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5: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师就业工作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台州 318000)
摘 要:针对《海外客户开发与维护》课程教学存在的理论教学方法落后,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结合社会实际要求,以真实工作情境为依托,提出了基于工学结合“学中做,做中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设计总体方案。尤其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对如何进行课程整合,培养学生开发海外客户的能力进行了思考,以期为高职院校的国贸专业学生提供更真实、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实践平台,从而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内核和本质。
关键词 :工学结合;海外客户开发与维护;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6.029
0 引言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是为了服务当地的本土经济。而从台州目前的需求量来看,社会对于此类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着眼于国内国外市场并重的策略,因此社会对于外贸行业的人才需求也是越加旺盛。但是另一方面,随着该类人才的吃香,于是许多高校基本都开设了国贸专业,在几年的时间内造成了供过于求,再加上欧美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的增长放慢等原因,国贸专业火爆的景象已经时过境迁。
从目前来看,以中小企业为主力的台州企业对于国贸专业的学生需求量仍然非常旺盛。正因为如此,没有薪酬和发展优势的小型加工企业在此类人才招聘过程中也屡屡碰壁。就本人调研的数据来看,60%以上的小加工企业在外贸人员招聘过程中都是屡次挫败,并表示好外贸人员难求。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小企业对于国贸专业的大学生吸引力有限,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尽管国贸专业人才的就业率相对较高,但是在业务上、素质上符合国际贸易人才条件的人数不多。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的日益成型,企业对于外贸人员境外业务开发和管理也提出了更多的能力要求。因此,可以说掌握一定的英语表达能力,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并且拥有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背景的国贸专业人才将是未来高职院校国贸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体现。
1 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海外客户开发与维护》作为国贸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以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营销学为基础,同时涉及了商务口语,商务谈判,B2B 网络推广,搜索引擎优化和营销,单证制作等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此课程的开设意在提升外贸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开发、管理与维护海外客户的综合能力。这也是外贸人员最核心的业务能力。然而,目前《海外客户开发与维护》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制约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1.1 课程内容设置有失偏颇,主次不明
境外客户开发与维护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是以国际贸易为背景,英语为主要交流工具,结合商务谈判,网络营销等营销技能,从而实现海外客户开发的目的。其中涉及到的各项专业知识和能力缺一不可。可以说,其中任何一项知识结构的缺失或不足都将大大降低国贸专业学生业务开发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从目前的课程的设置内容来看,大部分的课程教学一味的强调英语作为国际贸易交流的重要性,课程大篇幅地强调英语的词汇、语法与写作,将这门课程理解成商务口语与商务函电的结合, 从而大大忽略了营销在客户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殊不知,倘若没有正确的营销理念和方法,如何实现客户有效的开发?如何实现客户有效的维护?没有前者,哪怕再流利的英语也将无计可施。当然,英语作为其中的交流工具,它的重要性也自然不言而喻,但也只是一种理念和方法的体现和表达,而不能作为该课程的灵魂所在。
而从笔者调研的结果来看,企业在招聘外贸人员时往往以国贸或英语专业为主。而在从事外贸工作过程中,外贸人员业务能力的高低往往与英语等级、学历并无直接相关。该现象也足以表明,英语作为一项工作的门槛,对于个人进入企业来说确实举足轻重;但是在为企业任职期间贡献度来说,正确的营销理念和方法才是持续为企业创造客源和财富的源源动力。否则,空有一口流利的英语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1.2 课程教学知识体系落后,知识点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内容革新
21世纪电子商务的大行其道,正不断地挑战着传统经济的运行模式。以信息化、低成本化、全球化为核心的网络经济日益成熟。尤其在全球经济萧条和发展滞缓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境外客户开始依托物联网来降低采购和营销成本,从而实现将传统的包含“展会经济”在内的实体采购逐步向网络化采购转变。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无疑将面临更多的机会,也将遇到来自全球众多竞争者更加激烈的竞争。“在机遇和挑战共存的国际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如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运用网络营销的手段开拓市场、服务客户,那将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而从目前的教学知识体系来看,该课程的重心还只是侧重“展会经济”的客户开发,在利用网络开发与维护客户的情景设计上涉足只是寥寥,这一方面是教学师资在该领域实践较少,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而另一方面也是缺乏对于网络营销重视的一种体现。殊不知,网络时代的变革已经不断地加速了开发客户渠道的变化。尤其是近几年广交会或各大交易实体市场的冷清,这一方面固然跟国际市场需求低迷有关,而另一方面也确实受到网络采购的冲击和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21世纪的网络可以让你遍及世界任何一个企业。而展会作为公司高投入的一种平台与渠道,业务员能去与否或是能否接单存在很多的偶尔性;因此,借助网络开发客户将是未来真正体现业务员开发客户能力的核心所在。因此,假如只是停留在“展会经济”的接待与维护,那么终将使国贸专业学生开发客户的能力流于表面,而丧失其正真开发客户的核心竞争力。
1.3 教师实践经验缺乏,“教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实难落实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偏重于讲授为主。这种现象随着近年来各地高职教育越来越强调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而有所好转。尽管如此,但是工学结合的课程仍难只是流于表面,学生在真实工作情景的知识转化和运用能力上仍显薄弱,难以真正适应与个体职业发展变化的现实需要。
究其原因,在于授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从企业的用工角度来设计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使得教学目标设定与企业所需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教师其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也使得其在课程的设计上不能落实某些实践技能,使得课程流于理论。
2 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海外客户开发与维护》工作页的设计和开发遵循两大原则:一是基于人才需求调查的基础,对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分析,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思路,注重提升学生开发境外客户的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二要以真实工作情景为依托,将理论教学融于实践教学中,以具体的企业工作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中掌握各项工作技能。
基于以上思路,本人调研了台州数十家外向型企业,并结合自身数年的外贸实践经验,对该典型工作任务设计了两个工作情境:通过各类网络平台获取国外订单和通过展销会获取国外订单。具体框架设计见(表1)。
3 课程工作页设计和实施的若干要点
3.1 课程教学中需体现正确的营销理念
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客户的开发与维护,其本质都是营销领域。相对于国内客户的开发,国际市场的开拓无非在渠道、交流工具与语言上存在一些差别。
因此,本课程工作页的两大情景实施过程中,必须贯穿正确的营销理念和方法,如:结合具体工作情境,必须了解产品、企业所在行业的宏观环境;掌握行业竞争者和消费者的微观认识;企业基于环境分析之后的自身定位,卖点;甚至包含如何有效的利用价格策略,产品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来正确开发与维护客户。并综合其他商务谈判、网络营销等技巧,以英语口语与函电为载体,实现 “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开发与维护理念,此乃本课程的本质核心。
3.2 重视网络客户开发的重要性,有效地融合网络营销的相关课程
必须重视国际市场开拓的网络渠道的重要性。综观台州企业,大部分的外向型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比较低,以往主要通过外贸公司出口为主,从而在价格上丧失了直销优势。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直营出口的优势和重要性。同时,相比较于展会一次性的高昂投入,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涉足通过网络开发境外客户的领域。
