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近代史调查报告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8 15:55: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近代史调查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近代史调查报告

第1篇

,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涉及我省市的个县(市、区)。到年底,已累计完成造林面积万公顷,提取世行贷款万美圆。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历经年,尽管每一期项目的具体目标有所不同,贷款的条件和转贷渠道也有所变化,但总体来讲,项目建设不仅加快了河北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的建设进程,储备了大量用材林资源,而且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借鉴世界银行管理办法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造林管理经验,对于我国加入后在造林管理上与国际接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项目建设的成效

(—)增加了森林资源。按照项目的既定目标,一、二期项目主要是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三、四期项目除发展部分速生丰产用材林外,发展部分经济林,以帮助农民在短期内实现脱贫致富。间完成的万公顷造林面积中,速生丰产用材林万公顷,名、特、优、新干鲜果经济林万公顷。根据幼林摸底调查结果,一、二类林面积达到以上。世行贷款造林项目的实施,为我省实现造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双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首先,增加了项目区的林木资源,使世行贷款造林成为我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主体工程;第二,使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个百分点,其中一期项目平均提高个百分点,二期项目平均提高个百分点,三期项目平均提高个百分点;第三,上述完成的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按每年每亩平均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可持续生产万立方米的木材,将有效地缓解我省木材短缺等诸多问题。同时完成的万公顷干鲜果品经济林,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可生产万吨的干鲜果品。

(二)促进了农业发展。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区主要分布在我省中南部平原以及太行山和燕山贫困山区的个县(市),项目的造林地重点利用的是各河流两岸多年滚动形成的沙荒地以及进一步延伸的次耕地。我省的永定河、沙河、滹沱河、漳河的两岸和故道,一直是我省平原农区遭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大沙区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开发改造沙荒、沙滩地万多公顷,新打机井眼,修渠公里,整修道路公里,使沙荒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稳产田,并涌现出永清、安次、定洲、新乐、大名、临漳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先进典型。世行造林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第一,栽植的树木防风固沙改善了生态环境。据河北农业大学在本项目中持续年的关于杨粮间作的林木生长效应、农田小气候效应、农作物产量效应和杨粮间作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杨粮间作使农田小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毛白杨幼林()可以使农田平均气温下降度,平均相对湿度提高—个百分点,平均风速降低—。第二,小气候的改善提高了粮食单产。在上述条件下,间作物亩产可比对照提高。第三,项目建设增加了耕地面积。在山区,世行项目坚持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凡在度以上的坡地,都采取反坡梯田、水平阶(围山转)或鱼鳞坑整地、品字型栽植等措施营造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此举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每亩一般还可开发出—成的可耕地;在平原区,则通过开发沙荒增加了耕地面积。大名县在境内条古河道形成的条大沙带范围内(沙荒和流动沙地占以上)营造间作式速生丰产用材林万亩,通过开发改造沙荒增加农业种植面积万亩,林地间作小麦增加产量万公斤、花生万公斤。

(三)提高了农民收入。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农民在高产稳产田上种植农作物,两茬纯收入每亩也不足元,而世行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首先是营造林木的直接收入。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由于农民的耕作对林木起到了以耕代抚的作用以及林木的边行优势效应,使毛白杨的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比相似条件下的毛白杨纯林提高—。保守一点,按每亩每年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每亩每年仅林木一项就可增加收入元;其次是间作的农作物增加的收入。沙荒地开发后仅种植花生一项,每亩可收获多公斤,折合人民币余元,同时,次耕地改造后,农作物产量至少可增长倍。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万亩,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万公斤,增加收入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第三是发展经济林增加的收入。三期项目重点分布在山区县的贫困乡村,自年实施以来,在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全面治理的同时,重点发展名、特、优、新及有市场前景的热杂果经济林,目前已涌现出临城的围场、赞皇的花木、涿鹿的赵庄、丰宁的两间房、承德的东窝铺等项目示范村。以东窝铺村为例,全村总面积万亩,其中山场面积万亩。全村辖个村民小组,户,口人,分别散居在东西两条沟,交通不便,人均收入不足元。实施世行项目后,共整地造林余亩,栽植各种果树万株,并完成退耕还果多亩,老果园改造亩,果树高接换头万株。人均栽植优良新品种果树株,—年进入结果期后,仅此一项就会远远超过其人均收入元的目标。

世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说明了世行项目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项目村的林业发展模式,亦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

(—)加强组织领导。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解决木材供需矛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亦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同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速生丰产林的管理是严格的、科学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涉及林业技术和资金财务管理,还涉及有关政策和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每期项目开始前,省、市、县各级都要根据工作需要,由主管领导牵头,吸收林业、财政、计委、土地、审计等有关部门参加,建立健全各级项目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并在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配备精干的技术和专门财务人员,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同时,聘请教学、科研、种苗、森防等单位的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支持组,使项目建设可以随时得到技术咨询和指导。

(二)周密组织实施。在项目建设的准备阶段,首先要自下而上以政府名义提出参加项目的申请并履行相应的承诺,同时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以项目县为单位的造林总体设计;在项目生效启动前,要编制严密的生产计划和资金计划,制定项目的实施细则、造林技术模型、施工设计方法、检查验收办法、会计核算办法、提款报帐办法等规章制度,作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间共同遵循的准则,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效地避免了主观随意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生产计划、资金计划和以保证质量为核心的检查验收制度、报帐拨款制度,做到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

按标准检查验收。凡是无造林设计、造林成活率不达标、不符合造林标准要求的,一律不予验收、不予报帐、不予拨款。

(三)增加科技含量。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质量。为此,项目建设中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良种壮苗。当前造林靠壮苗,长远发展靠良种,良种壮苗是造林工作的基础。据调查,用材林良种的蓄积生长量较之一般品种可提高—。因此,各项目县以国营苗圃为中心,推行了“定点供种、定点育苗、定点供苗”的三定育苗办法,不仅保证了所需苗木的数量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良种的推广落实问题,确保了林木的速生丰产。特别是在三期项目中,良种使用率普遍达到了百分之百。二是推广适用技术。针对我省十年九旱特别是春旱的特点,在项目造林中大力推广了“生根粉、抗旱保水剂、地膜覆盖”三项技术。在⒐我省连续两年遭受特大干旱的情况下,项目区由于采取了上述三项保证措施,造林成活率仍然达到了以上。三是加强科研和推广工作。世行项目实施后,先后开展了杨树优良无性系选择和推广、落叶松良种引种和推广、项目实施效果监测等十几项科研推广课题,并及时将阶段性成果组装配套运用到项目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加强技术培训。为提高项目区农民的技术水平,省市、县、各级都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采取电视台讲座、发放录制光盘、编制小册子、现场参观考察、地头直接演示等多种形式不定期地对农民进行培训。三期项目实施三年来,仅省级就向市、个县、个乡(镇)、个项目村发放各种小册子、光盘、录象带等余册(盘)。

