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新材料导论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7 11:12: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新材料导论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新材料导论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导师制;毕业论文;材料化学;本科

本科生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形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研究、解决问题能力,是对大学生本科四年学习成果的阶段性总结和审核,同时也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

本科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在大学阶段普遍缺乏系统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经历,因此,有必要经过本科毕业设计这样一个过程的系统训练为以后继续深造从事科研或者服务社会打下基础。同时,本科生毕业设计对于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完成本科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1-2]。

1 材料化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及原因

材料化学专业是研究从制备到废弃全过程中材料的化学性质,其研究范围很广,既包含了整个材料领域,又包括各类应用材料在有机和无机等多领域的化学性能,它是一门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在工业化生产中与化学和材料有关的问题的学科。它既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化学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材料化学跨越了材料和化学两大类学科。是一门既具有交叉边缘学科性质又含有应用理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同时,正由于材料化学学科的交叉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凸显出相对于其他传统学科所不同的教学难点和盲区。这就给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提高了难度,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此同时,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不断的转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逐年下降。高校教师指导的学生和毕业论文的数量大幅增加,从而导致每个学生得不到足够的指导。并且在考研、就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无法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于毕业设计方面的工作,对毕业论文持应付态度,得过且过,导致论文质量普遍不高。毕业论文工作易流于形式有的选题偏大或选题落后于当前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水平;有的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内容空泛,缺乏现实依据和说服力,更没有从理论到实践转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的试验设计和研究技术路线不合理,试验数据错误;有的毕业论文仅仅是罗列了相关的文献内容,简单概述他人的成果与现状,并没有提出自己的理念和想法,甚至存在着抄袭论文的恶劣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已经达到了所需的某些硬性要求,但其论文的质量并没有实现质的变化。因此,改变本科毕业论文的现行状况,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3]。

2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对策

2.1 提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本科毕业论文不仅仅是一个常规的本科教学环节,它是高校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辅助手段,是本科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首要环节,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化和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综合技能训练。要想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首当其冲的是要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仅仅是对学生,同时也是对老师的要求。通常可以采取动员大会、学术论文大赛等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从而使教师、学生乃至管理人员认识到毕业论文工作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过程,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取代的。

2.2 加强过程管理,实施质量监控

毕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需要学生、指导老师和组织协同配合,以学生为毕设主体,指导老师为主导,组织管理提供保障。从毕业论文的实施过程来看,主要包括从选题到答辩等诸多环节,每一个部分都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要求,从而使毕业设计的管理更加合理规范。具体到每个环节,首先应严把命题关,完善选题管理办法,所选题目应具有时效性。其次要明确指导教师的资格,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师的指导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最好毕业论文的组织撰写,教师应明确各阶段的要求,检查进行情况,并及时总结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毕业论文在经过指导老师和的审查合格之后,学生才可进行毕设答辩,同时成绩的评定标准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实施质量监控机制也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监控机制主要包括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三个部分。由校、院、系三级共同承担整个机制的运行和管理,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每个环节实行跟踪监督,结合本科教学评估的标准和要求,强化过程管理,严格执行和落实各项制度,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2.3 全面实施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指导教师作为毕业设计全过程的主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立指导教师的筛选机制,保证指导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形成一支责任心强并且科研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这是提高毕业论文指导质量的强有力保证。在学校鼓励学生进行学术探索和课题申报的大环境下,应尽快确定本科生指导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分析并解决了这些问题,在不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应有的训练,使其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些不仅可为后期的毕业论文的开展奠定基础,为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更为以后继续深造从事科研或者服务社会打下基础。

3 科研导师制的特点

科研导师制是多层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模式之一[4-5]。以科研作为纽带,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能力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本科生导师制度不同于研究生阶段实行的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以学生为本,师生积极互动

实行科研导师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科研方面的思维和能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高等教育必须在实施群体化教育的同时适时的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机制,以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有效的补充群体化教育所带来的在个体方面的不足。

3.2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现行模式下,绝大多数的学生依然将大部分的精力停留在书本上,缺乏独立开展开学研究的能力和实践训练,也很难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新应用于实践。但在科研导师制的模式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标、有步骤的进行科研研究,既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思维付诸研究实践,又能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导师也可以全面深入的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专长,从而制定出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案,使学生在研究实践的整个过程中,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都能得到不断的提高[6]。

3.3 操作性、实践性较强

科研导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一个有价值的科研课题相联系,围绕着这个课题双方展开交流和沟通。科研导师要想引导学生深入课题进行研究,产生独到的见解,富有创新性,实用性,就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只有深入到实践中去,才可以让学生对课题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3.4 工作具有延续性

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建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制定科学的专业学习计划,确立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在校四年期间,除常规教育之外,学生还接受了导师从科研到工作、从思想到行为各个环节全方位的教导,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4 科研导师制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运用的重要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学生主观上的原因,也有教学和管理上的客观原因。总的来说,所反映出毕业生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态度不够端正、科研能力低下等问题是相当突出的。导师制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意识,端正科研态度,提高科研能力。为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前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有效地解决毕业论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实行的根本目标不在于提高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而是旨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拓其眼界,并同时使其科学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可以让学生多层次领域学科的学习成为可能。这种教育模式也为大学生对自身潜能的在开发提供了机遇。同时,学生较早的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在科学实践中学生可以不断的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科生导师制也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在科研之余,导师同时要负担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些都要求导师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自觉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以身作则,从而更好的发挥引导和榜样的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也是对我们现有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补充。随着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强大冲击,以及大学生对新事务接受能力强但分辨能力弱的特点,更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学生与导师之间、同学之间开展积极的思想交流,要求学生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并能够接受他人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业,而且还有助于通过迁移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

综合分析以上情况,本研究项目拟探讨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结合起来,本科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参与到导师的科学研究工作中来,改变现有学生在大三下学期甚至大四才着手毕业论文工作的运行模式,改善现有导师制的运行状况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作为探索专业发展特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运行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田春生.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4):63-67.

[2]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Z].

[3]高慧,涂道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7):77-78.

[4]方小玲,肖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

第2篇

关键词 新材料 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aterials Professional

Top Creative TalentTraining New Mode

——Taking "Pyramid" Cultivation System of Undergraduates' Innovative Ability

i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Materials for example

TIAN Shi[1], WANG Fazhou[1], LI Xuwei[1], ZOU Xing[2]

([1] School of materials,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2] Department of Propaganda,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Explore an effective mode of top creative talent construction, promoting top innovation talents to stand out, is to build 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s history, is also practical and urgent ne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materials actively building a pyramid of undergraduates'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mode,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cent years,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ractical ability to innovate, to the new material industry top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in the new period has important demonstrative significance and promotion value.

