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8 15:55: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

第1篇

一、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二、高校毕业生岗前培训情况

为进一步转变我镇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增强创业就业能力,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我镇于7月26日举办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毕业生有300多人,镇人才服务站站长陈树勋同志作了开班动员讲话,为广大毕业生分析了当前就业形势,介绍了市、镇关于鼓励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优惠政策,并要求毕业生切实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奋斗目标,提高就业竞争力,争取早日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培训班课程重点开设大学生成功求职技巧、演讲口才与职场必备商务礼仪课程,让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掌握演讲技巧及有效表达方法,懂得如何应对面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商务礼仪的技巧,促进我镇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能力,让其更深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掌握创业知识,提高求职技巧,利于更好地找到心仪的工作。

三、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镇战略,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我镇主要采取了“三个加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加强领导,执行到位。

为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我镇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面工作,完善领导小组职能分工,由镇人事办和人才服务站掌握并督导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各司其职,多管齐下,不断实现人才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同时,村劳动服务站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事务,营造全社会各有关部门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氛围,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打好组织领导基础。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门会议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毕业生就业需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工作方法和宣传服务措施,形成各个相关部门普遍重视,统筹协调新机制,及时有效贯彻落实市、镇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相关要求。

(二)加强宣传,多措并举。

能否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同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和他们是否了解政府鼓励就业的政策密切相关。一方面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就业观。于7月26日举办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培训班,300多名本地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为高校毕业生进行心理辅导及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一步正视现实,摆正心态,客观定位,选好目标,力戒浮躁,扬长避短,合理调整就业期望,结合自身特点,立足现实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为企业和人才“牵线搭桥”。于7月26日在镇影剧院广场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设立了人才政策宣传咨询点,宣传我市人才政策和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免费为高校毕业生及待业人员提供求职服务、职业指导、培训登记等公共就业服务。我镇电子、五金、电器、印刷等30多家企业为求职者提供了1500多个就业岗位,涉及管理类、技术类、普通类等多方面,有效拓宽本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参加就业指导培训班后提供了一次实战机会,进一步提高本镇生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能力。

第2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信息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144-02

科技的进步在给高校毕业生更大选择空间的同时,也给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多选择优秀人才的机会,在资源的合理配置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前为了更好地帮助毕业生获得工作机会,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发挥科技的作用,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但如何优化信息,建立科学的就业信息体系,成为当前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近些年来各大高校的就业信息化建设也迅速地建立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2003年正式开通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2008年打造的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平台等。这些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国家也对高校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化网络给予了高度的支持,不仅促进了各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的改进、完善,还使各大高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变得更加系统化和完整化。

二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正确的引导

虽然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但据2013年的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在进行求职时,多数都是通过海投的方式在找工作,因此会存在很多在找工作的学生同时答应很多家面试企业的邀约,然后选择自己最心仪的企业去面试的现象,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涉及面广且综合性非常强的庞大系统,高校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帮助毕业生获得求职的机会,而且为企业提供所需人才,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不难发现,当前很多高校毕业生在进行就业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待就业缺乏正确的心态,自己的实际能力与工作期望成反比,使很多高校毕业生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与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缺少对毕业生的正确指引是有一定关系的。虽然一些高校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由于教育手段单一等原因,使其效果并不显著,因此还需对其进行调整、改进。

2.缺乏系统的管理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国家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并不断增加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使就业信息越来越丰富。虽然就业信息变得越来越丰富,为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但也突显出一个问题,即缺少对就业信息的有效利用与管理。当前我国各大高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都是较为独立的,缺少系统的联系与统一的管理,这就使得各大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信息资源参差不齐,管理水平也高低不一的现象,使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仍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统一的标准都是各大高校相关负责人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3.工作缺少专业性

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化建设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但如果想有效发挥其作用,仍需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力度。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对计算机等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因此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但就当前情况来看,高校在进行毕业生信息化建设时,专业人才紧缺,并且缺乏对软件系统的重视。不仅如此,高校还存在缺少对专业人员的长期培养机制,缺乏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缺少后期的维修、保养等。高校信息化建设需要长期进行调整、完善,并且根据科技的发展不断进行升级等,因此学校要加强对相关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从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化建设。

三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在毕业生和招聘单位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双方各取所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招聘单位可以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及时了解所需人才的信息,而且招聘单位也可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网络上通过招聘信息吸引人才,降低企业招聘的成本,节约企业招聘的时间,一举三得。此外,毕业生也可以根据招聘单位在网上的消息,第一时间获得招聘信息,从而帮助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招聘单位和毕业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优化了市场机制,而且有助于招聘单位找到所需人才,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此外,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也是时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首先,政府对于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促使高校也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程度。因此,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其次,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高校传统的信息化建设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发挥的作用非常有效,因此为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也是必然的。

四 实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建立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队伍

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学校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丰富的软件资源以及专业的建设人员。因此,高校要想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就业网,促进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为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转变思想观念,对传统的就业指导服务进行调整,在就业咨询、组织学校招聘会、办理学生就业手续等方面进行完善,实现其思想观念、服务手段等方面的全面提升;第二,加强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在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时,可以对工作中出现的技术等问题进行高效的解决,从而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效率。因此,建立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队伍,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目标的保证。

