读者以香港新一代教育程度及消费力较高的中产为主,专业的内容主要范围包括怀孕、安产、育婴及亲子。

《DCPhoto数码摄影》于1997年创刊,前身为《DPI数码摄影》,是全球第一本中文数码摄影月刊,于2003年正式改名为《DCPhoto数码摄影》,是香港最权威的数码摄影刊物。内容包括最专业而权威的DC测试及推介,是消费者购买DC前必然的参考刊物。”

由于没有国际流量的帐号,以上资料是我在香港实习的时候看到的。在学校,我用百度搜不到有关于博艺的资料,便把重点放在了解香港的大况上。

成行在即,收拾行李也挺头痛的。因为是寒假实习,我把厚毛衣、暖水袋、手套都带上了,整个箱子可能比我本人还重。但是,事实证明,香港的冬天简直和夏天一样热,我带的毛衣根本用不上,幸好爸爸中途来港看我,带了几件薄毛衣,否则我非热死不可。记住,成行前了解香港的天气也很重要!免得做无用功啊!

另外,老师提醒我们,去深圳最好不要坐学校的车,虽然便宜,但是说不准会兜弯路。于是我们订了市区正规的直达车(具体车站我不记得了),150大元——贵点没关系,最主要的是不可误大事。

我变成了“工作狂”

???我在博艺集团实习的时间从1月16日开始,到2月17号结束,逢星期天休息,过年放假5天,实际工作时间为四个星期。同学梁静和我在同一单位实习。

概括说来,一个月的实习生活非常充实,每天的工作计划安排得满满的,加班更是家常便饭。辛苦自然不用说,在社会打拼的人谁不辛苦?但是乐在其中的感觉让我不断充电,精神百倍!

我的一天

早上上班的时间是9点,由于住处在港岛,公司位于九龙,上班不仅过海,且路途遥远,坐车要半小时以上(我常笑道,好像是从中山去珠海上班似的),我不得不7点钟早早起床。大家都知道女生是比较麻烦的,早上起床的护肤就要花不少时间。起初我挺不适应,但慢慢的,我融入了香港快节奏的生活,往往洗一把脸,抹个防晒油就出门。也奇怪,就算我不赶时间,脚步也会不知不觉加快,甚至跑起来——这就叫“入乡随俗”吧!

晚上下班的时间是6点,不过公司很多员工都自觉加班。赶稿忙的时候,有些同事甚至工作到晚上12点,足见香港人的“搏命”。我们作为实习生,每天也忙到晚上7、8点,然后回到住处楼下比较便宜的餐厅,开始狼吞虎咽吃晚饭——这时已经快9点了。说实话,在学校根本没有好好体味过饿的滋味,初入社会,才真切体会到能吃到一碗饭已经是最大的满足。

饭后回到住处,身心疲乏,不过还不是放松的时候!洗完澡,我还要进行总结整理,记下未来几天的工作事项,并为明天的工作做准备——像阅读手头的稿件资料、写写采访大纲。这样虽然辛苦,但能节省第二天的工作时间,做更多的事情。呵呵,不知不觉,我也变成“工作狂”啦!

我的日常工作

简单说来,我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写稿。详细说来,我的工作还真多——写稿、翻译、搜集资料、校对、采访。让小女子慢慢道来吧!

我们到单位报到的第一天,总编辑就开门见山(看,说话直切主题,不拖泥带水——效率高!):我和梁静将会在编辑部工作。她希望我们能参与四本杂志的稿件写作,并且了解杂志的运作、出版。考虑到我们摄影知识的有限,她让我们主要参与《MyPet宠物闲情》和《Baby亲子杂志》两本杂志,并负责采写《摄影杂志》的《摄影会客室》栏目。

每天早上,我们会和总编辑、《MyPet》和《Baby》两本杂志的编辑开例会,讨论当天要做的事情。看得出来,总编辑非常看重我们,凡是我们力所能及可以写的题目与采访,她都安排给我们完成——这种被重视、被需要的感觉真好!同时,按她的话来说,我们每天都要有“生产力”,每天都要有一点进步。

从此,这种情况常常出现:由于要写的稿件很多,这本杂志的编辑刚刚给你讲完稿件要改进的地方,第二本杂志的编辑又接踵而至。呵呵,真可谓忙得“不亦乐乎”。在写稿的间隙中,总编辑也会召集我们,讲讲杂志是如何出版的。

我们的工作还有翻译,所以大家千万别忽视翻译课的学习。有时候,编辑会找来国外网站关于猫狗饲养知识的英文稿件,让我们翻译改写。好在我英语基础还算扎实,单词不算很难,基本能了解大概,稿件半天就能完成。

再谈谈我们所负责的《摄影杂志》的《摄影会客室》栏目。这个栏目主要是讲述一位摄影师的摄影经历和感想。专访对象不仅是在香港,世界各地凡是在摄影方面有所建树的摄影师都是我们的访问目标。一般来说,专访对象由摄影编辑部确定,然后让我们以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访问。由于一次访问的周期比较长,也不是每一次约访都能成功,一个月来我共完成了两篇摄影师专访,一位是美国人,一位是英国人。

搜集资料是在写稿之前进行的,而校对则是美术部的版面排好印出来后,我们要对图片和文字进行仔细检查,在错处进行标识。而采访工作,下文会详细谈到。

总体而言,每天工作是紧张和刺激的,Ienjoythefeeling.

3.我的几次外出采访????

单独将这部分列出来,聪明人一定知道,这是我的重头戏。长这么大,也有过采访的经历,但都是以“学生”的名义进行的,但是现在,我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记者。听,同事们都叫我“新同事”,而不是“实习生”。呵呵,感觉很自豪!

我有过许多次出外采访的机会。考虑到我是新人,有些采访会有一名同事陪同前往——算是我的“启蒙老师”吧。

第一次是去湾仔会展中心采访苹果新计算机的产品会,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参加记者招待会,既紧张又兴奋。作为新人,懂得观察和发现是非常重要的,故我时时刻刻注意着身边同事和其他记者的举动,以明白在记招场合记者要注意什么,做什么。

这次记招总的过程是:

1.入会场前。我们得到一份新闻通稿和电脑产品的光盘,并在记录本上签上媒体单位和记者姓名。

2.会中。整个过程都是用英语进行,而且都是电脑的专业术语,听得我头都大了。

3.会后。记者对主讲者进行采访、拍照。

在回公司的路上,同事边走边跟我总结了出席记招要注意的事项和经验。我总结如下:

1.参加记招的记者都能得到一份新闻通稿,但是,一名专业的记者写稿是不会依赖这份通稿的。公司之所以派你去参加记招,希望得到的是“独家”消息,也就是你要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故最好能对会上的重要人物做一个简单的采访,以获得你最希望得到的信息。(会后,我发现的确有很多记者都围着发言人采访有关问题。)

2.记者如果想采访某位发言人,应首先互换名片,这不仅是访前礼节上的需要。其实,得到对方的卡片有很多好处,一是方便记者事后的补访,二是在写稿过程中准确表达对方的头衔和称呼。

3.采访别人应该以亲切、真诚的态度,但不要于去哀求——作为记者,也要有自己的尊严,才能得到尊重。

4.会前或者会后,主持人往往会给记者拍照时间——主要是主讲者或者模特手持产品让记者拍。这时,应该把握拍照的时机,因为这一秒的完美情景很可能在下一秒就没有了。

5.稿件中的专业名词和概念要做出解释,才能让广大读者明白。

第二次是和同事前往跑马地采访一名兽医,了解主人如何挑选狗粮的问题。对于狗粮的知识我了解的不多,所以必须要上网查资料,熟悉采访的题目。另外,我注意到,这位同事在出发采访的前一天打了电话给被访者,目的是再次与他确定一下采访的时间,确保万无一失。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谨慎之余,也可以让受访者提前安排好工作,以腾出时间接受访问。在采访的过程中,我和同事互相配合,及时做到了问题的followup,整个访问十分流畅。

第三次访问是和同事前往中环采访一名妇产科医生。不知道为什么,这次访问我有点紧张。首先是医生说话太快,且话中夹杂许多专业英语。其次是随同的同事要赶往下一个访问而事先离开,剩下我一个人力撑大局。好在医生人非常和蔼,有问必答,访问还算成功。这次的经历告诉我,速写和灵活把握问题的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是灵活把握问题?在我看来,就是如何将问题以“聊天”的形式传播给被访者,让整个访问做到轻松、愉快。同时,懂得如何对问题进行followup,做到访问的严谨和过渡。顺便插一句,对于专业人员的访问,要拍一张他的照片,以备不时之需。最后写好的稿件要给被访者检查,以改正文中的知识性错误,保证稿件的准确性。

随后,我还有几次出去采访的机会,例如与同事前往赤柱采访拍摄毛狮犬、去尖沙嘴海港城拍摄母婴用品、去湾仔采访小朋友参加的playgroup课程,最后一次则是前往新界粉岭采访日本殿堂级训犬大师益田晴夫。

难忘的是访问这位日本训犬师。事先,我做足功课,看过以往博艺对他的采访,并写下了访问问题。访问前,这位训犬师的好朋友兼翻译叫我自己试试用英语采访。我立刻懵了——我可从来没用英语采访过他人,何况是用英语翻译这么专业的问题?在他鼓励下,我硬着头皮用蹩脚的英语开场,问了第一个问题。哪知道他也听不懂我的“标准英语”,转头就问翻译——真让我哭笑不得。可笑的是,他说的英语我一个字都听不懂,彷佛和日语没什么区别——没想到日本人的英语果真不太灵光。在此,真的要感谢这位翻译了。同时,我切实感觉到了英语的重要性——英语对于记者来说的确是一门必需要掌握的语言工具,切忌暂时用不上而丢下,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接到一个去采访外国人的任务,如果你的英语不能应付得来,那么你就失去了这次的访问机会。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位同事的“箴言”:不要害怕在外国人面前说英语。在他们看来,中国人说不好英语是正常的,就如他们说不好普通话一样,故他们并不会因此看不起你。反而你说得太好,他们才认为你“不正常”呢!这位同事就是抱着这种想法,大胆开口,口语有了大大的进步。

总体而言,我觉得自己的各次访问都比较成功,总算没给自己和咱们学院丢面子。不过,成功的因素某种程度上得益于香港人较高的素质和修养。面对记者的访问,他们都会积极的配合,给与全面详尽的答案,并耐心的解释和重复每一个我不懂的细节。但是,这绝对不能成为我偷懒或者随便采访一气的理由和借口。自己还需要好好准备,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做到访问成功。

外出访问这么多次,我想再额外总结一下自己的经验:

对于老生常谈的题目要以进步的眼光来看。

出外访问前要熟悉访问题目,列好访问大纲。

准时前往采访地点,最好提早去,特别是在不认识路的情况下。记住:永远做一个主动出击者。你等人总比人等你要好!

