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国石拱桥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8 15:54: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国石拱桥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国石拱桥教案

第1篇

关键词:公路桥梁;橡胶支座;安装与施工;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U44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在施工安装过程中没有高度重视质量,造成上部结构施工完成后,在交竣工验收或运营期间桥梁定检等质量检查过程中发现支座出现脱空、偏压、开裂等质量问题需更换,其带来的施工损失或养护成本数十倍的增加,为此加强施工过程中支座安装质量控制成为桥梁质量控制关键点之一,出现支座问题怎样安全可靠的进行更换。 其实橡胶支座处于桥梁上下部构造连接点的重要位置,承担着传递上部结构的支承反力和保证结构在活载、温度变形、混凝土收缩、徐变等因素下的自由变形,是将车辆荷载和结构荷载传递到下部构造的中间纽带,正是因为橡胶支座所处的重要位置,所以它的可靠程度直接影响桥梁结构的安全度和耐久性。因此,除了橡胶支座的设计选型合理及加工质量符合技术标准外,正确的施工安装是橡胶支座应用成功的又一关键。本文主要介绍普通板式橡胶支座的安装与施工技术,旨在为同类型的施工提供参考。

1.板式橡胶支座的结构型式

普通板式橡胶支座多适用于跨径小于30m、位移量较小的桥梁。板式橡胶支座由多层橡胶片与薄钢板硫化、粘合而成,它有足够的竖向刚度,能将上部构造的反力可靠地传递给墩台;有良好的弹性,以适应梁端的转动;又有较大的剪切变形能力,以满足上部构造的水平位移。板式橡胶支座不仅技术性能优良,还具有构造简单、价格低廉、无须养护、易于更换、缓冲隔震、建筑高度低等优点。

2.支承垫石的设置

为了保证橡胶支座的施工质量,以及安装、调整、观察及更换支座的方便;不管是采用现浇梁还是预制梁法施工,不管是安装何种类型的板式橡胶支座,在墩台顶设置支承垫石都是必要的。

2.1 支承垫石的平面尺寸大小应能承受上部构造荷载为宜,一般长度与宽度应比橡胶支座大10cm左右。施工允许偏差为土5mm,垫石高度应大于6cm,以保证从梁底到墩台顶面有足够的空间高度,用来安放千斤顶,供支座调换时使用。

2.2 支承垫石内应布设钢筋网片,竖向钢筋应与墩台内钢筋相连接。浇注垫石的砼标号应不低于设计标号或不低于30MPa,垫石混凝土顶面应预先用水平尺校准,力求平整而不光滑。

2.3 支座垫石的顶面标高力求准确一致,尤其是一片梁一端安置两个支座时,此两个支承垫石顶面标高的水平误差要严格控制。同一片梁的两个或多个支座的支承垫石顶面应处于同一平面内,以免发生偏压、初始剪切与不均匀受力现象(俗称“三条腿”现象)。

3.普通板式橡胶支座的安装

3.1 现浇梁橡胶支座安装

先将墩台垫石顶面去除浮沙,表面应清洁、平整无油污。若墩台垫石的标高差距过大,可用水泥砂浆调整。

在支承垫石上按设计图测量放样,准确定位支座中心线,同时在橡胶支座上也标示出十字交叉中心线。将橡胶支座安放在支座垫石上,使支座的中心线同墩台上设计位置中心相重合。

为方便找平,可于浇注前在橡胶支座与垫石间铺涂一层水泥砂浆,确保同一片梁的两个或多个支座应处于同一平面上,让支座在自重下自动找平。

在浇注混凝土梁体前,在橡胶支座上需加设一块比支座平面稍大的支承钢板,钢板上焊锚固钢筋与梁体相连接。将此支承钢板视作现浇梁模板的一部分进行浇注。为防止漏浆,可在支承钢板之间四周空隙处,用棉丝、油灰或软木板填设。在拆除模板时,再将填充物清理干净,这样施工可使支座上下面同梁底钢板、垫石顶面全部密贴。

3.2 预制梁橡胶支座安装

安装好预制梁橡胶支座的关键,尽可能地保证梁底与垫石表面平整、平行,使其同橡胶支座上下面全部密贴,避免偏压、脱空,不均匀支承的发生。

先按现浇梁处理好支承垫石。

预制梁同支座接触的底平面应保证水平与平整。若有蜂窝或倾斜度应预先用水泥砂浆捣实、整平。

橡胶支座的正确就位。先按现浇梁⑵将橡胶支座在墩台垫石上按设计中心位置就位。T型梁的纵轴线应同支座中心线相重合;板梁与箱梁的纵轴线应与支座中心线相平行。为落梁准确,在架第一跨板梁或箱梁时,可在梁底划好两个支座的十字位置中心线,在梁端立面上标出两个支座位置中心线的沿直线;落梁时同墩台上的位置中心线相吻合。以后数跨可依第一跨梁为基准落梁。

梁落梁时应平稳,防止支座偏心受压或产生初始剪切变形。

在安放T梁支座时,若支座比梁肋宽,则在支座与梁底之间加设比支座略大的钢筋混凝土垫块或厚钢板作过渡,以免橡胶支座局部超载、应力集中。该钢筋混凝土垫块或钢板应同梁底用环氧树脂砂浆粘结。

