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5: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结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与常识教育的全员必修的基础性课程。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门智育与德育相统一的显性德育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首先,在教材内容上,存在着“三多三少”的情况,即抽象的多,具体的少;遥远的多,现实的少;观念性的多,实用性的少: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往往不能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进行一种注重成效的教育。教师离不开“灌输—考试”的基本模式。学生是离不开“识记—应试”的基本方法。而在教学评价上,往往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的评价,因而出现片面以学生的书面试卷的分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则是缺乏实践活动状况的评价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受到影响。实施素质教育。显然需要我们政治教师对既定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导为主线,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的模式。
二、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从教育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它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认知和智力开发来说,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因此。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从心理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政治视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乐于开动脑筋对它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辨。课堂气氛会由此变得十分活跃,从而打破“满堂灌”的沉闷的教学格局。
(三)从实践角度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在知情行几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导学式教学会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在自学、讨论、启发程序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表见解。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其实施过程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对讲授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造,是一种既不重教也不重学的“夹心族”。其教学流程图式是: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结。
第一阶段,自学教材。它是这一模式的最核心部分,其目的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教材,完成作业的进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自学的意义和要求。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要安排好课堂自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进度,通常自学教材安排在课前或课外。但这既占用了学生作息时间,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可安排在课内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后。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效果是较好的,在学生自学教材时,教师应巡回指导,了解学生中的情况,存在的难点、疑点,有利于讲课中有针对性,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第二阶段,讨论交流。这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正式启动阶段。旨在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通过讨论可以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通过讨论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培养能学习、会学习、有创见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课堂讨论题目来源有二:其一,在学生自学教材过程中,学生间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发生分歧,或者学生对课本结论提出怀疑时,教师不作正面回答,将分歧点或疑点交给学生讨论。如在高一哲学常识中讲到人生价值时,学生对“张华救老人有无价值(意义)”存在不同看法,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认识到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不仅要看物质贡献,也要看精神贡献。不能只看物质贡献的大小,忽视精神贡献是人生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教师在备课中,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如在高二经济常识中,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提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是否还要坚持艰苦奋斗?”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消费情况,谈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讨论可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以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征,形成学生之间互相争论,取长补短的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为讨论寻找论据,必然会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从而使所获得的知识得到提高和巩固。
第三阶段,启发指导。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要有的放矢,重点启发,相机点拨,指点迷津,引导学生自求有得。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应根据学生自学能力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做好对学生讨论的启发指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尊重学生。我们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有自我意识和尊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的个体。他们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渴望别人耐心地倾听和肯定,不愿接受一般化的说教,要求自我表现的欲望十分强烈,同时理解力、概括力、辩证思维也有初步发展。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个性、知识等现状,把师生关系确定为平等的地位。共同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耐心地说服教育,使课堂讨论达到和谐而有成效的境界。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学习和发展智力的动力,对讨论的开展和深入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进程加以调控,并不时地运用幽默的语言、机智的思辨力,风趣的体态把讨论气氛引向和谐、激烈。避免讨论走入死胡同。或因缺乏气氛而停止。
再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一些讨论的问题,为了寻找充分的论据,离不开事先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更有说服力的,还是从实践中找真理。如在讲《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时,在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讨论题:“究竟是价格围绕价值。还是价值围绕价格转?”然后带领学生到农贸市场或超市对商品价格及其变动情况作调查,再到课堂进行汇报,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依据自己在农贸市场的观察心得,很快能得出正确的观点,从而使学生信服。
