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英语文化建设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7 11:16: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英语文化建设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英语文化建设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 内涵 现状 建设途径 大学英语教学

一、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的内涵

1.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

大学生宿舍作为一个相对狭小和固定的空间,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休闲和交流的重要场所。1986年,上海交通大学首先提出了大学生寝室文化的概念,1997年原国家教委发文肯定了这一概念,并要求“重视加强社团文化、寝室文化建设,强化社团和宿舍的育人功能”。这个“寝室文化”就是本文所指的“宿舍文化”[1]。迈克尔・普尔马尔科姆・沃纳指出高校的大学生宿舍文化是大学生在宿舍这一特定的空间环境下,在宿舍成员共同生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众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意识和文明行为;是存在于宿舍之中的共同观念系统,以宿舍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由涉及宿舍活动各方面的价值准则、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公共行为和学习生活习惯所组成;是在学校各方面的有效引导下,由宿舍成员共同建立和长期形成的潜移默化的氛围与影响力[1]。

2.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的内涵

我国高等院校无论是开设大学英语课还是其他课程,其目标都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综合素质是建立在大学生自身生理特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学习及社会实践而形成的,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起着决定作用的,最基础、最重要、最本质的综合素养和特性,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和身心素质[2]。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是在大学生宿舍文化和英语学科交融中衍生出的一种亚文化,具有导向、教育和规范功能。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不仅是最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之一,还是社会环境的一隅、课堂英语教学的延伸和学生社会实践的基地,它应该最终起到促进大学生德、识、能、身心发展的作用。

关于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研究和以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日渐得到重视。尽管有关两者的研究文章很多,但有关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研究通常都是从宏观上进行论述,而微观的、针对具体学科的研究和实证的研究屈指可数。因此本文立足于大学生宿舍这一微观视角,从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四个层面考察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的现状,以此透视大学生宿舍文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二、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的现状

1.我国高等院校大学英语课的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学者们采取了多种手段和措施,或压缩教学周期[3],或调整大学英语教学目标[4],或采用“n+X(n=1,2,3)”模式进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开设以ELE为依托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4],或开展ESP教学[5],或开展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这些举措都以大学英语课堂为依托,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无论教师是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组织各种教学活动,还是开辟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或是建设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心,都是为学生营造的接触英语、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环境。实际上,人们往往关注课堂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下英语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而容易忽视大学生宿舍这个浓缩的、微观的空间。

2.调查研究

2.1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以某地方高校12级两个工科自然班(共61人)和两个文科自然班(共74人)的本科生为对象,他们是入学时按学号顺序分配的宿舍,这不仅便于学校的管理,还利于本研究的进行。在第一学期末发放调查问卷135份,全部回收。学生通过第一学期的共同生活和学习,不仅同一宿舍里的同学,而且周围宿舍的同学,都彼此已相当了解,有利于就环境、制度、行为、精神方面调查他们的宿舍英语文化的状况。

2.2结果与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学生的书桌上除学校发的英语课本外,仅有少数文科生有诸如英语杂志、英语试题等课外资料;(2)学生各自学习英语,较少相互交流和讨论英语学习;(3)学习英语的氛围淡薄;(4)学生相互缺乏英语学习的竞争意识,甚至受到消极学习者的干扰;(5)宿舍之间缺乏有关英语的互动与竞争。

2.3反思与改进

据调查,大学生人均每天有十小时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宿舍度过的[7],大学生宿舍不仅是大学课堂的延伸,还可以通过规范、暗示、潜移默化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行为习惯等,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其他任何教育手段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

因此,笔者对以上受试者提出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如宿舍里,学生须摆出学校发的本学期所有的英语资料(包括精读、泛读、听力),并由宿舍长组织、监督和检查以下活动:每周集中进行一次英语学习,每周集体到学习中心学习至少一次,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听写,每周集体进行三次英语晨读,每周至少集体收听三次校园英语广播。宿舍长做好活动记录并向英语老师每周一报,这些记录纳入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表现良好者给予平时成绩加分奖励,两次活动缺勤者或连续两次听写最末者罚做宿舍卫生一次。

这些措施在第二学期实施,期末时笔者再次调查发现,虽然英语基础薄弱者容易懈怠,宿舍长对懈怠者的监督也力不从心,但是学生都充分肯定这些措施的积极影响,认为加强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建设有助于弥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一不足,使大学生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从学习、生活、休闲和交流中都能接触、学习及使用英语,并从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意识和身心素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8]。”所以,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建设有必要引起重视,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善于利用大学生宿舍空间,营造积极向上的宿舍英语文化氛围,使之成为大学生提高英语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沃土。

三、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建设的途径

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建设是一个融德育、智育、美育和能力为一体的多功能的育人过程。加强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建设离不开学工、英语教师和学生三方的配合与努力:(1)学工部门和英语教师联合组织宿舍之间的PK,如辩论赛、宿舍英语网页制作大赛、宿舍生活英语情景剧大赛,等等;(2)英语教师深入学生宿舍,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和煦、温暖的宿舍氛围中促进师生交流,发挥情感教育的正向功能;(3)学生要积极参与宿舍英语文化建设,真正达到从“他律”走向“自律”。

可见,加强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建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这不仅是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还是对课堂育人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洪满春.“9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及其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李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D].长春理工大学,2007,12.

[3]文秋芳.压缩教学周期,增强教学密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思路[J].中国外语教育,2008,3.

[4]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兼考香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

[5]何康民.进一步完善大学后续英语体系巩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5,3.

