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文化课教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15 10:51: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文化课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文化课教学

第1篇

他是一位年近六旬、消瘦而清癯的物理教师,从事了三十多年的物理教学工作。多年来,他怀着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和对教学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刻苦钻研物理教学的技艺,自行设计、制作了100多个物理教学教具,把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的物理知识讲解得出神入化、妙趣横生。那些对文化课十分厌学的学生被他魔幻般的授课方式重新拉回了课堂。

在职教文化课教学领域里,这样的教师当然是凤毛麟角。但是笔者禁不住畅想,在职教的课程设计中至少有30%的文化基础课,若都能像这位物理教师这样优质、高效地施教,那么文化课对学生产生的教育效果该是多么的巨大!

然而,目前职教文化课效率低下、学生厌学却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文化课低效的尴尬局面,有的学校干脆取消文化课设置,美其名曰“用技能训练来代替文化课学分”,其实不用思考便能看出其谬误——两类课程的性质完全不同,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完全不一样,怎么能够以此代彼呢?因此,所谓的替代说白了等于放弃。也许有人会说,目前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这么差,学习习惯这么不好,厌学程度这么强,怎么教?我想,这位物理老师的行为已经给出了响亮的回答:“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因为学生基础差,所以不断降低文化课教学要求的底线,甚至取消文化课,这从道理上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放弃了文化课这块阵地,无疑是浪费了学生学习生涯宝贵的三分之一时间。

遗憾的是,最后的投票结果是这位物理老师和特等奖失之交臂。参选特等奖的项目中,文化课也全军覆没。获特等奖的大多是职教专业课或是课程改革中宏观领域的教学成果。结果本身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是合理而无可厚非的。但同时它也发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职业教育的文化课正在逐渐走向边缘化,受关注和重视的程度远低于专业课,文化课教师在各种大赛、评奖中脱颖而出的机会远少于专业课老师。不少专业课教师不见得教学水平比文化课教师高多少,但在职业教育这个特定的场合和氛围中,得益于整个职教发展的大气候,就顺势而上被推到了很高的位置,而文化课教师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第2篇

【关键词】德育 中职 文化课 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94-01

“德育”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人们常用“德才兼备”这个词来评价优秀的人才,可见“德”对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有一句话说:一个有才无德的人比起一个无才有德的人对其社会的危害性要大得多。因此“百育以德为先”是非常有道理的。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殊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新一代技术人才,成为当前德育工作的重心。而德育不仅依靠直接的道德教学,更多的是要渗透于教学活动中去,使德育与文化课教学相辅相成。

一、中职文化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来看,他们文化基础差、底子薄,行为习惯较差,思想道德修养不高;很多学生对文化课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动力,有时他们连最起码的课堂纪律都不能很好保持,这些都让文化课教师非常头疼。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强化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接受熏陶和感染,让学生产生对文化课的热爱和学习的兴趣,享受学习的快乐。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均得到发展。

其次,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要体现时代感,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就要认识到学校教育的重点应该从教书转向育人,并且绝对不能将德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环节,要将学科教学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此外,德育绝对不能局限在抽象的说教上,而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所以文化课教学和德育教学应实现有机的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样不但能使德育得到有效的渗透,同时也能促进文化课教学的效果。

在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重智育、轻德育,不能将德育与教学平行,忽视它们之间的联系。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学应当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我们可以在文化课教学中针对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契机融入德育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真善美教育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这样能对学生的精神文明、职业道德、习惯养成教育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有效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自我发展,切实提高自身整体素质。 所以在德育过程中,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成为每个教师都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德育渗透关键在教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一言一行能够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所以教师的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治学态度是至关重要的,身教重于言教,育人先育己。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德育不是德育主任、班主任等几个人的事情,也不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任务,要靠学校的每一个人,尤其要注重学科渗透。所以我们必须认真领会文化课的德育内涵,比如“文以载道”,语文教育对于德育渗透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思想以及真善美的熏陶。数学教育蕴含的德育内容也十分丰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勇于探索的钻研精神。通过英语教育,学生能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所以,教师要在文化课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将德育要求与知识能力要求放在同一教学目标上去组织实施。

