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会计信息系统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7 11:16: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会计信息系统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会计信息系统

第1篇

1ERP及其相关理论发展回顾

要谈及ERP的提出与发展,应当从MRP开始。MRP的发展经历了基本MRP、闭环MRP、MRPⅡ几个阶段,然后进入了现在的ERP阶段。

1.1基本MRP阶段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IBM的管理专家约瑟夫•奥利佛博士首先提出了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的概念,将企业内的物料分成独立需求物料和相关需求物料两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MPR)理论,也称作基本MRP。这种思想的基础是库存定货点理论,并且提出了对物料分为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的概念。在这种思想下,物料的定货量是根据需求来确定的,这种需求应该考虑产品的结构,即产品结构中物料的需求量是相关的,即在需要的时候提供需要的数量。这时的MRP重心在库存管理,主要解决库存与生产之间的矛盾。

1.2闭环MRP阶段

基本MRP考虑了产品结构相关信息和库存相关信息,但实际生产中的条件是变化的,其变化受到从制造工艺到社会福利待遇等很大范围条件的影响,因此基本MRP下制定的计划准确性很难把握。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基本MRP的应用与实践,20世纪80年代初,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了闭环MRP。闭环MRP理论认为主生产计划与物料需求计划应该是可行的,即应考虑能力的约束,或者对能力提出需求计划,在满足能力需求的前提下,才能保证物料需求计划的执行与实现。在这种思想下,企业必须对投入与产出进行控制,也就是对企业的能力进行校验和执行控制。这时该理论的重心由原先的库存逐渐移向了生产。

1.3MRPⅡ阶段

从闭环MRP的管理思想来看,它在生产领域中的确比较先进和实用,生产计划的控制也比较完善。但是,MRP考虑的是生产流,而没有考虑资金流,而资金运作对生产的影响又是很大的,所以产生了生产与资金的矛盾,1977年美国生产管理专家奥列弗•怀特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ResourcesPlanning),简称也是MRP,为与传统MRP相区别,改称为MRP-Ⅱ。MRP-Ⅱ对于制造企业进行有效计划具有一整套方法。它是围绕企业的基本经营目标,以生产计划为主线,对企业各项资源进行统一计划和控制的有效系统,也是整合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并使之畅通的动态反馈系统。这时的MRP-Ⅱ虽然整合了企业的各项资源,但其重点仍是生产。

1.4ERP阶段

MRP-Ⅱ对世界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科技的进步,MRP-Ⅱ的局限性也逐步明显。随着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企业对除生产其他方面加强管理的要求及更高集成性方面要求愈加强烈,并且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密切,MRP-Ⅱ很明显不能满足这类需求。随着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提出与发展,如JIT(JustInTime——实时制造)、OPT(OptimizedProductionTechnology——优化生产技术)、AMS(AgileManufacturingSystem——敏捷制造)等,MRP-Ⅱ逐渐融合了这些现代思想来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理论,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了企业的各项资源信息,并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ERP系统是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而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系统。它利用企业的所有资源,包括内部资源与外部市场资源,为企业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创造最优的解决方案,最终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MRP-Ⅱ的重心在于生产对生产的控制,“ERP的主线也是计划,但ERP已将管理的重心经转移到财务上,在企业整个经营运作过程中贯穿了财务成本控制的概念[1]。”

ERP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如图1-1所示。

图1-1ERP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

2ERP下的会计信息系统

2.1ERP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回顾

会计信息系统的在我国运用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会计软件的开始由企业自制,后来先后有了用友、金碟等财务软件公司,财务软件的发展逐渐走向规范与成熟。财务软件的发展也随着其它信息技术从DOS发展到Windows再到现在的多平台,从单机版到局域网再发展到现在的电子商务的运用。从20世纪90年代末,ERP逐渐在我国热起来,传统的财务软件的缺陷渐渐显现出来,国内各大财务软件厂商纷纷从单独的财务软件设计转型为ERP厂商。

前文已述,财务是ERP中的重心,ERP要想整合企业各种资源,财务是衔接企业各个部门的最佳手段,财务不仅仅是ERP的重心,也是ERP的中心,各种企业的资源如销售、生产、采购、人力资源、及企业的管理通过财务联系在了一起。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如图2-1所示。

图2-1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

2.2ERP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

ERP中的会计信息系统大致可分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两部分。财务会计进行基本的会计业务处理,包括应收、应付、固定资产管理、工资管理、成本核算、总账等模块;管理会计建立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之上,包括成本管理、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等。在ERP中,财务会计的功能大都在ERP的财务会计模块当中,而管理会计功能则不一定会位于会计模块当中,ERP是一个以财务为核心的集成系统,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会计信息系统中的许多功能特别是管理会计的功能都集成到了各个作业模块当中。

从计算机的角度看,在ERP中,大体可分为数据库层、中间业务逻辑层、客户端表现层,中间业务逻辑层可分为财务模块与其它业务模块,业务人员将业务数据从客户端表现层传送到中间业务逻辑层,经过其中的业务模块处理,不需要财务模块处理的,直接存入数据库中,需要由财务模块处理的传入财务模块由财务模块处理,最后将数据存入数据库。

2.3ERP下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

2.3.1与ERP下的其它子系统的完全融合

“如果ERP的财务会计模块仅仅是一般会计软件功能的延伸和加强,那它不会在最近的十年时间对全球企业的财务实践带来如此巨大的变革[2]。”跟ERP中的所有模块一样,会计信息系统地完全融入到了ERP当中,而不仅仅是其中的会计信息系统子模块。以产品销售为例,销售产品之后,销售员便会将这件事记录在电脑上,产品销售、库存产品减少、应收款增加等事件便记录入数据库,这时当会计部门需要这些数据时便会直接在数据库中读取,而不是销售人员来会计部门提供。这是的会计模块也未必就都在会计信息系统子模块当中,例如盈利分析或许会被放到销售模块当中,使销售人员能尽快获得销售信息。

2.3.2自动化程度高

会计中的许多业务处理都具有固定的格式或者是机械重复地进行,而这些正是计算机所擅长的。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一般的设计仅仅是模仿手工记账,虽然是电脑处理,却并没有给会计人员带来多少自动化,原始凭证一般为纸制,记账凭证由会计人员录入系统,之后的记账、生成报表才开始体现了计算机的自动化特点。而ERP则不同了,由于它将企业中的各种资源都集成到了ERP当中,原始凭证被相关部门人员录入之后,会计部门不必再自己生成记账凭证,计算机会通过读取数据库自动获取原始凭证相关数据,生成记账凭证。企业间的交流可以通过标准的数据接口传送得到原始凭证,在数据库中记录相应的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生成各种报表,支持企业分析决策。“如果信息集成度做得好的话,企业财务的70%以上的凭证是可以自动生成的[3]”,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2.3.3先进思想的充分运用

ERP中吸收了许多当代最为先进的管理思想,并将它们融合在了一起,保持了其先进性。ERP中的会计信息系统同样运用了许多新的思想,许多在传统会计中难以实现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ERP下的会计系统普遍使用了作业成本法来进行成本核算,提高了成本核算的准确度。

ERP系统很重视计划地制定,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了严格的计划控制,如主生产计划、产能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等等,因此在ERP下很容易进行计划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的核算。

ERP下融合了许多先进的管理思想,如适时生产、全面质量管理,这些方法与传统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促进了新的核算方法的产生。

2.3.4信息提供的灵活多样

会计最终的目标是提供信息:为政府提供税收等信息、为投资者提供企业发展信息、为管理者提供决策相关信息、为员工提供工资、福利待遇信息等等,然而传统会计却只能提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注,由于精力有限,过程复杂,很难再提供其它信息,所以形成了这样的局面,会计人员努力工作,而管理层在决策时却常需要自己主观臆断,传统会计不得不成为“外部会计”、“财务会计”。在ERP中,这种局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企业决策时,管理人员不必再凭单凭主观臆断,这主要归功于穿透报表,管理层在决策时,会计人员可以提供穿透报表,得出分析结论。