[6]杜景平.试论ESP_ELE_CBI及双语教学和大学英语的关系[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2,3.

第2篇

1.1培育文化科技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趋势

当今全球信息化时代,通过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大大提升了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品质,通过拓展文化服务空间,也增强了文化服务效果,有效推动了优秀文化产品数字化、网络化的传播。其结果推动了富有时代气息、民族特色、反映中国文化原创性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3]。在强烈的时代背景下,也对文化产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效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升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加强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建设势在必行,只有在同时代造就同时代的人才队伍,即培养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和英语、外向型、创新型和复合型的人才队伍,才能承担现代文化产业建设的重任,当好我国文化国际传播者。

1.2提高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综合素养的客观要求

根据2005年、2007年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对文化产业人才的综述可知,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综合素养是指文化产业人才管理者和文化经营者所具有相应的文化素养、传媒知识、创新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及管理能力等。其中文化素养无疑是支撑文化产业的精髓和根本,文化产业人才的文化素养高低则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另外,随着都市如成都新一轮的发展定位,需从全球的视角及国际化的背景出发,打造国际化的田园城市,因此,城市在经济、政治、交通、科技、文化和教育的某一方面或多方面在世界范围需占有突出的地位。这预示着要使文化产业人才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就需具备语言交流的能力,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人才,为此,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培养文化产业英语人才,是提高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综合素养的内在和客观要求。

1.3发展文化产业所需人力资本和能力支持的有力保障

随着我国不断融入现代世界体系,国内文化市场与国际文化市场将融为一体。这将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不可逆转的步伐。发展文化产业,形成产业经济,不仅需要不断提高文化产业人才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要输送更多的文化产业人才,而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劳动者的知识、技术水平、劳动技能的高低不同,决定了人力资本对经济的生产性作用的不同。随着文化产业步入国际文化市场,英语将在大多数场合责无旁贷地充当交流的媒介和工具,就文化产业所需专业人才而言,其所需具备的知识素养将尽可能多的包括国际文化市场的相关内容,如国际惯例、国际法规等,甚至是可供中国文化产业填补的国际缺陷。但是,如果其中缺少相关的英语知识和英语交流的能力,无疑将严重削弱甚至损害职业交流的效果,阻碍我国文化和文化产业向世界进军的步伐。因此,要推出中国文化,迎接外国文化,就需在凭借国际经验对中国文化进行改造创新的基础上推出中国文化,文化产业国际性的人才才会起重要的作用,人才是人力资本和能力的直接发挥者,文化产业的英语人才是发展文化产业所需人力资本强有力的保障。

1.4实施文化产业特色人才战略的有效途径

文化产业具有多层次、多学科、跨领域的特性,文化产业与高技术等相关专业高度相关联,它对具有专门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文化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实现其文化产业的快速持续创新发展,从根本上就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专门人才,要实施文化产业特殊人才战略。文化产业类英语作为面向职业目的的英语分支,是基础英语与文化产业相关行业结合而成的特色英语[4]。除了基础性,它更多地表现出行业和职业的实用性,具有行业用语的功能。通过英语基础知识和有关文化产业类行业英语的学习,旨在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有职业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能够快速适应文化产业的职业岗位,更能够以英语为媒介而有效地融入到国外文化与社会经济环境中。在我国文化产业不断走出国门寻求世界认同的必然进程中,文化产业英语人才的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将成为有效宣传和推广我国文化的有力保障和可靠支撑。因此,注重培育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可以提升文化产业人才的综合素养,有效满足文化产业英语人才的特殊用途。加强本地人才培养与国外先进文化产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其国际视野,打造其职业和行业能力的世界级水准,这已成为有效实施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战略的有效途径。

2加强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建设,促进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

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建设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针对此,学者都从培养城市精神、完善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对外的吸引力、如何打造文化精品及加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5]。而就如何加强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建设来讲,措施对策如下:

2.1增强文化产业人才综合素养的意识

树立现代的人才观首先要从思想上打破传统的人才概念,人才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人才建设是基础和关键。提升城市软实力不但要注重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根本,为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而且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实践中,要注重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的成长培育,经营人才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能将一座城市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人才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国际化视野下的人才建设又提出新的课题,打造城市为国际化大都市,离不开熟悉掌握本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精通国际惯例和外语、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甚至还要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如何构筑实施科学的文化人才战略观,只有在思想意识上把如何有效地培养文化产业英语人才,恰当地引进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合理地使用文化产业英语人才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才能真正构建起文化产业英语人才输送高地,为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有效的人才资源阵地。

2.2改革人事制度,构建文化产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选对人才,用好人才,管理好人才,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用人机制是构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高地的关键。在机制上,要建立不同结构、多层次的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引进、培训和奖励制度;在政策上,能有效地整合全市各项人才引进政策资源,可以引进掌握文化产业核心技术且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团队和高端人才,政策上涉及能激励文化企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创意人才和营销经纪人才等相关政策;在特色上,突出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依托相应的文化产业园区、大型文化项目和骨干企业,建立一支既懂文化经营又精通英语的人才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培养本土人才,同时也支持和激励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在发展上,加强科技与文化的结合。科技的发展介入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当今文化有序发展的主流,文化中引入科技,为文化产业提供了科技支撑,尤其是当今高端技术。如从2009年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统计分析报告可知: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设有音乐美术电影专业,一批批文化产业校园区正在酝酿形成中,这可造就一批电影电视动漫文化创作人才队伍。

