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5: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孩子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换位思考 自尊心 循序渐进
近年来,江苏洋思中学办学思想之一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非常流行,成为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和听到“难教育的孩子”和“好教育的孩子”这个问题。“好教育的孩子”大家谈得少,而关于“难教育的孩子”却常常挂在嘴边。其实,“难教育的孩子”也就是原来的“差生”,现在叫“学困生”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一个难以解决的“惑”。
我认为,在一个优秀教师眼中,学校中应该没有“学困生”。因为,没有永远不进步的学生。学困生不是不可雕的朽木,也不是永远无可救药。关键在于如何去面对这些学困生,如何去“解决”这些学困生。而我们一旦把这个问题处理好了,我们就会如虎添翼,左右逢源。
首先,教师要敢于和善于“换位思考”,自己站在学困生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例如:课上多说一声“请回答”“请坐下”“你的问题回答得很好,比我预想的好多了”等等,这本身就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当学困生遇到了困难时,要循循善诱、耐心辅导;当学困生发表了不同意见时,要虚心听取,客观评价;当学困生做错时,不挖苦,不讽刺,和他们一起讨论,启发寻找错因,直到弄懂为止。以教师的良好的情绪感染他们,使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心态。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室和几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墙上张贴“小学生守则”,让学生在下边看齐不齐。完毕后,我下来看了看,其实不是特别整齐,可我还是说:“你们的眼比木匠的眼还厉害,很好,很整齐。”没想到这句话有了大效果,这些一贯被看不起的学生突然间有了自豪感,跟我的距离也一下子拉近了。
其次,了解是基础,尊重是前提,转变是目的。在实际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困生积极参与。学困生在学习活动中,很少有成功的体验,考试失败多,作业错误多,屡屡的错误和失败,使他们灰心丧气,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差生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他们的进步,哪怕是点滴进步,都要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而且还要善于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教学中可挑一些“跳一跳”基本能“摘到果子”的问题给他们做。我在教学中,遇到回答不上问题的学生,从来就不让他们轻易地坐下。首先是老师启发他,最好能答上来。如果还是不行,我就让他指定一名学生替他回答,这样拉近了学生之间的感情。然后问他懂了没有。这还不算,我还要让学生自己再回答一遍,这次能回答上来才算真正学会。总之一个目的,就是让“难教育的孩子”有成就感,不能永远学不会。
第三,培养一颗真正的“自尊性”。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是因为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遭受“白眼”,总觉得老师不喜欢他们,不是一视同仁。久而久之产生对立情绪,与老师正确的引导唱“对台戏”,产生厌学情绪。这样的学困生纪律越来越松散,在学校度日如年。转变学困生,教师要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学困生常有一种自卑心理,他们往往因学习成绩差而羞于见老师,更不会主动问老师问题,久而久之,问题会越积越多,思想包袱会愈来愈重,学习会愈来愈困难。因而,对于“难教育的孩子”,我在平时非常注意多主动接触他们,向他们提问,找机会与他们接近交谈,以博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消灭他们的自卑感和恐惧感。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让学困生“亲其师,信其道”。我常讲“人格魅力”这个词,就是告诫要注意教育引导的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中多关心和体贴他们,培养他们坚定学习的信心。
关键词:挫折教育机遇性注意事项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题记
