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4: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职业道德观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当前,博物馆从业人员大都没有接受专门的职业道德培训,对职业道德建设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滋生了很多问题。1.职业意识淡薄许多博物馆从业人员对博物馆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建立正确的职业信念和远大的职业理想,没有职业荣誉感,很多人甚至没有把自己定位于博物馆工作者,而是具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优越感”,沾染了许多不良习气。2.缺乏职业操守有些博物馆工作者对应尽的职责敷衍推诿,对服务对象冷漠生硬,对学术研究投机取巧,对文物保护漠然视之,出现了诸如学术抄袭,文物损毁、失窃甚至监守自盗,违法违规征集、转借文物等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
二、当代中国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职业道德是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的,是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规范,包括职业信念、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责任等。博物馆职业活动丰富而具体,文物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社会宣教活动等各个环节都涉及职业道德问题。但就目前来看,中国博物馆界却存在着很多不正之风和道德问题。“道德衰之,诚亡国灭种之根基”,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博物馆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职业道德建设对博物馆的高效运营和科学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二)有助于提高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当前博物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这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极不适应。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核心,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可有效激发博物馆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事业心、责任心,进而增强提升职业技能、服务社会和社会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职业道德的提升也会带动从业人员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提升,最终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博物馆从业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有助于提升博物馆界的整体形象
职业道德是建立公众信任的基础。我国博物馆是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机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扇窗口,其职业道德建设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加强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维护和提高博物馆的信用和声誉,提升博物馆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进而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同时,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良好职业道德也可在社会上起到正面的舆论导向作用,促进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界的整体形象。
三、加强中国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博物馆职业道德不但具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特点,还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特性,它“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因此,中国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坚持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即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坚持“忠诚、审慎、勤勉”的职业活动的内在道德准则,坚持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五个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二是坚持体现博物馆职业特性的原则。结合博物馆的工作实际和发展要求,体现出中国博物馆作为文物和标本的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的重要特征。三是坚持培训教育与机制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把日常的职业道德培训教育和建立健全职业道德约束机制当作两个重要抓手,两手抓、两不误。
(一)强化博物馆职业道德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基础性工作,成熟的科学理论对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博物馆界应继续把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课题进行专题研究,组织博物馆业界和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专家学者,结合中国博物馆的职业特点和发展要求,深入研讨中国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外延、基本内容和要求等,并达成一致共识,进而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职业道德基础理论框架,为当前和今后中国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二)构建中国博物馆核心价值体系
博物馆核心价值是“博物馆本身和内部成员坚守的基本原则和信念”,是博物馆职业道德的灵魂。只有确立了核心价值,博物馆界才有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基础。当前,国内对博物馆核心价值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分歧,有的认为是藏品,有的认为是以人为本、公益性,还有的认为是展示,大都是一元化的结论。陈波在《阐释与对话:博物馆核心价值研究》一文中做了多元化的阐述,主张博物馆核心价值包括藏品、服务、研究三个因素。笔者基本赞同其观点。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一个多元因素构成的价值体系,但我们认为还应把“人才”纳入其中,可以概括为“藏品立馆、服务兴馆、科研优馆、人才强馆”的四位一体理念。藏品是博物馆的根本所在,离开了藏品,博物馆就如无根之木,也就不能称为博物馆。服务是博物馆的最高功能价值的体现,博物馆藏品的收集、研究、展示最终都要面向社会,向社会公众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服务于社会发展。如果博物馆关起门来搞收藏、搞研究,其价值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藏宝库”。科研是博物馆的关键因素,是“实现‘物到人’的根本方法”,没有深入的研究,藏品再多、再好,也无法实现其价值,只能沦为搁置的摆设。人才是博物馆的支撑,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做保障,又何谈科学研究和优质服务。
(三)健全博物馆职业道德约束机制
约束机制是职业道德建设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没有强有力的约束,职业道德建设就是空谈。首先,应健全中国博物馆职业道德规范。参照《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道德准则》,结合中国博物馆实际,从针对性、实用性出发,健全博物馆主管部门、博物馆自身及从业人员、博物馆各工作环节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真正实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其次,应完善中国博物馆内部管理。各博物馆应共同担负起中国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的重任,根据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完善博物馆内部工作条例、工作制度,明确博物馆各工作岗位的责任和义务,并强化执行管理,落实针对失职、失德行为的惩戒,努力维护道德准则、内部规章制度的权威性,提高其约束力,不断增强职工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
(四)加强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商业道德在战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如果企业以损坏别人的利益为前提,虽然可以得到一时的赢利,但是终究是不长久,最终会导致企业的失败!因此企业要获得生存的空间,进而长久立足于社会,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商业道德观,并把这道德观上升到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指导着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评估整个战略管理过程。
关键词:商业道德战略管理社会责任
商业道德是商业从业人员在商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战略管理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带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战略管理过程一般由战略制定、实施、评估三个阶段组成。商业道德是维系着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的纽带,指导着整个战略管理活动。
一、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制定
1.必须要用商业道德观念来指导确定企业愿景和使命
企业愿景和使命就是企业未来将成什么样子、任务是什么、业务是什么?企业愿景和使命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存在的意义,有什么的企业愿景和使命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企业愿景和使命必须驾驭在商业道德之上,做一个有商业道德的企业,否则终被社会抛弃。
企业确立愿景和使命不仅要关心自身的经济利益,也要考虑企业相关者的利益。除了要承担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外,还需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同时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期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才富有竞争力。
如何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这种期望?怎么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杆衡量标称,这杆标称就是商业道德。商业道德是各个利益参与方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底线,任何一方都不能逾越和破坏,否则将遭到惩罚。企业愿景和使命必须遵守商业道德,否则企业在起跑线上走错方向注定企业必然失败。
2.战略目标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基础上
战略目标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的基础上,任何战略目标都必须坚持这原则。因为战略目标是建立在企业愿景和使命的基础上,企业愿景和使命是战略目标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战略目标的终点,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也是要让企业愿景和使命实现。企业愿景和使命是建立在商业道德的基础之上,因此,战略目标也必须建立在商业道德之上。
3.从商业道德角度来评价和选择最佳战略
战略目标实现有许多途径会产生多种方案,如何评价并从众多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这是战略制定阶段最后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关系着实施手段。
我们从多个角度去评价方案,但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能违背企业愿景和使命。企业愿景和使命就是企业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同时满足企业相关方的利益最大化,产生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只能用商业道德这杆标称从备选方案中选择各利益相关方最满意的备选战略作为最佳战略!从短期和表面上看,企业在经济利益上受损,但从长远大局看,社会更和谐稳定,这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收益更大。用商业道德来评价和选择最佳战略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对企业和社会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二、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实施
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去保证。如何才能确保战略目标能够实现?