2.4ERP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地位与作用

可以说,会计信息系统在ERP中处于核心地位。ERP之所以被称之为企业资源计划,是因为它整合了企业中的各种资源,集成于一个系统当中,因需而用,而要整合这些资源,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财务,不论是采购、生产、销售,还是企业日常工作、员工管理等各类工作,只要发生资金的流动就必然会与ERP产生联系。有一种观点认为ERP的核心是MRP,本文认为不妥。以MRP为核心,或许是因为ERP是从MRP发展过来的。一者ERP的使用范围已不单单是制造业,也已用在了如医疗、出版、咨询等非制造行业,这些行业无MRP可言。再者,通过MRP或许可以联系起来生产、采购、销售等相关环节,而别的部门则难于与之联系,难于组成企业资源。

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会计人员的工具,企业中的核心系统,其作用主要就是帮助会计人员提供各种信息:对外提供报表,对内提供各种决策有用信息。在ERP中,财务会计系统业务处理的最终目标也是提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三张报表,提供对外信息,同时财务会计系统也是管理会计系统的基础,管理会计系统主要是根据财务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来工作的,同时辅以其它模块的业务数据。管理会计系统主要负责参与企业管理、对内提供信息。在企业管理方面,例如销售计划的、生产计划等的制订,对内提供的信息如销售盈利分析、成本报表等。

会计信息系统在ERP中的地位如图2-2所示。

图2-2会计模块在ERP系统中的地位

2.5与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比较

2.5.1二者立足点不同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在设计时,是站在会计的角度,站在会计部门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能站在企业的角度,会计软件的设计一般总是不能迈出会计部门的范围,这样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信息流只能在会计部门内部流动,形成了信息孤岛,而信息孤岛之间交换数据很难保证其真实性,因为信息孤岛间的信息流动往往不能以原始的形式流动,如需要转换成纸制凭证,或者存入磁盘来传送。而在ERP中则不存在这一点,如果ERP实施的好,企业中不应当有信息孤岛,ERP的设计,是在整个企业甚至是上下游企业组成的供应链的角度设计的,而不是在会计或生产等某个企业内部部门的角度设计的。在一个部门录入的数据,其他部门只要有权限,便可以通过数据库获得。

2.5.2自动化的程度不同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确实有创新的想法,但就厂商的产品看基本上都是在模仿手工处理,少有创新之处,立足点不同,创新也就难了。有些软件甚至故意迎合会计人员手工处理的习惯。ERP下的处理流程则不同了。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流程是从记账凭证开始的,会计人员通过原始凭证在计算机中录入记账凭证,然后才是自动记账、自动生成报表。ERP中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流程是从原始凭证开始的,原始凭证录入数据库之后,记账凭证的生成大部分就是自动化的了。

2.5.3对会计理论、方法的运用程度不同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新理论的接受速度缓慢,接受程度也低,而反观ERP则不同了,从MRP到ERP的发展历程,正是一个融合其它先进思想与理论的过程。由于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信息孤岛,与企业其它部门无法通畅地联系,虽然理论界有许多优秀的理论出现,但只在会计部门实施,再好的信息系统也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而ERP是一个整合整个企业的集成系统,为优秀理论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极好的环境。作业成本管理、计划成本法、标准成本法,财务管理等的运用,使ERP下的会计系统不再仅仅是一个账务系统,真正对企业管理起到了帮助。

2.5.4事后会计与事前事中事后并重的不同

一般而言,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仅仅是事后会计,在业务发生后对之进行记录,很难再发挥更大的功能。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信息孤岛,信息孤岛之下使其只能简单的运用财务会计等业务处理层的理论而无法深入运用财务会计之外的其它的分析决策层的理论。而ERP中,ERP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先计划后执行,这一思想同样也存在于其会计信息系统当中,使会计信息系统能够从容地做到事前计划,事中处理,事后分析。

3当前ERP中的会计信息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1财务会计理论对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限制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标志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或者可以这么说,信息时代来临之前的成熟的技术便是落后的技术,会计便是如此。会计的成熟在信息技术普及之前,所以会计理论并不能与计算机相适应,限制了会计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3.1.1对于传统会计报告的影响

提供会计报告是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基本目标。与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相比,网络环境下将会更好地实现会计的目标。主要表现在:首先,互联网是电子联机实时报告成为可能,这不仅加快了会计信息传输的速度,也改变了会计信息的阅读方式。其次,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将采集到的数据和加工生成的会计信息存储在系统数据库中,既可以按约定的格式和内容提供会计信息,也可以由用户根据自己的信息要求,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加工生成个性化的会计信息。再次,会计信息的交流在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实现了双向互动,且不再受到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此外,联机实时的报告输出方式,还在增加会计信息量的同时降低了会计信息提供的成本。ERP环境下,会计报告能得到更好的表达,但是在现有的会计制度下,却没有给这种表达提供太多的机会。

3.1.2对于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从会计数据向会计信息的加工、转换需要较长的时间,加之受到信息技术的限制,所以传统会计便有了会计分期的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是指为了定期总结企业组织的经营状况,人为地将企业组织的持续经营过程划分为等距的、首尾相接的期间,并将其作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时间范围。在信息化社会,就主观而言,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方便快捷地获取会计信息,以支持经营决策;就客观而言,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可是一笔交易在瞬间完成,并将已发生交易或事项实时地反映在财务会计报告上,信息使用者可以从网上随时获取最新的财务报告,而不必等到某个会计期间的结束,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实时性。这时,会计分期假设的要求这于计算机实时性的特点便产生了冲突。

3.1.3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核算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这一假设的内涵主要包括:货币计量、币钟唯一、币值稳定。货币作为会计信息的统一计量单位,在不同的企业组织、不同的行业之间实现了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和比较。在信息化社会,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表现企业组织竞争力方面的非货币信息。由此可见,会计核算的信息化,对传统货币计量会计假设造成了冲击。

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受理论限制较大的是财务会计,虽然管理会计比较灵活,不仅可以从财务模块取数,而且可以从其他业务模块取数,但财务会计数据是管理会计工作的基础,所以财务会计不能很好地适应计算机环境也间接地影响了管理会计的应用。

3.2政策法规存在的问题

我国财政部的关于会计软件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关于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1989年)、《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1994年)、《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1996年)等,这些法规对于促进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原有法规有很多规定都已无法规范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从而阻碍了会计管理、审计工作的开展,也制约了我国会计软件的发展。

3.2.1相关文件规定存在重复、矛盾之处

如《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应当保存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具备采用磁带、磁盘、光盘、缩微胶片等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条件的,由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统一规定,并报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备案。”而这一规定与《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第三章“应征得同级财政部门的同意”的规定相矛盾。

3.2.2有些规定不利于软件设计

如《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第十七条规定“应当提供对已经输入但未登记账凭证的审核功能,审核通过后即不能再提供对机内凭证的修改。”十八条规定“发现已经输入并审核通过或者登账的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可以采用红字凭证冲消法或补充凭证法进行更正”。由于目前几乎所有的财务软件都分别设有审核、记账两个功能,究竟是审核后还是记账后就必须使用留有痕迹的修改方法,文件规定含混。

3.2.3有些会计软件功能应当限制

有些功能对用户使用可能带来一些方便,在软件设计中已普遍采用,但这些功能确实存在重大数据安全、真实、可靠的隐患,对这些功能现有法规缺乏相应的规范。默认这些功能影响了法令、法规的严肃性,不利于会计执法工作。例如目前几乎所有的会计软件都提供了“反记账”和“反结账”的功能,而这些完全违背了《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相关规定。再如批量审核功能,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严格执行了审核后才能登记机内账簿的规定,但实际上由于凭证打印进行审核时,这些凭证处于未审核状态,可以由输入人员任意修改。

3.2.4有些规定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如《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都规定记账凭证必须连续编号,而网络环境下个工作站要执行连续编号只能是谁先存盘谁先编号,这样做打乱了原有工作站同类凭证的编号顺序,不利于相关信息的查询和输出。在ERP下,由于记账凭证可以根据原始凭证自动生成,这样的记账凭证是否还需要审核,甚至是否还需要生成类似手工会计处理那样的记账凭证,然后再提供相关账簿纪录,有待讨论。

3.3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ERP的实施是所有企业的难点,许多企业的ERP实施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会计模块是ERP的核心,通常也是ERP实施中第一个实施的模块,会计模块涉及到企业的大量核心数据,是ERP实施的重点、难点,许多ERP实施的失败便是从会计模块开始的。在这里,本文就ERP中会计模块的实施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

