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02 13:27: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第1篇

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十分的重要的,假如你不相信他的话,那你又怎么能让人相信呢。当你做出对朋友不利的事情来的话,你的良心也会受到谴责的,就像是肉被割了一块一样,富兰克林说过:“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战立;失信,你也许用难挽回。”希望大家不要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情。古人也说过;“一失足成千古恨啊!”大家请听听一个小故事吧。

从前有两个小男孩,从小感情就很好,有一个坏巫婆想让他们自相残杀,于是就设下了一个陷阱,她知道两个小男孩都喜欢上了一个小女孩,就骗其中一个小男孩说:“小弟弟,你喜欢的女孩已经喜欢上你的好兄弟了,想报仇吗?我可以帮你哦。”小男孩听了果然中计了,和另外一个小男孩决裂了,最后,两个小男孩打了起来,而却不小心将那位小女孩打死了,最后他俩都很后悔,就自杀了。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去信任他人,那别人怎么又会信任你呢?

第2篇

大家都说,网络是不可信的。我以前还不相信。可是现在我信了。他们变着法来骗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人。先给你们一些甜头,然后就变着法来套你的钱,可我们还是傻乎乎的迎上去,就为了那一点甜头。

或许是这个社会都觉得我们小孩子好骗吧。我算认清了这个社会。再也不会相信人与人之间还有信任存在。

一个人该有多,才会这样去赚昧心钱。我受不了这一个个的欺骗。我该怎样在这个人心狡诈的社会里生存下去。

第3篇

关键词: 人际信任 在校大学生 孤独感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研究,大多数学生存在较低的人际信任,人际交往技巧缺乏,不能很好地顺应时展和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无法与社会协调发展。心理学家们非常关注摆在人们面前的交往压力,而且对于由于交往技巧贫乏或质量较差引起的孤独感体验给予较多的关注。个体的人际交往程度可以相对稳定地预测人际交往状况。孤独感是个体情感变动的心理体验,是日常人际交往和沟通方式的根本性的不同,使个体在各种场合中的交际技巧、认知或沟通能力等都发生了广泛性的迟缓。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孤独感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心理是否健康,所以人际信任和孤独感是评价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指标。

人际信任,是指个体在人与人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话语、诺言及书信或口头陈述的可信任程度的概括化期望。彭泗清的研究证明:一般将人际信任划分为:对他人能力的信任和对他人人品的信任,其中对他人能力的信任指相信某人有足够的才能办好一件事,对他人人品的信任主要指对人品的信任。孤独感,社会学家强调指一种非客观的心理感受,是主观意义上的一种心理感受,普遍发现它是困扰现代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1]。韦斯(1973)指出孤独感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特别指个体感到缺少令他满意的人际关系时,即现有的人际交往水平与对渴望中的人际交往的差距。同时将孤独感分为两类:社会孤独感和情绪孤独感。

参照前人的调查研究,关于大学生人际信任、孤独感的研究不是很多,而且大多是各自的单独研究或者侧重于和其他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关于大学生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研究更少,只有类似的研究,而且现有研究不够深入全面。本研究调查了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和孤独感之间的相关情况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根据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从而帮助在校大学生从自身出发改善人际交往,建立亲密关系,提高情感生活质量,获得幸福感。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盐城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共280名,共发放问卷280卷,回收问卷260卷,有效问卷数241卷,有效回收率为92.69%。

1.2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法,学生按照统一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测试,问卷现场发放,现场收回。研究工具包括人际信任量表和孤独感量表。(1)人际信任量表:人际信任量表由Rotter JB于1967年编制。该量表用于测查受试者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口头和书面)陈述之可靠性的估计。本问卷共25个条目,采用Likert五点自评式量表,总分越高,人际信任度越高。通过因子分析,发现人际信任有两个因素,分别是特殊人际信任因子和普通人际信任因子。(2)孤独感量表:UCLA孤独量表由Russell等人编制,量表采用四点记分,针对每个条目涉及的主观体验进行评分,总分从20分(孤独感最弱)至80分(孤独感最强)。该量表适用于各种人群,α系数为0.841,重测相关系数为0.623[2]。

1.3统计分析

对研究和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检查和校对后,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以p

2.结果

2.1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孤独感得分的描述统计情况

由表1可知,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总分的得分范围为44分~97分,平均分为73.44,低于理论平均数75分。其殊人际信任的得分范围为17分~53分,平均得分为34.89,普通人际信任的得分范围为19分~53分,平均得分为38.56。孤独感总体水平,有11.20%(总分在低于40分)的学生在正常范围内,有86.72%(总分在40分~60分)的学生属于中度孤独,有2.07%(总分高于60分)的学生属于高度孤独。

2.2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年级差异分析(表2)

由表2可知,各年级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得分均值在普通人际信任、特殊人际信任这两个因子上存在差异,孤独感得分均值存在显著差异。

2.3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表3)

由表3可知,在校大学生孤独感与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r=-0.306,P

表1 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描述性统计(M±SD)

表2 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差异比较(M±SD)

表3 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

3.讨论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平均得分是73.44,低于理论平均数75分,表明在校大学生群体的人际信任水平偏低,这个结论和庞彤彤等人的结果一致。郑信军[3]对中学生的人际信任程度和孤独感进行研究,结果是人际信任总体水平低于理论值,这表明人际信任度低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有中度孤独,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的孤独感偏高,孤独感是目前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4]。当代大学生处在信息时代,然而电子产品的发达并没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他们可以足不出户但是不能离开手机电脑,缺少沟通交流是他们孤独感偏高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表明:不同年级人际信任差异显著。因为不同年级面对不同的学业压力和人际压力,所以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一学生的信任度最高。大一新生刚刚从单纯的中学时代过渡而来,思想上可能更多地停留在中学,所以他们的人际信任相比其他两个年级而言是最高的。不同年级,孤独感有显著性差异。从总体得分看,大二学生的孤独感最强烈,其次是大三学生。现实情况下,大二、大三学生学习压力相当大,经过一两年的深入接触和交往,他们不再像大一刚来以宿舍为集体出行一样,而是分别形成不同的小集体,游离于小集体之外的学生会有孤独感体验。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即人际信任越低,拥有越多的孤独感体验。这一结论与范佳丽[5]等人的结果一致,他们认为:人际信任水平越高的在校大学生,对他人抱着积极的态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因而感到较低的孤独感体验;从整体水平上看人际信任水平越低,孤独感体验越多。韦耀阳等人对中学生的人际信任程度和孤独感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认为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孤独感的重要原因[6]。人际信任度低的人,对周围的一切存在戒备心理及时刻保持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再加之人际交往水平低,所以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感到孤独,有强烈的孤独感体验。

总之,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人际信任越低,孤独感越强烈。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形势非常不容乐观,学校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关心学生的情商发展,平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水平,创造和谐的交往环境。同时,引导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鼓励学生陶冶情操,丰富大学生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海.在校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论文,2011(10):21.