Key words new material; top cre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将创新视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已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创新主要靠人才,谁掌握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钥匙,谁就掌握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关键命脉、掌握了未来发展的领跑权。①对我国来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高等院校作为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这个时代最紧迫的任务。当前,我国要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步伐,就必须在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 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义及特征

何为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是与常规人才相对应的一种人才类型,是人才中的精英。所谓拔尖创新人才,就是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杰出创新成果的拔尖人才。②拔尖创新人才与通常所说的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等是相互联系的,他们是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而产生的不同分类,对于高校而言,拔尖创新人才主要是指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国际视野、良好的综合素质、超强的创新能力的德才兼备型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拔尖人才。

2 培养材料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新材料产业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新材料产业发展对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至关重要。我国许多基础原材料以及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高性能的材料,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严重依赖于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中国制造”总体水平处在国际产业链低端。无论是推进飞机、高速列车、电动汽车等重点工程,还是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重要产业,都面临着一系列关键材料技术突破问题。我国必须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③新材料产业的腾飞迫切需要我们大力培养材料类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

长期以来,由于落后人才培养观念的束缚,我国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存在着教育方法落后,人才培养模式僵化,方法单一陈旧等问题。中学阶段,学生学习围绕考试取得高分而进行。到了大学,尽管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改变,但学生认知活动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显著的改变,学校长期坚持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只有知识再现而忽视了学生批判思维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学生只是成为了知识的“容器”,其思维方式没有根本的变化,仍然沿袭求同思维,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3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创新能力“金字塔”培养体系的实践与成效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办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材料学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7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到4万平方米,拥有众多学科创新团队和国际知名教授;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年度评估中,我校材料学科与上海交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并列第五名;全球ESI学科2011-2012年度排名,我校材料学科名列第163名,进入全球前1%行列;2013年,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了亚洲大学前100名排行榜,我校名列第58位,主要得益于材料学科发表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

近几年来,我院依托材料学科优势平台,紧密围绕“材料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立体构建了本科生创新能力“金字塔”培养体系(如图1)。它从专业认知、动手实践、创新训练、科学研究四个层次逐步推进,既重视打牢创新思想基础、倡导创新诚信精神、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又重视发展创新学院文化、完善创新竞赛机制、营造创新人文氛围,体现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形成的渐进过程,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是一个立体而流动的体系。该体系的科学建构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学生参与比例,以每届学生在本科四年内参与活动次数统计

图1 创新能力“金字塔”培养体系模型图

创新能力“金字塔”培养体系,以专业基础入门熏陶为起点、以院级专业竞赛锻炼为依托、以校级自主创新项目提升为载体、以省部国家级竞赛为升华,着力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筑了一条卓越的通道。

3.1 以专业基础入门熏陶为起点,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专业基础入门熏陶由“材苑揽胜”、“博导论坛”、“专业素质拓展”和“本科生导师制”四部分组成,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为目的,帮助学生了解材料学科历史文化、材料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鼓励学生追求卓越目标、献身材料事业。

材苑揽胜:邀请校内知名教授主讲,旨在向大学生全景展示材料领域科学进展。自2006年举办以来,先后有姜德生院士、赵修建、傅正义等知名教授担任主讲,举办了40余场。

博导论坛:邀请知名学者主讲,主要介绍材料各学科研究方向、方法及成果,拓展学生视野。先后有周玉、叶恒强等院士担任主讲,已经举办30余场。

专业素质拓展:通过组织第二届国际材料学术论坛、名企面对面、“参观实验室”、“材料学科创新型团队教学/研究成果展”、“材料类大型仪器设备操作证书培训”等活动,营造丰富的学科文化氛围,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本科生导师制:通过“本科生-导师”双向选择,导师从专业思想引导、科学作风养成,科学研究训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培养。自2007年以来,先后有200余名知名教授、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担任本科生导师,2000多名学生直接参与导师科技创新项目活动。

3.2 以院级专业竞赛锻炼为依托,培育学生创新精神

在材料学科有关科研基地、教授和赞助企业的支持下,学院举办了不同的专业科技竞赛活动,增加学生知识储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动手实践及开拓创新的精神。

(1) “上海中技杯”先进混凝土技术竞赛。上海中技桩业股份有限公司每年资助2万元设立“上海中技”创新基金,依托无机非专业的学科科研基地开展学生实践创新训练;(2) “CPIC杯”复合材料技术竞赛。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每年资助3万元设立“CPIC杯”创新基金,依托高分子与复合材料各实验平台开展学生实践创新训练;(3)材料性能设计与制备大赛。此项竞赛由学院举办,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分陶瓷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三个主题进行。

在材料学科众多教授和校外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的科研创新实践平台得到不断拓展,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潜力得到不断激发,竞赛影响日益扩大,已经有120余名教师和2000多名学生参与。

3.3 以校级自主创新项目为载体,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校自主创新项目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材料学院高度重视“自主创新研究基金本科生项目”和“节能减排立项项目”的申报工作,形成了“管、选、育、助”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管:成立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引导,强化责任,规范管理;

选:做好政策宣讲,加强选拨和指导;

育:与学科基地协调,协同培育,加强本科生与各学科基地的联系;

助:对立项项目,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对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

在这一机制的有效指导下,我院申报校自主创新研究基金本科生项目和校节能减排项目的数量获得明显增加。2013年,校自主创新研究基金本科生项目经过初评,(下转第39页)(上接第37页)共有45组学生项目参与申报,比2012年增加17个,比2011年增加27个。2012年,校节能减排项目有54组项目参与申报,比2011年增加40个。

3.4 以省部国家级竞赛为舞台,展示学生创新成果

材料学院始终将省、部、国家级竞赛作为学生创新成果展示的舞台,精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竞赛,构建了“教师团队指导、基地分类孵化、典型榜样引路、学生广泛参与”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模式。

几年来,在这一模式的有力驱动下,学生参与的省部国家级科技竞赛获奖人次大幅提升,仅2012年,有85人次获得奖励,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8人次,并在重大竞赛中实现新的突破,材料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争相涌现。特别是我院2008级无机非专业赵云龙同学,他的作品《钼酸锰/钼酸钴分级异质结构纳米线设计构筑与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先后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Nano Letters》等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并凭借其卓越的科研创新能力荣获2012年大学生年度人物光荣称号。

4 结论

我院针对材料类专业,通过对创新能力“金字塔”培养体系的构筑和实践,积极营造创新校园文化,重视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实践,以教育创新来实现创新教育,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材料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经过四年的实施,实现了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显著提高,对新时期新材料产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教学研究项目:武汉理工大学重点项目“科技竞赛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示范应用”

注释

①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增刊.聚焦: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问题[M].2012京新出报刊增准字第(417)号,12-22.