其次教师要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综合能力。教师的思想品德、综合能力、业务水平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等都会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越高,学生学习兴趣就越浓,师生感情就越密切,这样进行德育教育才会情动而理入,教师的教化才能富有成效。“亲其师,信其道”,一个喜欢教师的学生,他对教师所教的这门课也会感兴趣,教师才能收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做教师就是要做有心人,树立良好的模范形象,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总之,教师是德育渗透的关键,每个教师都应视教育为自己的事业,细心经营,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的关系,不只是“教书”,我们更要 “育人”。

三、德育渗透的几个重点

文化课德育有效地渗透要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准确把握教材的德育因素

德育渗透不是凭空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找准科学知识、文化思想与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点。所以我们要立足于中职教学,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中职文化课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中职学生求真、求善、求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在文化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找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契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某些思想教育契机,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生成点,巧妙而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教育,就能产生极好的德育效果,同时也能为自己的课堂注入生命和活力。

3.德育渗透要适时和适度

教师要想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讲究的是一个“时”和一个“度”。德育不能成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固定环节,不能为德育而德育。我们要从教材实际出发,使学生感到合情合理;在教法上,使知识性、文化性、思想性水融,使学生乐于学,防止矫揉造作、形式主义。教师在不经意中对学生的教育,其效益胜出师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另外,在文化课教学中要注意德育的策略性,不能喧宾夺主,说理不宜过多,不能将文化课上成了政治课,否则就适得其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结果,更多的应是影响和触动。

4.德育渗透要贴近实际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职院校的中国传统文化课教学探析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5日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这里的“高端”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既要求有高素质,也要求有高端技能。当前,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大力推广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得到加强,而高端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却没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以至出现了“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特别是那些订单培养的专业和院校更明显。针对这种情况,高职教育界进行了很多改革和研究,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从中国传统文化课教学这一角度进行思考。

一、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她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习俗、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内容,也就是所谓的文化遗产。她不仅蕴含有高深的哲学智慧、伦理、道德,而且还蕴含着突出的文学、艺术魅力,是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还可以抑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遥遥领先于世界,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然而,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高职院校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或技校发展而来的,在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质相对欠缺,导致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的学习缺少热情,学习上主动性不够;另外,在物质主义的诱惑和挤压下,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缺少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民生的关爱,缺少对人生的正确认识和态度。通过对我院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用人单位、企业专家的反馈,企业不是对学生的能力不满,而是不满意学生的工作态度、责任心等问题,其实就是毕业生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这种知识结构对其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将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应正视高职学生的不足,及时进行有效的补救,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中国传统文化课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被忽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比较注重培养社会生产第一线急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把“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培养目标理解的极其狭隘和功利,认为“职业技能培养是第一要务,素质培养可以慢慢来”,使得“中国的高职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技艺型高校,被认定为没有学术性,不需要人文学术领域”的地方,甚至沦为“岗前培训机构”。特别是那些理工科类高职院校,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时特别注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训练,有意加大专业基础课和实训课的课时比例,人为削减文化课的课时,甚至提出“文化课要为专业课服好务、让好路”。笔者以2011-2012学年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课表为基础,对全院现有的26个专业09、10、11三个年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只有文秘专业在大二开设了传统文化必修课,开设时间也仅为一学期。可见,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学陷于被忽视的尴尬境遇。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材,大多数是针对本科院校编写的,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内容不够通俗易懂,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少有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专业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而编的实践性较强的教材。而且由于当今中国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出现了严峻的生存环境,激烈的社会竞争,新生代的学生思想也不断“现代化”了,残酷的生活现实也改变了他们的一些传统观念,这些新的因素应该在中国传统文化课教材的编写中有所考虑。

二、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教学实践探索

在高职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是非常必要的,为帮助高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效提升他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点,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实践方法。

(一)整合中国传统文化课内容,分专题进行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课内容浩繁,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科技、艺术等基础知识和理论,有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四个层次,如果教学时面面俱到,在有限的课时下,中国传统文化课往往成了中学历史课的再现或几门专门史(比如文学史、艺术史、宗教史)的大杂烩,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经过分析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课应该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专业需求精心选取内容,组织材料,并把教学内容整合成若干专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来教学。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通过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学生对一些比较具体的、与社会现实结合紧密的内容感兴趣,如民俗等,而对一些抽象的内容如哲学、伦理、制度等兴趣不大。文科专业的学生对民俗、艺术、文学、宗教比较感兴趣,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对民俗、科技、艺术比较感兴趣。综合而言,学生对那些直观具体、生动有趣,与生活现实关系密切的内容比较喜欢,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该尽量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不同专业学生的爱好及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如哲学、伦理等内容,应根据专业需求有所取舍,注意教学方法,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讲授,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以致用。

