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4: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健全机制保障体系:优化教育科研管理
教育科研既有常规性的工作落实,也有对教育问题的思考、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究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需要有良好的运行机制。
1.健全教育科研网络
为推动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县教体局对各学校的教科室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单独设立教科室,设立专职教科室主任,或至少应由学校中层领导兼任,要明确待遇。县教科室在年终教育科研专项督导中对学校教科室建设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量化、赋分、排序。“县教科室———学校(镇街)教科室———课题组”三级教育科研管理网络已建设完成,教育科研工作形成了“事事有人做、人人能做事”的良好氛围。
2.做好教育科研规划
理清教育科研思路是保证教育科研科学性规范性的前提。为让一半以上的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分阶段启动并落实了三小活动(小课题、小案例、小随笔);先后提出“规划、服务、提升”和“以目标引领调动教师发展的积极性,以项目推进强化过程管理,以打造品牌,提升科研成果档次”的总体格调;与时俱进地制定教育科研规划,对于科学地落实教育科研工作,更好地打造教育科研品牌创造了条件。
3.完善教育科研制度
教育科研本身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得各项管理必须靠严格的制度。《教科室工作制度》《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评选条例》《教育科研评估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先后出台,县教体局要求各单位依据教科室的科研管理制度出台单位制度并上墙,把教师的研究成果与职称评聘、评先树优、量化评估等直接挂钩,完善的制度使学校的教育科研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4.重视教育科研档案
教育科研档案是教育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的重要记录形式,重视教育科研档案建设既是规范科研管理的需要,也是提升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县教科室适时研制了档案标签模板,规定了档案内容装订,讲明了分类操作要领,确保了档案的完整性、规范性和有序性。随着网络的普及,档案内容逐步电子化,目前,县局正探索完善教育科研电子档案的建设,进一步彰显档案在教育科研中的重要价值。
二、构建课题管理体系: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在引导教师开展日常性反思的基础上,指导教师做好课题研究,探索有效的操作流程,逐步构筑起科学的课题管理体系。
1.组织开题论证
有效的开题是启动课题研究、确保课题研究到位的前提。结合学校的主导课题和重点课题,与学校领导、课题组成员对课题进行论证、设计,撰写出高质量的开题报告并予以印发;组织课题开题观摩,所有新立项的课题负责人参加,主要观摩开题的流程,开题报告与实施方案的不同。就《开题应该注意的事项》组织专题培训,确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2.加强过程跟踪
课题研究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过程的落实,通过分层管理、专题报告、面对面指导等形式,为教师提供有效的研究资料,协助教师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实行课题月报制度,由课题负责人每月上报一次研究总结和下个月的研究计划。出台《课题分级管理实施细则》,详细规定管理的权限、职责和工作目标。加强对教科室主任的指导、培训与责任教育。一系列举措强化了课题的管理力度,有效提升了学校教科室主任的能力。
3.指导撰写报告
结题报告是系统总结研究成果,进行课题鉴定、成果转化和推广的重要抓手。按照课题类型分类选取了规范的研究报告格式,编印成册,供教师学习借鉴;针对逻辑混乱的问题,从如何确立并列的逻辑关系,如何提炼相关内容入手加以指导;针对内容缺乏的问题,从如何展开、系统的表述等方面进行指导。为提高研究质量,在课题立项和开题阶段就要求教师思考结题报告的提纲,这种前置性的要求有利于把握研究重点,进而达成高水准的研究成果。
4.优化鉴定方式
课题鉴定是对研究成果是否到位的一种评价,也是对教师有效研究成果的一种认可,做好结题鉴定是激发教师研究热情,进行成果转化推广的重要一环。在课题鉴定中,主要采取通讯鉴定、现场鉴定和课题免鉴定等形式。严格成果抄袭检测责任制,启用两个在线抄袭检测程序,一个检测抄袭网页,一个检测抄袭论文,对所有研究报告进行在线检测,确保教师真实研究,独立思考。
三、完善团队建设体系:提升教师研究水平
教育科研的重要作用在于引领教师快速成长,针对教师成长规律,逐步构建起多层面、多梯队的教育科研团队体系。
1.着力提高教干的科研能力
学校领导对教育科研的认识是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的前提。局里明确提出,“不抓教育科研的领导不是合格的领导,不搞立项实验的学校不是一所好学校”,要求教干要把教育科研放到教师的未来成长和学校的快速发展能否实现的高度来认识,明确规定校长必须把教育科研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来抓;依据齐鲁名校长的评选条件、科研型校长标准和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对校长提出的要求,采取专题培训、问题研究、蹲点学习、典型推介和平台搭建等方式重点加强对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营造浓厚的关注科研和参与科研的工作氛围。
2.打造优秀的科研管理团队
