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际教育专业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8 15:54: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国际教育专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国际教育专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国贸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实践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我国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发挥高职教育的作用,就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外语既是教学媒体,同时又是教学内容,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更显示其重要性。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逐年增长。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外贸易迎来了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得国际商务贸易类专业的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温。国际贸易人才,尤其是既熟悉国际商贸规则,又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商贸交流和商贸业务实践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在近年的国际商贸人才市场中,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其需求量逐年上升。为了解决实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短缺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一定外语能力的商务型实用人才。

然而,由于我国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办学实践较短,处于创办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地方.尤其突出的是该专业英语教学,英语教学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专业学生必须具有坚实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而不少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基本是沿用本科学科体系结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职模式,培养目标多是以学习研究型为主,使用的是以学习研究为主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因此,应尽快树立高职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在这一目标转变过程中,反思高职国贸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建构教育思想

出于探索如何将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理论和思想应用于外语教学的愿望,英国应用语言学家M.威廉姆斯和教育心理学家R.布尔登共同研究并提出了社会建构主义模式。它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更强调社会文化对于学习的影响。在这种理论中学习者与社会的交互更加受到重视,学习不再是孤立存在的活动,而是学习者与环境、教师、其他学习者以及学习任务等的交互作用。社会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对我们改变英语教学现状、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很有启发,特别是该理论强调语言教学的社会实践性,强调实践的情景性及交互性,并充分体现在教学中,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

三、社会建构教育思想对国贸专业英语教学的启示

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课内,课外,实训基地,并突出情景性及交互性。

1.课堂教学中采用交互式教学,交互式教学法又称互动教学法或互动合作学习法,起源于2O世纪7O年代的美国,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简言之,交互式教学法就是以师生、生生互动为桥梁,使现代课堂教学的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几大要素之间形成立体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网络,让学生主动在情景与对话中进行积极的知识构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主动性、创造性,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各种素质和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交互式教学法改善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和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了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与人际关系的交往能力,实效显著,因此备受教育界的关注,成为当代教育的前沿理论和研究热点。

交互式教学法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之间良性互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作为参与者而非整体的控制者,以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

交互式教学法中,互动是一种教学手段而非目的。如果仅以互动为标准,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与合理的教学安排,那么最终也会事与愿违。为此,该教学模式在实施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是问题中心原则。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疑为轴,解惑为线,互动合作地探究英语教材中的疑难点,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教师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方式给予指导,并给学生留出进一步思考的余地和创造的空间。(2)是开放性原则。即教学方法和手段公开,教学氛围宽松,使学生有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

(3)是实践性原则。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设置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英语情景,让学生练习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有外方人员参与的外事活动中,有效提高其口语和听力能力。

(4)是层次性原则。鉴于学生之间在知识、能力上存在的差异,教学要层次分明,依据学生不同素质选择不同目标与合作对象,做到分类施教,全员受益

2.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课外实践活动的优势。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来说,课堂教学是基本的教学形式,起主导作用,但课外活动也不可忽视,它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实际技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通过课外指导,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如组织英语专题讲座、英语辩论赛、演讲赛、文艺演出、观看英文电影,成立英语角、英语俱乐部、英语协会、或英语兴趣小组,或让学生直接参加一些涉外实践活动,如接待外宾、观摩涉外业务洽谈、担任口头翻译等。课外活动的多样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他们尝试自己能力的范围,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

3.学校与相关外贸企业合作,加强学生的阶段性实习。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岗位阶段性实习,使得学生可以亲身感触工作环境.实践语言知识和工作要求。实习结束后.再鼓励学生回顾实习经历.反思实习过程中成功与不成功的具体实例,再充实到语言学习中。因为,这里具有最真实的实践活动的情景性及交互性,实习是职校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实习期间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会对今后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专业英语教师要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培养。实习过程中让学生写实习日志,使学生把在实习岗位中的所思所感,在日常工作中的收获与不足,语言实践的困惑等一一记录。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在国际贸易专业英语中的贯彻要求指导教师既具有英语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国际贸易经验,即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不可能完成。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教师“持证上岗”,要求进行国际贸易专业英语教学的老师具有相关职业资格证或实践合格证才能上岗,要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实践的指导能力。同时,积极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

四、小结

两年的国贸专业英语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在社会建构思想指导下的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得到综合的锻炼,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明显提高。

虽然我们在国贸英语教学和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为了今后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我们还须做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瑞锋:论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市场,2008(14):117~118

[2]曹群英肖武云:从社会建构主义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222~223

[3]温江霖: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商场现代化,2007(7):393~394

[4]许海兰:探析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的特色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30):100~103

[5]林震:论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职业时空,2006,2(8):70~70

[6]李淑荣:职校专业英语教学与实训相结合之我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3):56~57

[7]雷耘:高职英语教学在涉外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3(4):73~74

[8]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是开放性原则。即教学方法和手段公开,教学氛围宽松,使学生有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

(3)是实践性原则。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设置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英语情景,让学生练习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有外方人员参与的外事活动中,有效提高其口语和听力能力。

(4)是层次性原则。鉴于学生之间在知识、能力上存在的差异,教学要层次分明,依据学生不同素质选择不同目标与合作对象,做到分类施教,全员受益

2.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课外实践活动的优势。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来说,课堂教学是基本的教学形式,起主导作用,但课外活动也不可忽视,它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实际技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通过课外指导,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如组织英语专题讲座、英语辩论赛、演讲赛、文艺演出、观看英文电影,成立英语角、英语俱乐部、英语协会、或英语兴趣小组,或让学生直接参加一些涉外实践活动,如接待外宾、观摩涉外业务洽谈、担任口头翻译等。课外活动的多样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他们尝试自己能力的范围,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

3.学校与相关外贸企业合作,加强学生的阶段性实习。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岗位阶段性实习,使得学生可以亲身感触工作环境.实践语言知识和工作要求。实习结束后.再鼓励学生回顾实习经历.反思实习过程中成功与不成功的具体实例,再充实到语言学习中。因为,这里具有最真实的实践活动的情景性及交互性,实习是职校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实习期间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会对今后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专业英语教师要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培养。实习过程中让学生写实习日志,使学生把在实习岗位中的所思所感,在日常工作中的收获与不足,语言实践的困惑等一一记录。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在国际贸易专业英语中的贯彻要求指导教师既具有英语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国际贸易经验,即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不可能完成。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教师“持证上岗”,要求进行国际贸易专业英语教学的老师具有相关职业资格证或实践合格证才能上岗,要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实践的指导能力。同时,积极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

四、小结

两年的国贸专业英语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在社会建构思想指导下的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得到综合的锻炼,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明显提高。

虽然我们在国贸英语教学和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为了今后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我们还须做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瑞锋:论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市场,2008(14):117~118

[2]曹群英肖武云:从社会建构主义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222~223

[3]温江霖: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商场现代化,2007(7):393~394

[4]许海兰:探析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的特色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30):100~103

[5]林震:论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职业时空,2006,2(8):70~70

[6]李淑荣:职校专业英语教学与实训相结合之我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3):56~57