3.3.1对ERP软件认识的误区

许多人误以为ERP软件的安装是很简单的,把ERP的安装与家用级别的软件安装视作同一难度,而事实上ERP的复杂程度并不是简单的“双击”、“下一步”就可以了事的,普通软件的安装仅仅是一台机器的事,而事实上ERP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ERP的安装不仅仅仅是信息部门的事,ERP涉及到了整个企业的资源,当涉及到生产部门时需要生产部门的人配合,涉及到财务部门时需要财务部门的人员配合,要想真正做到整合企业资源,需要做大量的安装之外的工作。

管理曾人员往往将ERP项目当作普通项目来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仅仅信息部门的技术人员实施不了ERP系统的,ERP系统是一个集成系统,整合了企业当中的各种资源,所以ERP的实施需要各企业各个部门的配合、协调与帮助,ERP的实施是整个企业的事情。再者许多事情如BPR、员工培训等都涉及到部门内部利益,并不是普通项目实施人员管得了的,需要高级管理人员在当中进行协调。ERP的实施一般应该有最高领导直接参与,这样才能协调各个部门,把握全局。

ERP的实施需要改变原有的利益结构,所以会计人员对ERP的实施会抱有抵触心理,不愿积极参与。再是许多会计人员观念不改,恋旧,或者认为这次实施与以往一样只是个账务系统,或者因新系统刚实施,不完善,便认为新系统不可靠,不放弃手工方式。然而ERP特别是会计模块的实施,会计人员将是主力之一,企业的会计部门往往是企业的信息中心,记录着企业的各类业务数据。ERP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将企业原来的数据录入数据库作为初始数据,会计人员不仅需要配合完成财务部门的实施,也需要配合完成其他业务部门业务的实施。还有BPR、ERP的安装、也都需要会计人员的积极配合。积极配合,有助于系统实施的成功,不积极参与,那或许这个系统也将与以往一样仅仅是个账务系统。

3.3.2ERP软件的选型问题

由于ERP比较庞大、设计复杂,如果采用自制的方法,企业一般无力进行开发,即使可以开发成功,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无法配合企业管理的需要,所以大多数企业在实施ERP时都选择了通用商品化ERP软件。对于ERP软件的选型,ERP厂商与企业是信息不对称的。虽然企业在实施前要对ERP软件进行考察,参照相关软件、相关企业以及询问相关咨询公司,并且ERP厂商需要对自己的软件进行现场演示,但ERP是一个相当庞大的软件系统,对于企业来讲,就是一个黑盒子,通过演示、咨询、相关比较未必能充分了解该软件是否适合本企业。并且对于通用商品化软件,为尽量保持其通用性,厂商设计开发式使尽量采用通用的业务处理模式,对于本企业的特点不可能完全适应获知需要二次开发。ERP选型失误,先天不足,以后的实施很难不出问题。

3.3.3新旧系统切换问题

ERP中会计模块的实施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原有数据向新系统的转移,由于ERP的集成性,新系统与旧系统有许多不同之处,例如原始数据的收集方式、凭证的处理方式等等,由于新管理思想的引入,业务工作比以前更加规范了,核算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然而,与新系统相比,旧系统相对而言不如新系统规范及原始数据的收集方式、处理方式的不同,所以新旧系统切换特别是数据初始化的工作很容易出现问题,许多新系统需要的初始化数据在旧系统中并没有涉及,或者有,但并不符合新系统的要求,有许多数据在ERP下整个系统中是统一编号的,但由于原系统可能多系统并存,相同的实物在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标识。新旧系统切换中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ERP系统的成功实施。

4对于目前ERP下会计信息系统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

4.1对于会计理论的限制,引入事项法

要想让会计理论与信息时代相适应,最彻底的方法当然是彻底改革会计理论,使之适应信息时代,但这在现实中是明显不行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中间应当有一个过渡的过程。在尽量不抵触现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对现有会计处理方式进行改进。

1969年,索特在《AccountingReview》上发表了“AnEventsApproachtoBasicAccountingTheory”,提出了事项法(EventsApproach)的概念。事项法认为财务会计的主要任务是向信息使用者报告企业具体经济事项,让信息使用者选择于自己有用的信息,而无需编制会计报表。与传统会计相比,事项法注重的是数据,即经济事项的各个属性,而传统会计各项业务的最终目标是生成会计报表;传统会计一切以货币计量,事项法下同一经济事项可以有多个计量属性,以适应不同信息需求者的要求。事项法的特点:

全息数据。传统会计所记录的信息都是企业业务数据中经过提取的部分,仅仅包含了财务信息,去掉了其他部分,信息的确认和计量都以货币来表示。事项法的信息记录不然,事项法下记录的数据都是最原始的,确认计量手段多样化。当信息需求者需要信息时,根据需求者的分析模型将原始数据转换成所需要的形式。这样,报表便可以因需而生,需要什么报表时可以通过模型将数据库中的数据转换成需要的形式。从这个角度说,传统会计的处理方式便可以看成是一种分析模型,用以将原始数据转换成三张报表。

整体设计。事项法的立足点是整个企业。要记录全息数据,必须从整个企业的角度记录,而不能仅仅从财务部门的角度记录。

实时处理。事项法下平时的工作仅仅是记录事件,将其录入数据库中,当需要报表时在数据库中读取原始数据,通过模型将其转变成所需报表的形式。

事件驱动系统的结构如图4-1所示。

图4-1事项驱动系统的结构

REA模型是设计基于事项法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一种设计模型,该模型将企业中应当记入数据库的数据分成资源(Resource)、事件(Events)、相关人员(Agent)三类,故而称为REA模型。在设计会计信息系统时,REA模型并非立足于会计部门,而是整个企业。在资源、事件、人员三者中,核心是事件,系统的设计围绕着事件而展开。事件指企业中各种各样的业务活动;资源是指企业当中能带来经济价值的各种东西;相关人员即参与到事件当中的人。以销售为例,在销售的过程中,接受定单、商品出库、装运商品、收款等属于事件,在发货事件中的相关人员是销售员、客户,相关的资源为现金、库存产品。事项法本是不统驭传统会计的一种方法,然而由于传统会计也可以看成事项法下的一个视图,可用事项法来进行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

在事项法下,平时记录的是各个业务部门的原始数据,会计信息是在需要时根据预先设好的模型动态生成的。原始数据的计量手段不仅仅是货币计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会计单一货币计量的不足;会计报告在事项法下实时动态生成的这样就提高了会计的实时性;各种报告仅仅是预先设计的模型下的视图,所以,事项法下可以产生各种所需要的报表,而不仅仅限于传统会计上的三张报表。

由此可见,事项法有许多与ERP相似之处,将两者结合将不是一件难事,并且可以很大的改善传统会计理论在计算机处理方面的不足。

4.2对于修改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议

4.2.1彻底修改《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

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应彻底修订。修订内容包括以下内容:

对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在现行的有关规定中各省市的规定不完全一致,这给县属企业分布在不同省份但使用统一软件的企业集团带来麻烦。考虑到这类企业集团会越来越多的情况,管理办法应对替代手工机长的管理办法和相关手续作统一规定。

管理办法应对企业使用计算机系统处理企业会计核算业务应建立的管理制度及其制定原则作出规定。

4.2.2尽快制定《计算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规范》

由于手工会计工作的处理方法与计算机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分别制定规范手工会计核算业务和规范计算机核算业务的基本功能规范。目前执行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作为对手工会计核算业务的规范,另行制定《计算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规范》用来规范计算机会计核算业务。

规范的制定应充分考虑ERP等集成系统的特点及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应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会计核算部分具有的功能制定原则性的规定:如软件数据处理的正确性、输出的会计资料应满足的条件、系统应具有的内部控制要求以及为审计需要应具备的要求。

该规范在对各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会计模块基本功能、工作规范作的同时,应重点规定应达到的目的,对具体的实现方法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规范普遍使用,并保持规范的稳定性。并且,《计算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规范》中应对会计核算部分不允许具有的非法功能作出明确规定。

4.3ERP下会计信息系统实施的建议

ERP的实施是一个很大的工作,涉及到实施组织的建立规划、实施计划的安排、员工培训、资金的合理运用等等,本文仅就与会计模块的实施关系密切的部分提出自己的建议,分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来谈。

