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6: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育教学案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近来学校要求我们教师能根据黄海潮的要求写教育教学案例,尤其是有效提问与有效教学案例。看了部分教师的教学案例之后,发现有一些案例的写作方法还没有掌握,有必要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问题:
较多教师的教学案例就是教案加分析。
什么是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应该是教学中的一个个案。是对单一的,典型的对象进行非完全的解剖分析。
特性是什么?
教学案例的第一个特性是具有典型性,是对个别的教学情节或者教学的事件或者教学的行为的剖析,需要剖析教师,剖析学生,剖析环境,剖析方法,剖析问题,剖析行为,剖析理念,剖析影响。是解剖“麻雀”式的,因为案例虽小,但也五脏俱全,案例就是这样。
教学案例的第二个特性是分析性。分析与反思有相同点但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需要进行理性思考,不同点是反思的角度常常单一化,甚至狭隘化,而分析要求将典型性的特性进行相对全面的分析。
第三点,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所谓真实,就是教学案例不是假想,不是预设,而是教学行为的真实再现,可以是实录,可以是回忆,但不能假设。既然是真实的,所以教学案例是优缺点的共同体,不一定是一堂有效教学的成功案例。尤其是有成功又有失败的案例,分析的可能性才更强。所以,案例的基本特性是以事实说话。
第四点,教学案例具有深入性。教学研究需要能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样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我在暑期培训讲座中提出的由“想”到“法”的过程,我认为就是案例的深入性过程。对自己的一个案例能深入地去“想”,在“想”之后产生了“法”,这样就能真切的进行分析。
第五点,教学案例具有多样性。所谓的多样性,一是分析的多样性,二是形式的多样性。分析的多样性,是指教学对象和被教育对象的不同,所以,案例的分析是多样的。形式的多样性,是我认为怎样写的关键。
怎么写?
一,叙事追踪法
叙事是这类案例的基本行文格式,追踪是案例叙事的一个过程性,资料性的再现。对一个学生,一种课型,一种文体,一种学法进行系列追踪。假期中在培训中听到的李迪就是这样的成功者。
二,课题研究法
确立研究的课题,在课题的统一引领下进行案例的筛选,然后进行综合的分析。有效提问中可以对课堂问题的确立数量进行研究,可以对问题的提出方式进行研究,可以对问题的呈现方式进行研究,可以对主次问题进行研究。 三,夹叙夹议法
案例分析在课堂案例的叙事过程中及时地进行插入性反思分析,一边叙述案例,一边进行理性分析。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在课堂实录性案例中。
四,实录反思法
首先进行教学案例实录,在实录过程的最后进行理性反思。注意,不能变成教案加反思这样的形式。应该是课堂教学案例实录,然后进行教学案例的反思。 五,问题引入法
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思维的基本模式来进行写作。在教学中发现了学生思维的迟缓或者思维注意力的涣散等为问题,然后再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的探索,最后寻找出有效提问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案例;有益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25-02
一、教育案例概说
1、教育案例研究法概念
具体地说,教育案例研究法,一般选定典型的个人、教育事件、教育机构或团体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过程为研究内容,搜集大量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依次提出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完善研究对象发展的方法。
2、教育案例的价值
(1)教育案例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对不可预期的教育事件的一种把握方式,对特定的、典型的教育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式。
(2)教育案例知识是教育知识结构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有学者(Shulman,1990)提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由三类知识构成:①原理规则知识;②专业的案例知识;③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教师的知识分类将教育教学案例纳入了教师的知识系统。
(3)教育案例是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也是教育理论的“故乡”。
3、案例研究的一般程序案例有大有小
有的以一个人、一件事、一堂课,甚至一道题为对象,有的以一个国家、地区为研究范围,但都是围绕一个具体的对象展开。案例研究的方法丰富多样,如观察、访谈、测量、调查、统计等,要有利于收集和分析个案资料。
案例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程度的灵活性,并不存在标准的统一的报告格式,哪怕只是一孔之见,或仅是特殊问题或现象的研究,它依然可以唤起读者的思考,让读者品味。
二、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研究
1、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数学素质教育在发展学生的智能、审美及个性品质方面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学生通过对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个性与共性、理论与应用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数学的历史观、辩证观和价值观。
2、例研究对数学素质教育案例开发的启示
(1)数学案例研究是案例法实施和成功的最佳切入点:在我国,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中还只是刚刚开始受到注意。教学三境界:传授知识一培养能力一优化素质,数学教学都是齐备的。数学是思维科学,也是应用科学,存在广泛的实践,然而现在都没有产生大量能为教师教学所用的教学案例,数学学科为教学案例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材料,一线教学有着丰富的素材和内容,亟待数学教师去开发。
(2)数学教育情境是案例开发的保障:教育案例是对数学实践中的问题的描述,与实践的联系是案例之所以对教育起作用的核心所在,也是案例的价值所在。广大一线数学教师是案例开发的重要主体。研究表明,由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所写的案例比起由研究者开发的案例,更加能引起读者的认同感。教师对自身实践活动的反恩,对自身实践活动不同角度的审视和反思自己的经历,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案例。数学广泛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教师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3)案例开发应当与教育目的匹配:数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促进问题解决和能力的发展。数学教学内容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代数三大部分,涉及领域广阔,开发出的案例应与特定的教师教育目的相匹配。从而改进教学观念、方法、手段,更有效地完成教育目标,并可作为范例,至少在教师教育实践中有借鉴意义。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不可好高骛远,只要是有益的反思、总结、描述,只要是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和现象都将是一笔财富。
3、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研究是提升教师自己的最佳、最捷途径
21世纪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师的素质是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发展综合国力的关键。除了搞好教育教学之外,教育科研能力已被提上议事日程,教师要在教育科研中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科研意识强的学者型现代化教师。作为教育一线实践者――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要搞学科改革研究、理论研究等多是盲目摘抄或感到力不从心,很多教师对撰写论文、搞学科教学研究感到难以下手。数学教育案例研究提供了现实的捷径。起点低,人人都能参与;范围广,处处留心皆学问;小中见大,深刻反思有创新。数学教育教学案例研究会很快提升科研能力,它务实求新,可操作性强,更是科研入门的最佳选择。
4、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的方向
(1)数学教学的“建构学说”:1996年在西班牙举行的第8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 -8)把“建构学说”列为专题讨论题目之一,其基本精神是: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
(2)数学教学中创设“最近发展区”: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始终应当走在发展前面,指出:“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教学为发展开路。”为此,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他把心理机能的现有发展水平称作第一发展水平;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称作第二发展水平;两种水平的差异称“最近发展区”。根据这一理论,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为学生创设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并使之转化为现有水平是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环节。用此理论指导数学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及迁移发展的原有水平,把数学教材能动地进行深入分析和教法加工,创设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知识、能力逐步达到第二发展水平。
(3)数学教育教学创新行为:“创新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全面变革的主旋律。教育的目的最终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应积极探索中学数学教学中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的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创新教育行为。
(4)研究性学习:国家教育部最近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其中在课程设置中对研究性学习安排了288个课时,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数学新大纲专门制定了研究性学习选修内容,教师应积极投入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5)在课外活动中张扬学生个性:①培养竞赛尖子,探索个人个案;②开设“趣味数学”,探索数学文化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连接;③开设“数学史话”,探索德育渗透到中学数学教学的途径;④开设“数学与美”,探索美育渗透到中学数学教育的途径;⑤开设“数学与棋艺”,探索思维训练的共性。甚至群体参与,探索课本课程改革创新案例。
三、数学教育案例研究应注意几个问题
1、案例报告应区别于一般的工作总结、实验研究报告、故事或实录。除了以上归纳的价值和程序外,也融合了科学性、文学艺术性和可读性。
小叶,15岁,活泼好动,聪明漂亮,成绩良好,人见人爱,但上初二后,整个人都变了,除了上课无法专心听老师讲课外,还整天爱打扮,甚至天天跑别班,无心完成作业和功课,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面对这个小姑娘的变化,我很痛心,凭我的直觉,小姑娘早恋了,我该怎么帮她呢?
