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4 10:52: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毕业设计经验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材料类;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1-4],社会不仅需要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主要体现在较强的应用能力。学生应用能力取决于学习期间所获得的综合实践能力[5],取决于培养方式、方法等。本科毕业设计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合理恰当的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保证学生获得综合实践能力的基本保障之一[6-10]。
一、存在问题
目前,材料类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研究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单纯设计
单纯设计类包括工艺设计、设备设计或车间设计等。设计过程中没有结合具体应用做一些小规模实验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只是从主观方面进行分析,缺少实践性内容。
(二)基础研究
对给定具体研究内容进行相应的实验,针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的理论分析。无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如何,大多数是总结实验现象,没有详细分析,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应用,没有体现出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没有达到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三)摸索性研究
这类题目增加了课题研究的难度和工作量,摸索类内容一般都比较新,基本没有参考数据,需要学生在实验中不断分析、总结。即使是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都是失败的,也要分析原因,为继续研究积累经验。但是,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都渴望自己的研究成功,有的研究内容进行一半就放弃了,改为其他容易研究的内容,缺乏刻苦研究精神,失去了锻炼机会。
二、改进意见
(一)研究内容
在工艺设计类研究中,可以增加一些小规模实验性能内容及分析,经过实践验证其合理性或不合理性,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这样其研究内容才具有参考价值。针对设备方面的设计性研究,结合某个工厂产品进行设计。同时,针对自己设计的设备,在给定工厂生产车间实际情况下,合理设计出车间设备布置图及生产线,增强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布置,在设计过程中有一定的方向性和目的性。针对实验性研究内容,尽可能结合工厂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具体实验验证,这样的研究结果更加可靠,研究成功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研究不成功,也可以积累一些实践经验,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研究成功与否都具有实际价值。针对摸索类研究性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无论成功与否只要经验总结充实、数据可靠均可达到毕业要求。同时,加强对这类研究学生的指导工作,达到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目的。
(二)毕业设计指导方法
目前,许多高校都是教师人数相对较少,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较多,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做到全方位指导。建议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基础理论掌握较差的学生,让其研究一些基础性内容,做一些基本实验研究,对实验现象加以总结,并结合基础知识加以分析,不强调其分析的深入性,只强调根据实验现象利用到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可以通过增加实验工作量,通过分析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对于基础理论掌握较好,又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能力的学生,让其研究一些生产实际问题,或结合生产实际情况进行相关设计。加强对这类学生的指导,主要是分析问题阶段的指导,找到合理的验证方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验证试验进行分析。对于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又具有较强分析总结能力的学生,让其研究一些前沿性问题。针对这类学生跟踪指导,不断做阶段性总结,及时纠正研究中的误区,增强学生的研究信心,从而获得最佳效果。
(三)毕业设计考核方式
毕业设计的考核成绩应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平时表现、答辩、论文。平时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平时在课题研究中的工作态度、出勤率、实际动手能力、设计研究方案的能力,占总成绩的50%,由指导教师给出。答辩主要考核学生在答辩时对提出的问题理解和解答的能力,对论文的整体叙述能力,占总成绩的20%,由答辩委员会给出。论文主要考核学生论文撰写能力,对研究内容及现象总结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占总成绩的30%,由指导评审教师给出。整个研究内容只要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目的即可,不一定所有研究必须成功。
三、结语
在毕业设计研究内容、指导方法和考核方式3个方面探讨了材料类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改革,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更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洪玉,王振廷,刘爱莲,等.材料学科毕业设计实验室科学化管理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1(27):203-205.
[2]李学伟,王振廷,徐家文,等.大工程背景下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建设的探索[J].黑龙江冶金,2009,4(29):64-65.
[3]邓晓军,廖斌.对建筑电气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2,24(24):87-88.
[4]陈洪玉,王振廷,徐家文,等.利用数码金相互动教学系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29):111-112.
[5]蔡远满.试论应用型本科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J].大众科技,2006(7):210.
[6]赵云霄.毕业设计工作的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1996(9):45-46.
[7]钱卫国.关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问题的探讨[J].中国科技纵横,2011(12):67-68.
[8]刘刚,孙经兴.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课程开发的机制与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35-36
[9]刘凤云.高职高专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方案及实施的研究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04:81-82.
[关键词]大学生 毕业设计 工科专业 能力培养
针对工科专业大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和将来工作的特点,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应从毕业设计的选题、中间设计过程的指导和论文的撰写与答辩等几个方面加大培养力度,并在毕业设计结束后进行认真的经验总结。
一、毕业设计选题
毕业设计选题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毕业设计题目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和对大学生的训练效果。指导教师在给学生选取毕业设计的题目时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坚持回归工业的理念。选题应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增加课题的实用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平时的科研工作过程中,注意搜集整理,进而积累一些适用于大学生毕业设计的科研素材。
2.具有前沿性或前瞻性。选题要避免过分的重复劳动,应该考虑到国内外专业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体现专业特点,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便于指导。选题应该基于指导教师专业特长领域,最好能够与指导教师已完成或已经有较大进展的科研项目相结合,这样学生可以得到较为深入而全面的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利于完善科研课题,同时也会感觉到得心应手。
二、毕业设计的指导
1.以身作则,端正大学生的科研态度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任何一点点马虎和失误都将造成后续产品开发过程中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甚至会造成人员伤害。因此,在大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之际,指导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对其今后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严谨、求实、勤奋、敬业、一丝不苟。这些好的工作习惯和科研态度必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另外,高校与企业相结合的科研项目逐年增多,受经济效益的影响,科研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和阴暗面,不正之风时有发生。大学生是纯洁的,同时也是很容易受到污染的。指导教师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工作态度之余,应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使他们在学会做科研之前先学会做人,这样才能结合自身的努力,最终发展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栋梁之材。
2.重在引导,给大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
指导毕业设计主要是传授给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也就是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因此既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挥,也不能无微不至、面面俱到。
有的老师将毕业设计任务书交给学生之后,任由学生自己去查资料、想方案、设计结构、撰写论文。学生接到任务后感到一片茫然,无从下手,逐渐失去了毕业设计的兴趣,最终甚至会产生反感情绪,根本达不到毕业设计的训练目的。有的老师则走向另一极端,毕业设计一开始,就把所有的相关设计资料、文献和图纸交给学生,并制定好了毕业设计的所有细节。学生的主要工作就是按照指导教师的思路一步步地做下去,而无需进行深入思考,整个毕业设计下来只是进行了一系列重复性工作。虽然表面上看学生的工作量很大,自始至终忙忙碌碌,但是却没有从科研能力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因此,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避免上述两种极端情况发生,下达的任务书中内容明确但不能过于详尽,使学生感到目标明确且方法自由;指导过程中重在讲解方法而不要过多地涉及细节,让学生拥有充分的发挥和想象的空间。这样,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既能感觉到设计任务的压力,又能体会到自由发挥的快意,任务完成后会有成功后的喜悦和成就感。
3.结合实际,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
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要从事与工程实际相关的工作,因此加强大学生工程实践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毕业设计正是培养大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有效手段。
针对工程意识的培养,选题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有的毕业设计仅仅是做个动画、做个界面,或者是单纯地做一些仿真计算,表面上看毕业设计很新颖,但实际上学生得到的锻炼很有限。如果动画、界面或仿真的题目能够与实际系统结合起来,加强课题的工程性,就可以使毕业设计内容丰富而充实。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一定要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并且涉及的内容要广泛,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工程能力训练。
工程意识的培养与指导教师的引导密切相关。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工作内容的实用性,随时指出其实际应用或生产当中会出现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加以适当点拨。积少成多,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4.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专业知识狭窄而单一的专门性人才已经不再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因此对大学生的培养也必须是全面而多方位的,尤其是在毕业设计阶段,更应该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培养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大学生书本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3)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4)培养大学生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
三、提高学生论文撰写与答辩能力
科研工作的成果一般都需要用文字表达出来,以便于保存和传播,有时还需要用语言进行概括,以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交流。有些科研人员科研能力很强,工作成果也非常突出,但却不善于将研究成果表达出来,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发展、研究成果的推广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正因如此,毕业设计期间,指导教师尤其应注重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论文写作方面,格式必须规范,严格参照论文的书写要求;内容要充实、有条理、取舍得当、重点突出,能够让读者充分理解作者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指导教师应该严格把关,认真指导,利用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过程,帮助大学生养成一个好的写作习惯,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
