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6: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历史复习提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
启蒙运动的背景:
1)先进的思想家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高举理性大旗,批判封建专制和中世纪宗教神学,主张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
2)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主张:
1)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通过国王的改革就可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2)孟德斯鸠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
关键词:灌注桩;钢筋笼;上浮;处理措施;技术要求
0 前言
灌注桩是当下建筑工程普遍使用的一种基础形式,在房屋建造、水利工程、桥梁建设等施工项目中的应用广泛。由于灌注桩的施工场所集中在地面以下,其施工效果无法直接观察验收,使得灌注桩成为了极易出现质量问题的建筑。在灌注桩基础施工过程中,灌注混凝土钢筋笼上浮现象时有发生,少则上浮几厘米至十几厘米,多则上浮几十厘米甚至过米,直接影响灌注桩的质量,现对灌注桩钢筋笼上浮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进行必要的防范措施,以保证灌注桩的成桩质量,确保工程的安全进行。
1 钢筋笼上浮的影响因素分析
造成灌注桩钢筋笼上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灌注混凝土时对钢筋笼产生向上的合力大于向下的合力,从而导致钢筋笼上浮。在施工过程中,钢筋笼所受向上的力主要有泥浆和混凝土拌和物的浮力及其向上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混凝土向上运动产生的动能传递给钢筋笼而表现为向上的顶托力、施工操作不当而产生的其它外力等。向下的力主要有钢筋笼自身的重力以及对钢筋笼采取的一些固定措施而产生的反力。
1.1 浮力的影响
施工时桩孔中的泥浆必然会对钢筋笼产生向上的浮力。根据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液gV排可知,浮力的大小与泥浆的密度和钢筋笼的体积有关,在钢筋笼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密度就可以减小浮力,因此施工中要严格控制好桩孔中泥浆的比重、含砂率等指标,避免泥浆密度过大。
1.2 摩擦力的影响
灌注混凝土时,混凝土相对钢筋笼向上运动而产生的摩擦力是引起钢筋上浮的重要因素。根据动摩擦力计算公式F=μN可知,摩擦力的大小与滑动摩擦系数和正压力有关,而滑动摩擦系数与混凝土材料及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如果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过短,初始灌注的混凝土过早具备一定的强度而加大对钢筋的握裹力,从而提高了混凝土材料的滑动摩擦系数,摩擦力也就越大,因此施工时应控制好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此外,导管与钢筋笼在混凝土中的公共埋深也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公共埋深越深,其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也越大,混凝土向上流动产生的摩擦力也就越大。
1.3 顶托力的影响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灌注的混凝土落至桩基底部时,混凝土势能转化为向上运动而产生的动能。当混凝土粗骨料在向上运动而撞击钢筋笼时,会有一部分动能传递给钢筋笼,表现为对钢筋笼产生向上的顶托力,这是导致钢筋笼上浮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施工时应尽可能减小混凝土向上运动产生的动能,进而减小顶托力。
(1)灌注的桩基混凝土势能越大,转化为动能就越大。
(2)根据动能公式Ek=mv2/2可知,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混凝土灌注速度越大,动能越大。因此减小混凝土灌注时的势能和控制灌注速度都可以有效减小顶托力。
2 防止钢筋笼上浮的处理措施
通过以上对灌注桩钢筋笼上浮影响因素的分析,可在施工中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避免出现钢筋笼上浮的现象。
2.1 施工构造要求
在制作钢筋笼时,采取一些必要的构造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灌注混凝土时钢筋笼上浮。一些常见的防止钢筋笼上浮所采取的构造措施有:
(1)避免钢筋笼使用过多的钢筋接头,主筋也尽可能顺直,以减小混凝土上升时对钢筋笼的顶托作用。
(2)钢筋笼底端尽可能靠近桩孔底部,必要时可将部分钢筋笼主筋延伸至桩孔底部,并在钢筋末端设置弯钩,利用初期灌注的桩底混凝土来锚住钢筋笼。
(3)在孔口处利用重物反压钢筋笼,或采取其他有效的固定措施,当钢筋笼出现上浮的趋势时就可以提供向下的反力以抵消上浮力。
(4)在钢筋笼底端设置混凝土预制块。
(5)导管表面应尽可能光滑,且尽量不要使用法兰盘接头。
2.2 泥浆和混凝土材料技术要求
控制好混凝土混浆的技术指标对减小浮力和摩擦力,防止钢筋笼上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灌注混凝土前,应先通过置换孔内的泥浆来进行清孔作业,将孔内残留的岩粉和钻渣尽量排出孔外。置换的泥浆中粘土塑性指数应≥15,清孔后孔内泥浆的相对密度应控制在1.03~1.10之间。灌注混凝土时应避免发生掉块或孔壁坍塌等现象,以防止泥浆变稠凝结而加大泥浆的密度从而导致浮力增大。
