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音标学习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7 11:13: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音标学习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音标学习计划

第1篇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 老年人;病因

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age,UGH)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上段和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1],是消化内科的急症。由于老年患者特有的身体特点,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及预后与青年患者有所不同。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老年患者经胃镜确诊者6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男38例,女22例,年龄60~81岁,平均72.6岁。60例患者根据呕血、便血的临床表现,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全部病例均经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检查诊断确诊,全部符合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并排除下消化道出血。

1.2 临床症状入院时有呕血、黑粪和(或)便血,大便潜血阳性,排除来自口、鼻、咽部及呼吸道出血,其中黑便34例,呕血8例,黑便+呕血13例,便血7例。估计出血量1000 m12例, 4例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22例在24 h内就诊,其余多在3 d内就诊。

1.3 治疗方法本组主要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患者入院后均绝对卧床休息,通过补充血容量、输全血或红细胞悬液,静脉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对于出血量大者可以使用垂体后叶素收缩内脏血管,降低门脉及侧支循环压力,如果有禁忌证可选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如醋酸身曲肽注射液(善宁)等。同时对合并慢性疾病者给予相应治疗。经内科治疗48 h后无效而且出血加重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2 结果

本组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为十二指肠溃疡18例,胃溃疡16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7例,复合溃疡6例。肿瘤7例,其他5例,1例未行胃镜检查,自动出院,未能明确诊断。老年组复合溃疡、胃溃疡、肿瘤高于非老年组(P

3 讨论

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仍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特别是胃溃疡多见,十二指肠溃疡所占比例明显下降;而中青年组十二指肠溃疡明显多于胃溃疡,与文献报道一致[2]。老年人胃溃疡增多的原因可能与老年人胃黏膜呈退行性变,血供不足致营养不良,分泌功能低下,使胃黏膜上皮细胞修复功能受损,胃黏膜屏障功能减退;胃黏膜的营养因子如胃泌素、表皮生长因子等的减少, 胃腔内H+浓度明显增高会使其反弥散增多,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致其防御能力减退有关[3,4]。同时,老年人动脉硬化等引起胃黏膜血流量减少,影响黏膜的再生修复亦是其原因之一。老年人常因其他疾病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对胃黏膜有明显损害,非甾体类药物致胃肠出血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 抑制环氧化酶-1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②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使血小板聚集减少,诱发出血;③ 异常增多的白三烯及氧自由基对黏膜有毒性作用;④削弱胃黏膜屏障,影响上皮细胞的修复功能;所以老年人尤其是有胃肠疾病者应慎用非甾体类药物,必要时可同时服用抑酸类药或胃黏膜保护剂以进行预防,警惕出血情况的出现。

急诊胃镜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意义重大,不但可确定有无活动性出血,还可对选择处理方法有指导意义[5]。急性胃黏膜病变诊断在急诊胃镜检查前非常困难,因病变浅,能在短时间内愈合,应用常规胃镜检查难以发现这种病变,急诊胃镜开展使急性胃黏膜病变诊断率显著提高。此外,急诊胃镜检查对选择处理上有指导意义,当发现出血病灶为癌肿引起者,需转外科治疗,但对急性胃黏膜病变多数用内科治疗,可镜下止血,如喷洒止血药物凝血酶等,常能很快控制出血。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特别是合并有其他疾病或由其他原发病所致者,故治疗上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在病因诊断及治疗的同时,应紧急处理上消化道出血。内科治疗主要是补充血容量,控制出血和再出血,及时输血输液,以维持有效血液循环量。凡受体阻滞剂甲氰咪呱和立止血对老年上消化道出血可作为首选药物,胃镜下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灌洗后局部喷洒凝血酶疗效肯定,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郑芝田.胃肠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1-307.

[2] 黎忠信,钟华志.1869例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8(1):19.

[3] 叶任高,陆再英,谢毅,等.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0.

第2篇

【摘要】 目的 对亚洲牛带绦虫成虫延伸因子-1(elongation factor 1, EF-1)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和免疫学初步研究。方法 将亚洲牛带绦虫成虫EF-1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ET-28a(+)中,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用异丙硫代-β-D半乳糖苷诱导表达,表达产物通过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鉴定,用镍离子金属螯合剂亲和层析柱进行纯化,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进行免疫学分析。结果 PCR、双酶切及DNA测序结果均表明重组质粒pET-28a(+)-EF-1构建成功。重组蛋白可被感染了亚洲牛带绦虫患者血清和猪血清识别,表明其具有免疫反应性。结论 亚洲牛带绦虫成虫EF-1基因可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获得具有免疫学活性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亚洲牛带绦虫;延伸因子-1;基因克隆;原核表达

ABSTRACT: Objective To clone and express the novel gene named elongation factor 1 (EF-1) of Taenia saginata asiatica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immunogenicity of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Methods By screening the full length cDNA plasmid library, the coding region of EF-1 was amplified with PCR, and cloned into the pro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pET-28a(+) and then expressed in E.coli BL21 with IPTG induction.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was detected by SDS-PAGE and purified by Ni-IDA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and its immunogenicity was analyzed by Western blotting. Results PCR, double enzyme digestion and DNA sequencing confirmed that the recombinant expression plasmid wa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Western blot analysis of EF-1 recombinant protein testified that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could be recognized by immunizing the serum of swine and patient, therefore indicating its immunogenicity. Conclusion A novel gene coding EF-1 of Taenia saginata asiatica was cloned and expressed successfully. The purified protein of EF-1 will be of importa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bi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gene.

KEY WORDS: Taenia saginata asiatica; elongation factor 1(EF-1); molecular cloning; prokaryotic expression

亚洲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 asiatica)是近30年来发现的一种成虫形态与牛带绦虫相似,而囊尾蚴却与猪囊尾蚴相似并以猪作为中间宿主的人体带绦虫。2006年我们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开展对亚洲牛带绦虫在分类地位、分子诊断和疫苗等方面的研究[1-4],为制定预防人体带绦虫病策略提供依据。本研究从亚洲牛带绦虫成虫cDNA质粒文库中筛选出一个延伸因子-1(elongation factor 1, EF-1)的同源基因,构建了pET-28a(+)-EF-1原核表达载体,并对其原核表达产物进行了初步的免疫学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血清来源

感染亚洲牛带绦虫猪血清由贵阳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提供,患者血清采自亚洲牛带绦虫流行区贵州省都匀市米秀乡,健康人血清由中山大学热带病重点实验室提供。

1.1.2 文库、质粒、菌株

虫体标本采自亚洲牛带绦虫流行区贵州省都匀市米秀乡,亚洲牛带绦虫成虫全长cDNA质粒文库的构建、EST测序及Unigene 分析与上海联合基因有限公司合作完成。原核表达质粒pET-28a(+)和大肠杆菌BL-21/DE3由中山医学院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保存。

