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研究生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13 05:12: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研究生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研究生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语文;大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27-01

一、中学语文教学特色

中学语文教学当然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但高中语文教学与大学本科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紧密的联系,时间衔接自然,课程内容的照应与过渡更显著,故本文中学的语文教学主要谈高中部分,高中语文与大学语文关系密切。

高中学生在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系统学习后,经中考升入高中,此时最大的求学目标便是高考升学,正如众所周知的,高中的一切课程都围绕着高考指挥棒来转,为对付此国内第一大考,于是形成了高中语文课程的一些特色,即:

(一)应试教育化,综合能力弱

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目的肯定是为了对付高考,所以凡是与高考相关的利于高考的教学训练活动都会进行,而凡是与高考无关的或在其次的教学训练活动都不会进行,或进行得很少,以免占用了有限的宝贵时间。高考是个指挥棒,历年高考真题也是个晴雨表,反映高考的动向,严抠语文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就是语文教师制胜的秘笈和法宝,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较弱。

(二)重视打基础,口径较狭窄

因为高中的语文教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所以一般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也呈现出重视打好基础,语文的知识面、涉猎面都显得较为狭窄,特别是学理科的学生,主要局限在掌握基本知识点上,对未来学习的适应口径较窄。

(三)集中在课堂,实践活动少

由于高中阶段应试教育的特点所限,高中语文学习也主要集中在课堂上,以课堂教师讲授学习为主,社会实践活动较少,课外阅读靠学生自觉和学有余力。高中学生语文课程也有一些科研活动,但一般来说科研活动都有限。

鉴于以上分析的高中语文教学特色,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应注重学生课内外学习相结合,不但为应试,围绕高考指挥棒转(这是现实国情所定),还应为学生将来大学的学业和人生打下雄厚的基础,更应重在激趣,激发、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树立信念。如第一位女太空教师王亚平的太空授课,就不知会为多少孩子打开探究世界之大门,会激发多少孩子对浩瀚宇宙苍穹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献身科学的热情,语文课程具有这些方面的优势。

二、大学本科生语文教学特色

一般地我国大学对本科生都开设有较多的人文类选修课,包括大学语文这类课程,有的学校还将大学语文课作为必修课,有的作为选修课。大学里的语文课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宽口径,重素质

大一新生经过高考千军万马的厮杀,闯过独木桥,进入大学后,真可谓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们摆脱了高考的束缚,进入了向往已久的自由学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被激发出来。相较于高中的应试教育,大学语文的教学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视野更广,层次更深,内涵更丰富。宽口径,为以后的学业和事业打下良好的综合素质基础,让大学生的学业、事业适应性更强。

(二)多讨论,有实践

大学语文课都会有讨论环节,讨论课较多,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参与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思考,各抒己见。有的讨论甚至引发辩论,给学生更多启迪和收获。

大学生有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支教、做志愿者、家教、讲座、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这些都可成为大学语文学习和发挥的第二课堂,如成为作文的素材来源,为多种文体实践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学生积极参与性强。

(三)时间自由,阅读较充裕

大学生活学生自主掌握的时间较多,相较高中学习生活自由多了,可自由阅读的时间较充裕。鉴于大学语文学习教学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开列出参考书目,推荐对的好书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人文素质,教师还可多出一些思考题,供学生思考学习,激活其思维,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开拓视野,如读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蛙》等,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申报一些人文类的科研课题,进行科研活动。

三、研究生语文教学特色

这里所说的研究生语文教学包含广义和狭义的两个方面,广义的语文教学可以包括语言文学类(鉴赏的、专题的等)的选修课程,狭义的语文教学主要指研究生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的教学工作。本文主要谈谈狭义的研究生语文学科教育专业的教学特色。

(一)心智成熟,适应性强

硕士研究生经过大学的学习,有的还有一定的工作经历,他们具有一定的学习、工作经验,一般心智都比较成熟,社会适应性较强,有的人还已成家,所以硕士研究生一般来说,都有一定的宝贵阅历,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导师主要在关键处点拨,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有深广度,具学术创新性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学术性,具有探索性。语文学科教育探讨大、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规律,主要研究教学法,也涉及教材的编选、评价等,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更应突出其创新性,力求出彩出亮点,给大中小学的一线语文教师以启发和借鉴,并力求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归纳为一定的理论,使之具有普适价值。由此,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最后定稿结论中都必须非常强调有深广度,具备一定的学术性,有创新点,这样的论文还可投稿发表出成果。

(三)讨论为主,重视成果

硕士研究生语文学科教育课堂更重视讨论,讨论和教师讲授约各占50%。因研究生课堂一般人数有限,比较便于组织开展讨论,教师可事先布置若干讨论题或阅读材料,到时研究生们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教师及时点评、总结,这样的教学常能达到预期目标。

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考试更多的也是写论文形式,教师、学校都鼓励研究生在校期间尽量多地发表文章,重视成果,为未来读博进一步深造和事业打下良好基础。硕士研究生或就业或进一步深造,在学术上已有一定的方向感,由此,教师对语文学科教育的研究生在语文教学上也会着重讲学习研究的方法,教师可提出供学生探索的一些问题,图书资料查阅获取的途径,及先做人后做事的原则,鼓励研究生将平时的课业论文、毕业论文等修改后积极投稿发表等,有异于大学本科的语文教学,研究生语文教学常常是小课堂和导师制,研究生还可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做研究,其学术性和创新性都大大加强了。