第3篇

一、“矿物材料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课程教材建设

矿物材料工程学科主要教学体系包括矿物基本特性、材料研究基础、材料制备与分析测试、材料功能化设计等内容,据此编写了《非金属矿物材料》《非金属矿加工与应用》《超微粉体加工技术与应用》《超细粉碎工程》《粉体表面改性》等系列教材丛书。系列教材的编写主要是结合学科特点,一方面注重矿物材料结构与组成、加工工艺、材料性能与应用性能等材料科学要素内部关系,另一方面融合了矿物学、结晶学、矿物加工学、化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突出矿物材料的功能性与应用特性。教材深入浅出,内容翔实,注重新的技术发展以及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融合。由于矿物材料相关产品的加工技术与应用技术不断创新,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新的国家、行业标准不断更新,相关教材也在不断修订,例如《非金属矿加工与应用》已于2013年完成第三次修订,及时补充了相关内容的新变化与新发展,删除了已不再先进或已淘汰的技术和已废弃的产品标准,这些教材建设工作保证了本学科发展方向的前沿性,从而能够满足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背景下矿物材料领域专业高级人才培养的需要。

2.课程内容优化改革

在矿物学、矿物加工学等相关理论课程基础上,对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新的优化改革,删除了重复和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建立了以《非金属矿加工与应用》课程为核心,配合《粉体表面改性》《非金属矿物材料》等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的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非金属矿加工与应用》课程考虑到矿物材料的加工与应用开发重在其功能性的开发,着重通过课堂教学介绍我国非金属矿加工与应用技术的一些共性规律,并通过联系当前我国非金属矿加工技术的实际生产与技术发展水平,突出介绍非金属矿物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及新产品方面的研究进展,内容上有意将矿物的应用特性、结构与组成特性及功能性相结合,注重新的技术发展。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强调不同相关学科之间的融合,脱离枯燥乏味的原理与理论知识,通过更多的实例,尤其是生活中所熟悉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例子,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课本知识的教学目的。建立以“矿物材料结构与组成-制备与加工-材料性能-工艺原理”为主体的教学体系,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而且也培养了该学科学生的就业能力。

3.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手段,通过单独设课、综合设课或者前沿研究讲座等多种形式,充分使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了解学科当前的前沿理论与新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新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趣味性、互动性强的阅读教材与自学内容,避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对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信息资源来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加深学生对难点知识的消化与理解。对一些与科研和生产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活动与经验,结合现场记录的录像及收集的图片资料向学生形象地展现,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该领域新的研究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一些矿物新材料的热点研究内容,鼓励学生撰写综述性论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探索的主动意识。

4.创新与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本学科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矿物材料工艺流程及其原理外,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同样尤为重要。我校近几年通过设立专业性的“科研导论”“科研选题训练”“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创新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对各种矿物材料工艺方法的基本原理、制备工艺及相关设备与材料性能测试方法的理解。通过实验室教学,掌握试验方法、熟悉试验手段,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除了常规的生产现场实习实践环节外,通过开设毕业论文结合科研、研究性实验项目,让学生能够从生产实际中去选取自己的毕业课题,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另外,通过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科技创新与发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研的思维与能力。

二、结语

第4篇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导论;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53-02

材料是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材料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其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材料导论课程是介绍材料基本知识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基本概念的入门课程,本课程的授课时间一般设置在大一第一学期,作为一门先导课程,对于培养大一新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非常重要。目前国内外许多知名高校均将《材料导论》课程作为一门核心和主干课程,还有许多高校将其列入拟将开设的重要课程,充分体现了本课程的重要地位。但是国内外现有的《材料导论》课程内容过于专业,难以满足专业基础课程尚未开展的本专业低年级学生初步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需求。课堂不应是学生听取讲授的场所,而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场所;教师的讲授不是信息本身,而仅仅是信息的载体。为了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达到了解学科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开拓视野的目的,需要对材料导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团队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

一、课程内容设计

在课程内容体系上打破传统大类材料知识的灌输式教学,应多从生活常识中寻找材料实例,阐述材料特点、发展及其应用存在的问题,高度概括地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学科地位、研究范畴、核心要素、分类方法、各种新型材料与工艺,通过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最基本知识和相关的前沿应用,同时突出生物材料、信息材料、智能材料、纳米材料等新型材料的迅猛发展,激发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浓厚兴趣,实现系统性、普及性、趣味性和专业性四性统一。此外,材料种类繁多,每一种材料在各自领域都有其重要性,加之学时、专业性限制,课程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或者平行设计,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还应充分考虑本校材料学科研究的优势项目,在保证课程内容系统性的同时,应重点介绍本校的优势方向,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了解学科结构的同时,了解本校的特色和科研动态,为学生在今后学习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在教学方法方面,知识不仅仅靠老师传授,要让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为学生营造一个自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境。在实践本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建立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一方面全面接触材料科学相关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等,另一方面培养同学如何自我获取材料科学知识的手段,如何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等。本课程将采用学生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启发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入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尽可能采用双语授课,即使用英语讲授和中文解说相结合,或用英文辅助关键词语表达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实行因材施教,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长,注重教学民主和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在教学手段方面,应巧妙使用多媒体技术。关于多媒体教学,目前大部分高校均已经实现,并应用多年,教师和学生并不陌生。但是,随着该项技术的长期使用,以及生活中随处可见多媒体信息,学生逐渐对此产生了审美疲劳,甚至出现上课思想不集中,下课拷贝授课ppt作为复习材料的现象。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也有类似的认同,比如最近报道的,费米实验室大强子对撞机双周论坛的组织者就开始限制使用ppt做报告,他们认为,没有ppt,参与者可以脱离脚本,促进互动和激发好奇心。其实无论是使用或不使用ppt,其目的均是为了激发听者的兴趣,更好地传递讲授者的思路,因此,在教学手段方面应该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学生理解为目的,而不是以方便教授讲授为目的,巧妙地使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大量与生活紧密联系、切合教学内容的图片、图形、动画、音效、视频,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点的难度,为学生创设更为生动、真实、准确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在课程中还可以设计模拟国际会议教学,首先由教师指定会议主题,让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相关文献,撰写学术报告。在模拟会议中,由学生担任会议的主持人、学术报告宣讲人和翻译,作为观众的学生在宣讲结束后可自由提问,由宣讲人对所提问题进行解答,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运用多种媒体展示学生对信息资料的搜集、加工、处理成果,为学生搭建一个表现自己思想的舞台。实践证明,通过模拟使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炼知识、处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也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对于“自主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让学生能够逐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三、教师团队建设

对于课程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本课程将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包括教师组成知识结构、教师能力培养、教师年龄结构设计几个方面。材料导论学科涉及知识面广,为了实现教学的系统性、普及性、趣味性和专业性,必须有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由老中青构成的教学团队。此外,积极开展对青年教师授课水平的培养工作,为青年教师安排经验丰富的辅导老师,并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及培养目标,要求其跟班听课并担任助教,使青年教师更好地、全面地理解了课程的背景和知识要点、教学要求和内容,掌握各种教学方法。采取听课、研讨等活动,要求青年教师在担任主讲任务前必须在教研室对课程的主要章节进行试讲,通过开展观摩名师教学、青年教师授课竞赛、教案展评、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等活动,使青年教师教学水平逐年提高,全部能够独立走上讲台。与此同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做到意识超前、观念更新、措施和培养方案操作性强,本着“培养”、“引进”、“提高”并重的原则,采取学术交流、国内外访问进修与考察、学历提升、产学研结合项目开发等措施,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努力建成一支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责任心强、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以上是笔者对于材料导论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努力坚持探索和创新,通过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师团队建设几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军龙,高琳.“材料导论”课程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2010,(12):69-70.

[2]刘生满.《新材料导论》教学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8):163.