[7]雷耘:高职英语教学在涉外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3(4):73~74

第2篇

工程的本质是创造并实现科学与工程教育综合创新,所以创新是工程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工程创新是企业得以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工业的创新来源于整个社会市场的需求和推动,而工程教育离不开社会、企业与经济的发展。学校和企业应共同探讨工程教育需求与发展,创新工程教育实践方式和环境。上海理工大学以“一校八(研究)院(所)”为载体,在改革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建立了紧密协作、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体制和机制。我国作为高等教育大国,要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我国的高等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例如,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教育质量不高,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建立系统化的国际人才培养体系,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融入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使得我国的工程教育质量和培养的优秀人才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认可,是我们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积极加入到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中去是提高我国工程教育水平,加快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的重要途径。开展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所谓专业认证是指通过国家间教育认证机构合作与交流,逐渐形成相对一致的国际性认证标准和方法,必须依照国际性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运行。专业认证的关键是评估专业教学是否适合学生毕业后进入该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要求,因此通过专业认证,我们可以明确工程教育国际化和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工程界参与工程教育质量监控的外部评价体系和工程教育与工程界的联系机制,构建符合国际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全力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和国际权威性,实现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通过专业认证,我们可以改变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全面增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联盟,为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渠道,将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和发展接轨,以适应21世纪全球化的竞争环境。

2德国的教育体系及认证制度

众所周知,在德国大学工科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皇冠,德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一向独具特色,德国工业产品与服务享誉世界,这与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密切相关。为保证认证机构自身的质量并统一认证标准,德国的学科评审委员会、认证机构和高校联合组建了全国性的专业认证体系,其中权威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为ASIIN(theAccreditationofBachelor'sandMaster'sStudyProgramsinEngineering,Infor-matics,NaturalSciencesandMathematics,ASIIN)。ASIIN是在德国最大的工程师协会和工程技术权威机构(VDI)的倡导下,由各大学、科技协会、应用科学大学、专业教育和进修联合会以及相关工商业组织的研发机构共同建立的非营利性组织。ASIIN成立于1999年,2000年制定了认证准则和程序,是德国唯一开展对工科、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学科本科、硕士教育项目的认证机构。在机构设置上,ASIIN下设董事会、两个认证委员会、13个专业委员会和两个评估小组,其中两个认证委员会分别负责工程与信息学专业、自然科学和数学专业培养计划的认证,董事会由ASIIN的会员组成。ASIIN的会员大会由4方面的会员组成,即大学组———(技术)大学协调组,应用科学大学组———应用科学大学协调组,工业会组———工业联合会和工会组织的伞状组织(会员9个),协会组———技术与科学协会以及专业组织(会员26个)。ASIIN不仅希望达到认证专业化的目的,还注重从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加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互动探讨,ASIIN的会员大会把教育服务的供给方高校与实业界的企业需求方集中到了一起探讨;其次,与美国的ABET相似,ASIIN拥有一个由800多名专家组成的同行评估专家库,在专业评估过程中,认真对待来自学界和实业界同行的评估意见;另外,ASIIN与国际上的认证组织、认证机构有广泛联系。ASIIN不仅认证标程序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还积极建立与国际工程教育界、工程学术团体密切联系,2004年9月,ASIIN加入欧洲认证工程师计划(EUR--ACE),成为推行欧洲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领头羊。同时,ASIIN也加入了工程教育评估的国际性框架———华盛顿协议组织。ASIIN对大学的认证标准主要涉及开设课程的理由、课程和内容的教学组织和要求、师资和物质保障、质量保障措施、与教学相关的合作项目等。其认证流程包括听取学校简况介绍,访问大学2天,起草审核报告并与大学协调,最后将报告递交技术委员会和认证委员会。认证决策委员会根据评估小组的鉴定书和高校方面的表态作出有关认证的最终决定,具体包括通过认证、附加限定条件的通过认证、不通过认证或者中止认证程序(最长可中止18个月再进行)。

3上海理工大学专业认证的实践

在上海高等教育普及化、国际化的背景下,本科教育质量的监控除了自我评估外,引入社会组织的第三方独立认证,特别是国际认证机构的认证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方式的重要转型。上海理工大学作为以工为主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光电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作为国内第一家纯中国的“本土”专业,成功通过德国ASIIN标准认证和ENAEE质量标签EUR-ACE后,我校总结国际认证的成功经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即将接受德国ASIIN评估机构和欧洲工程教育认证联盟(ENAEE)的工程教育认证,而这两个专业在2012年的专业选优评估中被上海市教委评为优秀专业。近年来机械学科发展较快,先后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上海市一流重点学科以及“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机械工程学院几年来与德国的富特旺根合作,实施“本科生国外短期交流学习计划”,每年均有20名左右的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与日本和韩国进行一年的学生交流,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2014年与德国富特旺根大学合作办学联合招生(3+1模式),3年在上海理工大学学习,大学最后一年在德国富特旺根大学学习,完成本科培养计划规定的学分,可以获得上海理工大学和德国富特旺根大学颁发的学历文凭,根据专业发展和合作办学的需要,正着力进行ASSIN教育评估机构的本科专业认证工作。按德国有关规定,凡经ASSIN评估合格并授权的大学本科专业,其合格的毕业学生就可获得德国正式的学士学位。这样,就实现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学生不出国就能获得国外认可的正式学历文凭。我校的国际合作办学也需要引进规范化的认证,认证专业中取得的学分、学位和工程师职业资质借此得到国际化认可,同时对照国际标准,勇于改革创新,转变教学理念。努力推进国际化专业认证,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课程培养体系。我校接受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是学校推进精品本科建设的抓手、是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和本科教学质量的载体、是我校卓越工程教育成果的展示,也是我校教育国际化的执行性举措。为更好实施国际认证标准提供制度保障,使得学校教育质量的内外保障体系做到“内外联动,以外促内”,上海理工大学对学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深入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认证理念,为通过认证可以促进在专业教学工作中建立一套能够不断完善的有效机制。重在对本科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我们应该适当引进德国ASIIN认证机构的评估,从德国ASIIN认证的角度看我们“卓越工程师”试点工作和“卓越工程教育”项目的实施。以满足政府、学生、社会等主体对高等教育质量多元化的需求,以实现我校教学质量精品化,并与国际教育质量标准接轨,探索一条“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精品本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4结语

第3篇

一、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国际贸易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工作,虽然包含的理论知识较多,但其核心是培养能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理论知识完成国际贸易工作的人才。但从我国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现状来看,师资队伍薄弱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这主要是指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当前我国的国际贸易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教师在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大都拥有较高的学历,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并且较全面地掌握了先进的国际贸易理论和案例,但由于从未接触过国际贸易实际工作,导致国际贸易教学偏理论性,与实践的结合不足,甚至使教学脱离了实际,与国际贸易专业设置的目的相悖。

(二)教学内容问题

这里的教学内容是指信息化的教学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当前,我国与美国、东盟和非洲等几大贸易进出口地区之间的贸易形势基本采用了跨境电子商务,这就需要贸易人才掌握信息化的操作技术与知识,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国际贸易的信息化教学还存在不足,也没有实践操作环节,所以学生对国际贸易信息化的掌握程度较低。另外,虽然部分学校配备了先进的电子授课和操作设备,但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做到将信息化和教学内容有效地整合,不能在教学信息技术的同时有效推进基础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教学效率较低。

(三)教学模式问题

在国际贸易教学中,英语是一门必修课。当前,很多学校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采用了双语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较多的不足。由于教师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学生的听力及理解能力等的局限,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效果仍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教师在讲课时主要是以书面英语为主,对国际贸易的重要名词和学生的口语能力关注度不够,导致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实践性较差。