出外采访尽量用笔记,不要依赖录音笔。用笔记的话,精神会更加专注,而且会加速你的思考,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另外,访后也不必从头到尾听录音来写,这样能节省写稿时间,提高效率。简言之,录音笔只是用来核实被访者的话语,而不是记者依赖的工具。

如何保持自己的人脉关系?重要的是在访问中的表现要好,稿件要写的好,让人觉得你值得信赖、够“醒目”、够“专业”。

访问态度要不卑不亢,要有自信,给人精明干练的感觉。

访问后,一定要先写好稿件的大纲,让整篇稿件思路清晰。

在回公司的路上可以抓紧时间打腹稿,回到单位立刻就能动笔——又是节省时间的妙招。

4.杂志出版流程

一本杂志是如何出版的?以下是我大致记录的流程。

首先是稿件和版面的完成——这是编辑部的工作。每本杂志的编辑先采访、完成稿件,然后配图,画出版面的大致样式,经总编辑审过没有问题就可以将稿件发去美术部。美术部则会根据你所画的版面样式进行排版,并打印排好的版面。这时,负责此版的编辑就要对版面检查、校对,有什么改动的地方要做出标识。

每个最终确定的版面、广告页和封面封底将会放在一个文件夹内,按照页码顺序排成一叠——这就是一本杂志的“雏形”。经过再次审稿没有问题后,就可以给印刷厂印刷了。

撇开每天的编辑“小”会不谈,我也旁听过一次四本杂志编辑参与的“大”会。

我本想会议都是谈杂志工作的进展,于是边听边做一些记录。没想到会议最后,还有个“本周好书推荐”和“本周开心事分享”环节。在“本周好书推荐”环节中,一位同事拿着自己喜爱的一本书,与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推荐理由。而在“本周开心事分享”环节中,每位同事都讲述了一周以来自己认为最开心的事情,同时也顺带讲讲不高兴的事情。

不知道为什么,有一种感动涌上我的心头。“将快乐与他人分享,快乐将会加倍;将悲伤告知他人,悲伤将会减半”。紧张的工作让大家整天面对冷冰冰的电脑,很少有机会坐在一起分享各自的心情。我想,这两个环节的意义在于:工作再忙,也要互相关心对方的生活和情绪,增进团队的凝聚力。

真算是服了香港人啦——他们不时迸发的闪光点总会带给我意外的惊喜。

6.Nice的老板和同事

博艺编辑部的同事大都是年轻人,对工作充满热忱。我发现,香港人都有一种特质,就是工作起来埋头苦干,工作后立马与同事谈笑风生,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高强度的工作让他们懂得如何去调剂自己,放松自己。

同事们对我们两位“新来的”十分照顾。实习的一个月里,大家都成为好了好朋友。他们除了在工作上耐心的教导我们之外,在生活上更是嘘寒问暖,让我们十分感动。公司老板Maggie知道我们回去没有电视看,特意叫同事开车搬了一部电视到我们的住处——从此,“宿舍”每天晚上都十分“热闹”,我也可以欣赏一下香港广告了。总编辑在开会的时候也常常问我们衣服够不够穿,被子够不够盖。在博艺,我倍感温暖——在异乡,我们并不孤独,并不寂寞。

在实习的最后一天,编辑部的同事纷纷和我们拍照留念,看得出来,我们都是如此舍不得对方。这个月,我们果然是大丰收——除了收获工作的胜利果实,友谊之果也不知不觉成熟了。

感想——学习“博艺精神”

经历了一个月的实习,我感觉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思想也更加成熟了。凡事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把知识真正的利用和深化,故我建议师弟师妹们要好好把握学院提供的每个实习机会。

这次实习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不仅切身体验到新闻媒体工作的苦和乐,更从香港人身上感受到了其内在的精神。他们敬业、勤奋、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脑中想的永远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工作效率,做更多的事情;他们没有架子,永远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任何一个人;他们平等友爱,上至老板、总编辑、编辑,下至打字员、公司里的清洁工,大家其乐融融,亲如一家;他们没有钩心斗角,每个人看起来是那么真诚和可爱……

说起来也的确让人惊讶,《MyPet宠物闲情》整本杂志是一位编辑负责,《Baby亲子杂志》是两位编辑负责,而《摄影杂志》和《DCPhoto数码摄影》两本杂志则由4位编辑负责——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由此可以看出香港媒体工作结构的精简——尽最大可能发挥人的能力,而不浪费金钱请额外的人。同时,工作效率体现在——每个编辑从来不会闲着,因为他们在为今期杂志忙碌的同时,也在策划、同步进行着未来几期的杂志内容。在我心里,博艺的同事真的是“超人”!

实习归来,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学习。我已经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了,要学的课程寥寥无几。剩下的时间,我将会侧重课外书的阅读和外语的学习。课外书方面,除了专业书籍,历史、心理、哲学、文学名著我都要重新拾起来。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不要让肤浅糟蹋了自己。

乐在苦中

在港的日子是快乐和充实的。每天回到宿舍,大家都会聚在一起,讲讲一天的感受和见闻。周末的时候,几个好朋友也会相约,一起上街逛逛。虽然在外漂泊,但年轻人四海为家,也不失是一种乐事!

实习的一个月里,最大的开支是昂贵的交通费和饮食。在香港,最便宜的交通工具就是古老的电车,2块钱一程。其他的如巴士、地铁就更不用提了,何况我还要过海呢——一天来回就要花去近20元。香港饮食也不便宜,一个普通快餐就要20多块钱,吃的我真心痛!后来脆在7-11便利店买饭盒,啃了几餐。我大致算了一下,一天的花费保守估计为60元。

最难受的是没有青菜吃。不知道为啥,香港的肉比菜便宜。每个快餐端上来,只见到一两条菜可怜巴巴的躺在那儿,而肉则满碗都是。想想看,每天这么吃法,真让人感到肠胃不舒服。嘿嘿,生活还是要有调剂的,每天一个橙是我维生素和纤维的来源。也奇怪,没菜吃的日子,我的皮肤好了不少!多亏了橙子帮忙。师弟师妹,如果你在港实习愁没菜吃的话,百佳和惠康的橙子都不算太贵,一般10块钱7个。

辛苦+坚持=快乐!为什么?只因为我们是打不死、累不坏、饿不扁的年轻人!

结语——回忆过去

一个月后,拖着疲惫的身子,终于回到学校,大睡了几天——太久没这么酣睡过了。

马不停蹄的开始实习,也马不停蹄的开始上课。生活又回到了以往,正常、机械。

现在,习惯每天熟睡前,先回忆一会儿香港那条熟悉的街、熟悉的人和熟悉的事,彷佛一切仍在发生,历历在目。

轻声问一句:博艺的同事们,你们现在好么?

附录:实习时所发的所有稿件

《摄影杂志》两篇,均发表于《摄影会客室》版面

1.《发掘微小中的大世界——CharlieO’Shields》??2535字

2.《让影像表达自己——DavidClunas》??2908字

《MyPet宠物闲情》9篇

《孟加拉国国猫BENGAL―――野性与温驯并重》(版面:名猫档案)2435字

《新旧猫做个Friend》(版面:养猫基本法)1313字

《醒目主人拣狗粮》(版面:焦点话题/HotTalk)?3328字

《活泼温柔狗尤物荷兰毛狮犬Keeshond》(版面:特种推介)968字

《谨防狗狗饮食陷阱》(版面:宠物通胜/PetTunShing)2714字

《狗狗的美丽误区》(版面:宠物通胜/PetTunShing)2637字

《猫砂选择多而不乱》(版面:养猫基本法)2103字

《齐管鸽子防禽流》(版面:宠物快讯/MypetExpress)?1467字

《益田晴夫犬障赛属于你我他》(封面:宠物情报站/PETSTATION)2315字

《Baby亲子杂志》?5篇

1.《产后回家细致保健》(版面:坐月须知)1723字

2.《孕期产检保母婴健康》(版面:妊娠百科)2462字

3.《尿失禁可预防》??(版面:妊娠百科)1610字

4.《保存脐血考虑多》(版面:产前准备)?1469字

5.《蹦蹦跳跳皮球乐》(版面:Playgroup)2207字

网络稿件两篇:发表在博艺网站的《网上Hottalk》上

《打麻雀姿势好重要》?200字

第2篇

一、实践教学的概念及起源

实践教学方法是当代教学理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法。从高等教育到学龄前教育,这一方法在教育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运用。而“实践教学”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的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约翰•杜威(1859-1952年),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进步教育(ProgressiveEducation)之父”,又被誉为“美国十大伟人之一”和“近代四大哲学家之一”。他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4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授多年从事教学工作,还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美国哲学协会、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1896年他创立一所实验中学作为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任该校校长。杜威一生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包括《我的教育主义》《学校与儿童》《民本主义与教育》《实验逻辑》《创造的智慧》等,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其教育理论强调个人的发展、对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过实验获得知识。

杜威以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论思想。传统观念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然而杜威认为学生从教师口中被动听来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只能抑制学习者的活力和阻碍其创造才能的发展。而正确的方式应该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即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2)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3)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4)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5)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杜威指出,能否“引起思维”是传统教学方法与他的方法的根本区别。

基于杜威的教学思想,美国的全国教育组织联合会曾推出一项十年计划,在全美范围内大力宣传从实践中学习,并由此改造美国的旧教育,建立了延续至今的新体系。杜威的思想不但影响了美国的教育,也影响了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1919年5月1日,约翰•杜威到上海,在中国住了两年零两月。他到中国后第二年,就受聘为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及北京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科教育学教授。从20年代起,杜威的教育思想就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全面和深远影响。

二、影视创作实践教学与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对于电影创作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北京电影学院一直都是备受重视的。而实践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贯彻体现首先在于课程的设置。50年代建院初期,针对新构架起的电影摄影艺术课,吴印咸曾建议把该课涵盖的全部内容分解成几个单元,根据教师的所长分单元研究备课,并强调“理论讲授不宜太多,适可而止,要多一些安排作业,在作业实习中加强基本功训练和掌握”,“教师的专业基本功也能在指导实习中得到加强”①。在理论和实习的比例安排上:《摄影技巧》,授课时间:一学期,讲授与实习的比例1∶3;《电影画面的光线处理》,授课时间:一学期,讲授与实习的比例1∶5;《新闻纪录、科教片摄影创作》,授课时间:一学期,讲授与实习的比例1∶5;《故事影片的摄影创作》,讲授与实习的比例1∶5;《特技摄影与特殊摄影》,讲授与实习的比例1∶5。这一方案在及后来的时期被迫中断,改革开放之后,电影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又被迅速地恢复了起来。北京电影学院在2007年参加高校教学评估时,总结了多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理论,提出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实践教学”,并在2009年莫斯科格拉西莫夫电影艺术学院成立90周年国际电影教育论坛上,提交了题目为《北京电影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论文。今天,在北京电影学院的课程设置中,除学科基础课程和历史批评类的课程外,大部分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是包含实习的。在重要的专业课程中,理论与实习的比例基本达到1∶1。以电影摄影专业为例,在其所包涵的所有44项课程及项目中,含实习项目的课程占了17项,占38.6%,而学分比重达到了64%。以上课程的设置,正体现了60多年来的教学中,北京电影学院发展出适合中国特色的电影教学思想,即“正方向、厚基础、重电影、强技能”。而这种教学思想在具体教学方法上的体现,就是实践教学体系,即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技术基础和技能培训,使学生成为具有职业电影制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与北京电影学院一样,约翰•杜威的实践教学理论对美国的大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电影制作专业的学习中,“实践是学生学习理论的最好方式”,对于这一点,我所采访的纽大和南加大的几位教授都一致认同。AngeloPaci?ci教授在采访中强调过南加大电影教育的一个概念“onthe?oor”,即:电影“在拍摄中”,意指通过拍摄实践来推动理论的教学,让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不以空洞的理论迷惑学生。在南加大和纽大这样的美国大学电影教育中,能通过实践理解的知识,教师就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讲述上。许多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往往整个学期都是在摄影棚或者后期机房中完成的。因此学生对于电影各方面的认识也更多基于实践中获得。在所有课程中,代表美国综合大学通才教育基本思想的核心制作课是完全以实践推动理论的方式来进行的。在一年级的《单幅与连续画面》课程中,学生要使用图片蒙太奇学习基本的叙事和拍摄技巧。课程强调现场工作的安全性和规则,介绍照相机和电影摄影机的功能,照明的基本知识,叙事结构以及构图。序列影像通过FinalCutPro在苹果工作站上完成。每周课上学生要交流制作信息,展示作品,教师负责作业讲评以及数字编辑的讲解。学生要分为4人一组共用学校提供的数字单反相机。测光表、基本灯具和录音设备也由学校指定提供。每个学生都要完成序列画面叙述的故事,并帮助同组成员。

