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6: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专业教育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设立于1998年。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对高等教育专业进行调整,确立了工程管理新学科,涵盖原有的建筑经济与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专业[1]。工程管理这个学科,名称中既带有“工程”,又带有“管理”,因而其在诞生之初,就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学科的定位,学科的培养目标等。实践环节作为本科教育的一个重点,肩负着让学生将知识化为生产力的责任,如何在工程管理专业中开展实践教育,是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不得不面临的一个挑战。
1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缺乏专业特色生产实践环节的教学应承担以下3个方面的人才培养任务:1)巩固和深化土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2)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由多个实践训练单元串联起来,构成专业工作能力的训练体系;3)综合性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由于多数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是在原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以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生产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大都参照土木工程进行实践大纲的制定偏向专业技术训练,实践的安排缺少工程管理专业应有的特色,如计价管理、成本管理、招投标与合同谈判、采购管理等。另外,工程项目时间跨度通常在1年以上,而学生生产实践安排仅几周,只能了解工程施工现场的部分专业技术内容,缺乏对工程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的认识[2]。
1.2评价体系缺乏灵活性各个实践环节的评价体系是对实践参与者(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直接激励。如何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实践的意义,以正确的态度开展实践,这是评价体系不能回避的问题。但传统的实践评价体系多以学生答辩环节的表现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而缺乏对学生平时表现,实践单位评价的柔性指标。这种评价体系无疑向外向型的学生倾斜,不容易体现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收获。
1.3实践环节弄虚作假、抄袭的现象严重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本应该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接触、碰撞,并在其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又是学生今后工作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实践环节缺乏全过程的实时监督,而评价体系又过于宽松,让不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机可乘、蒙混过关。令人担忧的是,这种风气又延续到下一届。
2实行实践教育多样化
2.1实践理念的多样化
2.1.1培养导向的多样化在实践环节中,究竟以什么作为导向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实践环节培养的是面向就业市场的岗位能力还是面向更高层次教育的学习研究能力。显然,不同的学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而不论哪种答案都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实现实践环节教育的培养导向多样化:既要为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学生的职场能力打基础,又要为走向更高层次教育学生的研究能力作铺垫。
2.1.2培养重点的多样化工程管理专业的知识内容十分丰富,涵盖技术、管理、经济、法律4个知识平台。各个学生在兴趣、能力方面存在差异,怎样设置实践环节的重点,以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实践中发挥特长,而不是千人一面。学校只有向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另外,由于工程管理专业工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到投资决策、项目设计、项目施工、后期运作各个方面[3]。学校怎么在实践中对这4个方面权衡取舍。答案也只有多样化地开展实践。
2.2实践形式的多样化
2.2.1校内校外均应重视学生在校内实践更容易组织和交流,而在校外实践能更多地接触书本以外的东西:两者各有所长。许多高校有自己的校办企业,也有校外自己的实践基地,这两种方式结合可以让学生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2.2.2加强多媒体及其他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多媒体给了课堂更加丰富的内涵,这种声光色一体的现代技术能够对现实世界尽可能地仿真。照片、录像等在课堂的应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果能把多媒体应用到某些实践项目,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节约经费,比如远程教育的开展。不仅如此,在一些实践项目中,开发出一套像网游一类的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的世界里进行实践,也可能成为实践的一种方式,甚至会更受学生的欢迎。
2.3开展方式的多样化
2.3.1团体实践和个人实践并重团体实践锻炼学生的交流与协作能力,个人实践更注重自主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注意这两种形式的搭配也是很重要的。
2.3.2必修与选修的形式均可利用现有的实践环节多为必修课,学生被动地接受课程安排。而学校也似乎忽视了选修这种形式的存在。如果在实践环节设置一些选修课,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锻炼,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2.3.3学校实践基地与学生选择实践地点结合学校的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保障,但有时也成为局限。比如大多数学校在大四时会有一个为期不短的实习。部分学校的做法是直接将学生送到实习基地,一个月后一起回校。但是实践基地的内容单一而且重复,不可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超级秘书网
2.4实践评价体系的多样化
2.4.1允许多种实践成果形式评价体系应该对不同的实践结果有宽容精神。实践日记、实践答辩等均应作为且只应作为实践评价的一部分。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小发明、论文等均应进入评委视线。
2.4.2评委来源多样化评委在评定学生成绩时难免会受自身立场的影响,如果在评定过程中邀请不同身份的评委诸如其他学校老师、在职人员,甚至学生来参与不同权重的评审,会更好地体现学生实践的收获。
3多样化实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多样化实践的重点。实践的多样化不应该是盲目的、无序的,而应该是有前有后重点突出的。如前面提到的工程管理专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运用,侧重点应该是项目设计和项目施工。学校实践应该加大这两个阶段所需知识的权重,如建设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施工技术等。另外,各个高校的重点也应不尽相同,应尽量发挥其特长。
