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温馨提示标语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20 21:20: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温馨提示标语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温馨提示标语

第1篇

1、经营以诚取信消费依法维权

2、美丽**我的家放心消费靠大家

3、放心购物有绝招

4、诚实守信手牵手放心消费心连心

5、放心消费你我出力和谐社会大家得益

6、消费前看证照消费后索发票

7、销售的是诚信购买的是放心

8、手拉手创放心消费环境心连心建文明和谐社会

9、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展现诚信行业风采

10、微笑欢迎您诚信服务您放心送给您江苏通州邱剑波

11、经营选择诚信消费选择放心

12、放心消费一小步和谐社会一大步

13、对消费安全多一点关注为美好人生尽一份责任

14、构筑产品质量“防火墙”编织放心消费“维权网”

15、按需点菜不浪费知足“肠”乐又实惠

16、消费关乎民生放心彰显和谐

17、共创放心消费同迎奥运盛会

18、消费是您的权利放心是我的承诺

19、莫因损小而不维莫因利暴而为之

20、网络购物有风险谨慎支付防诈骗

21、诚信赢得市场放心温暖人心

22、发票虽然小维权少不了

23、唯利赚一时诚信赢一世

24、共创诚信社会同享放心消费江苏无锡严西楼

25、不开昧心店常有回头客

26、我的诚信赢得你的放心你的放心检验我的诚信

27、做诚实守信经营者当文明理性消费者

28、诚信自律你我他放心消费千万家

29、今天付出诚信明天收获信誉

30、放心消费责任有约

31、厚德能载物诚信得天下

32、诚信经营赢天下放心消费乐万家

33、诚信经营聚焦缤纷世界理性消费演绎精彩人生

34、平安和谐是**的风景放心消费是江苏的名片

第2篇

类型

对新闻标题中的时尚语言,我们根据其来源和构成两个标准进行分类。

来源

1.外来表现形式:(1)港台。改革开放以后,大陆与港台的联系日益紧密,港台的一些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想也逐渐进入大陆,大陆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所以,一些港台词语也就进入大陆,从而在新闻标题中频频出现。如:

新闻互动仍将继续(《每日新报》,2007.03.01)

全球设计大师聚首深圳分享创意成果(《深圳特区报》,2008.08.29)

胡连会共同愿景写进政纲(《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08.22)

(2)国外。当今的世界,信息发达,语言的接触日益频繁,所以,越来越多的外来语言形式走进我们的生活,这种现象肯定会在新闻标题中有所表现。如:

刚柔相济徐昱华VS加里亚莫娃(《人民日报》,2006.03.23,第12版)

想要钱先“PK”(《经济观察报》2008.09.07)

2.方言。我国的方言很丰富,有些方言词语表现力非常强,如果普通话中没有相应的生动的词语,那么这些方言词语在合适的时候就会成为一种时尚语言进入普通话,进而出现在各种场合,当然也包括新闻标题。比如,在小品、电视剧中,东北话势头强劲,有些东北话就通过电视、网络迅速流行开来。“忽悠”就是比较典型的:

创意不是“忽悠”(中国质量新闻网2008.02.14)

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的经济发展迅速,广东话成为一种强势方言,再加上香港也属于粤语区,香港的电影电视大量进入内地,所以,许多粤语词语也日益流行。如:

少做些无厘头的调查(《中国青年报》,2007.07.13)

3.事件。目前,我国的网民数量很大,网民们关注国计民生,国际、国内发生的事情通过网络快速流传,这是事件中产生流行语的一个原因。近几年特别是2008年,我国发生了很多大事,这些大事就产生了很多流行语,这些流行语也进入了新闻标题。如:

谈天气也是一种“叉腰肌”(齐鲁晚报电子版,2008.08.31)

4.旧词新义。有些汉语中固有的词语,意义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意义。产生新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1)比喻。

广东电信出奇招移动联通市值蒸发百亿(《财经时报》,2003.01.05)

“蒸发”的本义只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但在上面的例子中却是指利润的减少或消失,现在“蒸发”的“消失”义已固定为“比喻”义。

(2)托形。现在的年轻人追求时尚,所以,在语言的使用上喜欢标新立异,“托形”格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辞格,它是“将一个复杂短语加以紧缩并假托于既有词语,造成新旧所指和结构完全脱节,并能实现生动的调侃幽默效果的修辞方式。”①如:

美貌“白骨精”两次分手经历(《新闻晨报》,2008.02.21)

(3)双关。这里既有谐音双关,也有语义双关。如:

海归四谈:“海龟”变“海带”?(留学网2004.02.16)

“海龟”的“海”是指海洋,“海归”“海带”的“海”是指“海外、国外”,二者的意义是相关的;而“龟”与“归”、“带”与“待”则是谐音双关。

5.网络。我国的网络越来越普及,网民的数量日益庞大,论坛五花八门,有些网络词语产生以后迅速流行,所以,这些流行语很快会出现在新闻标题中。如:

网络语言:是恐龙还是美眉(《北京晚报》,2001.02.19)

构成

从构成上看,进入新闻标题的时尚语言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词语。这是数量最大的一类流行语。在语言的三要素中,一般词汇是对社会变化最敏感的部分,变化最快,特别是在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一般词汇更是大量增加。所以,时尚语言中词的数量是最多的,在新闻标题中也是大量出现。如前面提到的“互动”“愿景”“白骨精”“恐龙”等。

2.字母。流行语中的字母有英文字母,也有汉语拼音。英文字母的如:AA制、B超、VIP、IP电话;汉语拼音的如:MM(妹妹)、GG(哥哥)、JJ(姐姐),等等。但这一类流行语中,英文字母进入新闻标题的比较多,如:

WTO为中国教育带来什么(《中国教育报》,2001.12.29)

3.语素。现代汉语中的语素大多是单音节的,不能单用,但现在有些单音节语素向词转化,在新闻标题中出现,如:

小小“鲨鱼”头上炫(《长沙晚报》,2008.09.05)

中国竞争力源自巨国效应(《广州日报》,2006.07.02)