4.3.1实施前的建议

ERP系统选型:会计系统的选型一是应当注意是否与本企业的会计处理方式、处理特点相适应,特别是在实施国外的软件产品时,更应当注意是否与本国的会计制度相适应。而是应当注意软件是否与本企业的业务处理方式相适应,例如ERP软件中的成本核算、存货管理方式是否与本企业相适应。

BPR:即业务流程重组,改造企业现在的管理方式、业务流程以适应未来的ERP系统。企业原先不论一直是手工环境还是已经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应该说企业的业务流程与ERP下的都有一些不同。在实施ERP之前就应当尽量改进现有的业务流程与管理方式使之尽量能与ERP下的相适应。对于会计部门来说,ERP下有许多会计的功能被挪到了其他部门,不再由会计人员处理,例如许多业绩分析、成本管理的功能被放到了业务处理模块;有一些以前十分重要的工作ERP之后不再重要了,例如记账;有许多功能又被增加进来,例如许多管理会计的内容及财务管理等以前较少涉及的工作重要了起来。要适应这种变化在实施ERP的时候再处理是来不及的,需要在实施前就准备好。

员工培训:应当让员工对ERP软件的原理、将要实施系统的使用、未来员工的职责、角色的变化有充分的了解与准备。

4.3.2实施中的建议

新旧系统的切换:企业中到部分的数据都在会计部门记录,所以会计人员在系统切换中担当了重要角色。ERP中会计信息系统实施的重点是由原来的系统切换到ERP系统,亦即系统初始化的工作。初始化,意味着在企业中每一个实物将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标识,例如原材料甲在生产部门ID是002,那在会计部门也应是002。并且数据必须正确的结转到新系统中,如果原先的数据就是错误的,ERP软件做得再好,相关处理结果也是错的。所以应当对数据初始化的工作给予相当的重视。要想做好数据初始化,必须先搞好BPR。BPR不仅仅是部门的重组、优化流程以适应ERP的实施,也应当在BPR的过程中逐步使部门之间的数据处理走向规范统一,以适应ERP中的资源调配。例如BPR过程中统一企业实物的标识、杜绝会计业务的不规范处理等。

4.3.3实施后的建议

新系统直接运行还是新旧并行:新旧系统并行是目前企业常用的做法,这样可以测试新系统的可靠性,由于新系统模块之间是连贯衔接的,不同于以往部门分散,对新系统适应要有一段时间,新旧并行比较稳妥,然而新旧系统并行未必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并行来测试新系统,对于ERP这样规模的软件,代价无疑是昂贵的,同样性质的业务要重复输入无数遍,最后查出的差异往往是输入上的错误;系统并行的工作量无疑是巨大的,再加上人们天生对新事物的抵制心理,对于新系统的实施很不利;对于新旧两套有不同流程、不同理念的系统,并行的对账难度也是很大的如果是以旧系统为准,那让新系统去迁就旧系统本身就不大对。很难说哪种方法更好,应当依实际而定。

结论

ERP是现在最为流行业管理系统,也体现了现在最先进的管理思想,ERP系统在我国的实施也已经过了炒作、恶性竞争的阶段,各个厂家都成熟了许多。作为ERP中的核心环节对于它进行单独的研究是有其必要性的。

本文对ERP中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特点、作用,设计方式,并且通过与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比较,分析了ERP中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优点。虽然相较于传统会计系统,ERP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不可否认其从会计理论、相关政策法规到实际企业的具体实施都存在许多问题。

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会计;会计信息及系统

一、引言

目前,许多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逐渐关注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并开始与相关的供应商、销售商、用户建立起相互协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全球制造、虚拟企业、横向联合、战略联盟、跨国企业经营等管理思想和组织形式也应运而生。可以说,企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制造是企业组织形式的一种发展趋势。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简称SCM)是顺应这种潮流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供应链上主要有五种“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工作流,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五种“流”与企业会计信息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会计信息的综合性、全面性和连续性特征,规定了它在各种“流”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果基于供应链思想的企业管理仍沿用传统的会计信息,它将呈现诸多方面的缺陷和不适。随着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日趋成熟,研究基于供应链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架构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二、供应链管理的兴起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国界化企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品种数飞速增长,客户需求越来越突出个性化,对交货期的要求和对产品、售后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需求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在这种严峻的竞争环境下,人们逐步认识到,仅仅靠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是难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的。因此,很多企业为了增强处理环境变化和由环境引起的需求不确定性的能力,开始寻求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并逐步与供应商、销售商和客户建立起相互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形成了一种适应时代潮流的新的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SCM)。

供应链是指一个企业与其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此向前直到最初的供应商。以及与其销售商、销售商的销售商,按此向后直到最终用户之间的关系网链。供应链管理是市场渠道各层次之间的一个连接,是控制供应链中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技术。供应链管理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强调供应链管理上各参与成员及其活动的整体集成,它把不同企业的目标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企业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管理的出发点是:通过协调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的关系,高效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控制供应链上的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工作流和信息流,既保持稳定灵活的供需关系,又从整体上加快产品的影响。正如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说;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三、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

虽然会计信息系统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逐步转变为面向跨企业的信息系统,但由于其自身固有的局限,使其不能真正支持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集成。其主要局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传统的劳动分工思想的信息处理流程

会计信息系统建立之初,完全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将会计信息系统分为多个子系统,如工资、制造、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各系统间的联系由最初的缺乏联系到系统地传递部分会计信息。但这仍然是简单模仿和照搬手工的流程,将一项项相对独立的工作搬到计算机中。虽然IT的应用已经提高了会计数据的处理速度和准确性。并将部分财务流程与业务处理流程相结合,使财务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但是财务会计的自动化仅仅是手工财务的翻版。各个核算系统仍是“孤岛”,缺乏会计信息传输的实时性、一致性和系统性。没有改变会计信息系统的本质。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由于企业的类型不同、行业位置不同,会计信息的标准也不同。并且,由于会计信息的秘密性。导致供应链下会计信息的标准不一致。各个企业的财务子系统与其他企业财务子系统之间存在结构和数据的不兼容。这些均影响了对供应链成员和整体的绩效衡量。

(二)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难以满足供应链管理战略决策的需要

目前,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部分。管理会计主要为内部管理提供服务和决策支持;财务会计按照通用会计准则为外部使用者提供支持。但是,管理会计不像财务会计那样有明确的规则和标准,信息范围大,需求种类多;财务会计的部分信息来自管理会计,部分来自业务数据。结果,同一经济业务相关数据被分别保存在财务人员和非财务人员手中,财务会计采集的数据是组织经济业务数据的一个子集。忽略了大量的管理会计信息和业务信息,这往往造成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会计信息的不一致,给管理决策带来很大困难。

供应链管理需要供应链上的物流和资金流的相互匹配,以便快速、准确和高效地进行决策。跨企业的数据和信息的集成范围更广、内容更多、难度更大,需要建立标准的多层数据结构,实现供应链上业务与信息的一体化,为供应链决策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决策支持。而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数据来源复杂,格式、内容不统一,在跨企业环境应用中更显得无力。

(三)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难以满足供应链上的计划、预算和控制

在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中。虽然原始凭证包含了经济业务活动的详细数据。但是经过记账凭证、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数据被一次次过滤、汇总,同时同一数据被多次重复存储,区别在于其汇总的程度不同。数据被汇总记入日记账或类账。难以反映经济业务的本来面目。

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计划和控制能力本身就很薄弱,应用于供应链环境之后,难以自动编制跨企业的计划、预算,不能从全局进行计划,编制方法比较落后,基本上只是各成员计划的汇总,供应链上的预算就更不用提了。因此,其事前预测和计划能力已不能满足跨企业的要求。

供应链管理涉及的企业很多。面向最终用户的需求并编制各自的计划。要保证其高效和正确运行,必须满足对供应链流程的实时监控,当出现异常情况时要能及时通知各个企业并反映异常情况所造成的影响,帮助企业及时调整计划和预算。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对供应链流程进行控制的能力要求了。四、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会计信息系统设想

为了实现价值管理的理念,支持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集成。笔者认为,一个高效和自适应的会计信息系统应该能够提供基于多目标成本的成本核算,如客户、产品、服务、过程或活动;更多地集中于供应链关键业务决策。包括采购、定价、投资、效率和生产率衡量、产品评估、新产品研发等。