1.1.3 主要试剂和工具酶

Ex Taq酶(含dNTP)、EcoRⅠ、XhoⅠ、T4 DNA连接酶及DNA标准(DL2000)均购自大连宝生物工程公司;异丙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购自美国Promega公司;Ni-IDA Agarose(cat No:69670)购自美国Novagen公司;蛋白分子量标准购自立陶宛MBI公司;DNA凝胶回收试剂盒、质粒纯化试剂盒购自北京赛百盛基因公司;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山羊抗猪IgG二抗、DAB(3,3二氨基联苯胺)显色试剂盒均购自武汉博士德有限公司;PVDF膜购自Millipore公司;TMB显色试剂盒购自美国BD公司;SDS、丙烯酰胺、亚甲叉双丙烯酰胺、过硫酸胺、尿素等试剂均购自上海申友生物科技公司。

1.1.4 引物合成和DNA测序

基因扩增引物和重组质粒DNA测序由Invitrogen上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

1.2 方法

1.2.1 EF-1基因的识别

将获得的亚洲牛带绦虫unigene进行Blastx分析,获得编码亚洲带绦虫成虫延伸因子-1基因文库质粒编号为T.a HC23-E9,GenBank登录号为EF420501的同源基因;并通过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蛋白分析专家系统(ExPASY, ca.expasy.org/)预测其理化特性。

1.2.2 EF-1基因的扩增 根据已获得的EF-1编码序列,利用DNAClub和PCRdesign设计引物。上游引物:CTAGAATTCATGGAGTGTGCGTTGAAGTTC,带EcoRⅠ酶切位点;下游引物:GGGCTCGAGTTACAATTTGTTGAAGGAAG,带XhoⅠ酶切位点。以亚洲牛带绦虫成虫cDNA文库中EF-1基因的克隆质粒为模板,94 ℃预变性5 min后,热循环参数为94 ℃ 1 min,57 ℃ 1 min,72 ℃ 1 min,共35个循环,最后72 ℃延伸10 min。PCR产物10 g/L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

1.2.3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EF-1]的构建及鉴定

将PCR产物和原核表达质粒pET-28a(+)经EcoRⅠ、XhoⅠ双酶切后回收,连接、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卡那霉素筛选阳性克隆。对阳性克隆提取质粒进行PCR、双酶切和测序鉴定。

1.2.4 重组蛋白的表达

将确定能表达重组蛋白的单菌落接种于5 mL LB培养基中,过夜培养后1∶100转接到1 000 mL培养基中,培养至A600约为0.6时加入IPTG至终浓度为1 mmol/L,28 ℃、250 r/min进行诱导。诱导4 h后离心收菌,用SDS-PAGE检测蛋白质的表达。

1.2.5 菌体的裂解、重组蛋白可溶性判断及待纯化融合蛋白上清的制备

取单菌落接种于1 000 mL含卡那霉素的LB培养基中,37 ℃震荡培养至A600为0.6时,加入IPTG使其终浓度为1 mmol/L,28 ℃震荡培养4 h,4 ℃离心(6 000 g×10 min),收集菌液,按文献[5]的方法,每克菌(湿重)加入3 mL裂解缓冲液,重悬细菌沉淀,裂解液冰上超声破碎(160 W,超声1 s,停2 s,超声5 min),4 ℃ 13 000r/min离心20 min,收集上清和沉淀,分别取上清10 μL加入4×SDS上样缓冲液和沉淀微量加1×SDS上样缓冲液,煮沸5-10 min后行150 g/L SDS-PAGE判断重组蛋白的可溶性。

1.2.6 尿素变性纯化重组蛋白

在得到的包涵体(超声后沉淀)中加入A液10 mL重悬,4 ℃ 12 000 r/min离心15 min,弃上清,重复2次,再用B液洗涤1次,4 ℃ 6 000 r/min离心15 min。将洗涤后的包涵体沉淀加入8 mol/L尿素(溶于基础液)18 mL放置1 h左右,沉淀完全溶解,溶液清亮透明。采用透析法,逐步降低尿素浓度(8-6-5-4-3-2-1 mol/L PBS溶液)。

1.2.7 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蛋白的免疫反应性

将纯化的蛋白进行120 g/L SDS-PAGE电泳,使用电转移仪于100 V冰浴转印1.5 h,将蛋白转移至PVDF膜上,将含预染蛋白Marker条带剪下,PVDF膜转入感染亚洲牛带绦虫猪和患者血清中(1∶100稀释),室温孵育2 h,PBS洗涤3次,每次5 min。然后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山羊抗猪和抗人IgG(1∶2 000稀释),室温孵育1 h,PBS洗涤3次,每次5 min,DAB显色至出现目的条带,超纯水终止反应[6]。

2 结 果

2.1 生物信息学分析

该基因与细粒棘球绦虫EF-1基因(登录号为AAF641192.1)的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达87%,相似性达91%;全长988 bp,编码区67-868,编码269个氨基酸。理论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是28 067.8 u和4.88[7]。

2.2 原核重组质粒的鉴定

将重组质粒进行PCR和双酶切鉴定,产物进行10 g/L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在500-1 000 bp之间有一清晰的条带,与目的基因的大小基本相符,证明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图1)。

2.3 蛋白表达纯化结果

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转化到E.Coli BL-21/DE3中表达,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如图2中第4、5泳道所示,大约在34 ku左右处出现表达条带,与目的蛋白分子量基本相符。通过破包涵体,将蛋白进行纯化,结果如图2中第6、7泳道所示,其位置与目的蛋白相符,证明目的蛋白纯化成功。

2.4 Western blotting鉴定

感染亚洲牛带绦虫的猪血清以及感染亚洲牛带绦虫的患者血清对纯化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均显示出清晰的条带(图3)。

3 讨论

研究表明,EF-1是一种在细胞内普遍存在且大量表达的多聚体核糖体蛋白质,在基因表达、翻译过程中起重要作用[8]。EF-1可能由α、β、γ、δ四个亚基组成,其中EF-1α属于G蛋白家族,它和氨酰tRNA、GTP一起组成复合体,通过正确地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和tRNA上的反密码子,负责转运氨酰tRNA 到80S核糖体,并具有低水平GTP酶的活性。EF-1β具有鸟苷酸交换活性,在EF-1α从核糖体离开并且构象由GDP形式变成GTP准备与新的AA-tRNA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EF-1β作为催化剂。EF-1γ常与EF-1β形成复合物,具有增加后者鸟苷酸交换的功能。至少在脊椎动物中,EF-1还有第四个亚基EF-1δ,尤其在其羧基端与EF-1β具有同源性,而在氨基端无同源性,表明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9-10]。我们从亚洲牛带绦虫cDNA文库中识别出了一个EF-1的全长编码基因,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细粒棘球绦虫的EF-1基因 (登录号为AAF64192.1)的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达87%,相似性达91%,推测其为亚洲牛带绦虫EF-1基因,并且含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是一个全长cDNA序列。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该蛋白的理论分子质量为28 067.8 u,而质粒pET-28a(+)的载体标签序列的分子质量为6 ku,所以重组蛋白的分子质量大约应为34 ku。图2的4泳道显示的重组蛋白条带与预期的大小是一致的,并且条带很浓,但从该图的5泳道看出上清没有表达,说明该蛋白是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通过尿素变性纯化重组蛋白,得到了条带很浓的纯化蛋白(图2第7泳道)。本研究为包涵体蛋白的纯化积累了经验,同时还证实了重组蛋白在纯化后具有免疫反应性,获得了具有免疫活性的重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以及在诊断尤其是疫苗研究方面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Fan PC, Lin CY, Chung WC. Experimental infection of philippine Taenia in domestic Animals [J]. In J Parasitol, 1992, 22(2):235-238.