二、案例描述
半学期考试过后,质量分析课:找寻原因,寻找差距,并制定出转变方法。下课前,我说:“如果谁有什么困惑,并相信老师,欢迎在课后和老师谈谈。”
当天晚饭后,小姑娘来了。下面是小姑娘和我的一段对话:“谢谢你能相信老师,想和老师谈谈你的困惑吗?”“老师,我喜欢上了别班的一个男孩了。”“这说明你长大了,这是好事啊。”“可是,老师,我怕呀,我读书读不进去啊。”为了减轻她的心理负担,我说:“能和老师谈谈那个男孩有什么优点吗?”“他英俊高大,聪明,喜欢帮助别人。”“还有吗?”“还有,打球打得好。”“确实很好,怪不得你会喜欢他,老师也会喜欢这样的孩子。”“老师,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小姑娘笑了。“你喜欢那个优秀的男生,这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会喜欢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只是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你认为是这样的吗?”“是的。”“老师相信那个男孩也是喜欢你聪明、可爱、读书好,对吗?”“是的!”“那如果你无法静下心来学习,退步了,你肯定那个男孩还会喜欢你吗?”“不知道。”“你希望保持你在那个男孩心中的好印象吗?”“希望。”“那接下来知道该怎么做吗?”“知道了,谢谢老师。”面对小姑娘的背影,我如释重负。
这使我想起了前不久某职业技术学校出台了这样一条规定:“不准男女同学独处、交流,连开班会也要在指定的地点,男女分开坐,如果被怀疑两人拍拖,校方会给予记过处分或警告。”校方在男女生之间设立这道无形的“隔离墙”真的能避免和堵截早恋吗?
三、案例分析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青春期提前了,加上网络、影视和新闻媒体的影响,校园里的早恋已是不争的事实。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拿出起码的宽容来,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眼中钉”或“洪水猛兽”,而要看到这种感情的可贵和产生的某种必然性。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坦诚交流,并让家庭教育及时予以跟进配合,让青春期少男少女们明白爱的责任,引导他们以更为理性的态度看待男女间产生的纯真爱恋之情。这要比某些学校那种“严防死守”式的“隔离墙”政策有效得多。
1.外力的约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青春期的孩子自制力较差,应该有纪律的约束来引导帮助他们心理健康成长。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自觉地加强自身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培养,确立远大的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全身心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拼搏。要充分认识早恋的危害和后果,避免进入这一误区。一旦进入,就应当以坚强的意志力冲出来,越早越好。同时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持之以恒地学习的催化剂,能激起学生很强的求知欲,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在这一过程中,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2.适当的“内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常的人际交往意识
(1)异往不等于早恋。如果孩子和异往过于密切,影响了学习,首先不要慌,要和孩子及时沟通,但沟通的前提是支持孩子和异往,不能压制。告诉孩子那不过是青春期出现的情愫罢了,当前的任务是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做一个懂得关心他人的人,应该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学会为人处世、待人接物。
(2)早恋不是洪水猛兽。正处于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少男少女之间发生早恋,的确有不利的影响。但是粗暴地干涉和棒喝,以及在男女生之间设立无形的“隔离墙”,只会让学生在内心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使他们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来应付学校、老师和家长。
(3)大惊小怪不可取。青少年的求知欲是最强烈的,包括对异性的了解。不要把与异性的交流接触,都认为是不正当、不正常的,视为早恋而横加制止。我们都知道,“早恋”是不成熟的,往往不会有结果。要防止发生这类不利于学习的现象,我认为不能在少男少女之间人为设置“玻璃隔离墙”,而要做好引导,让少男少女们都能在阳光下进行正常地交流接触,不要像防贼似的防着他们的正常交流与接触,更不要把他们的交往都视为“早恋”而大惊小怪。
(4)做聪明的师长。当孩子主动告诉你他或她喜欢上一个人时,一定要沉住气,祝贺孩子长大了,然后提醒孩子,喜欢上一个人,应该是喜欢对方的优点,所以更应该是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把对对方的好感化为学习的动力。比起简单地说教和干涉,有个教育家讲过一个故事――在农村上初中的儿子兴冲冲地向父亲宣布:“爸爸,我爱上了一个女生,我将来要娶她。”父亲说:“她也爱你吗?”儿子得意地回答:“是的。”父亲说:“祝贺你成为一个有魅力的男子汉。但我必须提醒你――你将来若想在县里发展,你应该到县里再考虑这个问题;你将来若想在市里发展,应该到市里再考虑这个问题;你将来若想到外地发展,应该到外地再考虑这个问题。否则,会给双方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儿子想了想,说:“那我还是等等再说吧。”这位聪明的父亲,算是为人父母者的一个好榜样。希望我们也能学一学那位父亲,给孩子们提供参考意见,也给他们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
四、案例评价
【论文摘要】目前对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尚无清晰明确的定义和区分,不利于研究的开展和写作的规范。本文从目的意义、定义内涵、基本要素、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等方面,对近年来受到教育界推崇的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进行了较深入的辨析,对教师在撰写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教育研究者愈来愈强烈地认识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自然科学,那种满足于理论思辨,或以经典自然科学为标准的研究方法难于把握复杂的教育现象。在此背景下,质的研究方法逐渐在教育研究中得以提倡,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得到教育研究者的广泛认同,它的最大意义在于真正能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讨与挖掘那些很难用理论推导或实验数据来概括与抽象的内涵、意义与深层规律。它重视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与情感活动的研究,重视行动与反思,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主张“一例胜千言”,提供“样板”与“范例”,提倡移植与借鉴,强调理论要来自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与修正,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能够应用的理论才是有价值的。这也就是当前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越来越受到推崇的原因。
目前对于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没有十分严格的界定,大多数教师甚至教育技术工作者都不知道两者的准确定义和区别。笔者通过百度搜索检索到含“教育叙事”关键词的网页160,000条,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网页919,000条,以“教学案例+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网页16,900条;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从1979至2006年,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论文1940篇,以“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论文168篇。通过对内容的初步分析,笔者发现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不加区别、混为一谈;一种是自说自话、大同小异;第三种是有所区别、但未进行系统比较。笔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都属于同一类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但又各有侧重;教学案例与广义的教育叙事中的一种类型——教学叙事比较接近。为写作和研究方便起见,应加以区别和规范。本文将就两者的异同之处进行辨析,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并就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案例一词译自英语“Case”,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案例应有如下几个特征:案例是一个故事(事例)的讲述;案例要有完整的情境和背景、情节和冲突、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案例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情感、态度、动机、需要等;案例要有隐含的思想,案例描述的是实践者的所思所想所为,都是具体的甚至细小的行为,但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隐含着某种思想、信念和理论,等待读者去解读、品味和分享。案例如果没有这种思想,只是一个平淡而肤浅的故事,就没有教育意义。
根据理查特(Ricahert,A.E.,1991)的定义:“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1]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学案例实际上包含了“教”与“学”两方面实践的记录,它既是“教”的案例,也是“学”的案例。
在教学案例所记录的教学情境故事中,包含了某些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方法。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因此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至关重要。
从Internet网上搜索发现,“教学案例”一词还常常被用作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的统称,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是指那些符合教学要求、能够引起分析和思考、达到教学目的的故事性材料,如生活中具体的事例、病人的病情介绍、刑事案件的案情等,可以称之为“用于教学的案例”,这与本文所指的专门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是不同的。当然,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也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材料。
