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8 00:03: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育教学论文小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求学网小编为你提供论文范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中小学教师正在朝着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开始积极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以便及时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但是,由于很多中小学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没有接受专门的学术论文写作训练,而现在又缺乏必要的指导,所以不少教师在论文写作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我本人目前担任两家面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期刊的审稿和编辑工作。在审稿和编辑过程中,我一方面对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积极投稿的热情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为稿件的质量问题感到忧虑。很多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撰写的论文被无情地退稿。有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术期刊对稿件太挑剔,有的则认为投稿要靠特殊关系。其实,就我所知,目前外语类学术期刊都有稿件难求的问题。稿件难求并不是说没有人投稿,而是在大批的稿件中优质稿件难寻。
我个人认为,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以及各级教研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广大教师提高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水平。同时,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员和编辑人员也应该经常与作者群体进行沟通、交流。为此,我愿意结合自己在审稿和编辑工作中的体会,与中小学英语教师谈谈论文写作的一些具体问题。本文所谈内容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和认识。
一、论文类型及写作要求
中小学英语教师撰写论文时,经常为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要求感到困惑。有的教师在翻阅别人写的论文之后,还是觉得无所适从,因为各种学术期刊刊登的论文并没有统一的结构和写作要求。其实,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的类型。下面我们谈谈常见论文类型及其写作要求。
(一)经验总结与交流
由于工作性质的特点,中小学英语教师写得最多的还是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的论文。有人认为总结经验不算学术论文。其实这是对学术论文的狭隘理解。中小学英语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总结成功教学经验,并从中提炼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教学理念,当然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总结与交流教学经验的论文主要是介绍教师尝试的某种新的教学方法或技巧(包括对教材的取舍和调整)的过程和结果,或针对某个问题尝试采用的解决办法。这类论文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背景介绍:如为什么要尝试某种新的方法?基于什么问题或状况提出的想法?
* 具体操作过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某种方法;
* 方法运用的效果:如采用新方法之后教学效果发生的变化;
* 建议和启事:如果其他教师使用这种新方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撰写经验总结与交流类论文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切忌老生常谈。学术期刊审稿时最忌讳老生常谈的文章,而经验总结类的论文又最容易出现老生常谈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大概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有的教师为了写
文章而写文章,所以把一些常见的情况或已经反复介绍过的经验当作新的经验来交流。其次,有些年轻教师的确从自己的教学中有所心得和体会,但这些心得和体会已经反复总结和交流过。
为了避免老生常谈的现象,我们建议教师真正做到有感而发,要使自己的经验让别人读起来觉得有新意。另外,平时要多阅读相关学术期刊刊登的文章,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第二,切忌泛泛而谈。稍不注意,经验总结类的论文容易出现泛泛而谈的现象。这种论文并不介绍具体的某种经验,而是空泛地介绍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心得,甚至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大道理。
第三,切忌空口说白话。虽然是总结经验,但论文还要讲究论证的说服力。虽然经验总结类论文不一定要求提供系统的数据来验证某个结论,但也不能空口说白话。比如,如果论文认为采用某种方法之后教学效果提高了,那么要适当提供一些具体的材料加以证明。
(二)现状调查与分析
很多教育教学的决策依赖于现状调查与分析的结果。因此,现状调查与分析类的论文也是中学教师和教研员经常撰写的论文类型之一。这类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 背景介绍:如为什么要进行调查;
* 调查设计:包括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采样方法、调查工具、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等;
* 调查结果:包括数据统计的结果;
* 分析与讨论: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
撰写现状调查与分析类论文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样本的数量要适当。很多教师经常问一个问题:究竟需要多大的样本?其实,关于样本的大小并没有统一的规定。样本的数量取决于研究的目的以及取样的比例。假如某中学有30名英语教师,我们要了解他们的某些情况。如果对所有教师进行调查当然会得到可靠的数据。但如果条件有限,只能随机调查其中的15名教师,也能得到大致可靠的数据。当然,有些统计方法对样本的数量有特殊的要求。
第二,要使用适当的数据统计方法。调查的结果如果不采用统计方法进行系统的统计和分析,就没有多大价值。但是,大多数中小学英语教师对统计方法并不熟悉。我们建议大家看一看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如刘润清编著的《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韩宝成编著的《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文秋芳编著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详细信息见本文的参考书目)。另外,大家还可以请数学学科的教师提供帮助。
(三)理论学习与探究