[2]包怀恩. 我国亚洲牛带绦虫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J]. 热带医学杂志, 2002, 2(3):215-219.

[3]黄江,胡旭初,包怀恩,等. 亚洲带绦虫成虫全长cDNA质粒文库的构建及EST测序 [J].热带医学杂志, 2007, 7(2)116-118.

[4]黄江,胡旭初,包怀思,等. 亚洲带绦虫成虫钙调神经磷酸酶B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8, 3(1):56-59.

[5]萨姆布鲁克J,弗里奇EF,曼尼阿蒂斯T.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 [M]. 第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822-849.

[6]Harlow E, Lane D. 抗体技术实验指南 [M]. 第1版,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161-170.

[7]庞建新,黄江,胡旭初,等. 亚洲带绦虫成虫延伸因子-1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J]. 热带医学杂志, 2007, 7(6):513-515.

[8]Andersen Gr, Nissen P, Nyborg J, et al. Elongation factors in protein biosynthesis [J]. Trends Bio Sci, 2003, 28:434-440.

第3篇

关键词:硫化橡胶 邵氏硬度 拉伸性能

中图分类号:TQ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229-02

橡胶制品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广泛,在试验工作中对于橡胶物理力学性能就会严格要求其达到相应指标。为了了解其力学性能,控制和调整生产工艺及评定产品的达标情况和硫化情况,设计邵氏硬度和拉伸性能都是橡胶物理性能试验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项目。并且在试验中减少影响试验结果准确性的无法避免的不利因素,这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结合三种样品的试验,就影响硫化橡胶的邵氏硬度和拉伸性能试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1 试验及结果分析

1.1 影响邵氏硬度试验结果的因素

(1)试样厚度。邵尔A型硬度值(以下简称硬度值)是由压针压入试运行的深度来测定的,因此试样的厚度直接影响试验结果。图1是材料为SBR的胶料试样在不同厚度下测得的不同数值的邵氏硬度。

由图1可见,试样厚度越薄其硬度值得纪念就越大,随着试运行厚度的逐渐增大,其硬度值也随之逐渐变小。原因是,当压针压入试样,试样受到压力后变形,受压的部分变薄,对于过薄的试样,此时部分压力直接施加于试台上,因而压入试样的深度减小,硬度值增大。所以在GB/T 531-1999中规定了进行邵氏硬度试验的样品厚度为6 mm。

(2)读数时间。在测量邵氏硬度时,读数时间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很大。有些比较陈旧的硬度计采用的是指针式读数,而压针受压后立即读数与指针稳定后读数,两者之间的差异很大,特别是在某些合成橡胶中就更为明显了。表1是EPDM胶料压针压下后的不同时刻读数的数值。

由表1可以看出,立即读数与指针稳定后读数,两者之间的硬度值相差达5HA。所以对于一些没有数显装置的硬度计来说,如何正确读数,缩短读数时间的差异对试验结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3)停放时间和环境温度。在GB/T 531-1999标准中,要求橡胶进行硬度试验前试运行的调节时间不得少于3 h;而硫化与试验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6 h至3个月。若停放时间过长,往往造成硬度值增加,其增加的数值随时间长短不同而不等,某些橡胶的HA值变化量达2-4。其原因是随着停业的增加,橡胶试样在环境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流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不断进行着相当于老化试验的过程,而使得硬度值上升。

温度对试验结果也有影响。橡胶为高分子材料,其硬度值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温度高则影响程度也不同,对于一些结晶比较慢的天然橡胶,温度对其影响小些;而对于氯丁橡胶、丁苯橡胶影响则相对比较显著。

(4)其它因素。另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将影响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比如压针楞角磨损、压针压入时没有与被测试试验面垂直等。无论是其中的一项或多项,都将造成较大的试验误差。所以,当了解了影响硬度试验结果的因素后,就应该尽可能地避免这些因素的影响,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1.2 影响拉伸性能试验结果的因素

(1)试样宽度。在橡胶的拉伸试验中,一般采用哑铃状试样。在GB/T 528-1999中规定了几种不同的裁刀尺寸规格,工作部分宽度不同,试验结果也不同,而对于不同宽度下测得的试验结果,一般没有可比性。但一般而言,工作宽度增加,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都有所降低。见表2。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①胶料中存在微观缺陷,这些缺陷经过混炼并没有被消除,只是分布均匀了些,仍存在于胶料之中,所以面积越大存在这些缺陷的机率也越大。②试验过程中工作部分宽度存在受力不均匀。宽度方向上边缘部分的毅力大于中间部分的应力,宽度越宽,差异也就越大。这也是造成早期断裂的一种原因。

(2)试样厚度。在进行拉伸试验时,标准中规定的试运行厚度为2.0±0.3 mm,但随着试样厚度的增加,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都有所下降。分析其原因有:①厚度增加,使工作部分横截面积增加,受力时使试样边缘和中心的受力不均情况也增加,从而使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下降。②由于橡胶试片在压制过程中,模具本身存在缺陷,从而使试片的厚度有超差,在这种情况下制取试样,截取的试样断面现状会产生变形。由于试样厚度增加,试片在受到裁刀压力后产生变形,使截得的试运行中凹进去而使截面积减小。试样越厚,断面的变形就越大,截面积就越小,所测得的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当然也就小了。因此,在压制试片时,应尽量提高试样厚度的尺寸精度,从而减小试样厚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3)拉伸速度。硫化橡胶在进行拉伸试验时,标准规定的拉伸强度为500±50 mm/min,但标准中也允许采用200±20 mm/min作为拉伸速度的。由试验得出,当速度在200~500 mm/min之间时,速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当拉伸速度过慢或过快,则会对试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图2是以四种不同速度对EPDM胶料进行了的试验情况。一般而言,速度增加,松弛产生影响的时间就短,由松弛引起的应力减少就小,所以拉伸强度就提高,反之则下降。

(4)压延方向。对硫化橡胶取样,应注意压延方向。在GB/T 528-1999标准中规定,片状试样在拉伸时,其受力方向应与压延方向一致,否则其试验结果显著降低(见表3)。

由表3中的试验数据可以看出,平行于压延方向的拉伸强度比垂直于压延方向的拉伸强度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胶料在混炼时受到一定的剪切应力,顺辊筒方向分子链排列整齐,相当于对分子进行一次取向,所以平行于压延方向的拉伸强度要比垂直压延方向时得到的结果要大。

