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施工质量工作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8 15:54: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施工质量工作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施工质量工作计划

第1篇

(一)加工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1.食品加工业快速健康发展

近年来,中国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按照食品的原料和加工工艺不同,食品分为:粮食加工品,食用油、油脂及制品,调味品,肉制品,乳制品,饮料,方便食品,饼干,罐头,冷冻饮品,速冻食品,薯类和膨化食品,糖果制品(含巧克力及制品),茶叶,酒类,蔬菜制品,水果制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蛋制品,可可及焙烤咖啡产品,食糖,水产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糕点,豆制品,蜂产品,特殊膳食食品及其他食品共28大类525种。目前,全国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72%,产量和销售收入占主导地位;规模以下、10人以上企业6.9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18.7%;10人以下小企业小作坊35.3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9.3%(见图1)。

据统计,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1586.95亿元人民币(不含烟草),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8%,同比增长23.5%。其中,粮油加工、肉类加工、乳制品加工等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增长率均超过20%。2006年,中国食品工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分别达到:小麦粉5193万吨、食用植物油1985.5万吨、鲜冷藏冻肉1112.5万吨、乳制品1459.6万吨、啤酒3515.2万千升、软饮料4219.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8.2%、17.5%、24.0%、23.5%、14.7%和21.5%。2007年1月至6月,食品工业总产值累计1281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9%。啤酒、食用油、饮料、味精等食品的总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当前,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部分食品企业加工技术和装备接近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肉制品、乳制品、饮料、啤酒等行业的大型企业普遍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膜分离、物性修饰、无菌冷灌装、浓缩、冷加工等加工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缩短了中国食品加工技术和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二是企业质量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共有10.7万家食品生产企业获得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资格,2675家食品生产企业获得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认证。三是产品结构趋于优化,有效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需求。精深加工食品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如液体乳产量占到乳制品总量的85%以上;软饮料制造业打破过去一直以碳酸饮料为主的局面,形成了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果蔬饮料、茶饮料等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粮油行业中,特制二等以上的精制小麦粉占小麦粉总产量的65%;标准一等米以上的精米占大米总产量的88%,特等大米在大米中所占比重达到33.9%;一级油、二级油(分别相当于原国家标准中的色拉油和高级烹调油)在食用植物油中所占比重合计达到58.5%。

2.食品质量不断提高

一是食品总体合格率稳步提升。2006年全国食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77.9%。2007年上半年,食品专项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了85.1%。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稳定,并呈上升态势(见图2)。

二是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质量呈共同提高的格局。2007年上半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质量平均合格率为89.2%,其中有14个省达到90%以上。

三是重点行业的食品质量达到较高水平。经过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专项整顿,中国28大类525种食品质量安全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日常大量消费的重点行业的食品质量提高显著。据统计,中国消费量最大的前10类食品分别为:食用油、油脂及制品,酒类,水产制品,粮食加工品,饮料,肉制品,乳制品,调味品,淀粉及淀粉制品,食糖。2007年上半年,除水产制品抽样合格率为85%外,其余9类食品专项抽查合格率均在90%以上,肉制品抽样合格率达到97.6%(见图3)。

3.优质食品成为市场主导产品

随着食品产业的发展,食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大中型企业产品质量优良。2006年,销售收入排名前100家的食品企业销售总额占全行业比重达24.9%;乳制品行业10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54.7%;饮料行业10强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39.5%;制糖行业10强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43.6%;肉制品50强企业的生产能力和销售量占整个行业的70%;啤酒行业中100万千升以上的8家企业集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7%;葡萄酒产量前10位的企业占全国葡萄酒产量的62.1%;方便面行业中最大的3家中国名牌企业占据中国国内市场份额的76%。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高

1.安全优质的品牌农产品快速发展

优质品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农业标准化能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品牌农产品已成为出口农产品的主体,占到出口农产品的90%。近5年来,绿色食品出口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长,已得到40多个贸易国的认可。截至目前,全国有无公害农产品28600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4600个,面积2107万公顷;有5315家企业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14339个,实物总量7200万吨,认证产地面积1000万公顷;经认证的有机食品标志使用企业600家,产品总数2647个,实物总量1956万吨,认证面积311万公顷;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39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100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近3500个,带动种植面积超过3333万公顷。

2.农产品质量合格率持续上升

根据2007年上半年的监测结果,蔬菜中农药残留平均合格率为93.6%;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和磺胺类药物残留监测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8.8%和99.0%;水产品中氯霉素污染的平均合格率为99.6%,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污染监测合格率为91.4%,产地药残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

(三)进出口食品质量保持高水平

中国是食品进出口大国,多年来食品进出口不断增长。2006年,食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04.48亿美元(不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下同),同比增长了21.45%(见图4)。

1.出口食品安全得到保障

2006年,中国出口食品2417.3万吨,货值266.5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3.29%和16.0%;出口食品货值列前10位的品种分别为:水产品、水产制品、蔬菜、罐头、果汁及饮料、粮食制品、调味料、禽肉制品、酒、畜肉及杂碎(见图5)。

中国食品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按贸易额排序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日本、美国、韩国、香港、俄罗斯、德国、马来西亚、荷兰、印度尼西亚、英国(见图6)。

多年来,中国出口食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据统计,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出口到美国的食品分别为9.4万批和5.5万批,被美国检出的不合格食品分别为752批和477批,合格率分别为99.2%和99.1%;出口到欧盟的食品分别为9.1万批和6.2万批,被欧盟检出的不合格食品分别为91批和135批,合格率分别为99.9%和99.8%。日本是中国最大的食品进口国,2007年7月20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日本2006年进口食品监控统计报告显示,日本对中国食品的抽检率最高,达15.7%,但中国输日食品的抽检合格率也最高,达99.42%;其次是欧盟(99.38%);第三是美国(98.69%)。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食品主要来自内地。香港特区食物环境卫生署2007年上半年两次大规模食品抽样检测表明,香港地区食品整体合格率分别为99.2%和99.6%。

2.进口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稳定

2006年,中国进口食品2027.3万吨,货值133.9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7.94%和25.11%。进口食品货值列前10位的品种分别是:植物油、水产品、谷物、食糖、乳制品、酒、烟草及制品、禽肉及杂碎、油料作物、粮食制品(见图7)。

中国的进口食品来自世界上143个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出口食品货值列前10位的国家分别为:马来西亚、俄罗斯、美国、印度尼西亚、阿根廷、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法国(见图8)。

多年来,中国进口食品的质量总体平稳,没有发生过因进口食品质量安全引起的严重质量安全事故。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进口食品口岸检验检疫合格率分别为99.29%、99.46%、99.11%和99.29%。

二、食品监管体制和监管工作

为保障食品安全,中国政府树立了全程监管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监管工作格局。根据中国国情,2004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决定》,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分工原则,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进一步理顺了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能,明确了责任。该决定将食品安全监管分为四个环节,分别由农业、质检、工商、卫生等四个部门实施。其中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由农业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监督和日常卫生监管由质检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由工商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由卫生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进出口农产品和食品监管由质检部门负责。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相互衔接,形成了严密、完整的监管体系。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立足当前,规划长远,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和长效机制。中国政府坚持从源头狠抓食品质量安全,完善食品监管的各项基本制度,强化食品安全监管。

(一)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2001年中国启动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蔬菜中高毒农药残留和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控制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最为关心的高毒农药、兽药违规使用和残留超标问题;以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市场准入三个环节管理为关键点,推动从农田到市场的全程监管;以开展例行监测为抓手,推动各地增强质量安全意识,落实管理责任;以推进标准化为载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管理水平。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监管能力逐步增强,农业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的服务、管理、监督、处罚、应急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

(二)建立并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中国政府于2001年建立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这项制度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生产许可制度,即要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具备原材料进厂把关、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检验设备与能力、环境条件、质量管理、储存运输、包装标识、生产人员等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必备条件,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后,方可生产销售食品;二是强制检验制度,即要求企业履行食品必须经检验合格方能出厂销售的法律义务;三是市场准入标志制度,即要求企业对合格食品加贴QS(质量安全)标志,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承诺。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截止到2007年上半年,共向生产企业颁发了10.7万张食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食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同类食品的90%以上。同时,加强对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的监管。截止到2007年6月底,共撤回、撤销、吊销和注销了1276张达不到标准的食品生产许可证。根据食品生产企业取得生产许可证的进度,国家质检总局分批公布了获证产品的生产企业名单,分期公告了未获证和无QS标志食品不得进入市场销售,警示消费者不要使用。