橡胶支座安装落梁后,一般情况下,其顶面应保持水平。预应力简支梁,其支座顶面可略微后倾;非预应力简支梁其支座顶面可略微前倾,但倾斜角不得超过5’。

3.3 橡胶支座安装时的调整

橡胶支座安装后,若发现下述情况,应及时调整:

(1)个别支座脱空,出现不均匀受力;

(2)支座发生较大的初始剪切变形;

(3)支座偏压严重,局部受压,侧面鼓出异常,而局部脱空;

调整的方法一般可用千斤顶顶起梁端,在支座上下表面铺涂一层水泥砂浆(或环氧树脂砂浆)。再次落梁,在重力作用下支座上下表面平行且同梁底、墩台顶面全部密贴;同时使一片梁两端的支座处于同一平面内,梁的纵向倾斜度应加以控制,以支座不产生明显初始剪切变形为佳。

4. 板式橡胶支座出现的质量问题、产生原因及处理措施

施工单位质量控制不力原因。在进行桥梁橡胶支座施工前应测量放线,将控制轴线和标高控制点标注清楚,在墩柱盖梁、桥台台座上,用墨线标明支座位置与梁安装位置;施工前必须清理干净垫石,确保垫石强度满足设计要求,确认垫石地脚螺栓预留孔相对尺寸、直径及深度符合施工要求,保证预留孔清理干净、孔内无杂物,垫石高程要符合设计要求,采用水平尺量测,需要找平时,一般应用高标号环氧砂浆找平;同时严格控制预制梁底部端头支座位置预埋连接件规范施作;施工前必须确认到场后的橡胶支座产品的合格证与有关技术指标,严格现场抽样送外第三方检验验证,外观质量采用目测方法或用量具宜逐块检测。现场必须有专业工程师负责复核。安装多跨连续梁的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安装时,采用先简支后连续形成连续梁,一般先将简支梁放在临时支座上(临时支座一般采用钢砂筒、砼块、硬木块、硫磺砂浆等),再将正式支座安放在正确位置.之后浇筑连续端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强度后拆除临时支座完成体系转换。施工单位在安装过程中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垫石平整度、支座安装位置的精准度、安装方向、安装期间的温度控制、锚固处理的到位、硅脂油的规范涂刷、与梁的密贴度、砼(砂浆)污染清理防尘等方面没有认真仔细控制。形成支座偏压、底部与垫石局部脱空、上下面或纵横向位置不符、偏移、顶面局部脱空、支座被砼(砂浆)包裹污染严重等,最终造成在一定时间内支座开裂不能正常寿命周期使用,其裂缝形式水平和竖向都有。由于上述原因最终导致支座开裂破坏不能正常使用,严重开裂破坏的情况甚至造成桥梁其它结构损伤,因此发现偏压、偏移、局部脱空、位置不符、污染等上述情况,但支座没有开裂或大的变形需及时认真修整复位处理,一旦出现大的变形或开裂情况无条件必须进行更换。其更换采取液压千斤顶一端或两端整跨同时起顶,否则将引起梁、桥面系等多处结构产生质量安全问题。

5. 结语

作为连接桥梁上下部结构的重要部件,支座在提高桥梁稳定性和安全性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优点突出、应用广泛的橡胶支座的使用寿命通常短于桥梁的主体结构,不利于桥梁耐久性的实现。有鉴于此,施工者应对桥梁工程设计施工中的一些常见支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严格的施工控制和有效的养护手段确保支座的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以改善桥梁结构受力,延长其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 交通部.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F8O/1-2004).

[2] 桥梁支座的设计与施工.中国公路杂志,1980(5).

第2篇

所谓的“临场发挥”就是指在没有事先教学预设的情况下,教师在具体教学情景中的即兴发挥。这种“临场发挥”也可以叫做穿插的艺术。如何巧妙利用这个穿插艺术,往往要看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看其借题发挥的能力,也就是在教学中把问题“放出去”,能不能及时地“收回来”。“放”,相对容易,而“收”的难度要大得多,这里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究的东西。

一、巧借题,妙发挥,让才情尽情施展

巧借题,关键要体现这个“巧”字。自然和谐才能天衣无缝,生拉硬扯自然是“牛头不对马嘴”;妙发挥,不是刻意要追求什么角度、切入点或者多么深刻的解读,而是充分激趣,让学生喜闻乐见。

听过一位老教师的课,他讲的是《鸟语》一课。当讲到对鸟语的解读时,教师忽然把话题扯远了:“人有人言,鸟有鸟语。即使都是人,也说着不同的语言。我现在说几句外语,看谁能够听懂——‘Goodmorning’。”学生们齐声回答:“早上好!”教师点点头,又用苏北方言与同学们打招呼。学生们愣住了,教师笑笑:“这是苏北方言的‘早上好’。”学生们哄堂大笑。接着,教师话题一转:“用嘴说的话可以分这么多种,其实不用嘴也能‘说话’。大家看看我这个动作要表达什么意思。”教师双手捂住肚子,一脸痛苦状。学生们笑了:“老师的肚子疼。”教师开心地笑了:“对对,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能够看懂肢体语言,能够看明白哑语,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人和人之间心相连才会意相通。那鸟类和我们也是朋友,我们能不能听懂它们说的话呢?”学生们开始热烈讨论。