1.企业职能部门在制定策略时要恪守商业道德
企业的战略目标是靠职能部门去执行实现的,职能部门目标是战略目标的分解,所以企业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最低层的职能部门战略目标能否实现。职能部门在制定战略目标策略时必须恪守商业道德,不能因为职能部门目标只是战略目标的小部分,个别职能部门为了追求近利不惜放弃商业道德原则,这种做法会伤害到企业的信誉,破坏企业的形象,对企业造成很坏的影响,甚至会给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要坚决杜绝这种现象。职能部门制定策略时要坚持与企业愿景和使命一致的原则,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方向,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好策略。
2.在实施过程中要坚守商业道德原则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做到“基业常青”,必须有一种核心价值观指导,这种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商业道德观。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将这种价值观转化为企业的战略、组织、制度、流程、领导风格、责权体系等,然后再把这些商业道德观念及商业道德标准转化为行为,实现理念与行为的统一。
战略实施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一个阶段。不同的企业,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因此,战略实施者必须在商业道德观念的指导下,对企业战略进行完整的全过程动态权变管理。根据各种纷繁复杂的、具体的情境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恰当的手段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3.要培养一种商业道德文化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是战略实施的关键,企业有了好的战略方案后,需要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地去贯彻实施。这就需要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去激发员工热情、积极性使得目标得以实现。怎样企业文化才有凝聚力?企业核心价值观必须得到企业成员的认可并形成共同价值观念。能获得企业成员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前提是必须有道德的,任何没有道德的核心价值观是得不到社会公众认可的。
三、基于商业道德的战略评估
战略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战略管理的全过程。战略的好坏应该有一个标准来评判,这个标准就是商业道德。商业道德是战略管理过程中的指导思想,从企业愿景和使命的确立到战略的制定与选择、实施和控制整个过程中商业道德都起到指导决定性的作用。
商业道德是战略评估的评判标准,企业的愿景和使命决定企业必须做一个讲商业道德、有社会公德心的企业;战略目标也必须是建立在商业道德之上;在战略制定与选择过程中必须遵守商业道德,在满足自身利益同时最大满足各相关方利益力求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不能做任何违背商业道德的事情从而使企业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目前,我国还没有物业管理专业硕士,每年毕业的本科生数量都非常有限。所以,物业专业师资基本都是非专业出身,有学企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程管理等。“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也非常困难,在业界干得很出色的人,不愿意转行做教师,愿意转行做教师的业界人士,要么由于学历的问题,学校不接纳,要么自身不适应学校的工作。从业界引进有水平的相关人士承担相应的专业课程,操作性也不强,主要是课时费达不到上课人的预期。在这样一种专业师资缺乏的情况下,进行专业建设的难度非常大,课程改革也只能纸上谈兵,这也是不到培养方案目标的根源。
2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32人)从事物业管理行业的仅有4人,占毕业人数的12.5%,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根据物业企业的反馈,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快速适应物业管理岗位群,而物业企业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比较迫切,这就说明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物业管理专业人才才能避免这个问题,从而打破“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2.1提升物业管理专业的认可度
随着接触专业课后,同样的问卷再一次发放给物业专业学生,发现“你将来的就业方向是()”,这个问题只有10%选择将不会从事物业管理相关工作,比刚进校的情况有所好转,一是因为大二的学生开始接触专业课,除了课程知识的讲解,专业课老师开始对他们进行专业辅导;二是由老师带队去物业企业参观、调研,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真实的物业管理;三是请业界人士为学生做专业讲座,现身说法。通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更深入,对专业认可度有所提高。鉴于此,为了使学生尽早地了解专业,消除对专业片面的理解,在设计培养方案时,首先应该让专业课前置,同时,专业课设置时应有实践环节,比如,带学生去企业感受和体验;其次,举办专业讲座。通过业界人士工作经验的分享以及探讨物业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会让学生对专业发展的前景充满希望,从而打心底里认同并热爱专业,为将来走上就业岗位做好心里准备。最后,配备专业辅导老师。从学生进校开始,专业辅导老师就应对其进行这个专业是学什么,干什么,专业发展前景以及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答复,并引导学生做就业规划。这样,学生就能有目的地学习。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才能让其愿意学专业、愿意做专业。
2.2课程教学改革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做中学提升学习的兴趣和效果。首先,注重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尤其是专业课程,应分为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在实践课时里应说明开设的形式,如:课内实践或者企业调研等。其次,通过课程改革从而推动考试方式的变更。传统的考试方式为30%+70%,前者为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纪律、作业和课堂参与等,后者为卷面成绩,纯粹的理论考试,需要强大的记忆力。即使学生考试成绩过关,可实际的业务依然处理不好。鉴于此,可以把后者70%改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业务处理,比如:让学生针对性地草拟一份《物业管理合同》、《管理规约》或者针对业主即将入住,草拟一份入住方案等实际业务的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查阅资料,可以去相关企业调研。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沟通能力,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切切实实地处理事情;另一部分为理论考试。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没有理论的实践就会不停地碰壁。所以,专业的理论知识必不可少。最后,利用寒、暑假,鼓励学生去相关企业接触岗位。学校可以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基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物业企业,从大一开始,每个寒暑假不间断地去实习,学校给予学分的认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工作的内容,并且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如何处理相关事件,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几年坚持下来,学生毕业就能成为企业可用之人。
2.3专业师资培养
无论制定培养方案,还是课程改革,由于师资不专业,水平不够,都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双师型”教师引进困难,业界人士课时费高,培养学校自己的专业师资刻不容缓。首先可以通过鼓励老师考取“注册物业管理师”职业资格证,资格证的考取过程就是学习物业专业知识的过程。其次,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去”。除了走出去学习,还应该利用寒、暑假到物业服务企业挂职锻炼,这样不仅能提升自己,还能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及实验室建设等做好准备工作。最后,与物业服务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打造专业师资团队。比如,(1)师资相互交流学习。专业教师由于对理论、理念等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可以加入物业服务企业培训团队,为其提供相应课程的讲解,帮助物业服务企业的在岗人士提升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物业服务企业的优秀专业人士承担一门或两门专业课程,把多年的从业经验带到课堂,现身说法。(2)“订单式”培养。由于“订单式”培养就业的狭隘性,可以用“虚拟班”的形式来做。如果有兴趣或者通过筛选的同学,另外成立一个班,这个班的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班级等不变,只有另加课程的时候,这个“虚拟班”才在一起。企业可以结合自己的人力资源发展需求,给这个班的学生另加课程,可以是实践的,也可以是理论的,师资大部分来源于企业,也可以是在校师资。这样一来,学生毕业时成为企业可以立马用得上的人,也不会影响学生就业时的其它选择。
3结束语
论文摘要:爱岗敬业、礼仪礼貌、服务意识、团队精神、t苦耐劳等是酒店人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要使学生能够与行业无缝接轨,就必须重视职业养成教育。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能够胜任酒店的中基层管理岗位。要使学生能够与行业无缝接轨.就必须重视职业养成教育。
1职业养成教育的涵义
