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5: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离骚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
自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之后,高中语文教学正沿着一条科学的轨道发展,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教师以自身为教学主体,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而改革之后的高中语文教学,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以学生全面发展、自主学习为主,在讲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注重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不仅要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开展,更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提高策略
1.设计教学方案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语文教案对于调节课堂气氛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北师大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再别康桥》一课,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将文章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想象作者与康桥告别时的场景,或是想象自己在实际生活中与他人分离的场景,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建语境环境
创建一个良好的语境环境,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例如,北师大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二》一课,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使用一些引导语,让学生有身处时期的感受,接下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讲述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或是教师有情感地为学生朗读此篇文章。
3.以故事法授课
以故事法授课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例如,教师在讲授《离骚》一课时,可以加入作者屈原的故事,如屈原如何从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后被贵族排挤而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一生满怀抱负,在何等情况下写出了《离骚》《怀沙》等著名篇章。
4.开展课外活动
阅读教学的演示课件要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涵泳、感悟和体验。课件的内容优化,是指对主要来自语文教科书和教师教案的内容进行改造和加工,将其转变为能够发挥演示课件优势的教学内容,并用恰当的形式呈现出来。
课件内容的组织
演示课件是配合课堂的讲授、讨论、示范等活动的,总体上是一页一页按顺序呈现的,是直线程序结构。如果在设计课件时合理划分内容,利用软件的超链接功能,改变单一顺序翻页形式,就能够实现选择分支的“总―分―总”呈现效果,引导课堂的双向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结构,对课文的学习形成整体的印象。
如上页图1所示为高中语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件,该课件的目录页分设七个栏目,单击进入相关内容页。在每个栏目内容的末页,通过添加动作按钮,将演示课件的流程返回到目录页。如后面的图10所示,单击“课文解析”页的目录按钮,可链接到目录页。
课件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在许多教师的演示教学中,课件整页整页地呈现教学内容的文字,取代了板书和课本。这样不利于保持学生对教材文本的关注和阅读兴趣。课件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是从阅读教学内容中选择并改造内容,使之适合演示课件呈现,避免直接套用课本或教案。
1.选择有必要和适于表现的内容
初中课文《桃花源记》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对文章中字、词、句的理解。教师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课件页。该页先呈现与课文情境相近的画面,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文字描述,然后单击呈现课文的文字作为对比,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从教学目标来看,页面的图文描述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体味文章中字、词、句,是必要的和适合的。该例的不足之处是使用了现代农村景象的图片,与课文的背景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形成与课文相应的审美体验。
2.提炼和呈现内容要点
阅读课上的主要阅读材料应该是教材上的课文。课件展示的文字材料,应该是课文内容的要点和结构,用来支持和引导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不是给教师和学生阅读的。因此要避免呈现连续文字材料的页面,如整页的课文、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具体的做法是分解和概括文字材料,提炼出要点,然后再简化为层次清楚的列表或表格样式,充分利用软件的图文效果呈现,如上页图3所示。阅读教学的课件不可避免地要呈现课文内容,对于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要避免呈现大段的课文,而要呈现选段或重点句。
在初中语文课文《看云识天气》的课件中,将课文中描述云层变化的文字内容进行概括提炼,简化为表格,更直观地呈现不同类型云的形态特点和变化过程,使学生更容易归纳理解(如上页图4)。
对于诗歌或必须分句讲解的古文等,采用分解为句子的方式,用列表的形式呈现。例如,使用留空行,逐句对照的形式呈现《离骚》的课文与解释(如上页图5)。
演示课件要尽量利用层级图或流程图等样式的认知组织图来突出重点,揭示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深刻。认知组织图是在文本内容提炼概括基础上设计的示意图形,其中明晰的图样传递基本关系的信息,简洁的文字起着补充说明和引导思路的作用,而充分利用课件的功能,能使示意图形更为生动鲜明。例如,在图6中,课文结构的要点是教师单击一次,呈现一项,使课文的梳理过程成为赏析讨论过程,并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课件内容显示的考虑
1.用图像强化课文内容
阅读教学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意义建构,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涵泳、感悟、体验,因而是以文为主的。但是恰当地利用图像,能提高对文本学习的兴趣,扫清阅读障碍,使阅读更为深入。演示课件呈现的图像有三类。其中的主要类型是能够说明和解释文字材料含义的图像,即解释图像,用以弥补学生感性经验的不足,引导学生在已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连接言语表征和图像表征,产生阅读兴趣,提高参与程度,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增加理解的准确性和深度。
例如,在讲授《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教师针对许多学生平时不注意对云的详细观察而感性经验不足的情况,用图7“积云”课件页的图片作为解释图像,呈现积云的各种形态及其变化。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解释图像只适于学生缺乏实际生活感受,以及需要诱导学生把已有的实际体验提取和组织起来的情况(如图8)。
阅读教学课件还会用到代表图像和装饰图像。代表图像是与页面内容相关的但没有解释作用的图像,如《林黛玉进贾府》课件页上的林黛玉的画像(如图9)等。恰当的代表图像有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和引发联想的作用。
装饰图像是与页面内容无关只起美化作用的图像,如图5《离骚》的课件页上屈原的画像。恰当的装饰图像也有一定的营造氛围和激发兴趣的作用。代表图像和装饰图像不能直接帮助阅读,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尤其是在滥用动态图像时更是如此。所以,内容显示要避免滥用与页面内容无关只起美化作用的装饰图像,注意慎用与页面内容相关的但没有解释作用的代表图像。
2.慎用背景音乐和配音朗读
阅读是在教师的范读和引导下,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来学习的。要避免使用纯粹为了使学生愉悦的声音。例如,有些教师在关于古代诗词的课件中插入古香古色的背景音乐,或是加上配音朗读。这些元素的使用通常不会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反而会增加其认知负担,或是分散其注意力。因此,除非有烘托气氛的必要,或是作为作品鉴赏,阅读教学的演示课件要谨慎使用声音元素。