为了实现这些功能,会计信息系统应包括四个主要特征:

(一)跨企业过程集成

会计信息系统不仅能够与企业内部的业务执行紧密结合,而且能够与企业外部进行信息交换和处理。例如,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采购订单直接进入供应商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得到处理,采购订单的确认、交货日期安排等信息能够直接返回本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并修改自己的运营计划和资源计划。供应链上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尽管物理上分布于不同的位置,但逻辑上已经构成了一个无缝链接的整体。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上的企业面向最终客户的需求,共同编制运营计划,可以有效地进行事前预测和计划。

(二)动态会计信息系统

激烈的竞争要求企业对自身和供应链流程进行持续改进。供应链的应用将使得企业间的过程发生改变。一些过程将会消失,并出现一些新的过程。因此,需要会计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和开放性,支持企业间的动态建模,灵活定义和维护业务流程、业务对象和软件组成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支持流程的持续改进。

(三)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OLAP技术DSS

早期的决策支持系统主要以模型系统为主体,通过定量分析进行辅助决策。经数据仓库和OLAP相结合建立的辅助决策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新形式。其中,数据仓库综合存储决策主题数据,OLAP进行多维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技术获取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中的知识,模型库组合多个模型进行辅助决策,专家系统利用知识推理进行定性分析。它们集成的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相互补充、相互信赖,发挥各自优势,可以有效地实现辅助决策。

(四)利用B/S结构,向ASP方向发展

以B/S结构的广泛应用为开端。传统的管理系统软件提供商不仅提供集成软件包,而且为客户提供集成、开放的E-Business平台,不断向ASP转变。企业集成应用软件为供应商、客户、运输商和管理人员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企业门户(EnterprisePorta1)。用户可以从单一的企业门户访问授权的信息,利用商业智能(BusinessIntelligent)工具来监督、分析、报告业务执行、计划和预算执行中心,实现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实时控制、计划和预算的编制,从而实现收入增加、成本降低的愿望。

五、结论

第3篇

关键词:会计 信息系统 审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会计处理系统在内的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事项都构建于信息系统之上,人们不仅需要对磁介质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也需要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各项流程所涉经济事项进行审计,审计工作因而扩大了其审计范围,从“观其会计”进步为“察其会计”,不再只从结果为出发点,而是提前到了过程伊始及过程进行之中,整个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运行的全过程都成为了审计的对象。它突破了传统的审计理论架构,对审计理论和实践都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由此可见,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重要性决定,完善其理论体系,制定执业标准和规范,增强实践操作性,应当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1]。

1、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产生的必然性

1.1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需要审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正向大型化、复杂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其处理过程就极为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处理的信息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其他环节处理的信息的可靠性,而这些信息对企业的经营可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作出评价,以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另外,信息系统在技术上客观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一方面,信息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导致一些技术的应用尚未到成熟阶段便遭淘汰,新技术往往被广泛使用。这无疑有利于提高信息系统的性能,但同时未到成熟阶段的新技术会给信息系统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另一方面,信息系统要进入运行阶段,要经过规划、设计、编程和测试阶段,任一阶段出现错误,都会导致下一阶段错误的出现,甚至会出现“积累放大”效应。尤其是信息系统中的软件系统,其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人的认识与客观实际始终存在着差距,无论采用何种开发方法和技术,都难免会出现错误。企业对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和信息系统在技术上客观存在的不稳定因素,推动了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和开发者对信息系统实施审计,以提高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减少信息系统的不稳定因素。

1.2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性需要审计

企业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改进经营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信息化实施后,能否带来预期效果,是企业管理者极为关心的问题。另外,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需要大量投资的工程。因此,企业的投资者肯定会关心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性,也就需要独立审计师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性作出客观的评价。

2、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胜任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人才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是会计、审计、信息系统、网络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的交叉学科。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要掌握财会、审计知识,又要掌握信息系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但我国现在还很缺乏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胜任的计算机审计人员。大部分审计人员并不熟悉计算机是如何进行经济与会计业务处理的,不知道计算机处理与网络技术的运用有什么风险、怎么样的控制才能有效降低这些风险,也不掌握如何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审计或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审计。计算机技术人员虽然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比较熟悉,但他们又不熟悉会计、审计知识,不知道要审什么、该怎样审。而开发实用性和通用性较强的审计软件所需要的高层次、高水平的人员也很缺乏。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我国计算机审计的发展。

2.2信息系统缺乏应有的审计接口

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要求计算机信息系统留有审计接口,以便通过接口取得被审系统的电子信息,进行有关的审计处理。虽然我国软件协会财务及管理软件分会曾对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提出了标准要求,但许多财务与管理软件都没有执行。我国现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大部分没有设置审计接口,有些系统的数据库还加了密,使审计软件无法访问系统的资料,电子资料的获取成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瓶颈。除已有的信息系统缺乏审计接口外,更令人忧虑的是,现在正在开发的电子政务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大部分也都没有考虑到审计接口这一要求。

3、对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发展的几点建议

3.1加大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

制约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发展的痼疾是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缺乏。信息系统与传统审计相比,在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风险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审计方法技巧。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既通晓经营管理核心要义,又具备全面的信息技术知识,并能为会计信息系统可靠性提供合理保证。会计人最好的策略是不断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和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价值。在人员培训上,要对短期培训和长期培养、面上的培训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职人员培训和未来人才培养进行统筹规划。对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重点可放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审计、系统的功能或应用程序审计、网络安全审计和审计软件的开发等方面。

3.2强制要求信息系统提供审计接口

我国许多会计信息系统没有审计接口,审计软件无法获取系统的电子资料。缺乏数据接口已成为我国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桎梏,解决审计接口问题刻不容缓。日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各行各业都在开发自己的信息系统,如果不及时提出并解决审计接口这一问题,势必影响今后我国会计信息审计的开展。尽管国务院办公厅的88号文已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对此文件的宣传不够,许多单位并不清楚有相应的要求。信息化管理部门与审计部门要加强宣传,让各单位明确凡涉及经济和会计业务处理的计算机系统,必须要为经济监督部门提供数据接口,以便于今后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的应用和审计信息化建设能顺利实施[2]。

3.3注重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与功能审计的研究,积极尝试网络审计

正如前面所述,我国审计机构目前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与功能的审计。其实,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是否正确首先确定于系统的功能,而系统的功能正确与否,又确定于系统的开发。在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条件下,审计人员无法再绕过计算机审计,必须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功能进行审计。我国审计机构应积极关注和组织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与功能审计的研究,包括其规范与指南、技术和方法、风险及防范等方面的研究,以准备积极开展这项审计,适应我国信息化的发展。

同时,随着网络审计的开展,审计证据与工作底稿将以电磁形式存储,审计信息也可以采用网上,无纸化审计将会出现。我国规划中的金审工程就是准备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能对财政、银行、税务、海关等部门和重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及相关电子数据进行密切跟踪,对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实施有效监督的信息化系统,逐步实现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动态审计和静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

4、结论

总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本质是会计学、审计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学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其目标是通过审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评价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监督服务,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第4篇

当前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开展:其一是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由于会计信息系统大幅提高了会计舞弊和会计信息差错识别的难度,因而从内部控制审计入手实施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就显得尤为必要。也就是说,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越是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就越能避免和降低企业会计信息差错和舞弊风险,因而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审计就成了目前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重要内容和前提保障。其二是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程序审计。其审计内容主要围绕软件的应用程序设计功能是否完善、标准是否可靠,是否具备必要的会计信息处理功能,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是否符合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会计政策,是否存在程序漏洞和程序错误,是否人为故意地留有后门程序等。应用程序的安全、可靠、高效同样影响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效能,因而也是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三是会计信息系统数据、信息、资料的审计。同传统审计内容类似,其途径是通过计算机对相关原始凭证、财务报表、会计账簿等进行审计,对信息资料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对数据采用动态分析和比率分析等方法,确保电子数据的真实、可靠、完整和有效。另外,还应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事前审计,即在信息系统开发之初就要求审计人员介入,跟踪前期的系统程序和硬件的设计、编写、建构、实施,跟踪系统实施过程中的运营、调试、维护、修正,以确保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符合财务和会计行业标准、符合公司会计政策和系统职能需求。