四、中学大学研究生语文教学的衔接与拓展提升

第2篇

论文摘要:在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诚信制度建设过程中,我们将面临着缺乏统一的诚信管理机构,不挽范的征信果道,诚信信息征集困难,征信机构有待完善,诚信评价机制缺乏,诚信法规体系有待健全等困境。本丈将通过完善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构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诚信征信体系,促使大学生就业市场在健康规范的环境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杜绝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不诚信现象的发生,提升整个社会的信用度。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不诚信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市场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普遍意义上的道德建设滞后。我们要正视建设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诚信制度所面临的困境。

困境一:诚信管理机构不统一,缺乏集中统一的就业诚信管理体制。有些学校和地区虽然建立了诚信建设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协调机制,但这并不是专职的诚信管理职能机构,具体的管理分散在多家职能部门,各部门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诚信管理事务。由此造成政出多门、管理口径不一、所制定的有关法规和规定相互之间缺乏衔接、对有关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一致、部门之间的摩擦很难协调以及管理效率低下等后果。学生假文凭、假材料谁来公正,用人单位讲大话、假信息谁来判断。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部门来具体解决。

困境二:征信渠道不规范。这方面的表现是:各部只负责在自己归口的范围内征集诚信信息,致使诚信信息的征集不全,不归这些部门的信息就无人收集;各部门都有自己的既得利益,需求方很难全面获得这些部门拥有的可公开的信息,使得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综合利用;由于各部门之间的分割,导致诚信信息缺乏统一的收集和的渠道,增加了诚信信息的获取难度;由于诚信信息受到一定程度的封锁,使得有些失信行为不能公诸于众,诚信体系的惩戒和警示作用难以发挥。

困境三:诚信信息征集困难。征信机构难以获取足够的诚信数据,从而难以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学生在学校的诚信信息都分散在学校不同的部门,企业的诚信信息大多分散在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有些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将本来应该公开的信息作为垄断产品,在征信机构搜集信息时索取不合理费用。这就使得征信机构无法搜集到足够的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成为无米之炊。此外,征信对象往往以个人隐私或商业机密为由拒绝提供必要的信息。因此,划清诚信信息可征集和不可征集、可披露和不可披露、可查阅和不可查阅的界限,这已成为诚信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

困境四:诚信评价机制缺乏。政府在诚信建设方面,特别是人才市场各方面的诚信评估,应该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因为诚信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两个个体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的问题,需要一个基本的大家都认可的诚信评价标准,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目前,由于制度的缺陷或者执行制度不严,往往使一些心存侥幸或贪图眼前利益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为达到某一目的而破坏诚信原则。

困境五:诚信法规体系有待健全。就业市场的各方从自身利益出发,希望其他各方在不涉及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条件下充分公开自己的信用及相关信息。同时,也迫切期望加大对在就业过程中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降低人才市场交易成本。但是,当前诚信方面立法工作相对滞后,大量涉及就业市场诚信管理和征信的工作无法可依,已成为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瓶颈。因此,制定一系列更完善的诚信法规已是当务之急。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建设的对策

首先,我们必须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法律制度体系。亚当·斯密认为,政府的三大职能之一就是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尽可能保护每个人不受任何其他人的侵害。也就是说,只有在一切商品交换领域引人法律机制,让法律的力量来惩处那些不讲信用、违背商业道德的人,才能真正构筑起诚实守信、互利互惠的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对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规范管理最基本的就是离不开有明确的、科学的、合理的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特别是人才市场需要的一系列制度,硬性规范约束三方的行为。

通过建立诚信法律制度,确保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育。诚信机制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发生作用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使守信者得到利益,失信者付出代价的制约机制,保证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正当权利不受侵害,才能保证双方的利益,才能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常发育。而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情况是,用人单位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发生的违约行为得不到法律的制裁,不诚信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因此,需通过立法明晰用人单位、毕业生、校方各自的权力、责任和义务,明确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地位,保障用人单位自主选人,毕业生自主择业得以顺利进行。就业协议书的双方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而校方仅仅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中介。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作为一种契约,一旦签订就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都有责任执行,不能有过多的随意性。如果解除就业协议,必须遵循一定的法规程序,须由一方提出建议,说明理由,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经济责任。:

通过立法为诚信信息的采集、评价以及披露提供法律依据。就业市场的各方从自身利益出发,希望其他各方在不涉及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条件下充分公开自己的信用及相关信息。同时,也迫切期望加大对在就业过程中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降低人才市场易成本,提高就业效率,但是,当前诚信方面立法工作相对滞后,大量涉及就业市场诚信管理和征信的工作无法可依,已成为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瓶颈。因此,制定一系列更完善的诚信法规已是当务之急。其次,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征信体系。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就业市场诚信征信体系,必须具有政府设立的专门的管理部门或合法的中介机构,通过这些组织通过合法的征信渠道来征集信息,依据统一的诚信评价机制,建立方便查询的信息库,提供咨询或查询。

(一)建立可行的、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诚信评价机制。由于制度的缺陷或者执行制度不严,往往使一些心存侥幸或贪图眼前利益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为达到某一目的而破坏诚信原则。因此,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诚信建设方面,特别是人才市场各方面的诚信评估,应该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由政府主导建立人才市场的诚信评价机制,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发挥政府的评价机能。在这一方面上海市正在逐步建立全面、系统的人才诚信评估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他们的具体措施为:运用国内外先进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开发人才诚信网络评估系统和测评系统;在金融、建筑、医学领域内,组建若干个专家评估队伍;建立规范化的诚信评估流程和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人才职业诚信评价标准,开展企事业人才人事企业诚信等级评估。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2]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4]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第4篇

一、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大幅扩充始于1999年,历经8年到今天,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1071所,发展到2005年的1792所。1998-2005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年均增长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23.5%;2002~2005年,毕业生年均增长率为36.2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6年11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召开的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表示,2006年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75万人,总量达到413万人;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7年预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