二、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就是“讲故事”,原本是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它所获得的是具体的事实性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真理性知识,因此它长期以来被“科学的研究方法”所排斥。但是,后现代主义对“叙事”给予了新的解释和强调,将之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之中。波尔克霍恩(Polkinghorne,1988)将叙事界定为人们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得意义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将叙事研究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出现了教育叙事研究。简单地说,教育叙事就是“讲一个教育方面的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是在“讲教育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对故事进行感悟和反思,来研究教育问题。抽象一点来说,教育叙事研究,就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2,3]。
目前关于教育叙事的分类很多,也很不统一。比如有将教育叙事分为“真实的教育叙事”和“虚构的教育叙事”的;有将教育叙事分为“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自传叙事”的;有分为“调查的教育叙事、行动的教育叙事、虚构的教育叙事”的;还有分为“大叙事、小叙事”的。
三、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
1. 教学背景
教学背景包括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教学基础指前一个教学活动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如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及形成的能力),新的教学任务是在怎样的知识、技能、能力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条件主要是指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学情是指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如班级学生的总体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风气等。
2. 教学过程
即教学实录。它忠实地记录整个教学活动的细节,包括显性的教学行为和结果,还包括一些隐性的教学行为,即教师、学生的情感活动以及学生的思维反应等。后者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地方,比如,学生对某一教学结果作出会心的微笑反应,这样的面部表情流露是瞬间的,但却包含许多学习信息,可能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课堂教学往往是具有某种结构的,应真实地记录结构以及结构内的内容细节。
3. 教师反思
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任教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的自我评价性介绍。可以由教师自由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行为、结果、方法等,也可以由案例设计者提出有关问题,任教教师就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反思反映了任教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水平,是案例分析的重要对象。一些研究者还主张,教师反思中还应提出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4. 学生反馈
这是目前大多数教学案例所缺少、而笔者特意强调的内容。它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通过师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等形式,所收集的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与评价。从中可以得出大量的反映学习者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的信息,对研究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设计、提高学习质量非常必要。
四、教学叙事研究的基本要素
1. 故事背景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2. 情境描述
每个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凸现焦点。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要生动、引人入胜。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先描述后分析,或夹叙夹议。
3. 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
问题或矛盾解决后的情形.可以用一句或几句简单的话进行描述。
4. 反思或评析
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多角度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对教学教育行为的成功与失败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评析是从观察者的角度对他人的教学叙事进行的分析和思考。
五、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的异同
1.相同点
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都具有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如自然情境性、自身工具性、情节性和反思性等。
(1)自然情境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学过程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教学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教学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
(2)自身工具性
大多数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她)通过自身长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直接互动与实际交往中,发生了各种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学事件,对这些事件,教师(或学生、参与者)们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这就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 一些描写他人的教育教学故事或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虚构作品如教育小说、教育电影等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3)情节性
案例和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教学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冲突和事件发展等情节。每个案例或叙事都包含一个或多个的“意外事件”或冲突,冲突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4)反思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教学案例和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失去了它的目的和意义。
2.相异点
(1)目的不同
教学案例是一种在先进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活动之间的“中间状态”,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样本”和“范例”,它通过对在先进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与反思,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使专家“倡导的理论”(espoused theories)真正成为教师“采用的理论”(theories-in-use),目的在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理论。而教育叙事研究则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理论,更强调回归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中,通过观察与反思归纳出解释性的见解与结论。
(2)有无主题
姜瑛俐认为:教学案例要有主题,而教育叙事研究可以只有问题没有主题。主题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观点,是案例的灵魂和精髓,问题是案例主题的支脉。写案例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如是说明如何转变后进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学生思维, 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主题像一条主线把案例故事串起来。案例主题要有指导意义,能引起大家对教育教学中带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关注,并能促使这些问题解决,不能只局限于个别情景或特殊问题[4]。
(3)方法不同
教育叙事研究采用的是“从实践到解释性见解”的自下而上的归纳法,而教学案例既有自下而上的归纳法,又有自上而下的演绎法,采用的是“理论-实践-修正理论”的途径。教育叙事更强调故事的自然情境性,一般没有事先的安排与设计,主要是事后的感悟与反思;而教学案例事先往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事后要有系统的教师反思与学生反馈,带有较浓厚的“研究”的味道,是一种“有血有肉”的理论。
(4)范围不同
教育叙事的内容一般比教学案例要更加宽泛,可以涉及教育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教育叙事所叙之事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事件,这些看似平淡的教育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教育叙事研究正是要多角度、多维度地去体会、去挖掘这些教育故事的内涵,因而其所获得的信息具有丰富性与情境性,但它不能用作评价标准,不可作为推论的前提或基础。相比之下,教学案例一般局限在具体教学的范围,由于有事先的设计与一定的条件控制,因而更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5)文体与结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对文体的要求不太严格,也没有比较明确的格式与规范,只要具有某些基本要素就行了。教学案例虽然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格式与规范,但相对教育叙事来说,还是要严格一些,结构要求越完整越好。教育叙事更强调可读性、故事性,而教学案例虽也要求有可读性,但更强调逻辑性、规范性。例如,对背景的描述,教育叙事侧重于时间、地点、人物与场景,而教学案例则侧重于描述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反思方面,教育叙事研究侧重于感悟,教学案例则强调理性分析,而且还要提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写作手法上,教育叙事常采取夹叙夹议,教学案例则大多是先叙述再集中分析。
总之,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虽比较相近,但仍有多方面区别,研究者不可不细加辨析。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中小学管理,2003(9):11-1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幼儿教育学;课堂教学