养成教育是一种渐渗入微的教育方式,核心是价值观的教育,它倡导通过“外化一内化一外化”的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笔者倾向于把职业养成教育定义为: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职业习惯规范化的教育过程。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2.1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养成教育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王启田和丰宗立(2007)认为养成教育是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预审标准(试行)》在“专业建设”指标下的子指标“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中提到“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有效地、创造性地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形式多样的校内、校外活动。”这一标准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高职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特色所在,更是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够与企业及时无缝接轨的有力保障。
2.2酒店业尤其是高星级酒店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较高
酒店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据估计,到2010年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酒店业人才缺口约5O万。酒店业的员工是“为绅士和淑女服务的绅士和淑女”,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政治家的眼光、企业家的胆识和素养、运动员的体魄、明星的仪表和气质、演说家的口才和风度、从零做起的心态、先进的服务意识、熟练的服务技能学生只有接受系统的职业养成教育,才能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弥补酒店业巨大的人才缺口。
2.3新时期学生的特点要求进行职业养成教育
当今学生多为80后、90后,这些学生的特点与以往大不相同:在家备受宠爱,自我意识较强,工作、学习比较娇气。如果在校期间不接受系统的职业养成教育,很难适应酒店高强度的工作氛围。
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
瑞士的旅游学家若泽·塞伊杜博士认为“接待是旅游的本质”。塞伊杜所说的“接待”并非简单的迎来送往,而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接触、打破隔绝的同义词,是服务、礼节和微笑的同义词.是人与人间神圣义务的同义词。酒店业是最具有人情味的一个行业,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我院校友、全国劳模邓建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第一要求。
3.2礼仪礼貌
礼为内容,仪为形式。没有形式就无法体现内容。心意要到,礼仪必不可少。酒店业是国家和地区的窗口行业,礼仪礼貌、仪容仪表的合理得当至关重要。
3.3服务意识
服务就是为他人做事,使他人从中受益。良好的服务意识是做好酒店工作的前提。现代商业饭店之父斯塔特勒曾经说过“生活即是服务.谁给他人的服务多一点好一点,谁就能够走在前面。”
3.4创新精神
服务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带给客人惊喜,每时每刻令客人喜出望外。现代酒店在传统的标准化服务之上要求员工能够因人而异地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客人的需求,甚至带给客人惊喜。个性化服务要求员工具有积极的创新精神。
3.5团队精神
酒店是一个合作密切的组织,客人在酒店入住期间会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客人住店期间是否有一个愉快的经历取决于各部门员工是否紧密配合、精诚合作。
3.6优秀品性
斯塔特勒说生性温厚善良的人、爱笑常笑的人适合做酒店业,尖酸刻薄的人、自私自利的人是不能做好酒店业的。北京千禧大酒店(五星级饭店)总经理KurtWehinger表示.从事酒店业的人才应该是谦逊的,而不是自大、骄傲的。
4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
4.1塑造仿真职业氛围是职业养成教育的环境基础
4.1.1建设仿真的校内实训场所
南京旅游学校借鉴“洛桑模式”,在建校之初就是实行了“前店后校”的办学方针,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我校通过建设模拟客房、中(西、日)餐厅实训室、模拟茶艺室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各种仿真的职业氛围。学生身临“职业环境”,举手投足会因环境的职业化而深受感染,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加以“素质训导”,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4.1.2重视细节建设,传递行业气息
可以开辟专栏,张贴优秀毕业生的工作简历,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介绍酒店业知名企业以及行业前沿信息,引导学生与时俱进,了解行业动态;办公室、教室悬挂酒店业名人照片、名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开展评比文明宿舍、免检宿舍等活动,向学生宣传文明、卫生、整洁、有序的酒店人作风。
4.1.3师生统一着装,带上“紧箍咒”
酒店业是一个非常注重仪容仪表的行业,师生统一穿着职业装也是创设职业氛围的一个重要途径。专门的旅游、酒店院校有条件做到全院师生统一着装上课,从外部形象上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一些综合性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则要求学生、老师在上实训课时一定要统一穿着职业装,在整个学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无形中要求学生自我约束,穿着西装套裙的学生站、坐、走都小心翼翼,言谈举止文质彬彬。
4.2与行业沟通零距离是职业养成教育的必要保障
4.2.1专业认识环节让学生走进酒店
在教学计划中第二学期专门设有专业认识周,在一周内统筹安排学生走访参观各级各类的酒店,加深对酒店的感性认识,在对不同酒店的对比分析中,激发学生对酒店业的热爱。
4.2.2专题讲座请酒店专家走进学校
定期请酒店各部门经理为学生做专题讲座,部分课程请酒店员工为学生授课。如我校香格里拉班每周一次到合作酒店由各部门总监在酒店内为学生上课.一方面了解酒店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要求以及酒店人的行为做事风格,另一方面了解各个酒店的不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4.3日常教学工作是职业养成教育的主要环节
4.3.1以技能训练带动职业养成教育
职业习惯的培养应当人格化而不能单纯的技能化,实训中要渗透人格化的素质培养。建立健全实训室管理制度.学生进入实训室,要求学生遵守实训室纪律,不大声喧哗、爱护实训器具,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服从指挥的良好习惯。
托盘练习从轻托到重托、从重托站立半小时到重托曲线行走,引导学生挑战自我、吃苦耐劳;翻盘情况时有发生.要求学生快速补位、清理现场,让学生体会到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是工作快乐的法宝。
礼仪实训引导学生评选“微笑之星”、互相敬礼、互相评价对方的站、坐、走等姿势,学会真诚赞美、正确评价、积极接纳对方,培养学生温厚善良的优秀品质
4.3.2以理论教学提升职业素养
理论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案例教学、设计典型知识模块,引导学生及时跟进行业的最新资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如讲到“客人永远是对的”这一服务理念.要求学生分组查找资料,举行辩论赛,在思辨中深刻理解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培养先进的服务意识。在酒店法规中涉及到很多行业内的争议如“退房时间定在中午12点是否合适.客人是否可以自带酒水进行消费”等,教师提供素材,学生深入调查酒店业现行规则,积极展开讨论,加深了对酒店行业的认识
酒店服务心理学中全程贯穿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案例分析、互动游戏等方式方法学会自我心理调控.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健康隐患,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超级秘书网
4.4社团活动是职业养成教育的辅助战线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老师指导下成立酒店协会、礼仪队、茶艺社、调酒协会、SingerClub等社团,举行缤纷多彩的趣味社团活动。如折花比赛、托盘马拉松、承办各级各类的文艺晚会等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4.5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是职业养成教育的终极目标
学生在校期问.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让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4.5.1为学院师生提供服务
西餐厅为学校来访宾客提供中西式接待服务:茶艺室为访问我校的友人进行茶艺表演:酒店专业学生全部参加值班站岗服务,在学校的教学楼前、电梯间进行迎宾服务:实训室全部由学生承包定期打扫
1.关于心理契约与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内涵诠释
目前,国外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契约的内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认为心理契约是雇员出于对组织政策、实践和文化的理解和各级组织人做出的各种形式承诺的感知而产生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就是学校与教师双方彼此对对方应该付出什么,同时又应该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双方的非正式的相互责任。我们认为高校组织与教师之间形成的心理契约指的是教师个体关于自己应对组织履行何种责任,作为回报组织应对自己承担什么义务等形成的主观信念。这一系列信念是教师对教师职责的主观认识与理解,更是教师对自己职业行为和职业价值的自我要求,是高校与教师之间非正式的相互责任的一种认可、约定和承诺。