现在城市中,“四二一”式家庭居多,所以家长们对保护孩子的安全成了第一要务。家长们过度的保护,过度的迁就,因噎废食、过分规避风险,目的在于能让孩子健健康康地长大。试想在“温室”里长大的这些“独苗苗”们能有多少自我保护能力呢?“跳楼一族”的出现使我们不得不对他们的成长有些担忧。所以我们不妨在幼年时期就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早一些磨炼他们的意志。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就业和创业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是我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更是一名普通的家长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一点不成熟的观点和一些尝试。
一、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在非洲的奥兰治河的两岸,有野生的羚羊群。动物学家们对它们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发现生活在东岸的羚羊不仅奔跑速度比西岸的羚羊快,而且繁殖能力也比西岸的羚羊强。为了研究两岸羚羊的不同之处,动物学家们在两岸各捕捉了10只羚羊,分别送到对岸。一年后,由东岸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6只,而由西岸送到东岸的羚羊则只剩下4只。究其原因是东岸不仅生活着羚羊,还有一群狼,羚羊们为了不被狼吃掉,不得不每天练习奔跑,从而使自己强健起来;而西岸的羚羊因为没有狼的威胁,过着安逸的生活,奔跑能力不断降低,体质也不断下降了。
这个研究发现告诉我们,人类和动物在生存能力方面是一样的,只有不断经受困难和挫折锻炼的人,才能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存能力。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可能一辈子替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生活在温室里。
二、挫折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
1.利用乡土教材进行挫折教育。我的老家在农村,7岁的小侄子就一直生活在那里,他和我女儿同岁,于是我把他们带到一个小山坡上,我为他们安排了这样一项活动:摘一把酸枣,捉三只蚂蚱。结果我侄子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而我女儿却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地瓜地里让长长的蔓子缠住了脚,拌了好几个跟头,在酸枣丛中,她的裤子被枣树上的钩刺钩住,急得大哭。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出手帮助,而是热情鼓励。经过努力女儿终于把一把酸枣和三只小蚂蚱交到我手中,女儿脸上也露出了淡淡的笑容。
2.选用合适的周边环境利用孩子所掌握的技能进行挫折教育。孩子到了六七岁,就有了一定的生活知识,比如他们能说出父母的名字,自己的家庭住址及父母的电话号码。一旦在街上走失,知道找警察帮忙。那我们就可以试着锻炼一下孩子:那天天色已晚,街上亮起了路灯,我趁她不注意悄悄躲了起来。她先是一愣,四面张望,接下来是一阵大哭,大约5分钟后,突然停止了哭声,她大步向前走去,我在夜色中跟踪着。她在一个电话亭前停住了脚步,怯怯地往里望望,慢慢地走了进去,不一会儿,我的手机响了,我打开手机,里面传来电话亭老板的声音……3.机遇性的挫折教育。和孩子一起观看一些耐挫折教育影片,进行适时教育。比如电影《小鬼当家》,这就是典型的耐挫折教育,孩子们或多或少地会从中受益。还可以组织孩子们爬山、搞种植、养殖小动物、小制作、游戏比赛等等,这些活动中孩子会受益多多,无论从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会变得坚强一些。那是在我女儿12岁的时候,我突然生病住进了医院。我想借此机会锻炼一下孩子。于是洗衣、做饭……所有家务活都由她承担下来。特别是晚上,她害怕一个人呆在家里,就请了邻居的小姑娘为伴。一个月过去了,我女儿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学会了做饭,在星期天还把她包的饺子送到了医院,我吃着略有咸味的饺子,我连连称赞:我女儿真棒。
当然,挫折教育并不仅仅是让孩子吃点苦,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建立自信、乐观的品质,培养起一种耐挫折能力和品质。
三、挫折教育应注意的事项
1.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各不相同,尤其是孩子,超度的挫折会给孩子造成身心上不必要的伤害,使孩子产生消极心理。因此,作为家长首先应全面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从而掌握好挫折教育的“度”。既要有一定的困难和压力,又要让孩子经过努力后能感受胜利的喜悦。
2.安全第一,排除危险,这是实施挫折教育最关键的一条。