(5)停放时间。GB/T 3941-1991标准中规定,硫化后的橡胶试样必须在室温中停放一段时间后才能进行试验,停放时间不得少于16 h最多不得超过15 d(天),否则对试验结果会有影响。随着停放时间的延长,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会稍稍提高,但影响不十分明显。其原因是停放一定时间后,可使试运行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趋向均匀分布,减小以至消失,因而在拉伸过程中,试样受力均匀,不致因为受到应力集中影响而提早断裂。

2 结语

从硬度和拉伸性能两方面品影响硫化橡胶力学性能试验结果的几个因素,并简要分析了原因。当然还有其它因素也会对最终试验结果造成影响,本文的目的是通过了解这些内容,避免一些试验误差的产生,从而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英语学习两极分化原因对策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这是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进入初中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越来越差;而另有少数学生则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轻松且成绩优良,两极分化不断加大。如何处理解决好这一问题,是学生以后能否继续学好英语的关键。

一、两极分化的形成原因

两极分化的现象在七年级的上学期就已经出现了,造成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不高,出现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四种:

1.教材的变化

初一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跨度大,语言覆盖面广,词汇量大,练习里常出现许多生词,一些学生在小学基础不好,要想跟上就更难了。

2.学生的学习方法

(1)学习不得法。例如:学生音标不认得,念单词用汉字注音,有些学生仍然是和汉语连在一起,记生词靠死记硬背,学语法死搬硬套,练习句型生吞活剥,写句子逐词对译,始终摆不脱汉语习惯。

(2)缺乏足够的毅力、恒心。很多学生学习英语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他们学英语只是新鲜一阵,觉得这门课好像很有意思,一遇困难挫折就丧失信心和兴趣,逐渐就不学了。

3.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师授课时不重视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设计,采取“满堂灌”的方法,侧重教授学生知识,忽视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长期如此,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在课堂上由于信心不足而不敢开口说英语,往往又被教师忽视,导致恶性循环。

二、避免两极分化的几点对策

(一)、学生方面

1.培养学习兴趣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学生只能被迫去学,根本谈不上创造学习。要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就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扮演各角色,相互对话,讲故事,表演短剧节目。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实物、卡片、图表、图片、身势语言,创设生动形象化的情景;播放英语歌、做游戏、猜谜、搞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间一久,这些兴趣就会转化为强大内部学习动机。使学生进行自觉、自主、有创造思维的学习。

(2)多为学生创造学习成就感。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回答,对后进生不能回答时应耐心鼓励说“Try again”、“Don’t worry, Take it easy.”、“I think you can do it will next time.”,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自身价值,对学生消极情绪,思想顾虑和精神负担要给予耐心指导帮助。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1)要养成预复习的习惯。在预复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敢于发现问题,并自己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预习新知使学生获得所学知识的心理准备,而复习旧知则能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认识,对学生长期的英语学有裨益。

(2)循序渐进,一点一滴积累。在学习过程中不急躁不贪心,掌握一点是一点。

(3)多读,多听,多讲,多写,找内容有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的英语资料。

(二)、教师方面

1.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改进备课方法。教师的备课应该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确定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教学目标,既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也包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准确地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2)改进课堂结构。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灵活地安排课堂教学的环节,即对各个教学环节及其课堂所用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使课堂结构更合理、更科学。

(3)创造英语语言环境。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课外开展“英语角”等兴趣小组,加强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全面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勇气。

2.提高教师本身的综合素养

(1)跨文化交际知识与文化修养。教英语离不开英语文化。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习者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单靠语音、词汇、语法、句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习了解语言形式之外的更丰富的文化内容。英语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跨文化意识,并且在教学中时时向学生渗透这种意识。

(2)人格魅力与师德修养。第一、健康的身心,积极的人生态度。由于多方面因素,农村中学教师都有各种心理问题,这一方面需要全社会对教师和教育事业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学习和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境界。第二、永恒的爱心。关爱每个学生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教师对学生应有“赏识教育”和“爱心教育”。第三、开放的心态与创新的意识。知识和信息时代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避免两极分化的这项工作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系统工程。教师应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信心,使其成绩稳步上升,并最终达到消除两极分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Abstrac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TGFβ) and the angiogenesi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METHODS: MVC and expression of TGFβ1 in 50 carcinomatous specimens and expression of TGFβ1 in 35 paracarcinomatous specimens from the same 50 cases with NSCLC were detected by SP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Active angiogenesis in NSCLC was detected and it was related with NSCLC progression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but not related with histological typ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expression of TGFβ1 was found between stage Ⅰ and Ⅱ (P

【Keywords】 NSCLC; TGFβ; angiogenesis; immunohistochemistry

【摘要】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方法:通过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NSCLC组织内微血管计数(MVC)及50例NSCLC组织和35例癌旁组织中TGFβ1的表达. 结果:NSCLC癌组织中存在活跃的血管生成,血管生成与病变分期进展和淋巴结转移有关,与组织分型无关. TGFβ1阳性表达在NSCLC的I期与II期及I期与III期之间有显著意义(P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生成;免疫组织化学

0引言

肿瘤的血管生成(angiogenesis)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全过程密切相关. 肺癌细胞通过合成、分泌血管生成因子调节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从而影响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其中的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在原发性肺癌的表达、生物学作用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为人们所关注. 为进一步了解其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进展和转移中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我们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TGFβ1在非小细胞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进行了观察.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99801/200012经手术切除的NSCLC标本50(男35,女15)例, 年龄33~85(平均58士9)岁. 其中35例含癌旁组织. 鳞癌29例,腺癌21例(包括肺泡细胞癌3例). TNM I期18例,II期20例,III期12例. 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32例,无淋巴结转移18例. 兔抗人多克隆TGFβ1抗体,浓度1∶60(武汉博士德生物技术公司);鼠抗人VIII因子相关抗原抗体,浓度1∶100(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免疫组化染色超敏试剂盒(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等.

1.2方法

石蜡标本切成5 μm厚度切片,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SP免疫组化染色. 取已知含有待检抗原的切片作为阳性对照,用PBS缓冲液代替第一抗体同上方法染色作为阴性对照. TGFβ1表达以每张切片不少于3个视野中的细胞内棕黄色颗粒状染色,且着色明显高于背景或背景不着色而细胞着色者为阳性表达. 按染色强度(未着色、弱、中、强)及染色阳性细胞的百分数(0%,1%~25%,26%~50%,>50%),分别积分为0,1,2,3,两项分数之和为0~2分者计为染色(-),3~6分者计为染色(+). 以癌旁间质细胞中出现同上染色颗粒为癌旁组织阳性表达. 微血管计数(microvessel count, MVC)按照Fontanini(J Pathol, 1995;177:57)的方法,用抗FVIIIRA mAB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可见呈棕色或棕黄色染色的血管内皮细胞,先在低倍镜(4×15)下观察确定微血管数量最多的部位,再在高倍镜(10×15)下,以与周围细胞和结缔组织成分明显区别的任何一个棕色染色的内皮细胞、或细胞丛为一个血管,只要结构不相连,其分支结构也计作一个血管计数. 肿瘤内硬化区及与肿瘤交界处软组织内的微血管,有厚的平滑肌及管腔直径大于8个红细胞的血管除外. 在高倍镜下分别计数3个视野内取其平均值即为该例的平均MVC.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组间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等级资料秩和检验.