2.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与职业道德的关系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心理契约的重要构成因素,因为高校组织与教师之间的心理契约达成度直接影响到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就具体的贯彻落实工作发出通知。这是首次制定印发关于高校教师师德的规范。新规范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阐释和解读新时期高校教师的师德内涵: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可以说,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心理契约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与学校的价值认同与交换关系,无法把双方的相互责任界定于聘任合同之中,每位教师对自己应该为学校付出的责任理应有明确的认识。这些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约定,是在高校的聘任合同中无法明确提出并进行量化的,而只有通过教师将这些行为要求内化为心理契约中教师个体对组织应承担的责任,才能使教师的职业行为真正地得到实质的约束,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才能够真正地建设并发挥作用。高校教师对学校有一定的期望,希望借助学校来实现自己物质和精神上多层次的需要,而学校往往也会利用各种组织资源来实现学校的目标。平等、自由、尊重是契约双方共同追求的基本精神,由契约到教师职业道德的跃升正是契约化追求的最高境界。良性而健康的心理契约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心理契约有利于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学校与教师之间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导致的工作效率降低和职业道德缺位。积极地建设高校与教师之间的良性契约,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是实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创新的必要前提。
二、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对职业道德的积极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高校管理者忽视教师的自尊心、主体意识和价值理念,把教师作为高校组织的人力资产而支配和使用,忽视心理契约的达成标准而影响教书育人的绩效。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心理契约密切相关,两者高度契合能促进高尚教师职业道德构建和心理契约的良性发展。高校教师承担着学术科研和一线教学的工作职责,是高等学校发挥社会职能的主要载体,在保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型职业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学术科研和人才培养中的自身努力程度及奉献付出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及其工作特点、工作环境要求高校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将爱岗敬业自觉内化为道德品行,从而有效发挥出师者的表率作用和育人功能。高校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养成除外部激励与约束之外,还与教师心理契约密切相关。教师心理契约正是创造高校和教师成员之间和谐关系的隐形通道。相互期望的满足,和谐关系的建立,在心理上给予教师精神满足,使教师处于心理上信任学校、工作中充满活力的状态。这种和谐顺畅的氛围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提供了环境,教师会自觉审视自己对学校的付出程度、自身工作状态是否与良好的心理契约相匹配,从而在科研、教学以及参与学校管理、关注学校发展等实际行动中,提升自身工作成绩以适应和符合学校对自身的期望。如果教师与学校间处于互不信任、互不满意的不和谐状态之中,不仅不利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成长,反而会导致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的危险。因此,只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教师心理契约高度契合,才会为高尚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奠定基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个体与组织心理契约的协同性发展目标。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教书育人的内在兴趣是教师职业道德建构的动力;对于高校组织而言,师道尊严的外在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建构的推力。内在动力与外在推力的有机融合、共同作用,为有效建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供了动力源。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创新的能力,而对教学科研的内在兴趣是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书育人水平的内在驱动力。同时,教师在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后,原有的与学校组织保持的良性心理契约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会随之形成个体对学校组织的新的需要与期望,与高校组织达成平衡的心理契约成为教师职业道德构建的助推力。高校组织须敏锐地意识到教师心理契约的变化并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在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科研平台提供及教师个性需求方面满足教师的心理期望。当教师当前的心理期望得以满足的同时,高校组织对更高标准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预期,对教师职业道德构建产生了外在推力,高校教师亦会通过自身努力达成高校组织的预期,高校组织与高校教师在这种动态平衡心理契约的作用下,不断呈现螺旋式上升,从而推动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校组织心理契约的协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组织心理契约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种互动关系。心理契约是联结高校与教师关系的心理纽带,是确保两者关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高校教师行为的决定因素。高校教师的心理契约水平越高,教师对高校组织的满意度越高,其信任度、敬业度和事业心以及工作起来的积极性和效率也就越高。高校教师借助心理预期不断评估自己的言行是否与高校的发展目标和制度要求一致,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高校的未来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将个人前途整合到高校的事业中去,从而提高对高校的认可度、忠诚度和归属感,有利于形成平衡而健康的心理契约。
三、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负面影响
“心理契约违背”是指个体在组织未能充分履行心理契约的认知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其核心是愤怒、怨恨、辛酸、愤慨的情绪,个体感觉组织背信弃义或自己受到不公正对待。心理契约的主观性、动态性和脆弱性决定了教师和学校的期望和心理承诺往往会随着各种外在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心理契约的缔结与违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从而影响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行。研究表明,心理契约的违背和破裂通常会对员工的后续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基于高校教师个体视角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部分教师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教师工作的首要目标,作为教师个体在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价值认同缺失。进而言之,教师是育人的高尚职业,不能忽视教师职业对职业道德的高标准要求。但有的人只把教师工作看作是一个“养家糊口”的普通职业,这种职业认同即心理契约必将极大地降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砝码。所以,应聘教师职业资格的个体不应仅仅审视自己的业务能力,更要深层次地认识个体的职业兴趣。而基于高校组织的视角分析,当前学校组织往往缺乏应有的认识高度,对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标准要求,很容易只重视教书而忽视育人,人才招聘往往看重教学与科研成效,却忽视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水准。在日常管理中,又偏重教学与科研条件的硬性要求,忽视教师的心理契约达成度。这导致心理契约违背现象日益增多,进而影响到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形象。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的负面影响力巨大,心理契约违背会直接导致与教师职业道德相背离的不端行为产生,甚至引发高尚师德的坍塌,并可能在更深层次上遏制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不利影响体现在以下几点:
1.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不利于建设学术道德
规范学术道德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首要内容。学术道德是开展学术研究的道德底线,是大学教师必须具备的道德自律。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在以下几方面不利于学术道德的坚守:一是导致教师存在心理落差和心理不平衡,心浮气躁,怨天尤人,不能专心教学,更不能潜心搞科研,为学术道德失范埋下了隐患。二是造成学术研究动力不足、使命感不强。高校教师承担着为实现中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跨越的历史重任,教师心理契约违背致使教师处于不和谐甚至焦虑的工作状态,不仅不能做到基本的履职尽责,更遑论服务于国家的人才需求战略。三是造成学术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是凸显学术道德伦理性和科学研究精神的关键。学术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思考、探索、发现、创造,也离不开一个宽松和谐的学校氛围。教师心理契约违背打破了创新意识培养所需的外部环境,在心理期望始终处于不和谐的态势下不可能培育出学术创新意识。
2.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流人才的基础是砥砺一流品性,因此教师应强调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厚德载物的传统美德。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既教书,又育人,全面关心学生进步。高校教师与高校组织保持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才能自觉地通过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谨慎的科学精神、严于律己的人格修养、乐于奉献的道德境界传递给求知求学的大学生,从而培养出人格独立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然而,心理契约违背所表现出来的教师职业道德风气不端,直接给学生带来不好的示范作用,对于处在人格塑造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极为不利。