有些中小学英语教师并不满足于总结经验,而是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就一些教学理论、课程理论等问题进行探讨,如对某些理论本身或其实际价值提出质疑,或提出改进意见。这类论文对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是很有意义的。撰写这类论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正确理解所探讨的理论,力求做到言之有理。有的教师对某个理论并没有完全理解,就对其进行批评或质疑。无论是批评还是质疑,都要讲究证据。如果没有一手的数据,也要有严谨的逻辑推理。
第二,不要试图对某个理论进行全面的讨论。如果所写的文章篇幅并不很长,我们建议教师针对某个理论的某一点展开具体的讨论,而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能对所探讨的理论全盘否定。
第三,要尽可能结合教学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师撰写的论文一般不会投给那些学术性或理论性较强的期刊,而是投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侧重实践的期刊。这类期刊在审稿时都要考虑论文是否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四)实证研究
随着中小学英语教师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部分教师开始尝试撰写实证性论文。所谓实证性论文,就是在实验室或自然教学环境中设计某种实验来检验某种假设,一般情况下要有实验对象。这类论文学术性较强,写作要求较高。这类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预期解决的问题。有时需要对重要概念和术语进行简单的定义。
2.文献综述,其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介绍与本研究有关系的现有研究。重点介绍以下内容:关于这个问题(指论文要研究的问题)前人已经做了哪些研究?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得出了哪些研究结论?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前人的研究存在哪些局限性?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哪些争议或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研究设计: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问题、研究对象、实验过程、数据收集工具、数据分析工具等。
4.数据分析与报告:报告研究结果并根据研究结果进行讨论。本章的写作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全面、准确、如实地报告研究的结果;要采用数据统计方法和分析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考察数据差异的显著性,不能只是简单呈现基本数据(如平均数、百分比等);要充分利用图表的优势呈现数据。图表要清楚、准确;要有必要的图例和说明;要充分利用数据,认真研究数据所反映的某种现象,从中有所发现。要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必要的解释。可以把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作适当的比较。
5.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本研究对语言教学实践的启示,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常见语言表达和行文格式的问题
(一)语言表达问题
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应该力求做到语句通顺达意,句子结构完整,词语搭配正确,标点符号使用恰当。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语言,正文中尽量减少中英文交替使用的现象。我本人在审稿过程发现语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子缺主语的现象最为突出。(2)词语搭配不当,如“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倡导”应为“要求”。(3)语言的口语化现象突出,如“想在一个单一的任务型活动设计中体现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的整体思路是不大可能的”,“学生能够学会质疑,体现学习的主体性,这是好事”。(4)重要信息与次重要信息的位置颠倒,如“高三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高考,这是教师们普遍的看法”。
(二)准确性问题
很多教师在论文中提到某种教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时,往往不提供准确信息,而是用一些模糊的说法,如“新教材”、“人教版教材”、“初中大纲”、“新课标”。在学术论文中,首次提及某些教材或教学大纲时,要使用完整的名称,必要时提供出版时间和出版者或作者,如“《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再次提及时可以使用简称,但必须在第一次使用的全称后面注明简称形式,如“《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以下简称《标准》)”。
(三)小标题的使用问题
合理使用小标题可以使文章结构显得清晰、明了,从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但是,我在审稿中经常发现不用小标题和滥用小标题的现象。有时连续几个段落没有小标题,有的文章甚至通篇不用小标题。与此相反的情况是滥用小标题,有时一个小标题下面只有一两句话。另外,小标题与正文内容不吻合、小标题层次不清楚的现象也比较突出。
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要合理使用小标题,而且要使小标题层次清楚。同一层次的小标题要么统一使用名词短语,要么统一使用动词短语,一般不使用完整的句子。各级小标题应单独占一行,而且小标题不宜过长。标题的层次标号要规范,一般按照一、二、三、??;
在过去,我们的数学教育课程模式采用的是老师在讲台上教,学生在课桌上死板的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进行授课,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角,安静的课堂学习氛围往往是教师所期待理想的学习的场合,但是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思维的活跃性,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懂得问题是不能够积极地及时的提出来,久而久之,会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受到限制,教师对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也不能够做到及时的了解,这对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的相当不利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能够得到很好地保障。为此,我个人认为,开设丰富的数学创新教学课程是相当的有必要的。由于小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能力相对来说是较弱一点的,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会比较低的,另一方面,小学生往往不能将注意力高度的集中,因为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分散注意力,因而,我们可以在枯燥的数学课程中添加一些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元素,从很大的程度上吸引了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使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的自主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例如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售货员与顾客“的小游戏:选出一名学生来当售货员,假设出一些学习用品的价钱,如铅笔一毛三分钱,橡皮2毛六分,笔记本四毛五分钱,其他的学生来当顾客,发给同学们一些钱让学生拿着正确的钱去买学习用品,谁正确的话可以设一些小奖励,把铅笔橡皮奖给谁。”