在二年级的《电影视听基础课》中,学生要分成4人一组,每人拍摄5部非同期声的黑白反转片短片。头3部为默片;第4部可以使用动效或叙事音乐;第5部允许使用多轨声音。学生应按技术指导逐步完成逐项练习,但也鼓励其表达个人的创意。每个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影片的剧作和导演,还要在别人的作业中轮流担任不同的职务。学生要学会保持自己的表达方式时又能与他人合作。作业要在课上放映并接受教师和同学的点评。三年级的《中级核心制作课:叙事制作工作坊》是一门完全实践性的课程。在这门课中学生被分为4人一组,通过实习和班级讨论来接触和了解多方面的制作技术。每组学生要完成4部彩色同期短片,以探索和学习工艺、创作和制作方面的知识。作为小组成员,每个学生都要轮职做导演、制片、录音、灯光和摄助。四年级的《核心制作课:制作工作坊I和II》一门为期一年的课程,分两个学期完成,参加的先决条件是学生必须完成中级制作工作坊的学习。希望在这一实践课程中担任导演的学生必须在中级工作坊中担任过导演,完成最终剪接和混录,并经过相关导师的确认。除此之外,其还应该在课程开始前准备好以正规剧本格式打印的剧本,以提供给全班进行讨论。影片类型不限。经选定的方案会获得拍摄许可。学校建议希望在拍摄中担任具体职员(制片人、摄影师、剪接、录音等)的学生应与各自的导演形成组合后参加这门课程。对于最终完成片,限制长度为20分钟。纽大制作专业的学生按课程要求必须独立或参与完成一共15部完整的学生短片。在电影摄影专业要学习的40门课程中,含实习项目的课程有16项,占其总课程的40%,占学分比重49.6%。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纽大制作专业的很多课程实习学时是多于理论学时的。例如在《摄影机II》中,理论讲授只有6周,而拍摄实习长达9周。此外,纽大和南加大的实习往往是和教师的理论及演示交替进行的。即:讲解示范—实习—再讲解示范—再实习。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学生犯了错误,可以通过分析讲评在下一次实践中修正。如果我们将北京电影学院和纽大的电影制作的相关课程做一个对比就可以看出:北京电影学院除学科基础课程和历史批评类的课程外,大部分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包含实习。在重要的专业课程中,理论与实习的比例基本达到1:1。在电影摄影专业的所有44项课程及项目中,含实习项目的课程占了17项,占38.6%,而学分比重达到了64%。

纽大电影摄影专业含实习项目的课程有16项,占其总课程40项的40%,占学分比重49.6%。由此看来,纽大有实习的课程项目百分比略多于北京电影学院,而这些课程所占的学分比又低于电影学院。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纽大制作专业的很多课程实习学时是多于理论学时的。此外,纽大和南加大的实习往往是和教师的理论及演示交替进行的。即:讲解示范—实习—再讲解示范—再实习。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学生犯了错误,可以通过分析讲评在下一次实践中修正。而电影学院的方式更倾向于一次性完成理论讲授后,再进行实践。学生如果犯了错误,教师会在作业讲评中指出,但往往没有机会在课程中修正错误。在作业的形式方面,纽大制作专业的学生按课程要求必须独立或参与完成一共15部完整的学生短片,而电影学院摄影系的学生独立或参与完成的完整短片也就在5~6部左右,而其它大量的都是作为专业训练的片断练习。电影创作的教学就是实践的教学,在这一点上,电影学院和南加大及纽大的认识是非常一致的。但在具体操作上,美国的大学比我们更注重实践。正如飞行员的培养是以飞行小时计算而不是听课量,绘画、音乐、表演和摄影这一类艺术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是基于大量的练习和实践的。在电影技术迅速数字化,实习成本大幅度降低的前提下,我们是否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进一步贯彻电影学院实践教学的思路,提高实践比例,精炼理论讲授,让学生在技术控制、语言把握、合作能力和工作熟练程度上都有大幅提升,让电影学院的专业教学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影视实践教学与教师队伍

除课程设置之外,实践教学理念的贯彻和实施,也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实践组织、指导和评判来完成的。如果只有实践的理念而没有实践的指导者,这一理念就会变为空谈。“教员没有实践经验或者只有较少的实践经验能不能搞实践教学,我们说也能。但是这种从理论介入实践的教学靠的是一种推论和间接经验,这对于电影摄影这样的专业教员是难以实施的,而绝大多数一线专家没有受过专门的教学训练,即便他在实践中多么叱咤风云,没有长时间积累的教学经验,也是很难胜任教学工作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我们现有的既具备教学能力,又具备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教员去大量参与实践创作……”②“艺术与技术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师资首先要有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第二要有耐心与爱心,手把身教,教艺育人。所以,在师傅带徒弟时期和国外院校的影视教育教师,多是45岁以上的,从创作、制作第一线上下来的专业人员。”③

在北京电影学院,为了保证教学不只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让制作前沿最新的知识和经验能够进入到教学当中,学院多年以来都一直鼓励教师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从事艺术创作活动。以摄影系为例,在职的教员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电影、电视、广告的从业者。为了让教学和创作不发生冲突,摄影系在课程安排上将教师的工作集中到一年中的一个时段,使教师可以在这一时段中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在完成教学后,教师又可以在剩下的时段中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从而使教学和创作成为了相互促进而非相互干扰的良性循环。在教学中,教师总能够将自己最新完成的作品、总结的经验,对最新技术和设备的了解及时地介绍给学生。当学生的创作碰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也总是能引导其用最实用、最贴近实际创作的思路和方式来解决。北京电影学院实践教学方法的贯彻,使其与其它高等院校的影视创作教育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学院的毕业生在创作能力上具备比较成熟的掌控能力。很多毕业生在毕业后数年内就能进入影视、广告和MV的创作一线,成为创作的中坚力量。这也是在中国的电影高等教育中,北京电影学院的专业教育区别于一般大学的影视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教师的构成上,南加大电影艺术系和纽大帝旭艺术学校与北京电影学院的情况很相似。南加大和纽大把他们所具有的大量有创作经验的教师看做其高质量电影教育的标准,也是这两所学校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电影学院所代表的美国电影专业第一梯队区别于美国众多开设电影制作专业的院校的重要标志。“像电影学院一样,我们的教师大都是专业人士,他们的工作密度相对较小,或者是有一些外延的工作。

他们并非学者,除了从事批评研究的老师之外。我们聘请了很多电影专业人员来任职,如管理剪辑试验室,跟学生一起实习,还有所有技术方面的问题。他们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然而我们对于教员的要求是,无论他们教授什么科目,一定要尽职尽责,完满、优秀地来完成他们的教学任务。因此,所有(身为学校教员的)摄影师、导演等都要去身体力行的拍电影。从事批评研究的老师们需要著书论作,需要去做研究。我们不希望教师只有理论,没有实践。举例来说,剧作部主任杰克•埃普斯(JackEpps),他编剧的电影有《壮志凌云》(TopGun)、《狄克翠西》(DickTracy)、《法网神鹰》(legalEngels)等。他的作品远不止我们目前看到的,他从未间断过写作。我们的剧作部副主任去年也有两部影片(编剧)参加了圣丹斯电影节。他们所做的只是取之于斯,用之于斯。他们也需要谋生,(当他们去拍电影时)我们会让他们找一个代课老师,直到他们回来为止。我们从未要求他们必须拥有学术文凭,除了批评研究的教师之外,我们也要求他们去从事一些批评工作。”④在我所采访的南加大和纽大的七位教师中,除了JohnTintori是全职的行政管理者兼教师外,其他的六位都是教学和创作兼顾的专业人士。其中SandiSissel是美国最著名的女性摄影师,是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ASC的会员,拍摄过许多故事片,具有丰富的电影创作经验。ChristopherChomyn是好莱坞著名的青年摄影师,他与导演格温•温内(GwenWynne)拍摄电影《早期的美国》(AmericanPrimitive)时,由于对于超16拍摄宽银幕画幅以及在数字中间片方面出色的实践,被2008年4月的InCamera杂志采访和推广。

对于电影创作实践教学而言,具备创作和教学能力的教师的在教学中意义是不可替代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一个有实践能力的电影工作者在教学中所能获得的报酬远远低于他们在创作时的收入。因此只有那些足够优秀的影视院校,能给予工作者学术荣誉和学术水平与创作者能力相当的院校,才能将那些具有创作能力的人才吸引到学校来,成为教师的一部分。在这一问题上,北京电影学院、南加大和纽大的教学组织者的看法是一样的,而教员的构成情况是也一样的。

四、影视实践教学与硬件环境

实践教学理念在电影创作教学中要得以实现,除具备了实践课程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后,学校还必须具备实践的条件和环境。北京电影学院作为一所政府出资的公办学校,在过去十年中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在硬件配备上获得了焕然一新的发展。各系各专业都将教学实践设备更新到了世界一流的专业级水平。运动采集、MotionControl、3D影像、Redone、阿莱爱丽莎数字摄影机等前沿技术和设备都被使用到了教学实践当中。新的摄影棚也即将建成。

第3篇

【关键词】摄影;照片资料;教学工作;重要作用

生活,缺少不了摄影。自1826年,法国人约瑟夫・尼塞福尔・涅普斯用日光胶版法拍摄成功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后,经过180年的历史,摄影技术不断发展,并因现代科技而日臻完善。如今摄影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教育、科学、商业广告、政治与艺术各个领域。照相机为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创作出真实、美丽、动人的一张张照片。