幼儿教育学是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主要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方式及相关的教育以及工作中的规律进行研究的课程。中职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唱、跳、表演、弹奏的能力,学生还应该对幼儿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全面的掌握,通过对幼儿的活动与心理情绪的变化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掌握,进而为幼儿的教学设置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1]。因此,这门课程是该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与掌握的。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更好的联系,进而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可以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课堂效率进行有效的提升。
一、中职学校幼儿教育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的学生水平各不相同
幼儿教育学是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授,将育儿的知识通过课堂集中传授给学生。但是随着近年来对生源不断进行扩招,使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学生的水平也各不相同,参差不齐,这给幼儿教育学课堂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对学生进行集中教学的过程中难度越来越大[2]。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更好的规划,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抱着侥幸的心理,过着得过且过的学习生活,进而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无法得到提升。
(二)中职学校的学生缺乏实践
许多学生在进入这一专业的学习之前,对这一专业没有明确的认识与了解,大多数学生没有实践的意识与经验,对这一专业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在学习中,也只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掌握,不能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在大脑的潜意识中没有清晰的知识体系,对知识的理解也不深刻,这对学生进行以后的工作是极其不利的。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的主要特点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运用,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实际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进而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案例教学法运用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对教学案例进行有关资料的整理与收集,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在课堂中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进而对案例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主要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凸显。
(二)教学的重点是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只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则不告诉学生。案例教学法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较为重视,对学生运用教学知识的能力和对实际的教学案例的分析能力较为重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3]。在教学中,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占用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时间,这可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还可以使案例教学的重点得到展示。
三、在中职幼儿教育学课堂教学中对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运用
(一)选择符合幼儿教育的相关案例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案例的选择时,一定要选择具有时效性、典型、真实的案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选用自己教学生涯中的案例,既体现案例的真实性,又可以反映幼儿的真实情况,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很有可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因此,可以对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地区发生的情况,这样具有普遍性的案例才能使学生对其产生重视,进而对其进行积极的思考,进而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将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是发生在近期的,尤其是那些可以引起民众积极讨论的话题与案例,时效性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幼儿园每天早上的开园中,幼儿为什么往往不愿意讲“早上好”,教师可以以这种最为常见的情况作为教学的案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实际上,这种情况是每天早上在幼儿园都可以见到的情况,再加上这是在大多数的幼儿园经常发生的情况,尤其对刚步入幼儿园的小班的学生来说,这种情况极为明显。教师将这个案例作为教学的案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兴趣与疑问,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与思考,进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开展小组探究学习,合理安排案例探讨
教学课堂的引入对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开始之前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与教学案例紧密相关的情景,进而通过场景的过渡,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故事结束之后,教师抛出教学案例,使学生更加容易地进入案例教学中,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探究学习开展教学活动,再对学生进行小组分配,进而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进行提升。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思维模式也有所不同,对案例的理解与分析也不同。学生直接进行探究与讨论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激发,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使学生思维发展更加全面,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与提升。例如,对于幼儿为什么往往不愿意讲“早上好”的案例,教师可以通过对周边幼儿园的这种情况进行分析,进而营造恰当的教学氛围,通过多媒体的借助,向学生播放与案例有关的视频或短片,逐渐将课堂教学引入案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与搭配,使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个小组中都有安排,对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责任都进行明确的划分与落实,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激发。在小组探究、讨论结束之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对探究与讨论的结果与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进而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
(三)对教学的案例进行有效的总结
在案例教学中,对案例进行总结时,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不要随意打断,为学生提供充分发言的机会,在讨论结束之后,教师不能向学生宣布某一个小组或者某一个学生思维是正确的,教师在进行总结的过程中,要对思维有偏差的小组或者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与纠正。案例总结中,教师不能只将注意力停留在分析与总结中,教师还要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的过程应该采用多元的评价模式,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的不足,进而对学习的方式进行改善。例如,在幼儿为什么往往不愿意讲“早上好”的案例中,教师在对学生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时,可以运用综合的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的评价三者之间的结合,对学生进行考核,进而在案例教学中对学生实现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全面评价。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行有效的弥补,改善课堂教学中枯燥无味的情况,对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行有效的提升。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进行提升,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教学中,进而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积极性的调动,进而有效促进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杨娟.中职幼师幼儿教育学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J].新课程研究,2020(11):43-44.
[2]吴珊琦.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幼儿教育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教师,2018(12):112-113.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的一些理论知识都是科学家通过长时间的探索与研究发现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消除了学生的压抑情绪,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谈点体会.
