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05 14:08: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第1篇

商丘市第二十中学于2019年5月28日接商丘市教育体育局关于转发《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9年修订)的通知》的通知后,积极行动,认真开展工作,现将主要工作措施和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1、商丘市第二十中学于6月1日前制作《河南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9年修订)》版面7张,分别悬挂于学校显著位置如教学区走廊、男生住宿区走廊和女生住宿区走廊,并每班下发一张,悬挂于教室显著位置,提供学习条件,营造学习氛围,为学生学习日常行为规范创造条件。

2、各班于2019年6月2日召开学习《河南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9年修订)》主题班会,教师认真讲解,学生仔细研读,掌握了新的《河南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9年修订)》主要内涵和主旨,起到极好的宣传教育作用,效果显著。

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国的民间谚语中有不少关于从小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说法,比如“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等,说明了在人类早期生命进程中规范日常行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而在学校教育中,针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则不仅影响着学生在校期间学业水平的优劣,更决定着未来社会接班人在道德修养与行为模式诸多方面的合格程度。

一、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常见问题

手段单一、形式刻板是比较常见的问题。传统教育模式过于依赖口头讲述的简单手法,通过不断重复以期加强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但是,这种刻板的教育越来越难以适应时展的现实要求。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中,这种与现实差距甚大的教育难以切实有效地养成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更可能因为教育模式的机械陈旧而不断降低教育的成效性,从而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目标。

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要原则

以人为本是新时期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也就是根据学生年龄、智力和心理发育阶段性特点、认知程度等采取区别化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本质上就是人性化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前提之一。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性在于其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正确定位,而非错误地将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知识和教育的客体、容器。这样的教育原则切实实现了尊重和爱护学生,自然更易使学生提升教育的认同度和接受度。

三、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一)丰富教育手段和形式,通过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没有人真心喜爱说教,尤其是被动接受居高临下、枯燥乏味的说教。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中,未成年人获得海量资讯的渠道早已较前人有了翻天覆地的扩展,中小学生对信息更新的频率和接受程度较成人更加敏感快速。公共场合经常可见年幼的儿童对父母或祖父母的言语振振有词地反驳,其滔滔不绝的程度有时甚至会令成人感到惊讶。在这样的环境影响氛围中,试图固守陈旧的说教式教育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反而极有可能令学生嗤之以鼻而产生抗拒心理。因此,丰富教育手段和形式,通过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才是新时期针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当采取的措施之一。例如,当前各省会城市正在大力推进垃圾分类行动,不妨以此为契机在中小学生群体中组织起诸如“垃圾分类随手拍”活动。让学生在自己亲自动手给垃圾分类时拍下照片或视频,放到班级或学校的网站或论坛上让教师和同学评论;也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正确或错误的垃圾投放模式进行拍照,再组织班级的讨论会;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对垃圾分类理念和行为的感受发到微信朋友圈等等。这样的行动化教育无疑比课堂上车轮战般的口头宣传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又或者,可以在主题班会上以垃圾分类为背景进行情境设置,以“找朋友”的袖珍歌舞剧形式进行角色扮演。比如:让学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学生手持写有“电池”“报纸”“果皮果核”“塑料包装袋”等的硬纸板,另一组学生则拿着“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易腐垃圾”的标牌。两组学生一边唱《找呀找呀找朋友》的儿歌,再根据垃圾分类原则找到正确的对应同伴。这种寓教于乐的养成教育既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理念,也能够让游戏的教育成果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与行为习惯中。

(二)细分教育对象,开展实践类、生活化的养成教育

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速度很快,要培养其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需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成长发育的阶段性特点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和内容,才能使养成教育有的放矢。例如,对低年龄的初小学生来说,唱歌跳舞玩游戏的过程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过程。教师可以在歌曲舞蹈游戏中培养起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与小朋友友好相处等思想和行为。但对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显然这种“小儿科”的养成教育会显得有些难以接受。信息时代下的中学生群体的准社会性某种程度上其实已经与成人世界相差无几,只是需要教育者一方给予更多的引导和固化。因此针对这类教育对象,培养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就需要增加社会实践的比重,通过实践实现对理论教育的印证与检验。例如,志愿者行动就是值得尝试的策略。参与社会志愿活动除了能够培养起中学生热爱社会、热爱人民、关注外部世界的意识外,更有价值之处在于使其了解奉献对于自身和他人的重要意义。而当义务劳动、奉献服务成为一种常态化行为模式后,中学生就能从行为中更好地感悟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就更能从生活的点滴细节中理解和践行感恩与回报。这显然是形成更加高尚和优良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指导意识和理念。

