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法语实训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07 20:52: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法语实训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法语实训总结

第1篇

这次新教师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对教学规章制度、教学常规、师德、教育的常识和特点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学习,各位专家的讲座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受益匪浅。下面就是我在这次培训中的一些体会:

一、对课堂教学行为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命力的所在地,也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之一。

1.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很少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够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与自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一味怨学生,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了学生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其特点之一,就是每节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教学,以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达到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2.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远远比不上他获取结果的过程重要。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重要的前提是给予他在学习和研究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这样,他的体验才是幸福而自信的。如: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

3.要学会欣赏学生

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做

到这一点,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在老师的关注中,不仅会喜欢老师,喜欢上课,产生融洽和谐的师生情感,还会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快乐愉快地去学习。

二、提升了理论水平,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

作为新教师,我们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理论水平低,对自己的工作不善于总结归纳,现在,通过对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的理解,基本上能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握了教改方向,坚定了探索新路子的信心,并增加了教育科研的意识,认识到不能只做教书匠,而要做新时期的教育家。

三、了解到国内外基础教育的现状,增强了使命感

了解了国内外基础教育的现状,尤其是了解到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基础教育现状,看到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差距,如教材的陈旧、方法的古板、对学生统得过死等弊端,增强了作为一名教师的使命感,更加坚定了以培养祖国所需要的人才为己任的信心。

四、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目标

这次培训,就自身更新优化而言,树立了终身教育(学习)的思想。以前总以为搞继续教育没有学到什么新知识,所以总觉着耽误时间,不如读读书,备备课,这次,通过听取了报告,真正认识到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目标,提高了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学然后知不足,这是我的一个体会。通过培训,感觉以前所学的知识太有限了,看问题的眼光也太肤浅了。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但是,经过培训后,我觉得教师绝对不是一桶水这么简单,它应该是一条有源头的溪流。我认为,教师只有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才能跟上时代前进和知识发展的步伐,才能胜任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拥有的知识才能像‘泉水”般沽沽涌出,而不只是可怜的“一桶水”了。

五、教师要意识到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第2篇

关键词: 敏捷开发; Scrum; 软件开发; 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11-81-03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comprehensive practice training course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for the waterfall model,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agile development are analyze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crum agile development process in comprehensive practice training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project decomposition, sprint incremental iteration and frequent delivery of the working software, cultivate students' team spirit and initiative learning ability,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 agile development; Scrum;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ject

0 引言

在软件技术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都会开设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课程,让学生通过完成1-3个简化的企业项目掌握主流的开发方法和软件开发过程,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为了更好更快的开发出符合客户要求的软件,开发过程中一般会采用某个开发模型,教学中为了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在开发项目时也会采用某个开发模型。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课程采取的开发模型及其存在的问题,在简单了解敏捷开发模型的基础上,探索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课程中采用Scrum敏捷开发的具体实施过程,研究利用Scrum敏捷开发的优势。

1 目前开发模型和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大都仍采用传统的“瀑布模型”开发模式。该模型将项目分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六个阶段。各个阶段严格按自上而下的线性顺序实施。每个阶段都需撰写大量详细文档,这占用了大量的实训时间,前一个阶段完成后才能开始下一阶段。虽然学生急于看到的软件运行效果带着尽早编程的急切心情,也必须等到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三个阶段验收完成后才能开始,这极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瀑布模型是解决上世纪六十年代软件危机的很好方案,也是开发模型中的经典。但是瀑布模型强调文档的作用,以文档为核心,用户只有等到整个过程结束才能见到全部成果,严重延迟的反馈信息无疑增加了项目延期或失败的风险。在当今的软件开发中,很难看到完全实施“瀑布模型”的企业,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了敏捷开发。

据VersionOne[1]公司2013年的调查显示,在全球收集的3501份调查报告显示有88%的公司采用敏捷开发方法,Google、华为等大型软件公司也采用了敏捷开发。越来越多的国内中小软件企业也通过敏捷开发提升自身竞争力,包括笔者顶岗实习的北京盛安德科技有限公司。与传统软件过程、开发方法、传统项目管理方法相比,敏捷开发方法具有以人为本、成本低、开销小、效率高、灵活和响应快等优势。为了与企业接轨,使学生学以致用,我们应该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改革目前过时的实训开发模式。

2 敏捷开发模型

2001年Kent Beck等17名专家共同签署了“敏捷软件开发宣言”,敏捷软件运动随之产生和发展。“敏捷”代表了互联网时代软件开发过程模式的一种先进理念和价值观。与传统开发模式相比,“敏捷”更强调沟通性、快速灵活地响应,关键在于持续交付可工作的软件[2]。敏捷开发积极主动地迎接和适应客户变化,允许和支持需求的不断变化,主张软件开发人员应紧密与客户合作、沟通和交流,把客户作为开发组成员,它集合了一整套价值观、原则和实践方法。敏捷开发的价值观[3]:个人和交互胜过过程和工具;工作的软件胜过面面俱到的文档;与客户合作胜过合同谈判;响应变化胜过遵循计划。目前有许多敏捷开发过程可供选择:XP(eXtreme Programming,极限编程)、Scrum、水晶方法等。Scrum软件开发模型是敏捷开发中的一种,应用最为广泛。

3 Scrum敏捷开发简介

Scrum敏捷开发过程是以人为核心、迭代、增量、循序渐进的开发,整个开发过程由若干个短的迭代周期组成,每个迭代周期称为一个Sprint,每个迭代实现不同的任务,迭代中重大的、优先级高或风险高的任务优先实现,每个迭代周期都有明确的目标,每次迭代都经过测试,具备集成和可运行的特征[4]。每个Sprint周期结束后可以交付一个可运行的软件。

采用Scrum敏捷开发的项目参与人员主要分三种角色,即产品负责人(Product Owner)、Scrum Master、开发团队。其中Scrum Master对项目全过程负责,是项目的推动者和组织者,确保Scrum流程正常运转。开发团队成员一般不多于7人,主要有设计、开发和测试人员组成,团队成员不能只负责自己擅长的领域,需要有配合全局的合作意识,如开发人员不能只负责编写代码,还需要进行测试。

Scrum敏捷开发项目执行的流程[5]。首先在产品负责人的带领下筛选出产品的总需求条目(Product Backlog),通过全体人员共同讨论对总需求条目进行优先级别排序,供团队进行开发工作。然后以1-4个星期为一个开发周期Sprint,团队根据Product Backlog确定Sprint周期内的任务,生成Sprint Backlog(周期内任务列表,Sprint Backlog为Product Backlog的一部分),确定Sprint目标。每个Sprint周期(一次迭代)分为设计、实现、测试等工作,团队成员主动认领工作任务,每天在不超过20分钟的站立会议上讲述自己的昨天工作内容、今天工作计划和当前工作难点。在一个Sprint周期结束时,整个团队对照Sprint Backlog列表演示新功能,完成演示和Sprint回顾总结,一个可执行交付的有价值软件,才可开始下一个Sprint周期的循环。这样原本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开发周期缩短至一个星期到一个月,让用户可以尽早体验软件的应用并及时提出问题或调整需求。