如果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2007年高校毕业生将约149万人毕业后不能马上找到工作。另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日前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称,根据对中国未来新增劳动力人口的预算,未来数年中国青年新增劳动力人口每年仍保持在1500-2200万之间的高位,供大于求,这就直接导致就业压力增大。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目标并且充满信心。面临此种就业压力,毕业生如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来面对似乎并不可取,应当正视竞争,自我营销,争取以智取胜。

二、大学生应做出明确的未来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近些年,伴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社会与高校都存在明显准备不足的情况,而作为大学生更为这突然而来的巨大压力变得不知所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樊富珉教授认为,我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

1.应增强职业规划意识。当今择业者和从业者大概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知道自己适合和真正愿意做什么,而选择了某种职业或工作;好像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或感兴趣什么,而选择了什么;说不上选择和感兴趣什么,只有在机会或条件的作用下被迫“选择”了某种职业或工作。在后两种情况下,成才的可能性低于第一种情况。每个个体在不同的生涯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个体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也会有所区别。据调查发现六成以上的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有明确规划的人占20%以上,11%的人没有作任何打算。大学生应根据自我生涯发展的个性,通过一些计划的实施,达成他们对所存在问题的明了和解决。这就需要大学生首先认清自己,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次要了解职业,关注职业特征及对人才的要求,关注职业发展动态;再次,要制定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采取准确的营销策略。

2.对薪酬的期望要现实。2006年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大学生定位于普通劳动者”,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褒贬之词均在,但客观上使得毕业生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加成熟和现实。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与法学院的大学生们在对江苏省十所高校800名毕业生的调查中显示,高校毕业生期望月薪1000-4000元的占总人数的68%左右,其中2000-3000元为更多学生接受;2000-4000元的期望人数居多;1000-2000元及4000元以上期望人数较少,这些数据反映出现在毕业生对于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

3.择业观念应更新,择业心理应健康。目前在大学毕业生中官本位思想、依赖与享乐思想、轻农思想等依然严重,就业追求大城市迷恋大型企业,追求热门职业、专业对口和互相攀比等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一项有关“农科大学毕业生择业观”的调查显示,88.51%的学生要求留在城市,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对北京部分高校学生工作地点的选择上,受访学生中希望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工作的比例接近50%。国家和各高校现在都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从江苏省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白皮书中可以看到一些可喜的变化,在就业区域上苏南五市仍是学生们的最爱,约占55%,比上年减少1个百分点;在苏北五市就业的毕业生占19%,比上年增加2%。在就业单位上,去事业单位就业的约为16%,比上年减少4%,而去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为61%,比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

4.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大学生创业包括从事企业管理、商业规划、经营活动等,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学校所学的知识,科技优势和专业特长,激发创业热情。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第一应做好创业的知识准备;第二要培养良好的创业素质;第三要锻炼良好的管理才能。

三、大学生应做出合理的营销竞争分析

在竞争残酷的就业市场中,毕业生就好像一件刚刚完成的“产品”,要在市场中同类似产品进行竞争,接受市场的检验,因此作为“产品”的毕业生要明确哪些人是你的现存竞争者,哪些人是你的潜在竞争者,毕业生可以根据不同的竞争者采用不同的求职方法,以此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

1.潜在竞争者。这部分竞争者是极易被忽视的,但是他们的竞争力却不可小视。包括两类人群:①企业的下岗职工。这部分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对工资、待遇等要求较低,可以从就业市场中分走部分对智力、学历要求不高的工作岗位。而他们其中的少部分人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充电”,提升学历层次,成为既有工作经验,又有具有相关知识储备的竞争者,将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较大的冲击。②跳槽的人员。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职业稳定性相对来说在1—3年,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当被问到“您打算在第一单位工作多久?”时,20%的人回答1—2年,35%的人回答2—3年,8%的人回答3年,还有15%的人回答在“合同期内”。由此可见大学生工作稳定性不高,跳槽频繁。一方面有许多已经工作的往届毕业生,为了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将目光瞄准了毕业生就业市场,寻求比现有工作更加稳定、收入更高的工作。这部分人由于年轻,具有一定的学历层次,拥有相应技能并且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较新毕业者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将占据部分企业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另一方面,由于这部分人员的跳槽行为,使得原单位对招聘应届毕业生会心存疑虑,降低了对应届毕业生信任度,会担心新招人员经过培训和短期工作后,积累工作经验又会跳槽,导致单位人力资源和部分商业秘密的流失,他们就会减少提供给毕业生就业岗位,而选择从别的公司挖人。

2.同期同学历毕业求职者。这是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主流竞争人群。彼此之间拥有相同学历,相似的年龄,这使得竞争变得十分残酷且激烈。毕业生在面对此部分人员竞争时应首先对自己有个宏观上的定位,然后在应聘时突出自己的优势与特长,来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才能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3.同期高学历毕业者。近些年研究生的就业率在不断下降,以江苏为例,2004年就业率97.98%,2005年下降为97.32%,2006年就业率降为96.03%,造成这种下降的关键原因是市场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并未随着研究生的大幅扩招而增加,并且用人单位并非都看重学历,他们更看重学生的能力。因此现在许多研究生都将就业方向转向本科生就业市场,在竞争中他们就具有了学历上的优势,从而占据一定的就业市场份额。

4.即将毕业求职者。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形下,高校在大四时期基本不再安排课程,因此许多学生只有一个任务——找工作。这些未毕业的学生由于父母、人情、关系等原因也会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这部分人群相对于前三类竞争力较低,在就业市场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小。