(三)加大食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力度

中国政府对食品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这项制度自1985年建立以来,不断加大力度,突出重点,提高有效性。近年来,重点抽查了乳制品、肉制品、茶叶、饮料、粮油等日常消费的主要食品,重点对食品生产集中地的企业、小作坊进行了抽查,重点检验了食品的微生物、添加剂、重金属等卫生指标,并对质量不稳定的小企业重点进行了跟踪抽查。通过加大抽查频次,扩大抽查覆盖面,基本实现了抽查一类产品、整顿一个行业的目标。2006年至2007年上半年,共对7880家企业的11104批次食品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同时,对抽查中发现有问题的产品和生产企业,加大了整改、处罚的力度。一是严格执行公告制度。对抽查中发现质量问题严重的355家企业355批次产品公开曝光,同时,积极宣传“优秀企业、优质产品、优良品牌”,240家获得“中国名牌”和548家获得“国家免检”称号的产品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赞誉。二是严格执行整改制度。对不合格产品的生产企业,督促严格整改,按时复查,复查不合格的,责令停产整顿,整顿期满后再次复查仍不合格的,吊销营业执照。三是严格实行处罚制度。对在食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责令停止生产,没收违法生产的食品,情节严重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四)加强对食品小作坊的专项整治力度

中国存在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决定了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目前,10人以下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是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对从事传统、低风险食品加工的小作坊,中国坚持“监管、规范、引导、便民”的工作原则,一方面通过关停并转等方式,让小作坊尽快达到市场准入条件;另一方面强化监管措施,防止食品安全事故发生。近年来对小企业小作坊重点实施了四个方面的监管:一是基本条件改造,达不到要求的不得生产;二是限制销售范围,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销售范围不得超出乡镇行政区域,不准进入商场、超市销售;三是严格限制预包装,小作坊生产的食品在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之前不得使用相应包装,防止其乔装打扮混入市场;四是公开承诺,小作坊必须向社会公开承诺不使用非食品原料,不滥用添加剂,不使用回收食品作原料,产品不进入商场、超市销售,不超出承诺区域销售,确保食品达到最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经过整治,2006年食品小作坊的平均抽样合格率提高到70.4%;截至2007年6月底,已取缔5631家,强制停产8814家,5385家整改后达到准入要求。

(五)推行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

建立并实施了以“三员四定、三进四图、两书一报告”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三员四定”即按照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的方式,确定质检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员到乡镇(办事处)负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具体监管工作,乡镇政府协管员协助开展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社会信息员收集提供各种食品质量安全违法信息。“三进四图”即进村、进户、进企业,调查摸底,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档案,制定企业变化动态图、食品行业分布图、监管责任落实图、食品安全警示图,实施动态监管。“两书一报告”即政府签订责任书,企业签订承诺书,质检部门定期写出食品安全报告。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区16030个,确定食品安全专职监督员25346人,聘请政府协管员72474人,聘请社会信息员106573人。2006年,各级质检部门共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了90万次巡查。

(六)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

深入实施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倡导现代流通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推进经销企业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以及市场开办者质量责任制;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完善食品质量监测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召回、销毁、公布制度;加强畜禽屠宰行业管理;打破地方封锁,鼓励质量优、信誉好、品牌知名度高的食品在全国流通;健全社区食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强化食品安全标识和包装管理,集中力量整治食品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印制品。

(七)加大餐饮等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餐饮卫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中国政府在餐饮业卫生监管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一是加大对餐饮卫生的监管力度,制定并落实《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强餐饮环节监管。二是推进餐饮业、食堂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完善和加强食品污染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三是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查处大案要案,并及时向社会通报。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年,卫生部门检查各类餐饮单位和学校集体食堂204万余户次,查处涉嫌非法生产经营食品案件4.5万余件,取缔无卫生许可证生产经营单位2.5万余户。四是加强学校卫生工作,部署开展全国学校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专项检查工作,预防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五是开展食品危险性评估,科学食品安全预警和评估信息。

(八)全面开展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为解决一些地区、一些食品的假冒伪劣问题,全面开展了食品质量安全区域整治。组织实施了“百千万工程”,围绕确定的重点区域、重点加工点、重点加工户及加工的食品,采取构建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加强标准和检测等技术力量建设、加强对企业的技术服务、推动组建食品行业协会、加大执法打假力度等措施,解决了一批区域性制售假冒伪劣问题。同时,工商、质检部门不断加大食品执法打假工作力度,以食品质量安全为主线,突出生产加工源头,部署开展专项执法打假行动,严厉打击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证照皆无的制假制劣黑窝点。2006年,质检部门立案查处食品违法案件4.9万起,查获假冒伪劣食品货值金额4.5亿元人民币。工商部门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中,共出动执法人员560万人次,检点食品市场1.6万个,检查食品经营主体1040万户次,取缔无照经营15.18万户,吊销营业执照4629户,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件6.8万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案件48件,对1.55万吨不合格食品实施了退市。

(九)强化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建设

建立了全国食品安全风险快速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积极开展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环节风险监控,通过动态收集和分析食品安全信息,初步实现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和早处理。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包括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预警和快速反应,做到立即报告、迅速介入、科学判断、妥善处置。

(十)建立健全食品召回制度

这项制度分为主动召回和责令召回两种形式,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是食品召回的责任主体,要求食品生产者如果确认其生产的食品存在安全危害,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主动实施召回;对于故意隐瞒食品安全危害、不履行召回义务或生产者过错造成食品安全危害扩大或再度发生的,将责令生产者召回产品。近年来,国家质检总局在开展食品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中,对发现存在致病菌、化学性污染、使用非食品原料等重大安全隐患的食品加大了召回力度,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了生产企业的食品生产许可证,降低了不安全食品可能带来的危害,切实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十一)加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中国政府重视食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企业食品安全诚信档案,建立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红黑榜制度,并充分发挥各类商会、协会的作用,促进食品行业的自律。大力实施扶优扶强措施,采取政策、行政、经济的手段,对重信誉、讲诚信的企业给予激励,努力营造食品安全的诚信环境,创造食品安全诚信文化,增强全社会食品安全诚信意识。逐步完善食品安全诚信运行机制,全面发挥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规范、引导、督促功能。加强企业食品安全诚信档案建设,推行食品安全诚信分类监管,重点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登记档案信息系统和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分类数据库,广泛收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信息、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消费者申诉举报信息,做到掌握情况,监管有效。近年来,采用最新网络技术,对食品质量安全实施电子监管网终端查询,及时、方便、快捷、有效地辨别食品真伪,维护了消费者利益,打击了假冒伪劣行为,促进了企业诚信建设。

多年来,中国食品生产种类不断增加,数量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保障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中国政府也清楚地看到由于受发展水平的制约,中国食品安全仍存在一些问题,今后将重点打击生产加工中偷工减料,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加工食品,不按标准生产,滥用添加剂等违法行为,不断提高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三、进出口食品的监管

(一)进口食品的监管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建立了一整套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和保障措施,确保了进口食品的安全。

——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按照WTO/SPS协定及国际通行做法,中国政府对肉类、蔬菜等高风险进口食品实行基于风险管理的检验检疫准入制度,包括:对出口国申请向中国出口的高风险食品开展风险分析,对风险可接受的食品与出口国主管部门签署检验检疫议定书,对国外生产企业实施卫生注册,对动植物源性食品实施进境检疫审批等。如果出口国发生了动植物疫情疫病或严重的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暂停可能受到影响的食品进口等。

——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进口食品到达口岸后,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法实施检验检疫,只有经检验检疫合格后方允许进口。入境地海关凭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入境货物通关单办理进口食品的验放手续,之后在中国市场上销售。在检验检疫时如发现质量安全和卫生问题,立即对存在问题的食品依法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2006年,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进口口岸共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2458批。2007年上半年,共检出896批,均依法作出退货、销毁或改作它用处理,确保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口食品质量安全。

——完善的质量安全监控制度。在依法对进口食品实施检验检疫的同时,对风险较高的食品以及在口岸检验中发现问题较多的食品和项目实行重点监控。对发现严重问题或多次发现同一问题的进口食品及时发出风险预警,采取包括提高抽样比例、增加检测项目、暂停进口在内的严格管制措施。

——严厉的打击非法进口制度。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与海关总署建立了关检合作机制,联合打击非法进口食品行为。2006年与欧盟委员会签署了《中欧联合打击非法进出口食品行为合作安排》,明确了双方将通过开展信息通报、技术合作、专家互访和联合专项打击行动措施等,共同打击欺诈、夹带、非法转口、走私等非法进出口食品行为。2006年至2007年上半年,仅非法进口肉类就查获12292吨。

(二)出口食品的监管

中国政府按照“预防为主、源头监管、全过程控制”的原则,建立健全了以“一个模式,十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一个模式,就是出口食品“公司+基地+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这个生产管理模式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出口食品的实际,是出口食品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主要出口食品,特别是肉类、水产、蔬菜等高风险食品基本实现了“公司+基地+标准化”。

十项制度,包括源头监管三项:对种植养殖基地实施检验检疫备案管理制度、疫情疫病监测制度和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工厂监管三项:严格实施卫生注册制度,全面实行企业分类管理制度,稳步推行高风险食品大型出口生产企业驻厂检验检疫官制度;产品监管三项:对出口食品的法定检验检疫制度、质量追溯与不合格品召回制度、风险预警与快速反应制度;诚信建设一项:对出口食品企业实施红黑名单制度。