第5篇

一、关于选题

1.选题要具有现实意义

选题要针对现实而言具有实用价值,判断选题实用价值的重要标准就是看选题能否解“决现实问题”,能否解决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如如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对各行业的冲击、如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县域经济中如何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问题、如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等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应当把选题的现实意义放在第一位。

2.选题要具有学术意义

学生选题时要具有学术敏感性,要对与选题相关的研究动态有一定的了解。有时,你的选题具有较强的社会针对性,但本课题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与探索,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如果不能从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新角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就不具有什么学术价值。

选题一定要有“创意”,创新则有学术价值,无创新就没有学术意义。创新的途径有很多种选择:

(1)找冷门。一般地域偏僻、社会底层的很多问题容易被人们忽视,研究较少,针对其展开研究是有意义的。如近几年文学院的学生针对小地域方言进行选题研究,成效明显。经济类学生可以针对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等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选题,也是很好的研究路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利用自己对家乡经济发展比较了解,社会关系好的优势展开调查研究,也能取得较好的研究效果。如“汉川马口镇棉纺织企业集群发展”“应城市石膏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城汤池文化营销模式”等选题就比较好。

(2)延伸创新。冷门问题的研究一般研究资料较少,学生的能力和精力有限,完成选题研究的难度较大,很多学生不愿意在此方面进行选题。那么也可以针对热门问题展开研究,这就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相关研究资料,了解别人的研究成果,针对学术界研究比较薄弱的、有争议的、研究不够深入的方面进行延伸拓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对策、方案,就是延伸创新。延伸创新对学生的资料占有量、总结提炼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否则,就只能是“炒现饭”。1

(3)方法和视角创新。同一个选题,研究角度不同、研究方法不一样,其结论有很大不同。比如关于“孝文化”的研究,就可以从文化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文学、城市学等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选题研究。跨学科交叉研究是现在比较提倡、也是较易出成果的研究方法。

3.选题要难易适中

选题的难易程度主要是指选题的范围大小、深浅程度、新颖程度等。

对于本科生而言,基本上是第一次写论文,范围太宽论点容易分散,整体架构难以把握,范围太窄容易导致切入点过小、无新意、篇幅过短等问题。题目太深则学生知识能力达不到,难以完成课题研究。选题难度要控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经过努力可以完成。

二、关于开题报告

1.关于选题的目的和依据

选题研究的目的、依据就是要求选题者说明为什么要研究本课题,研究后要实现的目的是什么?一般从课题重要性、问题性和学术性三个方面来阐述。

重要性就是阐述你所要研究的选题涉及到的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某个行业、某个企业、某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有什么样的联系、有什么影响、是否紧扣时展的主题。

问题性就是阐述你所研究的行业、产业、企业或者区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者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如果不存在问题或者你发现不了问题,选题就没有依据和价值,因为科学研究,特别是应用研究、对策研究就是要针对你所研究的领域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对策和建议,提出新的思想和解决方案。

学术性一方面是指本课题的相关研究比较薄弱,研究好不够深入、系统、全面,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自己的研究空间,才能有创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学术性是指你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与别的学者有所不同。研究方法和视角的转换也是一种创新。有的课题非常重要,也存在很多问题,但学术界长期关注,研究的非常系统深入,很难创新,那么你的研究就不具有学术价值。

只有比较系统阐述了课题研究的重要性、问题性、学术性,才能让指导老师或者别的学者了解你的选题背景、现实针对性、学术上的创新性,才能认识到你的选题的目的和价值。

2.关于选题意义的阐述

一般阐述选题的意义可以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方面展开。

阐述选题的理论意义对本科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一是学识积累还不够厚实、对选题所属学科或学科分支的内容体系、层次结构缺乏整体把握,无法将自己所研究的选题放到学科理论背景下进行定位。二是学术视野不够宽广,对学术界关于本课题研究进展缺乏全面了解和分析,无法把握自己的创新程度。经常出现学术界早已形成定论的东西,学生自以为是创新,甚至说是填补了某方面的空白。

所谓理论创新一般可以观点新、材料新、方法和角度新三个方面理解。观点新是指你是否引入了新概念、是否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解、新的对策、新的方案。材料新是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案例、数据等是不是最新颖的,是不是第一手的调研材料。方法和角度新是指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角度、切入点与众不同。学生如果能够在以上三个方面中某个方面有所突破,选题就具备了一定的议论意义,就是对本学科理论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具体讲,从理论上把握选题意义,就是说明选题研究与先前的研究相比较有什么创新和突破,选题研究对学科本身的发展有何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

选题的实践意义主要就是阐述选题的实际应用价值,就是说明选题研究的结果或结论对某行业、产业、企业或者某区域、某部门会产生什么样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在什么层面上、在什么程度上对社会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3.研究现状的阐述

“研究现状”主要指两种“现状”:一是指选题的同类研究现状;二是指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如“湖北省文化软实力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这个选题,凡是研究湖北省软实力的就是同类研究,而研究别的区域或城市的软实力的就是相关研究。

把握选题研究现状要求研究者大范围的资料阅读和对与选题相关研究的长期关注。

研究动态的把握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一是归纳已有的定论:主要概括关于本课题已经产生了哪些有影响的、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认可的结论;二是认定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包括研究的起始时间、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以及研究的进展情况。三是审视研究方法:主要分析别的学者使用什么方法或从什么

角度研究本课题,比如比较法、归纳法、历史研究法、实证研究法(调查研究)或者是从哪些学科角度在研究。

研究现状综述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整体布局要合理:一般按先国外后国内、先早期后当今、先同类后相关的顺序进行;

2)述与评相结合:对学术界的观点既要有阐述,同时要进行归纳、分析、点评,一般不要采取简单列举的方式;

3)标明出处:对引述的观点要标明时间和出处;

4)权威性和经典型:引述的学术观点是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或独创性的观点。建议学生要注意学术观点发表刊物的权威性以及作者自身的学术背景。

三、关于论文整体架构

规范的本科生学位论文一般由摘要、关键词、绪论、正文、结语、参考文献、后记等部分组成。

1. 摘要

是报告、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一般学术论文摘要可分为报道性摘要和指示性摘要两大类。

报道性摘要又称为资料性摘要或情报性摘要,他抽象出研究成果的核心内容,如研究结论、新见解、新发现等。

指示性摘要或曰简介性摘要。就是扼要陈述研究的目的、主要论点、探讨的范围、研究结果或结论等。

本科毕业论文的摘要一般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1)研究目的;2)研究意义;3)研究方法;4)基本观点.

