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的预防措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7 11:17: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流感的预防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流感的预防措施

第1篇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护理措施

目前,肿瘤化疗均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具有安全性高、留置时间长、患者痛苦小等特点,可更充分的满足周期化疗和营养支持的需要[1]。相关数据显示[2],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导管相关感染中最严重的类型,不仅会影响化疗的进展和效果,还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以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防控CRBSI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据此,本文对近期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1 CRBSI的诱发危险因素

1.1宿主因素 汤欣[3]认为,肿瘤患者使用化疗药物,可导致中性粒细胞高度减少或缺乏,而白胞计数一旦低于4×109/L,其机体免疫功能就无法抗衡细菌的侵袭。另外,很多患者无菌意识不强,如果健康教育不足或缺失,其自我维护导管即会出现不到位,进而导致 CRBSI的发生。张晓霞等[4]指出,年龄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每增加一个等级,CRBSI发生率则增加4.645倍。

1.2导管因素 马晓燕 [5]通过研究认为,导管相关性血栓和CRBSI联系密切,可有效防止血液返流,减少血栓形成的三向瓣膜导管CRBSI发生率低于前端开口无瓣膜结构的导管。此外,正压输液接头的消毒更换不及时可导致微生物直接进入血液引发CRBSI;而导管固定不牢,是导致导管局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一旦处理不及时,就会迅速发展为CRBSI。

1.3操作因素 穿刺部位是诱发导管静脉炎的原因之一,静脉选择不当会导致血管机械性损伤。马晓燕等指出,多次穿刺可使皮肤防御能力下降,增加CRBSI发生几率。此外,李慧萍等强调,延长导管的维护期会导致敷贴黏性降低、松动,进而使敷贴下细菌繁殖增加,从而引起局部感染。

从上述研究文献结论可以看出,CRBSI发生的危险因素多且复杂,而其中很多均可以通过有效措施得到防控,如强化健康教育、提高护理操作水平,加强护理责任心等。因此,构建系统的、科学的整体护理防控体系应该是防控肿瘤患者发生CRBSI的重要手段。

2 护理防控CRBSI的措施

2.1控制宿主不良因素 在肿瘤患者WBC急剧下降或骨髓抑制期内、感染或潜在感染期内、疑诊导管相关感染"菌血症"、"败血症"期内应减少,甚至不置管,以防诱发CRBSI。此外,他们特别强调,院内健康教育极为重要,不仅要针对患者,更要包括陪护者,使防控工作得到多角度的支持。而健康教育的内容要通俗易懂,具有普适性。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明确教育目标,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对文化低,年龄大的患者采用一对一讲解,对文化层次较高者发放资料,鼓励其自我学习,以提高其自信心。

2.2控制导管不良因素 防止血液反流是防止CRBSI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选用柔韧性佳、排斥性小、不良反应小、防返流的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导管固定要使用透气指数为3000的无菌透明敷料,这样可以有利于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降低局部感染的发生。输液接头要采用正压接头,使其余三向瓣膜产生协同作用,有效预防血栓、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另外,不正确的封管方法、患者咳嗽等增加胸腔压力的活动均可致导管内回血增加,从而增加导管内细菌定植的几率,诱发CRBSI,因此,必须采取脉冲方式冲管并正压封管,确保肝素帽内充满封管液,同时要重视维护病室的呼吸道、口腔、鼻腔的通畅、清洁。

2.3控制操作不良因素 无菌操作是降低CRBSI最为重要原则之一,因此,护士在操作时要严格洗手、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执行无菌配液、无菌输注、全封闭输注;要对导管进行严格的预处理,即使用肝素液冲管后,再使用5mg地塞米松溶液对导管进行充分浸泡,以防止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另外,应使用可直接降低导管出口位置细菌定值发生率的洗必泰、碘酊、碘伏、酒精等作为消毒剂,消毒范围应保持10×10 cm,顺时针方向与逆时针方向交替进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防控CRBSI的发生已成为了目前肿瘤科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常规防控措施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体系,并发挥了有效的临床作用。而不断发展的护理新型理念和技术也在进一步完善着该防控的效果,但是,从本文搜集的文献来看,其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针对于肿瘤患者及其陪护者的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较为薄弱,很多文章均是泛泛而谈,并没有体现出临床的使用价值。此外,病情观察是防范CRBSI的重要手段,而现有文献中对此进行研究的寥寥无几,这对于新岗护士的迅速成熟无疑是一种理论层面的缺失。因此,我认为,目前对防控CRBSI的研究应着重将各种新型护理概念转化到护理细节中,从而使防范CRBSI得效果得到更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郝瑾,唐婷,倪冬敏,等.1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感染并发肺栓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2):212-213.

[2]Jing Zhang,Liangdan Tang,Yanlin Chen,et al.Upregulation of Abelson interactor protein 1 predicts tumor progression and poor outcome in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J].Human pathology, 2015,46(9):1331-1340.

[3]Christina S, Mullins,Michael, Linnebacher.Human endogenous retroviruses and cancer: causality and therapeutic possibilitie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2,18(42):6027-6235.

