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7 11:13: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

第1篇

(3)该实验所用的斜面坡度应_________些较好(选 “大”或“小”)(4)该实验所用的测量工具是 ______和 ______。五、计算题(6分+8分=14分)22、一列火车长200m,以72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为1.8km的大桥,问火车全部通过该大桥需要多长的时间?

23、近年来,某市区与周边城镇的道路相继改建成一、二级公路,大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方便,遗憾的是在某些岔路口,人车相撞的交通事故有所增加。有人猜想事故的出现与行人横过公路时的错误判断有关: (1)如图所示,某同学准备横过公路时,正好有一辆汽车从距岔路口100 m处以72 km/h 的速度驶过来,如果公路宽12m,问该同学以1.5m/s的步行速度能否在汽车到达岔路口前完全通过公路?

(2) 为了减少在岔路口发生人车相撞事故,请你向交警部门(或公路建设部门)、汽车司机或过路的行人,提出两项合理建议。

第2篇

      

        无

        (1)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1-5课) 无

        (3)八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6—10课) 无

        (5)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11-15课) 无

        (7)八年级语文(上)期中综合检测 无

        (9)八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16-20课) 无

        (11)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21—25课) 无

        (13)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26-30课) 无

        (15)八年级语文(上)期末综合检测(一) 无

        (17)八年级语文(上)期末综合检测(二) 无

        (19)八年级语文(上)期末综合检测(三) 无

        (25)八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全等三角形 无

        (27)八年级数学(上)第二单元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无

        (29)八年级数学(上)第三单元轴对称 无

        (31)八年级数学(上)第四单元等腰三角形 无

        (33)八年级数学(上)第五单元实数 无

        (35)八年级数学(上)期中综合测试 无

        (37)八年级数学(上)。第六单元一次函数(一) 无

        (39)八年级数学(上)第七单元一次函数(二) 无

        (41)八年级数学(上)第八单元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无

        (43)八年级数学(上)期末综合测试 无

        (49)八年级英语(上)第一单元(unit1—2) 无

        (51)八年级英语(上)第二单元(unit3--4) 无

        (53)八年级英语(上)第三单元(unit5-6) 无

        (55)八年级英语(上)期中测试(unit1-6) 无

        (59)八年级英语(上)第四单元(unit7-8) 无

        (61)八年级英语(上)第五单元(unit9—10) 无

        (63)八年级英语(上)第六单元(unit11—12) 无

        (65)八年级英语(上)期末测试(unit1—12) 无

        (75)八年级物理(上)第一单元机械运动 无

        (77)八年级物理(上)第二单元声现象 无

        (79)八年级物理(上)第三单元物态变化 无

        (81)八年级物理(上)期中综合检测(一) 无

        (83)八年级物理(上)期中综合检测(二) 无

        (85)八年级物理(上)第四单元光现象 无

        (87)八年级物理(上)第五单元透镜及其应用 无

        (89)八年级物理(上)第六单元质量与密度 无

        (91)八年级物理(上)期末综合检测(一) 无

        (93)八年级物理(上)期末综合检测(二) 无

 &n

bsp;      (99)八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无

        (101)八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无

        (103)八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新民民主义革命的兴起 无

        (105)八年级历史(上)期中综合检测(1—13课) 无

        (107)八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 无

        (109)八年级历史(上)第五单元的胜利 无

        (111)八年级历史(上)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 无

        (113)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无

        (115)八年级历史(上)期末综合检测(一) 无

        (117)八年级历史(上)期末综合检测(二) 无

        (123)八年级地理(上)中国的疆域和人口检测一 无

        (125)八年级地理(上)中国的疆域和人口测试二 无

        (127)八年级地理(上)中国的自然环境测试一 无

        (129)八年级地理(上)中国的自然环境测试二 无

        (131)八年级地理(上)期中综合测试一 无

        (133)八年级地理(上)期中综合测试二 无

        (135)八年级地理(上)中国的自然资源 无

        (137)八年级地理(上)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无

        (139)八年级地理(上)期末综合测试一 无

        (141)八年级地理(上)期末综合测试二 无

        (145)八年级生物(上)第一单元各种环境中生活的动物 无

        (147)八年级生物(上)第二单元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无

        (149)八年级生物(上)第三单元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无

        (151)八年级生物(上)期中测试 无

        (153)八年级生物(上)第四单元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无

        (155)八年级生物(上)第五单元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无

        (157)八年级生物(上)第六单元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无

        (159)八年级生物(上)第七单元认识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无

第3篇

本期主持人:陈玉中(简介见封二)