2)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传统的实践,学生只需完成给定的题目,递交相应的材料完成答辩即可。而多样化实践过程中很多时候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实践形式、题目。这对于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能有效地避免作假舞弊,而且我们相信,这种自主学习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3)经费问题。多样化的实践教育实际上是一种面对学生个体更为细化的教育。这种教育无疑对经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当前我国的高校对实践环节的投入整体不高的情况下,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学校加大投入的基础上,争取更广阔的资金来源可能是一条出路。
4结语
国外的教育在实践所占的比重为40%~50%,而我国仅仅为30%。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和研究机构对本科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从建筑业对招聘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来看,有89%的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工作经验。工程管理专业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实践环节开展较为困难,于是笔者提出了多样化的举措。但我们也应该很清楚地看到,多样化也会有一些问题,甚至问题也可能是“多样化”的。但是我们坚信,那不会挡住我们探索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成微,翟林炜.我国工程管理学科及工程管理师认证体系的发展[C].见:何继善.中国工程管理环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4382441.
[2]黄海荣.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7(3):1462148.
【关键词】物流管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一、前言
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显得尤为重要,在“互联网+”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众客空间、开放式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在物流行业加强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管理服务平台,创新业务流程,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互联网+”行动计划对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与机遇,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二、实施“分段分层、双创贯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合作企业创新实施“分段分层、双创贯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段即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根据物理管理专业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经济管理通用能力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理论学习与认知实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二个阶段物流专业能力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理论教学、专业能力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第三个阶段综合能力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综合实训项目、企业跟岗实践学习、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学生达到企业准员工标准;第四个阶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校外进行顶岗实践学习或开展自主创业项目。分层培养即在第二、三阶段把学生分成技能型学生、创新型学生,第四阶段把学生分成就业型学生、创业型学生,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双创贯通即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贯通学生培养的四个阶段。图1“分段分层、双创贯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进行多形式学习,在校期间参加的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创业实践项目、课题研究、特长竞赛、创新成果、境外交流学习等纳入学分管理,建立以学生个性化发展、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学分互认制度。
三、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双创型课程体系
“产学研创”一体化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创业型创新人才,将创新创业课程有机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实践体系和理论体系,涵盖创新思维以及创业全过程的课程体系。通过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育,增强学生的创业意愿,增加学生的创业资本。在理论课程体系设计上,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开设创业导论、商业模式概论、项目管理等,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创业,物流领域创业者应具备哪些创业素质和基本能力;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选修创业指导及创业案例研究课程,并引入创业者、相关专家进行指导;对已经开展物流项目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类课程。物流管理专业双创型实践教学体系由校内单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创新创业实训、生产性实训项目实训、校外认知实习、创新创业实践、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组成,学生在校期间为了培养学生的商贸物流服务技能与运营能力,开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技能大赛、“互联网+”物流运营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图2“双创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体系设计上,开设创业活动课、创业模拟仿真课程等。一方面实现“做中创”,包含综合实践项目、应用性专题设计、创新创业竞赛等,使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另一方面重点实现“研中创”,即依托师生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开展创新创业项目。
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系列做法