最后,重视归纳、整理,总结评价。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归纳小结,对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加以综合。得出正确的观点、结论,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乃至完全接受,并对讨论作一个评价,肯定每次讨论中成功的地方,鼓励表扬在讨论中有上佳表现的学生,为下次的讨论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练结,通过练习、复习、小结、行为训练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体系中去。并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行动。
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在每节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书面作业,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达不到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政治作业必须注意多样化,既有口头、书面,也要注重实践活动,在平时的作业中,我尝试:
1、加强阅读指导,开拓学生视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刊杂志。把上面刊登的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通过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论一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的目的。
视导期间我们认真听课,详细记录,认真分析,并与被听课教师进行了座谈,交换了意见,提出了建议。并向学校的领导做了汇报。
听课情况表
时间学校授课教师课题
9月26日附属中学胡桂银认识论知识的复习
王立新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谭蕾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
李玉环实践知识的复习
9月27日北师大实验中学刘凤云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王琪联系
范海红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阎红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9月28日二中石晓军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主要优点
1.教师年轻化,有较高的工作热情
政治教师共有35名,其中45岁以上的只有2人,工作3-5年的有10人,非常年轻,大部分教师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热情,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虚心好学,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主动搜集教学中所需资料,丰富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说服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去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有意识地探究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方式和方法。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们克服交通不便的困难,坚持每周去西城、海淀听课,和城里学校的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探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丰富自身的信息,并充分利用我县内资源,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开展了手拉手的活动,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力求使自己进步更快。
2.课堂教学注重双基的落实,找准发力点。
在所听的9节课中,其中有4节是高三的复习课,2节是要参加会考的高二复习课,这几节课中教师都努力在学生已学过的基础上,强化知识的落实,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比如附属中学的胡桂银和李玉环老师以知识结构图的形式把各个表面无关而实质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知识框架,建立知识网络;实验中学的刘凤云、王琪老师则让学生自己以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中心建立知识网络,使学生对各知识点由点-线-面-体的联系一清二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聚合性。在高一和高二的教学中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体系通过层层设问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一清二楚,便于对知识的理解。
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意识和实践积极性明显提高。
随着我县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教学硬件设施越来越好,教师们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和实践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所听的九节课教师们都使用了计算机,在教学中使用自制的课件,特别突出的是实验中学的刘凤云和二中的石晓军老师,所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教师的教改意识有所改观。
几年来,在教材还是老教材的情况下,教研活动一直宣讲按照新课标、新理念来进行教学,教师们的教改意识有所改观。在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生活、思维实际,以生活为主线;有意识去关注学生的思维,从细节中去找有研究的问题;关注一些改革的措施。比如附属中学和实验中在课前都为学生准备了自学导纲,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进行预习,教师通过这个环节努力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认识。
二、问题与建议
1.加强课堂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所听的8节课中,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集中在如何把课本知识讲清、讲透,而忽视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学方法单一;在一节课中要培养学生的哪方面的能力,往往被老师忽视,对学生思维的深度、思维的广度以及情感上的真实体验认识不足。新课程要求以学生生活为主线,以学科知识为支撑,强调从问题中获得知识,不能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课堂教学要以能力为核心,到底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一定要设计。能力是在平时训练中培养起来的,而不是在某一阶段一促而就的。教学中应把抽象的知识还原到具体的生活中去。更多地要考虑课堂上学生学习情绪是否高涨,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是否动手、动口、动脑,在反馈中知识是否掌握牢固,学生的思维是否是深层次的,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能力有没有得到增强。应进一步学习新的课标,树立新的理念,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教学。教师教学能力需进一步提升,部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仍需强化,对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实际应用到课堂教学、如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及学校的特定条件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较欠缺,需加强学习、思考,并不断的实践探索。
2.多媒体辅助教学亟需向深层次挖掘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目的是让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生活丰富化,使学生的视野更宽阔,学习的兴趣更高,既有利于教师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是辅学的重要手段,但在视导中发现一部分教师在利用多媒体上存在着误区,只是将其当成了投影仪,将一些习题作成了投影片,或着是板书的搬家,由黑板上搬到了计算机上,削弱了多媒体的作用,对多媒体的使用还处在浅层次。应进一步挖掘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资源,在辅教和辅学上多下工夫,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更多的作用,为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目标的建构应体现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一)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期望在课程目标中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党政工作管理干部和学生工作管理干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本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的立场、观点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讲授与传播方面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基础,成为能够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科知识目标