第2篇

关键词:乡镇规模养殖场;禽流感;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号:1007-273X(2017)03-0032-01

乡镇农村地区的规模养殖场和小型散养户都存在鸡与鸭、鹅混养或鸡与鸭、鹅同场分隔饲养的传统养殖习惯。而鸭、鹅大多是在户外放养,与候鸟类及其粪便接触较多,因此对此类养殖场禽流感的防控尤为重要。

1 禽流感病毒流行的原因分析

(1)环境方面。许多养殖场(户)相互间隔距离太短,不符合卫生防疫要求,人员流动频繁,又缺乏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病死畜禽随处丢弃,不经过无害化处理,禽舍卫生状况差,粪便不能按时清理。

(2)病原体不断增多和变异。很明显的是新的禽病在不断地产生,出现了新的病原体或者某些病原体发生了变异,如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鸭肝病等就出现了不少变异毒株。这样导致原来有效的疫苗现在变得无效或者效果不佳。

(3)细菌性病原体的耐药株不断产生。主要是滥用抗菌药物,特别是饲料厂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加重了细菌抗药性的产生。

(4)缺乏综合性的防疫措施计划。养殖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性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2 诊断

禽流感是一种表现呼叫系统到严重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传染病,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一般可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作出初步诊断,同时实验室可以通过血清学诊断而确诊。防治禽流感,目前主要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以提高健康家禽的抵抗力和减少患病家禽的死亡率为目标,减少禽流感病毒对养禽业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3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禽流感病毒潜伏期一般为3~5 d,最长可达21 d。流行初期的急性病例,常无任何病状而突然死亡。鸡一般病初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垂头缩颈、随后出现鸡冠和肉髯发绀、头部水肿、眼睑肿胀、结膜炎、呼吸困难、常发出“咯咯”声,鼻分泌物增加,病鸡常有摇头表现,严重者窒息死亡。有的病鸡出现神经症状,如惊厥、作圆圈运动、瘫痪和眼盲。母鸡表现就巢性增强、产蛋量下降、腹泻等症状。

4 综合性防控措施

首先,要给家禽提供全价配合饲料和充足干净的饮水,使鸡体质强壮而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其次,要建立健全具有坚强免疫力的鸡群;同时做到圈舍要通风良好及做好家禽在不同时段的免疫接种工作。

4.1 疫病发生时的基本预防措施

(1)立即封锁鸡场,停止家禽购进、卖出和转移家禽等导致禽病传播流行的活动。

(2)隔离病鸡,指定专人负责,使用专用的饲料及用具。

(3)组织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确诊,查明病因及传染源的传播途径。

(4)鸡场内外要做到彻底全面的喷雾消毒。妥善处理好病死鸡,特别是对病死鸡的尸体、粪便、垫料等应运往专业技术部门指定的地点集中烧毁或消毒深埋处理。

(5)对假定健康鸡群采取紧急预防接种。

4.2 疫病发生时的基本防控措施

(1)建立严格的检疫制度,随时了解当前禽病发生和流行的特点,把握禽病发生的趋势。

(2)加大推广新技术的力度,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专业技术水平。

(3)严禁从疫区或可疑地区购买鸡苗、种蛋或鸡类加工食品;推广新饲养模式,减少传染机会,实行全进全出的制度。

(4)禁止家禽与野生水禽类直接或间接接触。

(5)饲养员接触过水禽类后要及时更换衣服,进场工作前要经洗澡和消毒后方可进入家禽饲养场工作。

(6)加强鸡舍内外的隔离和消毒工作。

(7)对来往饲养场的车辆、人员要执行严格的消毒程序。

(8)注意不要与水禽类动物混养,做到不让野鸟类进入禽舍。

第3篇

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1-0085-01

标准预防的观点认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其是否有明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性的皮肤与黏膜,均需进行隔离。甲型H1N1流感自2009年3~2009年4月在墨西哥等地暴发以来,以较快的速度传入我国,并在我国迅速蔓延,在我县境内没有确诊病例之时,本院收治1例邻县送来的疑似甲型H1N1流感患者,后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患者咽试子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本院对所治患者在医院的诊疗活动中均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包括洗手、穿隔离衣、戴帽子、口罩,诊疗活动中标准防护后没有发生院内感染,取得良好效果,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院是一所中医专科二级甲等医院,现有病床300余张,年门诊20余万人次,年收治住院患者1.3万人次,年报告各种法定传染病100余例,常见的是伤寒与副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肺结核、HIV感染病例。2009年12月15日17时,患者黎某,男,17岁,云南富源某乡镇人,身高1.56m,体重46kg,以头痛和腿痛、发热人院外科,入院2h后疑似甲型H1N1流感转入内科隔离治疗,2009年12月17日上午6时30分死亡,患者在院时间37h,其中在隔离病房27h,普通病房10h。一对甲型H1N1流感为医院首次报告。也是2009年县境内唯一1例确诊患者。

1.2 方法对确诊患者在医院整个诊疗活动中所接触的医务人员和其他后勤保障人员均发放“甲型流感密切接触人员健康告知书”,由本人填写基础信息和健康观察内容,包含体温、咽痛、咳嗽、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头痛、呕吐、腹泻等以及检查结果和其他症状体征,观察期自接触之日起满7d后交由防保科统计。

2 结果

接触人员28名,在实施整个医疗救护过程中均按照标准防护穿戴工作衣帽、医用防护口罩,按照手卫生进行洗手。其中救护车驾乘人员4名、放射科检验人员2名、临床科室医生5名、护理人员10名、参加会诊医生7名(疾控2名戴N95型口罩),经过7d观察后统计,接触人员中,年龄最大53岁,最小20岁,以青壮年居多;男性12名,女性16名男女之比1:1.16,无明显差异。体重超过80kg以上有5人,占总人数17%,无孕妇及其他高危因素人员。

在7d观察期内,体温有4人超过36.5℃,但在37.1℃以下波动,其他24人体温在正常范围;有3人有轻度咽痛1d,1人自述有胸痛和咳嗽,肺部无阳性体征,其它人员一切正常。

第4篇

【关键词】留置导尿;尿路感染;预防措施

1留置导尿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原因

1.1导尿操作是尿路感染的直接因素:正常情况下尿道是一个无菌环境,插管导尿是侵入性操作,常可导致尿道粘膜损伤;若无菌观念不强,尿管污染,可使细菌通过尿管直接种植在膀胱内,为细菌侵入及增殖创造了条件,造成尿道及膀胱逆行感染。