——加强种植养殖源头监管。为有效控制动植物疫情疫病风险和农兽药残留,从源头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和可追溯性,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存在疫情疫病和农兽药残留风险的出口食品原料基地实行检验检疫备案管理。只有获准备案的种植、养殖场的原料才可用于加工出口食品,所有获准备案的原料基地在国家质检总局网站上公布。截至目前获准备案的养殖场6031个,种植基地38万公顷。对备案基地加强疫情疫病的监测和防控,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实行严格的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使备案基地的疫情疫病问题和农兽药残留问题均得到了有效控制。近几年,全球范围内禽流感疫情高发,中国实施备案管理的养殖场无一发生疫情。

——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监管。中国对所有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卫生注册登记管理制度,只有获准卫生注册登记的企业方可从事出口食品生产加工。截至目前,获准卫生注册登记的企业共12714家,其中有3698家企业的HACCP体系通过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验证。对获准卫生注册的生产加工企业,由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统一实施日常监督管理,确保原料来自备案种植、养殖基地,确保生产加工活动符合要求。对肉类等高风险食品大型出口生产企业,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根据需要派驻检验检疫官,实行驻厂监督管理。出口食品的包装上还要加贴符合要求的具有可追溯性的标签或标识,确保产品的可追溯性和对问题产品的召回。

——加强食品出口前检验检疫。中国法律规定,所有出口食品只有经过检验检疫机构检验检疫合格后方可出口,出境地海关凭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出境货物通关单办理出口食品的验放手续。对经检验检疫合格的出口食品,如进口国有要求,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还要出具卫生证书,证明该批食品已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检疫合格,并注明生产企业名称、地址、卫生注册号、生产日期、出口日期、启运口岸、到达口岸等追溯信息。货物到达离境口岸后,口岸检验检疫机构还要对出口货物进行查验,检查货物是否完好,货证是否相符,确保货物的可追溯性。

——加强出口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全面实行出口企业质量承诺和红黑名单制度,着力强化企业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促进企业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觉诚信经营的良好机制。对自控体系健全有效、诚信度好、产品安全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在进口国享有良好声誉的企业,列入“优良企业名单”,给予优惠和鼓励政策;对于被进口国家或地区通报发生严重质量违规问题或逃避检验检疫,以及有欺骗检验检疫机构行为的出口企业,在依法处罚的同时,列入“违规企业名单”上网公布,促进出口企业增强自律意识。截至目前,列入“违规企业名单”的企业共55家。

多年来,质检、商务、海关、工商、税务等部门密切协作,促进了中国出口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以质优、味美、价廉的食品满足了国内外众多消费者对美食的追求。但也存在着少数企业无视中国和进口国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采取弄虚作假、偷梁换柱的手法,逃避检验检疫监管,通过非正常渠道出口的情况,致使有些掺杂使假、假冒伪劣不合格食品流入国外市场。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打击的力度,坚决不让不合格食品流出国门。

四、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技术保障体系

(一)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中国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为保障食品安全、提升质量水平、规范进出口食品贸易秩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环境。

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

行政法规包括《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

部门规章包括《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进出境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进出境水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登记管理规定》等。

(二)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加强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中国食品标准化工作,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食品标准化工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各相关部门负责草拟,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一立项、统一审查、统一编号、统一批准。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相对合理、具有一定配套性和完整性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标准包括了农产品产地环境,灌溉水质,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准则,动植物检疫规程,良好农业操作规范,食品中农药、兽药、污染物、有害微生物等限量标准,食品添加剂及使用标准,食品包装材料卫生标准,特殊膳食食品标准,食品标签标识标准,食品安全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标准,以及食品检测方法标准等方面,涉及粮食、油料、水果蔬菜及制品、乳与乳制品、肉禽蛋及制品、水产品、饮料酒、调味品、婴幼儿食品等可食用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基本涵盖了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到最终消费的各个环节。目前,中国已涉及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1800余项,食品行业标准2900余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634项。

为解决食品安全标准之间存在的交叉重复、层次不清等问题,共对1800余项国家标准、2500余项行业标准、7000余项地方标准及14万多项企业标准进行了清理,废止了530多项国标和行标。与此同时,加快了标准制修订工作,对246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组织开展了修订,新制定了200多项国家标准,下达了280余项国家标准制定计划。加大标准的宣传、推行力度,促进食品生产企业严格执行标准。

(三)食品认证认可体系基本建立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的认证认可工作,加强认证市场整顿,规范认证行为,现已基本形成了统一管理、规范运作、共同实施的食品、农产品认证认可工作局面,基本建立了“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农产品认证认可体系。认证类别包括饲料产品认证、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食品质量认证、HACCP管理体系认证、绿色市场认证等。目前,中国有机产品认证面积达203万公顷,已进入世界前10位;与国际接轨的GAP认证已在18个试点省286家出口企业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开展认证试点工作;2675家食品生产企业获得了HACCP认证;28600个初级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饲料产品认证、酒类产品质量等级认证、绿色市场认证等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国家不断加强对认证产品和企业的监管,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有效性。

(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在国内食品监管方面,建立了一批具有资质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初步形成了“国家级检验机构为龙头,省级和部门食品检验机构为主体,市、县级食品检验机构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检测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满足对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生产加工、储藏、流通、消费全过程实施质量安全检测的需要,基本能够满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相关国际标准对食品安全参数的检测要求。中国对食品实验室实行了与国际通行做法一致的认可管理,加强国际互认、信息共享、科技攻关,保证了检测结果的科学、公正。中国认定了一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共有3913家食品类检测实验室通过了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其中食品类国家产品质检中心48家,重点食品类实验室35家,这些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达到了国际较先进水平。在进出口食品监管方面,形成了以35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的进出口食品安全技术支持体系,全国共有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实验室163个,拥有各类大型精密仪器10000多台(套)。全国各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实验室直接从事进出口食品实验室检测的专业技术人员有1189人,年龄结构、专业配置合理。各实验室可检测各类食品中的农兽药残留、添加剂、重金属含量等786个安全卫生项目以及各种食源性致病菌。截至2006年,已经建设国家级(部级)农产品质检中心323个、省地县级农产品检测机构1780个,初步形成了部、省、县相互配套、互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

五、食品安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政府重视发展同其他国家、地区和有关国际组织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注重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检测技术,促进本国食品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

(一)加强食品安全技术交流与合作

中国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技术专家参与各类食品安全技术培训、研讨、交流和水平比对等活动,并欢迎国外技术专家来访、学习和培训。除积极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活动外,自2001年以来,先后同美国、欧盟、意大利、加拿大、德国、英国、瑞士、丹麦、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泰国等国家开展了一系列食品安全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领域的技术培训与交流项目。2006年8月,为14个南太平洋国家的专家代表举行了食品安全培训。为了及时了解国外食品相关法规要求,保障出口食品安全,组织编译了美国、欧盟、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卫生法规和要求,并先后邀请美国、欧盟、日本的专家来华举行HACCP指南及应用、贝类卫生控制计划、残留监控、肯定列表制度等专题培训。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实验室还多次参与英国食品分析能力测试(FAPAS)等国际比对实验,定期参加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APLAC)、澳大利亚国家测试认可委员会(NATA)等知名认可机构组织的国际间能力验证活动。国家级和十几个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加并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安全检测能力考核。截至2006年11月,共有22家检测机构获得韩国“国外公认检测机关”的认可,经过上述22家检测机关检测的输韩食品,入境时韩国予以免检。日本承认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垂直管理的35个直属检验检疫局所属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其中许多实验室是开放性实验室,多次接待了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瑞士、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团组访问和考察。

(二)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活动

中国政府一贯倡导并积极参加各类国际食品安全组织活动,包括派团参加各类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会议以及其他相关国际性会议,并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上正式倡导开展区域性食品安全合作,得到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南亚等国家的积极呼应,成立了APEC食品安全合作论坛,由中国和澳大利亚共同主持。中国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国际标准化活动,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技术管理局和合格评定委员会成员。2007年5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2007年10月20日至21日,中国政府将在广西南宁同东南亚国家召开“中国—东盟质检部长会议”,会议的主题为“强化食品安全管理与合作保护消费者权益”,目的是研究建立中国与东盟食品安全合作机制,增进中国与东盟和各成员国食品安全主管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确保相互进出口食品的质量、安全和卫生。

(三)注重发展国际食品安全合作

截至目前,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挪威、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定期、不定期地举行研讨会或专家互访。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同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蒙古国、越南、菲律宾、丹麦、法国、荷兰、爱尔兰、匈牙利、波兰、意大利、挪威、瑞士、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智利、墨西哥、乌拉圭、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香港、澳门等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33个涉及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协议或备忘录,签署了48个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卫生议定书,从而确立了中国与有关进出口食品贸易伙伴国家或地区的长效合作机制。在此基础上,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在食品安全合作机制下建立了年会制度。其中,规格为正部级的第二次中欧食品和消费品安全合作会议将于2007年9月12日在北京召开;规格为副部级的第三次中美食品安全会议将于2007年9月11日至12日在美国召开。