(一)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工作室由专任教师与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工作室,引入快递分拣业务、物流仓储流程优化、物流设施设备设计、特色农产品物流项目、商贸物流项目等,由师生共同选择实施项目,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研、座谈研讨等方式完成物流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物流业务能力以及专业素养,还能够为专业教师教学提供真实的教学项目,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二)举办物流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在物流领域的创业意愿,每年开展全部学生均能参与的物流创新创业大赛。大赛以智能快递、高效物流、智慧仓库、特色产品物流项目、先进物流技术应用等模块为题,学生根据兴趣与自身优势选择参赛项目,通过项目计划书的撰写、项目的实施方案的制定、项目的讲解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三)开设经管通用课程,培养学生经济管理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融入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统计学、企业运营模拟、电子商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经济商贸通用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除了能够掌握专业技术技能外,还掌握经济管理能力;除了能够进行物流业务操作外,还懂经营、善管理,为学生创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四)开展名家进校活动聘请物流企业老板、行业专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创业导师,每个学期为专业师生开设创业指导讲座。利用企业老板创业经验、行业专家创业思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经营理念解决学生在创业中存在的困惑。
五、总结
物流行业发展迅速,由传统的物流发展为一体化物流、智能物流、高效智慧物流,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机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以融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双创型课程体系为核心,开展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作者:逯义军 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专业教育;创业教育
一、理念的渗透
理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条件,而创业教育的理念核心是融合教育哲学中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价值观,并在不断的培养和激发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创造性,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促进社会的长足进步,并使社会空间和团队发展得到开拓和进步。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理念,不仅是教师传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知识的重要方法,还能够依据专业和课程的实际情况和特征,充分结合授课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另外,将创业教育理念渗透进专业教育,其实就是依据专业的特征,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简而言之就是以创业教学为基础,充分结合专业的特点,加强对于专业创业背景的讲授,使得教学更加灵活,在列举专业创业案例后,从中挖掘出创新元素和知识点,从而使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渗透。
二、课程的渗透
高校应当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创业教育,制定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充分体现出创业素质的培养,从课程的培养目标、素质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促进创业教育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渗透,从而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架构,促进学生的开拓性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在设置创业课程方敏不仅需要充分考虑到创业课程的独立性,还需要注意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联系和交叉,不仅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精神、能力等素质,还需要充分挖掘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的创新性教学绒绒,并以此为基础开设一些具有专业倾向的创新创业课程,并通过选修课和必修课等形式将创业教育渗透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
三、活动的渗透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的活动种类非常丰富,如实训、实习、毕业设计和竞赛等,甚至有很多基于专业教育所开展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和勤工俭学活动,因此可以充分结合活动的特色,以活动为载体,将创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活动当中去。另外,还可以以专业背景为基础,以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为依据,设计出与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活动,如创业方案设计比赛、企业参观、专题讲座等,甚至还可以开展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关的创业比赛,活动的内容可以使创业计划、能力和模拟实战,还可以与校内外的实训室、中心或基地相结合,使学生在竞赛中感受到真实的状态,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为未来的创业积累充足的经验,提升学生的综合创业素质。在进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时,可以从课程的正规性、活动的也与丰富性以及教育的多元化入手,培养出高质量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
四、师资力量的渗透
学校可以使用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与引进同时进行,在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了解和掌握当前的专业教师创业素质和校内的创业教学水平状况,由此制定出相应的专业教学素质和创业教学素质培养计划,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定期派遣教师到知名高校和企业中进行学习及培训。教师在经过实际的理论应用后,就能够在参与到企业的产品开发及技术服务中积累到相关的经验,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创业素质、能力。而外部的引进则需要遵循着求精不求广的原则,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从企业中聘请专业的人才来高校中担任兼职教师,甚至还可以邀请成功的创业人士开设创业专题报告等。通过这些方法就能够建立起规模庞大且专业能力及创业能力较强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团队,为高校的师资力量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论
总而言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研究,不仅是国家政策和当前形势的趋势,也是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发展战略,高校应当大力推进创业教育,从中探索出适应专业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和提高人才质量的长远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阳瑾.分析中国创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J].艺术科技,2016(4):35.