此外,在平时工作汇报和阶段总结时,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讲解能力,特别是针对工科结构、工作原理的介绍,力争用最简明的语言突出自己的工作内容。毕业答辩是训练学生正式场合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指导教师应该就讲述内容的分配、语言的运用、结论的提炼、课件的设计等给予认真指导。在以后的工作当中,会议交流、同事间交流、向上级汇报工作、给下级部署工作都需要语言表达,可见语言表达在工作交流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四课法;毕业设计;空天作战;卫星测控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00-02
本科毕业设计作为大学四年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长期以来受到指导教师的重视和关注,创新研究了各种有效途径,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1-3]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基于多年的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实践经验,深入分析了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军事指挥类学生和工程技术类学生不同的特点,考虑到大范畴下单个毕业设计课题研究的局限性,分别设置了相应的专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
在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实践过程中,课题组基于专题式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方案,提出了“四课法”本科毕业设计专题指导方法。针对军事指挥类学生,为促进空天作战力量建设和“天战”优秀军事指挥人才培养,基于空天作战背景,设计了空天作战专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另外,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分结合理论和实践,软件和硬件能力的双重训练,设计了卫星测控专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通过空天作战专题和卫星测控专题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研究与实践,深入分析和总结了专题毕业设计指导的相关经验,对后续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本科毕业设计专题设计
1.军事指挥类学生本科毕业设计专题设计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际上发生了几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特点便是空天领域的军事应用,空天作战的概念应运而生。空天作战是指以航空航天力量为主,在其他有关力量的配合下,为达成一定的作战目的,根据统一计划和统一指挥,在空天战场共同进行的以空天威慑、空天支援和空天攻防为主要方式的作战行动。[4]未来战争,谁能够掌握空天的“制高点”,谁必将掌握战争的主导权。近年来,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都争先发展空天作战力量,太空领域的竞争更趋激烈,空天战场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将首先从外层空间开始,空天战场将成为敌对双方激烈争夺的战略高地。
为了保卫国家的空天安全,有效防御军事强国的空天威胁,需要科学深入地研究空天作战问题,理解和系统掌握空天作战的有关理论,对空天作战中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前沿探索。结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军事指挥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特点,笔者所在的指导团队结合空天作战相关的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确定了“空天作战专题”作为学生的本科毕业设计课题。因此,本毕业设计专题不仅具有很强的军事应用背景,而且具有明确的研究意义。
以空天作战为背景,从争夺制天权的基本手段、空间信息的获取及在空天作战中的应用、空间环境监测、美国空天作战相关研究对我军的启示、空天作战系统中的目标选择、攻击和防御等方面展开研究,精心设计了14个子课题以供14名军事指挥类学生选择,每个子课题都是空天作战背景下相关问题的具体描述。专题包含的14个子课题是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和探讨,群策群力,在有限的毕业设计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
2.工程技术类学生本科毕业设计专题设计
课题组所指导的工程技术类学生来自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下简称“测控专业”),该专业一直被学生称为“万精油”专业。因为测控专业所涉及的领域很宽,它集计算机、软件、网路、传感、电子、机械、光学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用于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控制管理、信号获取、传输和处理等一系列问题。[5]但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航天测控”成为测控专业学生耳熟能详的领域,更愿意将本专业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同等看待。航天测控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当今世界最尖端的领域之一,航天测控涉及天文、天体力学、空间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数值计算等多个尖端学科。作为测控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迫切希望通过毕业设计更深入地了解航天测控相关的技术细节。
针对5名测控专业学生,以卫星测控为背景,确定了“卫星测控专题”作为学生的本科毕业设计课题。从卫星测控星载仪器电路原理与设计、卫星测控星载仪器信号设计与合成、卫星测控星载仪器信号接收与处理、卫星测控中的扩频信号捕获技术研究、卫星测控中的扩频信号跟踪技术研究,精心设计了5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都是卫星测控信号流程中的重要环节,环环相扣,最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测控实验平台。有利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探讨,共同将卫星测控领域的技术细节理解的更加透彻。
二、“四课法”本科毕业设计专题指导实践
专题式本科毕业设计与传统的“一对一”本科毕业设计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从给定的子课题中选择一个子课题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所有学生要了解专题的整体情况,同时要求每人独立完成一题。所有子课题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指导团队通过开展相应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最终完成优秀的毕业论文。指导团队包括10名教师,作为一个整体,由负责人协调进行全面指导工作,同时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确定具体指导的子课题。在整个指导过程中,提出了“四课法”本科毕业设计专题指导方法,在四个重要阶段集中指导,以确保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行的更加高效。
1.下达任务课:明确任务,充分交代
在学生选定相应的子课题之后,教师将下发《本科毕业设计任务书》(简称《任务书》)。在学生初步理解《任务书》的基础上,给学生们上第一课:下达任务课。
对于学生来说,本科毕业设计是一个全新的重要环节,它不同于前三年的课堂教学,也不同于任何之前进行过的教学、实验等单一训练,它是一个综合的“项目”,所以学生在拿到《任务书》后会非常困惑,不知道具体该做什么,如何做。这就迫切要求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他们的疑问,逐一解答他们的困惑。在下达任务课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问”,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难题,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第一课上,教师要针对问题充分交代,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任务书》的要求,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任务:需要哪些基础知识,需要补充学习哪些新知识,任务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各个过程环节该如何实施?每一个方面都要交代清楚,让学生彻底打消疑虑,给他们建立自信心,为接下来的毕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开题报告课:确定方向,引导思维
学生在充分理解《任务书》研究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将各个任务进一步细化,提炼出课题的关键问题,提出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简称《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学生开始进行毕业设计实质性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毕业设计环节第一次由学生主导,向教师提交撰写材料。开题报告课作为毕业设计指导的第二堂课,教师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协助他们确定明确的方向,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步毕业设计工作制定可行的计划。
(1)对专题及子课题的认识:学生针对不太熟悉的专题领域,要了解自己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必须要全面认识子课题所在的大专题背景。所以开题报告中,要简要介绍自己对专题及课题的认识。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要明确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首先要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了解和梳理,准确分析它的发展趋势,找准课题的研究方向。
(3)课题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学生选择一个子课题,最初对课题的意义并不完全清楚。通过开题报告课,教师根据学生分析的课题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点评相关的内容,为后续工作的展开明确方向。
(4)课题需要解决的关键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解决一定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这是学生必须把握的内容,也是开题报告课最重要的部分。教师要根据学生《开题报告》的内容分析他们的思路,从各子课题展开,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顺课题的关键问题。
(5)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方案及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并估计在进行论文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和解决措施:明确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后,学生在《开题报告》中对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可行性进行分析。教师要客观分析研究内容的工作量和学生有效投入时间等因素,评价其可行性,及时修正不合理部分。此外,教师还要对论文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学生进行充分探讨,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6)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在有限的时间里,需要进行一定的研究工作。一般而言,时间较为紧张,通过制定详细的研究进展计划,划分重要的检查节点,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在开题报告课上,教师根据学生制定的论文研究进展计划,分析其合理性和可考核性,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3.中期检查课:查看方法与思路,细致指导,广泛讨论
在学生毕业设计工作进行到一半时,实施“中期检查课”。开题报告课上,已经对整个毕业设计进行全面规划和部署,在中期检查节点应该完成哪些内容,是有明确计划的。因此在中期检查课上,教师首先要查看研究方法是否正确,研究思路是否清晰,在更细节的方面加强指导,为后半部分的毕业设计定下方向。其次多个学生做同一个专题,有很多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是可以提前进行资源共享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取长补短,齐头并进,共同进步。另外,还要给每个学生吃下“定心丸”:大家一定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只需要稍稍调整心态,更加投入,按照《任务书》中的任务需要,对照《开题报告》中的研究思路,一步步朝着目标努力。
4.论文成稿课:查看内容与数据,规定格式
在学生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简称《论文》)初稿时,开设“论文成稿课”。事实上,从毕业设计之初,大部分学生就开始着手为撰写毕业论文储备有用的素材,认真思考,形成新的观点进行论述。在论文成稿课上,教师要查看论文的内容是否是学生独自完成的,是否是带有自己新观点的论述;检查相关的实验数据是否真实可信,必要时进行相关的考证;其他方面也要严格把握,如语句是否通顺,逻辑是否合理等,都要进行全面的指导;另外,还要查看论文格式是否完全符合规定。
除了以上重要的“四课”之外,在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由指导团队负责人统一安排和部署,每周都有2~3名教师进行全面的指导;指导教师针对各自具体负责的子课题,定期和学生见面,了解毕业设计进展,进行现场指导,及时解决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鼓励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和指导教师每周联络一次,学生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指导教师检查学生的阶段性完成情况,以确保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三、感想与总结
在本次本科毕业设计工作中,针对军事指挥类学生和工程技术类学生,均创新性地提出了“大专题”模式本科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方案。对于选定该专题的学生,每个人都要花费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一个完整的毕业设计课题,毕业论文就是最终的成果形式。事实上,每个人除了自己的成果之外,还能在每次讨论及最终答辩中汲取其他同学的研究成果,学到其他的新知识,达到知识共享。这就是专题式毕业设计最大的意义所在。
通过本次毕业设计研究与实践发现:第一,空天作战专题和卫星测控专题都是全新的毕业设计课题,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两专题可以作为固定课题以供后续的学生继续研究和学习。第二,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学生通过思考和提问,又能促进教师更多的思考,师生间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使学生学到更多新知识。第三,“四课法”本科毕业设计专题指导方法是通过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应用成效显著。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后,学生能更清晰地梳理自己的思路,调整自己的进度,学生之间也可以取长补短,资源共享,达到更好的效果。通过分析和总结相关经验,在后续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教师将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让他们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熊艳,刘国福.初探军校大学生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57-58.