不少父母都有打骂孩子的习惯,而且在打完孩子之后还要为自己找一些理由:比如,孩子不听话;孩子太淘气;孩子不好好学习;孩子太懒;孩子爱说谎……有的父母还不错,打完孩子之后也做一点自我批评:比如,脾气不好;让孩子气得没了办法;完全是为了孩子好;哪有时间跟他讲道理……也有的父母对打孩子始终持一种赞同和支持的态度,而且还有点理论: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才是害;棍棒下面出孝子;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属核桃的,非砸着吃不可……
我丝毫没有排除父母对孩子的刻骨铭心的爱,我也不否定父母对孩子的高度责任心,我更不能说父母都不懂教育孩子。但是,我应当说,打骂孩子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不应该的,或者说都是没有理由的。
我们先不说打骂孩子符合不符合教育学、行为学和有关法律的要求,我们只说打骂孩子在孩子的心灵上造成的巨大创伤,就可以发现打骂孩子的父母的确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有一天,我从一所小学门口经过,看到一位母亲领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去上学。当走到学校门口的时候,这个小女孩说什么也不进学校的大门,母亲无论怎么说都无济于事。大概母亲急于上班,或急于做生意,她看了看手表,一下子提高了嗓门:“你去不去,再不去我非打你不可!”小女孩还是不动身。母亲急了,弯腰从地上拣起一根一次性筷子,态度十分严厉地威胁道:“你说,到底去不去!”说着,把筷子高高地举了起来。就在这一刹那,我看到了孩子内心深处的伤痛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她双臂紧抱,缩成一团,浑身发抖,弯着腰,并发出了撕心裂肺地尖叫声。母亲在一旁继续咆哮着。大约持续了三分钟,小女孩像发了疯似的跑进了学校。
看到这惊心的一幕,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虽然母亲举起的筷子并没有落在孩子身上,没有给孩子造成任何肉体上的伤害,而且只是一根一次性筷子,即使落在了孩子身上,也不至于损伤孩子半根毫毛。那么,为什么孩子会浑身发抖,并发出撕心裂肺的尖叫呢?通过孩子那一瞬间的表现,我敢肯定地说,这个小女孩心理上的伤害是很深很深的。我猜测,这个小女孩可能经常受到父母的这种威胁和恐吓,甚至经常遭到父母的打骂,以致使她在这种恐吓来临的时候不由自主地瑟瑟发抖,声音凄厉。我们可以想见,这个小女孩的心理是多么脆弱,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她能承受得了什么压力?
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教育孩子时千万不要采取惩罚手段,因为它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给孩子带来巨大的精神伤害。这种伤害如果太深,很长时间很难愈合,有些甚至是终生都无法治愈的。
父母可能不这样认为,因为他发现自己的孩子就吃这一套。是的,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孩子犯了错误,痛打一顿,孩子认错,父母高兴,既教育了孩子,也证明了自己方法有效。但是,在孩子心理上留下的创伤父母是绝对看不到的。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有时一个人躲在一个角落里哭,有时一个人把自己埋在被子里哭,有时一个人在厕所里哭。
我接触过一个中学生的父亲,他含着热泪向我讲述了他和孩子中间的一段感情纠葛:
晚上,孩子已经睡觉了,他还在那里批评孩子,孩子很不高兴地叮了他几句,一下子点起了他的满腔怒火,他揭开孩子的被子将孩子通打了一顿,并叫孩子“滚”,孩子爬起来只穿着一个小裤头就跑了出去。夫妻俩吓坏了,赶快开车去找,直到凌晨两点多钟才把孩子找回来。
回到家里一句话也不说,似乎变了一个人。父亲发现自己错了,马上向孩子承认错误,可是孩子用被子把自己埋的严严实实,一句话也不说,从孩子的被子抖动的情况看,父母知道孩子在痛哭。第二天,孩子到了学校,从此他就再也不回家了。父母找到学校,也看不到孩子,因为孩子怕父母来找,便不回宿舍睡觉,直到很晚,估计父母不会来找了,才回宿舍睡觉。
晚上,下着蒙蒙细雨,父亲一个人开着车来到学校,他怕孩子会躲着他,便专门从黑暗的树阴里走。晚上十二点多钟,他来到学校的操场上,他发现孩子一个人在操场上漫无边际地溜达。他的心缩紧了,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他不顾一切地冲了上去,拉住了孩子的手,但是孩子甩脱了他,很快逃走了。他怕孩子出意外,没有回家,仍然在校园里转悠。凌晨两点多钟,当他来到学校的舞台上的时候,他发现孩子孤零零地一个人躺在舞台上睡着了,冻得缩成了一团。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了,一下子冲上去跪在了孩子面前,可是孩子还是挣脱了他跑开了。这位父亲一个人在学校的操场上呼天抢地地痛哭了一场才慢慢地回家去了。
可以设想一下,这个孩子在离开父母以后他精神上能很愉快吗?他就不思念他曾经拥有的那个温馨的家吗?他就不想爱他疼他的父母吗?他那孤独郁闷的生活能使他快乐吗?假如你是他的父母,你看到他一个人在雨中漫步的时候,你的心理好受吗?当你看到在凄冷的雨夜,一个人躺在舞台上缩成一团的时候,你的心里感到舒服吗?