2.建立高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体系

建立高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体系,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建设。具体做法为:第一,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并对其进行记录。学院可以对每个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如可以以五人为一组,每组选举一个负责人,对组内成员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掌握,及时反馈其就业情况。第二,对学校的整体就业情况进行掌握,然后对学生进行大方向的指导,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校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此外,学校也要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一手资料的收集工作。第三,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档案记录。在学校情况允许条件下,实行单独的就业指导,对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价值观等进行调整,帮助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3.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大学生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传统的就业观念等也是影响大学生找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其正确对待就业,在就业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第二,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网络中有很多不良信息及思想,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因此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同时,也要加强其对不良思想的抵制;第三,鼓励大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很多大学生都有去基层或者边远地区的愿望,但由于怕未来被人瞧不起等原因,就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为此,要鼓励毕业生敢于去追求自身的理想,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

五 总结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毕业生就业以及招聘单位招收人才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其的重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毋彩虹、赵杰文.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焦作大学学报,2012(1):127~129

[2]薛童.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2(22):57~58

[3]席红岩.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8):130

第3篇

第二,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或开展阶段,是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有效办法。要继续做好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工作,按照《意见》的要求,我部与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共同做好组织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明年,这项工作将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各级人事部门要高度重视,早做准备,认真总结过去开展有关工作的经验,加强与教育、农业、卫生、扶贫等部门的协调,摸清基层的实际需求,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还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协助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就业工作及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工作。

第三,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是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促进他们尽快就业的有效手段。目前,我们已草拟了《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并征求了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国资委和国防科工委等部门的意见,再做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将尽快下发。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就业见习基地建设。要加强与各类用人单位的联系,做好就业见习岗位的征集、工作,组织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见习工作,完善见习期间的管理服务工作,帮助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

第四,拓宽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工作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是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下一步,我们要研究制定《高校毕业生人事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户口迁移、人事档案管理、工龄计算、专业技术职务申报评审等政策,为毕业生到非公单位就业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提供方便,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各地都要抓紧研究制定这方面的政策办法,积极疏通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的渠道,把人事部门承担的工作抓紧抓好。

第4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精神,认真实施《就业促进法》,切实做好*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就业工作任务更为艰巨。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各地和高校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抓住《就业促进法》施行的有利时机,切实做好*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就业工作总体部署,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要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将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按照法律规定作相应的延续、扩展、调整和完善;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二、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

按照《就业促进法》关于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规定,教育、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相关机构要加强合作和信息共享,对高校毕业生免费开展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服务,主动开展公益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招聘活动。有关部门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举办招聘会,不得以任何方式向高校毕业生收取费用。要严格控制大规模招聘会,加强对招聘活动的安全保卫措施。

按照国家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制度和网上联合招聘制度的要求,加快完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地方和高校要积极参与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每季度网上联合招聘活动,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网上双选活动”等分行业、分专业的网上招聘活动。各地要努力完善网络服务平台,整合各类岗位需求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质量,定期开展相应的网上求职招聘活动。

三、广泛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各地教育、劳动保障部门要指导高职院校把职业资格培训工作作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对需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高校毕业生开展相关培训。劳动保障部门应根据高校毕业生需要,组织专场职业技能鉴定,教育部门应积极配合,努力使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相关专业80%以上的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各地人事、劳动保障、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协调和支持,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地域范围和数量,组织更多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参加见习;积极协调落实好见习毕业生的基本生活补助,并免费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事务等服务;鼓励企业优先录用见习毕业生,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

高校要加强市场需求调研,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各省(区、市)的部分高校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监测系统,进一步强化就业状况对教学环节的反馈和导向作用。

四、大力推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和队伍建设

高校要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将就业指导课程切实纳入高校教学计划,鼓励和提倡所有高校从*8年起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并依据各校自身具体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各地和高校要定期开展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开展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资格认证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要适应新形势需要,以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为原则,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建设。

五、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行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各地和高校要及时总结和推广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典型和经验,以多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大力倡导创业精神,培养创业能力。劳动保障部门与高校要加强合作,将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工作纳入创业培训总体规划,开展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实训,推动高校毕业生创业基地建设。

六、推动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吸纳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广阔空间在基层。要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狠抓政策落实,努力营造“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制度化环境。要继续组织实施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及时总结经验,使现有项目可持续发展;要认真研究探索高校毕业生服务农村的新途径,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尽快启动高校毕业生服务社区项目,街道、社区聘用劳动保障协理员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城市社区建设的有机结合。要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力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要持续开展主题突出、生动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推广“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

七、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加强离校后的就业服务

第5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挫折 归因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21-02

就业挫折归因是指在遭遇就业挫折时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归因不仅影响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而且会影响个体后续行为的动力。归因理论认为,不同的归因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而不同的情感反应对后续行为又有不同的动力作用。如果归因积极,则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自己充满自信,提高动机水平,增强行为效能感;如果归因消极,无疑会产生消极情绪,产生自卑,降低动机水平,减轻行为效能感。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对就业挫折进行归因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行为、情感以及心理健康。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挫折归因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不仅可以提高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的力度,同时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 调查对象与方法

1.对象

在陕西省某高校,以班级为单位在本科生毕业班和研究生毕业班随机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0份,其中男生166人,女生304人;本科生300人,研究生170人;平均年龄(23±1.9)岁。

