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4: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人才市场调查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国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国际上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以优厚的条件在全球范围内加紧吸引人才,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争夺人才的重要战场,而且现在有急剧蔓延到欠发达地区的倾向,这对我们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从国内看,我国加入wto后,人才问题引起各地普遍重视,从欠发达地区看,人才资源特别是高中级人才和专门人才的大量外流,以及现有人才的年龄老化、素质滑坡,已使传统的人才优势逐步丧失,而新的人才优势尚未培育起来,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作为欠发达地区,在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如果不加大力度做好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工作,那么,在当今和未来的竞争中,我们就将处处被动挨打,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一定要在人才问题上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充分认识人才工作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人才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上来研究和部署。
长期看来,虽然中国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进程已展开,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人才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户籍制度的制约。因为现行的户籍制度,很多毕业的大学生考虑到落实户口,很多人不愿意到私营企业里找自己合适的工作,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落户仍然受到严格限制,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人才的跨地域流动,成为影响人才要素市场的重要因素。
二、人事档案制度改革的滞后。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之处主要表现在:单一的国有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不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并存的新形势;现行的“人档分离,收费管理”的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办法不符合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的需求;而且传统人事档案的采集利用制度也不符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
一、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市场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个人理财市场迅速发展,但由于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市场起步较晚,个人理财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市场规模小,规模优势难以得到发挥。由于起步晚,发展不完善,导致目前我国理财市场规模小,这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各商业银行理财服务不到位问题。服务缺乏专业性。如一些高收入投资者对外资金融机构的个人金融服务普遍持接受态度,对于我国同类服务却无法认可。服务缺乏差异性。以工行为例,目前推出的3P服务优惠服务,专业服务、私密服务,而唯独没有个性化服务。三是理财产品缺乏创新。各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与国外成熟市场理财产品相比,更多的把现有业务进行重新整合,而没有针对客户需求进行个性设计。
二、完善我国个人理财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改善环境,做大投资市场规模。从改善投资环境入手,构建一个良好的构建运行体系。一是制定有利政策,积极促进我国资本和货币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使得可加入的投资渠道,可选择的投资产品和可投资的规模相应扩张。二是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框架。尽快完善理财业务的相应法规、法律,对理财业务的市场准入,业务管理风险控制,会计处理,信息披露,投资方向等在政策上予以规范。
(二)放宽管制,引入良性竞争机制。促进金融市场开发,放宽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界限,引入竞争机制,在引入的同时,要规范中外资银行的竞争持序,有序开放外资银行的并购活动,形成良性竞争。
关键词:市场调查;教学模式;考核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1-144 -03
《市场调查实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要求学生将所学市场调查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并对市场前景做出科学预测,为管理层决策和解决实际中遇到的营销问题提供有用的信息和依据。正因为它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才决定了该课程在教学设置上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比如课内实践以单项技能训练为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整体设计与实施,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在学中做,使学生充分体验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课外的模拟公司创办则是在做中学,在工作实践中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则是让学生充分体验职场气氛,了解工作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强调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和社会融合。总之,如能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就可以实现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的理念。在教学方法上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采用参与式、互动式、阶段实践与综合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市场调查实务》课程目标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趋向于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这个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专业素养、市场调查预测业务的基本能力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单项能力及综合能力,通过理论教学、能力训练、调查实践等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达到基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在职业生涯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课程目标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它既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也是教育活动的终点,依据是市场调查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市场调查实务》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集针对性、适应性及创造性于一体的三维目标。
针对性是指技能培养方面。《市场调查实务》课程教学中以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培养为本,注重技能技巧的培养。通过对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充分考虑学生层次、课程定位、教学大纲以及课时安排等,进行培养目标专项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分析,从而筛选出“市场调查人员”所应具备的技能,使本课程技能培养目标具有针对性。
适应性是指素质提升方面。《市场调查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应力求重视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互动式、参与式的教学,要求学生以一种审视、研究、批评的态度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培养学生对职业世界与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性。