二、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发展现状简析

自20世纪末开始我国企业普遍实施会计信息化以来,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也应运而生,并在政府、企业及审计机构的组织实施下有效开展起来并取得了长足进步。具体表现在:其一,初步建立了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相关准则和规范,使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人员能够依据这些技术标准和准则更好地开展会计信息审计工作。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9年颁布的第一个信息系统审计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以及国务院办公厅2001年的《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都对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对象、方法、程序、内容和范围等进行了初步界定和规范,明确了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中审计人和被审计人的权责范围。2008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更是将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纳入到风险导向审计的现代审计范畴,使之更为完善、全面和高效。其二,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发挥了一定成效,推进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和企业信息化管理进程。信息化发展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现代化管理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化即包括会计信息化,鉴于此,我国审计体系也同样顺应时展潮流,针对会计信息化系统制订和实施了相适应的审计模式,有效履行了审计职能,推进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此同时,审计体系自身也开始了信息化变革之路,构建审计网络和审计信息平台,审计信息化软件也随之兴起并展现出高效能,极大地提升了审计效率。

三、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取得了一定成效,不仅促进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和企业信息化战略发展的步伐,也直接促进了审计体系自身的信息化发展。然而研究过程中也同样发现,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改进,具体如下。

(一)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法规制度不健全

先进水平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需要建立在健全的审计制度体系之上,使审计工作在制度保障之下规范、高效运行。然而我国在这一方面则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有关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相关制度法规十分零散,大多只针对某一方面做出具体规范,还没有统一的、完整的、具有体系性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制度可以指导和保障实践的有序、有效进行。例如,目前还有没统一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方法、技术、程序等都未能界定统一的实施规范。

(二)缺乏专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人才

会计信息系统对审计人员的审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人员能力不足、审计工作准备不充分都容易导致审计失败。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审计人员并不缺乏专业的审计知识,也有着丰富的审计经验,但对于会计信息化系统审计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普遍显得力有不足,信息技术水平和计算机技术水平不能满足信息系统审计的需要。

(三)信息化审计软件效能不足

应对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审计自身的信息化发展,目前开发了众多功能强大的审计软件应用于审计工作,提升了审计效率,确保了审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然而目前的审计软件其实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还不能满足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需求。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软件自身功能不足,无法满足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实际需求,软件只能实现一些简单的数据查询和计算功能,无法对复杂的企业会计数据信息进行更为专业的处理和分析。二是有的软件设计过于复杂,易用性较差。审计人员不易操作或者操作过程极为繁琐,影响审计效率。

(四)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存在缺陷影响审计效能

在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时,通行的做法是需要会计信息系统预留审计接口,审计人员通过接口对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查阅、调取、审核。我国颁布的会计信息系统审核相关规范也明确了会计信息系统中“应具备标准的数据接口”。然而在具体实践中,许多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并未留置接口,使得一些审计软件无法和被审计对象的会计信息系统对接,也有一些会计信息系统自身设置了复杂的权限验证、加密程序等,使审计软件无法获取需求数据,或加大数据获取难度,影响了审计时效,甚至使审计无法操作。另外,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设计缺陷还包括一些软件漏洞容易招致黑客攻击篡改、增删数据信息,或者软件故障频发导致数据损毁、灭失等,这在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工作中也较为常见,极大地影响了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实施。

四、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治理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审计机关、审计行业组织和企业共同努力,多管齐下,对症下药,在顺应社会经济信息化发展的前提下确保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职能高效履行。

(一)进一步健全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规范

尽管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相关规范体系,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或者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审计需求相比,仍显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健全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应基于以下原则:其一,与国际接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审计准则与国际接轨是必然要求,以确保审计结果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和空间发挥效用。其二,与国情相适。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相关规则和标准的设定要基于国情,立足实践,与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发展需求相适应。其三,关注细节。我国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相关规范仅仅就基本原则和审计内容、对象、范围等做了阐释,而缺乏审计具体流程和操作指南,还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需进一步完善。其四,前瞻性原则。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制定需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对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向和工作重点、难点做出预测和判断,在政策导向上予以规范和指引。

(二)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问题是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全球信息化发展迅猛,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如火如荼,日新月异,凸显了信息化人才不足带来的制约,需要相关审计机构、教育机构共同努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壮大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师人才队伍。首先,要细化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资格认证体系,打造阶梯式人才队伍,满足不同审计需求。其次,要挖掘现有资源潜力,加强现有审计人员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提升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能力。教育机构应将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人才培养纳入教育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专业人才。最后,成立专门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行业组织。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同传统审计有着极大不同,需要成立专门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行业协会,对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活动及审计人才队伍进行有效指导和管理,设立从业资格认证及审核机制,组织资格考试,提高会计信息系统审计队伍专业水平。

(三)提升专门审计软件的有效性

目前市场存在的审计软件还存在一定问题,还应持续创新、升级、强化软件功能,在保障能以技术手段确保审计数据信息高效、顺畅获取的同时,还应内置数据分析、识别和处理功能模块,降低审计工作量和难度,提高审计效率。就专业化发展而言,应由信息技术人员和审计人员共同合作开发专门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软件,代替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功能单一、稳定性差、操作复杂、标准不一的审计软件,使审计人员更加容易操作,使审计流程得以高效实施,同时降低工作难度和风险,以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能。开发设计应本着“实用性”、“易用性”、“安全性”和“高效性”原则,由审计人员负责确保软件的实用性和易用性,由信息技术人员负责确保软件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以提升专门审计软件的有效性。

(四)统一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软件技术规范

第5篇

会计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从其数据处理技术上看,会计信息系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手工会计信息系统阶段、机械会计信息系统阶段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阶段。伴随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会计的内部控制系统也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内部控制是一个组织为保护本组织财产的安全完整,确保会计及其他数据的正确可靠,保证既定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对组织内部的活动规定了一系列协调一致的方法、措施、手续,形成的一个紧密的控制机制。

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概述早在我国周朝就有了内部控制思想的萌芽,从“一毫财赋之出入,数人之耳目通焉”可以看出分权控制、交互考核的思想。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内部牵制

它是通过岗位的分离来实现各账目之间的相互核对。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国家和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都是运用内部牵制的原理来进行控制的。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内部控制的两分法。内部控制的第一次比较完善的定义是1949年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AICPA)提出的。

后来AICPA在的公告中将内部控制进一步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部分。其中会计控制主要与保护企业的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有关。管理控制主要与提高经营效率和促使企业有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有关。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内部控制结构。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术界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概念,是为取得企业既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包含三个要素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第四阶段是内部控制整体框架。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信息产业和高风险行业的发展,内部控制的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美国COSO委员会(专门从事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于1992年提出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提出了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等五个要素。可以看出整体框架论相对内部控制结构概念来说,有一些突破性;它突出了对内部控制过程的监督;在信息与沟通的范围和深度方面都得到了扩展;它增加了风险评估因素;非常强调各成份与企业的业务活动各个环节的融合。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及相应的内部控制特点通过以上我们简单了解到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过程

