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7 11:16: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液化现象

2知道液化的方法

3知道液化放热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养成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努力分析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小学自然和初中地理都进行了水蒸气遇冷结成小水珠形成降雨的液化现象,以为本节的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吸引住学生的视线,也让他们不觉得神秘而产生亲近感.逐步知道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就是“液化”,以及原来降低温度可以液化.

本节主要介绍了液化的不同方法以及液化的条件和液化的放热现象.

本节的一个特点就是紧密得联系了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把课本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教法建议

本节知识因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本节的教学更多的是把以前的知识规范化,把生活中的现象、实例统一到理论上来.

教学可先把生活中的常见的、能见到的、具体液化实例列举出来,然后让学生去试着解释这些现象,追问他们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最后教师再总结、讲解.之后举一些生活中不常见的例子让学生解释,并试着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液化

课题

液化

教学目标

1.知道液化现象

2.知道液化的方法

3.知道液化放热

教学重点

1.液化的两种不同方法

2.液化放出热量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用液化理论解释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讲授、实验

教具

冰块、敞口易拉罐桶(装冰)、注射器、乙醚、塑料一次性打火机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汽化现象

三、液化的方法

1.降低温度气体液化

总结生活中的遇冷液化的实例

2.压缩体积气体液化

讲解这个方法,并说明一些气体液化的特殊性

四、液化放热

汽化和液化是两个相反过程,汽化时要吸热那么液化时要放热

五、小结

液化的概念、方法及放热情况

六、作业

P58—1、2

教师:

列举生活中常见现象,把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

听取讨论进程,不断修正学生讨论方向

演示注射管压缩液化乙醚

提问生活中被100℃的水蒸气烫伤往往伤得厉害的原因

教师纠正学生的不正确、不规范语言

学生:

小组讨论这些现象,得出发生的原因.并再举些生活中的例子

观察细节,并提问

讨论,并用解释

学生试着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调查舞台上“白气”的成因

【课题】舞台上“白气”的形成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调查舞台上“白气”的用途,形成;有条件可以体验舞台上演出的感觉。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第2篇

《挫而不折积极进取》教案

一、教材分析:

第九课“风雨中我在成长”以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在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过程中磨练坚强意志为主要目标。第二项目“挫而不折,积极进取”主要阐述要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学会战胜挫折的本领,引导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培养挫而不折的精神,从日常的生活小事做起,把自己磨炼成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二、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学生生活阅历浅,只看到挫折的消极作用,没有看到挫折对人格发展和智力开发的促进和激励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挫折,并掌握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这对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发展健康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战胜挫折的途径和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因为: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战胜挫折的基本方法,才会在遇到挫折时冷静分析,找到合适的对策去战胜挫折,并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经受磨练,走向成熟,成为生活的强者。否则,会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

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容应对挫折和逆境,勇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

能力目标:

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

认知目标:

知道战胜挫折、磨砺意志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活动引领法、自主感悟法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屏幕显示贝多芬画像---

师:刚才上课前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曲?

生: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师:对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不管是伟人还是普通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可能有的同学还沉浸在刚才美妙的音乐之中,可这美妙的音乐声背后隐藏着贝多芬多少的艰辛。26岁的贝多芬,遭受了双耳失聪的打击,恐惧、痛苦、忧伤和愤怒充满了贝多芬那年轻的心灵。在苦难中他悲观厌世甚至走到了自杀的边缘。但是,不甘就此退出乐坛的强烈信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贝多芬曾经说过一句话---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我希望在座的每位同学都能像贝多芬一样做生活的勇者、智者,都能在挫折中奋起。这就是本课第二项目所要讲述的问题。

出示第二个学习项目:“挫而不折,积极进取”

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板块:名人故事(媒体显示)

师:在上一节课我让大家从网络、报刊、书籍、等媒体收集名人战胜挫折的事例,同学们肯定收集了许多资料吧,下面请全班同学分组进行展示。

(学生分组展示)

师:同学们收集的还真不少,古今中外的名人战胜挫折的经历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它激励我们,要在挫折中奋起,做生活的强者。

老师也给同学们收集了两个典型事例: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图片,这是什么图?