2、可以提问题孩子什么是应该学或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学或做的,比如发现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功课时,建议不要立即禁止,最好是和孩子沟通一下,跟他们说说这个兴趣的利与弊,然后给跟孩子约定好给他留一些时间让他们可适当的放松。
3、有时家长也可陪孩子玩玩游戏或孩子讨论他们的偶像,让他们觉得你跟他们是一国的,并以此提醒他们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
4、要经常和孩子沟通:用合适的方法沟通,但不要老沟通,因为问题孩子会烦。要养成和孩子聊天的习惯,孩子不听话的表现,总是与他们的内心想法联系在一起的。
5、要想彻底纠正孩子不听话,还必须了解他的内心,深入孩子的内心,用心灵与之进行对话,这样才能真正感化他们,使他们自觉发生转变。
6、家长应该听听孩子的建议:家长们不要觉得只有自己才是对的,不能让孩子事事都按照家长的想法来做,应该多听听孩子的建议,然后结合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不会对家长的想法反感,心甘情愿地去做,而不是强迫他们一定要按照家长的意愿去做。
7、孩子小的时候,一般只是父母讲,孩子听。上了中学后,就应尝试双向沟通,也听听孩子的建议。
作为父母,我们究竟对自己的孩子了解多少呢?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塞尔玛・弗雷伯格曾说:“我们对生命之初的3年几乎毫无印象,所以,当我们试图进入小孩的世界时,就像外星人一样,对他们的一切一无所知,也不会说他们的话。”那么,在孩子面前,我们如何做才能避免成为“外星人”呢?那就是真正地用心读懂孩子,这是教育的前提。
耶鲁大学的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曾经跟踪研究孩子们40多年,了解儿童行为的变化与发展。研究结果显示,人类行为的成长模式十分有规律,人们甚至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料出孩子在某种行为阶段之后,将会是什么行为阶段。在这里,我主要介绍4岁前的孩子在每个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
1到2岁:一句话概括:可爱又难缠的年龄,从“开心果”到“淘气包”。1岁多的孩子,语言能力和运动能力已经得到极大发展。他们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执拗、顽固、不愿受到束缚。他们的主要行为表现:一天到晚地缠着问问题;穿衣服不配合;不肯安分地坐在小椅子上;自己不肯走路非要人抱着。
2到3岁:一句话概括:“不”字当头,打滚耍赖,一意孤行,占有欲强,自私霸道。这是因为,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有自我意识,但他们不懂得如何表达。在这个阶段,家长的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导、绕道为主,但不要轻易让孩子讨价还价,尤其是在重大事情上不可让步。同时,我们要把孩子的很多“坏行为”,理解成孩子探索世界、学习成长的行为。
3到4岁:一句话概括:友善、平静,充满安全感,易于接受,也乐于分享。在3岁的时候,孩子一向强硬的拒绝态度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分享或者依赖。从3岁半开始到4岁,反抗成了这个时期的最大特征。3岁半是一个内向、焦虑、缺乏安全感,同时意志力极强的年龄。每天,他们都在挣扎中过日子,生活过得很不愉快。他们正在体验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以及自我这个独立的个体。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儿童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常识,这里重点介绍婴幼儿情绪发展、语言发展和社交技能发展的主要规律:
情绪发展:心理学上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或初级情绪)和自我意识情绪(或次级情绪)两大类。基本情绪(包括愉快、愤怒、悲伤、惊讶、恐惧和厌恶等),一般是在2到7个月之间逐步出现;自我意识情绪(包括同情、嫉妒、尴尬、自豪、羞愧和内疚等),一般要在1岁半到两岁左右才会陆续出现。
语言发展:婴幼儿的语言发展主要包括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两个方面,其发展的主要里程碑如下:
6个月:牙牙学语,这是婴儿具备真正的语言能力的第一个象征;9个月:具备理解成人语言的能力;1岁:开始在语言和行为之间形成联系;18个月:开始将两个词合起来使用以传达更复杂的意义;2到4岁: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3岁:大部分孩子能说出简单而意思复杂的句子;5岁:能和成人进行复杂的沟通。
社交技能发展:儿童游戏的认知复杂性是预测其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指标。婴幼儿的游戏可以分为4种,按照社交复杂性从低到高依次是:
一棵巨大的法桐树下,不知谁家拉了一车沙子堆在那儿。儿子一见沙堆,便要冲过去玩。玩沙子,挖沙洞,似乎是大多数孩子喜爱的游戏。可妻子一把拉住了儿子,说:“不能去!”