学科知识目标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学科知识目标会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要求上,具体表现为:要求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经验,比较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认识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识。
(三)心理发展目标
心理发展目标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发展领域,能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方法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情感领域,能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形成较高水平的专业态度和专业价值观;在行为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常常难以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过于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完整性与学科基础性,导致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延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探索与科研训练的功能;与此相反,有些学校则忽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和科研立项代替课程学习,或以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翻译外文资料等作为课程内容,忽视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化的作用。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建构,一要充分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最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思考
什么是职业压力?职业压力是指职业环境中威胁性刺激持续作用而引起个体一系列心理、生理和行为活动改变的一种紧张状态。
据国外一些研究机构调查,目前企业职工的职业的压力呈上升趋势,职工普遍感到工作中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仅在美国,每年因职工压力过大造成企业经济损失高达3050亿美元,超过500家大公司税后利润的5倍!而在中国,据业内人士估计,职业压力带给企业的损失每年至少在亿元人民币以上。主要源于职工经常性的旷工、心不在焉、创造力下降而导致的生产力缩减。职业压力本身并非是一件坏事,关键是要有一个度。因为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虚和郁闷,令人振奋,给人以向上的力量,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与此相反,过度的工作压力,则给人带来苦恼,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失调反应,甚至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焦虑、心悸、神经衰弱、消化不良、沮丧、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过低、工作效率差等现象。
二、职工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
职工心理压力的形成主要有管理因素、人际因素、工作因素、生活因素及自身因素等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如不加以科学倡导和正确引导,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心态,造成个人事业成功的阴影,而且对整个企业的管理效益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形式:
1.面对改革的压力。怕被竞争淘汰、怕收入水平降低,这种压力极易影响工作状态和思想情绪。
2.安全生产的压力。电网企业的安全管理是一切管理的重中之重,在生产一线,安全责任是职工最大的责任。职工的心理素质在安全上体现的最敏感、最明显。怕出事故、怕打断企业的安全记录、怕因事故影响企业声誉等压力而影响工作精力和注意力,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诱发事故的原因。
3.工作紧张的压力。在一些部门和岗位,工作紧张的现象非常突出,往往需要加班加点。工作紧张容易造成心理紧张、情绪失控,而在这种状态下越容易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
4.人际关系紧张的压力。部分职工由于某种原因,与同事或领导发生了矛盾和冲突,造成某种紧张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压力。
以上职业压力产生的原因,也不是绝对的。这和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适应能力等有很大关系。这就需要我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时针对职业压力出现的种种问题加以研究,将职工心理压力的调适与缓解纳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去。
三、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者缓解职工的心理压力主要措施
过去我们对职工的心理压力问题关心太少,往往偏重于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教育,而忽略对职工心理素质和抗压、自控能力的培养,使得很多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具有关资料统计,近些年职工因为心理压力问题而导致的工作失误甚至犯罪的情况增多,这才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通过组织援助的方法缓解职工压力。可考虑以下几个措施。
(一)优化企业管理水平,减缓管理心理压力。
政治思想工作者应充分了解企业职工的心理需要,加强研究,通过一定的管理机制加以合理满足,让职工感受到企业对职工的关心和爱护,从心理上亲近企业,减少畏惧感和心理逆反,形成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工作环境,从思想上放松自己,避免管理心理压力的形成。
(二)加强职工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增强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我认为,解决职工心理压力根本途径是培养职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增强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如何做到这些最直接的做法是通过加强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职工了解心理发生变化的规律以及心理的调适方法,在遇到心理压力时就能恰当地进行自我调适,通过情绪转移、自我宣泄、改变认识、寻求支持等方式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加强自我放松,提高承受能力。
(三)建立心理引导机构,定期进行心理疏导。
心理的科学引导,对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必须的。职工心理压力的形成,有的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得到缓解,有的却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难以解决问题。心理引导机构的引入就能及时根据职工的心理状况加以适当的心理疏导,以减少心理焦虑的发生。企业还可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辟心理热线、开设心理信箱等方式加强职工的心理引导。
(四)建立双向沟通,认真倾听职工的心声。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观不认同,存在不安全感
首先,职业角色认同感低。在高校中,由于大环境的影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枯燥难懂,无论怎么改革学生也难以喜欢,教师的社会地位也难以提高,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其职业角色认同感非常低。
其次,懒于改变惯性。人们都习惯自己原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由惯性而产生惰性,从而阻碍变革。教师都有自己的“舒适地带”,有自己熟悉的活动范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经验等,甚至不用备课也能对上课方式、方法和内容驾轻就熟,这使其觉得轻松和愉快,有这样的捷径可走,在人的惰性的支配下,教师就会抵制课程改革,而停留在自己原有的“舒适地带”。
