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2: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廉洁从业课程材料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通过第一堂课学生基本了解了本课程的特点,学习本课程的方法和要求,对任课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评价也大概形成,这些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授课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人们常说好的开始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课程,如果开门见山就讲授会计的概念、特点、职能等枯燥、深奥的理论,相信学生会瞬间丧失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甚至后悔选择了会计专业。故在介绍完学习本课程的相关要求之后,应在视觉上对学生进行刺激。可以采用PPT向学生展示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档案等,也可以向学生下发对应的实物,增加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一般学生会被这些未曾谋过面的东西所吸引,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接下来教师应简单地介绍会计核算流程,让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从工业企业资金循环开始,首先提问企业资金的来源渠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三阶段,及每个阶段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和资金形态的变化,从而引出会计对象的概念,继而再引出会计的概念、特点和职能等。与此同时教师要充分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上你,喜欢上你的课。总而言之,只要注意教学方法,第一堂课就让学生被吸引,并爱上会计专业,那么学生将能很快地步入正轨,进入自觉学习状态。
二、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会计基本理论和日常业务的处理是《基础会计》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是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会计基本理论一般包括会计概念、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借贷记账法等。这些理论对学生来说晦涩、难懂但最为重要;对授课老师的要求最高,最难讲。因此,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不能照本宣科,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认为反正讲了学生也听不懂,干脆让学生死记硬背,能应付考试就行。相反如果对这些概念性的理论学不懂,不仅影响整个教学效果,还会让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大为下降。日常业务的处理实际就是会计循环业务的账务处理,以编制会计分录为主,是教学的关键。进行《基础会计》会计分录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详细讲解会计分录的形成过程。即从一笔业务发生对会计要素增减的影响,再到具体的会计科目的增加或减少,最后借助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结构,确定借方和贷方科目,熟练地掌握会计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其次,要讲清部分会计分录之间的衔接关系。比如“A公司预付款项1000元购买原材料”(实际成本法核算,此处不考虑增值税处理)这种业务,表明当时材料并未收到,不能借记“原材料”等科目,只能借记“预付账款”;当实际收到材料并验收入库时,必然要增加原材料,同时要冲销预付账款,编制会计分录为:借:原材料1000,贷:预付账款1000。再次要讲清结转类会计分录中某些会计科目间的逻辑关系。“结转”通俗来讲就是让一个账户的余额变为零,全部转入到另一个账户中去。不难发现工业企业业务核算中有许多结转类的业务,尤其如“生产成本”、“库存商品”与“主营业务成本”这三个科目之间就存在着递进式的逻辑联系。如生产某种产品发生的生产费用计入“生产成本”,当完工入库时由“生产成本”转入“库存商品”,继而将产品销售出去后由“库存商品”转入了“主营业务成本”。
三、融入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
学生毕业后必须持有上岗证,即会计从业资格证方可从事会计工作。让学生毕业前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是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对于每一个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认识到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重要性,树立一次通过的信心。目前,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实行是的全国统一的无纸化考试,考试科目有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或者珠算),所有科目一次性通过才能合格。会计基础科目考试大纲不仅涵盖了高职学院《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还包括部分《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处置及坏账准备的核算等。有效地将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融入到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在《基础会计》课程日常教学过程中,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安排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应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为导向,根据《会计基础》科目考试大纲优化和调整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课时,将考证内容合理地完全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这样既可以完成本专业的教学任务,又满足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需要,真正实现一举两得。第二,建立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题库,与学生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各高职院校均采用全国题库,题库涵盖面广,题量大而细,基本实现了对所有知识点的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出习题的工作量。考试试题是电脑随机组成,每个考生抽到的试题不完全相同。有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能滴字不漏的将概念性的知识点背下来,但考试时却考不出高分,这充分暴露出学生对所学知识只是机械性的死记硬背,没有理解透彻,缺乏有效地解题方法、思路、技巧。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做题,及时查漏补缺,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解题技巧方面的指导。此外,考试题库不仅限于安装在机房,还可以考虑安装在电子阅览室,供学生空闲时练习。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法
目前,高职《基础会计》课程的考试一般采用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考试以理论为主,题型基本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且主观题(一般为编制会计分录)所占比例较大,达到50%左右。笔者认为,《基础会计》课程的考核可以采用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每一种考核又包括了终结考核与过程考核,只有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同时合格,本课程才算通过。
(一)理论考核
理论考核的终结考核为期末时由学校统一组织的闭卷考试,这种考试对接从业考试中《会计基础》科目,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计算分析题,分值与题量也完全与其一致。这种以客观题为主的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终结考核得分即为卷面实际得分。过程考核成绩即平时表现包括出勤、答题、作业等,再按照终结60%,平时40%的比例计算即为理论考核的最终得分。
(二)技能考核
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湖南省会计技能抽查相对接。其中平时考核包括填制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开设与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若干单项实训成绩和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情况。终结考核为技能抽考,抽考题来源于湖南省会计技能抽查题库,并根据《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进行适当增删,考核标准也严格执行技能抽查标准。
五、注重会计职业道德培养
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决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职业教育道德教育必须从“会计源头”抓起,作为为社会输送和培养会计人员、灌输价值观和道德原则的重要场所的高职院校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当今社会,因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的案例层出不穷。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学生入校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要坚持会计专业教育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两手抓,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职业道德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经常向学生灌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是不可取的。教育学生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在职业道德与利益诱惑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例如,在讲授原始凭证、会计报表等内容时,选取现实生活中已发生的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原始凭证、会计报表造假带来的危害。还可以聘请企业专家或执法人员定期举行专题讲座,张贴警示性标语等以此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六、采用通俗化语言教学
[关键词]财会专业 财会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它是调整会计人员与国家,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者以及会计人员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及道德规范的总称。是基本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和延伸。会计职业道德既是会计工作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也是衡量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质量、业务水平的标准之一。在会计行业,会计信息失真、假凭证假账本盛行、行贿受贿、偷税漏税等现象屡禁不止。追根究底,都是由于涉案人员缺乏应有的道德观念或者道德观念不高引起,因此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推进成了各个行业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格外重要。
一、财会职业素质教育的作用
1.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提高道德自律能力的教育,使会计人员以立足本职,讲求实效、以诚待人的热情来体现会计人员的素质。财会职业道德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职业道德规定了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应该遵循和执行的准则、规范,通过规范从业人员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来实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帮助会计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2.加强对财会职业道德违反者的打击教育力度。会计法律规范是对会计人员从业行为的一种强制性要求,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颁布,但是单单依靠法律的强行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依赖相应的社会观念、社会道德来共同约束。会计职业道德在吸收会计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会计法律规范当中没有的、需要依靠会计从业人员自我约束来完成的内容,进而共同作用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会计目标,完成会计任务。
二、财会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
严酷的社会现实,表明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会计社会职责的教育,已成为会计工作凾待解决并须着重致力解决的大问题。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基本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其贯穿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始终,比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还应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加强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具体内容有:1.爱岗敬业。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安心本职岗位,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2.诚实守信。要做到以诚为本,信誉至上,不能弄虚作假。3.廉洁自律。要时时提高警惕,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做到不贪不沾。4.客观公正。要做到实事求是、不偏不倚。5.坚持准则。要熟悉并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与监督。6.提高技能。要做到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财会职业道德教育的策略