3.注意关联信息的整合呈现
阅读教学课件呈现的内容成分都是相互关联的,如课文要点及其解说、配合图像的文字、总括图与分解图、各层次标题与其内容等。这些有相关性的信息成分,如果呈现时在时间或空间上是分离的,则学生自己必须耗费精力把它们在认知结构中整合起来。为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在制作课件时,要尽量使相关图文放在一页中。而课件页面的容量是有限的,从呈现效果来考虑,页面图文也不能过于密实,为此要分解教学内容,以便减少每页呈现的材料,同时要利用链接、按钮等功能。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的“课文解析”页中,将情境图片、古文段落和对应译文都安排在一页,其中译文是单击后呈现的(如图10)。
关键词: 情感 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自新课改推行以来,各种新型教育理念不断涌出,这些都是在现代化教学背景下提出的更适合学科发展的新型理念,情感教学正是伴随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而产生的,与其他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情感教学是更符合小学语文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式。为了促进小学语文课堂由“低效”转向“高效”,教师应注重情感在课堂中的作用,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的喜爱程度。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看法:
一、了解“情感”纽带
以情感为纽带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最佳途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谓情感即态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人们对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直接性的态度体验,而道德感和价值感是其主要构成部分。具体来说,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情感能够帮助人们适应生存;二是情感可以激发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三是在人们心理活动的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四是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情感这四方面的作用决定了它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地位,同时也是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情感教学的重要原因。教师合理地运用情感教学,在满足学生情感需要的同时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小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自主地学习语文。可以说,发挥情感作为小学语文课堂催化剂的作用是广大语文教师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此外,以情感为纽带意味着教师要对情感有全面准确的把握,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合理渗透情感因素,从而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使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更积极而主动,帮助小学生丰富精神生活,塑造健全人格。
二、教学策略
1.树立良好印象。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对教师是十分尊重的,但同时一些小学生对教师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这就需要教师以情感为纽带,给小学生以亲切、友好、平易近人的印象,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小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语文课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学语言,多使用鼓励性、幽默风趣的口头语言给学生以肯定,这种语言的艺术正是语文的魅力所在。其次,教师要学会通过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抚摸等肢体动作,给学生以信赖感,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地与教师交流,在交流中使师生感情得以升温。同时通过交流教师能更准确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情况,并给予更具针对性的辅导。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争执或与自己意见不同时,教师要有耐心,正确地处理并调节这些问题。小学生在语文课上的紧张感,使小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安其学而亲其师”的效果,促进情感与学习之间的良性循环。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个人修养的直接体现,教师通过自身积极正面的情绪给学生以良好的感染,起到带动作用,实施情感教育。
2.重视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情况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明确课文的重难点内容,还要对文章创作的相关背景和历史做充分调查,深入研究分析作者的经历和情感,全面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和人物性格。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为了达到“披文以入情”的效果,可以这样设计教案:(1)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2)把握文章中心,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3)寻求生命价值,积极与同学交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课文讲述的正是司马迁花费13年时间写成巨著《史记》的艰辛过程,由于司马迁是一个历史人物,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验人物思想,感受司马迁屈辱绝望的心情,教师要采取迂回的策略。首先可以进行导读,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借助拓展补充材料了解司马迁受到的刑罚,通过一次次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用合适的感情朗读,并在朗读中提升个人感悟,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让学生可以通过朗读了解文字背后深层次的含义,实现感情上的升华,鼓励学生学习司马迁矢志不渝的精神。
3.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情感的刺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探寻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例如在背诵课文时,为了避免机械记忆给学生带来的枯燥感,教师可以设置分组背诵、抽签背诵、接龙背诵等方式,为背诵增添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种“争强好胜”的特点可以被转化为提高效率优点。小学生都十分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可以说教师的鼓励是小学生前进的动力,为了帮助小学生在语文课中树立自信,获得成功体验,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还可以巧妙地运用学生的错误回答,解除思维障碍,在设置一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自主探寻解决方法,而不是立刻告诉他们答案,这都是语文课中实施情感教育,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式。
情感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纽带,是构建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元素,为了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重视发挥情感对学习效果的作用,使情感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助力。
参考文献:
[1]樊爱军.以情感为纽带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J].中学教学参考,2014(34):28-28.