3.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削弱师德构建的效度
教师职业道德建构基于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力的共同作用基础之上,作为教师个体本身在教师职业道德构建中起决定性作用。在高校教师存在心理契约违背时,即使学校从管理方式、激励制度、发展空间等方面积极倡导并构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也不能有效发挥教师个体在教师职业道德构建上的主观能动性。心理契约违背的教师不管是选择保持沉默、被动接受,还是选择提出意见,或是选择破坏、忽略,教师会无视自身的工作职责和职业道德,不同程度地实施与学校组织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相背离的行为,甚至损害高校组织的利益,心理契约违背所表现出的负能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学校对高校教师心理契约构建而做出的努力。
四、如何强化高校组织与教师心理契约的达成度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构亟待与心理契约达成协调性、统一性和契合性,这需要教师个体与高校组织两个方面形成共识。在教师个体方面:教师个体要以事业为追求目标,而不是以生存和生活为目标;尊重自己和教师职业的纯洁性,尊重学生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质量。在学校组织方面:教师的选拔不仅要看重学位,更要看重心理契约的价值取向。要培养良好的心理契约目标,基于高校管理者应当抓好如下几点:
1.充分认识心理契约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关系
充分认识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关系,依据心理契约形成的内外各方面的因素,最大可能且最大程度与教师达成一致,使得契约双方都能遵守这种非书面的隐性契约,才能有力地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进程和效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这个职业的基本要求,声誉就是教师的第二生命。学校必须正确运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形成对教师的一般性规范,进而形成一种舆论氛围,起到道德约束的作用。学校管理者要立足人性化、人本化的管理方略,尽量减少强硬的外在职业道德行为要求,通过调动教师内在的驱动力,适度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性要求,真正让教师建构高尚的情操和自觉育人的品质。
2.强化教师心理契约的沟通路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缓解教师的职业心理压力,激发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心理契约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有利于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畅通而有效的沟通十分重要,心理沟通可以实现信息交换与传递,达成共识并形成统一行为目标,把学校教师队伍凝聚成一个有效整体,确保学校德育目标的最佳实现。在教师与学校心理契约的动态调适过程中,只有通过广泛而有效的沟通与交注,才能使教师与学校详尽地相互了解双方的理念、价值和精神,不断调整各自的认知与利益,从而建立成熟而稳定的心理契约特征。高校组织与教师之间有效的沟通机制,可以消除或削减教师对高校的各种猜测和主观成见,更有利于教师形成主体意识,激发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自觉自愿地为学校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作为组织的学校必须在沟通机制的保驾护航下,努力实现公平决策,合理调解,平衡补偿,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契约违背的机率。同时,为了避免最初形成的心理契约遭到破坏和违背,适时调整和修订心理契约的内容是确保双方心理稳定平衡的基本条件。
3.充分利用心理契约的激励机制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更为关注那些正式制度,而忽略了非正式制度的潜在影响,尤其是非正式制度带来的无与伦比的激励作用。培育信任、和谐的教师职业道德氛围是工作创新的关键。这就要求高校在发挥传统正式制度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激发非正式制度的激励作用,尤其是精神激励和感情激励,因为精神激励是一种比物质激励更高层次的东西。学校在与德育工作者共同合作时,必须尊重、关心和信任教师,努力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和工作热情,塑造教师对其职业道德文化的承认和认同。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形成对学校的精神依托和实质信任,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和层次。高校教师更需要尊重其专业地位和个性特征,他们希望拥有一个能证明自己价值和尊严的平台,一个能够稳定获得所需的信息并随时进行知识更新的渠道,这是最能形成激励作用的因素。因此,在对教师进行一般性的物质激励的同时,还可以采取出国培训、年度评比、名师制度、职务晋升、科研项目等,提升精神奖励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做到激励与惩罚结合。高校的激励机制必须以教师的主要需要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把学校目标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教师工作的潜力和创造力。这对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发挥心理契约的干预与约束力
高校组织与教师双方的信任是心理契约的基础,缺乏彼此信任,教师就不会对学校尽职尽责,学校对教师则会缺乏关怀爱护,这样就不会有心理契约的良性平衡。教师与学校共同信守承诺,学校事业才能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要看到学校缺少制度约束必然会导致一些教师的不良意识和行为的产生,只有不断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才能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可循。学校制度规章以外的价值规范、道德信仰、生活和舆论氛围等形成的约束属于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学校和教师在长期工作生活交往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或约束的效果。在当前学校管理中,正式的制度约束与非正式的环境约束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心理契约本身就是一种对人们心理期望的管理,是通过对人们内心期望的影响而完成的一种软性管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首先着眼于对教师的各种外部干预措施,同时,加强教师的自我约束,强调教师自觉规范言行举止,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从而增加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
五、结语
(一)基础理论研究不足
中国博物馆学界一直比较注重借鉴吸收国际上的新思想、新理念,但“长期执着于方法论的探索,却忽视了本体论的思考”,特别是对学术规范、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建设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博物馆职业道德的内涵、构成要素、特性特征等没有明确界定,至今缺乏系统完备的博物馆职业道德规范。国家文物局制定的《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规定了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素养,内容虽简洁易记,但过于笼统,没有涉及博物馆营运中的道德问题,没有对博物馆管理机构和博物馆工作中各个环节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做出明确规定,操作性、约束性都还不够强。
(二)核心价值观出现偏差
主要表现在两个极端思想:一是固守传统观念,忽视博物馆的公益服务价值。简单地把博物馆具体业务工作当作博物馆机构的价值,认为博物馆就是展示的场馆,就是收藏、保护文物的机构。二是追求功利价值,忽视博物馆的立身之本。受新博物馆学的冲击,过分注重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性,忽视与“物”(藏品)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导致功利主义倾向。工作中偏爱即时可用、立竿见影,过于迁就观众娱乐消费的偏好,盲目崇拜展示技术,甚至走庸俗化道路,追求现实利益。有些博物馆为吸引观众,不惜使用赝品,或过多使用为特定展览而制作的非实物展品,甚至出现了用赝品文物打造出来的“雷人”博物馆,在面对社会质疑时还做出“就算藏品是赝品,观众也不可能知道真假”的回应,这是对博物馆职业道德的严重践踏。
(三)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养不高
当前,博物馆从业人员大都没有接受专门的职业道德培训,对职业道德建设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滋生了很多问题。
1.职业意识淡薄许多博物馆从业人员对博物馆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建立正确的职业信念和远大的职业理想,没有职业荣誉感,很多人甚至没有把自己定位于博物馆工作者,而是具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优越感”,沾染了许多不良习气。
2.缺乏职业操守有些博物馆工作者对应尽的职责敷衍推诿,对服务对象冷漠生硬,对学术研究投机取巧,对文物保护漠然视之,出现了诸如学术抄袭,文物损毁、失窃甚至监守自盗,违法违规征集、转借文物等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