教科室主任作为承担科研管理任务的重要人员,其素质如何不仅影响到本单位的管理效果,也影响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研究质量。要求教科室主任敢于在学校中承诺“教师向我看齐”,强化教科室主任自我学习的动力;规定教育科研人员每年阅读的理论书籍不少于30本,阅读杂志不少于1000册,并要求做好笔记和卡片摘录积极撰写反思文章;以外出学习、分片研讨、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专家指导、专题培训和专题研究等作为平台,重点对教科室主任的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进行砺练。
3.培养骨干专家型团队
重视骨干教师的引领,是提升科研档次,更好地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效果的保证。指导和协助各单位从各级优秀教师、能手和新秀中选拔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对教育科研骨干进行登记造册,坚持跟踪指导,在课题研究、方法指导、经验提升等方面予以倾斜;组织兼职研究员的聘任工作;开展面对面交流和集中研讨等活动。在良好科研氛围的带动下,一大批专家型科研型教师正在茁壮成长。
4.注重科研新生力量的培养
青年教师科研热情高,受传统理念约束少,敢于创新和思考,同时工作潜力大,能更好地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学校推荐、座谈了解对那些热衷于教育科研的年轻教师作为教育科研的新生力量给予特别的关注;实行面对面跟进式指导,通过读书交流、方法指导、观摩研究和实际参与等方式,加强研究方法的指导,强化这部分教师的成功体验,使之对教育科研有正确的认识和清晰的定位。一大批有热情、有能力的年轻教师正在成长为教育科研的中坚力量。
四、构建研究协作体系:提高资源共享效果
随着教育科研的不断升级,教育科研逐步从最初的单兵作战转向以县域和学校为整体的全面推进,围绕共同体组建、重大课题、主题研究和主导课题等开展区域协作,较好地构建起县域研究协作体系。
1.科研共同体强化区域协作
共性的、深层次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些问题单靠某一所学校某几位教师是无法实现的,为了整合教育研究力量,加强联系与协作,着手组建科研共同体;按照区域接近、优势共享和能力互补的原则,分学段组建科研共同体,实行区域资源和利益共享;对共同体的组建形成、活动方式、评估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科研共同体的启动不但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重大问题,而且也实现了学校之间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2.围绕重点课题开展深化研究
抓好重点课题的研究不仅能够引领教育科研方向,而且能够引领学校的特色创建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教研室牵头申报的教育学会课题《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教育局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班子,落实了过程管理和研究责任,县域所有学校承担了不同类型的子课题,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构建,该研究成果被评为省十大新课程改革经验。目前,正围绕十大重点课题开展区域协作研究,着力探索区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规律。
3.加强学校主导课题研究
主导课题是学校依据发展需要确立的带有引导性和指导性的课题,是整合学校研究力量,以学校更好发展、教师更好成长、学生更好成才为主导内容的课题。结合教育形势和学校提出的发展思路帮助每一所学校确立主导课题;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详细的规划,突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主导课题的确立使学校教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思考,有共同思考的视角和交流的话题,便于交流和整合。
4.依托主题研究开展协作交流
很多学校围绕一定的主题会选择不同的研究视角,这种在一定主题下研究视角的不同使得围绕主题开展研究协作成为可能。结合学校确立的主导课题,划分不同的研究主题和承担单位,如,教师专业发展、自主课堂、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文化建设等一系列的研究主题。围绕这些主题,由学校牵头组建虚拟研究所,通过有效的协作与交流,能够拓展研究的视角,探索多角度、多层面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利于提高研究成果的档次和价值。
五、建立成果推介体系:增强成果应用价值
推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教育经验不仅是教育科研管理的需要,更是教育科研应该承担的一项职责。教育科研人员积极深入学校调研,并依托项目推进、教育媒体等做好成果的推广与应用,逐步构建起教育科研成果推介体系。
1.指导学校和教师做好经验总结
引导教师进行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手段,也是教育科研的价值所在。理念跟踪不仅促进了优秀教师的成长,也进一步提高了普通教师撰写教育反思的质量,在强化教师个人成就感的同时,有效发挥了依托反思形成教师经验和教育主张的作用,实现了教师更高层面上的成长;在学校经验的总结过程中,通过调研、与学校领导交流及各级经验的介绍,确立需要提升的办学经验,经过不断的提炼与修改,完成成型经验的推介。
2.利用媒体搭建成果推介平台
推介教师的经验和学校的办学特色途径很多,最为便捷高效的首推媒体推介,除各单位的新闻报道外,重点对教师的经验和学校的特色进行整合提升。针对教师难以有效区分非法刊物和正刊及投稿地址不准的情况,我局对100余种杂志的详细地址、投稿要求汇编成册,印发给教师,方便教师及时投稿;重视学校经验的发现、规划与培植,推介发表了诸如教师创新评价、七彩学校文化、教育故事进课堂等多项经验。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学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的力度,而且为提升教育科研的质量开辟了新的蹊径。
3.依托项目推进实现成果推广