(四)推动食品贸易发展

第2篇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推动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三个文件,实现产业集聚区高质量的二次创业,结合实际,对我县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工作计划。

一、认真梳理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盘活存量资产。认真排查产业集聚区现有企业情况,对已停产和半停产的企业列出清单限期企业进行整改,企业可以通过企业转型升级、租赁转让等方式盘活企业,实现土地保值增值,产业集聚区严格按照河南省企业分类综合评价配套体系,大力支持A类企业,鼓励B类企业升级换代提升档次,淘汰C类企业。对产业集聚区生产不佳和停产企业采取同类收购,鼓励效益好的企业收购兼并或合作生产,盘活低效资产。

二、推进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改革。

产业集聚区采用“管委会 (工委)+公司”的运行模式,推动管委会瘦身强体。整合管委会内设机构搞好管委会和公司的分工,充分发挥公司的作用,在资金筹集、融资担保、项目管理、投资运营、企业服务、承建公共基础设施、参与招商引资活动等市场化方面由公司负责,采取灵活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三、鼓励以商招商,优势特色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模式,努力拉长产业链条。

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铝型材产业,截止目前,已建成投产的河南东旺熙朝铝业有限公司,河南天冠铝业有限公司,河南开建铝业有限公司等六家铝型材企业,2019年总产量达15万吨,产值近30亿元。以现有企业发展为基础,集中打造铝型材生产的“四园区,三基地,两平台,一中心”。四园区,即型材门窗产业园、玻璃幕墙产业园、全铝家居产业园、交通型材产业园等四个专业园区。主要建设生产加工厂房、物料库房以及相关产业配套设施。三基地,即铝型材产业研发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中西部型材物流仓储转运基地等三个基地。主要建设产业研究院、科技研发中心、新材料实验室、标准化厂房、智慧物流管理中心、现代化物流仓库等研发、创新和物流服务设施。两平台,即小微企业孵化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两个产业服务平台。主要引入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和一些科技型初创企业,建设孵化器、金融、投资大厦等产业服务设施。一中心,即商贸及居住配套服务中心。主要建设生态居住小区、商业服务中心、人才公寓等生产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公司注重科技投入发展,已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铝结构分会、天津大学、中原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河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河南省建设科技协会门窗幕墙专委会、北京中视蓝海,开展全方位合作。河南东旺熙朝铝业有限公司与天津大学合作成立的天津研究院已挂牌成立。力争用5年时间,引进100家以上铝型材加工及门窗生产、家具制造、玻璃塑胶等配套企业,铝型材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将集聚区打造为中部极具影响力的“铝型材生产加工基地”。

四、认真搞好规划编制

2020年是“通许产业集聚区十三五规划”、“通许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规划”的收关之年,从新编制和完善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对实现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重点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搞好功能布局,借这次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调整,搞好集聚区功能布局,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特色产业园中园,重点建设大蒜科技园、铝型材加工园区等,形成园区内的特色园中园;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通过盘活资源,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激化内生活力,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实现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开始新的飞跃。

五、认真做好高新技术园区、绿色化园区、智能化园区三大园区改造。

以茂盛工科,龙宇化工。东磁新能源等科技实力相对较强的企业为重点、形成多点带动,以点带面的方式拓展高技术企业实现技术升级换代,着重推荐人工智能,开展以人工智能代替人工的技术革命,对有实力的企业重点推广人工智能在生产中的应用;绿色环保方面,重点在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领域从原料培育、产品生产、市场流通等环节形成绿色环保的产业链,以此带动多个企业,打造专业的绿色园区。

六、优化营商环境

搞环境就是搞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清除阻碍企业发展的各种障碍,除打造好配套基础设施的硬件环境外,就是打造好企业服务的软环境,企业所审批的事项能不办则不办,必须要办的尽量减办,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办事程序,为企业打造出一个愿干事,干成事,干大事的良好创业环境。

第3篇

20*年,*市上下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局,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市*次党代会及“9.29”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为动力,按照“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推进工作指导的转变,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认真解决民生问题,*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

(一)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20*年,*市完成生产总值2554.3亿元,增长15.7%,连续多年保持了较快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市实现地域财政收入758.63亿元,增长23.1%;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7.02亿元,增长22.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15%,提高0.27个百分点。工业效益继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30.3亿元,增长17.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11.2亿元,增长23.4%;利税332.3亿元,增长27.9%。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等约束性指标进一步呈下降趋势。市场物价稳中趋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9%。

(二)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三次产业比例为5.89∶45.53∶48.58。农业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到205家,比去年初增加10家,*市53%以上的农户纳入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范围。粮经比例调整为70.5∶29.5。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实现*部工业增加值999.4亿元,增长1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1%。支柱产业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列入“*”规划重点发展的冶金钢铁、交通装备、电子信息、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六大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均占*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151.2亿元,增长3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5.38%,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41亿元,增长17.5%,高于*市生产总值增幅1.8个百分点;其中现代服务业占*市服务业的比重为43.8%,提高0.6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1.7亿元,增长23.2%。其中:第一产业投资43.3亿元,增长36.1%;第二产业投资395.1亿元,增长10.4%,其中工业投资386.7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投资713.3亿元,增长30.8%。三次产业投资比例调整为3.8∶34.3∶61.9。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年引进市外投资619.8亿元,增长10.4%,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3.8%。

(四)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357.3亿元,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1%。围绕筹办第十一届*运会,一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项目加快推进。奥体中心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网球中心主体已基本完成,大明湖综合整治扩建工程开工建设,腊山新客站片区完成规划。北园大街高架路竣工通车,济菏、济莱高速*段竣工通车,胶济铁路客运专用线工程开工建设。房地产开发稳步增长。*年完成投资193.2亿元,增长20.7%,商品房新开工面积398.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28.4万平方米。

(五)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年完成进出口总值62.18亿美元,增长41.7%。其中出口34.35亿美元,增长40.8%。经济外向度达到18.5%,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6亿美元,增长39%。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拓展。*市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8.47亿美元,增长80%。承建的阿尔及利亚高速公路、印度贾苏古达电站、巴西电站等大项目进展顺利。境外投资增长势头较好,新设境外投资企业19家,在境外设立服务企业、网上购物营销公司、离岸公司等新兴投资方式相继涌现,境外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

(六)社会民生继续得到改善。社会就业进一步扩大,*年城镇安置就业再就业13.3万人次,其中帮助“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3545户4927人。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4.5万人,比去年初增加近1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0.1万人,增加17.5万人。卫生事业取得新发展,被列入国务院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9%,普通高考录取率达到76.2%,高出*省平均水平12.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建设进展顺利,发祥巷片区拆迁完成,经一路两侧、馆驿街、振兴街等片区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经济适用房完成17万平方米,提供经济适用房1000套以上;累计资助住房困难家庭7000户(次)以上,提供实物配租住房161套。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8005.1元,增长17.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00.1元,增长15%。

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综合实力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经济发展后劲不强的矛盾仍较突出;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协调,欠发达地区发展活力不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完善,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还不够到位;城市安*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业抗灾能力仍然较弱;社会事业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改善民生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20*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市九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年,是“*”规划实施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迎接十一届*运会的攻坚年。安排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省会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今年的发展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经济*球化日益加深,国际间的产业转移、跨国并购和投资、贸易规模将继续扩大,世界经济保持增长的基本趋势不会有大的改变。从国内环境看,国家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确定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投资的重点放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节能减排、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社会事业等领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将更加稳固。在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的同时,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特别是服务经济加快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从我市实际看,*市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将为*市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省会城市的发展优势将会得到进一步发挥。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迎接*运会,涉及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领域的一大批建设项目将陆续展开,支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更加牢固。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看到还有不少制约因素:一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积累的困难和矛盾短期内难以完*克服,还会产生后续影响。二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对我市的外贸出口和对外投资会产生一定影响。三是我市重工业比重偏高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淘汰落后产能、强化节能减排将对部分行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影响。四是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矛盾短期内难以解决,加快欠发达县区的发展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五是思想观念、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也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为此,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正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在加快省会现代化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

今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局,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和促进社会和谐,着力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为提前实现*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安排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生产总值可比增长12%,其中三次产业分别增长3%、12%和13.5%。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3.5%。*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出口增长14%,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提升。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5.3∶45.1∶49.6。三次产业投资比例调整为3.9∶31.5∶64.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5%,提高2.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8.4%,提高3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明显改善。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6%。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15%,提高0.1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0.1个百分点,税收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面发展。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安置就业再就业13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2.3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降低3.62%,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85%以上。*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7.6%。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仍然作为约束性指标并分解下达。