[2]徐本华,庞彦翔.大学生人际信任与抑郁的相关研究.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6(10):106-108.

[3]伍明辉,宋凤宁.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6):40-42.

[4]王晓刚,陈桃林,蒋灿等.大学生孤独感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初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6):622-626.

第4篇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 思想政治信任教育模式 思考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对教育者信任教育意识和技巧的培训,缺乏对教育对象信任意识和信任感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的信任度不高、信任感缺失。模式是一种问题的解决思路,它已经适用于一个实践环境,并且可以适用于其他实践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对各种内容、各种方式、各类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简洁描述与抽象概括”[1]。由于社会转型,人们的情感认知、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等发生很大的变化,心态的浮躁、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追求、短期行为模式、功利化价值取向等导致人际信任的某种缺失。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缺乏有效开展信任教育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强烈的挑战和冲击,客观现实强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发挥作用和功能,有效开展信任教育,重塑社会信任,增强社会公信力和人际互信。这些都是必须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模式的有效构建来作保障的。

一、以构建信任教育模式为切入点创新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及其实施过程的基本主张,通常表现为人们对有关教育的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的认识。所谓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教育理念,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对信任教育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所持的一种认识。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模式时必须树立以下理念:一是信任教育既要针对社会精英分子,更要考虑所有教育对象;二是信任教育重要的是为社会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具有信任意识、切实履行信任责任的践诺履信的新人,使之成为契约市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催化剂;三是思想政治信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任务,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四是思想政治信任教育不是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否定,而是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深化与提升,是对不重视信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的否定;五是在构建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教育模式时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共性与个性相统一,使信任教育模式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又体现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信任教育的自身特色,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综上所述,通过切实构建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信任教育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

二、以构建信任教育模式为依托增强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

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当今时代的挑战,继续发挥作用的命脉所在,而可接受性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可接受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被接受的特性”。反映社会经济政治关系、道德要求的政治观念、行为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只有通过接受环节才能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观念和内在的道德品质,并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具有高度可接受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言行的效率更高,产生的实际效果更显著。可接受性这一属性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接受主体,即受教育者的接受特性和接受规律相契合的程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态度的转变过程,即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教育者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经过考虑设计的教育信息,借以影响和改变受教育者的态度或行为的过程。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的认同及态度或行为改变的程度越大,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就越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越好。有鉴于此,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信任教育,通过信任教育模式的有效构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具体而言,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教育模式的有效构建,可以从提高教育者的可信度的角度来提高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担负着发送教育、引起受教育者心灵的震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重任。教育者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业务素质、道德修养、责任心、教育态度、人格魅力,以及由这些因素所产生的感召力、亲和力都会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及教育本身的信任度,影响到受教育者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的改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以整个身心进行的,教育者对自己所传递信息内容的坚定信念,尤其是对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的躬身践行,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倾注与奉献,对生活的乐观积极,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都将对受教育者产生强烈的人格感召力,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二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教育模式的有效构建实现有针对性地组织和传递教育信息,以提高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在充分信任教育对象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受教育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态度倾向组织和传递教育信息。在世界一体化潮流的影响下,受教育者的态度、价值观念也出现了多元化、复杂化的现象;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又使受教育者非常容易获取支持自身立场的信息。在这种环境下,通过构建信任教育模式增强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人际互信,就可以消除受教育者可能产生的教育者有意隐瞒信息、不公平不诚恳等负面看法,尽可能避免会降低教育者及其传递的教育信息的可信度的现象发生,从而增强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

三、以构建信任教育模式为突破口增强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发挥实效,不仅是事关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重大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涉及很多因素,比如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过程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生成条件和实现途径是什么。可以这样说,在社会转型期这个大的教育环境下,思想政治信任教育模式的有效构建正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至关重要的生成条件和实现途径。这是因为,价值中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价值教育或信仰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曾对信仰认同的重要性有明确阐述:“一个社会要是没有这样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信仰认同的形成和传播,对实现整个社会的有效整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要重塑人际信任和社会公信,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共同的社会信仰。

信任对于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首先在于人的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信任,信任是保证人的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教学教育活动、观点和做法等没有丝毫信任的话,就无法形成最基本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如果他怀疑一切,例如成天担心教室上的天花板随时都会掉下来,所走的路随时都将塌陷,周边的人随时都会攻击他等,在由这种不信任所生成的没有安全保障的环境里,他便无法生活。在这一点上,信任就如空气、水和食品一样重要,离开了信任,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将生活在高度的焦虑之中,就会加重身体和心理上的负担,就无法成为健康的人。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历史时期,最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合理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一种健康而美好的关系。只有基于人际互信,才能实现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构建信任教育模式是增强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突破口。

四、基于信任的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新模式

基于信任的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1.放心托付模式。

信任是对被信任对象的放心托付,这不仅是信任者对被信任者的信任来源,而且是检验信任者对人所具有的爱心与诚意,还是检验被信任者是否诚实可靠的重要方式。“敢于托付”与“委以重任”的教育策略有同样的有效性,两者都隐含着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所具有的信心,都能够实现“自我应验”的期望效应。不过与后者不同,前者所针对的对象是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而不是局限于处在弱势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而且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发展中的多种可能性、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一定的了解而又无法完全把握为基础的。客观地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了解不可能是彻底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处在随时变化中的人,此时此刻的了解不等于对其未来状况的了解。信任面向未来,通过“欠充分的归纳”得出的对未来的信心,“信任处在全知与无知之间。全知意味着确定性,它不再需要信任;无知则无法建立信任。全知与无知是产生信任的条件,信任则启动了生存所需要的行动与合作”。