本科毕业论文摘要基本要求:

1)准确性:真实而准确地反映论文的基本观点或核心内容;

2)简洁性:凝练,避免引申与注解。

3)客观性:采用第三人称过去式,不进行自我评价。如“文章对??进行了研究”“作者指出了????”。

2. 关键词:关键词具有概括和指示功能。一般以3-5个词语提示论文最主要论

点和文章的基本结构。

3.绪论

绪论也称序论、导论、导语、导言等,是论文的开头部分,其功能是为命题论证的展开做铺垫或引导,主要陈述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简述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简述与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

第三,说明本人的研究方法和角度;

第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4.正文

正文也称作本论,是论文的主干部分,命题的论证或问题的解决在本论部分进行。要注意各大小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或并列或递进,在结构上要有层次性、条理性,论证要有根有据,说理充分、紧扣论点(标题)。

5.结语

结语也称结论,是论文的收束部分,其内容常常设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指明正文部分已经解决的问题,或者对正文进行高度抽象的概

括,点明主要创新观点。

第二,说明自己的研究还未彻底解决的问题或者因时间、精力限制未曾

涉及的方面。

第三,对正文部分某一命题进行补充说明,但一般不再展开讨论。

6.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般由序号、作者、文献名、文献标识码、出处、时间、起止页码等内容构成。参考文献的写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应性:如果引述了其他学者的观点或资料,应在文中相应位置进行标注(上标),文尾参考文献排列顺序应与文中标注顺序对应。

2)规范性:参考文献应按规范写作。例如

[1] 熊元斌.旅游营销策划与理论实务[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06-209.

[2] 李彦亮.文化营销理论发展及其必然趁势[J].中国市场,2006(3):98-99.

[3] 奚婷.旅游圣地:汤池温泉让人神往[OL] .人民网,2007-11-6.

[4] 王予,徐基建.“旅游大鳄”曹江城:搅动两春水[N].楚天都市报,2006-2-15.

3)权威性:参考文献的权威性体现在时间上的时限性、作者的学术地位、

文献发表刊物或出版社的权威性,反映出你的论文引证的资料或观点是最新的、在当今学术界有影响力,以提高文章的论述力度。

第6篇

关键词:课程项目;功能材料;工程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90-02

一、引言

我国传统的通识教育过于强调基础科学理论,弱化专业内容和工程实践,企业普遍反映毕业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西方国家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实践,成果丰富,其中尤以工程教育模式更为突出。它是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从科研到运行为生命周期,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以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做中学”是工程教育改革的战略之一,中国教育部于2008年开始组织课题组进行试点。

《功能材料》是一门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体现。本文就是根据这一实际需要,适应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素质教育,满足培养综合性、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就工程教育模式下《功能材料》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教学实践进行探究。

二、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功能材料》课程的依据

将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功能材料》课程,符合高等院校工程教育培养的目标要求。工程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通过选取项目创设情景,协作学生学习开展教学,通过完成项目达到意义建构,通过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充分体现我院以研究型和应用型人培养为目标的教育特点。

功能材料作为能源、计算机、通讯、电子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近年来已成为材料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新型功能材料正在众多不同领域对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目前根据我院2009版新大纲要求,《功能材料》课程涉及面广、头绪多、内容繁杂、系统性不强,而且课程的理论教学时数相对较少。如果还像以前一样照本宣科,在课堂上根本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事实也证明,按照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的应用能力也比较差,不能达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标准。

三、工程教育模式应用于《功能材料》教学的实践

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开展项目式教学,能使学生亲身经历产品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项目开发生命周期,在与课程紧密联系的项目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1.构思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选取研究项目。课程研究项目是《功能材料》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课程研究项目,学生可以深入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提高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2.课程研究项目设计

为了实现项目教学目标,我院设计了《功能材料》课程研究项目指导书,主要内容包括:①项目的题目;②项目组成员;③项目的研究背景及意义;④项目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⑤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或研究工具等;⑥项目主要的日程安排或时间节点;⑦主要参考文献。让学生在完成研究项目指导计划书的过程中掌握项目所包含的理论知识,真正实现“做中学”。

3.任务实现

教师经过简单的理论介绍和导入之后,带领学生实施项目,鼓励学生自己选取感兴趣的项目。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最多3个学生),每一小组选出一个组长,全面负责该组的任务。所有环节任务的实现都靠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

研究项目选取的难易程度,研究内容的多少,都会影响到每组的最终成绩。每个小组要在项目报告中标明每个人在总体工作中的贡献和工作比例,或者每个人负责的内容。

4.成果展示

所有的项目都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对教师和全体学生进行演示汇报。演示汇报的主要目的是让教师和其他学生了解各组的工作和研究成果。小组的学生都要在台前汇报,汇报前由教师指定主汇报人。每个项目演示汇报时间不超过10分钟,另外有5分钟的提问时间。每个组必须严格控制演示时间,超过时间1分钟以上要扣分。

不同项目的设定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便于开展个性化、差异化教学。通过个体和合作的形式进行项目学习和实训,学生不仅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合作、沟通和组织能力。项目完成后的及时反馈,又有利于学生间经验的分享。该模式构建出一个开放性、研究性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四、在工程教育模式下教师的角色

将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功能材料”课程,有利于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要将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课程教学,教师必须结合院校教学实际,以及本校学生的知识层次、结构能力,合理制定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论结合实践,设计工程项目,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原则。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知识、提高理论层次和教学水平的过程,也是工程教育的具体体现。这个过程有利于进行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设计经验和教学组织能力,而且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

五、结语

《功能材料》课程结合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本质性理解,促使学生结合课程主动考虑并构思满足要求的设计,设计的任务紧扣《功能材料》课程的核心内容,并具有丰富的题材和多样的结果。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系统调控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查找书籍资料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会关注科技发展,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系统调控能力。

参考文献:

[1]殷景华等.功能材料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出版社,2002.

[2]郑昌琼,冉均国.新型无机材料[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田莳.功能材料[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

[4]马如璋.功能材料学导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

[5]李玲,向航.功能材料与纳米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6]贡长生,张克立.新型功能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7]李俊寿.新材料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8]宋英等.《功能陶瓷材料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9).

[9]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10]贡亚丽.“CDIO”模式在《EDA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9,(31).

第7篇

关键词: 毕业论文 工科大学生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自1981年全国实行学位制度以来,本科毕业生都要通过撰写毕业论文这关,以获得学位。对于工科大学生而言,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和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解决和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是训练学生独立工作和思考问题,参与科技创新及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实践环节。但近年来由于受到高校扩招、学生面试、就业等因素的冲击,教学质量持续下降。因此,如何做好毕业论文工作,与时俱进,是工科大学教学环节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工科毕业论文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毕业生频繁就业面试,严重影响毕业论文工作正常进行。

工科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包括选题、文献综述、开题、实验、论证、撰写论文、答辩等诸多环节,通常博士生、硕士生完成相同工作,需要2年以上时间,而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学期,所有事务必须在短短4个月内完成,然而在此期间不少学生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参加各种社会考试、面试及找工作上,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的各项工作,而学校也往往会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暗中降低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这样就导致了论文质量的严重下滑。以我的工作实践为例,2006届到2011届染整专业本科毕业生进实验室工作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中不难看出,学生实验时间逐年下降,工科毕业论文多属科学研究型或技术应用型,必须进行大量实验,摸索研究,充分论证。课题实验时间过短,一方面将导致无法完成既定任务,另一方面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给高校的教学和学生本人能力的培养造成极大损失。

2.资金设备短缺,难以达到课题创新性要求。

总书记在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要以系统的观点统筹小学、中学、大学直到就业等各个环节,形成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有效机制”。[1]