亲爱的同学:首先祝贺你顺利地进入了初中学习的中间地带——八年级。如果说七年级的学习生活对你来说是全新的,充满好奇与梦想,有的是新鲜与兴趣的话,那么八年级则可以说是熟面孔了。它也许不再让你感到新鲜和好奇,不再使你产生兴趣或激情,但你可要明白,八年级在整个初中阶段,乃至人的一生当中,都是极其关键的时期。因为它需要坚持,需要刻苦,需要努力,稍不留心就有滑坡的可能。所以,你得不被兴趣所左右,不被经验所桎梏,不被负担给压趴,要做一名沿着崎岖山路勇于攀登的人。

语文学习也是如此。经过七年级的学习,你已经熟悉了初中语文课本的编排体系,知晓了初中语文学习的特点,掌握了初中语文学习的一般方法。但你可要明白,知识永远是新的,方法不可以一成不变。你得根据每个单元学习的实际内容,结合自己的知识需求,采取灵活多样、俭省高效的方法投入到新的语文学习之中。譬如即将开始学习的第一、二单元,老师建议你不妨尝试一下“诵读品思,实践探究”的方法,理由如下:

首先,在这两个单元“范文阅读” 和“诵读欣赏”栏目所选的文本中,诗歌占了总篇目的主要席位,其中“古体诗”五首、“新诗”三首、“歌词”两首。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语言精练,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为此,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吟诵品思。只有反复地吟诵,才能体味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只有在反复吟诵中加以品思,才能准确地理解诗歌意象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寓意。当然,散文和小说等也需要诵读。

其次,在第一单元的“范文阅读”中,编者选录了《〈组歌〉两首》和电视文学剧本《〈〉节选》;“口语交际”设计的是“当一次主持人”,第二单元安排了“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语文实践活动。不用说,“当一次主持人”和“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跳出课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语文实践;就是选录的《〈组歌〉两首》和电视文学剧本《〈〉节选》的学习,也需要走出文本,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组歌·不怕远征难》是为纪念胜利30周年,由萧华等人创作的大型叙事组歌,共由十个乐章组成,艺术地再现了从撤离苏区到胜利会师途中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了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在学习时,一方面要配合单元主题对节选的两个乐章的歌词进行诵读欣赏,体会其所表现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信念坚定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学唱这篇组歌,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进行组歌演唱排练,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汇报演出,以更好地感受史诗的音乐美、情感美和品质美。至于电视文学剧本《〈〉节选》,则可以结合观看电视剧、开展视评讨论会等语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或主题的理解。

第4篇

那么,怎样的复习课才是成功的呢?我认为,一节好的复习课,不仅在于让学生记住了若干知识点,还在于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积极的情感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进一步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一、搭建知识树,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和网络化

历史是由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构成的,这些知识点构成了一个个历史事件,而一切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前因后果。由此形成了一条隐含于历史表象之下的基本线索。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把握主线,将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由点成线,再由线带点,使历史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再用知识树的方式,实现历史知识的网络化。

在这里,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可整理出如下的基本线索:

这样,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近代中国的两条线索:侵略史与抗争史。这条线索构成了这一单元的主干。通过这一过程,实现了对知识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还教给学生一种科学、有效地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和历史意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二、加强横向联系,培养历史思维

在中国近代史中,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国发生的每一件事,与世界历史进程息息相关。所以,加强中外历史横向对比,对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意识和大局观,进而培养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里,同样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通过这组图示,将同一时期中外主要大事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中外历史的联系,从而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有效分解难点,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英国发动的根本原因、为什么第二次是的继续、为什么《》中日本提出在中国设厂等一系列难点问题。

(2)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而中国的封建制度日渐衰落,这种战争,是一种先进的制度对一场落后的制度的战争,正因为如此,近代中国的失败就成为一种必然。

这样,我们完成了一节复习课的第二个步骤,通过中外历史对比,不仅实现对知识的重新整合,更是使知识由薄到厚,由表及里的过程。

三、挖掘隐性知识,进行情感熏陶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学习历史的最大价值,不仅在于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更在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即“以史为鉴”,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因此,在复习课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完成情感目标,是复习课的教学任务之一,也是复习课的难点。

这里,我仍然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结合前面形成的知识网络,教师进行适当的铺垫和引导,帮助学生认识两个问题:

(1)既然落后是失败的根源,那如何做才能不让历史重演?

(2)为什么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只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灭亡?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权益,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了本单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第5篇

下面,老师就结合八年级的第一、二单元,说说这个问题。

首先,要从课文的学习中,汲取强大的正能量。

八年级语文第一、二单元为我们安排了两个主题:一是之歌,二是爱国情怀。第一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围绕人类“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艰苦卓绝的来展开的,不管是诗歌、歌词,还是回忆录、小说和剧本,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拂去岁月的云烟,积淀下来的是一种精神财富,即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具备愈挫愈勇的乐观、豪迈、顽强的精神与智慧。这难道不也是我们学习上需要具备的精神品质吗?