1.将会计职业道德精髓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过程。学校应该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摆在教育教学首要的位置,应该开设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教师应该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且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无论是传授理论知识的时候还是校内开设实践课程的时候,都要及时结合反面材料同学生一起展开讨论分析,并加以警示。
2、.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近距离接触。只有亲身尝试,才能避免纸上谈兵。专业能力的培养如此,职业道德教育也不例外。要鼓励学生将实践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加以整理,帮助学生分析并解决在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认知矛盾,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世界,也不可能永远享受这单纯的校园生活。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免要与同事、领导、银行、税务、客户等人员和部门打交道,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技巧,很多时候将会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教授其社交知识、沟通技巧。
4.改革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室等,指导学生阅读会计方面的报刊、书籍,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各类相关信息。可以组建模拟课堂,让学生无形中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观念。
总之,学无止境,学无定法。要让会计职业道德的学习贯穿学习和工作的始终,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不被社会激烈的竞争所淘汰,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才。
因此在财会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将来的会计工作中始终站在国家的立场上,以大局为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做好法规的维护与宣传工作,帮助企业合理合法理财。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我国的会计制度发展才会促进市场经济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山东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研究编审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摘要: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下,职业院校难以遵循以应用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原则。因此,在现有教学资源条件下更有效地进行会计教学实践应成为每位会计老师所关注的重点。作者重点分析了影响当今会计教学模式发展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关键词 :职业院校 会计教学 改革发展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一体化的趋势,市场对职业院校向其输送的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职业院校教学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以满足企业日常会计的需要。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首先要从市场需求发展的现状出发,找出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变得不适合当前的现代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下,职业院校难以遵循以应用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原则。因此,在现有教学资源条件下更有效地进行会计教学实践应成为每位会计老师所关注的重点。在本文中,作者重点分析了影响当今会计教学模式发展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一、影响会计教学发展的因素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要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快速的应变力和认真的态度。这是由国家规章制度与企业商业规定和操作特点所决定的。但是,目前存在的以下因素影响了会计教学进一步的发展。
1.现代社会中市场对会计专业人员的要求变化
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刘永泽在《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中提到,他在网络招聘的100余家企业中搜集数据,并从其中9家企业(德国卢森风机、国美电器、河南双汇、中国农业银行等)中提取代表样本,分析数据并总结出如今企业对会计人员的标准较以往相比有很大变化。
他指出,如今市场对会计专业人员能力的要求主要如下:交际力、表达力、适应力、决策力、经济管理能力、责任心和创新力,还有随着现代化信息系统的应用,还要求会计专业人员对于数据安全意识的培养等。他所选取的企业样本都是各行业中的代表,包括制造业、零售业和金融业。而其中四个企业更对其人员要求具有很强的专业判断能力。
因此,从中不难判断,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现代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而这对职业院校的教学带来了反馈作用。
2.新会计准则的需求
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开启了会计体系的新一轮变革。此次准则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接轨,以国际会计准则为
参考文献,并结合当今中国经济国情,对如今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专业要求。新的指导方针不再需求会计从业人员对特定的交易或经济活动进行统一的会计处理,而是通过颁布一系列标准,允许企业在客观经济条件和自身企业特点的基础上,对其会计事项进行更灵活的处理。
3.商业活动日益剧增的不确定性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企业管理不再局限于某些特定区域或国家,而是扩展到了全球,而该现象也增加了企业的操作风险和不确定性。与此同时,跨国商品交易、合同的操作、汇率的变化、金融资产价值的变动都会对会计处理带来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处理问题,并要求他们具备敏锐的判断力,并能够加以操作并作出合理的报告。
4.职业院校针对会计专业教学的目的要求
职业会计院校的教学目标必须与时俱进,要符合社会要求并具有远见性。如今的职业院校的教学目的不应局限在老师高高在上,口若悬河地讲着多年都没有变化的知识,学生永远记着笔记死记硬背,应付着各式各样一成不变的考试,而是应将学生培养成专业的管理型会计人员。现代会计准则要求未来的会计从业人员在学校中就经过足够的训练和实践。如果学生在学校中不经过足够的训练,在今后的工作中就缺乏需求的职业意识和专业判断力,从而无法适应当今市场中复杂的经济环境。
二、当今职业会计院校中存在的教学问题
1.会计老师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
在“重理论、轻实践”观念的影响下,职业院校中的老师大部分从大学毕业后直接被推上了教育的前线,因此他们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即使是安排好的去企业实习的机会也会被他们所忽视。他们教育学生的指导方针大多来自书本和自主判断,较难适应目前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高需求。
2.课程和教学内容不合理
中国职业教育中,会计课程具有固定化模式,导致其知识点狭隘,准则孤立,并缺乏开放性和变通性。老师和学生也无法摆脱体制的框框,导致他们不能正确地理解会计学。在会计课程中,学生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学习会计学,而经济学和管理学只占了很少的比例。尽管如此,学生所学的会计学也很难被称为科学。
3.教学理念、方法和实践不科学
(1)教学理念。当今的职业院校中,会计教学代表着应用教学的特点,但是忽视了教育的基本理论。它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却忽略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会计准则和道德教育。这很明显没有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会计从业道路上。
(2)教学形态。如今的会计教学主要还是依赖于书本,并以老师为中心进行教学。在该模式下,老师按照课本的顺序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因此直到整个课程结束学生都可能无法对该课程有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并更难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已成为学生了解会计和学习知识的唯一渠道。
(3)教学实践力度不够。第一,会计记账这门课程是根据实践训练来设计的。第二,会计训练材料缺乏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实际内容,也缺乏会计背景以支持实践环境。一些训练,例如会计学中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教学,忽略了对固定资产、进步技术、产品市场、通货膨胀及其他环境因素的考虑。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也不会沉浸到真实的操作氛围中去。第三,在会计实践训练中学生也不会再三考虑经济后果,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的心态和想法也会不同。
三、针对会计教学问题提出的改革方案
1.改革教育概念
将职业会计引入能力判断标准。职业院校应该增强对社会知识的教育力度,并将会计职业道德作为课程设计的支柱。同时,实践模拟应重点纠正学生在操作工作中犯的错误,并将其规范化,这样学生才会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养成诚实、廉洁的工作习惯。此外,也应该增加对关于会计工作失误造成后果的教育普及,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职业会计的正确态度和观念,以确保他们以后工作时遵守职业道德和操作规范。
2.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
目前,首先是职业院校会计教学中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专业课繁多,而且课程之间重复较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茫然。国外大学学制为三年,每年学习的专业课程一般为8门,总共24门学科左右,而我国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都在50门左右。因此,课程设置上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念,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方案。
3.确立一个基础会计教学体系
以初级财务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实践为教学基础,以企业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统计、审计和税务实践模拟为框架的体系,开设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统计学、审计学、税收实务等专业课程,建立手工账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税务实训室、erp(企业资源计划)实训室,运用一系列模拟企业实际运行模式达到专业教学目的。
4.会计教学应增加社会案例的引用
案例分析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形势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多引用关于职业会计的社会案例并加以分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在案例分析中,教师应该扮演一种引导的角色,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和问题本质分析,而且教师应避免给出规范化的标准答案。例如会计实务中成本核算教学中,将全班同学分成几组,模拟企业成本核算情景,通过案例教学了解企业成本核算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掌握成本核算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在课堂中,学生积极讨论问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给学生理解课本内容提供了多样的范例。在会计教学中增加案例分析,加深了学生对会计概念、教育哲学和会计处理等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
5.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枯燥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高科技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多动脑筋,制作形式多样的课件,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该不断发现总结现代化教学的弊端,及时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6.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社会上评价学习情况如何还是要靠学校的考试,借助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问答题等传统考试模式,只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而不重视他们的实践技能水平,而一些平时学习不够扎实的学生本着临场抱佛脚的想法来提高成绩。因此要改变学生的评价体系,以社会需求为主,形式多样化,如市场调查与预测期末考试以确定课题方案,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运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
[2]温寒江.现行教学体制的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J].教育评论,1988(2).