对于混凝土,要严格控制其初凝时间,必要时可掺加适量缓凝剂。同时要求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以保证混凝土灌注时具有足够的流动性,减小滑动摩擦系数,降低摩擦力。一般情况下,桩径1.5m时,混凝土坍落度宜为16~20cm。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和坍落度应综合考虑气温、运距及灌注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影响。混凝土运至灌注地点时,应检查其均匀性和坍落度,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2.3 混凝土灌注速度的要求
混凝土灌注速度是影响顶托力大小的主要因素,灌注速度过快会产生过大的顶托力而导致钢筋笼上浮,但如果灌注速度过慢,随着时间的增加,首批混凝土流动性降低也会导致摩擦力增大,特别是如果超过了首批混凝土的初凝时间,首批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强度而与钢筋笼粘结在一起,随着首批混凝土的上升,钢筋笼也被携带着一起上浮。因此合理控制混凝土灌注速度是解决钢筋笼上浮现象的重要对策之一。
(1)由于当上升的混凝土接触到钢筋笼底端时,钢筋笼受力面积最大,因此在初期灌注的混凝土时应尽量降低灌注速度,减小混凝土上升时产生的动能,进而减小传递给钢筋笼的能量,起到减小顶托力的作用。
(2)当钢筋笼底端在导管底口以下有了足够的埋深后(一般为2m左右),可以适当加快混凝土的灌注速度。应当注意的是在控制混凝土灌注速度以减小动能传递的同时,不得使灌注时间超过首批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2.4 灌注混凝土操作技术要求
灌注混凝土施工操作方法对顶托力的大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操作得当就可以有效减小混凝土对钢筋笼的顶托作用,避免钢筋笼上浮。
(1)在灌注首批混凝土时,要求导管底口埋入混凝土的深度≥1m,且灌注工作应紧凑,连续不断地进行,每斗混凝土灌注时间间隔尽量缩短,严禁中途停工。
(2)当灌注的混凝土顶面上升至距钢筋笼底端1m左右时,减少混凝土出料量,尽量降低混凝土的灌注速度。
(3)当混凝土顶面上升到距钢筋笼底端4m以上时,将导管底口提升至高于钢筋笼底端2m以上,使钢筋笼在导管底口以下的埋深≥2m。此时从导管底口流出的混凝土不再对钢筋笼底端产生顶托作用,反而因流出的混凝土的冲击而产生向下的压持力,随着混凝土的持续灌入,压持力继续增大,对防止钢筋笼出现上浮现象更为有利。最后,后续的灌注工作可按常规方法操作,但要合理控制灌注速度,并及时提升和拆除导管,严格控制导管在混凝土中的埋深,一般≤6m。此外还要注意使导管尽量位于钢筋笼正中心,防止在提升导管时出现挂笼现象。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灌注桩混凝土施工时,筋钢筋笼是很容易上浮的,进而导致桩基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此,相关人员应在正确分析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钢筋笼的受力状态的基础上,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归纳,结合合理的处理措施,将每个工序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尽最大努力杜绝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型复杂钢结构;施工;力学;问题;分析方法
近年来,大型钢结构在城市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受到越来越多工程的青睐,各种有关数据显示,钢结构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佼佼者,北京鸟巢、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上海金茂大厦等等,众多大型工程、形象工程,都采用了钢结构。市场需求的急剧增长,引发了大型复杂钢结构建筑的发展热潮,使其呈现迅猛前进的趋势,同时,也带动了其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大型钢结构中的施工力学问题,与工程质量的好坏密切相关,影响着工程的规模、施工的时序、造价成本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决定一个建筑结构能否成功完成的重要因素。
因此,不论是建筑的选材、图纸的设计还是工程的施工,力学问题及其分析方法,都是促进一项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
一、钢结构的特点
1、轻质高强
与混凝土、木材等传统的建筑材料相比,钢结构的强度相对较高。数据显示,混凝土的比重为2500kg/m3,抗拉设计强度为(1~)N/mm2,重量/强度=2500;木材的比重为500kg/m3,顺纹抗拉强度为(10~)N/mm2,重量/强度=50;钢材的比重为7850kg/m3,抗拉设计强度为(200~)N/mm2,重量/强度=40。由此可见,钢结构是一种质量较轻、强度较大的高性价比材料。
2、 塑性、韧性好,可靠性高
在相同的静力荷载作用下,与建筑的其他材料结构相比,钢结构具有很好的塑性变形能力,且韧性较高,安全可靠。
3、 工业化程度高,工期短
钢结构制造的工厂化、施工装配化的程度较高,可拆卸,从而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
4、 制造方便
钢结构的制造大多是在专业化的金属结构制造厂中完成,有很高的精确性,而且其拼装、连接、装卸、加固、改造等工序都简单易行。
5、 有一定的耐热性,但是抗火性能差
根据有关数据分析,当温度小于200℃时,钢结构的主要力学性能相对稳定;当温度大于200℃时,材质发生较大变化,强度降低;温度达600℃时,钢材进入塑性状态不能继续承载,可能使整个结构完全崩溃。
6、 作业面广
钢结构可用于众多领域的建筑工程,使用领域广泛。
二、钢结构的性能
