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8 15:54: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第1篇

所谓前店后厂,通俗地讲,就是指前边是门店后边搞加工,表面看来仅进行销售,实则是集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实行一条龙经营。前店后厂,经营行为隐蔽性强、欺骗性大,容易坑害消费者,不易治理。前店后厂种类很多,产品繁杂,数量较大,常见的有馒头房、包子铺、小餐馆、蛋糕房、酱腌菜加工处、扒鸡肉食店、肉食烧烤处、食醋酱油酿造处、酒作坊、小油坊、幼儿饮料售卖处、散酒售卖点、卤制品加工作坊等等。

前店后厂,多为食品加工小作坊,通常生产场所与销售地点不在一起,人员往往是家庭成员或文化层次较低的雇工,生产设备简陋,证照不齐全或根本没有证照,食品安全生产制度不健全,卫生条件差。且普遍存在以赢利为目的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或缺斤少两等行为。前店后厂,多集中在物流繁华的城区、乡镇集贸市场以及交通发达的路边店,加工场地较为隐蔽,加工时间不固定,销售对象散,产品流动性广,容易形成监督管理上的盲区,极易成为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造假窝点。

治理整顿前店后厂食品加工企业是摆在各级质监部门面前的一项严竣课题。强化监管,不容迟缓。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规范前后厂食品加工业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普查建档。各级质监部门应以辖区为单位,对前店后厂食品加工业进行普查,要加强与工商、卫生、城管等部门的联系,切实弄清辖区内前店后厂的分布状况及特点,弄清前店后厂的种类、人员、设备、证照、产品类别、产品流向及经营状况等基本情况,摸清底数,建立健全前店后厂食品加工业质量档案,一经出现,及时查清,及时补充完善质量档案,以便做到工作有的放矢。

二、加强自律。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举办专题强化培训班、签定《食品安全自律承诺书》等多种形式,督促指导并约束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安全认识水平,提高其加工管理水平,倡导企业自律,鼓励企业诚信生产经营,增强企业负责人的责任感。

三、构建监管网络。完善区域监管责任制,聘请食品协管员,加强与工商、卫生、城管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落实举报奖励制度,建立安全防范预警机制,积极构建前店后厂食品质量安全网,做到早知道、早准备、早完善。

四、加强检查。坚持定期检查与突击检查,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检查的时效性与针对性,要突出对前店后厂食品加工业的生产过程、生产原料、食品添加剂及产品净含量的监管,加大抽查频率,及时向社会公告抽查情况,努力营造群防群控的良好氛围,严格把关,强化安全。

五、强化后期监管。要深入开展打假治劣活动,对不具备生产条件、产品质量无法保证的企业,严格实施查处,严格实行停业整顿,直到报请地方政府关停,确保不因监管漏洞造成食品安全事件,带来食品安全危害。

第2篇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假冒伪劣食品不断出现在市场中,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食品安全也成为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不会对身体造成慢性或者急性的危害,并且能够满足人们日常所需摄入的营养要求。食品安全关系到国民健康,所以,食品企业要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为消费者提供放心、安全、健康的食品。

1 我国食品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经常发生,给食品生产厂家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也使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使人们对食品企业的信任度下降,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我国的食品企业具有许多问题,还需要食品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共同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保证食品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有:我国大多数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比较小,缺乏品牌意识,甚至有些食品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是正规的品牌,属于贴牌生产,因此也不注重食品的质量管理。那些将农业产品作为生产原料的食品企业,由于农产品本身的质量不合格,农药化肥等残留量超标,使得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合格。有些食品加工企业则是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进行食品生产,或者加入过量的添加剂。有些食品企业没有营业执照,属于小作坊式的生产,生产食品的车间卫生条件比较差,使食品的卫生不达标。总体来看,我国的食品企业的质量安全认证比例不高,还有很多食品企业通过认证后反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不予重视,使得食品质量出现问题。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给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带来了挑战。

2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

许多食品企业只重视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关心食品的质量安全,食品安全意识不强。一些食品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不注意对原材料合格证、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的检验,也不会对原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选择原材料的标准就是价格,原材料的价格越低越好。还有的生产企业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的产品卖相能够吸引消费者,添加过多的食品添加剂,而不考虑食品的质量是否达标。

2.2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高

很多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主要考虑的是价格因素,对于食品的质量安全可能会忽略。尤其农村地区的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比较低,使得许多三无产品或者劣质的食品流向农村市场。同时由于农民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不高,在进行农作物生产时会无意的使用超标的农药和化肥,造成食品原材料的质量不合格,形成恶性循环。

2.3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

由于城市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大,使假冒伪劣食品在城市中很难立足,有些不法商贩利用农村地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强,食品监管力度不大等特点,将不合格食品输送到农村。一些非法的食品加工作坊也转移到农村,使农村的消费市场成为不合格食品的集散地。由于农村地区比较分散,加工销售劣质食品不会被轻易发现,使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增大。