2.承诺兑现模式。

信任是承诺的兑现,也意味着言与行可能的分离。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教育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做出承诺并在行动中加以兑现,这是非常具体的。例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爱父母,首先要求其把爱父母的行动以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给思想政治教育者备案,以作为自身爱父母的依据,然后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父母那里获得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表现受父母的行为的“证据”,如果这两者基本一致,那么这个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就是值得信任的,而且他对父母的爱也是切实的。“敢于承诺”的策略要求用协议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它与行为矫正中的“行为协议法”的思想是一致的。

3.责任承担模式。

信任与责任的关系密切,信任他人的人要为自己的托付不当承担责任,而被信任的人则要对自己的承诺所带来的后果负责。但是教育环境是十分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认为可以把某事托付给某个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去做时,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虽然做出了可以完成的承诺,但是受自己的能力的不足、完成该事情所需要的条件的变化的制约,完全有可能无法完成所托付之事。这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确实应该为自己无法兑现承诺负责,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也不能免除自己的责任。一个信任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应该也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身上,何况一味责怪也于事无补,最好的办法还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坦诚以待,让其放下思想包袱,给其以爱的关怀,以及强有力的支持,以免损伤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建立起来的信任。

4.批评反思模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接受的是大量的与不信任有关的信息,如像“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老实人吃亏”的生活训诫,在生活中发生的许多有关“上当受骗”、“不守信用”等故事,都使我们不敢付出信任。但是,如果我们什么都不信任的话,就无法健康地生活。因此,首先,是对在社会生活中弥散的不信任加以批判,确认信任所具有的价值;其次,是不轻信,不盲信,也就是要对自己准备加以信任的人和事有一定的了解;再次,是敢于“不信任”。“不信任的积极功能不仅体现在与信任相反相成,完成简化功能;还体现在相辅相成,甚至促进信任方面,比如对考试的监督、对工作的检查――严格监督下的考试和严格检查过的工作才更可信”。另外,“敢于批评”还意味着“信任优先”。信任与不信任所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两者也是不相对称的,信任往往比不信任更节省精力,更有利于选择后对后续行为的探索,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人更愿意选择信任,这也是轻信比疑心更流行的原因,因为疑心更劳神费力。最后,“敢于批评”还意味善于把不信任转为信任。信任与不信任的转向是不平衡的,从不信任转为信任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从信任转为不信任,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完全可能导致信任的全部损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防备不信任的蔓延可能威胁到整个社会系统的安全。

今天,我们越来越重视诚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信任之间的关系,当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以信任来形成教育关系时,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诚意、关心、负责任等思想道德品质,而且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诚实、自律、负责等道德品质,以此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互动生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基于信任构建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必将为这个弥漫相互猜忌、相互欺诈、盛行弄虚作假等不信任空气的现实社会带来一剂救世良药,为重建社会公信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

注释:

①吕才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结构与结构模式[J].思想教育研究,2005,(4).

参考文献:

[1]郑亦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17,104.

[2]尼克拉斯・卢曼.信任[M].瞿铁鹏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6,50.

第5篇

法律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可能有些学生认为“只是违反一下学校纪律而已,没问题的,以后我就不违法了。”请你快点打消这个念头。因为现在一次小小的放松就很有可能驻成一次大错。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法治教育实践个人心得材料,提供参阅,欢迎你的阅读。

法治教育实践个人心得一

法律就是秩序,没有了法律,那么人类的生活就如同垃圾一样肮脏。《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就是法律赐予我们的武器,用来保护我们未成年人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使用这个武器来保护我们,给我们带来的将是严肃的惩罚!

据报道:去年7月至9月,安徽当涂县城几十家居民及企业单位被盗,每起盗窃案数额不大,但作案手段高明,案发现场几乎不留痕迹,搞得当地人心惶惶。办案人员奔波数月破案后发现,作案者竟是14个8至13岁的小女孩。其中的“大姐大”13岁,组织“团伙”入室盗窃,是其“心血来潮”的招数。每次作案由她安排,一个暑假,她一人就获取赃款近万元,还制定了开学后每周末偷一次的计划。令人瞠目的是,一些孩子的父母对孩子偷盗来的金银首饰等赃物竟坦然“笑纳”,不加追问。那些犯罪孩子的父母有的只是一昧的责怪孩子,却没有想过自己所犯下的一点点错,就有可能造成孩子的犯罪原因。还有的竟是对孩子所给的赃物不加追问,就坦然“笑纳”。促使孩子的犯罪数额越来越大。我们小学生现在最缺乏的就是法律知识,如果知道了法律知识也就有可能不会犯罪,可就是因为缺乏法律知识,孩子所犯下的可能就是弥天大罪。就如同给自己色彩斑斓的生命,增添了一笔污黑的颜色。

法律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可能有些学生认为“只是违反一下学校纪律而已,没问题的,以后我就不违法了。”请你快点打消这个念头。因为现在一次小小的放松就很有可能驻成一次大错。我们作为学生,总是要离开校园,来到这个社会打拼。才真正的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和守法的好公民。所以就要从小培养我们的法律知识,预防犯罪。

总而言之,在履行自己的义务中也要保护好自己的权利。不能让别人来代替自己。

法治教育实践个人心得二

大家知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学校没有严格的规定,就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新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已经实施了,新的《小学生守则》共有十条,这十条,作为小学生要人人会牢记,并且所有同学都要按照《小学生守则》的要求去做,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共有二十条,同样要学,并且要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争做讲文明、讲礼貌,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发展的好学生。