从力学角度分析,钢结构中的钢材应有良好的强度性能(钢材可达到的最大应力)、伸长率(钢材在单项拉伸时的塑性应变能力)、冷弯性能(钢材塑性应变能力和钢材质量的综合指标)以及冲击韧性性能(刚才抵抗冲击荷载的能力),这样才能避免潜在的力学问题。
三、影响钢结构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
1、化学成份
化学成分对钢结构的组织构造有重要影响,根据研究显示,钢结构的基本元素是铁,比重为99%;有益元素有碳、硅、锰、镍、铬、铜、钒、铝、钛;有害元素有硫、磷、氧、氮等。
2、 钢材疲劳
钢材构件及其连接在动力荷载、连续反复荷载作用下,当应力变化过大时就会会发生破坏,出现变形甚至断裂。
3、温度
如前文所述,温度的变化对钢结构的影响也不容小视。
4、 冷作硬化影响
钢结构的冷加工可使其产生冷作硬化的现象,破坏其塑性和冲击韧性。
5、 应力集中的影响
应力集中可以导致钢材变脆,使其发生变形,严重的将影响整个钢结构的稳定性。
四、大型复杂钢结构中主要的力学问题
大型复杂钢结构中的主要涉及到得力学问题有吊装过程中的力学问题、滑轮力学问题、临时支柱搭建时力学问题、拆撑过程中的力学问题、预应力张拉过程中的力学问题、大跨度结构中的力学问题等等。下面将简单阐述一下大型复杂钢结构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力学问题:
1、 应力集中
在大型复杂钢结构的部件中,当部件截面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时(如:裂纹、空洞、刻槽、凹角,截面厚度或宽度改变),在截面变化处以及附近,就会产生应力线曲折密集的现象,出现高峰应力,这将导致钢材的几何形状、外形尺寸发生变化,从而在钢结构的部件中出现应力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尤其是在某些区域内,将产生局部高峰应力的现象,同时,在另外一些区域,则出现应力降低的情况,从而导致应力集中,这一现象将使钢材变脆,破坏原有韧性,应力越集中,钢结构的塑性越差。
减少应力集中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尽量使构建的外形圆滑过渡
②去应力退火。将钢结构中钢材部件加热到600℃-65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后在空气中冷却,可以有效去掉焊接结构部件的焊接残余应力。
③提高冶金质量、加工质量,是解决应力集中较为根本的措施。
2、 内力引起的薄板屈曲
法向压应力、弯曲应力、剪应力、局部压应力,或是在这些力的共同作用下,会引起钢结构中薄板的屈曲。其中,弯曲应力可使凹凸波形的中心线靠近压应力合力的中心线;剪应力可产生45°倾斜的凹凸波形;局部压应力可产生靠近横向压应力作用边缘的鼓曲面。
3、 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
这是为了通过拧紧螺栓产生对连接件的压力,增大摩擦力,从而达到紧固效果,从而增加钢结构的稳固性。而在该预拉力设计值的计算中,应充注意以下问题:
①充分考虑螺栓材质的不均匀性,可以引入一个折减系数
②要以螺栓的抗拉引能力为准,可以引入一个安全系数
③施工时为了弥补高强度螺栓预拉应力的松弛损失,可以引入一个超张拉系数
④拧紧螺栓时,要充分考虑受到预拉引力引起的拉应力及拉距引起的扭转剪应力
4、 焊接应力
焊接应力是在钢结构的部件焊接过程中而产生的应力,它可使钢结构的刚度降低,对部件的疲劳强度亦有不利影响;它还能对钢结构的形状、尺寸产生极大影响,甚至引起局部塑性变形,影响建筑的功能和外观,因此,在大型钢结构的建筑工程中,应注意减少焊接应力。减少焊接应力的措施主要有:
①不要过分集中焊接,避免焊缝过度集中
②避免焊缝的垂直交叉
③使焊缝对称于构件截面的中性轴,减少焊接变形
④避免在母材厚度方向的收缩应力
⑤合理设计焊缝长度以及焊脚尺寸
5、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承载力
轴心受压构件主要应用于网架、塔架、索杆体系等结构,其承载力的大小对钢结构的稳定性有极大影响,而影响轴心受压构件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
①构件本身的尺寸、形状
②钢材的强度系数
③初弯曲
④杆端约束程度
⑤初偏心
⑥焊接残余应力
因此,在大型复杂钢结构施工中,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以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五、大型复杂钢结构施工中应满足的力学条件
1、 在大型复杂钢结构施工完成后,应确保其结构几何形状的变化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且位移在设计的坐标内不超限。
2、 钢结构的初始内力应该与其它荷载的组合共同满足结构受力的要求。
结语:
大型复杂钢结构是当今建筑结构主要类型之一,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力学问题作为贯穿于整个复杂钢结构建筑施工过程的重要因素,是不容小觑的问题之一。不论是钢结构建筑中屋面系统、墙体结构的设计,还是其结构中连接技术、安装技术的使用,都离不开力学的支撑,因此,如何发现力学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设计、高效的处理,对钢结构建筑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彦林,田广宇,周绪红,陈国栋.大型复杂钢结构施工力学极控制新技术的研究与工程应用[J].施工技术,2011(1)
[2]张慎伟,张其林,罗晓群,吴杰.大型复杂钢结构施工过程计算理论与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关键词:高中生 历史 复习
历史学科是一门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在错综复杂的内容中我们要让学生理顺关系并掌握有效的信息,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有必要对整个历史内容进行有效的复习,而有效的复习方法,能做到事半功倍。那么,如何指导高中生进行历史的复习呢?