最后,信心缺乏导致无安全感。人们面对新生事物时由于缺乏信心而产生不安全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课改的不安全感来自于人对未来不确定事物的恐惧,不清楚在发生巨大变化的课程体系中能得到什么,而会更加担心失去即得利益,因此也会参与课改但由于心态问题而表现出表面积极而实际消极的状态。
(二)客观上能力不足
开展课程改革,就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知识的储备。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实是政治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要上好思政课,不仅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专业素养要求其实比一般教师要高。但是,有不少思政课教师是从学校党政机关和相近专业抽调出来的富余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难以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改革任务。
(三)高校政策支持不够,缺乏资金
学校为了响应上级政策,开展课程改革,只是要求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却没有在政策上真正给予支持。教师要进行改革,打破常规,就要有必要的经费支持,如课程研究的确要花费金钱:如材料、顾问、合作、印刷、装备、参加会议、调研等都需要资金。由于资金的缺乏,导致教师无法真正进行课程改革。
(四)教师培训进修机会少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进行改革,首先教师要进行学习,自我提高。但是,很多高校认为这门课,不能马上带来看得见的经济效益,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即使参与培训进修,时间也较短。从整体上看,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提高,还是投入不足、激励不足、力度也不够。
二、改进的对策及建议
(一)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首先,要不断学习,充实知识。学习是提高技能和境界的过程。思政课是内容磅礴的一门课,在研究上除了讲“专”和“深”之外,讲课的内容还要力求丰富,讲“博”和“广”。除了要研究经典的著作之外,还要涉猎各类学科和知识,随时关注时事政治和重大事件,保障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透彻性。同时,还要注意围绕课程内容精心搜集资料,结合理论精心运用资料,运用资料来恰当地解释理论,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做到“以理服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通过研究与比较确定哪些教学方法更符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内在动力,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再次,参加各种教学比赛,增强竞争能力。高校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各种教学比赛活动,符合条件的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大胆的参与。通过参加比赛活动,不仅可以开阔视野,也能向他人学习,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改善其知识结构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不断改善教师的职称和知识结构,使教师不仅在数量上,更为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等方面都能够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要求。
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想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使思政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职后培训就是必不可少的。针对高校的实际,在思政课教师的职后培训方面,应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重视学历进修和培训,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通过脱产、半脱产、在职等形式进修完成学业,提升队伍的学历学位层次。二是开展社会实践,并逐渐形成制度,要创造条件让思政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考察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最大程度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理论素养。三是开展校内培训,各院校应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如定期组织备课会和研讨会,促使思政课教师及时更新知识、交流经验、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同时还可以聘请重点大学的思政课专家、教授到学校讲学或指导科研工作。四是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对于一些道德品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应大胆起用、重点培养,使他们的业务素质“更上一层楼”,改善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人才“断层”的局面。
(三)加大支持与投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
1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1学习方面的学风不正学习动机不端正,学习不够刻苦,复印他人笔记、抄袭作业、参加考试夹带相关资料、人为地杜撰实验数据、写论文“移花接木”等情况时有发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有的学生在考试过后还采取请客、送礼等方式,要求老师提分、加分,或者要求老师为其隐瞒违纪作弊事实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勤学苦练、实事求是学风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1.2生活方面的信用不足一些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不强,无视诚信为本、恪守信誉等做人的基本道德,日常生活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言而无信、违背社会公德等现象。国家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千方百计向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但是一些大学生不珍惜自己的个人信誉,辜负了政府的信任,不仅不积极偿还利息,到期也不偿还贷款本金,甚至于少数大学生在毕业后即无影无踪,使助学贷款成为呆账。
1.3求职方面的弄虚作假一些大学生在毕业时为了给自己的求职增加亮点,也给有关用人单位留下一个好的印象,采取伪造学习成绩、各种获奖证书、培训经历等方式,进行明目张胆的弄虚作假。在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出现了人人都是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个个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情况,甚至还出现过一个班级里出现十几个“班长”的咄咄怪事。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却不履行就业协议书、合同规定的义务,更不愿意按章缴纳违约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
2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2.1教师的诚信素养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由于目前高校间的校际竞争激烈,一些教师的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水平都出现了偏差,这些教师在教学上将经济利益最大化,尽可能地多上课、多兼职,不备课就给学生讲课,随意更改上课时间,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课堂等等,这些教师教风不认真、学风浮躁、学术道德卑下,不能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存在着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矛盾、言传与身教相背离的现象,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使诚信教育成为流于形式的空洞说教。
2.2学校的德育方式、方法问题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诚信教育,主要通过道德教育。但长期以来,就学校的德育而言,多以说教和灌输的方式方法为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弊端。教育方法枯燥、单一,流于形式,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尤其是不分对象、内容、场合的“命令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使认知教育和实践教育脱节,并且直接导致知行脱节,严重影响德育实效。