[2]宋清华.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路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6(6):76-78.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现如今我国很多学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着很多问题,从而导致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因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不能适应社会环境,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所以,要想改善这一现状,应当完善创业教学课程体系,明确创业教学目标,从而将学历教育创新教育实践相结合,强化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
经济管理类专业 创业教育 实践
前言
在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都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知识与意识,以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目的。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新教育被视为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培养专业化创业的渠道,同时也是能够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的教学课程。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很多学校发现了自身教学体系中的不足之处,所以想要打破创业教育中的局限性,应当引进先进的创业精神,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环境、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第一,在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上,学生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经济管理类知识,例如,风险投资、与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集资、投资等。这些都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创业时期能够运用到的知识。同时学生还能够在课堂上增加创业的实践经验,为将来创业添加了实战经验,并且奠定了稳定的基础。第二,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进程逐渐加快,人们的生活及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社会市场的经济结构也逐渐的完善,所以现如今的经济管理市场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1]。因此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我国各个学校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行业进行发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创业教学实践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现如今,很多学校教师都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只是指导毕业学生就业的一项课程,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仍然停留为学生传授知识、政策、形式层面的信息,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精神、能力以及意识,所以并未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2]。另外,很多学校教师也没有调动学生对于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很多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只需要将专业知识学好就行了,毕业之后就能找到稳定的工作,不需要去进行自主创业,既不稳定又不长久。
(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不够完善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实践并没有与学生的教学体系相融合,同时也没有与专业教育学科进行相应的联系,很多学校只是在学生的业余实践进行创业教育实践,从而使得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脱离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有利的专业支持。由于我国的各个学校还没有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只是进行试验教学,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也只是停留在就业指导方面,没有开展更为综合、系统的课程教学,所以导致学生无法综合提升创业精神与素质。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不足
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一门专业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但是现如今我国很多高校教师在这门课程中都会重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忽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并且很多学校也没有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制定出完善的教学体系,即使很多学校能够进行创业实践,也只是停留在模拟的创业操作上,使得学生缺乏实际的创业理念、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环境,不能满足实际社会工作的需求。
三、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教育实践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目标
实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是为了能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任务就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先进的创业精神,在掌握创业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创业能力与技能,发挥学生的创业潜力,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环境,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完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在进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时,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设创办企业的相关知识,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增设创业基础公共课,并且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3]。例如,为了使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很快地适应会计工作环境,应当将培养技术型人才、提升会计职业资格作为这类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重点,开展会计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课程,并邀请专家对纳税申报、投资项目筛选、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专业的讲座。
(三)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想要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首先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教授或是企业家进行专业的讲座,或是开展经济管理类创业设计比赛。其次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创业教育实践。学校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假期实践训练,或者企业可以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奖学金,鼓励学生进行创业。最后就是创建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中心,鼓励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自主创业。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市场中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所以在这一发展背景之下,我国的各大高校应当顺应市场发展,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前提,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调整教学课程,增加教学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从而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性创业人才。
作者:张吉帆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晓英.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02:409.
(一)人文素质教育是对大学生基本的人文关怀
大学生首先是社会公民,而人文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学校教育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专家。”人文素质教育以人为对象,它是人通过各种途径将人文知识进行内化而形成的。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内在品质,是一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并进一步成为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人文精神实质是人类自我关怀,是自尊和尊重他人的价值,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命意义和人的理想的关注。