2.方法

第一,自编高校毕业生就业挫折归因问卷。采用自编高校毕业生就业挫折归因问卷,此问卷是在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形成,并经过测试、信度、效度检验以及修订后完成,该问卷共12个条目,5级评分,共分为两个维度,即外部力量归因和自我力量归因。外部力量归因维度指把就业挫折问题归因于个人难以控制和改变的外在力量,主要包括家庭社会资源、用人单位的喜好、基本就业方向和状况等;自我力量归因指把就业挫折问题归因于个人可以把握和控制的内在力量,主要包括个人努力程度、能力等。两个维度各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介于0.5~0.8之间,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且在本研究中α系数为0.703。

第二,心理健康自评问卷。该问卷由SCL-90中躯体化、焦虑、抑郁、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六个分量表组成,5级评分,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在本研究中α系数为0.906。

3.数据处理

所有的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高校毕业生就业挫折归因的现状

由表1可知,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挫折归因上整体倾向于自我力量归因,并且在受教育程度上,本科生的自我力量归因显著高于研究生;就业挫折归因在性别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自我力量归因t=-1.391,P=0.165>0.05;外部力量归因t=1.947,P=0.052>0.05)。

2.高校毕业生就业成败归因各因素与心理健康各因素之间的相关

由表2可知,高校毕业生的外部力量归因维度与躯体化、焦虑、抑郁、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及心理健康总分均有显著相关;其自我力量归因维度与躯体化、焦虑、抑郁、敌对及心理健康总分呈显著相关。

三 讨论

1.高校毕业生就业挫折归因的特点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毕业生在进行就业挫折归因时,更倾向于做出内部自我力量归因,这与湖南师范学院李成齐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表明,倾向于内部归因对于毕业生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归因模式,说明他们勇于正视自己内在的不足之处,勇于自己承担责任,对于今后奋发上进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

高校毕业生就业挫折归因两个维度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北京师范大学王树涛的研究相一致,究其原因,在于当今高校,女高校毕业生在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且男女高校毕业生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女性自主地位逐渐上升,因此女高校毕业生同男高校毕业生一样都能从各方面分析问题并做出解释;在受教育程度上,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在自我力量归因倾向上弱于本科生,而在外在力量归因倾向上,研究生与本科生相当,归其原因,在于研究生虽然在就业挫折归因中也是倾向于内部因素,然而研究生由于阅历、经验都比本科生要多,因此,他们在对就业挫折做出归因的时候会显得更加客观,能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做出理性解释。

2.高校毕业生就业挫折归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从研究结果看,如果大学生在就业挫折的外部力量归因因素上得分越高,则越感到就业挫折的原因在于家庭社会资源等外在的不可控力量,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越容易出现心理障碍;而如果大学生在就业挫折的内部力量归因因素上得分越高,则越感到就业挫折的原因在于自身等内在的可控因素,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更会高一些。本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挫折归因上以比较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归因,但部分毕业生还是会将就业挫折归因到外在家庭社会等不可控力量上。因此,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恰当的就业挫折归因训练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第一,学校要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挫折归因倾向,指导学生做出积极正确的就业挫折归因,提高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二,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必要的归因训练,使其掌握某种归因技能,改变原来消极的归因倾向,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除此之外,高校毕业生要自觉养成积极合理的归因,以促进心理健康。第三,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开展挫折教育。就业挫折是大多数大学生都可能遇到的挫折情况,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并从课程设置、活动开展、平台搭建等多方面进行就业指导,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除此以外,学校也应积极开展大学生的挫折教育,让大学生首先能够正确地认识挫折,引导大学生认识挫折中包含的积极含义,并学会深入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中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龚丽、杨秋、李丹.大学生就业挫折归因及应对特征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154~158

[2]汪小明.归因理论及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启示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6):145~146

[3]李成齐.大学生归因方式及其心理健康的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2004

[4]王树涛.西南地区大学生归因方式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2):1079~1081

[5]袁贵勇.归因理论在大学生择业心理调适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8(8):125~126

第6篇

关键词:就业促进;政策;模糊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课题(项目编号:JRS-2014-1155)资助项目;河北金融学院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发展专项课题(项目编号:HBFUGJ141106)自主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3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趋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下降,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然而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却未相应增加,市场供需严重失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目前,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无业可就、有业不就、有业难就、就业质量下降、被就业和就业弱势群体大量存在等。

就业率原本只是学校统计就业时的一个参数,不期然竟演变成学校招生的招牌,进而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展示政绩的指标。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以虚高的就业率骗取国家投入和社会信任,而教育主管部门也以此作为一项政绩向社会交代,这种风气甚至影响到地方政府。不能否认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地方政府在推动大学生就业上的积极努力,但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过度强调就业率,并将就业率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必然导致“欺上瞒下”行为的产生,进而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真问题迟迟得不到缓解。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总量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并存的结果,也与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有密切关系。总的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急剧扩招导致就业环境突变。一方面扩招的急剧性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凸显。首先要明确,扩招的方向性是没有错的,这是世界性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但是绝对不能以此为借口来否定高校扩招对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另一方面就业环境的突变性加剧了就业矛盾,经济大环境的变动会使高校毕业生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2009年,我国正处于全国性就业高峰期,农民工、城镇待岗人员、留学回国人员三股劳动大军几乎同时涌入劳动力市场,如此多的就业人员同时涌向一个有限的就业市场,必然增大就业压力。