四、结束语

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反作用于意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仅是对具体行为模式的培养,其核心乃是对学生思想品格、个性修养的实践性培育。在中小学阶段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本质上是为其后续形成更加完善成熟的意志品质作好铺垫。这不仅是具体教育主题的优化,更是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思想的创新,是实现中小学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芮彭年.转型期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的特征及其价值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2013,(12):13-15.

[2]古任平,农贵.探讨学生公寓6S管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轻工科技,2013,(01):133-134,136.

第3篇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除了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外,更应该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而国旗和国歌是国家的象征。所以我在升旗仪式时,能做到不讲话,在唱国歌时,我会做到高唱国歌。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同样还应该知道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所以我会积极查阅中国的古典名著,了解祖国各地的风土民情。

个人永远不能独立存在,终将会成为集体中的一员。现在的我们就是班级这个大集体中的一份子。我认为在班级中并不一定要担任某些重要的责任才可以,只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为别人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就行了。我身为班级的电教员在每节课上课前,都会询问下节课的任课老师是否需要使用投影仪。当老师需要使用时,我会将投影仪打开,调试好,然后等待老师前来上课。

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而作业是反映学习程度的方法。所以在本学期我做到没有一次作业迟交或漏交。我们的学习应该有科学的方法,在本学期我学会了如何记录《备忘录》,这个方法可以避免我忘做忘做作业现象的发生。

电脑与互联网这两个新新产物的诞生,大大增加我们对外界世界的了解,它们也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事物总是有两方面性的,电脑在给我们带来帮助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负面影响。但我认为关键在于我能否做到文明上网。

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我认为该做到的事还有很多。但我认为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不会给给别人添麻烦。

作为一名中学生,毫无疑问遵守《中学生守则》是必要的,可以看出国家,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对我们的期望与重视。然而这些守则看起来只是一些简简单单的小事情,但要是切实的每天遵守,却并非易事。例如:积极参加劳动,爱惜劳动成果。很少同学做到此条。游戏诶而同学不仅做不到,还对父母的劳动成果不尊重,乱花钱,东西吃不完随手就丢了。或许某些同学认为自已家庭富裕,不必节俭,只是我说,有钱人不代表可以浪费,这样只会显得自己的道德有问题,想一想,现在各地还有因为咩吃的而饿死的人,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哇!

《中学生守则》是我们素质的模范,我们应该严格遵守,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高智商且高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中小学生守则心得体会500字(二)

最近,学校开展了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活动。结合这次活动,我认真阅读了这次学校发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发现我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做不好的地方。

有一次,我到老家去玩,发现那儿有黄色的稻谷,有红色的花,还有绿色的叶。我刚要去摘,又想: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我一玩就没有了,还是不摘了。这点遵守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14条"爱护花草树木和庄稼".

还有一次,妈妈给我讲一道奥数题,妈妈让我先看一下题目,我看完后,妈妈正准备讲解,我却大叫:"太难了,我才不学!"这点违反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听从父母的教导".

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学习,姿势也很重要。我每天学习时,腰弯弯的,手指也越过了界。这点违反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13条"坐、立、行、读书、学字姿势正确".

第4篇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春风回大地,万象始更新。站在新学期的起跑线前,我谨代表学校向全体老师、同学致以诚挚的祝福!祝愿全体师生在新学期里,工作愉快、学习进步!