创造性是指创新、修养方面。随着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的创新与技术的创新就成了一 种生存方式,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正在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主流精神。在《市场调查实务》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之进行自主的创造,在学习和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具体来说,高职《市场调查实务》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训练后能掌握市场调查的工作流程,掌握市场调查的方法、资料整理分析的方法、市场预测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先确定岗位群——岗位群技能分析——再根据真实任务确定教学内容——最后将教学内容项目化。将制定调查方案,起草调查访问提纲和设计调查问卷,组织实地调查和搜集二手资料,以及对所获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这一系列任务,通过具体的项目内容串联起来,充分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决策层提供科学的参考。
能力目标。市场调查专业人才应具备六项基本专业能力和四项综合提升能力,即:方案策划能力、问卷设计能力、资料收集能力、资料整理与数据处理能力、报告撰写能力、市场预测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创新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实事求是、敬业奉献的良好道德素质;独立的工作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专业创新素质。
二、《市场调查实务》教学的组织实施
《市场调查实务》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要完成上述《市场调查实务》的教学目标,仅仅靠传统课堂的教师讲授是很难达到的,应在理论教学、实训实习、顶岗实习等各个教学环节中进行改革,探索全新的适应高职《市场调查实务》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这就是按“三明治”教学法安排教学计划,在教学的各环节灵活交替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最终使得学生能够做到去用人单位后无培训上岗,上岗就能顶岗。
(一)在《市场调查实务》课程中引入“新三明治”教学模式
所谓“三明治”教学模式,源自英国的桑得兰德技术学院,之所以被称作“三明治”,是对其半工半读、学工交替式课程设置模式的一种形象比喻。而“新三明治”教学模式,则是强调“做中学、学中做”的“工学结合、学做合一”。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有机融合、渗透,理论教学在课堂上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总结、“悟”出其中的理论知识、操作原理、程序等,这样学生理论知识源自于具体的案例,很有具像性,比较扎实。在实训实习环节,是将课堂掌握的知识付诸实施,可以从课堂案例模仿开始,然后拓展,在实践中探讨、印证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如此交叉进行,学生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就能互相促进,双双得到提高。
1、在《市场调查实务》课程中交替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市场调查实务》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放弃“满堂灌”的封闭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应因课程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任务驱动、项目导入
任务驱动、项目导入这种新的职教模式是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的实际项目,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具体的调查任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展示调查项目的目标及任务实施的标准,解释相关要点;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每次讨论都必须形成内容涉及调查主题、方案、问卷、访问提纲、访问对象等的文本结果,据此组织实地调查,并利用相关统计工具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形成调查报告。
3、成立模拟公司
每6~8人为一组,成立“模拟调查公司”,按实体公司模式操作,成员各自扮演公司各级员工,要求以模拟公司为单位,开展一次真实的市场调查活动,提交一份市场调查报告,再通过“学生组内个人演练、陈述与分析小组讨论小组代表课堂小结教师剖析与总结”这一程序,进行评价与升华。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沟通能力、团队精神、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4、课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
设置相关的模拟销售情景,由学生分别扮演销售员、普通消费者、调查员。调查员要分别进行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普通消费者、调查员的身份对扮演销售员的学生保密,调查员以“神秘顾客”的身份进行调查。在教室进行模拟销售、调查观察。通过这样的现场情景模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市场调查法。
5、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
海因里希说过:“新的信息技术对教学影响之深刻程度,要比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要大得多。” 案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效桥梁。多媒体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就要搜集相关的案例教学资料,并根据不同的讲课内容安排不同的案例,加入图片、音像、视频等元素,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冲击学生的视觉神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6、用活上机实训,寓教于乐
上机实训除了常规实训内容外,可与相关软件(游戏)开发商合作开发类似“大富翁”等经营类益智游戏,其中加入相关市场调查的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体验市场调查的理论方法,寓教于乐。
三、改革《市场调查实务》考核模式
《市场调查实务》考核方法改革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与技能的发展和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考核由“知识本位”到“技能、能力本位”的转变。考核模式改革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遵循《市场调查实务》的教学规律,遵循“以能力考评为中心,以过程考评为基础,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原则,有利于客观公正地反映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市场调查实务》课程考核内容包括对理论知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考核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重在过程;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途径相结合。考核应由几部分构成:期末考试、课堂参与、课堂项目、模拟实训等。期末考试的试题尽量采用试题库的方式以加强客观性;课堂参与由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及质量、出勤情况等综合评定;课堂项目的成绩应根据在市场调查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每个项目报告的完成质量(包括格式的规范性、内容的丰富性、实用与时效性等方面)来评定;模拟调查成绩以“模拟调查公司”为单位来给,从接受能力、操作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来评价;并由每组学生各选出1名大众评委和老师共同打分,取平均分。这样的考核方式应该说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理论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应及时对有关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知识的深浅程度等方面进行调整,做到对症下药;另一方面,也可促使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与知识的巩固及应用,避免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的现象,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得尝试。
参考文献:
[1]陈鸿.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与实践[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01).
[2]唐凤秀.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
[3]刘冰.情景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
[4]范薇薇.“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模式初探[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87-89.
[5]王福明,刘辉.市场调查实训教学模式探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08).
[6]雷大章.关于完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02).
[7]徐盈群.商贸类专业实战型实践教学探索[J].职教论坛,2007,(08).