2.4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不足

我国在近几年对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投入的资金不多,缺乏先进的检测设备,现有的检测设备由于缺乏维修保养,损坏严重。这些问题使得食品质量检测的结果缺乏准确性,一些指标的检测不能及时得出结果,阻碍了食品监管工作的开展。工商部门对食品质量检测时要委托其他的检测机构,由于检测结果延迟,对于不合格的生产企业无法进行处罚,使得这些企业生产的食品会继续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3 提高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的对策

3.1 完善食品企业安全管理体系

食品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仅仅是要通过国家机构的食品质量安全认证,还要求食品企业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食品质量安全。在生产食品的每一个过程,食品企业都要严格把关,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企业要加强生产人员的食品质量安全技术培训,使食品的生产的过程更加规范,为食品质量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3.2 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政府的食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严格检测程序,为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监管部门要对食品企业的生产许可进行严审查,做好食品企业证书的年检工作。对食品审查人员和检测人员要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监管的效率。同时,还要对食品企业实施分类监管,建立食品企业诚信档案,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

第3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检测技术

俗话说“病从口入”, 食品质量是否安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面对近年来接连不断出现的食品事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从一个简单的社会事件上升到公共卫生领域,逐渐涉及到政治、经济、贸易和社会安全稳定范畴。可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后果极具破坏性。有必要详细分析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卓有成效的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保证人们能够吃到安全食品。

一、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问题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我国大力推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国食品行业依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安全态势。在国内,消费者在种种恶性食品事件的影响下,已经对政府及食品行业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在国际,很多进口我国食品的国家也相对减少了进口量。可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引发了严重后果。除了人为因素外,不健全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是主要影响因素。

(一)在食品产业链上存在质量安全管理薄弱环节

在我国食品行业中存在2亿以上松散组织形式的种养农户,50万左右食品生产加工者,300多万食品经营者,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必然存在薄弱环节。在种养环节,生产农户如若使用劣质用药,极可能在食品内残留有毒物质;在生产加工环节,餐饮或其他食品领域的一些小企业和小作坊等,存在食品加工生产条件恶劣、食品制作不规范、管理混乱等问题;在流通和经营领域也存在经营秩序不规范,不注意保管食品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食物链上比较严重的薄弱环节,很难从根本上改善这些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只能加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相关从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监管能力不够

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主要采取分段多头管理模式。尽管该种模式较为明确地规定了各个部门的权利和职责,可是并没有详细区分那个部门该做什么不该什么。以致于产生职能交叉、权利重复、监管空白、指法缺位等问题,主要与工作分工不明确、权利职责相互重复、部门间合作不密切等有关。时常出现食品监管信息不及时、对食品经营者处罚力度不够等现象。一般都是已经出现食品质量恶性事件之后,国家相关部分才着手调查和相关信息。

(三)尚无全过程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因分段立法使得条款相对分散,尚未形成一体化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导致食品立法建设与执行上存在一个的“隔阂” ,产生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不统一,执法监管部门执行混乱等现象。具体表现为配套性差、结构不合理、行业指标交叉重复等现象。在食品流通领域,更是没有一个从“农户种养――生产加工――经营”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四)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薄弱

由于我国投入到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资金相对较少,缺少足够资金建设与发展高规格的质量检测机构和高水平的质量检测技术,使得检测机构不规范,检测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表落后;由于缺乏系统性食品安全认证标准,导致检测环节重复,检测标准不明确。而且,很多食品在种养、生产加工等环节缺少不要的检测,完全发挥不了质量安全检测的实际作用。

二、改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有效建议

(一)加快食品产业链整合的脚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积极推进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和大小食品企业的的整合,建立食品产业战略联盟。有利于促进食品产业企业的集团化与品牌化建设,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更有利于规范食品产业,为政府减少监管宽度和减轻执法难度。

(二)打造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站在食品产业链“农户种养――生产加工――经营”全程角度考虑,为了形成动态的质量监管机制,有必要打造食品产业链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尽快区分各个监管部门的权利和职能,保证不出现权责重复、尽管空白等问题。对质检、卫生、工商、食药、商业等相关食品监管部门进行整合,在可能的情况下建立一个联合部门。有利于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构建系统化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进而加强食品在加工、制造、流通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重视高等级的质检机构和高水平检测技术的建设,全面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三)食品安全规范标准化

围绕食品安全分段立法和多头监管的问题,有必要重新修订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使食品安全规范标准化。以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为中心,结合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度。

(四)重视法制管制

政府应该尽快出台食品产业导向政策,强制关闭一些不合规范的小型食品企业,减少劣质食品流入食品市场;强化工商、卫生等部门对生产伪劣食品经营组织的打击;严格贯彻卫生许可制度,及时召回不合规范的食品;加强对乡镇食品生产农户、小作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型食品经营企业的监督与管理;加大对违规违法的食品从业单位及人员的惩罚力度。

三、总结

本文在研究主题和目的引导下,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模式现状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尽管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已经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我们不可否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相关部门在借鉴国外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模式基础上,积极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俭. 加强安全监督管理的思考[J]. 交通企业管理 ,2004,(04) .