一、明确复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复习能起到巩固历史知识的作用。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半球皮层不仅具有保存形成暂时联系痕迹的性能,而且能够丧失这些痕迹。复习工作愈连贯、愈系统,这些痕迹以及痕迹与痕迹之间的联系就愈巩固。这就是说,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进行系统复习,坚持不懈,就能够使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得到巩固。
其次,复习能够起到把所学历史知识加以系统、提高的作用。历史现象纷繁复杂,但都有其起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各种历史事件之间还有相互的因果关系。这些,往往是在一节课里所不能够完全认识清楚的。通过复习,则可以把历史教材的有关部分联系起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帮助学生认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第三,通过复习,还能帮助学生弄清过去学习中领会不深的地方,弥补知识上的缺陷。
第四,在单元复习和期末复习时,教师往往要带领学生系统地进行专题复习,这对于发展培养学生的智能、贯彻“三个面向”和党的教育方针的精神,是很有益处的。
第五,在复习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看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对于改进今后教学是很有裨益的。
二、指导高中生进行历史复习的策略
1、随堂复习。
随堂复习,是指平时每节课上的复习。目前,中学生学习历史,主要靠课堂上的时间,课下学习的时间很少。所以,教师应对随堂复习给予足够的重视。随堂复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一种是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以前,复习旧知识。一般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为主,有时也需要复习更前一些时间所学过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把旧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听讲时,就不觉得突然了。教师在讲新课之前,可根据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和学生理解程度拟定问答题或复习提要。这种复习,通常是在综合课上进行的。
2、阶段复习和期末复习。
这两种方式的复习,时间有长有短,内容也有多有少,但是,在对复习的要求和所使用的方法上,却大同小异。教师在上阶段复习和期末复习课前,都要明确复习的目的,认真钻研教材,制定复习计划和编写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应该体现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知识系统;同时,还要针对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它既要以教科书为依据,又要比教科书的内容集中、凝练。
复习提纲,一般采用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标题式提纲,由一系列的大小纲目组成。它的优点是能较好地反映知识的系统性。一是问题式提纲,由一系列连贯性的问题组成。这种提纲容易突出重点,对学生的启发性较强,复习提纲应该在上复习课前发给学生,以便于学生依据复习提纲进行复习。
教师在上复习课时,不仅要按照复习提纲的系统,给学生串讲;还要把同一性质的历史问题加以分类综合。经过这样的综合复习,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明确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的发展和区别,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规律。对于学生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应当在复习课上给予解答;对于以前讲课中的遗漏和不足之处,也应该在复习课上着重讲授,以资弥补。
3、按单元进行复习
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的优势在于:第一可以全面复习巩固学生以前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尤其对于以前知识掌握不是很好的同学,这样的复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第二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建立起时间概念,并从整体上掌握各板块历史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第三许多单元本身也是一个历史复习专题。所以单元复习的同时就是进行专题复习。
我们在进行单元复习时主要应明确每个单元的大致时间、主要历史事件、事件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体现出来的单元特征、单元的基本线索等。大家应该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各部分内容。例如,在开始进行一个板块复习时,可以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前面的目录部分,通过目录,使学生了解该板块由几个单元构成,并通过单元标题,从整体上了解该板块讲述的主要内容,基本线索等,从总体上形成一个知识的框架。具体到各单元的复习时,首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单元概述内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使其明确该单元的大致时间、发生的主要历史事件、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构成的单元特征、单元的基本线索等。同时通过单元概述,还可以了解到同一时期中西方不同的发展情况,便于将中外历史进行横向对比。最后具体到单元中每课内容的复习时,教师重点应该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要点。例如,告诉学生要全面掌握一个历史事件,应该从起因、经过、结果、作用或影响等方面全面了解。可以通过掌握事件发生、发展、结束过程中的主要大事来了解事件的经过等。总之,总复习时,怎样让学生动起来,改变教师的一言堂,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确实需要教师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许多老师在这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取经。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历史;复习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有序开展,教育改革的发展标准,更加关注高效的课堂教学。高中历史复习策略的探究,逐渐成为高中历史教师重视的一个教学问题。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历史复习效率,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而且对于学生提高高考历史成绩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有必要在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积极的探究高中历史复习策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探究的重要性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历史知识相对较多,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较多,相对而言,历史知识的复习时间较少。