2、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及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工资水平高,物质生活条件富裕,大部分毕业生都趋向于到这些地域求职,造成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人才供给过剩,而广大西部落后地区、农村艰苦地区却长时间处于人才短缺的状态。

3、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河北省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过程缺乏明确绩效评价体系,学科建设、学术发展,特别是专业设置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发展要求,这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4、就业歧视现象严重。70%的毕业生认为存在就业歧视现象,而55%的人曾遭受过就业歧视,包括性别、户籍、学历、专业、经验、外貌、健康等,其中最严重的是经验、学历、性别和户籍歧视。

5、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标准、薪酬期望、就业预期等方面不切实际,盲目跟潮求大,即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求高,即高职位、高薪酬,不能根据自己情况和变化了的就业市场调整就业目标,不愿从事基层、基础工作,从而使就业面日趋狭窄,甚至出现有业不就比无业可就还要多的现象。

6、社会人才观不合理。调研中发现:有88.4%的用人单位希望招聘高学历的毕业生,家长们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上研究生,然后找好的工作,学校也片面追求升学率,盲目追求升格,专科要升本科,大学争取上硕士点、博士点,这样的社会氛围在日益强化。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迁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历史演变分为三个阶段: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分”、“包当干部”阶段(1950~1977);改革开放时代“供需见面”、“双向选择”阶段(1978~1991);市场经济时代“自主择业”、“双向选择”阶段(1992~现在),具体的时间划分略有差别。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城乡基层就业政策(主要包括“村官计划”、“三支一扶”、“特岗”、“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二是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政策;三是自主创业政策;四是到企业和科研单位参与重大项目政策;五是就业指导服务与就业援助(如见习政策);六是应征入伍政策。具体包括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积极聘用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与就业援助政策等。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综合评估模型

1、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综合评估体系的建立。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本项目主要从就业促进政策的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效果三个大方面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进行综合评估。考虑到评价指标的全面性、系统性、简洁性以及可操作性四个原则,我们把这三个大指标详细地划分成15个要素,基本上能够反映出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的执行情况。基于以上分析,构建一套由3个一级指标和15个具体指标构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如表1所示。(表1)

2、评价体系的计算。此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考虑到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本文利用F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依据0.1~0.9数量标度取值,构造模糊一致矩阵,结合数学软件Matlab实现数据矩阵的运算,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向量,并进行单层次排序。具体权重计算结果见表1。

四、应用综合评价模型,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

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根据上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我们可以从政府、用人单位、高校、社会媒介、高校毕业生五个方面来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构建全方位的就业促进机制的基本构想。

1、完善政府主导的宏观就业调控机制。真正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应该由政府牵动,让政府来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来规范市场行为。政府是主导,不是包办代办。它从政策宏观指导、发展方向、发展战略角度主导高校毕业生就业。

2、构建高校的市场化声誉机制。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所以声誉机制的建立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而监管只能产生秩序不能产生和谐,只有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市场声誉机制,才能真正解决高校毕业生“被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因此,我们要形成高校声誉的市场价值,大力推进高校自的落实,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立就业指导机制。

3、优化中小企业激励机制。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是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我们要继续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和落实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平等待遇,构建联合培养机制,“订单式”培养的模式使一度办学维艰的中等职业教育逐步走出了困境,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也得到增强。

4、规范社会媒介的舆论引导机制。社会媒介的舆论引导机制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动力。构建正确的舆论引导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正确认识就业难,明确报道目的;第二,客观反映舆论,为报道把好关;第三,正确引导舆论,提高报道水平;第四,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

5、健全毕业生的个人约束机制。毕业生个人的约束机制是其能够就业的基本要求。毕业生要有科学的职业规划和良好的就业心态,有创业的精神和准备,有规范的就业行为,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而且是对高校、单位以及自己师弟师妹们负责。

主要参考文献:

[1]袁贵仁.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3.3.

[2]李海峰,解媛,厉志红.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2.26.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咨询 就业指导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已经把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充分认识到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掌握求职择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以及正确认识自我和实施正确的人生规划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开始设立主抓就业工作的指导机构,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各院系和各部门积极配合,这一切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提供了政策上和物质上的保证。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队伍不健全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人员人员匾乏且专业水平不高,缺乏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指导人员。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且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一般是由过去从事毕业生分配工作的同志兼任的,大多数缺乏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咨询学、劳动人事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法律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知识的专门训练,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受到很大限制。就业指导从业人员最大的不足是虽然他们拥有一定实际经验但缺乏就业理论知识的支撑,或者虽具备一定的就业理论经验,但没有就业实战经验,从而导致了高校就业指导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很难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领域中的专家和专业人才,也无法瞄准高校就业指导领域的制高点。尽管高校也聘请一些校外人员来学校开讲座,但这些人员大都为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专家或教授,在生产实践第一线的专家很少,很难为学生提供相关职场工作的经验。目前我国从事高校就业指导的人员尚无统一的规定和标准。学校在聘任的标准上最注重的就是就业指导人员是否熟悉学生工作。这与过去单纯地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项事务性工作的传统有一定关系。我国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性己经得到了普遍关注,但对就业指导教育的人员的培训还远远不够,就业指导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还满足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发展的需要。