但据调研的很多企业反映,他们尽管通过付 费成了一些国际著名B2B网站的会员,但是其国际开拓的成果越不尽如意。归其原因,是制约台州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的最关键原因,那就是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匮乏。据相关调研企业反映,有一定国际贸易专业背景,又懂得跨境网络营销的人才实在稀缺,现在几乎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进行相关人员的招聘,但是应聘结果却不仅人如意。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台州本土经济,本课程更应该充分培养该领域的相关人才,为企业输送高规格的外贸人才。
3.3 强化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真正落实高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的“双师”身份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内容应以企业真实情境为教学项目,并以此作为工作页的实施背景和载体。为了保证工作页的实施与企业真实情境最大程度地相契合,高职教师必须深入企业一线,了解相关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和相关实施过程。切实落实工学结合所倡导的“双师”教育。
此外,“双师”型教师相比较于单纯的企业专家,教学经验及丰富的理论知识的积累都可以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更生动、更有效的将实践与理论知识进行穿插,并对工作过程中存在的要点及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于理论的螺旋上升模式。而单纯的企业专家,由于其自身表达能力或是理论知识的缺乏,亦或是授课经验的缺乏,在授课过程中,很难正确把握教学节奏、教学内容、教师模式,从而往往使得授课效果差强人意,正如好的运动员未必当得到好的教练。
此外,还涉及到兼职教师的责任心和监督问题,因此,只有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才能使得课堂上工学结合效果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陈伊涵. 中国外贸企业网络营销的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2011
2 张婵. 基于就业一创业导向的独立学院网络营销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5)
关键词:环境设计;工作室;应用型人才;教学
近年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培养社会市场需要的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环境设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此时,工作室模式教学应运而生,人才的培养也必然由传统的理论型、大众型转向新兴的项目型、实践型,转向具有执业能力的应用型。
1 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发展现状
工作室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现代设计教育的摇篮――包豪斯学院(Bauhaus)。包豪斯的设计作坊即为现代设计工作室的雏形,此时发达国家在工作室模式运用于设计教学中已趋于完善,[1] 其教育体系也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20世纪80年代,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进入全面改革发展的黄金阶段,2001年中央美院较早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工作室制的教学改革,每一个工作室都有其研究方向与特点:注重实践做到学以致用;注重交流,除基本技能的教授,大部分能力相互交流学习;注重研究;针对性教学,根据学生特点开设不同的课程。[2] 之后,许多艺术类院校根据自身特点,纷纷建立相关专业工作室模式教学,通过紧密的产学研联系,以学期为单元,为教学配置课题,将课题引入工作室。通过实际或虚拟设计课题的教学与推进,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工作室与行业、市场有了更密切的联系,并创建融教学、科研与实践为一体的产学研架构,成为高校对执业能力应用型人才进行深化培养与精准教育的新平台。
2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优势与特色
2.1 新兴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众多优势
它能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使学生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拥有正确的心态和观念,通过对实践项目的接触和学习,让学生树立职业素质观念,培养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的精神。它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独立的学习环境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分组式练习培育了每一个人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出高水准和技术实践能力的双师型骨干教师。
2.2 工作室教学模式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产学研一体化,以学促产,以学促研,产研为学服务,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共同完善,使学校在教学水平以及设计成果上都有显著的提高。而施行的导师责任制,以学院专业骨干教师为主要负责人,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安排,并积极参与各类国家、省级设计竞赛和承担社会项目工程,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容易达到默契,促进工作室的稳定发展。
2.3 工作室教学模式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
它能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能力,通过实际项目的参与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施工技巧,与业主的交流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变、沟通能力。工作室作为开放的教学实践平台,将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在工作室模式教学中,直接深入地对学生进行社会性模拟教学,缩短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培养出具执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市场行业的需要。
3 工作室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工作室模式教学虽有许多优势和特色,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教师在任教时克服和解决。
3.1 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冲突
目前,学校的教学规章制度与工作室教学模式存有一定的冲突,主要体现在课程实践、课堂作业等方面。学校的相关制度是平衡了所有的专业,在整个大环境下制定出来的,传统统一,而环境设计是操作与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需要一定的自由度和开放空间,光靠课堂纯理论知识讲授,只会显得空洞乏味,限制学生在教室无法直观现场,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因此,理论的课程内容需要配合现场教学和外出现场教学实训来完成,可教学管理制度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课堂不能随意外出,这就导致矛盾的出现。并且,工作室在承接社会实际项目上也会被学院制度所制约,和施工人员、现场监理见面沟通交流得不到时间上的保障。课堂作业更是虚拟的项目较多,缺少了内在的实用性,学生提交的作业显得呆板单一,施工图或多或少不完整。
3.2 师资力量及教学资源设施不足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中,年青老师比重大,双师型教师数量少,学历大部分为本科,职称结构为中级,导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相对缺乏。有部分老师不是环境设计专业出身,而是由美术学转过来的,更造成了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较少,科研能力薄弱,教学成果、实训工作经历较少。同时,许多高校设备不足,配套设备跟不上学生人数比例。以笔者任教学校为例,环境设计专业班设置近二十个,学生人数多,虽配有专业的多媒体设备,但数量少,配备也不合理,不能满足现状需要,上课前需提前预定多媒体设备,学生积极性受挫,这些因素均影响了工作室教学模式实践环节的深入开展。
3.3 创新人才培养不够
目前,大量的设计公司都只愿吸收具有活力、具有创造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强的毕业生,因此培养具有执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环境设计教育的迫切要求,但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上与市场需要还存有差距。工作室模式大同小异,授课内容、教学模式和效果都在一个层面上,趋于程式化,缺乏改革和更新,学生容易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缺乏实践课程也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的僵化,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室教学实践机制势在必行。
4 小结