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针对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可采用外聘的形式来充实师资队伍。国际贸易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仅传授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学校可安排专业技能水平高、知识丰富的教师担任教学组长,并引进校外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来授课,丰富教学内容;还可派遣部分教师到企业内参与国际贸易的具体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二)完善教学内容

教师要紧密结合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丰富并完善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内容。学校在完成必要的教育指标后,还可对当前国际贸易市场进行考察和研究,明确当前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将先进的、生动的题材融入教学,进而提升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三)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结合上文提到的实际问题,针对双语教学,笔者建议加强对学生的国际贸易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未来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语言基础。学校可以定时地举办“国际贸易合同撰写比赛”“国际贸易谈判比赛”等活动,参赛过程中要求学生统一用英语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国际贸易英语实践能力。

三、结语

针对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高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更多,因此,学校需要不断地创新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思想,改进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方法,从而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

参考文献:

[1]廖明亮.浅析国际贸易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4(8):184.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ESP,交际模式

 

一、ESP及ESP教学模式

1、ESP 综述:

国外对ESP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二战结束,西方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专业领域的研究交流,促使英语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效性,因此专门用途英语应运而生。到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传统语言学从英语用法的描述研究转向语言的实用交际,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中的“语域理论”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变体,推动了ESP教学模式的正式开始。随后,在1987,Hutchinson and Waters将外语教学分类为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和GE(GeneralEnglish)两大类, ESP又可以分出EAP(Englishfor Academic Purposes)和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Purposes),即学术英语和行业英语。Jordan(1997)根据EAP特点,又细分为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purposes)和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两种。专门用途英语(ESP)的发展经历了下面几个发展阶段:一、语域分析阶段。其典型的代表人物有PeterStrevens, Halliday 及John Swales。二、修辞或篇章分析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Henry Widdowson, John Lackstrom, 和LarrySelinker,三、目标情景分析阶段。在这一阶段专业英语相对于一般英语的特殊性显露出来。其代表人物主要有JohnMunby。四、技能与策略分析阶段。尽管该阶段有了质的飞跃,主要探讨的是学习者的思索过程,但是它并没有指出学生如何才能学会专门用途英语,也许这就是第五阶段的核心任务。五、以学习为中心阶段。这一阶段是一个正在发展的阶段,它关注的是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即如何高效率地学习语言(严明,2009)。其代表人物有Hutchinson, Waters等。

国内ESP教学大至分成两个阶段,引进阶段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即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为引进阶段论文格式范文。1978年杨惠中教授在其《国外科技英语与研究动态》一文中第一次谈及专门用途英语教学。80年代初科技英语(EST,English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热在国内兴起教育论文,使得“专门用途英语开始受到广泛的研究和实践”。这些研究多是关于ESP理论自身的探讨(理论基础、学科性质、与GE的关系)、国内外发展现状的介绍以及ESP的元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杨惠中等学者。

第二阶段是从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当时学术界各个领域研究的深入,国内关于ESP的研究也开始出现增长的势头,这一阶段的研究多集中于ESP教学普遍规律的探讨,包括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师教育、教学法)、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阅读、听力、写作、翻译)、课程评价(ESP语言能力测试)以及教学改革与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等问题。同时也对ESP教学特殊规律进行研究:以具体专业的教学为例(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师范英语、医学英语等)对ESP的教学方法、特点及实践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管春林、刘法公等;

根据现有的文献综述,笔者发现在ESP教学的研究中,理论多于实践,但将地方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与ESP教学相联系起来的不多,因此,本文将ESP教学理论与本校中的国贸专业相结合进行研究,重点分析目前流行的ESP 教学模式,分析其它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运用交际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与跨文化交际中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护航。

2、ESP教学模式概述:

ESP教学模式是指以语域理论为指导,以培养特定专业的学生所需的英语能力为教学目的,将英语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马蓉,2010)。本文中所提及的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即课堂教学模式。它不但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一种将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的整体、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操作模式。其课堂教学模式又分为:语法翻译模式,浸没模式(Immersion)交际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本文则主要探讨交际模式的特点及其在国贸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二、当前教学模式分析

大学英语ESP教学能否顺利进行,不仅与学生的英语基础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与教学模式运用得恰当与否有关。恰当的教学模式是保证ESP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因为在进行ESP教学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这说明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选择何种恰当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则成为我院国贸专业ESP教学的焦点。下面的几种教学模式则是ESP教学中的常用模式,其利弊将会逐一分析。

语法翻译模式产生于19 世纪中期的欧洲,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讲授语法知识,重视理性。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和手段,注重阅读,注重对原文的学习,进而培养学生阅读外语的能力。ESP教学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较短,在实际教学中多流于形式。多数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翻译教学法,忽略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另外,该教学模式强调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单一枯燥,课堂气氛也较为沉闷,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浸没式模式(Immersion),一种特殊的“语言和内容融合”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学科内容而不是语言技能,即学生是通过掌握符合他们所在年级水平的学科技能和学科知识来习得语言技能。这一教学模式“践行了‘保护性专业课程’和‘附加性语言课程’教学模式”(袁平,2011),其重点是学习专业知识,第二外语则是附带品。而大学英语ESP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掌握英语这一语言,其重点是学习语言教育论文,附带品是学习专业知识。这与我院国贸专业学生所开的专业英语是有区别的。大三所开的专业英语重点是学习专业知识,语言是附带产品,这与浸没式教学模式是大同小异的。该模式课堂教学没能给学生提供广泛交流的机会,学生很少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表达,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上有所欠缺。且各语言教师为了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学科内容,在教学中采用的与学生沟通的交际策略是以学生已经具备的语言水平、语言技能为标准,因此,学生在学习学科内容方面,很少遇到来自语言方面的挑战。毫无疑问,该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对于语言基础差的班级,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实施。

任务型教学是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语言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任务型教学模式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使学习者使用目的语参与到理解、处理、输出和互动之中”(D.Numan, 2000)。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该模式很少提到评价的环节,威尔斯认为应“尽量发掘学生的优点,多给学生正面的反馈而不是指责”(Willis,1996:61),几乎没有提及任务完成情况和语言使用情况该如何评价,这样不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因为在中国英语是作为外语来学习,如果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点一点都不清楚的话该如何进行任务又如何能完成任务”(娄佳丽,2011)。另外,采用此教学模式时对任务的选择、任务的组织和任务的难度不容易把握论文格式范文。

三、交际教学模式及其在国贸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上个世纪70 年代初期,交际模式产生于欧洲共同体国家之中,威尔金斯,这一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提出“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不仅能用正确的外语语音和语法结构来表达思想,而且还能在特定的语境中能够正确地,创造性地使用外语”(DA Wilkins,1972)。交际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达到交际的目的。

交际模式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交际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人”的因素,课堂的交际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目的,用恰当的方法把语言学习和语言应用结合起来。教师的责任是对教学活动进行选择、组织以及促进交际活动的开展。教师要意识到ESP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习者;二、语言是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学过程就是交际过程,提倡在交际过程中学习语言,外语学习是逐步提高、完善的过程,因此对待学生在交际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在活动结束后可进行适当的指正。