多媒体出示女排夺冠图、比赛图

生:女排夺冠后庆贺胜利的场面

师:2003年11月15日中国女排以11战11胜的骄人战绩,重新夺回阔别了整整17年的世界桂冠,并在雅典奥运会上为中国赢得第31枚金牌。17年来中国女排经历了太多的风雨。

多媒体出示材料:

1、聚焦中国女排:

中国女排在1981至1986年夺得五连冠登上世界之颠后,就一直下滑且17年没有站起来。1988年汉城奥运会遭受重创,1994年巴西世界锦标赛上女排“历史性”获得第8名,跌落到了低谷.此后,郎平回国执教重新夺回的亚洲冠军及取得第七届世界杯比赛第三名,依然使中国女排无法问鼎悉尼奥运会。2002年世界杯锦标赛中国队未能把握最后夺冠机会.这个打击对和和年青的中国女排来说,确实过于沉重,精神上的溃败比分数上落后更刺痛人心。

和上任后就重提女排的“草棚精神”,坚持走女排“两严”和“三从一大”原则,“两严”即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三从一大”即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盛夏冒酷暑战高温,艰苦磨砥,挥洒汗水,……三年来队员训练得很苦,每次训练都是对自身极限的挑战,新一代中国女排终于以超人的毅力和卓越的奋斗夺得世界冠军。

大家谈

:

出示:1、中国女排在1981年至1986年夺得五连冠后遭遇了什么挫折?

2、为了冠军之梦,她们是怎么做的?

(学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

虽然通往冠军之路充满坎坷,但女排姑娘们仍然执着追求着自己的目标,她们卧薪尝胆17寒暑,以超人毅力和卓越的奋斗,终于夺回了冠军,登上世界巅峰。

多媒体出示和的照片:

师:同学们一定认识这个人吧。

生:中国女排的主教练和。

师:和为了中国女排的奋起付出太多了。

出示材料:和的材料:

和,21岁入国家女排当陪练,辅佐过五位主教练,经历了五连冠,与中国女排一起在低谷中卧薪尝胆十七载,每逢大赛对于和来说,既有汗水,又有泪水,还有血水,既要承受比赛压力,更要接受命运无情的摆布,家里连遭不幸————少年丧兄,中年丧妻,父亲病故,母亲瘫痪刻骨铭心的大悲大痛。(1991年12月回家探亲,归京时妻子哭着与其道别,一个月后却接到了妻子车祸死亡的消息。同年母亲患脑血栓至今还瘫痪在床;2000年父亲因脑溢血压住进病房,出征悉尼前,陈匆匆回到龙海在昏迷的父亲床头默默流泪。等他从悉尼回来,父亲已经离开了人世。)这一切对他打击太大了,但仍没动摇他深埋在心中的信念,那就是率领低谷中的中国女排东山再起,登上世界之巅峰。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中国女排十七年后重夺冠军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

(女排能在十七年之后夺回世界冠军,是和教练和女排队员们勇敢地面对挫折,顽强拼搏,艰苦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多年比赛训练积累的经验和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目标是分不开的)

出示:央视“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对和的推荐理由是:

他带领女排赢得了久违的胜利,而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一座阔别了十七年的奖杯,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面对人生不幸坎坷的生活态度融入到体育事业中,他不仅在教女排姑娘们怎样打球,更在引导女排如何面对人生荣辱,他使女排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体育的魅力,他使女排和他一样,无论面对成功还是失败总能面带微笑。这种微笑出自内心,也因此更加动人。

第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认识身边各种不同的诱惑,了解诱惑对生活的影响及其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初步认识并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辩证地看待身边的诱惑,积极地利用诱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自觉拒绝不良诱惑、正确把握诱惑、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愿望,追求科学、健康、充实的初中生活。

教学方法:

情景分析、小组讨论、启发式教学

设计思路:

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诱惑无处不在,初一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看待事物的角度、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都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身边诱惑的不良影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内容比较严肃,既体现了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又涉及到了法制教育,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引发学生的共鸣。

因此,本课的开头采用故事导入的形式,力图让学生在情景的体验中初步认识诱惑及其危害,领悟到学会拒绝身边诱惑的重要意义,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新授内容——身边的三大诱惑,重在帮助学生辨证地看待领奖台的诱惑、金钱的诱惑以及游戏机的诱惑,并懂得正确地把握诱惑、积极地利用诱惑。采用了启发思考、小组讨论、集体调查等形式,从学生身边事例的分析入手进行突破。结尾部分,在总结课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采用了互赠寄言、警句的方式,为学生走出课堂后,正确把握生活中的诱惑、拒绝不良诱惑营造一个相互提醒、共同进步的班级氛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潘多拉魔盒》的传说——禁受不住诱惑就有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

2、心理学家的试验——学会拒绝身边的诱惑是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

二、新授:

在你身边存在哪些诱惑?(学生列举)

1、领奖台的诱惑

——推动自己不断进步、积极向上的正面诱惑。

(1)小调查:看到别人取得成绩、获得荣誉,你有什么感受?

——我们都渴望取得成绩、获得荣誉,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现象,也是积极要求进步的表现。

(2)材料分析:

李明和张云两位同学跟大家一样也渴望拥有好成绩,受到老师、家长的奖励和同学的好评。

李明同学从此积极上进、刻苦学习。上课专心听、作业认真做,终于在最近的几次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张云同学在别人学习时想着办法影响他人,考试时经常乘老师不注意偷偷地翻书,在后来的几次考试中也取得了几次好成绩。

你怎么看待他们对待领奖台诱惑的不同表现?——他们都渴望成功和荣誉,是想上进的表现,但是成绩的获得必须通过正当途径和刻苦学习。

2、金钱的诱惑

(1)调查思考:

A、金钱对你来说有诱惑力吗?为什么?

B、金钱对你的父母、老师有诱惑吗?对一个国家来说呢?为什么?

C、金钱的诱惑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2)小组讨论:他们在对待金钱的诱惑上有哪些不同?

材料一:书本第83页上的王磊和宋昭诈骗低年级同学钱财挥霍享受、受到处罚的故事

材料二:练习册第75页上的比尔.盖茨靠努力和智慧创办微软、造福社会的资料

(获取金钱的途径(手段)、用途、带来的社会影响以及等待他们结果等方面均有不同)

——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金钱、国家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金钱。但要通过自己的合法劳动和正当途径来获得金钱,否则就要受到法律制裁;还要学会科学理财,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3、游戏机的诱惑

(1)小调查:

A有多少人打过游戏?

B游戏对你有吸引力吗?为什么?

C有多少人沉迷过游戏?

(2)学生分析调查结果

——游戏对中学生有着普遍的诱惑力,有部分同学因沉迷于其中,学习受到了过影响

(3)小组讨论:游戏的利与弊

——适当的、有节制的娱乐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利,但要坚决抵制沉迷于游戏的诱惑。

4、不良诱惑:黄赌毒与的诱惑

——法律上明令禁止,对未成年人危害极大的诱惑。

如何分辨不良诱惑以及不良诱惑到底有哪些危害,如何控制各种诱惑、适时拒绝诱惑下节课重点讨论。

三、课堂总结:

(1)小组讨论:我给的警言(寄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身边的诱惑有哪些新的认识?结合所学内容,你想对全班同学或你的朋友说点什么?