第4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91-1

1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概述

由于历史遗留原因以及目前不够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我国食品加工起点低,基础设施薄弱,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造成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非常严重,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从2009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食品卫生质量监督抽查情况看,已完成的18类产品9217种食品中,抽查合格率为87.1%。值得说明的是,这些抽查主要是集中在各大城市、省会城市,农村食品卫生情况更加严峻。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点是要解决化学性污染和相应的安全隐患。从食品生产及加工的产业链来看,原料环节、生产环节、运输流通环节以及最后的销售环节都存在严重的食品质量安全隐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对我国当前农村农业生产发表评论时说,在中国使用的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产量占70%,其中高种的产量占70%;兽药安全性较低,滥用和超标现象严重,饲料中添加违禁药品的现象依旧比较普遍。国家质检总局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米、醋、油、面、得油等5种基本食品加工厂中,79.2%为10人以下的小作坊,15.6%无营业执照、64%不进行检验、25%进行无标生产。

2 食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监测并对其负有责任的部门和机构主要包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农业部以及国家质检总局,另外还包括个地方的工商局等机构,他们共同组成了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2.1 职能分工不合理

“一头猪从出生到最后端上老百姓的餐桌,至少有农业、商务、工商、卫生、质检、环境、公安、交通、药监等10余个部门参与管理,多头管理,力量分散,导致在食品安全环节中容易出现漏洞。”中国在食品管理上形成的多部门管理格局是不同部门仅仅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的不同环节的结果。目前,食品安全管理权限分属农业、卫生、质检、工商、环保、法制、计划和财政等部门,形成了“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局面,严重影响了监督执行的权威性。

2.2 食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能够在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各个环节都有效发挥作用的食品安全基本法律。过去的《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对于监管责任明确不够,对于违法犯罪的犯罪分子处罚力度不够,对引发食物中毒事件的相关责任人不能直接进行处罚,对责任人再次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没有进行任何限制,风险与数量不成比例;同时,相关法律法规内容陈旧。不能反映时代的发展。

3 提升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测水平的策略及建议

3.1 提升食品质量安全的理念水平

随着全社会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逐渐提高,有必要将食品质量安全的理念进一步延伸。要加强对各类化学品的严格管制以及对公众健康知识的普及,加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3.2 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行政执法体制

首先,构建权威的食品安全机构,统一协调食品安全事宜。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各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分工是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的规定: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

3.3 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测体系

建设监测是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的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首先,应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工作,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测体系。系统调查农产品产地污染状况,开展重点地区、典型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监控。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完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抽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建立食品质量监测直报点。完善国家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其次,在技术上,开发快速检测方法,使用酶联免疫法、放射免疫法、荧光标记法、cDNA标记探针法或者化学比色法、薄层色谱等方法,开发用于现场筛检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假阳性相对较低,适用范围较宽(可测定各类食品),快速、廉价的筛查方法。同时,增加对检验工作的投入,开展人员技术培训。

4 小结

完善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是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根本途径。因此必须努力构建和实施以预防为主,科学高效和动态的食品质量安全监测新模式,以提高我国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第5篇

关键词:乳制品 质量安全 重要性 影响因素 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T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0-0039-0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的营养和健康,对乳制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婴儿是乳制品最大的消费群体。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将关乎下一代的发育和成长,甚至关乎生命的安危。当然,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也关乎牧民的切身利益。但近几年来,乳制品质量安全的事故时有发生,给我国乳制品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1 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1.1 乳制品企业中乳品的质量安全是其命脉

市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企业进驻市场主要依靠的是所生产的商品,并从中获得利润用以维持并扩大生产。因此,一旦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企业就会失去消费者,甚至是市场,最终被市场淘汰。乳品质量的安全作为乳品企业最为重要的命脉一旦有质量问题的出现就会对整个行业造成严重的影响。乳品企业要在竞争如此激烈是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首先需提升企业乳品的质量,确保乳品质量的安全。

1.2 乳制品质量的安全与农民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

乳制品质量的安全事件使得大多数乳品企业纷纷破产,导致了奶农生产出来的生鲜奶无法销售出去,给农民的经济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此外,随着人们对乳品质量的安全认识逐渐提升,打破了乳品短缺的局面,这在原料奶的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一些质量较差的原料奶备受冷落。

2 乳制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乳制品在质量以及安全上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影响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保障的因素较多,以下主要从主观、客观和宏观等方面来分析影响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的问题和现状,为保障乳品企业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指导。