一、影响物理教学效率的因素
1.传统教学的弊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板书,让学生做好记录,再通过一定数量的作业训练,给学生传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物理学科有许多难懂的知识,有些物理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深层次地理解,打击了学生的信心,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于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的理解粗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可有可无.
2.情境教学观念不明确与案例选择不当.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有些教师开始认同情境教学,也进行了一些案例分析,但是由于对情境教学没有深入了解,所以情境的创设偏离了情境教学的意图.情境教学注重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气氛,提升学生的情感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繁杂的物理问题变得更加简易,降低学生的认知障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如果目标不明确,就很难使学生专注于课堂学习,可能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正确选取有关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的初始阶段,如果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够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因此,教师要注重情境创设,可以将富有趣味性的一些小故事导入其中,因为初中生往往对于故事都充满好奇心.情境教学的选择,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教学目标,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物理知识基础,根据他们的基础划定一个适合的范围,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情境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2.创设生活化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情境生活化,能够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烦躁的心理情绪的改变,同时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知识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杠杆原理”时,教师可以由生活中的玩乐设施跷跷板切入.对于这一设施,学生都很熟悉.同时,学生都很惊讶,原来自己小时候玩的设施包含了杠杆原理,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入生活实例的同时,教师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相关的运用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这样,既能够提高教学情境的科学性,又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的策略
案例分析,就是对真实、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的讲述.对于案例的有效选择,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教师要在教学课标规定的范畴之内细心筛选,从中选择更加适合学生理解、更加贴近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理解透彻,从而有利于案例的筛选.案例展示是案例分析教学的关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案例,并允许学生彼此之间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学习教师提供的教学案例,在案例中找到相关知识点,理解与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理解与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黄永辉 单位:江苏南通市启东南苑中学
参考文献:
案例教学是一种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指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典型的管理事件或政策问题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指出面临的困难和可供选择的方案,但不给出明确的答案,由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它强调教师在精心选择并具体描述案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最早运用于法学界、医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学界,并在管理教育中得到普遍认可。在西方管理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已有近百年历史,比较成熟,并已建成世界三大案例研究中心(HaivajdvyFCCH)湘其他一些较为著名的案例资源库。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引入MBA教育时就比较全面地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并将其大力推广。
案例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有关课程中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它以系统理论为基础,以案例讲述、分析、讨论、评价为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旅游领域的实战技术,成为学以致用的人才。这一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当前的旅游管理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思维和学习能力,发展专业技能技巧,巩固专业思想,树立职业意识。但不能否认,案例教学在我国管理教育中的基础是比较薄弱的,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由于旅游行业正处在快速发展和转型的阶段,理论研究有很多滞后的领域,实际案例进入课堂教学有较多的局限,因而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表现出本土化特色的缺失,教师较多地采用国际上较为著名的案例进行教学,缺少针对性和适应性。对于这一局限,许多管理学者和教育专家已经提出明确的意见,即要加快案例教学的本土化发展。本文将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来探讨推进旅游管理教育中案例教学本土化进程的若干问题。
2.案例教学本土化的含义
案例教学本土化主要指教学案例的本土化,即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源自本土、地方特色鲜明、符合国情的案例作为分析、讨论、评价的对象。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案例教学国际化,主要指在案例教学中借鉴国际上具有较高影响力和良好代表性的案例作为分析、讨论和评价的对象。国际化不是国外化,本土化也不是本地化、模仿化,二者实际上是案例教学法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本土化是案例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本国、本地的行业发展趋势并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国际化是案例教学提升的重要手段。可以赋予学生国际视野,使其深入理解该行业的国际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案例教学的国际化正是以各具特色的本土化案例为基础的,对特定的国家而言,只有本土化发展成熟了才能促进本国教学案例进入国际间的交流,提高其教育教学资源的国际化竞争能力,同时也可提高有关企业、行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3.案例教学本土化的意义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意义不仅体现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职业素质这一微观层面,还体现在传播企业管理思想,促进企业发展更为广泛的领域。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案例教学本土化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突破案例教学国际化的局限
虽然案例教学国际化有突出的优势,在案例信息组织、问题设计等方面较为成熟,教师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也有利于学生把握国际上旅游管理方面的经典经验和教训,但是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案例教学本身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过多地依靠国际化的案例将会降低其实际效用。国际化案例中的社会背景不同于我国的社会环境,因此从该案例中总结出来的管理思想、技能技巧未必符合中国企业的需要。以之为教学材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与实际需要的脱节,学生从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有可能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水土不服。其次,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这是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条件。而教师获取国际化案例有关背景资料的途径相对较少,这就局限了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同时学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认知相对要肤浅一些,即使教师提供了相关信息资料,学生也难以形成感性认识,在信息获取方面明显处于劣势。信息的不对称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案例教学的质量。其三,案例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因而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国际化的案例从采写到引入我国,再到进入课堂的周期偏长,案例资源更新缓慢,其中包含的教学信息时效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相应降低。其四,国际化案例冲击了本土企业进入课堂的机会,不利于学生了解本土企业的发展,而国际化案例所涉及的企业往往又与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环境相隔甚远,不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职业意识。