摄影照片是我们的记忆,它见证生活历程,记录每个人的成长阶段,也反映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和历史真实。处在高校教学第一线的摄影,正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笔者在高校美术设计系工作多年,实践证明,摄影与照片资料在教学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不可缺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照片资料对行政办公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办公室的行政管理人员,在系办工作的管理中,整理摄影照片是必不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摄影照片通常分类为:发展历程照片,教学评估照片,教师的个人资料照片,教学活动照片,学生活动照片,毕业生集体照片等。

美术设计系自1992年建立,至今已有18年之久。成立初期,只有一间画室和一间摄影用的暗房。现今的美术设计系拥有三间画室,两间专业的计算机实验室(PC机和MAC机),一间摄影实习实训工作室等先进设施。翻看系发展历程的摄影照片,一张张从原来胶片到现今数码相机冲印的照片,均可清晰的了解和感受美术设计系十多年的艰辛过程,这些珍贵的摄影照片是回顾历史和规划将来的历史资料。

教学评估照片,是学校发展的珍贵历史资料之一。评估是对教学的促进,评估对每一位在高校的工作人员和教师来说,是一件难忘的工作。学校评估工作既严谨又细化,每项工作都须有依据,有凭证。拍摄的照片是依据和凭证的重要手段之一。譬如在评估中的产学研环节里,有一部分就是与企业合作的内容,包括学校各系与相关的企业召开校企合作会议、会议里学校的各系负责人与企业代表签署合作方案……此时,双方的工作人员,都会不约而同地拍摄下这有意义的一瞬间,记录并保存在案,作为将来工作的依据。由此可见,教学评估照片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历程,而且为评估的资料提供必不可少的真实、客观的照片资料。

教师个人资料照片,包括教师上课的照片,教师的个人证书翻拍的照片等,也是评估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师上课的风采照,见证了教师的教学教程。多年以后,一张张嫩稚的学生面孔,一届届学业有成的学生……桃李满天下,这会成为教师一生不可磨灭的回忆。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平凡而实在的教学生涯,看着一张张属于个人教学资料的摄影照片,心灵上会有一种莫大的慰藉与成就感。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曾举办了一期《教授风采录》,橱窗里的每一张发黄的旧照片,都蕴含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虽然有些照片已残旧不全,但仍保留着当年站在教坛上的风姿,这些摄影照片的展示,让当年的教授们倍受感动,橱窗里英姿焕发的影像成为年轻教师和学子们奋进目标的偶像。

教师个人证书资料的翻拍,对系办公室的工作,是一种很好的资源管理内容之一。教师所参加相关教学活动的剪影照片,是系管理资料的一部分。在校内工作中,通过拍摄并整理出完整的教师工作照片资料,既可方便查询,也可与其它系资源共享。由于评估工作的需要,教师的各项资料需经常用到,通过早期的一点一滴的收集,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做到随要随出,同时也是体现对每一位教师辛勤工作的肯定和尊重。这里需注意的是,办公室在管理这些资料时需对教师的有关资料保密,以防外泄,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不快。

二、摄影在美术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

摄影与美术是互相融合、互相借鉴的,同时也存在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与技法。笔者工作于艺术学院美术设计系,属双肩挑教师,一方面负责部分行政工作,一方面承担部份课程的教学,因而深深体会到摄影对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①素材的收集与积累;②摄影照片在制作与设计教学课件中的运用。

1、素材的收集与积累

照相机是一个工具,它用于记录信息,搜集素材,为美术提供诸多的方便和帮助,这种优势是无可比拟的。美术设计系的大部份课程,都与摄影密切相关,例如《综合艺术创作》、《绘画创作》、《图案装饰基础》、《图形图像处理I、II》等课程,均是利用大量的摄影照片资料进行创作和教学的。

美术设计系的大部份课程属实践型、实操性强类型。外出参观学习,到实践基地实习的机会较多,这一过程,拍摄是重要的环节。教师和学生将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以摄影的形式记录下来,可用于教学的回放,也可作为外出学习的见证,同时还可用作团队活动的留念,真可谓一举三得。

美术设计系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单元式、项目式、案例式等,不管哪种教学模式,

课程结束时,学生作业都要进行展览。作品展览期间,作品的拍摄,制作,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动手完成。作品一经展出,同学在细细观看作品时,也会使用拍摄工具拍摄展览作品,作为相互学习的参考资料,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

美术设计系对摄影课程的教学是十分重视的,分别开设了《摄影基础》、《摄影技术》、《广告摄影》《商品摄影技巧》《数码摄影后期制作》等课程。学校配有的摄影实训基地,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实训实习的场所。学生除了学习拍摄基础外,还学习更深层次的摄影知识。摄影学科中的构图、色调、影调、点线面、黑白灰、空间、虚实、对比等技巧,为将来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掌握理论与实操的同时,美术设计系还为学生安排了摄影师的职业技能考证,让学生持有该学科的职业技能证,实行双证毕业,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专业技能多种渠道。

2、摄影照片在制作与设计教学课件中的运用

教师的授课方式是多样的,教师的每一门课,都有各自不同特色的课程课件。MicrosoftPowerpoint是个很实用的多媒体演示软件, Powerpoint(简称PPT)是教师使用较多的课件之一。制作与设计PPT是需要大量的摄影(下转第187页)(上接第186页)照片和图片资料来支持和运用。美术设计系摄影教师谢教授,担任了摄影相关的课程,学校督导组曾听过谢教授的授课,对教授的教学课件作了较高的评价,谢老师正是利用大量的摄影照片运用在教学课件中。课件内容精彩丰富,给每位听课者留下深刻印象。谢老师制作PPT前,经常外出参加各种类型的摄影活动,注意收集和积累各类的摄影照片和图片,并进行修整和归类,待有充分的材料后,再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进行后期的制作设计,制作成Powerpoint的多媒体演示文件。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每年都是同样的课程,但谢老师本人的课件是每年与时俱进地更新资料。可见摄影照片和图片给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值得多用。

三、摄影活动对学生工作的重要性

摄影是一种用快速的手段记录影像,具有先进性和时效性。它能及时、准确、生动、形象、逼真地反映我们身边的事与物。快速、方便、灵活的数码拍摄,尤其能为学生工作的实录提供重要的保证。

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外,还会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活动和各类比赛。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会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有个人专长的活动项目参加,以丰富大学生活,拓宽个人的视野,培养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迈出社会做好准备。

学生社团中的摄影协会,于1997年由美术设计系学生组织成立,面向全校各专业对摄影有兴趣的学生招收新会员。通常进行拍摄活动的工作,均由爱好摄影的学生个人、学生社团(摄影协会)、校学生记者、校编辑部的工作人员担任。协会还邀请了学校的摄影老师和摄影专家作为指导老师。社团经常组织学员学习摄影方面的知识、外出实践、开讲座、办摄影展等。协会学员们常利用所学的摄影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校,做到学以致用。

大学生,种种的课外活动和比赛,如篮球赛、足球赛、健美操比赛、辩论赛、大学生运动会、节日晚会等等,学生们所参加的校、院、系和班级各种各样的活动,都离不开现场的拍摄。主办方会将现场情况记录下来,每一场活动结束后,将拍摄的照片展示出来,这些摄影照片是真实的,具有纪实性,它既是每项活动的总结,又可以作为各系部、学生处和学校档案室的资料档案。这些展示活动的照片,充满青春活力,让参与活动和比赛的同学们有一种自豪感。更重要的是,通过摄影照片,反映了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这些摄影照片会留给同学们无限美好的回忆。

结束语

摄影专家谢善本教授在〈〈摄影技术〉〉一书中,提到“多读书、多实践、多分析、多思考、多交流、多借鉴、理论结合实际是提高摄影技术和艺术水平的方法”。在教学工作中,摄影照片除了能给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也可供观者欣赏,对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第4篇

个人信息

xx

性别:女

年龄:22岁

学历:本科学历

婚姻状况: 未婚

民族: 汉族

参加工作时间: 2015-06

身高: 160

现居住地: 石家庄市

户口所在地: 石家庄市

联系电话:

E-mail:

求职意向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

期望工作地点: 石家庄市,北京市

期望从事行业: 广告/会展/公关,媒体/出版/文化传播,教育/培训/科研/院校

期望从事职业: 采编记者,发行总监/经理/主管,影视策划/影视制作,其他职位

到岗时间: 面谈

期望月薪: 1000元-1999元

教育经历

毕业学校: 河北经贸大学

时间: 2011-09至 2015-06

专 业: 新闻学

学历: 本科

专业描述: 文字功底强,训练有素的笔杆子和嗅觉灵敏的新闻鼻和新闻眼,博览群书的知识含量。

工作经验

公司名称: 中国企业报河北省记者站

职位名称: 主任助理

工作时间 : 2008-12至2009-05

工作描述: 负责经济类新闻稿件的采写,和采访对象的约稿工作。并制定采访策划,曾采访省国资委主任、唐山市长、秦皇岛市长、开滦集团董事长、华药集团董事长、河北建工集团董事长等,

公司名称: 河北春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职位名称: 第二工作室文案

工作时间 : 2014-11至今

工作描述: 负责公司客户与媒介联系和沟通,制作排期,撰写文案策划,并参与联通宣传片的写作以及电台广告词的撰写,并参与了中国网通展厅展示、省妇联会议、省儿童节晚会、中国音乐之声橙色希望在行动等大型活动。

公司名称: 晚报

职位名称: 实习记者

自我评价

1、专业实习:地方电视台,燕赵晚报实习、中国企业报河北省记者站。

2、荣誉:河北经贸大学2007年社会实践先进个人,银行人才网超级实习生前四强。

3、组织经验:河北经贸大学社团联合会新传播联盟协会2007届会长。

4、专业技术:参与河北经贸大学2004-2005年年鉴的编辑工作,能够熟练操作办公室软件。具有丰富的采写经验与处事能力,曾采访唐山市长、秦皇岛市长、省国资委主任等重要领导和开滦集团、华药集团、建工集团等重要国企。

语言能力:

语言: 英语 水平: 良好

语言水平描述: 英语四级,口语良好!学习能力强!