在这样的小游戏中学生即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又学习了新的知识还得到了奖励,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提高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懂就问,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而且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培养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想象力是重要的,爱因斯坦曾近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对于很多的伟人科学家来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而对于我自己来说,想象力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想象力也是创新的开始,只有想到了才能够做到。因此我认为要想加强小学教育的创新,首先一定要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动手能力,便是对想象力的进一步升华,动手力即使将想象力落实与实际,最终做出完美的成果。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常常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学生们一边想、一边做、一边说,使脑、手、口一起参与到活动中,达到了统一和谐。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不采用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小组为单位给同学们发下我事先准备好的直径4厘米、6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自己手中的圆的周长直径并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亲自去测量,讨论,同学们很快就可以明白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不论圆的大小,圆的周长都是与这个圆本身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样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合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悬念最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好奇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所以,老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巧妙地设置一些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上的情景,使学生们产生一定的新奇感与求知欲望,从而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就提出以下的问题:“同学们,大家谁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呢?”学生们都回答:“知道,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都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们一听,马上就议论纷纷,这时我就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引导同样增进来师生之间的距离,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感教育;师生关系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工作极具特殊性,它是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教师的思想、情感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它对学生的情感建立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说话的态度、语气会直接给学生的成长打上深深的烙印。因此,教师讲话时态度要诚恳、谦逊;语气要温和、宽厚。与学生交谈多用商量的口气,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在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要亲切地关注学生,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个体。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在课外要与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想法;关怀、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学生,沟通与他们的思想感情。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温馨、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人格交流的生活互动关系。
二、创设情境,唤起情感
也许有教师认为,数学课特别是计算课,讲的都是枯燥的数字和加、减、乘、除运算符号,要设计情境来调动情感不太容易,由此导致了计算教学气氛的沉闷、单调。但如果我们能重视设计特定的情境,那不仅起到激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情与境中的情融合,起到导学的作用。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内驱力”,他们就会乐意学习,积极探究,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敏锐的感知力。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中,一开始我便带领学生走进这样的情境中:老师有一位好朋友叫猩猩博士,它可有学问啦!它家呀,就住在森林王国里,森林里有一棵神奇的果树,果树上长满了智慧果,等会儿谁表现的好,老师就摘一个送给它。博士就住在森林深处的聪明屋里,你们想不想去它家做客呀?去它家可不容易,一路上会遇到很多难题……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和美丽画面的展示,使学生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求知欲望,唤起了学习数学的情感。随之带着学生集中到屏幕上复习了有关的知识,让情感急速地导入正确的思维轨道,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课堂互动,调动“爱学”的情感