(四)建立健全经营管理机制。经营管理机制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世行项目实施十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一是资金管理报账制。报帐提款程序是每年春季造林结束后,经专业队伍全面进行检查验收,由县(市)林业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组织,按小班、树种,逐村、乡汇总报帐单据,经县(市)财政授权提款人签字,逐级上报到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然后,按规定办理有关提款报帐手续。报账制的优点在于,资金投入同造林成效直接挂钩,有效地避免了资金投入的风险,保证了投资效益最大化。二是经营模式多样化。项目造林以村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项目完成后根据农民的意愿,实行分户经营、股份经营或集体经营。但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其收益的大部分要归属农民。三是项目造林合同制。具体要求是,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都要签订土地承包(拍卖)经营合同。合同中要明确自主经营内容,权、责、利、义务、责任以及土地承包使用年限,土地承包(拍卖)使用年限不少于年。同时要明确经核算和债务分割双方确认的承贷数量、还贷年限、还贷计划等。合同制的应用,将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激发了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保证了项目建设的成效。

在项目建设中,各级项目办都注意用社会林业、混农林业、立体林业等现代林业模式和观念指导实际工作,在保证林木速生丰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由于持续地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世行造林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实际意义,不仅仅在于高标准地完成了万公顷速省丰产用材林,万公顷名、特、优干鲜果经济林,更重要的是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对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进和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借鉴和推行了世界银行的科学管理方法,在资金管理上坚持“投入有偿制、支付报帐制、使用专项制”,对于习惯了拨款造林粗放管理的干部群众来讲,约束当中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增强了质量意识、还贷意识、责任观念和效益观念,较好的遵循和实践了林业改革思想,是林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存在的主要问题。林业世行项目实施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有些地方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影响到已建项目的还贷、在建项目的质量、以及进一步的引进和利用外资问题。

⒈责任意识不强,短期行为突出。有些干部急功近利,

争取项目时积极主动,轻易承诺,但言而无信,一旦项目上马,就觉得万事大吉,于是出现了配套资金不到位,生产管理不扎实,在还贷问题上推诿扯皮等现象。我省一期项目从年开始还贷,按照现在的还贷条件,全省每年平均还贷万人民币。就一个县来讲,每年最多还万,最少还万,且一般都涉及⒍个乡,几十个村,应该说还贷的压力并不是太大,但实际结果却很不理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省财政采取了财政预算逐级扣款还贷的办法。

⒉工作漂浮,管理粗放。有些地方不能按项目要求办

事,随意性很大,挪用、滞留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地方不注意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不能很好地研究和落实经营机制,习惯于大轰大嗡式的粗放管理,形成了上边一头热而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存有应付过关的心理,结果是既影响了造林成效又劳民伤财,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在二期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得不中止了几个县项目的执行。

⒊认识不足,配合不够。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发展林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并且,世行项目造林不仅仅是林业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涉及到技术、政策、土地、扶贫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及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临城、涿鹿、承德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造林,把项目造林作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来抓,积极协调林业、农业、土地、水利、扶贫以及财政等部门,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较而言,有些项目县,对项目造林重视、支持和协调不够,工作方法简单,只是林业部门自己在孤军奋战,影响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几点意见和建议

⒈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扩大对外开放是我省林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借鉴和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是促进我省林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利用世行贷款造林,一是贷款时间长,二是资金有保证,这既符合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目前,我省的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但是,利用外资(贷款)造林,就其管理上来说是严格和烦琐的并且项目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各级政府的国际形象。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充分认识利用外资造林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风险意识,切实把项目建设抓紧抓好。当前,各地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和等、靠、拖的侥幸心理,从维护我省各级政府信誉和林业部门形象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认真督查,保证在建项目的优质高效,搞好竣工项目的扫尾工作。特别是在一期项目的还贷问题上,要采取目标考核、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以及现有幼林拍卖转包等有效措施,按计划完成还贷任务。

⒉严格管理,保证质量。我省世行二期林业项目将于

第2篇

一、测试的目的:

9年级第一轮复习结束,为检查复习情况,在4月26日进行了4月份月考,通过测试查漏补缺。以便进行第二轮复习。

二、试卷结构

⑴。试卷内容比例:中国近代史占45%左右,现代史占55%左右。

⑵。试卷题型比例:客观性试题占40%,主观性试题占 60 %.

⑶。试卷难易程度比例:

试卷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比例6:3:1.下面我对9

三、数据统计分析

1.成绩分析:

参考人数:11、 最高分: 55、 最低分:10、优秀率:27% 、 良好率:9% 及格率:46% 、平均分:37.2

2.试题难易程度分析

本试卷题量适中,难易程度适中,所用时间适中,符合历史科考试标准,教材中的图、表知识和探研性问题,渗透到选择、材料分析和问答题中进行了考查。在注重考察历史知识点的同时,也注重考察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试卷分析

第一题选择题。本题的得分率为80%左右,出错较多的是第2小题,出错的原因是分析能力差。第5小题和第9小题。出错的原因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差。

非选题中的识图题的得分率约为75%,出错较多的是第14题。此题出错的原因是学生缺乏思维拓展能力差。

第三题是材料解析题,本题得分率较低,约为50%左右,造成失分的重要原因是学生表达能力差。对于题目的理解存在问题。从答题情况看,多数同学都不能正确**误的回答,或是回答比较片面。以后应该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五、改进措施

1、优秀学生的复习方法。

优秀学生的复习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复习,形成自觉复习、主动复习、有效复习的习惯。在复习过程中,以教材为基础,以基础训练及自主复习资料为复习阵地,进行系统地复习,同时要求学生按照课程标准的重点进行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2、强化学生的考试意识。强化学生考试意识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让学生形成审题、作答、检查的考试模试,消除考试紧张心理,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