(二)采用立体化教学模式,多举办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主题活动。高职院校的学生好动,自控能力较弱,喜欢轻松愉悦的学习方式。中国传统文化课教学不能仅在教室里,应适当走出课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地挖掘身边的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从历史学、哲学、政治学、文化品格、审美情趣、书法艺术、名胜古迹、民俗风尚等层面进行多角度的构建,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其中,可举行书法比赛、书画展览、古诗词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参加相关的传统节日活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由来和特有的文化内涵,组织各种文体社团和协会,如书法协会、武术协会、话剧社、旅游协会、天好者协会等。这种活动形式互动性感染力强,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把专业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彰显文化活力,使社会课堂一体化。

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学院配合相应的机制和隐形环境的建设,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和评价模式,把课堂融入社会,可以采用实地讲课,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企业工厂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教师真正起到一个创设者、指引者的作用,为弥补文化课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还可以引进一些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来校讲课,充实高职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与社会教育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三)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学,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国传统文化课是一门理论性强、叙述性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多采用课堂讲授方法进行教学,而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在理解能力、感受能力及知识的运用能力方面有所欠缺,这种单纯的理论知识的灌输,出现了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局面。教师如果运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选择传统文化的经典案例进行多角度、多途径的解读,揭示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使学生获得一种心灵的感悟、视听的愉悦,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案例教学可以把图像、动画、录像及解说等运用于课件之中,使博大深邃的传统文化形象地展现于声音、图像、动画之中,使其枯燥的理论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增强教学的现场感和生动性。还可以将一些只能在民俗博物馆看到的民俗收藏珍品的照片、濒临绝迹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的录像及一些国粹工艺的动画直观展现出来,既增强了视听效果,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元的网络平台,设置网络课堂,与学生在线互动,指引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学应立足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专业特点,体现出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科特点,适当弱化理论色彩,加大形象和通俗的比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建.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4篇

一、德育渗透的含义及重要性

关于道德、道德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教育家赫尔巴特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普遍的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的目的,因此教育是最高目的。”“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无教育的教学”和“无教学的教育”都是不存在的,七述阐述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道德教育是人类最高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二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每一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样看来,教学过程也就是道德教育过程,所以教师应“将教学视为道德事业”。

二、文化课教学中的德育原则

1.渗透原则。在文化课的德育渗透中,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找准科学知识、文化思想、教学方法与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点。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文化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防止出现“穿靴带帽”的情况。

2.针对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基础和心理特征,要讲解不同的德育内容,注意画龙点晴,使学生思想升华并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3.要注意适度性原则。突出教学重点,不宜过多,以免出现物极必反。从教材实际出发,使人感到合情合理。在教法上,使知识性、文化性、思想性水融,使学生乐于学,防止矫揉造作、形式主义和贴政治标签。

4.要坚持情感性原则。德育渗透要寓理于情,情理结合,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期达到“寓德于教”,“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5.要坚持持久性原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及高尚的道德,丰富的个性及健全良好的思想品质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教师要充分了解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由低到高,由表及里,反复孕育,逐渐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获得知识的同时,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品质、思想结构得到不断启蒙、孕育、规范、优化,以达到最终的育人目的。

三、德育渗透的关键是教师

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育人先育己。只有这样才能以自身行为去熏陶感染学生,因而教师的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治学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1.尽快转变教学观念

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文化课是学校课程中最基础最根本的课程,在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就决定了文化课教学在育人中的重要地位。

2.全面领会文化课的教育功能

由重视较低层次知识技术功能向同时重视较高层次技术功能、文化功能、人格教育功能转化。

语文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思想及审美情趣的陶冶。

数学教育蕴含的德育内容十分丰富,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体育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同德育有着密切联系。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敢于胜利等好品质。