课堂上,老师的一举手投足,一个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恰到好处的体态语,都会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我是对的”“我能行”;提问时,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耐心细致,并加以点拨引导,肯定正确、补充不足,讨论问题平等待人,以理服人,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倾注关怀和爱护,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亲。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离不开教师的诱导,小学生对待老师的表扬奖励、批评惩罚和漠不关心有着绝然不同的心理体验。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学生有了进步不能及时得到表扬奖励。有了不足也不能及时得到批评和纠正,那么学生(尤其是自制力差的学生)也同样会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学习,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强调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教学艺术的角度看,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在教学中能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表扬与批评有机结合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心理学实验表明,学习者如果能通过及时反馈知晓自己的学习状况,比不知晓者学习动机强。因此,从教学艺术的角度看,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能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成就的评价形式,不断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或纠正不健康的学习情绪,以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可导。
四、用教师的情感,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不成其池塘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师生之间进行爱心交流,情感交汇,用爱去滋润学生心田,以言行去感化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这对赢得学生的心灵寄托,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代沟,营造教与学的“安全”平台,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要告诫自己和我的同事们:“一定要善待我们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成长、在成功中发展!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心理正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从家走进学校,教师成为了他们学习生活中最亲的人,他们的内心渴望从教师身上得到“父母式的爱”。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尊重和爱。当学生这些需要得以满足时,就能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它不仅引发学生学习的良好兴趣,而且能转化为学生内部学习的动机。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多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出发,和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用“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用我们的爱心去正确地进行评价,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等,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
作者:马金丰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汀流河镇张王庄小学
参考文献:
一、教育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最早提出的是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皮亚杰对认知领域所做出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他对认知领域的影响十分的深远。由他创立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称作是日内瓦学派。从他的理论中能够随处可见唯物辩证法的影子,他主张应该从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研究。他认为儿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相关知识,是建立在儿童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上的,并在这个过程中来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在皮亚杰的理论的基础上,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主要对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的强调。
传统的认知理论与认知科学认为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构成了知识。通过这一理论,一些学者认为教学就是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活动能够获取这样的现实现象。这种朴素的观点将我们的感官比喻成了照相机。然而实际上,这一理论有着很大的缺陷,它碰到了许多的概念问题。之所以会碰到许多概念问题,是因为这一观点忽略了世界的无限复杂性。而建构主意的观点则认为建构是以服务其自身为首要目的的。主体都希望自己能够对所感觉到的事物进行控制,因为这样能够方便主体从其首选的目标状态中对那些与之相背离的或者是会产生干扰的事物进行排除,并能够控制自身所真实需要的。同时还能够加以控制的事物模式,而该模式则只可以包括与主题的目标和行为相关的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主体通常情况下并不会关心被控制的“事物”,而只会对怎么克服依据目标而觉察到的干扰进行关心,并在此基础上去逐渐的适应环境。
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3)注重协作学习;(4)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然而农村小学因为各种原因使得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很难达到建构主义的要求。
二、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快速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大多数中小学都已经配备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然而因为地区性差异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农村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有着较为巨大的差别,农村小学微机室现状是:计算机的数量不多,很多学校仅仅有一间利用“农远工程”建立的只有30台网络计算机的机房,上机时只能将学生分成两组,还达不到一人一台,开放使用率低,故障率很高,维修困难,难以保证学生上机时间;乡镇以下的许多小学校几乎没有计算机。从学生自身的计算机素养来看,城乡之间差别更大,一般情况下城镇学校的三、四年级学生一般都能很熟练地使用电脑,然而农村的孩子不用说使用,有很多甚至都没有摸过电脑,更甚至有的孩子只在电视上看到过。在上课的时候就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事例,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三年级学生在第一次上机时,打开电脑后,很多孩子都呆坐在板凳上,动也不动,全部都看着笔者,笔者就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不学习使用啊?”他们的回答简直令笔者哭笑不得——“老师,我们不敢摸”“老师,我怕弄坏了”……