2结果

2.1NSCLC组织中的微血管生成NSCLC患者50例的平均MVC为(16.0±4.7)/HP,鳞癌、腺癌的平均MVC值分别为(15.5±4.2),(17.1±5.7)/HP,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2TGFβ1在NSCLC组织中的分布在50例NSCLC中30例可检测到TGFβ1表达(Fig 2),阳性表达产物主要分布于癌细胞的胞质内(Fig 2A,B);癌旁组织中检测到的TGFβ1蛋白表达主要分布于间质细胞胞质内和极少数吞噬细胞胞质内(Fig 2C,D). 癌组织TGFβ1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P

3讨论

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伴随着新生血管的形成[1]. 肿瘤组织内MVC反映了新生血管生成的强度. 本结果表明NSCLC中存在活跃的血管生成,与癌旁组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NSCLC细胞由于其异常的生物代谢,可通过合成、分泌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调节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4]. 体外实验表明TGFβ通过对VEGF的旁分泌调节作用促进内皮细胞的长入和毛细血管腔的形成,因此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而发挥了促肿瘤血管生成作用[5].

参考文献

[1] Cox G, Jones JL, Walker RA, et al. Angiogenesis an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J]. Lung Cancer, 2000; 27(2): 81-100.

[2] Kang Y, Prentice MA, Mariano JM, et al.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 and its receptors in human lung cancer and mouse lung carcinogenesis [J]. Exp Lung Res, 2000; 26(8): 685-707.

[3] Wieser R. Th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signaling pathway in tumorigenesis [J]. Curr Opin Oncol, 2001; 13(1): 70-77.

第6篇

摘 要: 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的个性发展是相互统一、内在一致的。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基于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阐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对大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要意义,为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一定的发展方向和参考思路,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目标牵引 学业规划 培养策略

一、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人学”意蕴

“人的发展”这一命题,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历代思想家都有过关注和论述。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探究,建立了“人学”,其核心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人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劳动、需要、社会关系、个体人能的综合式的全面发展,其中,居于关键首位或者充当先决基础条件的是“劳动”。劳动使人类产生了一定的社会需要,在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形成新的交往形式,产生新的社会关系,进而推动社会的整体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得到不断充实和丰富。同时,丰富的社会关系使得人们在各方面形成丰富的社会联系,个人的社会性日益增强。“人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是人在个体能力维度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1]175。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非常广泛,在性别、年龄、职业等维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个体在体能、智力、情商等方面的综合式全面发展,是个体能力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同时也是个体其他能力全面发展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人学”在探讨“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命题时,主要是基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观等视角展开的。就高等教育范畴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和具体成果体现,最终必须落实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因此,在考查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时,我们可以将“人学”作为目标分析的基础,同时根据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具体特点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系统的培养方案。

二、“人学”视域中的大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

大学时代是每个个体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黄金时期,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快速成熟,一个人的社会关系、适应能力、个人素质都在发生巨大的转变。从马克思“人学”思想来看,个体素养、个性特征、社会适应能力三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才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题中之义。就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历程来看,进入大学读书的阶段,首先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把它作为提高能力、巩固社会关系、提高素质、形成个性的基础,所以,知识理论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换而言之,大学生要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社会适应、个人素养、个性特征方面奠定协同发展的良好基础。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有着特殊性。大W生的个性发展,就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特点,对学习方法和内容做出准确的选择和科学的判断,同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学会思考、注重创新的意识和勇于进取、大胆实践的能力。“人学”思想认为:只有“充分发展个性,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才能逐步实现自己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中展示自己,积极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个性的全面发展”[2]359。个性发展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个性发展必定受到客观物质生活的影响。因此,高等学校应该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中的功能定位,科学界定大学生个性培养的目标,合理激发大学生个人素养提升的因子,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基于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的大学生全面发展及培养策略

大学时代正是大学生个性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与追求。因此,在坚持学生的主体性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主导性相统一的同时,高等学校应当注重挖掘学生个性发展的潜能,提升学生个性发展的水平,最终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大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策略构想――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

所谓“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是指高等学校以“人学”思想为指导,综合考量、评估学生不同个体的兴趣爱好、人格特质等自然属性,分层次、分众化开展专业认知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供可实现目标的素质拓展活动群和专业教育课程群,并帮助学生明确大学期间的阶段性目标、规划人生发展方向,在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的协同。“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的制订,在顶层设计上必须坚持以“人学”思想为中心,以人才培养目标为遵循,以大学生个体素养拓展、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尊重高等教育普遍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现状,盘活学校育人资源,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突出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间性[3]41。要把“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目标,将素质拓展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过程以学期(或学年)为时间单位分阶段实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助力大学新生开展自我认知,进行生涯定位。

大学新生在入校之后,入学教育往往配合军训展开,学生此时通常对大学生活充满新鲜感及对未来的生活工作产生迷茫。这时,各高校应借助专业测评工具或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高校新生进行形式具体的新生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的性格测验等,使得新生能够顺利进行自我认知,从而制订正确的学业或职业的规划,度过充实的大学生活。在进行过一定的自我认知之后,高校新生对大学和自我的环境已经有了一定的定位,此时,各班级辅导员或者具体负责老师应当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明确个人发展方向和目标,组织学生通过软件测评,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结合各专业的特殊情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对大一新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进行生涯定位。

(二)努力提升老生综合素质,制订生涯规划。

步入大二,学生对大学生活已经有了自我了解,对自身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定位,此时,高等学校应根据学生对学业(职业)规划的不同需求,帮助其制订合理的实施计划。实施计划包括课堂学习、课外实践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便于学生在不同时间节点自主选择具体的课堂学习或课外实践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相应专业课老师、辅导员在此过程中进行一对一的跟踪指导。另外,在开展这一工作前,由学校提供统一模板参考实施。

(三)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修正阶段性目标。

每学年,学校组织学生对照个人阶段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学生学年考核工作,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及时总结经验。针对一些未能完成计划的情况,组织学生全面分析,查找并指出不足,及时提出目标修正措施或整改意见,使得学生的规划更能适应学校的成才环境,更符合实际情况,更有利于个人成才。

(四)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保障目标牵引取得实效。

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高校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积极配合,整体推进,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合理规划,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伴随着“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的实施,学校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帮助学生,如学生处,这是与学生最密切的一个部分,辅导员和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应当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培训,使他们在与学生的日常相处与交流中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并通过一系列的班级活动带领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学校各二级院系团委也应通过一系列活动,完善并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素质拓展体系,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寓教于乐,满足广大学生的成才需求。除此之外,教务处、各二级院系、图书馆也应建立健全相应措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第7篇

【关键词】 银屑病 Toll样受体2 抗链球菌溶血素 白细胞介素8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tolllike receptor 2 (TLR2) mRNA in monocytes of psoriatic patients’ blood and the serum levels of interleukin8 (IL8) and antistreptolysin O (ASO), and to explore their relevance to pathogenesis of psoriasis.MethodsExpression of TLR2 mRNA were detected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method; serum levels of ASO and IL8 were detected by latex agglutination assay and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respectively. ResultsExpression of TLR2 mRNA of the 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s (t=5.541,P<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xpression of TLR2 mRNA between guttate and plaque psoriatic patients (t=0.318,P>0.05). The positive rate of ASO in the 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s (χ2=8.604,P<0.01); and the ASO positive rate in guttate 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plaque psoriatic patients (χ2=9.780,P<0.01). Level of IL8 in psoriatic 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controls (t=28.463,P<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uttate and plaque psoriatic patients (t=0.660,P>0.05). The expression of TLR2 mRNA in psoriatic patients with positive ASO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 negetive ASO (t=2.407,P<0.05); the expressions of TLR2 mRNA and IL8 in psoriatic patients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r=0.637, P<0.01). ConclusionTLR2 may be involved in the occu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psoriasis by recognizing the invading streptosis and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 of cytokines.