ESP 作为在特定语境、特定行业中使用的英语,教学内容要贴近某个专门行业,通过让学生全面熟悉英语在该行业中的表现来掌握英语的表达规律。而我院的国贸专业大学英语课堂上的ESP教学将商务英语与大学英语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接触商务英语等这些他们毕业后最可能从事的行业英语教育论文,这样可以让他们尽早建立起专门用途英语的词汇体系,掌握这些文体的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让他们在大三时开设的专业英语课中尽快适应。ESP 英语的教学中心依然是某专业的英语,即语言本身,而不是某专业本身,因此它是基础教学的扩展和延续,是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专业英语应用技能培养的过渡,也是实现培养国贸专业人才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后期融入专业英语教学,有利于在大三时专业英语的开设前,为学生对课堂的理解打下基础。国贸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培养目标具有双重性,即商务专业技能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两点使得交际教学法可以在大学英语ESP教学中得以运用。交际模式强调的就是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够正确的使用英语,而国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大环境就是与外国人打交道,需要用英语沟通。经过上述分析, ESP交际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高。在国贸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且我院国贸专业的大学英语授课模式都是小班授课,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组织,及角色扮演的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则为交际教学模式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四、结语:

交际模式虽然适合我院国贸专业大学英语ESP教学,但它并不是一剂万能药,适合于所有的专业英语教学。成功的教学在于理论的正确指导,在于教师采用与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并立足于现状,对不同的专业英语教学,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并根据特定学生群体具体情况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从课堂上受益。

参考文献:

[1]DA Wilkins Linguistics in languageteaching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

[2]David Nunan. Designing Tasks for theCommunicative Classroom[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管春林,试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3)

[4]刘法公.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25-27.

[5娄佳丽,对威莉斯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评述[J] Overseas English2011(2)

[6]马蓉ESP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 科教文汇2010.3

[7]严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7)

[8]杨惠中国外科技英语教学与研究动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78/03

[9]袁平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沉浸式双语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 2011(4)

第5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问题;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195

一、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教学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稳步上升,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政府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也愈加看重。然而,汉语国际教育毕竟不是传统专业,作为一个仍处在初始阶段的专业,它在多方面仍不尽如人意。

(一)培养体制的不科学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其学习的课程数繁多,且包含大量实践训练与论文,学习年限却仅仅为两年,其中课程学习一年,实习及毕业论文一年。无论从哪一方面看,该专业学生所能学习到的知识都是表面知识,而对外汉语需要的是拥有高素质,知识储备量丰富的综合性人才,两年学习后的他们对汉语国际的推广与发展恐怕难以胜任。

其次,该专业招生对象是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人员。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与发展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推广,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扬。然而,大量数据显示,其中多数学生并非语言专业,这代表大部分人的汉语功底可能并不那么优秀,甚至对本国的历史文化底蕴了解甚少,只是简单懂得双语言,那么,他们对国际教育的学习也成了事倍功半的行为了。

(二)师资力量的不足

除了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上投入较大的几所国内高校,极大多数在此专业的任课教师只会纸上谈兵,而缺少应有的海外授课实践经验,甚至有些任课教师为其他专业拥有外语交流能力的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若为师者自己都缺乏该门课程的专业性和基础理论,如何让学生在汉语国际中变得专业变得能承担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重任?从更高层次看,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在平时对学生论文的知道以及自身学术论文的发表中,理应集思广益,海纳百川,扩大自己的学术视野,对古代以及近代汉语,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化,国内语言以及国外语言有清晰明了的认识,从而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学术风格,引领汉语国际教育走向更远。

那么,该如何解决类似问题?有学者提出一些合适的建议。首先,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增加学习年限,在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后才能更有效的进行实践训练。其次,因材施教,对不同本科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课程的练习,以发挥学术本科所学专业与国际交接处的最大优势。最后,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关注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或专家,给予他们优秀资源,赋以重任来调动其积极性。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差异

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面对全球愈发流行的“汉语热”,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好奇心逐渐强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在汉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时候,必然需要介绍中国文化,可是在面对各国文化差异之时,我们又应该怎么处理随之产生的问题呢?

(一) 准确定位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交流

对外文化分为交际和知识,汉语国际教育作为我国潜在的对外文化推广方式,毫无疑问着重点在交际文化,其次才是知识文化。而交际文化指的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能将信息准确的传递,那么在进行教学研究的时候,应该将所需教导的社会文化与语言学相结合,进行文化对比,介绍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切不可空谈文化艺术,忽略民族精神。

(二) 对不同国家语言思维方式的转换

不同的国家,由于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其文化传承也是迥异,人民的思维方式也将大不相同。而语言交流的顺利进行与思维的同步不可分割,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思维的顺利转换。

我国长期以儒家文化为主,讲究仁义博爱,说话谦虚委婉,更有迂回婉转,从道理入手的俗规,其中的逻辑思维一般包含述说者的主观成分。而西方文化注重事实,讲究结果,这致使他们的语言先阐明主题后详细讲解,在讲述上相对客观直接。

纯粹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两者的叙述方式也大不相同。汉语多语句结构,整体叙述上多样化,而西方国家,比如法国,词汇多式多样,不同意境不同时态具有不同词义,导致使用的不同。

林林总总多角度,都需要我们先对汉语语言与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后再对他国文化了熟于心。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以自己的文化为主体,在适应他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才能进行跨文化交流,达到传扬中国文化的基本目的,使汉语国际教育获得优良的推广及发展。

总结: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与发展是利用教学的指导,通过语言的传播,向世界展示与宣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国际,应当获得国家以及国家人民的支持。在进行一代代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解决产生的问题,逐步完善汉语国际教育制度,将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稳步发展,为我国增强国际影响力献上一份力量。

参考资料:

第6篇

从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达通知,批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24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随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又相继于2009年、2010年批准其他58所高校新增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截至目前,我国共有82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

北京大学

作为无数学子向往的国内顶尖名牌大学,北京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不会让想做对外汉语教师的你失望。北大学子刻苦努力的学习精神,几乎每天都有8节课的学习生活,学校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会让你对汉语国际教育有全面地了解,在两年的学习时间里学到扎实的对外汉语专业知识。作为一所师资力量强大的大学,在校期间,你还可以目睹那些平时在语言学课本上出现的语言学专家,拥有许多优质的出国进行汉语教学的机会,甚至可以以各种方式参与很多重大的对外汉语相关活动,比如国外汉语教师教材培训、中青年学者汉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在课程设置里,中华才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管你是新手上路,还是半路出家,你都可以在课程结束之后,掌握你喜欢的中华才艺,比如编中国结、剪纸、画中国画等。北京大学地处首都的优势,也让你可以在课余时间找到非常多的对外汉语机构兼职工作,在工作实践中了解对外汉语这一行业的发展现状,做好就业之前的行业研究。

2012年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计划招生30人(其中计划接收推荐免试生10人,如名额未用完,剩余名额将返还到全国统考招生名额中)。学习年限为两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本项目不设立学业奖学金、助学金名额,学生需交纳学费,学费为3.2万人民币,分两年交清。上课地点在北京大学本部,全日制脱产学习。研究生入学后可申请入住万柳学生公寓,并按规定缴纳住宿费,费用自理。

复试时间一般在当年3月底,主要考查考生的专业技能及教师素质、外语能力等。专业技能及教师素质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汉语教学基本技能、心理素质、教师潜质、普通话,考核形式为面试。外语能力考核形式及主要内容包括:笔试,侧重专业阅读、写作能力的考查;面试,重在应用能力、教学及沟通能力的考查。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是最早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之一,目前已形成包括汉语长短期进修生、预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多层次留学生教育体系。

在选择就读哪所学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时候,该学校是否有汉语推广工作的相关组织,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有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简称“汉推所”),它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国家汉办共同建设,是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和对策研究以及过程监测和评估的重要平台。汉推所编辑出版《世界汉学》等4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等大型丛书,定期举办“季度论坛”“国际讲坛”和“世界汉学大会”。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计划招收100 人,其中接收推荐免试生60人。学生以全日制的方式学习两年,学习培养和日常生活都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