及时总结和推介优秀的科研成果,学习借鉴有效的科研管理方式,是提高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整体推进教育科研上水平的重要举措。项目推进会,重点以项目形式推介各单位的典型做法。围绕“科研管理、课题管理、学校特色和教师成长”等方面先后召开多次现场会,有效深化了项目特色;围绕教育科研的需要开展主导课题研究、教科研档案管理和主题研究拓展等多项推进。此项活动的开展,较好地提供了可借鉴的科研操作模式,加强了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4.协同其他科室做好成果转化
成果的转化离不开一定的平台和制度,教科室在做好本科室成果推介的同时,结合局机关不同科室的管理权限,协同相关科室从行政的角度做好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加速了成果的转化进程和转化力度。如,县实验小学的双主双序研究成果之一的红蓝评价卡不仅成为全县德育现场会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县内外诸多单位学习的重要成果。协同其他科室开展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提高了课题研究的价值,有效解决了教师和学校领导一直关注的课题研究价值究竟在何处的疑惑。
六、优化技术支撑体系: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随着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积极性的提高和各级立项课题的增多,教科室在课题管理方面逐步优化了技术支撑体系,为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1.加大专题培训的力度
转变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是引导教师参与研究、实现自我成长的前提。教科室利用自身理论优势开展专题培训,在常规专题讲座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现场点题、咨询等方式尝试点菜式培训。针对教师片面的所谓研究无用论,重点从降低研究起点入手,围绕参与研究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拓展成功途径和提升教师的幸福感等加以阐述。通过画流程图科学分解研究内容。开展感悟一句话反思。启动教师个人课题立项等,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自主研究创造了条件。县域普适性的研究氛围已经形成。
2.做好课题的选题论证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教育科研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和有效的管理模式,然而课题研究中依然不乏流于形式的现象,为此,我局重点抓好课题研究的前期规划工作。在具体工作中,根据各级立项课题的时间提前三个月进行安排,抽出时间指导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进行选题,提供制订研究方案所需的专题资料。教师提交方案后,局教科室对每一个课题方案都签发审查意见书,个别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集中问题进行专题培训,而后教师再次修改研究方案,这种指导,较好地解决了教师选题过大过空以及过程设计不清晰的问题。
3.加强科研资料的服务力度
网络的普及尽管为教师的资料查询提供了方便,但由于网络资料不规范和收费等问题,增加了教师筛选资料的难度。为此,教育科研资料库着手筹建,近两年,加大了资料库的充实更新和使用力度,目前已经充实到160多G,囊括460多种正式期刊(26000余册,70万篇正式论文)、50000多册专业书籍和近千个音像资料,这些资料采取专题和系统拷贝的方式无偿提供给学校和教师使用;根据教师的教学和研究需要,着手进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建成了容量为46G的WORD版试题库,囊括各科单元训练、期中期末考试、中考模拟、中考试题、分类汇编等所有的试题约15万套。资料库的建设保证了教师教学、研究所需要的规范全面科学的资料。
4.搭建教育科研信息交流平台
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需要有良好的运行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够有效地解决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科室实行工作月汇报制度,各单位每月初总结上月工作、制定下月工作计划,教科室针对各单位上报的月工作计划,梳理、汇编,通过各种会议、活动及时反馈给学校,实现信息的共享。教育科研专用信箱的开通、教育科研群和骨干教师群的组建,加快了教育科研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各种管理要求的贯彻落实。
今年以来,教研室紧紧围绕教育局20项重点工作和《教育局再次创业行动方案》,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第一要务,加强了中考、高考备考指导工作。
高中组教研员深入市直各高中学校,听课、评课,具体指导高考备考工作,先后召开了三次高考备考研讨会,帮助各校制定科学合理的备考复习方案,并组织了三轮模拟考试。初中教研员深入市直和各乡镇初中学校,听课、评课,帮助制定备考方案,并组织了四次中考研讨会,组织了四次中考模拟考试。3月5日组织学科教研员参加Xx省中考备考研讨会。回来后各学科教研员抓紧整理了会议内容,编辑印发材料60余份,刻制光盘60余张,全部发放给全市各初中学校,对2012年的中考备考起到了积极地指导作用。
2、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初中组先后在Xx中学召开了全市初中有效教学现场会;在进修学校围绕实施有效教学创建高效课堂召开初中第四届校长论坛主题;在二中召开了全市加强初中薄弱学科教学研讨会;小学在Xx小学完成了大成全语文实验阶段汇报,会上邀请了中央教科所戴汝潜教授,对大成全语文实验如何转段,做了专题辅导;在Xx一中召开全市“外请专家组特级教师郑希冰、李一特老师做了观摩课”,与会人员达500多人,听课教师通过听特级教师讲课,收益非浅;在Xx小学召开了Xx市盟校办学,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观摩会;在富强小学召开小学语文“学全国名师,创Xx优课”教学展示会;在Xx乡Xx小学召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联盟校教学研讨;理论组在第二幼儿园召开了盟园教研现场会,加强盟园教研工作建设。