(2)互赠小组寄语

第4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一般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的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的能力;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实例,并整理归纳溶液在组成和性质上的特点;通过对溶液形成过程的学习,锻炼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验“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含义,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建议

做好实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现推荐几个实验的注意事项做一些说明,权作参考。

[实验1]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试管中的水适当多加一些,高锰酸钾固体取一个小颗粒,而不是若干碎屑。这样可以使高锰酸钾沉入水底是留下一道清晰的紫色线条,增加实验的视觉效果,同时便于进一步的观察它的扩散过程。

[实验2]将少量的碘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着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在上述实验中,两只试管里的水都是室温,水的质量也相同,但食盐全部溶解了,而碘却只有少部分溶解。这说明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中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这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本实验是为了揭示“物质的溶解性主要是物质自身性质决定的”这一原理。

任何两种气体都可以任意比例完全均匀地混合,但是对于水来说,并不是什么物质都可以溶在其中的。

[实验3]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与性质

硝酸银跟盐酸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物质,观察下面实验现象。

可见,如果分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的颗粒过大就会使形成的混合物混浊而不透明,一段时间后该固体物质就会从混合物中沉降出来。象这样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悬浊液是一种不稳定的混合物。

本实验应该是用较稀的溶液,所钾硝酸银也不能过多,若反应已开始就生成大量沉淀,就会对“悬浊液放置后会发生沉降”的现象产生干扰。

[实验4]液体物质的溶解

在一只大试管中加入2mL水,再用胶头滴管分5次加入酒精,每次加1滴管,边振荡边观察现象。多次加入的酒精均能与水完全互溶。进一步的实验还可以证明,酒精能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但是,并不是所有液体之间都能够互溶。

[实验5]植物油与水的混合

植物油不能跟水互溶,经振荡,油被“打散”,生成很小的液滴。它们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这种混合物液也是不稳定的。

乳浊液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很多液体农药是难溶于水的,农民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农药配成乳浊液后再进行喷洒,有效地保障了用药的均匀与适量。

[实验6]气体物质的溶解

将盛有氨气的试管浸入水中,在水中打开胶塞,观察现象。

本实验未采用“喷泉实验”,而设计了较为建议的做法。主要使是实验中的干扰因素尽量少,使学生集中观察按其的易溶性。同样原因,水中也不要加入指示剂。

[思考]在养鱼的水塘中央常用水泵不断将水喷向空中;家庭养鱼则不断向鱼缸中鼓入空气。这样做是为了向养鱼的水中补充氧气。请你说说这两种方法是如何达到补充氧气目的的。

建议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1.氢氧化钠溶解时的放热现象:向烧杯中加入20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下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后并再次测量并记录溶液的温度。

2.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的吸热现象

向烧杯中加入5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水的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硝酸铵晶体,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全部溶解,并及时测量和记录溶液的温度。

关于溶解的教学建议

1.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比较来讨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例如,学生对气体之间的相互混合具有较强的感性认识,而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扩散过程与气体间的混合是相似的,他们都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这会使学生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了解物质之间混合的过程特点,以次来理解环境污染及其治理,会得到向对统一的认识。当然应该注意,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有一个水合的过程,热效应液与此有关,但这里不必予以强调。

2.使学生了解不同物质(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可以使学生对溶解现象有一个较为开阔的视野。应该指出的时,固体的溶解是本章讨论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出来,做到,既有相对宽泛的背景,由有重点。在对学生的要求上也要分清主次,不要任以拔高。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溶质、溶剂之间关系,并学会简单计算。

2.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

难点:

1.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教学过程

[引言]当衣服上撒了香水就会满室飘香,打开一瓶白酒就会醇香四逸。这里的“飘”与“逸”实际上就是分子的扩散。经过一段时间,飘逸的分子最终会均匀地充满整个房间。这一过程无需外力的帮助就能自发地进行。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扩散与上面的过程类似,都是自发地进行的。

[板书]第一节溶液

一、物质的溶解

1.固体的溶解

[讲解]很多物质能够在水中溶解,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现象。现在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一过程,并注意最终形成的混合物的外观特点。