3、作好考前心理辅导。考试前,上一堂考试辅导课,讲清考试的一般要求、消除紧张的一般方法、应试的一般方法、复习的一般方法等。

第3篇

论文摘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精神,即通过历史教学引导中学生根据已有的历史知识对某些历史现象多动脑、动口,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与评价,帮助学生形成具有独立见解的能力。本文就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的方法进行了粗略的探析,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见解并加以论述。

古希腊人普鲁塔戈在年前就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对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目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当然这一提法绝非从“教师包办一切”的极端起向“放任学生完全自学”的另一端,而是教师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变“教”学为“导”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和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学生自主性思维的情境

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而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得到的却是更加丰富的思想。”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受生,让他们自由讨论,相互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例如:比如:教师在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一结论时: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探究,马上有学生提出富于创新的问题:“尼德兰革命是世界上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代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向,但为什么它不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而世界近代史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呢?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人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这样设计,即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为新课的内容创设了情景,使学生至始至终就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中。这种心态一旦强化,就成为推动其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原动力和内驱力,从而达到促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开展活动,拓宽历史课堂的和谐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发现是理解的基础,理解则是兴趣的源泉,已经发现的结果又能引起学生进一步发现的欲望和更大的学习兴趣。故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所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独自去尝试、去发现,使学生经常处于“愤”和“徘”的境地。

如在讲《机遇与挑战》一课时,不妨组织学生展开社会实践调查。对本地也好,对你熟悉的地区也好,写成调查报告。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如此,才能使学生自己真正理解“本”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本”。这才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人才。 三、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学习方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让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我把它分为三个步骤:

(1)读、探、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提出的一系列疑惑的问题,例如:独立后的美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中还存在着什么内部障碍?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再让学生发言,交流讨论结果。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读全文,找障碍,这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安排小组讨论,既可以打破读书时沉闷的课堂气氛,更能加强学生的合作的能力,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好,老师可适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出独立的美国还存在着领土狭小,劳动力的缺乏,南北矛盾等障碍,培养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的能力。

(2)看

以《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为例,为了帮助学生弄清美国独立后领土扩张的方式和方向,教材上只有静面的图,我们最好通过屏幕动画显示领土扩张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中自己总结出扩张的方式和方向,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3)评

第4篇

【关键词】历史 教学 改革 探索

对于课程改革的最前沿的一线老师,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上要先行一步,大胆进行改革、探索,至少在理念与方法上我们要开始改变:

一、改变教学观念,构建适合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在正式课改之前就要改变传统观念和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尽量做到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适合课程改革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现行高一年的历史教科书的编排已经呈现出多样化,设有必读课、选读课和活动课等,注重历史结论与历史过程的有机结合,为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教学创造了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各章节的具体教学中,更要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重组、删减,突出重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改革呈现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反思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现象。只要用心挖掘,每一堂课都能成为师生互动课,关键是老师要如何创设教学情景来引导、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如“”一节,教材对战争发生的背景讲得一清二楚,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教材提供的内容可以看出导致这场战争发生的因素有几方面(日本、西方、朝鲜、中国)?,各个因素对促成战争的发生各起什么作用?从战争的背景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同学之间的讨论,不仅掌握了书本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而且主动介入问题的思索、探究,培养了历史思维能力。

第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学完“”、“”后,都可以让学生对这两次运动失败原因、历史作用进行分析、评价,也可以通过活动课、讨论课、辩论课对其成、败问题进行探讨。当然还可根据通过单课性选修课或开展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二、培养历史兴趣是推进课改的重要环节

第一、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适合课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意学,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最重要手段和方式。要求老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策划、构建知识结构,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通过课堂师生的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意学。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地位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总之,要强化历史学科的学习气氛,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第三、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欢学。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区别较大,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普遍感到困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通过问题的形式让不同层次学生参与不同问题的讨论,让不同层次学生解决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是学习的主体,都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在课堂上表扬,也可以在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较高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墙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或参与各级小论文比赛。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对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三、把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世界近现代史教学有机结合

第5篇

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一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二是可以引用古人的坎坷经历,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三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

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历史又是由一个个的历史事件组成的。这些历史事件告诉人们,社会上没有和风细雨、轻歌曼舞的竞争。在古代的斯巴达国家中,婴儿出生时,父母不是用水而是用烈酒为其洗浴,然后接受长老的检查。长老只允许健壮的婴儿生存,体质弱者则被抛弃。年满七岁的孩童要离家编入团队,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训练忍耐力、顽强的意志及独立生存的能力。

“斯巴达”式的教育固然带有残酷和不人道的一面,但培养出的却是能够战胜一切的勇士。中国古代也有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随着时代的进步,竞争越发激烈。每个学生都要学会适应客观环境,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进一步提高生命的质量。

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要求

当代中学生在长辈过分精心的呵护下成长,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当他们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时、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就会表现出悲观、失望、退缩,甚至意志崩溃的情况。

正如司马迁所说,学历史是为了“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历史同样告诉我们,现实是残酷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拥有顽强的意志,才能顺利地走过人生中的磨难与坎坷。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拿破仑、林肯等都克服了重重困难、种种不足,凭着顽强的意志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一部中国近代史浸润了辛酸血泪,写满了挫折和艰难,更展现了挫折中的抗争,记录了刚强的中华民族精神。每一次磨难无不使民族遭受到巨大的挫折,蒙受空前的灾难。但中国人民并未被摧垮,而是愈挫愈勇、发奋图强、奋勇前进。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汲取到自己所缺少的东西。

三、从学习方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心理教育讲究的是主体参与性原则,不再是教师在讲台前一味地讲授,而更多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知。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广大教师的职责。

历史课外活动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动手去做、去实验。让他们在“做”和“动”的过程中学习、体验和感悟。因此,开展课外活动既符合心理教育的原则又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课外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较佳,活动的内容有许多: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对乡土历史进行调查和研究;可利用各种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进行有关的资料收集和宣传;也可制作历史小报、历史小制作……活动的方法就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将学生合理搭配,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各小组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等实际情况,通过讨论、研究,选取活动的内容。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之后,再撰写调查报告、考察报告、参观后的感想、制作模型过程的心得体会和活动总结等。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同时,又发展了对信息的反思和辨认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协同合作、共同进取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实践证明,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是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好机会,又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径。