二、当代中国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职业道德是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的,是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规范,包括职业信念、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责任等。博物馆职业活动丰富而具体,文物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社会宣教活动等各个环节都涉及职业道德问题。但就目前来看,中国博物馆界却存在着很多不正之风和道德问题。“道德衰之,诚亡国灭种之根基”,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博物馆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职业道德建设对博物馆的高效运营和科学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二)有助于提高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当前博物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这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极不适应。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核心,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可有效激发博物馆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事业心、责任心,进而增强提升职业技能、服务社会和社会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职业道德的提升也会带动从业人员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提升,最终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博物馆从业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有助于提升博物馆界的整体形象
职业道德是建立公众信任的基础。我国博物馆是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机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扇窗口,其职业道德建设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加强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维护和提高博物馆的信用和声誉,提升博物馆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进而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同时,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良好职业道德也可在社会上起到正面的舆论导向作用,促进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界的整体形象。
三、加强中国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博物馆职业道德不但具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特点,还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特性,它“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因此,中国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坚持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即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坚持“忠诚、审慎、勤勉”的职业活动的内在道德准则,坚持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五个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二是坚持体现博物馆职业特性的原则。结合博物馆的工作实际和发展要求,体现出中国博物馆作为文物和标本的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的重要特征。三是坚持培训教育与机制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把日常的职业道德培训教育和建立健全职业道德约束机制当作两个重要抓手,两手抓、两不误。
(一)强化博物馆职业道德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基础性工作,成熟的科学理论对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博物馆界应继续把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课题进行专题研究,组织博物馆业界和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专家学者,结合中国博物馆的职业特点和发展要求,深入研讨中国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外延、基本内容和要求等,并达成一致共识,进而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职业道德基础理论框架,为当前和今后中国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二)构建中国博物馆核心价值体系
博物馆核心价值是“博物馆本身和内部成员坚守的基本原则和信念”,是博物馆职业道德的灵魂。只有确立了核心价值,博物馆界才有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基础。当前,国内对博物馆核心价值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分歧,有的认为是藏品,有的认为是以人为本、公益性,还有的认为是展示,大都是一元化的结论。陈波在《阐释与对话:博物馆核心价值研究》一文中做了多元化的阐述,主张博物馆核心价值包括藏品、服务、研究三个因素。笔者基本赞同其观点。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一个多元因素构成的价值体系,但我们认为还应把“人才”纳入其中,可以概括为“藏品立馆、服务兴馆、科研优馆、人才强馆”的四位一体理念。藏品是博物馆的根本所在,离开了藏品,博物馆就如无根之木,也就不能称为博物馆。服务是博物馆的最高功能价值的体现,博物馆藏品的收集、研究、展示最终都要面向社会,向社会公众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服务于社会发展。如果博物馆关起门来搞收藏、搞研究,其价值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藏宝库”。科研是博物馆的关键因素,是“实现‘物到人’的根本方法”,没有深入的研究,藏品再多、再好,也无法实现其价值,只能沦为搁置的摆设。人才是博物馆的支撑,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做保障,又何谈科学研究和优质服务。
(三)健全博物馆职业道德约束机制
约束机制是职业道德建设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没有强有力的约束,职业道德建设就是空谈。首先,应健全中国博物馆职业道德规范。参照《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道德准则》,结合中国博物馆实际,从针对性、实用性出发,健全博物馆主管部门、博物馆自身及从业人员、博物馆各工作环节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真正实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其次,应完善中国博物馆内部管理。各博物馆应共同担负起中国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的重任,根据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完善博物馆内部工作条例、工作制度,明确博物馆各工作岗位的责任和义务,并强化执行管理,落实针对失职、失德行为的惩戒,努力维护道德准则、内部规章制度的权威性,提高其约束力,不断增强职工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
(四)加强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
所谓敬业,指的是对事业、工作的执者追求精神。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要热爱班集体,关爱学生,只有将满腔热情投入到班级管理中去,以真心和诚意打动学生,对学生管教管导,才能以德服人,与学生一起,齐心协力把班级管理好。
2班主任要发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班主任是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老师,更应不断提升自身理论水平,提高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和管理学生的理论水平。班主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成为班级管理的一分子,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也要学会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QQ、微信、微博、论坛等工具,班主任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由于学生的心智不成熟,他们往往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上他们对社会现象的判断良莠不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是比较幼稚的。这就需要班主任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引导、帮助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班主任只有在了解学生的语言、生活的环境和朋友圈等信息后,才能懂得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打成一片,更好地贴近学生。
3班主任要增强自身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
班主任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身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要把班主任工作当成一项重要的任务去完成。在工作上要锐意进取,保持良好的上进心,严格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班级干部队伍,使他们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利于班级工作的有序开展。班主任要加强班级日常管理,熟悉班上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如可以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为以后有针对性地做学生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还有,班主任要在班级中营造一种互助友爱的氛围和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班级凝聚力。此外,班主任要时刻清楚地认识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要把学生塑造成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要牢牢把握就业这一契机,引导学生们学好专业的文化基础知识,积极主动地训练各种专业技能,熟练掌握一门技术。在学习和训练的同时,还要教会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发展”。这样才能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习惯,塑造职业人的形象。学校应该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制度。定期对师风师德进行评价,并将考核评议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应及时地发现和培养师德先进模范,树立师德标兵。对于获得“优秀班主任”称号的班主任,学校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于疏于管理班级,违背师德行为的班主任要公开批评和在物质上有一定程度的惩罚,多加教育。