5.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求职时要充分考虑到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明确用人单位所需专业,投其所需,不能“病急乱投医”。从来自于2006年就业市场的种种信息表明,技能型人才受到企业追捧,而部分没有专长的大学生迟迟找不到工作,因此毕业生要根据市中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调整自己应聘的方向与岗位。是这其中也有特殊情况,有些专业人才虽然用人单短期内并不需要,但是如果你能对该单位进行仔细的了解和分析,预测到他的未来需求时,通过努力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特长,有时是可以为自己赢得机会的,当然这对毕业生的要求较高。

四、大学生应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

在进行了营销竞争分析,明确竞争者之后,毕业生采用何种策略来发挥自身优势,击败竞争者,实现早日就业显得尤为重要。

1.更新观念,采用合理的市场定位策略。作为毕业生要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在就业市场中的需求情况,要根据岗位需求调整期望值。长期以来,大部分的毕业生就业都瞄准了大城市、大企业、大单位,使得这些部门门庭若市,不堪重负,又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景观。我们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只有当上公务员,吃上了“皇粮”或者到国有事业单位工作才算是找到了工作。近几年国家和地方的公务员报考年龄的放宽使得竞争更加白热化,而几年的招录工作,使得公务员的队伍已经相对饱和。2002年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进入各级党政机关的不足5%,地方院校可能更少。

因此,对于毕业生而言,应当把当公务员,吃“皇粮”作为自己就业的一个目标,而不是全部的目标,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俗话说“要骑驴找马,不能光脚乱跑”就是指一开始能找到“马”,能去自己理想的单位当然是皆大欢喜,如果不能去自己理想的单位,应当退而求其次,先骑驴再找马,先就业再择业。

2.注意产品生命周期,就业宜早不宜迟。企业经过艰辛的产品研制将新产品投放市场,总是希望产品尽可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获取最大的利润。但是每一个产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这就是从成长到衰退的过程。同样作为高校产品的毕业生也拥有一个生命周期,在现在就业市场明显“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如果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犹豫不决,往往会错失良机,等到就业黄金时期一过,由应届毕业生变成了往届毕业生,那时候的就业压力将更大。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所以不要在意第一份的工作是否是最理想的,由于时代在变,环境也在变,说不定你今天认为是无聊没有前途的职业明天可能就是最好的工作。因此,在能够早签约的情况下尽量早签约,可以使自己的心早日沉下来思考工作之后的事情,想想自己面对人生新的挑战时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采取促销策略,展示自我特点。大学生就业面对数以万计的竞争者要取胜自然要突出自我的优势所在,以此来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获得他们的注意。经调查,大学生普遍认为校内的学生会工作以及校外的公司实习是最有利于今后职业发展的。因此近几年大学生普遍重视对自己能力的培养:参加学生组织——培养自己社会性能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培养技术性能力;以及高校流行的“考证热”等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竞争时加重自己取胜的砝码。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在高校中部分大学生开始倾心于“灰色技能”的培养,读《厚黑学》、练酒量、学唱歌跳舞、找关系,并将这些能力作为寻找工作的跳板。这些情况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现在用人单位已从对“全才”的需求转为对“专才”的需求,许多用人单位开始重视学生的技能情况,拥有实践经验、组织协调能力甚至一些“偏才”的毕业生较同类竞争者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如果在某一方面享有特长,在寻找就业岗位时就要全力推荐,让他们知道你的优势与长处和你加盟该单位能给他带来的变化,这样在同别人竞争时,你就会明显处于优势地位。超级秘书网

第5篇

关键词:大学学生;英语;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原则

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留学生论文英语已成为一种国际共同语,成为外交、科学、国际贸易及流行文化等领域中的主导语言。对于在校的中国大学生来说,学好英语尤为重要,良好的英语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其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甚至是其终身学习的重要渠道和工具,是大学生未来步入社会,踏上新工作岗位的敲门砖,也是其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竞争砝码。而明确大学英语的学习目标,了解大学英语学习的原则,对大学生如何学好英语具有一定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一、大学生要了解大纲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英语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用英语进行交际。(伏学英语教学大绷明确规定,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要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信息交流。也就是说,大学生光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听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有用英语进行口头和笔头表达的能力。只有了解了大纲,才能明确大学英语学习的目的和任务,从而增强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二、大学生应遵循的英语学习原则

1、系统原则

英语是由各种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如词汇系统就是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工作总结如果在词汇学习中善于利用此原则,联想到单词之间的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义关系及同音异义关系等各种关系,对学习词汇来说是非常有益的。拿同音异义关系来说,同fight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就有:write(写),wright(制作者),rite(,式)等。

2、简单原则

学习英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简单开始,学习、使用英语都要遵循简单原则。只有从简单的开始,才容易入门,才容易产生“兴趣”,才容易把事情进行下去。

英语阅读可以从英语简易读物开始,这样就可以读进去,并且读懂它们。读懂就会使人产生成就感,这时自信心就产生了,并且越来越强,也就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英语听、说、写同样要遵守“简单原则”,从最简单的开始。简洁英语(PlainEnglish)在英语国家已成为趋势,即在说或写英文时都力求简单。英语国家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是通过有限数量的单词和简单的句型来完成的。事实上,简单的东西如能灵活、准确地使用才是真正重要的。比如,对口语来说,人们并不是看一个人会说多么难的单词,关键在于看他能否熟练运用单词、句型、语法来表达情感、思想。而中国学生尽管学了很多难词,复杂的结构,但就连用简单词和结构来表达思想都做不到,有时用了很多、很复杂的词,一方面不妥,再者也很难让别人明白。其实,当你透彻理解英语中的“小词”、“简单表达方式”时,才能熟练地用简单英语交际。可见,学会容易的东西,并把容易的东西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才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所在。