那么这个理论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又是如何反映和体现的呢?下面就以会计信息系统的三个发展阶段为主线,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手工会计信息系统阶段会计的工具从最早的“结绳记事”到唐末宋初发明的算盘,都需要手工操作。早期会计只是起到了记录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会计要记录的数据日益增多,会计又发挥了它的核算职能,会计数据所传达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就是一种以人工处理为主的数据处理系统。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阶段,财会人员使用纸、笔、算盘等工具,对会计数据进行记录、计算、分类、汇总,并编制会计报表。其数据处理速度慢,时效性差,查询检索不方便。在手工会计阶段,内部控制主要作用还只是内部牵制,主要体现在账簿控制和组织控制上。在组织控制方面,一般把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划分成一些职能组:材料组、出纳组、成本组、资金组、综合组等。他们之间通过信息资料的传送和交换建立联系,相互稽核牵制,彼此形成一个内部牵制网,使会计工作正常运转。如果出现问题,则可以通过各职能组的分工来追查责任人。与组织控制相配合的账簿控制体现在:会计数据存放在手工填制的凭证、账簿、报表中,分别由不同的人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填写和编制;会计主管和各职能组的负责人通过审查凭证、账簿和报表,通过分析账、证、表三者之间的勾稽关系,观察、了解经济业务的整个处理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二)机械会计信息系统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及其应用和发展,使会计受到重视,对会计数据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机械化核算也就代替了手工操作。财会人员借助穿孔机、卡片分类机、机械式计算机、机械制表机等机械设备实现会计信息的记录、计算、分类、汇总和编表工作。机械会计信息系统是利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机器设备完成数据的处理工作。原始数据的整理、分类、汇总、登记、排序、制表、检索等都是以机器为主,通过人的控制完成的。这种方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和准确性,但效率还很低,数据存储、检索还不方便。由于后来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我国几乎没有经历这一阶段,而是直接由手工处理进入电子计算机处理阶段。在机械会计阶段内部控制主要作用也是内部牵制。与手工下的组织控制和账簿控制相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阶段1946年,随着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及其随之而来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理所当然地取代了机械设备,逐步被广泛地应用于会计工作中,会计数据处理迈入了自动化阶段。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就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处理财会工作,完成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检索和报表等工作,并能根据有关信息对经济进行分析、预测,辅助人们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可以把会计信息系统的工作岗位划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一般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各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主要是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工作岗位,一般由以下人员组成: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凭证审核员、系统维护员和会计档案资料保管员等。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下内部控制的特点是手工内部控制和计算机内部控制两者的相结合。因此内部控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首先,内部控制的重点发生了转移,已经由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部门转移到了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手工会计中的那种账薄控制与组织控制相辅相成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电子数据处理的新特点,已经失去了职责分离,相互牵制的控制效果。已将手工会计对数据分散收集、分散处理、重复记录的操作方式,改变为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数据共享的操作方式。会计工作的组织已由“用户”、数据处理主管、系统开发、维护、以及计算机运作组共同完成。其次,控制的范围扩大了,对原来手工下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取舍、更改、转化和增加。出现了一些手工控制系统没有的内容。如对系统开发过程的控制,数据编码的控制以及对调用和修改程序的控制等。最后,控制方法的操作手段由人工控制转为人工控制和程序化控制相结合。增加了一些计算机程序化的控制。常用到的有:计算机硬件、软件控制,输入数据的机内检验等。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打破了手工会计和机械会计的原有格局,使传统的会计核算手段和处理程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变化带来了对内部控制问题新的思考。在手工会计中会计处理的结果是否真实、可靠,主要取决于会计人员自身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以及他们对有关法律、法规等财经规章制度的理解程度和在工作中贯彻执行的情况。而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会计处理结果是否真实、可靠,就不仅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等因素,而且还取决于会计数据处理过程所使用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是否正确可靠,操作运行以及处理流程是否符合要求。这就使得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下对内部控制的要求更加高了。

三、内部控制理论在会计信息系统应用中的不足目前内部控制的分类标准很多,采用较多的是依据控制对象的范围和环境将内部控制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类

第6篇

一、会计信息系统技术构架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在技术构架上,数据库服务、应用服务及客户端服务三方面,采用三层架构设计,可以提高效率与安全性、降低硬件投资成本。

通过三层结构服务器方案,保证的数据的安全,达到数据集中控制的目的。三层体系结构既减轻数据库服务器的连接开销,又将业务规则从客户端移到应用服务器达到安全高效的目的。

1、数据库服务

数据库服务是三层模式中的最底层,用来定义、维护、访问和更新数据并管理和满足应用服务对数据的请求。由一个或者多个数据库系统组成,其中可能包括由存储过程组成的和数据存取相关的逻辑模块。

数据库也是会计信息系统设计必不可少的,没有数据库的会计信息系统程序是不完整的程序。因为只有数据库才能大量、快速地处理各类信息,实现各种功能系统采用SQLServer做后台数据库。它是由微软Microsoft出品,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大型数据库系统。它具有独立于硬件平台、对称的多处理器结构、抢占式多任务管理、完善的安全系统和容错功能,并具有易于维护的特点。

2、应用服务

应用服务位于客户端和数据库服务之间,专门为实现企业的业务逻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层次,在这个层次封装了与系统关联的应用模型,并把用户指令和数据库代码分开。这个层次提供客户应用程序和数据服务之间的联系。主要功能是执行应用策略和封装应用模式.并将封装的模式呈现给客户应用程序。在三层B/S体系结构,它是在数据库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增加应用服务器。

Microsoft的分布式COM(DCOM)技术是将组建对象模型技术COM大大进行了扩展。是对在局域网、广域网甚至是Internet上计算机对象之间的通信提供了完全的支持。通过使用DCOM用户的应用程序就可以在任何网络位置上达到真正的分布性,从而满足客户应用的需要。

3、WEB客户端

客户端是为客户提供应用服务的图形界面,有助于用户理解和高效的定位应用服务。远程客户端和本地客户端通过浏览器提交用户请求,显示处理结果,通过显示界面进行数据的输出等操作

4、总体优势

总体上看,数据库服务器负责数据存储,客户端只管用户界面、递交服务请求,应用服务器负责业务处理,这种结构能更好地应用资源,减轻了客户端的负担,从而弥补了两层结构的不足。

二、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及安全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需要强大的数据库后台服务和完善的数据安全性,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加强系统的数据库安全性。

1、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

使用访问服务器对远程电算工作站进行加密身份验证、对数据采用密文传输方式可以为会计电算化数据提供全面的安全保障;内部局域网电算工作站对电算服务器的访问通过严格的身份验证体系加以管理。上述措施使得来自因特网和内部局域网的非法操作或入侵被访问服务器拒绝,从而无法连接电算服务器,并记录相关信息备查。这样可以完全隔离内部和外来的非法入侵并记录其入侵主机的IP地址、入侵时间、入侵频率等信息,同时系统在切断非法入侵通道时提供实时告警,提醒管理员及时采取措施。

2、全面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档案管理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处理业务时所产生的各种账簿、报表凭证均由专人管理,并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所有财务档案均做好防火、防潮、防尘、防盗等,特别是磁性存储介质要做好防磁。

3、安全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输入控制

审核人员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每笔业务进行合法性和准确性审核,从源头上防止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避免因错误舞弊导致连环性、重复性错误。采用编码制度,会计科目统一编码,不仅提高了录入的速度和准确性,而且规范了行业管理。设置逻辑控制、平衡校验控制、错误更正控制来完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查错、改错的功能。

第7篇

一.实验的必要性以及实验目的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经济的信息化关键是企业的信息化,而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90%的信息来源于企业的会计信息,企业的会计信息绝大多数是由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会计工作经历了从手工会计电算化再到会计信息化这一发展过程。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将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

此实验旨在通过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达到熟练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软件操作方法的试验目的。

二.各系统功能描述以及分工合作的情况

1.固定资产系统

(1)核算和监督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管理好固定资产卡片;

(2)核算固定资产折旧,汇总和分配折旧费用;

(3)分析固定资产利用效果;

(4)实现与相关系统的数据传递。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在完成固定资产核算后自动生成转账凭证,并传递到账务处理系统中。

2.出纳

出纳在整个系统看似微不足道,但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出纳主要负责现金日记账,出纳签字,银行对账单,ufo报表等。

3.总账系统

账务处理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完成账务处理工作的系统,无论是企业内部管理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还是企业外部有关决策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都必须由账务处理系统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加工处理后才能取得。

主要可以有以下用途:系统设置;凭证管理;出纳管理;帐表管理;期末处理。

4.应收应付系统

应收应付系统,主要是当企业发生购货与销货业务时,进行销售发票与购货发票的开出,与业务凭证的生成。以及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收回与冲销,票据贴现等业务的处理。

5.工资管理系统

(1)收集、记录和存储有关人员和工资数据;

(2)计算汇总工资、分摊工资费用、完成工资核算处理;

(3)生成工资发放表、处理银行工资业务;

(4)产生各种所需的工资报表并进行分析;

(5)实现与相关系统的数据传递。工资管理系统应在完成工资核算的账务处理后自动生成凭证,并把有关转账凭证数据传递到账务系统中,实现相关数据的自动传递。

三.实验的收获以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实验收获

1.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科目,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验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平台。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们增强了动手能力,对会计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会计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此实验是四个人分工合作,在此过程中大家团结协作,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二)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自己做单个实验的时候,除了工资系统出现了问题我们不能自己解决,其他都可以自己解决。但在做综合试验的时候,我们遇到的问题大部分自己解决不了。