2.3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目前高职院校许多领域和部门存在着一定的漏洞,管理松散,约束机制不健全,特别是一些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职能部门,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客观上为学生不讲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为保障教学而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偏差,例如,在奖学金评定中的不实事求是,三好学生、优秀干部评选中的暗箱操作等现象,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大学生的正面诚信教育。
2.4高校扩招导致的就业压力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由于市场对高校扩招未能做出及时反映,导致就业压力加剧,一时间呈现虚假的“人才过剩”和片面的“学历高消费”。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不能客观的实事求是,而是重学历、重证书、轻能力,专科生能做的事用本科生,本科生能做的事用研究生,不管是否需要,招个博士充门面。这些都促使大学生毕业时弄虚作假,努力粉饰自己,甚至铤而走险篡改个人资料。
3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培养方法策略
3.1与时俱进,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3.1.1全面阐述诚信内涵,实现自律与他律的和谐统一诚信既是一个道德范畴,又是一个法律范畴,要将诚信在道德范畴与法律范畴的涵义向学生讲全、讲深、讲透。让学生真正明白,诚信不仅是一项道德的义务,更是一项法律义务。因此,既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信,又要通过法律的他律规范诚信。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使学生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并通过道德的自律,通过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
3.1.2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言传与身教的和谐统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传。只有教师先做到身正行直,认真践行“八荣八耻”大学生们才能信服,才能为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做出表率,才有资格教育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因此要把师德建设作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引导教师履行《教师法》规定的职责和义务。
3.2鼓励诚信,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体制机制
3.2.1建立大学生诚信的档案管理机制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行为中的诚信表现进行客观记录,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将其纳入大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学生诚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涉及面广泛,可以包括在校期间国家助学贷款还贷情况、学杂费交费情况、违反校规校纪情况、勤工助学情况等,要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学生参与性、教育性等特点,真实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水平状况,便于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本人的了解。
3.2.2构建大学生诚信度评价机制结合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学校应该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测评体系要有测评内容和具体量化指标,测评的途径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和社会中介机构评议,从而把大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逐步建立起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生终身诚实守信,珍惜自己的信用,使个人信用如同自己的第二张身份证。
3.2.3建立大学生诚信的奖惩机制对诚信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同时根据大学生诚信度测评的结果,将大学生的诚信情况作为评比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推荐优秀团员入党的重要标准;对于违反诚信规范的大学生,可以视其情况进行程度不同的处罚,使他们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代价。守信者得到精神和物质的褒奖,失信者受到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惩罚,这样能促使大学生诚信行为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志明.《诚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4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实践教学对于思政课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思政课的教学更加重视传统的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导致我国的实践教学还是处于一个初步探索阶段。同时,在高校扩招之后,教师与学生的配比数量不等,教师数量相较于学生的数量比较少,思政课属于全校性质的公共课,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这样一方面会导致教师缺少时间和精力做实践教学的研究,另一方面我国的高校学生人数众多,组织一次实践教学需要多个教师一起合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大学生的学习观念,由“要他们学习”变成“他们要学习”,进而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2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尝试,但是对其重视程度还是不高。一方面,思政课老师学时少、教学任务重、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缺乏时间和精力再去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学校并没有给实践教学充分的保障和支持,教学资源分配失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少、硬件匮乏。
3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当前,实践教学是必然趋势,虽然高校都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正确的实践路径选择对于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是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首先,大学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相较于实验专业课老师其实践知识比较缺乏,无法将哲学方法论与具体实践结合,只能止步于空洞的理论说教,自然对学生没有吸引力。通过将哲学思维方法与具体专业实验相结合开展实践教学,一方面提高思政课教师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其次,克服大学思政课教师做重复教学的“炒冷饭”现象。学生在中学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学习政治理论课,重在应付考试。大学思政课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将中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重在思考和运用。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哲学方法论的真谛,拓宽思路。
3.2探索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不等同于社会实践,不能一直把视阈放在校外,忽视了校内。其实有许许多多的校内实践教学形式,比如辩论赛、模拟法庭、微电影、读书报告会、心理小组等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这些实践教学既有学生个体发挥,也有需要团队配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思政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但是这些都是局部环节的调整。评价一样事物、一种理论是否有用,不能局限于眼前,而是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能局限于功利,而是要注重精神修养。从短期看,包括思政课在内的人文学科的直接功效性视乎不强,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对于丰厚涵养、提升素质、培养健全人格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还会对人的学习、工作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3.3丰富实践教学的载体与平台