1.宣布训练重点①理清全文的层次,重点了解古今语汇的演变;②用本文阐述的道理解释古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
2.整体感知布置学生速读全文,概括文章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即完成练习一。
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时,教师可作如下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以《邹忌讽齐正纳谏》为例,从总体上展示语言演变的概貌,说明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第二部分以语汇变化为重点,阐述语汇变化的种种不同,说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著的特点。第三部分用举例的形式简要说明了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3.点击“重点”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尽量用“原文”回答练。教师在讲析“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时,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分类、比较、举例、引用等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增强感性认识。
4.心领神会在梳理课文内容特别是研究课文第二部分的基础上,经过讨论,要让学生自我感悟,达成以下共识:①古今语汇变化较大,阅读古文既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非今。②社会上出现的已经约定俗成的新的语汇和新的表达方法,要认真掌握和使用。③语言的演变具有阶段性、规律性,因而有些词义、有些说法、有些句式要区别对待。④学习语言是一辈子的事,要下真功夫才能学好。
5.迁移训练围绕练习三,先由教师提供一些实例给学生分析;再分小组编辑手抄报,手抄报的内容要求从不同角度展示语言在演变这一现象。
示例(注意加横线的词语):
①语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i,今读shuai)。(贺知章《回乡偶书》)
②语汇——小大之狱(诉讼案件;今多指监狱、官司或罪案),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语法——不吾知(即“不知吾”,宾语前置;今很少有这种用法)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屈原《离骚》)
④现代汉语中保存古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a.疑惑是载着黄昏,沿途散下它阴暗的影子,遂(于是;今很少单用)又自近至远地消失了。(何其芳《黄昏》)b.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名词直接作状语,一天一天的意思;现代汉语里名词不直接作状语)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鲁迅《灯下漫笔》)
⑤社会上出现的新词语——作秀(意思是炫耀,做作,故弄玄虚,含着诙谐调侃的味道,带有轻微讽刺的倾向)、酷(形容一切有个性、有特点、与众不同的事和物)。
教案点评
《语言的演咬》尽管属于节选,但它的篇幅较长,涉及的知识点也多,适宜长文短教。即根据本单元的教学总要求确定该文的训练重点,力争在两课时内攻其“重点”,不及其余。
(设计B)
教法展示
1.用导语激发学习兴趣导语:常听说,高考卷中出现的似曾相识的作文,被评卷教师说成是由考生“克隆”出来的;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也往往被人们戏称为是如何如何“克隆”的。由此可见,“克隆”这个新词已不单指无性繁殖了,它的使用范围在扩大,它的涵义在发生变化。对于这种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如是说:“世界上万事万物却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2.由《邹忌讽齐王纳谏》引文切入要求学生齐读或背诵引文之后,阅读分析文字,并作标记、思考、归纳,总体上了解语言演变的概貌。
3.引导学生完成统所设计的结构提纲可以逐段朗读,逐空填写,适当补充和解释古汉语中的类似的语言现象。
4.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大致了解语法和语音的变化情况。
5.比较阅读用一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语言的演变》和《语言与文学》作一比较,列出发言提纲,谈谈两文的异同。通过比较阅读,希望一石三鸟:加深对两文的理解,培养鉴赏能力,训练口头表达。如果课业负担不重,可以让学生课外将“发言提纲”整理成文。
教案点评
《语言与文学》和《语言的演变》,共同的话题是“语言学”,且都是从语言的三个要素——语音、语(词)汇和语法——切入的。有所不同的是,前者侧重论证“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后者着重阐述“语言的演变”。基于此,教学时既要注意两者的共性,又要突出它们的不同,通过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设计C)
教法展示
1.一读课文,弄清“大小分类”,完成练。朗读时要求全面仔细,逐字逐句。
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从总体上举例说明古今语言是不断变化的,并分“三种情形”进行说明。第二、三部分把语言的演变分为三大类:语汇、语法和语音。大类之中分小类,如将语汇的消长分为旧词消失、新词出现、外来词渗透等,将古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缩小、扩大、转移、弱化等,将事物名称的改变分为词语替换和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等。
2.二读课文,了解三种举例类型。重点朗读课文一、三部分,以默读为主。
小结:课文中出现了三种举例类型:一是假设举例,如第一部分假设孔子与颜回、子路谈话,朱熹闯进去完全听不懂说什么。二是典型举例,如为说明古今汉语差别大而举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例。三是列举举例,如用形声法说明汉字无论声母、韵母、声调都已有很大变化时,就列举了“江、潘、泣、提、通、路、庞、移、谅、悔”等例字。
3.三读课文,领悟比较和引用说明方法的妙处。为节省时间,可单以第二部分为例进行朗读,渐渐领悟。
小结:没有古与今的比较,就无法说明语言在不断变化;不引用文献资料,就只好空对空地发一番议论而已。课文很好地运用了这两种方法,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4.课外完成练习三,方法参见设计A。
(王国彬《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2)
关键词:有效课堂;倾听;民主丰盈
课堂倾听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有效课堂离不开倾听,倾听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倾听是教师成长的雨露,要想让课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学会倾听。
一、倾听“疑问”的声音。让课堂更加丰盈