第6篇

[摘 要]清末民国年间,赣闽粤边区①农业面对新的市场竞争环境,经历了兴衰嬗变、重组调适的过程,这一过程有衰落、有收缩、有扩张;并出现了诸多近代农业新因素,农业正朝着积极的方向作渐进性转型和变迁。近代农业完全衰败的观点在边区缺乏强有力的证据。赣闽粤边区农业渐进性转型的例子说明,对近代 中国 农业整体变迁评价应立足于多区域的实证 研究 ,任何单一区域的农业评价都无法涵盖近代中国农业的整体变迁 内容 和特点。

Agriculture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border among Gan,

Min and Yue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Key Words: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bordering area among Gan, Min and Yue; agriculture; transformation

Abstraet: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new market circumstances, the agriculture in the border area among Gan, Min and Yue, has gon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prosperity and decline, reconstruction and readjust- ment. With the emergence of many new factors of modern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has been positively making gradual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It's short of strong proof to view modern agriculture as a total failure. The gradual advance- ment of the agriculture in the border area among Gan, Min and Yue, shows that making an assessment of the entire agri- cultural change of modern China is supposed to be based on the multi-area research of concrete evidence. It is impossible for any single-area agricultural assessment to contain all the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tire change of modern Chinese agriculture.

近年来,有关近代农业变迁的研究,学界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并曾就停滞与 发展 问题 引起过一场激烈的争论。②而有关赣闽粤边区近代农业变迁的研究,尽管相互间没有争论,观点却不尽相同。例如戴一峰通过对闽西高度集中的土地关系及农业经营状况的 分析 ,认为20世纪上半叶闽西农业凋弊;谢庐明也认为“随着五口通商和粤汉铁路的修通,国内贸易中心由广州转向上海,大庾岭驿道衰退,赣南农业开始萎缩”(但文中未见其具体的分析);温锐则通过对土地租佃制度与赣南闽西 农村 社会 经济 发展关系的探讨,展现了清末民国年间赣闽边农村社会经济面向近代化积极应变的一面。③看来,近代农业变迁是发展还是停滞这一问题,有必要继续探讨。另外,江南和华北地区农村是 目前 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可谓成果众多,不胜枚举;相形之下,学界对内陆和山区农村的关注则显得较为薄弱。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即以清末民国年间赣闽粤边区这一相对封闭的山区为例,从传统农业产业的兴衰嬗变、农业新因素的诞生与成长两个方面(因温锐、戴一峰对土地和农业的关系已经作了详细的探讨,本文从略),考察了其近代农业的渐进性变迁与转型。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评价近代中国农业变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① 赣闽粤边区是指江西省赣东南、福建省闽西、广东省粤东北三省毗邻的广大区域。其中江西省赣东南主要指寻乌、会昌、瑞金、石城、宁都、兴国、于都、安远、赣县、赣州、信丰、龙南、全南、定南等十余市县;福建省闽西包括长汀、上杭、武平、永定、龙岩、连城、宁化等数市县;广东省粤东北则包括平远、蕉岭、梅县、兴宁、丰顺、大埔等市县。

③ 分别参见戴一峰:《环境与发展:二十世纪上半期闽西农村的社会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第3~5页;谢庐明:《赣南农村市场中的非正式制度与近代社会变迁》,载《史学月刊》2003年第2期,第99页;温锐:《清末民初赣闽边土地租佃制度与农村社会经济》,《中国经济吏研究》2002第4期。

一 传统农业的兴衰嬗变

(一)粮食作物种植的延伸

————————————

① 据[10](p51,53,54)中有关资料 计算 后制作而成。表中秈粳稻之种植结构数据包括糯稻在内。

(二)经济作物种植的兴衰

——————————————

与烟叶、甘蔗种植变化不同,蓝靛和苎麻的种植则迅速走向衰落。清末民国,由于洋靛、快靛等舶来品的侵入,边区土产蓝靛受到排挤,因为“洋靛一斤能顶土靛十斤,快靛一斤能顶土靛五十斤。用洋靛、快靛与用土靛的成本不相上下,但资金周转较快”。[30]土靛的滞销促使蓝靛种植趋于萎缩。例如民国武平县,“自洋靛由外输入,而土靛不销,种蓝者少矣”。[29]苎麻的种植命运与蓝靛差不多。随着洋布、洋纱的倾销,一向用自种苎麻和棉花为衣服原料的武平县农民,民国时期已是“种棉绝少,苎间种之,然不多也,布皆全仰给于他省”。[29]民国武平县的情况是边区蓝靛和棉麻种植业衰落的一个缩影。戴一峰先生的研究也显示,明清时期的闽西烟草和蓝靛种植业比较兴盛,进入20世纪后逐渐转向衰落。[31](p5~6)

(三)近代山林业的起落

————————————

① 2000年武平县下坝乡实地调查;2000年平远县差干镇湍溪村实地调查。

(四)家庭养殖业的延续

除上述养殖品种外,边区农家还养殖鱼、羊、兔、蜜蜂等。例如养鱼业,各县都有利用山塘、池塘和稻田养鱼的习惯,主要养殖品种——四大家鱼鱼苗(青、草、鲢、鳙)大部分要从江西九江、安徽安庆、湖南衡阳、广东珠江和潮州等地肩挑而来,本地只能繁殖鲴(鮟)、鲫、鲤少量鱼苗种。宁都田埠的东龙村、田头的渡头村是边区有名的鱼苗(鲴)繁殖村,瑞金叶坪的谢屋排村是边区专业的养鱼村。②[46](p161)再如养蜂业,民国龙岩全县只有几个人养蜂,养殖规模都不大,产量比较小,“病虫害无法预防和 治疗 ,分封无法控制”。[47](p13)实际上,因技术、场地、市场等因素,上述特种养殖都不具有普遍养殖的意义。

二 农业新因素的诞生与成长

————————————

① 赣南12县分别是南康、赣县、于都、龙南、全南、定南、安远、寻乌、会昌、瑞金、宁都、石城。

② 1998年瑞金叶坪乡实地调查。

————————————————

这些农业企业或家庭林场大多依托地方宗族或合作社,采用股份合作或私人经营的方式展拓农林事业。从单个县看来,尽管每个县的农业企业不过几家,家庭林场规模不是很大,但是它们毕竟是边区农业中的新事物;其中有些农业企业和家庭林场显示了其强大而经久的生命力。就当时来说,这些农业企业和家庭林场的示范效应是功不可没的。