关键词:培训组织;培训策划;培训总结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企业的培训组织工作,要说难好像不难,要说简单也绝不简单。但要想做好培训组织工作,其实也是件不容易的事。由于培训工作要涉及到培训对象、岗位职责、绩效管理、师资情况、课程设置、组织协调等多个方面,不仅事务繁杂,需要组织人有一定的概括、组织、管理、协调等能力,更离不开认真二字。一个完整的培训组织工作,可以概括为三部分,即前期的调查与准备、中期的支持与保障、后期的跟踪与应用。培训中有句话:“文不如图,图不如演示”。下面就以实际案例说明如何组织培训活动。
一、培训背景介绍
公司每年组织新提职经理人、归国骨干员工进行系列培训,通过培训使参训人员在较短时间内转换岗位角色,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升工作绩效,适应公司发展要求。培训历时5天,内容包括:培训导言及企业文化、廉洁从业教育、管理技能训练、拓展训练、学结5大模块。组织培训听起来差不多,可又各具特色,目前我们参照的案例特点如下:
1、参训人员类别较多。以新提拔干部为主,同时也邀请了其他领导。为了更充分地利用培训资源,提高培训的投资回报率,在管理技能、拓展训练中,也邀请一些公司领导及其他职业经理人参加,一是因为有些人曾错过此培训,二是可以增进职业经理人间的相互沟通,提高经理人的融合性。所以,不同课程参加人员及受到邀请的人员不同,通知协调的工作量比较大,各种通知文本就有6种。
2、参训人员必须事先落实。管理课程及拓展训练需要提前进行分组、办理保险等,必须事先与所有参训人员敲定落实日程安排,便于下步工作的开展。所以,参训人员组织工作占用了很多精力。
3、前期准备工作多。除常规的联系讲师、落实大纲、通知学员、联系场地、准备文具等工作外,还要准备企业文化测试题,与培训机构签合同,下发、回收培训课程课前需求调查及课前作业,并做汇总分析。
4、协调工作量大。培训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它是多个部门协同完成的工作。为了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要事先与办公室、保洁、物业、餐厅、信息中心、车队、培训公司、总经理办等8个部门进行协调。
二、培训组织过程的操作与控制
一个成功的培训组织工作,离不开细节的功夫,只有每个细节抓实抓好,才能保证一个成功培训的实现。接下来,按照项目执行的前期、中期、后期的顺序,谈谈工作中的体会、建议和方法。
(一)前期:调查与准备
1、领悟关键人物思想。人常说“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要想做好培训工作,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翻译能力”,即领悟关键人物的思想。因为培训工作不只是要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业务素质,更要将公司的战略规划、企业文化、领导意图等重要思想贯彻下去。有时对方并不一定能将培训的目的或效果表述明白,有时也可能具体的要求还没成形,于是这就需要培训组织者的“翻译能力”来确定核实培训的方向。
2、多渠道获取信息。信息包括对培训方案与课程设计的建议、反馈;培训机构信誉、课程品质及讲师的信息、授课方式及学员评价;培训时机的确定,如果能与讲师的其他培训同时举办还可以节省培训成本;课前的需求调查;讲师与学员层次的匹配,做到性价比最优。只有相关信息收集的越全面、越详细,准备工作就越完善,才可以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3、与培训师进行充分沟通。在确定培训师后,一定要与培训师进行充分的沟通,用文字、图表、材料等方式表述清楚此次培训的目的、参训人员的构成及特点、总公司对参训人员的要求、公司的企业文化、重要的历史事件、经典案例等,为讲师准备具有针对性的分析讲解案例提供依据,使培训更有实用性、亲和性。
(二)中期:控制与保障
1、制定详细的计划表。工作比较繁杂的情况下,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对培训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建立一个表格来记录各项工作进程,根据各个项目的操作程序,将所想到的细节填上,要有最后的时间限制,同时随时进行补充、完善。如果已完成落实的工作,要有标注。
2、分类、分项管理。由于需要准备物品及协调的部门多(8个),在得到具体负责人或领导的同意支持下,将一些琐碎工作按类别或联系部门进行分类,任务具体到人,并形成书面通知材料,便于统一协调、督促检查。
3、每日小结。每天工作完成后,要有一个回想小结的过程,检查计划的执行是否有遗漏,是否需要完善补充,并标出急缓程度。好处是,计划被不断完善,第二天再紧张的工作,也不会显得手足失措、无重点、无头续。
4、注重细节的力量。人说“外事无小事”,我说“公众场合无小事”。培训工作是个繁杂又细致的工作,每一细节需要提前检查。在一次管理技能课上准备水笔和板擦时,我就不放心地试了一下,这一试就发现了笔不对,提前解决了问题,否则可能出差错。培训后,活动的整体安排设计得到了学员一定的认可,不能否认一些细节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支持作用,包括提供茶点、咖啡、水等。从双因素理论上讲,不满意因素没有起到不满意的作用,就是对满意因素起到了支持的力度。
5、邀请公司领导参与。公司领导的加入,一方面提高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加深了相互间的了解。同理,也建议公司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只要工作允许,都参与进来,提高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人员的沟通与融合能力,提高企业整体的沟通效率和工作效率。
(三)后期:跟踪、应用与反馈
1、课后反馈与结果利用。“在实践中锻炼,在总结中提高”。收集培训的反馈结果,了解参训人员的想法与感受,作为日后培训组织中的注意事项或成果应用。同时,将培训课程录像光盘挂在公司内联网上,供未参加人员学习,扩大学习影响范围。
2、不忽视后期宣传。一次培训工作在取得一定的效果后,还需有后期的宣传配合。一个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相关部门持续创造热烈的氛围。所以,在培训总结会上有意识地收集大家的发言,或与活跃的人士联系约稿,在公司网络、杂志等媒体上发表,从不同侧面来反映培训的效果,营造学习氛围。
3、建立培训档案。培训档案包括:员工培训档案、培训机构档案、讲师档案、课程档案以及培训记录等。这些资料的收集,不仅可以帮助组织者记录以往的培训,积累经验,亦可为日后培训提供借鉴,更为可贵的是可以成为企业业务流程文件,作为其他组织人员的培训材料。
总而言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成功的培训,一定是基于对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的深刻理解,着眼于岗位技能的提升,融合于企业经营理念,再加上详细的策划方案。而方案要包括:培训前期的广泛信息集思广益、翻译考察;培训执行中的详细计划、分解任务、检查补充;培训后期的宣传影响、结果利用、记录总结。如此一来,相信定会出现一系列的成功培训。
(作者单位:中国大连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凤杰.培训管理要决:严、细、实、新.人力资源,2009.13.