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师范类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氛围,优秀而全面的师资会让你在学习中找到做对外汉语教师的感觉。师资队伍中,有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许嘉璐先生,有主持和参与多个国家汉办项目的张和生教授,还有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艺术系书法教师马世华老师。无论是汉语本体知识、汉语教学技巧,还是中华文化、中华才艺,北京师范大学的师资力量一定可以让你在就读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是在原“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和“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基础上建立,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已有近40年的经验。汉语文化学院担负着培养前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各国留学生(包括本科生和长期、短期语言生)以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两个专业的中外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担负着培训国内外汉语教学师资以及有关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学术研究的任务。汉语文化学院以教学和科研为主体,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实体,每年在学院学习的各类型留学生千余名,这种各国留学生一起学习的“小联合国”式学习环境,对于学习国际汉语教育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计划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50人,约30%名额接收推荐免试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录取后,以全日制方式学习3年。第一年为课程学习阶段,主要进行专业课及选修课的学习。第二年为教学实习阶段,教学实习分两类:推荐参加国家汉办组织的赴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遴选或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校际交流项目外派实习教师遴选,被选中者赴国外进行一年的汉语教学实习;其余在国内相关单位实习一年。第三年继续修读课程并撰写学位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含推荐免试生)学费总计4万元(不包括食宿费及海外实习有关费用),分学年平均缴纳。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不参加学校培养机制改革,不享受学校设立的研究生基本奖助学金。非定向学生在校期间按照北京市有关管理规定,统一办理医疗保险。非定向学生家庭确实困难的,入学后可向银行申请不超过每年6000元的助学贷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含推荐免试生)录取类别分两类:人事档案转入北师大的非定向培养和人事档案不转入北师大的定向培养。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学期间入住大运村学生公寓,住宿费约每学年2300元。北京地区定向学生不解决住宿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对外汉语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提出建构主义外语教学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对外汉语教学论,并编写出版了汉语教材。1980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凭借第二语言教学优势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并着手培养外汉师资。199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组建了以对外汉语系与留学生部为基础的新型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对外汉语教师都持有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并具有丰富的海外执教经验。上海外国语大学一直大力发展留学生汉语教学,从长、短期的汉语进修班到留学生的学历教育,形成了多元化的汉语教学模式。学校和日本法政大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澳大利亚模纳士大学、韩国釜山外国语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培养留学生的合作关系,这些为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环境增加了有利因素。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全日制学制两年,学费共计2万元,接受跨专业报考。2012年计划招收35人,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录取比例不低于招生限额的20%。学生在完成大部分课程学习(一般为一年)以后,可在学校的安排下进行教学实习。全日制学生和非全日制学生的单位同意其脱产的,可以推荐参加赴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遴选,以汉语教师志愿者身份到国外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教学实习。回国后完成学位论文,如有需要可顺延半年。

华东师范大学

同样位于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也有着同样的区位优势。作为首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之一,华东师范大学逐步形成了实践性、国际化、复合型、高规格的办学特色。2009年国家汉办在华东师范大学建立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使其高水平的应用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成立于2002年8月,由原来人文学院对外汉语系、原国际中国文化学院和原对外汉语远程教学中心组建而成,既培养中国学生,又培养外国留学生。学院既是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又是国务院侨办华文教学基地的二级学院,并成为全国最大的HSK考点之一。学院每年培训海外汉语教师近370 人,培训国外短期留学生近350人。近年来,对外汉语学院编写、出版了一系列学术专著和重点教材,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总研究经费达500万元,还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的专家学者和有关教学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在美国和意大利建有5所孔子学院。这些都给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录取人数为50名(含推荐免试生18人),学费每年10000元。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者学习期限一般为2~3年;在职攻读学位者学习期限一般为3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年。

在日常学习中,华东师范大学采取导师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汉语教学或辅助教学工作,以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实现紧密结合。实习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实践,学生们可以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完成创造条件。实习活动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采用学生在岗实习、学生自荐、学校推荐等方式,实习时间不低于40学时。学校要求学生的实习单位是与汉语国际推广密切相关的单位,主要包括国内各类学校、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等。部分优秀学生可获推荐参加国家汉办志愿者项目选拔,合格者派往国外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实习。

华中师范大学

作为中部的师范类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也绝对不会让你失望。虽然中部地区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不如沿海城市发展完备,往往缺乏生源,导致规模无法扩大,但师范类院校的对外汉语教育还是不缺乏生源。华中师范大学密集的讲课实践和评课活动能让你高效率地提高教学技巧,地处学风浓郁的大学聚集地,让你能够在桂子花香中静心学习专业知识。华中师范大学重点招收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外语专业毕业的在职人员、回国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学费总计30000元,其中课程阶段学费 (含教学实习费)20000元,论文阶段学费10000元。

暨南大学

作为国内最大的“华侨高等学府”,暨南大学有着显著的侨校特色与多元文化特色:来自全球五大洲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总数超过1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高居全国高校第一;来自境外的研究生占全国所有高校总数的四分之一。良好的多元文化和国际化特色,使学生具有开放的视野,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校园文化背景。

暨南大学在培养人才方面注重两个特点,一是重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个是重视现代科学的精华培养。暨南大学长期致力于汉语国际教育,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被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院校。暨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师资力量雄厚,该专业教学、科研人员长期致力于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教材编写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由贾益民教授主编的《中文》教材,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700多万套,是海外中文学校广泛选用的教材。这些为暨南大学在海外创造了良好的知名度,对于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的海外就业非常有帮助。

暨南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方式的一大特色是其实习方案。在海外实习中,除了可以推荐学生参加“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暨南大学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在海外设立了广泛的教学点,在五大洲与70余所大学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办学关系,并开展了汉语师资及汉语学习的学历和非学历面授、函授教育等。其中,与新加坡华夏管理学院、美国加州中国语言教学研究中心合作培养兼读制研究生。此外,学校还和海外华人社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比如,暨南大学与印尼万隆福清同乡基金会等海外华人社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其合作在印尼设立函授培训点的成功模式已成为对外合作办学的品牌。最可贵的是,拥有如此多优势的暨南大学特别重视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在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出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暨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并开设全面系统、操作性强的课程。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者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在职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年。学习费用总计3万元。课程阶段2年,每年收费1 万元,两年共计2万元(不含教材、资料费)。论文完成阶段收取论文指导费1万元。在读期间,学生一切关系留原工作单位,其工资、生活福利及补助、医疗费等均由原单位负责,学校公共资源向学生开放。修满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或毕业专业报告、毕业设计)答辩的研究生,经暨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授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颁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的硕士学位证书。同时,按教育部颁布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教育部令第19号)为获得专业学位的毕业生颁发《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高级)》。

由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时间不长,2007年是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考试的第一年,2008年2月第一批MTCSOL已经顺利入学,三年后我国首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完成学业。因此,搜集往届的考研真题成为一大难题。在往届考研真题缺乏的情况下,过来人建议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考研真题也可以为考研提供一些帮助。

几乎在每一个学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介绍中,都提到可以给在读者提供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机会,但能否得到这种机会,个人的综合素质非常关键。