关键词: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改革
一、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岗位群和专业岗位的需要,解构学科型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适合行动导向教学的新课程体系,并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应用写作》作为一门高职教育的公共课程,它培养的是各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中一项重要的职业通用能力--学生将来工作和生活实践所必备的基础素质和技能,它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这门课程目前还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目标过于模糊,缺少职业针对性。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目标通常表述为:“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应用写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应用写作的规律和要求,提高学生正确、科学地运用应用写作知识规范制作各类公文和常用事务文书的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对文秘专业尚可,对于其他专业则不行,一是不可能,二是没必要。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结合专业特点,关注学生实际情况,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来确定课程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教学更具有职业针对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收到较好的实效。
2.教材编写仍然呈现较强的学术化特征。应用写作教材长期以来存在大而全、过于强调知识系统性的倾向,内容包罗万象、华而不实。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忽视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尤其是教学用的例文远离学生生活,因跳跃太大,缺少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过渡内容,学生难以适应。我们应该以学生现有基础为依据,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参照,安排贴近学生生活、易为学生理解接受的学习内容,并逐步体现从学校生活向社会生活的延伸和拓展。
3.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率低下。多数教师一般按照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教学,学生学习理论没有兴趣和动力,动手实践更是应付了事。虽然也有不少教师施教时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并采用了活动中心教学模式、交往教学模式、项目本位教学模式等新教法,但由于没有建立在基于工作过程和行动导向教学的职教理念上,也没有联合专业课教师配合教学,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整合经验、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效果仍很有限。
4.教学评价的严重滞后。教学评价仍停留在以理论知识考查和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缺失,对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力度还不够。因此,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真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增强教学实效性。
由此可见,《应用写作》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尝试
我们针对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着重从重新确定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块),以及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改革四个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
1.教学目标的确定。为了改变旧的课程目标缺少职业针对性和过于模糊的特点,我们根据我院学生的职业要求重新设定新的课程目标。
总的来说,学生学习应用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办事,为了办好事,因此我们把课程的直接目标定位为培养“以文办事”的能力。把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在“以文办事”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求职竞争能力,增强学生职业长远发展能力。其涵义有两层:一是要求学生能写出格式规范、能办实事办好事的应用文,这是课程的结果目标;二是重视过程目标,即:师生共同创设教学情境,围绕办事活动,以学生乐于办理之事吸引学生“办文”,以“办文”的要求指导学生开展相关活动,通过各种相关活动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相关的素质。比如,通过集体制定“班级计划”的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论辩能力、会议记录能力、综合别人意见提出有益建议等能力。
培养“以文办事”的能力的最大特点是突出了教学的职业针对性和应用性。因为“以文办事”贯穿一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求职阶段的求职信、个人简历,职业生涯中的计划、通报、专用书信、函、通知、调查报告等等,无不需要应用写作,无不涉及“以文办事”。
2.教学内容的确定
我们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要求并在社会实践活动或者说具体的职业岗位活动中产生正迁移发挥积极作用的知识、智能、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能力,作为课程内容的主导取向。以学习者的经验为核心整合学科知识,谋求概念原理知识与写作过程方法知识的统一,谋求过程方法与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的统一,谋求教学过程与职业素养和职场行为习惯养成的统一。据此,我们对应用写作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
(1)课程内容结构。根据上述课程价值观以及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我们把应用写作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面:应用文及其相关文种的基本知识、运用文体知识写作的方法和技能、与专业特点相关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培养(专业核心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职业素养和职场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作为课程内容的主线,以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的作为追求目标。(2)根据我院专业设置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内容:①公共模块。各专业毕业生都必须掌握人才需求调查报告、计划、竞聘演说辞、日常应用文、新闻、求职信、求职简历、专用书信以及行政公文中的通知、通报、函等常用应用文文种的写作。②专业模块。该模块根据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和核心能力来确定。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步骤。核心能力就是,能制约专业水平发挥,甚至影响职业生涯成败的能力,与之相关的知识、方法就是教学的核心内容。比如,经贸类毕业生的核心能力应该是市场调查能力、经济合同写作等,因此,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习实践就是其教学的核心内容。
我们确定的专业模块内容如下:
园林专业重点培养工程建设招投标书、建设工程合同等的写作能力。
经贸类各专业重点培养市场调查报告、经济合同(如买卖合同,供电、水、气合同,贷款合同)等的写作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的室内设计、城市雕塑设计、环境景观设计、展示设计等专业,重点培养工程建设招投标书写作、建设工程合同等的写作能力。
汽车和机电类各专业重点培养广告文案写作、加工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合同的写作能力。
综合考虑以上情况,我们拟定的校本教材内容如下:
公共模块(以学生入学到走向社会为序,立足学生实际,并向就业岗位拓展)
项目一认识专业任务:人才市场需求调查、调查报告写作
项目二制定行动计划任务:个人学习计划、班工作计划
项目三参与竞选(聘)任务:竞选演讲辞写作、模拟演说
项目四学写日常应用文任务一:条据;任务二:启事
项目五学做宣传工作任务:新闻
项目六步入职场任务一:求职信;任务二:求职简历
项目七做好行政事务工作任务一:介绍信、证明信;任务二:通知;任务三:通报;任务四:函
专业模块(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要体现专业特点,以及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以及良好职场行为习惯的养成)
项目八投身市场竞争任务一:经济合同;任务二:招标书、投标书
项目九巧做商品销售任务一:商业广告;任务二:营销策划书