3、量的原则

语言的学习是培养一种感觉,而感觉要靠数量的积累来培养。达到了一定的量,“语感”就产生了,这时应再把感觉上升到理念,将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思维中,就能自如地运用英语。量的积累在基础阶段最为重要,基础必须打牢,才能学好英语。

中国学生学习英文精读、精听、精说有余,但泛读、泛听远远不够。没有量的变化,怎么能有质的飞跃?因此,学生学习英语在注重“精”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泛”。比如英语阅读,如果没有读到足够的数量,就无法熟练地阅读;若要学习听力,那就大量地听各种磁带和英语广播,多看英语电视和英文电影;如要学习英语口语,那就尽量多说英文。学习英语不能太急于求成,因为只有有了一定的“量”的积累,才会达到“质”的飞跃。4、模仿原则

作为英语学习者,必须模仿已有的东西,不经历到位的模仿的“创新”意味着错误。创新源于模仿,模仿是学习英语的基础,英语论文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只有通过模仿,真正掌握了英语的灵魂、精髓,然后才可能谈到自己的语言风格。

学习英语时,模仿原则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模仿对学好语音至关重要。学习语音时,要大量地重复练习音标、单词发音,朗读句子和文章。而在练习过程中,尽量模仿音标发音和单词发音,同时模仿句子的音调和节奏。第二,模仿对学好英语口语来说亦很重要。在学口语时,要尽量模仿已经读过的东西和已经听过的东西。当然,如果模仿已经用“重复原则”所读过的和所听过的,效果就会更好。第三,学习英文写作,模仿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要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名家的文章,重复地读过多遍而能真正理解了后,就要一丝不苟地去模仿。模仿得越像越好,这是英语学习最基本的常识。

5、兴趣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英语首先要对英语产生兴趣并努力发展这一兴趣,只有这样,才会带着强烈的欲望自主地去听英语、说英语、读英语、写英语,找一切可以提高英语的机会去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在不知不觉中英语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反之,就不会有持续的干劲和动力,英语学习将很难坚持下去。所以,英语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的催化剂,每个英语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自己在英语学习某方面的兴趣,还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去培养和发展自己对英语的兴趣。

如何利用好兴趣原则来学好英语呢?笔者认为,把自己个人的兴趣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条件。生活中很多爱好都可以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比如你喜欢电影就看英语的,爱读小说就读英语的,热衷于股票就搜集股票英文信息。只要通过英语这个媒体做他喜爱的事,他就走向了英语学习的成功之路。

6、积极主动、持之以恒的原则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英语是学会而不是教会的,课堂上老师所传授的语言知识是为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服务的。传授语言知识仅仅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用英语进行交际。医学论文因此,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英语学习者,不要过分依赖书本和老师,要积极主动地去学,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学好英语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需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这样,才能学好大学英语,达到大纲要求,才能在以英语为交际工具进行信息交流。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常识”性的。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说:“一个人必须依据语言、逻辑和‘简单的常识’来决定问题和建立自己的行动计划。”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你按照常理去做,你就能够成功。你违背了常理,就不可能成功。当然,成功与否还取决于你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汪荣培,李冬.实用英语词汇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第6篇

一、科学素质的概念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是有效进行科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所谓科学素质,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对自然、社会和科学的态度、观点、能力与习惯,是一个包括科学观、科学知能和科学行为的综合结构。要进行有效的科学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变以往单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加强参与、体验和自主性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以方法、策略性知识与价值、态度性知识为载体,以问题解决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往往始于某一问题,为了予以解决,他们先收集和分析资料,提出和验证假设,再做出整理和判断,最后得出结论。这是一个知、情、意、行综合的过程,既与研究者的知识水平有关,也与其科研方法和能力有关,还能体现其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如果能以这种方式进行学习,学生的科学素质也许就能得到有效培养。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讲,是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策略和方法,适用于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以获取和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试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大学生科学素质

学习方法总是与一定的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研究性学习正是特别适合大学教学内容的一种学习方式。在问题解决式学习、专题讨论、研究性实验、调查访谈、课程论文、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科研立项、参与教师科研等学习形式中,大学生科研立项是一种自主性程度较高的研究性学习形式。大学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特别适合研究性学习。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迈克尔逊干涉条纹自动计数仪的研制”为例,对大学生采用科研立项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作一探讨。1.课题目标。围绕核心问题“如何设计制作精确计数迈氏条纹的电子计数仪”,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掌握科研方法,养成科学态度、科研道德及实事求是的精神。2.课题内容。迈克尔逊干涉仪广泛应用于精密测量技术中。以往用它测光波波长时,往往要对数百条明暗移动的条纹进行人工计数,不仅给眼睛造成伤害,而且会带来计数误差,影响测量精度。本项目旨在研制一种精确度较高的自动计数仪。3.课题实施。课题主要由学生协作完成,教师仅起指导作用。包括三个阶段:①选定课题。即在学完大学物理的“光学”部分和“电子线路”部分之后,结合普通物理实验,开发研制记录迈克尔逊干涉条纹数目的电子计数仪。课题把物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②设计研制。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自由组成小组,就设计方案、实验制作和测量调试三个过程分工协作。包括收集资料,设计方案;选择器件,并根据需要改装仪表,正确组装。然后进行样本测试,分析误差,重复测量,反复调试,修留学改重作,直到能比较精确地组装。③结题展示。小组成员展示研究结果、器件、方案和原理的书面报告,要求数据准确、论证严密。其次,做成实物成品进行演示并将研究过程及结果制成网页,放到校园网上,以供交流。4.课题评价。通过网页上的评价模块,所有浏览者都可对课题进行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案设计的合理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报告的规范性以及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和创新性等进行评价。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传统百分制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理论上合理、有创新的设计方案给予鼓励。超级秘书网