三、20*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

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部署,在统筹兼顾、*面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围绕增强*市经济核心竞争力,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力争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在增加*社会研发投入的同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办好9家国家级、37家省级和10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瞄准国际国内本行业先进水平,加大人财物投入力度,提升研发水平,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比重,增强企业竞争力。二是搞好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我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继续加强我市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完善“政企产学研金”发展模式,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加快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推动重点行业的调整重组,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工业、高技术高加工度制造业。重点支持和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等新兴产业,*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重点支持浪潮产业园和科技园的续建,加快中兴*手机配套化及软件测试生产、同欣电子半导体项目、齐鲁制药神经修复剂、福瑞达生物制药技改等项目建设。着力推进汽车制造、数控机床、电站锅炉等产品的技术提升,扩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比例。用好国家信息通讯国际创新园、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和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三块牌子,实行政策、资金、人才集中扶持政策,使之尽快成为*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二)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围绕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省会城市比较优势,力争在优化经济结构上实现新突破。一是*面落实《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业,促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配套发展、融合发展、互动发展。加大工作力度,吸引国内外各类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和研发、中介机构在我市设立总部、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积极推进村镇银行建设。强化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三大载体”建设,集中培植7个重点服务业区(市)(包括六区和章丘市),泉城路商业街、盖家沟物流等5个重点服务业园区和*商行、中创软件等27个重点服务业企业,争取走出一条以集约化园区为依托、大企业为支撑、特色优势突出的服务业发展新路子。高度重视、认真抓好农村服务业发展。加强农资、农技、农机等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民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商贸流通体系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服务经济快速发展。适应国家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转变的宏观政策,认真清理不适应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障碍,引导扩大城乡居民消费规模。抓住国家投资结构调整的有利机遇,抓好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今年重点加快迎接*运会和恒隆广场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力争尽快投产见效。二是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力争冶金钢铁、交通装备、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化化纤、食品药品等六大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占*市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面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在抓好现有大企业规模膨胀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更多的工业大项目,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项目,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围绕做大做强六大产业集群,重点抓好重汽工业园、吉利汽车、青年汽车、机车工厂迁建、力诺集团300兆瓦光伏发电、华光电子、青岛啤酒等一批大项目建设。抓紧编制和完善重大产业链发展规划并加快实施,为工业发展积累后劲。三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扶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努力消除市场准入障碍,鼓励引导民营经济以投资、参股、控股等形式,进入竞争性领域,凡允许外资进入的,*面对民营经济放开。研究解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等突出问题,促进其快速发展。四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县域经济占*市经济的比重。加快连接县域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为本地产业发展和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研究实施支持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政策,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人才队伍建设、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快车道。

(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面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十、百、千”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加快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品牌的扶持,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抓好现有11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水平的同时,再培育发展一批龙头企业进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行列。坚持龙头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三位一体的思路,力争纳入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54万户,比去年增长3.4%。二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抓好国家优质粮食基地建设,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努力扩大蔬菜、林果等经济作物生产和畜牧业生产规模,力争蔬菜、林果、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30.6%、5.9%和35.4%。针对去年猪肉等副食品供应偏紧、价格上涨过快的情况,大力抓好生猪等副食品生产,扩大供应能力。三是大力推进农业的标准化和无害化,建立完善规范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疫病防治体系、检验监测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200万亩,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达到300个,比去年增加16个。四是持续推进农民增收、生态富民、医疗惠民等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计划新发展农村民用沼气4万户,建设32处大中型联户沼气工程;新增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32万人,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5%,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继续抓好村村通公路工程,搞好维护保养;完成造林合格面积13万亩,其中重点区域荒山绿化3万亩,实现退耕还林(果)2万亩。五是启动城乡统筹发展试点前期工作。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在黄河以北青银高速以南大桥、桑梓店、崔寨三镇建立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六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抓好东联供水、大站水库扩容等续建项目,开工建设垛庄水库除险加固、商河清源湖、济阳澄波湖等平原水库、邢家渡、胡家岸引黄灌区节水改造等项目,完成30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和一批小流域治理项目。进一步提高气象、农作物病虫害预警水平,加强抗旱防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大力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实际,特别是迎接2009年*运会的实际,今年*市投资的重点是城市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等,要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保持投资的稳定增长,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安排今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80亿元,增长20%。按产业分,第一产业53亿元,占3.9%,增长22%;第二产业435亿元,占31.5%,增长10%;第三产业892亿元,占64.6%,增长25%。一是继续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加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节能降耗等领域投资力度,推动投资结构上层次、上水平。安排城建投资600亿元,增长68%;社会事业投资160亿元,增长25%。二是突出抓好大项目建设。对千万元以上的大项目,认真落实项目责任制,明确任务、明确目标、明确责任,加快形成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确保项目建设进度。三是*方位抓好资金筹措。加快推进市场化融资,努力扩大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规模,确保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计划引进市外投资720亿元,增长16%,占*社会投资的52%。

(五)围绕高标准高质量办好*运会,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再上新水平。以迎接十一届*运会为重点,加快推进与*运会密切相关的重点城建和综合整治项目,促进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市容市貌和城市载体功能上一个大台阶。一是*力抓好*运会重点项目建设。奥体中心“一场三馆”等项目力争年底前完工,开工*运村、奥体酒店、历城体育场馆等设施建设。抓好大明湖扩建改造、环城公园通航等项目建设。启动西客站片区安置房和片区道路主干网建设。二是*力抓好环境整治。基本完成旅游路、经十路、奥体中心周边、绕城高速公路两侧等58座破损山体治理任务。对市内68个小区环境进行整治,完成30个小区整治工作。开展“平改坡”,对主要干道和重要景观区域周边700幢房屋实施“平改坡”或立面装新改造。实施夜景亮化工程,基本完成主要道路、高层建筑的亮化美化工程;同时,基本解决城区背街小巷的路灯照明。三是加快道路交通建设。重点是新建或改建贤文路、二环东路高架路等10条道路,同时配套建设BRT快速公交。加快推进济商高速公路、黄河北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四是加快城市防洪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小清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加快实施腊山分洪工程,完成城区主要排洪河道的整修改造,提高城市防洪能力。五是抓好供热、供气、供水等设施建设。主要是加快推进黄台电厂以大代小城市供热工程、西部热电厂等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禹城—崔寨、担山屯—平安店天然气输气工程。完成花园庄东路、徐家花园、西十里河北街、毕家洼片区、二七中街、三里庄、西凤凰街供水管道升级改造工程,完成户表改造20万户。六是进一步强化市容整治。加大占道经营、沿街广告、建设工地等规范化治理,加强垃圾清运,尽力消灭垃圾死角;推进拆墙透绿和绿化美化,展示城市文明、整洁新形象;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现农作物秸秆及城区落叶*面禁烧。

(六)强化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按照国家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继续把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县(市)区、部门和企业,安排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去年水平降低4.6%,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2.38%,化学需氧量排放降低3.62%。一是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低能耗、低污染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二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坚持扶优汰劣,严把产业政策关口和土地、信贷闸门,有效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严禁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三是突出抓好钢铁、水泥等四大高耗能行业和100家重点能耗大户节能降耗工作,强化资源节约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科技投入,推广应用先进成熟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大舆论宣传,在*社会营造节能减排的氛围。四是努力降低污染物排放。实施章丘华电公司1-2号机组脱硫、北郊热电厂1-3号机组脱硫等一批减排项目,实施市区河道截污整治工程,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加大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确保完成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减排目标。

第4篇

【关键词】品牌;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34-01

一、项目化与品牌化

团的工作如果平均使力、面面俱到,往往最后流于形式,使得工作做不深、做不透,最终损害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形象,而坚持集中资源,打造品牌项目的工作推进方式,通过发挥品牌项目的整合力、带动力、推进力和影响力带动团组织工作深入开展的工作方式在校园团建中很有生命力。在项目化推进过程中,各部门及各级团组织善于把上级的要求和自己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形成自己鲜明的工作专长和特色项目,也有利于各级团组织的工作开展和团的工作整体推进。

将“双节”作为两个大项目来运行,确定分解落实工作项目,以项目建设为推动,促进各级团组织活动的提升和团干工作能力的提高。以社团文化节为例,将学院33个社团中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社会实践类、人文艺术类、体育健身类等协会按共性与特色分块分组承担大型项目活动,打破协会间固有的组织模式,在一段时间内重新组合成团队,确定各团队项目负责人并由负责人提供活动方案,再由项目负责人拟定分项目(如舞台布置、节目选拔、现场组织等),负责人交由分项目负责人提交方案,团委社团部负责指导监督活动进程。

项目化运行机制的建立,保证了共青团工作重点突出、目标明确,使各级团组织能攥紧拳头,打造品牌,在打响品牌的基础上,抓进度、抓完善、抓落实、抓提升,整体推进团的各项事业实现新发展。