个人信息

xx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94年8月

民族:xx

政治面貌:xxxx

XX大学 新闻学专业 20XX届 XX方向 XX学士

联系电话:

E-mail:

求职意向及自我评价

期望从事职业:采编记者、文案策划、业务管理、设计

自我评价:诚实正直、稳重乐观,对待工作严谨认真,刻苦耐劳、注重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本人对时事政治非常关心,经常浏览网页,对新闻敏感度很高;本人文笔优秀,对待工作严肃严谨,认真负责,细心,能够吃苦耐劳,敢于挑战,并且能够很快融于集体。性格积极稳健、乐观向上,逻辑思维能力强,对事物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见解常有独到之处。

教育经历

20xx.9~20xx.7 xx大学 xx学院 新闻学专业 xx学士

学分绩点(GPA) x.x (满分x分), 院系/班级排名 第x

连续四年获得校奖学金

所获奖励:

20xx年 获得院级三好学生

20xx年 征文大赛一等奖

20xx年 荣获校级学生团干部

20xx年 荣获校报优秀新闻人

项目/科研经历

20xx年 xx项目 项目负责人

课题:xxxxxx

项目描述:

工作职责:

工作业绩:

20xx年 xxxxxx项目 项目组成员

课题:xxxxxxxx

项目描述:

工作职责;

工作业绩:

实践/工作经历

20xx年 x 月20xx年 x月 xx报社 记者 实习

主要工作:作为网采访中心的实习记者,在实习初期,全程参与了首届网络春晚的宣传报道工作,期间采访了、、等大牌明星;而后,我主要负责旅游新闻口线的新闻报道工作,在春节前,大力报道海南的旅游市场环境;在春节后,我又对海南春节期间的旅游市场的新变化新情况进行了总结性报道,在新闻的采访报道中,我结合自己的摄影特长,采拍结合,图文并茂地报道新闻

20xx年 x 月20xx年 x月 xx时报 记者 实习

主要工作:实习期间,我积累了部分品牌服装企业和相关政府及协会的采访资源,对服装等时尚文化产业比较熟悉,而在信息日报经济部实习时,负责的理财周刊,让我对金融、证券投资等经济新闻的报道,也有了初步的了解。采访过程中,使得增强了自己对新闻的嗅觉,文字的功底能够发挥到实践中,也使得自己的摄影得到学有所用

20xx年 x 月20xx年 x月 xx杂志编辑部 执行主编

主要工作:杂志是一本时尚类消费刊物,作为执行主编,主要负责杂志的制作与运营。除了为杂志总体审核把关,自己也负责撰写杂志中的房产、汽车等一些主要栏目。充满热情,对工作一丝不苟,喜欢做一些有挑战的事,对陌生的事物充满好奇,有信心并有能力做好工作中的一切事务

个人技能

大学英语四/六级(CET-4/6) 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快速浏览英语专业文件及书籍,撰写英文文件,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交谈

国家计算机三级 (数据库技术)

熟练使用电脑浏览网页,搜集资料,熟练使用office相关办公软件,熟练使用photoshop

普通话

普通话等级证书一级甲 读写能力精通 优秀的听说能力

第5篇

妈妈的同事,一位上个世纪80年代毕业的老一辈大学生,诉说他上大学的时候,每日早起晨读,每晚熬夜自习,回到宿舍同学问谈论的全是人生理想。满心下想的都是国家建设……

刚刚大学毕业的表姐趁空把我拉到一边,劈头盖脸地对我说:“别信他的。大学就得好好享受、好好玩,一旦工作就永远没机会了。”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开始在我的脑海里翻江倒海、倒海翻江着……

提前!提前!提前!

我就这么深一脚浅一脚地迈进了大学校门。还没等我咂出大学生活的滋味儿,身边的同学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收集关于考研、留学、就业的各种信息了,甚至有一位同学坐在上铺以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严肃地告诫我:“你没看新闻吗,就业形势持续严峻,不提前准备就意味着落后、意味着挨打!”

刚人大学就时刻准备着毕业,并不是我们学校的特例。我的老师在课堂上曾经不无自嘲,甚至带着几分鄙夷的口吻说:“为什么那些本科学校名不见经传的学生反而能考到我们学校读研,因为他们从大二就开始准备考研,大二以后基本没有自己的大学生活了,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考研、考研、再考研。这样的孩子,身处本校即使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也阻止不了他们前进的步伐!”

迎新的老乡会上,三个早已毕业的师兄师姐被盛邀出席。作为新鲜的师弟师妹,我们翘首以盼,指望从他们口中听到只言片语的金玉良言。现场,果然不负我望。一位师弟请教一位已毕业的师哥,虔诚地问道:“大学四年应该如何度过?”被询问者拿出大师哥的范儿,滔滔不绝地讲起自己大学四年漫长的实习兼职经历,不厌其烦地诉说自己当年因为从大一开始就在各种公司摸爬滚打,积累了无数经验和人脉,所以才有了现在的好工作。最后,他拍着桌子总结:“总而言之一句话:实习要趁早!”

再想起我的大学室友小黑。从大二开始,小黑把G、T轮番着考,她的大学生活要么是复习TOEFL的同时等待GRE的分数,要么就是复习GRE的同时等待TOEFL的分数……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四那年,她的G,T终于达到了她心目中理想的美国大学所要求的分数。

所谓毕业准备提前,大抵也是如此。大一开始去用人单位打杂,大二开始坐穿自习室,大三开始G和T轮着考……

我不禁倒吸凉气,这些真的就是大学生活吗?

掐头去尾的大学

回想起我的大学四年,似乎永远都在追赶:追赶文凭,追赶人际,追赶工作经验,追赶一切本不属于这个阶段的东西。过去种种历历在目,历历在目也就意味着鲠鲠在喉。

掰着指头算算,老一辈大学生纯学习的生活,表姐纯玩乐的生活,其实我都没有经历过,更谈不上享受。我的大学是被掐了头去了尾的,一上学便被告知大学只不过是个跳板,既然我们迟早都得接触社会,晚接触不如早接触,管它好差,先占个座再说!于是,上大学满心下想着工作,在校园里满心下想着社会。然而,随着正式接触社会的临近,我们却又回过头,用无比伤感的语调缅怀课堂、自习室、图书馆,似乎它们从未在我们身边存在过。

我问过很多同学,大学生活最让他们怀念的是什么?有一个答案让我印象深刻。我的一位师姐说,大学给她留下的最美好的记忆是电影赏析课。

我们学校的电影赏析是大课,100来号人满满当当地围坐一堂,老师是电影圈里有名的腕儿。他会花两小时放一部电影,再用两句饱含精髓的话诉说他的个人体验。其实,放的片子并不是什么常人难寻的禁片,事有凑巧的话,很有可能是你早就看过的。因为在座的都是同龄人,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经历,相应的价值观,你笑的时候大家也在笑,你有感触的时候大家也陪同着你,颇有那么点儿心意相通、同为意气同风发的味道。这样的彼此应和给了师姐从未有过的强大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如知己般再难寻觅,恐怕只有活在不为考证、不为分数、气氛轻松的大学课堂里。

遗憾的是,在我尚未远去的大学记忆里,难寻这样的画面。

什么样的年纪做什么样的事,青年时不耽于爱情,青涩时不耽于自怜,青春时不耽于意气,大学时不耽于享受。我忽然感到,四年,真正配叫大学生活的其实也没几天。

早起的鸟儿上错树

左手是用人单位抱怨招不到货真价实的人才,右手是大学生抱怨不停地实习却找不到工作。左手右手同在努力,可始终握不到一起,彼此都只能在试探中捕捉对方的气息。究其原因,也许就错在“自顾自”这三个字,错在我们想给的、拼命积攒的,其实并不是用人单位想要的。

媛是我的朋友,大学一毕业便做了某家大报的摄影师。和许多人相比,媛学摄影的时间不算长,技术装备也和一流相去甚远,但媛用自己闲暇之余拍摄的作品争取到了现在的职位。她曾跟我透露她是怎么学摄影的,在考上摄影专业的头两年,她连一本专业摄影书都没碰过,把时间都花在琢磨其他学科的知识上,看了大量的闲书,绘本小说报告文学无所不包。涉猎极其广泛。从大三开始,她才正正经经地摆弄起了相机,一上手,便很快显出与众不同。“听上去我好像绕了条远道。而且有点冒险,但和我们班其他同学成天扛着相机扫街相比,我发觉大学里什么都接触点,才是学摄影的最好方法。”她总结说。

一个师兄的故事也让我感触良深。这位师兄是新闻系学生,思想有些逆流而上。从大一开始,他就和老师、同学唱反调,宣称特别反感新闻系的学生进了大学就想着如何混媒体。他还真把自己的观点贯彻到底,大学期间,他没有把寒暑假奉献给实习,更没有因为社会实践或兼职逃过一节课。包括专业课、更包括所有基础课。这让他成了同学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到了大四,周遭的同学为求职忙到昏天黑地、气极败坏时,他又做了一件逆流而上的事。他不做简历,不去招聘会,不找工作,自己花钱买了台小DV,跟在众同学后头拍摄他们找工作的过程。从大四上拍到大四下,临毕业,连班主任老师都急了,每天打电话催促,他却一头钻进院办的机房剪起了素材带。做好后,他直接把带子寄给了他喜欢的纪录片栏目――中央电视台《纪事》,希望制片人能播出这个真实反映大学生求职状况的片子。

第6篇

如果一定要在柴继军和李江松之间寻找出共性,除了都是摄影人以外,他们更是聪明的摄影人。从他们的经历和话语间,能够体悟出非凡的经营与理财的才能。

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有位前辈送给外语专业的我两句话,转换一下就是:一、不要让自己成为摄影的工具,要让摄影成为自己的工具;二、要学会物质变精神,还要学会精神变物质。

对这两句话我没有太在意,因为一直不解。也正因为不解,所以倒一直没有忘记。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颇有意味。

有些艺术家命中注定就是纯粹的艺术家,呕心沥血,心无旁鹜,穷其一生寻找认定的真理。比如梵高,比如黛安·阿勃丝,比如侯登科。但纯粹不仅稀有,而且危险。我们大多是普通人,害怕纯粹就像吸血鬼害怕白天。

于是,我们决定在纯粹与混浊之间,寻找特定的位置安放梦想。既求得世俗的成就安慰肉体,又坚持艺术的血统抚慰心灵,并在这两者之间,艰难地找到平衡。就像在晨昏交界处等待迷人的魔法光线。

这是篇借题发挥的文字,希望不要冒犯到两位老师。几年前,有人问我为什么摄影。我回答,摄影是我的退路。现在,这个回答依然有效。推己及人地想,无论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还是失去希望,有多少摄影人其实是“隐于摄影”呢?

您是如何与摄影结缘的?

大四在中青报摄影部实习期间,让我知道了摄影的力量。

谈谈您用的第一台相机?

大学同学借给我的一台理光单反相机,具体型号不记得了。

您现在用什么摄影器材?

佳能EOS Mark III 、富士X-pro1。

您最合手的摄影器材是什么?

尼康F3,回头看,F3拍的黑白照片我最喜欢,很怀念。

您觉得摄影最好的展示方式是什么?

不同的摄影,适合的展示方式不同。“易碎”的摄影适合在网络展现,“优秀”的摄影适合印刷在画册上,“经典”的摄影最好挂在墙上。

胶片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取决于使用胶片的摄影师。

摄影对您意味着什么?

体验。体验不同的生活和人生经历。

您从摄影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能为时代留下我自己的注解。

决定成功的因素有多少,以及它们的重要次序?

运气、勤奋、简单。

运气最重要,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做正确的事情,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一切成功的前提;其次,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勤能补拙;最后,简单一点,想法别太多太复杂,小聪明别太多。

您曾经遇到最大的困难或挫折是什么?

不好说。

您从中得到什么经验教训?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困难和挫折往往也是机遇与机会,需要冷静地考虑如何把困难转换成“机遇”—挺过去就是“海阔天空”。

您最看重摄影师的什么品质或素质?