第二单元的课文里,“抵得上五个师”的钱学森克服重重困难,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几颗小小的枣核,凝聚的是海外华人一片深厚的爱国之情;齐国的政治家晏子出使楚国,凭着自己高超的语言艺术和过人的才智,维护了齐国和自身的尊严;在都德笔下,语言成了“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成了法国沦陷区人民强大的精神力量;《古诗四首》里,杜甫的家国情怀,杜牧的忧国之心,陆游的老而弥坚,文天祥的至死不渝,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感悟。学习上日常的小道理要懂,做人的大道理更要懂。其实,爱自己的国家也是我们勤奋学习的动力。只有视野高阔,人生的路才能走得正,走得远!

第二,要在课文的学习中,体味体裁的多样性和方法的丰富性。

这两个单元中,有外国作品,有中国作品;有古代作品,有现代作品;有纪实作品,有文学作品,并且文学作品体裁齐全,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我们可以学习并尝试用不同的体裁去表达同样的主题,让我们的笔触灵动起来。同学们尤其要关注一下《〈〉节选》的写法,这是一个剧本的节选,它更重视画面的构建和言语、动作的呈现,以此来展示故事,表现人物。我们不妨据此学习写小剧本或者课本剧,这样也可以让我们的写作达到形象逼真的境界。

在写作方法上,我们要重视吸纳《老山界》中环境烘托的写法、《枣核》中以小见大的写法和《最后一课》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三,重点学习诗歌语言的凝练传神和小说语言的个性化。

语言既是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高尔基语),也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点。在这两个单元中,我们要重点品味诗歌和小说的语言。诗歌语言的鉴赏重点在于炼字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如,《七律・》中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暖”和“寒”这一对体现心理感受的形容词,还要关注“只”和“尽”这两个体现范围的副词。要结合语境,弄明白词语运用所涉及的对象,既要明白其基本义,更要知道它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从而明白诗歌凝练语言背后的无限意味。《七律・》颔联中带着夸张意味的比喻尤其值得咀嚼,那么大的山岭、山脉,在战士的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的细浪”和“滚动的泥丸”,这是多大的气魄啊!战士崇高的理想和藐视困难的乐观顽强,便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又如,《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我们如果不抓住“感时”“恨别”这样的关键词进行思考,如何能够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家国情怀?再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风吹雨”和《过零丁洋》中的“惶恐”“零丁”均有“双关”的用法,拓展了诗歌表现的“疆域”,有着时代和作者内在的沧桑感。

第6篇

[关键词]:衔接 学生心理 语言知识 学习方法 考试评价

新目标英语《Go For It》作为我市初中英语课改实验教材在诸多专家与一线教师的不同认识与体会中仅使用了一年后便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如今八年级的学生乃是这次课改中有幸接触两套新教材的宠儿。但要做好《Go For It》七年级教材和《New Standard English》八年级教材在教学中的衔接工作,我们还得花许多的心思。要做好《Go For It 》与《New Standard English》的衔接,我们首先要对两套教材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深入透彻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已有的材料以及对新知识的掌控。以下我们对两套教材进行分析。

《Go For It》教材的特点:

优点:本套教材图文并茂,版面设计充满新意,而且在内容和结构方面富有创意,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该教材实用性强,注重交际。每个单元的选材都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材编写紧紧地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针对中国学生学英语普遍存在的“聋哑病”,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听说读写材料。每个单元都有语言活动,且内容不同,形式多样.

不足:

1、新教材的操作难度大,课时不足,有效课程资源过少。

新目标英语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而且很多话题较新,教师处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尽管我们一直强调集体备课,但教师手头参考资料少,在备课时需要完全靠自己精心编排方能授课。再加上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不像以往那样知识体系性强,部分教师还不能完全适应。更何况教师除了写教案、上课、反思、还要批作业、听课、和学生谈心,还要应付各种检查等。教师真正能坐下来精心备课的时间太少了。没有空闲的时间,就不会有深层次的思考。

2、新教材的词汇量太大,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了教师的授课质量。

“新目标英语”第一册有词汇700个左右,第二册约450个,第三册约450个,第四册约400个, 第五册约500个,合计2500个。词汇量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不少单词的拼写太难,如gymnastics,Portuguese, Argentina,auditorium,exhibition,lemonade,requirement等等,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记忆起来很费劲。面对这么多令人望而生畏的单词,教师如果逼着学生机械地记忆,势必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乃至厌恶,稍有不慎就会使学生彻底放弃英语学习,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前途,这无形之中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新的压力。