三、采用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第7篇

关键词:失业结构性失业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就业力

结构性失业

关于结构性失业问题,马克思研究了结构性失业的特征和表现形式。马克思指出,社会存在职位空缺,却又存在大量的“畸形人”,即只能胜任原来工作的人,他们一旦失业之后,就加入了大量低技能失业人员的行列,这就表现为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员。由于劳动力“局部职能过剩”,即劳动力的能力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分工、新的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就出现“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失业。

对结构性失业研究较多的是西方经济学家,他们对结构性失业的研究已形成了理论流派,并形成了一些共识: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动要求劳动力的流动能迅速适应这些变动,但由于劳动力有其一时难以改变的观念结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很难适应经济结构的这种变动,从而产生的失业就是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表现为“失业与空位”并存的状况。

根据结构性失业理论,笔者认为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主要属于结构性失业。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各级各类的大学毕业生,甚至达到了求贤若渴的程度;另外,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刚一毕业就失业了,他们就是目前热议的“啃老一族”的一部分。这就是“失业与职位”并存的典型的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一)思想观念型结构性失业

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不能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目前,我国大学生失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就业观念的落后。大学生在求职时,往往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而不是从客观现实的需要来选择职业。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择业单位来看,大学生大多数都选择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大公司等单位,但这些单位需要的人才有限,相反一些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却需求大量人才,大学生却不愿去选择这些单位就业;从择业地区来看,大学生大多愿意去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不愿去西部地区,更不用说去农村地区就业了;从期望薪酬来看,大学生多数期望有高工资回报,却不考虑自己的贡献有多大。

(二)知识技能型结构性失业

由于知识技能的缺乏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在历史上,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实行统分统配制度,上了大学就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现在的大学生,不学无术现象在大学校园不是个例。从现实看,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助长了大学生的这种行为。大学生经过小学、中学阶段的刻苦学习,来到大学,突然“自由”了。在我国大学的“难进易出”的体制下,一些大学生只追求“60分万岁”,即使不及格,也可以补考。因此,大学生基本上不存在毕不了业的压力。再加上大学生主观上放松的生活常态,一些大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储备状况确实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一些大学生知识技能的缺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三)区域差别型结构性失业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区域差别大,资源禀赋不相同,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体而言,东部地区最发达,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落后。在这些区域结构中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即城市发达,农村落后。正是由于我国的区域差别巨大,大学生在择业时普遍期望在大城市、东部地区就业,而不愿意到中西部以及农村地区就业。这样,在大城市、东部地区人才济济,一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处于失业状态;在中西部以及广阔的农村地区亟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却不愿问津,这就形成了区域差别型结构性失业。

(四)体制制度型结构性失业

我国教育体制还存在着计划经济时期的重要影响,表现在:第一,我国高校招生人数、招生专业等都要按照计划指标来进行。一些专业已经很陈旧,仍然按计划招生,而市场急需的一些专门人才却缺少相关的专业设置。第二,我国高校的治理,仍然以校长治校为主,教授参与高校治理不足,以致出现教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些专业设置已过时,要求取消该专业,同时设置一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新专业时,却困难重重,最终错过了最佳时机。这样,一些大学生一进校门就开始学习一个市场并不需要的专业,到毕业时失业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第三,我国大多数高校招生实行“志愿定专业”制度,这种制度使不少大学生用宝贵的大学时间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而后果往往是很难学好,以后面临着再次改变专业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另外,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因此,这些体制制度的障碍导致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治理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必要条件。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获得,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其他任课教师和教辅机构人员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也需要大学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取得进步。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新课改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贴近大学生的思想现实,能够充分反映现实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这些有针对性的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做到与时俱进,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观念,从而减少大学生思想观念型结构性失业的发生几率。

(二)深化教育体制制度改革

首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教授在参与高校治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确定旧专业的存废和新专业的开设。其次,改革高考招生制度中以“志愿定专业”的做法,允许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当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笔者认为我国大学教育可以进行这样的改革:大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不分专业,学习相同的内容,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在大三、大四阶段根据大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有关大学生专业选择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来确定大学生的专业,进行相关领域的专业学习。再次,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高校可实行“末位淘汰制”等方法,以确保培养出真才实学的大学生。

(三)统筹城乡发展以缩小区域差别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别巨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到了大学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因此,要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解决区域差别型结构性失业。我国已充分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崛起的部署,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然而,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举措的进一步落实,还存在许多问题,要不断落实相应的方针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区域协调,从而解决大学生区域差别型结构性失业。

(四)落实就业指导工作

笔者认为要落实就业指导工作就应该做好以下工作:在大一期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科学的测评,让大学生明确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大二期间进行有关职业的详细介绍,让大学生了解各种职业之间的差别及其要求。在大三时根据前两个阶段的引导以及在大学生自己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大学生确立职业方向,这就进一步要求大学生仔细了解这个具体职业需要哪些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并依此深入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从而打下胜任工作的良好基础。在大四时,学校在搞好实习工作的同时,要千方百计搜集各种就业信息并及时进行公布,让大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职位需求状况;同时利用各种资源,举办有针对性地招聘会,这就能够给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第8篇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高素质人才的根本,当前,虽然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普遍存在,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很多人都认为大学校园是一个世外桃源、天外净土,然而就在这一方圣土之内却隐藏着诸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就是目前困扰着大学生的首要问题之一。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观点来看,他们属于青年中期,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如辩证思维的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完善、同样群体的形成、价值体系的稳定等等,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也有自己的一些独特性:1、大学生的智力发展通常比较好,基本介于中上智力和高智力水平之间;2、考试焦虑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遍性问题;3、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存在光环效应,他们与同龄人相比,往往有更多的成功经历,也被寄托了更多的希望,因此自我评价会有偏高的可能;4、大学生的价值准则倾向于理想化,具有明显的离散特征,当他们被个体调用来进行社会行为判断时,当事者便会表现出明显的苛求现象或理想化倾向。