课堂教学因为有固定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很好的规范作用,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也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很多教师往往遵循教案按部就班,课堂上依据教案行云流水上完。便认为是一堂成功的课。这个过程往往忽视了倾听不同的声音,即使听到不同的见解。很多老师也不舍得打断自己的既定思路,要么置若罔闻,要么—笑而过,恰恰忽视了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忽视了真正的问题。如在讲授《离骚》时,不可避免地要探讨屈原的形象,正讲解着,突然从角落里有人嘟哝了一声:“既然那么爱国,怎么会后悔呢?怎么会‘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这种倾听让我发现了备课中没有细致考虑的问题,及时处理既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同时又深挖了教材,可谓一举两得。
二、倾听“矛盾”的声音,让生成更加自然
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有备而来,但预设和生成却不是教师可以把握和掌控的,高明的教师也许会引导学生生成,但是这种生成是越俎代庖,不是自然的。如何让生成更加水到渠成,我以为要学会倾听,学会倾听“矛盾”的声音。比如:在讲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我问了一个问题:“李甲为什么不在情投意合有钱的时候赎出杜十娘?”课堂讨论很热烈,但也形成两方争执的局面,随之矛盾也产生了,有同学说李甲对杜十娘有真情,有同学说李甲没有真情,是在“玩”。我说:“这个‘玩’字真是一语中的,它好在哪里?”学生讨论激烈。然而这种看似矛盾的声音,却是最有价值的讨论,它自然而然地生成李甲对杜十娘有无真情的问题,也水到渠成地生成杜十娘投江的原因,它让生成变得自然流畅,真实而不做作。
三、倾听“独特”的声音,让脚步走得更远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一些独特的声音,这其中恰恰有可能孕育了深刻的思想,只要我们适当地加以引导,这些声音会像火把,点亮我们的课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让学生为课堂写一段小结。总结自己的收获。很多同学都写到荷塘的美丽历历在目,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手法表现多层次的荷塘,让荷塘的美人见人怜。有一个同学却很特别,他收获的是朱自清高尚的人格。我引导他联系古诗文中荷花的意象,并回顾周敦颐的《爱莲说》:“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和他的人品有何关联呢?这个学生写道:“自清:清出淤泥而不染,皎洁无瑕。自清:清正、清贫、清白……他瑰丽的《荷塘月色》成了永远流传的义化珍宝,他朴素的名字成了万代敬仰的人格丰碑!”这个学生的优美文字从另一方面升华了朱自清的人格,这种独特的声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倾听“底层”的声音。让课堂更加民主
平时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让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发言,而忽视那些成绩差的,认为他们不可能有什么高深的见解。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我发现倾听“底层”的声音,有时也许会让我们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我在上《项脊轩志》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自己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作者通过哪些看似平淡的词语来表达内心深深的无奈和遗憾?同学们热烈交流后,大家都觉得分析透彻了,一位平时成绩较差、常常默默无闻的学生发言:“文中‘始为篱,已为墙’一句中的‘篱’和‘墙’两个字,刻画出了一家人彼此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东犬西吠’一句意思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让人联想到邻居间的指桑骂槐,形象地刻画了叔伯们分家后彼此间的不和睦。”我听后满怀热情地表扬了该生见解的独到精辟。事实证明,教师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就会由衷地感到被教师尊重的快乐,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成功的体验也就更强烈了。
五、倾听“貌似不合理”的声音,让课堂更加厚重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不可能尽善尽美,有很多我们预料不到的答案,有些答案看起来不合理,很肤浅,有些甚至和教师的预设相背离,这时候需要教师认真倾听,合理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自由翱翔在课堂的天空。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林冲手刃仇人,可谓痛快淋漓,我让学生概括自己的感受,很多学生都说出“爽、痛快”等字眼。突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残忍”。我当时一怔,很快镇静下来。这种声音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生成的问题也很完美,不仅让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而且还升华了主题,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热情高涨,这种深入思考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关键词:新课堂模式;语文教学;导学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79-01
2011年,我校全面实施高效课堂改革,学习山东杜郎口中学和昌乐二中的经验,高中课堂推行的“271高效课堂”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20让学生自主学习,70小组讨论,10老师指导完成,体现能力的培养,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则需要有一个学案,因此新课堂模式的实行,编写导学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程序,就好比是万里的第一步。导学案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线路图、方向盘、指南针。那么,导学案是不是原来的教学案的翻版呢?显然不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我总结可能有如下几个问题:①不能贴近教材,编写的内容与教材关系不大。②不能贴近学生,有的导学案就是教案,还有的导学案就是学生练习的罗列。③也不能贴近教师,也就是不具有操作性,与其他教师的备课脱离,为“导学案”而“导学案”的现象比较严重。
“271高效课堂”模式共分为六个步骤:编制导学案、预习、交流、展示、点拨提升、复习反思。编制导学案这第一步如果做得不好,那么下面的流程将无法进行,打造高效课堂只是一句空话,效果可能适得其反。那么如何编制真正适合学生的导学案呢?