《New Standard English》教材的特点:

1、教育理念先进科学

本套教材遵循国内外先进的外语教育思想与原则,充分体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倡导的外语教育理念。在编写原则上,遵循“题材—功能—结构—任务”的原则,为学习者努力营造语境,精心设计具有新颖性和可操作性的内容。教材的设计遵从语言教学规律,体现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教学内容和语言材料的取舍和安排,贴近学生生活,以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逐渐适当增加社会生活内容的比重,同时适当安排一些文学性的篇章。每册教材以主题为纲,以运用性任务为目的。词汇、语法项目和功能用语的选择和安排,均以主题为出发点,以运用英语的任务为形式。教材中的练习,按照真实运用性任务设计,避免了单纯的模仿和机械的重复以及脱离上下文的孤立猜选。全套教材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教材的编写以学生为中心,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兴趣特点设计大量语言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既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又遵循语言教学的理论,具有可操作性。

2、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有机结合

本套教材以开放和兼容的心态介绍外国文化,使学生从小就能放眼世界、扩大视野。同时在学生用书及教师用书的编写中,注意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如:在第二册第4模块 (Education) 介绍“希望工程”,要求学生向外国人介绍希望工程;第7 (Feelings and impressions)、12模块 (Manners and customs) 介绍“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问题”;第10模块 (Laoshe's teahouse) 介绍“老舍与《茶馆》”。第12模块要求为来中国的外国人编写一份礼貌须知。

本套教材还在每个模块设计“世界各地(Around the World)”的专栏,从世界的眼光(而不仅仅是从英语国家),或者中国的眼光,介绍世界文化。

本套教材在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了最有效的跨文化教育方法:体验法。在整套教材中设计了中外4个主人公和他们的朋友,很多课文介绍的是他们的国际交往,也有很多相关任务与活动是关于国际交往的,让学生通过体验同龄人的跨文化交往、体验自己亲身的跨文化交往,达到跨文化教育的目的。

3、 兴趣与意志力有机结合

本套教材注重教材的趣味性,在课文、学习活动、运用任务、练习活动、补充学习资源等各个方面,都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第二册第3模块 (Journey to space ) 的任务完成中,就让学生学习有关于星球的知识,在该模块中,学生对其他星球的神秘充满着好奇感与探索欲,因而在其充满兴趣的活动中,他们能更好地记忆单词,理解教材。

本套教材在坚持趣味性的同时,有意识地通过“学会学习(Learning to Learn)” 这一学习策略专栏,和一些专门的学习活动、运用任务,甚至一些课文(如第二册的第1模块),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所需的意志力。

要做好二套教材的衔接工作,使学生顺利的从《Go For It 》过渡到《New Standard English》,我们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心理的衔接

众所周知,英语是教学中比较困难、棘手的学科之一,为数不少的学生外语学习能力薄弱,外语成绩低下,一上英语课就心情烦躁、思维受抑,继而放弃外语学习。七年级学生,本来是满怀希望学好外语的,然而随着字母阶段的学习结束,他们的好奇心也随之而去。虽然《Go For It 》无论其在倡导和鼓励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念方面,还是在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中,都能巧妙地将话题、功能、结构和任务融为一体,更是形成了科学的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但毕竟这届学生多独生子女,《Go For It 》中大量的词汇使他们产生了畏难的情绪,怕背单词,怕吃苦,听课习惯和笔记习惯也不一定好,学习中遇到的接踵而来的困难和问题渐渐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相当数量的学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学习外语的材料,动摇了学习外语的决心,丧失了自信心,产生明显的心理抑制障碍,继而产生厌学、弃学的行为。

而如今为了适应《New Standard English》(八年级上)的教学,我们又不得不把七年级的两套不同教材中出现的词汇与语法点补充传授给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一定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还会让部分学生产生彷徨甚至抵触心理,以至更加地反感英语。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先帮助学生作好心理上的衔接。如种花需要土壤一样,我们的教学只有有了情感的土壤才能开出更艳丽的奇葩,这也是争取学生配合的前提和关键。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有效的学习和智力发展全赖于正常的心理活动,健康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均有助于促进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使人的潜能得以有效的发挥。反之,不健康的心理则会阻碍正常的学习活动,抑止人的潜能,乃至影响人的各个方面。所以,我们首先要多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补充这些知识的重要性与掌握这些知识的可行性,使他们在心理上有一个很好的衔接。