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历史知识的复习效率,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探究,成为高中历史教师非常重视的问题。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复习过程中,历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学习状态,积极的探究有效的历史复习策略,并指导学生有序的进行复习,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历史知识复习的效率。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充分重视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探究。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
(一)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考纲,掌握考纲
在高中历史复习中,历史教师应结合历史课程复习的进度,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考纲,掌握考纲。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考纲,使学生在掌握考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重点考察知识的范围进行复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课程复习效率,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基本掌握历史课程复习的重点,树立学好历史课程的信心。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复习活动中,历史教师要根据历史课程复习的进度,积极的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历史考纲。
(二)端正认识,营造重视历史复习教学的良好氛围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端正认识,营造重视历史复习教学的良好氛围,也是提高学生历史课程复习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高中历史课程复习中,历史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端正历史复习的态度,促使学生正确的认识历史课程复习的重要性。其次,在历史课程的复习环节,营造重视历史复习教学的良好氛围,有效的帮助学生舒缓复习的枯燥感及难度,使学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复习活动中,提高历史课程的复习效率。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复习中,重视端正认识,营造重视历史复习教学的良好氛围这一复习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课程复习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把握历史复习的“度”,确定复习重点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复习活动中,把握历史复习的“度”,确定复习重点,是提高高中历史课程复习的效率的关键。把握历史复习的“度”,确定复习重点,需要历史教师帮助学生根据历史课程考纲的要求,划分出复习的范围,针对复习的范围,制定复习的计划,提高学生历史课程复习的效率。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复习中,把握历史复习的“度”,确定复习重点非常重要。
(四)编写复习提纲,有计划地系统复习
不断的教学实践表明,在高中历史课程复习中,编写复习提纲,有计划地系统复习,是提高学生历史课程复习的重要基础。在开展历史课程复习活动中,通过编写复习提纲,有计划地系统复习,合理规划复习的进度,有利于学生按照计划有序的进行复习,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复习中,编写复习提纲,有计划地系统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复习策略之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进程中,高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作为高中历史课程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是历史教师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重视探究高中历史复习的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历史课程的复习效率,使学生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复习方法。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充分重视高中历史复习策略的探究及应用,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复习效率,使之可以更好的学习历史课程。
作者:王方 单位:朝阳市建平县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翁正雷.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研究[D].苏州大学,2012.
[2]马晓丽.浅谈高中历史学科的有效复习策略[J].天津教育,2013,(16).
一、统筹安排合理利用时间,制定好复习计划
初三下学期我们历史科的教学任务重,复习要涉及初一至初三六册的教材,复习范围广、内容多,如不能有效地安排好、利用好时间必将影响整个教学进度、教学效果,要取得较好成果一个良好的复习计划极为关键。因此我校在每学期期初,我们初三历史备课组成员都会根据学校的周课时数和校历表制定好一份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好复习进度。本学期期初至市质检考试前完成第一轮总复习,以《考试说明》为纲,以课本为本,以《复习指南》为指南。从5月下旬开始进行第二轮复习,主要以《初中历史学习报》中考版为主进行一些综合训练强化学生解题技巧。
二、立足《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以《考试说明》为纲回归课本
1、学习考纲、指南新精神
中考历史学科要复习的知识点既多且杂考查的角度又新,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如何设题最后还得回归课本回归考纲。因此我们的复习策略是“以不变应万变”,“紧扣考纲、把握趋势、夯实基础、锤炼能力”。每年市教科所的《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出炉后,我们备课组成员都会一起学习领会《考纲》和《复习指南》的新精神。特别注意比较当年《考纲》、《指南》和往年相互比较有啥新变化,变化点在哪,这些变化点就是我们当年须多关注须反复锤炼的重心。
2、复习立足考纲回归课本