我想导学案编写首先要符合教材体系,符合课程标准,其次,导学案不是满足于教师的教,而是要满足于学生的学。它的编写一定要建立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导学案的编写者最好是集体备课中的主备者,同时编写者在编写时要遵循大家的共同的思路。导学案的主要功能就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内容中既要有师生互动部分,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部分。再则,导学案中编写一定要注意实效性,必须要有使用说明、学习目标、重难点、知识链接、问题设计、当堂检测、学后反思、拓展阅读,再按照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训练三个部分编排。这三部分内容要相互联系,是一种递进关系。此外,还可以补充“我的质疑”、“我的收获”、“我的反思”等内容。最后,导学案编写后,同备课组成员最好集中讨论,形成定稿后,每位组员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备课(也就是“二次备课”),效果会更好。
具体操作又怎么进行呢?结合语文学科谈几点感受。编写导学案与原来编写教案一样都要十分熟悉教材,因而读熟教材肯定是第一步。而后在读熟的基础上确立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每组课文,每篇文章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在读文本时,带着专题目标,和课时目标把课文读通读熟,在读的过程中记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想提出的问题,然后再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想想怎样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并把在读教材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想提出的的疑问及解决的方法罗列出来。再在罗列的这些问题中删选出一些重点的,能把课文串联起来的重要问题,接着去看课文后习题,看看习题中向我们安排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我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想清楚了这些,我开始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的预习案,也是主体部分,是以学生的预习为主的。考虑到导学案的导学功能,在编制的过程中,就引导学生从教师指出的方法去学习去获得知识,关键是引导学生怎样去学。在导学案使用前,我们在学新课前也布置让学生预习新课任务,但一般都是口头上布置,布置的要求不够明确“回去预习第几课,读读生字新词,画好词语,把课文读几遍。”等等,像这样的预习作业,我们一听就感觉太笼统,对于这样的预习布置,我们在学每一课新课前都可以是这个模式,再说这样的预习不易检测到学生完成的效果,而且学生具体怎么去预习,怎么去操作,心里没底,因而这样的布置流于形式的比较多。因而在导学案编制中,我们的预习任务目标就必须更加明确,要让学生预习的方向性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例如:在学习新课前,我们需要学生准备一些有关的课外知识作为新课学习的补充。那么就可以这样设计学案题“请同学们利用查课外书,去网络查询,或询问身边人物的方法,找到有关xxx方面的故事”。 例:王勃的《滕王阁序》一课,文中的典故很多,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整理,这样学生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去怎么做了。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课外的收集的信息,而且也增强了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所掌握的,不再是老师提供的单一的知识了。在这里是教师提供方法,学生自己习得。
再有像一些字词句的预习,老师也并不是笼统地规定“自学字词,读通课文”。编写时,从学生的可操作性上考虑,尽量使学生能循着方法一步一步认真地进行,有序地进行。比如:字词的学习认识,我根据课文中字词的具体情况,指出学习的方法,例:屈原《离骚》一课中,难解字较多,且读音也较难确定,而且难字所在的句子是本课的重点句,于是,我把文中出现的重点字,罗列出来,指导学生查字典据词定音,或联系上下文选择正确读音。像有的课文中的生字很难写,我用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生字的字形。《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陪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文中内容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教学的展开,而且这几个词也是文中所要了解并掌握的,那么我就让学生以这几个词为重点,让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去加以理解,并从中去体会。
探究部分:这一部分是导学案中的难点,是课堂展示的重点。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选择,我往往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作为关键点,一般是要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总体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挖掘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争论,再把课文中要重点理解,要重点品味的句子,放置其中。像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也并非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而是以比较具体的问题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不至于被问题所吓倒。如《伶官传序》设计探究案问题: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什么地方出现?试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呢?②908年、912年、923年、926年在主人公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李存勖从灭敌到立国用了15年,由盛到衰只有三年,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③课文中如何表现他的“忧劳”呢?为什么如此详细的写他的“忧劳”?④由极盛到极衰,用了什么写法?作者发出怎样的慨叹?得出什么经验教训?⑤总结引申,导出兴亡规律。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词句进行分析,《伶官传序》让学生找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些关键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再比如抒情性文章,让学生去找所描写的事物,各事物的特点作用等,并抓有重点语句体会其表达的精妙。还有,在自悟题中,我们要显示学习方法的引导,比如对一些重点句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入手,可以从句式的表达入手,可以从句子的比较入手,可以从句式的修辞入手等等。同时,在自悟题中,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学会提出问题。让他们补充“我的质疑”、“我的收获”、“我的反思”等内容。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感知美 鉴赏美 创造美
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旧的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逐渐被新的代替,中职语文教学改变原有教材施教的方式,更多关注审美教育。中等学校新课程改革标准也对审美教育进行倡导与规范:“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情、知、意的全面协调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发展投入更多的关注,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召唤与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中学新课改革标准立足于长远方面,体现了对学生道德与情感的规范与培养,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审美教育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对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讨论的实际价值重大。