4 Scrum敏捷开发具体设计过程

学校的实训环境和公司的工作环境,以及学生和员工的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软件开发综合实训教学中不能拘泥于Scrum过程的全部形式,教师应对Scrum开发进行修改和优化。

4.1 分组和角色分配

Scrum主要有三类角色,一是Product Owner(产品负责人),该角色可安排熟悉产品需求的教师承担,负责产品需求的提炼、优化和优先级排序。二是Scrum Master(团队负责人),有开发能力强的学生担任,主要负责本项目成员的沟通和协调,老师协助Scrum Master的工作,监控项目执行。三是开发团队成员,一般由3-4名学生组成。团队成员注意开发能力强弱分配、男女搭配等元素,另外项目是在课余进行开发,所以要考虑宿舍因素。

4.2 项目选题和项目启动会议

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课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3个月)是教师给出固定题目,如:公司网站;第二个阶段(2-3个月)由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征求教师认可,如:毕业生管理系统、大学生报到系统等。

在项目的启动会议上,介绍敏捷开发的思想和执行流程,约定统一的开发规范和流程,以便学生掌握团队开发方法,并养成良好的编码习惯。

4.3 Scrum敏捷开发的执行流程

如图1所示,教师和项目组成员将整个软件项目分解成多个子项目(Product Backlog),开发过程中选择优先级高和重大的子项目进行开发,一个子项目为一个Sprint迭代周期,子项目又可以分成若干个工作任务(Sprint Backlog)。在每个Sprint周期内,学生主动认领任务,进行计划、编码和测试。每日项目组有一个不超过20分钟的会议,主要汇报三个问题:上堂课到目前为止做了什么?有什么难点和问题?今天打算做什么?并更改自己的Sprint燃尽图(Sprint burn down)。通过该会议让项目组成员了解目前项目进度。每个Sprint 周期结束后,开一次Sprint评审和回顾会,对照Sprint Backlog演示软件的功能,看是否完成了本次Sprint目标,会上每位学生回顾自己所做工作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给予点评和总结。会议的成果可以交付一个可运行的软件。下一个Sprint周期是现有软件的增量迭代,因此可以持续交付包含新功能的软件版本。总之,敏捷开发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并分别完成,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

4.4 结对编程

一个任务交给两个开发人员。两个开发人员同时坐在一台电脑前面,一个编程,另一个实时检查,然后互换角色。与传统一个人一个任务相比,两个人一起协作可以互相促进、相互学习,实现提高。

5 Scrum敏捷开发在软件开发综合实训教学中的优势

在软件开发综合实训教学中使用Scrum敏捷开发主要有以下优势。

Scrum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Scrum敏捷开发模型要求尽早编码这恰好迎合了学生软件开发实训时急切渴望进行编程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能够频繁交付可运行的软件,使学生有极大的成就感。同时在项目的开发中,开发成员主动认领开发任务,每日的站立会议会使落后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差距,这在团队中能够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主动学习和提高。

Scrum提高了学生的软件开发技能。瀑布开发模型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都需要撰写大量的开发文档,比如在需求文档写出来后,开发人员根据需求文档来编写代码,一切以文档为依据。敏捷开发只写必要文档,这节省了大量的实训时间,使学生有时间专注于编码和测试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开发技能。

6 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兴的开发模型,Scrum敏捷开发方法的理论和实践还在不断的完善创新之中。教师在教学中使用Scrum敏捷开发模型组织教学时,更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剪和完善。实践证明,在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课程中,我们尝试采用修剪的Scrum敏捷开发模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开发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资料来源:http:///.

[2] Robert C. Martin.敏捷软件开发-原则、模式与实践[M].清

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王敏.基于Scrum敏捷开发的软件过程管理研究 [D].昆明理

工大学,2010.

[4] 林晓宇.基于Scrum敏捷方法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探索[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9:4762-4765

第3篇

语言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的文化,脱离语言的文化背景,也就脱离了语言的土壤,我们很难掌握一门语言。中法两种文化在社会行为、思维方式、交际风格和非语言交际行为上均存在差异,这些都给我们学习与正确使用法语带来困难。即使对于相同的词汇、称呼或手势,在理解上法国人与中国人就存在差异。体现在法语教学中,教师在输入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应该让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 是时展的需求: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在对外交流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习俗,是社会发展对新时期外语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新的目标。交际能力的基础是语言,因此在具备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强文化交际的意识。

2 文化与语言的密切联系: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新时期外语教学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将法语作为交流的工具,能在特定的语境中,依据相应的主题和双方的身份、环境等讲出符合语境的话。语言与文化联系密切,不可分离,语言是文化传递的载体,是文化不可分离的部分,语言与文化互相依存;同时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体现语言的文化、理解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它的文化背景,通过语言了解文化,文化和语言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语言传授者也必然是一名文化传授者。

3 符合法语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但传统法语教学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听、说、读、写”技能。单一的书面教材模式,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只能透过书本按部就班学习有限的单词和语法,忽视了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作用。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很好的掌握语言的单词和语法系统,但缺乏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做不到语言符合语境。并且学生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也会受到制约,不能全面发展。在法语教学中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外语思维,达到活用语言的目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中法文化差异,不断提高其外语文化修养,使语言和文化达到融会统一。

法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法语教学中,语言教学是中心任务,语言、文化和交际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法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当今国际合作广泛深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了解不同文化,增强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开阔视野,培养灵活的、适合于多种社会文化环境的交际能力已成为法语教学的目标。

1 不断提高法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自身修养:外语教师在文化交际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作为法语教师,首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跨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跨文化意识传授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中法文化差异,不断培养学生对法国文化的敏感性和实用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些都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并且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随着中法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扩大,法语教师也应当不断进修,与时俱进,不断观察,总结两国文化差异,加强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的学习和培训,从整体上加强教师队伍的文化素质。

2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文化差异,明确教学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得出,学生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主题,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中西文化比较,提供和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使语言架构在文化的背景之上。当今的语言教学,教师不只是单纯的语言传输者,而应当是语言背景文化的导人者,在语言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通过语言的学习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化知识,并能恰当的运用语言,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得到同步的提高。

3 结合多种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重视:在法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文化教学策略,比如:词义挖掘法、习语对比法、翻译对比法等,并配合口头演示、小组讨论、即兴演讲、实训项目等任务驱动型课堂活动,在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外,还应当给学生充足的语言交际机会、时间和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报刊杂志、广播等为学生创设文化语言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法国文化,提高文化的敏感度,帮助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不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4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语思维方式:首先要重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养成,提高学生中法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其外语思维方式,不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学习时,学生首先遇到的难题往往就是难以摆脱母语的干扰。

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内涵;结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要求愈发强烈,这给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挑战。目前,就高职高专法语专业来说,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实践能力薄弱、校企合作不足、双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概括为一句话便是人才培养模式老旧,因此要求我们不得不思考、改革。本文特对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其结构要求进行一些探析,提出如何合理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更好地建设应用法语专业。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从生产或工作目的来分析,社会将人才可划分为学术型(理论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当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此应用型人才不仅对应高等职业教育,同时也对应本科教育。而对于什么是应用型人才至今没有确切的说法,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笔者通过对多个应用型人才的定义的梳理,大致可以归结为: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能够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应用型可以从类别和层次两个方面来理解,研究型与应用型属于不同类别;本科教育有别于高等职业教育。同样的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也是有别于本科教育。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入高职高专法语专业中,使我们对应用型人才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高职高专具有语言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所具有的特征是:①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突出语言的实用性。②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③具有较高职业素养。④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要求