不断学习、独立思考、人文关怀。

您最喜欢在世的和过世的摄影师各是谁?

丁大曾、萨尔加多、刘香成。

您最喜欢的摄影主题是什么?

一切关于“人和生命”的主题。

您最喜欢的摄影作品是哪些?

萨尔加多的《劳动者》。

决定一幅摄影作品好坏的因素是什么?

超越人想象的局限。

您对年轻摄影师有什么忠告?

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多涉猎不同的主题和拍摄方式,少按快门。

您认为摄影的未来会是怎样?

说不清楚。

您有什么未来的摄影规划?

重新拿起相机;重建中国历史影像库。

您最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能沉淀一段,再次出发。

决定您一生重要走向的“决定性瞬间”是什么时候,怎样的场景?

1996年夏,在《中国青年报》摄影部实习时,一天晚上,在湿热的暗房,我站在贺延光和张左老师旁边,光着膀子大汗淋漓地看着那些震撼人心、从未公开的影像慢慢在显影液中浮出。3个人一句话都没说,干了一晚上。

您一生最初的记忆是什么?

和外婆在上海5平方米的格子间生活的景象。

您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是什么?

女儿的诞生。

您一生中最悲伤的时刻是什么?

我知道这一刻早晚会来,外婆离开我去另外的世 界。

您喜欢读什么方面的书籍?

历史、科技类的图书、经典摄影画册。

让您感到放松的事情是什么?

和家人一起度假。

让您感到紧张的事情是什么?

让我做不擅长的事情。

您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让家人伤心。

您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2000年,在入行新闻摄影仅5年时,在最应该多拍照片、也最能出作品的时候,放下相机去创业。

您最恐惧的是什么?

没有目标。

如果能选择的话,您希望让什么重现?

再年轻10岁。

您珍视自己的哪种能力?

敬业。

您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摄影的天分。

如果可以,您希望拥有什么样的超能力?

心想事成,哈哈。

自己的哪个弱点让您不能忍受?

啰嗦。

您这一生中最爱的人或东西是什么?

女儿以及家人。

您目前的心境怎样?

顺其自然。

您的行为准则,生活信条是什么?

简单、自然。

您有什么样的口头禅?

是吧?!

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您认为人最可贵的品德是什么?

宽容。

您认为人生最完美的幸福是什么?

健康平静地走完一生。

您认为什么是不幸?

不会爱。

人身上可以被谅解的缺点是什么?

犯错。

人身上最使您厌恶的缺点是什么?

狂妄,自以为是。

您最看重朋友的什么品质?

无私。

您觉得男性什么品质最重要?

坚韧。

您觉得女性什么品质最重要?

善良、宽容。

您认为什么叫明智?

大智若愚。

您怎样看待名望?

瞬间的满足。

您认为程度最浅的痛苦是什么?

被人轻视。

您如何评价这个时代?

对生活来说,是个坏时代;对摄影师来说,是个好时代。

您怎样看待人类的未来?

有希望。

如果能够改变这个世界的某个方面,您最想改变什么?

希望和平,不要有战争和杀戮。

您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体验。

您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

没有痛苦。

假想一下,您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怎样撰写?

呵呵,现在不好说,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需要去做。让后人来写吧。

除了上述问题,您最希望被世界提问并回答的是什么?

不知道。

您是如何与摄影结缘的?

父亲的老朋友在我上初一的时候送了他一台旧的135旁轴取景胶片相机。父亲转送给了我,结果我第一次拍了36张有28张是清楚的,就喜欢上了摄影。

谈谈您用的第一台相机?

华夏135旁轴取景胶片相机,品质一般,所以有效地锻炼了我的拍摄技术。

您现在用什么摄影器材?

佳能EOS 1D MarkⅣ、EOS 5DmarkⅡ

您最合手的摄影器材是什么?

佳能相机。

您觉得摄影最好的展示方式是什么?

于我,目前是以新闻作品通过各种媒介展示给全世界尽量多的受众。

胶片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一定程度还是很有存在意义的。只可惜不懂得胶片魅力的人越来越多,这也无法阻挡,顺其自然吧。

摄影对您意味着什么?

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看法, 实现自己的新闻理 想。

您从摄影得到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实现一点个人理想。

决定成功的因素有多少,以及它们的重要次序?

天赋,勤奋,创新,不断修正错误,总结经验,居安思危,不断迎接挑战。

您曾经遇到最大的困难或挫折是什么?

可能就是高考失利。但是正因为如此,督促我在大学抓紧时间学了很多东西。

您从中得到什么经验教训?

永远不让自己的后代再参加中国式高考。

您最看重摄影师的什么品质或素质?

超凡的影像表现天赋和一颗纯净质朴的心。

您最喜欢的在世的和过世的摄影师各是谁?

对摄影师关注得少,比较注重照片本身。

您最喜欢的摄影主题是什么?

针砭时弊,推动社会进步。

您最喜欢的摄影作品是哪些?

能改变社会,推动进步的作品。

决定一幅摄影作品好坏的因素是什么?

内容,特别是能让人想象的部分。

您对年轻摄影师有什么忠告?

多读书,读好书。认真拍摄,善于学习,不要急功近利。

您认为摄影的未来会是怎样?

不知道。

您有什么未来的摄影规划?

目前做好新闻摄影。梳理好自己的照片,积累好纪实的部分为将来出版和展览作准备。等年纪大了,认识和体会深刻了,再放缓节奏做些艺术和深度的专题。

您最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工作压力不大,生活环境不糟糕。和家人生活在一起,有一群志趣相投、真诚相待的朋友,还有一只可爱的宠物。

决定您一生重要走向的“决定性瞬间”是什么时候,怎样的场景?

2001年在南京向所在报社的总编辑提出辞职,很谦和的一个人,在他的办公室,我们聊得很平静。

您一生最初的记忆是什么?

刚记事,自己穿鞋总分不清左右。

您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是什么?

对太好的时刻都没什么记性。

您一生中最悲伤的时刻是什么?

2008年采访汶川地震。

您喜欢读什么方面的书籍?

社会学、经济学、哲学,一点点。

让您感到放松的事情是什么?

遛狗。

让您感到紧张的事情是什么?

考试。

您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经历了,没什么最后悔的。真要有,就是前几年房子买少了。

您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外公外婆(病逝得早,没能照顾到)。

您最恐惧的是什么?

家人的身体健康出问题。

如果能选择的话,您希望让什么重现?

外公外婆。

您珍视自己的哪种能力?

理财。

您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摄影。

如果可以,您希望拥有什么样的超能力?

“如果可以” ,你们也未必能刊出来,就不说了吧。

自己的哪个弱点让您不能忍受?

容易生气。

您这一生中最爱的人或东西是什么?

我的家人。

您目前的心境怎样?

没有前几年坦然,但总体还好。

您的行为准则,生活信条是什么?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您有什么样的口头禅?

“不想说”。

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做人呐,最重要的是开心。

您认为人最可贵的品德是什么?

无私。

您认为人生最完美的幸福是什么?

生活和事业均衡发展。

您认为什么是不幸?

失去自己最想要的快乐。

人身上可以被谅解的缺点是什么?

小气。

人身上最使您厌恶的缺点是什么?

自私。

您认为什么样的人的命运最可悲?

危害他人和社会并被诅咒。

您最看重朋友的什么品质?

真诚,将心比心。

您觉得男性什么品质最重要?

不要危害他人和社会。

您觉得女性什么品质最重要?

情商。

您认为什么叫明智?

就是被后面的结局不断验证当初的抉择是正确的。

您怎样看待名望?

如同财富取之有道,并回馈社会。

您认为程度最浅的痛苦是什么?

明了自己的性格缺点,但是难以克服。

您如何评价这个时代?

在中国?相当疯狂。

您怎样看待人类的未来?

人类会越来越文明,但是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会越来越多。

如果能够改变这个世界的某个方面,您最想改变什么?

政治文明。

您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回报父母,帮助别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

您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

瞬间死去比如空难或者睡着睡着就死了。

假想一下,您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怎样撰写?

一个拍照为让人记住照片的人。

除了上述问题,您最希望被世界提问并回答的是什么?

第7篇

论文摘要:对于高校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相关新闻仪器设备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此,需要高校和相关部门在投资决策、教学管理、后期维护、教学研究等方面给予重视和支持,以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确保学生能学到相应的新闻知识。

论文关键词:设备质量;新闻教学;相关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传媒业竞争态势的凸显,新闻类仪器设备的作用越发表现出来,这要求高等学府的新闻专业在思想上重视起来,认识上统一起来,行动上推进下去,在设备采购与管理、教学与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下大力气去研究对策,为提升高校新闻专业综合教学质量,提高新闻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一、新闻专业的特殊性及抓好新闻仪器设备管理和新闻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的新闻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有很强的专业性、针对性、新闻性和现实性,特别是新闻专业有摄影、摄像等内容课程,有关于新闻采访和编辑的内容,具有一定特殊性,特别是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相当重要,因此,认识到新闻专业的特殊性,抓好新闻类仪器设备采购和管理就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比如新闻摄影,作为形象宣传报道的重要手段,在报纸上和新闻媒体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近几年来,从全国各地报纸运用新闻照片的情况来看,新闻摄影报道在报纸上的“主角地位”越来越突出,这是“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办报思想的具体体现,比如很多媒体设立了新闻视觉中心,为的就是专题搞好新闻摄影。而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报纸的摄影报道一直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摄影图片一般用来配文字稿,用来装饰版面,有时只能占邮票大小的一块版面。上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新闻摄影理论家、新闻工作者和领导者先后提出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等办报新理念,一些报社的新闻工作者也呼吁要求“让新闻图片在版面上唱主角”“多让读者面对形象读新闻”“像抓文字报道那样抓新闻摄影”……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新闻摄影作品开始上头条,新闻摄影作品向整版拓展,摄影报道实现系列化,新闻摄影专版也以各种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新闻照片在版面使用上实现了篇幅大、数量多、位置显赫的格局。新闻摄影的主角地位开始得到了确认。这为新闻专业开设相关的摄影课程,并为新上各种相关的仪器设备提供了现实背景。一般来说,高校是开展新闻教学、新闻科研的基地,也是新闻类尖端设备和高水平人才集中的地方,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新闻类大型仪器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新闻类大型仪器设备的高技术含量也不断增强。使用好现有的新闻类大型仪器设备,有利于促进高等学府新闻教育提上一个更高层次。

然而,在我国高校新闻专业传统实验教学内容上,往往以验证性和演示性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不足,学科前沿的实验就更少,更不用说使用大型仪器设备来进行新闻教学了,导致新闻类仪器设备上得少、质量差,在教学上也没有形成一套规范。同时,传统的相关实验枯燥无味,培养的新闻专业学生很难具有创新思维,很难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当前的新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需要对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课程结构予以优化,改变以往验证性、演示性实验为主的状况,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以此,从根本上和制度上解决对新闻类仪器重视不够的问题。 转贴于