法制教育对于种子是阳光,对于树林是水,对于稻田是肥料……而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是走上到的殿堂的梯子。能让人该过自新。要是盗贼、人犯,从小接受过法制教育,有着满心道德,那他们还会成为罪犯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潮的涌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在渐渐地影响到了我们,我们变坏真是太容易了,网吧、游戏厅,你们可知道有多少人因你们而荒废学业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现在,便有许多的不良同学:有的同学爱打架或偷别人的钱财。小小的年纪,就粘上了许多恶习。走出校园,或早或晚,几乎都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他们最后走上这一步,并不是一步走成的,其实他们就是在你们这个阶段、你们这个年龄开始一步一步不听教育,渐渐变坏的。因此,这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完全有必要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来尽量减少甚至完全避免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大地苏醒,春风又绿。我们要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自己的心田。当它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必将收获更多的祥和、幸福和安宁。

法治教育实践个人心得三

上星期上午,学校举办了“法制大会”,讲了许多有关青少年犯法的不良行为,从而教育我们作为一个中学生要懂得遵守学校的纪律,国家的法律,将来做一个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之人。遵守学校法则,是我们作为中学生必须遵守的原则。

我们的社会属于文明社会,可是却总有不少的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学校纪律,国家法律所不容忍的事情,如:抽烟,斗殴,喝酒等,偷窃,抢劫,害人等等,这些都是属于违法行为,这些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这些行为却会成为他们一生中无法抹灭的污点,会一生伴随着他们。

现在有许多不良青少年总是诱惑未成年人犯罪,如:吸毒,抢劫,偷窃等。当这些事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如:报警等,面对这些不良行为时,我们要理智的拒绝。远离这些不良行为,从而做一个遵守法律的好公民。我们在学校读书,要好好努力的学习,锁定自己读书的目标,不让自己对未来迷茫,将来在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

自“法制大会”后,我们要学会学法,守法,用法,创造文明的社会,从小事做起,从学校做起,形成一种文明的行为:思沉学习,目标,好好学习,将来做国家未来的栋梁。

法治实践活动心得体会作文2

法律就是秩序,没有了法律,那么人类的生活就如同垃圾一样肮脏。《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就是法律赐予我们的武器,用来保护我们未成年人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使用这个武器来保护我们,给我们带来的将是严肃的惩罚!

据报道:去年7月至9月,安徽当涂县城几十家居民及企业单位被盗,每起盗窃案数额不大,但作案手段高明,案发现场几乎不留痕迹,搞得当地人心惶惶。办案人员奔波数月破案后发现,作案者竟是14个8至13岁的小女孩。其中的“大姐大”13岁,组织“团伙”入室盗窃,是其“心血来潮”的招数。每次作案由她安排,一个暑假,她一人就获取赃款近万元,还制定了开学后每周末偷一次的计划。令人瞠目的是,一些孩子的父母对孩子偷盗来的金银首饰等赃物竟坦然“笑纳”,不加追问。那些犯罪孩子的父母有的只是一昧的责怪孩子,却没有想过自己所犯下的一点点错,就有可能造成孩子的犯罪原因。还有的竟是对孩子所给的赃物不加追问,就坦然“笑纳”。促使孩子的'犯罪数额越来越大。我们小学生现在最缺乏的就是法律知识,如果知道了法律知识也就有可能不会犯罪,可就是因为缺乏法律知识,孩子所犯下的可能就是弥天大罪。就如同给自己色彩斑斓的生命,增添了一笔污黑的颜色。

法律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可能有些学生认为“只是违反一下学校纪律而已,没问题的,以后我就不违法了。”请你快点打消这个念头。因为现在一次小小的放松就很有可能驻成一次大错。我们作为学生,总是要离开校园,来到这个社会打拼。才真正的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和守法的好公民。所以就要从小培养我们的法律知识,预防犯罪。

第6篇

关键词:交互感知;初始信任;交互信任;推荐信任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ased on interpersonal trust theory the paper divides the process of user's trust in the recommendation system into three stages from initial trust to interactive trust and to recommend trus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key factors which affect trust of each stage and constructs the comprehensive model of multistage user trust. The method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s used for empirical test and analysis. The studies show that the initial trust is mainly affected by trust tendency, normality and word of mouth; the interactive trust is mainly affected by initial trust,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e; the recommend trust is mainly affected by interactive trust,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reliability.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useful countermeasures and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interactive perception; initial trust; interactive trust; recommend trust

近年来随着网络购物市场的迅猛发展,使得消费者陷入海量的商品信息包围之中,消费者若依靠个人搜索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商品并非易事,因此推荐系统在网络购物平台得到了广泛应用。网络购物推荐系统的功能在于减轻信息过载给消费者带来的决策影响,帮助消费者快速找到感兴趣的商品,其重要性已得到了商家及消费者的广泛认可[1]。但与一般信息技术系统存在的用户信任问题一样,推荐系统也存在用户信任问题,影响了推荐系统功能的体现。

目前,关于推荐系统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推荐算法与应用方面,而忽略了其他的评价指标对推荐系统用户满意度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们对用户信任模型研究大多数是针对一般信息技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Davis于1989年提出的技术采纳模型(TAM)。杨永清等(2012)以价值理论为核心,借鉴TAM理论中的核心变量,根据移动互联网服务的特性,提出移动互联网用户采纳的理论模型,揭示了影响用户采纳移动互联网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理[2]。但网络购物推荐系统与其他信息技术存在很大区别,用户与推荐系统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单向信任关系,推荐结果会反向影响用户的信任。用户对推荐系统推荐结果的采纳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信息技术方面的用户信任研究成果不能很好的解释推荐系统的用户信任行为[3]。且我国的网络购物环境也与国外存在差异。国内推荐系统的信任问题研究还较少,其中实证研究大多数是基于技术采纳模型来进行影响因素的探讨。

但是对于网络购物推荐系统来说,用户与推荐系统之间的信任并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诸多的研究表明,用户与推荐系统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对系统的社会角色感知以及对系统的信任,不仅直接影响着用户对推荐结果的采纳以及采纳行为的持续,而且还影响用户对系统的满意度评价。用户与推荐系统之间存在着不断交互的过程,是从初始信任到交互信任再到对推荐信任的过程,因此将用户对推荐系统的信任影响因素按照信任的过程分为三个方面。

1 理论及假设模型

为了使推荐系统能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实现推荐系统对商家及消费者的双重作用,消费者信任推荐系统是最基本的前提。由于信任属于社会学范畴,关于信任的研究,信任的客体大多数是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在不断的交流中形式的。Sztompka(1999)认为对信息系统的信任与对人的信任并无本质区别,因为所有的信息系统是由人设计、开发并操作的[4]。