一、中职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合
对学生美的教育就是对学生的审美观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在审美能力与创造美的能力上进行发展,自古的教学都离不开对学生道德素质与高尚情操的培养,著名思想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及其重要的,美能感化生活,熏陶本心。
中职语文教学是建立在工具的使用、审美的实施与思想的层面三个维度构建的学科。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理应从美学规律出发,教育学生从教材中感受美、从生活中创造美,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作为最终标准,不断引导学生提高鉴赏能力,探讨中职学生接受审美教育迫切性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生在入学时门槛较低,入学分数不高、文化内涵与审美素养也不高;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生年龄相对不大,心理与生理发展不成熟,对美的追求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的从生活中发现美。如果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结合审美教育,用美的魅力与审美的乐趣来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内涵。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教师自身具备审美能力
21世纪以来,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要想从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生存发展,就需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双眼,要想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思想观,是他们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关键,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为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要靠教师,所以对中职语文教师审美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教师的审美能力强,他们在教学中、在教材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能挖掘出更多更美的东西,就能在平日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审美行为,就能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断美和创造美,就能真正达到谛造美育教学、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目的。
(二)立足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在对中职语文教材进行仔细研读中,笔者发现很多美的因素包含在字里行间,在教材选文的形式上,诗歌具有韵律美,散文具有神态美,小说具有情节美、议论文具有理性美、说明文具有内容美。从内容上看,有山水景物之美,有人文物状之美、有科学文化之美……而想要让中职学生发现教材中的这些美,就需要教师为之创造有力的教学环境,反复熏陶。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文选品味。给学生选择审美感染力强的文选,实施板块教学;巧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引导学生感受美。美的事物需要发现,对于感受性不强的中职学生,教师在教学环境的布置中应多下功夫。教师应学会利用现在化设备制作精良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例如在讲授《离骚》时,就应该在教案PPT中加入古琴奏乐来增强感染力。
(三)重视教材,挖掘学生对对美的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中对美的发现是建立在文本的深入剖析之上的,想要发现美,必须植根教材文本,精研字句,选择切入点深入探讨美学价值。在教材的深入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例如小组研读,集体讨论的方式、学生自主研究,教师解答疑问的方式等。教师立足文本,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教材,理解了文字背后的内涵意蕴,就能够发现美的所在。
(四)多管齐下,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审美,能够艺术的生活,所以,教师审美教育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拥有创造美与表现美的能力。抽象的美如果想要灵活的表现出来,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多写与多说。写作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感受美文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作实训,对发现文章中的优美之处加以模仿。这种多写的方式既能够让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美有更深的了解,又能够对学习到的美加以运用与创新。多说与多写类似,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说的机会与权力,可以通过学生演讲的方式让学生说出学到的美,也可以通过课堂小品、相声或者广播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展示美,这种互动形式的效果比教师一人课堂教学更为显著。还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艺术元素相互融合,帮助学生接受审美教育,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三、结束语
语文是一门人文类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思想道德上有重要作用,在社会意义上,语文教学更担负了学生审美教育的社会使命,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与学科性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合审美教育, 在具体教育实施中,应结合中等职业类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要求中因材施教,依托不同的教学条件在教学环境、语文教材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都能够发展成才为具有审美能力、具有创造美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桃丽.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初探[J]. 才智,2014,26:101.
一、转变教师角色,享受民主课堂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而且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曾几何时,我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述神奇的传说、精彩的故事;曾几何时,我们呕心沥血地批、不厌其烦地改;曾几何时,我们“弹指一挥间”,“讲述千古风流,吟诵绝唱《离骚》……在学生崇拜与迷茫的眼神中找到“三尺讲台的神圣与骄傲”。
而现在,更多的时候,我更愿意倾听学生的谈论,在激发学生潜能中领略平等的乐趣、民主的畅快。课堂上,我常常走下讲台,深入各个学习小组,同他们一起品诗赏词,一起朗读背诵……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学生那亲切、爱戴的眼神告诉我,这种民主、平等的课堂,他们喜欢!