工作室模式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实践能力、团队协作、就业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目前,环境设计行业的升温使得社会市场对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工作室模式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工作室模式教学的构建,归根结底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市场的发展状况,采取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从课程模块、课程设置、团队组建、教学设备的配备入手,规范健全工作室教学的管理体系,培养出具有执业能力的环境设计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在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CAID)领域,越来越多的建模、渲染以及工程软件(如Alias、Rhino、3DMax、Vray、Keyshot、UG、Pro-E)被开发研制,但这些软件都没有反馈和交互的功能,建模过程中学生无法体会到模型体量感及不同材质硬质和特性的区别。虚拟模型制作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几何变形方法,主要使用自由曲线、曲面等数学描述方法,用户需要较深的数学背景知识才能控制局部变形所需的操作,目前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领域;另一种是基于材料切除方法的虚拟模型制作技术,用户通过“雕刻”体素模型来产生所需的变形效果,主要用于数控加工仿真过程中[6]。西北工业大学的闫锋欣等人提出了基于QT的虚拟油泥模型系统(VCMS)[7],以虚拟油泥造型方法为研究对象,研究虚拟油泥造型方法中的实时力反馈交互技术和造型控制机理,建立了一种新的虚拟反馈力仿真计算模型,讨论了并行计算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曲面品质分析方法在虚拟油泥造型过程中的应用,完成了一套带实时力反馈交互技术的虚拟油泥造型原型系统。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针对模型制作教学的虚拟模型制作系统(VMMS),简化了原型系统的图形显示功能和力觉渲染效果,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同时,虚拟模型制作系统成本更低、更易上手,功能简化更加适合实际的教学需要。
二、虚拟模型制作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模型制作课程可以训练学生多向性、多维性的思维能力。本文将虚拟模型制作系统引入实际教学,分别通过传统方法和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方法制作模型,采集数据以验证VMMS应用效果。课程实践教学在工业设计系大三学生中展开,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大多数基础课和专业课,有良好的专业基础,能较熟练掌握专业软件应用,操作虚拟模型制作系统同时,可以直观体验该系统与传统制作流程的区别和特色。学生一共有40人,分8组,每组5人。8个组选择同一设计题目———多功能储物柜,要求从设计构思、草图、电脑建模、模型制作(分为传统模型制作和虚拟模型制作体验两个阶段分别展开)等各个流程展开设计任务。任意抽选4个组进行传统手工模型制作,另外4个组采用虚拟模型制作系统进行虚拟模型制作。设计调查问卷,对8个组成员分别进行传统模型制作和虚拟模型制作的使用特点调查,通过数据整理、对比得出传统模型制作和虚拟模型制作的各自优缺点。该课程学时数为32课时,对于传统手工模型制作来讲,时间紧任务重,故选择设计难度一般的题目。课程设计任务可以分解为以下八个部分:一是明确设计要求,本课题要求每组设计并制作一款多功能储物柜,随机抽取4个组进行手工模型制作,另外4个组使用VMMS系统进行虚拟模型制作。二是确认工作条件,比如根据组员各自特点进行分工协作,各组分配设计资源(模型制作材料、工具、仪器等)。三是产品形态、尺寸、材质等设计标准输入。四是产品调研、市场定位、概念设计。五是草图应用、方案讨论。六是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阶段,方案建模、渲染。七是传统模型制作。八是虚拟模型制作系统验证。
三、贯穿整个工业设计流程的课程实践教学
1.概念设计阶段注重设计创意的表达
根据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特点,本课程进度安排为:概念设计阶段两次课,8学时(每次课4学时)。方案构思阶段通过徒手绘图来表达设计意念,结合对模型的观察理解,分阶段、有步骤地要求学生针对不同要素,以绘图方式表达,在绘图的过程中逐渐领会和谐、均衡、统一等审美标准,为审美能力、设计能力、表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4]。概念设计阶段主要考察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现能力,将绘图作为思维训练的台阶,借以激发学生草图创作的积极性和空间想象力。指导教师通过设计样稿与学生进行创意及理念交流,推敲形式与色彩的情感表现,考虑各种材料的表现力、尺寸与比例、形态与体积、设想模型的整体效果等,并针对设计意念与效果图,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2.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可大幅度提升表现效果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阶段两次课,8学时。该阶段主要考察学生使用专业软件进行电脑效果图创作的能力。草图方案确定之后,根据设计方案,学生使用设计软件建立计算机三维模型。通过三维模型的创建,学生深入推敲方案构思,将多方案体块模型进行比较,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改善思维定势,并通过改变模型体块关系,发现并产生新的构想,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传统模型制作可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传统手工模型制作阶段四次课,16学时。该阶段主要考察学生手工动手操作能力。对于传统模型制作来讲,材料的选择对于方案视觉表现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8]。为了追求逼真实用的效果,要求选用木工板、模型板、胶合板、有机玻璃等多种材质制作产品模型,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在模型制作前,学生需考察建筑材料市场、装饰材料市场,对于各种材料的应用范围、性能、规格、加工方法有最基本的了解。除此之外,一些废旧材料、工业生产边角料、日常生活用品等,只要是具有一定视觉效果,或在模型表现中有一定环保意义的材料都可以收集用来制作。学生在该阶段模型制作过程中积极发现新材料、新用途,对传统模型制作有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
4.虚拟系统可以更加高效地辅助完成模型制作
虚拟模型制作阶段四次课,16学时。该阶段是本课程的最大创新之处。虚拟模型制作系统的集成开发环境为MSVC2005,图形核心库为OpenInventor,用户界面使用Qt应用程序框架,触觉反馈力的计算使用OpenHaptics函数库。同时,由于OpenInventor是基于OpenGL开发的,因而使虚拟模型制作系统也具有很好的硬件兼容性和跨平台运行能力。与传统的模型制作相比,虚拟模型制作操作过程周期短、费用低。在虚拟模型制作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实时感知的触觉反馈力大小来控制模型制作过程中材料的刮削量。通过虚拟模型制作系统的使用,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方案材质、视觉感受等设计元素的把握,提高学生对方案进行深化理解的能力,通过事先的参数设定,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反馈力度,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各种材料的硬度、加工性能等信息,不用购买每一种材料,就能够非常方便地考察各种材料软硬度、工艺性、成形性等特征的差异性,同时也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感性的素材。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模型的实体性和三维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相比传统模式,新模式模型制作效率更加显著
课程结束,对所有8组学生针对传统模型制作和虚拟模型制作做了问卷调查。传统模型制作组的同学认为,手工模型制作操作容易,工具简单,材料便宜而且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任何材料应用到自己的方案中,自由发挥余地大,在模型制作过程中依然可以根据突发的灵感来修改模型,而且模型细节部分和表面处理起来相对容易,最终模型也很直观、一目了然;缺点是劳动强度较大,工作环境较恶劣,制作周期较长,中间容易受其他因素干扰而停滞,操作过程中某些环节容易受伤,安全性较差。虚拟模型制作组的同学认为,使用VMMS系统进行模型制作能极大的提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模型制作周期较短,工作环境好,劳动强度小;但是设备相对昂贵,能得到上机操作的时间有限,故短时间内对软件命令掌握不够熟练,致使最终模型制作的精度一般。相信经过较长时间的软件培训之后,能够制作出高精度的虚拟模型。两个组别的同学意见经过整理,归纳见表1所示。经过传统模型制作组和虚拟模型制作组同学交流后,发放调查问卷,就创意表现性、评估性、易操作性、效率性、节省材料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打分量化分析。以5分制为例,5分表示该项性能非常好,4分为好,3分为一般,2分为较差,1分为差。发放调查问卷40份,收回40份,均为有效问卷。详细数据见表2。
随着高校改革的推进,产品设计专业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进行有效的设计与创新,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学重要环节。然而这个环节却成为了困扰国内高校产品设计教学的难点,通常学校能够提供的实践资源有限,目前以鼓励学生自行联系企业实习为主,但这种方式存在着安全问题和管理问题等诸多弊端,成效甚微。实践环节的短板导致学生入职后无法快速达到企业要求,更影响了就业质量的提高。
1 产品设计专业原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为例)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的产品设计专业整体教学与培养模式沿袭于天津大学工业设计本科近20年的积淀。采取“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专业班主任”的教学模式。虽然从一定程度上专业班主任能够起到对学生日常专业教学的督促和帮助作用,但由于本科生人数较多,专业班主任的精力有限,对学生的掌控度也就会相应减弱。如何更有效的辅助专业教学,培养学生应对社会需要的能力,摆在了产品设计专业教师的面前。