2.3加强高校特色文化人才建设,为社会输送复合型人才

所谓高校特色文化人才是指高校响应产学结合,促进行业英语建设宗旨而培养文化产业类的复合型人才,实质是将行业需求和英语学习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在不同职场中的英语交际能力,体现英语的职业性和实用性。为此,高校首先要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应从原来对人才基本技能的能力培养转向以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大专层次和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学生不仅要了解有关文化产业专业知识和文化市场营销策略,而且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国际交际能力,最终成为生产及市场第一线的高等复合型专门人才。因此,具体就要:一是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可以与文化企业联手建立文化产业英语人才培养输送基地,加速培养、培训文化经营特色专门人才的速度,通过高校培养多层次的文化产业人才,并使文化产业人才达到一定的规模;二是鼓励高等院校和企业开展文化产业人才的国内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定期、分批派出高层次、有潜力的文化产业人才出国学习或进行国内高级研修,培养具有世界水准的特色专门人才;三是挖掘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总之,一个城市想要发展得更快、更好、更具有建设性,大量引进高校的创新型人才是很重要的,这些人才思维活跃、大胆创新、充满激情,是创造新城市的主力军。

2.4注重人才培养的区位对接,特色取胜和文化人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第3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表现形式;途径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建筑风格主要是受到一个时期、一个地域以及一个民族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人们就或多或少的会结合上当时的一些地域文化。所谓建筑文化,其主要是在某一个时代当中,由于政治、文化、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综合作用而诞生的,它是自然与社会的结合。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自然条件,而且经济发展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导致建筑文化出现了很大差异。

一、地域文化的内涵

从大的概念上来讲,建筑的设计离不开一个地域的自然环境,如地貌、气候等;从小的概念上说,建筑存在地域的差别主要是受到城市周围的建筑风格、地理位置等这些具体因素;此外,建筑表现出的地域性还会因为地区历史的不同而不同,一个地域的历史形态受该地区人文环境和人们生活状态影响。一个地区的建筑会表现出双重性,它可以表现出该地区的物质财富情况,也可以表现出该地区的一个精神面貌;可以说,他不但是一个艺术产物,而且还是一个技术产物。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建筑,其精神内涵会远远超出它自己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作为文化形态的建筑,它组成了人类文化体系,与人类社会发展、经济状态、科学技术以及政治思想等方面都密切相关,建筑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时时刻刻都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二、地域文化特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一个建筑所表现出来的地域文化性会因为建筑的设计与该区域的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概括起来说,就是历史人文与自然环境这两方面,所谓历史人文,就是社会属性,表现在历史遗留或者是人们的意识形态;自然环境就是指自然属性,包括光照、气候以及纬度等方面。在建筑设计当中,这两种属性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因为在一个特殊的地区或者区域当中进行建筑的设计与应用时,总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当一个建筑设计当中,只存在自然属性,而忽视社会属性时,那么在实际的操作当中会发现所设计的建筑与当地的人文是格格不入的,更严重的,可能让该地区的地方特色消失;而如果是只注重社会属性,而不顾自然属性的话,那么该建筑会随着时代的流失而消逝。因此,一个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结合,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能忽略的。

一个建筑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属性是通过建筑技术以及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间进行相互作用,人们将文化意识以不同的方式或者技术,比如采用不同的色调、不同的材料或者是不同的形式赋予到建筑当中,让建筑表现出这个时代或者区域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建筑设计在一定的情况会受到环境的制约,而这种制约又会反过来与自然环境进行磨合,最后达到一种人性化的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完美整合,不但推进了建筑的人性化发展,而且还加快了当地社会的进步。这种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建筑的社群文化变得相辅相成,进而让人们对建筑产生亲切感。

三、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结合的途径及方式

1、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特色以及生活模式等方面。

例如锦里,该地区具有蜀汉三国的文化背景,该地区又具有川西的民风、民俗特点,融合了以成都为代表的悠闲文化氛围,城市的建设中不乏有一些古老的客栈、商铺以及院落等,而且这些古老的建筑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如银杏树或者是古树参杂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当这些建筑融合进人们的活动时,如表演绝活的艺人、悬挂着长串的红色灯笼等,就会让人产生一种滞留在时空的感觉。锦绣广场中的三国文化墙、文臣廊充分展现了当时该地区的历史文化,而一些壁画、浮雕更是将过去的一些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故事刻画的生动形象。街道两旁的店铺更是热闹非凡,从侧面也反映出了当时的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而石桥上的哪些古老浮雕,更是生动的表现出了当时成都的一种文化特色。

2、要善于借鉴当地传统的建筑符号,如花纹等装饰图案。

装饰是一种传统文化,是利用各种装饰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具有一定的语言和符号,一定信息的载体和功能标志,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以各种存在方式为人们所感知和使用。我们可以通过装饰的形式就可以判断出哪些是东方的,哪些是西方的,甚至可以分辨出其所表现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比如清代建筑装饰中运用了大量的吉祥图案,取材广泛,各种人物、景物、动植物都有表现,利用其谐音和形象,寓意和象征特定的含义。

3、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所形成的地与特征和地方精神的差异,使文脉成为建筑及空间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由于各地气候及地理环境的不同,自然景观、植被和建筑材料也都呈现出巨大差异,而他们所形成的空间特征和风格也千差万别。有高原的粗犷豪迈,也有水乡的细腻柔情,有合院的保守儒雅,也有古镇的古朴清新。