[2]王正杰.基于团队设计项目的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研究与实践[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0(2):105-110.
[3]范兴明,张鑫,王荣,等.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创新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21):22-23.
[4]王万春.空天作战理论与实践[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0.
[5]冯旭哲,陈建云,明德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1):86-8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应用性本科,以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在大学期间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性训练,也是学生四年大学获取知识的深化和升华的一个重要过程.它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人协作能力、独立工作和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原因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出现滑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整个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纵观其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2.1社会环境
首先,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是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的主要因素.应用性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本科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正好与用人单位招聘时间相矛盾,这种社会大环境必然导致本科毕业学生不得不分心于求职择业.他们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时间用在找工作上,而用在潜心研究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上较少.其次,考取研究生的过程对毕业设计(论文)也造成很大的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把考取研究生当作是自己的第二次择业,这些致力于考研的大学生,大三、大四正是他们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准备复习、初试和复试的过程中,做毕业设计(论文)自然成了他们的一个重要包袱,很少有精力顾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2学生自身
首先,很多大学生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不够扎实.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既是一个消化知识、整合知识、训练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对于初涉科学研究领域的本科毕业生来说,要求毕业生设计(论文)具有创新性是一项重要挑战.因为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而不是搞科研或学术研究,他们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在考试前一个月搞突击,平时很少去深入探究,所以这些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时,往往由于专业知识的不精或能力的缺乏造成毕业设计(论文)无深度,或缺少新意,搬运别人的观点居多.其次,在大学生中存在对毕业设计(论文)不重视、态度不端正的现象.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是其人生最重要的大事.许多用人单位在本科毕业学生大四的第一学期进行招聘,这正是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收集资料、选题、调研等环节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因时间紧迫,觉得毕业设计(论文)做得好坏,不会影响他们的就业,从而对毕业设计(论文)消极对待.
2.3指导教师
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除了具备普通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需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引进较多的青年教师是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和学生实习的主力,由于大部分青年教师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能力缺乏一定深度和高度,致使这部分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其次,一些青年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指导一两次就定稿,指导基本是流于形式.因当前严峻的就业态势所迫,本科毕业生不得不奔波于各种各类的招聘会,指导教师出于学校学生就业考虑,对学生是否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去做而不予理会,毕业设计(论文)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低水平拼凑现象,导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每况愈下.最后,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着教师重课堂教学,轻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倾向.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堂教学相比,教师授课是其首要任务,课堂教学时间相对集中,有学校质量监控做保障,课堂教学得到了足够重视.而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方式比较灵活,时间跨度长且耗时多,需要反复修改与改进,如学校过程管理监控不严,教师本身对自己要求松懈,投入指导的精力不足,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出现.
2.4学校管理机制
首先,学校监管不力是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尽管各高校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各环节流程均做了相关规定和评定标准,但在实施细则方面还很不完善,职责不明、执行不严,缺乏督促措施.特别是在“过程管理”方面执行力度不够,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调研、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修改、定稿到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一系列过程性管理制度执行不严,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失去了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的优先监控.有的学校虽然对指导教师所具备的条件有明确要求,但在具体执行时,有学院因指导教师不足或其他等因素,仍存在老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或有不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指导的现象.其次,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在职青年教师业务培训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与完善,学校没有制定相应的配套培训政策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大部分青年教师闭门造车,未能得到较好的业务培训.针对以上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3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管理策略
3.1加强过程管理,使过程管理制度化,程序化
3.1.1制度化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是高校教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集计划性和经常性管理为一体的基础性工作.为使我校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有计划、按进度科学规范运行,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学校专门制定了《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修订)》、《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试行)》、《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校外毕业设计(论文)(暂行)》一系列文件,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组织机构、职责、选题工作等一系列工作均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在此基础上,为使过程管理制度化,学校组织各学院根据其专业实际,按照学校统一标准要求,制定了各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细则和标准要求来指导具体工作.3.1.2程序化管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严格有序的进行是提高和实现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我校对此项工作的一系列环节均制定了规范、清晰的工作流程和脉络(见图1),使学生和指导教师在有序的程序框架下明确自己的职责.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具体执行,做到环环相扣、有章可循,能行之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3.2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鼓励校企合作
校外实习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为保证本科生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我校特制定了《成都大学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暂行)》来规范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工作.我校鼓励教师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和科研,鼓励指导教师加强和企业合作.具体办法是根据学生的专业,安排学生深入企业单位进行现场实习与交流,同时聘请技术辅导老师,学校指导教师负责考核学生,这种做法既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也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和质量,同时缓解了学生就业和学习的矛盾.
3.3加强毕业设计(论文)与学生实践科创活动的结合
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资助、鼓励大二、大三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实践科创活动.如大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有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机械设计大赛、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等活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按照自然年度申请立项,每个项目学校给予一定资金资助,以帮助学生完成科创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科创活动兴趣小组等各种实践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探索方向,为毕业设计(论文)提前打下良好的思想和专业基础.3.4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指导教师的指导质量密切相关.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业务能力、责任心等是影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我校实施了有效的奖励机制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操作上,学校设立不同等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二级学院按照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选出院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学校在院级评优的基础上,再次评出校级获奖等次,按照校级优秀等级对获得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和优秀指导教师分别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3.5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和交流
为使我校一些新进的年轻指导教师能准确把握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各环节的要求,学校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校内外培训学习.在此基础上,学校要求各学院分阶段定期组织指导教师交流经验,通过以老带新、经验总结等多种方式互相交流和学习,随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工作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总之,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机制.我校在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学生科创活动和校企合作等思想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建立并完善了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模式,取得了明显效果,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作者:李瑞瑾 单位:成都大学
参考文献:
〔1〕朱治橙.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管理的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2(4):53-54.
〔2〕张依凤等.地方高校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9):12-13.
〔3〕季民,马德刚.建立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5):20-22.