(一)相关领导认识不足、观念滞后
到现在信息技术课程还没有成为高考、中考科目,因此,有很多学校的领导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大多数的教师则因为传统教育思想的约束,使得他们没有对信息技术教育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现在很多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长期受狭隘思想的束缚,往往也会对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进行抵触。还有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则因为怕花钱、怕麻烦、怕政绩难以凸现等,在有意无意之间削弱了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力度。在这些情况的影响下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始终处于一种没有高水平的思想认识做保障的状态。也正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举步维艰,从而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资金匮乏、硬件设备建设落后
硬件设施是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因为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建设模式与农村小学不适配等各种因素的存在,使得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严重滞后。这是一个另人揪心的现实状况。“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通过他们的调查发现,农村学校中的人机比平均为22:1,而且学习与学下之间的差距也十分的巨大,好的学校为5:1,最差的却为84:1。有很多的学校在上课时都是两名学生共同使用一台计算机上课,这样很不利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农村信息化硬件资源的建设主要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建设不到位,分布不均衡,利用率不高;硬件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太差,硬件设备的扩充和升级较为困难;校园网的建设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此外,信息化教学环境并不仅仅需要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配套措施的跟进。基本现在的学校都是自行承担电费,如果学校承担不了这部分费用,那么久不能够保证计算机运行,或者是只能够在上课时才能够使用。同时学校联通互联网的费用对于学校来说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很多学校处于经济上的原因,都会采用较小的带宽,当学生上网时会经常造成堵塞。总之,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以及配套措施的不完善,严重的影响到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师资紧张、管理松散
因为各种原因,现有的许多年龄偏大的教师基本都没有接受过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近几年新一代的从计算机教育专业或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专业人才却又基本没有几个愿意回乡的,同时他们还不愿意到那些边远贫困的农村地区去进行支教。这些现象直接造成了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师的师资紧张。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的“应急”培训,也很难满足如今面广量大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需求。
此外,很多农村的学校都没有重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他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考核没有建立起一套严格的评价体系,直接导致了教师对信息技术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也降低了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率,最后直接导致使信息技术教育效果的低下。
(四)教研不到位,后劲不足
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研基本上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基本上可以说是零效益。在进行教学研究时,基本都只是在探讨课程的内容选择,而不是对教材教法、考试评估等环节进行研究。很多时候都只是注重知识点的孤立学习上,很少去考虑整体设计。在小学阶段很多教师都只是注重于简单机械的操作,很少对计算机的具体过程与具体的工作原理进行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基本只是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没有去对学生自主创新和师生终身教育能力的培养进行思考。正是因为这些情况的存在,不仅仅堵塞了教学研究的渠道,而且也不利于广大农村中小学师生打开思维的大门,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缺乏前进的后劲。
三、应当采取的策略
(一)提高相关领导的认识,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许多禁锢教育发展的陈旧观念与传统的思想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农村的信息教育工作者与学校的领导都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必须要树立起牢固的信息化教育思想,形成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让教育改革有一个真正的质变。想要落实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不仅仅要统一思想,从而形成上下协作、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同时还需要认清信息时代的特点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质,对学校内信息课程内容需要进行的改革、教学方式需要进行的转变都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信息技术教育需要良好的硬件与软件环境来作为支撑,但是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的构建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作为支撑。然而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又该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呢?笔者认为,不仅仅要开源节流,还应该广辟渠道:(1)积极的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争取到政府的投资,并要积极的争创信息网络示范性学校;(2)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对学校结构进行调整,对学校的结构进行合理的建构,从而充分的发挥现有的教学资源;(3)要积极的吸纳社会资金,要积极的争取致富能人的捐助;(4)必须要能够综合学校各方面力量,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例如发动师生勤工助学创造资金;自我维护设备,做到物尽其用、节约资金;通过学校校园网与因特网、宽带网联通,下载资料,有效利用免费资源;组织师生制作课件,建设资源库;借用、刻录上级电教部门和周边学校软件资源,巧妙利用他人资金。