3.教学方法改革。教改思路及措施: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应用为导向,促进学生应用写作能力形成。(1)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突出实际运用。①改变传统教学先系统学习理论知识,讲析例文,然后学生思考练习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来吸引学生参与,以较多的应用写作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只有在以文办事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充分认识到应用写作的重要性,直接功用性,他们才会有自主学习的动力,才会自觉地多练多写。比如,以为班级献计献策为目标,推动学生写班级工作计划;结合班干部或学生会干部竞选活动,布置和指导学生撰写竞聘(选)演讲辞;结合求职活动,要求学生练习求职信和求职简历的写作等等。②结合具体工作任务,让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进行写作。譬如提供材料要求学生以部门工作人员的身份编写会议简报,或对本部门人员写作的文书(病文)进行修改。围绕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写作,学生觉得既有吸引力又有压力,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懂得应用写作要“方便办事、有利于办事”的写作理念,他们的学习内驱力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2)配合专业课教师,进行专业应用文学习。专业应用文写作是许多教师不敢涉足的领域,因为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是不很懂专业的,这无可厚非。但,是不是专业应用写作就可以回避呢?也不尽然。我们应该配合专业课教师进行专业应用文教学,首先要设置好专业学习情境,然后让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专业指导的作用,写作教师则侧重从格式、语言与写法的角度指导学生,通过二者的密切配合来真正提高学生专业应用文写作的能力。(3)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来学习应用写作。比如,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及专业岗位群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给自己准确定位,确定好将来要从事的具体岗位工作。入学初,我们就配合系部专业认识教育要求学生进行本专业的人才市场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为了让学生学会条据的写作,我们要求学生平时借钱、借物时一定要写作相应条据。配合班级野炊活动,要求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等。
这种强调应用的写作活动,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相关职业素养和职场行为习惯。这样的写作训练,其意义已远不止于写作范畴了。
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角色扮演法、演示法、多媒体演示、四步教学法、六步教学法、练习法、张贴板教学法、引导文法等等。
4.教学评价改革。科学的教学评价能起到一种导向作用,能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尽快提高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这是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和总要求。
(1)由传统的注重理论考试和结果性评价,转向既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既考理论更重视考查以文办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要“以生为本”,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建立学生学习评价档案,以此来反映学生学习、进步、成长的趋势和过程。
关键词:人才培养;中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122
中职学校没有升学压力,相对于专业技术科目来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较低,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和就业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对人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认识不足,一些中职语文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应付了事,学生没有学到真正的语文“职业味”知识,在就业工作中碰到一些非专业的技术问题时便不知所措,从而导致学生就业失败或工作能力降低。本文试就中职语文教学与学生就业关系进行分析,探索中职语文教学适应学生就业工作需要的有效教学途径,以供同行借鉴。
一、从学生就业工作中看中职语文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中职毕业生而言,除了要求具有熟练的专业技术知识之外,大体上要做好以下就业准备程序:
1. 面试。面试的核心是考核毕业生的综合口头表达能力,如何组合头脑里储存的知识,用嘴巴把它们表述出来。所谓语文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面试和语文有很重要的关系。
2. 简历报告的撰写。中职毕业生就业面试的同时还准备有个人简历发展报告。个人简历发展报告撰写水平体现一个中职学生的语文水平。中职教育语文同义务教育语文有所不同,侧重于学生就业技能表达的培养,侧重于应“付”实践工作生活。
3. 工作中的语文知识需求。在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中,中职毕业生会要求上交工作计划、总结、商业合同、市场调查报告等工作材料,这些材料的结构是有固定格式的,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一般会贯穿有这些知识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革创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能真正学到这些知识。
二、提升中职语文教学“职业味”的主要方式
根据中职学生的就业特点,中职语文教学应该围绕毕业生工作的职业特性,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对症下药,抓住毕业生工作职业中常经历到实际问题开展教学工作,作为学校多年学生实习工作的带队教师,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教学方式来提升中职语文教学的“职业味”。
1. 通过练“读”,锻炼提高学生的“说”。众所周知,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有些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为人低调,不够大胆。上课时,教师提问不敢回答或不敢说好。在企业到学校进行招聘面试时,笔者曾经发现有些学生上台面试时很拘束,说话时停时断,导致面试失败。究其原因,平时练“说”功夫不强,心理素质差。所以,为了加强学生的“说”,教师应让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读课文,中国有句俗语:“一回生,二回熟”,有意识地锻炼这些学生的朗读,可以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在练习朗读的情况下,逐步锻炼学生“自说自话”,“说”自己的家乡、亲朋好友的事、“说”学习上的事等自己熟悉的事情。笔者的做法是:(1)根据班级人数,用纸条写上序号,把所有纸条放到空盒里,每个学生轮流抽签,按照自己顺序轮流上台说话;(2)确定50道学生易说的说话题目。由学生抽签,抽中哪道题目就说哪道题目。公平、公正抽签,提高学生兴趣,学生积极参加,通过多次锻炼学生的“说”,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效果良好。
2. 作文课内容倾向于学生的就业实践需要。中职毕业生在校时间短,一毕业就直接走向社会就业。在就业工作之后,经常性的写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等。因此,在教学当中,作文课时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就业需要,带领学生开展课外调查和勤工俭学,然后学习撰写各种应用文文种如商业合同、市场经济调查等,作文课中加强学生这方面的练习,能提高学生的内在知识素质。
3. 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提升学生语文文字输入效率。在任何工作岗位中,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输入语文文字,就不能胜任工作,这是时展需要,也是中职学生的职业内涵。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其中的“写”包含有职业味颇浓的语文文字输入能力,通过思考的同时,能够同时书写,形成文章。写得好、写得快体现了一个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是任何一个单位的领导非常欣赏的。
4. 根据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职学校有不同的专业,语文教学应该根据不同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如在旅游专业和商务越南语专业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酒店与旅游服务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说”的能力,带领学生走访凭祥市著名的旅游景点和边贸点后,由学生扮演导游身份给游客(学生)讲解旅游景点或边贸点;而对商务越语的学生侧重于中文和越文写作的转换练习,提高学生的知识应变能力。
三、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言传身教。由于中职学生文化素质较差,对写作比较头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示范、做演讲,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 加强教学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教学缺陷或漏洞,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反省教学方法、手段、学生反映等等,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
3. 加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语文教师在学生就业后,跟踪学生就业去向,多和学生沟通,了解自己语文教学知识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应用情况,可以不教哪些内容,应该增加哪些内容,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出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职业味”,以适应时展和学生需要。