4、应尽量采用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

每个地域都有着自己特有的自然特征和环境特征,所以在选择建筑材料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有所区别。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域的建筑材料也是各不相同。比如湘西一带盛产竹子,因此当地居民便以此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我国西北地区多以黄土高原为主,气候干燥,当地居民便以黄土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因此,窑洞盛行。东北地区林木资源丰富,因此,在东北地区农村便用板材围成篱笆小院,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同样,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方式,进行改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5、建筑的地域性还与当地的人文、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是该区域的一个历史文化传统。

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要深入该建筑所在的区域进行了解,充分发掘周围的有用信息,通过与现代的科技技术相结合,才能让设计师们在继承历史建筑物风格的同时,还可以创造出与现今时代相适应的新的创作理念。

例如“南越王墓博物馆”具有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该博物馆的建筑风格是古代汉文化与当地人文、地理环境融合的产物,然后再运用现代的建筑手法,将这些思想完美的表现在该建筑当中。也就是说,该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是当地文化与时代的完美统一,可以说是新地域下的古建筑理念。汉墓的修建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展的,这也充分表现出了对古代文化的一种保护。

6、建筑理念要与时代要求相匹配。

现代化建筑设计也就说现代化传统设计,所谓传统设计,就是指继承历史时期的人文因素、历史事件以及建造材料等方面,而现代建筑设计也是以这些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虽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或多或少的改变,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因素会遗留下来与当地的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因此,一个现代的建筑设计如果能够充分的表现出这些细节问题,那么就可以完美的诠释该地区的特色。此外,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也要学习西方文化,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要大胆的去结合西方文化,正确对待西方文化问题。

7、模拟当地的建筑色彩。

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对于建筑色彩的表现形式和象征寓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因为地区文化的差异,相同的色彩在不同的地区所表现出来的象征寓意是有所区别的,甚至有时候是截然相反的,比如在西方文化中,白色是用来象征圣洁,而在我们国家却经常和死亡相联系起来。由此可见,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赋予色彩的含义是远远超出了其自然属性的。将具有相生意义的色彩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将使设计更能体现出其更强的归属感和识别性。

四、结语

现代城市设计中,最关键问题是如何与地域文化完美的结合,而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也是建筑设计的必经之路。文化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也必然是中国建筑师的努力方向,因此,尽早的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时代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作品,才能够将城市建筑的现念完美的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第4篇

第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德育提供良好的物化环境条件。校园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典雅的教学楼、雪白的墙壁、洁净的草坪等氛围,无时无刻的陶冶着学生们的情操,锻炼着学生们的心智。直观性的校园物理环境是学校精神风尚的反映,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所以许多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多依山傍水,建于风景优雅之地,目的就是以自然美景陶冶学生性情,塑造美的心灵。发挥着“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寓于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人文景观依然,校园的特色建筑、象征意义、合理布局、绿化美化,以及名人塑像、橱窗、文化长廊、校园科技馆、塑胶跑道、游泳池、宣传栏、名人名言、名家或师生字画的合理布置等,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心灵的净化与启迪,对抑制消极校园文化的滋长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因此,学校应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课程思想教育的导向、道德情感的陶冶和道德行为的规范功能。

第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制度文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包括颁布实施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是约束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这些准则的贯彻实施,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有着重要的监督和保证作用。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全、细、严。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由师生共同参与的立体管理体系。

第三,加强课外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学校充分利用课外集体活动,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环保教育、国情教育、理想教育等。利用各种社团、影视、论坛、音乐赏析会、文艺演出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如开展教职工篮球赛,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同志间的交往与友谊。

丰富课外活动。学校可以成立各种社团或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如音乐、舞蹈、书法、美术、剪纸、手工、田径、球类、棋类、游戏、鼓号、横笛、文学、趣味数学、科技与创新、阅读与诵读、节目主持、演讲与口才、书画艺术展等。各兴趣小组活动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态度,可使全校师生充分发挥特长,做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

第四,加强精神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校园精神文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有利条件。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一批又一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校训往往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最高体现,代表着不同学校独特的精神追求,通过长期的宣传、灌输成为校园文化的精髓,深植于每一位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态度,对学校的德育教育有简洁、深刻、长期和持久的影响。

第5篇

【关键词】英语第二课堂 高职 校园文化建设

21世纪,科技的迅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作为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其校园文化建设尤为重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一部分,它能够形成学校凝聚力,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提高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指从校园内的设计规划、校园建筑到会议室、礼堂布置等的有形文化,能够让学生在无形之中陶冶情操,在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发展中沉淀的价值观,包括学校的校风、校训、教风和学风等,是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形成的关键,也是学校的灵魂所在。有效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第二课堂作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助推了校园文化建设。

一、有效开展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1.是高职院校英语课堂的延续和补充。《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高职英语的教学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英语第二课堂就是在“够用”基础上开展英语教学的有效辅助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深入,是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舞台。英语课堂作为外语教学的第一课堂,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但语言的学习仅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英语开展第二课堂,是英语课堂教学渠道的延伸,是其应用和扩展。它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能够提供比课堂教学更加丰富的手段和内容,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巩固教学成果。

2.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的语言文化建设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高职院校语言文化建设是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也体现学院内涵式发展的精神底蕴。第二课堂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辅助场所,是学生成才和实现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日常使用英语的环境,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英语第二课堂助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英语第二课堂要遵循延续性、需求性和有序性的原则,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服务,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1.充分发挥英语协会的作用。英语协会是有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可以定期开展相关的英语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协会下可以设立各种形式丰富的分支机构,如英文阅读爱好者、演讲爱好者、口语爱好者、过级俱乐部等,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自身需求来开展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导者,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还能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英语水平,激发学习的兴趣。