美育教育,对学生的情感培养、美的欣赏、美的追求、情操的陶冶的作用无可比拟。

3.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思想政治学习。要加强马列主义基本观点和各学科基本史实的学习,在文化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品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先学一步。要研究马列主义的哪些观点与文化课教学内容结合最贴切、最紧密,还要研究各学科的内史与外史,并通过比较与文化课哪些内容相联系,才能选出最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与振作民族精神教育的史料。没有这两方面的学习和选择,在文化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教学,只能是空谈。

(2)业务素质学习。要注意现代各学科发展动向,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使教学过程现代化,为全方位的寓德于教创造条件。文化课,发展动向,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寓发于教。

(3)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教师如果仅有强化德育教育的意识,掌握现代教学教育理论艺术水平,强化德育教育仍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数学教师只有富于教学机智,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善于根据教材和教学情景,选好进行德育教育的结合点,潜移默化不断渗透,适时点明德育思想观点,才能收到预期效果。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越高,学生学习兴趣就越浓,师生感情就越密切,这样进行德育教育就会情动而理入,教师的教化才能富有成效。最终促使学生在形成功能较强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当下,我们应当改变教育的现状,努力使德育与教学融合。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学应当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教学活动中的读、写、算的学习并不是技能的获得,而是从此参与精神生活”。目前我们的教学还没有达到把“教学视为道德事业”这个境界,但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

德育与教学的融合,当然不意味着德育不能有专门的时间、专门的课程。但对一门课程、一次专门活动,要实事求是地抱有合理的期望。我们更注重、更希望德育与整体的教育相融合,与学生的学校全部生活相融合。这样,德育就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充足的时间,并且真的有可能做到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当下,我们指出德育与教学分设两处,也并非意味着立即合并两处,关键是“管德育的”教师与“管教学的”教师的关系,每个教师都应视教书育人是自己的天职,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的关系和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处理好“德育”与“德育工作”的关系。教学、智育、德育走向融合是目标,也是过程,它有赖于教学思想的转变,有赖于德育思想的转变,有赖于对德育的真正理解,也有赖于实验、实践、探索,寻求合理的处理问题的方案。

四、做自觉的教育者,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

1.应当自觉地从“伦理上考虑”教学,自觉地“将教学视为道德事业”,坚持道德是教育教学的最高目的,教学应当为其服务。如杜威所说,“应当使道德目的在一切教学中――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普遍存在并居于主导地位”,“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也如诺丁斯所说:“学校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们成为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这是一个伟大的任务,其他所有任务都应该

为其服务。”

2.应当能深刻地理解德育原理,理解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不是把“道德”教授、传递、给予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自己进行道德学习,其中包括外显的学习和内隐的学习;应当在教学中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自己认识、体验、践行,通过学生自己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去感受、理解、领悟道德。自觉的教育者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3.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教学也是师生共同的道德生活过程。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多层面的,有心理关系、教育关系,也有道德关系。教学活动、道德教育、道德生活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不同方面。为实现教学的道德目的,教师应首先遵循“教学道德”,以保证教学的道德性。道德性是教学的一种品性,是符合教学道德的教学品性。这样的教学是道德教育的过程,是学生道德成长的过程。关怀学生道德成长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教学道德性的主要表现。对学生的关怀是教学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缺少关爱的教育是无效的或无力的。

4.应当认识到学校教育的重点从教书转向育人,是教育人性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教育教学发展潮流。世界教育史专家康纳尔说,在20世纪课堂内,出现了一个持续而稳定的运动,即教学过程转到教育过程,学校从教学过程到教育过程的转变,是一个人性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将重点由教书转至育人。人性化的最重要表现,应当是全面关怀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特别是关怀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发展。道德学习是他们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德性的发展是其精神成长的根本。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学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5.自觉的教育者应当明智地意识到教育者是教育成的,意识到自己的道德与学问不是必然比学生高。自觉的教育者应当看到自己的不足,教育者是道德教育者,也是道德学习者,而且是终身的道德学习者,包括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第5篇

一、让文化课联系职业岗位的实际

文化课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基础工具。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遵循两点:一是教学内容必须是社会需要的,在企业能用得上的,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二是教学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可以学的、喜欢学的。