在高职高专的院校中,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表现之一是“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那么结合自身专业法语而言,我们的学生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结构才能成为一个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呢?在分析文献资料和走访调查用人单位的基础上,笔者将此能力基本归纳为三个方面的能力:①专业知识能力,即语言交际能力。应用型人才要有牢固的基本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基本知识包括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对语言的形式有很好的把握。语言的应用是指能够分辨周围不同环境,正确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②职业能力,包括实践、管理、创新、学习和合作能力。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实践能力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将专业知识正确地应用在工作中,同时实践能力也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能力来源于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是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自主获取理解知识的能力,能够使自身已具备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合作能力是要求学生要具有团队精神,懂得与他人配合更好地完成工作。管理能力即是有效地对各种资源进行组织和分配。③自我调控能力。应用型人才不但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道德感、吃苦耐劳的坚强品质。更好具有顽强的抗挫折品质。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这三项能力是我们培养出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时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任务、考核评定等环节必须时刻围绕这三项能力展开实施。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应用型人才极度缺少,没有形成完整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缺乏特色的课程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可以概括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三项基本能力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环节,完善“双师型”队伍建设,构建行之有效的教育平台。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相同的专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要有本质的区别,这个区别便是应用型。如果把我们的学生比作是“产品”,那么用人单位就是“消费者”,“产品”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便是我们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绝对不能是凭空想象,或是一味地照搬本科专业(亦称为本科的“缩小版”),我们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时刻了解“消费者”的消费趋势和心理,将我们的“产品”打造成具有针对性、应用性和可持续发展。切实了解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是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分析与培养模式创新的一个绕不开的环节。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需施教,对口培养,可以请用人单位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调整课程设置,必要时可以调整课时或者学制。

2.以培养学生的三项能力为目标

学生的三项能力即是前文中提到的应用型人才所要具备的三种能力:专业知识能力、职业能力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法语专业不同于英语专业,入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零起点,而高职的学制一般为三年,因此,在校的前两年时间都是用来打语言基础。我国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层级较低,总原因要求我们必须要改变教育教学的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三种能力的培养同时展开,而且要贯穿在教学过程中。这一思路不仅是在专业方向课中体现,在专业基础课堂上更要应用。首先要将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学术型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应用型模式。其次,教学手段要与时代相适应,学会使用、利用多媒体设备和各种教学软件,甚至是手机,创造一个贴近生活的、信息量大的、生动有趣的法语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是我们的教学方法,要突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可以适当地考虑实施翻转课堂、慕课等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方法。这样在一节课中,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便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要求。

3.加强实践环节,完善“双师型”队伍建设

加强实践环节,增效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强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要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积极地与社会的企事业单位搭建关系,拓宽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灵活机动地调整学生的实习时间,确保学生的实习质量。做到教育教学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紧密结合。根据法语专业自身的特点,学生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掌握语言的应用能力,所以我们可以改革我们的实习模式和考核方式。在基础学习阶段,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集中或分散的参观实习或者动手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全程跟踪,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解答。这样也会促进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毕业实习阶段,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用人要求,把实习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目的性更强的实习,切实提高实习效果。至于考核方式,要依据多方评定,综合考评来决定。实习生的出勤、实习状态、实践报告和用人单位对实习生的综合评定。“双师型”是摆在我们传统的高职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要进行应用型改革,那么对应的教师也必须要改革。我们要求学生要做到专业+技能的应用型培养,那么教师也就不能只是传授知识的单一角色,要将本专业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摆在首位。所以“双师型”队伍建设,迫在眉睫。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校方要积极促使教师走进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给予适当的鼓励促进教师的自主创业。还可以聘请企业优秀的员工进校教学,将专业老师与基础课程教师的界限打破,实行“双师型”,不要只注重给学生基础知识的灌输,还应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将学生培养为“应用型”人才。

四、总结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导向已是大势所趋,将传统的语言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既懂语言又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也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上文的内容还不能全面地诠释应用型法语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我们教师和企业的通力合作。

作者:宋元元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辉.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分析与能力培养模式创新[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2]黄华.高职高专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

第5篇

【关键词】 法商结合 综合性 模拟实训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004-02

1 法商结合应用型人才综合性模拟实训的界定

1.1 法商结合应用型人才的界定

法商结合应用型人才是指以本科法学教育为基础,具备系统的法学基本知识和一定商科应用性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拥有较强的职业岗位技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现代商务理念的有竞争能力的专门从事实践性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法律人才。

1.2 综合性模拟实训的界定

综合性模拟实训是一个从教学目标厘定、案例选编、教学组织到后期分析、信息反馈的系统化实训过程。它是把主体与客体、解决问题与系统学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法学理论与实务操作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精选的典型案例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以庭审、仲裁、调解、商事谈判为参照进行模拟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实体法、程序法、文书制作、辩论技巧以及相关知识解决个案的实践能力,是融实践、理论与思想于一体的实训方法。与其他的教学活动相比,综合性模拟实训具有教学过程实践性和公开性、知识运用综合性和实效性、能力培养全面性和实用性等特点。通过综合性模拟实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办理刑事、民事、经济和行政案件的基本知识,提高具体应用法律处理各类法律案件的基本技能,掌握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的基本技巧,特别是增加了商事谈判的模拟演练,使学生在具备基本法律实务操作能力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商事知识的储备,具备一些商事谈判的技巧,实现法商结合,进而拓展了法科学生的就业路径。

2 综合性模拟实训的意义

综合性模拟实训方案的设计及应用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学习和参与意识,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

法律的生命并非逻辑,而在于经验。因此,法律人才的培养应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关注法律现象、思考法律问题、提高法律运用的能力。综合性模拟实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生动的案件中,并通过模拟审判、调解、仲裁、谈判等情景加以展示,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学好基础理论知识,以便对案件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筛选以形成对案件性质的正确判断以及法理上的充分阐释。同时,又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辩论技巧、调解技巧、谈判技巧,提高法律化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等。通过综合性模拟实训,不仅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增强学生实际操作演练庭审、调解、仲裁、谈判中的各种技巧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素养。

2.2 活跃学生的法律思维

良好的法律思维品质是法律职业综合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现代法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综合性模拟实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法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案件审理需要的实践知识、普通思维转化为法律思维、通俗化的表达转化为法言法语的平台,而且自由化和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允许、甚至要求学生尽其可能地学会摸索法律规则的外部界线,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敏感地意识到并且寻找到既存法律规则在适用特定事例中的“不确定性”,找到所谓法律的“边缘”。通过这种教学训练,使学生学会发现法律“不确定性”的基本方法和门径,学会将具体的社会生活现象提取为抽象的法律关系,学会用理性的思考代替感性的思考,学会用法律的评判代替道德的评判,从而为日后的法律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3 搭建互动的教学平台