2.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内容仍需丰富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初步建立,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与过去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不能满足当前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内容仍局限于政策指导、信息指导和技巧指导。就业指导与服务仅停留在战术层面,而不是战略层面。就业指导部门工作内容单一,有一定局限性,大多是事务性的工作,即就业协议书的管理和用人单位需求情况的,组织供需见面会等,对就业政策等仅仅是起到公布作用,并没有对政策作进一步解读答疑和宣传,使有些优惠政策的知晓度和覆盖面过小。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力度不够。职业生涯规划已在各大高校引起广泛关注,并逐渐被引入高等院校和高等教育中,成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补充内容,但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力度不够,忽视了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步骤和培养未来就业素质的长期准备,忽视了指导学生根据国家需要和社会责任树立正确择业观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的发展这一核心任务,这就造成大学生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和社会对职业发展的多种需求。

3.就业指导服务的方式过于简单

目前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或集中上大课堂的形式进行的,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绝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是在毕业前一学期开设“就业指导”性质的选修课来进行,采取讲座的形式,主要介绍就业形势、往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且要求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应该说,目前这种大学生就业指导方式,对大学毕业生掌握择业技巧及提高择业的成功率是有促进作用的。但这些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这些临时抱佛脚式的择业指导,没有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且这种就业指导方式偏重于管理功能且过于简单,忽视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即使通过学校的就业网信息和提供就业技术也是单向的,没有形成及时反馈系统,加之高校就业部门信息搜集途径有限和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就业指导方式和方法过于简单,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二、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1.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队伍

专门化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有效载体,专业化和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要把专门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机构和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放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首位。

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机构,应该按照三层组织架构:校级领导、就业指导部门和各院系辅导员、专业教员划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应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该实行校级领导责任制以此明确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就业指导部门应根据内外环境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等资源,确定毕业生就业目标,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规划,实现由单纯的行政管理职能向服务和教育职能的转变。要确定就业指导部门在整个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中心枢纽作用。在就业指导部门内部设立市场开发与信息技术部门、就业咨询指导部门、业务办理部门,三部门辅以各院系成立的以院系领导为组长,院系相关领导、专职就业人员和辅导员为成员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小组。

2.丰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

过去的就业指导课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各个不同年级同时参加,针对性差且效果不明显,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中,能针对不同年级进行不同的课程内容设置。应根据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要求和各阶段不同年级就业指导着重点的不同进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改革,建立起一个目标明确、逐步提升和针对性强的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面向大学一年级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包括其专业认知情况、职业基础知识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专业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及相应的职业适应范围,知道本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通过职业指导理论,使他们了解职业基础知识,开展学生职业兴趣测定、职业性格与价值取向测评和学生职业能力综合测评等,让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确定合理的人生定位,为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大学二、三年级主要开设的课程内容有求职择业技巧、就业礼仪培训、择业常识准备、资格认证介绍及就业路径导航等。大学四年级学生进入了毕业阶段,此时的就业指导课应该引导学生根据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合理确定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同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准备自荐材料和做好求职应聘的准备。这一时期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应包括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获取,就业观念调适,就业心理教育及就业服务指导等。

3.组织实施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

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工作的成功取决于就业指导部门前期的基础性工作。出发前有关情报的搜集准备相当重要,包括目标市场及当地环境的了解、企业的选择及校友的联系方式。充分准备这些资料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就业指导部门中市场开发与信息技术部门主要负责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拓展工作。就业市场的拓展首先在于目标市场的选择,不要过分集中在以往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上,更应注重对本校毕业生就业热点、盲点或薄弱地区的选择。市场开发与信息技术部门要注重搜集目标市场的情报,从宏观上把握就业市场开拓工作,搜集目标市场的重点单位情报,加强拓展工作的针对性。同时还应注重利用校友的力量,关注校友分布及他们的联系方式,在总结这些目标市场资料的基础上制订不同的就业宣传资料。其次是市场开发与信息技术部总结的目标单位访谈的内容应该详细、具体,必须包括走访目的及学校当年毕业生有关情况的介绍等。市场开发与信息技术部还应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和用人特点、招聘方式和招聘程序,了解用人单位当年的人才需求情况,带回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计划。市场开发与信息技术部应收集目标单位的简介及其人事部门工作人员的信息,邀请目标单位到学校开展招聘活动。除此之外要注意与毕业生座谈,了解毕业生的最新就业动向并收集校友的先进事迹材料。

市场拓展的最终目的是对学校今后的就业上作有所帮助。市场开发与信息技术部每一次的拓展工作都应各有侧重,各有特点,都能给以后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借鉴。拓展成果的整理及消息的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情况档案库。档案库的建立首先需要积累信息,市场开发与信息技术部将有效的就业需求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完整地向学校传递并及时,通过就业信息网将用人单位分布情况以备毕业生和就业工作人员查考。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应将走访单位的情况和走访方式、走访类型、收集需求信息的方式和用人单位性质等如实记录并提交工作报告,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情况档案库。其次是传播信息。通过就业指导课及讲座形式,将目标市场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行情、目标单位的价值观及其用人政策等关系毕业生切身利益或对毕业生有帮助的信息及时向毕业生传递。最后是分析收集来的就业信息,通过信息分析总结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未来的就业趋势等。