还有一种外来语,刚开始是作为一个词引进的,但后来其中的一部分词缀化,成为很能产的词缀,如:“模特”是一个外来词,但现在“模”可以说是一个词缀,前面可以出现很多词根,构成新词。如:

重庆市场难寻唇模、手模、足模(《重庆日报》,2005.05.11)

美丽的车模(《竞报》,2006.12.26)

“房模”登场“楼市秀”(《广州日报》,2005.02.25)

4.短语。流行语中的短语大多来自事件,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介迅速流行开来,如,近期非常流行的“打酱油”(网络上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用此话回帖而已,现在在网上一般用来代替“路过”,用来进行快速回复。)“做俯卧撑”(跟“打酱油”意思差不多)。

他们不是来打酱油的(《南方日报》,2008.08.05)

不打酱油了,改做俯卧撑(《天府早报》,2008.07.04)

5.句式。由于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在语言运用上也愈加灵活,在句式运用上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突破原有句式的常规,二是产生了新的句式。

突破原有句式的常规。“句式的演变与词语的演变一样,是一种由实到虚的过程。……句式的演变最终由实义句式变为修辞格式,即由表示叙事行为与逻辑关系的句子变为表达某种特定语用表达效果的句子。”②比如:“有一种A叫B”这种句式,常规用法是“命名”与“分类”:

有一种鱼饵叫“老鬼”(《中国钓鱼》,1994年第4期)

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人们突破了一般的用法,让这种句式成为表达暗喻的一个手段:

有一种伟大叫“平凡”。(《河北日报》,2005.12.28)

新的句式。在语言的演变中,有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句式,刚开始可能会被认为不规范,但由于它们具有特殊的表现力,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也有一定的动因,慢慢地就会流行开,有些新句式在新闻标题中很常见。如:动宾结构带宾语。传统语法认为,动宾式动词本身已经有宾语,后面不能再有宾语。所以,有人认为动宾结构带宾语是不规范的用法。但在实际中,新闻标题越来越多地运用了这种句式:

珠啤携手中国篮球(《新闻晚报》,2007.05.28)

全球最大新闻中心落户2008年奥运会(《四川青年报》,2001.08.01)

表达作用

经济。(1)减少了新的语言形式的出现。现在的社会发展迅速,如果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都用新的语言形式来表达,那么,词语、句式等语言形式的数量就会无限增加,加重了人们的学习负担,所以,人们就利用现有的语言形式,增加、改变它的意义,这样,从整体上看,就减少了语言形式的数量,比较经济。

A.语义的扩大。语义的扩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词义的扩大,如:

搜狐承建姚明官方网站(《南方网》,2003.05.15)

“官方”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解释是“政府方面”,而在上面的例子中很明显不是这个意思,它指的是“正式、正规”。

词义的扩大是词语成为时尚语言的一个常用的途径,这类词语非常多。

二是现成句式的新用法。如:

美女也愁嫁的4个特别原因(深圳新闻网,2008.04.04)

男人也整容(青岛新闻网,2004.l2.05)

淑女也疯狂(南方网,2002.11.19)

“也”在现代汉语中有顺接、逆接两种用法,顺接是它基本的用法,但是,在新闻标题中,出现了大量“也”的逆接用法,并且迅速成为一种时尚语言。

B.语义的转移。有些词语在成为时尚语言时,语义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原来的意思了。如:

如果新闻成了忽悠……(东方网2008.07.30)

股市忽悠了谁?(《江门日报》,2008.10.17)

近年来,“忽悠”这个方言词很流行,连台湾人也开始用了,作为时尚语言的“忽悠”,有以下几个意思:动词,欺骗、诓骗、诈骗;名词,骗子;上当、受骗,用在动词“防”的后面。③但在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词典》、李荣主编的《哈尔滨方言词典》中都没有“欺骗”“骗子”的意思,这也就是说,“忽悠”由方言词变为流行语时,语义发生了转移。

C.词类的活用。

女主播又“凸点”,也太CCTV了!(新华网,2008.03.02)

CCTV是中央电视台的英文缩写,是名词性的。由于人们对它的某些方面不满,认为它太严肃、呆板,运用时就直接在CCTV前加副词,这样CCTV就具有了形容词的特征。

(2)简洁。新闻标题中大量出现时尚语言,原因之一就是新闻标题要简洁,而时尚语言正好符合这一要求。如:

珠啤携手中国篮球(《新闻晚报》,2007.05.28)

如果按一般的说法,应该说“珠啤与中国篮球携手”。很明显,这没有“动宾结构带宾语”简洁。

印象浙江(大江网,2007.04.22)

这种名词的组合形式近年来也很常见,也可以说成“对浙江的印象”,很明显,“名词+名词”的形式更简洁、新颖。

讽刺、幽默。有许多时尚语言在表达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附加色彩,讽刺、幽默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附加色彩。

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需要不断减压,舒缓一下。新闻标题采用时尚语言,可以把一些严肃的东西平民化、娱乐化、游戏化,让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会心一笑,轻松一下。如:白骨精、无知少女、我是出来打酱油的、做俯卧撑、范跑跑,等等。

新颖。社会是丰富多彩的,语言也是丰富多彩的,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如果一种表达方式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阅读疲劳,这时,如果换一种说法,就会显得新颖、有趣,就会成为一种时尚语言。新闻标题由于具有特殊性与重要性,它在准确传递信息的时候,还要努力引起人们的兴趣,所以,语言形式必须新颖,这样才有吸引力,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另外,作为新闻标题,要反映最新的社会生活现象,新的语言现象也是其中之一。所以,新闻标题中的时尚语言大都具有新颖的特点。如:

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忽悠――欺骗

落户2008年奥运会――在2008年奥运会落户

蒸发一千亿――消失一千亿

前者是时尚语言,与后者相比,前者比较新颖。

结语

新闻标题中的时尚语言有各种各样的来源,构成方式丰富多彩,具有经济、讽刺、幽默、新颖等方面的作用。关于新闻标题中的时尚语言,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

注释:

①池昌海、钟舟海:《“白骨精”与“无知少女”:托形格略析》,《修辞学习》,2004(5)。

②高再兰:《一种新的暗喻格式:“有一种A叫B”》,《修辞学习》,2007(4)。

③谢旭慧:《新流行语“忽悠”》,《修辞学习》,2005(5)。

第3篇

一、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是基础

中语会会长陈金明先生一次在承德做报告,谈到这样一个细节,他说他与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特级教师程翔和清华附中全国特级教师赵谦翔等几位老师经常在深夜11点多通电话,那时候他们还在钻研业务。已是名师尚还如此,相比之下我们许多人又是如何做的呢?广大的中国教育不只是几个名师的任务,更是我们广大普通教师的责任。

教师必须加强业务理论学习,要充分利用业务学习、科组活动、备课组活动时间及课余时间,采取学校学习、科组学习、备课组学习、个人自学等形式,学习有关教学理论,学习国家基础教育的指导纲要,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新教材及编写思路等。在学习中要做到“五个结合”:理论学习和理论摘抄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心得交流相结合,理论学习和观摩、点评优质课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和科研活动相结合。

语文课要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首先要构建教师的精神世界,教师理念的更新,个性的张扬,人文精神的丰厚,才是学生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最大保证。

二、加强知识储备是前提

教材不应是道德说教和政治观念的诠释,语文教材“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现行教材缺少“源头活水”,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不能激发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而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要选编教材。选编的教材要与时俱进,联系生活,关注人的发展,触动生命个体发展中的敏感神经。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鼓励学生探究创造,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强化个性解读,挖掘人文底蕴。

三、认真研读文本是关键

《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12期刊登过这样一则案例:一教师教授《灯下漫笔》一文,上课伊始,在导入部分,先介绍文学界对鲁迅先生的不同评价。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什么事写起?2.作者从这件事看到了国民怎样的特点,又进一步把对国民的思考上升到哪里,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3.“第三样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4.怎样看待这种历史观?作者的批判对象有哪些?情感态度一样吗?这些情感都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以上大约用了半节课时间,接下来,执教者又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鲁迅精神对社会进步有什么积极意义?今天这个时代还需要鲁迅吗?为了证明当时的鲁迅先生是在为唤起民众、唤起民族而呐喊奋斗,执教者把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20多篇鲁迅作品的题目和主题一一列出。不仅如此,执教者还把同时代的周作人写的《乌篷船》、梁实秋的《理发》《下棋》《喝茶》等作品读给学生听。以证明鲁迅当时在与封建专制进行斗争,对国民麻木进行批判。最后执教者通过多媒体再次把王蒙、王朔、郁达夫、钱理群等作家、诗人对鲁迅的不同评价展示给学生,并总结这堂课的教学主题:走近鲁迅,做一个直立行走的人。

这节课,前半节课是好的,但后半节课的拓展,明显游离了文本,是想当然的教学。这种“随心所欲”的教学方式,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其实是大量存在的,自己擅长的就大讲特讲,不擅长的就轻描淡写。文本还未分析透,就急于搞拓展,看似是在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实则是对文本的亵渎。教师在备课中,缺乏“沉”到文字里面的精神,缺乏对文本的“参透”,缺乏教师个性化的解读,唯教参是从,唯教案是从或是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效果”而任意发挥。

对语文文本的解读,不可能离开文本,因而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裸读文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时代,走进学生。并且要“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立足文本解读文本,不做想当然的发挥,教会学生用文本说话。

四、培养创新意识是重点

教师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才能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理论,转观念。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新时代具有创造才能的人才。新课程理念思想新、观念新,教师要尽快洗脑,学习新课改理念,摒弃传统中陈旧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而代之以新的发展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真正走上新课程改革之路。

第4篇

论文摘要:从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由以往的媒体传播什么,受众就接受什么,转到媒体需要依赖受众的需求来安排自己的节目。这也就成就乐今天这个话题,为什么我们要注重研究新闻传播中新闻标题与受众心理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使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得以真正实现。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新闻靠“眼睛”传神。古诗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个人有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就会精灵许多。鲁迅说过:记人,最好记他的眼睛。看人先看眼,看文先看题;“货卖一张皮,稿看一个题”,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一个亮眼的标题,能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读者,报界所谓“三步五秒”之说,就是指,读者到报摊买报纸时,选择哪一种报纸,考虑的时间只在走动三步之间五秒之内,所谓“五秒效应”即是。联合国汤姆森基金会所编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指出:“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无法强迫他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你也可以遭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因此,几乎每家报纸都把制作好新闻标题作为看家绝活。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题目,不能脱离新闻而独立存在。但它又是新闻写作的再创作,标个好标题并不比写出新闻内容更省力。现在有些标题,内容贫乏,缺乏事实,如“全力建好重大工程”,就像一个口号,没有将如何建好重大工程的核心信息提炼出来。如改成“俞正声:让市民早日喝上优质水”就将市领导前往重大工程现场,慰问民心工程建设者并提出要求的事实亮了出来。标题一定要凸现事实主体、把握核心信息,将文章中的兴奋点提炼出来,一条标题中应该做到不少于一个兴奋点,包括重要的新闻人物、离奇的新闻时间,重大或者是新奇的事件本身等。 

受众的心理状况也是新闻标题制作过程中必须予以重点考虑的因素。从原则上来讲,即使是针对不同的受众,新闻标题的作用都是想受众传达一定的新闻事实,但是如果将受众的心理因素考虑其中就有一种类似于“自然选择”的机制在里面,吸引我的我就关注一下其内容,不吸引我的,只是看一下标题就过去了,也会因为其并不出彩,从而使这个新闻被人们所忽略,而达不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尤其是在媒介发挥其“议程设置”功能,亦或是舆论导向引导的时候。 

