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5: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古诗三首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破岩、磨、坚劲、任尔”等词。
2.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情感目标: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达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教学重点
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表达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教学过程
一、由竹石图导入,介绍作者(配古琴乐)
同学们好!上课前老师来考考大家,大家请看这幅图(出示竹石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同学们,像这样有画有诗的,把诗题在画上的诗我们把它称为题画诗。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可以抒发作者的感情、可以谈论艺术的见地、可以咏叹画面的意境。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竹石》就是一首题画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指名回答,幻灯出示。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作者,下面老师给你们朗读一遍,请大家边听老师读边画出节奏。(幻灯出示全诗并配乐。)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指名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3.理解诗题。(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竹石是什么意思?那这首诗是写竹还是写石?)
板书:竹石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4.集体交流,理解诗意。(同学们真棒!那就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一组,合作交流学习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说。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这首诗。)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
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
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2从咬定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竹子的刚毅性格)
(二)“立根原在破岩中”
1.理解“ 立:站立,扎根。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2.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3.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4.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
5.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
6.读着读着,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7.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
8.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竹子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竹子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9.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碎裂的山岩之中。(同学们,生活在破岩中的竹子会遇到怎样的磨难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1.同学们,生活在破岩中的竹子遇到了怎样的磨难?(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2.理解“磨、坚劲、任、尔”
3.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不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4.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竹子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竹子顽强的精神。
5.同学们,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不害怕,哪些诗句可以表达竹子的立场?再来读一遍。)
6.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霜冻、雪落、烈日的暴晒……)
三、总结诗的写作特点
1.
同学们,这首诗写出了竹子的坚韧顽强,但诗人仅仅是在表达竹子的坚韧顽强吗?不是的,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2.
大家请看:(幻灯出示郑燮开仓赈粮的资料)
郑燮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得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得到了吃人的地步。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
3.同学们,假如我就是郑燮,你就是我救活的人,你想对我说什么?
4.同学们,此刻,你认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爱百姓、坚定立场,不能随风倒。师相应板书)
5.这首诗作者是借赞美竹子的坚韧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言志。
四、想意境,悟诗情,总结升华
(1)在你的生活中,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小学生现在也要像竹子扎根一样把文化知识的基础打牢固,将来长大了才能经得起社会各行业的磨练,才能有顽强的拼搏精神)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诗人非常喜欢竹子。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竹子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竹子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五、朗读指导读诗
1.
学生齐读。(有感情朗读)
2.
师总结:同学们,朗读古诗除了在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把诗读好之外,老师还可以告诉你们诗还可以这样读:(幻灯出示诗词朗读技法歌诀)
一二声平三四声仄,
入声归仄很奇特。
平声吟长仄声短,
韵字平仄皆回缓。
3.
师范读,配乐。(注意平仄规律、押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
4.
学生自由读,生齐读。
六、古诗除了可以这样读,我们还可以这样吟诵
(播放《竹石》吟诵视频)
七、拓展延伸
同学们,当我们面对学习中的一道道难题,准备放弃的时候告诫自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当我们正为学习才艺感到困难时,我们鼓励自己:“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突然降临的灾难时,我们坦然的迎接他,一起背背《竹石》。
八、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竹石》。
收集与竹有关的诗句。
板书设计
竹石
清
郑燮
借物
(
竹子
)
坚韧
顽强
言志
(
做人)
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竹石》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后,我细细思考:我有何收获?我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在哪儿?我还可怎样做会更好?我一直认为: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我对《竹石》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
一、用真心用智慧渗透课堂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在唤醒学生心中感情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现在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所以我的课中有学生诗意的解读、独有的感悟、丰富的想象、快乐的创作……智慧在课堂中轻吟浅唱。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我看到《竹石》这首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这首诗由浅入深完成“尊重文本”到“超越文本”的过程,如何把文本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教学时,我设计了四个步骤:“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之读”、“情景心境之读”、“平仄押韵之读”、“吟诵之读”。我想让孩子们由读懂原意到读出想象的意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身边似“竹”的人,最后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之读”时,孩子们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其中有一女生在评价一男生读时讲“他的节奏不太准确,语气也不是很好”;我就启发“你来挑战他,好吗?”结果,这女生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我问:“为什么这样读?”“因为这首诗中的竹是刚劲挺拔的!”听到这学生的回答,教室里顿时想起一阵掌声。之后,我又启发全班学生思考“从哪些词可以读出它的刚劲挺拔?”“坚劲、任尔”……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互相讨论,通过抓重点词等方法,用心感受、很快就体会了诗意。这样教学,教师不用一字一句肢解诗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讨论,便能很快自悟出诗意。