近几中考试卷80%为基础题,另20%稍难题和较难题也以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为支撑,基本史实的再现仍是考察的重点,这就意味着掌握好基础知识是中考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因此,我校初三备课组的复习方针是紧扣《考试说明》,夯实基础,依据考试说明的知识要求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与整合。不求每一位同学能熟记所有的知识要点,但求学生对每一册,每一课内容的纲要非常熟悉,只有这样在开卷考时,学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找到所考查的知识点的位置,加快答题速度,提高答题质量。
“回归课本”,就是复习时我们以课本为准则,注重对课本知识的梳理、归纳与整合。第一轮的复习时我们“紧扣教材”,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细致地阅读教材,逐册、逐章、逐节地对《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全方位对知识进行梳理,绝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但是要注意的是复习不是上新课,不能照本宣科,要注意去粗取精,在整理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后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突破,使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只有让学生对基础知识了然于胸,在考场上才能大大减少翻书的时间,提高做题速度,才能节省出更多时间用来思考难度较大的题目。
3、根据《考试说明》构建知识网络与能力培养
初三年的学生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再加上初一二年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又要求在一学期里熟知三年的知识要点,理清知识结构,这就有些强其所难。因此需要老师根据考试说明精心编撰复习提纲,在提纲中按照章节顺序整理出各个章节的知识结构。一份好的复习提纲能让学生对知识结构一目了然,能抓住每一个学习主题的框架,熟悉提纲和课本目录。一份完整、详细的复习提纲,对学生来说是考场上必不可少的一件利器。
复习要注重基础知识但不能忽略能力培养。在复习中要注意基础与能力并重,因为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复习要点线结合,注意要点化、线索化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抓住了基础知识这个“点”还要注意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这样就可以清晰地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点线结合应贯穿于复习的全过程,复习完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串线,复习完一本书后也可适当地串线,尤其是同一主题的内容更应该注意联系,由于历史总复习的时间很紧张不可能再有更多时间去组织专题复习,因此只能注意在平时复习时将之融入。实践证明,抓点线结合,便于将历史知识要点化、线索化、条理化。抓住了点,复习便有了针对性;抓住了线,就可以以线相串,串住一些知识点,就可以“顺藤摸瓜”,记住各个部分的历史内容。
四、适度关注时政热点,解决现实问题,学以致用
历史学科内容繁多,知识网络也很庞大,事件与事件之间内在联系千头万绪,对历史史实和知识的认知又可谓角度多、层次多,在学习新课的时候要把很多历史史实、知识讲清楚、讲透彻、讲生动,又做到留有余香,发人深省,已经很不容易了,而要把诸多的历史知识点融合在一起,进行历史课堂的复习、整合、再认、提升,更转换为学生记忆中的准确符号、信息,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能力,那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并且费时,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工程。自任教以来,往往觉得复习课难上,而且有时还不知该怎样上,又不知上了过后是否有效果,每每探索和思考,在复习课的实践中也有了一些零碎的概念和认识,也不知对否,现把它们简单的罗列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和交流,希多提一些宝贵的意见。
个人觉得,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复习内容的纷繁复杂,即内容多,点、线、面大,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往往对背诵量大而学起来自己又理不清楚条理的东西会感觉无所适从,不知该从何下手,这样老师就得在心理和方法上首先对学生进行疏导,即把他们认为很复杂的东西,在心理和认知上变简单一些,告诉学生其实学习历史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其实就是两个工作,哪两个工作呢?记忆力+方法和能力,即把重要的事件相关知识点记住,然后运用历史的方法去灵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对历史的分析和学习中,培养以古论今、以史明鉴、找出历史发展规律、促进今天历史发展进程的能力。而记忆就是要把最基本最重要最典型的事实记住,能力的培养则可以通过复习课,对史实进行归纳提升,认本质 ,找规律,及相应命题的解决来进行。
首先,怎样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第一,恐怕还要告知学生,复习前应先把零散的知识点用知识框架去串连。历史知识要记忆的点很多,如果学生只是逐字逐句的去单独背一个又一个知识点的话,那只能是脱离理解知识本身和囫囵吞枣式的死记硬背,过不了多久肯定是要遗忘的,而且碰到灵活的知识应用也是无法全然应对的,所以有的学生觉得框架式的复习提纲看起来很复杂,好像没有1、2、3、……这种直接弄成要点式的、填空式的提纲简洁、明了,殊不知太要点化的提纲其实是不够科学的,因为它完全脱离了一根主干,不利于理解,也不利于长久记忆,所以还是框架式的复习提纲能像蜘蛛网一样,把散的知识点牢牢框在其间,前因后果、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看的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利于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的久一点,也才能经常拿出来用,经常用的东西也就会越来越娴熟。第二,知识框架的构建,可以教会学生自己试着去进行,一方面看了书,熟悉了教材,其实也培养了能力。如:可让学生自己先说出教材每课大致讲的内容或每课标题,然后对这些内容归类,大致讲了几个板块,分好板块后,说出具体包括哪些重大事件,再以时间为序列出这些重大的先后顺序,再延伸出每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影响、对今天的启示等等问题,让学生层层展开,体现出事件发生的时序性和知识点的条理性,实际也就是帮助学生清醒一下头脑和思维,利于记忆。第三,就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如联想法、联系法、口诀法、谐音法等等……第四,老师可采用多种方式检测,加深学生记忆的映像,如小组抽背、挑战背诵、课堂默写等方式。