在综合性模拟实训中,有原告、被告、法官、证人、调解员、仲裁员等不同的角色定位,有案情陈述、逻辑推理、法律论证、质证辩论、调解、仲裁、谈判等不同的行为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地分析案情,充分考虑所赋角色的利益,全力以赴地争取最佳结果,思维活跃,求知欲、参与欲与表现欲得到充分满足,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其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从而克服了传统“填鸭式”单方教学的缺陷,有效地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

2.4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

综合性模拟实训让学生走出其原已熟悉的格式化法律条文和理论知识圈,在模拟的环境中熟悉、掌握纠纷解决的各种方式和过程,较直接地面对法律实践问题的考验。由于模拟所采用的案例一般来源于社会生活实际,而实践中案件的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只靠法律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在具体的案件处理中,要从政治、法律、经济、文化、风俗、伦理等各个角度去研究、分析,这会使学生立足于法律对案例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使其思维超出法学的范畴,深刻分析社会生活。通过不同角色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使其理解不同职业的内涵,塑造其职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观念,为今后的从业奠定良好的职业教育基础。

3 综合性模拟实训的具体设计

3.1 综合性模拟实训的内容(如图1)

3.1.1 诉讼模拟

所谓诉讼模拟就是我们通常所知的模拟法庭。但是对现有的模拟法庭作了改革创新,建立了综合性模拟法庭实训演练。针对模拟法庭课程实践教学的不足,如真实对抗不足,模拟内容单薄,模拟方法简单,模拟设备缺失,模拟教材空洞,缺乏相关制度等弊端,我们需要丰富模拟法庭的内容,重新制定教学大纲,设计模拟实训环节,设立综合性模拟实训模式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配置充足的课时量。

这种综合性体现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的综合实训是指对同一个案例分别适用大陆法系、英美法系进行对比模拟的模式,使学生在了解诉讼法具体程序的基础上,能够清晰地感悟两大法系审理模式的不同,进而加深了对实体法的认识;纵向的综合实训是指对同一个案例分别适用马锡五审判方式和当代的审判模式进行对比模拟,使学生了解我国审判模式的历史变迁,并对当代的能动司法有更深刻的感悟。

3.1.2 非诉讼模拟

除了常规的诉讼模拟之外,本文所指的综合性模拟实训还将其拓展至非诉讼模拟,即由单纯的模拟法庭拓展至模拟仲裁、模拟调解、模拟商事谈判等非诉讼的纠纷解决方式。

(1)模拟仲裁 在温习仲裁法课程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仲裁的程序和技巧有更深入的认识与运用,并培养仲裁中各主体的职业道德修养;掌握仲裁文书的写作技巧;分组、分角色进行仲裁的模拟练习并作出各小组的总结。(2)模拟调解 在温习有关调解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调解的计划和实施步骤,进而培养学生调解的技巧与技能;分组、分角色进行调解的模拟练习并作出各小组的总结。(3)模拟商事谈判 在了解商事谈判的含义和作用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谈判的步骤与技巧,并进行模拟练习,通过商事谈判,培养团队精神,追求合作与双赢。

3.2 综合性模拟实训的形式

丰富的综合模拟实训内容仅凭课内的实训是不够的,为了很好地实现综合实训的目的,笔者认为,有必要将课内实训延展至课外予以补充。课外实训的形式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实现:

3.2.1 设立综合性模拟法庭训练营

综合性模拟法庭训练营是一个法律人职业训练培训基地,其设立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训练营的系统培训,缔造一支参加各种模拟法庭比赛的学生精英队伍,而其设立的根本目标则是通过锻炼学员的法律思维,提高其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进而为促进学生直接与社会接轨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同时,训练营也力争为扩展学生的国内外视野,加强与国内外法学院的交流搭建平台。该训练营面向有志于参加模拟法庭大赛、锻炼法律实务能力的学生。训练营成立后,将开设各类模拟法庭赛事的培训课程,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项国内外的重要模拟法庭赛事。

3.2.2 成立12355青少年维权中心工作站

12355工作站是青少年维权中心设立的青少年维权工作机构,各法律院校可以与青少年维权中心合作设立工作站。设立该工作站的目的在于面向全校师生及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其与综合实训模拟交相呼应。一方面,工作站解决的实务案例可以作为综合模拟实训的案例来源,另一方面工作站可以作为学生真正的实训平台,实践诊所式教学。该工作站可由各法律院校类似于法律实践中心的部门负责运作,由拥有法律执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轮流值班带领学生团队接洽当事人。

4 综合性模拟实训的配套成果及规范管理

4.1 综合性模拟实训的配套成果

现有的模拟实训教材只是针对三大诉讼法编写的模拟法庭教材,无法满足综合性模拟训练的需求。综合性模拟实训的具体操作不仅包括程序法的模拟,也包括实体法的运用,不仅包括庭审诉讼的模拟,也包括非诉讼的模拟,如仲裁、调解、谈判等;不仅包括大陆法系的模拟,也包括英美法系的模拟,并进行对比研究。相应的,配套教材也应体现这种综合性,对各种纠纷解决方式进行模拟设计。为此,应编写与综合性模拟实训相配套的综合性实训教材、实训指导手册及相应的教学大纲。

4.2 综合性模拟实训的规范化管理

综合性模拟实训的规范化组织管理是发挥其综合实训的重要前提,也是加强专业建设规范化管理的核心部分。因此,必须制定综合性模拟实训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如《模拟法庭大赛选手选拔方案》、《模拟法庭大赛规则》、《模拟法庭教学管理条例》、《模拟调解规则》、《模拟仲裁规则》、《模拟谈判规则》、《模拟实训讲评制度》以及《模拟实训教学资料管理制度》、《模拟实训教学记录制度》等等。通过建立健全这些管理制度可以实现综合模拟实训教学的规范化高效运作,加强专业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同时,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及相关的课题研究继续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该文为2009年山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独立学院法商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379)和2010年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院级课题《法律系法学专业特色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FL2010023)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郭英杰.创新商法教学方法,培养有竞争力法学应用型人才,中国大学教学,2009(10).

[2] 张士磊.模拟法庭仿真实训教学改革理论研究,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1).

第6篇

【关键词】卓越法律人才计划;实务化;培养【Abstract】In view of our country outstanding legal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actice educatio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status quo, for outstanding legal talent education target and requirement, put forward a sound, perfect our country practice excellence model of training legal talents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strengthening practice, points out the training, professional experiment, increase and the judicial practice department communication, optimization of culture system and improvement of China's legal education practical ability.