“我去,我要去。”沙堆的诱惑实在很大,儿子不听妈妈的,执意要去。
“不能去,就是不能去。”妻子牢牢拉着儿子的手,不放行。儿子急得要哭。我有些不理解妻子的做法,就问:“为什么不让儿子去玩沙堆?”
妻子小声说:“刚给他换的新衣服,一会儿就玩成小泥猴了……”原来妻子是怕儿子弄脏了新衣服。
可儿子根本不在意自己的新衣服,只是眼馋沙堆好玩,还是不断地挣扎。于是妻子便用了个“恐怖”的办法吓唬儿子――
妻子领着儿子来到树下的沙堆旁,找找寻寻,忽然发现一只毛毛虫。其实那是一只挺可爱的毛毛虫,妻子却指着虫子故意惊恐地喊:“毛毛虫,咬人!好可怕呀,快跑。”一边喊一边假装逃跑的样子。儿子顿时吓得不行,跟在妈妈身后拼命地跑。跑出好远,妻子才停下脚步,儿子跟在后边小脸都吓白了,追上妈妈后紧紧抱着她的腿不松手。
妻子继续恐吓:“沙堆旁边有可怕的毛毛虫,你还要去玩吗?”
儿子惊恐地连连摇头。
“恐吓家教”成效显著,妻子颇为得意,对我说:“看看,小孩子就是不经吓,好多事情只要吓唬吓唬就能得手。”
我可不同意妻子的这种“恐吓家教”,因为类似被“恐吓”的经历,让我始终无法接受一种极平常的动物――蚂蚁。我怕蚂蚁怕到现在,其原因就是一次意外的恐吓。
小时候,我爱吃奶糖,父亲就给我买了一袋,让我每天吃两块。
一天,我自己从袋子里拿了一块奶糖后,却不知道如何把袋子的口扎起来,一不小心把几块奶糖落到了地上,事后也没察觉。
第二天,父亲发现了落在地上的那几块奶糖,不过上面已经爬满了蚂蚁,便捡起来准备扔掉。我看见了,不舍得让他扔,非要他放回糖袋里。
父亲便指着地上那些到处乱爬的蚂蚁对我说:“这些糖刚才都被蚂蚁咬过了,不能再吃。”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察蚂蚁,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蚂蚁是好还是坏,只是感觉在奶糖上爬来爬去的蚂蚁有点儿奇怪而已。所以,当父亲说被蚂蚁咬过的奶糖不能再吃时,我很不理解,也很不相信,便努力从父亲手里想把奶糖夺过来,因为那是我的最爱。父亲见我执意不让他扔,握着奶糖的大手松开了,可就在我准备把那些奶糖攥在手里的时候,父亲突然一声怪叫:“哎哟,好疼啊,蚂蚁咬我的手了。”爸爸表演“痛苦”很到位,跟真的一样。
一听爸爸被爬来爬去的蚂蚁给咬了,咬得还很厉害,我心里立即惊恐起来,也怕被蚂蚁咬。于是,我像扔烫手山芋一样把刚抢到手的奶糖全扔了,而且再也不敢去拾一块。
父亲见我怕了蚂蚁,扔了奶糖,当时肯定很得意。可母亲却抱怨父亲:“孩子这么小,你这样吓唬孩子是不好的。”
父亲不以为然:“小孩子,懂个啥,过会儿就忘了。”
可我一辈子也没有忘记对蚂蚁的恐惧感――父亲对我善意的“恐吓”,居然成为我潜意识中不可逆转的恐惧种子。随着我渐懂人事,这种子也渐渐萌了芽,蚂蚁这种很平常的小生灵,居然成了我内心深处十分惧怕的怪物。理智虽然告诉我这种动物并不可怕,但情感却左右着我,让我始终认为这种动物会伤人。
我怕蚂蚁怕到现在。每每提及此事,母亲还是抱怨父亲对我无中生有的恐吓。父亲便无奈地说:“谁知道小时候的一句玩笑话,会让孩子记一辈子呢……”
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我和妻子的家庭都是普通的家庭,我们九兄妹,八个孩子,六男二女。(A)博士毕业,美国纽约华尔街金融金领,分管印度和中国上海。(B)某省路桥公司经理。(C)国家某最高行政机关公务员。(D)世界排名前30强美国(北京)公司白领,技术世界一流,熟练掌握世界各国英语口语,多次代表总公司在美国本部、德国、瑞典、中国等招聘技术人员时任主考官。(E、F、G)在美国排名前10位的大学念书。H在当地中学念书,成绩在校三千多人中排名前10位左右。我们的孩子不是死读书,读死书,在体育、艺术方面都是佼佼者。
我们认为孩子成才的基本要求有三个,一是人品,二是学业,三是就业,完成培养孩子的这三步曲对于家长来说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任务。
道德品质是一定时期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一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孩子人品的形成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家庭的影响是首要的,家长要有一定的文化教养,要注重对孩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即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孩子做人。你可从中国古代的诗经、诗词中吸取营养,也可从现当代文学中吸取营养,你也可从传统的孔孟、儒道文化中寻找教义,但你一定要结合现实。我们的国情不同,老百姓首先是要生活,只有你站在了一定的高度,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才谈得上为社会、为人类作贡献,才谈得上人生的价值。对孩子的教育是个超长的马拉松长跑,一跑就是十几二十年,孩子和家长都要有耐力。我们让孩子体验、考察过最艰苦的贫民生活,我们带孩子住过全中国最好的酒店,我们引导孩子遵纪守法,引导孩子山高人为峰的思想树立,引导孩子追求好生活的理念,引导孩子长大体现自身价值,光宗耀祖,激发孩子为社会、为人类作贡献的思想潜力和动力,我们教育孩子吃梨时可以拿大的,但要想想凭什么去拿大的。