2 产品设计专业“CDS(创新实践平台)+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践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从2013年起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趋势,在原有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提出“CDS(创新实践平台)+导师工作室”的教学模式。“CDS(创新实践平台)+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指在学生低年级阶段即可根据兴趣选择具有不同研究方向的导师,导师会根据自己的方向开展课后辅助教学(讲座、培训等),学生能力增长后可结合导师项目进入CDS(创新实践平台)完成设计的全过程。进入导师工作室后,导师需要对自己工作室内的学生负责,并对他们的专业课学习进行指导与帮助。在CDS(创新实践平台)中专业为学生提供工作站、3D打印机等设备和设计场所。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并能够在专业老师的有效指导下完成实践环节。
2.1 “CDS(创新实践平台) +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建设的意义
2.2.1 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建设“CDS(创新实践平台)+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科研工作零突破的需要。CDS实践平台的培养依照专业教学大纲,导师工作室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CDS实践平台并配合导师有效指导的学生不仅知识扎实,更能直接与企业对接,解决高校毕业与社会就业的衔接问题,满足企业需求,提升就业质量。
2.2.2 拓展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通过导师指导、学生参与,调研现有产品和社会需求,广泛开展研究型课题和改良型课题,申请外观、实用新型等类别专利。使CDS(创新实践平台)成为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并能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新型教学实践基地和研究所,形成导师工作室团队模式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于实际生产,服务企业和国家建设。
2.2.3 促进校企联合新模式
最终“CDS(创新实践平台)+导师工作室”将成为技术扎实、职能完善的工业设计研究所。它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并能够承接企业项目,建立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为社会提品改良设计,新产品开发、品牌形象设计、展示设计、界面设计等多项工作。
2.2.4 提升国际知名度
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竞赛,是“CDS(创新实践平台)+导师工作室”的另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设计比赛,学生可以得到锻炼,促进自身进步。可组织学生参加德国IF及红点概念奖等设计竞赛,并邀请已经获得该奖项的中国设计师传授经验并指导学生。
2.2.5 促进良性循环
通过承接企业项目和长期合作,可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不仅起到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又可将设计的实际价值转化为奖教、奖学基金,保障“CDS(创新实践平台)+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长期良性发展,因此“CDS(创新实践平台)+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更具有发展和可持续性。
2.2 “CDS(创新实践平台) +导师工作室”的教学模式的特点
“CDS(创新实践平台) +导师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大致可归纳为图1所示。
其特点归纳为:(1)专业导师负责的学生人数更少,小班模式,针对性强。(2)教学相长,产学研相结合。(3)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2.3 “CDS(创新实践平台)+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成果
在“CDS(创新实践平台)+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经过一年的尝试与实践,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取得的初步成果包含展示设计比赛全国一等奖、二等奖;RLOOK手机APP设计;创意手机壳设计;海鸥手表设计;天津地铁吉祥物征集入围等。
发展是世界前进的动力,那么高职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什么的关系呢?苏联儿童教育学家赞可夫关于儿童教育强调说,发展与教学是互为条件,互相推进的。这个原则实际上与当前高职教育的思路正好吻合,关注于高职学生的发展能力,远比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更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渴求状况。
【关键词】
发展性评价;高职;教学模式
发展是旧事物到新事物的一种运动变化过程,发展是社会的主题;教学是学校根据人才的需求,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人才培养活动。可见教学与发展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发展性教学结合了二者的特征,所谓发展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主体性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适应了当前高职教育的需求。
1目前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
1.1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应用的阶段主要是高职教育建立的初期,教学模式学自于基础教育,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是以老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最具代表性的是赫尔巴特提出的“四段论”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模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模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学生重复记忆、重复模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强调老师如何教,而忽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弱视了学生个体的特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条件,与高职教育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背。
1.2 当今流行的教学模式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特别是国家百所示范校的建设与研究,高职教育有了巨大的改变,开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特别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的引进,电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的刺激了教学模式的裂变,目前教学模式基本以学生能力形成为核心,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理实一体化等,充分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由于过分关注学体个体特征,所产生出来的问题也很明显,原因在于高职教育不是孤立,必须与经济发展需求同步,甚至要高于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具有前瞻性。
1.3 关于计算机专业工作室发展性教学模式
所谓工作室教学模式就是以工作室为平台实现校企融合,以项目组为教学单位,以企业项目作为载体,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老师作为项目的参与者,学生作为项目的开发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共同完成企业项目研发的整个过程。
该教学模式从计算机行业社会发展需求出发,以学生个体发展为目标,以学生自主、主动发展为基础,是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深化。 在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等方式,既合乎经济大环境的发展,又关注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适应用了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
2 关于计算机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性实现
2.1 理论依据
发展性教学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由苏联提出的一种教学理论。其中赞科夫该理论强调教学要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能力的发展;要求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强调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注重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等内部诱因。也就是说要使学生从经验思维转向发展他们的现代科学思维。
2.2 计算机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性原则
2.2.1以社会人才需求为重心