正是由于高校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且此年龄段是其心理发展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的重要阶段,即处在心理断乳期,因此他们在这一时期内最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和困惑:

1、理想与现实方面。大学生对未来有自己的设想,且一般理想比较高,希望将来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有时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没有克服的信心和方法;有的学生眼高手低,不喜欢“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想做大事而一鸣惊人,这就必然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2、自尊与自卑方面。大学生是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进入大学校园的,他们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因此容易产生优越感和自豪感,然而,大学里人才济济,许多高中时期的尖子优势不再明显,他们失去了往日的荣耀,易产生心理失衡。有的同学因此就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产生了自卑感、挫折感和焦虑感。

3、动力心理方面。一些大学新生常常在考大学的目标已达到后,很快便失去初进大学的新鲜感,丰富多彩的

大学生活在他们的眼里却黯淡无光,他们对学习来不了兴趣,对活动提不起精神,一些大学生自我意识缺乏稳定性,容易受外界因素左右,不能全面认识和正确评价自己,难以建立自信心,从而缺乏心理发展的动力。

4、学习和创造心理方面。目前大学生反映最大的问题是考试焦虑。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功利化,学习动力不足,相当多同学是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而学习,面对市场人才竞争的压力,他们内心都有危机感,但真正学起来仍然没劲。加上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不少同学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学习成绩自然也差了。成绩差反过来又影响了学习心理的健康发展,更谈不上创造心理的发展了。

5、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大学时代是一个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独的时代,大学生们既希望有一方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角落,又害怕孤独,他们常常处在个体心理闭锁又渴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冲突中,不少同学将人际关系不适列为仅次于考试焦虑的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少数同学甚至产生社交恐惧,部分同学则因与其他同学发生争吵或矛盾,不会处理而十分苦恼。

6、性心理和恋爱心理方面。大学生已进入性生理成熟和趋向成熟的阶段,而他们从校门到校门的学习生活经历导致了他们社会化过程的后延,致使他们的性心理的成熟落后于性生理的成熟,加上性知识的匮乏,他们常常在正常的性幻想、性梦、性冲动后产生罪错感,少数同学甚至因此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爱情中的情感纠葛,或失恋后承受不了压力而轻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7、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高校贫困生作为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特定的成长环境以及特殊的成长经历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和心理素质的缺陷,给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带来了负面影响。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1)、自卑与自尊交织;(2)、焦虑与抑郁并存;(3)、敏感与孤僻共生;(4)、无奈与愧疚交错;(5)、嫉妒与怨恨相伴;(6)、虚荣与依赖互融。

8、情绪心理和挫折心理方面。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他们容易受外界和暂时因素的影响,情绪反应很容易被激发且难于控制,因此他们对因考试失败、交友受挫、失恋、择业失败而引起的挫折情绪体验表现出承受力低的倾向。

9、择业心理方面。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他们出现了种种不正常的择业心态。诸如:择业恐惧心态,表现在不了解就业政策和社会需求,面对“自主择业”不知所措、甚至恐惧;盲目攀比心态,表现在择业期望值过高;急功近利心态,表现在对职业和单位的选择上过分功利化和经济化;择业过程中的心态失衡,如择业中的自卑、嫉妒、焦虑等。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状态是普遍现象,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约占20%~30%,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约占10%,有严重的心理异常者约占1%,且该比例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帮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势在必行。

首先应该要从学生自身出发:

1、坦然面对

出现了心理问题不必如临大敌疑神疑鬼,有些人在情绪上出现一些困扰,或者在身体上出现某些不适就如“惊弓之鸟”,担心焦虑造成“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其实心理健康也和身体健康一样,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应该要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坦然面对。

2、别急于“自我诊断”,也别讳疾忌医。

心理健康本身多种多样,成因往往复杂,切勿盲目的从一些书籍上断章取义,而急于对号入座。弄清问题虽然是必要的,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都是“成长中的困扰或矛盾”,不必杞人忧天,而应该认真审视自己并与同学、朋友、老师或者家长沟通。

3、转移注意力,调整生活规律。

心理问题往往是越关注便越觉严重,所以不要老盯着自己的问题不放,而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生活中,调整生活规律,多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让自己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其次,高校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1、要建立一种“生理-心理-伦理”三理结合的,以教育发展型为主、医学型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我们要重视心理教育方法与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有机结合,要引导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念。此外,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一种面向全体大学生,旨在提高全体同学综合素质的模式,在各大学深入开展的时候,要通过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困惑和问题,我们认为应在全体大学生中开展以下12个专题的心理健康教育:1、树立人生的航标-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2、建立真实的自信-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3、塑造健康的人格-个性与心理健康。4、由“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学习与心理健康。5、开拓潜在的创造能力-创造与心理健康。6、学会与他人相处-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7、审视象牙塔里的“闪电”-恋爱及性心理与心理健康。8、为心灵创造一片明朗的天空-情绪与心理健康。9、锤炼不折的脊梁-挫折与心理健康。10、成功地走向社会-择业求职与心理健康。11、了解你自己-心理测验与心理保健。12、学会求助与互助-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3、要建立全方位、多类型的心理教育和服务机构,并组建一支多元化、高素质的心理教育与服务队伍。各高校至少应有三种类型的机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各院系或各年级的心理辅导小组、学校医院或与附近医院联系建立的学生心理门诊。同时我们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心理教育与服务队伍。要建立一支由教育专家、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病专家及学校医务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学生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相结合的多元化的以兼职为主的心理教育与服务队伍,采取在职培训的方式,逐步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并通过试行资格认定制度,规范上岗管理,使这支队伍从兼职为主转变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以保证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与服务更加有效地开展。