越来越多的课堂实践让我深深懂得:要想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把初中全部语文知识教给学生是不可能的,学生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授之以渔”显得十分必要。渐渐地,我把教学的重点倾向于促进学生的“学”上。
在课改实践中,我渐悟“大语文”观的妙处。“生活处处皆语文”。我把课堂逐渐向课外扩展,除了引用大量文学名著、古典诗词、奇闻轶事外,还随时注意开发身边资源,把原汁原味的生活搬上课堂,共同寻找身边的错别字,撰写班规班纪、座右铭设计大赛、作文展评、演讲比赛……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的个性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都成了他们认识语文的有益资源,多彩的生活体验,厚重的文化素养,在我们师生默契的心灵交往中,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渐渐积淀。
二、凸显学生地位,享受激情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感悟历程。要使之焕发生命的活力,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空间。
课改之初,我也曾怀疑:放开手脚,课堂是否会失去控制?实际操作中也真的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本不着边际,有些学生干脆“心如止水”,成了“休闲一族”。在我百思而无良计的时候,有一件事触动了我的灵感。那是一节现代文课外阅读课,文题是《角落》。主人公是一位被人遗忘在角落里的小女孩,她“淡如荒漠的灵魂”、“殒没得如风筝的希望”,令人心碎、令人深思。当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发现平日里最不爱发言的一个小女孩已经泪眼婆娑了。我灵机一动,引导大家探讨:“角落”对“小女孩”有什么影响?他的孤僻、自尊、冷漠在于“角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些问题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他们敞开心扉洞悉走进角落的原因,探讨走进角落的危害……自此以后,有更多的学生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谁也不愿意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渐渐地课堂形成了一种“公平竞争”、“有话尽管说”的研讨风气,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快乐学语文”成了我们师生共同的追求,在教与学的心灵碰撞中,我独自品尝他们每一位燃烧的激情。
三、整合三维目标,享受多元课堂
三维目标的整合,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很多时候,我们的教案上列得头头是道,可在实际的课堂上却又“穿新鞋走老路”。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既要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给学生思维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健全人格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因此,三个维度的目标缺一不可。
回味课改之初,我们的课堂形式纷繁,然而却忽视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文本的重要性,无论何时,吃透文本,注重基础还是必要的。在此过程中,我们应看到,学生既是问题的解决者,又是问题的发现者、创造者,他们不仅要解决别人给他们提出的问题,还要寻求和创造新的挑战。因此,在三维目标整合过程中,要求我们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传授每一个知识点前,尽可能了解自己的学生都知道些什么,关心些什么,能做些什么,想要做些什么,在尊重、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前提下,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设桥梁。
学生显示出来的能力,是在他们掌握积累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参与过程,在过程中学习知识、认知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往我们有意无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情感、体验、态度及价值观等,在课改中,我们深刻反思以往教学中对人的漠视,开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存在。为了能够释放学生的情感,唤醒孩子们的心灵,我在教学时总是全身心的投入,借此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我还把枯燥的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记得在学习《再塑生命》一文时,为了唤起对主人公海伦・凯勒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课前带领学生做蒙眼、塞耳、捂嘴游戏,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当学生有“害怕、好奇、心虚、孤独”等体验时,我适时引导大家思考:如果一个人常年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又会怎样呢?带着这个问题读文,学生对人物命运会格外关注,对海伦的奋斗也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使作者、文本、教师、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达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在这个距离高考仅有一百天的庄严时刻,我们高三全体师生聚集在这里,举行2011届高考一百日誓师大会,我们将互勉互励,立志苦干一百天,激流勇进将梦圆,实现人生的理想,再创人生的辉煌。
同学们!从我们跨入高中的那天起,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孕育着自己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我们披星戴月、寒暑不停、风雨无阻。
三年来,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同心同德,齐心合力,确定了共同的奋斗目标,着力营造良好的环境,相互激励,凭着我们老实、踏实、扎实的态度为实现我们的目标拼搏着、奋进着。
三年来,有许多优秀的老师不断地加入了我们这个队伍,有许多优秀的同学不断壮大了我们这个队伍。我们摸爬滚打,与困难斗争,与时间赛跑。在无数次的锤炼中,我们的同学凭着自己的毅力和实力,在高一、高二的道路上,大步流星,奋起直追,夺得了农村中学的第一。
这就说明:我们的学生有志气、有实力,我们的老师有毅力、有水平。然而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当今我们面临的是基础的夯实、弱科的补救,是兄弟学校针锋相对的挑战、更是激动人心的六月高考。做好这些需要再坚持一百日,为此,我向大家提出如下五个要求。
1、希望你们进一步强化奋斗的目标,知道怎么去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走好每一步路,每天学习富有主动性,积极地去探讨问题,攻克难关,培养浓厚的兴趣,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养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
要知道:播种行为,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命运。希望大家展示你个性品质中最优秀的一面,为了自己人生的成功自强不息!