二、新闻设备操作存在的问题及对新闻教学的影响

新闻专业的所需要的教学设备实际上很多的,比如单反相机,摄像机,演播室灯光及演播厅灯光系统,各种演播室、演播厅灯光配套器材,播音员提词器,摄像机电池及摄像机电池充电器,摄录一体化新闻摄灯(又名新闻采访灯、新闻灯、电瓶灯),嵌入式冷光灯,视频会议室灯具,等等。这些仪器设备的优劣,以及在新闻教学中的运用,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闻专业教学质量的高低,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摄影灯,对于新手和刚进入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新闻类摄像机配件。这也是由于市场上可供选择的摄影灯太少,而且加上传统摄影灯使用较繁琐,让很多用户望而却步。其实,摄影灯在拍摄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设备。电视拍摄设备所能接受的对比度和最低照度是有限的,因此在白天被摄体光线不足或光比大时需要补光,而在夜间户外场景下,有了摄影灯,可以扩展数码摄像机的使用范围,而不受光线的局限。

总结起来,当前,新闻专业学生在新闻学习和媒体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是比较多的。比如,新闻类仪器设备质量不高、种类不多,学生的操作技术不过硬,新闻敏感性低,对摄影摄像作品捕捉不够,镜头感不强等,这都影响着新闻专业学生新闻操作能力特别是摄影摄像能力的提高,进而影响着新闻表现能力的提高。

而在新闻教学方面受到的影响则更为普遍。有的连基本的仪器设备都没有,有的几个人共用一台,有的则是劣质的或者功能很少的设备。在一些高等学校新闻专业,有些大型仪器设备只有部分老师会使用,这些老师没有使用大型仪器设备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仪器设备就会被闲置,不但不能达到高等教育发展科学的职能,还会使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得不到保证。

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制约了新闻类仪器设备的普及,约束了新闻类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着新闻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如何以提升仪器设备为基点抓好新闻专业教学

在高等学校大型仪器设备数量和资产量迅猛增长的今天,如何使大型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挥教学、科研及服务的整体职能,是一个重大问题。

一是新闻类仪器设备采购与管理需要与时俱进。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要重视仪器设备在新闻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的重要作用,在政策、投资、人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要搞好相关市场调查摸底,把市场最实用、学生最急用、教学最需要的仪器设备如单反相机采购回来,满足新闻教学的需要。

二是要多渠道解决新闻类仪器设备维护费用的问题。由于新闻类大型仪器设备(如先进的摄影系统)的价值高,这些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需要一定的经费。但由于高校经费紧张,安排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经费较少,使得教学、科研无力使用贵重仪器设备。然而,在我国一些高校,开展大型仪器设备对社会的有偿服务,开辟了新的经费渠道,有力推动了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维修,进而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投资效率。有关高校可以解放思想,开拓大型仪器设备的社会服务功能,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出租、合作等形式,以保障相关经费来源。

第8篇

台湾的媒体实习申请

相对于大陆的自我寻找加学校随机安排相结合模式,台湾高校学生的媒体实习一般由学生向学院提出实习计划和实习意向等,然后由学院助教一一与学生意向中的媒体及相关部门联系,确定实习接收。当然也可能出现学生第一意向单位不同意接收的情况,则助教与学生协商后,继续联系第二意向单位甚至第三意向单位,直至最终确定。这种学院负责制的实习,保证了学生公平实习的机会,避免了盲目实习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蕴含其中的民主精神——由学生自己提出实习意向,决定何时实习及实习单位等。

而笔者实习的缘起则有别于上述程序,当时正值台湾中华电视公司①(以下简称“华视”)推出“产学合作实习计划”项目之际,笔者即经由学院推荐,华视面试录取。

业务部之公共服务部实习经历

笔者申请的是业务部的实习岗位,华视对业务部的实习工作描述如下:1.业务项目企划制作;2.客户提案技巧及简报能力;3.AGB尼尔森收视调查使用及分析;4.实际客户及广告商拜访;5.专题采访及制作;6.非线剪辑、过音及串带。经过协商后,笔者实际进入的是公共服务部——业务部下设的一个部门。

实际上,业务部相当于大陆媒体的广告部,主要是售卖台内广告时段,公共服务部则主要做媒体集中采购案——这是很有台湾特色的一个部门,涉及到两岸媒体的体制问题:在大陆,绝大多数媒体都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所有权归国有,其主要盈利模式是靠广告;但是台湾的媒体开放私有,因此华视的后缀是“公司”,他们会像公司一样进行商业活动来增加营收。因此,公共服务部其实是做公部门服务,举凡采购、活动、公关等活动都属于其业务范畴。华视的公共服务部共7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案件和主要面向的公部门,但是遇到比较大的案件时,也会两三个人合作共同负责,业务分工比较灵活。

在两个月的实习中,笔者共到岗121个小时,不仅要完成日常的工作任务,如政府媒体采购案之媒体资料整理,每日报纸相关报道存档,宣传影片审查,采购公告及标案分类及总结等,还会做一些特定服务部门如国民健康局关注议题及宣导方式调查总结等,并提出该部门的媒体宣导案策划案。此外,台湾媒体主管对实习生相对比较重视,他们会根据实习生的实习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笔者在这两个月中,曾参加过数次内部培训课程,包括网络安全培训、office2010、office2013使用技能培训等;主管还特地安排笔者到尼尔森上课,学习arianna媒体收视率监测软件的使用,到广告拍摄片场全程跟踪广告拍摄,到录音公司体验广告声音录制过程,以及到节目组跟综艺节目的拍摄。在此过程中,笔者深入接触了媒体内容制作的后台,增长了见识,也积累了很多实用的技术。

台湾媒体印象

1.简单而不落后

初入华视,笔者被其低调和略显陈旧的外观和设施所惊讶。于1995年12月启用的华视大楼高不到10层(地下3层),各楼层的办公室简单朴实,与大陆很多媒体的奢华办公场所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这并不表示他们的落后,华视的摄影棚及虚拟影像中心都采用了较先进的技术,制作的节目也都有较大的影响力,这也是很多台湾媒体的普遍特征。

2.氛围轻松,工作却不轻松

办公室的氛围很轻松,两边各有一台电视,员工可随时开启电视观看节目。员工的着装也很休闲,除非外出拜访客户,平日都是随意穿着。同事间闲暇时常嬉笑打闹,休息日还会一起约健身运动等。另外,每天下午的饮料是必不可少的,手摇冰文化深入到了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在轻松的氛围之中,他们的工作却不轻松。在刚进入公共服务部的前两个星期,笔者经历了同事们的炼狱式加班。当时正应对一个大的标案,几乎所有人都是加班到晚上12点以后才回家,甚至还有通宵加班第二天小睡一会继续工作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每逢时限较短而数目较大的标案时,部门就会出现连续加班的情况。

3.内部培训频繁且实用

华视每两周都会有一次公司内部员工培训,课程组织部门要求各部门同事尽量参加但并不强制。培训的内容实际且实用,包括笔者参加过的网络安全培训——告诉我们在互联网使用中如何保护隐私、保护账号和个人信息安全,从而更好地维护公司机密和信息安全;office2010使用课程、office2013使用课程——讲解office日常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的使用技巧,提高办公效率;以及奥美公关公司提供的公关活动策划技巧培训等。这些课程都是根据同事们的实际需求而设置的,对于提高自身的技能和工作效率很有帮助,只要有时间,员工都会尽量参加。

4.台湾媒体乱象

实习期间,因为工作要求整理了台湾几乎所有媒体的资料,并每日阅读几份报纸,收看实时新闻节目。耳濡目染一段时间之后,笔者对台湾的媒体现状及其风格也有了总体的印象。

从媒体本身来说,台湾可以说是世界上媒体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从数量上来看,共30多家全台性报纸、100多家电视台、60多份杂志(根据媒介资料整理情况),但是除了比较有影响力的前几名的媒体之外,大部分媒体实力都比较单薄。其中,《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为台湾四大报。尼尔森2012年第三季媒体调查中,《苹果日报》阅读率居全台报纸第一。而电视台当中,东森、台视、中视、TVBS等是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媒体。杂志当中,月发行数量达到10万册以上的主要有《天下杂志》、《商业周刊》、《管理杂志》、《财讯》等财经杂志,《壹周刊》、《时报周刊》、《TVBS周刊》 等新闻娱乐类杂志,以及《空中英语教室》、《大家说英语》等语言学习类杂志。

从内容上来看,台湾媒体的娱乐化倾向严重,尤其是新闻媒体的娱乐化。台湾的新闻报道给我的总体印象,用几个词形容就是娱乐化、浮躁、喧哗和聚微。浮躁和喧哗是娱乐化的衍生特质,台湾的电视新闻总是无休止地播放政治人物、演艺圈艺人的八卦和各种杀人案件,在形式上则善用花哨的字幕、标注、精彩模拟画面等,主持人的语速很快,语调相对高亢,与大陆严肃、正规的新闻报道相去甚远。报纸则善用大标题、图片等博取眼球,比如在报道财税政策不合理,导致每年多收一部分税收时,有报纸用十份便当来等量这些多收的费用,并切实画了整整十份便当。聚微则是台湾媒体的报道内容倾向于细微的琐事,而很少有国际视野和全局观念,甚至中学生因和女明星陈妍希同名而获赠签名专辑的事,也能成为各大媒体大幅报道的热点。

另外一方面,台湾媒体对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和问责十分严格,不得不说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这种无所不在的监督,让公务人员更加自律,其监督力度、监督热忱和监督方式都很值得大陆媒体学习借鉴。

注释:

第9篇

《 瑞士军刀――工具篇》:2002 年作品,获世界广告节的奖项有:法国嘎纳广告节银狮奖、美国克里奥广告节银奖、美国纽约广告节全场大奖及第四届全国广告摄影大赛最佳创意奖,被评为全世界获奖最多的前二十幅优秀平面作品之一。

作品是为瑞士军刀拍摄的一个海报广告。海报创意是通过一个大容量的三层工具箱里仅放一把瑞士军刀,喻意只需一把瑞士军刀就能代替所有放在工具箱里工具的功能。画面力求简洁、明了,让观者过目不忘。

因画面只有工具箱和军刀两个组成元素,因此道具――工具箱的造型及结构就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力求达到效果,我们在寻找道具上花了非常大的功夫,为达到画面的色彩统一,在道具的加工上也做了很大的修改。

在用光上为突出军刀,我尝试了很多布光的方法,最终选择了现在的效果。

创意是一个反复蹂躏思想的过程。要去完善甚至是颠覆他人的创意更需多几分执着和敢于突破的勇气。广告摄影中既需要摄影师能把握尺度冷静地思考,又需要摄影师具有煽情的能力激情地去发挥。从李楚益的作品中,你便能够强烈感受到一位广告摄影师拍摄过程里,理智与激情的激烈碰撞―― 一种颠覆后的颤栗。

本期聊天人:

李楚益( 以下简称“李”)

王飞( 以下简称“王”)

王:最早了解你还是源于《瑞士军刀――工具篇》。作为全世界获奖最多的前二十幅优秀平面作品之一,这幅作品给你的从业道路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李:2002 年拍摄的《瑞士军刀――工具篇》应该是我的第二幅成名作品吧,但就影响力来说,是我到目前为止最成功的一幅作品,也是中国摄影师在广告界取得最高奖项的一幅作品,目前还没有国内摄影师去突破它。这幅作品对我的意义也是蛮重大的,即是对自己的一个肯定,也提高了我当年的知名度。但对于自己来说,还

是要不断再去挑战自己,所以在5 年后,也就是2007 年的时候,我又获得了中国摄影人的最高奖项“中国摄影金像奖”,并于同年获得了第22 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金奖”。

其实我是五年一目标,1998 年时我获得了第一个摄影奖项,2002 年和2007 年又都收获了较大的奖项,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的一个证明吧。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不满足,不断地去定新的目标,是不断努力、

不断成长的动力。

王:你现在的目标客户群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作为知名摄影师,你现在可以做到选择客户了吗?