(三)加强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1.1试题情景的设计
在试题情景中突出教育教学实践,可以考查考生的真实水平。而根据题型考查功能的不同,在客观题和主观题中各有侧重。客观题全部是单项选择题,不仅考查考生基础知识,还考查考生是否具有概括、分析、评价的能力。在客观题命制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日常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情景来设计,考查考生能否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主观题的情景多采用真实的教学案例,以教学实录、教学反思记录、教育教学焦点问题等材料作为背景,提出问题,让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论和说明。在试题情景的设计上,注重从情景的广度和深度来突出教育教学实践的考查。试题采取多重设问的方式,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层层递进。同时,试题要求考生结合情景,通过综合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不同考查目标的主观题试题情景中,考查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可以直接考查考生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也可以间接考查考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教育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本题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入手,考查如何开展德育教育。试题情景中的张老师用“孔融让梨”这个典故来教育小学生是正确的,符合小学生道德认知特点,但是张老师没有用身边的事例来进一步说明,教育效果就大打折扣,尤其是面对小学生经常出现的知行不统一的问题,张老师应该反复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多种手段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2试题素材的选取
试题素材的选取是关系试题质量的关键因素,优质的素材是试题编制的基础。笔试试题的素材来源广泛,通过对素材的选取、提炼和加工,在考试中进一步凸显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查。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是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学设计题是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突出体现。鉴于有限的考试时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教学设计题只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素材和要求,完成部分教学设计或简单的教学设计方案,并简要说明。教学设计题主要考查综合性教学设计和表达能力,而且这类试题没有统一答案,设计方案因人而异。因此,在教学设计题的素材上需要精心挑选和设计,必须科学规范、阅读量适中且各方面兼顾。
2面试试讲题的教育教学能力考查分析
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面试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亦是考查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小学教师的面试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作为教师的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和实践能力,主要内容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仪表仪态得体,有一定的表达、交流、沟通能力;能够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节规范,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与笔试相比,面试更具有鲜明的特色,面试与笔试相辅相成,是教学实践能力考查的重要补充。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真实模拟了教学设计、备课、讲课的过程,可以进一步考查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在面试过程中,从小学教师工作的内容和特点出发,让考生置身于模拟的环境中,试题的情景和问题都比较接近实际以利于考生发挥真实水平。考官在面试现场,对考生的板书能力、对课程的把握程度、沟通能力、教学现场应变能力、心理素质进行观察、记录并评价。
3结语
(一)教育教学评价考核机制有待完善。学生靠分数来评定成绩,同时教师的教学评价也与考试分数形成了密切的联系,这些考核都是和分数挂钩的,这种考核制度有待完善和进一步的提高。
(二)教师无法认识到教育管理中已出现的问题。大部分的小学教师仍然不能很好的把学到的知识或技能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依然难以适应教科研的要求。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感觉置身于课堂中会相当紧张,压力较大且无聊乏味。但是这种情况并未引起教师的重视,这是由于课堂上多数学生仍较尊敬教师,对于所学的学科也并未感觉反感。因而只要学生不加捣乱,教师就认为自身的管理是成功的。教师的这种观点是完全不正确的。
二、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小学教育改革亟待进行,这已成为当下人们的共识。至于小学教育为什么需要改革,则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因此可以说小学教育改革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直都遵循着“先理论后实践”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种倾向又直接导致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功能的萎缩。因此在小学教育改革中要以学科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构建开放型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改革学科课程、建设活动课程、开发潜在课程和校本活动课程。这些都是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发展趋势。
三、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探索
(一)高效的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1)有效课堂的三项指标。1.学习速度。2.学习结果。3.学习体验。