[KEY WORDS]psoriasis; tolllike receptor 2; antistreptolysin; interleukin8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多认为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免疫失衡性疾病。有研究表明,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与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并认为银屑病是一种皮肤抵抗病原微生物的防御性表现[1]。近年来,Toll样受体(TLR)在感染性疾病及银屑病中的作用引起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广泛关注[2,3];已有研究表明,IL8可促进银屑病的炎症浸润,介导皮损的发生和发展[4]。银屑病病人TLR2基因表达国外多集中于对角质形成细胞(KC)的研究,尚未见银屑病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2基因表达,以及关于感染与TLR2基因表达及IL8水平关系的相关报道。本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银屑病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2基因表达水平,并分别采用胶乳凝集法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探讨其与银屑病发病的关系,从而为阐明感染诱发或加重银屑病提供分子水平的证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银屑病病人(银屑病组)均为我院门诊皮肤科病人,具有典型皮损,临床诊断明确。其中,点滴型银屑病病人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7~60岁,平均33.13岁;病程1周~1.5月;发病前1周~1月有发热、咽喉肿痛或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斑块型银屑病病人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18~63岁,平均34.5岁;病程3月~10年;所有病人观察前1月未接受系统治疗,且不伴有其他急慢性疾病。对照组30例,为来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男女各15例;年龄19~64岁,平均36.24岁;近1月内均无发热、咽喉肿痛等明显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且不伴有其他急慢性疾病。

1.2 标本收集

常规消毒皮肤后,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其中2 mL枸橼酸钠抗凝,用于TLR2 mRNA的检测;其余3 mL置试管中,待血块收缩后以2 500 r/min离心分离血清,分装后置-20 ℃冰箱保存,分别用于ASO、IL8水平检测。

1.3 TLR2 mRNA表达检测

以小量血液总RNA抽提试剂盒(上海华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取外周血中总RNA,紫外分光光度计(DU640,美国Beckman公司)测定其纯度和含量,取RNA样本2 μg采用一步法RTPCR检测TLR2 mRNA表达,以β肌动蛋白(βactin)为内参照。引物(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合成)序列为:TLR2正义:3′GCCAAAGTCTTGATTGATTGG5′,反义:3′TTGAAGTTCTCCAGCTCCTG5′,产物长度为347 bp;βactin正义:3′ACGTCTGCTGGAAGGTGGAC5′,反义:3′GGTACCACCATGTACCCAGG5′,产物长度为168 bp。

1.4 扩增产物检测

PCR扩增完毕后,每个反应体系取产物2 μL,于20 g/L琼脂糖凝胶中进行电泳,在紫外线透射凝胶成像仪(VilberLourmat,France)中分析电泳带的灰度值,以TLR2/βactin记录结果,作为TLR2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

1.5 ASO检测

采用胶乳凝集法(试剂为北京利德曼生化有限公司生产的ASO胶乳试剂),以ASO>2×105 kU/L为阳性。

1.6 血清IL8水平测定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试剂盒为Biosource ELISA kit,北京中昊时代生物技术分装)。具体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即刻测量标本在492 nm波长处吸光度值,并根据标准曲线查出其浓度。

2 结

银屑病组TLR2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41,P<0.01);点滴型组与斑块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318,P>0.05)。银屑病组ASO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χ2=8.604,P<0.01);点滴型组明显高于斑块型组,差异亦有显著性(χ2=9.780,P<0.01)。银屑病组IL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8.463,P<0.01);点滴型组与斑块型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t=0.660,P>0.05)。点滴型银屑病病人ASO阳性者TLR2 mRNA表达水平(1.020±0.152)明显高于ASO阴性者(0.871±0.186),差异有显著意义(t=2.407,P<0.05);银屑病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2 mRNA表达与血清IL8水平呈正相关(r=0.637,P<0.01)。见表1。表1 各组TLR2 mRNA表达及ASO、IL8检测结果比较

3 讨

3.1 TLR2与银屑病的关系

TLR是一新的蛋白家族,是机体通过感知病原微生物直接做出防御反应的天然免疫受体,可启动天然免疫反应和影响后继的获得性免疫反应[2],成为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之间的桥梁。TLR中与银屑病关系密切的主要是TLR2。以往对TLR2与银屑病关系的研究,主要来自对皮肤KC的观察。

BAKER等[3]采用免疫染色法研究显示,TLR2在正常皮肤表皮基底细胞高度表达,而在银屑病病人皮损处表皮基底细胞中度表达,在表皮上部KC高度表达。已有研究表明,银屑病皮损中细菌、真菌等的定植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因此,TLR2在表皮上层表达上调可能是角蛋白对病原微生物存在的反应。

已有研究表明,银屑病病人皮损中存在TLR2基因表达上调,但尚未见血液中单个核细胞TLR2基因表达与银屑病关系的相关报道。本实验采用高敏感性的RTPCR方法对银屑病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2 mRNA表达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银屑病组TLR2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提示银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2基因表达上调。

3.2 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的关系

链球菌感染人体后,体内可产生抗ASO抗体。本研究结果显示,银屑病组ASO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生或发展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点滴型病人ASO阳性率亦高于斑块型病人,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点滴型病人ASO阳性者TLR2 mRNA表达水平高于ASO阴性者,提示链球菌感染可能通过诱导TLR2基因表达上调,活化TLR信号转导通路,从而介导银屑病皮损的发生。

点滴型银屑病病人发病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提示可能存在链球菌感染;而斑块型银屑病病人无明显上呼吸道感染史,而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间TLR2 mRN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5]。据此我们推测链球菌感染可能在点滴型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斑块型银屑病可能与其他真菌、细菌、病毒感染的关系更为密切,如马拉色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HIV等[6,7],但确切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3 IL8与银屑病的关系

IL8是一种重要的多元性炎症细胞趋化因子,主要来源于活化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部分CD+4T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KC等多种细胞。有研究显示,银屑病病人皮损处KC表达IL8及其受体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并认为这可能与银屑病病人皮损局部表现出的KC高度增殖有关[4];也有文献认为,血清中IL8水平明显升高[8]。本文结果显示,银屑病病人血清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银屑病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2基因表达与血清IL8水平呈正相关,提示TLR2可能介导了病原微生物诱导的细胞因子IL8分泌,继而IL8通过趋化炎症细胞至皮损局部和促使KC高度增殖而表现出银屑病特有的临床及病理症状。