3、坚持推进校本革命,深化教学综合改革。
4月13日,Xx省县域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综合实验项目Xx市实验区工作会在第三中学召开,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我市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战略转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月21日,Xx市在Xx小学召开了全市“课业革命现场交流会”。Xx小学和Xx小学两位数学教师当场作课,获得与会人员好评。教研室准备充分,计划周密,获得成功。
4、举办了首届“三名”评选工作
受教育局委托,教研室承担了我市首届“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等“三名”评选工作,通过资格审查、课堂观摩、个案演讲、工作陈述、理论答辩等过程,公开,公正进行了评选活动,现已报局务会。
5、加强了教育科研课题研究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1、加强综合改革项目研究
我市承担了省县域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综合实验项目,对于整体推进我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县域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把此项工作当作大事来抓,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建立健全项目研究组织、制度、实施和评价管理制度,强化督查。不定期地开展项目研究的调度和督查,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对实验工作扎实有效的学校进行表彰,对先进做法及时推广。
2、教科研工作重心进一步下移
进一步实现教科研工作重心向基层、向农村倾斜。认真调查研究我市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初中、小学教学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大力推广大面积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经验,制定促进均衡发展的得力措施;学科教研要优先考虑农村学校和薄弱县区;举办教科研评比活动,要在名额分配、评比条件上兼顾农村学校、教师,并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加强盟校教研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促进盟校教研生动、活泼开展,切实解决校际均衡发展难题。
3、 加强课程管理和指导,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要加大国家课程管理力度,保证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要着力提高农村学校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校实事求是地分析存在的困难,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推广成功经验。通过采用网络教学、师资培养、教师支教、中小学教师统筹、紧缺师资走教等多种方式,弥补农村师资尤其是音体美等学科师资不足的缺陷。
要加大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力度,将地方课程和学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纳入教学评估范畴。进一步组织地方课程教学研讨会、学校课程建设研讨会,推动我市地方课程教学和学校课程建设。指导学校积极开发利用社会、家庭、环境教育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
4.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力求在构建高效课堂上有新的突破
继续研究“学案导学”和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借鉴省内外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我市比较成型的教学改革经验和教学模式进行总结、提炼、推广,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普遍提高。
5.大力实施“三名”带动工程
对首届“三名”人员进行表彰,并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认真总结、交流学习体会与成果,举办首届名教师公开课、示范课,开设专题讲座,传授教育教学经验,培养指导青年教师。
关键词:党校 特色
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419-01
作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县级党校,应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特色路子。
一、县级党校特色分析
县级党校下联乡村,上接省市,是党校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1.基层特色 县级党校位于基层,直接服务于基层党员干部,对基层有着浓厚的情结和熟悉的了解,对基层党员干部成长规律和基层党校教育规律有着准确的把握。
2.县域特色 县级党校必然要立足于县域县情,每个县域有着自己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有着独特的民俗民风,有着独特的县域经济社会面貌和人文地理景观,这些都给县级党校融入了发展特色。
3.自身特色 每一所县级党校都会有自身的特色,有着自身的教风学风校风,有着自身的校园文化,有着特色课程和培训模式。
二、建设特色县级党校面临的问题