语文课可以变成活动课、实践课。例如:在课前用几分钟时间进行演讲、辩论等,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通过应用文写作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文字能力;适当增加一些文学欣赏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英语课可以通过简单而实用的口语练习,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大声读,阅读一些浅显的英文报刊或英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能进行简单的英语会话和口语交际。 数学课应注意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满足各专业的需要,如数控和模具专业,就学习立体几何知识,通过学习树立一定的空间感;电子专业就学习三角函数有关的知识。还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如按揭购房贷款、买彩票的概率等,让学生了解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一个人在学校学到的数学知识,到社会中也可能用不起来,但不管其从事什么工作,头脑中的数学思维、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等,却能使其受益终身。

二、让文化课在精讲与实践中练习

精讲就是教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易错点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解,其目的在于突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精讲要求教师把讲的时间压到最低限度,以便腾出时间让学生自学、讨论、实践和练习。另外在质量上要求教师的讲授必须做到生动、形象、准确、精炼,情理结合、理例结合,有系统性、针对性、趣味性,有说服力、有感染力。

练习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获取反馈一些信息,以检查教学中的不足。练习量大质差是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它把学生的精力浪费在一些无意义的机械重复上,这不仅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反而大大地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导致许多学生厌学,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所以,练习题的设计应做到目的明确、难易适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突出教材的重难点。

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种形式的实际锻炼。其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及时印证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各种技能技巧。实践的主要方式有实验、调查、访问、观摩、见习和实习等。

三、在创新教学模式中巩固教学成果

中职学生大多是初中时的学困生,数学几乎一窍不通,英语一知半解,语文差强人意。如果再按初中的那一套教学法,无疑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这是万万不可取的,一定要摸清这些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想法找出他们学习的兴奋点,抓住它,培育它,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知识的传授要“浅”一点,步子要“小”一点。模拟教学法、模块教学法、诗意教学法等各种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法要充分利用,要让课堂气氛活起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师生互动起来。这就需要老师加强学习研究,借鉴他人优秀做法,或者大胆进行探索试验,创新求异。

在实训教学中:首先,文化课和实训课同时进行,全部专业课程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师生互动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其次,课堂教学与课后学生动手实训相结合,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最后,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二是在寒暑假时到企业实习,让学生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李白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中职学生就是这样的一群学生,他们在初中已是学习的落伍者,到了职业学校,迫切需要的是一套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职业教育。山不转水转。只要我们有强烈的责任心,有持久的研究力和深入的实践探索,中职文化课教学就会步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第6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文化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对中等职业教育形成了固有的观念:即教学生掌握一门技术,或者说要求学生只要会做能做,其他的则不必过多考虑。正是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家长、学生甚至一些学校、教师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而忽略对学生进行语文、数学等的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导致文化课教师难教,学生不重视文化课的现象出现。面临尴尬,文化课教学亟待改革。因此,我们在本校师生中做了此次教育调查。 

调查目的 

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不但会给文化课的教学质量带来较大影响,也会给专业课教学带来诸多不利。因此,很有必要对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态度、文化课教师的教学态度等进行了解、分析,以便职业学校加强教学管理,端正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态度,促进专业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包括(1)学生:高一7个班近450名学生,高二5个班近200名学生,涉及数控、机电、化工、汽车维修、财会、电子商务、计算机等专业。(2)教师: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共35名。 

调查方法主要是个别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统计和分析 

(一)学生方面 

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目的不明确调查发现,学生中有40%喜欢学专业课,却只有13%愿意学语文、数学、外语(另外47%的学生回答对所有课程都不感兴趣)。但从图1又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对文化课不感兴趣,但大部分学生还是觉得文化课对日后专业课学习是有用的。可以看出,学生对文化课“又爱又恨”。一方面,出于对专业技能学习的渴求,造成了学生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另一方面,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他们似懂非懂、隐隐约约地感觉文化课对专业课有用,但不知道真正有用在什么地方。由于文化课底子薄弱,学生对文化课学习提不起精神来,如果教师还是一味强行“灌输”,对他们学习文化课的意愿将是“致命”打击,直至他们失去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文化课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图2可知,中职学生文化课学习困难有主观、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中职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他们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职业学校学习的,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抱有“到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课普遍经历一个由听不懂到听不进再到很反感甚至提起文化课就“头疼”的过程。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兴趣。在图3中可以看出,学生希望教师在上课时与学生多交流。文化课教师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心理,在教学中渗透一些专业应用,不但能提高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为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师方面 