(二)搞好人文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的办学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实用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所以,管理工作者主要的工作是围绕人展开的,而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在培养管理人才的时候不能只注重科学性,只关注学生技术性实用性的知识。
(三)多种因素造成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较低
社会是造成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关键原因,市场经济所必然导致的功利、理性、物化,个人利益的追求、大众文化的流行,使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某些层面缺乏人文价值的导向,导致物欲至上,拜金主义等一些不良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流行。例如由广州的廖勇等对82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存在“人生目标茫然”“人生支柱物质化(权力、金钱)”“信仰危机”等严重的思想问题,以就业为终极目标的功利和短视培养模式造成对人文素质培养的形式化。
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路
(一)充分认识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转变办学思想,以培养具有厚积薄发能力的人才为己任
张杰认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商业道德、终身学习的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素质。因此,高校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沉住气,抛弃企图“立竿见影”的办学思想,拿出“百年树人”的气魄,在强调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应该充分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以的思想道德体系和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诚、信”等价值观、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辅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只有这样的人,才是一个合格的职业管理人,只有培养出这样的人的高校,才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承担起了应有的社会责任。
(二)以多种途径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21世纪大学英语》;教学实验
一、评价好教材的原则
Cunningsworth(1984)认为好的教材的评判批准之一是看它能否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Hutchinson(1987)认为好教材可以鼓励和刺激学生的学习。夏纪梅(2001)指出现代外语教材的特征是:“以人为本,贴近时代”,“以交际为目的,追求真实”。教材对于中国的外语教学来说,是外语教与学各环节中最主要的工具,是教学效果能否显著的至关重要因素。根据21世纪的专业外语人才培养规格,应该具有“高”、“专”、“宽”、“好”、“强”这五个原则(刘再起,王仰正),因此,作为落实和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最重要物质内容和保证的教材也应该具备这五个原则。
正是根据这些原则,在为1999年招收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新生挑选教材时,我们对近年来推出的新教材和传统教材进行大量比较论证后认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的《21世纪大学英语》完全符合我们的选材原则。这套教材有以下两大特色:
第一,选材符合国际流行模式,对传统大学英语课本选材原则进行了大胆改革,教学内容的导入方法令人耳目一新,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题材内容具有前瞻性和信息性,涉及文、史、哲、音、体、美、政、德、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几乎全部选自20世纪80—90年代国外原作,贴近现实生活。课文在体裁方面也改以学生欢迎的记叙文为主。
第二,教材的功能系列完整配套,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主干教材分为四级供两年使用。每一级包含读写教程、练习册、听说教程和教师用书,还配有相应磁带及多媒体课件。读写教程包括精泛读融于一体的三篇课文:A篇为精读,附有词汇、语法和翻译练习,配有以课文为中心的听力材料和讨论题;B篇和C篇为泛读,附有阅读指导和练习题。练习册包括“快速阅读练习”、“重要词汇练习”及供学生自选的“扩充练习”。听说教程包括五部分:复习热身、对话练习、主题讨论、听力练习、课外练习。教师用书突出语言重点,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练习答案等。本教材在最大程度上使知识得到重复循环的强化训练。
二、《21世纪大学英语》适合用作英语专业精读教材
经过认真研究,我们认为原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编写的教材完全适作英语专业学生一、二年级的基础教材。以第一册为例,它在词汇量、语言难点、信息量、文化含量、练习量、起点难度等指标上都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英语专业教材(以杨立民等在20年前编写的《CollegeEnglish》[英语专业二年级用的第三册第一分册]为对照)。现将这两套教材作一个具体比较(说明:这样的对比只为说明我国英语教育水平随着时展在提高,绝对没有批评或贬低对照教材的意思)。
[page_break]
三、事实验证了选材原则
1.学生的评价:选用此套教材之后,曾对部分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学生的评价比较客观地体现了年轻人对教材,特别是阅读教材的几点需求:语言实用性强,难易度适中;话题有趣味性、知识性;叙事文体篇幅占多数;标题本身要有吸引力,激发好奇心。(应慧兰)
2.四级考试成绩的证明:全国专业英语四级考试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组织的标准化考试。每年全国都有100多所大学参加,考生逾4万。我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1999级和2000级的92名学生分别参加了当年的英语四级考试,都取得了高达90%以上的通过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及全国理工科大学的平均水平,详见表5、表6。
四、结语
在我们试用了这套教材并取得了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好成绩后,我们认为《21世纪大学英语》作为英语专业的基础教材是完全可行和成功的。这次实验的意义在于: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打破大学英语教材绝对不能用作英语专业的英语基础教材的偏见,使这套新教材为我使用,弥补了专业英语教学精品教材的空缺,创造了优秀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①应慧兰,徐慧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阅读材料的选择》,《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3期。
②夏纪梅:《现代外语教材的特征及其意义》,《外语界》,2001年第5期。
1.1依托高职院校紧密联系企业办学的优势,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结合专业特点以及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建设和发展一批深度合作企业,探索用真实企业实训与虚拟企业情景相结合、相交替,进行职业技能培养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连锁经营管理工作业务流程和相关管理岗位的需要,把3学年分模块进行教学,分别是连锁经营行业、企业的认知以及技能培养、相关管理岗位的认知以及技能培养、连锁经营管理素养与技能综合模拟实训、企业真实情景实训、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同时,完善校内商务谈判模拟实训室,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实训室,建设校企合作商品流通、连锁经营企业实践教学基地,确保连锁经营业务流程技能培养、管理岗位技能培养、连锁经营管理综合模拟实训在多媒体教室、校内模拟实训室及校外实训基地等分门别类地圆满实现;确保该专业学生6-10月的顶岗时间,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学生创业就业打下基础.
1.2构建以相关管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优质核心课程相关管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是与企业行业合作,成立课程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制订课程建设计划,实行专人负责.定期修订完善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保持专业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高度吻合.开发建设本专业基于工学结合全部主干课程的教材、教案、课件、技能训练等配套教学资源,并实现骨干核心课程资源上网.力争建设一些工学结合的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供教师和学生学习交流使用.加强优质核心课程教材建设,成立教材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实行专人负责,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要,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发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部分主干课程的教材.
1.3建设由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创造条件,努力培养省级专业带头人(或教学名师)以及若干院级专业带头人(或教学名师)和专业骨干教师,聘请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使专兼职教师比例达1:1,“双师素质”型专业教师达到90%以上.为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选拔培养青年教师赴企业挂职顶岗锻炼,培养成为实训基地现场培训指导教师.