二、竞争模式与合作模式

竞争与合作模式,突出了全团一盘棋的理念,使各级团组织既相互协助、密切配合,又相互监督、积极竞争,既能增加工作动力,又能激发基层活力,整体上形成良好合力,活跃了团的工作局面。

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例,学院五院系团总支各承办一个院级活动项目(如医护学院团总支承办“冬之韵”舞蹈大赛、机电学院团总支承办校园辩论赛等),各活动项目都需要其他院系支持和配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团结协助的局面,合作模式,有利于工作的整体推进。而五院系团总支都承办院级项目,都想在艺术节里绽放光芒,这样,就形成了竞争关系,竞争模式,有利于各项活动的提升。

在合作竞争的基础上,院团委很好的把握住“收”与“放”的时机和格局,在学院内形成百花齐放、争芳斗艳的局面。

三、重点:创新、宣传、组织

(一)创意是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创意是一个活动能否出彩的重要前提,要把一个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吸引青年积极参与,一定要在创意上下功夫。“双节”已成功举办过八届,为何一届比一届精彩和更具生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届比一届更有创意和更完善!以八年的校园“双节”纵向比较,学院团委提出的“完善即是创新、创新即是提升”是比较符合学院现阶段校园文化发展规律的。

(二)宣传是展现和延伸活动意义的重要平台

宣传是展示团队形象,吸引、感召、鼓动师生参与“双节”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式。坚持艺术节宣传工作的科学定位、明确宣传工作目标和内容、畅通信息渠道是保证“双节”有巨大吸引力的重要方面。

每届社团文化节和校园文化艺术节,都要按活动方案提前制定详细的新闻宣传计划,按照持续报道一个月的时间跨度,具体到每周每天的报道内容,通过多种途径扩大活动的宣传覆盖面,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支持活动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报名人数与现场规模。另外,活动举办时还邀请相关单位和媒体参加现场报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组织是项目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

举办大型活动,需要调配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单靠个人的力量远远达不到良好效果,坚持依靠团队力量,通过有效的执行力可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

在推进活动过程中,院团委作为主办方同时与多个承办院系领导及工作人员沟通与协调,涉及到具体活动方案、支持内容及时间段参与进程、新闻宣传、场地协调等多个方面。为了更好的推进工作,每周都制定详细的工作推进计划并分工到人,明确各系工作时间节点,不定期召开小型推进会,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问题,有时及时发现问题现场办公及时解决,提出更新更好的办法,到最后的冲刺阶段,还采取“时间倒逼法”进行工作安排,以截止时间来倒推相关工作安排,保证每一项筹备工作在活动举办前能圆满完成。

第5篇

关键词:工程质量强化操作施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公路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进的机械设备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基础;而对先进设备的正确使用,才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根本保证。路面质量的好坏,主要是靠摊铺机来完成的,下面结合自己的工程实践,谈谈如何正确使用摊铺机,以提高路面施工质量。

1、重视摊铺机的选型,是确保路面施工质量的前提

为保证路面的平整度和摊铺质量,应选用设有总开关、自动找平装置、卸载装置和闭锁装置的摊铺设备,如ABG423、DYNAPAC系列摊铺机。因路面宽度要求两台摊铺机同时摊铺时,要优先选择同型号的摊铺机。

2、保持摊铺机的良好状态,是确保路面工程质量的基础

2.l 熨平板宽度的调整

根据要求的摊铺宽度进行调整,应以尽量减少纵向接缝和提高路面平整度为原则,最好全路幅一次摊铺;纵缝不可避免时,尽量设在靠近路肩部位,此处行车相对较少,即使纵缝处理不够理想,对行车的影响也不大,从而保证了主线的平整度。

2.2 熨平板拱度的调整

将在水准尺上读出的拱度绝对数(mm)或横坡的百分比调整到与拱度设计值一致即可。对于有前后两幅调拱机构的,前拱度应比后拱略大,人工接长调整宽度的为3~4mm,液压伸缩调整的以2mm为宜。

2.3 摊铺机初始工作仰角调整

初始工作仰角直接影响起步后铺层厚度、平整度和横向接缝的处理,须认真检查、调整。选择的初始工作仰角合适与否,只能通过实际摊铺的厚度去检验,这种检验必须在8米以外作多点检查,取其平均值与要求厚度比较,一致时即为合适,否则要重新调整、检验,直到一致时为止。沥青混合料摊铺工作仰角一般取20°~40°。

摊铺厚度是一项必须严格掌握的指标,它对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影响极大。开始摊铺前,熨平板下支垫与拟定摊铺厚度相同的垫木,并应均匀支垫,防止熨平板变形。

2.4 摊铺机供料机构调整

调整刮板输料器和螺旋输送器的转速匹配,并使熨平板前的混合料堆积平齐并高于螺旋输送器的轴心线。螺旋输送器的转速要均匀、稳定,否则会使熨平板前的料堆一段高、一段低,造成铺层局部密实度降低影响密实度;另外,螺旋输送器转速时快时慢还会造成混合料离析,影响摊铺质量。因为最好使用料位传感器。料位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和螺旋输送器的转速要调整得当,避免螺旋输送器两端堆料或者缺料

2.5 振幅、频率(夯锤行程频率)的选择

为获得较大的密实度,减小初压痕迹,一般以不振碎混合料碎石和摊铺机不产生共振为最佳。要结合不同型号的摊铺机和具体的摊铺要求来选择,一旦选定就要保持恒定,这样才能使铺层既平整又密实。

2.6 自动调平装置的使用

摊铺机的浮动熨平板具有自动找平功能。但是,由于受熨平板侧臂长度的限制和受熨平板质量惯性所产生的调整滞后的影响,使得这种自动找平功能尚不能满足高等级公路对平整度的要求。

先进的摊铺机又附装了一个自动调节装置,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由电子传感器来跟踪一个外部基准,使所铺筑的路面平整度保持在该基准所引导的平面内,以此来保证铺筑的平整度。因此,施工中必须掌握该装置的使用技术。以钢丝绳或者以已铺好的半幅路面为基准时,要选用接触式调节装置,对面层摊铺要选择非接触式平衡梁,如美国MOBA自动调平系统。操作人员在正式摊铺前,自动调平装置要严格按照使用要求安装,及时调整自动调平系统的一系列参数,如灵敏度、单位等。摊铺时,要安排专人在两侧使用自动调平装置。

2.7 熨平板的加热

摊铺前,用罐装液化气对熨平板进行加热,温度不低于80℃,并清除干净底板上粘附的沥青料,否则铺出的路面不光整,有一道道的小沟,从而大大降低路面质量。

3、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是确保路面施工质量的关键

3.l 合理选择摊铺基准

为减小基层局部不平整的影响和控制路面高程满足设计要求,下面层挂钢丝;悬挂钢丝的张力、高度、间距、平顺度要符合要求,要设专人看管和检验。

为保证面层整体平整度,中、上面层走平衡梁,为提高平整度,应注意滑靴和平衡梁行走轮或探头下方不要沾有沥青,以防影响摊铺层的平整度。目前多选用美国MOBA式非接触式平衡梁。

3.2 合理确定摊铺速度,确保连续摊铺

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提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摊铺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严禁急刹车和快速起步”,这是确保路面质量、平整度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

确定摊铺速度主要应考虑的因素是工期要求、质量要求,与之配套的拌和机生产能力、压路机生产能力、气候特点、摊铺层次和混合料的类型,其中质量要求是根本。应在1.5-5rn/min范围内,以“恒定、连续工作原则”来确定。

3.3 优化摊铺工艺

慎重选择摊铺层高程与厚度的控制方式;划出准确的摊铺线,可节约材料,避免频繁转向出现波浪;起步前,根据摊铺要求的压实厚度,在熨平板下垫木板;并均匀布置,以免熨平板变形;摊铺机履带行走路线上,清除撒落的粒料,以免影响横向平整度;尽可能在表面层整幅摊铺,用两台梯形摊铺时,应特别注意两台摊铺机的运行参数和基准布设等。

3. 4纵向接缝的处理两台摊铺机梯队摊铺时,宜将纵向接缝与路面上的分道线相重合。两条摊铺带相接处,必须有一部分接茬,才能保证该处与其他部分具有相同的厚度。搭接的宽度前后应一致。施工时将前一台已铺混合料留下约20cm的宽度暂不碾压,作为后摊铺混合料的高程基准面,最后再作跨缝碾压以消除缝迹。接缝在各结构层位置应错开,一般不少于50cm。接缝的好坏对整体平均平整度有很大影响。往往连续摊铺路段平整度较好,而接缝处的一个点数据较差。因此,接缝水平是制约平整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5、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来提高路面铺筑质量。沥青路面中、下层采用挂线施工,表面层采用浮动基准梁,可消除下层局部不平整,明显提高摊铺精度,从而提高了路面平整度。使用混合料再拌运输车,混合料再拌运输车允许运料车很快卸料,并且可使输送给摊铺机的混合料颗粒均匀和稠度均匀,有利于达到较均匀一致的密实度,从而提高沥青面层的质量。