(二)、语言知识的衔接

元认知知识(metacognitive strategy)指学习者对语言本质和语言过程的看法和观念。它主要指学生对其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基础。学生在学习《Go For It 》的一年中心理上还不成熟,学习动机还不是很明确,学习有时凭兴趣,自觉性不强,在知识的记忆上记得快,由于不反复,忘得也快,自我反思的能力太薄弱,而且对英语学习缺乏一种持久而稳定的态度。所以在教学《New Standard English》(八年级上)时,要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八年级英语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所起的过渡作用,形成系统而完整的元认知结构。

其次,《Go For It 》与《New Standard English》(八年级上)在内容上还有不衔接的知识点。学完《Go For It 》(七)要过渡到《New Standard English》(八年级上),我们必须先教学一种词和一种时态,即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以及一般将来时的构成和应用。因为这两大知识点在《New Standard English》(八年级上)的Module 1中就已经出现,而学生对这两大知识点的认识几乎处于盲点,如不处理好对这两大知识点的教学,就会使以后的教学举步唯艰。在教学中我们还得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决不能因为赶教学进度而对两大知识点实行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流程。我们还是要按照对知识的呈现、操练、巩固和运用的顺序教学,以避免学生出现“吃夹生饭”。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只要作好这些知识的教学衔接,相信日后的教学定会顺畅得多!

(三)、重视英语学习方法指导,做好学习英语习惯的衔接

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y)指有助于语言学习的学习方法和行为,包括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y)和元认知策略(metcognitive strategy)。认知策略是指能直接促进语言学习的具体行为,元认知策略主要用来监控和管理语言学习的过程。其中认知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提高相辅相成。翻开《Go For It 》课本,不仅版面设计充满新意,而且在内容和结构方面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一拿到课本后都爱不释手,迫不及待地翻阅。每个单元的选材都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紧地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如第一册的十四个话题:认识新朋友、教室里的物品、家庭成员、食品、购物、电影、参加社团、生活习惯、学习科目、国家与语言都是学生熟悉的话题,生活中经常能碰到的事情,所以学生容易接受,学习热情自然也高。教材设计大多是听说读写材料。每个单元都有语言活动,且内容不同,形式多样,学生对这些活动充满兴趣,所以大家都能情绪高昂地参加pair work, group work, games等活动。学生们充满了自信,开心地练习说英语,教室里常常充满了欢歌笑语。

随着教与学环境的改变,八年级教学更富于指导性,学生的英语学习也更趋于个体化。相比于七年级,八年级英语教材无论从内容还是练习形式上,都有大幅度提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练习形式多样,读写要求更高。因此,教师在教学《New Standard English》(八年级上)时,我们可能更要注重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使他们形成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英语的习惯。我们要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预习。许多学生在七年级时未养成预习的习惯,但由于书本本身安排的步骤相对较清晰,学生即使不预习也能跟上教师的节奏。而《New Standard English》在教材的使用上则具取舍性和重组性。所以,教师从一开始,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把指导预习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指点预习方法,规范预习要求。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让学生搜集背景资料,借助工具书学习生词,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画出疑难等等。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课堂上对症解决,课后及时整理复习。

2、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英语课堂是教与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新知识的呈现尽量由旧到新,由学生观察分析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由于《New Standard English》中也有许多生单词,所以在教学阅读课文时,尽量多安排时间学生阅读,了解大意并复述课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结提问。在这一环节要注意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问的面要广。另外,还要指导学生课堂议论。课堂议论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老师领着讨论,必要时可进行课堂讨论,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发散性的思维能力,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最后要指导学生作好课堂笔记。

3、及时巩固复习。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包括口头作业(如朗读、背诵、会话、复述等)和笔头作业(如书面作业、书面表达等),及时整理总结,使课堂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巩固提高、形成能力。

4、指导学生开展英语第二课堂的活动。如唱英语歌、开英语晚会,演短剧,成立口语活动小组,组织书写和作文比赛等,寓教于乐,寓学于赛,造就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以巩固课堂所学和陶冶学生情操。

5、拓展课外阅读。《New Standard English》安排了Around the world 部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要激励学生拓展课外阅读,尤其是报刊阅读。通过泛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推荐好的英语读物及各种声光辅助教材,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利于提高学生视听英语的能力。

(四)、评价的衔接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多重性的形成性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学习情感的提高。在作业,课堂,单词小测,阶段测试,课外活动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找到成就感。

每一套教材我们在使用过程中都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时段,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我们实施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始终是不变的,那就是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参与以及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知识,更要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New Standard English》正是以此为教学宗旨的科学教材,所以,作为教师,我们更应在实践中遵循这一宗旨。尤其是八年级学生经历了更换教材的重大变化,我们更要竭尽全力做好衔接工作,以使学生在英语的海洋中能得到更多汲取知识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史耀芳.二十世纪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概述,心理科学,2001,24(5):586-590