实践证明,以上几种措施对于很好地实施中职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可以促使中职学校的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就业形势,同时也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在大学教育精英化时代,毕业生供不应求,所以大学在培养人才时不必分析市场需求。但是现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得分析用人单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就应该面向地方并且依托当地的重点行业,但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却不重视研究地区经济的特点,缺乏对地区重点行业管理岗位的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从而导致在培养目标上定位不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依然采用过去精英教育或重点大学的培养目标,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未来的岗位发生错位现象,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上手不快,专业不精的现象。比如现在多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仍然是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才,但是学生毕业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绝大多数是基层工作岗位。
1.2课程体系设置不精(1)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是根据培养目标设置的,由于培养目标没有根据应用型高校的特点进行准确定位,而是照搬重点大学或研究型大学的,所以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也模仿重点大学或研究型大学,专业特色无法体现,培养出的学生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缺乏竞争优势。(2)课程和课时总量过高。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理论研究,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追求理论知识的完整化和系统化,而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由于课程模仿研究型大学,所以每门课程也力求完整、系统,课程之间存在很多重复内容,如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等课程就存在大量重复的内容,导致课时总量膨胀,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赶着上课,被动应付作业和考试,自由学习发展时间过少,不利于学生依据个性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工商管理专业学习如果脱离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其结果是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无法深入理解而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上只求一知半解和考试过关。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也写有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但或由于条件的限制或学校管理者思想上的不重视,实践教学大都流于形式,培养不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无法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
1.3教学环节效果不佳(1)教学过程缺乏因材施教。教学过程应该“因材施教”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很多没有经过师范院校的培养,大多是从一些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无形中将其所就读的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现有的课堂教学中。然而,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与研究型高校的学生在文化基础、接受理解能力等方面是有很大差异的,如果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还是采取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必定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创造性的才能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2)课程考核形式单一。很多课程的考核还是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缺乏对平时学习的考核。而且目前中国高校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老师期末给出比较详细的复习范围,学生即使平时不学习,只要期末按照复习范围背一背就基本可以通过。这导致本身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意愿不强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平时学习的不用功,上课不用心,作业应付,不求学到知识,只求考试通过,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提升的。
2用人单位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自身的要求
2.1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及培养的评价根据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用人单位认为工商管理毕业生最需要加强的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用人单位最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实际能力和专业知识。最不重视的是社会关系、性别和学习成绩。他们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评价是,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教学设施落后,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并认为教学管理弱化是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2.2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学校教育与培养的要求根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对上海某高校2008、2009、2010届(截至2010年7月1日)共计155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的市场调查,结果显示:43%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最应着重积累工作经验,33%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最应着重锻炼社交能力,11%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大学期间最应做好的一件事情是培养写作演讲能力,仅有9%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校期间最应做好的事情是专业课程学习,认为在校期间培养良好品德为首要任务的仅占1%。调查结果显示,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被调查毕业生中32.67%希望学校改变课程设置,24.67%希望学校提供用人单位信息,21.33%希望学校能够建立实习基地,15.33%希望学校直接推荐用人单位,10.67%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实习信息,8%希望学校增加就业技巧方面的培训,4.67%希望学校改善教学方法。从上述调查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毕业生最重视的是其综合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其次是专业知识。而毕业生通过工作应聘以及工作实践也意识到在校期间加强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提升能力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应该改变课程设置,转变人才培养方式,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3基于能力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1树立职业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树立职业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工商管理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分析市场要求,着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高校的培养环节应能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适应企业基层管理工作岗位,尽快上岗工作,履行基本的计划与控制、组织与协调、辅助和支持决策职能。所以应把“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总纲,重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案例教学、职场训练为代表的实践手段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3.2科学预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是满足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但是,很多学校却缺乏了解和预测社会需求的有效渠道,因此,如何有效预测和把握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是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各个高校应该将此项工作当做重点工作来抓,可以考虑在学校的招生就业办公室下面设立信息调查科室或委托相应的管理咨询公司或社会调查公司,定期进行市场调查,提交市场调查报告,更好地了解和预测社会用人需求。