1.4抓好在连锁企业现场工作环境进行的实习实训项目巩固与校企合作企业之间合作关系,探讨、拓宽、纵深合作方式,通过校企双方深度合作,进一步探讨双方在学生顶岗实训、教师和管理人员互派、参与企业员工内部教学和培训,院内设置优秀学生奖学金等措施,鼓励学生认真参加校企双方统一安排的实习,提升培训学习效果以及职业素养,保证毕业生质量与连锁企业员工素质和能力要求之间“零距离”,不断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此基础上,新建更多的连锁商品流通企业实训基地,实现该专业“教学实践一体化”,形成学生专业技术和业务能力培养基地.
1.5充分发挥专业师资和实训条件的优势,面向社会、行业开展连锁企业员工培训、管理人员培训等工作在逐渐发展和形成的社会服务能力基础上,积极开发市场,参与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主动为区域内连锁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扩大培训范围和毕业生的就业区域.2.6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并认真实施与评价不断开展市场调研,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状况和趋势,不断优化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学生素质考核标准、学生应知应会考核标准、试岗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依据制度建设的成果,着力进行各人才培养环节实施的管理与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跟踪改进.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校企双方合作编制订单班教学方案,优化课程结构和知识技能体系,明确应知应会,重点培养连锁经营管理实践中关键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该专业学生连锁管理从业综合素质.
(2)校企双方合作编印出版工学结合校本教材,简化理论,突出实务.与连锁企业管理人员共同研讨关键技能和职业素养,在现有的相关核心课程的教案中予以强化,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编印制作双方人员参与的相关核心课程教材,在专业教学计划中使用,成熟时面向全省公开出版.
(3)解放思想,创新教学管理方式方法,按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定期交流该专业人才培养专家会议,邀请合作单位有关负责人,企业基层管理干部,本专业骨干教师以及历届优秀毕业生参加专业建设论证分析,充分吸取来自一线企业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讨完善,打造市场零距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骨干教师的视野和专业实践水平.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要依靠一只实践能力强、现场管理经验丰富、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要在合作企业的支持下,努力培养一部分企业管理干部作为该专业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坚持“请进来,送出去”的原则,定期邀请企业优秀管理人员来校作专题报告,拓宽专业骨干教师的知识理论视野;必要时“送出去”,以顶岗挂职的形式选派教师深入合作方连锁企业,要求合作企业按照员工身份管理实习教师,分配工作任务,考核工作绩效.通过上述方式努力打造一支科学合理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师资队伍.
(5)加强实训学生管理,科学制定实习考核标准,严格实习学生实习成绩考评.在近几年双方实习成绩评定取得的一系列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共同探讨实习学生管理,制定科学的实习成绩考核标准,实现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以连锁企业为主进行成绩考评.考评成绩可以作为合作企业员工晋薪晋职以及升迁的依据.
3应着力加强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加强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积极加快管理机构、教学机构的完善,全面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尤其在管理手段现代化方面见一步加强和提高,以保障管理工作的快捷、高效.管理人员要根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特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连锁经营行业发展的动态和方向,把握师生员工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分层次、有重点地大力开展师生人生观、价值观及诚信观的教育.
3.2政策扶持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加大激励措施
(1)引进和培养相结合.针对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师资实践经历较少现状,根据目标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的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主动地参取多种形式,引进更多更好的来自行业的兼职教师,并安排专业教师采取顶岗锻炼、暑期社会实践、市场调研、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力争该专业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及层次有一个大的改善.制定切实计划,分期分批进行培养,使其尽快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和实践能力与水平.
(2)重点提高,优先培养,造就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和学术骨干.鉴于专业人才力量相对不足的情况,在人才培养上把重点培养有潜质的中青年教师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在教学上压担子,科研上优先扶持,尽快培养人才.
3.3加大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突出重点实训基地及教材建设为实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用型、应用型发展的目标,今后一个时期要在积极争取学校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切实抓好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快ERP(企业资源)实验室的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基本原则,在教材建设上充分借鉴与吸收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制定符合连锁企业实际的实践性强的工学结合教材,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3.4多途径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学生管理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素质成为学生自身要求与追求的目标.
(2)有计划邀请行业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做专题报告、开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全面培养学生专业思想,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时帮助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不适,帮助学生做好未来职业规划.