(2)有效课堂的三个要件。1.设计和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应该始终如一地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例如在学习《春》的一个教学片断: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个重点句。教师:春天到了,小草长出来了。但是小草怎么长出来的呢?学生:钻出来……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教师:作者为什么用“偷偷地”这个词呢?下面请大家分组讨论。(这时学生们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大家开始讨论并且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可以明确重点词在句子表达中的意义,要求学生要学习小草那种不怕困难、顽强进取的精神等。并且要求掌握多种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教育。爱默生曾中肯地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对学生的热爱、理解与尊重,实际上为他们营造了一个情感氛围,有利于他们积极人格的形成、积极情感的体验。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以及主动发展的空间,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1)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目前针对一些青少年的不良习惯,教师可以依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小学生日常行规范》,狠抓文明礼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2)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为了促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学习中来,老师也可采取小集体活动的方式,安排同桌及前后桌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氛围及活动空间。促进素质教育教学有效进行。
(三)注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造教学的硬件设备,营造和谐校园,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社会的快速发展往往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小学教育相关的工作者须将小学教育管理与其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学校相关领导应根据每个学科适时地增添教学器材,逐渐地改善教学器材的设备,促使器材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佳水平。
(四)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专业需要配备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其在教学和科研方向专长上必须和专业特色的培育相匹配。因此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逐步完善教育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1)教法。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状况而确定教学方法,例如笔者试做这样一个探讨:举办一次同课题的教学比赛,结果是教学目标基本一致,而教学方法却各有千秋,就此教育工作者们可以共同研究,探讨出有效的新颖的教学方法。这样,一个新的理念产生了、教学方法也能得到提升,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也就油然而生。
论文关键词:从《弟子规》中悟教与学的方法
在《弟子规》总叙里有一句话是:“有余力,则学文”。这就是说古人是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基本德行的修习开始的。也就是说古人是从先修身,再修学的。这与我们现今推行的以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如今重学《弟子规》是有很深厚的现实意义的。
在《弟子规》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智育在孩子一生中的巨大作用。今天,我就《弟子规》中的《余力学文》中有关我们教与学的方法进行交流,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这句话是说:我们在读书时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避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读书方法。然而,我们很多的学生在读书时往往会心不在焉,结果造成收效甚微。于是,每当我要求学生读课文时,都要让学生先诵读“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句话。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自觉地自我调节到最佳的读书状态。从而大大地提高我们的读书效果。
二、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小学生读书往往会刚把课文读了一两遍就自以为全会了。于是,在老师讲课时就会心不在焉,甚至就会把书放在课桌上,而眼睛却在看后面未学的课文内容。因为他以为自己早就知道课文的内容了,学不学、听不听无所谓。以前,我总会在课堂上当众批评他一顿,使他下次再也不敢这样。可是,这个学生不这样做了,另一个同学还会涛声依旧,治标不治本。为了更有效地制止这种不良习惯的蔓延。每当再出现这种现象时,我就会让学生诵读“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通过几次集体诵读,慢慢地学生不再看其它的课文了,读书、听讲都专心了。
三、宽为限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每当遇到需要背诵的课文时,我都会很发愁。因为班里总会有一部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无法背诵下来。如果再增加一课时,时间往往又不允许。以至于造成“紧为限,宽用功”的后果。学了《弟子规》以后,我将背诵的任务进行了分解,每天利用学生站队前、吃饭后、等候排队的点滴时间让学生背诵一两遍,经过几天,甚至一周的时间不断反复背诵,学生就差不多背下来了,而且学生背得轻松、愉悦,效果又好。这样就真的做到了:“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了。
四、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这一句在我们的教学中应用也很广泛。也就是我们在课堂中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学会的质疑问难的能力。比如:在语文教学中,第一课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一段中,我哪些地方不懂,或者哪个词,哪个字不知道什么意思,都要标出来,打上“?”。对于不懂的字词要鼓励学生查字词典解决;对于段落中的疑问,要通过多读或联系上下文来解决,对于实在不明白的疑难,要留到第二课时解决。第二课时,我们就可以让同学们带者自己的疑问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讨论探究,直到彻底解决疑难。此外,对于平时遇到的难题也可以向自己的同学、老师询问解答,以求达到“知确义”的目的。
1.1传统教学和教学改革内容比重失调