3.3准确定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与研究型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有根本区别,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还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系统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懂经济、法律和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4构建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课程与教学体系
【关键词】高校广告教学;文化创意产业;户外广告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91-02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新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产学研结合多侧重于“产”和“研”结合,而“学”的主体地位经常被忽略。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教学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广告行业是一个变化迅速的实践性行业,脱离实际的象牙塔式教育与盲目无序的跟风都将导致专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丧失,因此,广告教育必须时刻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与行业发展,而实践环节就是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和企业需求,锻炼自我的一个必要途径。基于这一点,本文将结合株洲户外广告环境和本地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广告学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思路。
一、高校广告教学参与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迫切性
区域环境作为人才培养的“社会大学”,具有区域环境改造与拓展的功能和使命。随着长株谭一体化的建设,使株洲创意产业发展获得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也引发了许多新的人才培养研究命题。在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一大前提下,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经济文化的密切结合就日益彰显出其迫切性与重要性。
人才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教育培养中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比如后备人才短缺,实践能力较差,创新能力缺乏等。在广告教育领域这种弊端同样是非常明显的,《中国广告高等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高等广告教育从理论到理论,教师甚少涉足广告实业,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教学时从书本理论到书本理论,实践课程少,模式单一,理论和方法研究严重滞后,与行业需要严重脱节”。而如今蓬勃发展的地方文化创意产业不失为一条解决此难题的可行之路。
二、地方高校广告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刘波在其《关于中国广告学科教育模式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中指出“目前,整个广告业对广告教育的评价是: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低等等,这种批评只要是指学生没有实际广告操作经验,广告项目只能停留在表面不且实际的方案上。”目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领域仍以理工科为主,人文社科类缺乏类似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新兴的创意文化产业更是缺乏。地方高校广告教育较多沿袭传统教育模式而轻视实践教育,致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广告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广告策划、广告调研还是文案和媒体等课程都与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实践教学应该贯穿于整个高校广告教学环节之中。
此外,在广告教育工作者身上也存在着制约实践教学效果的因素,比如专业背景,还有有的老师虽然是科班出身,但工作后与业界的交流较少,致使与现实脱节,教学也就多偏重于理论而缺乏实践经验,因此也就没有足够的能力在实践方面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同时,虽然学校安排了寒暑假、实习期让学生参加实践锻炼,但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加之学校的管控有限,造成很多实践教学名不副实,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高校广告教学参与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思路
基于以上方面,本文将结合株洲的经济文化环境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校广告教学方面的一些看法:
(一)以课程为参与地方创意产业的主体
广告学专业依托经济管理类院校教学科研优势,秉承与社会市场需要紧密结合的理念,逐渐摸索出“社会项目进课堂”和学科交叉教育的办学特色。教学中引进社会需求的广告设计项目“实题实做”,或参加设计竞赛“虚题实做”,使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将艺术设计、传播学和经济管理等多学科交叉教学,培养复合性广告人才。例如《广告策划》课程考试形式是策划提案,要求6-8人组成一个小组,命题为“株洲湘江风光带七匹狼服饰户外广告策划”,要求运用所学习过的广告策划基本知识和主要工具,完成策划案。
(二)注重构建完整的教学参与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模式
具体的方式如下:借鉴个别高校的“以赛带教”的教学模式,把社会上的一些与广告设计有关的设计比赛引进课堂教学,比如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金牍奖、201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公益广告征集活动等。
科学设置实践项目,如广告见习、广告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同时,根据形势变化、人才市场需求,在不同的年级还设计了不同的实践项目,如广告单项业务实践、广告综合业务实践、广告客户调研等。由于广告学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在其课程教学计划中就必须考虑适当延长实习。四年教学计划中必须安排足够的参观实习时间,使广告专业的学生能够了解广告活动的基本运作流程和实际操作方法,以及广告行业对广告人才有哪些具体的要求。此种实践环节对于学生明确学习目增设专业考察课。从学生历年的求职情况来看,招聘方对学生的工作经验和成功案例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并且要求学生出去就能够独立完成相应的业务。所以,实践更应该是对行业流程的熟悉和对行业规则的把握,因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株洲市内考察相关户外广告,教师现场讲解,学生完成考察报告,通过考察让学生学习业内成功案例,了解广告行业先进的操作理念与发展趋势,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为毕业实习与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重产学研合作教育。学生进入合作单位实习,把理论知识真正应用于实践,让教学与未来对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对学生来讲,在大学学习中能够尽早接触社会和工作,于学生、高校、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有很大益处。同时这种方式等于为地方文化创意产业提前培养和储备了人才,对于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
注重毕业论文选题的贴近性。特别是对于广告学这样综合性、实战性极强,与市场对接紧密的专业,学生单纯的理论研究不足以检验全面的专业能力,并且容易与社会需求相脱离。可以要求学生的论文必须有一半以上是市场调查报告类的或者是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等密切相关的选题,做到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对接。
通过以上途径,高校广告教学参与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操作性日益增强,但在执行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较多问题,因此,高校广告教育要争取在广告理论上达到一定高度,做到与业界的平等对话,争取与业界合作办学。学界只有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一定成果,并能够指导行业发展,才能和业界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争取在合作办学上的主动,从而为教学参与地方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笑楠.试论高校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J].青年文学家,2012(21).