【关键词】 教学组织;教学思路;本科教学
一、引言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要为企业提供有关成本方面的各种信息,既用于计划、控制,也用于产品、服务和客户方面的成本计算。目前越来越多的成本会计人员被要求转变为决策制定者而不仅仅是数据提供者,要为不同目的提供不同的成本资料。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便开始了会计教育改革,专家和学者已经达成了一致观点,即本科会计教育除了应向学生传授必备的专业技术外,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为了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本科成本会计教学应该突出以管理控制为核心的发展趋势,通过强调基本概念、分析、应用以及程序,强调成本会计是一种企业策略和实施的管理工具,要结合管理和决策的需要来研究成本问题,进而使得成本的内容不断丰富,推动成本会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一)对原始资料取得以及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成本会计工作的原始记录是成本、费用业务发生的证明,是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原始依据。原始凭证多样而又复杂,范围包括生产记录、考勤记录、设备利用记录和材料物资收发记录等,而且不同企业的原始记录并不完全一样,其范围、内容以及凭据的格式决定于各企业的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这些往往在学习过程中被同学们忽视,学生仅仅知道是交易或交换发生时的凭证。
另外,在材料成本核算上,特别是核算涉外业务的企业,本科学生并不清楚应该要细化材料成本核算。因为最近国际市场上经常会遇到倾销与反倾销的调查问题,原材料在生产领用中的领料单、用料记录明细表等应保存完好,材料成本的追溯基本上是依据这些原始凭证。当企业从市场经济国家直接进口原材料时,在反倾销调查中,调查人员很有可能直接采用来自市场经济国家相关的价格信息,忽视了保管完整的订购合同、正式购货发票及相关付款资料等因素,会对企业应诉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对于会计操作流程的细节理解不够
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成本不同计算方法十分重视,但对于书本上涉及不到而实务操作非常重要的计量验收工作理解不够。计量验收是对企业各项财产物资收发领退的数量进行准确确认的手段,也是一种管理制度。如果生产过程中的财产物资收发领退数字反映失真,就会导致成本会计工作的成果即提供的有关成本费用等数据资料虚假,进而会影响到企业整个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信息的真实。学生在各产品之间分配费用或者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时,对于作为分配标准的定额工时、实际工时数据的来源不甚了解;月末产品的完工程度是由生产部门提供数据还是成本核算部门计算确定数据等混淆不清;而且由于缺乏实践基础,有些学生甚至弄不清楚在计算成本费用时,哪些是需要实际统计的,哪些是需要根据统计结果计算的。
(三)对成本计算对象分辨不清
这是由于本科学生没有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和工艺流程,仅就工业企业各部分成本的计算而言,并不难懂,但如果将各章节内容融合成一个完整系统加以灵活的运用,就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对制造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生产组织形式知之甚少,对生产工序和生产步骤的正确区分,对生产中投料方式和在产品转移方式的理解不透,影响了他们对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划分方法及对分步法中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生产步骤的确定等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三、成本会计教学组织探讨
(一)加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和梯队建设
在教学团队中发挥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的作用,与企业合作不断更新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同时积极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形成有教学创新的专业改革思路和“教学相长”的教学内涵。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会计职业技能证书为主线,对专业课程进行“课证融合”教学内容改革,将从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教学内容,规划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根据实践的需要确定
(三)授课内容、进度保持一致性,课件标准化
启动标准化教学模式,即推行学大纲、集体备课以团队的力量推动课程的建设。目前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选修会计专业课程的学生较多,考虑到教学效果的影响,经常会将学生组成若干小班进行授课。由于现阶段采用的是学分制的教育体制,学生可以不局限于在任何时候都去某一个班听课,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去听课,如果能够保持授课内容、进度的一致性以及课件的标准化,那么有助于学生自由选择时间与地点去听课,并能够保持听课内容的连贯性,避免了过去强制性听课造成的学生厌倦心理,或由于不同教师授课内容不一致而导致的漏听或重复听课的情况。
(四)强调职业道德教育
对于道德标准与行为规范的正确判断等能力的分析与培养是会计教育中不能忽视的问题。如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的“道德行为准则”的规定包括专业能力、保密、诚实可靠和客观性;同样,我国的《会计法》第三十九条也规定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和参与管理等。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外管理会计师协会的道德行为准则,还是国内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都明确要求会计人员保持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保持职业生存条件,防止泄露商业秘密,并在工作上保持诚实可靠和客观。
四、成本会计教学思路设计
(一)强调成本管理主题
即突出客户关系,强调客户的变化,增加客户成本核算和盈利性分析,协调成本、时间、质量等因素的关系,对成本规划和成本管理加以扩展讨论。
(二)树立成本效益思想,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成本会计的真正内涵不是简单计算出完工产品和产品成本数额,而是如何规范、系统、准确地参与企业成本监督和管理。本科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经常会认为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时,成本升降是唯一标准。其实成本只表现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至于这种耗费效益如何,却不是产品成本指标本身所能反映出来的。这里需要融入经济学思想:相同产出下的投入越少越好;相同投入下产出越多越好;投入的增长要慢于产出增长;投入减少要快于产出减少;投入下降产出上升为好。成本工作绩效考核应根据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评价。在实践中片面强调降低成本,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却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所以,为未来增效而正视树立成本效益思想,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
(三)注重课程内容的交叉性
会计学属于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相互支撑密不可分,如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例如,在谈到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单独核算的部分,为什么要进行单独核算,对企业来说有什么意义,可以借鉴微观经济学中“企业生产可能性边界”来加强理解,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是要有一些固定资产投入在里面的,例如厂房、机器设备等等。即使在停产阶段也需要对这些固定资产进行保养与维护,所产生的费用即构成固定成本,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处于亏损状态时,并不一定要求企业立即停止生产,因为如果实现的收益仍然能够补偿上述固定成本的支出,就需要继续经营下去,只有当收益不足以弥补固定成本支出时,才有必要停止一切生产活动。这一经济学原理说明了为什么有些企业特别是制造型企业大都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部分分别核算。这样经济学与会计学两种知识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四)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埃德加福尔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会计信息纷繁复杂,要能够迅速获取和运用所需信息,关键之一就是要“会学习”。作为实践性较强的成本会计而言,在老师讲授之前,学生对这一块知识体系是一片空白,如果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获得一种自发的继续学习的能力,一种独立思考并带有批判性的认识能力,而不会被老师的思路所牵引,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五)化繁为简,总结规律
在成本会计课本的每一章都有许多类似的公式,如果零散的记忆经常会发生混淆,例如分配材料费用、工资、制造费用、计算废品的成本、交互分配、定额比例法、约当产量法等等,可以套用一个标准化公式来表示,即:分配率=待分配费用/各种产品的分配标准之和,其中分配标准主要就是定额费用和定额工时,而后某产品应分担的生产费用=该产品的分配标准×分配率。这样在遇到需要分配成本的问题时,就可以逐一套用该公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振智.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函授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成人教育,2003(8):79-80.
[2] 朱宝安.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探讨[J].时代教育,2008(6):129-130.