2、希望你们树立勤奋主动的求学精神,苦学乐学,勤思巧问;要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有恒心有毅力,用理智的头脑,战胜一切困难。要养成严谨的思维方式,冷静细致的做好作业搞好考试,重视书面表达;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上课时要知道应该听好什么,记住什么,要学会联想和想象,学会串联前后知识,不要专等老师答案,要开动自己的脑子。
3、希望你们调整好学习心态。同学们,你们是十七八岁的学生,是充满希望和生机的青年,幼不学,老何为!纵有千百个理由,你都不能放松更不能放弃学习,学习就是你的使命和天职,是为你将来奠基的必备的手段,所以你必须要学习。
进教室、出教室、在寝室、在食堂和走出校门,随时随处都要有意识地展示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自信自强的青春形象。
现在我们当中有少数同学常常显得无聊乏味,成天没精打采的,昏昏欲睡,消极处世,对学习和人生抱无所谓的态度,老师压,他就动,老师松,他就松,缺乏上进心。这些同学,应该选好自己的目标,雷厉风行,干脆利落,要让力量贯注到你的每一根神经末梢,坚实地走好自己高三的每一步,多作自我思考,多想想自己过去那些成功的往事,寻找胜利的法则,为明天拥有更广阔的人生平台扎实努力。
4、希望和老师、父母增进了解,打好配合。
首先要理解老师。同学们,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成绩,我们的老师想方设法,不辞劳苦。班主任老师披星戴月、早出晚归;科任老师反复研究教案,精心做好课件,认真搞好辅导,有的教师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学生身上,连自己的孩子也管得很少,尤其是晚上。
当我们的老师在办公室为大家批改作业的时候,谁知自己的孩子静静的在沙发上睡着了;当我们的老师在为大家上辅导课的时候,谁知自己的孩子还在傻傻的站在窗前,等待父母的归来;为了工作,孩子,只能带到办公室来做作业,家务,全落在了爱人的肩上;更有远道的老师一星期才回家一次,有的甚至一个月才回家一两次。很多老师还带病坚持工作,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是我们许多人所不知道的。
同学们,不被人理解是痛苦的,历史上的屈原、司马迁不都是这样吗?然而,屈原受排挤而赋《离骚》,司马迁遭不公而著《史记》。我们的老师不会面对困难而退缩,他们只是想让我们明白,他们的付出都是为了工作,都是为了你们,做到问心无愧,因此,同学们要尊敬老师,理解老师。
再次要理解父母。同学们,当你们白天上课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正冒着严寒酷暑辛勤的劳作;当你们晚上进入梦乡的时候,我们的父母还在灯光下加班加点;当你们大手大脚的花钱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正在节衣缩食;当你们嫌他们唠叨啰嗦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正在家里忐忑不安地牵挂着我们。
听了这些,难道我们会无动于衷吗?所以,我们要听从教诲,配合老师,提高成绩,健康发展。
5、希望你们强化学习意识,从小处做起。
一是不要急躁,学会清理,花一个小时,坐下来,将高中三年的书籍一本一本地清点出来,看到底有多少本,然后逐一分类,做到对各科的教材心中有数,并形成一个总的印象。
二是读熟读活教材,同学们,打好基础首先就是要我们掌握教材,目前最大的复习就是熟读教材。将教材知识形成系统,明白这一科共有几个单元几章几节,讲了几个知识点,充分利用列表的方式,使本科目所有的知识点都尽归表中,这样你就可以纲举目张了,往后的查漏补缺就有了可能。
三是充分利用原来的课堂笔记、作业本、考试试卷,积累经验教训,尤其对经常出错的要格外留意,不犯同样的错误。
四是向课堂45分钟要成效,同学们,高三是知识点、信息点、应考方法全方位奔向你的时候,课堂不认真就无法牢牢把握住复习的主动权。同时要做好每一套练习题,把平时的训练场当战场,你的意志、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五是珍惜宝贵的时间。同学们,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时不我待,人生路上所有的坎坷与跌倒,让我们一起走过。
未来的日子里,还有许多机遇掌握在你的手中,还有许多奇迹等待你创造,一代文豪泰戈尔曾经说过:错过太阳的时候,你在哭泣;可是当你哭泣的时候,你又错过了星星。因此,珍惜时间,把握现在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同学们,青春就应该胸怀大志,就应该将豪情写在脸上,用挑战与成功来诠释生命的内涵。一百天的时间内,也许对你们会有更苛刻的要求,更艰苦的训练,更严厉的批评,也许会令你们倍感紧张,但我们相信大家能够理解,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够出类拔萃,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够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