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教学当之无愧是最重要的环节,而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又直接反映了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成败,所以指导教师制定课题应充分考虑实用性,强调创新性。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课题既刻板又重复,究其原因主要是实验室条件及经费的限制。如今学科交错现象在毕业论文中屡见不鲜,不少指导教师在制定课题时往往突破自己的专业领域,向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领域探索,这就导致原有的实验室条件难以支持课题进行,比如纺织专业实验室原本侧重于物理机械性能检测及织造工艺设计,但现在整个学科向材料及染整靠拢,进行新材料合成及应用时,只能借用设备,支付高昂的使用费。此外,本科毕业论文实验经费过于紧张,购买实验药品尚显不足,故难以对课题进行反复研究,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也无经费去加以解决,往往造成研究的中断、放弃,浪费了老师与学生的大量精力与时间。

市场经济下,不少高校为吸引生源,不惜负债经营,把学校扩建成豪华校区,据有关报导2002年底央属的76所高校贷款总额为88亿元,而至2005年底贷款总额已高达336亿元,2007年7月初,全国高校贷款总额已达到2500亿元左右[2]。高校负债扩建对高校日常教学造成许多不利影响,由于财务困难,不少地方高校在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等方面资金不足。这无形中就给课题创新性戴上了无法突破的桎梏。

3.高校学员扩招导致高素质教师资源缺乏。

从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发展为大众化教育的培养模式,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迅速增加,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速度却相对滞后。目前,不少专业师生比例失调,几年前每位教师指导3―5名学生,而如今增至8―10名,每位学生的面授指导时间成倍减少,而且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水平本就参差不齐,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能力存在极大差别,一旦教师指导的学生太多,工作上难免会顾此失彼,这势必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此外,很多学校都规定,同级学生的毕业课题不得彼此一致,每个教师在规定年限内不得重复以前的课题,如此可促进教师积极创新,但每年教师必须针对多个不同的新课题进行指导,所以工作负担很重。

4.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思想上认识不到位。

目前,由于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与教师的个人利益无太大联系,有些指导教师忙于私事,工作责任心不强,按照规定,毕业论文期间,教师每天至少有两个学时用于指导学生,但如今大多数高校教师很难达到这一要求,甚至有少数教师把往届的毕业论文直接交给学生抄袭,或者根本不指导,任由学生“发挥”,等等,造成严重后果。近年来实验室爆炸、灼伤、电击等事例屡有发生。而院校领导对指导教师管理相对松散,学院负责人往往对指导老师仅要求按时上交材料,至于材料的来源,质量如何,并不关心。就学生方面而言,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加上求职、网游和拜金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毕业论文往往持消极应付的态度。所撰写的毕业论文如同“行尸走肉”,缺乏必要的“灵魂”,有的甚至直接抄袭或请人。“打假斗士”方舟子曾说:“毕业论文是刺激造假的温床。”大量的本科毕业论文导致了教育繁荣的假象,实际上却存在相当数量的糟粕,由此引发了本科毕业论文有没有必要存在的讨论。华中师范大学涂艳国教授建议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并非必不可少。在美国,不仅本科生不写毕业论文,连硕士生都不用写毕业论文。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可能是大势所趋。”根据中国青年报在2007年的网络调查显示,有42.5%的人赞成取消本科毕业论文[3]。毕业论文成绩如同学生的各科学习成绩,如果仅仅是因为学生就业压力大,就可降低标准,甚至是干脆取消,那么学生在校的学分制度是不是也可以取消?是不是学生的学科成绩不合格,也可以降低标准让其顺利毕业?退一步说,取消了毕业论文,给学生一个学期的时间去找工作,学生就可以顺利就业吗?

二、提高工科毕业论文工作质量的对策措施

1.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提前进入毕业论文阶段。

针对毕业论文工作中出现的时间冲突问题,不少院校进行了教学改革,大四上学期课程快结束时就开始布置毕业论文工作,放寒假前学生已经选好题目,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利用寒假期间查找资料,开学时上交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但这种做法仍有很大的不足之处,首先期末是同学们复习功课,迎接期末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时刻;其次,学生离开学校后,对于文献的查找相当困难,无论网络,还是当地图书馆都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帮助;再次,大多数同学放寒假都必须回家过年,活动很多,要求同学们静下心来做学问实在勉为其难;最后,即使学生在期末下载打印出材料,带回家研习,但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得不到指导老师及时的解惑,也无法找资料释疑,容易造成瓶颈,难以继续下去,所以寄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寒假,可行性不高。我认为毕业论文工作应进一步提前,以错开学生应聘、就业时间,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日本学生大三末期开始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选择研究室,学校根据学生的志愿进行分配和调剂,一进入四年级,就到各自的研究室上班,学生一进入研究室就完全体会到一种学术研究的氛围,博士生、硕士生和四年本科生搭配形成梯队式结构。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加长毕业论文的时间。可以参考博士、硕士的培养方法,把课程教学与毕业论文合理搭配。以染整工程专业为例,公共基础课程如高数、英语等合并,全校所有专业合并,分班滚动开课,由各专业学生自行选择上课班级;专业基础课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可安排在第一两个学年内完成,所有专业选修课如染整机械、染整环保工程等则安排在第三学年。在第五学期开始就进行毕业论文工作,主要完成师生双选、选题、文献综述、初步确定研究方向。学生可根据指导教师要求或课题研究需要选择专业选修课,而教学院部也应该对选修课的设置进行优化,多开设一些前沿课程,如测配色技术、光化学技术,并将部分原有课程进行撤并,如生态纺织品检测与仪器分析,等等;第六学期完成开题工作,并初步进行实验尝试,验证其可行性;第七学期建立严格的实验实施方案,系统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的补充性实验,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扩大选题范围,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课题的创新性与实用性。

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所以毕业论文的选题要尽可能反映当代科技发展的水平,落后于时代的题目不能采用,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广泛地从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专业所处行业的生产实际、专业技术发展的最新领域中选题,使其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也可以引导学生到工厂调研,与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座谈,分析生产实际问题,确定研究方向。

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讲话中指出:“高水平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实验室的数量与水平是一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标志之一。”[4]毕业论文创新性成果得以实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状况,如果学校不重视实验室资源建设,就很难向大学生提供实际动手操作的条件和机会,这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也难以在科学研究领域占一席之地。因此,在实验设备上应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实验室环境,提高本科生实验经费标准,更好地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应加强生产企业、兄弟院校的联系,互通有无,确保毕业论文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高素质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引进高水平专业人士共同指导。

