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1 07:52: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艺术之间是相通的,教学活动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需要这种虚实结合,才能更好地把握、分析文学作品。不过,在这里我们将其称之为“空白艺术”。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语文教研教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要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讲究师生、生生合作,最终达到探究的学习目标。怎样才能完成这些目标呢?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
一、在处理教材时,给学生留下思考空白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的就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里的“思”其实就是给学生留下空白的思考天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过程的意思。
然而在长期的教学模式中,师授生学占了主流。学生一直是学习的接受者,教师按既定的教案设计问题给学生,答案也是唯一的标准答案。基本上不给学生主动或创新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于是课堂成了老师表演教案剧的舞台。尤其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指引下,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一堂课教师是滔滔不绝,面面俱到,生怕哪个知识点没讲到位,会给学生的成绩板块留下“空白”。实质上,这种满堂灌输的旧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所以我在教授《项链》这篇文章时,就大胆运用空白艺术,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角度的创新思维。对于文章结尾一句“可是我那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我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有组长、记录员,让大家合作讨论,续写这个故事的结局,比比那个小组 的结局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果各小组同学都能各抒己见,有从鲁瓦栽夫妇角度写的,也有从佛来思节夫人的角度续写的,还有从车夫角度写的,更有从项链的真假角度以及珠宝店老板角度写的……不一而足。
这样通过学生的参与,交流,共享。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拓宽了学生作文的思路。
二、在教学时间上给学生留点“空白”
《劝学》里边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谈的是只思考而不去学习的道理,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吾尝终日而学也”。没有“须臾”时间去思也。从早到晚,学生的时间都被排的满满当当,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众所周知,牛吃完草料还有一个“反刍”的过程,那么学生在什么时间去消化所学的知识呢?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空白。于是,在教授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道士塔》第二小节时,作者这样写道“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我有意识地放慢速度,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等什么?”,自然而然学生就会产生思考,联想到王道士这个愚昧人践踏文明的可恶行径,也能从中体味到作者的愤慨与无奈。还有在教授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有意让学生感悟大师言简意丰的艺术魅力,在朗读的过程中就放慢速度。语调沉重,学生自然在脑海里会形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不出话来?作者以什么来纪念?然后再让学生讨论。那课堂效果就不一样了。因为学生的思维被点燃了。也就达到了对文章“情”的体验,“理”的感悟。
除了上述之外,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的空白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真正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给学生这么多的时间,学生能主动学习吗?这种模式会不会影响高考成绩?从目前看这种方式可能不受“功利性”家长的欢迎,也可能不会马上出成绩。但我们要从树人的角度思考,我们教书育人培养的不是一个个充满填充物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只有抓住新一轮改革的契机,长期不懈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创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新思维新见解的平台。让他们多一些自己的真知灼见,少一些固定模式的浇灌。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注意教师自身的情感表现
教师良好的情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饱满热情是诱发学生情感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做到为人师表;要与学生建立美好的师生关系,深厚的师生情感,与学生打成一片,交流思想,爱生如子,给学生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在课堂教育的全过程,教师必须时时体现出:亲切的教态,期待的目光,和谐的语言,体贴的心肠。只有这样,才能传递自己的情感,而不应该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置学生的自尊心不顾,用粗暴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学生,使学生受尽挫折,以致厌学。这哪还能使学生接受自己教育教学内容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一一人的自尊心。”只有用情感对学生进行感染,才能使每堂课都能在和谐的气氛中顺利进行。
二、发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既重知识,又重情感,“以情促知,以知促情”,注意充分发掘课文中知识本身的魅力。变教材为学材,变教案为学案,注入情感因素,使之活起来,成为可以接受的信息源。因此,有教《包身工》时拍案而起的情感冲动;有教《故都的秋》时眷恋、落寞、苍凉的美感;有教《琵琶行(并序)》时受挫、失意、沦落之情。再譬如,教《声声慢》这首词时,首先介绍李清照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激起学生对李清照晚年饱受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接着我声情并茂地配乐吟诵这首词,动情之处,声音颤抖,呜咽流涕。在整个吟诵过程中,学生的伤痛之情如决堤之水,横溢难阻,雷鸣般的掌声不断爆发,反复冲击我的吟诵,真正营造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伤氛围。正是有了对教材内容的情感发掘,对教材内容的情感演绎,才使这堂课获得全县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三、增强教学手段的情感功能
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是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性的重要方面。在授课时做到:使用教具创设情境;播放录音、录象再现情境;扮演角色进入。隋境;象征性活动带人情境。如讲授《飞向太空的航程》,利用多媒体放映“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太空的录象资料,对照课文,联系画面,让学生“亲眼”目睹“一个民族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加深对课文的感受。讲解《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用语音机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旋律,借以烘托悲怆、沉重的气氛。教戏剧单元(《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采用了编课本剧的形式。同学们先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本内容,有的当导演,有的当演员,将课本搬上舞台。别看这么搬一次,比起坐在课堂上听讲,学生的脑筋动得“深”多了,也有“味”多了,而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在课堂中也得到提高与发展。