【关键词】过程装备;控制工程;毕业设计
一、前言
过控专业研究的主要是过程工业,涉及到很多物理手段和化学反应,主要是为产品生产提供设备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因此各学科相互渗透形成了过控专业,因此该专业的知识覆盖面非常广,口径比较宽。现阶段过控专业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而毕业设计要考验的就是毕业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能力,这对学生未来发展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要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就要保证毕业设计的效率和质量,找出现阶段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二、目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设计现状
1.管理监控不严格
合格的毕业设计需要在每个环节上确保质量[1]。现阶段各高校都制定了相关的指导文件,这说明毕业设计都是有一定要求的,其中包括毕业设计的组织、目的以及相关教师的职责,并制定了论文的具体规范,只是这些是文件上的规定,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高校还是缺乏管理的,高校没有对学生实施合理的监控,也就是说各个环节都是处于无监控状态,难免会有一些环节出现问题,这是目前高校各专业毕业设计共有的一点问题,缺乏监控机制。
2.教学资源不足
由于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过控专业实际上已经是现阶段本科中非常热门的专业,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这对该专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对于相关高校来说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此学生数量过多,就意味着师资力量需要跟上,目前就是专业课教师的数量并不能满足毕业设计的实际需求。多数高校是一名指导教师要负责十几名甚至更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还要负责正常的教学任务以及科研工作,能拿出的精力有限,对学生的帮助也有限,因此仅靠现阶段的教学资源要想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还是非常有难度的,而且各高校学生若是想自主查找资料,是缺少资源的,纸质的资料非常少,但电子资料方面由于学生数量大,没有固定场所,使用起来也不是很方便。
3.选题不合理
实际上毕业设计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选题[2]。现阶段很多过控专业的学生论文选题工作是指导教师完成的,专业教师在理论研究方面没问题,但在实践方面以及对企业的了解方面并不是每一名教师都有足够的经历,因此很多毕业设计实际上是空中楼阁,仅仅存在与理论上,对实际的帮助并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创新精神其实并没有得到锻炼,工科学生要想获得长远发展,不仅需要理论积累,还需要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这些在现阶段的毕业设计中都是缺失的。而且选题需要结合工程实际的背景以及过控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这样才能将提升毕业设计的效果,这些都是存在问题的。
4.设计时间短
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阶段,实际上需要考虑两大问题,那就是就业和考研[3]。这两个问题也需要在这一学期解决,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非常重要,与毕业设计的完成在时间上有直接冲突。学生为了顺利应对这两方面的问题,就要将毕业设计的时间压缩,而这种情况指导教师也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因此毕业设计受到时间上的影响,在质量上也是难以保证的,现阶段过控专业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论文质量评价,也只是一般,说明在完成毕业设计的时候是受到严重影响的。
5.学生缺乏写作技巧
实际上由于信息技术越来越便捷[4]。高校普遍为学生提供了文献检索的途径。在写作方面也会设立一些课程或者讲座,对学生完成论文进行指导,但还是无法彻底改变学生在写作技巧方面的弱点。学生完成论文时,并不具备足够的专业语言,很多学生会将一些内容拼凑到一起,甚至有一些学生会存在书写不规范的现象,其中比较复杂的环节就是文献引用、标点符号、图表绘制方面的问题,因此学生在完成论文写作后,还需要与指导教师一同花费大量的时间修改论文格式,相应的对论文内容与创新的分析就减少了。
三、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类型
1.工程设计
这类题目实际上就是根据企业现有的设备,参考企业中的一些技术参数,根据相应规定进行设计[5]。此类题目优点是对基础非常重视,要求有完善全面的技术参数,工作量非常丰富,而且无论是设计图纸还是计算量都是非常大的,所以论文实用性比较强。现阶段过控专业学生通常是在毕业设计前决定好了毕业后的趋向,所以学生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需求要选择题目的。该类题目目前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尤其是一些已经到就业单位实习的学生,可以对企业设备有足够的了解以及接触的机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2.科学研究
该类题目通常是指导教师以自身科研情况为基础[6]。申报的一些子项目,这类题目的特点就是创新性比较强,学生要在毕业设计时期将这一子项目完成,或者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因此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素质的。这类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仅需要在理论上有足够的积累,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而在这类题目由于是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的一部分,在数量上不会太多。此类题目对学生是可以起到启发效果的,而且学生可以参与项目研讨的活动,两节相关的过程。
3.创新型
创新型的题目主要是通过竞赛、创业比赛等活动进行[7]。是团队进行的一类任务,不仅需要学生完成论文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出创新,其实这类题目也体现出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以及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考验的是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四、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管理制度改革
很多时候毕业设计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取决于高校管理制度[8]。因此各高校为了让毕业设计的各步骤得到有效的管理,需要建立全程监控机制,教师需要对毕业设计提升重视程度,高校也要对教师职责进行强调,严格控制学生抄袭的行为。指导教师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需要根据设计手册,保证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各环节不出问题,根据课题的需求,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其中包括对素材的筛选、对内容的设计、论文设计方案、撰写格式等,对学生负责。
2.充实教学资源
由于高校近年来一直在扩招[9]。而且过控专业也是比较热门的工科专业,专业教师缺乏的现状还是非常严重的,一些高校为了顺利将毕业设计完成,而且地方科研受到的限制比较多,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料,网上虽然有各类参考资料,但是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筛选起来很有难度。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需要将教师招聘的重心放到如过控专业一样的稀缺专业,将师资力量补充上来,调整好师生比例,同时将年轻教师在工作上的积极性激发出来,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
3.保证设计时间
学生为了确保升学和就业,会提出在毕业设计阶段请短假,而高校为了确保学生顺利升学和就业也会允许。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高校做出调整。因为考研与就业对学生非常重要,但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和顺利毕业对学生也非常重要,毕业设计若是出了问题,无论是就业还是考研,都是无法保证的,这就需要高校在时间上做出调整,例如将毕业设计的时间延长,同时可以将设计前的一些基础工作提前到上一学期,这样毕业设计与考研和就业在时间上的冲突就可以解决。
4.加强团队指导
现阶段高校过控专业的毕业设计是经过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多指导,在这种情况下,是不符合过控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这类专业更加注重的是实用性方面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样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专业都需要有所设计,知识面非常广泛。但专业教师无论是研究方向以及自身专业,都是受到限制的,无法给过控专业学生带来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该建立起专门的指导团队,各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从原本的一对多变成多对多,这样可以根据学生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五、毕业设计与其他环节的整合
1.与课程设计整合
实际上毕业设计也可以看成是课程设计的延伸,而课程设计相当于毕业设计的一部分,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在选题上是有一定关联性的。通常课程设计开始于第七学期,而学生经过几个星期的设计阶段,可以了解到毕业设计的方方面面,完成毕业设计的一些工作,这样学生就可以提前做好毕业设计的基础工作,有助于确保毕业设计顺利完成,这对学生解决毕业设计和考研以及就业之间的时间冲突是非常有帮助的,实际上课程设计就是毕业设计前学生要经历的实战演练,与毕业实习共同组成了实践环节,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目前过控专业正在增加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的课程,所以整合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是非常有利的。
2.与毕业实习整合
毕业实习也是毕业设计前的重要实践环节。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中,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需要进行灵活处理,要想将二者进行整合,需要注意一下细节,首先是实习基地的设立,这是毕业实习的基础。其次是高校与实习基地的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然后是课题研究需要与企业实际情况和教师研究情况相结合。最后是注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学生需要的是在应用能力上获得提升,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质,但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高校需要注意对学生因材施教,解决每个学生面临的困境。
六、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1.强化对毕业设计的重视
在毕业设计正式开始前,高校可以组织专门针对于毕业设计的讲座,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动员,要让教师和学生明确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影响着学生日后的就业以及学位认定问题。同时指导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负责的学生,要从学生正式开始毕业设计前,就形成严肃的意识。
2.提升选题规范性
论文选题要与过控专业相关,过控专业的实践价值是保证企业设备可以高效运行,是将机械、控制等各学科结合在一起的专业,在选题时需要与这些内容息息相关。在选题类型上,可以与科研单位和教师研究的课题紧密相连,一些学生可以在研究院等地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需要提升真实性,结合现有的社会资源和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团队指导,这样可以保证题目具备真实性和综合性。在选题上还是需要指导教师提供相应的帮助,因此拟题时教师要制定好指导的时间,避免造成双方的疲劳。
3.查阅文献
完成论文的第一步骤就是查阅文献,学生对查阅文献方面还是缺乏相关的经验和方法,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指导。查阅文献需要根据课题的具体内容,确定查阅的关键词,检索相关的期刊、研究报告等资料,然后完成资料分析工作和整理工作,结合选题写出文献综述。对文献的检索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例如高校的图书馆的电子资料、维普数据库等,这些途径查找到的文献是比较新的。然后是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阅览室以及各地的图书馆。最后是网上也可以找到资料,只是质量参差不齐,需要慎重筛选。
4.强化过程控制
毕业设计的所有步骤包括前期讲座、确定课题、完成文献综述、完成文献的英文翻译、完成论文设计、中期检查以及评审和答辩。经过对选题的审定和初期、中期检查,然后是答辩检查、最后是成绩评定和论文评选。这些步骤都是过程控制的关键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至少每周两次的一对一指导,然后成立专门的小组,负责管理工作,要对毕业设计阶段实施量化管理。
5.加强成绩管理
毕业设计的成绩是从三方面进行评定。首先是指导教师从设计方案、完成状态、翻译情况、学生的态度以及在个人纪律评价等方面评出成绩。然后是评阅教师,根据论文的内容质量、规范性、外文翻译的质量以及内容创新性等方面评出毕业设计成绩。最后是答辩委员会,以各小组的答辩情况,对毕业设计的内容、水平、课题、表达、工作量以及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各方面给出综合性的评价,做出毕业设计的答辩成绩。最后答辩小组会以规定的比例,对总成绩进行评定,总成绩是需要通过答辩委员会进行审核的。
七、结论
总之,毕业设计是高校学生经过学习后,经历的对所学知识的全面检查,是对在校期间成绩的总结和提升,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提升和理论研究强化的有效途径。提升设计质量不仅是为了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也是为了满足社会最新的人才需求。如今社会需要的是实用型、应用型以及创新型人才,因此在毕业设计的质量上进行提升,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人、高校还是社会发展,都是起到重要作用的。每当毕业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经验总结,这样对以后的指导工作才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娟.过控专业一体两翼协同发展的课程体系构建[J].广州化工,2016,44(23):188-189.