“情景心境之读”时我想让学生深挖教材,让学生充满想象,让课堂充满智慧……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那棵竹子,你会对青山或岩石说什么?”“你是岩石缝中的竹子,面对风雨你又会说什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竹子似的人,你能说说吗?”这三个问题。也许我的问题问的太突然;也许是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不深,这些问题太难;也许是学生们还没放松,不敢说……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调整好心态,不断启发,不断鼓励,效果还是不太好。我清楚:诗歌教学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想说、敢说、主动说;这样,智慧才会在课堂里自由流淌。
“平仄押韵之读”时我想让学生再次理解古诗还可以这样读,体会古诗的美,感受古诗的韵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吟诵”时我想让学生知道古诗还可以像歌曲一样吟诵,还可以唱得那么动听,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改变了学习古诗的枯燥的氛围。
其实,公开课的效果,除了取决于执教者的设计和水平,更多的精彩应该是来自学生的学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公开课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平时训练的精彩。
二、易碎的课堂
仔细想来,课堂效果是由多种因素制约。其实,这堂课上我想把我的教育思想完全体现出来,最后顾此失彼。一堂设计比较精彩的课,因为大多数学生有些紧张,因为我害怕没有新意,而成了易碎的课堂。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字是有呼吸的,有情感的,有体温的。文字应用心吟诵。“原境之读”时,让学生读了,但还是读的太少。“诵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诵到极致就是说”,诵读理解之后自然有话可说了。我失落了学生,没有给学生“尽情吟诵”的时间。
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语文古诗三首教学案例资料,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 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3. 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板书:江南春 书湖阴先生壁)
二、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7】《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
1. 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2.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第一部分:《江南春》
(一)合作学习
1.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介绍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理解重点词语,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
5.说一说诗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
(板书: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二)质疑探究
1.重点词句 【出示课件8】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品读,深化理解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南,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由于佛教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方便他们统治人心,巩固江山。于是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几百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现在大江东去,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荒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当年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板书:忧国忧民之情)
第二部分 《书湖阴先生壁》
(一)合作学习
1. 解题:《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2. 了解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3.理解重点词语:
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
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指门。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送来莽莽青翠。
3. 说说诗句的大意: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
(板书: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两山)
(二)质疑探究
1. 【出示课件9】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 品读: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板书:景美人更美)
三、总结拓展
1.黄河的磅礴气势,江南的美丽春色,乡村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2.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在课下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浪淘沙
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
书湖阴先生壁
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两山
景美人更美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选编了《浪淘沙》《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三首诗歌。从内容上看,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从形式上看,都是七言绝句。
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第一节课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基本教学步骤是导入后,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释题、了解作者,熟读古诗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意。接下来,学生合作学习,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练习,教师检查指导。最后的环节是质疑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从中读懂诗句蕴含的感情,进而深刻理解全诗。
第二课时,按照同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和第三首诗。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再来学习新课,没遇到什么障碍,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是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学生体会得很好,学习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得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
一、学习目标
1.背诵古诗词,复习课文内容,及其生字词语。
2.通过复习,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以及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几种常用方法,提高阅读水平,理解动态描写。
二、核心素养
体会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体会诗中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学习景物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学习动态描写。
四、评价任务
背诵古诗词;掌握本单元生字词语。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
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
学生浏览问题,再次回顾本单元重点内容:
(1)《四季之美》分了几个场景进行描述?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2)读了《鸟的天堂》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带引号,第二个不带引号?