三 结 论

清末民国赣闽粤边区农业变迁与转型为我们观照近代 中国 农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区域视角。

——————————

二、近代中国农业是发展了、增长了?还是停滞了?根据本文的 分析 ,笔者认为:从更长的 历史 时段(1840~1949)和宏观上看,清末民国年间赣闽粤边区农业面对新的市场竞争环境经历了兴衰嬗变、重组调适的过程,这一过程有衰落、有收缩、有扩张;并出现了诸多近代农业新因素,农业正朝着积极的方向作渐进性转型和变迁,近代农业完全衰败的观点在边区缺乏强有力的证据。正如国外制度经济学家所指出的:人类知识的演化“大部分不能归功于突发性的重大创新,而应归功于适应性变革,即通过试错,通过对需求和不断变化的条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调整和改良而表现出来的创造性”。[75](p58~59)赣闽粤边区近代农业的变迁与转型正表现了这一特点。遗憾的是,我国学界传统观点长期囿于意识形态,过度关注和强调近代农业的“破产”或“停滞”,一直漠视近代农业的适应性变革,以至于难于客观把握和充分肯定我国近代农业的“渐进性变革”脉搏,本文的 研究 实质上只是为上述观点提供了一个地区性的佐证。另外,笔者特别强调:对近代中国农业整体变迁评价应立足于多区域的实证研究,任何单一区域的农业评价都无法涵盖近代中国农业的整体变迁 内容 和特点。如果考虑到全国的地区差异性和丰富性,对近代中国农业整体变迁的任何单一评价模式都是没有意义的。

参考 文献 :

[2]乾隆.瑞金县志[Z].

[3]瑞金县志稿(铅印本)[Z].1941.

[6]福建省政府秘书处公报室编.闽政月刊:第4卷(1)[Z].

[7]江西省政府统计室编.江西年鉴[Z].1936.

[8]长汀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汀县志[Z].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9]梅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梅县志[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11] 经济 部江西省农村服务管理处编.江西农村 社会 调查[Z].1938.

[12]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统计副刊:第38号[Z].

[14]刘翔.明清两代的烟草生产[J].农业考古,1993,(1).

[15]许怀林.江西史稿[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3.

[16]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南山区的开发[J]. 中国 农史,1985,(4).

[17]叶显恩.清代广东水运与社会经济[J].中国社会经济史 研究 ,1987,(4).

[18]述野田氏福建省南西部之调查报告[J].地学杂志,1933,(5).

[19]旧 时代 的手 工业 闽永定的皮丝烟[N]。江西民国日报,1936-07-01.

[20]上杭县概况初步调查[A].统计月刊:第3卷(3)[Z].

[21]福建省政府秘书处公报室编.闽政月刊:第4卷(3)[Z].

[22]傅家麟主编.福建省农村经济参考资料汇编[Z].福建省银行经济研究室,1941.

[23]王松年编著.江西之特产[M].南昌:联合征信所南昌分所,1949.

[24]力行日报,1948-11-08.

[27]瑞金的特产[N].力行日报,1947-07-30.

[28]上杭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杭县志[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29]丘复主纂.武平县志(铅印本)[Z].1941.

[30]曾石门.清末民初宁都染纺和荣布店[A].宁都县文史资料:第4辑[Z].

[34]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统计月刊:第2卷(4)[Z].

[35]福建省政府秘书处公报室编.闽政月刊:第3卷(5)[Z].

[36]福建省政府秘书处公报室编.闽政月刊:第3卷(4)[z].

[37]福建省政府秘书处公报室编.闽政月刊:第3卷(2)[Z].

[38]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统计副刊:第34号[Z].

[39]吴宗慈编.江西通志稿:第19册(影印本)[Z].

[40]江西民国日报,1936-11-14.

[44]梅州文史:第2辑[Z].

[46]宁都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宁都县志[Z].1986(内部印刷)。

[47]龙岩文史资料:第12集[Z].

[48]温锐,游海华.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20世纪赣闽粤三边地区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 出版社,2001.

[50]瑞金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瑞金县志[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51]安远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安远县志[Z].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52]福建省政府秘书处公报室编.闽政月刊:第4卷(3)[Z].

[53]福建省政府秘书处公报室编.闽政月刊:第9卷(2)[Z].

[54]《信丰文史资料》:第3辑[Z].

[55]福建省政府秘书处公报室编.闽政月刊:第3卷(3)[Z].

[56]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经济旬刊:第9卷(3)[Z].

[57]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经济旬刊:第9卷(7)[Z].

[58]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经济旬刊;第7卷(6)[Z].

[59]张超南,林上楠纂.永定县志(石印本)[Z].1949.

[60]丘复纂.上杭县志(铅印本)[Z].1938.

[61]武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武平县志[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63]梅县文史资料:第7辑[Z].

[64]上杭文史资料:总第4期[Z].

[65]赣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赣县志[Z].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66]信丰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信丰县志[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67]于都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于都县志[Z].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68]龙岩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龙岩市志[Z].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70]平远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平远县志[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72]夏明方.发展的幻象——近代华北农村农户收入状况与农民生活水平辨析[J].近代史研究,2002,(2).

[73]王铭农.近代江苏畜牧业概述[J].中国农史,1997,(4).