[2]俞建峰,崔政伟,沈贤,陈海英.基于专业能力矩阵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与实践体系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6,3(28):39-41+53.
[3]郑秀红,张翠英,王洪涛,林楠,卫明社.行动导向法指导下的《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0):241-242.
[4]高能文,王洪,李军,全学军.“双导师制”提升过控专业毕业设计工程应用能力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5,42(16):234-235.
[5]宋健斐,胡雪飞.SW6软件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设备设计中的应用[J].化工高等教育,2015,32(02):73-76+84.
[6]孙红梅,努兰•苏力坦汗.影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选择毕业设计题目的因素[J].广东化工,2015,42(01):117+100.
[7]闫绍峰,廖国进,曾红,王宏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综合改革探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4,31(02):29-32.
[8]张文华,袁文,王世刚,李东生,郝光香.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在毕业设计应用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8):125.
到学生就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分别到:火电厂,高压变电所,变电所,电业局等输变电单位进行调研。与有关人员:工段长、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教学的建议,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在动手能力方面应加强哪些内容。总结各用人单位对招聘的人员基本要求是: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到工作岗位能较快的适应工作,所学理论知识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有好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二、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现有的实践教学,我们从培养目标制定开始进行实践教学内容调整,包括电路、高压电技术、电机学、数字电子、等实验课的教学内容,电工工艺、仪表安装与调试、断路器拆装检修等实习,增加了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实践教学内容。为去变电所工作的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增加了“变电所运行与维护”的内容,包括隔离开和关断路器的拆装检修;长用测量仪表的安装与调试;无功补偿和防雷接地系统的安装与维护等。为去电厂工作的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加强了“电能输送系统运行与维护”方面的内容,包括电力变压器的使用和维护、电厂仿真运行实习、发电厂防雷接地和电力电容器、测量仪表的安装调试和使用。
三、实训教学内容的落实
增加培训场地和设备,根据强化实训的内容,对已有的电工工艺实训室、电能计量实训室、PLC实训室、输电线路工艺实训室进行了评估。根据需要增添了部分实训设备,包括高压隔离开关、气体断路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和测量仪表等。新建了输变电控制实训室,购置了10千伏电气控制系统,包括10千伏输入系统、电力变压器、低压输出系统。在利用学校现有设备的基础上,我们还与一些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的关系,组织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顶岗培训。加强指导人员队伍建设。选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深造诣的教师和经验丰富的师傅指导动手能力的培训。教师负责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不仅会操作,还要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这样操作。师傅的指导作用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包括隔离开关、断路器的拆装检修;防雷接地和无功补偿系统的安装;电力变压器的使用;各种测量仪表的安装与调试;发电厂防雷接地和电力电容器安装等方面提高动手能力,达到熟练的程度。时间安排。专业岗位的训练时间安排采取了如下办法:一是充分利用实习时间。二是利用好最后一个学期的时间,最后一学期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与岗位培训结合进行。学生可以搞毕业设计,也可以不搞毕业设计,而进行提高动手能力负面的培训,培训合格并写出半年岗位培训的经验总结即可。三是结合专业提高动手能力组织好第二课堂活动,按不同的专业侧重点,把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分成相对应的小组来进行,这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训在白天进行,也在早、晚和周六、周日休息时间进行。培训制度。为保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训的质量,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定。一是对指导人员的要求,包括人员的选择要求,在培训中的责任,对学生的管理要求。二是对受培训学生的的要求,包括按时参加专业岗位培训,在培训中虚心学习,认真刻苦。培训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保证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质量。检查。按照培训制度,输变电系对专业岗位培训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学院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对认真进行指导和管理的教学人员和学生进行表扬,对教学人员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对不认真学习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对培训中出现的其他问题,及时解决。结果。通过强化的“变电所运行与维护”和“电能输送系统运行与维护”的专业岗位的训练,使经过训练的学生在断路器、隔离开关的拆装检修;各种测量仪表的安装与调试;防雷接地和无功补偿系统的安装与维护;电厂仿真运行实习;电力变压器的使用和维护;测量仪表的安装调试和使用;发电厂防雷接地和电力电容器等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受提高动手能力培训的学生普遍感到:通过这样的培训,个人在一个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强了许多,毕业后在该岗位工作,心里有把握多了,这样的培训好。
四、结论
关键词:PDCA法;毕业论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166-02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以下简称毕业论文)是大学四年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对教学成果的总检阅。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应是系统运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锻炼过程,是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展示过程,也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教师综合素质的展示平台。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环节。
但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生源质量下降、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科研仪器更新不足等现象,同时由于指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这都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面临的问题
1.学校管理层面
过程管理不到位。学校制定有毕业论文总体管理规范,但由于学科专业数量多,各专业特点不尽相同,造成相应内容不够细致、可操作性差。同时由于存在执行不严格的情况,因此缺乏对毕业论文过程可行、有效的监管。论文成绩由答辩分数和论文评阅分数组成,缺乏前期准备、开题、实验操作能力和中期检查等过程评价。论文答辩流于形式,没有引入淘汰机制等。
教学资源短缺。学校给每名本科生提供的毕业论文经费有限,显然不能满足创新性科研实验的开支。
实验硬件不足,实验设备数量增长的速度滞后于学生数量增长的速度,难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从容地进行细致的实验和数据的获取;另外部分实验设备价格昂贵、操作复杂,需专人专岗操作,禁止本科生实践操作,他们得到的只是最终的数据和结论,也就无法得到应有的实践锻炼。
2.教师方面
师生比不合理,毕业论文缺乏有效的全程指导。每年一个导师必需指导10个左右本科毕业班学生,由于导师同时还要上课、承担科研课题、指导硕博士研究生,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很难对本科毕业生进行因材施教、个性化指导。
在毕业论文选题和具体实验、数据分析等指导工作中无法做到人人兼顾,部分导师则把任务分派给不具备指导能力的硕士研究生,因此很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3.学生方面