在很多学校的招生简章里也会提到这样一个关键词:教学实习。根据每个学校各自的特色,并不是所有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学校都能给大部分人提供海外教学实习的机会。相对来说,海外教学实习的机会一般较少。而对外汉语教学从国内走向国外,对于增强学生未来在国际汉语教学领域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你想在读研期间有较大的概率获得较好的海外实习机会,在选择报考学校的时候,除了关注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还可以关注该校是否在海外设立广泛的教学点,是否有外派教学实习的其他机会等。如果只想在国内进行教学实习,可以关注学校的校园文化背景,关注其是否有较多的留学生就读。

是否有汉语推广相关组织也是学校学习环境和实力的体现,在选择就读学校的时候,关注学校承办的汉语推广相关组织是必要的。以下是部分学校具有的汉语推广相关组织。

基地名称 承办单位

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新师资培养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 北京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基地 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 北京语言大学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 山东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 厦门大学

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少林武术基地 河南省教育厅

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

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 武汉大学

跨文化交流研究与培训基地 南开大学

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 中山大学

东南亚汉语推广师资培训基地 海南师范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大连基地 大连外国语学院

汉语国际推广东北基地 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辽宁大学、延边大学

国际汉语传播湖南基地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广播电视台

第7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留学生 课程设置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098-03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7 年设立的,旨在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国际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课程设置。许多学者都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主要是针对中国本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而言的,关于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简称“留学生汉硕”)的课程设置则较少有专文论及。因此,本文拟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剖析我校留学生汉硕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今后我校留学生汉硕的培养,同时也为中西部地区兄弟院校留学生汉硕的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江西师大留学生汉硕概况

江西师范大学于2009年6月获批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并于2010年春季开始招收留学生汉硕,目前已有两届学生顺利毕业,并有一届留学生汉硕在读。我校留学生汉硕的生源以马达加斯加籍留学生为主。虽然我们在招生时要求申请者需具备大学汉语言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具备相当于新HSK五级的汉语水平,但班级汉语水平层次区分仍较明显,由于印尼和韩国等亚洲籍留学生一般都有在中国的大学学习四年汉语的经历,他们的汉语水平明显高于马达加斯加和加纳等非洲籍留学生。根据我们的调查,在非洲籍留学生中,有7人在大学孔子学院学习过两年汉语,还有7人在孔子学院学习过三年汉语。相对来说,这些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不长,基础也不太扎实,特别是书面表达的时候,暴露的问题更多。

二、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江西师大留学生汉硕的课程设置是在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留学生方案》)的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的。其课程体系也是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课程类型与学分分布与《留学生方案》完全一致,只在课程与学分结构方面稍有微调。

(一)核心课程的设置

学位公共课程(6学分)包括《当代中国专题》、《高级汉语》、《汉语语言学》。学位核心课程(12学分)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汉语教学案例分析》、《中华文化及技能》、《跨文化交际》。其中,《中华文化及技能》这门课程与《留学生方案》稍有出入,《留学生方案》是《中华文化专题》。

(二)拓展课程的设置

我校的拓展课程整体结构与《留学生方案》一致,但每一类里可供选择的课程与《留学生方案》又稍有不同。关于汉语教学类,我校把《留学生方案》的《汉语语言要素教学》这门课程根据语言各要素分解成3门课程:《汉语语音教学》、《文字词汇及其教学》、《语法修辞及其教学》。同时,删去了《汉语技能教学》,并增设了《汉语教学研究方法》和《古代汉语》。关于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类,《留学生方案》是2门:《中华文化经典》、《中外文化比较》,我校还增设了2门:《中国思想史》、《国别与地域文化》。关于教育与教学管理类,《留学生方案》是3门:《外语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与管理》、《国别汉语教学调查分析》,而我校则增设了《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

(三)训练课程的设置

《留学生方案》共有4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汉语教学资源及其利用》、《教学测试与评估设计》、《中华文化技艺与展示》。我校把《留学生方案》的第4门课程换成了《课型与教学技能训练》,因为核心课程里已有一门《中华文化及技能》。

通过以上比较可知,我校留学生汉硕的课程设置对《留学生方案》所做的修改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个别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不同,如《中华文化及技能》这门课程,我校更偏重于文化技能的教学。二是个别课程的类别归属不同,如在《留学生方案》里,《汉语技能教学》属于汉语教学类拓展课程,而我校实质上把这门课程移到训练课程中了。三是增加了一些课程,并细化了个别课程。那么,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些修改是否合理呢?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还有哪些需要完善呢?

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重汉语教学类课程,轻汉语知识类课程

在我校留学生汉硕的26门课程中,纯粹的汉语知识类课程只有3门(占12%),汉语教学类课程却有14门(占54%)。留学生们普遍反映,一个学期的《高级汉语》课根本不够,他们迫切希望有更多的汉语课程,以进一步提高汉语水平。这不难理解:一个母语就是汉语的教师若没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仅仅依赖自身作为母语使用者的语言直觉,尚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何况我们的留学生呢?试想一下,如果他们毕业时连自己的发音、用词造句、书面表达等方面都存在着缺陷,又谈何去教别人汉语?

(二)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课程设置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各门课程之间有机联系,应尽量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交叉重复。从上文提供的数据来看,我校留学生汉硕的汉语教学类课程与汉语知识类课程的比重约为4.7∶1。教学类课程设置过多势必造成某些课程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门核心课程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讲语言要素教学,而拓展课程里又分别开设了《汉语语音教学》、《文字词汇及其教学》、《语法修辞及其教学》,这是比较突出的交叉重复。

(三)部分课程的设置必要性不足

在对我校留学生汉硕与国内汉硕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时我们发现,在留学生汉硕的课程中,约有70%的课程与国内汉硕的课程相同或相近。我们认为,有的课程对于将要去海外执教的中国本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来说是必要的,但是对于留学生汉硕却未必如此。孟瑞森(2011)指出,留学生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中国教师相比,存在着天然的优势:留学生毕业后在其本国从事汉语教学不存在难以适应海外生活环境的问题,不存在因语言、文化、习俗的不通而产生的沟通问题;留学生更了解当地教育的政策、体系、规章制度等,而且他们自身有学习汉语的经历,可以更好地指导当地的学生。因此,像《国别与地域文化》、《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这样的课程似乎更符合中国本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需要,对留学生汉硕来说,开设的必要性不大。此外,《国别汉语教学调查分析》也是如此。

四、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加大汉语知识类课程的比重

语言学知识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基础和依托,是语言要素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前提(田艳,2012)。因此,我们建议根据留学生汉硕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汉语知识类课程。比如把作为学位公共课程的《高级汉语》从目前的一个学期扩展到两个学期甚至三个学期,而且在教材内容及训练重点方面要逐渐向书面正式语体倾斜,要涵盖议论文、杂文、学术论文、散文随笔、文言文和书信尺牍等各种文体,强调学生对现代汉语书面语特征的掌握与运用,同时注重选文所含的丰富的文史底蕴。其次,针对这两年毕业生在撰写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完全不了解汉语学术论文的结构体例、行文方式,措辞口语化严重等,还可以考虑在第一学期增设一门《论文写作》的选修课程,为学生将要进行的学位论文开题和写作打基础。另外,由于我校每年都有部分留学生因为第二学期末的新HSK六级没有通过而拿不到汉办的奖学金,甚至不得不中途退学回国,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在预备课程中开设针对新HSK六级考试的辅导课程,以利于生源的稳定。