高职教育是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孵化器,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承的、融为一体的,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深入,社会分工不断进行细化,人才需求由过去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计算机专业作为信息社会的热门专业,当前的人才需求状况如何呢?原Google、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认为,计算机行业需要的人才要具有融会贯通、创新实践、跨领域融合、三商(IQ + EQ + SQ)兼高、沟通合作、热爱工作的特征,从中可以看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双强的才是社会所需求的,也就是说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工作室发展性教学模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把发展作为教学的中心了,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2.2以高职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中心
高职学生的个体发展不仅指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还包括情感、意志、道德品质、个性特点和集体主义精神方面的发展。现代社会需要“手脑并用”的人,脑力劳动者也需要实际操作,通过工作室发展性教学模式给学生的发展成长提供了空间,以工作室方式建立小型企业,通过开发企业项目来设置学生个体学习障碍,提高学生的积极努力性,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单调重复;通过老师参与为学生解决理论基础需要,教会学生怎么学;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爱好,分配相应的岗位,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个体特征,培养既善于动脑,又善于动手的人才,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2.3 计算机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性特点
2.3.1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重心
在工作室发展性教学模式中,在教学对象上要面向全体学生,项目组建立时要科学、合理进行人员分配,以力求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状态及发展能过到最好,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必须体现教与学的交融,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整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促进学生乐学、会学、生动活泼地学。
2.3.2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个体差异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要因材施教,关注到每个学生,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不求人人高分,但求人人都要收获成功。要合理分配学生岗位,比如擅长表现的学生,思维敏感可以从事项目策划岗位工作,擅长设计的同学可以从事美工岗位,做到人才合理使用。
当今我国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一些偏面的思想和教学模式被否定,不再盲目学习国外的教学方式,不再全面否定传统教学模式,而是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实现多种教学模式的组合,加强内涵建设,本文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以力求在发展性教学模式方面做出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性考核评价.王盈秋.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六期
[2]发展性教学的理论探讨与基本思路 .互联网
[3]发展性教学理论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张莉云.学理论.2008年第24期
我们现在的“工作室制”其实是由学徒制演变而来的,我们传统的学徒制是师傅带徒弟,学成后出师另谋出路,而将“工作室制”引入职校将师生关系演化师徒关系是职业技能教育的升华,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形式。欧美国家的设计类专业采用真实训练项目、实际生产设备操作、实际工作环境教学的“教学工厂”式实训基地,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目前,我国高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各高职院校火热开展,但是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整体的理论和实践框架不完善,虽然政策上鼓励教育改革但是至今也没有高职院校对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具体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现有的相关高职院校的工作室制也属于初步的探索阶段。
一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现状
德国包豪斯学院成立,开创了设计教育的先河,其“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理念至今都深深地影响着设计教育界。在欧洲院校的设计专业教学基本上都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将企业实际项目融入课堂教学,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室设备齐全并有专业教师与熟练的技术人员对学生的设计方案指导并解答设计过程中的疑问。
虽然现代设计教育继承了包豪斯的理论体系,但在各国有不同的做法,大多数欧洲职业院校在实践性教学中直接引用企业实际生产设计案例项目来进行,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种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对高职教育是非常有效的促进,学生反映良好。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也纷纷模仿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但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经验。
二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特色
1教学模式的创新点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短时提高学生的一些专业技能,但是在知识体系培养上不够系统,在此基础上,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企业项目为载体,将基础知识通过项目训练得到提升,使学生在实践项目的训练中提高专业技能,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实物的形式体现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1)丰富教学资源库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使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真实的设计案例在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的双重指导下,将目前设计行业的新资讯新形式引进课堂,有利于学生设计能力的提升和新形式的掌握。在工作室中,专业课教师引导和组织整个教学,将校内外教学资源整合,让整个教学过程充实而完整,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让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社会行业发展同步。
(2)师生设计能力和专业知识共同提升
师生?c企业共同协作,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及教师的业务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在参与项目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与特长,进行重点培养。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也逐渐得到提升,让学生感觉充实而又自信。在工作室制项目教学中,对于合作项目,教师也能接触到最新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准确把握设计发展动态,实现教学与实际的紧密结合,这样对于师生是一个双赢的状态。
三 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方法
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总体设计思路应为:
(1)修订教学大纲,调整课时安排,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调整以适应工作室制教学;(2)将企业项目、客户需求按照教学目标,经过筛选后作为教学项目进行教学设计;(3)按照企业部门的设置形式,设置工作室的部门配置,分配工作室内部部门的岗位职责,配备工作室部门所需要的软硬件;(4)结合企业项目将设计知识分解渗透到各个环节;(5)完成企业项目设计后,做效果评估。
1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的实施过程:
(1)理论知识
老师需要提前将基本的理论知识、设计方在项目设计之前进行集体讲授,这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也是从事专业工作必须了解的基础知识。这一阶段学生的目的就是掌握相关设计理论知识,了解职业要求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准备。
(2)准备阶段
设计专业是工程与艺术结合的行业,工作室制教学主要是为了提升在学生在创新、创意方面得到较多的锻炼的教学模式。工作室实行双向选择,学生依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加入对应的设计专业工作室,负责工作室的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通过创新设计能力测试对学生进行选择。
(3)教学实施
设计工作室对外直接承接校企合作单位的项目设计任务,聘请企业指导老师共同讨论设计方案,指导设计任务,根据教学安排选择设计项目,并把项目列入实训教学计划。专业教师根据项目时间分配设计任务:按照企业部门设置工作室的部门,将学生分组编人各个部门,将设计任务分解非配每个部门,部门负责人负责项目实施中不同的任务和阶段。
(4)确定设计方案
设计项目确定后,指导老师下发项目任务,指导学生收集设计资料整理设计资料,构思设计初步方案,由学生拿出多个方案,经小组讨论和老师指导后确认最后的设计方案。
(5)设计方案实施