通过以上的分析表明,将信息系统视作信任的客体是合理的,因此本文在研究用户对推荐系统的信任问题时,借鉴了社会学领域中有关人际信任的相关理论。

1.1 一般信息技术系统的信任研究

大量信息技术的信任研究侧重从技术特性视角解释用户信任行为。TAM模型以形式简单、解释力强、较高的信度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用户信任的研究中。TAM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它阐明了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这两个关键信念变量与态度和行为意向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此来分析影响信息技术采纳的外部原因,TAM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TAM理论认为,信念影响用户的态度,态度影响用户的行为意向。众多信息技术采纳研究的结果表明,感知的有用性对用户的态度和行为意向产生显著的影响,感知的易用性对用户使用态度产生显著的影响,也对感知的有用性有影响[5]。

虽然TAM模型解释信息技术采纳行为的效果得到了大量验证,但也有学者指出TAM设计的维度过于简单,实用性不足。一些学者基于TAM理论进行了扩展,而且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较成功的TAM修正模型包括:创新扩散理论(IDT)、使用和满意理论(U&G)以及可用性理论三种。韩超群等(2012)基于信息系统、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理论,从一般技术因素、特定技术因素、消费者心理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四个方面构建了一个整合的移动服务用户采纳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6]。

移动商务作为信息技术系统的新兴应用,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近年来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林家宝与鲁耀斌(2011)探讨了股民对移动证券信任的影响因素,不同于以往的信息技术信任研究,作者认为信任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将信任划分为:初始信任的建立、信任的维持以及信任的衰退[7]。基于信任的动态发展过程,本文基于交互感知的视角,认为用户与推荐系统之间的信任是从初始信任到交互信任再到对推荐信任的多阶段动态过程。

1.2 基于交互感知的推荐系统信任研究

推荐系统作为信息技术的一类,但又与一般的信息技术不同,这主要表现在推荐系统的交互性与实时性上。人机交互是以系统为媒介进行的彼此交流,用户向推荐系统表明自己的需求,系统向用户推荐可能感兴趣的商品,用户再对推荐结果进行反馈,这些用户与系统之间的交流就形成了交互的过程。用户会基于与推荐系统的交互来感知对推荐系统的信任程度。

1.2.1 用户初始信任阶段研究

在网络购物环境下,用户是通过推荐服务载体-网络购物平台初次接触推荐系统,因此,用户的初始信任不仅受用户个人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网络购物平台特征的影响。这里我们可以将平台特征视为外部因素,用户个人特征视为内部因素。网络购物平台的保障性特征是用户初始信任阶段,用户关注的重点,如安全标识信息、第三方认证信息、法律法规信息等,这些信息表明了推荐系统所处环境的合法性与正规性。这些因素能够影响到用户对网络购物平台正规性的感知,进而作用于用户的初始信任。据此,提出假设H1:

H1:平台的正规性正向影响用户的初始信任。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不同个体的信任倾向有所差异,信任倾向在信任关系形成初期,用户初始信任阶段具有很重要的作用[8]。另外,Cardholm提出了用以描述电子商务用户信任BATE模型,并提出了基于经验的信任,他认为基于经验的信任对于用户再次使用电子商务尤其重要[9]。

据此,提出假设H2、H3:

H2:用户的信任倾向正向影响用户的初始信任。

H3:用户的使用经验正向影响用户的初始信任。

在初始信任阶段,除了信任倾向及使用经验会对用户信任产生影响,用户对推荐系统的了解程度也会影响初始信任,良好的口碑能够促使用户增加对推荐系统的好感,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能够提高用户对推荐系统的信任程度[10]。据此,提出假设H4:

H4:系统的口碑正向影响用户的初始信任。

1.2.2 用户交互信任阶段研究

用户与推荐系统建立初始信任后,二者之间通过不断的交互过程,证实之前预期的知识。这个“预期-证实”的过程会不断影响用户对推荐系统的信任,这时初始信任演变为交互信任。初始信任是交互信任的开始,若用户对推荐系统有一个良好的初始信任,那么用户对推荐系统的交互过程就有着较高的包容性。

在交互信任阶段,基于期望-证实理论,若推荐系统的行为满足用户的期望,用户会感知系统是有用的,会提升用户的交互信任,否则交互信任会降低[11]。

据此,提出假设H5、H6、H7:

H5:用户的初始信任正向影响用户的交互信任。

H6:用户的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用户的交互信任。

H7:交互阶段的互动性正向影响用户的交互信任。

其次从交互过程的易用性看,如果交互过程是用户可控制的,这会一定程度上降低用户对推荐系统感知的不确定性,增加用户对交互阶段的信任[11]。据此,提出假设H8:

H8:用户的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用户的交互信任。

1.2.3 用户推荐信任阶段研究

用户推荐信任阶段关乎到用户是否采纳推荐系统产生的推荐结果。如果交互过程中,用户的期望不断的得到证实,势必会加强用户对最终推荐的信任。

Gefen对用户在线购物行为的实证表明,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都会影响用户在线购物的意向,即对推荐的信任[12]。而最终的推荐结果将涉及具体的销售商家,如果商家拥有着良好的诚信,会提高用户对结果的感知可靠性,进而影响对推荐的信任。

据此,提出假设H9、H10、H11、H12:

H9:用户的交互信任正向影响用户的推荐信任。

H10:用户的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用户的推荐信任。

H11:用户的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用户的推荐信任。

H12:用户的感知可靠性正向影响用户的推荐信任。

1.3 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针对用户对网络购物推荐系统信任的交互过程,从信任三个阶段,设定了三个基本影响因素,结合平台与个人特征变量,并为每个信任阶段设定了特定的阶段变量,以最终信任阶段的阶段变量为因变量,对各变量之间的作用路径提出了12条基本假设。模型的基本框架如图2所示。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收集