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5]目前,高校扩招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为缓解压力,不少高校大量引进教师,但部分教师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缺乏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因此,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不仅要培养他们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善于创造的本领,广博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及教学功力,更要培养他们爱岗、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和真挚的教育情感。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如今部分教师忙于拉关系、搞项目、开公司、为商人炒作,而给学生传道授业,却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上课时照本宣科,避重就轻,上一节课放一节课,或是干脆让他们的研究生给本科生上课。可以想象让这样的教师,即使是知名教授、社会达人,指导学生做论文,质量可想而知。大学四年是人生观形成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时期,指导教师的人格、品德、人生观、科研能力和学术精神能随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老师尚不爱岗敬业,学生又怎能健康成长,所以在指导教师的选用上决不能滥竽充数,必须制定严格的制度。要严格考查指导教师职称等级、实践能力及论文水平;对于其他工作比较繁忙的教师,不推荐其指导论文;限制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为2―4人;扩大指导教师选择范围,解决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可以聘用其他高校教师、离休教师、优秀博士生,甚至聘用企事业单位的高级工程师;打破专人指导的局限性,对于一些复杂的课题,可以多人联合指导,由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课题组,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弥补单个教师知识的缺陷,使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得到最专业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4.加强毕业论文的规范管理,严把答辩关,综合评定学员成绩。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指出:“要加强学风建设,坚决反对沽名钓誉、弄虚作假,大力倡导淡泊名利、科学严谨的学风,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学生养成勤奋好学、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严惩学术不端行为。”[6]良好学风的形成离不开严格的管理。毕业论文中,指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组织管理是保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各院(系)应层层负责,齐抓共管,加强过程化管理,抓好每一个环节。我们要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的作用,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全程跟踪式检查和督导。

在论文选题阶段,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自身的兴趣出发,进行双向选择。每个老师必须提供多于所带学生数的题目,由专门成立的毕业论文选题专家组,对每一个题目的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进行分析、审核,在内容上严格保证工作量、难度和质量。学生根据兴趣、公布的题目、指导教师科研现状,填写2―3个志愿,再由老师选择学生,最后通过教研室进行调整。

在论文进行阶段,仿照博士、硕士培养方法,指导老师每周须组织学生开课题组组会,主要进行考勤、检查、答疑等工作,并做好记录,作为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同时学校须建设好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学生通过电子邮件、在线答疑等方式与指导老师联系。学院也应定期检查教师与学生双方面工作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在论文写作阶段,本科毕业论文应该注重实质,坚持原创,严禁找人、抄袭,凑字数。由于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没有撰写科技论文的经验,院系应用举办科技论文写作专题讲座或者直接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系统地向学生讲述论文写作需要注意的事项,指导教师在检查毕业论文时,严格把关,提高规范化程度。

在论文答辩时,推行学生答辩资格审查制,特别请专人进行外文摘要的评审,严把答辩关,对不遵守学校纪律,不符合答辩要求的学生,不允许答辩。答辩分组进行,导师一概回避,严格按程序进行,避免答辩走过场的现象。要加强公共监督,可以参照各种展览会的形式,将本专业学生分成3―4组,每组学员必须制作能反映课题意义、内容及成果的墙报,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张贴,并回答参观学生或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

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既要做到标准化,又要注意灵活化。缺乏统一的标准,就难以给出公平的成绩。为了避免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必须对评定标准进行统一规范。比如可以细化量化成绩如表1所示。

各工科院校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标准,但成绩的评定也不能僵硬地套搬标准,对于论文有重大突破,很高实用价值的学员应适当加分。可参照欧美学生论文考核的是4个方面:①论文的背景知识是否与专业相符,有何意义;②论文中应用了什么样的专业原理;③论文中得到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④论文有没有给出什么特别的个人建议和创意,由院系组织专家组综合评定成绩。

三、结语

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4号文件)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我们要认真贯彻教育部4号文件精神,充分认识搞好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共同努力,抓好毕业设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6-6-6.

[2]黄斌.浅议高等学校负债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11).

[3]王兴芳,国芳.本科毕业论文不写也罢?中国青年报,2007-12-17.

[4]周济.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演讲.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第3辑),2006.7.14.

[5].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8-31.

[6]袁贵仁.加强教育系统学风建设严惩学术不端行为.中国教育报,2011-2-12.

第8篇

关键词:粉体材料;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一、粉体材料工程课程设计设置的必要性

粉体材料工程是一门强调粉体的表征和制备以及粉末处理的科学和技术[1,2]。这里的粉体基本性质包括几何性质和力学性质。粉体处理加工过程包括制备、粉碎、分级、分离、输送、喂料、储存、转运、混合、造粒、计量、危害防治等[3]。目前开设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院校有中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以及合肥学院等。由于粉体材料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科研等联系紧密[4,5],由此,国内很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北方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开设了粉体材料工程及其课程设计。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粉体工程课程和其他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及相关实践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粉体材料加工的一些基本问题,了解粉体材料生产加工所需设备的原理和基本性能,选择设备的基本原则等,通过查找文献、标准、手册和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培养进行科技调研的能力。

二、现有粉体材料工程课程设计的模式及其弊端

目前国内大多数相关粉体材料课程设计均采用设计可行性报告的模式,即撰写工业上年产若干万吨某粉体材料的可行性报告,包括了课程设计的目的意义,工艺流程和参数设计、设备选型、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环境保护评价、参考文献和小结。一般要求学生完成设计说明书一份、生产工艺流程图一份、设备平面布置图一份。虽然这样的课程设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关于粉体的操作单元及工业生产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训练,但这种模式仍存在以下弊端。1.相关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未能通过直接的实践掌握粉体各处理单元的关键问题。2.设计报告工作量大,需要查阅大量相关手册、标准和文献。3.设计形式单一,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粉体处理各环节的关键参数;不能将粉体的理论性质和操作处理单元有效合二为一。

三、粉体材料工程课程设计改革及实施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作者三年来的教学经验,拟对该课程设计实行如下改革:1.理论设计与实践相结合,给出课程设计的任务,根据对产品的要求,设计工艺流程,根据流程选择实验设备,制定设备的工作参数,并制备出产品。2.依托北方民族大学的省部共建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宁夏分析测试中心等,利用上述平台所具有的完备的实验设备与仪器,开展多样化的创新设计。具体而言,课程设计可采用如下实施方案:1.教师通过调研当地及周边地区粉体生产的厂家,了解粉体种类的市场需求,了解现有生产工艺,了解粉体生产和处理厂家困难和需要;结合现有实验条件制定课程设计的任务书。宁夏及其周边的粉体生产厂家有中色(宁夏)东方集团、艾森达新材料、丰联粉体、嘉丰化工等厂家生产的金属、陶瓷、氧化物、聚合物等粉体,产品种类多,质量好,工艺成熟,市场占有率大,可作为学生课程设计的参考。2.下达任务书,根据任务书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流程,工艺参数,选择适宜的实验设备,实施实验。依据所选用的粉体种类,选择合适的生产方法。化学法制备需要用到反应釜,机械破碎粉磨则需要用到破碎机和粉磨机等,如颚式破碎机、雷蒙磨、搅拌磨、高能球磨机等,分级与分离单元可采用气流粉碎机、造粒单元可采用喷雾造粒等。3.表征产品的几何性质和理化性质,对比不同工艺所得产品的性质,改进设计方案。粉体粒度、比表面积、形貌、成分/物相等性质依次采用激光粒度仪、比表面测定仪、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的等手段表征。依据表征结果,调整有关参数设置。4.总结产品性能和改进后的方案,完成课程设计报告、答辩。