2.1 从主观方面分析影响乳制品质量安全的问题

乳制品质量与安全的监管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奶畜的养殖户、生鲜乳的收购者以及乳制品的生产厂家或企业等需确保其生产和销售的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且是其质量安全第一负责人。但乳制品的这条供应链上各主体的社会意识及责任心较弱,对于质量的安全管理力度不够,具体体现在:

2.1.1 原材料供应者及收购者社会意识淡薄,缺乏责任心

部分原材料供应者利欲熏心,在知道某些物质会对乳制品质量造成影响,还是将其加入到原料奶中,忽视了乳品质量的安全。同时,部分原料奶的收购者在明知是不合格原奶的情况下,仍将原料奶送给乳品加工企业,导致乳制品出现质量问题。

2.1.2 乳制品企业的社会意识较为淡薄,缺乏责任心

部分乳制品企业的管理者受利益的驱使,生产制造伪劣产品。从婴幼儿奶粉的事件中不难看出,乳制品企业通过价格来区分乳制品的质量,乳制品的价位越高,相应的质量也就越好高;而价位越低的乳制品品,其质量与安全得不到保证。除此之外,部分乳制品企业为占领市场的份额,到处购买农民手中的散奶,而忽视了奶源基地的建设。

2.2 从客观方面分析影响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2.2.1 各个环节都会影响到乳制品的质量安全

就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乳品企业从原料奶生产及收购等,仍沿用的是“公司+农户”模式,这在乳制品加工的旺季各家企业相互提价,争夺奶源;而在加工的淡季时,又不管不顾奶农的利益,少收或拒收原料奶,损害了奶农的利益,影响到原料奶的质量。此外,原料奶的存储、运输、生产加工及消费等环节,都有可能会对乳制品质量造成影响。

2.2.2 乳品企业的技术设备较为落后

我国的乳品行业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乳制品的设备与世界其他先进的国家相比相差了20多年,这就使得我国乳制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生产及检测设备的智能化、信息化及现代化远远比不上国企的乳制品企业,乳制品质量安全也得不到较好的保障。

2.3 从宏观方面分析影响乳制品质量安全你的因素

2.3.1 乳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几年来,我国虽推行了各种政策、标准对乳制品的质量进行监管,但这些政策及标准还处于试行阶段,并没有强制要求要按照这些政策执行,因此不具备相关的法律效力。同时,我国对于乳制品的质量与安全的监测机构及机制仍不健全,这就使得监管的效力达不到预期的标准。

2.3.2 消费者对乳制品的质量与安全认识不到位

就目前我国乳制品的消费者来说,对乳制品质量安全的认识还不到位,无法鉴别乳品企业产品的好坏。这样一来就使得很多不法的企业将不合格的乳制品投入市场,影响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3 提升乳制品质量安全的解决对策

我国作为一个乳制品产业大国,其提升并确保乳制品的质量与安全已成为促进我国乳品企业健康、长久发展的关键环节。下面为提升乳制品质量与安全的解决对策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提升我国乳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1 强化乳品企业社会责任感

3.1.1 提升乳品企业管理者质量安全及社会责任的意识

乳品企业管理者质量安全意识对于保障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进一步提升乳品企业的品牌形象。同时,强化乳品企业管理者社会责任意识,能够提升企业的责任感,使乳品企业能够真正为消费者的健康及生命负责,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3.1.2 加大培训力度,强化奶农质量安全意识

奶农有无社会责任意识直接影响到乳制品的质量与安全,因此,加大对奶畜养殖户质量安全的培训力度,向其宣传保障原料奶质量安全对于人们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的重要性,能够确保奶农原料奶的质量。与此同时,提升奶农原料奶质量安全意识以及操作技能,加强对原奶质量的管控,保证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3.2 对乳制品的供应链进行全过程的监控管理

3.2.1 完善原料奶产地的建设

原料奶质量安全对于乳制品质量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乳品企业还需完善原料奶产地的建设,对奶牛的饲料、饲草以及药品等实行统一的管理,能够确保原料奶的质量安全。对原料奶产地实行科学化、规模化的饲养,尽量减少或避免疫情的发生。对奶牛进行分群、统一挤奶、科学调配,进一步保障原料奶的质量。

3.2.2 转变奶畜养殖户饲养的观念

转变奶畜养殖户饲养的观念,纠正其养殖的观念,不断改良乳牛的品种,进行科学的喂养。此外,还需尽量避免饲料中添加各种添加剂,从源头确保乳制品质量安全。针对患病的奶牛应及时进行正规、系统的治疗和隔离,禁止使用一些国家违禁的药物。挤奶的过程中,应采用相应的机械设备,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操作。及时更换关键的控制点。生鲜奶采集后迅速用真空输送至制冷器中进行冷藏。同时,做好挤奶设备的清洗工作,避免细菌的繁殖。