1.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党校系统纵向的管理没有建设好。二是党委对本县党校的工作机制建立还不够健全。党委办好党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2.培训资源与办学渠道存在的问题 培训资源本来就非常有限,办学渠道又过于狭窄,基层党校发展即步入困境。一是普遍存在培训资源"瓶颈"制约,县级不仅培训资源非常有限,而且培训对象层次较低,办学规模太小。二是函授学历教育资源枯竭。
3.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基层党校教师及干部队伍流动难,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等年轻人很难安排到党校去工作,即使有培养前途的去了也很难流下来;另一方面,现有的教职工因为编制等多方面原因又很难交流出去,时间一长便滋生惰性而不思进取。
4.现有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和经费保障存在的问题 党校不象国民教育,没有上级财政、计划部门和党校系统的专项资金,只有地方财政拨款这一条路,却又没有硬性规定,除人员工资外,财政几乎没有其他拨款,许多县级党校的办班经费无法保障,一些必要的教学设备不能够及时添置,难以保证教学的适应程度和吸引力,硬件设施建设十分落后。
三、建设特色县级党校的对策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县级党校应该立足校情实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按需培训的办学理念,紧抓中心,突出特色,努力走党校特色发展之路,实现新提升,展现新风貌,迈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轨道。
1.抓体制机制, 突出党校教育的主导性特色
党校特别是县级党校目前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体制问题。解决党校问题、发展党校,必须创新党校管理体制。一是中央党校要成为管理全国党校的"龙头"和"主管部门"。中央、省、市、县级党校应该是上下级关系,而不仅是"兄弟"关系、业务指导关系。提升和扩大中央党校和省市党校地方办的职能,对县级党校的领导指导协调管理和督办职能。上级党校应有计划地对下级党校教师、行政人员进行必要的免费业务培训。做到统一工作计划、招生计划、教学计划。上下级党校之间,应拧成一股力量,凝成一种合力。二是党委要强化党校"重要部门"作用,党委要定期召开党校工作会议,分析形势,研究问题,部署工作。明确授权党校对参训学员的培训考察考核职能。严格规定干部参加培训任务和学习制度。由组织部门负责,采取一定的强制性措施,进行点名调训,整顿教学秩序,真正体现干训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党校培训的权威性。
2.抓教学布局,突出干部培训的主渠道特色
要不断强化开放意识,创新教学布局,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实效,凸显干部培训的主渠道特色。一是探索开放式教学布局。要立县级党校发展新起点,围绕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按照"强化中心、扩展知识、研究问题、提高能力、增强党性"的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布局,塑造教学品牌,逐步形成具有县级特色的培训体系,帮助学员根据自身特点和工作需要,在党校获得最紧缺的知识、最需要的信息,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二是探索开放式教学方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探索适合不同培训对象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大力推进研究式教学、"两段式"培训、菜单式选学等教学方法。加强现场教学基地建设,办好"流动党校",把党校办到农村去、办到工厂去、办到学校去。三是探索开放式信息化平台。建立干部网络学习培训机制,进一步发挥远程教学系统和 "网络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积极作用。
3.抓教学内容,突出教育培训的县域特色
为了增强教育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县级党校更要注重特色课程安排。一是要把县域经济文化纳入县级党校课程内容;二是要把县情作为学习培训的内容;三是要注重加强基层干部的培养。
4.抓队伍建设,突出人才循环的精干特色
一是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培养和引进教学科研骨干,切实加强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增强队伍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选聘县级领导、专家教授、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党校兼职教师,形成理论型、实践型、管理型和专家型的兼职教师队伍,充实队伍建设。二是切实提高队伍能力。大力实施师资培训工程,将党校教师进修学习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规划,保证教师每年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个月。积极开展内部练兵,扩大校内学术交流,每年选择重大主题,召开理论研讨会、举行评课赛课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按照"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的要求,认真落实"党校教师享受国家规定的有关教师的各种待遇"的规定,努力改善教职工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支持他们潜心搞好教学科研工作。
5.以科研为中心,突出良性互动的服务型特色
县级党校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克服无职无权无为的思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扣学员所思、所想、所惑、所需,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进入课堂的相关制度。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促进科研,努力做到党的事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成长缺少什么就培训什么,探索建立一套适合本地实际,适应干部教育改革要求的教育培训体系。