李:我现在从事广告摄影16 年了,最初学的也是设计专业,在媒体工作过,最后转行成为摄影师。现在服务的90% 以上的客户都是广告公司。可以说现在自己能够选择与自己喜欢的客户合作,而且价格是由我来定的。

王:很多摄影师都会为了客户的认可,一而再地更改最初的创意,原来很好的创意最后也变得没有创意了,你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李:在我从事这项工作前5 年的时间,这种情况还会出现。慢慢等专业水平得到社会和同行的认可后,客户会尊重我给出的一些专业的建议。如果创意上得不到客户的认同,我总结原因可能一是沟通上不充分,二是用的方式方法上有一些偏差而导致的。我们公司的做法是先提案,而且提案是我们前期拍摄和后期修图都能做得

到的。在得到客户的认可后,再执行拍摄,这样就不会出现你所说的那种情况了。

王:作为商业摄影师,这么多年来,一定有过困惑,有过彷徨,才会有如今更多的收获。你在行业发展的道路上最困惑的是什么时候?

李:最困惑的时候是早期时不知应该选择以赚钱为目的,还是选择不断挑战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上世纪90 年代中期,因广东这边的商业摄影属于“扩大再生产”,很多商业摄影师在专业上放弃了挑战自己的做法,而流于拍大量的产品以赚钱为目的。我觉得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一个摄影师选择的路是怎样的,定位是怎样的,就

注定了你怎样去服务客户,当然服务的客户群体也会因此不一样。

如果选择了前者,我可能现在已经改行了。

王:这么多年的拍摄有没有总结出一套过关的规律或标准?

李:有,这体现在一种专业上的经验和对服务客户的一种标准上。我周围很多学生、实习的毕业生也都会问起这个问题。

这虽没有一个固定的象曝光一样有严格的光圈、快门这样的标准,但在经验上是有一定规律的。举个例子拍一座大楼,没有经验的客户会希望你从不同角度进行拍摄,便于对比选出好的作品来。对于摄影师来讲,不只是拍摄的角度,你甚至要知道建筑物的正面与侧面的比例应该是多少最合适,并会根据地理位置、光线等各种条件综合考虑进行拍摄。如果摄影师有这样专业的建议,就不用拍摄20-30 张,只需拍摄1-2 张就可以满足客户的要求了。这是摄影师日积月累的经验总结。

王:你所接拍摄任务的成功率是多少,行业里怎样看待你每次拍摄完成的情况?

李:我服务的客户群比较特殊,大多都是广告公司。广告公司的运作模式是先提出创意再进行拍摄,所以在这种工作量的前提下,进行拍摄,几乎没有失败案例。

对于我个人进行拍摄时的创意来说,很多同行和客户都说:你是获奖专业户啊。呵呵,这可能与我比较喜欢总结有关,我一直在摸索作品如何能在众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巧门。

王:一副“行业变革先锋”的头衔,需要你不停的否定、突破、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势。作为成功的商业摄影师,你认为创意与风格有冲突吗?

李:不能用冲突这个词来解释这两个概念。我认为创意是摄影师综合素质的表现,摄影师不仅需要运用好自己的技术,还要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定义产品的特性,来表现突显主题,满足客户的要求。如果是时尚、人像摄影师可能他们的风格特点会比较强,客户选择摄影师会先有一个主观的认定,接下来再与相关的摄影师谈合作的事情。我是静物摄影师,客户选择我会更看重我技术表现及创意上的不同,这也算是一种风格吧。

王:你如何理解广告中的创意与摄影?

李:广告摄影的创意与摄影是分开的两道程序,通常是通过提案,先确定创意。在广告摄影中,创意可以理解为不同于一般的、于设计观念中去表现的手法,这其中摄影是执行方式。

摄影师的媒介是摄影作品,摄影师要通过图像去表现。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不能实现、不能用摄影去表现的创意,是一个不合适的创意。技术、能力上能达到的创意,才能在战略上去表现,在观念上去突破。谈到这,我个人认为创意摄影中技术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王:看来创意并非在需要时,灵机一动就会来,基本功的修炼必不可少。想从事这行的摄影师,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修炼,以提高创意能力和执行能力?

李:开拓眼界、不断学习、吸收新的知识,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朋友和客户都问过我:最大的原动力是什么,我是在不断地挑战自己,突破自己,达到更新、更高的高度。

此外,商业摄影也不同于艺术摄影,它要求很严格,要实现创意,器材的支持也非常重要,比如我在拍一些水的作品或其他难度比较高的作品时,硬件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王:你在拍摄中会用到什么器材?你购置器材的原则和标准是什么?

李:目前我们公司用的是最顶级器材中的一种。客户会有这种需求,像我们服务的客户广州本田汽车,每一年他们都要求我们交付器材清单,审核用的器材是否是世界上最顶极的器材。像这种客户他们对商业摄影师服务的品牌、对摄影室硬件的要求就非常高了。作为器材厂家,有了新的器材他们就会对国内知名的和有特色的摄影师提供最新资讯,并以最优惠的价格让你去升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能保持继续服务我们最优秀的客户,并用最新的器材拍摄最好的作品出来。

王:商业摄影中你们是如何划分前期拍摄与后期制作的分工的?

李:我们是摄影公司,是一个团队服务的概念。优秀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都是我们的特点。我们会以成本和性价比去考虑分前期后期,比如说通过打光我可以很好地去执行,但打光所用的电线非常长打光不方便时,我就会决定用后期进行加工。

王:最终拍摄制作完成的作品会把最初的创意实现到什么程度?

李:应该是98% 吧。在大学里讲授课程时,我会带上前期客户做的效果和我们最终完成的作品。大家会说差别这么大。当然这种差别是后来拍摄的比原来的创意精彩或更有亮点。这种差别就是我能给客户带来的信心吧。

我服务的广告公司的客户群在进行创意时,他们会通过图库和他们拍摄产品的一些方式来合成创意,这通常已经能够达到很完美的效果了。对于一些没有相关经验的客户来说,他会说这个画面我已经很满意了,不用再拍了。因为涉及到版权、精度等各方面的问题,那个画面只能是设计版,是不能用作商业广告中的。我们通常在拿到稿子以后,会通过拍摄技术:用光细腻、贴切的创意以及精度上的细节等方面,会给我们的广告公司和客户一个大的惊喜,并会让他们感到:噢! 原来找好的摄影师可以做得更好。

王:摄影师在广告摄影中扮演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角色?

李:是执行者的角色。但一百个摄影师拍摄同一产品会出现一百个不同的效果。所以就看你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器材所拍摄出的作品能否代表最高的水准。我现在能给予客户的是,在进行拍摄表现图片时,能给图片加分。

王:你的前期拍摄与后期特效制作的比重是什么情况?你感觉是一个好的创意难还是拍摄执行难?

李:我基本上会控制在8 比2 的比例。如果前期通过光线布置、通过我的拍摄经验能达到完善的话,我会尽可能在前期拍摄中完成效果。后期是作为一种辅助,二次创作是为了让其更完美。

关于创意难还是执行难的问题,我觉得是在执行创意的基础上考虑创意。作为商业摄影师,必须有好的器材、完善的经验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意。不只是想出创意来就行,执行有时是会眼高手低的。

王:看你近期的作品很多与水这一元素有关,是个人偏爱还是客户提出的需求?

李:作为突破选择的一个方向,拍水是我近5 年的一个目标吧。水的表现对于器材要求来说是一个难度高的题材之一,我要把水玩转了,通过镜头,让作品产生震撼。我想这个题材的拍摄会给我的客户带去信心,当然也会对我的客户群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我每一个新的案例、每一种新的题材的拍摄,也会为我带来 其他客户。

王:《干杯》作品,打碎了几个杯子?

李:其实原意不是要拍得这么激情澎湃。我们拍的是一本杂志创刊号的封面图片,这组作品拍摄了上百幅。再已达到效果后,我告诉我的助理让碰撞再用力一点,当我看到杯子碎的一刹那,条件反射地按下了快门。按下快门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完了,我的杯子碎了。当大家在电脑上看到画面时,无论是客户还是我的同事,都欢呼起来,因为这张地确很完美。我想这有很大的运气在里面,不然即使碎上百个杯子可能也拍不出来这样的画面。

王:商业摄影师需要具备哪些职业素养?

李:作为商业摄影师需要综合素质非常强,这不单是指个人的修养。

1. 器材 现在器材数码化以后,知识的获取,技巧的获取已经很容易。用金钱去购买好的器材能够缩短你的成长历程和积累经验的时间。

2. 美学 你需要有美学方面的了解,如用光、构图以及对一些色彩的感悟等,这对产品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3. 技法 你需要运用一些技法,通过不同镜头的特性将表现达到一种境界,比如虚实、大角度透视等。这些特性需要摄影师的经验和不断地开拓眼界。

4. 分析 即使走在路上,我也会把看到的事物做一个数据上的分析,看看对方吸引我的原因是什么:是角度的不同,还是作品本身的色彩,或是模特本身等。

5.标准 包括用的相机器材、修图师是谁、哪个公司会去,这些我都会弄清楚,这样我会知道我需要遵循一个什么样的标准。

6. 更多的表现形式 我在拍每一张作品之前都会做功课,比如一些同类产品或时尚流行趋势,我会把这些拿给客户看或共同探讨产品的特点,这都是做出决定的依据,可以以此来确定不同一般的表现形式。接下来的话又回到了前面的问题上了,在明确了客户目的的情况下,在与客户打成了共识的情况下,就不会出现客户去改变你创意的情况了。

王:对于想从事商业摄影行业的影友,在树立目标上有什么建议?

李:树立目标对于想在商业摄影上有所成绩的摄影师来说,非常重要。就我个人而言,定位是非常重要的:从事这行,是作为工作呢,还是作为人生实现的一个目标,或者是两者兼得。

以此为生、赚钱为目的的话,会锁定一个目标群,做起来也会比较严谨。

对自己来说,每一个拍摄工作都充满了乐趣,对于客户的回报,我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它。在这个基础上我也会拍出一些我非常满意的作品来,这也是我从事摄影事业的心路历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