现在网络的发展和普遍,大学生是无人不网、无时不网的信息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发挥网络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作用,拓宽教学载体。
多媒体教学毋庸置疑是思政课里最最基础、最广泛的教学载体。但是我们不应局限在多媒体教学中,应与时俱进拓宽教学载体。依托网络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充分运用网络依托网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覆盖面广、内容更新迅速、操作简单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能够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度和广度,它是一种学生认可、喜欢和受益的教学形式。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效果评价 问题与对策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意义
1.实施教学效果评价是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
教学过程主要是按一定的认识(即学习)任务和内容,依据认识的规律和学生认识特点,而组织进行的逐步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活动过程。[1]教与学历来是互动的,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可以直接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受相应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知识、技能,从而引导学生在能力、素质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否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授课不仅是知识和信息的传递过程,还是教师与学生的人际交流过程。要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帮助教师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实施教学效果评价,只有这样,才符合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才能最终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而服务的有力措施。
2.实施教学效果评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保证。
高等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推动大学生沿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健康成长的精神动力,也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而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评价调控机制则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从宏观上讲,科学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估,可以及时地了解高校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目标的实现程度,正确判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条件、教学水平、教学效益,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从微观上说,科学的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对于切实掌握教师履行职责的状况,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推动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实施教学效果评价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动力。
首先,教学效果评价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的改革。现在的教材内容越来越多,如何精选教学内容,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构建主题明确、内容精炼、层次清晰的教学体系,必须努力在教学内容改革上下功夫。其次,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改革,从单一向灵活多样转变,不仅教师要教活,学生也要学活,用启发式教学法,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小组讨论、辩论,座谈等,分析国内外的热点、疑点和重点问题,提升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的求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本教材,一本讲稿,一支粉笔的传统手段,要跟上现代教学手段更新的步伐,制作教学课件,实施多媒体教学,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交流,让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思想文化占领这块特殊阵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学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不够全面规范,主观印象影响较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相统一的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系统的工程,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多为全校统一的一个标准,较少考虑学科和专业特点,这样的标准虽然具有规范统一、操作简便、容易比较的优点,但存在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评价标准的单一会导致各学科各专业以评价的条框为导向,而忽略实际教学效果。甚至出现仅凭感觉和印象打分的现象,从而使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大打折扣。但如果不同的专业都制定不同的标准,则工作量加大,难度也大,评价过程会变得极为复杂,结果也较难以进行比较。[2]因而,筛选出教学工作中具有共性的内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使各专业既能使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又不抹杀其专业特点成为必须。
2.评价思路不同,评价结果难以界定。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评价教学质量的目的正在于找出这些影响因素,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然而,评价机构不同、思路不同,评价结果也出现极大差异。传统教学质量评价过分强调其鉴定作用,过于看重数据,有些学校甚至用数字“算出”优秀教师,“算出”优质课程,“算出”学生的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和不及格率。在实际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因素有许多,如教师的人格、教师的情感投入、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等,这些都是无法用准确的数字加以衡量的。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处于被动地位,尤其是对学生评议,对于严格要求他们的教师学生通常给分低,反而对学生放松要求的教师分却很高,这些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也使教师对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的评价不认同,使得教学质量评价流于形式,既不客观也不真实。同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自我反思与评价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方面,但教师面对自我评价的要求往往不是直接地反思、剖析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自我评价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3.评价手段单一,评价效果缺乏科学性。
教学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但在实际操作时,一般都只注重检查与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评价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这反映出对评价目的的认识是不够充分和全面的。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是通过充分调研、反复斟酌、广泛协商制定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有助于各级领导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理清办学思路,更加重视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但是,如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中,忽略评估的导向、诊断、激励、调节、改进等功能,不能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不能采用多形式的评价手段,将会严重制约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的应对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是评估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许多指标内容和技术要求,在面对以往教学效果评价中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1.要建立合理的学生评教机制。