我们总结了一下几点:

1.四个人对软件的不熟悉,造成我们的配合不是很默契,有时候我们感到很盲目,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

2.应收应付系统在做业务题时,有时候不知到在哪操作,结果反反复复,制了很多张单,造成很多麻烦。

3.就是根据所给资料录入公司相关数据,要注意的就是要保证数据录入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还有各项目的公式定义必须在完成了各项数据完整录入之后才能进行,不然会成灰色。

4.记账后发现有些凭证有问题,以至于无法结账,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5.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以至于实验为能按时完成,出纳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我们知道这是个人对软件的不熟练造成的,以后应该加强练习,争取能够熟练应用用友软件。

四.对软件运行环境及软件功能的改进建议

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关软件之中,用友可以算得上是比较普遍及通用的,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一些不太完美的地方:

用过用友的朋友都知道,安装用友先得安装数据库,接着安装u8,然后重启,才能安装成功。这其中就存在很大的不便之处,如果你电脑安装了还原功能,特别是网吧的电脑,就安装不上了,还得先卸载还原精灵,如果上次你安装过用友,卸载不完全,也会导致安装的不成功。

用友的卸载不管你在控制面板里面卸载还是用它自带的程序进行卸载都卸载不干净,这就导致下次的安装不成功,还有增加文件的堆积。不过可以在网上找到专门的卸载软件进行卸载

软件运行速度有点慢,而且容易出现异常任务,然后软件的序时性太强,这对业务出现错误时再进行修改造成很大的不便,希望以后能有所改善。

五.结束语

通过会计实验课的学习,我们全方位地了解了企业会计的工作程序及会计体系,将过去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进行了有机地结合,对我们所学的课本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8篇

一、基于会计制度的软件实现差异

行政事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下的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平衡等式、损益结转、年结和会计报表均有所差异,在会计软件的功能实现上也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如下。

(一)在会计要素方面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分类,是构筑会计报表的组件,通常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和费用组成,但在不同行业会计中其会计要素有所差异。如表1所示:

表1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适用会计要素差异表

在政府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展现上要体现各自的特点,分别按各自的名称进行处理和查询。

(二)在会计科目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财务核算对象有差异,在会计科目方面是不相同的。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例,实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变动主要有:1.在资产类增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会计总账科目(事业单位编号为103,行政单位编号为107),对财政授权支付、预算单位根据银行盖章的《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与分月用款计划核对后记账。2.资产类“银行存款”科目,核算内容改变为预算单位的自筹资金收入、以前年度结余和各项往来款项。3.在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收入”科目和行政单位“拨入经费”科目下,设置二级科目“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与此相应的会计分录和账务处理也不同。4.预算单位有些支出项目实行政府采购并需要单位自筹配套资金时,在“暂付款”(行政单位)及“其他应收款”(事业单位)的相应科目下设“政府采购款”明细科目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等。这些核算业务都与企业会计核算有较大区别,因此政府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需要分别提供相应的会计科目数据,满足政府会计核算和企业会计核算的管理需求。

(三)在会计平衡等式方面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会计核算对象的不同,会计平衡等式也出现了差异。如表2所示:

表2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适用会计等式差异表

因此,政府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在提供账证、账账等对账功能时,分别按不同的会计平衡等式计算。

(四)在损益结转方面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会计科目不同,相应的,在期间结转损益时,转出和转入科目也会不同。如,企业转入科目是本年利润,而事业单位会分别转入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因此政府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在提供损益结转功能时,分别结转到不同的会计科目,产生不同的损益结转凭证。

(五)在会计报表方面

不同行业会计中对会计报表的要求和内容也会有所不同。如,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实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有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规定,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提供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和收入支出明细表等。因此,需要政府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分别提供不同的会计报表模版和报表数据。

二、组成内容上的差异

(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相关的财务核算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向企业管理者提供会计和财务信息,进行辅助决策。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要处理的业务主要涉及:在企业发生销售、采购等业务后,对应收应付财务信息进行账务处理;在企业发放工资、固定资产变动、存货变动后进行账务处理;对成本费用进行核算分摊,对核算后的信息定期提供财务报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通过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流程,可以分析确定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总目标是:完成会计核算,提供企业管理和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这一总目标可以分解为如下分目标:

1.及时、准确、可靠地采集和录入各种凭证,完成各种账簿的登记工作。

2.及时、准确地完成各项业务核算工作。

3.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组织所需的财务信息,如各种会计报表、决算报表的编制、查询和分析工作。

在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际工作中,一般将各项财务业务工作分别设置相应的会计软件功能模块来完成,由此,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划分如图2所示:

(二)政府会计信息系统

在公共财政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与财政部门交互确定年度财政预算和按季度(或月)的用款计划,根据财政拨款收入凭证完成收入核算;根据直接支付凭证或授权支付凭证的回单,完成支出核算,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送预算执行报表和会计报告。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处理流程如图3所示:

基于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处理流程,可以分析确定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总目标是:完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供单位管理和决策所需的财务信息。这一总目标可以分解为如下分目标:

1.及时、可靠地完成资金支付申请和资金支付工作。

2.及时、正确地采集和录入各种会计凭证,完成各项会计核算工作。

3.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组织所需的财务信息,如各种会计报表、决算报表的编制、查询和分析工作。

在行政事业会计信息化的实际工作中,一般将各项财务业务工作分别设置相应的财务软件功能模块来完成。由此,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划分如图4所示:

三、发展趋势的差异

(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逐步发展到与企业内部供应链整合,最后成为一个整体的企业应用系统。在整合中涉及的业务部门有:生产管理部门、车间、计划、销售、供应、人事(工资)和财务等。通过整合实现财务信息采集的自动化,实现财务业务信息一体化,信息高度共享,实现基于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集中式管理。可以方便地监控各业务系统的资金使用情况以及时调控资金的投资方向。

随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逐步发展到与企业内部供应链系统的全面整合,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将逐步在工资核算、绩效考核等方面与人力资源系统整合,在经销商结算等方面逐步与企业外部供应链整合,从而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全面融入到企业ERP系统中。

(二)政府会计信息系统

随着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为代表的公共财政改革的进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重点从事后的会计核算发展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决算几大工作共同发展,实现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新型会计管理模式。财政信息化的发展将直接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集中管理。比较直接的应用模式是在财政部门建立数据服务器,各预算单位在进行财务处理时,直接登陆到财政局的数据服务器上,完成输入凭证、凭证审核、凭证记账、财务数据查询等工作。

第9篇

1.掌握会计信息系统中系统管理的相关内容,理解系统管理在整个系统中的重要性,理解操作员权限设置的重要意义。

2.掌握会计信息系统中基础档案设置的有关内容,理解基础档案设置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

3.掌握会计信息系统中总账子系统初始设置与日常业务处理的相关内容,理解初始设置的意义,熟悉具体内容和操作方法。

4.掌握工资子系统的相关内容,熟悉工资子系统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工资分摊及月末处理操作。

5.掌握固定资产管理子系统中的相关内容,熟悉固定资产管理子系统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及月末处理操作。

6.掌握总账子系统月末处理的相关内容,熟悉月末处理的各种操作,掌握银行对账、自动转账设置与生成、对账和月末结账的操作方法。

7.理解财务报表编制的原理及流程,掌握报表格式定义、公式定义的操作方法,掌握报表单元公式的设置方法,掌握报表数据处理、表页管理及图表功能等操作,掌握利用报表模板生成会计报表的方法。

8.通过综合实验,巩固单项实验中掌握的各模块操作技能并综合理解掌握,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综合实务操作能力。

二、实验内容

1.建立账套。

2.操作员及权限设置。 3.基础信息设置。

4.总账子系统、工资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初始化。

5.根据业务资料填制记账凭证(工资业务和固定资产业务分别在工资子系统和固定资产子系统处置后生成记账凭证向总账子系统传递)。

6.对填制和生成的凭证进行审核、记账。

7.账簿查询。

8.月末结账。

9. 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三、实验步骤

(一)建立账套及操作员权限设置 (二)基础信息设置 (三)总账系统基本设置 (四)总账系统日常业务处理 (五)工资管理 (六)固定资产管理 (七)月末对账与结账 (八)编制报表

编制资产负债表和编制利润表

四、实验结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