[2]秦晓晴.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外语教学,1996,4:13-18

[3]梁仪.英语教学法研究.北京出班社,2002,4

[4]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第7篇

一、找准方向,集体备课

常言说:“团结就是力量”,“集体的智慧是不可战胜的”。为此,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确立了集体备课的制度,在教学中经常开展集体研讨,这样既能发挥教师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能发挥教师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便于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在集体备课时,我们安排一位教师主讲,讲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其他老师认真听,并深入探讨研究,最后集思广益,对上述内容进行补充完善。每节课后,备课组全体教师都要交流得失、解决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进一步的反思提升,力争使每节历史课都上得生动活泼、高效实用。

二、注重实际,研究实例

初中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他们认知水平不同、个性有别,因此再好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针对这些问题实例,我们注重搜集信息,积极研讨,本着“关注学生发展,张扬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新”的原则,努力教育学生,培优补差,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完美的人格。

三、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把课堂教学作为教研的主要阵地,狠抓课堂教学改革,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充分备课,熟练教材,讲课时充满激情,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2)讲课时有深度和广度,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使其享受学习的乐趣。(3)注意课本知识的有效拓展,引领学生联系实际、展望未来,使学生从历史课本中得到启示、学到道理。(4)每周都有一位教师公开上一节观摩课,其他教师听课,课后开展卓有成效的评课,探讨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供大家借鉴参考。

四、研究学生,提高效率

七、八年级时许多学生对历史课重视不够,基础比较差,到了九年级,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除了学习九年级历史课程外,还要全面复习其他学科知识、备战中考。为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一定要做到时时关注学生。例如,九年级开学之初,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们花大力气先对学生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教育,从学生的自身利益、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讲一些生动形象的历史小故事,让学生领悟人生的道理和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思想做通了,还要抓课堂。课堂上,我们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锐意进取,要求课堂活动人人参与,课堂板书人人记录,课后巩固人人过关。课外查阅资料人人动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培养兴趣、锻炼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学以致用。

五、研究中考,扎实备考

中招备考是九年级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一环。学生犹如希望之鸽,那么如何将他们放飞,让他们翱翔于知识的蓝天呢?做好复习备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中考复习,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经过多年的实践一致认为采取“三轮复习法”效果较好。

第一轮复习时紧扣课本,重点复习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具体方法是:老师按单元或专题先串讲基础知识,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整理、巩固所学知识。为便于老师了解情况,我们将学生编成复习小组。小组长负责帮助组员,老师监督帮助小组长,形成层层负责、互帮互带制,这样在复习过程中既省力又高效。

第二轮复习时要依据中考要求,复习《说明与检测》,有重点地进行查漏补缺。具体方法是: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优势,分工协作,各尽所能,依据中考题型,将《说明与检测》上的知识点设计成中考模拟题,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与此同时,备课组教师分专题整理知识,以供学生复习。例如,对资产阶级革命专题、中外改革专题、台湾专题、三次科技革命专题等,教师要进行全面的归纳总结,并设计成新题型。

第8篇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情境 创造性发问技巧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师生的双向交流仍是农村中学传授知识的主要方法,初中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进一步发展,使他们能够在观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处,能够较长时间地专注一件事,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与成人相比较少有保守性,喜欢进行奇特的幻想,在许多方面都有创新的见解。有效的发问技巧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成功教学的基础。陈龙安博士在《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一书中给我们综合归纳了创造性发问技巧有:假如、列举、比较、除了、可能、想象等六类。在此我谈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创造性发问技巧的运用与体会。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于“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采用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如讲《大变革的时代》时,我采取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商鞅,你该如何进行变法?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

课堂中教师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软性的,即没有固定唯一的答案,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想象、概括、发散,是一种横向的思维。另一种是硬性问题,是一种封闭性的问题,答案是有一定的“对”“错”,趋向于逻辑、精确、判断、推理、分析,是一种纵向的思维。提出问题的内容应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源于课本,所问问题应有一部分是学生学习的知识,这样就有了用武之地,用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的知识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高于课本是问题内容既有一定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思考。在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发问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现举例如下。

一、关于“假如”的问题

要求学生对一个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可以用人、地、事、时(现在、过去、未来)的假设发问。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劫难中的抗争》中“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子目时有学生发问:“假如不是,而是继续北上攻打清王朝,能不能清王朝的统治?”我没有立即下结论,而是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在热烈的讨论后得出一个认识:农民阶级由于受经济基础和阶级属性的制约,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但有助于学生学好第四课《》的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寻找问题的兴趣,也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关于“列举”的问题