4.加强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一个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其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来增强职业竞争力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自身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增加成功的机会。高校就业咨询指导部门理应担负起帮助大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责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首先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创新就业指导课。创新后的就业指导课程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阶段即认知自我、认知社会、目标确立、实施策略及评估修正等内容,通过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同时注意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网络课堂,提供在线职业生涯辅导教程供学生在课外学习,并配备就业工作进程面向全校集中播放,供学生网上学习或集中收看。

职业测评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高校应该帮助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测评工具,引入权威的职业测评,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在帮助学生完成科学的职业测评后应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测评结果,教会他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测评得出的有关结果,特别是部分对自己某些个性缺陷的描述或认为与实际并不相符的结论,应将其作为一个参照系,应抱正确的态度。要让学生知道心理学测试只能是给被测者一个建议,一个参考性意见,不能作为评判性的标准,适合不适合还有待于个人的努力。就业指导老师也应不断提高对各种职业测评技术的认识,坚持既不虚无也不神化的眼光看待其对大学生求职择业、职业生涯规划的帮助,在坚持、发扬原有的好的就业指导方法的同时也充分利用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结语

伴随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面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我们迫切需要改革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本文从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内容建设及就业指导与服务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邓基泽.构建全员指导、全程渗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J].中国青年研究, 2006,(10) .

[2]武丽娜.构建“立体化、信息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15) .

[3]石加友,姜尔岚.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及其基本解决思路[J].教育与职业, 2005,(29) .

[4]邱飞.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问题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 2008,(02) .

[5]姜萍.新时期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7,(03) .

[6]郭利伟.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Z1) .

第8篇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概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组织结构设计理论,然后归纳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四个具体的组织结构模型,最后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组织结构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的继续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这里讨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指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指导下,运用市场机制优化毕业生资源配置,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以及为用人单位荐才、选才,使就业市场各项管理工作力求做到职能分工、权责明确,从而使就业市场统一、公平、开放、高效、有序、竞争、固定地发展的一种组织。如何组织设计规范有序的就业市场体系,以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的需要,使大学生就业市场尽快进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是我们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1.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组织设计理论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组织结构是就业市场内全体员工为实现就业市场的目标,在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工作责任、权利、义务等方面形成的结构体系。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组织结构设计就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组织结构进行规划设计,以便从就业市场的结构上确保有效实现就业市场的目标。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组织结构同其他组织结构一样,也分为两种:机械式结构和有机式结构。机械式结构主要有僵化的部门制、高度正规化、自上而下的明确的命令链、集权化程度高等特点,而有机式结构的特点则多表现为结构扁平、工作多运用多功能、跨等级的团队、正规化程度低、分权程度高等。当组织部门执行一项稳定的、明确的工作时或当组织成员每天有规律的工作使其感到更安全,也愿意其他成员提供指导时,该组织更适合于选用机械式结构。当组织任务不明确或组织员工喜欢多样化的、不稳定的、冒险性的工作时,该组织更适合于选用有机式结构。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机械式结构和有机式结构实际上是一个连续、渐进、变化的组织结构统一体的两个极端,根据具体条件的不同,它们中间还存在无数的中间过渡状态,可以有多种变异和具体形式,这也是现实中管理组织结构多样化的根本原因。

2.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结构设计形式

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很多,比如职能型结构、事业部型结构、官僚结构、矩阵型结构、团队结构、无边界组织、学习型组织、虚拟结构,等等,这些形式都各有利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规模不等,环境复杂,技术多样,究竟该采取哪种结构形式,应根据战略、规模、技术和环境等因素进行选择设计。鉴于以上因素的考虑,我们认为适合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职能型结构

职能型结构是指以相似的技能、技术和资源应用为基础,并将各种人员组合成部门的一种结构形式。在这种基于职能的结构中,职能部门是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权向下命令和指示。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职能单一,双向选择洽谈会或供需见面会是许多就业市场的唯一职能,既缺乏强有力的、平等的、开放的、有序的竞争机制,又显得市场的职能服务延伸力薄弱,因此,设计职能多元化的就业市场结构势在必行。在这种职能型结构中,就业市场可以将任务分配到各个职能部门,每个职能部门就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来共同完成任务。下面是我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职能型结构的一个初步设计:

从图1可以发现,就业市场的第二级机构是按照不同的职能实行专业分工,如行政、HR、财务等。如果就业市场选取这种形式的结构设计,将会使得各部门职责明确,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并能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管理作用,也便于高层管理者对整个就业市场进行有效的控制,最终将有利于整个就业市场的长期稳定。但这种形式也存在一些弊端,如高度部门化使得各部门之间的交流较少,不利于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高层领导负担过重等,这也就要求高层领导系,必须扮演最终决策者的角色,才能保证就业市场各部门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2)矩阵型结构

矩阵型结构是指从各职能部门中抽调有关专家,把他们分派在一个或多个项目组中工作、并受项目组负责人领导的一种结构形式。包含双重领导关系的矩阵型结构是职能型结构和事业部型结构的融合体,它通常适用于环境复杂、中等规模的组织。近几年,我国每年有约百万的毕业生初次就业,而且要在短短几个月内落实就业去向,具有群体性、规模性、时效性的特点,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保证大规模的学生群体能够充分合理地就业,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人才浪费,这就对就业市场的组织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矩阵型结构能在较大程度上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矩阵型结构初步设计如下:

由图2可见,就业市场最高管理层扮演着双重角色,既管理各个职能部门又管理各个项目小组。同样,作业区的员工受双重指导——各职能部门和各项目小组的指导,例如,一位参加招聘工作的人力资源部的员工,既受招聘组组长的指导又受人力资源部部长的指导。当然,这些项目小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随时变动,可以长期设置,也可以短期设置。

这种结构可以把专业人员集中在项目组中,便于集思广益,而且层次缩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这种形式可能非常有效,因为这时就业市场需要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但由于管理跨度过宽,管理者不能对每个员工提供指导和支持,这就对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且作业区的员工要接受职能部门管理者和项目组管理者的双重领导,如果这两个管理者不能很好地沟通、协调的话,就很可能发生冲突,从而影响工作。为此,我们认为,职能部门管理者和项目组管理者应经常沟通,共同商讨、协调,才能解决他们所负责的相关员工的问题。

(3)流程式组织

现在许多组织正逐渐摆脱过去沉重的职能式结构而转向基于流程的结构。流程式结构具有“围绕工作流程建立结构、纵向的层级组织扁平化、管理任务委托到更低的层级、顾客驱动发展”等鲜明的特征,因此它比较适用于环境复杂、中小规模的组织。目前,基于流程的组织结构在施乐公司、昆腾公司、摩托罗拉公司等组织内都予以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针对当前组织结构模式研究的不足,对成功实施流程式结构的组织进行考察并及时总结经验,从得到操作性较强且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基于流程的组织结构模式。相应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而言,如果是中小规模,环境复杂,那么可以选择基于流程的组织结构形式。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流程式结构图如下:

从图3可以看出,就业市场的工作被分为多个流程,其中列举的三个流程分别是:信息采集和过程、人才选拔过程、就业指导和培训过程。每一个流程都是由自我管理团队组成的。自我管理团队通常负责一种整体作业流程,并在作业流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员工在流程中工作,执行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并被授予了决策权,自主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较大提高。流程式结构可以使市场结构趋于扁平化,减少市场内部冲突,增强凝聚力,而且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为基础,可以使高校更加重视毕业生培训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强就业市场的灵活性和竞争力。但就业市场有别于企事业单位,它要求全体员工首先把“让上级满意”的意识转变为“让用人单位满意”的理念。此外,还需认真完善流程的各个环节,使复杂流程变为简化流程,使灰色流程变为规范流程,使模糊流程变为明确流程。

(4)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组织,它将员工与工作结合起来,使个人、团体、整个组织共同发展,形成“学习一持续改进一建立竞争优势’’的一个良性循环。在这种组织中,员工通过不断获取和共享新知识,参加到组织的知识管理中来,也愿意将其知识用于制定决策或做好他们的工作。学习型组织具有六个特征:以促进组织有效学习,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管理目标;建立开放的、多层次的学习及反馈评价系统;形成知识共享、工作互动、系统思考的组织文化;以实现共同愿景作为组织学习的永久动力;以工作学习化使成员感悟生命的意义;以学习工作化使组织不断创新发展。学习型组织把学习自觉导入到组织管理中来,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不断增强组织竞争力为目的,通过确立团队自觉学习、自我超越的理念,建立完善的学习教育体系,营造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积极推进组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创新型组织。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设计成学习型组织,关键是要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并创立一个扁平化的、有机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结构。这就要求员工的知识背景要多样化或知识广度大,要求员工相互学习,知识共享,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就业市场结构扁平化使管理跨度大而管理层次少,有利于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感情交流,改善和加强横纵向的沟通联系,达成共识,团结一致,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3.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组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经济体制和就业制度的转变要求就业市场的组织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的就业制度也由从前的“统包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就促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组织结构也应当予以相应地变化和调整。传统就业市场的组织结构游离于直线职能型结构和事业部型结构之间,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基于行政化的组织结构跟不上经济体制和就业制度转变的步伐。组织结构的设计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就业市场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以选择直线职能与虚拟工作小组相结合的矩阵式结构。

(2)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同的权变因素要与相应的组织结构形式相一致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维系高校与社会的纽带,受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局。由于不同的就业市场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创办者要根据市场战略、规模、拥有的技术和所处的环境等因素,实事求是地选择设计符合其发展的组织结构形式,或者综合采用多种结构形式,糅合运用,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人才合理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第9篇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门路 经验 做法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2009、2010、2011年全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达到610万、630万、660万,“十二五”时期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也将达到700万人,因此,毕业生就业压力非常巨大。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改善就业结构,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平稳就业和充分就业,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我长期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下几点经验和做法是我依据近几年本职工作的体会和思考总结出来的。

一、精心组织校园招聘会,建设校园人才市场

为保障毕业生不出校园即能充分享有就业机会,帮助毕业生树立积极的就业心态,提高就业成功率,我校努力建设校园人才市场,把定期组织综合类大型招聘会和全天候服务小型专场招聘会相结合,使校园人才市场的开放常态化、规范化。院系两级上下联动,就业指导中心、校企合作办、各系三方配合,“走出去、请进来”,共同开发就业市场,从用人单位的邀请、毕业生的推荐、用人单位的接待、招聘流程的安排,到毕业生前往用人单位的顶岗实习,再到校企合作方案的制订和推进,都力争做到全心服务、全力保障。

校园招聘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精心培育好校园人才市场,使得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供需两旺的良好态势,很多用人单位甚至提前半年争先预订校园招聘会场次。经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我校各类校园招聘会的需求岗位逐年增加,供需双方有效签约率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也同步获得提高。