首先,向获得表彰的学生表示祝贺!希望你们戒骄戒躁,继续努力,没有获得表彰的学生不要气馁,向获奖的同学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在下一次获得表彰。

同学们,要想获得进步,获得荣誉,必须要有幸福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这需要每个人共同维护。今天,我就针对文明校园、文明学生谈几点想法。

成为文明的学生,要遵守行为规范。身为学生,遵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是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依然有很多的学生没有做到,有些学生乱丢垃圾、有些学生满口脏话连篇、有些学生迟到旷课逃课,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同学们,我们应当把日常行为规范时刻放在心中,把它作为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要有自觉遵守准则的意识。

成为文明的学生,要养成良好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都在生活中的细节里,是你们见到师长时行礼问好,看到地上有纸屑垃圾自觉将其放入垃圾箱;是你们上下楼梯慢步、轻声、靠右行,遵守课堂纪律,认真上课,认真做操。是你们爱惜学校一草一木,保护公物。是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勤奋好学……同学们,这些事情很简单,可以随时随地的做到,但难的是,你们能不能把这些简单的事情一直坚持下去。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这也是一种成功。

成为文明的学生,要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建立的安全的基础上,所以这就要求同学们具有自我保护意识。第一要防范校园欺凌:高年级不欺负低年级的,体格健壮不欺负体格弱小的,受到欺负的学生要主动的告诉家长、老师。第二要注意交通安全: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在马路上玩耍或追逐打闹、不闯红灯,不横穿马路,文明乘车。第三要掌握简单的应急避难方法:以认真的态度参加学校组织的防震、防火等应急演练,学习防震、防火、防电、防溺水等基本知识。第四注意饮食卫生安全。不购买“三无”食品、不随意购买零食,不抽烟,不喝酒。

第5篇

一、校规的界定

1.校规的调整对象及与学校章程、管理制度的关系

校规、学校章程、管理制度,是学校自己制定调整不同行为、不同关系的管理规范。校规调整的是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学校对它们的评价和监管关系。校规的地位和效力位阶要小于作为学校“宪法”的章程,也仅是学校众多管理制度之一。校规在章程指导下制定和施行,并与学校其他管理制度一并实践“依法治校”。

2.校规的表现形式

校规作为一种规范形式,有与法律相类似的表现形式,包括成文的和不成文的。

以上海市兴陇中学(初级中学)为例,该校校规的表现形式有:《兴陇中学学生一日常规》、《兴陇中学学生在校规范》、《兴陇中学违纪学生处罚条例》、《兴陇中学学生自主管理条例》,以及与以上成文规范相配套的执行制度。但实践中,校规还以书面或者非书面的通知、口头要求等不成文形式存在。制定和执行校规一般归为学校德育工作,政教处、团委为主管部门,分管德育的校长、主任和班主任或老师、或被授权的学生为校规的实际执行者,这些部门或者人员对学生行为处理的个案实质也起着校规判例的作用。

3.校规的内容

以上海市《兴陇中学学生一日常规》为例,校规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进校常规、仪容仪表、升降旗常规、早操常规、上课常规、课间休息常规、作业常规、卫生常规、就餐常规、奖惩条例。校规把学生在学校的每个环节、每类可能做的行为都纳入到了管理范畴,这既是常规,也是全规。

因此,校规是实施义务教育学校依法制定,适用于引导学生思想、品德、行为及学校对它们进行评价和监管的规范总称。

二、校规的现状――现实作用与法律地位极不协调

校规是学校进行学生管理的最直接依据,关系到学生的最广泛利益。它从学生每天进校到离校,对学生的言、行、穿、吃、学、玩等都有规范和约束。它维护了秩序,但也可能损及学生权利,甚至是学生最基本权利。近期的“短发令逼死13岁女生”即为突出事例[4]。

但校规的法律地位仅是学校制定的内部规则,不属“法”的范畴,不具有法的普遍的和必须执行的约束力,也不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依据或参照[5]。在现有法律体系中,也找不出对校规有非常明确且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规范。校规这种最贴近现实教育生活却游离于法律体系之外的处境,使得法律对它的规制极弱,也导致了实践中的乱象及其对学生、对民族教育甚至基本权利的损害。