我看过这位老师的教案,里面根本就没有这个英语、哑语的内容,这就是教师的即兴发挥。从教学效果上看,这个借题发挥真的是“巧”极“妙”极,“巧”就巧在自然贴切,“妙”就妙在拓展无痕。在这个发挥中,教师的才情得以充分地展示,让学生感叹老师的博学,当然学习的热情自然也就会高涨起来的。

二、弛有时,张有度,得意之时莫忘形

语文课当然要围绕语文的特点来设计教学目标,教师讲什么、怎么讲都要经过认真的思考才可以确定下来,形成教学的构想、教学的设计——教案,但是确定下来不等于就要一成不变地来执行。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对课堂内容加以调整,这样才能把语文的魅力给展示出来,也能够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气氛中去感受语文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一位教师在讲《音乐之都维也纳》时,播放一个视频片段,就是宋祖英在维也纳举办音乐会的场面。也许这位教师特别喜欢音乐,提到宋祖英,他便联系到宋祖英唱的歌曲。他先是给学生们唱了一首《辣妹子》,接着让学生们唱《小背篓》,不仅有独唱还有合唱,把整个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像这种借题发挥就是标准的失控了,不仅张弛无度,而且是在“得意”之际趋于“忘形”了。

同样是这篇课文,有一位女老师就做得相当好。她由维也纳联系到贝多芬、舒伯特、莫扎特等音乐大师,还提到《第一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和《天鹅之歌》等音乐作品。这位教师还自己哼唱着表演了几个圆舞曲的舞蹈动作,学生们都惊呼“太美了”。教师嫣然一笑:“既然同学们这么喜欢圆舞曲,那就跟着作者走进音乐之都吧。看看谁能够感受到那跳动的旋律。”学生们迅速收拾情绪进入到课文之中。

这才是成功的做法,真正做到了张弛有度。是的,教师可以借题发挥,但却不能走得太远,甚至找不到回来的路。能够及时刹车调整方向,这才叫运筹帷幄。

三、放得开,收得拢,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教学其实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不仅要会设计能编剧,还要做导演会表演,要做到“拿得起”,还要能够“放得下”。这教学中的“穿插艺术”,就像是指挥家手中的指挥棒,“起承转合”做得如何,不在动作好不好看,而是在指挥家的心理感应上。“弹指一挥”的动作谁都会做,但里面所隐含的玄机和奥妙,外行人只怕只能看看热闹了。

《埃及金字塔》这篇课文介绍了建造金字塔的方法。我在讲授时,忽然想起中国石拱桥来。这是中学的内容,学生们肯定不知道。正好我们学校附近有一座很大的石拱桥。我即兴提出一个问题:“谁知道学校南面那座石桥是怎么建造的吗?”很多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有几个学生就联想到“堆土”的方式。这时候又有个学生又提到过去建造宫殿也应该是这种方法。我肯定了他们的联想力和悟性。提到古建筑,很多学生都来了兴致,有提长城的,有说皇宫的。我看这样下去要偏离航向了,急忙纠正方向:“大家讨论很热烈,透过这些例子,我们应该知道金字塔是如何建造了吧?”学生们异口同声:“知道了。”

我由金字塔建造方式联系中国石拱桥,由石拱桥联系到古建筑,这些联系都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就是“堆土建筑法”。弄明白了这个问题,我的目的自然就达到了,再继续下去显然没有太多意义。这时选择回归,就应该是明智之举。

第3篇

《小放牛》教案

教学内容:

苏少版三年级下册歌曲《小放牛》

教学目标:

1.能准确的按照节奏念出《小放牛》童谣,准备把握其中的切分节奏。

2.指导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歌声来演唱《小放牛》,唱准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八分休止符和一字多音的地方。

3通过演唱表演歌曲激发孩子对民歌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小放牛》是一首产生在冀中平原的著名儿歌,音乐旋律采用了河北传统的戏剧曲调,为五声调式,2/4拍。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三乐句节奏相同旋律相仿;二、四乐句前半句完全相同,后半句旋律相似。这首《小放牛》将中国的神话传说编进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中,用借喻的手法赞扬了赵州桥工艺设计之新颖精湛,赞扬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重点、难点

准确把握歌曲中切分节奏,前半拍休止,一字多音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同学们好,我们初次见面首先让我自我介绍一下。不过老师有个要求,请按照我念的节奏来回答我的问题好吗?我走到你的面前就请你站起来响亮的回答我哦!(练习切分音节奏)。

然后你再按照我的节奏方式,帮我问一问你左边的同学叫什么名字。接龙

XXXXXXXXX

我叫査老师,同学你好?我叫XXX,老师你好?(点出课件)

“査”这一拍上打响指,如果是两个字的名字,就在打响指这拍空下,如果学生的节奏由偏差的话,提醒他们我是在打响指以后说了哪个字。

一、导入新课:

1、童谣教学(节奏教学)

师:今天老师先给大家念一首河北地区的童谣,请你们听一听童谣里都说到了什么?(师有表情动作地边念边打双响筒)

X X / X X X / X X X / X - X X /X X X / X X X / X -

赵 州 打响指桥 来 什么人 修 ? 玉 石 栏杆 什么人 留?