合阳县文化底蕴深厚,教育基础良好。经过三年多的“创强”,合阳县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类教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具体来讲,合阳县“创强”工作呈现出以下六大亮点:
(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政府行为落实到位。合阳县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精心组织实施“品牌教育兴县”战略,县上建立了党政领导包抓教育、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和政府督导检查教育等制度,把教育列为各级主要领导目标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切实强化政府统筹,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推动了“创强”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县政府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创强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学校建设资金达3.65亿元,这对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县上几乎把可支配财力的四分之一以上用于教育,非常令人感动。此外,县人大、县政协把教育“创强”列入议题,定期视察,监督指导工作;县级有关部门对“创强”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采取特事特办,急事快办,全力支持:各乡镇很好地履行了基层政府的教育职责;全县广大人民群众支持教育的热情十分高涨。上述各个方面的努力在社会上形成了浓厚的重教氛围,给合阳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校布局调整成效显著,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合阳县把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加强校舍基本建设和提升教育装备档次作为打造教育强县的三大重点工程,三年多来,有计划地开展了撤校并点工作,大面积改造了中小学危漏房舍,新建扩建了一批寄宿制学校,并通过学校骨干体系建设工程和社会捐资助教项目工程的实施,使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截至目前,合阳县全部拆除了学校D级危房;先后撤并校点88个,完成校舍建设项目98个,为18所学校新建了公寓楼、餐饮楼和宿办楼;三年来使所有学校部室建设基本达到了教育强县标准。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合阳县完成了330所学校远程教育项目建设任务,建成了覆盖全县的教育专网,基本普及了现代远程教育,被省上评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优良工程”,列入了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县”。
(三)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快速,基本达到普及程度。合阳县投资1.2亿元建成了占地300多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合阳中学新校,可容纳7000名学生就读,学校的规模之大、校园之美、装备之优在我省确属一流,堪称“大手笔”。“创强”以来,合阳的职业教育也有了长足发展,县政府三年累计对职业教育投入2800万元,其中与陕西风动公司实行校企合作联建的机械加工实训基地就投资1000万元。在政府统筹下,全县职教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相关部门、行业举办的职业教育全部统入县职教中心,实现了资源共享,提升7综合实力,合阳县职教中心已被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近年来,职教中心坚持面向中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服务产业,培养紧缺人才,不断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和“订单培训”模式,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在校学生逐年增加。今年全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7000多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生比例接近6:4。合阳县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习的比率达到85%,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已成为现实。