其次,怎样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呢?第一,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知识归类,而知识归类复习的时候,最好分层次进行,不宜一开始跨度就过大,那样学生也反应不过来.最好先复习小专题,再复专题,比如:复习近代思想文化的解放运动及成就,就先复习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再复习空想社会主义和的诞生,再引导学生归纳代表资产阶级的和代表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得出一个总体认知,培养学生由点—线—面的和微观到宏观的能力;第二,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知识延伸,即把今天和历史类似事件拿出来,由老师分析历史的,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今天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对比的能力;第三,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即复习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后,老师可针对同样的一个答案,变化出很多种其他的问法或问题呈现方式,让学生回答,主要回答答题的思路,看学生对知识点是否理解透彻和到位了。第四,讲评典型的例题或错的多的作业,主要讲评方法,讲的时候可展示老师的思维过程即步骤,让学生明白该怎样审题,一步步答题,必要的时候老师可展示出答案的组织语言,让学生揣测答题的要点,最好能够讲评一个典型的题型后,同时准备一个相似题型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加深映象。
由于书写时间仓促,这只是一些简单心得体会,不够详尽和完善,我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探索,以丰富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港口物流 综合服务 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各地区所发展依托的资源和要素各具特色,沿海城市具有天然的地理环境区位优势,依托海洋资源和便利的对外港口条件,更有利于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沿海城市港口的港口贸易和业务往来会比较繁忙,因而港口物流运输和服务的要求会更高,对于沿海城市的港口而言,建立港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显得十分有必要。
一、沿海城市港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评价要素
由于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港口物流的竞争已经开始由成本差异性竞争逐步向服务差异性竞争,港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的指标是影响物流服务的重要因素,高效的河流和河海运输以及水路与铁路、水路与公路、水路与航空交通运输网络都极大地扩大和延长了城市港口对于内陆和境外的辐射范围。沿海城市建立港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评价体系评价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港口运输量的量化指标。港口物流的货物吞吐量是衡量城市港口物流能力的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评价标准要素,很多城市港口每天的货物吞吐量较大,运输流程也是十分复杂,其中最为有效和简便的方法就是将每天在该城市港口进行吞吐的总量进行数据统计,通过数据对港口的物流运输做数字化处理,这样对于港口的物流总体状况能有具体的量化评价标准,也更利于港口物流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
(2)港口物流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于沿海城市港口的物流能力的评价标准和评价要求的指标要素很多,因而不可能将多有的指标都进行罗列来对城市港口的物流综合服务能力进行评价。这就要求对于港口物流的综合服务能力评价要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将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关系的评价指标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为评价参考标准。
(3)港口物流评价要坚持与时俱进。由于世界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企业对于港口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要求也更加趋向于多元化和特殊化,而且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城市港口物流服务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因此,对于城市港口物流的综合服务能力评价而言,也要依据当前的时展特征和要求,评价服务体系和标准也要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港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的不断向前推进。
二、沿海城市港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应用
(1)扩大港口物流吞吐规模。港口物流的规模主要是指港口的物流吞吐量,港口物流吞吐量则包含港口物流货物和集装箱的吞吐量以及运输覆盖的范围。当前的物流运输船舶的容量和运输能力都不断趋向于大型化发展方向,因而对于城市港口而言,建设大型船舶的航道能力也是港口物流能力的要求,只有适应当前物流运输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好港口运输。而且由于网络购物等因素的发展,最近网络物流发展容量极为庞大,因此对于城市港口的物流运输来说,单个港口的力量已经不足以支撑和维系港口运输,必须要与城市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网络进行协作,扩大城市港口资源的辐射能力,提高城市港口的资源利用。
(2)完善港口物流配套设施。港口物流的配套设施主要包括港口的货物集散的机械设备、港口的泊位能力、货物的存放仓库和产品的加工设备。港口的物流运输能力和港口作业能力具有直接的关系,而港口作业能力则直接取决于港口的机械设备,只有港口货物集散的机械设备更为先进、机械工作效率越高才能有效推进港口物流作业能力。港口的泊位能力越大,对于大型船舶的停靠吸引力就越强。当然,港口的货物存放仓库面积和条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提高仓库的存放条件和扩大存放货物的面积才能更进一步吸纳港口物流货物。在港口物流的设施中,还需要有对港口物流货物的加工能力,比如说完善运输过程中出现的包装损坏、对不同地区的商品、零部件进行加工,从而达到提升在物流产品过程中的出现的产品附加值,达到优化配置资源的效果。
(3)提高港口的物流运作能力。港口物流运作能力主要是指对于港口存放货物的管理能力、物流的信息传输、物流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等。对于城市港口的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来说,港口的物流运作能力更像是港口的“软件设施”,因而在港口的物流操作过程中,要不断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采用更为先进的管理组织方式对港口的物流进行资源的整合,从而降低港口的管理成本,提升港口的物流绩效水平。
三、结语
沿海城市港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是港口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随着交通运输和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港口的物流能力将会得到更大程度地发挥。因此沿海城市要抓住港口物流发展的机遇,提升物流综合服务能力,促进沿海城市以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继红,徐祥铭,蒙健,韩玲冰. 沿海城市港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与应用[J]. 上海管理科学,2014.