[3] 李传双.反倾销应诉中成本会计应对策略研究[J].财会月刊,2008(1):14-16.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都属于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对象也基本相同,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更加强调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毕业以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具备熟练从事具体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为使教学工作符合高职教育的教学定位,培养出满足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每一门专业课程必须根据其所对应的现实工作岗位要求具备的职业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报关实务作为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等涉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主要对应于现实中的报关工作岗位进行教学,由于一些制约因素的存在,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学生报关职业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并成为进一步完善该课程教学使其符合高职教育要求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报关岗位从业人员需具备的职业能力
根据《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的定义,所谓报关员是指从事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的申报及相关事宜的人员。随着国家报关管理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日益增强,报关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对报关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报关岗位从业人员要想胜任报关工作,通常来说需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1]
《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将报关员的职业守则规定为: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爱岗敬业、诚信服务、团结协作。这二十个字很好地概括了报关员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报关员作为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人,是海关与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之间发生联系的桥梁,如果缺乏职业道德,报关员就有可能利用委托关系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谋取不正当的个人利益,比如,假借海关名义,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向委托人索要委托合同约定以外的酬金或者其他财物。甚至会出现私自收取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酬金或其他财物,与收发货人串通通过虚假填制报关单或者向海关工作工作人员行贿等方式帮助其走私等行为,这些行为的存在一方面会扰乱海关对进出口货物正常的监管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会败坏社会风气。另外,报关员还需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因为报关业务是一项由多方面工作组合而成的复杂业务,仅就货物进出境环节来说,报关员就需要完成向海关申报、配合查验、缴纳税收与提取或装运货物等工作。[2]如果货物的监管性质是非一般进出口货物,还要在进出境之前向海关办理合同登记或减免税申请,或报批等备案手续,货物进出境之后还要向海关办理核销、销案、申请解除监管等手续。如此繁琐的工作单靠一个人是不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的,整个报关工作需要多人的分工协作,这就需要报关员具有一定的团队意识,能够与人密切配合、紧密协作。
(二)必要的交际和沟通能力
作为报关企业的报关员,其业务开展的第一步是获取实际进出口收发货人的委托,为此,报关员需要同实际进出口收发货人联系沟通,洽谈签订报关委托书,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责任范围。在具体开展报关业务的过程中,报关员需要同海关工作人员发生联系,完成递交报关单及相关单证、约定货物查验时间、办理加工贸易合同备案、变更和核销及保税监管以及办理结关、海关证明联等工作。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报关员具备一定的交际和沟通能力,一方面确保能够获取实际进出口收发货人的信任,获得代其办理报关业务的机会,另一方面确保报关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进出口商品归类能力
报关员的这个能力就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进出口税则商品及品目注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本国子目注释》以及海关总署的关于商品归类的行政裁定、商品归类决定等正确确定商品的编码。正确确定商品编码是海关对进出口货物正确进行监管、实施贸易管制措施、合理确定适用税率和准确编制进出口统计的基础,因此,确定商品编码是报关业务中技术含量和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工作,是报关单填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果申报的商品编码和海关的认定不一致,海关将根据当事人是否具有主观错误以及行为的违法程度,将商品编码申报错误区分为“申报错误”、“申报不实”和“违报走私”三种情况,分别作出退单、行政处罚以及追究刑事责任的处理,由此可见,正确确定商品编码对报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
《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在规定报关员职业能力特征时首先强调的就是“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报关员在报关业务中的计算能力主要表现为确定货物的完税价格、计算进出口税费(包括关税、增值税、消费税、船舶吨税及海关监管手续费等)以及出口退税的核算等。报关员应该充分掌握《海关法》、《进出口税则条例》以及国务院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等对各种税费所作的规定,熟悉货物完税价格的确定方法以及各种税费的计算方法,能够根据委托方提供的价格材料准确判断进出口货物的价格是否合理。
(五)对相关单据进行审核和填制报关单的能力
在向海关进行申报货物进出口时,报关员除了要向海关递交报关单外,还要递交相关的随附单证。随附单证虽然是由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提供给报关员的,但是报关员对这些单证负有合理审查的义务,即对各随附单证的内容进行细致核对和相互印证,从形式上检查单证的一致性、有效性和完整性。在对随附单证进行合理审查后,报关员据其填制报关单,对报关单的填制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申报管理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规范》的要求进行填写,必须做到真实、准确、齐全、清楚。否则不仅影响货物通关的时间和出口退税等,而且报关员也会受到海关对其的计分处罚,在一个计分周期内达到30分时,海关就会中止其报关员证的效力,不再接受其办理报关手续。[3]
二、制约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
报关实务教学质量的因素
(一)教学时间制约了对报关员职业能力所涉及知识的讲授
高职学生整体教学时间相对于普通本科学生少了一年,而两类学生公共课的科目数和所占用的时间基本相同,这就使得高职学生专业课教学的时间比较短。具体到高职报关实务这门课的教学时间来说,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安排的教学时间为54课时,甚至部分学校只安排32课时的教学时间。而报关职业能力的获得则需要对海关管理报关活动的主要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有足够的认识和掌握,熟知和掌握各类进出口商品的报关程序,具备熟练的进出口货物商品归类、税费计算和报关单填制的技术。由于上述的每一个知识模块都包含大量知识内容,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部完成这些知识的讲解并对学生进行操作实训存在很大的困难,更不可能有时间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交际和沟通能力的训练。
(二)现有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对于报关实务的教学,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课堂讲授与实验室实训相结合的方式,甚至仍有不少学校只采用课堂讲授这种单一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获得报关业务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实验室实训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报关业务的程序以及报关单的填制等,但这种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报关业务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另外,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方式大多数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期末考试试卷成绩与平时作业和考勤情况相结合的方式,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只要记住了相关的知识点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成绩,因此,往往导致学生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现有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理论知识掌握的比较好而实际操作能力却比较差,进入报关工作岗位后很难顺利完成工作。
(三)现有的师资状况难以对学生提高报关职业能力进行充分指导
受人事政策等方面的限制,高职院校同本科院校一样在引进师资时对拟引进人才有一定的学历或职称要求,一些具有实际工作经历、操作技能比较高的人才由于达不到相应的学历或职称要求而不能成为高职院校的教师。目前,担任报关实务教学任务的教师的专业背景主要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或者商务英语,有的教师上学期间基本上没有学习报关实务课程,因此,现在讲授报关实务课程的教师有的没有接受过报关知识的系统教育,他们主要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获得相应的知识后,再讲授给学生的方式进行授课。由于存在着通过查找资料无法完全把某些知识点弄清楚的情况,致使他们对某些知识点往往无法讲授或者不能讲解清楚。同时,由于没有从事过相关实际工作,他们对学生实训的指导也无法完全到位。
三、高职报关实务教学实现以职业能力
为导向的对策分析
(一)课堂教学与报关员资格考试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生报关员资格考试通过率[4]
目前我国对报关岗位从业人员采取资格准入制度,即首先要通过报关员资格考试,取得“报关员资格证”,然后受聘于报关单位,由其本人或委托其所属的已在海关注册登记的企业向所在地直属海关或其授权的隶属海关提出注册申请,海关对有关材料进行审核后决定是否颁发“报关员证”。也就是说只有获得“报关员证”才可以从事报关业务,但在此之前必须通过报关员资格考试获得“报关员资格证”,这是能否成为报关员的重要决定条件之一。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安排我们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考试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获得报关员资格证书,该证书的取得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获得报关员职业能力的过程。
(二)深化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改革
如前所述,报关实务教学存在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在课时无法增加的现实条件下,课堂教学必须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对于诸如海关的性质、任务与权力这些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课下自学,课堂时间用在报关程序、商品编码以及报关单填制等这些重点、难点内容的讲解以及实验室实训上面。同时,在课堂讲授和实验室实训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要适当加入实际报关岗位实习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使学生通过跟随报关员处理现实的报关业务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增强自身的职业能力。在学生成绩的考核方面,也要改变只注重平时表现和期末笔试成绩两个方面的情况,要将实验室实训成绩和实习岗位的评定成绩二者考虑进来,并且要使这两个方面在总成绩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从而促使学生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高职;顶岗实习;评价体系;构建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全面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的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已经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和足够的重视;通过毕业实习可以深化学生对职业的理解,将知识顺利转化为职业能力和技能。但是,毕业实习过程中出现了较多事与愿违的问题。
1 学生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生对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责任心和主动性,上进心,对工作岗位挑三拣四,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部分同学甚至对实习报酬要求过高。二是学生实习单位很分散,稳定性比较差,管理难度大。在顶岗实习中,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一般的企业都无法提供太多的会计岗位,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习都只能采取分散实习的办法,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隐患,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2 实习单位方面的问题
由于国家还缺少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学生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政策及法规,政府有关部门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因此部分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学生顶岗实习缺乏认同感,都存在怕麻烦的心理,接纳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会计岗位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保密性强,办公面积都不大,无法提供大批的相对稳定、能满足顶岗实习要求的校外实习基地。所以就造成了学生实习岗位不对口,在企业里学生成了一个“打杂”的角色,个别学生联系的实习岗位与专业培养目标不一致,发挥不了顶岗实习的作用。
3 学校方面的问题
一是缺乏完善的工学结合教学计划。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刚性大,专业课程多,课时量饱满,在时间无法与企业实际运行情况相匹配。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必须与对口企业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设计出能与合作企业协调运作“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计划,顶岗实习才能真正可持续发展。