(二)调整部分课程的内容

首先,为避免汉语教学类拓展课程《汉语语音及其教学》、《文字词汇及其教学》、《语法修辞及其教学》与学位核心课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交叉重复,同时给学生打下更坚实的汉语基础,这三门拓展课程可以只讲授关于汉语语言要素的系统知识,把“教学”部分留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另外,由于与对外汉语教学有关的“词汇”部分内容较多,而且根据学习的难易程度和留学生们的反馈意见,语音部分的课时可适当压缩,并把“文字”并入“语音”部分,形成《汉语语音及汉字概说》、《汉语词汇概说》、《汉语语法修辞概说》三门课程。

其次,学位核心课里的《中华文化及技能》宜按照《留学生方案》设成《中华文化专题》,本课程的目标是较系统全面地向留学生介绍中华文化,而文化技能的训练则可放到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类拓展课程里,开设诸如《中国武术》、《中国书法》、《中国礼仪》、《中国舞蹈》等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文化技能教学时,我们是让国内汉硕和留学生汉硕合班上课,留学生们非常赞同这种做法,认为这样能增进与中国学生的交流。我们认为,像《跨文化交际》、《中外文化比较》等文化交流类课程也可以尝试这种做法,使教师、留学生、中国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从而让中外学生都能更深刻地理解异国文化及与本国文化的差异。

最后,《汉语语言学》这门课程,根据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课程说明”,会涉及“语用理论与语用分析、结构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具有较强理论性的教学内容,这对于汉语水平都还迫切需要提高的我校大部分留学生汉硕来说,是很有难度的,因此可以考虑放入汉语教学类拓展课程里,供学有余力的留学生选修。

(三)删减部分课程

《国别与地域文化》、《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国别汉语教学调查与分析》这三门课程如前文所述,可以考虑删除。另外,既然要开设以汉语语言各要素为主题的汉语知识类课程,如《汉语语音及汉字概说》等,为避重复,原来的预备课程《现代汉语》可取消。至于《古代汉语》和《中国思想史》,《留学生方案》上并没有做要求,目前来看并无增设的必要,一是因为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对我校留学生汉硕来说,艰深难懂不好理解,二也考虑到留学生汉硕的学习期限只有两年,上课的时间最多一年半,课程安排本来就已经非常紧张。

总之,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研究生知识面的广度、深度和研究能力的高低以及能否顺利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罗尧成,2006)。除此之外,担任留学生汉硕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也应该有全局观念,不仅要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有深刻地理解,也要明确所任教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任务,同时任课教师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和交流,特别是遇到某些内容可能有交叉重复的课程时,更应协商分配好各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 参 考 文 献 ]

[1] 孟瑞森.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外国留学生培养[J].语文学刊,2011(7).

第8篇

一、前言

对外汉语教学由来已久,但真正的兴起是随着近年来中国影响力的显著提升而受到关注。不仅在国外很多的外国人都在聘请汉语教师、汉语家教来学习汉语,也有很多外国留学生选择了中国学校。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力量缺口日益增加,同时,很多非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学人士也加入到汉语国际教育中来,这使得对外汉语教育体系显得有些混乱。因此,如何规范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打造专业的师资力量成为了当前对外汉语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的设立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学位委员会在2007年4月设置的新增学位,意在培养专业化、高水准的应用型对外汉语教学人才。专业学位的授予,很大程度上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水平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同时,也增加了对外教育兴趣者拓宽学习方向的机会,弥补了大学本科对外汉语教育专业教学中的不足,使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更加专业化。

三、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方法

1.建立“汉语语言教育学院”,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提供专业化的从业方向

在华留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是属于“语言类”留学生,然而,由于我国的留学生体制问题,还未能将“语言类”留学生完全剥离出来,单独的予以签证等独立手续,甚至在各大学中也没有专门的设立“汉语语言教育学院”,因此只能将所有的留学生汉语教育整合在一起,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专业化语言教育的开展。“汉语语言教育学院”的成立,可以承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实习与论文调研活动的开展,并可以将汉语国际教育直接与留学生需求相对接,通过双方的教学需求来进一步修正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课程内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从业教师的实践水平,将对外汉语教学体系完善、扩充开来。

2.严格规范对外汉语教学秩序,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与对外汉语教师资格结合起来

目前由于对外汉语教师岗位缺口较大,专职、兼职教师流动性也相对较大。从对外汉语教学整体性发展的角度来看,必须严格规范对外汉语教学秩序,严格从业教师的专业化认可。肃清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队伍,一方面使教师更加专业化,另一方面也有效的保证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是我国面向世界文化交流的窗口,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形象性途径之一。因此,必须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通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认定,来培养一批具备高素质能力的教师,凡是取得该硕士学位的人员视等同于持有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

四、结语

由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力量的扩充与加强,是建立在完善教学体制,补充后备力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正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师后备力量的可靠保证,同时也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从学科设置、学位授予都具有鲜明的指向性,使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更加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第9篇

汉语国际教育系是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下设的三个专业(中国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和戏剧影视文学)之一。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是学校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1955年开始招生,198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七五”期间被评为山东高校重点系;“八五”“九五”期间,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十五”至“十二五”期间,古代文学被评为山东高校强化建设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2003年,古代文学学科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被确定为山东省古代文学专业中唯一设立“泰山学者”岗位的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专业2005年获得国家硕士一级学科授予点,2007年荣列教育部八个国家级首批特色专业之一,2009年成功申报博士后流动站,同年,汉语国际教育学科获得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是山东省唯一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重点学科。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设置,与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的举措相匹配,是中国文化与学术“走出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一个新事物,因而在“教什么”“如何教”和“什么人教”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拥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应该采用划一的统编教材、课程设置和育人模式,还是应该从实际出发,突出地域特色,发挥传统文化优势,走出特色育人之路?

目前,多数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尚未真正探索出人才培养的特色道路。国内各高校以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为代表,形成了南北两派,他们的共同点是:侧重于语言教学和案例分析,这也是他们的教学研究重点。但是,这样的育人模式以“应用语言学”教法为基底,没有形成特色,更没有以“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这一使命自任。因而,现行的汉语国际教育育人目标和教学模式有本末倒置之嫌。

与中国的情况相反,国外的第二语言教育大都突出地域特色,这方面以美国最为著名。其中南伊利诺伊州卡本代尔大学、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纽约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哥伦比亚分校、普林斯顿美国大学等,其研究生第二语言教学TESFL课程设置与教学研究,及其以语言为载体进行文化传播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我们的目的,就是借鉴美国语言/文化传播的经验,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育人方案,力图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

失去传统,何来底气?没有特色,焉能出新!我们进行汉语国际教学,首先,要有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一支,无论是轴心时代、中世纪还是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都具有重要价值。其次,若想把汉语国际教育做好,就必须勇于创新,不能一味因袭传统的做法,更不能简单地将应用语言学的教法复制、移植到汉语国际教育中来。再次,应当侧重于文化教育,以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中国外文局《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显示:多数国际民众认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形象,61%的海外民众乐于了解中国文化,约有三分之一的国际民众表示对学习汉语有兴趣;同时,越来越多的汉语学习者不仅渴望学习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渴望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①但目前的汉语教学普遍存在重语言而轻文化的现象,而且汉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许多语言障碍的形成都与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有关。因此,在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入传统文化成分,是势在必行的教材建设工作。因此,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重点不应放在语言学知识的教育上,因为语言只是载体,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是本专业的重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应当承担起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瑰丽,各地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将具有区位特色与传统优势的文化教育,落实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当中,进而走出各自的特色道路。