关键词:顶岗实习;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查,是衡量中等教育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随着溧阳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校外实习有必要进行改革。本文主要指出了目前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校外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改革的方式,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一、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酒店的适应能力较差
学生刚到酒店,对新的环境和工作不熟,面对酒店严格的规章制度、较大的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感到无法尽快适应。特别是有的学生,还无法把自己从一个学生转到酒店基层的员工身份上来,这样就不能全身心地融入到酒店。
2.学生服务态度的不端正
学生在实习中,岗位比较固定,要么在餐厅,要么在客房,要么在前厅,相对来说比较单调,每天都在进行着重复工作。时间长了,学生会觉得枯燥,产生一种厌烦情绪,个别学生会提出转岗,如果得不到满足,服务态度就会不端正,服务质量就会大大下滑。
3.学生的服务意识上有所缺陷
个别学生由于社会、家庭的影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自我约束力,工作上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要求教师给予帮助,甚至让家长出面。这种学生往往带着情绪实习,缺乏主动性,自由散漫,一但有刁钻的客人出现,就会成为他们不愿再顶岗实习的理由。
4.面对同工不同酬现象,学生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学生在实习期的待遇要比老员工的待遇低一些。许多学生认为自己比老员工更卖力,工资还要少,时间久了,心理就会产生不平衡,在工作上的投入感就会慢慢地下降。另外,同班同学被学校安排在不同的酒店实习,学生待遇也会有差别,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工作的热情就会降温。
5.学生在与老员工的工作配合中,会受到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实习的最初阶段,每个学生往往都是由各自岗位的老员工带着,工作熟悉后才独立上岗。在这期间,有个别老员工的滑头、对酒店制度的不满以及老员工间的矛盾等多少都会影响到学生,特别有些比较单纯的学生因此还会被扯进某些纠纷中,这将会大大影响到学生工作的心情。
二、顶岗实习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1.做好学生实习前的动员工作
实习前的动员工作是整个实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要给学生讲清楚实习的目的、意义以及实习中将要面对的困难,让学生对酒店有个深刻的认识,并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强调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必须接受企业与学校的双重管理。还要强调实习的纪律,强调实习成绩与毕业成绩相挂钩,而实习成绩是由酒店和实习指导教师共同确定的。接受了这种教育,学生就会用学校的纪律和酒店的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2.实习前进行一次强化培训
为了缩短学生顶岗实习的不适应期,顶岗实习前应结合实习岗位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这是顶岗实习顺利开展的前提。例如,去中餐厅实习的学生就按照中餐厅的操作规范结合酒店特色进行强化训练。还可以邀请酒店的负责人和学生进行交流,谈谈他们酒店需要的员工,谈谈酒店企业文化,谈谈学生与酒店的将来等等。这样学生就会对酒店产生美好的憧憬,对自己的将来充满希望。
3.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学生进入酒店后,思想上出现不稳定,面对实习中出现的难题,有的学生甚至会产生动摇。实习指导教师要及时的进行处理,让问题得以解决,使学生安稳的工作。平时要多与学生沟通,要耐心地培训指导,在生活上多关心爱护他们,这样学生在实习期是可以稳定的。
4.加强实习期的纪律管理
严格的实习制度是顶岗实习顺利完成的保障,而作为实习指导教师,一定要严格执行。首先要对各个学生的岗位及其时间了如指掌,定时定点地对学生进行考勤,对于有事必须请假的学生,必须和家长取得联系后方可同意该生向酒店请假。如果超过了管理教师的权限,则必须上报请示学校。对于有严重违纪行为的学生,应及时上报学校,并通报家长。另外,坚持与酒店各部门的领班、经理进行交流,商讨更有效地管理学生的方法。顶岗实习完成后,学生要上交实习报告,接受酒店与教师的实习考核,这样会调动学生工作的积极性。
5.切保学生在实习期的权益
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学生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应给予帮助,同时传授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通过与酒店的接触,教师应定时向学校反馈信息,让学校了解酒店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从而提高整体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
通过对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不但能促进顶岗实习安全有序运行,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而且还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机会,同时,还可以促进职校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内涵,提高办学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职教。
参考文献:
[1]张佐钊.浅析旅游管理专业酒店业务顶岗实习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08(9).
[2]徐福英,刘涛.高校饭店管理专业管理实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