本文选择本校的大三及大四学生为调研对象。在设计问卷时,以相关文献中设定的问题为基础,考虑网络购物推荐系统的特点,做了适当的扩展,所有的结构变量均采用多个测度项,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共设定了30个问题,限于篇幅,具体的问卷未列出。所有问题问卷采用Likert七级量表,受访学生基于对问题的认可程度,按1(非常不赞同)~7(非常赞同)对相关问题分别进行打分。

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55份,问卷有效率为88.75%。有效问卷数与测度项数比例达10.65:1,符合样本至少为测量题项5倍的基本研究要求。样本信息统计显示,60%为男生,40%为女生,每天上网时间3个小时以上的占65%,3小时以上的占35%。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21.0进行假设检验,同时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通过对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及方差分析等传统多元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路径图中各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进行验证。

2.2 信度和效度检验

由表1可知,本研究中的所有因子的Cronbach’s α和CR值都高于0.80,表明各因子具有较好的信度。各因子的平均抽取方差(AVE)都大于0.50,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

对于效度,对角线的AVE平方根均大于纵向与横向元素,所有各因子之间的区别效度都满足要求。

2.3 假设检验

本文采用AMOS21.0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模型路径系数结果如图3所示,假设检验结果所表2所示。

2.4 个人特征的调节作用

用户的个人特征除对初始信任产生直接影响外,还可能调节用户感知的主观影响因素包括交互信任以及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可靠性对推荐信任的作用。通过各因子均值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发现信任倾向对交互信任与推荐信任、感知可靠性与推荐信任之间的关系存在正向的调节作用,这说明对于有着高信任倾向的用户,交互信任对推荐信任的影响更大,而对于有着低信任倾向的用户,交互信任对推荐信任的影响就要小一些,感知可靠性的影响同理。由于信任倾向与感知有用性的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因此,信任倾向不存在对感知有用性与推荐信任间的调节作用。

为了进一步直观的研究信任倾向的调节作用,我们取信任倾向的均值(4.31)为临界点,将355个有效样本分成A、B两组,A组为高信任倾向的用户(204人),B组为低信任倾向的用户(151人)。分别对A、B两组样本做因变量(推荐信任)对自变量(交互信任、感知可靠性)的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表4回归分析的结果绘出信任倾向调节作用的效果图,信任倾向对交互信任与推荐信任、感知可靠性与推荐信任之间的调节效果分别如图4、5所示,可以看出,在交互信任(或感知可靠性)较低时,高信任倾向的用户对推荐结果的信任较高,随着交互信任(或感知可靠性)的增大,高信任倾向与低信任倾向的用户之间对推荐结果的信任差距逐渐缩小,并且当交互信任(或感知可靠性)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低信任倾向的用户对推荐结果的信任程度甚至会超过高信任倾向的用户对推荐结果的信任程度。

3 结果讨论

本文借鉴人际信任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经过交互形成信任的理论来研究消费者与推荐系统这一人机交互过程的用户信任问题。将用户与推荐系统之间的信任过程分成从初始信任到交互信任再到对推荐信任的三阶段过程。研究了影响网络购物推荐系统的各阶段用户信任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上述数据分析的结果,从路径系数的显著性分析,本文提出的12个假设中,9个得到支持,得出的主要结果有:

(1)从用户的初始信任阶段看,平台正规性是影响网络购物推荐系统的初始信任的最重要因素,是用户评估平台安全性的第一步,正规可靠的网购平台才能使用户产生初始信任。平台口碑显著影响推荐系统的初始信任,口碑信息是第三方关于推荐系统评价的综合,良好的口碑可以表明外界对于推荐系统的一致评价是可信的。

个人特征中的信任倾向显著影响初始信任,这是因为不同个体的信任倾向有所差异,信任倾向对用户初始信任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信任倾向高的用户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并且信任倾向不仅直接显著影响初始信任,还间接调节其他变量(交互信任、感知可靠性)对推荐信任的影响。使用经验对初始信任并无影响,这里的使用经验是指使用其他信息系统的经验,本文样本中的对象为在校高年级大学生,样本的群体内并无使用经验的明显差异。

(2)从用户的交互信任阶段看,初始信任是影响用户的交互信任的最重要因素,这就犹如人际信任中的第一印象一般,良好的第一印象是进一步交流的基础。

另外,交互信任同时受用户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如果在与系统的交互过程中,系统反馈给用户的都是不符合用户需求的信息,那用户势必会对推荐系统能否为自己推荐正确的结果产生质疑。而且推荐系统只有通过友好的界面、便捷的操作使用户容易上手,用户才能有耐心的进行下一步的动作。

交互过程的互动性并不会对用户的交互信任产生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现实生活中大家的生活节奏都较快,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系统进行互动,简单有效的互动就可以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

(3)从用户的推荐信任阶段看,交互信任是影响用户的推荐信任的最重要因素,用户与推荐系统之间的交互使得用户对系统的诸多功能都有了具体的了解,不再是基于印象的估计。

另外,用户的感知有用性与感知可靠性均对推荐信任产生影响,有用性在于系统最终推荐的结果是否是用户需要的结果,当符合用户的需求时,下一步用户就会对这些结果进行筛选,而筛选的依据就是商家的可靠性,对于商家的可靠性,用户可以通过查看商家总体的信誉以及产品的历史评分来估计。

最后用户的信任倾向调节其他变量(交互信任、感知可靠性)对推荐信任的影响,不同信任倾向的用户,交互信任与感知可靠性对推荐信任的影响并不相同,这是因为信任倾向高的用户更倾向于依据自己的主观意向来决定是否采纳推荐结果,而信任倾向低的用户则更倾向于依据系统的客观评价来决定是否采纳推荐结果。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平台的信任前因、个人的信任前因以及认知的信任前因来构建用户对推荐系统的多阶段信任模型,基于交互的多阶段信任为网络购物平台提供了构建用户信任机制的新思路。研究发现,信任倾向、正规性、口碑显著影响用户的初始信任,初始信任、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显著影响用户的交互信任,交互信任、感知有用性、感知可靠性显著影响推荐信任。其中,初始信任阶段平台的正规性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交互信任阶段初始信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推荐信任阶段交互信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网络购物平台应该重视平台正规性的建设,用户只有对平台建立了初始信任,才会通过不断的交互过程演变为最终的对推荐结果的信任。本文的研究虽然考虑到了用户信任随时间演化的动态过程,但只是将这一动态过程划分为三个信任阶段,并没有深入研究信任演化过程的机理,结合心理学中人际信任的演化理论来探究推荐系统中用户信任的演化机理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参 考 文 献

[1] 李金海,何有世.在线评论信息挖掘分析的数据来源可靠性研究[J].软科学,2015,29(4):94-99.