二是缺乏可控的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来保证实习质量。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安排在最后学期的毕业实习,名义上也要求“顶岗”,实际上大多因缺少监控而流于形式,仅仅是毕业生的“待就业学期”而已。顶岗实习的学生往往分散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在长达半年的实习时间里,学校如果没有与之相当的体制与机制保障,顶岗实习很易失去有效的控制,形成“放羊”现象,无法切实保证顶岗实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是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与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是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顶岗实习教学过程质量监控评价力度不够、顶岗实习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和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够完善的问题。
如何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实习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全面了解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环节的具体情况,听取广大一线教师对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环节工作的建议,找出毕业实习环节形同虚设的根本原因。可以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卷,对杭城的几十所设有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应该包含毕业实习的形式、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实习岗位、实习内容等。
2)分析构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环节监督评价体系的原则。
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坚持导向性、多元性、系统性及实效性原则,建立三级二线的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所谓“三级二线”,“三级”即组成由学院、教务处(实训处)、系部组成的三级监控体系,对顶岗实习教学基地、顶岗实习教学条件、顶岗实习教学实施过程、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等进行监控、评价和意见反馈;“二线”即顶岗实习教学质量通过学院外部(企业)和内部(学院)两条线进行监控和评价。
3)结合市场需求,从实际出发,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1)确定顶岗实习岗位任务。为确保学生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会计专业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指标中应该设置岗位对口度与岗位层次两个指标。岗位对口度是指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专业的对口程度;岗位层次是指学生在实习岗位上从事哪个层次的工作。设置这两个指标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到管理比较规范的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进行实习,在有一定层次的岗位上从事专业对口的实习工作。
比如可以把高职会计专业的岗位任务分初级、中级及高级三个阶段
(2)会计岗位职业素养。在新的经济形势之下,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化的会计从业人员,必须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要具有全球化的观念,更要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出一大批的专业化的会计人才。因此考核学生的实习情况,不仅要考核他们的职业技能,还要考核他们的职业素养情况。会计专业职业素养不仅要从敬业精神、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三方面去考察,更重要的要考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的职业素养。
(3)会计岗位职业技能。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是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核心目的。不同专业的岗位之间差异较大,而不同岗位又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要求,因此,会计职业技能主要可以从胜任会计岗位工作、会计工作质量符合要求两方面进行评价。会计职业技能的评价可以用两个指标来评价,一是相关会计技能证书,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师证书等,二是由实习企业的指导老师来进行,可以采用实习鉴定等形式。
(4)实习报告。本文所说的实习报告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按照顶岗实习手册要求填写的实习日志和撰写的实结。实习日志与实结在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业务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实习工作中的收获和教训都会体现在实习日志与实结中。对学校而言,实习日志与实结所反馈的信息也为学校提高顶岗实习管理水平提供一手材料,为实习模式的不断完善提供依据。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会计专业 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1.016
Secondary Vocational Training Professional Social Adaptability
in Accounting Major Teaching Research
ZHANG Juan
(Jilin Financial School, Jilin, Jilin 132013)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e traditional accounting, cashier, the cashier job skills in the constantly updated,accounting expertise, teaching methods tend to lag behi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adaptability talent demand, increasingly showing its superiority. Based on the fou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Jilin research and analysis, each vocational school in the presence of one-sidedness and limitations of accounting for personnel training process, often focus on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accounting expertise, while ignoring foster social adaptability. Focus on personnel training adaptability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the accounting process, it is possible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a strong ability to develop comprehensive social needs talent.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adaptive
0 引言
职业适应性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时必须具备的生理、心理素质特征。它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当然,多种经济体制并存共同运转,是当今我国一大特色。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等多种形式并存,这就导致了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因此,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要加强会计专业人才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培养出快速胜任岗位工作的会计专业人才打下坚定的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很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实际动手能力、会计工作经验。作为一线教师,也必须适应社会的要求,提高自己的专业认识,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在专业教学中采用更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为学生走向社会尽快胜任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吉林市、长春市4所学校:吉林市财经学校、吉林市工贸学校、长春市创业中等职业学校、长春市财政学校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阅大量的期刊论文,选取相关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基础材料。
(2)实地考察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同时,对4所学校的教师、学术带头人、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以获取相关的第一手材料,为研究课题作为参考依据。
(3)数理分析法。对所得材料进行归类统计,通过统计软件对所得材料进行数理分析和逻辑分析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会计专业教学中忽视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
通过对4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走访对比研究,发现存在如下问题:4所学校缺少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方面的专门课程,在对相关的会计专业教师访谈中,也谈到职业道德教育,他们普遍认为学生连一般专业课程都学不明白,就更不要谈什么职业道德教育了。
2.2 会计专业教学中忽视职业规划教育
科学的、良好的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摸索、弄清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如何向这个目标而努力,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特点,帮助、引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增加自己的学习动力是非常必要的。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入学门槛低,造成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自觉性较差,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此情况下,有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职业规划教育,而将教学重点放在了理论教学方面。
2.3 会计专业教学中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目前,一方面中职学校受到高校扩招的冲击与影响,生源较为短缺,加上国家减免了部分学费,学校缺少办学经费。另一方面,会计专业教师多为理论教师,实践教师短缺成为中职学校的普遍现象。再就是学校领导方面,一些年龄较大的骨干教师,还没有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中走出来,仍然不能正确认识教学对象和社会发展新形势,依旧过分加强理论教学,忽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2.4 会计专业教学中缺乏会计工作经验传授
会计工作经验是会计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工作方法和科学途径,这些经验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少走弯路,减少差错。但从我们研究团队走访过程中,发现各中职学校很多专业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会计教学工作的,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工作经验传授普遍呈现出空白状态。
2.5 会计专业教学中缺乏网络金融安全意识教育
当今社会互联网快速普及,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金融领域,网络金融日益被广大消费者认可与使用,但网络金融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网络金融犯罪也频频发生,而网络金融是未来社会金融行业发展趋势,网络金融安全教育在会计专业教育中也越显重要。
在我们团队走访与调研过程中发现,网络金融安全教育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所占比例较少,基本上只是介绍基本内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6 学生接受理论知识能力较差,导致教师传授知识积极性减弱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招生难,二是生源质量下降。无论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实践能力的掌握,学生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再加上学生缺乏求知欲,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致使有一些教师逐渐失去工作热情与信心。
3 结论与建议
3.1 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
在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校内实习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为校外实习奠定基础,校外实习是为了与社会实际工作做好衔接,帮助学生尽早适应岗位工作要求。
3.2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则被动学习,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要创新教学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3.3 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是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知识比较陈旧。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应秉持集实践性、技能性、理论性、适应性为一体的理念。在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增加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课程的比例,同时也要增加网络金融安全的教育课程设置。另外,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从低年级向高年级逐级增加难度。
3.4 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知识在不断更新,为了使学生尽快接受新的理论知识和行业理念,学校要定期对会计专业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以吸收前沿理论知识,开阔眼界。同时,学校也要做到“请进来”,把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高级会计人才请到学校来,与学生交流,与教师研讨,以弥补教师缺乏从业经验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柳君芳,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胡光辉,仇雅莉.高职课程行动导向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08(8).