包括学生信息员反馈的教学质量信息,以及学期结束后学生对教师教学各方面用量表打分的形式所进行的评价。前一种对教师课堂教学状况的反映一般比较宽泛,也比较模糊,其结果对教师的影响也不太明显;后一种评价则是对全体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各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价,评价结果和同期同行评价、领导评价一起,对教师的晋级、提职、津贴、评优等方面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直接受益者,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最有发言权,虽然在评价中也不乏弊端,但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责任心,让他们能够客观地反映出评价结果。
2.建立科学的同行听课机制。
同行听课一般是由系(部)或教研室组织领导及同事以随机听课的方式,评价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这种方式有利于同行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也有利于领导和一般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对于本单位教师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易于集中解决。对于少数问题比较严重的教师,学院先行做工作,同时上报上级管理部门,寻求解决的方法。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以便教师知晓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3.充分发挥学校督导员作用,学校相关部门定期检查。
目前督导组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秩序进行评价,意见定期汇总到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督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督导员许多都是聘请的退休老教师,他们在对教学进行监督、评价和指导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应注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学校相关部门在学期初、中、末期,对教师教学各环节的准备和进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其中包括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到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并对少数优秀教师提出表扬,对问题比较严重的教师提出改正意见。这项工作有利于督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对待教学各个环节,并因为由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部门直接负责实施,在各类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活动中是做得比较完备的一种[4]。
4.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反馈机制,使广大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及其结果的反馈有一个深入正确的认识。
广大教师主动接受评估,不断从中找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部门领导全面了解本部门教师的整体水平及教学效果,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院领导及职能部门则可全面掌握全院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与水平,从而做出相应的宏观决策,使得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形成评价―反馈―改进―提高―再评价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杨秀军.论课程教学质量的学生评价机制[J].职业教育研究,2005,(12):15-16.
[2]张典兵.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6,(02):126-128.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176 ― 02
文化由人类所创造与传承,同样,文化对人也具有教化与塑造的功能。文化属性和品质是有高低之分,先进、向善属性的文化对于培养人才大有裨益,腐朽、消极属性的文化只会把人异化成为社会的畸形。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个多远文化并存和互相冲撞的时代,更让人担忧的是很多人对于文化的选择毫无理性可言,甚至是在好奇心和叛逆心理的驱动下盲从和走向边缘。
一、何谓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释义
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日起,就在繁衍变化,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诸如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这也是文化的广义概念,而狭义的文化只包含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本文所论述的传统文化是广义上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稳定的民族文化,它在育人功能上有着外来文化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文化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国人的许多价值判断标准,对于人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具有指引作用。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这些教育方法能够启发我们更好地应用到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例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至理名言就是大教育家孔子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育方法。示范教育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做起,成为大学生的榜样。
传统文化能帮助大学生正视思想道德问题。当前社会出现的道德滑坡案例应该让我们警醒,而传统文化中充分肯定了道德的力量和地位。《礼记・中庸》将“修身”奉为治理国家的“九经”之首。《大学》中也提出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准则,这些准则都是以修身为核心辐射开来的。不难看出,修身在传统文化中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调查
为摸清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笔者设计制作了调查问卷,共印制162份,向齐齐哈尔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等6个学院12个专业的同学进行了调查统计,收回有效问卷160份。
(一)潜在的传承危机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怎样”的调查中,有45.7%的同学认为不太乐观。这不太乐观的背后,其实就是多元文化并行时代背景下的潜在危机。传统文化此前在五四时期就曾受到过激烈地批判,在被彻底否定后又在本世纪初又兴起了国学热,直至今天传统文化依然顽强地生存着。但是,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认同,而无孔不入且又掺杂入侵味道的外来文化已经对传统文化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更为荒唐的事,源于我们国度的传统文化竟被篡改了国籍,在对“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的感受”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一事件对我们的触动很大,有43.2%以上的同学认为韩国,有32.5%的同学为此感到反感与愤怒。这说明了我们的大学生对于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有一种危机感,而且在传统文化被他国认领时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文化传承愿望。
(二)教育的缺失与乏力