【Keywords】Excellent legal talent plan; practica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29.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25-01

当前,我国法学教育遭遇严峻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法律人才市场需求与当前法律人才供给客观现状之间的矛盾,呼唤对当前主导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深度反思和系统变革,建立培养高端复合型、实务型法律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和机制。

1对当前实务化法学教育培养管理模式的检视

我国当前的法学教育体系及教学思路,很多是借鉴和模仿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体系,注重教育培养的学术性和系统性,强调法学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培养。当前的法学教育培养模式存在职业伦理素养的缺陷和缺乏职业技巧训练的缺陷。培养出来的学生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对于职业的敬畏和信仰较弱,缺乏法治理念和应有的职业伦理价值观。

当前各高校推行的实务型法学教育培养模式,意图加强学生法律技能的培养。但从实施效果来看,实践性课程和加强实习环节的考核,对促进学生的法律应用和法律技能的提升有一定改善,但无法从根本改变和纠正我国当前法学教育培养模式固有缺陷,亦无法解决当前法律人才供需市场上高端法律人才严重缺乏与低端人才过剩间的矛盾。

2卓越法律人才目标下实务化教育培养模式改革

2.1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计划的提出。 “计划”针对当前高等法学教育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之间的差距,提出分类培养、创新机制等目标,为我们指明了改进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2.2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目标。 高素质法律人才,应是兼具法律专业要素和职业要素的,接受过正规法学院校法学专业教育的人。[1]应体现出职业化与多元化的统一,精英化与平民情怀的统一,正规化和国际化的统一。强调职业要素,要求法律人才的培养,要连接社会需求,并随社会需求进行调适和改进,包括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三方面内涵。专业要素,要求接受正规的系统化的院校教育,具备法律科学体系所必然包含的法律概念、关系、范畴和制度等知识结构,包括法律人的知识结构和法律人的思维能力。

2.3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实务化法学教育培养模式。 在法律人才的职业要素中,首要的社会加强司法伦理的训练和司法技巧的训练。不具有司法伦理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很难坚持职业的操守,忠于法律。而没有职业技巧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则很难胜任职业的要求,适应职业的挑战。职业技巧的训练,需要诸如案例教学、诊所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为载体,逐渐转向专门化的见习阶段训练,最终走向法学教育的专门化和职业化。

2.4对当前实务化法学教育培养模式的检视。 当前实务法学教育改革,多集中于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尚无法合理平衡法学教育的实践性与规范性、人文性与技艺性的关系,诸多创新培养方法流于形式或缺乏合适的载体而无从开展。存在的问题包括:⑴将“卓越法律人才”与专业技能训练等同,淡化专业理论学习和法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塑造。⑵对法学教育培养的“实务化”物质载体和专业技能培养关系认识不足,重训练形式,轻法学技艺学习和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⑶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中的师资建设重视不足,对“双师型”法学教师培养和传统法律职业的“师徒式”管理内在要求的统一性不够重视,致使当前诸多法律人才培养的创新方法和措施或流于形式,或因不具有可操作性而无法有效实施。

3健全、完善实务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结过去的经验,法学教育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使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法学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在教学体系设计上,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推进实务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在系统传授法学理论的基础上,将实务化训练纳入基础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以每一个知识点或知识单元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学会应用。通过实务化教学,促进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考虑把法律事务专业的法律基础课《宪法》配以《法律思维实训》进行教学,《民法》配以《民事纠纷分析与处理》进行教学。

3.2加强专业实验。 以专业实验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法律运用意识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了解实务界对法律运用的程序,是建设综合性的实务化教学体系的核心任务。法学专业实验可以分为专项实验和综合实验两种基本模式。前者是通过具体制度和规则在某一个具体案例中的适用,使学生了解单项法规和制度的涵义和适用条件,并对之进行检验、适用和评析。后者是较为复杂的完整案例的全部法律适用过程的实验。是让学生在专业人士的引导下,分析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寻找可以用到的法律条文,从而提出具体的法律报告和文书,加强学生法言法语、法律思辨能力的训练。

3.3巩固专业实习,加强和法律实务部门的人才交流。 实训基地实习是要把实务技能真正地应用于实践,既是对教学成效的检验,也是对学校实践教学成果的提升和巩固。这首先要求学校要与公、检、法、司等机关,公证处、律师事务所、公司、企业等各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建有充足的实习、实训基地,保障实习、实训的顺利进行。

3.4优化培养学制,改革实践教学。 我国法学教育直接和高中衔接,经过四年的本科教育就可能直接走向社会,多数学生还未完全掌握系统的实践教育。在接受教育的时间和专业性上和国外法学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对此可以采用本硕连读,建立通识教育、专业课程学习和基础职业训练、研究生学习阶段招生机制或生源选拔机制,分流培养。由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分别选择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实行导师制为主、课堂教学为辅教学,学校与职业部门联合培养,通过国际合作办学培养国际视野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新疆涉外旅游;日语导游;人才培养

近年新疆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在来疆观光调研的国内游客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入境和出境游客人数也在迅猛增长,新疆的国际旅游市场开始飞速发展。涉外导游作为联接国际旅游市场的桥梁,直接影响着新疆国际旅游的服务质量。旅游人才资源问题也越来越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所谓涉外导游(guide - interpreter)是指“从事国际入境旅游服务和中国人出境旅游服务的导游人员,通常包括接待国外旅华团队或散客的中方‘全程陪同导游’和‘地方陪同导游’、中国人出境旅游团队由中方派出的‘领队’以及旅游景区(点)从事涉外旅游讲解工作的‘景区(点)讲解员’”。根据不同的语种,涉外导游又可以分为英语导游、日语导游、俄语导游、法语导游等其他语种导游。根据新疆近年旅游业的发展及未来趋势,欧美诸国、中亚五国及日本等国家仍为主要客源国。据此新疆涉外旅游对英语、俄语、日语导游的需求仍居首位。然而,在新疆地区,相较于英语、俄语语种,日语语种的学习者较少、就业面较窄、教育培训力量比较薄弱,日语专业被定位为尚待发展的小语种产业。由本地高校培养的日语专业人才数量不多,高素质的日语人才更是屈指可数,这已无法满足飞速发展的旅游市场对日语涉外导游的需求。为数不多的日语使用者却成为了本地涉外导游队伍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日本游客入境游和新疆游客赴日出境游的主要接待任务。

如何为当地旅游机构输送合格的日语涉外导游是新疆各高校的旅游专业、日语专业所面临的共同课题。但目前有关新疆日语涉外导游方面的资料少之又少,缺乏对其基本状况的调查,此项数据的短缺直接影响涉外导游培养机构对市场的准确认识及对培养模式及课程的定位。因此,开展对日语涉外导游状况的调查和对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对于新疆蒸蒸日上的旅游业来说是当务之急。

一.新疆国际旅游市场及日语涉外导游相关调查报告

(一)旅游业对新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据中国新疆网2013年1月23日统计,2012年新疆接待入境旅游者149.8万人次,创汇5.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3.06%和18.35%;接待国内旅游者4710.8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41.75亿元,同比增长了23%和32%;旅游总人数突破4860.6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76亿元,同比增长了23%和30%。高速发展的新疆旅游业为国民经济做出的贡献再创历史最高水平。2012年新疆旅游总收入约占新疆GDP的5.6%,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7%,直接创业人员2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100万。

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于2011年5月25日新疆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提出:“新疆旅游业呈现出大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新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已完全具备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条件”。新疆旅游业“十二五”蓝图为:2015年接待国内游客8000万人次,入境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5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初步建成我国西部的旅游胜地;到2020年,把新疆建成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二)新疆旅游机构对日语专业人才需求扩大,要求提高

笔者采取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面向疆内20家大中型国际旅行社、四星级以上涉外酒店以及重点旅游景区(点),对近5年来日语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和素质要求的情况展开调查。