1.2尿管留置时间是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导尿管对人体是异物,当插入尿管并长期留置尿道膀胱内,刺激尿道及膀胱粘膜,破坏正常的生理环境,削弱了尿道及膀胱对细菌的防御作用。岳素琴[1]在留置尿管时间与尿路感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调查了233例尿路感染病历,留置导尿占医院内尿路感染的66.5%。当天插尿管发生尿路感染占3.43%。留置导尿1天、2天、大于或等于14天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是6%、9%及91%。徐敏[2]调查30例留置导尿病人,3天菌尿发生率为26.7%,7天发生率为66.7%。10天发生率为93.3%。以上数据说明医院泌尿系感染与尿管保留时间有直接关系,且尿管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

1.3护理因素:在导尿操作前,不注意手卫生,消毒不严格,操作不戴无菌手套或手套、无菌尿管被污染不更换均可将尿道口细菌带入膀胱,造成菌尿。操作过程中动作粗暴,造成尿道黏膜损伤为细菌增殖创造了条件。另外操作后宣教不到位,患者知识缺乏,自己强行拔管或随意分离尿管与集尿袋接口等,也为尿路感染提供了机会。

1.4患者因素 在留置尿管的过程中,患者自己也是导致泌尿系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插管过程中患者躁动不安,导尿管触及尿道壁,或者未经医护人员允许自己强行拔管,导致尿道黏膜破溃,削弱了尿道黏膜对细菌的抵抗作用。如果尿管未完全脱出时,患者或家属自行将尿管插入尿道,或引流管衔接处脱离时又擅自接回。这些都是泌尿系感染的重要因素。

1.5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真菌性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长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使真菌性尿路感染增多。陈文良等[3]27例预防性使用广谱抗生素超过14天,真菌性泌尿系感染率为53.57%。而且各种细菌对各类抗生素敏感率仅为40%。说明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虽然能有效地预防尿路感染,但可引起二重感染。

2留置尿管尿路感染的预防措施

2.1严格掌握导尿指征,缩短留置尿管时间:树立插入尿管就会引起感染的观念,不能用留置导尿解决尿失禁和记录出入量问题。对尿失禁女性患者可采用尿不湿,男性则采用中号保鲜袋接尿,更换时及时清洗会。对已留置导尿的患者,注意训练自主排尿功能,定时夹闭尿管,锻炼膀胱收缩功能力,缩短留置尿管时间。

2.2导尿管的选择:插管前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尿路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插入动作要轻柔?目前广泛采用气囊硅胶尿管,对黏膜刺激小,气囊的内固定也避免了胶布外固定易污染及固定不牢的缺点。一般情况下每月更换1次。气囊导尿管的头部到气囊的距离为4~6cm,要将气囊完全送人膀胱,必须见尿后将尿管插入6cm以上,再慢慢往回拉,这样气囊才不会因插入过浅而损伤尿道。在确定气囊完全进入膀胱时,根据患者情况,一般男性注入5~10ml生理盐水,女性注入10~15ml生理盐水,方能防止尿管脱出和尿漏。

2.3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操作。进行尿管护理时操作要认真,特别是固定尿管的左手必须保持无菌,同时要保证见尿后再插入尿道的尿管应绝对无菌。留置期间若尿管脱出,应更换尿管重新留置。

2.4安全防护:操作前要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解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对躁动不安或意识不清的患者可采取保护性约束。减少因知识缺乏而强行拔管造成尿道损伤。

2.5 减少或避免膀胱冲冼:对留置导尿的患者,在许可情况下鼓励多饮水,已达到多排尿,而进行生理性膀胱冲冼的目的,每日饮水不少于1 500~2 000 ml,平均每小时尿量50 ml左右。

2.6保持尿道口清洁:留置尿管后每天用0.05%碘伏消毒外阴及尿道口周围2次,每次大便后应先清洁会,再及时消毒会阴及擦洗尿道口,保持尿管清洁无菌。

2.7 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尽量避免分离尿管与集尿袋接头,从而减少感染机会。研究表明:普通集尿袋3天更换一次,抗反流尿袋每周更换一次较合理。

2.8 保持引流尿液通畅:随时注意观察尿液颜色/尿量,注意避免尿管/引流袋弯曲受压,保持其通畅,引流管和集尿袋的位置应低于耻骨联合,防止尿液反流,一旦发生尿道口污染,应进行早期局部治疗,防止细菌逆行感染。

综上所述,导尿是引起尿路感染的主要因素,预防尿路感染的最好方法是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掌握导尿指征;尽量不插管;留置尿管后要严格进行尿管护理;尽量缩短留置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使尿路感染的发生率降至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岳素秦.医院内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5):358

第5篇

关键词:鸭疫巴氏杆菌病;流行特点;诊断技术;防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1-0030-02

鸭疫巴氏杆菌病是危害雏鸭的一种接触感染性疾病,该病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过程,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由于该病的传播和蔓延快,常给养鸭场和养鸭专业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效的方法是早期诊断、及时防制,有效的切断传播途径和消灭传染源是防制该病的关键。

1 病原学

鸭疫巴氏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不运动、无芽胞。菌体宽0.3~0.5 μm,长1.0~2.5 μm。单个、成双或呈短链状排列,没有观察到运动[1]。在丰富蛋白胨、蛋白胨血琼脂或巧克力琼脂上36 ℃微氧环境中培养2 d可见光滑的、无色素的菌落。最适生长温度为37 ℃,多数细菌可在45 ℃生长,而在4 ℃不生长[2]。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动物