(这个字要延长)

X X X / X X X / X X / X -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X -

什么人 打响指骑 驴 桥 上 走? 什么人 推车 轧了 一趟 沟么 一呀 咳。

(这个字要延长)

生:赵州桥……

师:对,赵州桥,你们见过吗?(点击赵州桥图片)査老师带你们看一下这就是童谣里说到的赵州桥。

赵州桥在河北省,是我们国家著名的古代大石拱桥,这座桥啊曾经经历了十次水灾,八次战乱还有多次的地震,但是他还是巍然屹立在祥河智商,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那么这座坚固的大桥到底是谁修建的呢?谁在上面骑驴、推车呢?接着听査老师说童谣的第二段。你听到答案了吗?

X X/ X X X / X X / X - X X / X X X / X X -/ X -

赵 州 打响指桥 来 鲁 班 修 ? 玉 石 栏杆 圣人 留?

X X X / X X X /X X / X -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X -

张果老 打响指骑驴 桥 上 走? 柴王爷 推车 轧了 一趟 沟么 一呀 咳。

师:你听到答案了吗?(生回答)我们来看看大家听的对不对。(生边说师点出课件内容)。

师:你们愿意跟着我一起来学一学这个童谣吗?(点击童谣内容课件)

边念老师边打双响筒,特别提醒在切分节奏的地方,我是敲了一下以后说的桥和驴这两个字。可以反复多练习几遍。(点击课件中提醒切分节奏的部分)

师:说的真好,就像两个人在对话。嗯,你要回答出我的问题来,我才告诉你赵州桥怎么走啊!

那下面査老师就来问问你们,看看你们能不能回答出我的问题,好吗?

师生共同表演一遍童谣内容

师:有哪位同学想来扮演我刚想才的角色问一问,考一考大家的?记住要有表情和动作。

2、歌曲教学

师:同学们说得的真棒!你们听有两个小朋友忍不住唱起来了。(听范唱1)

一边听一边跟着老师做动作(拍手、拍腿)

师:对了!这样一个童谣还能用歌曲唱出来呢,这就是河北民歌叫做《小放牛》(出示歌词课件)

请同学们再听一遍,一边听一边在心里默默的唱,并且跟着老师做动作,看看我们的动作变化了没有。(听范唱2)(拍手、拍退、切分地方拍手后画圈)

师:跟着老师的琴声轻声的唱一唱。

师:注意在“桥”和“驴”前面都出现了八分休止符(课件点出切分节奏)多唱几遍

师:这里这两小节的地方也要注意唱准(课件点出第二种切分节奏)。可以结合二拍子拍手练习

师:注意每段的最后一句要唱两遍,因为这里出现了反复记号(课件上点出反复记号)

跟琴唱第一段歌词

跟琴唱第二段歌词

师:其实啊我们歌词里面提到的张果老、柴王爷都是传说中的人物,那是怎么样一个传说呢,我们来听一听。(课件点击赵州桥传说)

师:在这个传说里的张果老骑着毛驴拎着个大袋子在桥上走,还有柴王爷也推着车要来瞧一瞧赵州桥呢。那我们能给这两个人物设计动作吗!骑驴的动作,还有推车的动作

表演:请一个同学扮演张果老,一个同学扮演柴王爷。我还要请一个同学来扮演提问的人,其余同学就是要回答他的人。(教师先表演一下,给予学生相关的示范动作)

根据时间可以请一组或者两组进行表演,加以适当的指导。

小结:今天査老师这节课上的很开心快乐,同学们你们开心吗?今天我们学了一首童谣,唱了一首河北的民歌。其实不管是说童谣也好,唱歌曲也好,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都是来赞扬了我们的赵州桥工艺设计的新颖精湛,赞扬我们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以后有机会希望大家能去河北看看这一座著名的石拱桥,记得一定要唱起这首《小放牛》!

最后让我们在快乐的《小放牛》的歌中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

《小放牛》反思

《小放牛》是一首民间歌舞剧,以牧童和乡村小姑娘相互对答的方式,逗趣玩乐。歌中小姑娘向小牧童问路,可俏皮的牧童故意为难,并要小姑娘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才告诉他。于是两个人就一问一答,边歌边舞地演唱起民歌流行的对歌来。歌曲音调明快流畅,富于表情,歌舞的形式生动、活泼风趣,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开朗乐观的性格。歌曲的开始部分是以戏曲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刚开始听的时候总笑,不好控制课堂纪律,但学生非常喜欢这首歌曲的旋律,尤其是歌词的幽默吸引了他们,当学生能够掌握歌曲的节奏后,就放手让学生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大胆的去创编歌词.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将自己平时所见到的事物编进歌词里来。在展示环节中,可能由于教师的评价手段较单一,没能够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给学生展示的时间也不够充分发,在时间上稍显仓促。在这一节课中我的导入可能有点多了,也发现自己的言语显得很空洞,词语不丰富。不能运用语言艺术来吸引学生。只有亲身练过的东西才能真正的掌握。例如在处理歌曲难点的地方,我只是让学生随着我的节奏一起练习,并没有让他们进行自我实践,这是我疏忽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让我更加深刻的体验到上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要以老师个人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总之,这节课的效果总体还不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小放牛音乐教案及反思相关文章:

1.小学音乐教师教学随笔

2.标题

第4篇

关键词:课件好处;制作;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4―0026-02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融声、图、文于一体的认知环境,将枯燥的文字演绎成生动的画面,使无声的作品流露出真情的呼唤,既方便了教学,又提高了效果。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但在平常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往往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教学课件,不能有效地使课件与学生的文本学习结合起来。笔者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课件的好处

1.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自觉学习的先导,多媒体手段以形、声、色、光、画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形象性,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不知不觉地进入文本内容之中。如教《看云识天气》时,可播放近期《天气预报》视频和《苏轼避雨》动画片段,视听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被激发出来。

2.形象性、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在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而难以展开抽象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了对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如果借助多媒体课件,就能为学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设逼真的情境,使之凭借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事物,进而突破难点,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利用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观察它们的形式、结构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就能理解中国石拱桥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

3.容量大,增加教学的密度。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最优教学过程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高可能的水平。成功的课件可以自如地将快速的内容放慢,缓慢的内容放快,小的变大,大的变小。借用课件灵活方便的交互界面,加快了信息传递,节约了教学时间,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思考。

二、制作课件的程序

1.准备阶段。教师首先要掌握并熟练运用PowerPoint、 Flash等工具软件。其次,平日里要根据课程的需要收集大量的声音、图像、影像素材。专家曾指出,“只要找好了材料,课件就成功了一半。”当觉得某个内容非用多媒体不可时,教师就应精心编制好课件脚本,包括教学设计、结构设计和版面设计三个部分。脚本中要以教案为蓝本,设计好各教学环节的先后排列及其每一个环节的内容(如教师的讲话内容,文本、图像及声音的呈现顺序等)。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必须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知识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

2.制作阶段。目前能直接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课件还不够丰富,教师要精心制作课件,能制作的,自己制作最好,不能制作的,可以网上下载、改编。必须紧扣脚本精选出必需的、适量的插图、背景资料、照片、声音等素材,必须坚持紧扣教学目标、整体风格一致、逻辑关系清晰、页面设计简洁、链接美观易用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必须处理好课件的首页、目录、文字、图片、音乐、视频、动画等。文字和图片是课件的主要表现媒介,必须根据内容合理调整文字和图片的布局、大小、颜色等,要求画面布局合理,图形和文字匀称,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对音乐、视频、动画设计处理时要有针对性,以教学目标达成为中心,声音高低要适中,以给人以愉悦感。视频素材尽量不链接外部文件,动画周边或底部可以用边框来修饰,视频、动画的播放能控制自如。

3.完善阶段。教师要对课件认真检查和测试,调试内容主要是各种内容出现顺序、速度、时间是否正确,确保课件无知识性错误、无操作困难。制作完成后,如果要拿到其他电脑上播放,还需要进行打包,否则在课件中选择的图片、影音将无法正常使用。

三、应用课件的时机

1.导入新课时利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课时运用多媒体在视听方面的优势,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能快速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为后面的高效学习做好铺垫。

2.课上到一半时利用。此时,学生已进入整堂课学习的第一个疲劳期,这时需要有新的刺激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运用的课件一定要有利于重难点的教学。如学习《故乡》时,重点是学生把握文章主人公的形象,教师若能播放有关闰土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赏,结合阅读课文,对闰土形象的感悟就很透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时利用。当课堂教学进入到最后几分钟时,学生已进入学习的第二个疲劳期,如果此时插入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就能为学生创设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优美意境,从而保证课堂知识的高效巩固、技能的有效迁移训练。实践证明,通过应用自主性、操作性、创造性、生活性、欣赏性等形式作业的交替使用,不但可以减少作业的单调与枯燥,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实现全面的发展,用课件进行教学为实现语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随着电子白板的普及运用,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大胆尝试利用、挖掘、拓展并整合教学资源,恰当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育过程,激活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5篇

一、多媒体技术的广阔性,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

新的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语文对其他基础学科的影响和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了学生们一个无限的空间。例如,教学《春》时,我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一边听多媒体的朗读,一边欣赏春的画面,效果自然比教师范读或单纯地听录音朗读要好得多。又如在教《听潮》一课时,我使用了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一片海潮声中,屏幕上出现了课题,然后是作者的头像和简介。这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文章所描写的境界之中,为达到学习作者以文字写声音的目标打下了基础。朗读时,我配了三段音乐进行剪辑,范读结束,学生们掌声雷动。音乐与语文的完美结合,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二、多媒体技术的生动性,实现了学生的感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可见,语文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就要在“趣”上的做文章,而“有趣”又必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当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把课文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通过语言描述,利用多媒体图片再现,音乐渲染等手段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就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地产生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联想和想象,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播放中央电视台“电视散文”的录像片,让学生在边看、边听、边领略中进入学习的佳境,由直观形象转入对文字描绘的探究,从而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又如,教学《安塞腰鼓》时,先放一段“安塞腰鼓”的录相,在黄土高原上人们忘情地表演的场面很快地感染了学生,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品味。