设计方案完成后即开始实施,这个时候后期的设计服务也是学生学习长知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如涉及工程施工的问题,是需要到现场解决问题的,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习处理设计问题与工程现场的协调,是灵活变通的能力,这对于常年在课堂教学的老师来说也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6)考核阶段
设计最终完成后,学生的考核主要由企业指导老师和专业教师按照客户需求与现代设计理念,对学生实际的教学成果进行检验考核评分。考核标准侧重于考察学生对设计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在设计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管理模式
工作室制教学是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的,工作室就是模仿企业的机构设置和岗位要求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在工作室制教学管理中主要考虑的问题如下:
(1)负责人分工设计
工作室制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明确的是负责人,负责项目的宏观把控,参与工作室组织管理分工,科学合理的分配是整个设计任务合理推进的重要保障。根据学生的特点分配到适合的部门也是保障整个工作室高效运转的保障。
(2)工作室的空间布局
根据设计行业的需要空间布局,根据任务需要设置办公区,如方案区,效果图区,施工图区等等,主要是为了业务衔接和沟通。
[关键词]设计项目 一体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191-02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呈现普及化的特点,艺术院校办学规模和招生比例的不断扩大,使原来的精英化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鉴于现代设计产业人才需求更注重实际操作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特性,要求高等院校打破现有模式来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在如此现实背景下,现代艺术设计如何适应市场,并使学生的学识及能力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能力,这些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须重点考虑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们明确意识到现在的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明显脱节,传统的职业教育方式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那么,如何缩小学校与社会的差距,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呢?这个难题是每位专业课教师都急于解决。
近年来,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培养目标有了很大的变化,逐渐摆脱以往本科教育的“浓缩型”模式,从而更加体现了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紧贴社会需求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对现代设计观念、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提升专业品位和专业素质等方面培养,特别是在教学观念上,从过去注重以理论和审美素质为支撑转变为理论与审美素质和实践技能均衡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依托企业建立起合作教学模式,构建“工作室化”为主要特征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养为主线,构建与企业合作,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是我们目前遵循的新原则和新方法。
一、“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与企业共同构建“工作室化”教学平台,以项目带动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整个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过程呢?那就是把企业设计项目带入工作室教学中来,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聘请企业专家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的主要部分,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岗位工作任务,引进企业内部管理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工作室”制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了“教、学、做”一体化。
以承接设计项目为主要任务,将知识内容、教室与工作项目融为一体,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综合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将相对封闭式的学校教学变为面向社会,实际设计项目的完成结果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将项目与教学紧密结合的开放式教学,以专业指导教师为引导,放宽学生自主发挥、自我管理、自我评定的范围,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实际设计项目的过程来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
二、“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运行
建立一支良好的“专兼结合”的师资教学团队。专任教师既在学校任职又在企业兼职,学校的专任教师既要有教师职称又要有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兼职教师既要是真实企业的设计人员,又要是学校教学的指导教师。对于专任教师而言,不但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有较强的实际项目操作能力,要具备“双师型”基本素质。兼职教师是学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引进兼职教师是学校利用社会有效优势资源,通过聘请行业专家来担任指导教师,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兼职教师为工作室引进实际项目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项目开发性课程应由相关专业教师和负责人经过教学研究,决定项目的题目、内容、课时安排、进度安排等相关课程细节。其中项目的题目应具有针对性,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优点来设立,针对的是这一地区近几年经常使用的方案;内容安排和时间安排应尽量接近真实情况,按进度完成项目是学生必须达到标准。以完成设计项目为目标,同时融入岗位职责,在专业教师的指导的同时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指导学生提高专业设计能力和沟通技巧,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培养学生所需专业知识技能,使教学与实践真正有效结合在一起。
工作室学习的学生以小组的教学方法,根据个人能力分配设计任务,通常人数有8~14人,指导教师再根据小组的特点和项目特点,个性化地为学生安排进度和设计方法,营建良好的学习与实践环境,把项目设计实践和理论知识学习充分结合,改变普通教学中无法实现的个性化培养。
运行方式一种是与课程结合的。在教学计划中的前半段设置以经过筛选、合并的专业基础课程,后半段设置具有项目开发性质的课程,把工作室的一些实际项目内容贯穿到整个学习当中,老师在教学中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教学方式上,从“讲授式”到“合作式”;在教学形式上,从“一言堂”到“众言堂”;在教学目标上,从“多理论研究”到“多实际技能操作”;在师生关系上,从主客关系到主主关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另一种是课外运行。首先,由指导教师承接实际企业设计项目,由项目负责人挑选项目组成人员,带领成员共同了解客户设计意图和特殊需求,同时了解其他设计公司设计信息。在以上信息资料指导下进行设计构思,绘制设计草图,然后在指导教师和学生商讨之后完成实际操作,绘制设计施工图。之后预约客户看设计图纸,根据改动将设计施工图做进一步的细节深化,再次接受客户反馈,将图纸达到施工标准。这种方式学生不但有自主发挥的空间,也有共同学习、选择性学习的机会。也可以根据教师专业特点和学生自身特点,安排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训练综合技能,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专业比赛等。比赛获奖结果可以记录到学生综合评定成绩当中,以多方面的成绩得到学校的认可。
三、“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工作室化”教学能使第二课堂空间扩展到客户、市场、学校的资料室、校内外的图书馆、电子网络,甚至其他相关专业,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书本知识,又能更好地了解专业内容、行业岗位、社会经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我学习、自我管理,也能更多地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个人自觉行为。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内容、实施过程紧密地结合企业和市场需要,学生既要面对企业直接交流,也要参与企业的设计实践活动,使学生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在短时间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能力。
“工作室化”即把基础内容和真实的设计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工作室化”教学模式以示范性教学、引导教学较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特别设计和安排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和比较系统地学习。通过学校的工作室模式的教学,学生就可以在自学研究、良好表达、管理组织、创新等待能力上得到充分培养与实践。