主要发生于2~7周龄的雏鸭,以2~3周龄雏鸭最为严重。5周龄以下的雏鸭常在出现症状后1~2 d死亡,较大的鸭子可存活较长时间。种鸭也可感染、带菌及排菌[1]。

2.2 传播途径

该病可以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飞沫、尘土等经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特别是脚部皮肤)等途径传播[3]。

2.3 流行特点

该病在潮湿多雨、寒冷季节多发,也有很多学者认为炎热季节多发。应激条件是一个诱因。发病率和死亡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差异较大,为5%~80%和5%~75%,在卫生条件好、饲养管理较好的鸭场,该病多呈散发性,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很低,不超过5%[1,3]。

3 临床症状

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嗜睡、缩颈,两肢瘫软,共济失调,鼻孔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拉淡绿色稀粪,濒死时出现神经症状,最后全身痉挛而死[1]。慢性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头、颈歪斜,生长受阻。

该病常以病程短促的急性型为主。有的病鸭两脚发生瘫痪,不能行走。一般于发病后1~3 d死亡。病程稍长者可见局部关节肿胀,跛行或完全不能行走,也有患鸭掌部肿如核桃大,切开见有脓性和干酪样坏死[1]。幼鸭呈现多发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的跗、腕以及肩关节发生肿胀、发热和疼痛。脚麻痹,起立和行动困难。患鸭食欲和体温正常,瘦弱,发育迟缓,精神倦怠,眼和鼻有分泌物,有轻度咳嗽和打喷嚏,下痢,部分病鸭出现共济失调。

4 病理变化

病理剖检最明显的变化是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肝脾肿大等。急性病例可见严重的心包炎,心包液增多,心外膜表面覆盖纤维性渗出物,慢性病例表现为心包增厚、混浊,与纤维性渗出物粘连在一起;肝脏肿大,有肝周炎、肝坏死;气囊混浊、增厚;有些病例可见脑部充血、脑膜炎等;少数日龄较大的鸭见有输卵管发炎、膨大,内有干酪样物质[1]。

5 诊断

5.1 临床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临诊症状及剖检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因鸭大肠杆菌病也常出现肝周炎、心包炎和气囊炎,因此,在临床诊断上需与大肠杆菌病相区别。一般鸭大肠杆菌病潜伏期比该病短,多突然发病,迅速死亡,剖检时腹腔常有特殊臭味,有明显的出血性、卡他性炎症,腹腔纤维素性渗出物为乳白色、湿润、呈凝乳状,肝脏肿大,有时呈铜绿色。而鸭疫巴氏杆菌病剖检时,腹腔一般无特殊腥臭味,其纤维素性渗出物常较薄而透明,较干燥,肝脏肿大,多呈土黄色或棕红色[4]。鸭疫巴氏菌病还易并发或继发于雏番鸭“三周病”或雏鸭病毒性肝炎。若要进一步确诊,需做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5.2 血清学技术

5.2.1 荧光抗体法 谢永平等[2]应用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急性病例,涂片标本上可见黑暗的背景有带绿色荧光的菌体,本法特异性强,快速而简便,效果良好。李家奎[4]等用从肝、脑分离的细菌及组织涂片抗体染色证明,肝脏检出菌数多,并认为死亡小鸭的病程与细菌抗原的定位和菌体数量的多少有关。

5.2.2 ELISA法 张鹤晓等用裂解的Ⅰ型RA菌体作为包被抗原,建立间接ELISA方法,检测鸭血清中抗RA抗体;胡清海等用脂多糖(LPS)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间接ELISA方法来检测血清中抗体。

6 防制措施

由于该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所以要做好鸭的防寒保温工作,育雏室要通风、干燥,勤换垫草,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转群时全进全出,转群后禽含需彻底消毒,同时避免应激因素的影响。

一旦发生该病,可在每千克日粮中加入3 g土霉素或磺胺二甲基嘧啶5 g,喂服,连用4 d,能很快控制疫情。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单独肌肉注射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在发病前期或疾病的早期用三甲氧苄氨嘧啶(8%)+磺胺嘧啶(40%)联合给药亦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方法是1 mL药物中加入到4 L饮水中,连续给药3~5 d。治疗用药也可用林可霉素和壮观霉素联合肌注或青、链霉素联合肌注。青、链霉素剂量为2~4万IU/kg,每天2次,连用3 d,还可肌注2.5%海达注射液 0.5 mL/kg,2次/d,连用3 d[5]。

接种鸭疫巴氏杆菌疫苗,7~10 日龄注射1次,20~25日龄再注射1次,保护率可达 90% 以上。

发病的鸭场应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消除和切断传染源,达到控制和预防该病的目的。可用抗毒威带鸭消毒,每两周带鸭消毒1次。对病死鸭应进行无害处理,隔离发病鸭群,以制止疾病的传播。鸭舍经彻底清洁消毒后,空闲15~30 d周方能使用。不同年龄的鸭群应分开饲养[3]。

参考文献:

[1] 卡尔尼克BW.禽病学(第9版)[M].高 福,刘文军,译.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2] 谢永平,徐光霞.我国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研究进展[J].贵州畜牧兽医,2001,25(3):10-11.

[3] 潘孝成,章孝全.安徽省鸭疫巴氏杆菌的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3):372-374.