曲阜师范大学设学于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家乡;孔子思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其“和为贵”“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和谐观,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对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和深远的人文价值。因而,曲阜师范大学自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以来,坚持“传统性与师范性”的特色,深入挖掘孔子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学生的从师素质养成为抓手,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1年获批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这是该专业在山东省高校中唯一的重点学科;2012年3月初,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举办的“孔子学院杯”国际汉语教学资源编写大赛评选揭晓,曲阜师范大学与北京大学等5所大学荣获“优秀组织奖”,我校李敏红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卞晴晴、于婧超、曹曦三位研究生的四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张喜梅等同学在加拿大、泰国等国家任志愿者期间,将龙文化、春联、书法、剪纸等中国文化符号与中华才艺运用于教学中,深受当地学生的喜爱;在我们近年指导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中,有些同学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选择了《HSK四级教学“孔子故事”特色课程设计》《儿歌教学法在初级汉语国际教学中的运用》等,都将语言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运用于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成绩说明我们的特色育人之路是正确而有效的。

于是,我们将本专业完成的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汉语国际教育:发挥传统文化优势,走出特色育人之路”的结题成果整理出版,一方面是总结和完善育人经验,努力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育人模型;另一方面也旨在为国内同行提供借鉴,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从而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做出更大贡献。

《汉语国际教育:中华文化精神的源流、继承与传播》②一书由我和同事共同完成,它包括四编。这四部分实际上也是本专业为学生设立的四门专业特色课程,旨在为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教什么”和“如何教”等问题提供个案参考。

第一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传统文化素质摭论》包括以下四个专题:

王国彪副教授的《“孔子文章四海宗”――朝鲜半岛古代汉诗中的〈论语〉元素》认为:朝鲜半岛古代汉诗蕴藏着诸多《论语》元素,主要包括对《论语》的不同称谓、引用和评述。朝鲜诗人将《论语》中的名言警句、经典情境视为典故来引用,提升了诗歌的表达效果,也充分见证了《论语》的魅力。古代汉诗对《论语》的大量援引,既是《论语》在古代朝鲜半岛广泛传播的重要证据和丰硕成果,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和诗歌生产方式。对这种文化现象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曹春茹副教授的《“一山一水一圣人”,国际交流大文章――以韩国古代汉诗中的泰山文化研究与利用为例》认为:泰山风光雄奇壮美,泰山文化悠久灿烂,又与儒家文化联系密切,因此,受到韩国古代诗人的青睐。在现存韩国古代汉语诗歌中,保存着大量有关泰山的文化资源,其中既有“泰山岩岩”“泰山云雨”“秦松汉柏”等关于泰山自然景观的文化典故,也有孔子等文化名人与泰山、泰山封禅与刻石、泰山神灵与东岳庙等关于泰山人文景观的记载和传说。对韩国、朝鲜以及汉字文化圈中其他国家的游客和中华文化的爱好者来说,这些诗歌是泰山的最好代言,有利于拉近他们与泰山及泰山文化的距离。通过汉语国际教育、学术交流、与韩国合作开发旅游项目等途径,有效利用韩国汉诗中的泰山文化资源,将对泰山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拓展发挥重要作用,还能为研究、开发和利用日本、东南亚国家汉诗中的泰山文化资源提供借鉴。此项研究也正是“一山一水一圣人”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之一。

刘富伟副教授的《“我的最大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论林语堂重编〈中国传奇〉的策略》认为:《中国传奇》是面向西方读者的精神消费品,当林语堂进行选编和改写时,慎重考虑到西方文化语境的接受问题,他与陈季同一样在编选过程中“删节那些无用的详述部分和多余的次要部分,去掉那些本该存留的地方。因此,人们将要读到的与其说是一个地道的译本,还不如说是一个改编本”。林语堂更是把《中国传奇》放在西方文化的平台上进行观照,这就决定了他必然会采取顺应西方语境想像的运作策略,选编并重写《中国传奇》。林语堂的策略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材编写和教案设计具有较大的启示价值。

王恩旭博士曾到俄罗斯任教一年,对汉语国际教师的跨文化沟通素质有自己的体认与看法,他的《做一个推动世界和谐发展的文化使者――论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沟通素质》认为:沟通不畅是造成汉语教师难以适应海外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增强沟通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沟通问题,是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在培养、培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沟通问题的关键,在于帮助汉语教师端正沟通态度、增强异域文化修养和进行实践历练,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对这三个方面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

第二编《孔子・〈论语〉・儒墨哲学比较》共四讲,前三讲由王曰美教授承担,第四讲由王恩旭博士承担。王曰美教授长期担任校本课程《孔子与〈论语〉》的教学工作,曾于2012~2013年在韩国平泽大学担任汉语教师一年。《孔子与〈论语〉》也是她在韩国讲学时的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孔子生平、《论语》及其核心思想、孔子的主要弟子及成就等。关于孔子的研究成果已是汗牛充栋,如何化繁为简,既给人一个清晰的线索,又能深入浅出地介绍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这需要有大思维、大手笔。王曰美教授驾轻就熟,做起来得心应手,让人受益匪浅。而王恩旭博士的《儒墨哲学比较》则将儒学与轴心期平民哲学家墨子的思想进行了比较,有利于人们了解儒墨的异同共殊。

第三编《齐鲁文化与山东当代乡土文学》四讲由李钧教授完成。李钧教授是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兼任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是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带头人。本书也是李钧主持的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汉语国际教育:发挥传统文化优势,走出特色育人之路”的结题成果。第三编四讲旨在使研究生从地域文化与中国文学的角度理解齐鲁文化与山东精神,掌握山东“乡土文学”传统的流变线索;并通过对臧克家、郭澄清、莫言、闵凡利等几位山东籍作家的解读,使研究生了解当代山东作家群的创作状况。此外,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山东文学最重要的代表,因而这个专题值得好好讲。

第四编《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法举例》四讲,由秦海燕副教授主讲。秦海燕老师是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研室主任,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普通话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她曾于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赴韩国平泽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并分别于2009、2010、2013参加汉办举行的教学法、跨文化交际课程培训。秦老师先后主持省部级项目4项,公开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发表核心论文若干。她对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法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践经验,所以她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法举例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第四编第一讲《功能教学法》,第二讲《任务型教学法》,第三讲《控制式语言教学法》,第四讲《体演文化教学法》。之所以选择这四种教学法,主要是因为“功能教学法”目前影响最大,“任务型教学法”争议最大,“控制式语言教学法”最具操作性,而“体演文化教学法”对语言与文化关系处理最有创造性。而且到目前为止,《控制式语言教学法》和《体演文化教学法》都是汉办培训班介绍来的新型教学法,国内公开介绍和研究的很少,所以,第三四讲更多一些原则性和纲领性的东西。

当然,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如果想构建一个较为系统且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还需要国内同仁的共同努力和逐步完善。希望我们这本小书能引起大家的思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们要特别感谢北京语言大学原副校长崔永华教授,他长期担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现担任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汉语教材总编审,是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与研究的奠基人和推动者。他不嫌本书简陋,拨冗赐序,鼓励我们在“汉语国际教育特色育人道路”上走下去,给了我们继续前行的莫大动力!

感谢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张健总编辑,他接纳了这本书并将其纳入出版计划。感谢责任编辑王宇明,是他的认真负责与真诚沟通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注释:

①《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京华时报》,2014年2

月23日。

②李钧、王曰美主编:《汉语国际教育:中华文化精神的源流、继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