综上所述,TLR2可能通过识别病原微生物感染参与银屑病皮损的发生,而IL8可能是参与银屑病皮损形成的重要细胞因子。病原微生物可引起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2基因表达上调,启动天然免疫应答,进而影响后继的获得性免疫应答,参与银屑病免疫、炎症反应,最终可能导致银屑病皮损的发生和发展。对TLR2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银屑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加积极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并将为抗TLR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但有关感染与银屑病的关系及TLR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ROSENBERG E W, NOAH P W, SKINNER R B. Psoriasis is a visible manifestation of the skins defense against microorganisms with ketoconazole[J]. J Dermatol, 1994,21:375379. [2]NETEA M G, VAN D E R, GRAAF C A, et al. The role of tolllike receptor TLR2 and TLR4 in the host defense against disseminated candidiasis[J]. J Infect Dis, 2002,185:14831489.

[3]BAKER B S, OVIGNE J M, POWLES A V, et al. Normal keratinocytes express Tolllike receptors (TLRs) 1,2 and 5:modulation of TLR expression in chronic plaque psoriasis[J]. Br J Dermatol, 2003, 148:670679.

[4]唐玲,于益芝,顾军,等. 白介素8及其受体CXCR2在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2,35:105107.

[5]WEISENSEEL P, PRINZ J C. Incidental detection of S pyogenesDNA in psoriatic skin by PCR[J]. Arch Dermatol Res, 2005,296(12):573576.

[6]BARONI A, ORLANDO M, DONNARUMMA G, et al. Tolllike receptor 2 (TLR2) mediates intracellular signaling in human keratinocytes in response to Malassezia furfur[J]. Arch Dermatol Res, 2006, 297(7):280288.

第8篇

【关键词】 颅脑损伤/分型;急性期;血炎性细胞因子/外周血

脑外伤患者急性期常伴有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变化[1-2],不同分型脑外伤患者上述指标表达也有明显差异。笔者检测了89例不同分型脑外伤患者急性期外周各血炎性细胞因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在盘锦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脑外伤患者,纳入标准:①发病后6 h内来本院首诊。②年龄≥18岁。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严重躯体性疾病患者。②脑卒中史及再发脑外伤患者。③脑外伤后有严重的视觉和听觉障碍表现。④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⑤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脑外伤患者入选89例,男53例,女36例,年龄22~75,平均(45.80±7.44)岁。全部入选对象根据入院时GCS评分分为2组:轻型颅脑损伤组(GCS评分13~15分,55例),中、重型颅脑损伤组(GCS评分≤12分,34例)。

1.2 方法

1.2.1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血清炎性因子测定方法 ①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包括运动、语言和睁眼3大部分指标,将3部分得分相加,即得到GCS评分,得分越低代表病情越重,评分时间在入院后6 h内进行。②血清炎性因子测定 入选患者均于入院1 d和7 d清晨空腹抽静脉血6 ml,立即离心分离上清液,置-70℃冰箱保存,成批量统一检测血清、TNF-α、IL-1、IL-6和IL-8含量。测定血清IL-1、IL-6和IL-8含量采用ELISA法,试剂盒由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测定TNF-α用放射免疫法,试剂盒由北京东亚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观察和统计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分析。

2 结果

不同分型脑外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变化比较见表1。

表1

不同分型脑外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变化比较(μg/L,x±s)

分组TNF-αIL-1

第1天第7天第1天第7天

轻型脑外伤组(n=55)1.06±0.09a1.03±0.10b0.17±0.02a0.26±0.04b

中、重型脑外伤组(n=34)1.15±0.121.31±0.170.24±0.030.38±0.06

作者单位:124000盘锦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分组IL-6

IL-8

第1天第7天第1天第7天

轻型脑外伤组(n=55)0.10±0.02a0.29±0.04a0.12±0.03b0.31±0.04b

中、重型脑外伤组(n=34)0.14±0.030.31±0.070.18±0.050.49±0.06

注:与中、重型脑外伤组比较:aP

3 讨论

随着汽车交通时代的提前到来和交通事故急剧增多,颅脑外伤也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炎性反应是该病患者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脑组织损伤后也有类似外周器官的免疫激活,释放大量免疫调节物质,导致了创伤后粘附分子表达、细胞渗透、炎性表现均显著增强。一般认为[1-2],急性颅脑损伤后外周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变化主要来自于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6和8的大量增加,促进炎性细胞的聚集和激活,增强嗜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的粘附作用,导致脑血管结构和血脑屏障的破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颅脑损害。本研究以血清TNF-α、IL-1、IL-6和IL-8为测试指标,选择了89例脑外伤患者为观察对象,并根据急性期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分组,观察不同病情脑外伤患者住院后第1天和第7天外周各血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结果表明中、重型脑外伤组第1天和第7天血清TNF-α、IL-1、IL-6和IL-8浓度均明显高于轻型颅脑损伤患者。一些文献[3-4]解释这些表现常与脑外伤后脑组织水肿高峰期一致,伤后1周内血清TNF-α、IL-1、IL-6和IL-8高水平表达提示脑损伤程度严重和预后差,而上述指标持续不降则说明继发性脑损伤改变加剧,这些现象提示炎性细胞因子在脑外伤后继发性脑损害经过中扮演重要角色。

鉴于不同分型脑外伤患者急性期常出现不同程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后者还常被作为判断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同时抑制或减少颅脑损伤后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还可作为治疗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可靠方法。因此监测颅脑损伤后患者血清中TNF-α、IL-1、IL-6和IL-8浓度指标较为重要,对于临床诊断、预后判断以及指导颅脑损伤各时相遏制炎性反应干预治疗,提高颅脑损伤救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高玉松,袁绍纪,刘正义,等.颅脑损伤程度与血清中IL-6、TNF-α含量水平的关系.中国实用医药,2006,1(1):18-20.

[2] 杜笥凤,吴挺前,王丰,等.急性颅脑损伤患者IL-1β、TNF-α含量变化与预后的关系.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6,14(3):307-308.