上表显示,新疆各大旅游机构招入的日语专业人才数量逐年递增,持有全国导游资格证的日语人才比率也逐步上升。分析可知,新疆地区对日语专业人才,尤其是日语涉外导游的需求正在扩大。同时,根据语言能力、业务能力、知识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提出23项考察标准,对行业所需的日语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进行调查。统计发现,要求最高的前三项分别是外语听说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新疆本土旅游知识;而被认为不太重要的则是学历学位和工作经验。相较于2008年以前,行业对所需的日语专业人才的各项要求都有提高,行业期待的是具备较强实际应用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三)新疆地区日语专业人才数量少,专业对口就业率不高

新疆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承担着培养日语专业人才的主要任务。由于本地区需要使用日语的岗位多分布于旅游、酒店、外贸行业,因此高校日语教育往往与旅游、商务专业相结合。现对近3年来新疆日语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基本状况进行调查,总结为下表。

由表可见,新疆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数量少,导游资格证的通过率虽有提高,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就业人员当中仅有近半属于专业对口就业,并且在导游行业中,存在转业率高,流动性大的现象。

二.新疆日语专业用人需求与人才素质的矛盾点

(一)新疆日语涉外导游需求尚未满足

将上文中表1和表2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后发现,新疆地区的日语专业毕业生人数低于各大旅游机构招入的日语专业人才数量,日语专业毕业生当中通过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的人数与行业所要求的持证人数也有很大差距。新疆本地培养的日语专业人才数量尚无法满足旅游行业用人需求,新疆日语涉外导游缺口较大。

(二)高职院校日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日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注重日语听说能力,以求达到导游接待服务过程中与外宾语言沟通无障碍。但由于学校的日语专业教育往往侧重于文字语法知识,而缺乏实际外语交流环境,因此日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能力普遍低于读写能力。

(三)日语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需要加强

调查表明,在新疆各大旅游机构对日语涉外导游提出的要求中,对新疆本土旅游知识的要求位于前位,而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位于后位。这说明用人单位可以给缺乏工作经验的日语专业人才提供机会,使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得到培养锻炼。但这样的日语人才又必须具备丰富知识储量,这既包括取得导游资格证所需的知识水平,还包括能够为旅游接待服务的时事敏锐度,甚至包括除日语以外的其他外语能力。丰富的学识和广阔的视野是对一名日语人才综合素质的衡量标准,也是成为一名优秀日语涉外导游的必要条件。

(四)学校教育难以培养人际沟通能力

比起学历,更注重人际沟通能力,这既是新疆用人单位对日语涉外导游的要求,也是当今企业对社会人才工作能力的普遍要求。学校教育侧重于专业知识的培养灌输,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因此接受学校单方面教育的日语人才难以同时拥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和人际沟通能力。

三.新疆高职院校对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培养一批有社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学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新疆地区高职院校培养的日语专业人才应以旅游及其相关行业为就业方向,从而为新疆旅游机构输送高素质的日语涉外导游,为地方经济输入新鲜优质的血液。

针对日语涉外导游用人需求与人才素质之间的矛盾点,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应有所调整。对于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和导游这一职业要求相吻合,学生所学的知识应适应岗位的要求。这就要大力加强学生的技能操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群的需求,做到学以致用。

(一)将取得导游资格证书纳入高职日语专业考核合格的必要条件

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考核标准之一是必须取得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能力证书。针对新疆地区日语涉外导游尚未满足的现状,可将本地高职日语毕业所须的职业能力资格证书定为全国导游资格证。开设现场模拟导游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导游培训班,督促学生取得导游资格证书。通过提高日语专业的导游资格过考率,充实新疆的日语涉外导游队伍。

(二)增设校内实训室,提高学生的日语听说能力

学生的外语听说能力离不开实践、再实践的过程,只有场所的不断丰富,才能为其提供有利的条件。目前,新疆高职院校日语专业正在使用的校内实训室主要分两类:一是数字化语音实训室,主要培养学生基础的日语发音和听力水平;二是翻译实训室,通过提供同声传译资料和景点描述,培养学生的日语口译能力和笔译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日语听说能力,需要提供更接近真实生活的外语交流环境。建议增设两类校内实训室:一是模拟涉外导游实训室,通过提供三维立体景点视频,学生在仿真情境下使用日语演练导游接待、景点讲解等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导游能力;二是跨文化沟通体验室,通过提供客源国视频、服饰、餐饮器皿等设施,帮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与礼仪,学生在仿真演练过程中学习跨文化交流技巧,并了解客源国礼仪和价值观。

(三)调整公共课程体系,增加实用型课程

现有公共课程科目少,单门课程课时量大。某些课程内容对培养日语涉外导游人才而言无需深入研究,而过多的课时造成了授课内容重复、学生听课质量下降的问题,同时也浪费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针对上述问题,可以增加有关历史、文学鉴赏、美学等课程,将单门课程过多的课时量平均分配给多门公共课,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同时起到启发学生自主钻研新知识的作用。

(四)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高质量日语涉外导游

加强与新疆旅游机构、旅行社、酒店的交流和联系,建立良好的互利合作关系。鼓励教师下企业,深入一线,切身感受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风云变幻,树立质量意识和危机意识,不断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对旅游企业优秀的涉外导游人才可以采取正式引进、短期聘用或临时兼职等多种形式充实师资队伍。

与各大旅游相关行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通过义务导游、临时讲解员、随团见习导游等形式,增强实际工作能力。也可以考虑进行分层教学,对部分经济条件许可的学生,通过组团到疆外或国外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实地考察,增强学生对旅行社外联、领队业务的了解,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五)不忽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心理修养

职业道德不仅是反映社会道德的需要,而且是反映职业、行业以及产业特殊利益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强调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职业道德教育。当今社会中存在着导游人员服务意识淡薄,个别导游人员有侮辱祖国的言行等问题,这是个人道德品质的不良表现,同时也反映出职业道德教育的不足。无论何种教育形式,传授知识都要与育人同步而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提高运用道德标准判断事非的能力。

我国的旅游专家对导游工作者提出身心健康的条件,导游工作中接触的人多而杂,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这要求导游工作者应该有健康的心理来抵制不良诱惑,同时学会心理调适排解压力。成功的学校教育应在传授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心态,帮助学生早日成为适应岗位需要的优秀涉外导游。

参考文献:

[1]2011年新疆入境旅游者抽样调查综合分析报告[A ]. 新疆年鉴[M ]. 新疆: 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新疆年鉴社,2012.

[2]新疆教育厅. 新疆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Z]. 2011.

[3]丹尼逊·纳什. 宗晓莲译. 旅游人类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4]卫青,王慧,于娜.广西涉外导游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培养对策[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 2

[5]陈乾康,袁静. 论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 J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第32卷第5期,2005.9.

[6]曹华.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对导游人才的培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4.