举出符合某一条件或特性的人物或历史事件,越多越好。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一课时发问:“(1)中有哪些主要战役?涌现出哪些英雄人物?(2)结合史实说明中国胜利的原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爱国情感,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一问一答中进行了思想交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爱憎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关于“比较”的问题

就两项或多项资料事件的特征或关系比较其异同。在学习九年级上册《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一课时发问:日本的明治维新同俄国的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中国的有何异同?想一想,同样都是改革,中日两国为什么会出现迥然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力量对比、政策措施的实施、国际环境讨论等方面对比讨论,得出结论: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中国的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这为以后更好地理解胜利的原因做好了铺垫。

四、关于“除了”的问题

针对原来的资料和答案,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寻找不同的观点,得出正确结论。如在学习完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后,“贞观之治”评价唐太宗是重点和难点。在学生学完本单元的基础上发问:“除了‘贞观之治’之外,唐太宗还采取哪些措施?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进而得出正确结论:唐太宗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政策、对外交往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创造了盛世辉煌的唐帝国,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五、关于“可能”的问题

要求学生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作回顾与前瞻的了解。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时,我提问: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和危险?学生在分组讨论后得出许多种困难和危险:军队的围追堵截;分裂的恶行;气候恶劣;地形复杂;缺医少药;民族隔阂,语言不通,等等。我在高度肯定学生的同时,再设问:“又是如何克服困难走向胜利的?举例说明。”学生的回答更加踊跃,答案角度也更加广泛,所举的例子更加具体生动,许多来自课外读物。学生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学会了知识的迁移,懂得了知识的重组学会了初步的创新,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有利于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关于“想象”的问题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未来的事件。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一课时,让学生想象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状况,并用相关的影视资料描述出来,从而在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同学了解今天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

时代在发展,新课标为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历史教学的困境,教师的自觉实践至关重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更新,才能培养出具备人文素养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中学文科,2010.03.

第9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 新教材 创造性使用策略

初中历史与社会是开放型的课程,新教材改变了旧教材的“繁、难、偏、旧”的格局,体现了“精简出新”,更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也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必须进行再创造。教师的再创造能使课本上的知识真正“活”起来。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做到对教材文本的合理再创造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几种对教材文本的创造性使用策略。

一、运用多种手段整合教材文本

(一)前后调整对待教材文本

可以围绕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实际,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包括对材料的前后调整、轻重的对待等。如人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的“开放与交流”内容的教学中,就可以对教材进行“倒叙”处理。

第一步:出示两则材料(有关马可·波罗对泉州的描述和蕃客的墓碑在泉州的图片等)向学生提供窗口城市──泉州的图片,提问:材料与图片反映了元朝社会的哪一显著特点?这一特点还有哪些表现?

第二步:进行原因分析,为什么会形成这个特点?

在教学中,把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结合起来,用“倒叙”的方式展开教学,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理解本课的主题。

(二)确立主题利用教材文本

由于新课程的综合性与主题性,需要教师多方位地整合利用各种资源为“主题”服务,从而更好地进行“主题”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主要有以下版块:总标题、导语、子标题、阅读卡、课题活动(包括课内习题和自我测评)、综合探究课。把教材资源整合成主题进行教学,主要通过问题分析、活动讨论、总结归纳等方式将教材现有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引言与课后习题等资源进行整合运用。如人教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一课的教学,中国自后,在救亡图存的艰辛摸索中,逐渐汇入工业文明的大潮中。运用书本图片,进行以下讨论活动。

下列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取得的文明成就。

图一:同文馆旧址;图二:“皇帝倒了,辫子割了”:图三:学生印发的通告

1.图一中的这个机构创办于哪一时期?与先前的学校相比,其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2.图二集中反映了当时哪一重大事件?简要概述这一事件的主要成果。

3.图三集中反映了当时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有何标志性的意义?

4.对此谈谈你的感悟。

(三)趣味设计处理教材文本

趣味性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第四课“头脑中的变化”一目,教材从科学思想、民主观念的传播及妇女地位的提高等方面,展示了近代以来人们精神生活发生的变化教材内容少而单薄;“精神生活变化”相对于“物质生活的变化”更显抽象化,如不顾学生的切身体验,仅依据教材设计课堂教学,就可能会造成课堂中的容量偏少、氛围沉闷、内容生涩的现象,学生因缺乏新鲜感而兴趣不浓,为此对导入环节进行了这样设计:

一则征婚广告(提问:你见过的征婚广告是怎样的?)(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

[呈现]1902年《大公报》上刊登的一则征婚广告,“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要聘娶礼节悉照文明通例。”