[实验1]高锰酸钾溶于水

图1高锰酸钾溶于水

[讲解]从实验中可以观察到,高锰酸钾在水中逐渐地溶解、扩散,最终所形成溶液的每个部分颜色都一样,说明高锰酸钾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2]将少量的碘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着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讲解]在上述实验中,两只试管里的水都是室温,水的质量也相同,但食盐全部溶解了,而碘却只有少部分溶解。这说明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中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这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讲解]任何两种气体都可以任意比例完全均匀地混合,但是对于水来说,并不是什么物质都可以溶在其中的。

[实验3]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与性质

[讲解]硝酸银跟盐酸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物质,观察下面实验现象:

第5篇

一、作文指导教案

《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及《会考纲要》对于中学生作文能力培养有明确要求: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具体来说,准确认识事物,抒写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有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能描写事物本真的本质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采用各种表达方式,富有创意地表达,做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形式优美,有艺术感染力。

要达到此写作目的,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写作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首先必须认真研读《课标》要求,系统理解课本体系,结合文本教学渗透作文训练。以文本教学为引导,以作文指导为重点,加强对学生作文“入格”训练。这就是说,学生要会作文、爱作文、善作文。必先进行“入格”训练,之后才能实现“出格”、“升格”的突破与飞跃。学生作文要“入格”,首先应有相应的作文理论为指导。因此,教师必须在研读《课标》和《会考纲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分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精心编制作文指导教学教案。

对于作文指导教案的备写,教师必须对整个作文教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教师的年龄、学历、学识、经历、阅历、兴趣、教学经验等都有所不同,很有必要加强语文备课组统一学习,统一认识,统一研究和统一备课的意识,大家对作文系统训练达成一个系列化训练共识,使学生作文训练在一个大环境、大系统中逐步提高,逐年提升。所以,学科组可针对《课标》的要求,分解作文训练的目标任务与要求。分解各个写作知识点到各年级各学期及各教学环节中分步落实,被分解的小知识点落实了,达成了,写作水平就会提高。

所以,语文教师要在学科组统一规范的大环境、大系统作文训练体系中,针对所任教年级的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目标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组织材料,编制符合自己教学实际的作文指导教案。

二、批阅记载教案

为了达到作文训练的目的,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写作就是一件乐事了,何愁作文水平不会提高呢?但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必须拥有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方法。

对于学生来讲,每次作文都是自己用“心”所写,都期望教师对其文章给予评价与指导,想听一听他在文中的精心设计与构思之笔会得到老师的什么评价。学生有此奢望,有此需求,教师为何不能给予?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放大镜”的眼光欣赏学生的作文。故而,教师在批阅作文时,应详细记录学生的作文情况,本着训练的目的,重点记录,重点讲析,尤其是对学生作文中的一词一句一段的“亮点”应一一指出,并予以肯定。不会题意的文章或“失格”作文,师生共同商讨、评点,并指导其改正。教师指导和评点学生作文,还可以把学生作文情况向前后延伸,由课堂向课外延伸。

三、作文讲评教案

教师往往重视学生作文的精批细改,而作文讲评教案一般只流于形式,或以批阅记载为讲评教案,或简单的通报谁优谁劣,或以表格填充相关内容(批阅情况)以备领导查阅,或干脆没有作文讲评教案……

当前,作文研究与改革的各种资料都明确了作文讲评的重要性,却极少设计如何讲评,如何设计作文讲评教案。目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文不得法,教师专业化水平又不高,信息沟通与交流又不快捷,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对语文教师作文讲评教案的规范与要求。

关于作文讲评教案,一方面是“讲”,另一方面是“评”。

“讲”,是教师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予以讲解,对共性的问题更应精心设计,举例分析。如对初三学生进行一次以“那一次我____”为题的作文训练,要求抒写真情,语言优美。学生作文前,教师已经对作文写作进行了指导,如果学生依旧不能使语言出彩、使语言优美,只能说明老师先前的作文技巧指导课设计不精。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宜重新思考和设计作文指导。如重新备写“如何使语言出彩”、“如何使用修辞”、“如何恰当选用句式”等作文专题,辅之以当堂练习――纠正写作中的不足,重新片段练习,重新作文。“讲”的重心就是学生为文的难点,也即学生作文中的共性问题,可从句、段、篇的练习中培养学生兴趣、思维和能力。