2.可以采取定期开展一系列的英文活动的方式,例如,举办专家讲座,包括学习方法讲座等;定期举办英语角的活动,举办英文类的竞赛,包括英语口语大赛、英语歌曲大赛、演讲大赛等,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还可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如英语口语课、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等。

3.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英语的宣传活动。可以利用语音室、校园广播站、电台收音机等公共设备向学生提供最新影片以及英美国家重大实时新闻等,了解时事,感同身受西方文化差异。提供的素材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时效性的特点,在提高听力水平的同时,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图书馆开设专门的英文报刊阅览区,了解欧美国家重大时事,提升英文词汇的阅读量。利用公共设施的宣传,可以在校园的标语、指示牌等都用双语书写,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融入到学习英语的氛围中。

4.欣赏原版英文电影,学习地道口语。英文原版电影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有效的语言环境,观看电影的同时,不仅可以感受电视情节,还可以学习地道的口语表达,使学生在自然、轻松、情节的语言环境下来学习英语。一直以来,中国人学习英语就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哑巴英语,只注重学习书本上的语法内容,而忽略了口语表达,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只有在真实的语境中加强锻炼,才能在生活中运用自如。英文电影中语音语调的准确运用、地道的口语表达,都能够帮助学习者灵活运用这门语言,满足其实际运用语言的需要。电影中曲折动人的情节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听力、练习口语。

5.结合传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可以利用网络宣传,如“微信”、“微博”、“公众号”等网络渠道,建构网络背景下的英语第二课堂。可以直接对接就业岗位需求,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英语资源库。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度。丰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影响力。

伴随着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形成浓烈的英语学习氛围,我们相信在教师精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下,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必定会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助力更多。

第6篇

关键词:实训基地;信息化;体系结构;途径

2013年,辽宁省教育厅召开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快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重大促进作用。校内实训基地是包含教学、实践及综合技能训练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中心,对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其信息化建设主要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和多媒体技术等知识,将实训基地的软硬件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实现信息化、标准化管理。本文重点从校园客运站与校园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两个实训基地的信息化建设着手,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和实践教学整体水平。

1校内实训基地——校园客运站与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

1.1校园客运站概况

本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建设的沈北地区乃至全省高校唯一一家校企融合实体运营的客运专业教学实践新载体。校园客运站是我院与辽宁省交通运输服务中心校企深度合作,2011年12月27日正式运营,目前校园客运站与辽宁省快速汽车客运站同步售票,售票范围涉及100多条线路。校园客运站硬件设施齐全,站内设有售票系统,安检系统等设施。节假日期间在学校有校园直发车,为学生的出行带来很大便利,解决了我院学生出行买票难的问题,同时锻炼本专业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与就业机会。

1.2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概况

2014年11月,我院与沈阳铁路局、沈阳铁道国际旅行社集团联合成立建成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火车票营销服务实训中心。实训基地由专业教师指导,本专业学生负责日常运营工作,主要提供车次查询、火车票销售、网络订票、取票服务,为师生出行带来极大便利,同时锻炼学生售票技能,票点营销、实训室运营管理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技能,同时提高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以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为基础孵化的(铁国旅)校园客运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在2015年学院举办的创业比赛中荣获金奖、并在辽宁省第三届创业大赛荣获三等奖、最佳人气奖等多重奖项。

1.3实训机构设置

实训基地设置运营部、宣传部、市场部、客服部和技术部五个部门,由学生承担岗位角色。运营部主要负责日常售票工作、票款管理、数据信息记录与统计等工作。宣传部主要负责宣传客车票与火车票产品,扩大知名度,促使更多的师生和周边居民前来购票。市场部主要进行市场调研,开拓市场,开发潜在客户群等。客服部主要是对现有客户资源整合,包括电话回访、网络推广、会员办理、解决客户投诉、代办退票业务等。技术部主要负责实训基地的硬件、软件设备维护,宣传片制作,网络推广及技术支持等。五个部门相互协作,保证校园实训基地正常有序运营。

1.4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

实训中心的管理方式较落后。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不高,不能保证全部准时到岗,没有明确的考核机制制约。在岗人员业务知识不熟练,运营时会出现纰漏,交接班会出现信息核实不清楚现象。实训室日常运营采用手工操作纸质的信息报表,庞大的售票信息手工记录,成本较高,不利于保存归档、查询效率低。需要大量人力,增加劳动成本。会员信息保存不完整。会员信息大部分都是纸质登记直接进行保存,随时存在信息泄露风险,信息容易丢失,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差,携带不方便,不易长时间保存。校园客运站与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同时办理会员,容易出现会员编号重复现象,造成会员管理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会员信息的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未有效利用。在宣传活动及售票信息时,只注重海报宣传,广播宣传等方式,宣传具有局限性,结果往往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并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增加成本预算,忽略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进行宣传,导致信息传播的范围只停留在校园内,影响力和传播力有限。