精力投入有限,态度不够认真。本科毕业生很少去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趋势,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遇到困难不是积极主动地自主寻求解决方法,而是过分依赖导师或网络资源。而且,毕业论文环节开始的时间是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而在这段时期学生面临着就业和考研等各方面压力,很多学生把就业和考研作为当务之急,认为只要找到工作或考上研究生,学校在就业率和升学率等硬性指标的压力下,就不会因为毕业论文质量的问题而不让他们按时毕业。这种心态导致了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部分学生实际投入到毕业论文工作中的精力和时间都极其有限,甚至敷衍了事。这也成为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二、PDCA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1.项目研究的内容、目标
PDCA原是企业工作质量循环管理方法,其目标是为了提高系统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而进行的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等工作循环的方法。PDCA 循环分为四个阶段,其中计划阶段是分析现状,找出主要影响因素,确定方针、目标以及活动计划;执行阶段主要是指进行必要培训,大胆放权,让执行者自主行事,实现计划中的内容;检查阶段是总结执行计划的情况和效果,找出问题;行动阶段是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形成制度标准。未解决的问题反馈至下一循环P阶段进行解决。PDCA方法的主要特征如下:首先是这四个阶段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各阶段可以存在交叉,但先后次序不能颠倒;其次是周而复始、连续循环,其中处理阶段是推动循环不断深入发展的关键;第三是环环相扣,在循环中提高。每次循环都完成一定的预定目标,未解决的问题作为下次循环的计划,实现工作质量和管理效益不断地提高。
PDCA方法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是质量改善的科学程序,不仅能用于企业管理领域,也能应用于教育管理领域。将PDCA方法应用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管理,能够将以往经验性的工作方法转变为现代科学管理的方法,增强管理的科学性,使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的质量得以不断改进和提高,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和管理工作的效能。
2.具体工作计划和分工
计划阶段。论文指导教师应该根据学校毕业论文工作总体管理规范的质量要求和时间安排,因人而异地制定学生毕业论文计划。论文指导教师应该事先充分与每个被指导学生进行沟通,与学生共同制定毕业论文计划,确定论文的目标、任务、时间、要求、应变措施等要素。计划工作在不违反学校对毕业论文工作要求和进度安排的前提下,尽量兼顾学生考研、考公务员、应聘等实际需求情况。
执行阶段。论文指导教师应对学生执行毕业论文计划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督促,鉴于目前大部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欠缺,不能被动地等待学生来找自己答疑,更不能对学生放任不管。应该定期召集学生进行会议交流,解决学生执行计划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并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特点,在论文选题、资料查找、方案设计、数据采集、方法选择、写作技巧等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检查阶段。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和执行过程中有一些关键点如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初稿完成、修改稿完成、论文定稿、答辩准备等,这些关键点构成了毕业论文检查阶段的重要检查点。论文指导教师应在毕业论文计划中对学生明确这些关键检查点及其检查时间、检查标准等,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执行毕业论文计划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自查、互查和教师抽查。
行动阶段。论文指导教师根据检查阶段的反馈信息,寻找学生在毕业论文实际执行阶段的不足之处,分析造成执行结果与计划产生偏差的原因,与学生共同制定消除偏差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对上述措施的执行制定计划,指导学生执行这些计划,并在执行的过程中进行检查。如此不断进行四个阶段的反复循环,论文质量获得不断提高。
三、毕业论文PDCA法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上述计划分工,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9级和2010级学生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推行PDCA循环管理法,促使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有明显提高并进行书面经验总结推广,形成管理标准。
实践教学措施如下:
1.奠定毕业论文计划执行基础
大学四年的教学期间,通过定期组织学生与专业课老师互动座谈会、学术交流会、讲座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各个专业老师的研究方向、研究项目等内容,培养学生对不同专业方向的研究兴趣,进而选择参与专业教师的研究项目,逐步建立导师制培养模式。
在大学三年级时,刚刚接触专业基础课就着手培养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在专业兴趣的基础上确立一个研究方向,进而专注于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提前制定毕业论文的研究计划,明确PDCA方法四个阶段的进度、方法及过程控制的要求。
学生参与各指导教师成立的不同课题小组,定期以学术交流会的形式介绍收集的文献资料、最新专业动态、研究新方法、专业新理论等,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增购仪器设备,合理使用实验室现有设备,统筹安排各课题组的实验时间表,提高实验仪器的利用率。
2.做好学生思想教育
由于社会就业压力逐年增大,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找工作和完成毕业论文之间的关系。
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应重点针对强化学生责任心,明确近、远期目标。督促学生毕业论文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实现所研究目标。
3.发挥教研室的作用
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促进教师互相学习,交流经验,改进管理措施,提高学术水平。
由教研室专业教师组成检查组,安排时间分别对各个课题组的进度、质量进行检查,并做出评价。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改进意见和信息依据。
每届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教研室要总结成功经验和提出存在的问题。将行之有效的好经验总结提炼,上升为标准,在今后工作中贯彻执行。同时,把存在的问题加以归纳整理,提出整改措施和计划,作为下一循环的动力和依据。
四、小结
实行了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后,学生对毕业论文各阶段的目标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有的放矢,调动和激发了大家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使毕业论文质量显著提高。
在本项目成员组指导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或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49名2009级和38名2010级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推行PDCA循环管理法,毕业论文平均成绩达85分以上。
参考文献:
[1]常金玲.基于PDCA的信息系统全面质量管理模型[J].情报科学,2006,24(4):584-587.
[2]廖志玲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82-85.
关键词:立体裁剪;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
立体裁剪是完成服装款式造型的一种直观的造型手段,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立体裁剪是一门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课程[1]。它是将布料直接覆盖在人台或人体上,通过分割、折叠、抽缩、拉展等技术手法制成预先构思好的服装造型,再从人台或人体上取下布样在平台上进行修正,确定造型效果,最终转换成服装纸样再制成服装。通过这些环节所取得的版型比较准确,可以用于制作生产纸样。21世纪,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追求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对服装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单一的平面剪裁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立体裁剪技术来解决复杂结构的服装问题。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服装人才,各大服装院校也注重对学生服装立体裁剪专业技能的培养,将立体裁剪列为必修课程。
1立体裁剪的技术要求