(3)把第二课堂的建设与管理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寓教于乐,强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增强其沟通能力、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
1.纵观学院这几届旅游专业的学生录取分数都不高,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成绩更是低。所以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就是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缺乏学习兴趣。
2.教学课时少。旅游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英语只是专科第一学年开设,加起来总共是136个学时。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出去接触到外国人的机会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大得多。因此,一个学年136个学时起到的作用不大,不能应用到实际的旅游工作中。
3.教材没有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使用的教材也是和其他专业一样的大学英语教材。教材内容仍过于简单和没有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应该是使学生掌握英语在酒店业、旅行社、餐饮业、景点景区介绍等范围内的应用。因此教材的内容应该是围绕酒店业、旅游社、餐饮业、景点景区等范围内的业务活动设计教学内容。
4.手段以教师为中心。我院英语课堂很多时候都是教师一言堂,导致有些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睡觉。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讲授法。而现在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手段也主要是以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为主,仍然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样那部分基础本来就不好的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学不下去。
二、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二校区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对策
1.增加教学耐心,从基础知识开始教授。针对本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基础差、底子薄、英语学习兴趣缺乏的现状,英语教师应增加教学耐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基本的知识开始教授。这样就能避免学生越学越学不会、越学不会就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
2.增加英语课时数。笔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出去接触到外国人的机会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大得多。英语教学应该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语言技能的专门课程。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课时的增加。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好英语听、说、读、写这几个技能。尤其要掌握好旅游口语,酒店口语等等。
3.选择有针对性的教材。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选择与其他专业不一样的大学英语教材,应该更有针对性。教学内容越丰富越专业掌生的学习目标就会越明确掌习的态度也会越积极。教学内容最好包括了英语在酒店业、旅行社、餐饮业、景点景区介绍等范围内的应用。并且还可以多采用模拟实训教学手段模拟各种旅游服务业务的工作环境,鼓励学生用地道专业的英语处理各种旅游服务业务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努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4.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学方法的改革笔者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引导式教学教师在讲解了语法和句子中的重点和难点后可以使用分组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如把一个班学生分成几组,每个组负责一个景点的英文介绍;又如让学生们扮演导游和游客到教师设定的景点游玩;这样既可以人那个学生运用学到的短语句子,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兴趣。还可以设定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完成了任务之后学生还会有成就感。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明确的目标体系是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基础。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必须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实践教学工作更加有秩序地发展起来。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人文学科,学生在毕业后基本都会进入旅游业相关岗位,都要接触旅游资源管理,且旅游业作为一种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比较严格,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如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语言能力、知识背景、心理承受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仅靠课堂上系统的理论讲授,是难以形成的,必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进行训练和提升,因此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应该包含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训。此外,目标体系中还应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能力、交际能力等从事旅游管理必不可少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目标体系具体化。如果说目标体系给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方向,那么内容体系则是对这种方向的具体贯彻和丰富。例如,针对目标体系中设置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中就应当体现出来。为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到社会、企业中去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学体系强调传授知识的过程是学习,实践的过程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通过应用提升能力,把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因此,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该从整体上科学地处理知识基础、技术基础、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好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相互关系,处理好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的相互关系,形成理想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将教学目标中的内容体现为教学中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即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应该在教学体系中有所凸显。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以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为基础。实践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涉及各种不同的实施部门,如实验室、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实习生管理等,因此,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该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日常运营,负责校企合作框架下与企业方的正常沟通交流,负责跟踪监测学生在外实习状况,处理各种学生反映的普遍性问题等,此外还负责进一步开发新的校企合作形式和内容。另外,还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两种管理方式:一是全校实践教学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将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纳入全校实践教学进行管理;二是旅游院系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专门管理。这两种管理办法都应当有旅游管理的专业教师参与。
二、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措施
(一)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内实践主要是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或者客房模拟实验室、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等学校自建的实践环境中进行的实践锻炼。这些校内实训室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应当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校内实验基地的设施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和教学条件,保证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学校应加大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其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社会活动质量和力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二)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面起着主导性作用。因为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方面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对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这对于即将毕业、面临找工作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因而,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双师型”教师队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质量水平的关键因素。旅游管理作为一门具有明显职业性特征的专业,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是可以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二是引进企业中的专门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扩充学校师资队伍。
(三)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完善的教学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正常开展的必要基础,而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因此,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可以组织专门的教学管理研究人员组成专门的实践教学统一指挥部门,制定专门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政策环境和组织保障都十分充分的条件下提升实践教学的水平及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