6、 施工人员素质和责任心,是确保路面施工质量的根本保证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20__年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主线,以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紧紧围绕全市农业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努力开创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新局面。

二、总体目标与任务

20__年工作的总体目标为:通过加强宣传、推进准入、强化监管、加快认证等一系列措施,使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不高、不稳,有时还会出现反弹的局面得到改变,稳步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0__年工作的基本任务为:

1.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全面推进市场准入工作。

2.全年完成监测抽检样品15万份以上,同时配合农业部做好例行监测工作。

3.认定无公害基地5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0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有新的突破。

4.力争使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较20__年提高1-2个百分点。

5.开展大型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活动3次,举办专业培训10次,培训各类技术人员500人次,发放宣传培训资料10万份。

三、主要工作与措施

为了确保全年目标的顺利完成,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着力作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在宣传形式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结合重大节日及“3%26#8226;15”、“科技之春”、“科技下乡”等多项活动,采取印发宣传材料、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二是在宣传内容上,重点突出对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及生产技术规程等知识的宣传,特别是对市场准入第二阶段实施方案等内容的宣传。

三是在宣传对象上,重点做好对生产者的宣传,提高他们标准化生产能力;对经营者的宣传,增强他们守法经营的意识;对消费者的宣传,倡导安全消费理念。通过深入持久地宣传,逐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2.扎实稳步推进市场准入工作,努力构建安全消费市场

一是在完善蔬菜类市场准入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批发市场和超市的自检行为,切实抓好入市验证、无证检测、结果公示和不合格退市等各项制度的落实工作;

二是按照《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有效推进市场准入工作。

三是加大对超市和批发市场的日常监督抽检力度,规范检测行为,完善数据上报制度,逐步推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努力构建安全消费市场。

3.加快认证步伐,强化证后监管,增强我市农产品的竞争力

一是充分运用国家在“三品”认证工作方面的优惠政策,采取多种方式,积极申请资金,鼓励扶持生产基地、协会、龙头企业等进行申报,加快基地和产品的认定认证步伐,年终力争实现新增无公害基地50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30个的目标。

二是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生产档案的管理,包括基地环境质量、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品名、生产厂家、使用量、使用时期等)、生产管理情况、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监测报告)、生产者、技术负责人等方面;

三是加强对“三品”的例行检查力度,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同步”的方针,突出抓好认证产地的投入品使用和获证产品(基地)的管理,实行年度抽查、检查制度。

4.积极开展例行监测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是全年开展12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活动,对生产基地、超市、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的农产品,每次监测品种不少于10个,监测样品不少于1000个;

二是配合农业部做好全年的例行监测工作;

三是配合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做好节日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

四是对每次例行检测结果及时进行汇总,结合市场准入的日常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5.加强业务指导,力争使区县检测站建设有新的进展

一是对区县站建设过程中的仪器选型、检测室建设及管理进行指导,使其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要求;

二是对区县站的业务进行技术指导,使其尽快开展工作;

三是对检测人员开展技术培训,使其能尽快适应相关工作要求。

6.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塑造一支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需要的管理队伍

一是狠抓政治思想工作,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组织职工开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讨论,以增强大家责任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强化业务技术学习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专家辅导、自学、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职工整体业务技术水平。

三是通过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和落实,规范执业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队伍。

市农产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20**年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主线,以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紧紧围绕全市农业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述职报告努力开创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新局面。

二、总体目标与任务

20**年工作的总体目标为:通过加强宣传、推进准入、强化监管、加快认证等一系列措施,使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不高、不稳,有时还会出现反弹的局面得到改变,稳步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0**年工作的基本任务为:

1.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全面推进市场准入工作。

2.全年完成监测抽检样品15万份以上,同时配合农业部做好例行监测工作。

3.认定无公害基地5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0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有新的突破。

4.力争使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较20**年提高1-2个百分点。

5.开展大型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活动3次,举办专业培训10次,培训各类技术人员500人次,发放宣传培训资料10万份。

三、主要工作与措施

为了确保全年目标的顺利完成,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着力作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在宣传形式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结合重大节日及“315”、“科技之春”、“科技下乡”等多项活动,采取印发宣传材料、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二是在宣传内容上,重点突出对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及生产技术规程等知识的宣传,特别是对市场准入第二阶段实施方案等内容的宣传。

三是在宣传对象上,重点做好对生产者的宣传,提高他们标准化生产能力;对经营者的宣传,增强他们守法经营的意识;对消费者的宣传,倡导安全消费理念。通过深入持久地宣传,逐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2.扎实稳步推进市场准入工作,努力构建安全消费市场

一是在完善蔬菜类市场准入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批发市场和超市的自检行为,切实抓好入市验证、无证检测、结果公示和不合格退市等各项制度的落实工作;

二是按照《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有效推进市场准入工作。

三是加大对超市和批发市场的日常监督抽检力度,规范检测行为,完善数据上报制度,逐步推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努力构建安全消费市场。

3.加快认证步伐,强化证后监管,增强我市农产品的竞争力

一是充分运用国家在“三品”认证工作方面的优惠政策,采取多种方式,积极申请资金,鼓励扶持生产基地、协会、龙头企业等进行申报,加快基地和产品的认定认证步伐,年终力争实现新增无公害基地50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30个的目标。

二是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生产档案的管理,包括基地环境质量、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品名、生产厂家、使用量、使用时期等)、生产管理情况、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监测报告)、生产者、技术负责人等方面;

三是加强对“三品”的例行检查力度,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同步”的方针,突出抓好认证产地的投入品使用和获证产品(基地)的管理,实行年度抽查、检查制度。

4.积极开展例行监测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是全年开展12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活动,对生产基地、超市、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的农产品,每次监测品种不少于10个,监测样品不少于1000个;

二是配合农业部做好全年的例行监测工作;

三是配合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做好节日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

四是对每次例行检测结果及时进行汇总,结合市场准入的日常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5.加强业务指导,力争使区县检测站建设有新的进展

一是对区县站建设过程中的仪器选型、检测室建设及管理进行指导,使其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要求;

二是对区县站的业务进行技术指导,使其尽快开展工作;

三是对检测人员开展技术培训,使其能尽快适应相关工作要求。

6.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塑造一支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需要的管理队伍

一是狠抓政治思想工作,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组织职工开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讨论,以增强大家责任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强化业务技术学习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专家辅导、自学、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职工整体业务技术水平。

三是通过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和落实,规范执业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队伍。

第8篇

【关键词】 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信息化管理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是对社会出具建设工程质量公正性检测数据,为政府、社会和企业等提供全面服务的特定行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是国家进行工程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监督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监控威慑作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信息化管理是指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现代通讯技术等手段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及其所属各部门的检测业务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工程质量检测活动各阶段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贮、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检测信息,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伴随着近年来检测报告为建设工程质量提供判定依据的重要性被广泛重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中越来越多的检测机构逐步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在提升其检测工作质量中的重要性。

一、信息化管理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关系

建设部早在2002年的工作会议上就已明确提出:各类检测机构要逐步推进检测数据采集处理的信息化、数字化,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错误,提高科学性和公正性。2005年9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1号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自2005年11月1日起实施,成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领域中的第一个法规。2006年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86号,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预示着检测管理已逐步引起国家建设部的高度关注,推进信息化管理、减少手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已经成为当前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寻求自身长远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过程中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公正性、可靠性。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任务是向社会出具准确、客观、真实的检测结果,为建设工程质量的判定提供重要的依据,其最终目的是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数据是评判建设工程内在质量好坏的最为基础的依据,检测报告不仅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有用,也对质量监督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具有重要作用。一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鉴定、仲裁机构也需要采用检测报告。检测报告的公正性和可靠性在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当前国内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仍然存在着不规范的市场行为,检测机构的检测工作中时有弄虚作假,试样做假、漏检、少检的行为发生,规范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市场行为,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管理能力,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工作质量就势在必行。信息化管理手段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确保检测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使检测数据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检测对象的实际状况,充分发挥其在保障建设工程质量方面的基础性技术作用。

2.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运用能够全面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工作质量。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依靠管理信息系统高效、方便的管理功能,能够有效地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技术水平、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工作质量。具体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建立完善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确保检测数据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确保检测报告的规范性和权威性,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提供全面的基础性技术保障。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数据,既是工程验收的重要依据,也为各方进行质量控制、纠正偏差、分析质量事故原因提供了重要信息,完善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客观了促进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中检测数据的科学管理。

(2)检测数据报告信息化管理可以作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质量控制中的一项行之有效的的监督手段,一方面维护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检测数据的客观全面性,遏制和杜绝施工单位随意抽撤不合格报告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质监人员及时了解掌握建设工程的质量信息,对工程质量进行动态化监督管理,有效促进参建各方及时消除质量隐患,更好地实现工程质量监管的目标。