(3)在《月迹》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寻找月亮的?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
(四)单元小结,增强自信
1.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通过描写景物的变化,来体现景物的美。如《古诗三首》中,对景物描写有动态,有静态,动静结合,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四季之美》中,通过描写四个季节的不同景物,来体现景物的美,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鸟的天堂》中,通过详细描写不同时间看到的不同景物,表达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月迹》则通过描写不同地点的月亮,来体现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2.如何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五)评价检测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
)旷(
)怡
翩翩(
)(
)
夜(
)降(
)
应(
)不(
)
2.补充句子。
(1)
,桃花流水鳜鱼肥。
(2)青箬笠,
,
。
六、板书设计
第七单元复习
动态之美
古诗词三首
四季之美
鸟的天堂
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昼、耘、供、稚”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晓”;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稚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6.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每个人都要度过幸福的童年,童年那纯真、幼稚的岁月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身处童年的我们,身上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儿时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稚子弄冰》。通过学习,了解发生在古代儿童身上的趣事。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要求借助拼音学会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尤其注意读准“昼、耘”的读音。指导读准多音字“供”([ gōng ]作动词时,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供应、供给(jǐ)、供求、供需、供销、提供、供不应求。[ góng ]奉献:供养、供献、供奉、供佛、供职;祭祀用的东西:供桌、供品、供果、上供;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招供、口供、供状、供认、供词。)在诗中读四声。
3.把古诗反复多读几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记下不理解的地方和不明白的问题。
4.学生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补充和订正。
2.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
(2)村庄儿女各当家。(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3)童孙未解供耕织,(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
(4)也傍桑阴学种瓜。(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4.教师范读全诗,全班学生齐读。
四、想象诗境,领悟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想象古诗句反映的画面。
2.指名学生发言,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注意诗句情境的变化,也可以加上相应的动作。
3.教师评议,播放《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动漫朗读,学生欣赏。
4.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古诗,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小组交流,派小组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美好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自由读诗,在朗读中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7.练习背诵并试着进行默写。
五、了解作者,积累古诗。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2.全班交流,了解作者: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3.全班交流,积累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四首
种园得果仅偿劳,不奈儿童鸟雀搔。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网盖樱桃。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蜻蜓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导入新诗的学习。
(1)小组交流总结《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学习方法。
(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领悟感情)
(3)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试着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稚子弄冰》。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稚子弄冰》。要求借助拼音学会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尤其注意读准“稚、钲、磬”的读音。
(3)把古诗反复多读几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记下不理解的地方和不明白的问题。
(4)学生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补充和订正。
(2)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①稚子金盆脱晓冰,(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铜盆中的冰块脱下。)
②彩丝穿取当银钲。(把冰穿上彩线提在手中,当作钲。)
③敲成玉磬穿林响,(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
④忽作玻璃碎地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却忽然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4)教师范读全诗,全班学生齐读。
4.想象诗境,领悟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想象古诗句中呈现的画面。
(2)指名学生发言,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注意诗中描绘的情境的转变,也可以加上相应的动作。
(3)教师评议,播放《稚子弄冰》的动漫朗读,学生欣赏。
(4)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小组交流,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5.自由读诗,在朗读中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6.练习背诵。
7.了解作者,积累古诗。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2)全班交流,了解作者: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有《诚斋集》行世。
(3)全班交流,积累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七、拓展活动。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46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t this stag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new teaching ideas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the new teaching idea not only 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but als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hinese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and puts forward how to construct the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curriculum.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primary Chinese; high effective class
1 高效课堂的含义
语文高效课堂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来完成高质量的教学任务和高效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目的。换言之,高效课堂则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限的教学实践来完成最大化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实现了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是判断高效课堂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依据。如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与能力,还掌握了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我们可以说这节课是一节高效的课,是一节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课。
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效课堂意识淡薄
虽然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个学校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就现在的教学现状来看,还有一些农村学校受师资水平以及资金等的影响,对高效课堂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导致其在教学的过程中高效课堂的意识淡薄,很难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构建一个高效课堂。
2.2 教学目标不明确
虽然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新的三维目标,但是教师在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的时候,并没有按照新的三维目标进行设计,而是按照自己原来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这样不利素质教育的实施。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只是将教案书中的内容抄到自己的本子上,教学的时候并没有按照教案中的教学目标进行,这样就阻碍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2.3 教学过程中难以突出重点