孩子学业的优劣受学校和家庭影响的成分居多,但这只是外因,决定因素还取决于孩子自己。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孩子要获取科学文化知识,首先要对学习充满兴趣。一旦失去兴趣,孩子不仅会感到学习是一种痛苦,而且学习效率也不高。
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道德品质教育,对孩子进行激励、唤醒、鼓舞,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育思想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孩子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化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这是其一。另外采取“笨鸟先飞”的方法,学走在前头的方法也可以尝试。
就业的优劣是和孩子个人人品、学业的优劣、专业的选择和其他社会综合条件相关联的,不要讲大话、空话、假话,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工资决定你的社会地位。不要简单地说奉献,行行出状元,你有了本事,社会是会用荣誉和物质来承认你的价值的。你可以拿到平常人几倍、几十倍,甚至更高的工资。
【关键词】爱孩子;情感教育;情感体验
幼儿教育的对象都是3-7岁的孩子,他们像刚出土的嫩苗,需要老师的呵护和培养,这时就需要教师用爱去滋润、熏陶,这对正处于个性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幼儿来说,是进行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径。由此看来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让幼儿在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时时感受爱,认识爱,学会爱。因此,我认为幼儿的品德教育。爱,是永恒的主题。
一、利用身边发生的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成人在幼儿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在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在家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则更持久、更深远。老师和家长应该互相配合互相督促,努力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浸润在情感教育的环境里,通过师长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将所受教育逐渐地内化于孩子的人格之中。现在的孩子,家里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应有尽有,大多数幼儿爱父母、爱他人的意识淡薄。幼儿的情感具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情感教育并不是一次活动或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将一日活动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是有效的教育。有一次,我在班上组织了一次“我爱妈妈”的活动。我问孩子们:“是谁天天给你洗衣服、做饭?”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是妈妈”我又问:“妈妈每天上班,下班后还要到幼儿园来接你们,然后再回家做饭,是不是很辛苦呀,你们应该怎样对待妈妈呢?能不能不高兴就用手打妈妈 ,用脚踢妈妈呢?这样会让妈妈伤心的。那我们应该为妈妈做些什么呢?”“我为妈妈捶背”“我帮妈妈摘菜”“我给妈妈讲故事”“我给妈妈洗脚”“我听妈妈的话””我不让妈妈生气”并模仿表演了“今天我来当妈妈”等一系列活动。