二、当前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整体的信息化程度偏低。目前国内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在一些局部的检测技术处理上较好地应用了计算机技术、感应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检测信息管理方面则一直停留在较低的层次,绝大多数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还只是简单地利用文字处理技术,既不能对检测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更不能让有关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部门的人员及时而全面地了解工程质量情况。管理不到位也使得个人经验对检测工作质量影响很大,严重阻碍了检测工作质量的提升。由于大部分检测机构的检测数据还没有采用自动采集处理,没有形成完整、统一、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信息共享数据交换平台,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能及时得到在建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测数据(尤其是影响到主体结构质量的不合格检测项目的数据),导致政府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难以全面到位。

2.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现有信息管理人员综合业务能力较为薄弱。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内部,无论是专业技术人员还是信息管理人员都普遍缺乏现代信息管理专业知识,尤其是信息管理人员对相关检测信息所涉及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业务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内复合型人才的明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也不利于检测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

3.国内现有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检测管理信息系统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国内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正在运行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也普遍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1)各应用系统大多是独立开发,低水平和重复开发现象严重,造成资源浪费,甚至一些早期采用FOXPRO或VFP等普及性平台所开发的非专业性软件也被应急使用,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管理要求的提高,必然要更换系统,造成浪费。

(2)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各应用系统之间没有接口,数据不能共享,形成各应用系统之间、应用系统与试验机自动采集系统之间的数据障碍,造成数据管理不规范。

(3)没有建立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信息共享数据交换平台。

三、基于信息化管理视角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质量提升策略

1. 加快转变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内信息管理理念

(1)首先,在检测行业中树立“前端拉制”的信息管理理念,即从检测信息收集环节的源头开始,实施主动、有效的管理。应将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类等基础性工作纳入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各个相关业务环节,且在工程起步阶段就展开检测信息的采集、开发、分类工作,减少后续的重复性劳动,最大限度提高建设工程检测机构内部的信息管理效率。

(2)其次,在检测行业中树立“信息再造”理念,充分发挥检测信息资源在保障建设工程质量中的使用价值。传统的信息管理理念忽视信息资源潜在价值的发掘工作,一旦工程项目完工,检测信息数据和报告大都束之高阁,造成大量检测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充分发掘检测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2.建立标准化、实用性、先进性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应当全面按照ISO/IEC17025标准,并结合检测机构自身的基本管理要求,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和成熟的检测机构检测信息管理系统运作管理模式。

(1)标准化。将程序化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规章制度融入系统,使各项工作规范、科学,将有关标准或规范中的计算公式和处理方法以程序的形式存贮在计算机中,根据检测数据自动生成检测报告。

(2)实用性。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改善检测机构的服务质量,提高检测机构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其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密切结合检测机构自身的业务范围,将其业务流程和管理要素都得到具体的落实和体现,并以最为简洁实用的操作方式来实现。

(3)先进性。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在建设工程中应当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在系统设计上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开放性,确保检测管理信息系统能够适应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业务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

3.大力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而言,加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我国质检事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检测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操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工作质量。为了全面提升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整体水平和工作质量,应将重点放到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复合型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解决: (1)引进高校应届优秀毕业生充实到检测机构人员队伍,能够起到优化检测机构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作用; (2)加强检测机构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与培训,主要有检测专业技术人员外派学习、邀请国内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领域专家学者讲学、聘请信息化专家定期开展检测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操作技能培训等。通过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检测机构检测工作的业务水平,还能够有效提高检测机构的服务水平,使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呈现出焕然一新的工作面貌。

参考文献

[1]孙晓杰.探析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的新模式.中国招标.2008(26)

[2]钟玉华,贺峥嵘.信息化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中应用.广东建材.2007(12)

第9篇

1试剂存放的环境及管理

实验室中所使用的试剂试药其配制后都有其规定的使用期限。化学试剂种类繁多、规格不一,用途各异,无论是化学试剂仓库管理人员还是实验室人员都应对各类化学试剂的性质有所了解和掌握,以便合理选购,正确使用,妥善管理,使实验室出具的数据更具有科学性。化学试剂有许多属于危险品,潜在很多不安全因素,日常管理中要高度强调防火意识、防爆意识、防毒意识、尽量消除安全隐患。

存放试剂的环境直接影响到库存试剂的内在质量,因此,应根据库存试剂的性质对其进行分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用不同的材料及设备,采取措施控制和调节库内或某一范围的内环境,使之适合于试剂的存贮条件,保障试剂的质量与安全。例如,大多数有机溶剂需要避光存贮,必要时要存贮于冷库存中(如乙醚、石油醚等在夏季的存放),并且需要保证库存内有良好的通风设备。而大多数无机试剂则可以在自然条件下存贮,但某些盐类见光、受热易分解,需避光存贮于阴凉处(如硝酸银等)。有的化学试剂具有强氧化性,遇酸受热或与有机物接触混合可引起燃烧或爆炸,则需要单独妥善保存(如硝酸铵等)。对于化学危险品的存贮环境,不仅要求环境条件保证试剂的质量,还要求仓库内部的结构、温度及内部设施如照明、通风等电器,试剂架及地面铺设材料等都要符合有关消防管理法规,以确保安全,无隐患。

2入库试剂的存贮与管理

对于种类繁多的化学试剂,应按一定规律分类存放,以便于日常领用和清点。例如,无机试剂可分作酸类、碱类、盐类及氧化物类等;盐类可按阳离子分类,如钾盐、钠盐、钙盐、镁盐、铵盐等等;一般有机试剂的可按官能团分类,如烃类、醇类、醛类、醚类、酸类等;指示剂可按用途分类,如酸碱指示剂、氧化还原指示剂、络合指示剂等;专用有机试剂和各类生化试剂可按测定对象作技术分类。

所有试剂的包装必须保持完整,有清晰的标签。在入库前需先作外观检查,看有无沉淀、潮解,经确认合格后方可入库。在库试剂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确保试剂的质量和安全。

3化学危险品的安全贮存管理

受光、热、空气、水或撞击等外界因素影响,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的试剂,或具有强腐蚀性、剧毒性的试剂统称作化学危险品,这些试剂的存放条件各有不同,有的要降温,有的要保温,有的怕水怕潮,有的则要浸水中,有的化学性质活泼,有的则稳定,有的要密封,有的则要通风。因此,要严格地按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析、隔离存放,同时规范必要的领用制度,并按有关消防管理法规在库内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

3.1爆炸品如硝酸铵、苦味酸、三硝基甲苯等,遇高温、摩擦、撞击可引起剧烈的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产生猛烈的爆炸,因此,要求存放于阴凉、低温处。取用时注意轻拿轻放。

3.2易燃品

3.2.1易燃液体如丙酮、乙醚、甲醇、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具有沸点低,易挥发、遇火则燃烧等特点,要求存放阴凉处,远离热源,并注意库内的温度,经常通风换气。

3.2.2易燃固体如赤磷、硫萘等,燃点低,受热摩擦、撞击或遇氧化剂可引起剧烈连续燃烧、爆炸。必须存放于阴暗处,决不能与性质相抵触的试剂混放在一起。

3.2.3易燃气体如氢气、乙炔、甲烷等气体钢瓶,受撞击、受热可引起燃烧和爆炸,要远离热源单独存放。

3.2.4遇水燃烧品如钾、钠,遇水剧烈反应,产生可燃气气体并放出热量,可引起爆炸,因此,必须要浸于煤油中保存,万万不可与水接触。

3.2.5自燃物品如黄磷、硝化纤维等,在适当温度下被空气氧化,放热达到燃点则可引起自燃,因此,必须将之浸于水中保存。

3.3氧化剂如硝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过氧化钠、高锰酸钾等,具有强氧化性,遇酸受热与有机物、易燃品、还原剂混合时,可发生剧烈反应,引起燃烧或爆炸,因此,要与易燃品、爆炸品分间存放。

3.4剧如氰化钾、三氧化二砷、氯化汞、氧化汞、硫酸二甲酯等试剂有剧烈毒性,要求专柜存放,并制定严格的领用登记制度,用多少领多少,严格加强管理。

3.5腐蚀品如强酸、强碱、氢氟酸、溴、苯酚等,本身不但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还具有毒性,易燃性和氧化性,因此,必须与氧化剂、易燃品、爆炸品分间存放,注意通风。

4实验室配制试剂的管理及使用

4.1领用到实验室的药品称量完以后不常用的要及时登记再入库,不要在实验室里存放如强酸:硫酸、硝酸、盐酸等,以及一些需要特殊存放的易燃易爆的药品。对于剧及其他腐蚀品的领用应严格按照规定及时登记再入库。

4.2实验室配好的试剂应当根据其化学性质加以存放如氢氧化钠溶液要存放于聚乙烯瓶中,硝酸溶液易放于棕色瓶中贮存。碘标准溶液置于阴凉处,密闭、避光保存。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