文化课教师对自身教学地位有点无奈对文化课教师的调查得知,87%的教师认为所教班级的学生对专业课更感兴趣,对文化课感兴趣的学生只占11%。由于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比较差、学习方法和习惯不良、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教师教学方法欠妥等原因,文化课课堂上常出现教师提问、学生没有应答的现象。每当这时,文化课教师会感到很无奈或尴尬,教学显得被动低效。 

文化课教师对所教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模糊不清由图4、图5和图6可知,由于教材等原因,许多文化课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缺乏了解,对所教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模糊不清。所以,在教学上与专业缺乏联系。由于缺乏与专业的联系,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更显得抽象、枯燥,学生对文化基础课教学缺乏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难、厌、怕、弃”的现象。 

调查总结 

(一)学生方面 

从客观方面看,中职学生是一个基础薄弱的学生群体。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较差,有的学生自卑、偏执、不服从教育管理。另一方面,他们的学业基础较差,尤其是数学基础差。从主观方面看,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复杂。有很多学生认为来中职学校就是为了学习技术,为日后就业做准备,这部分学生比较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但也有较多的学生是迫于家长的压力被动地在学校“混日子”,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和积极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教师方面 

首先,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很少。其次,文化课教师以会考作为教学目标。他们一是缺乏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理念,二是缺乏专业方面的知识。文化课教师在教学中讲授的往往只是教材上的知识点,想的较多的是“教什么”和“怎样教”,很少思考“为什么而教”。 

第7篇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尴尬专业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教育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和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全面展开,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却相对滞后,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新问题,非凡是文化基础课教学新问题尤为突出,面临尴尬,亟待改革。

一、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目前状况和新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目前状况和存在的新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摘要:

1.生源质量偏低使文化基础课教学遭遇尴尬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新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语文、理化、英语、政治等科目加起来都不足百分。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大酱碟”,需要了就“沾一口”,否则就弃之一旁。文化基础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学情景甚是尴尬。

2.教育系统内部熟悉偏颇使文化基础课教学被“忽视”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中等职业教育为抓住这根生命线,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和“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除了对口升学班级外,一般都比较忽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陪衬。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甚至提出“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好务、让好路”。为了满足专业课时数,任意删减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时间、学制等方面的限制,在过于强调“专业课”的同时便忽略了文化基础的全面提高。结果只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被忽视,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较低,缺乏自信,转岗再就业能力低。此外,由于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本身也受到很大的制约。难以进行自我教育和提高,使以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3.教学评价新问题使文化基础课教学缺乏“分量”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学生把握一技之长成为重中之重,人们的目光都盯在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上,专业课程的成绩好,就业安置相对就轻易的多。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完善的学校、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的评价厚重有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能否取得专业等级证书作为评价这个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而文化基础课教学则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又不够完善,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和评价无疑是“宽松”的;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和评价更是“宽松”的,这便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考核评价缺乏“分量”,起不到激励功能。

4.学科定位模糊使文化基础课迷失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究竟以初中补习为主还是按教学大纲要求布置课程是各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存在的难题。中等职业教育的对口升学压力相对来说要小得多,能够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又是少数,这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需要相对大一些。而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在教学实践中难于把握教学深度,假如严格按教学大纲布置教学,教学几乎无法进行,假如弃教学大纲于不顾,又何谈保证教学质量,正所谓“教深了不行,教浅了还不行”。如何按“职教性”特征定位文化基础课教学是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之一。

二、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途径和策略

1.摆正“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练习是学习的主旋律,由于就业的需要,很自然的就把专业课的砝码加大了。其实,“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练习,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通过课程整合、弹性学制和必修、选修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喜好、个性和实际需要,加强文化基础素质的教育,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克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重专业技术培养轻文化基础培养,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的倾向,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相互关系,使学生全面发展。

2.准确定位文化基础课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学科定位新问题应放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中来考虑。要根据生源状况,改革、完善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熟悉。它在学生培养上应兼顾升学和就业,而侧重在就业;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新问题,才能使文化基础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

3.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熟悉

造成“专业技能”和“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熟悉不够。教育系统内部那种认为学生生源差,文化基础课能学多少算多少的思想的存在,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不高,教师缺乏教学激情。要改变这种目前状况,必须加强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的熟悉。文化基础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就业新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新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重要性的熟悉,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布置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使文化基础课程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