第7篇

16世纪是发现新大陆,开通东方航线,葡萄牙人占踞澳门并以此作为远东贸易中心(46),出现世界贸易新格局的时期。作为海上贸易的中心广州,也因应发生了性的变化。广州贸易冲破出口贸易从属于进口贸易的传统格局,从而使出口贸易取得独立的。广州一改如前所述的「特殊性的发展模式,与其所在地珠江三角洲的发生了日益密切的联系。广州市场的转型与珠江三角洲的深化开发产生了互动的关系(47)。自明中叶始,珠江三角洲开发的日益深化,除前述的将三角洲内部的滩涂开垦为沙田外,还表现为商业化的不断加深。

首先,以出口贸易为取向,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出现了各种经济作物的专业化种植区。

随著东南亚地区市场的不断开拓,以及通过东南亚市场而转运欧洲和南美地区,出口商品不仅需要量大,品种也增多,已经扩及民生日用商品,尤以丝、糖、铁器、陶瓷等为大宗。又因广州市场的转型,贸易的对象已从特权阶层扩大到民间的普通老百姓。农户也从「随其乡宜以为货(48),到「以市场取向为货。商品性农作物的种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的。其中已经有部分商品通过海洋贸易输往海外。据嘉靖《广东通志》记载:

「东洋贸易,多用丝……回易鹤顶等物;西洋贸易,多用广货,回易胡椒等物。(49)

这里所谓的东洋,主要是指菲律宾。当时的马尼拉生丝市埸,是太平洋丝路的中转站,对丝货的需求量很大。十六世纪末,墨西哥丝织业有一万四千多人,其需要的原料生丝,就靠广州的海商运往马尼拉丝市,然後由西班牙商人转运去供应。根据全汉升先生的,江南蚕丝业的迅速发展同马尼拉丝市的是有密切关系的(50)。广州的所在地珠江三角洲,也在这一市场取向的刺激下,创造出「桑基鱼塘这一以蚕桑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农业经营型式(详下)。所生产的广纱、粤缎等丝绸,以及糖、果箱、铁器、蒲葵等所谓「广货,成为输往东南亚洲各国的主要产品。正如关心乡梓事务的岭南学者屈大均所指出的:

「广之线纱与牛郎绸、五丝、八丝、云缎、光缎,皆为岭外京华、东西二洋所贵。(51)

「广州望县,人多务贾与时逐。以香、糖、果箱、铁器、藤、蜡、番椒、苏木、蒲葵诸货,北走豫章、吴、浙,西走长沙、汉口,其黠者南走澳门,至于红毛(指在东南亚的荷兰殖民者)、日本、琉球、暹罗斛、吕宋。帆踔二洋,倏忽数千里,以中国珍丽之物相贸易,获大赢利。农者以拙业力苦利微,辄弃耒耜而从之。(52)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番禺、东莞、增城等县成为种植甘蔗的专业化种植区。明末其蔗糖收入已占农户总收入的十分之四(53)。蒲葵的种植以新会为中心,香山的古镇次之。香,以东莞为产地(54)。茶,多集中在南海西樵山、广州的河南岛(55)、肇庆的鼎湖和宝安的怀度山等地(56),大良附近的基塘也有零星的种植(57)。水草,以东莞、宝安为产地(58)。鱼花,以南海九江所出为最负盛名(59)。果木业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专业化区域。其范围以广州为中心,南至番禺的大石、沙湾、古坝,东至黄埔、茭塘,西南至顺德的陈村、南海的平洲、番禺的韦涌等地一片老沙围田区(60)。其中以陈村的果木最负盛名(61)。珠江三角洲有「食香衣果之谚(62)。这一果木区,在明清交替之际,虽遭到沉重的打击,但到康熙晚期(18世纪前后)得到恢复,而且东莞北部和增城西南部低丘陵地带的原有果木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最具特色的是「桑基鱼塘专业区,这是一种以蚕桑业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型农业经营。所谓「桑基鱼塘,即将低洼易生水患的土地深挖,「取泥覆四周为基,中凹下为塘,基种桑,塘畜鱼,桑叶饲蚕,蚕矢饲鱼,两利俱全(63)。这种经营型式使蚕桑业和养殖业互相依托,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既改造利用了低洼土地,又增加了经济效益。通过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转变实现农业资源更新发展。「桑基鱼塘型的生态农业把我国传统农业推至极致阶段。它首先在南海、顺德和高鹤三县交界处出现。万历年间(1573-1620),顺德龙山乡基塘面积已约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64),南海九江基塘面积于明末更高达耕地面积的十分之八(65)。而且九江、龙山、龙江和坡山等4乡,相连成片,形成一个以九江为中心的以蚕桑养鱼为业的商业化专业区。蚕桑区虽受清初「迁海之祸的惨重摧残,但到18世纪前后,得到了恢复,且有所增进。南海西樵山附近的乡村相继发展成基塘区,形成以九江为中心,包括原有的龙山、龙江和坡山,以及不断发展起来的邻近西樵山的海洲、镇涌、金瓯、绿潭、沙头、大同等(66)在内的连成一片的商业性基塘专业区。

乾隆22年(1757年),广州被确定为中西贸易独口通商口岸。广州对东西贸易的垄断,有力地剌激了珠江三角洲的蚕桑业。因此,出现了「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的,形成一个「周回百余里,居民数十万户,田地一千数百余顷的专业蚕桑基地(67)。咸、同年间,因欧洲产丝国蚕病引起的产丝不足,江浙蚕丝的出口又由于动乱而受阻,丝价上涨,珠江三角洲又掀起「废稻树桑的热潮,蚕桑区不断扩大。到20世纪20年代,珠江三角洲的蚕桑区除原有的基地南海、顺德和香山外,已经扩及新会、三水、番禺、鹤山、东莞,等十余县,桑田面积达万顷左右,操蚕桑业者达二百余万口,蚕茧年产量为三、四十万担,价值六千余万元(68)。蚕桑业成为商品性农业的主要支柱。

以经营某一经济作物为业的农户,、如香户、花户、果木户、蚕桑户、鸭户、鱼花户,等等专业户,也因应广州市场的转型,迎合出口贸易的需要而兴起。

其次,为适应出口贸易的需求,农产品加勃然兴起。农产品加工业主要有制糖、制茶、果品加工、织草、葵扇,等行业。尤其是缫丝和丝织业和蚕丝业。

蔗糖,是明清时期的传统输出商品。19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向海外出口在一、二十万担,也偶有达30多万担的(69)。因受到菲律宾新兴糖业的影响,90 年代后出口减缩。但是这种减缩并非如海关统计所示的那样严重。珠江三角洲的蔗糖如同其他出口商品一样,有相当数量的是用民船运往香港的,因而没有列入海关统计内(70)。进口的所谓洋糖,往往是由出口的土糖倒流国内的伪称。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是因资本主义列强的洋货享有减免子口税、厘金等国内关卡税收的特权,出口的土糖返流国内变成洋糖,比纳税较重的土糖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后,日本侵占我国盛产蔗糖的,控制台湾蔗糖业,从而构成对我国出口蔗糖的威胁。此后出口蔗糖日渐减少,20世纪初,陷入衰微。