2信息化建设总体结构

校园客运站与火车票营销服务实训中心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化建设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包括票务信息化,会员信息化,账目信息化管理,运营数据信息化管理,值班人员信息化管理,公众平台信息化管理等。票务信息化管理,校园客运站与校园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均采用计算机售票系统。校园客运站实现与省快客同步联网售票,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实现与铁路局全国联网售票。最大程度满足顾客需求。会员信息化管理,为了吸引顾客,建立长期稳定的消费市场,校园客运站与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共同开发会员管理系统,有效记录会员的消费信息,提高管理效率。账目信息化管理,实训基地建立表格规范式账目纪录与统计管理,建立了日售票统计表、日常费用支出表、差旅费用报销登记表、营销中心银行卡收支管理表、火车票分成款转账记录表,以支撑实训基地诚信运营。运营数据信息化管理,两个实训基地的售票数据,日售票记录都要在计算机上严格统计,每月月底进行汇总整理,保证与计算机售票系统的数据相一致,不出现错票、废票,保证实训基地高效有序运营。值班人员信息化管理,实训室制定了严格考勤制度,主要体现在出勤信息化管理,分别由硬件与软件共同组成。硬件部分包括服务器、数据线、数据采集终端。数据采集终端采集值班人员出勤信息,并传送至服务器的软件上进行记录和存储数据。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化管理,校园客运站与校园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共同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让更多用户关注和推广,扩大影响力,实时推送最新购票信息与优惠活动,为旅客的购票节约时间和成本。实训基地在实施信息化管理后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严格实施考勤制度,监督值班人员按时到岗,按操作规范工作,将日售票信息、会员信息等资料在计算机数据库中存储,节省空间,减小运营成本,在宣传最新票务信息及直发车活动时有效应用网络资源推广宣传,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与范围。账目管理方面将使实训基地的日常支出、运营收益等分类清分、统计,保证数据准确性。实训基地实行信息化管理后,不仅促进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基地资源有效利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自身信息化技能水平。

3实现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有效途径

3.1创新实训基地管理机制

实训室在日常运营过程中,严格按照售票相关要求和政策来执行,加强学生管理制度。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服务意识,保证运营质量,每日由运营部长对售票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岗位技能、服务态度、售票信息登记、账目清分、营销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评,每月月末将邀请指导老师当评委,评出每月最佳售票明星,在文化墙上展示风采工作照,并给予奖励。对出现差错较多的学生给予处罚,重新学习,通过考核后再允许上岗。通过严格的考核和奖惩制度,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促进实训室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

3.2加强运营人员信息化水平

实训中心是由学生负责日常售票与管理,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实习和锻炼机会,上岗实行轮班制。每位新入职的售票员学徒到岗都要进行业务知识、售票系统等方面的培训,在学习售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售票系统。岗前的培训至关重要,学生在师傅的监督指导下进行售票服务,直至学生独立售票。除了岗前培训,也注重在岗中培训与指导。实训基地拥有信息化监控设备,能够随时监控售票员的工作情况。发现售票员业务上的不足和差错,及时给予纠错。通过一系列实训操练提升运营人员业务信息化水平。

3.3提高师资队伍信息化技能

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缺乏信息化技术基础,实训基地的软件环境的信息化建设是依托硬件环境的基础上,若实现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教师需加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计算机知识的培训,采取合理有效的机制,改变教师传统观念,培养信息化教学模式,同时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教师到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学习企业最新的信息化管理理念,企业专家进校园共同培养专业人才。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信息化管理进行构建,针对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给出实际建议,有助于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使教学资源有效整合,增强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校园客运站与校园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的资源共享,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实训基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对推动专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金朦 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漆建军.以信息化手段建设和管理实验室[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99-101.

[2]王召鹏.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信息化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8):64-66.

第7篇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 校园文化建设 具体路径

一、引言

校园文化体现为一种教育价值观,是学校的实力和精神面貌的彰显。它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不经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认同现实文化,从而实现对人心灵的塑造。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就是校园文化建设,是衡量高职实现教育目标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其校园文化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和难度大。这与高职院校以前的教育目标有关系,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对人文素养不够重视。英语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它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推动促进和文化引领的作用。文章主要探讨英语教学对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路径。

二、英语教学在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英语教学可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英语教学不能简单地看做是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传授,而要注重其实际运用的内涵。随着我国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的逐步增加,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日趋上升。这就要求高职英语教学由原来的知识传授型过渡到能力培养型。高职院校学生把校园生活作为社会实践的对象,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因此,英语教学可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英语教学可推动和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英语教学可提高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如果校园文化建设只是使用母语,则会显得干枯乏味,对学生也会失去吸引力。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入英语,就会使校园文化更具活力,形成国际化的氛围,并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是一种隐性教育。

(三)英语教学起着文化引领的作用

英语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丰富的语言文化内涵,同时也传递一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它包含着浓厚的文化特色,它可引领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英语教学也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文化引领作用。

三、英语教学对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硬文化建设方面

1.校徽、校标、校牌及校内各种标志牌、宣传栏和墙文化都用中英文双语标注,这样会使校园内更具浓郁的文化特色。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如在走路、散步甚至是打球的过程中,都可以学到更多的英语词汇及习惯表达。这也是对高职学生所进行的一种隐性教育。

2.在校园设施建设中,如设立高标准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让高职学生能在优质的校园环境下学习英语。并在学院的某个固定的教室开辟专门的英语角场所,为英语教学留出专门的空间,便于学生进行口语交流,在整个校园内营造浓郁的英语学习氛围,有效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二)软文化建设方面

1.英语课堂内的教学设计,侧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对于教学设计,只有发挥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进行英语知识如词汇、语法的教学外,而应加强英语课文内所蕴含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更多地关注高职学生的情感教育、生命意志教育、世界观、价值观和幸福观教育,并且教育学生辩证地吸收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组织学生收听英文广播、收看英文原版电影,让学生体会西方经典文化差异,了解西方的价值观念、民主法制等,对知名电影的具体情节有所了解,并接受世界名著的熏陶。在看完电影之后,可组织学生对电影的主要情节所涉及的热点话题作专题讨论。