关键词:服务外包;商务日语;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1―0034―02
一、服务外包行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
(一)服务外包的人才需求
教高发[2009]5号《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各类高校应在服务外包产业所涉及的专业增设服务外包专业方向……高校要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调整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结构,扩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规模,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类高校要在相关专业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在高职、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外包人才,力争在5年内培养和培训120万服务外包人才,新增1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现2013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由此可知服务外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之大,伴随我国服务外包的加速发展,其人才需求量将进一步增长。
根据大连市软件行业协会2009年编译完成的《日本离岸外包市场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日本离岸外包市场的规模为1000亿日元左右,并保持增长趋势;中国是日本依赖程度最高的离岸外包承接地,占日本离岸外包交易额的60%。此外,在《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10―2011》中提到:“服务外包适用性人才短缺。服务外包企业需要‘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中国每年大学毕业生虽多,但大多毕业生上岗后还需6个月左右培训才能逐步胜任,因此形成周期性的人才缺口。”随着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服务外包人才供求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服务外包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日语人才需求的新趋势
以笔者供职单位所在地的苏州为例。苏州市作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性城市,在“十二五”规划中制定了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年均增长率保持40%以上的目标。由此推算的人才需求,大约每年需增加5万名。而苏州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比较集中的领域包括:日语翻译;能以日语为工作语言,从事总务、人事、采购和技术支持等工作。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在苏州市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当前,大量日语人才就业岗位开始从传统的机电、电子、服装和国际商贸等传统行业,逐渐向服务外包行业过渡。
从市场对日语人才的要求来看,近年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也就是过去单纯只懂日语的人才逐渐不再适应当前就业市场最新的需求,而那些既懂日语又具备商务类专业知识技能的复合型日语人才,开始受到就业市场的青睐。而服务外包行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恰恰是体现该变化趋势的典型。因此,面向服务外包行业的日语人才,是要求同时具备日语技能和商务类专业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商务日语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
(一)商务日语专业发展现状
从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商务日语作为一门课程已在国内少数高校中出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多数拥有日语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商务日语这门课程。2007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商务日语研究委员会的成立,标志我国商务日语教学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年,国家推出了国际商务日语从业资格等级考试。为适应市场需求,许多高校相继在原有的应用日语或旅游日语专业的基础上,将其更名为商务日语专业。近年来,高校中开设商务日语专业方向或课程的学校越来越多。
“目前国内有75%的高职院校日语专业称为商务日语专业,有的仍保留应用日语专业,旅游较发达城市的高职院校开设旅游日语专业。从企业需求来看,多数企业认为不再需要仅有日语专业的单一人才。他们希望员工借助于日语来从事某项工作,便于交流和沟通,如掌握商务、外贸、IT、办公自动化等其他技能更受青睐。”根据《日语学习与研究》于2011年开展的数据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共有671所,其中拥有商务日语专业(或方向)的数量达到235所,约占总数的35%。虽然商务日语专业的开设历史比较短暂,属于新兴专业,但也存在定位不清、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等诸多问题。
(二)商务日语专业培养目标的新趋势
传统的日语专业是以日语语言和文学方面的培养为主,专业的课程是根据学科结构体系设置的,即所谓的学科型专业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日语学术理论水平。而近年来新兴的商务日语专业,是按照市场的人才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即所谓的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思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场素质与技能,这必然要求商务日语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传统日语专业有所区别。
据笔者查阅,许多已开设商务日语专业的高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实质上大同小异,可以简单归纳为:要求该专业毕业的学生既要掌握日语语言能力,又要具备商务类专业知识,还要懂得在日企工作的职场礼仪等。“商务日语专业学科的知识内容与结构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深入,商务日语人才培养应着重依托区域经济建设特征,力求将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人才市场需求紧密联系,使学生成为应用型、开放型人才。”
综上,笔者认为当前中国服务外包蓬勃发展,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均密集出台了扶持服务外包产业诸多政策,而商务日语作为一门相对建设历史并不长的专业,应该要有更多的高校将其专业建设面向服务外包行业去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按服务外包行业和市场需求导向去建设商务日语专业。而且,高职院校是有可能并有能力去承接服务外包行业人才培养的。“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技能型技术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任务模式决定了它们承接服务外包产业人才培养任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外,从人才培养的层次来看,高职院校主要偏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外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即是偏重职业技能和素质的,面向服务外包行业的商务日语专业建设亦不例外。
关于专业建设的具体实践,以致力于打造“中国服务外包第一校”的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为例,笔者认为该校以下两点做法值得参考:一是开设服务外包概论、IT素养、BPO理论与操作实践等直接面向服务外包行业的课程,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更紧密联系起来;二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行企业的订单式培养,为学生到服务外包企业实习与就业提供直接的通道。
三、结语
当前政府已认识到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战略意义,尤其是在吸纳大学生就业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转移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为中国发展面向国际的现代服务业带来新的机遇。而高校正是我国服务外包人才的主要来源地,但由于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更新速度慢、偏重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导致目前的人才培养并不符合服务外包行业的实际需求。因此,面向服务外包行业培养合适的日语人才,应该成为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建设当下亟需探讨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杨学江.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建设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2]王瑶.商务日语专业建设的探索[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02).