3.2.3 科学管理原料奶的运输

运输原料奶的车辆需进行定期的检修,确保运行过程中不会出现故障,准点准时到达。同时,要确保运输车罐体的保温效果不会对原料奶的质量造成影响,坚决淘汰不达标的运营奶车。奶车的铅封工作非常重要,是离站到到厂的最后一道程序,能够预防或避免中途掺杂。

3.2.4 严格把控入厂的质量

原料奶从挤出至餐桌都需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因此,要严格把控奶源入厂的质量,同时提升奶质量的检测水平,不断提升检测的设备。

3.2.5 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避免出现奶源抢夺现象

奶源的抢夺是虚假供求关系最直接的反映,该现象极易导致奶畜养殖户盲目的发展,致使奶价上下波动,原料奶的质量无法保证。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如政府宏观调控等,避免出现抢夺奶源的事件发生。

3.3 提升乳制品企业的质量安全监管

3.3.1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乳制品是一种信任品,政府需加强对其的监管力度,确保企业能够合法经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向消费者宣传乳制品的相关知识,并为其提供基础的教育和信息,从而提升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杜绝不合格的产品进驻市场,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除此之外,还需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检测乳制品的生产环节。严厉打击违纪违规的企业,而对于遵纪守法的企业应给予表彰。

3.3.2 建立健全内部通报机制

乳品企业还需在内部建立健全通报机制,充分发挥其监管制度,确保乳制品的质量及安全。同时,还允许乳品企业员工通过企业内部的特殊渠道通报所在公司出现的不正当或违法行为,这种内部监管制度能够有效避免企业出现违法或不正当的行为。

3.4 乳制品质量安全中奶业协会的作用

奶业协会作为乳制品企业及政府沟通和交流的纽带和桥梁,其可以充分调动自身人才集中及知识密集等优势,发挥自己协调及服务的功能,从而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

3.4.1 强化信息服务理念

奶业协会还可以组织人员整理、收集并有关乳品企业乳制品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信息,为乳品企业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提供更有利的指导。

3.4.2 给予乳品企业科技服务,保障乳制品的质量

奶业协会需为中国的乳品企业创造或提供一个推广的平台,充分发挥协会的优势,联合并组织大学、政府、科研机构及企业等整合研究的设备、经费以及人力资源等,共同解决乳品企业在生产和发展中出现的难题,进而提升乳品企业的技术水平,确保乳制品质量的安全。

3.4.3 注重诚信经营

奶业协会还需联合我国所有的乳品企业,使其团结起来,共同保障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同时,奶业协会还应向所有的乳品企业灌输并宣传优秀企业的思想,要求乳品企业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自律,做到诚信经营、遵纪守法、不欺诈。

综上所述,就目前而言,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还不少,质量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形式不容乐观。为此,作为乳品企业必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对乳制品供应链的全过程综合管理,同时还要发挥行业协会在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中的作用,这样才能促进乳制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农产品;安全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7-0146-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广受社会舆论关注。优质农产品尽管价格略高于一般农产品,但备受消费者欢迎和喜爱。所以,向市场供应安全、优质、营养的养殖和种植农产品,是种植养殖基地(公司)业主和农业技术人员的终极目标。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2016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5%,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全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但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问题依然存在,形势仍不容乐观。养殖业中过度依赖抗生素、饲料添加剂超标超量、畜禽疫病高发、B殖环境脏差乱、未遵守畜产品休药期限上市和种植业中农药过度使用、高毒禁售药品依然存在、缺乏监管手段、产品检测不足、未落实市场准入制度等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者健康。消除这些隐患环节,需要政府、业务部门和生产主体履职尽责,严把生产环节关,加强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为农产品安全上市提供制度和技术保障。

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1 政府部门监管工作不到位 各级政府作为本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监管工作往往因为缺乏有效的措施,使得监管效率较低,监管水平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尽管市级以上农业部门基本建立了专门的检测机构,但县(区)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对农产品质量检测往往是形式大于实际。基层政府的农业部门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直接责任人,即使建立了检测机构,也因匮乏专业人才、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工作机制和运转经费而达不到实际的监管效果。

2.2 农产品监管制度落实不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规定了7个制度,基本包括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方方面面,但在实际工作中政府部门因缺乏工作机构和人、财、物等工作要素支撑,未能完全按照法律条文内容要求开展相应的质量监管工作。制度上墙成为了一纸文书和应付上级检查的必备措施,真正的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落实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2.3 生产主体履责意识不强 畜禽养殖企业或果蔬种植基地负责人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企业(基地)内缺乏必要的质量管理、生产记录、产品检测、质量准入等制度和运行机构。家族式管理模式,运行管理方式单一,对于政府部门开展的检查检测工作存在一定的不配合现象;生产管理过程缺乏对农业投入品进购、使用剂量、使用方式、时间以及产品上市等方面的管理记录,甚至不能按照畜禽休药期限、果蔬安全间隔期限的要求上市农产品,易发生农产品安全问题。