四、粉体材料工程课程设计成绩评定

教师提供若干种备选课题,学生分组后分工合作完成。成绩的评定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参与度。每组成员4-6人,每人负责理论设计和试验的一部分,每位成员不但要保质保量完成自己所负责的那一部分,还需熟知全局的设计方案和实施过程。(2)设计任务完成程度。根据教师下达的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完成理论设计和产品制备,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提交附件—工艺流程图和设备平面布置图。(3)课程设计报告撰写质量。依据教师提供的模板,课程设计报告格式须规范,语言、标点、图表、公式、参考文献等均参照《北方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课程设计报告内容须完整,包括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引言、工艺参数和流程设计、产品性能检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结论、参考文献等。(4)实验方案创新性。查阅文献,了解所选粉体的发展现状和研究动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探究方案。(5)产品的性能优劣。所得产品是否达到任务书所规定的技术要求。如果未达到,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五、结语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方案,使学生将粉体相关理论知识与粉体生产的实践环节通过直接的试验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掌握粉体各处理单元的关键问题。通过方案设计、实验室试制、性能检测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粉体产品生产的一般方法。同时通过查找文献和相关技术资料,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作者:海万秀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盖国胜.粉体工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周仕学,张鸣林.粉体工程导论[M].科学出版社,2010.

[3]张长森.粉体技术及设备[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第9篇

关键词:环境功能材料;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226-02

一、引言

在当今的世界,环境污染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制约着人类的发展。因此,用于环境保护的功能材料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环境功能材料是指具有独特化学、物理、生物性能,并有良好环境净化能力的新型材料。它们可以在经典的环境净化工艺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以为人类新的环境污染提供解决方案。为了使学生掌握好材料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为今后的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利用好环境功能材料治理环境污染打下前期基础,在环境专业中开设“环境功能材料”课程至关重要。但是,这门课的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这门课程内容涉及材料、化学、物理、环境、生物等多个领域,学习内容多、学时少。而且大部分的材料是学生日常不熟悉的,容易造成学习困难。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近几年来对本课程的教学体会阐述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与同行商榷。

二、将生活实际融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将直接关系到他们对这门课的掌握程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平时留心将环境功能材料有关的生活资料收集和整理出来,适时穿插到课程中去。例如,在讲到吸附材料或活性炭时,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常见的空气净化器以及厨房净水系统用的滤芯一般用的是什么材料?”让学生调研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在讲到汽车尾气净化材料时,可以让学生先去了解一下平时经常听到的“三效催化剂”到底能处理哪三种污染物,车子的性能与“三效催化剂”是否有关等问题,然后再对材料的组分和结构进行分析和讲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将环境功能材料的理论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易于接受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并能学以致用,使学生对环境相关的新材料产生强烈的亲切感,由此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主动学习这门课程。

三、成立兴趣小组,定期开展实验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可以通过自荐和推荐的方式将学习环境功能材料兴趣浓厚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由老师指导的兴趣小组,定期开展与课程相关的小型实验课题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积累了一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举行阶段性研究成果小型报告会,锻炼学生的讲演能力,同时增加成就感。报告会要适当邀请环境功能材料专业老师、研究人员和学院相关领导参加。例如,利用业余时间,让兴趣小组的学生针对当前某种典型的水或大气污染,基于某种环境功能材料设计实验方案来治理或解决这种污染,对所选择的环境功能材料进行适当的改性或结构优化,并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最后将所得到的改性材料尽可能做到一个简单的小产品中,实现更高的污染物去除能力。如果效果理想的话,可以让他们参加校级或市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比赛,或将最终的成果写成。实践证明,这些有针对性的、趣味性的小项目研究和实验,不仅提高了兴趣小组学生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带动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环境功能材料课程中,有些章节比如多孔材料的内部结构,一些微观概念和理论相对比较晦涩难懂,某些微观过程也很难理解。因此,我们需要适时地引入多媒体教案。例如,分子筛的结构和种类,微观结构相对比较抽象,学生仅凭想象很难判断。多媒体课件能以立体图来表现,使其“具现化”,这对学生来说就容易理解多了;再如,讲到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原理的时候,由于内容抽象,老师在讲解时很难解释清楚,为了清晰地阐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动画的表现形式,以两个钠离子交换一个镁离子软化水质为例来展示交换过程。课件具体设计时,首先显示出离子树脂上的钠离子,当含有镁离子的流体通过时,两个钠离子就会与一个镁离子交换,随后钠离子随流体流出。这样直观的画面展示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扩大了宏观视野,同时也强化了直观效果。

五、建立合理科学的考评体系

新教育观念下,理论联系实际地探索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实用性的考评体系是一大重点。其实,考试只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并不是学生学习、老师教学、乃至学校和社会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最终目的。“环境功能材料”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更新快的特点。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用闭卷考试的传统评价形式很难合理科学地评价学生对“环境功能材料”这一课程的掌握程度。闭卷考试很容易使学生形成为考试过关而死记硬背的应试学习心态,为了能更好地避免这一消极现象,更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整个课程学习过程的表现、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本课程需要将考核方式进行细化,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考核的方式要加强多样性和实用性。例如,一些基础性的知识点可以利用较短的课堂时间通过随堂测验的考核方式来测验,并及时给出相应的评价结果;为了加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期伊始即可布置开放性的研究型论文,这也将成为期末成绩考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在期末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将“学术报告会”也作为考评的一部分内容,既锻炼学生能力,也可节约老师的评阅时间,教师结合学生的讲演给课程论文评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自主设计实验过程,与授课教师讨论并提出可行的研究方案。合理科学的考核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锻炼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小结

环境功能材料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多学科交叉、综合发展的新学科。本文作者结合这几年对本课程的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浅谈几点体会和看法。笔者坚信,通过广大专业教师的不懈坚持和共同努力,不断总结经验、与时俱进,今后环境专业中“环境功能材料”课程的教学手段将更加丰富多彩,教学评价也更能反映学生实际情况,教学效果也必将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冯玉杰,孙晓君,刘俊峰.环境功能材料[M].第一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高如琴.《环境功能材料》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2,28(2):86-87.

[3]杨慧芬,陈淑祥,等.环境工程材料[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4]韩桂泉,李善忠,张东恩,等.开设环境材料课程的认识与体会[J].科技信息,2006,22(10):235-236.

[5]解念锁.环境材料学课程的和谐教学法[J].机械管理开发,2009,(04):153-154.

[6]刘佳,牛金海,齐岩.双语教学模式融入功能材料专业实验课的实践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167-168l.

[7]郭新立,王增梅,陈坚,等.新型功能材料的产业化发展趋势[J].功能材料信息,2013,(01):19-22.

[8]杨海燕,赵尧敏,李文卓.《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体会[J].广州化工,2012,(14):228-229.

[9]苏丽芬,夏茹,袁孝友,等.新能源材料导论――课程教学体会与探索[J].广东化工,2015,(12):228.

Some Opinions and Experience on Teaching of "Environmental Function Materials" Course

WANG Yan-gang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Architecture,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