4.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针对性

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的针对性,是摆脱目前尴尬状况的重要途径。首先,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不搞一刀切,可以试行分层教学,对基础好的学生鼓励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善于激发培养学习喜好,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自我发展,以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其次,要把文化基础素质和现代科技意识的培养很好结合起来,在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中要突出和强化实用性。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参和性,丰富教学内容,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5.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评价

第8篇

【关键词】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体育运动学校来说,培养高文化素质和掌握体育技能的优秀运动员是他们的首要任务,也是为国家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关键,但是目前一些优秀运动员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偏低的情况,这是阻碍他们发展的。本文就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探讨,以此来达到完善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教学的目的。

一、学生厌学的原因

对于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每天都要进行高强度和大运动量的训练,这样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容易出现走神和睡觉的情况,他们无法在课堂上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加上一些学生的文化课学习理念较为淡薄,对学习不够重视,常常出现迟到、早退的现象,一些学生还经常出去参加各类比赛,这样就会导致课程被延误,跟不上课程的情况。除此之外,由于体校的学生要比一般普通学校的学生体力上较累些,他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大量的体育运动中度过,所以他们对文化课的关注度不够,觉得自己平时训练已经很累了,到上文化课的时候只是把课堂当成休息的地方,不愿意主动去参与到文化课学习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问题,使得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教学质量较差。

二、提高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思想教育,充分认识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

作为体育运动学校,应该加强教师和学生对学好文化课的认识,要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使他们了解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前途具有很大的影响。要通过教师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让学生逐渐重视文化课,具有文化课学习的动力。学习好文化课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具备理解和领会体育专业技术知识的能力,这对提高体育成绩大有益处,特别是对于从事体育专业希望不大的学生来说,学好文化课对他们从事其他职业和升职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

文化课的学习不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起着推动作用,也有利于国家后备体育人才的培养。体育运动的训练不但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巧,还可以锻炼他们的体能和智力,与此同时文化课的学习对他们自身的职业发展和进修都有极大的促进力。因此,在体育运动学校,教师应该根据学校的特点,在讲课的时候,尽量把和体育运动相关的理论知识融入到里面去,使各学科的知识和体育训练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注重因材施教,队员、学员同步发展

在体育运动学校,一些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会被选拔到各运动队当学员或者队员。但是,由于队员和学员在时间分配和基础知识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区别对待,对于队员来说不能够只是注重运动的成绩,应该注重队员文化知识的积累。对于学员来说,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技能的训练,这样才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学习到有用的知识。通过这样针对性的教学,不断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使他们得到最优的发展,使他们成为优秀的运动人才。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知识的运用

对于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来说,没有一定的文化和专业学科知识,体校的学生就会失去分析问题和观察问题的能力,就很难会对复杂的现实问题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所以,在体育运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知识的运用,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理论和实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体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承受能力,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的方法,避免学生出现厌学的情况。例如,在教师讲解动作的过程中,可以先做动作然后让学生练习,这样有效的结合使学生不用死记硬背,可以让学生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从而提高体育运动学校教学的质量。

(五)读训并重,全面发展

对于体育运动学校来说,想要全面发展优秀的体育人才,就应该读训并重,全面发展。由于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实际上只有一部分可以考上体育院校,那么剩余的学生就需要到别的学校或者进入社会,这部分的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就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因此,体育运动学校应该首先加强学生对文化课的兴趣,要使他们了解读训相结合的重要性,不管是读还是训,都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达到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提高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教学的质量,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充分认识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和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加强知识的运用,坚持读训并重,促进队员、学员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搞好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教学,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优秀的运动员。

参考文献

[1]陈宝莲.如何提高体校文化课教学质量[J].少年体育训练,2004(06).

[2]杨敬暖.体育学校文化教育改革设想[J].山东体育科技,2001(03).

第9篇

相关热搜: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据职业教育现状分析,职业学校的好多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普遍较差,甚至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加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即使进了职业学校的门,依然是抱着混日子的态度,部分同学不论你怎么引导教育,对文化课的学习就是积极性不高,有些甚至连专业技能操作也逃避。面对这些教学中的困惑,我们不得不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

 

现我结合多年中专数学课的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学习方法、对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学习的态度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现状调查

 

新生入学时,我对我所教的学生开展调查:问题1、同学们对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是否感兴趣,有没有信心学好?问题2、学习过程中是不是需要老师不断的督促才能学好?问题3、你觉得专业课还是文化课更重要?问题4、你觉得文化课知识有何作用?