1.校规失范与校规恣意

校规失范是指校规内容对法律法规的违反、对学生成长规律、教育规律的违背。它表现为各种不合法、不合理的校规条款,如某校校规规定:“对行为恶劣的学生,学校将召开全体师生大会责令其公开检讨,并根据其对所犯错误的认识程度,给予相应的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处分”[6]。未成年人犯罪的审判程序尚有不公开审理的保护,违反校规却要召开全体师生大会予以集体讨伐,这是严重侵犯学生名誉权的行为。再如某小学校规:“体育课按老师要求上,严禁上厕所、喝水、回教室.....”[7],该校规既违背学生成长规律、教育规律,也是对常识的无视。

校规恣意是指学校某个部门或者某个人无视或者忽视学生家长意见、学生意见、普通教师意见,仅依一己之意制定校规的现象。有学者用“校长一怒校规出”来描述[8],虽然这有点夸张,但很多学校校规的出台基本上没有听取学生家长、学生、教师意见,也是事实。校规恣意加重了校规失范现象。

2.学生抗争及其高昂代价

学生抗争的事例表现为一些极端事件,2010年10月9日,山东省临沂市第六中学西校区的13岁七年级女生张悦在三次被赶出校门后,以自杀的方式来对抗校规中的“短发令”[9];2004年4月19日,河南省登封市石道乡郭沟村小学6年级学生郭洪渊因数学考试分数与估分差19分,以自杀的方式对抗数学老师的罚款抵分数规定[10]。极端例子虽为个别,但学生对校规的不满或者抗争却是普遍的。一份对某初级中学404位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校纪校规内容非常不满意的比例达到68%,而满意的仅占5%[11]。而这种非常不满意的抗争会表现在学生对校规的故意违反、心理抗拒上面,学校对学生故意违反校规行为的规制和对心理抗拒的威压,则会造成发生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的隐性伤害,其典型例子是学生心理疾患和人格缺陷[12]。

尽管对极端个案我们可以启动民事或行政诉讼来救济学生权利,或者通过刑事诉讼程序来惩治犯罪事件,但更普遍发生的非显性权利侵害则可能得不到任何补救或救济,或者可能积累到无法补救的状态。迟到的正义和无法补救的侵害,已经损害到了学生个体的正常成长,也将逐步损及我们整个民族的良好发展。因此,校规的现状必须得到改变,它应得到更明确、更有效的法律规制。

三、对校规形式法源的推演求证

校规虽不是法律的范畴,但仍应依法制定。虽然校规所依据的法律很笼统,但通过推演,我们仍能够找到约束它的一系列形式法源。不同位阶法律对校规的规范有详略之别,《宪法》仅明确国家有实施教育权力,《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则将之扩展为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国家实施教育权力的具体权力规范,包括可行使的权力内容及对权力约束规范,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则对这些权力内容及权力约束规范的实施明确了细则或做了补充。

1.《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二款是校规的宪法法源

《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二款“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它确立了国家教育权。国家教育权的内容包括:教育目的及教育方针政策的推行、义务教育的实施、国家办学权[13]。义务教育学校作为国家教育权的实际实施人,被间接地授权通过校规来实现国家教育权。

2.《教育法》第二十八条、《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是校规的法律法源

法律是对宪法规范的具体化,《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直接明确学校有实施义务教育的权利。《教育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它们没有提及校规,但其中的“章程”、“学籍管理”、“奖励或者处分”、“学校管理制度”、“批评教育”,或隐含了校规名称、或明确了校规内容,但尚不是具体可实施的教育管理规范。

3.《小学管理规程》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五十八条是校规的部门规章渊源

《小学管理规程》是教育部的部门规章,第十三条“小学应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要求校规的评价标准应该全面;第十五条“小学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应予表彰,对犯错误的学生应予批评教育,对极少数错误较严重的学生可分别给予警告、严重警告和记过处分。小学不得开除学生。”明确了校规的评价形式、校规的处置规则界限――不得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第五十八条“小学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本规程的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章程”要求学校进行制度建设。