其实,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并不排斥,只是我们在教育上有缺失,造成了文化传承的危机。再看下面一组调查:在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传统文化的调查中发现,从网络、电视、传媒了解传统文化的高达77.8%,而让人更感意外的事从书本中了解传统文化,或者与父母交流了解传统文化都高于老师课堂讲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从侧面也反映出我们的教育在传统文化讲授上的缺失与缺位。
因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更多的是自发性地了解,受自身鉴赏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所以也造成了他们对高雅传统文化接受偏低,对世俗性的传统文化更为青睐。在对“哪一类型的传统文化最感兴趣”的调查中,饮食文化(特色小吃)占了66.7%,而文学与所谓的“经典”则最不受待见,两项合计仅占到了18.5%。在另一项与此相近的调查中,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民俗风情(历史名胜、习俗节日)、民间艺术(琴棋书画、舞蹈)、民间工艺(剪纸、刺绣、陶瓷)、美食。而对传统思想(儒墨道法佛)则最不感兴趣,仅仅占了6.1%。以上的数据对比充分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接受的世俗性和高雅性的区分。历史名胜在旅游热的催生下更多地成为90后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集中领域,而传统节日更是已然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对于儒墨道法佛等哲学、宗教思想文化,一方面受唯物主义世界观影响,不会像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普通民众那样盲从和迷信宗教,另一方面对于哲学、宗教达不到一定的认知和理解,也只是觉得虚无缥缈,不会将兴趣点落在这方面。
(三)渴望了解传统文化
大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有内在需求的,调查中发现,“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52.8%学生想要了解,但是课业负担重,没有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时间。对于“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外来文化侵袭”的态度调查中,有35.8%学生认为应该坚持民族精神文化教育。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一方面是外来文化接受最快的群体,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对象,他们渴望了解传统文化,在“您是否愿意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调查中,有57.9%的学生选择了愿意。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众所周知,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功能。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更是指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和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高等院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理应有所行动,且在传统文化教育上愈加走向成熟。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传统文化教育最有效、最直接、最便捷的手段,它能够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化、理论化。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开设这样一门传统文化课程,尤其是在一些非综合性院校,缺少师资以及对人文素质课程的漠视造成了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空白。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认为传统文化至少也应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或者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中大量引入。
近些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断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收效。这其中最明显的一个趋势就是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形式的灵活,这些改变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窠臼。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内容是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的切入点,也是在政治理论课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对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都可以把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课堂,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与魅力,提高学生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是课堂教育的主导因素,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把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的先决条件。目前我们国家大学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国统一的教学内容,各门课程中都可以从某些内容作为切入点,在进行正常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果要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水平,首先就应该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水平开始,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更加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具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自觉性,在思政课教学中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同时实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突破。
(三)第二课堂的延伸与扩展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更加注重知行结合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概念也应该放大,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也需要延伸到日常活动中。教学的主体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以辅导员为代表的行政人员也要参与传统文化的教育,形成一个大的传统文化课堂格局,才能从整体上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层次。
在此仅以传统节日举例:传统文化与很多传统节日紧密相连,但因为缺少有效的文化引导,传统节日的文化属性被我们忽视了。而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西方节日却赢得了大学生们在形式上的喜爱。在“热衷于西方节日而冷落了传统文化原因分析”调查中,45.1%的同学认为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严肃、内敛,大学生才通过西方节日增加娱乐。而对于“你以前参加过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或比赛”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0.7%的同学都表示没参加过,但想参加。如果我们利用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举办讲座),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发、自主地进行主题活动,那么传统文化的魅力就会散发出来,传统文化的观念就能深植于大学生的内心,高校文化传承的使命就得以实现。
四、结语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始终无法全面调动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却在与日俱增,背后的原因正是这个多元文化并行的时代背景。说过,我们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作为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显然需要被传承和发扬下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应该首先具备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树立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实现其教育目的。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