[提问]注意这则征婚广告发生在时间?(1902年)征婚广告的内容和古代什么社会习俗形成鲜明对比?(呈现:缠足妇女图片和缠小足、无才便是德、聘娶按封建礼仪。)说明了什么?(清末以来,人们思想观念逐渐改变。)

此设计在补充教材的基础上,出色地完成了导入环节。效果远比教材原有的由第一课时物质生活变化引入,更具创新精神。本堂课的趣味性除靠文字材料体现外,还在教学中途的学生表演中进入。

二、根据不同内容拓展教材文本

(一)抽象教材文本——形象处理

人教版第七单元第四课“头脑中的变化”一目教材中提及“受民主观念的影响,妇女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奋力挣脱几千年来的陈规陋习,它们像套在人们身上的枷锁,摆脱它们才能争取个人应有的权利。”由于这一变化发生在20世纪初,现在的学生无从知情或一知半解,这时就需要丰富的史实资料帮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变化。而仅靠教材中的两张照片显然太狭隘了,我们还需要更多能说明问题的资料,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此设计中我补充了丰富的视频资料:《婚放》、《女权》,通过八分钟的播放,学生对当时女性地位的改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这一部分的改变,教师通过“取”视频,“舍”教材图片的处理,说明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完全可以找到比教材更好的教学素材,教学不必拘泥于教材,应依据课标充分挖掘素材,乃至选择素材。

(二)原有教材文本——联想引申

新教材在内容上很“精、简”,当教材文本提供的材料较为单一或是以例子出现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引申和展开联想。如在讲北京人的生活时,教材文本只讲了以周口店为例的北京人居住地概况,就指出他们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引申学生自己一天的生活情况,从而结合教材文本给定的材料联想当时北京人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并编成故事讲出来。最终让学生更深刻感受和体会当时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三)探索教材文本——丰富完善

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师生共同的探索和讨论,而新教材的编排在结论上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如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人民当家做主》中的第三框题《守望公共家园》主题是公民的民利及行使民利的有效途径。针对这一主题我设计了如下材料和问题。

小赵:“告诉你一个秘密:在这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中,镇政府的老李为了弟弟能当选为村委会主任,正在到处拉票,昨天,老李送给我爸爸一条毛毯,要我爸爸投他弟弟一票。”

小李:“有这事,我们去告他。”

小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我们是未成年人,别多管闲事。”

素材提出后,学生自学教材,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会与素材形成认知冲突:选举时拉票是否合法,未成年人能否管这事,能不能去告他。

……

(4)村委会主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你认为选村委会主任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5)如你爸爸也竞选村委会主任,但你觉得他并不是最理想的人选,你会怎么办?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确了如何使用好选举权,丰富了教材中选举权的内容。

三、立足现实素材整合教材文本

(一)关注社会热点焦点与教材文本整合

作为社会成员一部分的中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理所当然地希望了解这些,而且渴望倾吐和交流。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现实问题与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它们引进课堂。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精神状态积极、进取,甚至非常热烈,又可以以现实问题为媒介,引起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和问题的关注与探索。

如2008年正是美国总统大选的时期,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在历史课教学进入《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一课的学习。于是我顺其自然,请学生提出他们对美国大选感兴趣或是想了解的问题。

美国的总统选举制是怎么回事?

美国总统选举制起源于何时?

小布什是美国历史上第几任总统?

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是谁?

……

学生提出的问题恰好是人教版《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一课所能解答的,于是我提议学生自学课文,回答这些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具体情况。

当把大量学生熟悉的社会热点、焦点恰当地引进历史课堂后,历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沉寂、远古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富有时代感;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真正让历史与现实相通,因此使历史学习避免了“纸上谈兵”的窘境,从而变得有实际价值和作用。

(二)熟悉社会生活背景与教材文本整合

许多学生怕学历史与社会学不好的原因是:在绝大多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缺乏与所学历史内容相应的生活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创设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的情境,进行模仿性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获得一些真实体验,解决一些基本问题或者产生一些疑惑,从而能够部分理解历史,达到“顺应”的效果,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一课《早期爱情文明与城邦国家》课目时,我们设计了表演式案例。案例的情境是模仿“新闻会”的形式进行表演,我设计了两组新闻会。一组是伯利克里政府的会:4位同学经过课前准备,其中一人为主持人,其余3人为政府官员;全班同学为记者。先由主持人发言,再由政府官员介绍雅典民主制的情况,最后记者提问。另一组是斯巴达政府的“新闻会”也这样进行。在新闻会结束后,巩固拓展环节上,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古希腊城邦时期的人,你愿意生活在雅典还是斯巴达,并说明理由。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