四、激发学生好学的情感动机
关键词:学生主体、课堂动态、教学机智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份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成功的课堂教学,自然少不了随机应变。所以,“教师像蜡烛”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值得提倡;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却不值得称道。教师应该是引燃器,主要职能不是自己燃烧,而是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智慧之火,激发学生的激情。
课堂机智,是衡量一个教师成熟优秀的一个硬指标。课堂最大的难题是它是变化着的,你可以预设,能否达成、效果如何却要看生成。所以一个真正成熟的教师绝不仅仅是能上出精彩的示范课,而是灵活机智的驾驭每一天的课堂。因为前者可以靠群策群力或者排练、表演的。
1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的界定: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有深浅之分
浅层次的课堂机智是驾驭课堂,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站到讲台之上的教师,首先是一个管理者,要负责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面对的学生又是千差万别的独立个体,突发事件有各种可能。比如学生有时会做出有违课堂要求的行为。如果教师疾言厉色甚至气急败坏可能不但不能妥善处理问题还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这个时候教师就一定要沉着冷静,处变不惊,机智灵活的处理问题。
一次上课铃声打响,我正准备讲鲁迅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而一个同学拿起桌上的牛奶慢条斯理的开始喝,在这之前学校已经三令五申课堂不许吃喝东西。我灵机一动说,“同学们,鲁迅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这是大家熟知的,可大家一定不知道,他还是一个伟大的魔术师,”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教室里鸦雀无声,喝着奶的孩子没放下奶却也边喝边听,我接着说,“有鲁迅先生的名言为证――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学生们开怀大笑,稍微平静下来我接着说:“现在我发现咱班有个小魔术师,他现在喝的是奶,大家猜他吐出来的会是什么?”同学们哄堂大笑,喝奶的孩子不好意思的放下奶,认真听讲了。在我看来,这种处理突发事件的课堂机智其实是一种有智慧的幽默。
深层次的课堂机智,我把他理解为是一种“抓住课堂时机,有智慧的引领学生学习” 的能力。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他应该是一个领导者,要带领一个团队在知识的战场上冲锋陷阵。而学生又不是只听指挥的机器,是有血有肉,有认知差别、有独立思维的活生生的人。所以课堂教学中的机智不是嘴上功夫,不是简单的插科打诨,逗你一乐,他应该是知识丰厚积累前提下的自然生成。因为洛克早已说过:“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
2n堂教学中教学机智的运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教学机智?
首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性,真正落实以生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如此看来,教学机智并不简单的是教师个人素质、自身能力的一种体现。它归根结底应该是教师思想观念的问题。是教师在思想深处是不是打下了“以生为本”的烙印,如果真正能认识到课堂归根结底是学生的课堂,教师“教”只是手段,学生“学”才是根本,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不会墨守成规,就能够灵活变通、及时修正调整,教学机智就有了产生的条件。
其次,要厚积薄发,学堪为范。
教师在学识上的高度决定着教学机智的层次。除了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必要经验之外,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的深度、广度,决定着老师能否应对课堂突发事件,并能做出机智有效地处理。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影响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还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
孩子们喜欢我的语文课堂,我想可能就是因为我的逗趣幽默里有着一种“文化味”。 而我的所谓“机智幽默”是有底气的,那就是课堂教学之前认真细致进乎苛刻的准备和将所有可用时间用来读各种“闲书”。
再次,要因势利导,善于转化。
就像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随着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充分施展自己的随堂机智。
下面是我教学实践中的实例:一次是讲作文《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下面的一段我备课时是作为正面的例子的:“我正贪婪的嗅着蛋炒饭的香气,突然看到一根头发。那发丝又黑又长,分明是妈妈的头发。我眼前不知怎地,浮现出妈妈为我做饭的情景。昏暗的灯光下,她擦着汗珠,不小心碰掉了一根头发,她完全没有注意,因为她的心全在儿子身上。我停下筷子,细细的凝视这根头发,它是柔软的,比一根草、一滴水、甚至一片云还要柔软,比它更柔软的,我猜只有母亲的心了吧?”我觉得他描写细腻,手法得当。
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让大家把不喜欢的文段挑出来时,第一个被挑出来的竟然是这一段,学生的理由是,饭菜里有头发感觉会恶心,就不可能想到后面的那些。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学生说的的确有道理,不能生硬,必须因势利导,于是我顺势得出第一个结论――真实是作品感人的前提。之后我让大家修改一下,这段怎样能真实感人呢?学生说如果是白发就不会觉得恶心了,或者把妈妈改成奶奶,或者交代妈妈是带病为我准备早餐……,这样自然的引出写作的第二个要点――注意细节。
因为这个小意外,我深深的明白了课堂有着各种变化的可能,就算设计的再精心,以不变的教案都不足以应付百变的课堂。精彩的课堂是以变应变,因为碰撞所以变化,因为变化成就精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因势利导,抓住时机,善于变通,就会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火花,从学生的质疑问难、思考探究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不断生成的需要,顺势对自己预设的问题、教学思路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然后就能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
综上所述,教学机智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行为,它首先是对教学活动的本质的一种深刻的认知,然后需要通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进而成为一种智慧,之后才是在教学活动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恰当的行为。它符合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以生为本”,有助于改变老师的教学模式进而能够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创建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的新的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1]赵正铭《略论课堂教学机智》,《中国教育学刊》2002(3)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