[2] 杨永清,张金隆,满青珊,等.移动互联网用户采纳研究_基于感知利益_成本和风险视角[J].情报杂志,2012,31(1):200-207.

[3] 黄浩.移动内容服务采纳过程中的信任变化分析[J].管理评论,2014,26(4):122-129.

[4] Sztompka P. Trust: A Sociological Theory [M].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5] 边鹏.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2012,1:2-10.

[6] 韩超群,杨水清,曹玉枝.移动服务用户采纳行为的整合模型―基于移动阅读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2,26(3):134-139.

[7] 林家宝,鲁耀斌.移动证券用户的初始信任模型研究[J].管理评论,2011,23(11):59-68.

[8] Gefen D, Karahanna E, Straub D W. Trust and TAM in online shopping: An integrated model [J]. MIS Quarterly, 2003, 27(1):51-90.

[9] Cardholm L. Building trust in an electronic environ-ment [C]//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Nordic Workshop on Secure IT systems, Kista, Sweden, 1999.

[10] 铁翠香.网络口碑效应实证研究――基于信任和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J].情报科学,2015,33(8):72-78.

第7篇

一、引导育人模式,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

诚然,班主任这份工作非常辛苦,但想要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要热爱这份工作、热爱学生、端正思想。只有班主任自身的思想端正,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随着国际经济、政治一体化不断加深,信息网络技术普及范围不断扩大,一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益主义也冲击着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因此,班主任必须要先育人再教人,传统的育人方法比较严肃,学生往往很难接受,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引导方式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与辨别是非的能力。例如,某天课余时间毛毛和同学聊天(文中名字皆为化名),其交谈内容大致是未来要赚很多钱来孝顺父母,不然就是不孝子。通过这句话我感觉毛毛同学的三观有些扭曲,因此,我也加入了毛毛的交流中进而引导:1.“毛毛如果你以后没赚大钱,你的父母由谁孝顺呢?”(毛毛:当然不是)2.“那是不是就证明孝敬父母要在金钱之上呢?”引导教育往往比直接教育的效果更加突出,通过师生交流不仅能够拉近师生关系,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抓住关键,转换思维

在教育过程中,如果仅凭班主任来管理班级中几十名学生是非常困难的,也无法保障育人工作的全面性。因此,班主任要能够充分利用班级资源,抓住班级中的关键人物,转换育人思维,践行学生管理学生的新理念。虽然很多教师认为中学生的心智发展并不成熟,不能承担育人大任,但经我实践表明,这种方式是非常可行的,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班级中有位小光头,人称外号“头头”,也有同学叫他“头儿哥”,头头是我班级中的学习榜样,并且有很大的威望,他的行为与意见甚至与我同样有影响力,同学对头头十分信赖,常常会模仿头头的学习方式、做事方式。由此可见,头头是我班级中的重点人物,之后我有意地组织了一次“班长选取大会”,不出所料,头头成为我班班长,强化头头的责任心,通过头头的努力,不仅使学生更加团结,并且大大降低了我的工作压力,能够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到备课和班级管理中。

三、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由于有些初中学生的心智发展并未成熟,在育人方面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师生平等关系。因此,在育人过程中,我会主动接触学生,经常找学生谈谈心,进而强化我们之间的情感,充分给予学生理解、关爱、体谅、尊重。特别是针对班级中的“跟风者”,我不但不批评这些学生,反之要增加谈话次数,不断表扬他们,充分挖掘这些学生的内在潜力,进而“打击”“团伙骨干”,让这些跟风的学生感觉到自身的错误,同时,督促“团伙成员”与“团伙骨干”交流,移默化地影响“团伙骨干”。例如,班级中的明明就是一个“刺头”,并且“拉拢”了班级中的五六名“成员”,他们在班级中非常强势,在课堂中也时常干扰教师、学生学习进程。因此,我先找了“队员”谈话,让其认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性,并鼓励学生加强与其他同学交流。之后隔了几天,“成员”已经有收敛的意思,但“骨干”却依然比较“活跃”,因此,我再次找到了“骨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引导:“明明你这么活跃会对我的工作产生影响,我们不是好朋友吗!支持我工作好不好”,最终经过我的引导,明明的“团伙”组织了篮球队,并且在一次活动中取得了第一名,其他同学对该“团伙”也是刮目相看,明明也与大家融合成了一个整体。

第8篇

从心理空间可以发现,雕塑语意的认知构建首先需掌握心理空间的维度。认知心理学家布莱恩特将心理空间划分为六大类:符号空间、呈现空间、所指空间、关联空间、虚像空间以及意义空间。这六空间在人的认知过程中通常按照依次类推的关系加以排列。就雕塑的认知而论,以湖南中医药大学的李时珍人物雕塑为例,当人第一眼看见这一雕塑时,人物的外形首先在呈现空间中形成,同时,“李时珍”三个字会在符号空间中映射呈现空间中的形态。通过记忆,在所指空间中调取“古代著名的中医”这一信息,再在关联空间中形成前面四个空间的映射。通过映射的结果,在虚像空间中重塑这一场景,最后,在意义空间中整合出了“雕塑要表达中医”这一概念。每一个空间,每一个关联和映射都是一个联系的整体,这就是雕塑在人的心理空间中的认知维度,只有每一个空间的映射都能达到人的认知空间,才能形成雕塑语意的认知,缺少任何一个环节,超过或不及任一空间的映射都无法有效地形成雕塑语意的构建。