3.举行英文歌曲比赛、英语课本情景剧表演比赛、英语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参与比赛,不仅能使学生在英语方面取得进步,还能在比赛过程中体验成就感和幸福感,增强学生班级集体荣誉感,从而迸发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正能量。

4.让学生订阅China Daily,21st Century,English World等报纸杂志,让学生了解英文报刊的难易程度和时事消息,英语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可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并与英语方面最前沿的消息紧密相连。

5.学校可定期聘请资深外教或外校相关专家来校讲座,让学生与外教亲密接触,了解外国文化和生活,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课余生活更丰富。

四、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教育创新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是多方面的。其中英语教学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从硬文化建设和软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具体实施。文章对其作用和路径作探讨,希望英语教学能助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何独明.大学校园文化概念[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第8篇

关键词:文化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良好的教师文化是促进教师自我约束、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有效载体,是推动教师更好更快发展的有效途径。着力打造教师队伍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营造凝心聚力、合作进取的教学氛围,是我校教师文化建设的核心。

一、打造幸福文化,让教师愉悦工作

幸福是一种向往,幸福是一种情结。素质教育实施的本源,就是要把幸福落在终端。真正的素质教育,既让学生塑造人格、增长知识、丰富阅历,又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一是幸福来自教师职业。“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培养有幸福感的学生,就需要有一大批拥有幸福职业感的教师。我校按照“让每个生命都阳光灿烂,培养有情趣、有灵魂、有眼光的现代人”的办学目标,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关注和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做有思想有内涵的教师,培养一批师德高、业务精、幸福指数强的教师团队。

二是幸福来自领导关爱。让老师们幸福工作,要有一个舒心的工作环境。学校从办公桌到椅子,从作业柜到沙发、窗帘、穿衣镜及各种花草,都是学校经过精心设计和布置。

三是幸福来自给予机会。每学期,只要有学习机会,学校都分批安排老师外出参观学习,既放松了身心,愉悦了心情,又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教师在学习感悟中增强专业能力。

二、打造学习文化,让教师高效工作

“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文化知识,不断增强文化底蕴,使教育教学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一是注重专家引领。教育是唤醒,是点燃,是激发,是一种智慧,一种选择。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教师培训,先后聘请了教育专家为教师作专题报告。不断提升教师素养,从优秀走向卓越。

二是深化教师读书工程。“做一个美好的读书人” 是我校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学校利用专项经费购买了教育教学书籍,让教师静下心来,读经典,读名著,既可以增加人文底蕴,又能培养优良品德,提高读写能力。

三是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学校注重教师的校本培训,开展“三字一画”培训工程,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基本功。

三、打造合作文化,让教师快乐工作

教育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支撑学校发展需要全体教师的整体实力和共同努力。加强教师之间沟通、交流,分享教学经验、教学技能,着力培养教师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实现工作效能的最大化。

一是同步研讨。教研组是学校研讨活动的主阵地。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问题研究,优秀课堂录像观摩等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都是在教研组内进行的。大家共同研讨、分析、总结,提升教学水平。

二是课堂展示。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主力军。每个学期学校开展“青年教师展示课”活动。在课堂展示后,研讨活动及时跟进,由老师们分析讨论、集思广益,总结出课堂教学的得失,使作课教师有的放失,不断修正与提高教学水平。真正实现了由讲授课堂向思维课堂转变。

三是师徒结对。为充分发挥名师带动作用,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校对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提出拜师结队方案,采取自愿报名,双方自愿形式。借助名师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使青年教师在成长道路上少走弯路,搭建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

四、打造反思文化,让教师快乐成长

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重视教学反思的实质,就是努力唤醒教师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教师乐教、会教、善教。

一是课前与课后反思。集体备课多倾向于教学设计的共性,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推敲、斟酌,可以根据自己教学需要在教案上涂改、增删,形成适应师情学情的个性化教案。教案实施后,教师就教学过程中的启发、灵感、困感等记录下来,正是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阶梯。

二是即时性反思。每位教师人手一本《教学随笔》,及时记录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误,记录精彩的教学片段,记录典型的教学案例,写下自己的教学随想、教学日记、教学故事等,把自己教学的足迹点点滴滴积累下来,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进步。

三是阶段性反思。认真总结每学期工作情况,按照教学和素质两方面进行客观评价。教学方面包括教学设计、学生管理、教学促进、学生评价等;素质方面包括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质等。从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以便扬长补短,不断提升自我。

总之,推进教师文化建设,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增进教师队伍凝聚力,营造民主、和谐、进取、合作的幸福家园。金燕小学正在努力着、成长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央教育科学院所.2010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第9篇

一、宿舍文化内涵

宿舍文化作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高校校园环境中,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宿舍及其周边场所作为主要活动区域,把积极向上、健康的课外活动作为主要活动内容,把校园精神作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生共同创造和享受各种文化形态的群体文化。良好的宿舍文化对优良学风的养成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也在宿舍文化的构建和完善中不断地得以促进和发展。特别是在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的逐渐深入,学生公寓制与社会化管理模式已经开始施行,学生宿舍越来越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高校大学生管理和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势必要向学生宿舍转移。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集体主义本身是对社会主义社会集体和个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关系、经济关系的概括,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它不但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个体行为的道德价值导向,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集体行为的道德价值导向。在大学生群体中,每个个体来自不同的地域,受到过不同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因此,每个人在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时,就会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当前多元价值观开放的年代,大学生对个人、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处理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认识和表达方式。大部分的思想认识和表达方式都是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的,但任然有少部分大学生对待集体和社会的态度已经超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所倡导的范围,甚至已经滑向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深渊。这就要求高校应该及时地对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做好积极的引导,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坚决杜绝学生个人利益至上的不良习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在实际生活中养成集体主义至上的观念。