二、深度落实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科学就业

全方位、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可以更新毕业生的就业理念,帮助其科学就业。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因此,我校始终围绕“全程化、全员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思路,坚持“问题式”指导与“发展式”指导相结合,深入开展各项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新生入学后即结合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到了二年级,结合各门专业课程的开设,进行本专业本行业的职业发展教育,引导大学生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到了三年级,在顶岗实习之前,及时进行就业形势和政策教育,加强求职择业技巧的培训,提高毕业生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除了开设公共必修的就业指导课程外,我校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咨询和培训活动,召开就业研讨会,邀请校外专家、企业家和优秀校友举办就业专题讲座和报告,举办模拟面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校园模拟实践活动,开展情景演练、素质拓展训练等就业培训,开展就业心理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通过以上活动增强了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升了学校的就业指导层次,开阔了毕业生就业的眼界和思路,促进了毕业生成功就业。

三、实施“订单”培养,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过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主要以“成品包装”为中心,注重解决毕业生在求职时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在当前就业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之后,原有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供需两方市场的要求,而以“订单”培养为基础,教学双方、供需双方直接参与“产品设计”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模式,成为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的创新途径和有效途径。通过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践,我校与联想、华为、中兴、联通、西子奥的斯等行业内领军企业共同谋划、实施“订单”培养人才,创新办学机制,成立企业学院,根据企业特点和对人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拔培养对象,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互派访问工程师开展师资交流培训和职业资格认定,学校定期接受企业的考评,不断完善培养计划,争取最大限度地贴合企业需要,培养合格人才,使毕业生在顶岗实习期就能快速胜任企业的工作,实现校园人向职业人的顺利转变。

为了增强办学活力,拓展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我校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去企业参加认知实习、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企业定期来校开展科技进步和企业文化的宣讲,促进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这两个就业主体间的相互认知和情感交流,提高了毕业生适应社会和岗位的能力,增加了就业机会,拓宽了就业门路。长期、稳固的校企合作,使学校成为了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使企业成为了在校生实习基地和毕业生就业基地。此外,我校还创新学生实训实习及校企合作模式,以“校中厂”、“厂中校”的鲜明特色,以符合行业特色、企业文化特色和高职教育特色的个性化、创新型合作机制,实现了学校、企业和毕业生三方的共赢。

四、实施创业教育,服务指导学生,以创业促就业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应树立创业教育的新理念,使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还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毕业生就业的门路将因此得以拓宽。

我校实施创业教育,一是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二是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一方面将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实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项目,强化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素质训练;三是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我校组建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协会、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创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级、校级创新创业大赛,举办模拟创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四是营造良好创业氛围,着力打造学生创业团队,学校高度重视创业实验基地建设,创建大学生创业园,建立完善的创业项目申报审批和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平台,为学生从事技术发明、科技服务和实体经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目前,我校大学生创业园入驻自主创业企业9家,培育了一批有创业理想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创业团队。同时,学校为了保证入园创业项目的成功运转,从校内外聘请了创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为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了智力支持。

五、加大就业信息收集和力度,注重就业资源积累

在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的就业市场上,充足的信息量和及时准确的信息,对于合理、有效地配置毕业生资源尤为重要。信息收集和成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手段。因此,每年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之前,我们都提前做好生源分布统计,利用已有用人单位信息库,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信函等方式向用人单位各专业毕业生生源信息,院系两级就业工作人员还主动与省市各级政府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加强联系,发挥资源优势,获取符合高校专业和学生特点的就业信息。对于收集到的就业信息,我们仔细筛选、分类,及时通过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系级毕业生就业工作辅导员、校园就业宣传栏、手机短信网络平台、QQ群等平台,使毕业生能够快速、便捷、充分地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和对就业信息的有效利用率。

实践证明,就业资源的积累对于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校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有效跟踪,建立就业信息反馈制度,对于获得供需双方认可并产生成效的就业信息,建立优质人力资源信息库,以便开展长期、深入的校企合作。此外,高校校友是一个人才济济的群体,也是一个能够提供就业信息的丰富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友资源是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的有效途径。积极主动向校友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邀请校友企业来校举办专场招聘会,可以增加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机会,一方面校友企业都是经过认真筛选的,更值得毕业生信任,另一方面校友企业和母校间的情感交流,为多元化、深层次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六、加强职业资格培训,注重职业人文素质培养

经过职业资格培训考试合格的人员,由国家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证书可作为求职、就业的凭证和从事特定专业的法定注册凭证。我校积极推行职业资格培训,始终坚持“双证书”毕业,通过各种国家职业资格考试项目的培训和考试,强化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帮助毕业生获取就业门槛的资格,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我们尤为注重毕业生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由我校党委书记安宇教授主编的《职业人文素养综合教程》,集合了一批优秀的人文学科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和企业专家组建成课程团队,开发出了切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实际要求的职业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在夯实大学生专业知识基础,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对毕业生进行语言沟通、礼仪修养、人际交往、职业道德、组织管理、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职业人文教育,帮助毕业生增强自身的就业软实力,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是一项系统的综合工程,我们应积极培养毕业生的核心就业力,不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各方卓有成效的努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刘洪采.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10-11.

[2]雷艳,张天锋.试论如何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5-7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