传播学中有一句话叫:“传则求通。”要求通则必须研究受众。在我国现行社会运作模式中,受众实际上已经分化,为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应该对不同的受众进行分类考察。本文试图从观点的角度对此进行一点粗浅的分析,而不涉及实证。考虑到受众分类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而在改革开放前新闻媒介将全国人民群众都统一视作思想一致的单向度群体。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分层不断发生变化,同时带来了思想意识的不断变化。在频繁向有序的变动中,除了确实无所适从的人外,大部分人找到了自己所属的社会阶层,即将自己“定了位”,也就有了这一阶层的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所谓的“白领”、“中产”、“失业者群体”等就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分层。但社会学的分层一般集中在经济能力的划分上,而在变动社会中更有影响力的应该是思想的划分。与此同时,我国的新闻媒介是从属于党的事业的一部分,负有“宣传、教化、引导”责任,面对新形势下的受众,要有新的传播方式方法,也就必然要重新认识受众,重新认识受众思想。 

大略来讲,现阶段我国受众可以分为迷茫型、等待型、参与型、进取型四种。前两类占了受众的大多数,属于需要被媒介引导的群体,第三类的人数正逐渐增加,最后一类目前还是少数,但不可忽视其存在。 

参与型受众意志较坚定,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且相当部分有知识有文化,所以他们对未来抱着较积极的态度,较少背负传统的包袱,反而融入社会主流思想,参加建立新秩序的队伍,以达到各自目的。这个群体的人一般分布在20——45岁人群,有中高层职位公务员、大部分留学回国者、中青年知识分子、在本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经营者、企事业单位中的技术和管理骨干等等。他们大多数曾或多或少享受到新秩序带来的好处从而认同新秩序,也希望通过参与使机会更均等,社会更公平。与等待型相似的是,该类人群同样关心传媒报道,特别是喜欢接受大量信息;不同的是对带有结论性的报道并不盲从,代之以自己的思考并争取发表意见的机会。 

进取型受众相对于我国巨大的人口数量,该类人群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富有思想和行动力,给人以“精英阶层”的感觉。这个群体是文中提到的所有群体中最没有年龄特征但最具有知识特征的群体,绝大部分集中在高级知识分子、官员、大企业家中。比如各门类学科带头人、为政府或企业充当“智囊”的专家学者群、留学回国创业者、大型成长性企业所有者和高层经营者、高层公务员等。这个群体的人接受世界先进思想、文化的能力很强,希望及早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新秩序。他们或者从思想和行为上影响决策者,或者本身就具有某种程度和范围的决策权。媒介对他们而言是影响、利用、左右的对象,是他们发表意见进而推动社会的论坛。 

为了更好的吸引和培养进取型和参与型的受众,网络媒介出现了。网络是这部分受众在成为媒介受众的同时也承担了新闻传播者的角色,根据个人不同的心理结构,网络上开始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新闻标题,再加上经济因素的刺激诱惑作用,新闻标题在吸引更多受众的同时也开始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例如网络暴力等。这是网络个人新闻的传播。影响更加恶劣的是网络传播媒体。评议会指出,制作有特色的新闻标题,以大幅度提高新闻的内在价值,借此赚取点击率,是今天网络媒体运作的常态。但是,听任不负责任的,随意的标题制作,势必就会产生误导网民、误导舆论的后果。勿庸讳言,传统媒体近年来出现的“标题党”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新兴的网络媒体,而网络媒体反过来对这一现象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造成新闻标题屡屡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站经营思想存在偏差,以及编辑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的缺失。新闻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是“题文一致”,即标题首先应该能准确地揭示新闻的基本内容,避免以本人主观判断或主观意愿进行倾向性或断章取义的表达,尤其是要避免通过导向错误、格调低下的标题传达错误的信息。新闻标题制作做到动情而不煽情,通俗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浮滑,以真正值得关注的内容和深度的思考来吸引网民,是每一位网站新闻编辑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从网站高管到每一名编辑必须意识到,要想使网络媒体尽快走向成熟,必须抛弃各种低劣的运作手法。 

总归而言,对于新闻标题与受众心理研究的重点问题就是新闻传媒机构怎么样能够吸引并保持一定量的受众的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应该以怎样的身份参与到手中的日程生活中,从而使新闻标题更具有通俗意义,而不是生硬的灌输某种意念,使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处于主动而非被动地位,真正实现媒体的上通下达作用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权益。 

参考文献: 

人民网北京 2009年9月9日下午,北京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召开本年度第六次会议,主题为: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应准确、规范。 

第5篇

一、设计模糊性与的创造性“问题式”教学

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娉娉袅袅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作别。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里,徐志摩的真正的情感,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蜜甜的忧愁”上了。试想,新婚而别,娇羞之后是多少的依恋与心酸。

二、设计自助式开放性“问题式”教学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也应抓住有利的时机,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三、设计虚拟性“问题式”教学

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现,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在理顺了文章的思路,简析了诗的悲剧内涵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个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虚拟性”问题一出现,立刻“逗”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随之达到了。学生分为两大阵营,一方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是忠贞不渝的,他们既然有“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铮铮誓言,而且为之不惜以死抗争。虽然在同母亲的第一次交锋中,焦仲卿无奈地接受母亲的安排而遣兰芝归家,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和家长制毒害的文弱书生的懦弱性格,但从原诗中最后“自挂东南枝”更能看出他为了爱,也敢于背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训,他们真挚的爱情和焦仲卿的叛逆精神正是兰芝能够回来的保证。