高效课堂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将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来看,有许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既想要做到面面俱到,又想让学生将课堂上讲的内容全都记下来,从而使得教学中难以突出重点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仅限于走马观花。
2.4 教学过程过于复杂
教师为顺应新课程的要求,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但是其在创新的过程中,由于对高效课堂的了解较少,反而将教学过程弄得越来越繁琐。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管什么问题都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样一来,一节课都会在讨论和交流中度过,学生很难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把握。
2.5 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辅的作用,但是一些教师则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不管讲解什么都使用多媒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被多媒体多彩的图画或者有趣的视频所吸引,注意力不能很好地集中,从而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3 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高校课堂的措施
3.1 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高效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愉快,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新教学理念为指导,坚持高效课堂理念,从而为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做铺垫。在高效课堂理念中,要以树立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意识为主,因为有些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死记硬背思维的影响,只是将课文中一些教师要求背诵的内容进行背诵,并不能体会到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内容,也不能对文章进行正确的赏析和品读。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会得到很好的提升。如教师在教学生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古诗三首――《望洞庭》、《独坐敬亭山》、《忆江南》这三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这三首诗,学生通过自学将不能理解的内容提出来,教师再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解决。
而对于基础比较差的班级,这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自学的方法在短期内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让学生自学之前,教学生一些自学课文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自学方法进行自学。教师在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自学的模板,让学生根据模板的内容进行自学,等到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后,教师则可以试着让学生在原有的自学方法上进行创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学课文。如,教师在上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根据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自学:第一,熟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语,并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认识生字;第二,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的方式,解决文章中不理解的词语;第三,给文章表自然段序号,概括文章大意;第四,再读课文,想一想:(1)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2)筑路大队的人们在修筑青藏铁路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学生们通过读课文和小组间相互交流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教会了学生自学的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并不是一味地固守比较落后的教学理念,而是要在朴实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明确教学目标,指明高效课堂的教学方向
新课程背景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完成这三项任务,而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三维目标综合在一起,抓住象、意、言之间的联系,将语文学习由对外在知识的学习转为内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上,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想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就必须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以简单明了为主。
如在进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桂花雨》这一课的时候,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摇桂花来升华到对家乡的怀念之情这个目标。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由摇桂花联想到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直接将这一目标设计出来,即:感悟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样一来,学生则可以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3 简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小学阶段语文教材有十二本,学生在小学阶段所接触到的文章内容不仅内容丰富,还有许多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作品。面对繁杂的知识点,教师们想要做到面面俱到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教师要想实现高效课堂,最重要的就是要简化教材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重点内容。
如《三味书屋》这一课,不管从内容上还是文章的深层含义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很难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文章写作的社会背景以及语言、场景等描写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加筛选的将文章中的所有知识都介绍给学生的话,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讲《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的时候,首先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详细的研读,筛选出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内容,在简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优化教学过程中,为高效课堂创造有利条件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重点,并舍去教学中一些不利于学生发展以及对知识掌握的因素,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走马观花的情况。而要想优化教学过程,最重要的就是从课文的导入入手。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文章的大概内容进行设计,切不可偏离题意。
如在学习《鲸》这篇文章的时候,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来认识一下鲸。具体的导入可以设计为:同学们,在你们的脑海中哪个动物是最大的?(让学生发言,多媒体导入几张体型较大的动物。)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种动物,这种动物比我们刚才所看到的动物还要大,大家想认识它吗?(多媒体展示出鲸的图片)。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3.5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新课程背景下不仅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而对于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合理使用多媒体,不能不用或者过分依赖多媒体。因为如果不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在理解一些文章的时候可能会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则会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将注意力放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上,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首先描绘的是圆明园的辉煌与对世界历史的作用,让我们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而后一部分则主要写的是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的整个过程,又要体会英法联军的自私、可恶、贪婪,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带领学生学习前半部分的时候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明园中的一些壮丽的景观和奇珍异宝等,先让学生感受一下圆明园的辉煌。而在讲最后一部分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的时候,教师则先让学生来想一想这一毁灭使中国失去了什么?学生联系之前看过的图片以及视频进行发言。最后教师再将圆明园的那些壮观的建筑以及奇珍异宝等图片展示出来,并告诉学生英法联军侵占圆明园后,这些东西都没有了。让学生在看图片的过程中产生出惋惜之情以及对英法联军的憎恨,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 总结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想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提高课堂的高效性。而在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坚持高效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指明高效课堂的教学方向;简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并在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高效课堂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