三、多媒体技术的新颖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是综合性的积极稳定的创造性的心理品质,是人的创造力不断增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灵魂,它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有限的,而利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生动的、积极的。又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说明文,像《中国石拱桥》等,由于学生记忆中缺乏相应的认识图式,教学中仅靠语言的理解既枯燥又难懂,这便成了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而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可轻易地突破这些难点,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语言的分析与品味上。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我将赵州桥的图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说明赵州桥的特征,再体会课文中的“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二句中“两肩”“各”“几乎”等词的准确性,很显然比起只让学生想象更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入,记忆更持久。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意犹未尽的。课件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投入,让学生真正融入到音乐、文字、图像中去,深入其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继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多媒体技术的工具性,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

第6篇

一、单元教学与单篇教学的关系

语文学科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要培养这些能力就离不开各种训练。单元是作为能力训练的单位而设置的,较之单篇,它有更大的容量,便于围绕能力训练的目标进行多种形式的内容组合,形成一个训练周期,达到单元训练的目的。对中学生而言,能力的形成有一个从无到有,由低到高的进步过程;对教师而言,教学上有一个从传授、示范,到引导、帮助,到督促、指导的教学过程,以实现从“教”到“不教”的目的。而语文教材中讲读、自读和课外读三类课文的教学,大致上就对应了由“教”到“引”再到“放”的过程,配合单元知识短文和听说写作等专项训练,就共同构成了一个以读写为重点的能力训练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每一个局部都有其特定的作用,缺少了其中任何一环,都将严重损害单元整体的训练效果。例如,将自己不喜欢的讲读课改为学生的自读课;为了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删去自读课文的教学;由于对学生不放心,将自读课文改为老师的讲读课文。讲读、自读(包括课外阅读),是单元教学的一个整体,二者有机结合,不可或缺。

二、着眼于单元能力训练的整体目标

教师进行单元教学时,必须着眼于单元能力训练的整体目标,弄清单元内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围绕单元目标进行总体设计,作出必要的取舍和详略安排,使每一局部尤其是自读课文部分都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全局在胸,才能下出一步步好棋;一招下错,可能会导致全盘皆输。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真正认识到语文教材设置单元、安排自读课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正确地进行自读课文的教学;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真正认识到整体和局部的辩证关系,阅读教学中的许多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如何突出整体和局部的重点,如何根据单元训练步骤安排课时内容,如何针对不同的局部使用适当的课型和方法,如何使单元知识与训练内容紧密结合,如何围绕重点有效地组织课内外的活动等,都可以作出适当的安排,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进步,打开一个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如教学人教版八上第三单元,老师讲读《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学生自读《桥之美》《说“屏”》,老师带领学生完成单元写作内容:“说明文要抓住特征”,并布置恰当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在课内限时完成,以检测学习效果。这样,就能够很好地达成单元能力训练的整体目标。

三、设计优秀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要有好的单元教学,必须要有好的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这是当前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之一。除教学辅导用书可以更多提供这方面的指导建议和优秀范例外,任课教师还应该在熟悉新课标、新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既要了解全册内容,也要了解各个单元的内容,而不是简单地临时照搬教参了事。好的单元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对旧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之上的,关键在于教师转变教学思想,牢固树立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智力的观念。这样,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教研教改成果皆可为我所用,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突出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出一个个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单元教学方案。

四、突破自读课文的教学难点

要有好的单元教学设计,还要突破自读课文教学这个难点,这也是当前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之一,许多教师知道它的重要,但苦于找不到可行的方法,所以一旦上起课,往往成了教读,或流于形式,达不到训练目的。因此,关键仍在解决教学思想的问题。如果教师的目的不是只放在把范文“讲深讲透”,而是教给学生读这类文章的步骤、方法和技巧。那么,学生在老师讲完讲读课之后,能够自觉地运用老师的步骤、方法和技巧去学习自读课文,并进行课外阅读。当然,在学生学习课内自读课文和进行课外阅读时,老师仍要给予指导和关注。教师的指导方法有如讲读课一样,根据不同的文体和教学目标,也可以有多种课型和方法可供选用,只要真正重视,不难在实践中总结出适合本人特点的课型方法。作为可行的一步,教师在教案中具体写出自读课的指导方式步骤,尤其是提问引导、帮助释疑及督促检查各项,有助于突出“自读”的特点。

第7篇

1.确立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改革在深化,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改革也是当务之急,因为大多数聋童的语言文字的阅读、表达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参与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聋童毕业后的就业、社会生存等将是极其分散的个体,使用语言文字与社会群体的沟通成了他们社会生存的重要条件。我们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必须从聋童的切身需要去改革。