[7]魏小安.旅游热点问题实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8]陈德广.从旅游研究博士论文看旅游学学科发展[J]. 旅游学刊,2004,(6).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237-02

1 航空服务专业中日语教学的不足

现如今,航空行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年代。经济快速发展、国际交流不断深入、频繁的时代背景下,航空服务专业学员仅仅掌握英语已不足以满足需求。高校航空服务专业语言教学中,应当对英语、德语、日语、法语,乃至闽南语、粤语等常用语种都给予一定重视,从而培养真正高素质航空人才。随着中日交流合作的不断加强、深入,航空服务专业中,日语课程以主修、辅修等多样形式在高职院校普遍开展起来。语言能力作为航空服务专业学生重要的职业技能受到了学校和学员的重视,如何合理开展相关日语教学课程设置,培养具有优秀职业素养的日语应用型人才值得深入探讨。以下将分析航空服务专业先行日语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1.1 相关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航空服务专业中的日语课程设置,普遍停留在基础教学范畴上。基础日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员语言基础,却缺乏对行业日语实际应用中听、说能力的支持和培养。另一方面,依照航空服务实际需要而开展的日语课程中,却缺乏语言基础知识的支撑。这种两头独立,缺乏有机结合的日语课程现状,大大制约了学员日语综合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另外,相关课程设置和开展中,还存在课程模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实用性、学员热情不高、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

1.2 学员日语能力评价体系相对落后 语言是以应用为最终目的的学科,然而就目前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中日语课程的开展情况看来,对学员的日语学习成果的评定仍旧呈现严重的“应试化”倾向。这样不合理的能力评价模式下,日语教师被潜移默化地被异化成“应试能力培训师”;而学员的语言学习行为,也成为死记硬背的“填鸭”模式,并不能有效提高应用能力。高职学员航空服务专业以培养适应性、高素养职业人才为教育目标,职业观念、个性差异,乃至各科学习成绩的分布都可能成为学员毕业后职业方向的判断依据。因此,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更需要制定更为完整合理的日语评价体系,以促进教学改革,造福学员整个职业生涯。

1.3 对航空服务专业日语定位不合理 高职与本科是两个并行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与一般本科院校的培养方向是完全不同的,语言教学也应当从需要出发,分别对待。一般本科日语教学中,更注重培养阅读能力,夯实基础,从而为学员后续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学习研究而准备;而高职性质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则应当以“实用”作为根本出发点。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现行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日语课程中,无论是学校的课程制定还是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变成了本科教学的“缩减”版本,极度缺乏航空服务职业特色,缺乏特定工作岗位中日语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形式下,即使学员通过日语测试顺利毕业,也很难获得需要的日语应用能力,达不到高职教育培养的目的。甚至可以说,目前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课程的弊端,本质上是因源头上认识的偏差引起的。

2 对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具体的改进建议

从广义上认知问题所在,再以狭义、具体、可行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扭转航空服务专业中对日语教学的认识偏差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有实际意义的则是在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改进建议下,不断完善日语教学方法,继而量变引起质变,实现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以下就航空服务相关专业参考、实践提出一些日语教学的具体改进措施。

2.1 从课程需要出发,选择适宜教材 现阶段看来,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中,教材不合理是比较明显、突出的一个问题。首先,市面上符合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培养目标的教材不多;其次,市面上的教材种类繁多,难度各异,难以选择。高校在选择教材时,应选择难度适宜,以实用性为主,精读、泛读、听力、会话等实践操作练习内容较多的教材。教材必须与时俱进,根据行业发展而改变,也鼓励各个高职院校联合起来,共同开发真正适宜的教材。

2.2 基础课程,实训课程(听、说)的合理整合 日语本身虽说发音较为简单,但实际的词尾、假名、字尾、汉字的语法变化极为繁琐。因为这样的语言特点,日语教学中,长时间一知半解的状态极易使学员丧失信心,最终半途而废。日语基础课程整合上,要突出航空服务专业“综合性”,将听力、会话、日常语法、辨析等不同特色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员学习兴趣,提供多角度、多方位的认知途径,提高学习效率。实训课程中,建议将视、听、说课程的边界模糊化处理,视、听、说结合,使各项实际应用能力互利互补。其次则是要依据日语教学特色,开展多元化的日语教学模式。最好的语言教学,就是亲身深入到语言的实际使用环境中去,从语言思维、理念、使用习惯等全面提升、改进,让语言扎根在脑海里。现在网络技术发达,可以在教学中穿插日语的影视作品、报纸、漫画等,也可以依据航空服务专业的特色,在课堂开展情景剧形式模仿日剧片段,既逐步熟悉日语的日常使用,又能体会日式生活,锻炼学员礼仪形象,一举多得。

2.3 增加校园与日企的合作,重视国际化师资力量的引入 增加校园与日企的合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鼓励日语教师在本职工作外,积极利用业余的时间到外企中去学习或者培训,加强教师队伍自身的日语使用能力;二是利用学校的资源,与当地的日企展开合作,为学员安排短时间、多频次的企业实习,如兼职秘书等。这种职业模式,较之课堂模拟更进一步,对学员日语学习很有裨益。重视国际化师资力量,学校可以选派教师赴海外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或是与日本院校“结盟”合作,争取引进日本本土教师来校指导工作。中方教师侧重语法教学,日方教师则负责口语教学,在双方的共同授课中,学生将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

2.4 在日语课程教学中,融入日本文化教学 语言不是单独存在,语言是在文化的土壤上生长的,学习语言,本质上而言,就是对文化的学习。航空服务中与顾客交流,不仅是沟通、了解其需要,更应当在文化习惯、地域禁忌上表现到位,体现优秀航空服务人才应有的职业素养。因此,航空服务专业中,必须在日语教学中融入日本文化普及教育,了解日本人的思维特点,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语境与思维模式,使日语学习更高效。另外,文化教育的历史性、趣味性将大大提升课堂活跃度,激活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

2.5 以就业为导向,完善日语课程学员成绩评价体系 高职航空服务专业以最优就业为最终目标,而考核评价体系则会推动、促进日语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我们追求的,高职航空服务专业中,最终的成绩考核应当包括课程表现成绩、日语测试卷面成绩、实习单位评定成绩等多方面因素。因为航空路线的差异性,我们有机会与航空企业达成合作,通过对学员更加精细的成绩评测,全方位展示学员的能力和特色,从而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日语以及其他语种的教学工作。同时,对于学会参与相关校内活动、社会实践、岗位实习的行为,学校也可以通过评定成绩的形式加以表现,最终形成全面、合理的日语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3 总结

高职院校是一个平台,培养拥有一技之长并拥有较高职业综合素养人才的平台。航空服务专业的日语教学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注重语言学习和专业语言应用的综合提高。日语教学中,必须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教材、设定课程,培养学员航空服务行为中日语践行的能力,从而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希.基础日语教学新模式的探讨与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S1).