(四)教育科研工作扎实,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合阳县一贯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三级教研网络健全,教研活动开展得活跃有序,教研成果突出,近年来承担了十多个国家级和省级教育科研课题,是省上确定的“教育科研基地”和“校本教研实验县”。“创强”过程中,合阳县牢牢抓住素质教育这个主题,以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强化青少年德育工作,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规范教学常规管理,积极探索和实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我们欣喜地看到,合阳县对基础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中与素质教育要求不适应的部分进行大胆改革,制定了《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规定》,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积极兴建青少年课外活动场所,有效治理学校周边环境,初步形成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合阳县新建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采取轮训办法,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能力强化培训,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近5年来,合阳先后有500余名学生在国家、省、市举办的多种竞赛中获奖。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合阳县素质教育成效显著,近年来合阳县的教育质量一直位居渭南市各县区前列。
(五)教师教育管理制度健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县政府出台了《合阳县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合阳县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实施意见》等文件,严格实行校长、教师由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制度、教师全员聘任制度、教师资格证制度、教师轮岗交流服务制度,形成了“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合理流动、优化组合”的用人机制。合阳县每年都要派出一批中小学校长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在职进修和学历教育,坚持在教师中开展大练基本功活动和城乡教师交流服务活动,提高了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了薄弱学校师资力量。通过实施“623”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即5年内,培养60名学科带头人,200名教学骨干和300名教学新秀)活动,大大提升了教师队伍水平。全县现有特级教师5人,省级教学能手11人,市级教学能手87人。合阳县每年都要表彰一批先进教师,慰问贫困教师,坚持在县电视台举办“园丁风采”专栏,宣传先进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尊师重教已形成浓重的社会氛围。
二、全省“创强”工作的主要成效
合阳县即将成为我省第10个教育强县,回顾我省开展“创强”活动6年来的历程,应该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教育战线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创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和肯定。具体表现在:
(一)“创强”强化了教育的政府行为。“创强”激发了各级党委、政府关注和重视教育的热情,增强了主要领导主抓教育的责任感。据调查,各市(区)政府都专题研究过“创强”工作,并以市(区)政府名义下发了“创强”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西安、咸阳和宝鸡市还设立了“创强”专款。凡是“创强”区县,皆由政府直接组织实施,把“创强”列入县乡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考核目标,对教育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教育投入明显加大,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据统计,10个教育强县在“创强”过程中用于学校建设的总投入达到25.65亿元,除去9.17亿元是国家和省上硬性规定的教育经费投入之外,县本级财政和多渠道筹资给教育增加了大量的投入。目前正在实施“创强”的县区,都在千方百计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创强”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最
大的受益者是适龄学生和群众,这集中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的要求,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赞同和拥护。
(二)“创强”促进了县域内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教育强县评估指标体系对各类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全面要求,规定“两基”不但要达标,而且要达到省上规定的“双高普九”标准: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必须完备,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渗透、彼此衔接、协调发展的格局要基本形成,为“三农”服务的成效要突出。“创强”的县区,针对职业教育薄弱的状况,都将职教发展作为重点和难点去攻克,实现了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10个县区“创强”以来对职业教育的总投入达1.87亿元,职教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从2002年的1万人左右,增加到现在的近4万人。以实训基地为重点的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全部建成了国家级或省级重点职业高中,教育的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一网两工程”成绩斐然。实践证明,“创强”对调整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是最为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