工作室的设计项目对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高要求,教师在实践的同时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如对新的设计理念、新的材料性能、新的施工工艺和设计公司管理方式,还有设计技巧、组织施工、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以及各种工艺流程的其他方面的影响。
总之,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行“项目化”工作室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同时,也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完善“教、学、做”教学模式深入发展,教育工作者真正地成为了学生的良师。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工作室教学;产学研;理论;实践
1室内设计教学目前现状
21世纪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大,房地产行业的强势崛起,室内设计做为一个探索人类生存空间的领域也悄然走俏起来。对于室内设计的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大,所以各个高等院校纷纷开设室内设计专业。但是过于陈旧的教学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设计对人才的需要,高校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单是一门软件的操作员。企业需要的是具备扎实基本功和熟悉行业规范的资深设计人员,而这往往与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有不小的差距,很多室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不得不在社会上再锤炼三五年才能够称得上设计师的称呼。如何缩小这段鸿沟,让我们的大学教育体系能够更上社会的需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马上就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这是我们艺术院校的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要求。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推出,恰恰适应这一需要。
2工作室教学的特色
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艺术设计领域,特别是在室内设计行业。室内设计行业是探索人类生存空间的行业,是一个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在设计过程中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是书本所不会提及的,而在工作室教学中结合项目特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才会在学习设计知识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客服设计困难,并最终完成设计,学习到很多设计知识以外的知识。使学生的设计能力更加理性和成熟。老师也能结合实际项目进行知识点的分析讲解,并在项目中提高能力总结教学经验,使整个的教学体系更加成熟,通过工作室的项目锤炼,培养具有实战能力的“双师型”教学人才。并且,工作室教学模式能够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为学校的扩大知名度,提高社会效益,同时创造更的教学环境。
3 工作室教学的要求
工作室教学由于其特殊的培养模式,也需要特殊的教学条件。首先,如何引进项目,就是最大的问题。项目的引进必然要依托于企业,所以和行业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就能为工作室的项目引进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平台,而工作室也就成为了企业的一个设计室,绘图室,或者预算室,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建立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标准,并以此进行教学评价,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更快的适应社会。其次工作室教学对教师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纽带,教师队伍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工作室教学还要求我们的老师具有高水准的实战能力。设计不是纸上谈兵,工作室教学结合市场,那么设计就要符合市场的游戏规则,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实战能力满足工作室教学的需要,是工作室项目制面临的最大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对自身师资队伍的提高,通过和企业合作鼓励老师在企业中得到锻炼,参与大型项目的设计工作,在提高设计经验的同时也增加额外的收入。然后,吸引行业精英加入教师团队,和学校签约,成为外聘教师,客座教授。定期到学校参与学术交流,担任课程任务。同时引进优秀的“双师型”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去。再次是工作室的运作和管理,当有了项目和人才之后,工作室的运作如何可持续的进行,一是硬件上的,工作室应具备一个公司所需要的基本硬件条件,特别是设计所需要的硬件条件。二是在工作室的管理体制必须完善,给工作室教学提供体制保障,并且工作室教学开始会充满困难,政策上也应该对工作室教学有相应的支持。
4 工作室教学的实践探索
重庆工商大学建筑装饰艺术学院从大二年级开始展开工作室教学,结合行业龙头企业重庆港鑫建筑装饰公司设计分公司作为平台,将设计项目引入工作室,并在学院内开设自己的设计分公司,并派驻优秀的设计师。设计师根据自身特长,分别担任了居住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文化空间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并把实际项目引入教学,学生在课程环节中参与了诸如云阳大剧院室内装饰设计,永川第二人民医院室内设计,市委党校新办公楼设计,中国农业银行云南支行总部设计。等实际大型投标项目。综合性项目则分类别进行课程,比如云阳大剧院项目为例,则可分为文化空间,商业空间和办公空间三门课程进行分别设计,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过程中还必须考虑项目的连贯性和整体性,避免以前课程中设计思维的单一和脱节。以文化空间为例由于实体具体项目的存在,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到实地考察,分析现场情况,收集当地素材及地域文化。并从中提取设计语言。这往往是以前设计中容易被忽视掉的环节。而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同学可以根据不同的项目进行市场调查,做出有针对性的市场调查报告。在接下来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会组成一个专家委员会,要求每个同学上台汇报自己的方案,并指出修改意见。同时下课之后也可以和项目设计师进行交流并且配合建筑表现工作室做出自己的方案效果图。在项目深化的过程中,设计师会组织同学到港鑫公司茶园实训总部参观工厂,同学们能再厂房内看到自己的设计师如何由图纸演变为实体。接下来同学们能够到项目的现场跟着工人学习装饰材料的安装并总结方案设计和现场施工所存在的问题和经验。由于有自己的设计工厂,同学们可以不断尝试新的设计思路,大胆发挥创意。而这又是已经成熟的设计师所需要的。就是这种不断的交流碰撞出来的火花,才可以推动设计理论的不断前进。
5总结
设计是一个需要和社会密切结合的行业,各种时代讯息都能在设计中反映出来。而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设计人才,所以闭门造车的培养思路是行不通的。工作室教学的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思路中大学的教育思维,从更实际的角度挖掘设计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题。通过和老师不断的交流沟通,通过不同的项目锻炼,通过解决各种实际存在的设计困难。通过真正的参与和总结最终培养出一个和格,全方位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作分析;民办高校;教师;激励
近些年,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些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实力和水平超过了部分公办的二本院校。他们所培养的大学毕业生,无论是从考虑问题的思维视角还是从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来看,都毫不逊于国内部分公办的二本高校。民办高校为何能在短期内取得令人瞩目的教学成就?我们在反思民办高校的成功经验后发现,民办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优秀教师的辛勤付出,也正因为有他们默默无闻的付出才有了民办高校如日中天的发展。不过,民办高校当下这种快速的发展态势究竟能保持多久?我想,现议还为时太早。因为民办高校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尤其从民办高校的内部环境来看,民办高校的教师激励问题成为其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从工作分析的视角入手,选取民办高校教师激励问题作为研究范畴显得尤为重要,以期为民办高校的持久、稳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相关概念