第9篇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服务行业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于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酒店行业的需求。酒店行业的持续发展也带动了酒店对人才的需求。在对近年来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分析发现,我国高校培养的酒店管理人才已难以满足酒店行业的需求。国际上的品牌酒店对于酒店人才的培养要早,发展也很快。由于国际品牌酒店立足于全球,所以,品牌酒店对于人才的需求主要就是需要专业性知识过硬,综合素质要高,对于一些国家的文化语言要有一定的了解,尤其要能够用英语流利的和各国顾客进行交谈,及时满足客人的需求。

一、品牌酒店人才需求现状

国际上的品牌酒店数不胜数,在很多国家都设有连锁店,几乎是遍布全球,而且服务质量很高,深受广大客户的好评。由于酒店业的飞速发展,对酒店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大量优秀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就很受重视。目前,品牌酒店最需要的就是综合素质高的酒店管理人员,如,要求会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了解多个国家的文化风俗等等。这就对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酒店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再是熟练的基层服务操作人员,而是要熟悉国际酒店管理运作的模式、相应的法律体系以及不同的规章制度、良好的专业素质、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以及业务拓展能力等等,除了擅长一线服务的操作技能外,还要懂得信息技术与组织策划;在工作现场可以进行指挥与协调,了解市场调查、数据统计与处理方法等相关知识。所以,目前国际品牌酒店对于人才的需求和标准是要具备很强的创新思维的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

二、品牌酒店的扩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第一,对人才的要求大同小异。

品牌酒店对于管理人才的要求一般都是要有优秀的职业素养。由于一些酒店文化方面不相同,所以,在人才招聘方面的吸引度是不相同的。具有相同地位、工作标准和管理水平的人员在竞争方面主要就是看谁具有在解决问题上的反应能力、较好地发挥团队的优势,在工作中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提高工作效率。其实就是在考察酒店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工作,都可以很快的适应新环境,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国际品牌酒店的工作压力要比一般酒店大,所以,这就需要素质较高的员工,他们要尽快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加以熟悉,还要求每个员工都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

第二,人才的管理经验和水平是获得职位的重要因素。

酒店管理人才的管理经验是获得职位的重要因素。因为具有经验的员工熟悉酒店内部处理问题的途径,在解决客户的投诉等一些问题时能够较快的想到办法。同时,具有经验的员工很了解酒店业务方面的信息,这对于酒店的本身就是很好的支持。除了具有丰富的酒店管理经验以外,其管理水平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酒店内部秩序好坏的问题。例如,管理水平高的员工会把酒店整理的井井有条,员工们做事上也很有顺序,并且临危不乱。假日酒店式国际上知名的跨国酒店,此酒店在人才构建和积累上都有着很强的策略和方法,对于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积累为它的扩展提供了可能性以及奠定了基础。

第三,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能力与应变能力是决定性因素。

基层管理人员是品牌酒店的最大的基础,也是酒店管理人才的储备军。一般的基层管理人才的业务技能相当扎实,管理水平虽然不如中高层的管理者高,但是酒店在开业的初期培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就需要基层管理人员加以辅助。因新员工的酒店业务技能处于非常低的水平,需要有“老师”教他们,这样的艰巨任务就落在了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上。另外,在基层工作的员工都会面对一些比较小的问题,这也需要他们能够具有较强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国际品牌酒店的基层管理人员一般对于这两方面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只有严格要求每一个员工才能打造出世界一流品牌的国际酒店。由此看来,国际品牌酒店对于人才的需求还是有很高的标准的。所以,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能力与应变能力是应征国际品牌酒店的决定性因素。

三、酒店的人才培训所出现的问题

对于学校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方面,学校的大部分的课程设置都是基于理论研究的,对于实践教学环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酒店成本的控制、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都是教师在课上讲酒店应该怎样进行成本的控制,怎样进行酒店员工的管理,这样老师只是将知识灌入学生的脑中,学生并没有掌握这些知识在实际应用中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和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深入到实践中去才能发挥这些知识的作用,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这些知识的应用技巧和方法。纸上谈兵只是能给学生们一个大致的印象,动手操作才是真正的“学习”。

对于酒店内部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方面,由于员工的业余时间不多,有一些培训只能利用工作时间进行,但是这就造成了有一部分员工进行培训,一部分员工工作的情况,并且工作的这部分员工的负荷会相对的大一些。同时由于员工在水平参差不齐,在进行培训时有的员工认为很简单的内容其他的员工却感觉十分的难,这就导致酒店很难制定统一难度标准的授课内容。所有这些问题都可能会使酒店内部人才培训的工作出现矛盾。同时,培训课程的设置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酒店内部员工的培训一般都本酒店的内部中高层的管理人员给员工授课,其理论性不强,在授课方面不如专业教师的水平。在语言能力的培养方面,高校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可能会比酒店内部对员工的培养要好,因为学生是要上课的,而酒店内部的员工不能像学生一样去上课。所以,酒店管理人才的英语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四、对于酒店人才培养高校和酒店应作出的调整

首先,对于设有酒店管理专业的高校来讲,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很多的高等院校所聘请的教师虽然是硕士、博士出身,但是大部分缺乏酒店管理的实践经验,在授课的同时,不能给予学生一些实践性的指导。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使学生们感到枯燥无味。酒店行业是要求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人来管理经营的。所以,各大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要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去,或者在学校进行实验室模拟,让学生们参加实习。教师要设计科学的教学计划,尤其是在实训教学环节中,给学生合理的安排酒店职称进行实训。教师也可以定期参加培训等等。

其次是设有酒店管理专业的高校应该与校外的酒店行业进行积极的合作,形成与社会互动的效果,这不但让学生们可以进行实战演练,也增加了酒店行业的乐趣。当学生参加完实训后,要写工作总结。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依据本地区的人才需要进行制定,这样就避免了随意性。每个环节都要斟酌,以培养适用型与复合型人才出发,强化专业的实训。校内与校外的酒店企业进行合作,对于酒店企业也是一件很好的事,酒店企业可以邀请学校内部的专业教师到酒店内进行授课,弥补酒店内部人员授课方法的不足。专业教师还可以帮助酒店参加培训的员工提供一些教材或者学习资料。双方互利共赢,这样的合作不但促进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还为酒店企业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

五、培养国际品牌酒店管理人才的对策

尽管现在各大高校和酒店本身在人才的培养方面都做出了长久不懈的努力,但是人才培养上仍然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为将人才的培养和现在国际品牌酒店对于国际人才需求相接轨,我们可以通过采取下面几方面的对策来对人才进行培养。

第一,通过与国际企业合作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在设有酒店管理专业的学校要积极的融入到国际化大环境中,通过和国际企业合作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走出国门进入国际企业实习的机会。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还能够不断的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不断的学习国际企业新颖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并将国外所学到的东西带回国内,为中国企业尤其是酒店进入国际行列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对教师进行国际化培养。要想使学生能够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不断的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和国际化道路接轨,这需要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因此,在对教学过程进行国际化改革首先要对老师进行国际化培养。在该环节中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通过教学联盟的形式,进行国内外教师的交换教学,使我们国家的老师在国外教学过程中学习外国的东西。②向国家资助机构寻求帮助,请国外名师来我们国家进行指导教学。③鼓励年轻教师到国外进行支教学习。

第三,教学内容国际化。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国际化。首先,要将国内外的酒店运行模式、管理方式等通过不同的老师进行对比教学。其次,增加多种外国语的教学,培养学生与国际顾客进行沟通的能力。最后,还要进行多国文化和习俗的教授,只有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习俗,在今后工作中遇到不同国家的顾客才能够为其提供得体的服务,赢得顾客的青睐。

第四,培养学生国内外兼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不能为了急于求成而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和自身素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开始前要引导学生数量正确的学习意识,良好的心里素质和职业素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换位思考的习惯,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切实考虑顾客的利益和感受。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