但《小学管理规程》也只是就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教育评价、评价形式和处置界限做了明确,对德智体评价标准、品学兼优认定标准、错误认定标准和实施这些标准的程序尚未明确。

4.“教育部关于《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的通知”(以下简称教育部通知)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省学籍管理办法)是校规的其他规范性文件法源

教育部通知和省学籍管理办法在法律体系中属于其他规范性文件,不是正式法律渊源,不能作为在行政诉讼中审判的依据或者参照[14]。但作为行政规范,对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各地中小学校和全国的中小学生具有约束力。相较而言,它们与校规内容最为接近。

教育部通知明确要求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地中小学要“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健全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做到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这可以认为是中小学制定校规的最直接依据,制定校规是教育的制度化工作。上海市《兴陇中学违纪学生处罚条例》第二项内容也表明,该条例的制定依据之一《中学生守则》(该处罚条例的2007年已经不再适用《中学生守则》,因为2004年9月1日施行的教育部通知已把中学、小学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此为上海市兴陇中学的错误)。教育部通知的附件,即《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明确了中小学生的思想要求、行为要求、着装要求等,但仅是一种倡导性语言,而非强制性规范,且无处分规则。各地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细则,效力范围低于教育部通知,但其内容相类似。

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教育部规章《小学管理规程》第十七条授权,制定省学籍管理办法,其对本省的中小学学籍管理有约束力。以2006年4月1日起试行的《上海市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为例,它规定了学校对学生考核与评价规则、毕业结业肄业条件、奖励处分形式程序、学籍管理规则等,其约束力很强。该办法设置了人手一本的评价结果记载手册――《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该手册的评价结果与学生的毕业证书发放、奖励、升学转学相关联,而且一直跟随人事档案。但该办法设置的每学期一次的“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评价却无具体标准,对其中的“犯错误”也没有认定依据和程序。

虽然教育部通知附件里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倡导性的对与错,但各省学籍管理办法不能想当然地以此来作为认定标准。因此,省学籍管理办法仍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5.学校作为义务教育最基层实施者的法律地位是校规的身份法源

以上推演发现学校依据正式法律法源和非正式法律法源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仍无法落实对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评价机制,无法落实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权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无法落实对学生的奖励和处分机制。依据上的不明确与法律职责地须执行之间产生了矛盾,谁来化解?目前尚无明确法源。

学校作为最基层实施国家教育权力的主体,获得了公法人身份,它只能制定校规,将上位法源的内容进行“统一”,并落实各项义务教育职责。但实践中统一与否、落实与否,全赖于校规制定者和实施者的自由心证,因为目前尚无国家立法机关或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对学校制定校规的审查机制,也无学生家长、学生对学校制定校规的参与、修正机制。

校规有形式法源,但对它规范不彻底,它引发了各义务阶段学校对上位形式法源的不明确、不遵守和对上位形式法源留下空缺处的恣意填补,导致了校规的现状。为扭转这个局面,我们必须认清校规形式法源、准确解释校规形式法源,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法律、健全制度,使校规有明晰的、有强制约束力的形式法源链条,并以此有效规范校规制定者和实施者的自由心证。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王彬,施启胜.试论校规的道德意义与管理意义――以龚超事件为例作分析.教育学刊,2006(12).

[3] 雷思明.校规如何与法律接轨.中小学管理,2009(6).

[4] 曹建民."短发令"逼死13岁女生三次被赶出校门服毒自尽.山东商报,2010-10-12.

[5] 申素平.教育法学原理、规范与应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6] 雷思明.校规如何与法律接轨.中小学管理,2009(6).

[7] 张学亮,王荫玲.中小学校规的观察和思考.基础教育研究,2004(9).

[8] 茅卫东.警惕“校长一怒校规出”.中国教师报,2003-02-19.