此外,“讲”还要讲析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平常性错误,如“错别字如何消灭”,“病句如何产生”,“怎样修改病句”,“标点如何恰当使用”等,这些不但要讲解分析,还要明确规范。

“评”则是按照预先的作文训练要求,对学生作文的评点和赏析。评点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先从作文的整体状况分析作文效果、“亮点”与“失误”,再从个体作文的情况归纳点评,如点评标题、构思、立意、结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连贯……点评时,针对每次作文的“亮点”,教师要大力渲染、鼓励、诱导。如针对用词“准确传神”进行集体点评,教师找出学生作文中使用准当的词句,借助板书或PPT课件向学生展示,有理有据,

赏析就是把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为范文让大家学习、交流,容许同学们各抒己见,重点是要对文章的“亮点”进行鉴赏与分析。同时,拿出失格作文,大家集体帮助修改,一方面让写作者本人认识不足,明确改正方法,另一方面还可提高学生相互间共同交流,提高修改作文水平的能力。

当然,作文训练仅到此为止,尚不完美,教师应鼓励学生写“文后反思”、“写作反思”、“改后反思”或“点评反思”等作文反思训练,组织学生写反思录,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再认识自己作文的优劣,并思考和制定今后作文训练采取的措施、方法、方向。

第6篇

1.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朗诵文言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重点:目标35

教学难点:目标4

预习指导:1.熟读课文,尽量背诵

2.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

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

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

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

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

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朗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朗读情况:

抽查三个朗读,后学生评价

2.教师作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

3.学生们自由高声诵读一次

4.抽查三个朗读,与刚才对比。

四、疏通字词句篇的意思

1.教师投影下列问题学生合作解决:

一词多义:

止同“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神情意暇甚想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方盖以诱敌

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向前狼不敢前

2.讲解词性活用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3.讲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

5.抽查四人分段译课文。学生评价后教师纠正。

五、大意理解:

请学生谈谈初学课文对狼的本性的认识和屠户的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六、练习背诵

分段,抓住屠户与狼斗争的过程由事情发展的先后结合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自己先背,教师再组织男女生分别背最后齐背。

七、教师小结:

1.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助词,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八、作业

A1.课后练。B.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本节的内容主要是疏通文意,进一步的理解留到下一课时.

狼(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理解刻划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

老师讲述另一则狼的故事,(见课后)让学生对比,创设情境。

教师过度:这则故事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狼具有相似处,狼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本性,这一节课我们将进行详细分析

三、分析课文

1.独立思考:按开端、发展、、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提问后交流评价归纳:

(l)开端:遇狼。(2)发展:俱狼、御狼。(3)和结局:杀狼。

2.独立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什么本性?

提问后归纳:

(1)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狠止而前狼又

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

以攻其后也。

3.讨论: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进行分析

交流后归纳:

(l)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

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2)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自由发言: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归纳: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5.片断写作练习:《狼》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100字左右,抽查三人)

要点: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四、作业

A1.课后练习第一、三题。2.预习短文两则

B3.默写课文

第7篇

【2019年初中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一】班会主题:假期安全教育

班会时间: 年 月

班会地点:教室

活动目的:

1、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学习安全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掌握一些自救自护的本领;珍惜生命,健康成长。

活动过程:

一年一度的**节已来临,为让全体学生都能过一个安全有意义的假期,彻底杜绝在国庆期间学生一切非正常事故的发生,下面强调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交通安全:

1、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在公路上跑闹、玩耍。

2、横穿公路要走斑马线、人行道等,不得随意横穿。

3、严禁在公路上骑自行车。

4、遵守公共秩序,排队等车,车未停稳不得靠近车辆,上下车时不拥挤。

5、文明乘车,乘车时要系好安全带或抓牢扶手。不坐破旧车辆。

二、防溺水、用电、防火安全

1、不要到河边、水库、池塘、水井等危险的地方玩耍、洗澡。遇到溺水者要呼救,不可亲自去救人。

2、要在家长的指导下逐步学会使用家用电器。

3、不要乱动、乱接电线、灯头、插座等。

4、不要在标有“高压危险”的地方玩耍。

5、不准玩火,不得携带火种,发现火灾不得逞能上前扑火,要及时报告大人或报警。

6、小心、安全使用煤气、液化气灶具等。

三、饮食安全

1、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2、购买有包装的食品时,要看清商标、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三无”食品、过期食品一定不要购买食用。

3、生吃瓜果要注意洗干净后才可食用,不吃腐烂、变质的瓜果。严禁吸烟、喝酒。

4、不暴饮暴食,防止消化不良。

四、其他方面的安全

1、不要轻信陌生人,陌生人敲门不要开防盗门。

2、外出旅游或走亲访友,万一迷路不要惊慌,要呆在原地等候父母回找或及时拨打110,请求警察叔叔的帮助。

3、观看比赛、演出或电影时,排队入场,对号入座,做文明观众。比赛或演出结束时,等大多数人走后再随队而出,不可在退场高峰时向外拥挤。

4、睡觉前要检查煤气阀门是否关好,防止煤气中毒。

5、不得玩易燃易爆物品和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

6、不偷不抢,不拉帮结伙,打架斗殴。假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7、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遇到敲诈勒索、拦路抢劫及时告诉父母或打电话报警。不接受陌生人不被陌生人的甜言蜜语所迷惑,防止被拐骗、拐卖。

五、积极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认真完成作业。

寒假时间,希望同学们在休息好的同时,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并按时完成暑假作业。

总之,只要我们处处小心,注意安全,掌握自救、自护的知识,锻炼自己自护自救的能力,机智勇敢的处理遇到的各种异常的情况或危险,就能健康地成长。

【2019年初中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二】教学目的:

“安全第一”、“安全无小事”,为了使学生能过上一个平安、快乐的学园生活,围绕“道路交通安全”、“溺水安全“、“家庭防火”、“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外出旅游”等易发的安全问题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学会一些自救的方法,让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能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好!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爱学习、爱劳动,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我们在党的温暖的阳光下成长,在老师的悉心哺育下一天天成熟。我们是肩负重任、跨世纪的新苗。所以要“时时处处注意安全”可是,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无端横祸向我们飞来的噩耗;看到一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灾难在我们身边发生。请听故事《踢球》

老师小结:是啊!这多危险啊!为了小小的足球,送上一条腿,落个终身遗憾,真可惜!交通安全,我们可得随时注意。

二、放假了,我们应该怎样注意安全呢?

(一)用电安全

学生说说家里有哪些电器?(引起学生兴趣,因他们较熟识。)

第8篇

物质不但可以发生固态、液态间的相互转化,液态、气态间的相互转化,还可以发生固态、气态间的相互转化。总之一切物质都可发生状态变化。

二、复习过程

(5).升华:

升华现象:

①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

升华吸热: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热)

(6).凝华:

凝华现象:

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凝华放热:略

附录:①电冰箱原理:利用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②南极地区以冰雪为水源。先将冰雪放入壶中加热熔化成水,至水沸腾,可看到

汽化出的水蒸气在壶嘴上方液化成雾状小水珠,俗称“白气”。

③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钨丝受热,发生升华现象,由固态变为气态;钨丝冷却,钨蒸气又在灯泡内壁上凝华。

④干冰“人工降雨”:干冰进入云层升华成气体,从周围吸收大量热量,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高空水蒸气凝华成小冰粒。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熔化成雨滴落到地面上。

例题1[2006潍坊]在北方的冬季,下列几种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室外冻冰的衣服会变干B.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C.正在跑步的人,口中呼出“白气”D.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例题2[2006菏泽]下列对自然现象成因的解释错误的是()

A.早春黄河中渐渐消融的冰凌——熔化

B.夏天的清晨草坪上附着的露水——液化

C.深秋的霜冻——凝华

D.冬天空中飘落的雪花——凝

例题3[2006淮安]雨、露、霜、冰都是自然界中水的“化身”,其中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是()

A.雨B.露C.霜D.冰

三、堂上练习

(一)填空题

1.[2006重庆]夏天的早晨,室外的花草、树叶上常常有晶莹的小露珠,这是现象;寒冷的冬天,清晨起床时常常看到窗户上有一层白色的冰花,这是现象.