4班主任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班主任与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最多,是学生学习模仿的主要对象。学生会对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班主任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4.1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此,班主任需要时刻记住自己担负的责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严格要求自己。
4.2仪表端庄
衣着得体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往往会体现在衣着和打扮上。班主任的着装打扮应该遵循“朴素、简洁、大方和得体”的原则。
4.3关爱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尊敬和信赖学生师德的核心是“师爱”。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可以从如何对待学生的态度上表现出来。班主任要以“宽容心“”包容心”“同情心”“爱护心”来对待学生。班主任既要热爱学生,也要关心学生,在思想上、生活上和学习上都要关心。我班有一个学生染上了吸烟的恶习,他多次想要戒烟都没有成功。他觉得其他同学都瞧不起他,产生自卑心理,自动把自己归到坏学生一类。当我发现他在体育方面很有天赋时,我就让他和体育委员一起负责班里的各项体育活动。他也不辜负我对他的期望,把班里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他的自信心在我的关心和同学的信赖中逐渐增强,最后成功地戒烟了。由此可见,关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尊敬和信赖学生,会使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和谐,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展。
4.4言语文明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现
班主任在学生面前要注意自己的用语,懂得区分语言的雅俗,讲究文明用语。班主任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心弦会被班主任文明的语言所触动,他们的心灵世界也会变得更加文明。
5班主任要不断学习
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新时期中职教育的发展当今是一个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班主任如果故步自封、因循守旧,那么,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对教师知识素养的要求。因此,班主任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认真研读《中职学校德育大纲》,多了解时事新闻,获取更多的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信息。年轻的班主任可以向有丰富经验的班主任学习和交流经验,年老的班主任也可以向年轻的班主任学习先进的管理班级的方法。班主任之间要团结协作,做到共同进步。
6总结
关键词:职业道德;档案管理;人员;研究
档案作为记录一个人的学历信息、经验等各种信息的载体,在企业发展以及个人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体现一个企业的历史发展以及现在的建设情况,同时也是企业进行人事管理的重要依据。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规模的壮大,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这样就要求档案管理的相关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工作中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档案管理。本文就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以及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建设的意义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只有相关工作人员具有职业道德素质,在档案管理中能够有较强的责任心,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他们热爱档案管理工作,从思想上重视档案管理工作,进而促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无私奉献,认真工作,切实履行档案管理工作的职责;其次职业道德素质能够有效地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为企业以及企业员工服务的质量,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管理工作也是进行企业内部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管理人员你在实际的工作中要重视这份工作,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和学习,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进而提高他们对企业内部的服务质量;最后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更好地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规模的壮大,企业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将会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和变化,这些工作上的变化和挑战将会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进行问题分析,这样就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依赖于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的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具体存在的问题如下:1.服务意识差。目前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员工实际工作中经常会以档案资料是保密文件,不允许其他员工查看,这样就会导致档案资料的开放性比较差,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没有必要的服务意识,在工作中他们没有意识到档案工作是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除此之外档案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中服务态度也非常傲慢。2.责任感不强。档案管理工作因为其自身具有的复杂性、细致性、保密性特点,所以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严格按照国家以及企业的相关规定和制度执行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会发现,因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没有责任心导致档案资料损坏、丢失甚至是重要文件信息被泄露等问题。3.专业技能素质不高。企业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职位招聘时,并没有根据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能进行员工招聘,许多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是由企业其他部门的员工兼任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这样就会导致他们的专业技能素质不高,工作效率低下,具体表现在首先是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不是很熟悉档案管理的具体工作流程,这样导致档案资料的存放没有制度性,为档案查阅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其次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自身没有较强的边沿能力,他们只是了解一些基本的管理知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缺少专业能力。
三、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建设的途径
档案管理本身就是一门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极强的学科知识,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相关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能力和素养,同时还需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本文就企业档案管理中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具体解决途径如下:1.端正工作态度,认真工作。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首先应该要端正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在实际的工作中,要让员工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档案管理的工作认识,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体现旅行自己工作职责的岗位;其次是要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要鼓励他们认真工作,做好自己岗位的工作;最后是要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使其能够热爱自己的工作,并无私奉献,在工作中脚踏实地,认真负责,做好各种细节工作。只有工作人员的态度端正了,在实际的工作中他们才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并做好自己的工作。2.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和本质就是为企业提供档案服务。