1.1 确定以聋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聋生作为社会特殊群体,为更好地促进其持续发展,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为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要充分挖掘教材和课程资源,以学生现有知识、能力为基础,强调主体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合作学习,特别是教学中应尊重差异,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让聋生体验成功,感受快乐,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1.2 重视聋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聋高年级开设课程较多,较繁杂,聋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语文素养的高低,聋生要顺利完成学业,踏入社会,必须重视其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作为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而对于聋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的语文积累、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师,我们应重视对聋生这方面的培养。

1.3 注重在补偿缺陷、发展个性的过程中挖掘潜能。

聋生的语文水平普遍低下,很大原因是由听力障碍造成的,语文作为母语教育,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但聋生恰恰在这方面难以如愿,刚入学的聋生的语文水平和同龄健全儿童是无法比较的,但母语教学“不是以学语文知识为主,而是以语文实践为主”,因而我们应注重挖掘聋生潜能,鼓励其多读,多看,多写,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进行语文实践,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锻炼自己,把学会做人和发展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在语文实践中发展书面语言,以此弥补口语的不足,这对聋高年级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生存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4 提倡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强调接受性学习,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接受了多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聋生的发展。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聋高年级的学生个体差异大,学习需求各不相同,但他们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经过多年的特殊教育学校集体生活,学生间的互助精神、合作意识很强,这就为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条件,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切实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并努力使自己成为最优秀的平等对话的引导者。这样的学习方式将促进聋生综合性发展,使聋生受用一生。

2.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演绎全新的课堂教学行为,作为聋高年级语文教师,应着眼于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关注每一位聋生的健康发展。

2.1 创设情景,将课文语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聋生来说最大的困难是不能把通过生理视线识别的语言文字等成功地转化为语言文字在头脑中的反映,即内部语言。究其原因,在于课文语言的复杂化,学生依据以往的生活经验,难以解读所学的语言文字,从而导致阅读障碍。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坚持采用“读文──明线──体情──悟疑”的学习方法,把重点放在“体情”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情景,将课文语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而让学生较好的理解课文。

2.2 加强聋生的语文积累。

聋生与同龄健全儿童相比,其知识量悬殊较大,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能针对聋生特点,帮助他们取长补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聋生进行语文积累。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我们了解了学生在以往学过《南京长江大桥》《家乡的桥》《北京的立交桥》《桥梁远景图》等各种有关桥的知识的课文,在这么多知识积累的前提下学这一课,应该是不困难的,但聋生有遗忘快的特点,以前的知识是否都掌握了呢?能否课前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或从生活中找出各种各样的桥来丰富有关知识呢?这样的学习方式不是能让学生对知识经过整合积累,很好的丰富学生的知识库吗?

2.3 扩大阅读量,选择适合聋生的补充教材,丰富阅读内容。

聋生仅仅靠掌握语文教科书上的有关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但由于聋生认知上的缺陷,他们很难主动去学习课文外的语文知识。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选择适合聋生的补充教材,来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4 实施分层教学,努力提高聋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聋生到了高年级,开始上职业课,这时学校、老师和家长会开始为孩子今后的发展考虑,根据学生特点为其选择适宜的职业学习,为今后就业或考大学及早做好铺垫工作,教学形式常采用“职教分文化合”的形式。这在一方面优化了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凸现出明显的不足,尤其是在文化学习方面,由于聋生的基础不同,专业不同,对文化的需求和接受能力等因人而异。

第8篇

一、阻碍师生间情感和信息的互动

文字作品贵在以情感人,语文教学不能忽视情感的作用。语文课的魅力在于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激活思维,形成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火花的碰撞,而不当的媒体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作出相应的反应;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举手投足、脸部表情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的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另一种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满堂灌”。有位教师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采用了很多古今中外桥梁的图片。上课时教师忙于让学生观察桥梁的图片,在讲台上认真地操作着多媒体,一遍遍地演示着图片,忽视了学生的存在;而学生则目不转睛地盯着演示屏,忽视了教师的存在,师生之间没有了情感交流与信息反馈。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都已“目中无人”,人性化的师生“对话”都已被冷冰冰的机器取代。

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是教师选定的,使用的素材也都是教师自己去搜集的,这就等于教师在课前就已为学生准备了一个“笼子”,课堂上教师就是要花时间把学生一步步引入“笼子”,课堂不再是学生的课堂,教师的思维行为主宰了课堂的一切,学生毫无个性可言,思维也是被动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朗读教学,教师轻轻一按录音机,事先准备的朗读磁带就发出优美的声音,教师是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让学生模仿,让学生学得惟妙惟肖算是成功了。学生都是有生命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对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难道一句话一段文字就只有一种读法吗?我们怎能将机械化的东西强行施加给学生呢?