第6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核心是如何设置问题,并使这个问题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凸显出来,在互动式教学探究过程中,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认知的张力和自主思维主动性,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并寻找最佳的方式方法,从而真正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的。因此,以问题为核心的情境创设应该具有针对性和互动性,而不能就情境而创设情境,将教学的任务流于形式上的尝试而失去其应有的教学意义。问题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只有问题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才能达到目的。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考虑内容、方式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索、探究、解决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因此,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处于学生的关注范围内,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问题情境创设要有交互性,在创设问题探究情境时,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对教师的发问乐于思考,并能够各抒己见,在积极的思维中进行知识的习得和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大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过去的单向度交往方式为多向度交往方式,师生关系更加亲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二、实现课堂教学互动沟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教师应该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课堂导入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沟通,可以水到渠成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课文中,激发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课堂气氛热烈,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典型错误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的作业、试卷和课堂回答、讨论中,经常有一些错误的观点,以这些观点创设问题情境,具有针对性强、易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的作用。问题情境创设后提出问题,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点评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其教学效果较好。有时为了教学需要,甚至教师故意设计一些错误观点,供大家评述。在这个不断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引导学生理解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思维的启发离不开情感的支撑,只有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才愿意把问题内化,驱使自己去思考、去探索。知识的欠缺体现了学生主体与问题的相互关系,学生知识欠缺太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思维动机就会减弱;反之,如果学生感觉到问题太容易,也不能产生积极的思维动机。因此只有当学生对问题的领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不能立即给出答案时,才能产生思维动机,才能进入最佳的思维境界之中。必须给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机会和时间。须知教师对讲课的内容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而这些内容对学生而言,则是未知的、不熟悉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滞后于老师的思维活动,当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必须有一个理解、领悟、思考的过程,如果老师迫不及待地给出答案或要求学生回答,就不能充分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四、有效利用多种资源,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课外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更是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观念的更新使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探究环节中适当地导入与课文相关的素材性课外资源,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色,使课文内容向现实社会延伸,赋予课文内容更强烈的现实意义。

第7篇

电视新闻媒体尝试通过跨媒体方式吸引观众,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实现“长尾效应”,并让“长尾”变得更粗、更长,不断扩大粉丝群人数,提高品牌影响力。

1.创新渠道和产品,创造参与性文化

美国XTRANMAI.COM网站推出了这样一个产品:在网上提供用以制造视频格式的软件,普通人在几分钟内就能制作出高效、专业的视频。

电视新闻媒体不妨尝试开拓类似的全媒体新平台,让观众参与进来。通过网上设定的专区,利用可轻易上手操作的软件,观众就能把自己拍摄的视频或图片制作成新闻,供电视新闻栏目使用。媒体还可利用这一制作平台,推出如“谁家的客厅最有味”、“我的宠物最可爱”等活动,给观众更直接、更新颖的参与机会。多样而深入的互动,有利于观众进一步支持品牌和节目内容,从而增大受众群。

2.营造“社区感”,让观众来找新闻

“如果新闻这么重要,自然而然会让我们知道”——这是目前青年人对待新闻的态度。朋友说重要,他们才觉得重要。

因此,作为传统媒体,电视新闻应主动和新媒体进行新的合作,尝试引导观众采取多种方式收看节目。如,利用类似FACEBOOK的新闻社区,设置新闻话题,受众一旦实现了观点表达和价值共鸣,进而通过社区的渠道在朋友之间传递,我们就寻找到了全新的受众渠道。这种社区感更适应年轻人的口味,能让观众主动去寻找新闻节目。

3.创新方法,创造新闻节目线上线下互动

针对受众对体验性和主观性互动方式需求的增强,电视新闻的推广、宣传活动必须创新方法并与新媒体广泛合作。

美国的一些电影公司会在电影放映现场请电影主创人员到场,或摆放电影中的道具,以让观众获得独特的收视体验。电视新闻的推广可以借鉴这一做法,让合适的新闻人物到现场与受众进行更直接的互动。

替换性游戏也是可以尝试的电视新闻与观众互动的新手段。如:与网站合作设计角色扮演类的实境游戏,推出我是《有一说一》(江苏台公共频道的一档新闻评论节目)记者的虚拟游戏,通过参与节目调查方式获得编码,利用代码加入设定网站找线索,参与游戏。制作一个IPAD互动软件,推出《我是有一说一主播》,受众可以通过自己的视频与虚拟新闻演播室直接对接,体验播新闻的感觉。

找不同的观众群,而不是同一时间的观众群,通过不同的模式去积累观众群。这些特别的互动渠道,有助于提升受众与新闻栏目的亲近度,也是获得新受众群的好方法。

二、创新节目内容和新闻表达形态

1.搭载新媒体,让新闻触角更丰富细腻

移动、联通目前开发的多终端系统,完全可以为电视新闻所用。利用公众发稿、发片系统,电视新闻栏目可以增设“全民记者”新闻来源。当然,重大新闻仍然由记者制作完成。“全民记者”新闻源的引入,可以扩充媒体的记者数量和信息库,通过后期整合,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充实新闻选题源。

联通的“360度全球眼”在国内许多关键点,移动在重要城市的交通要道口都设有探头,电视新闻与他们的合作关系一旦确立,这些探头都能为我所用:恶劣天气、交通情况、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能成为电视媒体的临时机位。

利用这一系统,我们还可以在国内寻找新闻评论员,利用笔记本电脑上的摄像头,就能不受地域限制,与各类权威、专家实现视频连线。

2.通过新媒体平台,改变传统电视新闻的播报形态

电视新闻节目开展网上直播的同时,还应主动在网上设置对新闻话题的调查和讨论,适时公布观众调查指数,引入微博观点,全程字幕呈现,易于受众对新闻产生共鸣。

3.转换平台,定制化满足不同受众群的内容需求

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受众的需要,在电视频道这个传统平台之外,还可以有更精彩的表现。

利用社交媒体,让观众与节目互动、投票,给观众不同角度的展示。

把长版本的新闻故事放在网上,邀请观众上传与新闻相关的视频。

参照美国电视台(BBKING)的做法,利用电子地图,让大家一起去寻找新闻事发地。在全新的平台上,电视新闻可以完成传统电视平台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创新电视新闻运作体系

1.适应型改造,记者运作流程面临变革

当电视新闻走上多样化之路,记者工作流程的再造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电视媒体对记者的要求也在发生着改变,美国一些地方电视台对年轻记者的要求是,具备在多平台不同类型稿件、视频节目的能力。

以NBC记者制作一档关于总统的新闻为例,一般流程是:完成现场直播——向有线电视新闻网提供内容(与直播内容可能不一样)——加入分析发到因特网上——在因特网上针对问题做解答——傍晚黄金时段对事件综述。

与此同时,NBC改变了记者蹲守固定条口的做法,由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兴趣区。NBC一个合作电视台将采访组分6到8个团队,每个团队都由制片人、记者构成,节目类别分为健康类、精明消费者、当地环境、社区好消息、生活方式等,不同的团队成员都逐渐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制作的节目要适合在不同传输平台上播出。