立体裁剪是在人台或人体上直接取形进行剪裁,不用制图、不用测量、不用运用复杂的计算公式,各个部位的轮廓造型直接取之于人台或者人体。立裁前,对人台进行胸围线、腰围线、臀围线、前后中心线、前后公主线等基准线的标注、补正等准备工作,再通过剪刀、立裁针进行立体裁剪操作。同样的,其对技术的要求也很高。(1)规范化。从款式分析、人台补正、初步造型、标点描线、假缝试样、造型补正到墨克纸样一系列流程,设计师才能达到与设计的直接对话,从而完美设计服装款式。(2)技巧性。立体裁剪需要设计师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求对人体结构、面料特性非常熟悉,有很强的空间感,能熟练地对面料进行抽缩、包缠、堆扎、编结、折叠等众多造型技巧的处理,在人台上进行服装款式设计,寻找出服装与结构完美结合的方式。(3)灵活性。立体裁剪过程中,第一,设计师要灵活把控服装的穿着效果。正确感受面料性能,比如面料纹路变化、下垂程度、光泽变化、弹力程度等对设计效果的影响,边剪裁、边设计、边修改,及时对呈现效果进行快速的调整,巧妙地解决在平面剪裁中难以估算的问题。第二,设计师要灵活把控服装的合体程度。在不同部位预留合理的松量,使服装在具有艺术效果的同时兼顾舒适性。
2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高职服装设计属于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毕业设计要求结合市场需求,根据时尚界流行趋势完成造型设计、结构设计、面料改造、胚样制作、样版确定、成衣制作等任务,最终完成具有设计感和系列感的系列创意服装。毕业设计中设计方案天马行空,存在各种形式结构表现,而要执行落地时却困难重重,普遍存在如下典型问题:(1)对于辅料种类的了解比较局限,对新面料和面料的开发使用经验不足;(2)单一的平面裁剪不能迅速、灵活地实现创意服装造型;(3)毕业设计作品较少考虑市场价值,缺乏商业性,大多数不能进行商品转化。
3立体裁剪解决的关键问题
与传统平面剪裁相比,立体剪裁技术便显出诸多突出优势,例如,可更为直观地掌握服装与人体的空间关系、面料的特征与状态、服装款式结构设计过程等,并可结合实际需求对设计方案随时进行调整[2]。
3.1服装造型设计
毕业设计的系列服装具有超前性,强调新奇,淡化实用,强调艺术与风格,着重对服装造型和面料的开拓,通过结构复杂的造型设计达到对服装结构的实验性思考与表达,往往会体现在结构的破坏重组、纽结、堆叠、打褶、抽褶等手法上,完成对面料的造型塑造。(1)省道设计。用平面的布料包裹人体某些部位曲面时,会在人体凹凸部位出现多余的量,这时,将布料与人体体表之间余量部分用剪切或折叠的方式进行处理就是省,而将其缝去,以消除衣片浮起余量,被称为省道。省道由省尖和省缝两部分组成,其目的是收紧面料,贴合身体轮廓。按照省道所在服装的部位可以分为肩省、领省、袖笼省、腰省、胸省、侧缝省等,它们的位置可以根据不同的款式进行省道转移设计,在保证省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省的位置和长短。设计师可以用立体裁剪的方式,通过特殊的技法将省量巧妙地在新颖、美观的造型中得到处理。比如,可以通过褶皱(见图1)、折叠(见图2)、表现肌理设计省道(见图3)。运用立体裁剪进行省道设计时,面料余量一目了然,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省道形状和位置,直观感受成衣造型。(2)廓形设计。使用立体裁剪进行廓型设计时,对于衣服边缘线、肩部、袖笼等的造型,可以根据设计直接剪切出一些不规则的轮廓线,比如夸张的肩部(见图4)、不对称的结构设计、异形的廓形,并对视觉上的不协调形式可以及时调整,确保局部与整体的和谐关系,使设计作品能体现出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的形式美感。(3)局部造型设计。个性化服装是突破平板式的设计模式,寻求新的设计元素、表现方法。在立体裁剪时,将面料按照一定的规律走线,并把线迹抽缩起来,使面料形成凹凸不平的褶皱(可根据不同的线迹抽缩后形成不同的效果,见图5),增加服装的层次和视觉肌理,形成不同的节奏、韵律。类似的特殊造型设计还有添加、镂空(见图6)、折叠、堆积(见图7)、包缠(见图8)等手法。这些特殊造型样式极大地丰富了服装的局部设计,为设计师进行造型设计提供了更多发挥的空间,而立体裁剪则让这些技法的实现变得简单、直观且准确。
3.2衣服合体程度
如何让学生掌握服装与人体结合的关系、从三维人体到二维平面的结构关系,一直是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3]。服装在满足艺术性的同时,也强调穿着的可能性和舒适性。根据人体结构与运动习惯,身体各个部位对服装尺寸及放松量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平面剪裁中对松量的把控是依据丰富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但是当服装款式和造型变得复杂而富有空间感和层次感时,平面裁剪的精准度就会所下降。在立体裁剪时,首先对人台根据模特三围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用面料设计造型的过程中直接观察到面料与身体的距离是否能达到对穿着活动时的空间要求,这就让立体裁剪出来的服装穿着的舒适度有了很大提高。3.3面料特性把控不同种类的面料都其适用的服装类型,轻薄飘逸的雪纺、乔其纱、欧根纱、真丝等适合时尚悬垂的服装;棉质面料适合舒适穿着,在服装中使用比较广泛;有弹力的面料多用于运动休闲服装类;等等。面料的特性会影响服装造型,在立体剪裁中,不同服装部位采用直纱、横纱、斜纱进行剪裁能营造出不同的效果,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面料的成型性,有效帮助设计师进行面料的配置,实现对面料的合理使用,加强运用立体思维进行设计的意识,同时激发设计师的设计灵感。
4结束语
立体裁剪在造型过程中体现了其直观性、实用性、灵活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的特征,同时在造型时对于放松量捏取多少的准确把握以及面料经纬方向的控制,使其在毕业设计服装制版过程中对平面裁剪起到有益的补充,让服装设计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别之处,使学生能够时刻抓住自己的设计灵感。立体裁剪技术会成为未来服装主要的造型手法,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不断更新和深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雪娜.服装设计中的立体裁剪技术研究:评《服装立体裁剪与设计》[J].印染助剂,2020,37(4):68.
[2]赵伟.高职纺织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之初探[J].化纤与纺织技术,2018,47(1):15-18+50.
摘要: 从工科专业大学生在专业学习(课程教学、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中所暴露出的知识割裂等现象,分析了专业技术的理论性、实践性以及整体性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并据此提出几条合理性的改进建议,希望借此引起同行注意,以共同建设对工科专业大学生的合理高效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 知识割裂;工程教育;理论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0引言
当前中国工科专业大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各种现象收集起来加以分析,一是在教学中随时改进,二是求教于教育专家,也可给同行教师、学生们参考。本文主要是根据作者在进行机制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时收集到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的建议。
1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中的问题
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中,我们和学生除了当面指导外。还和学生通过Email和答疑笔记本相互交流。答疑笔记本就是学生每人一本,教师不在场时将问题记下来,而后传递老师,老师解疑后在传给学生。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渠道,还记录下学生的问题和学习过程。
1.1 初级阶段在毕业设计的初期阶段,常见的问题有,“对课题不了解,不知道如何入手去做;甚至在教师多次讲解之后,到了设计第3周,仍有学生提问“课题究竟该如何下手去做?”。在课程设计中没有这种现象,通常第一天讲解后学生就进入工作状态,当然,这与课程设计有相关指导书有关,学生有可以参照的样本。
在毕业设计初期,学生大部分不会进行文献检索及撰写综述,对外文文献的检索、翻译相对更差些。文献检索课程学习过了,但并未真正实施一次,大部分同学作法是根据题目中的名词在图书馆里的电子资源直接检索,然后下载一些文献就算完成了。有些题目如设计类题目的检索词提取未必合理,出现相关文献过多、过少甚至没有等情况,此时学生通常会返回咨询老师,希望老师给出一个固定程式来逐步完成这个任务。至于综述的撰写,当然不要求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组织、编排文献的能力,多数是根据教师的提示完成文献综述的。
1.2 制定方案阶段这部分工作是以前学生上课时未曾进行过的。虽然教师已提出一个初步方案,且要求学生一定有自己的见解。学生此时较为茫然,教师上课时多次强调各种方案是根据课题需求和条件来提出的,如专用机床,首先编制合适的工艺规程,再根据工艺规程提出专用机床的功能设计及结构方案。学生对该问题反应不一,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提出一个以上的方案和完成分析。个别学生一直不能提出有效方案。只有极个别学生提出有创新意义的方案,再去除不合理的部分后,真正有创新性的新方案少之又少。这些学生往往本身就有创新的冲动和激情,并保持整个设计过程中。如一位学生自主提出苹果套袋机的设想及结构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并制作样机,该生在就业时,理所当然成为企业首选的对象。
1.3 设计阶段这一阶段学生较为自如,因为进入常规机械设计阶段。而常见的齿轮、轴、轴承、连轴器等设计及校验,均是以前机械设计中讲过、做过的,同前所述,课程设计总有样板参考。但实际上这一部分出错在于力学模型建立有误。如学生问“设计特种加工设备其前端面喷嘴受力极小,可忽略不计,那么轴的载荷如何确定?”。其实这里要考虑各移动部件的自重和摩擦力,因为移动部件速度很低,可以忽略各部件的加速度,但运动部件的爬行应考虑。
有一个题目是利用机械振动完成加工过程的,这里振动部件的惯性或转动惯量需要计算,此时学生需教师专门辅导来建立力学模型。对于各种常见机械零件的强度校核,本身有机械设计和材料力学教材的例题为榜样程序可遵循,学生处置较为顺利。实际上学生需要的是根据部件服役条件建立如同课本的力学习题模型,学生才能较为顺利的完成强度计算校核的问题。