4、心理教育与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要有机结合。我们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的方方面面。在整个大学阶段和大学校园内外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等新技术也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被广泛采用。这对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以适应走向社会的激烈拼搏和竞争是很有益处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我们只有动员广大社会的力量才能让大学生在健康的心态下学习和生活,让他们毕业以后能够马上适应社会需求,为社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雷英.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2004(4)

第9篇

关键词:心理障碍;适应期;心理焦虑;心理教育

大学阶段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比较烈的时期。能否处理好这些矛盾,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了全面了解我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心理健康对其成长的影响等,我们采用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随机对我院296名大一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收回有效卷290份,其中男生210名,女生80名,结果如下:

(一)有38人可能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占13.1%,其中女生13人,占女生总数的16.25%;男生25人,占男生总数的11.9%。经咨询面谈,确定有21人存在激烈的心理矛盾和各种神经症的困扰而异常痛苦,学习生活明显受其影响。

(二)应引起重视者(介于正常与问题者之间)80人,占27.59%。

(三)一次过关者(心理健康者)172人,占59.31%。

这一结果表明:我院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大学生占40.69%,而其中有13.1%的大学生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此结果与全国在校大学生30~40%有心理障碍倾向,而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者大约占10%左右这一结果相比基本吻合,但略高出几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我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大学生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立能力较弱

从中学进人大学,伴随着生理成熟而反映在心理上的成人感,使得新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大大增强,他们从理智上要求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束缚,争取独立性。但是,由于过去依赖父母和老师较多,社会经验缺乏,使得大学新生在具有强烈独立意识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难以摆脱的依赖性,还不能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独立地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学习问题和处理好各种社会交往中的关系。新生入学后,许多事情需要自己处理,心理准备不足,许多幼稚、处事能力差的新生常常为自己在某些问题面前束手无策,犹豫不决而感到苦恼和忧虑,因而心理失衡,产生紧张和自我地位变化带来的不适应。

二、学生期望值于现实反差大,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大学一年级是一个特殊的阶段,他们大多数是从家庭到大学,都是第一次真正离开家乡、父母、亲友,走出家门,来到大学求学。由于高校的办学条件还相对较差,新生入学后,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文化娱乐方面条件都与期望值相差甚远,给新生带来失望,使他们感到现实生活的困难。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心理上的不适应。调查中有6.7%的学生认为目前最需得到帮助的是“生活适应”。有的同学,报到手续刚刚办妥就给家里打长途,说学校不是自己理想的学校,宿舍条件差,生活条件难以适应等等。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也不敢改变自己时,一遇到挫折,就会产生苦闷、厌倦、消沉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三、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导致心理焦虑

大学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中学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中学,教师的授课方式是以学生能理解为目的,内容少,练习多,一切学习生活都有教师安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然而,大学则不同,教师上课来,下课走,课程多,教材有取有舍,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学习及自我管理。这种学习方法的转变,要求学生尽快调整自己所处的位置,达到“角色转变”,然而,许多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仍然抱着那种等待心理。在经历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便感到有些茫然失措,顿时情绪由兴奋转为自卑、消沉,部分学生处于难以适应的境地。个别学生的学习适应期长达半年到一年。

四、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交往的必然性。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在上大学前没有离开过家,他们过惯了家庭重点保护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离开了父母、老师和朋友,来到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面孔,学生普遍有一种孤独感,渴望结识新的朋友以求帮助和理解。调查统计,有34%的学生认为目前最需帮助的是“情感交流”,而有41%的学生认为“社交能力”的培养更需得到帮助,还有17%学生“感到孤独”,绝大部分新生都非常想家。但是,在老师、同学的交往中,许多学生表现出戒备、观望、自我保护的心理,常常使交往受挫。他们渴望与别人交往,却又不知道如何交往,于是,有的同学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使自己与周围产生隔阂,尽管生活在集体之中,仍然感到孤独和不安。加之没有可亲近的人在身边予以安慰,不能及时解脱孤独感,时间长了酒会有精神抑郁和无助感的时刻。若陷入这种误区长期不能自拔,就会发展为严重的心理症状。进人大学后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学生们最热门的话题。

相应的新生教育对策

根据适应阶段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环境上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生进行教育。

1、帮助新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现代教育方法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使他们学会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备触类旁通的自学能力。开设学习方法讲座,介绍大学的学习过程,如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计划的制定,怎样读书,怎样利用图书馆,怎样使用工具书与查找文献资料,怎样科学用脑等。重点介绍上好一堂课要注意的几个环节。

2、加强班集体建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新生来自五湖四海,由于风俗习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性格上的差异,加上语言上障碍,相互了解甚少,同学间不轻易吐露真情,交流思想。以往所熟悉,所信任,所依赖的老师、同学、家长都不在身边。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如果缺少温暖和真情,自然会产生一种孤独感。他们也迫切希望有良师益友,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亲近。班集体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班主任及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多下教室和寝室,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方面,要在管理工作中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客观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客观地分析社会和周围环境。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敢于正视自己的短处,能够辩证地看待成功和挫折、顺境和逆境,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利用余暇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中,增加人际交流,提高同学间的亲和力,增进同学间的相互关系,推动群体中互助互爱的精神。如果把同学间的这些情感适时地给予激发与引导,使之与集体荣誉等结合起来,就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就会形成。新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充满乐趣,孤独感也自然而然地淡化以至消失。

3、赋予新生入学教育以新的内容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