NBC的实践经验为我们的电视新闻流程再造提供了思路。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力,适应新媒体格局,我们目前的电视新闻条口分割的格局可以适当进行调整,改变一个记者只向某一个平台和栏目供稿的现状,进一步提高记者的工作效能,提升新闻整体运作效率。

2.节目评价标准应增加参与度指标

随着电视新闻表达方式的多样化,考核一个栏目的得失成败就不能仅仅依靠收视率指标,适时引入参与度考核,是多平台的衡量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邀请观众网上答题、对电视节目的讨论、热点话题测量、新闻价值、回复率和评论量,等等,都应纳入对电视节目是否成功的考量标准。

3.地方电视台,术业有专攻

美国一些地方电视台不再报道其他台正在报道的内容,只针对观众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某台专门报道“政府如何花钱”,向观众推广他们的报道话题,其他各档新闻都有这个内容的故事,夜间新闻中,每天花半个小时来讨论此话题。

我们的电视新闻,特别是地面频道,也应思考——究竟报道哪些新闻给受众,才能形成人无我有的特色?

第8篇

摘 要:面对各类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如何制作好符合网络自身特点的标题,是县市新闻网站赢得网民眼球的关键所在。本文分析了当前网站标题制作存在的“事实贫乏,用词生硬;缺乏个性,不接地气;过度煽情,夸大细节”等问题,并提出对策,即用好事实、用好评论、巧用修辞,使标题夺人眼球、动人心怀、更具韵味。

关键词:新闻网站;标题制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067-02

网络传播的特点,决定了标题制作的重要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新闻传播开创了全新的“读题时代”[1]。网络传播作为一种超链接的分层编排方法,决定了标题不但具有吸引眼球功能,而且具有导读功能,并要求各层信息之间的标题应该具有一定的逻辑关联,以便于网民一步步地走进新闻深处。同时,网络信息的海量性,标题列表会及时发生变化,也倒逼标题制作的质量提升。可以说,在信息化及碎片化阅读时代,标题是连接网民和新闻内容的桥梁,是新闻的“眼睛”和“灵魂”,是能否吸引网民兴趣的第一要素。

如何制作好让网民“一见钟情”的标题,使其成为“点睛之笔”,关系到网站的质量和效益,是县市新闻网站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县市新闻网站标题制作存在的问题

县市新闻网站由于地域、运行机制、报道方式、人员素质等与中央、省级新闻网站及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存在很大差异,在标题制作方面普遍不够“提神”。特别是作为“红网”,缺乏有力的探索和创新,呈献给网民的“眼睛”总是呆板无趣的,缺乏新意。

1.事实贫乏,用词生硬。标题在新闻中的作用是图片、版式、文字不可替代的。在县市新闻网站中,好的标题、精彩的标题不多,大量的是工作化、文件化、概念化的标题,未能提炼出事件的精髓和网民关心的部分,如“再上新水平”、“成绩显著”、“闪亮登场”等,并没有突出稿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东西,缺乏提炼事实,用词生硬,给网民的第一印象便是乏味。

2.缺乏个性,不接地气。县市新闻网站的新闻及编辑大多数来自传统媒体,因为时效、精力和能力等原因,许多编辑往往对纸媒的标题稍作修改甚至原封不动拷贝过来,使得大多标题缺乏个性,不接地气。比如:“科学发展再铸三衢魂”、“全力打造‘三型’干部队伍”,这部分标题中的用词,一般的网民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党报的读者主要分布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但是网站的受众更多的是普通市民,若照搬照抄报纸的标题,影响了网络新闻的传播。

3.过度煽情,夸大细节[1]。与标题“不作为”同时存在的另一种极端是“标题党”。他们在报道时往往“挂羊头卖狗肉”,标题“吸引眼球”的功能被刻意放大。例如:充斥“暴力”“罪恶”“走光”等,通过捕风捉影、断章取义、剪辑放大、移花接木等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雷人效应,严重污染视觉。这样的标题不仅有悖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原则,也有违媒体传播“内容为王”的职业底线。此举势必会产生误导网民、误导舆论的后果,降低了网络媒体公信力,无异于饮鸩止渴。

二、如何擦亮县市新闻网站的“眼睛”

县市新闻网站要想让标题对网民具有“不可摆脱”的吸引力,必须强化“标题意识”“精品意识”,不但要遵循标题制作的准确性、简洁性、新颖性、生动性原则[2],更要符合网络媒体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学习借鉴他人之长,勇于探索与创新,力求新颖而出彩。

1.用好事实,使标题夺人眼球。文似看山不喜平,标题出跳才能夺人眼球。这就要求编辑的眼光有穿透力,能够洞察稿件的“新闻眼”,把最具新闻价值的内容体现在标题上。

(1)精选动词,让标题“动”起来。在汉语中,动词被称为语言的“味精”。对尤其需要吸引网民眼球的标题来说,更要善用动词,化静为动,以增强感染力、表现力和立体感。

常山新闻网中有一个图片新闻,叫《智能农机“闹”春耕》,说的是全县春耕备耕农机现场演示会,涉及耕整、育秧、插秧、植保、收获等5大类20多个品种的智能化农机为全县种粮大户进行新功能、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此标题用了一个动词“闹”字,既形象,又贴切。

比如在长兴新闻网的《长兴高铁呼啸而来》中,“呼啸”起了点睛式的动感效果,使标题富有更深层的含义,从而增强了吸引力。

(2)运用数字,让标题“跳”起来。在新闻写作中,数字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重视。在标题制作中,运用好数字,让数字说话,更是勾住网民第一眼的重要手段。

以《15名环保局长与千名市民集体下河游泳》(兰溪新闻网)和《170名孤儿的特殊生日》(中国柯桥网)为例,这两个标题通过不同的数字表达,增强了新闻的冲击力,也使新闻价值得以凸显。