二、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区域活动是通过幼儿亲自操作活动材料,亲自体验活动过程而获取知识经验的教学形式,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他们能自由地选择游戏内容,自由地结伴玩耍,自由地探索学习方法;在这里他们能无拘无束的游戏;他们的思维活跃,动手愿望强烈;他们能积极的探索,思考与尝试等。在游戏中幼儿的生活得以再现;在游戏中幼儿的情绪得到宣泄;在游戏中幼儿的情感得到了体验;在游戏中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放飞。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它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只有在宽松、愉快、无压力的状态下,才能够主动、自发地进行游戏活动,只有在游戏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够增强并扩展他们对游戏的兴趣。在游戏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幼儿认知、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幼儿情感体验。积极情感的体验对幼儿健全和谐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幼儿对蝴蝶感兴趣时,于是在美工区里,为幼儿提供颜料、吸管、扭纽棒等让幼儿装饰;在图书区里,提供图片资料让幼儿欣赏,激发幼儿区域活动的兴趣。在区域活动的评价中,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应过多的在乎幼儿认知、技能提高了多少,而应在乎活动的过程,幼儿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中多用鼓励的方式,在幼儿出现疑问时,可鼓励幼儿再次探索,查找相关的资料,引起幼儿继续活动的兴趣。在评价中多用肯定的方式,肯定幼儿具体的行为。让幼儿学会与人分享快乐,体会到给别人带去欢乐同时也是给自己带来欢乐,这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结合节日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节日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是教育幼儿的有利时机。各种节日都有其不同的意义,教师应深入浅出地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和主要的涵义,我结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在主}活动的实施过程别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教育。如“三八”妇女节、“儿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清明节、元旦等等,将幼儿对节日的认识情感从不同方面作进一步的提高,如三八节,五一节到了,让幼儿通过绘画“我的妈妈”、“我的爸爸”送给爸爸妈妈,并说一句祝福的话来表达幼儿对父母热爱的情感,鼓励幼儿帮助爸爸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洗袜子,拿拖鞋,收拾玩具,摆放碗筷,为大人递送用具等,养成幼儿以自己能做到的任何方式去关心他人的情感。
除了一些传统的节日外,我还抓住一些现代文化性节日,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爱鸟周”等,这些节日都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让幼儿了解节日的来历和有关的知识,于是我们班组织了幼儿到户外捡塑料袋、收集旧电池。还利用区域活动教育幼儿要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从自我做起。
综上所述,幼儿园的情感教育可以渗透在各个领域中,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教育者再次学习的一个过程。情感教育的实施,充分开发幼儿心理潜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同时为塑造下一代作出贡献,使每个孩子高智商的同时拥有高情商,成为适应社会的多方面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运莲;浅谈农村幼儿园情感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
时代变了,生活环境优越了,加上计划生育,一家只有一个孩子,谁不呵护,谁不疼爱呢?这也无形地让孩子们产生了自我优越感,哪怕有些家长并不娇惯孩子,但社会这种现象也会影响到他们,孩子们也非常清楚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根据这些现象分析,当今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娱乐的项目多了,对学习不敢兴趣;生活的条件好了,不愿多吃苦;疼爱的人多了,听不进相反意见等等。因此,教育与培养子女是一件相当头疼的事。在此,我简单谈一下家教经验与教训,给家长们做个参考。
一、相互沟通