2.[2006深圳]今年入夏以来,深圳阴雨连绵,暴雨不断,降雨量同比明显上升。这是由于深圳处于__________气压控制之下;雨天室内墙壁常常“冒汗”,这属于物态变化中的_____________现象;降雨严重影响了荔枝树花的______________,降低了结果率,造成深圳荔枝大幅减产。

(二)选择题

1.[2006吉林]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人工降雨中利用干冰升华吸热.

B.冬天早晨常常下霜,是凝华现象

C.饮料中的冰块体积减小是熔化现象

D.夏天打开冰棍的包装纸,有“白气”生成,是汽化现象

2.用久了的白炽灯炮会发黑是因为()

(A)钨丝升华,灯丝变细(B)钨升华后,在灯内凝华

(C)钨丝蒸发,在灯内凝华(D)钨的凝固

3.[2006天津]下列物态变化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冬天,树木及地面上结霜是凝固现象

B.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冬天,晾在室外结成冰的衣服会直接变干,是蒸发现象

D.冬天,晾在室外结成冰的衣服会直接变干,是升华现象

第9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析闰土,杨二嫂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二十年前少年闰土的形象,本节课我们将见到二十年后的闰土,在对闰土二十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及杨二嫂的变化的分析中,努力探究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及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预习:

(1)二十年前后故乡的景象有哪些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中,又重点以写谁为主?

2.分析中年闰土

(1)少年好友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肖像变化:

“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小毡帽”—“破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问:中年闰土的脸色为什么会变得“灰黄”?“很深的皱纹”和“松树皮似的手”说明了什么?

(明确: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松树皮”似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结果。)

问:59节中“终于”一词,体现了闰土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明确:重逢的喜悦—想要叙旧、畅谈—想到自己的现状、凄凉—自卑自贱—终于恭敬地称“我”老爷。

称呼的变化:

问:“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闰土心目中两人之间的什么变化?

明确:身份、地位的变化。

问:“厚障壁”比喻什么?

明确: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语言变化

问:中年闰土的话中也有许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明确:显示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表现了他的迟钝麻木。

神态变化

问:神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怕羞”“高兴”天真活泼—“欢喜”“凄凉”“像石像”“像木偶人”。

问:“石像”这个比喻说明闰土的精神状态起了什么变化?

明确:由于饱受生活的折磨,已经变得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

问: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用文中话回答,并理解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确:“多子……木偶人。”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的不彻底性。

问: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明确:把未来寄托神佛。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说明了他的麻木迟钝。说明了闰土是旧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2)小结: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3.分析杨二嫂形象:

(1)杨二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今日肖像:凸颧骨、薄嘴唇、圆规—体现性格波悍、放肆、尖刻

语言、行动:尖叫,两手搭在髀间、贵人眼高—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

讨东西、造谣,“塞手套”—体现性格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

昔日“豆腐西施”,终日坐着—体现性格安分守己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

(2)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一,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扬二嫂的善良、朴实。

作用二,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

广度和深度。

4.见到故乡的景和人发生如此变化后,“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由下文“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可见“我”对故乡巨变成如今的样子是十分失望的。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闰土是解放前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他身上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美德—勤劳、善良、忠厚,但因长期遭受经济的压迫和思想上的愚弄,他被那个社会折磨得像个木偶人。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读到作者对老一代农民不幸命运的深切关心和同情。杨二嫂是一个城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是一个既遭受压迫、侮辱,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从她身上,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她的种种恶习是持否定态度的。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