恰如其分的数字标题,对于鞭挞丑恶行为、揭穿某些消极现象也有较强的穿透力。如中国柯桥网的《13.6万元的善款到哪里去了?》,说的是一场为“无臂七子”举行的义卖筹到了14.5万元,最后“无臂七子”每人仅得到9000元,标题直接通过对剩下的13.6万元善款的追问,反映出了当前民间举办慈善义卖活动中存在的不公开和不透明现象。

2.用好评论,使标题动人心怀。在新闻评论中,标题最好能鲜明地体现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态度和看法,通过叙述事实使用不同词语进行议论,立思想、立见解、立主张。这就要求编辑站得高看得远,“见别人视而不见之物”,“明别人不明之理”。

(1)“标”出思想,让标题“撑”起来。标题的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而要达到这个要求,方法之一是要在强化思想性上下功夫。标题有了深刻思想性,就能吸引住受众。

例如:《污水怎么犯了我的井水》(常山新闻网),《别再让“母亲河”哭泣》(瓯海新闻网),《“拆”出公平》(江山新闻网)。这几个标题紧扣浙江省“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宣传报道的重点,在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中提炼出最鲜明的思想,使新闻事实得到准确而生动的展示,让受众一眼就能看出文章的导向。

(2)“标”出观点,让标题“亮”起来。好的标题不仅要准确地概括主要新闻事实,更要“标”出编辑的观点和情感,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这不仅要求遣词用语恰如其分,而且要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现力。

以常山新闻网的《企业家要唱好三首歌》《东莞若真要挺住,道德法律必须先挺住》和温岭新闻网的《温岭10.25袭医案叩问医患心结》这三个标题为例,能发现一个统一的特点:观点鲜明,让人一看就明白作者需要表明的是什么样的立场,丝毫没有吞吞吐吐,似是而非。

(3)“标”出正气,让标题“立”起来。标题要把弘扬新风、树立正气、兴利除弊、激浊扬清作为独特的魅力吸引网民,起到深化报道思想、提升引导能力的实效。

例如常山新闻网的《贿选搅局 民主变味》《征迁漫天要价,要不得》《整治矿产就是保护子孙饭碗》和温岭新闻网的《豪华丧葬引热议》。这类标题显得明亮、闪光,能够紧紧吸引网友,激发其浓厚的阅读兴趣。

3.巧用修辞,使标题更具韵味。如果在新闻事实中找不到比较形象的事实,可以巧用修辞,以使标题生动传神,更具“韵味”, 言虽尽而意无穷,让受众感到语言之美和标题之“靓”,以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这正是显示网络新闻标题吸引力的手段之一。

(1)标出“悬念”,让标题“问”起来。标题中适当设问,提出问题是直接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捷径。编辑要抓住网民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将稀奇罕见、不合常理、对比强烈的新闻事实,拿出来卖个“关子”,制作形式多样的“阅读诱饵”,对受众形成挡不住的“诱惑”。例如:《13.6万元的善款到哪里去了》(中国柯桥网),《当汤圆撞上玫瑰:陪“家人”还是“佳人”?》(温州网)。这两个标题中,一个是将13.6万元善款去哪了直接“搬”上标题,用疑问语气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另一个则是抛出了“家人”和“佳人”两大选项,抓住了网民的阅读欲望。

当然,制作悬念式标题,切忌故弄玄虚。问号标题提出疑问,也应该让网民在读完消息后得到确切的新闻事实,拉直“问号”。

(2)标出“声音”,让标题“说”起来。有的新闻写的是部门常规工作,标题不容易做生动。这种情况下,可以引用人物“声音”,让标题“说”起来。

例如常山新闻网的《小伙子们,部队直招士官开始报名啦》,说的是部队直招士官工作已启动。但是记者在标题中没有生硬地说,而是用亲切如邻居般的“声音”传达了这个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要“说”出抒情味时,应注意情感的正确把握,力求自然、贴切、适度。特别要区分“动情”与“煽情”,突出人文关怀,感知普通百姓的人间冷暖,以情动人。

(3)标出“趣味”,让标题“笑”起来。要用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吸引受众,贴切地借用古诗词、流行歌曲、方言口语、俗语、民谚等,用通俗的语言代替深奥、生僻的词汇,降低网民的阅读障碍。

例如:《汤圆遇上巧克力 反正都是甜蜜蜜》(桐乡新闻网)、《“传统端午”遇上“欢乐六一”线上线下“节日经济”齐升温》(义乌新闻网)。

当然,关键要强调一个“妙”字,不可牵强附会。要使标题充分概括文章精髓,并且要常引常新,使人读之有味,思之有趣。

(4)标出“韵味”,让标题“吟”起来。标题要有韵味,是指讲究音节、韵律、排比、对仗等古典诗词的风范,给网民以感染、启示和联想。只有借助古汉语知识的基本功,让标题“吟”起来,才能做出富于感彩的亮眼的标题来。

例如:《送书上门 以文化人》(常山新闻网),说的是县图书馆积极开展为看守所特殊读者上门送法律书籍的帮扶活动。标题用短短八个字,就充分地表达出了全文的重点。

但选用形象化标题,需要注意标题所用形象的新颖独特和贴切易懂,不要滥用隐喻、暗喻、比喻等,以免造成网民的理解障碍或误导,更不应刻意夸张、肆意渲染、耸人听闻。

总之,网络传播的特殊性决定了新闻网站标题的个性以及魅力,标题制作要做到动情而不煽情,通俗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浮滑,以真正值得关注的内容和深度的思考来吸引网民[3]。编辑记者要注意积累知识、勤于思考创新,方能做出清新亮眼、可圈可点的标题来,真正让整篇新闻从“新闻丛林”中跳出来,让好标题跳进网民的眼里,留在网民的心里。

参考文献:

[1]杨红星,张兆金.网络新闻标题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闻知识,2013(6).