1.工作分析。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视域来看,工作分析是指工作分析人员为了实现组织某一特定的目的,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构成工作岗位的职责、任务、内容等做出规范性的说明与描述,以服务于组织特定的发展战略和组织规划,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及其他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的一种管理活动。工作分析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石,它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力资源规划变得更科学、更有效,使招聘变得有章可循,人与工作之间实现完美匹配,可以减少培训成本提升培训效果,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可以使员工的薪酬体现更加合理、完善,充分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民办高校。民办高校在满足大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改革计划教育体制模式和建立现代教育体系方面贡献巨大。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方面作用显著,但是民办高校并没有摆脱社会民众的轻视和嘲讽,甚至有些民办高校的老师在提到自身的社会地位时,他们都觉得与公办的大学相比难以启齿。我们想问,为什么民办高校内外不同的社会群体对民办高校的认知会是如此的雷同?关键问题在于这些人不明确民办高校的基本内涵。所谓民办高校是指政府机关、国家企事业组织之外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自筹经费,依据国家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高等学校设置标准,面向社会实施的高等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它与国家公办高校相比,其在办学主体、资金筹集渠道和设置标准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民办高校当前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不过从总体上看常见的有如下三种:一是国家批准独立建制的具有颁发学历证书资格的民办院校;二是在公办高校中设立二级学院;三是国有的民办高校。
二、民办高校教师激励现状分析
民办高校教师作为其内涵建设的中坚力量,由于年轻、需求多样化,物质需求占主导,职业稳定性差的特征,因此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措施,满足民办高校教师的物质需求,减少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不安全感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可是,个别民办高校的领导为追求“好、大、喜、公”的工作业绩,往往忽视教师这一作为天底下最让人尊敬的群体的尊严和需求。民办高校教师激励问题已成为制约民办高校持续稳健发展的不利因素。
1.激励措施比较单一。民办高校把教师作为“经济人”的联合体,认为他们只应当给予物质上的需求,这或许同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息息相关,也或许和民办高校对教师需求的不重视有关。有学校对教师的奖励仅限于每学期期末根据绩效考核结果等级给教师发放一定的货币性激励,还有学校会因教师学历上的提升发放一定的非货币性奖励。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比如精神激励、荣誉激励、参与激励、情感激励、培训激励等。还有学校的奖励并不是根据工作本身及教师的能力水平,而是依赖服务年资、隐形关系及档案户口的落实情况等进行发放,领导岗位和普通岗位之间的工资差距太大,这与工作分析的思想内涵相违背,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物质激励力度不够。民办高校的教师多数是25~35岁之间的年轻人,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人群正值物质需求旺盛的阶段,因为这一阶段正是年轻老师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时候,对于学校发放的微不足道的工资收入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此外,多数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成为问题,民办高校毕竟不同于公办院校的国家财政拨款,除去用于基础建设、教师工资和股东分红外,基本上所剩无几。因此,大多数民办学校没有足够的财力给教师发放物质奖励。没有物质奖励徒有华而不实的精神奖励和情感奖励也不能发挥实际功效。
3.职业稳定性比较差。民办高校教师不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师的“正规军”,处于社会的非主流群体中,随时面临着被解聘和不再续聘的危险。此外,有部分民办高校虽然也在住房、保险和福利方面开出了比较优惠的政策,但是要获取这些外在的随机性的福利待遇,可能会受到学校方方面面的规定和约束。比如,有的民办学校要求教师职员必须和学校签约10年的劳动合同,才能正式享受到如上提及的一些福利待遇,如果期间发生一些无法自主支配的意外事故,被迫中止合同,可能还得承担一笔不小的违约金并如数归还劳动合同存续期间校方所支付的一切保险费用及住房补贴费用。因此,民办高校每年会有大量的教师流动,职业稳定性太差影响了教师整体的数量和质量。
4.培训考核不很合理。培训作为民办高校对教师最大的福利,应据不同教师的工作、岗位和教学需要,并根据教师完成某一工作的个人特征,制定对应的培训内容,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以达到不同的培训效果。大多数民办高校仅在新教师入职前有一个岗前教师培训,之后随着工龄的增长和实践教学的需要所需的知识也与日俱增,亟需根据工作岗位的内容、任务和职责进行培训,但是这样的培训需求却并没有对应的培训机会。此外,绩效考核依据的并不是以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为考核准则,而是以某些人非公开的主观想法为考核标准,这势必违反工作分析对绩效考核的基本要求,不利于广大教师正常开展教学及科研工作。
三、基于工作分析的民办高校教师激励对策研究
民办高校教师作为学校持续稳健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激励他们成为民办高校管理者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工作分析作为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依据工作分析的基本思想和价值理念建构民办高校的激励对策,不只可以让民办高校教师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与价值,还可以减少民办高校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机会成本,为民办高校的稳健快速持久发展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
1.完善民办教师现有激励措施。根据奥尔德弗的ERG理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就需要。民办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最为鲜明的特色是年轻化,生存需要占支配性地位。因为民办高校教师多数是年轻人,沟通起来比较容易,同事之间的相处也比较融洽,因此关系需要并不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加之民办高校教师正值谈婚论嫁、成家立业的时候,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顾及教授或副教授的职称评定。可见,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工资收入、福利和待遇,适当提高教师的课时费用,开设一些有偿的讲座、专题研讨会,给教师提供外出挂职锻炼的机会,对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颇为有用。为此,民办高校要对教师的岗位职责进行详尽的分析,成功地寻找出胜任某一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等,实现工作岗位要求与员工素质和能力的合理匹配,实现“适才适用,合理配置”的工作分析目标。不同的工作岗位的职责、内容,或者同一岗位不同时期的工作要求,可以实施弹性的岗位、绩效工资制避免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应根据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考核结果,及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贡献增设一些情感奖励、荣誉奖励、培训奖励和晋升激励,从而充分激发在校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增加民办教师的职业稳定性。民办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虽然为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他们在目前还不属于高校教师的“正规军”,这主要缘于民办教师没有国家正式的事业编制,不能享受“五险一金”的福利待遇,有些学校虽然提供保险待遇,但是长期的劳动合同基本上可以终身禁锢一个人的发展空间。至于带薪休假、子女入学等其他福利待遇更是可望而不可得,这极大地增加了民办高效教师不稳定、不安全感。为此,许多老师不能把教育事业作为自身终身奋斗的事业。因此,部分有条件的民办高校可以尝试施行“公注民办”的办学政策,先前为那些愿意为教育事业献身,愿意扎根民办高校所在地的教师解决编制问题,为他们提供评职、评优和晋升的机会,保障教师的基本工资收入水平,提供“五险一金”待遇及外出旅游、出国晋升等机会,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生活、工作顾虑,以良好的环境、人性化的制度和优厚的福利待遇吸引、留住人才。
3.改进民办学校培训考核体系。完善的培训是对员工最大的爱,应理清工作岗位的职责、内容,觅寻民办教师的个人特质,把岗位与对人员要求结合起来,根据民办教师不同的工作要求,结合民办教师的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达成适应岗位要求的培训效果。新教师入职前要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以尽快适应大学教师这一特殊的角色,新教师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以结对子的形式帮扶新教师,着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此外,要将教师的考核纳入常态化管理,明确考核不只是为了监督老师,而是以考核作为评估手段,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和以评促管的实效。民办高校应改革考核的内容与形式,杜绝考核过程中随意性的、人为性的因素,根据工作的内容、任务、职责和效果,尽量克服考核过程中的同工不同酬现象。
总之,民办高校教师激励问题研究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不同的民办院校面临的组织内外环境各不相同,民办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要防范因教师激励问题影响了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正常展开。教师激励问题关乎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还是早日解决教师激励问题,别因小失大耽误了学校发展的大好时机。
参 考 文 献
[1]萧鸣政.工作分析的方法与技术(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