[3]卢成东.主动承接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任务,实现突破――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方向拓展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06).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8-0073-03
1 高等教育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同时,许多学校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使学生毕业时能同时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按照教育部规定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里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会计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本科生、高职生和中职生共同构成了会计人才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本科生在就业时因长于基础扎实、综合能力突出而受到市场欢迎,中职生则长于实践能力突出并且自身定位较低,因此也较为适应市场,只有高职生近些年因各高职院校教育目标定位不清,教学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因此就业时并不能具备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能力,而且高职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准确,对就业形势盲目乐观,过分要求高待遇等,导致就业时处境尴尬。
本人对江苏6所高职院的 200 名会计专业毕业生寄出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8份,其中已就业的人数达到 189 人,平均就业率为 94.5%,略高于全国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平均就业率。从下表中可见会计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的还是会计类工作,就业去向是比较集中的。
从上表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对银行结算业务,特别是纳税申报业务的教育和训练是严重不足的,这必然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
3 会计专业高职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3.1 课程设置不合理和考试方法单一
目前,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重专业,轻基础能力拓展。高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安排中,一般有40%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如经济数学、英语等,其他60%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专业选修课偏少。不能按照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实习实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账务处理,其实是准则、制度讲解的继续,是将平时做在作业纸上的作业改做在账册、凭证上而已。
3.2 教学内容重复和教材陈旧
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内容注重于准则、制度的讲解,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内容;教材内容陈旧老化、交叉重复、内容偏多、不全面、理论偏深,缺乏特色鲜明的高职会计实践教材。现有教材内容相互之间往往是分割的、不成体系的。如某一出版社出版的《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教材的内容和《财务分析模拟实训》教材的内容描述的是两个不同会计主体、不同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两本教材之间的内容没有相互连接。
3.3 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基地有两部分: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但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由于经费短缺等原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远未达到要求,部分院校根本没有建立专门的会计模拟实训室,而是在普通教室进行教学,上课也与理论教学相差无异,老师讲,学生做。二是校外实训基地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把财务信息作为商业秘密,让这些流动性很强的学生做这些重要的工作是他们所不愿意的,这样学生就很难见到真实而全面的会计资料,更难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
3.4 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虽然有的学校重新开设了德育课程,但均属公德方面的内容,开设会计职业道德修养课程的学校很少。即使涉及,也多是一般性的政治说教和情理性的规劝,过于虚拟和笼统。而对于职业性问题的伦理道德因素的深层讨论较少,道德教育性的案例更少。因学生在学校期间,学校不重视给学生灌输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风险意识、保密意识、责任意识。当学生面临实际工作中的道德冲突时,就无所适从。
4 以就业为导向完善会计专业高职教育的对策
高职会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实用型的会计人才,为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素质,实现学校教育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高职会计教学必须对现有的会计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深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实训基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
4.1 合理定位会计专业高职教育目标
要真正做好高职教育工作,使专业培养目标更加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了解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及能力素质的要求,因此要合理定位会计专业高职教育的目标。高职高专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实际上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中小型企业,掌握会计核算、税务处理、财务管理、审计监督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税务处理、财务控制和审计查证业务的基本技能,熟悉计算机数据库语言和微机系统维护技术,能运用计算机熟练处理会计业务的技能型人才。而且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必须与现实相符,并具有前瞻性,需随着社会变化不断进行修正。
4.2 优化会计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型的会计人才,如何实现高职会计教育与社会对高技能型会计人才需求的对接,如何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难题。我认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制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应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必须从对学生基本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抓起,将中小型企业会计岗位需要的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教育内容,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适应人才市场日益变化的新要求。一是理论课程体系应符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目前社会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和够用,为学生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实践课程体系应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根本,积极整合、优化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积极探索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
4.3 择优选择会计教材,改革会计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将一些比较流行的优秀教材作为学生们在课堂上使用的教材。比如在我国,一年一度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试的教材就比较优秀,因而,某些课程可以直接将其作为学生使用的教材。除此之外,学校应该尽量鼓励教师采用一些全国知名的优秀教材。在课堂上进行面授时,要更广泛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比方说以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带动教学方法、课程内容乃至教育思想的变革,使过去单一呆板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以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一般来说,电化教学媒体用于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手段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或者运用电化教学媒体旨在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时的知识容量,开阔学生视野,或者是为了增强思想教育的内涵。
4.4 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
改革考试方式,可以将理论知识的考核转化为实践技能考核,将考核内容趋于灵活性和实用性。如基础会计,可用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几种形式来替代简单的选择、判断和问答。同时,加强实训课程的考核,对于实训课程分别设计各种科学合理的可操作的考核方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毕业论文往往都是流于形式。因此,本人认为,我们可以取消对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的要求。与其要求其毕业论文,不如要求他们提交企业财务分析报告、案例研究报告或市场调查报告等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4.5 始终抓紧会计诚信教育
会计教育不仅传授必需的技巧和知识,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首先,要在专业计划中设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通过在校阶段的教育,向学生灌输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念。除采用增加单独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方法外,在教学中,应突出案例教学研究和分析道德冲突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职业道德观念,为他们毕业后进入会计职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其次,开展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活动。学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内容中,增加学分比重,针对不同学生特殊需要,采用辅导教育方式,通过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加强引导,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强化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诚信观念。再次,结合会计专业课程讲职业道德。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元素融合到日常教学中,根据会计职业工作的特点,就可能出现的问题提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让学生知道在哪些方面、哪些情况下容易出现问题及出现什么问题,并给他们以具体的指导,指出正确的应对策略,从开始即为他们建立起“拒惑防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准。最后,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考核标准,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评价过程中一定要将学校、教师、学生协调统一起来,坚持公平合理实事求是对同学们的职业道德方面的认识做出正确评价。对于评价的结果,要建立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考评档案,将每年的考评情况计入个人档案,以促进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
4.6 加强就业指导力量,实行全过程跟踪
从整个就业趋势来看,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形势仍较为严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对会计需求较少,中小型企业和自主创业逐渐成为会计人才需求的主力军。因此,要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长效互动联系。可用以下方式:一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建立健全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制度,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培养,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或依托会计专业发展校办企业,走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办学路子,如成立校办记账公司等,促进高职会计教育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与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总之,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就业环境的对接,不但要培养人才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加重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和知识更新的能力,进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文涛.论美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3):60-65.
[2]蒋梅.大学生就业权益及其法律保护[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6(10):77-81.
[3]孙晓玲.澳大利亚大学会计教育及对我国大学会计教学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4(6):85-86.
[4]张艳秋.英国会计教育模式及其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启示[J].会计之友,2004(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