推进案例教学本土化建设可以突破国际化案例的局限。首先我国旅游业和旅游企业的发展与转型为旅游管理案例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学习专业知识,教学双方都能获得较为丰富的背景资料,学生对特定事件容易产生共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容易被调动起来,案例教学的质量能够得以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国内代表性旅游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有助于巩固学生职业意识,优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对旅游行业、旅游企业的适应能力。
3. 2挖掘我国旅游企业的潜力
我国现代旅游业起步晚、发展快,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这样的快速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典型案例,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经典的教训,正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论联系实践的良好切入点。发展案例教学本土化的基础和关键是案例教学资源的本土化。旅游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以客观的立场来采写、评析、讨论案例,提炼旅游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可以给企业的生存发展注入更多的智力因素,挖掘企业的潜力,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良好的建议和意见,进而形成旅游管理教育和旅游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3. 3促进我国旅游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案例资源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个组成部分,案例教学的发展向我们展示了一条企业走向世界的全新道路,即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播的途径走向世界。各国经典成熟的案例可以通过有偿使用的方式在全球通用,这是目前全球各大案例研究中心通行的方法。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讲,这是一个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捷径。我国目前已有三大案例库研究中心,即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案例中心、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其中北京大学管理案例中心是欧洲案例信息中心(BCCH)的会员,其采写和收录的许多案例通过该中心向全球销售。加快旅游管理案例教学本土化发展可以加速我国优秀的旅游管理案例的积累,让更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企业案例在全球范围内使用,为国际市场了解我国旅游企业创造机会,也为我国旅游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新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4.当前旅游管理案例教学本土化的障碍
教学案例的选用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是否选择本土教学案例也是案例教学本土化的重要标志。尽管目前发展本土化案例的重要性已有目共睹,但除管理学科外其他专业的本土化建设还没有形成规模,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企业在2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大变化,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但是由于案例教学理论研究和案例采写不足的局限,大量的具有借鉴意义的旅游管理事件还没有纳入专业教学内容体系中来,已经进入课堂的一部分旅游管理案例由于信息获取途径、采写水平的限制,多数还是初级案例的形式,案例的潜在价值还没有充分地发挥。
案例教学本土化建设需要教育界和企业界的联动,需要大量的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但是在目前的教育管理体系下,高校教师缺少走进企业调研、采写案例的动力,极大地局限了我国本土化案例的积累和推广。
5.推进旅游管理案例教学本土化进程的建议
5.1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深入旅游企业采写案例
我国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旅游企业本土化的教学案例,但从数量和层次上看远远不能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教学案例有使用周期,国外案例库的资源是滚动更新的,一个案例的寿命大约是2到3年。目前我国还没有建成专门的旅游管理学科案例库,多数已有的本土案例是以教材或教参的形式出现,更新速度慢,与旅游企业的发展步伐不匹配,所以要加快开发本土化教学案例资源。高校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开发本土化教学案例资源的理想队伍。而成功的案例采写除了需要专业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丰富的管理经验、职业技能等实践知识,这都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企业进行充分地锻炼。有关教学单位和部门应该建立激励机制(如将案例采写和案例教学实践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将案例采写纳入科研工作考核体系等)鼓励教师走进企业,积极参与实际工作,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来采写案例,提炼有关旅游企业的管理经验或教训。
案例采写往往涉及到企业的一些内部信息,还需要企业的积极配合。教育部门、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应该为教师提供支持,积极牵头与企业沟通联系,协调教学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消除企业的顾虑,使企业愿意公开自己的真实情况,接受客观中立的调研,为教师采写高质量的案例扫清障碍。
5. 2建立旅游管理本土化案例资源库
加大旅游管理案例采写和积累的力度可以保证本土化教学案例的来源,但真正持久地发展案例教学本土化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借鉴国际上管理教育案例库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参照我国目前管理学科案例本土化建设的成果,旅游管理本土化案例资源开发应该及时建立案例资源库,将零散的旅游管理案例资源集中管理,以便于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案例更新。案例资源库提供的是案例资源集中管理和使用的平台,通过商业运作机制,向各有关的教育教学单位和企业培训机构有偿提供适用的教学案例,所获的经济利益反过来又可以投入到案例采编收录工作中,以确保案例能够滚动更新,保证案例资源库的生命力和时效性、适用性。专业的案例资源库建设和发展也可以为案例的质量提供保障,充分发挥旅游管理案例资源的教育价值。
5.3加强教师案例教学法的培训
案例教学过程是实现本土化案例资源价值转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旅游管理案例教学本土化进程中,强化对教师案例教学方法的培训是确保实现案例教学本土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其方法和技巧体现在课堂设计、课堂组织和教学评价反馈等多个环节中。案例教学方法培训应该使教师明确有关案例教学的下列内容:(1)案例教学的含义;(2)案例编写方法和选择标准;(3)教师导演角色和学生主演角色的定位;(4康例教学过程设计技巧;(5)案例展示介绍的方法;(6)课堂讨论的引导和组织方法;(7集例教学评价标准。上述培训内容应当融入高校的师资培训项目中,由有经验的案例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高校教师案例教学的整体水平。案例教学的设计、组织过程也是教师综合知识能力的展示过程,除了方法上的培训以外,教师还应主动地加强与旅游行业的联系,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案例、学习案例。有望建立起来的旅游管理案例资源库的管理机构其实在商业运作的过程中也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培训主体参与到案例教学方法的推广中来,通过教学方法培训和案例资源信息的培训来提高案例教学的整体水平,进一步发挥旅游管理本土化案例的价值。
1案例教学的概念及功能特点
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引入鲜活的案例来优化教学设计。教育学案例教学是从教育学视角,选择与教育相关的案例来构建课程,并由此来设定特定的情景融入进教育学相关知识和理论,帮助学生从案例中理解和认识相关知识和概念。案例教学法具有一定的教育目标,通常对实际教学中的真实情境进行典型化处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思考,以独立的方式或探讨的模式来解决相关教育问题。在案例教学实施中,主要有小组学习、学生自学和集体探讨等方式,其目的是通过案例教学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使从案例分析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得知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具有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案例教学应该围绕客观的具体案例展开,案例应该是事实的记录,不能编撰或虚构,并且对案例的推演及评价不能带有个人的色彩;二是选择案例时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特别是针对特定的教学需要引入案例,并且要细致地进行分析与筛选,精心编排;三是案例教学具有共同的基本目的,即通过模拟现实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以增强学生的课程运用能力;四是对案例的设定应该保证真实性,通过明确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消除传统的“知识喂养”教学的弊端。从功能上来看,案例教学法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将知识融入案例,可以让学生从案例教学中习得知识,理解教育教学的相关背景,增强学生对教育学学科的认识。如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去想,如何去做,如何去运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主要通过逼真的教育情境来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独立能力,并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