[3] 陈婉丽.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会计之友,2008.
营销人才一直是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大热门,尤其拥有高技能、高素质的综合型营销人才更是炙手可热。然而对于学历偏低、能力一般、责任心有限的销售人员则无人问津。基于此,大学本科营销专业的每一门专业基础课有必要在传授基本知识之外,肩负起提升学生专业职业素养的重任。为此,尝试探讨在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方法,旨在提升大学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心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
关键词:
职业素养;公共关系学;职业心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14503
大学生就业形势近些年日趋严峻,用人单位对求职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不断升级。牢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掌握已经不是强有力的竞争条件,更多全面的职业素养要求被提升出来,营销专业亦如此。因而,我们的大学专业教育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需要更加突出培养本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学习态度,使学生在求职过程乃至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就现状来看,国内很多高校也给学生开设了职业素养课程,但大多由专职辅导员或心理咨询教师来授课,他们更多侧重于思想道德教育。基于此,笔者认为专业授课中适时地进行职业素养渗透应该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结合多年营销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体会,重点探讨了如何在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中提升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1 营销专业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在公共关系学课程中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用人机制日趋灵活,不只是看重学历,更多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质,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包括市场营销专业。因此需要通过更加完善的职业素养教育来获取人才市场的更多认可。
1.1 营销专业职业素养的内涵界定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职业素养的全面含义。职业素养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在职业工作中的体现,是职业人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总体来说,职业素养是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与职业技能的总和。其中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为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研究职业素养最著名的理论“大树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原本都是可以成为参天大树的。如若将根系比作一个人的职业素养;那么枝、干、叶、型等就是其显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的表象,要想枝繁叶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也就充分说明,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决定了其未来职业发展可能的层次与水平。
对于大学生来讲,职业素养应该是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等方面均要符合本专业的职业规范和标准。简单的讲,大学生职业素养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那么,营销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对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的规范,即未来适合市场工作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第一,自信乐观是营销专业人员必备的心理素质。具备清醒的职业认识和浓厚的职业兴趣,可以有效促进营销人员不断开拓进取、乐在其中;同时,在努力探寻销售成功的道路上,足够的乐观自信是成功与否的内在力量。
第二,诚实可信是营销专业人员必备的道德素质。营销活动本事就是一项塑造形象、建立声誉的事业。它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诚实严谨、恪尽职守的态度和廉洁奉公、公道正派的作风。
第三,广博好学是营销专业人员必备的文化素质。当今信息时代,销售的内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需要满足顾客多元化的需求。现代营销人员首先必须以渊博的科技、文化知识作后盾,包括商品、心理、市场、销售、管理、公关、广告、财务、价格、礼仪等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包括政治、历史、音乐、美术、体育等领域以扩充自身的知识与内涵,这样才能更加理解顾客,进而建立紧密关系。因此不断主动学习、丰富自己应该成为营销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习惯。
第四,强健体魄是营销专业人员必备的身体素质。现代企业市场销售工作流动性大,活动范围广,连续作业时间较长,如果没有良好的体质,根本就无法胜任这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而营销从业人员应当把百忙之中强身健体、磨练意志作为本专业的职业行为习惯,从而确保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
1.2 营销专业职业素养教育对公关课堂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公共关系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规范性和创新性,它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注重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遵守企业规范、不断开拓创新;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提高应对竞争、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养成吃苦耐劳和积极乐观的优良作风;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丰富完善自己,包括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待人接物等等。总体来讲,营销人员应当具备的一些相关职业素养在公关课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具体印证和规范。
由此可见,在公关实践教学中融入营销专业职业素养教育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有助于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并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根据岗位需求设定学习项目,把精力放在学生发展的核心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2 通过公关课程提升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职业素质是从业人员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职业心理素质更是其中关键,具体体现在职业兴趣、性格、气质、态度等方面。
在公共关系学课程最初的课程介绍中,就可以对营销专业学生进行本专业内部的“择业指导”教育,引导学生准确发现自己的兴趣点,真正建立起职业自信心;同时,恰当的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更多的职业情感。
2.1 介绍公共关系学在营销中的重要性,进行营销专业启蒙
通过对公共关系学课程的介绍,让营销专业学生深刻了解公共关系在社会生活及营销工作中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公共关系学是营销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一门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经营管理艺术。它强调,通过运用合理的原则与方法,经过有计划和灵活的执行,达到协调改善组织机构对内对外关系的目标,最终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形象,以谋求公众对本组织机构的了解、信任、好感和合作。
在理解这门的内涵基础上,需让学生充分明白:对于企业而言,公共关系的目的不是追求短期的、既得的销售量的增加,而是着眼于企业在社会中的良好信誉和长远利益;同时,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学好公共关系学也能够更好地经营管理自己,包括自身的情绪管理、形象管理、人际管理以及危机管理等。总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通过公共关系学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未来营销工作中的促销技能,更能够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与人际魅力;同时获得重要的营销专业启蒙,营销并不是单纯地追求短期利益,更多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和长远发展,是一门综合的管理艺术。
2.2 介绍营销工作对公关能力的素质要求,帮助学生建立职业兴趣
公关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销专业虽然是个热门职业,但是现代企业在对营销人员的素质要求上也越来越高,具备创新精神的、德才兼备的、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才是当前人才市场急需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压力,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所以更应该提高自己把握各种机会的素质和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公关策划的能力教育和训练,让营销专业学生重视思维创新的提高,通过头脑风暴法、对演法、全息交合法等具体活跃思维的方法锻炼学生打破常规,提高策划创新能力;通过公关人员素质能力介绍和实训,让营销专业学生客观的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包括自己的性格、气质及兴趣,从而较准确的做出营销职业的内部选择: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性格是可以通过后天改变和完善的,开放、乐观、自信固然是适合营销工作的最佳性格特点,但是天生偏于安静气质的人,也可以从事营销中的公关策划和运营设计等需要思维缜密的后台分析管理工作,从而有效帮助他们回避在与人直面交流的缺陷,进而提升了这部分学生学习营销专业的兴趣和自信。