2.4 农资投入品使用不规范 畜禽养殖企业和果蔬种植基地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未能按照畜禽养殖或果蔬种植标准化要求,开展生态绿色循环模式发展养殖、种植行业,导致环境恶化,带来畜禽疫病高发和果蔬虫害病害严重。对于养殖企业来说,畜禽疫病高发,需要大量抗生素抗拒疫病,加大抗生素用药剂量、延长用药时间及增加投药次数等措施,必然导致畜禽机体内抗生素残留超标。对于仔猪生长过程中超量增加微量元素铜等行为还会导致粪便排出物中重金属含量超标,进一步污染环境。对于种植基地来说,病害虫害增加,必然要增施大量除草剂和杀虫杀菌药剂,而农药的实际有效利用率一般不高于30%。另外,70%的农药会滞留在土壤和地表水中造成环境污染。

2.5 病害防治措施单一 畜禽养殖企业或果蔬种植基地缺乏对养殖、种植生态环境控制的认识。病害防治过重依赖于化学药品,对推广良种良法和物理、生物等防治措施因管理、技术、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不高和药物防治成本低效果好的现实状况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仅凭大量投入药品进行单一防控,也是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之一。

3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

3.1 提升政府监管水平,加强资金投入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加大财力、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力度,建立和规范监管站工作机构及流程设置。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和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提升监管业务水平。明确工作职责和年度监管任务,责任到岗到人,细化月度目标任务,并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管理范围,切实承担起属地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质量安全追溯监管责任,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

3.2 创新农产品监测机制,强化监管措施 农业部门应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普查监测机制,按照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农业提质增效的要求,有步骤地调整种植养殖结构。依法落实生产管理档案记录制度,督促生产经营主体执行安全间隔期和休药期制度。将控制兽药、农药、肥料和添加剂等技术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重大措施予以普及推广,鼓励各地加大高效低毒药物补贴、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力度,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逐步规范养殖环境,控制污染源头,落实标准化养殖技术,杜绝超量超期使用抗生素和添加剂。同时,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证明制度和落实畜产品产地检疫制度,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有效衔接。制定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规范,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鼓励地方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追溯试点,率先将生猪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纳入追溯范围,督促农产品生产主体对包装销售的产品进行明确标注,推广先进标识技术,提高产品标识率。

3.3 加强农资市场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农业部门应积极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单位开展执法工作,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保持高压严打态势,集中解决农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假劣农资等突出问题和隐患。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和风险评估体系,扩大例行监测、监督抽查、风险评估的品种和范围。加强检打联动和区域防控,对监督抽检不合格农产品,及时组织查处,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全面推行经营主体诚信档案及购销台账管理,实施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严格兽药经营规范。在关键农时和投入品销售高峰期,对农业投入品经营门店及生产企业开展督导巡查和质量抽检。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对养殖和种植农户的教育和监督,杜绝使用不合格农业投入品。

3.4 加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杜绝不合格产品上市 动物卫生监督部门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开展疫情普查和监测,确保免疫工作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同时,强化巡查和抽检,坚决杜绝屠宰病死畜禽,建立完善病死畜禽o害化处理机制。督促屠宰企业履行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进厂(场)登记、肉品检验、“瘦肉精”自检等制度。杜绝未经检验检疫或检疫不合格产品上市销售,并严厉打击生鲜乳非法添加违法违规行为,保障上市产品安全。

3.5 推广标准化,推进按标生产 农业部门应接轨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农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进程。各地拿出长效政策资金,推广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畜禽规模化标准养殖场、水产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推行全程标准化管理和生产。大力发展“三品一标”认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培育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维护品牌公信力,带动千家万户走上绿色安全生产轨道。

4 结语

安全优质的农产品首先是“产”出来的,其次是“管”出来的和“检”出来的。只有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和种植技术,规范生产行为,加强农资打假力度和生产过程全程监管及抽检频率,落实管理制度和部门职责,才能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王芳,李恩普.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6):12-15.

[2]张健,李红燕.河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06,27(3):3-5.

[3]李真.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实施畜牧业标准化建设的问题与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7-8):84-85.