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规模壮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该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被动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专业化的服务管理模式,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要以用户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重视对企业提供服务的实效工作,在提供档案服务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突破单一的档案服务模式,以企业未来的发展作为着眼点,充分利用企业发展以及社会大环境,积极创新,提高档案管理的人性化服务,提高档案管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3.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为了能够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档案管理工作应该要与时俱进。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和模式需要进行较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就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具体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途径有:首先是可以通过网上学习、培训等不同方式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样能够在档案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技术促使档案管理实现电子化;其次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实际的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要推陈出新,用积极、创新的思想来面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经过多方面经验考察、借鉴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创新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继而实现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最后企业应该要不断完善和规范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待遇和福利,不仅要在精神层面上要为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提供支持,同时还应该要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也是十分迅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档案管理工作时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需要十分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端正他们的工作态度,使其能够热爱档案管理工作,对工作富有责任心,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自身的档案管理专业技能,进而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完善档案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的发展。
作者:王艳 单位:沈丘县史志办
参考文献:
[1]肖辉.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探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2]王建.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浅议[J].图书馆与档案管理,2014.
[3]汪泉.关于高校档案专业人员素质的思考[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16.
关键词和谐社会;民营企业;道德素质
改革开放近30年,民营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民营企业达8000多万户,从业人员2亿人左右,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占60%以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民营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又离不开数以万计的民营企业管理者,当今社会,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发展和进步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民营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影响,这就对民营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目前民营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及成因分析
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尽管目前民营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素质随着管理者受教育的增加和在公众舆论和监督下有所提高,但这还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差较远,现实中很多民营企业管理者经济利益至上,忽视社会利益;行商业贿赂;企业劳动者的基本权益、社会环境等得不到保障,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这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1、民营企业由于生存和竞争的需要,管理者把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唯利是图。民营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其方法有两种:一是在企业自身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想办法增加收入。我们知道,任何商品在达到饱和之后要想增加收入、扩大市场份额,边际成本是递增的,就会出现了以次充好,低价销售商品的欺诈行为。二是在销售收入一定的条件下,减少内部支出。内部支出包括原材料采购费、职工工资和福利、水电费等,他们采购劣等材料,克扣工人工资,减少用水用电,企业工作环境欠佳,员工健康得不到保障。
2、当前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目前,有许多的民营企业者靠以前那种非正当的手段一夜暴富,这些违道德的人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这对当前的民营企业管理者有很大影响,心存侥幸。
3、管理者道德诚信缺失,信用体系脆弱。表现在:他们对消费者缺乏诚信,制假售假;企业与企业缺乏诚信,合同欺诈、逃债奈赃时有发生。企业与政府缺乏诚信,政策在企业得不到切实的实施,企业阴奉阳为;政府对民营企业管理松懈,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
4、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目前民营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观往往过于狭隘,只强调对企业所属地域和特定人群的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社会捐赠行为多从自我需要的层面考虑,对社会责任的实现仍带有强烈的功利意识,没有把实现社会责任当成内在的权利和义务,甚至还带有很强的政治功利性。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民营企业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对策
我国的和谐社会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社会。要达到此要求,提高民营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素质迫在眉睫。其对策有:
1、首先加强民营企业管理者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改变管理者的经营理念。管理者应努力把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致富与全体人民共同致富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从仅关注企业财富积累到关注民生、关爱员工、关注社会进步,实现个人和社会双赢发展,从而实现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民营企业管理者必须学习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首先要求企业管理者要依法经营,诚信经营,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经营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特别是劳动法、合同法、生产安全法、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要在守法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积极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充分激发员工创造活力,这是企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3、政府要积极服务和引导民营企业管理者,严格法制与监管。市场经济社会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法制,尤其是对那毫无社会责任感,只认钱,有意为之,坑国害民的民营企业及管理者,必须依法治理,严格监管。
4、通过开展社会道德评价活动营造有利于高尚道德素质形成的社会舆论环境。道德评价是提高人们道德素质的重手段。道德评价的任务就是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对人们的行为和品质作出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舆论工具,肯定和赞扬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民营企业管理者;否定和谴责一些道德素质较低的管理者,使之形成一种社会舆论。用舆论这种力量来约束、引导民营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唤起他们的职业道德良心,激发他们的道德责任心,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抑恶扬善,逐步培养起高尚的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蔺秀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0).
[2]王辉.企业管理者道德建设价值初探[J],甘肃农业,2006年第7期;
[3]马燕君.论成长过程中的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2).
[4]刘兆.和谐社会的企业社会责任[J].中国流通经济,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