第6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91

导尿并留置尿管是临床上抢救危重患者、某些大手术后、排尿困难患者常用的一种操作技术,而长期留置尿管后引发的尿路感染却是一种常见的院内感染,居医院感染的前3位。有资料显示,医院获得性感染40%为尿路感染,70%以上尿路感染与尿管有关[1]。因此留置导尿中如何预防和控制感染成了临床工作中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本文查找留置导尿中引起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提示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适应证,缩短留置尿管时间,加强无菌观念,加强对留置导尿后的护理,可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现将留置导尿引起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尿路感染相关因素

留置时间过长:大量研究表明,尿路感染与留置尿管的时间呈正相关。留置尿管患者菌尿发生率按每天5%递增,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几乎100%发生菌尿,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2]。

机械性损伤:导尿管在插入过程中损伤尿道黏膜,尤其是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强行插入极易引起黏膜损伤。而导尿管插入长度不够,气囊段未完全进入膀胱,注液后压迫尿道,亦可致尿道黏膜损伤。导尿管本身作为异物也可导致尿道黏膜及膀胱黏膜产生刺激性炎症。

操作者无菌观念差:操作前未按要求执行六步洗手法,外阴消毒不彻底,动作粗暴;操作中未严格区分无菌区和清洁区,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等极易将细菌带入尿道内,引发感染。

破坏引流系统的密闭性:频繁更换集尿袋,疑似导尿管阻塞时,用注射器疏通,进行不必要的膀胱冲洗等,这些操作破坏了泌尿系统的密闭性,增加了细菌入侵的机会。

健康宣教不到位:对于留置导尿的患者,护理人员未能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患者及家属不能正确掌握留置导尿的日常护理和注意事项。同时对医务人员预防尿路感染的在职教育也欠缺,导致了尿路感染的增加。

预防措施

严格掌握适应证,缩短留置时间: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分析,选择是否需要留置尿管,能不留置的尽量不要留置,不能用留置导尿解决尿失禁和记出入量问题,对尿失禁者,女性可用尿不湿,男性可用接尿器或保鲜袋接尿。对已留置导尿的患者,注意训练自主排尿功能,定期开管。同时,每天对留置导尿患者进行评估,尽早拔除尿管。研究证明,尿路感染与留置时间呈正相关,因此,尽早拔除尿管是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的关键[3]。

导尿管的选择:导尿前应对患者进行评估,首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导尿管的型号,一般情况下成年男性选择12~14号,成年女性选择16~18号,目的是减少尿管对尿道黏膜的刺激和损伤。其次是尿管材质的选择,应选用质地柔软、对黏膜刺激性小的硅胶尿管。有研究证明,橡胶导尿管发生尿道炎者22%,而硅胶管仅为2%[4]。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泌尿系是一个无菌的环境,操作前洗手(六步洗手法),按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导尿前彻底清洁患者会,认真消毒尿道口。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无菌区域,不慎污染时及时更换,拔出的导尿管切忌重新插入,以免污染。插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男性尿道狭窄难以插入时,用10ml一次性注射器去掉针头,抽取少量灭菌石蜡油从尿道口注入,减轻插入时的摩擦,尽可能缩短操作时间,避免反复多次插入,减少污染机会。在引流过程中若发生脱落及渗尿,应采取无菌操作处置,更换已脱落的导管。

留置尿管的护理:保持会清洁,每天用1%新洁尔灭或2%醋酸洗必泰及碘伏等消毒外阴,导尿管与尿道连接处用消毒液擦拭,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从尿道处上行感染[4]。妥善固定好引流管,防止其扭曲、堵塞及滑脱,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膀胱冲洗,不要轻易分离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头及频繁采集尿标本,尽量保持其密闭性,以减少细菌污染。导尿管每两周更换1次,集尿袋每周更换2次,集尿袋及引流管位置低于耻骨联合,防止尿液逆流。采用间歇性引流夹管方法,加强膀胱功能锻炼。

加强健康教育:尿路感染的治疗成功,不仅依靠抗菌药物,更应注意纠正可能存在的易感因素,并鼓励患者采取一些自助的预防措施,这在经常发生的患者尤为重要[6]。医护人员应教会留置导尿者注意个人卫生,每天大便后及时清洗会阴,保持会清洁。摄入营养丰富的食物,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少吃油腻及刺激性强的食物。同时多饮水,每日饮水量要达2000ml以上,增加尿量,以达到泌尿道自净的目的,保持泌尿道清洁。

医护人员的在职教育:医院感染管理科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进行相关感染率的监测,定期将监测结果反馈给病房。举办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在职培训,使得每个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认真执行留置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有资料表明,此措施执行后导尿管相关感染率由32‰下降至17.4‰。

总之,留置导尿是引起尿路感染的主要因素,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必要的情况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尽量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维持系统的密闭性,加强护理,加强健康宣教,建立住院患者留置导尿管相关感染率监测,并定期将资料反馈给病房,有助于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青敏.留置气囊导尿管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4):541.

2 吕建萍,方玟,李小林,等.留置导尿过程中集尿袋更换时间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4):975-976.

3 纪莲莲.导尿及留置尿管的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2):187.

第7篇

关键词:农村禽流感防疫;问题;措施

1 禽流感概述

禽流感,指的是由A型流感病毒所导致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禽类传染病。禽流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毁灭性",一旦爆发将会给养禽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严重阻碍养禽业的健康发展,甚至危及公共卫生安全[1]。所以,针对禽流感建立一个长效机制,重视且做好基础免疫工作,积极防止禽流感的发生和蔓延,已经成为热点研究之一。

2 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中的问题

2.1防疫禽流感宣传力度不够 在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中,宣传工作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部分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相关主管部门未能做好防疫禽流感的宣传工作,没有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现代宣传媒介,甚至没有印发宣传资料,以致于养殖户对此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不利于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的高效开展[2]。