第9篇

关键词:多目标地球化学;SPSS;因子分析;地球化学分区;龙门县

中图分类号:P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3-0071-03

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是针对第四纪覆盖区开展的基础性调查工作,主要包括基础地质、资源潜力与生态环境等三大方面。测试结果包括54项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具有信息量大,数据多的特点。如何处理大量数据,获取不同区域地球化学特征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本文以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为例,介绍了基于SPSS统计软件的因子分析在地球化学分区中的应用。

一、多目标地球化学分区依据

1.地球化学分区依据在于:一是要基于介质的地球化学性质,二是要能够反映表壳岩系的主要差异,三是要具备区域性的、连续性的分区特征。

2.地球化学分区应为环境、农业和资源等应用领域提供基础地球化学依据。

3.陆域表层和深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显著,都对地质背景的地球化学性质继承明显,但表层土壤的样品密度是深层的4倍,因此,采用表层土壤(原始数据)进行地球化学分区。

4.鉴于表层土壤经受了一定程度的生物作用和人为输入作用,虽然作用不显著,基本没有掩盖土壤的自然演变规律,但在利用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进行分区时,不考虑TC、Corg、N、S、Br、Cl、Hg、Cd、I、B等10项指标(进行各分区统计量计算时,仍计算这些元素和指标)。

5.利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其余的44项元素地球化学指标采用数学方法进行分区计算,尽量不进行人为干扰。

二、多目标地球化学分区方法

1.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变量降维和指标组合,从指标组合特征寻求分区信息。

2.进行样品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对样品进行空间分类。

3.根据以上计算结果,结合其最拟合的背景因素(地质背景、土壤类型等)进行分区和综合。

4.进行各区命名、地球化学特征归纳及不同应用领域的适宜性讨论。

三、多目标地球化学分区过程

1.利用表层土壤44项元素和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按特征值大于1的限定共提取9个因子。其中,因子F1的元素组合为Th、U、Rb、Ga、Al2O3、Ti、Be、Tl、Cr、Nb、SiO2、Ce、Y、Ge、F、Sn、Na2O,方差解释量达32%。由样品因子得分图(图1)可知样品得分值分为三部分,高值区(约大于0.27)与龙门县西部早白垩世花岗岩分布区相吻合,低值区(约小于-0.28)与龙门县第四系、泥盆纪及石炭纪等的沉积岩相吻合,中值区(0.27~-0.28)与其他古生界地层、中生代火山岩、花岗岩、碱入岩和变质岩等相吻合。可见,因子分析结果反映了龙门县的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总体特征,为地球化学分区提供了基础框架。

2.以上计算表明,龙门县表层土壤对地质背景的反映灵敏,根据表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地球化学分区切实可行。据此,进行三个地球化学区划分,即“地派-南昆山地球化学区”――为龙门西部火山岩分布区,“蓝田-左潭-路溪地球化学区”――即古生界地层、中生代火山岩、花岗岩、碱入岩和变质岩地区化学区,“平陵-龙华-麻榨地球化学区”――即龙门东南部至西南部第四系、泥盆纪及石炭纪等的沉积岩分布区。各地球化学区主要以地质界线划分,同时省去各区内其他零星的地质背景区(图1,图2)。

四、地球化学分区结论

表层土壤中54项元素和指标在不同地球化学区和亚区中的原始含量水平及分布特征各有不同,结合地形地貌等因素,不同地球化学区和亚区的农业、环境和资源的适宜性也各不相同。

(一)地派D南昆山地球化学区

1.该区S、Cl、Fe2O3、Zn、I、Mo、Se、F、Br、La、Ge、Sn、Ga、Tl、Be、Th、U、Ce、Zr、Y、Nb、Rb、Al2O3、W含量为全区最高,CaO、P、MgO、SiO2、Co、V、Pb、Sr、Ba、Ti、Sc含量为全区最低。

2.在农业生产方面,本区为中低山和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大,不利于连片种植和灌溉,因此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可发展林地和园地等管理粗放型农业,土壤主要为花岗岩风化土,土壤较其他地球化学区作物营养元素N、P、S、Corg和有益元素Mn、Br、I等含量均较少,因此,土壤肥力不好,应广施复合肥等。值得注意的是该地区富含Se元素,应进一步追踪Se元素的分布特征,发展富硒特色农作物的种植。

3.在环境方面,重金属元素除了Zn以外含量均少,潜在放射性元素U、Th含量较高,标准差又很大,因此局部地区存在放射性污染环境质量安全威胁。

4.在资源方面,稀土元素La、Ce及Zn、W、Sn、Mo等元素含量最高,元素组合特征明显,因此,形成火山岩型及其次生作用类型的贵金属或有色金属矿产可能性大。其次,Al2O3的含量为各地球化学区最高,标准差也最大,加上土壤在热带条件下强烈而又持久的脱硅富铝作用,有可能在局部形成铝土矿床。

(二)蓝田-左潭-路溪地球化学区

1.该区K2O、Na2O、MgO、Mn、Co、Bi、Sr、Ba、Sc的含量为全区最高,TC、Corg、N、S 、Fe2O3、Cu、Se、Cr、Ni、Cd、Sb、Hg、As、Li、Zr、Ag、Au、B的含量为全区最低(表1)。

2.在农业生产方面,本区为山地地貌,主要为花岗岩风化土,土壤粘度极低,透水性好,不易保水保肥,因此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土壤中作物营养元素、有益元素等含量最低,土壤肥力差,应广施各类肥料,确保农业丰收;上述元素的含量分布标准差大小不一,这就意味着元素含量空间分布的均匀性不确定,可能存在局部富集地区,因此要加强土地特别是农业用地利用规划,为农业高产高效和安全生产提供科学决策。

3.在环境方面,重金属元素及放射性元素含量少,因此在该区应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4.在资源方面,Mn元素含量最高,元素组合特征不明显,因此,形成火山岩型及其次生作用类型的贵金属或有色金属矿产可能性不大。

(三)平陵-龙华-麻榨地球化学区

1.该区TC、Corg、N、CaO、P、SiO2、Cu、Cr、V、Ni、Cd、Sb、Hg、Pb、As、Li、Ti、Ag、Au、B的含量为全区最高,K2O、Cl、Na2O、Zn、Mn、I、Mo、F、Br、La、Ge、Sn、Ga、Bi、Tl、Be、Th、U、Ce、Y、Nb、Rb 、Al2O3、W的含量为全区最低(表1)。

2.在农业生产方面,本区为台地地貌类型,地形起伏不明显,水资源较丰富,土壤高粘性,透水性差,易于蓄积水源用于灌溉,因此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业经济发达;土壤较其他地球化学区具最高含量的作物营养元素N、P、Corg和有益元素Cu、B等,同时K2O、Na2O等的含量最低,因此,土壤肥力最好,但应广施钾肥。

3.在环境方面,Cr、Cu、Hg、Ni、As、Cd等重金属元素含量相对最高,标准差又很大,因此局部地区存在上列重金属元素环境质量安全威胁。这些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主要与工业三废的排放、农业生产施肥及农药有关,这就为如何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出了新的问题,应开展深入的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倡导合理的农业生产。

4.在资源方面,Au、Ag、Cu、Pb、As元素含量最高,元素组合特征明显,因此,形成火山裂隙充填型及其次生作用类型的贵金属或有色金属矿产可能性较大。

参考文献

[1] 奚小环.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与生态地球化学――第四纪研究与应用的新方向[J].第四纪研究,2005,(3).

[2] 时艳香,纪宏金,陆继龙.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分区的因子分析方法与应用[J].地质与勘探,2004,40(5).

[3] 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 董毅.因子分析在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分区中的应用探讨――以青海都兰地区为例[J].矿产与地质,2008,22(1).

[5] 顾锡莲,许光,李延军.因子分析在小盆地――野马泉地区成矿潜力评价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