[10] 李晓燕.教育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 谭小平.初级中学校纪校规问题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12] 李晓燕.学生权利和义务问题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6篇

我校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班集体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努力创设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增强德育工作实效。。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强化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探索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与方法,完善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榆次区教育局政教科工作意见和学校总体工作计划进行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继续落实“我成长、我负责、我与逸夫同发展”的责任教育;工作中坚持学生养成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重点,以多种形式为手段,以全员参与为保障,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使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为成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工作思路

(1)以巩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工作成果为中心,强化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做好各项德育“软硬件”建设,使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2)建设一支强而有力的德育队伍:促班主任业务水平提升,强化年轻班主任的训练(文章转贴自实用工作文档栏目) 与培养。

(3)继续落实德育工作“三化”:德育工作网络化;管理工作序列细化;活动开展系列化。

(4)继续以常规工作为根本,责任教育为主线开展德育工作,力求两者相互融合,有机结合。

(5)夯实两个基础:学生日常行为常规管理、班级管理。

(6)工作中做到“四字”:真、实、细、心(用心去做)。

三、工作目标:

(1)学生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道德、行为显着提高。

(2)做实责任教育,使之不走过场,不疲于应付。

(3)强化班主任工作管理、检查,“严”字当头,以“沟通、谈心”为手段,以“爱”使之感化;逐步形成我校德育工作管理特色。

(4)做好“三结合”工作及学校德育薄弱环节。

(5)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基本原则, 推进道德讲堂的开展。

(6) 继续加强音乐吧的活动灵活性以及实效性,为学生创造平台。

(7)继续突出德育和少先队的特色工作。

四、具体工作:

(一)常规工作:

(1)落实养成教育,夯实常规行为基础。巩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工作成果,继续落实学生对《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沿用“星级评价”评比制度,以锦旗鼓励的形式对成绩较好的班级进行表彰,开学初继续开展《常规行为训练周活动》。

第7篇

大家下午好!

秋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金色季节,更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收获季节。今天新学期的第2天,首先,祝全体新老同学在新的学期里学习进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上学期,在校领导、老师及全体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成绩终究属于过去,在新学期,我们要有新的起点、新的目标、新的任务,新的希望。在此,就学校德育工作,我向同学们提一些要求:

1、在仪表、仪容方面:要严格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化装、不染发、不佩带首饰、男生不留长发、怪发,女生不烫发、不染指甲、不穿高跟鞋。禁止穿奇装异服、披衣散怀、歪带帽子、穿拖鞋入校等。总之,不适合学生的仪表、仪容要坚决杜绝,学校在本学期要不定期的检查,违纪的学生除扣班级量化分外,对本人还要严肃处理。

2、在安全与卫生方面:一定要按学校的要求做,听从老师的管理,上楼下楼、出操、课间活动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珍爱生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同时注意交通安全,做到不闯红灯,不坐违规车辆,不违规骑车。卫生是文明的标志。坚决禁止乱扔垃圾,如纸屑、包装袋、果壳、瓜子皮等杂物。水房内不得冲洗拖布、倒脏水、倒杂物。做到见纸就拣,见脏就扫、拖。讲究个人卫生,比一比,哪个班卫生工作好,哪个同学卫生习惯好。

3、在校规校纪方面:我们要严格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争做文明向上的好学生。学校是一个大集体,班级是一个小集体。在集体中,我们谁也离不开谁。班里有人干了坏事,有的同学不守纪,让班级扣了分,整个班级都会受到影响。班级里有同学得了荣誉,我们全班同学都会感到光荣。希望同学们自觉自愿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在学校里,见到老师恭恭敬敬地说一句:老师好,这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学习勤奋,这是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的表现。见到同学说一声:你好,这是与同学友好的表现。在公共场合,举止文明,不争不抢,这是对他人尊重和关爱的表现。诚实守信、助人为乐,主动帮助小同学解决困难,这是文明的体现。在这些方面,我们学校的大多数同学都会做得不错。但也有个别同学满口脏话粗话、不跟老师打招呼,拿别人的东西,在楼道里追逐打闹,大声喧哗等,这都是一些不文明的表现。所以本学期,要求全体同学做到:

“三个随手”(随手关灯、随手关闭水笼头、随手捡拾废纸)

“四个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取放物品轻)

“五个不”(不趴窗台、不串班级楼层、不乱涂乱画、不追逐打闹、不进网吧游戏厅)