制茶业,因18世纪20年代,茶叶出口已升为中国出口贸易的首位。18世纪末19世纪初,茶叶贸易已成为世界价值最大的单项商品(71)。19世纪50年代,因对外通商口岸的陆续开放,安徽、浙江和福建的茶叶已改由上海、福州出口;60年代汉口开埠后,两湖、江西的茶叶也就近由汉口输出。广州出口的茶叶,主要由本省出产,或由西江沿岸输入原料,再经广州的河南制茶厂加工。鹤山、香山、番禺、新会、南海、清远等县的产茶区,自乾隆年间起不断扩大种茶面积。但适合种茶的土地有限而制约了茶园的扩大。因此,着力于发展茶叶加工业。广州的珠江南岸(今的河南)是经营茶叶加工和茶叶交易的地区。那里茶庄、茶行,比屋相连。设有茶叶加工厂。也有茶商曾按照市场的需求,深入外省茶区,设立茶庄,示范制茶,教会茶农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茶叶。前夕,茶商就曾到湖南茶区示范,先使安化茶农改制红茶。因红茶价高利厚,各县竞相仿制。此为湖南制作红茶之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西方人的口味,研制出一种用花薰染而带有花香味的所谓「花茶的新品种。在海外享有盛誉的珠兰香茶,即于此生产。薰茶用的珠兰、茉莉花在今的广州珠江南岸的庄头种植。「花茶中的橙香白毫也深受青睐。其原料则采购自西江上游和贺县等地。现将80年代茶叶出口及珠兰和橙香茶在出口总量(72)中的比例统计如表1。从表中可以看到80年代中叶后,茶叶出口渐趋衰落。这是因为印度、锡兰和日本茶先后在国际市场上崛起而受到排斥的缘故。唯珠兰香茶凭其特殊的品味,尚能支撑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表1 1882-1891年广州口岸茶叶出口情况统计(单位:担)

───────────────────────────────────

年份 红茶量 绿茶量茶 出口总计 珠兰香茶 占% 香橙白毫 占%

1882 121933 1491 123424 80401 65 19055 15

1883 110349 1144 111493 78377 70 14466 13

1884 104244 666 104910 82443 79 8306 8

1885 130571 533 131104 99876 76 13027 10

1886 102210 682 102892 75948 74 8709 8

1887 119160 235 119395 88536 74 7690 6

1888 94409 42 94451 73606 78 5875 6

1889 77754 150 77904 65111 84 2411 3

1890 63573 8 63581 52160 82 4090 6

1891 25664 3 25667 15057 59 1920 7

───────────────────────────────────

资料来源:粤海关十年报告(一)(1882--1891),见广州市方志办编,《近代广州口岸经济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页487--901。

织草业,以东莞、宝安县为基地。至少于明中叶,已有一部份居民以采集水草,纺织席、绳为业,以此为衣食之源(73)。清代之后,自军铺(今东莞厚街附近)至虎门一带的千顷卤田,皆产水草,可供织席。织席业中已出现雇庸关系(74)。道光年间(19世纪30年代),利用万顷沙栽种水草,以加速沙坦淤积。当时草田已有一万多亩(75)。后,因水草、草席的外销量日增,东莞的草织业得到迅速发展。同治、光绪年间(19世纪70年代),东莞厚街乡已有一万多人从事草织业。当时道窖有「黄祥记、「国顺等店号,从事水草加工出口。据广州海关统计,19世纪70年代起,出口量不断增加。单草席一项每年低的有七、八万卷,80年末至90年代代已高达20多万卷,1989年便达228929卷(详表2)。但是,自19世纪80年代起,日本草席迅速发展。90年代后,已构成对珠江三角洲草席出口的威胁。20世纪初,草席每年出口尚能维持在十万卷左右。1901--1906年间,运到香港的「街市草(作市埸绑肉菜用的草)每年达18,000担,扭草25,000担。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东莞的草田面积达26,000多亩,年产量约35万担(76)。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水草外销受阻,很多草田改种水稻。水草生产趋向衰落。战后虽得到复苏,期间,又横遭摧残,直至解放前夕,仍未能挽回衰败的局面。

葵扇是一古老的产品,至少可追索到晋代(77)。明清作为「广货流布四方。新会的西沙头、西涌、黎乐(今礼乐)等地以此为生计之源。后,「葵扇主要运往美国,也有少量运往欧洲作为装饰之用(78)。从海关的十年报告看,19世纪80年代,出口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详表2)。

此外,诸如为出口而生产的爆竹、铁器、以醋姜为主的蜜饯果品,也都是值得注意的行业。

表2 19世纪80年代草席(单位:卷)、爆竹(担)、葵扇(千把)出口情况

──────────────────────────────────

年代 1882 1883 1884 1885 1886 1887 1888 1889 1890 1891

草席122247 141132 85504 72839 137852 140018 155605 228929 177645 208825

爆竹 38536 54455 49217 27831 65361 55892 53313 51773 40521 36483

葵扇 2654 4975 8128 7276 14569 9103 10258 9524 13733 12222

────────────────────────────────────

资料来源:粤海关十年报告(一)(1881--1892),见广州市方志办编:《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页847--901。

蚕丝业在出口贸易中尤其令人注目。蚕丝业在珠江三角洲,本有悠久的历史。但一直得不到发展,丝货(包括生丝和粤缎、广纱等丝织品)作为一种农产品的加工产品而大量投入市场,完全是在出口贸易的需求下出现的。如前所述,16世纪,由于太平洋丝路的开通,需求日益增大的马尼拉丝货市场强烈刺激,引起珠江三角洲蚕丝业的兴起。明中叶,因它属初露头角,不为国内有关商业记载的作者所注意。实际上,其丝织品的质量在某些方面已超过江南地区的产品。据沈廷芳(乾隆)《广州府志》引嘉靖《广州府志》云:

「粤缎之质密而匀,其色鲜华光辉滑泽。然必吴蚕之丝所织,若本土之丝,则黯然无光,色亦不显,止可行于粤境,远贾不取。粤纱,金陵、苏、杭皆不及。然亦用吴丝,方得光华,不褪色,不沾尘,皱折易直,故广纱甲天下,缎次之(79)。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