教育和培养子女的问题不是很快就能说明白的,它需要一个相当艰难、复杂、漫长的阶段,然后通过这个阶段不断地总结出经验教训,采取措施等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只要你一直不断努力、不断的付出心血与代价,正确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它就会有好的结果产生。
我们家长们不要刻意把孩子培养得如何如何,但必要的关爱和教育并没有省略。首先是学会相互沟通,学会如何培养亲子之间的感情,学会如何跟他谈心。不一定要谈大道理,在这点上有的家长误认为把大道理讲给孩子听就会有好的收效,其实未见得!孩子生下来天真无邪,高兴的事就爱听,不高兴的事就会引起反感,甚至对你产生隔阂,以致无法沟通。这一点非常重要。什么时候认为孩子如果喜欢我、贴近我甚至崇拜我了,这就获得了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偶尔讲点道理他听不是不可以的,当然也不要得寸进尺,否则会全功尽弃。道理要讲得通俗易懂,只要他懂了就立即停止,若不然再重要的理也要舍弃。另外,孩子和父母融洽后,自然要提出许多问题让家长解答。凡是能解答的,家长一定要认真解答,如果让孩子失望了,他将越来越少提问,这时,隔阂开始产生,危机也就开始潜伏了。
二、善于发现
教育与培养是彼此不能分割的两个部分。因此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特长和兴趣。除了发现孩子的长处外,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不足。我的孩子有很多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胆小,不敢接触人,特别是接触老师,这是一个很致命的缺点。人的一生中主要是与人打交道,不然你就会孤立,引起性格反常。再说一个人再有本领,如果不与人接触就施展不了你的本领,你也就成了废品。因此我必须设法培养和锻炼他。所有能锻炼他的大小场合,我都尽最大的努力跟他做工作,让他去经受锻炼。谈到这个问题上我要感谢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他们为我的孩子提供了不少机会,如“六一”儿童节的表演、班集体联欢会表演,都没少让他参加。作为家长更是尽心尽力,为他借乐器、租车、搬东西、辅导等等,让孩子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虽然不能与其他胆大的孩子比,但比起过去来大有进步。
其次,孩子在做数学作业时显示出了逻辑思维的不足,因此我在辅导的过程中反对死记硬背,强调过程的思维,哪怕结果是错误的,但学习方法一定要正确,思考问题首先要合乎逻辑。在小学的中,几乎每个假期我都对他进行了这方面的诱导。同样,比他人不足,比自己却大有提高。当然,培养孩子不一定都是如此模式,要根据他的自身条件、个性、爱好,正却作出各重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就是它的复杂性。
三、正确对待
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但又都难免出现缺点与错误。如何对待孩子的每一点成绩与每一个错误,是做家长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取得了成绩应该表扬,犯了错误也应该批评,但表扬与批评的尺度很难把握。不鼓励不批评是不行的,可鼓励与批评过急了孩子的心态往往出现反常,究竟如何对待几句话很难讲清楚,我这里只说说具体事例仅供参考。
有一回我们无意发现他的作业本上有很多B,当时我很气愤,但我冷静一想,先别急躁,以免刺伤他的自尊心,效果相反。于是我很平静地问他:“你的作业哪来那么多的B呀,是不是又马马虎虎地做作业?”他作了一些解释,尽管他的解释明显有点牵强,我也不必去揭穿,至少他知道自己是错误的,稍带点指责也就算了,关键看他本人怎样认识。我觉得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注重态度和过程最后必然会有好的成绩。
可能有人认为我对孩子的要求太松,其实不然,关键时该严厉的还得严厉。有一次我打听到他们课外补习班连续三次被取消了,他却撒谎说去上课,其实是打球去了。这次我毫不客气,回家后我大发脾气,恶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打球并不是坏事,主要针对他的撒谎方式。他很少见我发脾气,因此觉得自己的错误可能犯得很大,有点害怕,我抓住这个机会,跟他谈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他自然而然地都听进去了,达那以后再也没发现他犯类似的错误了。
总之,孩子有了一点成绩家长不要过于高兴;犯了错误也不要轻易发火,一方面要给孩子留有余地,另一方面在他知错时要抓住时机,理智地对他进行教育,具体如何正确对待还得看当时的情况而论。
四、寻找出路
提前给孩子指出将来的去向也会对孩子有一定帮助,让孩子有一个奋斗目标,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这方面我为孩子作了很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