传统教学主要以竞技体育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等项目为主干进行教学,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大量休闲娱乐项目、健身健美项目走进体育课堂,课程内容和教材越来越多样化,这些项目互动和体验性更强,面对多样化的教材,传统项目教学和个性项目教学两者应如何调整,怎样的比重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高校教育体育教学,选择哪些个性项目走进体育课堂,并逐渐成为固定教学内容,怎么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教学体系当中,在实际操作中,解决好以上几个问题是非常不容易的,目前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内容两者的比重失调,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同时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扩招,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1.2教学组织活动和指导不太合理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四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载体;以人为本的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念。教学指导的内容涉及四个方面:人才的培养;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体育实践跟进;课外体育联合。从理论上看,教学组织的活动和指导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教师执行力、学生素质水平不同,真正按照教学进行组织活动和指导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断淡化,学生的主题地位不断加强,“情景教学”、“目前引导”等具有合作学习特征的教学方法随之出现,但由于学生自身素质以及能力有限,师生交流和双边互动的预期效果只停留在理论上,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体育选修课原本作为由学生自主选择某一项目进行系统学习的模式,打破了过去教学大纲硬性规定,但由于教学活动和指导的缺乏而成为形式,并没有真正起到教学的效果。
1.3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学缺乏针对性
随着高校体育教程改革活动的不断深入,在高校内课堂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其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是非常让人欣喜的,但由于高校体育教程改革尚处于发展和摸索阶段,出现了教学改革内容雷同、不区分学科特点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高校的改革体育课程缺乏个性,相互抄袭,简单模仿,复制采用,这种单纯的模仿和引用一定意义上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向前和发展,教师的简单模仿,学生的相互攀比,将一种新方法应用到大部分学科当中,这些因素的叠加导致高校体育改革效果甚微,互动和体验性较差。同时我们看到在教学改革实验中,类似“小集团学习”、“分组练习和比赛”等具有自主学习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大量被采用,一些学校甚至在所有学科当中运用统一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仅不会提升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2加强体育教学改革互动和体验性建议
2.1运用媒体、科技等手段增强体育教学的互动和体验性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涉及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效果多种评价等多方面,延伸出来就更为丰富和广阔,其运作方式由运动技能逐步向运动、健体、休闲、娱乐的多元化方向回归。强调课程多元的辐射效应与整合,凸现终身体育与健身锻炼能力的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运动、休闲、娱乐与体育人文精神及价值观。而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将媒体以及一些科技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增强了教学的互动和体验性,比如在铅球教学过程中,就铅球推的动作,运用摄像机将学生的练习过程拍摄下来,对照国内国外优秀运动员的比赛视频,会让学生更快的学习到其中的技巧和知识,体验性也会更强。在传统教学和改革教学内容方面,借助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实验的方式,找到两者之间的合理比例,让学生在传统教学中学到理论知识,在改革教学中掌握更多的实践经验,不管是媒体的介入,还是科技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将传统教学和改革教学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更好的体现教学改革的效果,更好的培养人才,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2.2根据学科特点设置个性化的教学课程
体育教学课程是一项包括大量运动技术、技能在内综合性工作,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努力提高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更要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自主的创新和研究,建构合理的课程结构的同时,注重体育教学的示范性并适度地淡化其竞技性,注重学生日常体育教学的反馈,真正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与体育理论的良性互动,根据体育活动的不同类型分为几类,针对每类体育运动的不同特点,从加强学生的互动和体验性方面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同时将课外体育、校外体育、运动训练纳人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等多种课程的有机联系、相互配合的课程结构。
2.3实行老师竞聘上岗,优胜劣汰,能者多劳
体育课程改革强调师生互动,张扬学生的主体精神。鼓励教师创新,开设灵活多样能适应学生身心需要的新型课程。倡导开放式教学,提倡个性化、多样化课程教学法,注重教学研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而现行的高等学校教师工作绩效评价与职称晋升制度中,硬性指标中较多考核的是教师自身的业务,涉及教学效果的并不太多,教师为了维护自身切身利益,不得不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应付工作绩效和职称晋升工作中,放弃深入研究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的工作中,或者一些教师把精力的焦点几乎都放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而忽略了对课程教育创新理念的钻研,缺少从全局上、整体上对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要增强体育教学的互动和体验性,需要对教师的日常考核项目进行一些调整,同时在一些高校中存在编制内的教师懒于教学,实行教师竞聘上岗,真正让热爱教学、善于教学的老师上岗,优胜劣汰,能者多劳,通过这种竞聘的方式,让老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怎么提高教学的互动和体验性的工作当中。让真正热爱教学、有能力做好教学工作的老师得到更好的待遇,实现良性循环。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