2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教学中的意义
理解案例教学的概念及内涵,并在案例教学中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让学生从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并能够从真实的情境中多角度地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一有助于使学生在问题的分析中转变被动的听课习惯,以积极的参与性来分析和回应问题,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假设、实践、检验的过程中梳理思维,训练思维。二是有助于引导学生参与解决决策难题,特别是从案例中的问题意识启发上,将一个个“隐性课程”融入到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来选择和做出判断,并检验自己的决策,进而增强慎思能力。三是有助于学生多视角地思考问题。案例教学中常用分组的方式来探讨,让学生的观点相互碰撞,从而使学生学会如何看待问题,如何借鉴他人的优势,如何在协同中开放思维、提炼观点等。四是强化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将学生的创造性作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并通过鲜活的案例情境,让学生从案例中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运用自身的思维来解决相应的问题。五是增强学生对教学不确定性的把控能力。案例教学法中的教育情境与事件的突发性使课程教学更具复杂性,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全面思考,增强自身综合能力。
3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凸显教育学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需要从案例的选择、设定及开发这几方面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
3.1注重对教育学学科知识的挖掘与开发教育学中对教学案例的开发,首先要从案例的教学目标上来设定,一是体现对学习功能的开发,二是增加对案例分析的描述。如对某一教育事件的介绍,要从案例的全过程来把握描述的重点,从教育案件的优势、劣势方面陈述理由,启迪学生运用教育理论来论证。在设定案例时考虑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对教育理论的验证,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二是对于分析型案例的选择,要从问题的构建上,探究原因,分析主次,并从案例中增强学生的工作能力。
3.2对案例教学法课程教案的编写与构思课程案例的编写是案例教学法的首要任务,也是最初的工作。在案例教学法的案例编写上,要从教育学课程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教学纲要及培养规划来设定教学案例,确定案例的主题及数量。如哪些内容应该作为重点部分,哪些任务应该进行分工,教师应该承担哪些工作,学生应该能够凸显哪些技能等。在编写案例时,要满足三点编写要求:一是对案例的教学目标做好设定,从哪一章节来准备教学案例,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二是明确本案例所涉及的教育理论及概念,以及在教学实施中运用哪些方法;三是教学案例的编写要贴近学生专业实际,教学素材要体现专业性和职业特点。
3.3教育学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以《当代教育学》教材为例,对课时安排及教学目标进行分析,以明确案例教学法的课程设计要求。从章节来看,《当代教育学》基础部分共11章,前3章侧重于对教育学的理论阐述,第4-11章主要从教学、管理、学习三个层面来探讨相关理论和实践。由此可见,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和设计,需要从前3章的理论教学和后面章节的运用教学来设计。
4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的探讨
4.1案例教学法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实施前,了解相关教材及教学知识点,尤其是教师应做好案例教学法的准备工作,包括相关案例及其可行性,小组学习分组及案例设计,课堂教学问题的假设与预置等。二是学生方面的准备工作。学生应该通过课前预习及对相关案例材料的阅读,了解案例中的主要观点,明确案例教学目标,确定谁是参与者、各自角色及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了解参与者应该做什么、应该坚持怎样的价值观等。另外,在案例教学细节分析上,还应该从教师及学生的角色担当上,明确各自的态度及视角,能够从自身立场出发来观察和思考问题,能够从自身体验中强化案例教学的客观性。
4.2小组学习的分组及探讨在案例教学法中,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讨时,多使用小组方式。分组需要根据组内成员的分工合作、协作交流及优势互补来调整。同时组间的交流与对比应该体现差异性,通过小组学习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人际协同技巧。
4.3课堂探讨及交流模式应用在课堂讨论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有师生模式、生生模式以及混合模式。在师生模式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应通过课堂节奏及气氛的营造上,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与驳论,并通过建议和鼓励优化课堂探讨环节。在生生模式中,学生应该通过提出自身的观点及异议,强化推理与逻辑判断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混合模式中,从教师的话题调节中来侧重对知识点的探讨,并从重要补充和必要的解答上避免僵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案例教学; 审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63-03
作为一种有效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具有“以案论理、活化教学内容,讨论为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分析、提高学生掌握并应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良好教学效果。[1]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在运用案例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但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对案例教学的深刻认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甚或形成了一些不良倾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方法特性与实践要求。
一、案例教学的学科源流
案例教学有着特定的学科渊源。①案例一词大约已有100年的历史,作为判例法国家,美国将普通法视为法律原则和规则的渊源,把案例作为归纳法律原则的原始材料。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运用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他认为,改变忙于个案跟踪学习的现状,引导受教育者摆脱从案件到案件的经验式思维,法学教学应通过研读具体案例、推广个别决策来归纳与总结法学的理论逻辑,通过对法律规则的一般化理解进一步把握美国法律和法律背后的精神实质。1910年,美国所有居于领衔地位的法学院都开始使用“案例教学”。
继法学院之后,哈佛商业管理研究生院开始采用案例方法,一些工商管理行业人员走进课堂展示管理问题,并提供了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诸多方法。最初,案例教学在法学与商业教学的应用上进展较为缓慢。1919年,受过正规案例方法训练的德汉姆担任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他认为,商业课程应以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为中心,案例教学在管理情境中有被加以运用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在德汉姆的努力推动下,案例教学在哈佛商业教育中不仅占据了重要地位,还建立了具有规模的案例教学管理系统。20世纪30年代,案例教学从最先运用于法学和医学教育,逐步运用到管理学和其他学科领域。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传入我国,成为各门学科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并形成了一股案例开发的热潮。
二、案例教学的方法特性
现代教育学认为,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传授教育对象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方法,并由此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最根本的要求在于通过案例资源的开发应用,设定、模拟、重现、复制现存的生活场景,引导、激励、帮助学生介入案例场景并积极参与讨论或研究,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并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组织的情境性。所谓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在案例教学中,案例通常以叙事的形式呈现,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人们编制案例的明确目的是为了进行充分的讨论,在案例描述中一般都不加入编写者的评论和分析,编写者仅仅原原本本地描述事实发生的情节和过程。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应能够比较客观而多维地承载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和大量的细节等信息,力求情境的真实性,以引发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对案例进行主动的分析和解读。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直接取决于教育对象能否在教育者指导下介入案例教学,依托案例探究建构学习共同体,并达成获得新知、自觉学习的美好愿景。