2.2养殖方式和观念落后 农村养禽业存在诸多问题,如养殖规模不大、管理不精细以及防疫条件不理想等。养殖者不重视甚至不支持免疫工作的开展,从而导致免疫密度无法获得显著提升。另外,受经济因素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养殖者未能充分认识到禽流感防疫工作的重要性,随意丢弃甚至食用病死家禽的问题比较突出,给农村禽流感整体防控工作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3基层防疫队伍存在的问题 部分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无论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一些村级防疫员,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弱,再加上上级主管部门未能有效落实相关培训工作,导致一些最前沿的禽流感防疫技术没有得到理想的推广以及应用。一些农村基层兽医机构有待完善,主要问题有工资偏低、工作责任不具体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等,这给农村地区禽流感防疫工作的高效开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2.4动物防疫的组织管理薄弱 动物防疫工作不仅是政府行为,同时也是社会行为,还是公共卫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其组织管理工作应由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目前,动物防疫的组织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下述问题:①动物疫病防疫未能真正纳入政府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使得一些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存在认识上的偏颇,认为该项工作是畜牧兽医部门的工作,因而在相关的组织管理工作中暴露出不重视甚至不参与的问题;②动物防疫法律体系有待健全,受此影响,一些防疫政策和技术未能得到有效落实和推广;③动物防疫监督执法工作有待落实,未能实现对阻挠免疫行为的有效打击。

3 解决措施

3.1扩大宣传,强化农民的疫病防控意识 在禽流感防疫工作正式开始之前,当地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重视和做好宣传工作,一方面要责任到人,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现代宣传媒介以加深养殖户对禽流感防疫工作的认识。一线防疫工作人员应充分认识宣传的重要性,并积极落实到行动中去,如贴防疫标语,将防疫宣传资料准确发放到每一位养殖户的手中,并予以必要讲解,从而使养殖户充分认识到禽流感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到该项工作中来[3]。

3.2推广技术,注重疫情预防知识的普及 建议重视和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预防知识以及技术的普及工作。各个基层站应设立一个专门的禽业科技知识宣传专栏,结合当地条件和需要推广适宜的养殖技术,实时动态公布当前最新的禽类疫病预防知识,强化养殖户预防为主的养殖理念,使他们懂科技且能够做到合理运用,从根本上推动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的可持续开展[4]。

3.3强化培训,提高基层防疫队伍专业水平 重视并做好基层防疫队伍的技术培训工作。通过培训班以及讲座等形式深化防疫人员的基础知识以及法律知识,强化其基本操作技能。对业务不精的防疫人员应加强教育,同时严格落实优胜劣汰以及按劳取酬制度,充分激发防疫人员的工作热情。建议适当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薪资及福利待遇,通过奖惩机制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针对年龄偏大的基层防疫员,建立健全退休制度,根据工作年限发放相应数额的退休工资奖励[5]。如此一来,能够显著提升年轻一代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信心,又达成了新老防疫人员自然更替的目的,同时还推动了基层防疫队伍的不断完善,为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3.4加大投入,建立动物防疫长效机制 不断完善农村动物防疫网络,如设立村级动物防疫室,要求其充分做好如下工作:①每年春秋两次普免以及新补栏禽类的补免工作;②防疫档案建立和完善;③动物标识的佩戴;④圈舍消毒;⑤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⑥疫情观察等[6]。

3.5应重视和推动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健全 在建立与健全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突出其可操作性以及强制性,尤其要细化和明确相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使其在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中有法可依。与此同时,应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将防疫目标通过层层落实的办法具体到个人,避免"重布置、轻检查"的问题,逐渐建立一个科学的动物免疫监督机制,从而保障基础免疫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采用多层次目标责任制;②采用兽医责任制;③制定科学严谨的检查标准等[7]。

4 总结

在当前形势下,深入研究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是推动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将会对农村整体发展产生直接且重要的影响。所以,面对现阶段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应明确工作思路,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保障农村禽流感防疫工作的高效开展,推动农村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凤桥.农村禽流感防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养殖与饲料,2010,10(12):81-82.

[2]陶雪江.浅谈高致病性禽流感防疫技术[J].畜禽业,2010,10(15):4-5.

[3]金云武.农村禽流感免疫效果调查分析及对策[J].福建畜牧兽医,2010,6(17):18-19.

[4]金云武.浅谈农村禽流感免疫效果分析及对策[J].福建农业,2010,11(22):29.

[5]汪炜.流行病应急响应的国际合作--联合国领导下的禽流感防疫机制透析[J].战略决策研究,2014,4(32):87-95.

第8篇

【关键词】 护理干预;脑膜瘤;并发症;预防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49-02

脑膜瘤是指源于脑膜的中胚层的一种肿瘤,其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外伤等相关因素有关[1],首次进行手术治疗后,因肿瘤局部浸润性质的生长,肿瘤周围常伴有重要的血管、神经难以将肿瘤全部性的切除,而至脑膜瘤再次复发,根据患者的身体症状、体征以及自身素质,以及针对肿瘤的相关部位,形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笔者现将护理干预措施外预防脑膜瘤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中的应用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脑膜瘤患者88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性患21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45-78岁,平均年龄在56.29±2.16岁。其中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患者23例,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患者20例,桥小脑角脑膜瘤的患者15例,嗅沟脑膜瘤的患者1l例,侧脑室脑膜瘤的患者5例,小脑幕脑膜瘤的患者4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预防脑膜瘤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措施,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观察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预防脑膜瘤切除术并发症的措施如下:

1.2.1 颅内出血 患者往往有意识改变,表现为意识清醒后又逐渐发生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主要原因是术中止血不彻底,导致术后出现渗血,或瘤夹脱落导致动脉瘤再出血,颅内压骤然升高也可导致再出血。密切观察患者意识情况,一旦发现再出血征象,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1.2.2 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造成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脑血管痉挛多开始于出血72h后,在7d达到高峰。动脉为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我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早期手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红细胞破坏产生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于脑血管发生血管瘤破裂围手术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40%-60%,且持续2-3周[2]。痉挛患者早期手术,尽早清除积血,可防止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1.2.3 应激性溃疡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现象,鼻饲前回抽胃内容物,观察有无咖啡样或者新鲜的血液,患者是否有呕血以及黑便、柏油样便等情况[3],发现异常报告医生处理。遵医嘱禁食水、胃肠减压,给予止血、抑酸、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治疗。

1.2.4 脑水肿 由于脑组织长期处于压迫状态,在切除肿瘤后,脑组织灌注压随之增加,术后会产生反应性的水肿使颅内肿瘤加之。表现患者术后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出现昏迷,双瞳不等大,会伴有恶心、呕吐症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遵医嘱足量按时的快速使用脱水剂,并准确记录24h的出入量。不能因补充机体的血容量而延误脱水药物的使用.使脑水肿加剧甚至发生脑疝。严格控制液体的入量及准确的输液速度。准守“量出为入,宁少勿多”的输液原则。严格控制晶体液体的输入速度,避免加重脑水肿的发生,控制日输入量

1.2.5 癫痫 严密观察术后癫痫发作的先兆症状,如患者出现头昏、头痛或头痛加剧,烦躁不安、局部肢体感觉障碍、抽动以及幻觉等,出现上述症状,应加以重视,并向医生汇报及时进行处理,防止癫痫发生。患者出现癫痫发作时,立即给予头低侧卧,下颌稍向前,头偏向一边时唾液和呼吸道内分泌物流出嘴角;保持呼吸通畅,随时吸呼吸道内分泌物防止窒息。

1.3 数据处理 统计分析使用SPSS11.3软件包完成,P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实施脑膜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措施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 论

脑膜瘤切除术后早期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的预防并发症的措施能够明显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疾病的复发率,降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护理人员掌握与本病相关并发症的理论知识,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并发症的处理,能够加快脑膜瘤疾病患者的恢复,尽可能降低致残率,能够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顾薇薇.显微外科治疗垂体瘤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2(4):3728.

[2] 王大明.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J].中华外科杂志,2009,83(21):1389-1391.

第9篇

21世纪我国脑卒中患者发病率已经占世界首位。在脑卒中患者中泌尿系统感染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且是留置导尿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留置导尿伴随尿路感染,主要是由于尿管作为异物影响膀胱对细菌的正常冲刷作用。从而增加感染的危险,是常见的一种留置导尿并发症。①所以,脑卒中留置导尿患者,如何有效预防医院内尿路感染,已引起许多临床工作者的关注,现将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 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及其诊断

1.1 尿路感染发生率

尿路感染是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国内研究均表明,脑卒中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发病率较高,国内容桂荣等报道②,在尿路机械性操作或有导尿管的患者中约20%~60%的患者有尿路感染,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40%。俞学红等③认为,留置尿管3天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为31%。5天以上感染的几率为74%,长期留置尿管感染的几率几乎为100%。国外的研究数据。④与国内上述研究基本一致。研究证明,女性、老年人、自身慢性疾病都是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⑤

1.2 尿路感染诊断依据

参照2001年卫生部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泌尿系统病历学诊断标准,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5cfu/ml

2 脑卒中留置导尿并发尿路感染的危害

2.1增加病死率

脑卒中留置导尿伴随尿路感染容易导致持续性菌尿,并有发生严重肾盂肾炎和无症状细菌尿,甚至严重菌血症的危险⑥从而增加患者痛苦,导致病死率的增加(25~60%)。⑦

2.2增加住院费用及时间

脑卒中患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不仅增加治疗费用,而且增加脑卒中的治疗难度,及患者的住院时间,据国外文献报道,每发生1次尿路感染将会花费至少600美元。假如并发菌血症将至少花费2800美元,尿路感染导致住院时间的延长,平均延长2.4~10.3d。⑧

3 相关因素

3.1 脑卒中疾病的影响

因脑卒中导致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临床上常表现为排尿困难或尿失禁,需长期留置导尿这将更增加尿路感染的机会。

3.2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老年人肾血流量减少,肾脏滤过率降低,肾小管重吸收与排泄功能减退,肾脏浓缩能力不足,此外,对糖的重吸收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有更多的糖从尿液中排出,从而使糖尿病加重。老年人的膀胱肌肉萎缩,肌层变薄,纤维组织增生使膀胱变小或括约肌松弛容易变小,这些变化,可使老年人排尿次数增多,每次尿量减少。也有的老年人可由于逼尿肌无力或者习惯性便秘、尿路结石等原因,而引起尿潴留,排尿不彻底等症状。还可以由于括约肌收缩无力或大脑皮层对低级中枢神经的控制能力降低而出现尿失禁,致使泌尿系感染。老年人的输尿管,膀胱容易形成憩室可导致细菌存留,故容易发生泌尿系感染。

3.3 女性患者的解剖结构

女性泌尿系统感染多由上行感染引起,首先是由于女性的尿道短而直,长度只有4cm左右,而且尿道括约肌薄弱,细菌很容易从尿道侵入膀胱。其次,女性的尿道口与阴道,靠得较近,国外有研究证实,大便失禁是长期留置导尿伴随尿路感染的主要风险因素,94%的尿路感染有大便失禁。⑨