第7篇

一、20世纪初美国恶性食品安全事件

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高速增长,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一,在这一光环下,并不能遮盖暗藏的食品安全危机。1906年美国作者厄普顿・辛克莱撰写的记实小说《屠场》出版,书中描述了当时美国肉食生产加工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暴露出其十分丑恶、肮脏的一面:“食品加工车间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腐烂了的猪肉、发霉变质的鲜肉,和着被毒死的老鼠一通铲进香肠搅拌机……”这一幕食品加工现场是20世纪初美国食品加工厂的真实场景。

据说美国总统罗斯福读到此段时,开始恶心呕吐,将正在吃的香肠通通扔出窗外,并大叫着“我中毒了”。美国国内肉类食品的销售量急剧下降,欧洲也削减了一半从美国进口的肉制品。美国畜牧业呈现半颓废状态,致使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食品安全问题,最终促使当时的罗斯福政府制定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直接导致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诞生并催生了美国现代食品卫生监管体系。

二、20世纪70年代美国产品质量危机

整个20世纪70年代,日本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一批批美国专家和企业界人士来到日本学习。

美国人发现,日本人的成功之道在于“以质取胜”。1980年美国NBC电视台播放纪录片,介绍了日本全面质量控制(TQC)活动和约瑟夫・朱兰创立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第一次向美国介绍日本的爱德华・戴明质量奖及其在创造经济奇迹中发挥的作用。美国有4000万人观看了这部纪录片,纪录片录像带的发行创美国历史最高纪录。

1983年9月,白宫生产力会议召开,美国总统、副总统、总统顾问、财政部长、商务部部长都在会议上发言,会议呼吁在全国公立和私营部门开展质量意识运动(quality awareness campaign)。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众议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举行一系列听证会,并决定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设立美国国家质量奖,时任美国商务部部长马尔科姆・波多里奇亲自主持了该法案的起草工作。为表彰他的贡献,1987年8月,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了国会通过的以他名字命名的美国100-107号公共法案“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改进法”。

美国国家质量奖每年评选一次,并由美国总统亲自颁奖,对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美国经济的增长与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美国解决质量危机对我们的启示

美国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和产品质量危机都发生在美国的经济转型时期,这说明在经济转型时期容易暴露质量问题。美国解决和处理质量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至少有下列两条值得我国借鉴:

第8篇

据统计(2012年底)忻州市大牲畜存栏49万头,其中牛存栏35万头,出栏12万头;猪存栏69万头,出栏92万头;羊存栏276万只,出栏184万只;禽存栏710万只,出栏49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3万吨,禽蛋总产量达到6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12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41%以上;农民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950元。但是,我市仍然存在着集约化程度不高,养殖效益低,安全意识淡漠,监管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有检测手段等问题。

监管体系不健全,检测体系缺乏。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市畜牧部门从市到县、到乡至今没有专门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没有专门的人员从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生产养殖环节的监管不到位,给畜产品质量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同时检验监测机构缺乏,虽然市级成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但由于经费、场所、仪器等条件所限,未能开展检验监测工作,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没有科学的数据支撑,缺乏科学的判断,给监管工作带来很大的盲目性。

养殖水平较低,安全养殖意识缺乏。养殖水平及饲养环境与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密切。近年来,我市规模化养殖不断发展,建立了一些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畜产品质量,但是规模小且分散、卫生条件差、生物安全措施不完善,缺乏隔离、消毒、免疫接种等问题仍然存在。这都可能动物疫病发生和传播风险,进而威胁畜产品质量安全。

畜产品残留超标。影响畜产品质量的残留分为兽药残留、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兽药残留问题是近几年来畜产品出口和国内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显现出来的。兽药残留检测起步较晚,受工作条件影响检测手段和检测器材滞后。在检测程序上存在抽检频率和覆盖面比较小,主要针对大中养殖场和定点屠宰点等因素影响,对市场的畜产品未能提供全面和准确的监控。散养畜禽产品和非定点屠宰的畜禽产品的首要残留问题存在较大。一些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仍有残留超标现象。

畜产品加工过程污染。在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由于卫生条件不达标准,操作不规范已导致的二次污染也非常严重,这也成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大隐患。有以下表现:缺乏冷藏设备导致畜产品变质,储运设备清洁不彻底造成畜产品污染,畜产品包装容器破损引起污染。

畜产品掺杂使假。目前由于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到位,一些不法分子在畜产品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问题时有发生。市场上各种掺杂使假的手段层出不穷,主要表现为:注水增重、利用病死畜禽熟食出售、在畜产品中添加违禁药物增加保鲜时间等,假冒伪劣畜产品充斥市场,不仅影响畜产品市场开拓,也严重损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建立健全监管机构,完善检验监测手段。根据当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严峻形势,按照各级政府的要求,市县畜牧部门要尽快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乡镇依托现有畜牧兽医站建立乡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赋予职能,增加编制,增加人员,增加经费,完善监管责任制,做到责任明确,监管到位。同时加大检验监测机构建设力度,市级完善检验监测手段,能够正常开展检验监测工作,县级要建立以速测为主的检验监测机构,增加检验监测经费投入,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改善饲养环境,倡导健康养殖。继续推行畜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突出动物防疫和环保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严格的隔离、消毒、免疫接种、加强饲养管理为主的生物安全措施,建立起防止病原侵入的多层屏障,为畜禽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加强对养殖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强公路动物卫生监督管理,继续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要以预防为主,要有计划的按照农业部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适时开展免疫抗体监测和免疫效果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定期开展动物疫病检测、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杜绝动物疫病传播;畜牧部门与卫生部门配合,加强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工作,防治交叉感染。