教学目标的内隐性。在案例教学中,教育者不能简单而直接地向教育对象说明教学目标,而应在营造教学情境的基础上塑造教育对象的案例角色,使之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分析、思考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转化。案例教学既包括以教育者、教育对象互动为特征的外显学习,更包括大量的以不知不觉接受为特征的内隐学习。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充当了教育主客体理解教育环境和分析教学内容的触媒,案例在经过教育者精心选择、设计并呈现之后,案例教学将可能由有意识的教学设计转化为无目的的、自然发生的教学事件。教育者能否有效主导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分析案例,通过案例研讨不断丰富对知识与学习本身的理解,成为拓展与深化案例教学的行动指向。
教学效果的生成性。由于案例是作为教学媒介为学生提供借鉴和引申的范例,面对同一个案例,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方法,案例教学的效果不是预定的,而是生成的;案例教学的结论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在本质上,案例教学不只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在动态中生成的有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的单向讲授不同,案例教学不在于刻意寻求唯一不变的答案,而在于以案例为教学载体创生一种丰富的教学情境,促进教育和学习过程的持续发展。案例教学体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过程,其要旨在于通过启发式、亲验式学习分享案例分析的信息和结果,分析和解决案例情境所包含的矛盾,在教与学的矛盾生成转化中实现思想认识的同化与顺应、跃迁和提升。
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现状
在学科的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通过呈现问题情境,分析讨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具体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某一基本原理或思想观点。“05方案”实施以来,各地高校广泛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效。[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如何编写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建设网络案例平台以及开发多媒体教学案例取得了丰硕成果。案例教学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成为大多数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案例教学的开展培养了一支擅长案例教学的教学团队,形成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操作模式、教学评价的基本认识,积累了案例媒介的多样化、案例效果评价的多元化、案例资源开发的课程化等基本经验,为进一步推广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成果和经验奠定了基础。
然而,综观现状,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在有力改善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存在着被简化为事例论证,泛化为生活碎片,固化为教育程式,异化为灌输教育的突出问题。
正如列宁曾经指出的,“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3]。由于在案例教学中缺乏方法论意识,一些教师将案例教学机械地理解为举例说明,案例教学被简化为事实和材料的堆砌。作为案例教学被简化的表征,许多无丰厚思想理论内蕴的日常生活事件被泛化为教学案例。由于案例不具备现实性、典型性、思想性、教育性、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失去了学科个性,不能发挥主导课堂生活和引领课程文化的作用,案例教学甚或变身故事沙龙、小品欣赏,游离了服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视域。
在案例教学的简化和泛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固化出一套刻板的原理加事例的教育程式。一些教师缺乏敏锐的理论洞察力和全面的思维应变力,不能充分考虑和处理思想理论与案例的合宜性与复杂性,使得案例教学成为万能的例证教学。长期的程式化案例教学排斥了思考、交流、碰撞,不仅带来了教育者的审美疲劳,使他们无从获得课程生活与专业成长的情感体验,也因其忽视了案例教学的深度开发而产生了受教育者的接受疲劳。在传统的思维惯性支配下,一些教师仍然将受教育者当作知识接受的“容器”,只关注教育的结果而忽视教育的过程,常常将结论作为教条和约定,用灌输和辩驳取代沟通和对话。或陷入狭隘经验主义,就案例谈案例,忽视案例与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或随意拔高与任意夸大案例的教育功能,将牵强附会当作理论注释,使案例蜕变为艳丽而浅薄的课堂花絮。
四、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深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没有固定的教育程式,只有通过创建流动的课程生活,引导受教育者体验和感悟教学案例中隐含的深层意蕴,才能不断提升教育者的教育智慧,促进受教育者关于课程知识的内化。案例的精心选取、多维应用、立体呈现及其过程评价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案例资源的开发利用、评价反馈成为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
努力把握案例折射理论逻辑并反映思想理论内涵的总体性。“案例”不是“事例”,而是具有一定情节和理论逻辑的事实与知识,包含着具有真实性、问题性、目的性、典型性、陈述性等诸多要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的表达、阐释、追问,分析思想与行为中存在的各种困惑,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这些案例应当是“能够说明、证明这门课程所涉及到的理论、原理、观点以及制度、方针、政策科学性和理性,增进学生对这门课程内容的认可、接受和理解的例子”[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案例“作为矛盾聚焦点的事实”有着较为完整的理论内涵和理论逻辑,它可能是反映社会基本属性和根本矛盾的“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事实”,也可能是反映社会矛盾尖锐化和对抗程度及其病根和问题所在的“最反常、最病态、最不尽情理和最不可理喻的事实”,还可能是预示着社会矛盾发展趋势的“大量出现、且不断增长并具有普遍化趋势的事实”。[5]
充分实现案例创造教学情境并贯穿思想教育过程的动态性。案例教学是师生围绕某个特定的案例展开相互作用,共同对案例情境中包含的疑难问题进行研讨与分析,以求解决疑难问题,做出相应决策的过程。因此,一个案例要成为有效的教学触媒,必须能够创造教学情境并贯穿整个教学流程,“将读者带到一个充满目的性、不确定性、偶然性、随时要作出决定的熟悉环境中”[6]。在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案例在充分利用中活化为丰富的教育生活并物化出崭新的思想观念,教育者必须培养案例选择、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方面的教育智慧,精心构筑以教学案例为基本元素的课堂生活。尤其是,在案例的表达上,不能平铺直叙,枯燥乏味,要引人入胜、跌宕起伏;在案例的呈现上,要采用精品课件、教学故事、大众传媒、网络媒介等多样化的载体,使案例真正成为“教学心灵的故乡”。
深度开发案例创造教育生命的生产性。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和认知失衡理论。作为师生共同的课程体验,案例教学不仅要激活概念与理论,还要在交流研讨中增添新的理论内涵,使最初的理论得以深化、延伸。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认知结构发生改造和重组,并各自从案例方法的运用中获益。[7]案例的深度开发反映了案例教学的生产性特征,为了创建教学相长的学习共同体,教育者在案例教学中将面临着理论争鸣、思想交锋、社会矫正等复杂的教育冲突。随着案例教学的发生发展,教育者必然要总结和反思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价情况。这些反思和总结促进了现存案例的分蘖再生,形成了以既有案例教学为支持的新的教学案例。一个作为“教学问题源泉”的案例经历着案例设计—案例教学—教学案例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在深度开发中转化为“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8]。同样,正是这些被深度开发的案例,催生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意识,丰富着受教育者发现学习的情感体验。而这一切,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生命力和有效性所系。
注 释
①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可以溯源到古代的教育实践。如,祖嘉合认为,“孟母三迁”、“孔融让梨”、“车胤萤囊”;邹文认为,庄子是案例教学的鼻祖(参见:祖嘉合.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分析若干问题探讨[J].教学与研究,2002(11);邹文.简析庄子的案例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05(9).)。而从学科和有效教学模式的视角进行溯源,教育学是案例教学的理论原点,现代法律和工商管理无疑是案例教学的学科渊源。
参考文献
[1] 戴艳军,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15.
[2] 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49-52.
[3] 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64.
[4] 姚洪越.关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案例定义的争论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64-66,73.
[5] 侯惠勤.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辨析[J].哲学研究,201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