2.3 在公关案例教学中加强身边案例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在公关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激励教育,除了引用国内外知名人士,更多列举一些身边优秀毕业生的事迹,讲述他们如何在校期间培养个人优秀的职业品质以及自我提升的故事,介绍他们毕业后在事业发展中取得成功的实例,尤其突出本课程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对未来求职的帮助与影响。如此操作,会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身边曾经看似平凡的同学都可以通过在校期间严于律己,重视职业素养的点滴培养,进而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最终能够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这些激励能够更好地培养在校学生的职业情感并明确择业方向。
3 通过公关课程提升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是90后大学生了,不可否认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如何让这些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观是专业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代企业市场销售工作流动性大,活动范围广,连续作业时间较长,必须经受得起疲劳作战、车马劳顿的考验,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营销活动又是一项塑造形象、建立声誉的崇高事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恪守用户第一,服务第一的奉献精神;同时具备广博知识、亲切友善的礼仪之道;具备精通业务、锐意创新的素质能力;具备遵章守纪、维护信誉、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
3.1 通过讨论课、演讲课来培养职业道德
道德是一种思想意识,单纯的注入式说教方法效果不一定显著,积极引导学生自己探讨、自己寻找答案,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而且印象深刻、影响深远。实际操作中,教师尽量紧随时代,选择时效性较强的焦点话题,诸如:近些年我国市场频频出现的奶粉问题、猪肉问题、假羊肉问题等,指导学生权衡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要求学生持续关注这些问题造成的严重后果和后续危机公关的处理策略。随后基于这些热门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主要围绕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对未来人生价值、商业伦理、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每个学生都根据事先准备的材料进行发言,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最终得出互相认可的道德标准,这些对学生们的未来职业道德都会影响深远。
3.2 严格公关课程考核标准,培养营销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课堂教学中如何将这些职业道德灌输给学生是值得研究的内容。譬如在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公关策划实训的考核中,笔者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包含着多个考查点,其中包括策划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策划本身具有的文化性和情感性、小组成员的总体纪律性和对他人的服务性、小组成员在仪容仪态仪表和语言方面的综合表现等,每次都会评出较好和较差的两组。被评为较差的小组学生经常会觉得非常委屈和不解,这时教师应适时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肯定他们的集体荣誉精神,同时认真指出存在缺憾的细节,对比各组的优劣表现。然后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作为一名普通的客户,我们更乐于接受哪种策划方式和服务过程。从实训中令学生懂得,营销实践过程中每一个服务细节都要力求完美,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决定成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慢慢理解任何事情都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和服务至上、顾客至上的道理。
尤其针对企业危机公关处理的实训设计,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升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由于需要分析各个相关公众与企业的关系,工作细微繁琐,工作量非常大,部分学生容易产生心理惰性,直接拷贝其他小组的分析结果上交了事;或是随便在网上查找类似案例及解决办法,一旦发现此类情况,该小组全体成员的项目考核成绩一律不合格,并且返工重新分析、重新用自己的思路和语言处理企业危机,而且小组全体成员需要对全班做出诚恳致歉、挽回形象。通过这样严格的实训和要求是让学生明白:首先诚实守信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其次对待企业危机的态度直接决定企业未来的生死存亡,是关系到企业生命的大事,作为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必须调整好心态,必须具备认真、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
4 通过公关课程规范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灵活性非常强的学科,但同时它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实践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职业资格要求,规范一言一行;然后注重课程实训锻炼。通过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相关实训,建设营销职业文化环境和氛围以提升学生本专业职业行为习惯。真实的职业环境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有意识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培养和规范学生的行为细节,促进学生在就业时实现“零距离上岗”。
当前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在营销专业的教学中,除了改进传统式授课,加入更多的案例教学以外,更应当加强学生的技能实训、实际演练。公关教学中需要安排学生结合所学章节,进行同步实训,仿真式训练营造出企业的职业文化氛围,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
4.1 介绍公共关系学中有关营销专业的职业资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专业教学中尽量突出以职业岗位群为本,突出一专多能,否则学生未来的就业面就会很窄,谋求创业与全面发展就会愈加困难,因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进行指导和梳理,进而对一些关联对应的工作岗位做以详细介绍,同时剖析各个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能力标准,使学生了解相关职业的发展方向,最终使学生将未来工作任务和内容具体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譬如在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中,结合各章节内容可以让学生明白:营销专业的学生在未来企业中主要可以从事的岗位除了销售以外,还有企业公关活动策划及指导、公关广告策划、公关形象塑造、公关礼仪接待以及公关危机管理等从业岗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来初步选择自己的发展岗位,了解这些岗位所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带着目标和压力去学习。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使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即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例如“公关师”、“高级公关师”、“公关策划师”、“礼仪培训师”、“公关危机管理专家资格认证”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通过“以证促学”将会使学习效果更加显著,进而提升学生在求职中的含金量。
4.2 公关实训有助于学生感受未来企业制度文化氛围
利用专业课堂进行职业行为规范是有显著效果的。把原本的教室上课规章制度改换为模拟的某企业公司的管理制度。例如:在课堂管理过程中修改原来的课堂点名考勤制度为上下班依次排队签名,教师角色暂时转换为企业管理人员,学生角色则转换为员工,每次上课就需要按时“上班”,如果因事需要请假,则需提前一天以电话或书面形式向管理部门请示告知,这种工作制度的模拟目的在于纠正当前大学生生活过于散漫、随意旷课、迟到早退的不良态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认真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此外,模拟企业训练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基本的公关礼仪常识,例如实践中学生需要考虑何时以何种方式请假为最佳、需要考虑电话交流中的语言礼仪和技巧等。
4.3 公关实训有利于学生精神文化氛围的建设
在公共关系学课程实训中,将全班分为若干竞争小组,针对同样的企业或产品推介,展开公关策划竞赛,整个竞赛考查项目包括:小组风采展示、小组凝聚力表现、小组企业或产品推介公关策划方案的PPT展示以及小组推选成员代表的公开演说介绍。在整个展示中,要求每小组成员着装职业化、统一化,礼貌邀请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列席与提问,表现出应有的职业风采;小组演说代表在陈述小组方案时,公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均得以锻炼和提升,逐步培养学生公开演讲的流畅性和逻辑性。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公关工作氛围,增加了学生注重“细节之处见精神”的营销职业素养,领略了公关技能在营销中的魅力展现。
5 结语
高校专业教师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知识的重任,同时更需要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融入本专业相关的职业素养教育,在教学中以职业规范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相关职业训练,如此一来我们的大学生专业职业素养的教育一定会取得更加卓有成效的成绩,使学生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更加自信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挑战,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张德友.建设职业化实训室文化环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
[2]王艳.市场营销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社科纵横,2011,(6):381382.
[3]马红霞.基于能力导向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北方经贸,2008,(2):153154.
[4]梁琳娜,樊峰岗.参与式教学法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时空,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