 

从以上调查可以明显看出学生的学习状况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对自己的所学专业比较满意,学习较为主动、自觉,学习重点明确,能够正确对待文化课与专业课,他们学习习惯良好,乐于实践、乐于实习。

 

这部分占学生总数的20%多;另一个层面则完全相反,他们厌学情绪明显,消极应对所学专业,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这部分学生也有近60%。还有一个层面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比较茫然,似乎是处于学与不学的十字路口,这部分学生也占了被调查学生总数的近20%。以上问题的回答表明,大多数中专生对文化果的学习缺乏学习兴趣,也没有学习主动性,因为他们不能明白文化课的开设对专业课学习和今后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数学学科的学习就只要掌握简单的运算就行了。

 

二、成因分析

 

通过分析,出现这样的状况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品行习惯: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大多是初中毕业生中学习和思想后进的学生,在学习上,他们也就相应的表现为对学习毫无兴趣,一看到书本就头痛,一上课就想逃课,精力全不在学习上,近而形成“品行差—学业差”的恶性循环。

 

2、没有了升学压力的驱动:中职生从小学到初中所接受的是基础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针对“升学应试”。而进入中职学校后,他们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都将围绕“为自己的未来谋生作准备”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对文化科考试或考核的要求不高,往往使学生放松了对平时学习的要求,进一步造成了中职生学习的弱化。

 

3、自控力较弱:中等职业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都处在青春成长时期,对书本以外的世界都充满了好奇,对科学进步所带来的新生事物如:电子游戏、虚拟社会、网络空间等更是爱不释手。面对这些新生事物的诱惑,中等职业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远比普通高中学生差。因此,如果不能把他们学习上的问题解决,他们将荒废自己的学业,而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4、学科认知偏差: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在意识到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差异同时,又片面夸大了专业学科学习的绝对作用,忽视了文化学科的学习,殊不知学科之间还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内在联系。如果文化学科学不好,那么对“学习”活动中的共性问题,或者说学习方法一般就掌握不好,这就会使本来就有难度的专业学科学习难上加难,进而影响到他们各学科的学习信心和效果。

 

5、家庭原因: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让孩子到学校读书单纯是为了孩子不在社会上学坏,而对学生提出学习成绩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三、相应对策

 

中职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是他们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表现出来的不良学习状况,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中职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同时,这也势必影响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发展。纠正和克服中职生的不良学习状态,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涉及方方面面。

 

1、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素质观。首先,是上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向学生介绍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地位和作用,介绍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让学生对中职学校以及相关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明确对专业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以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是要让中职生弄清学校条件与自身成才的辩证关系,明白学校只是其成才的外部条件,自己的努力奋斗才是成才的关键。让学生知道既然成为一名职专生,就要正确评价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扬长避短。再者,是让学生明确专业学科与文化学科之间的辩证关系,懂得专业学科的学习离不开文化基础课的奠基,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绝不可想当然地认为职业教育就是相关的专业教育,而舍文化课取专业课。

 

2、抓好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学校职业教育特点我校开展“大创新”“大改革”为主题的教学改革从教育教学环节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有正确的课程观,开发校本教材。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换代非常快,一部教材从编写到发放至学生手中时就已滞后,我们不能让学生看着自己家里的电视机进入彩色和平板机时代却上着黑白电视的原理与维修课,而应对教材内容予以与时俱进地大胆删减和补充,要让学生觉得他们学的东西是实用的、是时髦的、更是最新的。其次,要把握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方向。

 

中职生大部分都认同专业课学习而忽视文化课学习,在他们的认识中,很难一边“之乎者也”一边手拿电铬铁。所以文化课教学不应“清谈”,而应围绕为专业课服务的总体思路做出相应的改革,让文化课真正与专业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积极营造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客观、关心、鼓励和帮助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在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的同时,对他们的努力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和持久的关注,有效地缓解他们的焦虑心理。学生只有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才不会有因失败而受惩罚的恐惧,才不会退缩而敢于尝试学习。

 

4、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水平。

 

提高教师的教学的吸引力,对学生负责任,加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教学效果;强调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将结构性的学科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专业知识加以整合,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和专业相联系,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和专业的基础上。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