再说,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三、僵化了课堂教学的流程

课堂教学具有“生成”的特点,每一堂课实际上都是教师无法预测的,这就给课堂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正是由于此,我们在上课时会发现精心打造的教案到了课堂便有点“力不从心”;而也正是由于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时却异常地生动活泼,异彩纷呈。现在由于多媒体课件的程序固定,僵化了原本灵动的课堂。有位老师在教学贾平凹的《月迹》一文时,原本设计得很好,准备先请学生泛读课文后,再找出描写优美的段落单独读一读,然后再用多媒体出示这几段文字。但在实际教学时没想到请到了一位偏不按教师的意图读课文的学生,他找了一段教师认为根本不重要的话。这下教师急坏了,想方设法准备把这位学生引入自己的思路上去,真是手忙脚乱。实际上,这位学生找的那一自然段其实也是非常美的,是一段情感的升华。这样还是灵动的课堂吗?任何程序化的僵化的课堂教学都将是失败的。

四、弱化了教材的本体地位

第9篇

关键词:信息化;学生中心教学;准备;互动;强化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从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和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是两个老大难问题,都束缚着课堂效率的提高。新课改实施以后,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同时也给现有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逐渐由过去教师的“一言堂”过渡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但高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探讨将成为今后长期的任务和经历不断摸索实践的过程,特别是要把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体验等能力成为新课堂的有机整合训练目标。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在六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通过多次的摸索、试验和改进,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总结出了一套信息化学生中心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课堂氛围良好、学生参与积极性高、知识信息展示生动等诸多优点,改变了过去语文课堂教学的沉闷,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大大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化学生中心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学生主导,变过去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同时充分利用目前教学设备的改善,大量使用信息化手段,将过去枯燥的文本变得生动活泼,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这门课程。这种语文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不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备课写教案,而变得广泛:需要对每一堂课进行整体设计,需要收集大量的素材资料,需要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等等。教师要在这一教学模式中起到提纲挚领,掌控全局的作用。

图1.信息化学生中心教学流程图

1.信息化学生中心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是“准备”。

这一阶段的教学准备按照两条线展开,一条线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另一条线是学生课前的预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准备工作外,另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安排学生在堂课上扮演不同的学习角色,让学生完成不同的预习准备任务,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化。教师应在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对每一组指派一名组长,由组长组织组员在课堂讨论学习。小组的组长要注意轮换,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而不只是几个优秀学生唱独脚戏。

对于学生而言,根据目前课改的要求,应加强学生在课前的预习,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先学后教的好处在于,学生自己通过自主学习,对课文内容有更加熟悉,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而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便可以点拨为主。以往教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通常比较泛泛,采用信息化学生中心教学模式就需要细化学生的预习准备任务,教师可以将预习任务分解细化为很多条,可以按段落,可以按层次等,再根据预习难度的不同,将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学生,既不给学生太重的预习任务,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准备的过程中有的放矢。

2.信息化学生中心教学模式的第二阶段是“互动”。

信息化学生中心教学模式下的互动,不再是传统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互动,它包含了两个层面上的互动,一个层面是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结合预习的任务,同学间交流、讨论、思考总结;另一层面是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学生向教师提问,教师向学生提问,师生间充分的交流互动;这两个层面的互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的“互动”阶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带头,同学参与,教师辅导。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组长的带头学习作用,使课堂从一个老师教学,变成多个学生帮老师教课的形式,这样,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都能充分调动起来、参与进来,而教师则成为课堂的驾驭者,总指挥官。“互动”阶段的课堂氛围通常很活跃,教师应注意对课堂的控制,小组讨论不能只追求热闹场面,这样只能增加课堂教学内耗,降低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在小组学习讨论的时候,要安排留有时间让学生个人独立思考,而讨论的问题也需要有思考深度和一定难度的。同时,在师生间的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提倡阅读的多元化,要尊重学生有距离,甚至是错误的感悟,但不是一味地夸好,而是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要组织其他学生对此评价,教师适时点拨。这样既起到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敢于发现,保护学生思想成果的作用,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获得更好地发现、体悟。

根据教材教学要求的不同,还可以在“互动”阶段适时安排学生走上讲台。比如,对于很多自读篇目,有些教师选择学生自学,不进行课堂讲授,而我觉得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教案,自己当老师进行教学讲课,而教师则在学生讲课前进行一些适当的指导。这样,对讲课的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可以进行较好的训练,而且也能让全班学生更加有兴趣,更积极的参与教师的教学。

3.信息化学生中心教学模式的第三阶段是“强化”。

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学习后,教学知识点应已基本覆盖,剩余的课堂时间进入“强化”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是教师采用信息化的方式、体验式的教学强化学生所学的知识,使枯燥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起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我们获得大量信息资讯,将这些信息以多种方式展现出来成为可能。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让枯燥的课文变得生动活泼,沉闷的课堂变成一场成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教师在“强化”阶段,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借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合适的时机,将各种视觉听觉的信息呈现给学生,突出重点、难点,品味语言,渲染意境,揭示主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发现课文中的语言美、人文美,形象美、让学生获得审美能力,陶冶个人情操,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充实语文课堂的内涵。

比如在学习说明文时,为了让学生对说明的知识有一个清晰、感性的理解,这时候呈现有关的图片、效果图,就会很有效。在讲授《中国石拱桥》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文中28道拱的3D效果图,在讲解时做立体展示,这样,学生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这些语句就会有更清晰明了的理解。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