第9篇

关键词:扩招;就业竞争;心理问题、就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9-0080-02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就业竞争愈演愈烈。

从地区来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然而在中西很多省份,虽然也有较大的用人需求,但是由于这些地方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同时在很多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就业岗位也相当有限,因此也难以吸纳毕业生。

从院校的类别来看,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而其他一些普通高校的就业形式却不容乐观。从学历来看,很多单位比较注重高学历的人才。从专业来看,一些热门,紧缺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对一些边缘学科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一类是复习考研者,很多毕业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或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条件,毕业后没有选择去工作,而加入了考研大军,但是如果其中有些学生没有考上,在当年就会成为失业者。二类是边看边干者,在毕业生中很多人对自己的就业规划并不是很明确,因此很多人,毕业后一边打短工,一边观望就业市场,很多人因此失去了最佳就业时机。第三类就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这类学生虽然有就业意愿,却难以就业。在经历多次面试后,却找不到任何工作,对他们的身心都有着不小的打击,为此有些毕业生产生了仇视社会,报复社会的心理,对他们自身以及其家庭和社会都会产生危害。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1.焦虑与困惑心理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和激烈的就业竞争下,很多毕业生,无法面对和适应这样的情况,不能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详细正确的定位和规划,产生困惑和焦虑心理。这种焦虑和困惑的心理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特别是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笔试、面试、口试和心理测试等,都会感到心慌意乱。

2.自卑心理

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经常会出现一个岗位多人竞争的场面,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学生或因为自己的毕业院校不是名校和重点院校,或因自己的专业不是热门专业,或认为自己的综合能力不如他人,自信心不足,甚至全盘否定自己,产生的自卑心理。

大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一旦应聘受挫,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自己没有信心,抱怨和责备自己不敢去竞争更不敢勇敢地去推荐自己,严重缺乏自信。这种自卑心理使他们在招聘人员面前不能适当地展示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因而失去了就业机会。

3.自负心理

有毕业生由于自己所学专业紧俏或者因为自己就读名校,更甚者自认为自己各方面都高人一筹。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藐视一切,高人一等的极端自负心理。找工作时,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藐视其他就业者以及用人单位,因此也错过了很多就业机会。

4.依赖心理

很多毕业生希望找到称心的工作,却不想跑腿、费力,寄希望于学校、家长甚至是就业主管部门。当前大学生中有较多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依赖父母和老师的帮助,自己没有明确的就业规划和导向。这样依赖他人,使就业用人单位看不到其自身的特点,往往错失就业良机。

5.不平衡心理

不平衡心理是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主要是因为当今就业市场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以及一些专业和学校不太好找工作的客观现实。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遇到用人单位提出苛刻条件和问题时,也会产生一种不平衡和不满情绪,在想到其他有关系的同学不费力气就找到一份好工作,而自己四处碰壁更会觉得不公平,从而导致心理失衡。

6.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和行为等方面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持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中往往不考虑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事业追求、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盲目跟风。这类毕业生往往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现状,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近十年高校扩招导致的就业人数剧增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加剧了就业危机,引起了大学生一些就业心理问题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 “就业难”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据教育部统计,2004年有252万毕业生,以后每年毕业生都不会少于250万。2008年将达到了559万,比2007年增加了64万人。2009年将达到611万,仅在2008年就有近100万人没有就业,更不用谈以后的的毕业生人数,和未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了。这导致了就业岗位的增长缓慢与就业人数剧增的矛盾。造成了就业的竞争更加剧烈,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就业心理问题。

2.市场经济与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不仅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是一场思想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当代大学生在经济利益,实用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下,在择业过程中更加注重地域范围和社会效果,强调自我发展而忽视社会需求等,在就业环境中改变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了不良的就业心理问题 。

3.家庭因素与当代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父母的期望、父母的地位、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家庭环境的氛围等都属于家庭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就业机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由于教育体制及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导致了其素质和综合能力不适合市场,加上父母的期望等家庭因素的影响和大学生自身对就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信心等,从而导致了就业心理问题的出现。

4.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的落差过大导致不平衡的就业心理问题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期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但是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而且也是残酷的。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式,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是难以实现的,而且还会受到现实情形的打击。社会心理学认为期望值越高,在达不到期望时心理冲突也越大,这些都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出现。此外又由于社会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都加剧了大学生不平衡的就业心理。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

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就业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来解决或者尽量减轻这种就业心理问题的消极影响,使他们以最佳心理状态去迎接就业这一人生重要抉择。

1.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对自我进行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评判。作为大学毕业生更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要正视自己的优缺点,通过不断学习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开阔视野以及提高自我的实践能力来完善自我。

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确立人生目标职业规划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培训,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在就业教育中引导大学生实现从被动就业观到主动就业观的转变。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给自己做出准确的定位,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此外还要通过就业培训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人文科学素质等综合素质能力等。

3.正视问题,放松心情,心理调适,缓和心理冲突

大学毕业生刚走出校门,还没有社会经验,在面对择业这一人生重大抉择时,遇到挫折之后会产生诸如困惑、焦虑、自卑、不平衡等一系列的不良情绪。、这就需要大学生进行客观的分析,增强竞争意识、保持平和心态,对自己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心理调适能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对自我与现实进行客观的分析,有效地排解心理困扰,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保持身心健康。

4.不怕挫折,坚定信心

大学生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且不可消极退缩,产生自卑心理。在遇到挫折时,应该正视挫折,、从而调整好自己的目标,做到不怕失败,要有信心,根据应聘单位的要求进行准备。

5.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

要注意向大学生介绍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方法、途径;大学生就业心理常见问题的分析以及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办法等。此外,还需要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6.注重掌握专业技能

如今,很多用人单位,都越来越重视毕业生本身的专业技能,在大学期间,学生应该好好学习,注重自己专业技能的提高,注重自己学科基础知识的提升,不断加强自己专业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自己就业的含金量。

7.提高社会实践经验

很多学生的专业知识很强,书本上的知识很厉害,但是将书本里知识应用于实践却不会。如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都强调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注重自己实践能力的提高。

8.综合素质的提高

虽然学习专业知识很重要,但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因此,学生应该参加各类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人迹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让自己具备自信,谦让,果断,责任心等美德,以良好的形象,优良的心理素质,进入职场。

参考文献:

[1] 杨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2] 张祝平,王清宣.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与调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3).

[3] 周平.大学生择业心态的调试及优化策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