其次,构建雕塑语意的认知需认识心理空间的整合。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理解、判断都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心理空间的整合具有由笼统到具体、由表象到实质的整合顺序。认知心理学家贝彻从整合构造角度提出了首序整合、二序整合和三序整合三层序。首序整合是对复杂的、感知的、体验的东西进行心理的归纳和统一。当对一个雕塑视觉感知时,心理空间对雕塑的特点,如形状、颜色、材质、位置进行处理,即感知整体的第一印象。如湖南工业大学的校园雕塑,当看到这座雕塑时,首先是对不锈钢材质的主体坐落在瓷板与砖块交错的水泥底座上的整体印象,然后是对雕塑主体的细化,对不锈钢材质、几何的身躯、球形的顶部、发散的钢管的判断,最后得出初步的认知:这是一个不锈钢的几何体。首序整合是初步的、基于感觉和印象的,是在不同的心理空间中将感知体验的东西进行归纳并整理,形成局部知识的统一。二序整合和三序整合是在首序归纳和融合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心理空间的反映。二序整合关注的是认知和所指意义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直接反映在物体的基本符号功能上。就上面的湖南工业大学的校园雕塑而言,在二序整合中,几何的身躯暗示了人的抽象形态,球形的顶部、发散的钢管又象征了太阳的形状,球形的顶部、发散的钢管在上,而几何的身躯在下,最终在心理空间中整合为:一个人托起一个太阳。三序整合是超出首序和二序整合更明确的心理空间的整合,是对物体符号化的精细加工及对映射文化敏感的重新定义。以上面的湖南工业大学的校园雕塑而而论,在三序整合中,雕塑表达了莘莘学子在湖南工业大学求学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拥有美好的明天这一文化语意。首序整合、二序整合和三序整合是心理空间精细加工生成的,也是雕塑语意整合的连续过程,只有掌握这一整合,有效地利用这一整合才能构建雕塑语意的认知。

最后,合理筛选表征空间与所指空间的关系对雕塑语意的认知构建至关重要。雕塑的表征空间指的是雕塑的本体,而所指空间指的是本体所代表的一种符号,表征空间与所指空间的关联构成了雕塑语意的基本框架。因此,掌握表征空间与所指空间的关联,合理筛选表征空间与所指空间的关系对受众在心理空间中激活雕塑语意的认知尤为重要。表征空间与所指空间包含以下六种关联:

(一)对应关联:表征空间与所指空间存在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如上湖南中医药大学的李时珍人物雕塑,李时珍这一表征空间与中医所指空间就存在对应关联。但是,必须注意到这两个空间中存储的信息是整合必要的原材料,只有当这些存储信息被激活才会产生关联从而产生意义,如果有一方的信息无法与另一方对应,这些存储信息就无法被激活,因而无法产生出关联的意义。现在高校内许多抽象的几何雕塑之所以无法被人解读,主要原因就在于表征空间的抽象几何在受众所指空间中并没有相应的信息源与之对应,自然会令人“读不懂”。

(二)类推关联:表征空间与所指空间在适宜的情境下具有共性联通关系,这些共性存在一种类推连通的映射。如长株潭高校中常见的人物雕像,“”在心理空间中能使人自然产生“伟人故里”的想象,令人具有了对雕塑、对湖南高校产生类似性的联想。类推关联产生思维的连贯,事物由此及彼的性质、特点以及人类文化、感情的类推关联把各种事物、事件联系起来构成了认知语意的网络。

(三)部分与整体关联:表征空间与所指空间被视为客观的部分与整体的关联结构。如湖南大学的《千年锤》雕塑,其外型就是取自锤体的部分,而所指体现了锤体的功能,象征了湖南大学在历史风雨中千年锤成,莘莘学子历经“千锤百炼”方可成材的意义。

(四)相对关联:所指空间带有启示性、含蓄性、隐喻特征的雕塑形态总能给人想象的空间,变知识的强迫消化为让人主动地接受,往往带有反思的韵味。相对关联是指含蓄的、非直白地将雕塑的形态通过置换同构等造型手法进行启示性语意设计。它融理性于感性之中,目的于手段之中,内容于形态之中,采用含蓄的表现手段,将雕塑的信息诉诸于人们的想象,通过情感和想象的诉求,使公众与之具有亲近感,愿意驻足去品味,雕塑设计在考虑艺术问题之外,更多地去关注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发展,关心人类生存环境的状态,正视人类活动对自然和环境的影响。这是当今雕塑语意传达的主流,设计师通过雕塑激发人们对自然、对环境、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第9篇

什么是人文?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的实质就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素养,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它是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和他的整体气质。

一、人文是评判善恶的尺度

“人是万物的尺度。”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这一论断,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长河中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是作为思维的人;如果将这一点以客观的方式来表达,它就是真、就是善。”(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既然人是万物的尺度,就需要为这把尺子标上精确的刻度,刻度的内涵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人文”,人文从哪里来?从后天的学习中来。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和使命,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用心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同时,更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唯美向善之心。历史和现实中的大量事实,也证明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文天祥和留梦炎两人都是南宋的状元,其学术修养是旗鼓相当,但由于人文素养的差异,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两人却踏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是置生死于度外,率部抵抗外敌的入侵,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土的完整和民族的尊严;一个是有着自己的私利,认贼作父,卖身投靠。一个是铮铮铁骨的爱国者,一个却是令人唾骂的投降者。一个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另一个却是“有奶便是娘”。文天祥凭着心中的那把尺子立身行事,同时也将自己锻造成了把钻石般璀璨、光芒四射的尺子,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度量后人,昭示来者。回头看一些三四十年代的作家作品,读后很惊异: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像沈从文、艾芜等一大批现代作家并没读过几天书,更不用说正规的教育,但他们文字功底之厚,生活感受之深,刻画描摹之细,表情达意之准,非一般当代作家所能企及。在他们的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蕴涵着细腻敏锐的生命意识。他们既会作文,也会作为。

究其原因,当时重视人文教育及社会上人文氛围浓郁功不可没。而再反观当代作家的作品,除了极少数作家之外,其作品中的情、景、理、人、趣等等,大多是割裂开来的。特别是当代作家,不少人具有大学学历,但作品中有不少是文无底蕴,理不能服人,情多造作,少责任感,多功利心。今天大众消费文化日益盛行,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人文积淀正不断被消蚀、被涂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警醒,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社会上人文氛围的淡薄等,都难辞其咎。好在目前正在向好的传统回归。

二、人文要在内心中根植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