(二)帮助大学生提高现实交际能力的需要

新一代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从小几乎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较为习惯“唯一”的生活状态。进入大学之后,卧室由在家时的一人间变为了四人间或六人间,以前的属于自己的私人区域变为四个人或六个人的私人区域。环境的突然改变没有立即带来大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当代独身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的沟通障碍和个人主义思想在大学宿舍里面有所蔓延。其中,缺乏有效沟通更是成为了阻碍宿舍里、室友间深厚友谊养成和寝室良好学风形成最主要的因素。特别是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善于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通过网络来学习和生活。同时,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们宁可选择不相信寝室的室友,反而将这种情感的宣泄和释放通过网络来实现,从而使得本来应该属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成了人与机器的交往,严重淡化了学生的现实感,忽略了构建现实良好人际关系的生存守则,导致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缺乏现实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最基本的自我表达能力,进而导致不少大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后,长时间适应不了现实社会生活,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和社会融合力。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群居生活,帮助大学生在集体中重新定位自己、发现自己的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逐渐淡化着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成长意识不断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正是由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从而导致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部分大学生过度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了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实现,在很多大学中都存在着大学生为得奖学金、评先进资格、入党资格等进行明争暗斗、撕破脸皮的现象,对学校的校风、学风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值得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广泛重视。

(二)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目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认为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非常困难。其原因就在于书本上的内容和现实的发展有时并不能做到完全同步,只要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发现书本上阐释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是脱节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的所有努力都会白费。同时,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往往仅限于课堂,走出课堂后,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成了巩固课堂教育成果最主要的人员。但是,一个辅导员往往要带几百个学生,不可能对每位学生的思想状况都掌握得滴水不漏,而且现实状况是大部分的辅导员常常忙于日常的工作琐事,往往忽视掉对学生至关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也仅体现在每年定期举行的各种大型活动中,并没有将这项工作细化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造成学生在形成集体主义意识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中途淡化、甚至完全丧失了这种思想认识。

四、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般来说,大学里的各个学院(系)相对比较独立,学生群体主要有学生宿舍、班级、年级、学院(系)等四种群体组织。其中,宿舍是大学生四年中呆的时间最多的场所和活动区域,生活里的琐事闲聊、学习中的奋进拼搏、情感中的欢乐悲伤,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同寝室的人。因此,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就成为了当前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充分利用寝室文化的构建,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意识,努力增强他们的凝聚力。例如,举办寝室美化大赛、寝室才艺大比拼等活动,充分释放和挖掘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打造完美寝室的过程中,认识到集体的力量、感悟到集体的温暖,让大学生明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寓教育于活动中,把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与自身的实践统一起来,才能使集体主义教育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才能更好地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二)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是检验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试金石

当前,各高校对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上,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但是,对于如何检验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情况,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渠道来得出结果。目前,正值后勤改革的发展阶段,探索寝室文化建设如何促进学风建设的方向正好赋予了寝室文化建设检验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育情况的这一重要使命。寝室文化建设的优劣直接反映着这一寝室凝聚力的高低,体现着寝室个体最基本的集体主义意识和集体荣辱观。一个寝室的文化氛围营造的特别好的话,相对来说,该寝室在寝室之间的感召力、寝室成员之间的友爱度、成员个体内心的集体主义意识就要强得多;相反,该寝室各种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各项指标都是呈负增长的趋势。同样的,如果一个寝室成员之间的友爱度、成员个体内心的集体主义意识强的话,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寝室文化的构建。

五、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作用发挥

(一)构建良好的宿舍环境

良好的宿舍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熏陶人的心灵。构建良好的宿舍环境既要靠宿管工作人员打造好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同时还需要大学生与宿管人员一起维护,将基本的物质环境尽量最优化,使得宿舍环境为学校的校风建设、学风建设提供最佳的教育环境。真正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在宿舍里边住得舒心、住得放心、住得安心。这就要求,宿管人员要在卫生干净整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宿舍布局,将不同学院和专业划定在不同的区域,这样便于开展个性化宿舍建设评比活动;同时,根据以学院和专业为单位的寝室划分,不同专业的同学根据他们的专业特色,从整体色调、墙贴内容、物品摆放、绿化美化等方面进行寝室风格的设计,力争打造专业特色鲜明、格调品味高雅的宿舍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文明风气,弘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强化科学的宿舍管理

“三点一线”的生活是对大学生活最简单但却最真实的概括,大部分学生的生活无外乎就集中在宿舍、教室和食堂。其中,宿舍又是大学生普遍呆的时间最多的地方,因此,加强宿舍的管理是大学生常规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宿舍成员一般来自不同的地区,生活习惯、性格和经济条件等有很大差异,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在学校过集体生活,要通过规范、科学的宿舍管理引导他们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学会如何与人和睦相处。通过寝室卫生的检查、寝室大功率电器使用的规范和限制、寝室晚归情况的登记和处理,将宿舍管理的奖惩通报情况纳入到个人德育考核中,通过这种方式,不断规范大学生的行为,积极引导他们将共同的“家”打理得更好,从而帮助他们培养起从小集体到大集体的集体主义精神。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