3.4 环境因素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机体抵抗力低下,外在环境的污染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⑴空气污染,病室内空气是主要污染来源,探视及陪护人员的活动给消毒带来困难,因而污染病区和病室。⑵护理人员为传染源,大多时脑卒中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护理人员工作量大,而护理人员不能做到一对一护理,护理人员的双手不认真清洗,消毒,成为传播细菌的媒介。⑶床单位的污染,脑卒中患者常因呕吐,大小便失禁,腹泻而使床单位污染,不及时更换也易受细菌感染。⑷外阴的清洁,大小便失禁,患者易污染尿道口,增多的阴道分泌物也易污染尿道外口致尿路感染。

3.5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

脑卒中患者常伴有其他器官的多种疾病,这些病人大部分曾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明显增加,而致人体生理机能改变,而致菌群失调,使交叉感染,条件致病菌,双重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

3.6 营养因素

多数脑卒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吞咽困难,应激性溃疡等,病人吞咽功能下降,长期卧床,进流质饮食,这样导致患者营养不良,的蛋白血症,机体抵抗力进一步下降易导致尿路感染。

4 预防护理措施

4.1 加强基础护理,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基础护理:(1)、病室环境的消毒,定时开窗通风,控制家属探视时间及次数,每天用1:500含氯消毒液湿式打扫2次,并进行紫外线消毒。这样可杀灭空气中细菌,杜绝医源性感染。(2)、保持床单位的整洁,及时更换被污染的床单位。保持干净、清洁、平整,减少致病菌的侵害。(3)、保持外的清洁,勤换内裤,大便后用干净卫生纸擦拭或用温水清洗,应从前向后,避免污染尿道口。洗涤时所用的盆要专人专用,防止交叉感染。

4.2 留置导尿患者的护理:(1)、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护士的干预来避免不必要的导管安置和限制导管使用时间可减少尿路感染,⑩应加强相关培训,通过教育和实现新知识补充,并用新知识指导实践,⑾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2)、尿管的选择:选择尿管过粗不但易造成剧烈刺激,且造成组织损伤,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个性化选择。硅胶导尿管,表面光滑、壁薄、柔软、内经相对粗,尿液流速快,不易形成壳垢、难堵塞,对人刺激小,减轻留置导尿管的副作用。⑿目前临床应用较多。(3)、导尿的无菌操作:导尿时无菌操作不正规或消毒不严格均可将尿道口的细菌带入膀胱造成菌尿。无菌操作是预防感染的前提,马保侠研究表明,如果将导尿管与集尿袋连接先后顺序加以改动,先连接气囊导尿管与集尿袋,然后在接常规的顺序进行导尿,更符合无菌操作。⒀(4)、集尿袋更换时间:留置导尿的腔内逆行感染病原菌多来自集尿系统:集尿袋、膀胱冲洗液,为保持密闭性,应尽量减少尿管与集尿袋接头分离。单向活瓣集尿袋具有防止尿液逆流,减少尿路感染发生的作用。⒁贺彩芳等研究表明,单向活瓣集尿袋每周更换1次为宜,普通无菌集尿袋每周更换2次较适宜。⒂(5)、导尿管留置时间:导尿管留置的时间与尿路感染的发生正比。留置导尿时间越长,则尿路感染发生率越高。对于脑卒中的部分老年病人,必须留置。(如尿失禁等)也应在不需要时立即拔除。目前留置导尿在老年病人中还常被滥用。我们应根据病情加强评估,提醒医生及时拔除尿管。(6)、留置尿管更换周期: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对留置导尿患者,更换导尿管周期进行了研究,高危尿管阻塞患者(PH>0.8)每2周更换1次导尿管。非尿管阻塞患者(PH

5 展望

综上所述,脑卒中留置导尿老年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给病人带来相当大的痛苦增加了病死率,住院费用及时间。尿路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疾病因素,自身因素,尿管的选择,留置时间,膀胱冲洗、会阴护理,减少大便的感染,保证足够尿量等因素有关。严格掌握留置尿管的指征,尽早拔除是关键,加强留置导尿期间的护理是控制感染不可缺少的环节。严格的无菌操作,保持会清洁,选择合适导尿管,加强脑卒中老年患者的支持营养,加强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鼓励多饮水,均会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但对于,大便失禁留置导尿病人是否需要经常更换尿管,会阴护理的方法和溶液,采取哪种措施能最有效地保持大便失禁患者会清洁,以减少尿路感染的机会等,有待于今后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燕,双腔气囊,导尿管,留置导尿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护理。2007(6)

[2] 容桂荣,张萍萍、郭芳、刘瑞芹、唐桂荣、单向冲洗式气囊导尿管的临床应用与分析2003(10).

[3] 俞学红、任旭东、杜燕导尿与尿路感染分析。1996(6).

[4] oh kawa M.sugata T.Savak M Bacterial and cry stal ad herence to the surfaces of indwelling urethal cethelers 1990(4).

[5] 汤雅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4):76~77.

[6] 钱桐荪 肾脏病学。2001.

[7] Mojtaba M.Yunes p. Mohammad RF Intersive care unit-acquir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patients admitted with.sepsis:etiology,risk factors, and patters of antimicrobial resis tarce 2008.

[8] Laupland KB. Iygun DA. Davbies HD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acquiring nosocomial urinary tract in fection in the critically ill 2002.

[9] Tos hie T,Kiyoko M.Shinobu O Relation ship between cathe ter care and catheter-associated,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t Japanese general hospitals,a prospectional study 2008.

[10] Ellen H.Elpern.Kathryn K r educing use of indwellyin urinary catheters and 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2009(6).

[11] imitri MD.Michael AK.James RJ Internel survey of Foley catheter practices and knowledge among Minnesota nurses 2010(1).

[12] 陈绎虹、张惠玲留置硅胶尿管与乳胶尿管患者舒适度比较,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8)2089~2090.

[13] 马保侠,改变导尿管与集尿带连接顺序的应用体会。2006(2).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