设计进程中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几何形体的设计和表达。较常见的问题是由机构简图不能设计出可承受实际载荷的构件来。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安排有过此类教学内容,主要是给出实际结构绘制出机构简图并分析其载荷分布,这就是机构分析。而由机构功能需求构思机构简图,进而设计实用机构,就是机构综合问题,这并无确定途径可循,学生对此类问题表现较差。
图形表达是机械制图知识的应用,常见问题是无论是否表达的需要,在装配图和零件图均用三视图,对于装配图中剖视、向视等技术手段应用不足。在绘图过程中,存在大量图形表达不规范,如螺纹、轴承、销钉等画法不合标准,此类问题易指出、修改,只是数量太大,最终图纸上的此类错误仍不能充分改进。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课程设计,因为有所参考。通常学生较易完成图纸设计,而且多人同一题目,学生间相互可以借鉴。近年来,网络上有不少的课程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本来可以作为参考资料,却被个别学生作为抄袭的素材,此问题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但其影响恶劣需另撰文讨论。
1.4 设计完成阶段这一阶段,就是学生完善图纸,修订设计说明书的环节。对课程设计因有章可循,学生基本无什么新问题。但在毕业设计,因一人一题,且各届不同,学生的问题最常见是图纸、论文不规范,图纸编号、图号及图纸上的技术要求细节规范等与产品的制造使用紧密相关信息有误。学生不了解制造企业的运作过程,不能理解这些技术规范含义。如机械零件设计中的合件要按照装配图的形式把各分零件标出序号和列出图号,以便组织分零件加工。合件图纸要有零件图一样的加工信息,因为合件在焊、铆后常常还需进一步加工,这些图纸表达又依据制造方法不同各有变通处理,这对于实践经验欠缺的学生,需要特别辅导。对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就是依据企业对产品或装备设计计算说明书的要求来制订规范,要求详细记录课题来源、原始条件、方案讨论分析、各部分设计计算过程,文档编写和图纸绘制编排,都是在新的计算机技术支持下完成的,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这也是现代企业应用计算技术进行管理的要求,这些相关规范,都有现实企业运行需求的背景,这些规范均无执行、理解上的困难,会因为学生作风上的细致和粗疏,或在敬业程度上差异而有相当大的差异。
2上述问题的分析
以上问题原因何在?作者认为,技术本身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理论性。技术的实践性要求技术教育的实践性,而技术的理论性要求知识的完整性。现行教育过程由于成本的限制,使得实践环节不足,而现行的考试制度又使得理论体系分裂成可考试的知识点,这便于考试而损害了理论体系的掌握。
2.1 技术的实践性教育技术的实践性属于技术处理对象的物理实体性质。如机械工程中的各种机械实体,这就使工科教学特别倚重实验实习环节,尤其是实验课程,即使在目前各工科院校受制于成本之时,实验课程仍然有相当分量的。当然,这种实验和培养技术工人的操作不一样。美国工程和训练技术认证委员会提出工科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1]。国内的情况是很少有院校做到“设计实验”,其余环节都受到重视,有不同程度的落实。
实践对工科大学生的重要性,首先表现为是理解技术本质意义的基础,因为工科学生的专业能力就是要能够产生新的实体成果,设计的机械装备能够造出来,能够完成预定功能,编制的工艺能够成为制造合格产品的依据,这当然更是学生就业单位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
复旦大学李永红认为,“技术的实践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技术产生于实践之中。另一方面,技术的实践性表现为各种状态的技术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才能变为现实的技术,发挥其功能”[2]。作者认为,技术的实践性还表现为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真正掌握技术。在校的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远不足使学生“掌握”技术。只是为以后从事技术工作做好基础准备,并为技术的理论知识学习做好准备。
当然,技术的创新更是需要有实践知识为基础。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见到一些聪敏学生提出的一些创意。大部分是无本之木,但也有例外。如一学生在打磨相当数量的金相样件之后,想出砂带式研磨抛光机,教师告诉他,这个想法很正确。因为已有现有的商业产品。分析他的思路,还是来源于手工重复磨削样件得到启示。
2.2 技术的整体性技术整体性主要指综合性,即各种专业知识的交叉,技术有本身发展的逻辑,并不按某一种人为划出的范围去发展。如医学上用水射流作肝切除手术,可以保留肝中的血管不被切断;而现代机械加工中不可代替的电火花加工技术,其实是从电器开关寿命研究中开发出来的,技术上各专业交叉综合,是技术上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技术的整体性还在于任何一项技术工作,都需要综合应用工科教学中的各门知识。设计一套机床夹具,涉及机械制造工程学中的夹具定位原理,切削力计算等,还要涉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等多门课程,甚至一些先进夹具还会涉及数控技术,传感器技术,这些相关知识都是分散到各门课程中教授的,而考试题目的设计是以“知识点”为单位来设计的。这对学生造成错误引导,即将各门课程内部有较严密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断裂成为“应试碎片”,正如重庆大学王晨续所说“在长久的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理工类大学生,也在考试的压力下学会了各种应付的方法,思维的经济性原则让忙于应试的学生在重压下投机取巧,并导致学生心理上某种程度的扭曲,妨碍了创新心理的健康成长。” [3]。而现在学生们从应试能获得的成就感是他们人生经历中最重要体验。又在社会、教师、父母、同学的相互鼓励下,认定“考上XX,就是一切”,更加剧了学生不是从知识的掌握而是从应试角度来学习。现行教学环节中已有为数不少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性教育的重要环节。但学生们“不考试,不重视”,效果有限,一些高职院校强调“项目教学法”,是培养综合能力途径,但不太适合本科段教学,因为项目教学法容易造成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
2.3 技术的理论性没有理论基础的技术只是技艺,是经验总结,这是技术发展过程中初期阶段。现在新技术活动中,仍有大量的“经验”有待深化为理论。只有经验,技术成果有限。我国两千多年前越王勾践的剑就有现代化热处理硫化的效果。但这不能指导我国冶金工业在春秋战国有如同现代一样的发展。现行工科教育从开始就有数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基础理论课程,这为学生以后发展打下基础。从前述学生的表现看,不是学生不理解这些理论,而是综合运用这些理论知识的教学环节不被重视。如学生对于力学模型建立通常困难,原因之一就是力学习题和考题中多是将模型建好学生来计算而已。这现象一是因为理论知识掌握还不够深入,二是学生综合练习环节少。作者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不强调课本习题的求解,而是布置“创新大作业”。如“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和“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中辅导学生实际完成一个工艺装备设计或其它装备设计。这其实就是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之外,再增加一次综合教育环节。当然,实际效果是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有创新能力或综合应用各门知识的能力。这些作业还可以锻炼学生多人合作、设计制图、写作等能力。这需另外分析讨论。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认为,工程决不是单一学科的理论和知识的应用,而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实践过程,它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特点。相应的教育环节也应放在“综合,实践,创新”之上[4]。
3改进的途径
3.1 对于目前技术教育的改进首先在技术以外入手上文引用徐匡迪关于工程师要有哲学思维的论述,那么培养工程师的教师首先要有哲学思维,将要成为工程师的学生需要有哲学思维锻炼的机会,这当然不是增加哲学课时,而是要求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带有哲学思维的引导,要求教师有哲学思维的水平,推动学生哲学思维的能力。
3.2 改善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耗费大量成本,不能根据需求来增加,可行的途径是改善现有实践环节。如现有实验课在预习及实验报告撰写上还有教育资源挖掘潜力。作者较看好的就是现行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是两个可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性及鼓励部分学生创新的环节。毕业设计题目设计及教师指导环节,还大有改进必要。尤其是毕业设计指导环节,是大学教育过程中难得的师生面对面交流的环节,各校对此都有详细规范程式,根据作者经验,实际执行的效果和教师个人水平有很大关系。
在校举办的各类挑战杯大赛,创新大赛是对学社国内工程技术教育极好的形式。限于指导教师的数量和物质条件,只能是部分学生受益。
3.3 考核办法的改进这对学生是最有效的引导,作者在对课程中对创新大作业给予30%的分数后,学生全部完成自选的相应的作业内容,虽然水平有较大差异。考题设计中增加一些综合题目,也有一定推动作用。
最终是达到学生能对技术的综合性、实践性有所掌握,并具有初步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Winncy Y. Du, Burford J. Furman, Nikos J. Mourtos:On the ability to design engineering experiments, [C], 8th UICEE Annu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05 UICEE, Kinston,Jamaica.
[2]李永红.技术认识论探究—关于技术的现代反思,复旦大学[D],200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