规范使用兽药。严格按照《兽药管理条例》的要求,规范兽药经营、销售和使用行为,严厉打击贩卖假劣兽药的行为。要监督养殖场做好用药记录,严格按照兽药的规定用药量和用药方法使用、合理轮换用药;杜绝滥用抗生素,以防耐药菌株的产生;自觉执行休药期规定,严禁超剂量、超范围违规使用兽药。严格执行国家禁止使用或已淘汰的兽药及明令禁止使用的其它物质(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规定。

加强屠宰、流通环节监管。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严厉打击销售屠宰无证无标畜禽行为,通过产地检疫,从源头上将有病畜禽隔离,监督屠宰加工企业严格遵守屠宰检疫管理规定,凭证凭标屠宰。严格执行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未经检验检疫的动物产品不准出厂销售。畜牧与商务等主管部门联合行动,对动物防疫条件、屠宰加工设施及工艺流程不符合动物卫生要求的屠宰场要责令限期整改、停产或关闭。对私屠滥宰的不法业户予以坚决打击。

加强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贮藏企业、经营场所的监督检查,要求他们建立仓储动物及动物产品检验登记簿,健全上市动物产品查证验物制度。严禁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病害动物及其产品上市交易或销售。

第9篇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策;黑龙江肇东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312-01

1 肇东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宣传发动面不宽

目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没有形成连贯性、持续性,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不强、认识不深。

1.2 建设资金投入缺乏

目前还未形成良好的投入机制,政府投入无异于杯水车薪。资金短缺是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瓶颈”。

1.3 安全监管不严

肇东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刚刚起步,由于技术人员、资金等多方面原因的制约而不能完全落实到位,造成监管留有“死角”。

2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

2.1 健全四大体系,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

2.1.1 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推进全市农业投入品、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建立自律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比如督促和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等。开展对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标准的宣传贯彻、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等工作。积极争取市财政的经费保障,以保证年检测样品3 000个、1.5万个项次,监测3万t农产品质量安全。

2.1.2 健全农业执法监管体系。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建立多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从抓源头、抓重点、抓要案入手,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市场的执法检查,加大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形成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大的震慑力。

2.1.3 健全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全面贯彻落实《黑龙江省无公害食品生产管理条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条例》,按照完整、配套、简便的原则,重点围绕产、供、销等环节,组织专家制定《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汇编》《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实用手册》,推广病虫害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控技术,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和分等分级及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体系,彻底解决“三无”问题(无标生产、无标流通、无标销售)[1-2]。

2.1.4 健全农产品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及时向社会及相关部门、有关事业单位农业质量标准动态信息,将农业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结果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

2.2 建立六项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2.2.1 建立投入品使用制度。全面整顿农资市场,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例行检查、监督抽查,特别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等零散农资经营场所的监管,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使用违禁物品。农产品基地投入品实行制度化管理,把现有化肥、农药编成目录,明确使用种类和范围,凡是投入到基地的物品,从购入、经销到投入各环节都必须进行登记备案[3]。

2.2.2 建立基地准出制度。大力推行“五统一”管理模式(统一技术培训、物资供应、配备检测仪器、制度规范、注册商标),建立指导机构,确定专人负责,“三品”认证基地农残抽检合格率达100%[4-5]。

2.2.3 建立市场准入和农产品检测制度。农产品市场开办者、商业零售单位对进入本市场经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负有监督管理的责任,配备专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农产品流通档案,质量未达标者禁止出售。实行自检和抽检相结合,对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开展相关质量监控工作,如例行监测、监督抽检和质量监控等。按照先常规后特殊,先从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蔬菜、谷子和水稻的质量安全监管开始,逐步向肉、禽、蛋、鱼、奶等农产品延伸。

2.2.4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对全市蔬菜瓜果、谷子和水稻生产基地及生产者实行身份编码识别管理制度。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保鲜)到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的记录制度[6-7]。减少中转环节。实现农产品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溯。

2.2.5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应及时、有程序地上报有关单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理机制,有效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控制事态扩大和蔓延[8]。

3 参考文献

[1] 郑先荣.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J].湖北植保,2011(1):61.

[2] 李光.浅谈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2005(8):109-111.

[3] 杨虎臣,符建伟.郑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05(7):108-110.

[4]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将全面强化[J].家禽科学,2011(1):56.

[5] 雷瑛.扩大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思考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7(12):7-8.

[6] 方舟.科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6):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