“六个禁止”(禁止迟到、早退、旷课、私自离校;禁止吸烟、喝酒、赌博;禁止服用麻醉、兴奋等药剂;禁止携带匕首、管制刀具等入校;禁止以大欺小、敲诈勒索、打架斗殴;禁止早恋、拉帮结伙与社会人员勾结)

同学们,学校里多数是小事,但又没有小事,说它小,比如:弯腰捡起校园内的一张纸屑,听到铃声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整理好学习用品等,事情都很小,但都关系到同学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问题——是大事。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为宗旨,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指导,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线,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把我校的少先队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工作重点:

(一)、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1、针对本校实际,以重要节日、纪念日和重大事件为契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提高队员的道德素质,增强少先队工作的针对性。

2、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仍是本学年的重点。各中队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将行为规范教育与学校“四项竞赛”相结合,提高值日、值周质量,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检查监督,并及时将检查结果在校园网上进行反馈。

(二)、面向社会,注重实践、体验,引导队员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体验人生、锻炼成长,提高少先队工作的实效性。

1、引导学生以家庭为阵地,建立家庭劳动岗位、沟通两代人的情感,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2、加强少先队工作的社会化,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优化校外活动环境,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发挥以热心于教育的家长为主体的校外辅导员队伍的作用,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营造良好的外部育人氛围。本学期,大队部结合实际,除利用传统节假日开展一些活动外,还将设计和开展“纪念胜利60周年,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三)、重视生命教育,开展“平安学校”活动。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加强安全意识。首先利用晨会、集会、黑板报、图片展等形式,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其次,加大校内安全的巡查,如发现安全事故就扣去班级当天的文明行为总分;再次,要求值周教师认真做好学生校内安全的检查和管理工作。

(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和有条不紊的教育秩序,创造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良好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办好红领巾电视台,组织好奉化日报小记者投稿活动,同时,用校园小报、黑板报、墙报宣传校园文化,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有特色的道德教育活动。

三、具体活动安排 :

九月份:行为规范教育月

1、制定大队计划

2、各中队根据实际制定好本学期少先队中队计划

3、五项竞赛开始

4、出好第一期校报(六1—五2,主题:安全教育、暑期回顾、新学期寄语、行为规范、时事新闻、环境保护)

5、各中队完成教室布置

6、新一届大中队干部竞选

7、鼓号队开始训练

8、安全教育周系列活动

9、迎国庆黑板报比赛

十月份:

1、纪念少先队建队五十六周年,新队员入队仪式

2、鼓号队继续训练

3、老人节慰问活动

4、第二期校报刊出(五3—三1主题:安全教育、庆祝国庆、行为规范、时事新闻、镇运会报道)

十一月份:

1、五项竞赛小结

2、主题队会观摩活动

3、第三期校报刊出(三2 ~一1)

十二月份:

1、迎元旦诗歌朗诵比赛(主题:纪念胜利60周年,弘扬民族精神)

2、少先队论文评选

3、第四期校报刊出(一2—六4)

一月份:

1、五项竞赛和百花奖总评

2、上交少先队工作总结

3、布置寒假生活,组织寒假活动

经常性工作:

1、每周一的升旗仪式

2、五项竞赛检查人员培训

3、班报刊出

4、大队委员会议

 

第9篇

一是加强指导,行为规范的落实要紧贴学生实际。学校在具体贯彻落实行为规范时,应该针对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熟知规范,比如,可以在学校的显著位置张贴行为规范;可以通过国旗下讲话等方式向学生宣讲行为规范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晓、理解和熟记行为规范热荨

二是实践推动,行为规范的落实重在激发内动力。现在,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常态,如全市推动的“四个一”活动和社会大课堂都是持续性、常规性、大范围的活动。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实践活动基地等场所,引导学生加强公共文明和行为规范教育。学校通过教育活动,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也可以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激发他们变规范为习惯的内在动力,将行为规范化为自觉行动。

三是协同合力,营造行为规范落实的良好氛围。正如在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的,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行为规范的贯彻落实需要学校教育的引导推动,更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示范,还需要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正面示范会转化为正能量,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