「广之线纱与牛郎绸、五丝、八丝、云缎、光缎,皆为岭外京华、东西二洋所贵(80)。

珠江三角洲输出「广货,购回江南的吴丝,巧织成广纱、粤缎,以供出口。在这里,以出口贸易为生产的导向是明显的,也说明其贸易已具有促使资源配置优化的意义了。

日显重要的珠江三角洲蚕丝业,因广州被确定为独口通商口岸而得地利,加之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严禁丝货出口,后改为只允许土丝(指粤丝)和二蚕湖丝出口,又使之受益,生丝的出口与日俱增。传统的手工缫丝是手车缫丝。它和蚕桑业是连在一起的。作为一种家庭副业,它流行于南海、顺德和香山一带蚕桑区。当地诗人陶靖节有诗云:「相见无杂语,但道桑麻长。(81)又有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按大冈墟在蚕丝核心区顺德龙山乡),妾现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如何(82)。蚕丝区农户的经济生活,在乾、嘉年间已开始与海外丝市连在一起。丝市的动向成为农户关心的话题。

早在明后期以粤缎、广纱驰誉海外的丝织业,入清以后也以佛山为重要产地。清初佛山的丝织业已增至十八行,计有八丝缎行、什色缎行、元青缎行、花局缎行、宁绸行、蟒服行、牛郎纱行、帽绫行、绸绫行、花绫行、金彩行、扁金行、对边行、栏杆行、机纱行、斗纱行和洋绫绸行等。清中期益加繁盛。早在雍正年间(1723--1735),广州已有机行的设立,聘请江浙师傅前来传授丝织技术,分有蟒袍行(朝袍行)、十八行、十一行、金彩行和广纱行等五个行。产品多种多样。工人有三四万之众(83)。

18世纪20年代,丝货在中国出口商品中已退居茶叶之后,但就珠江三角洲而言,丝货却升为首位。它作为生丝产地,在明代尚默默寡闻,乾、嘉年间已大露头角,成为生丝出口的重要产地。珠江三角洲的生丝在国际市场上真正具有竞争力,则要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这同海洋贸易格局的变化,土丝为机丝所取代有密切关系。

1869年11月苏伊士运河的正式通航,缩短了到欧洲的航程,以及1871年6 月上海经伧敦到旧金山,新加坡到香港海底电缆的接通,信息传递的便捷,使海洋贸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海外市场对生丝的需求日益扩大,因而前述的咸、同之际珠江三角洲掀起的「废稻树桑,就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1872年, 英国驻广州领事馆的商务报告指出:「粤丝出口的增长是很显著的,并且已达到几年来没有预期到的数量和重要地位......(粤丝售价的提高)大大地剌激了这一贸易,向来种稻的大片土地现已经或正在辟为桑林。因此,每年的出口都可望增加(84)。海关副税务司班思德在论述1859年至1871年间中国丝类贸易时指出:「中国运销外洋之丝类,生丝实占极大部份,大抵由沪、粤两埠输出。......广州输出之数,初时仅占全国总额8%,嗣后该省蚕丝事业愈加发展,故输出数量,亦见增进。迨至同治九、十年(1870--1871),输出之丝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85)。广州生丝出口量,五六十年代还只占全国出口量的百分之八,到七十年代初(1870-1871年),已跃升至四分之一了,并保持增长的趋势(86),展现出生丝出口的大好前景。正如「1878年广州口岸贸易报告中所说:「在出口货物中,丝及丝织品是迄今最重要的品种(87)。但是,与此同时也面临危机。这就是手车缫丝的质量已经不适应市场的要求。进口中国生丝的英法丝业界对中国生丝的质量提出严重警告,要求改进缫制和包装质量(88)。

南海县华侨陈启源就是在这一机遇与危机并存的情况下,于1873年创办「继昌隆丝厂,引进机器缫丝工艺,使生丝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皆得到提高。

机缫丝一投入市场,出口量便急剧上升。机缫丝出口量始见于1883年的海关统计。该年为1254担,占该年生丝出口量9556担的13%。仅过两年后,机缫丝增至3437担,首次超过了手缫丝(土丝)。尔后迅速发展,终于取代了手缫丝。(详表3)。19世纪80年代「广州机缫几乎独占了欧洲大陆市场,成为那里的意大利生丝的廉价替代物(89)。1911--1929年间,珠江三角洲生丝的出口量三至五万余担,价值达「四至五千万之巨,约占广州外贸出口总值的50--60%左右。如果把水结、丝织品等出口值一并计入,可占广州出口总值的70--80%(90)。蚕丝业已经成为珠江三角洲,乃至广东全省的经济支柱。

表3 珠江三角洲机缫丝与手缫丝消长况 单位:担

───────────────────────────────────

年份 手缫丝 占% 机缫丝 占% 总计

1881-1882 11526 11526

1882-1883 8302 87 1254 13 9556

1883-1884 8978 76 2857 24 11835

1884-1885 3116 48 3437 52 6553

1885-1886 2567 37 4457 63 7024

1886-1887 8462 54 7158 46 15620

1887-1888 4207 33 8720 67 12927

1888-1889 1760 26 5123 74 6883

1889-1890 4928 33 10219 67 15147

1890-1891 3278 24 10317 76 13595

1891-1892 4659 28 12146 72 16805

1892-1893 4171 18 18687 82 22858

1893-1894 1951 11 16438 89 18389

1894-1895 2159 11 18179 89 20338

1895-1896 2474 11 20629 89 23103

1896-1897 2411 10 22210 90 24621

1897-1898 1933 8 22727 92 24660

1898-1899 2655 7 34055 93 36710

1899-1900 2375 6 34612 94 36987

1900-1901 1037 3 31038 97 32075

───────────────────────────────────

资料来源:粤海关十年报告(一)(1882--1891),粤海关十年报告(二)(1892--1901),见广州方志办编:《近代广东口岸经济社会概况》,页847--954。

复次,商品性手工业如铁冶业、陶瓷业、棉纺织业等勃然兴起,并纳入出口贸易的轨道。

佛山于广州西南部距20公里处。地处西、北两江干流通往广州的要冲上。佛山铁冶业和石湾陶瓷业本是适应农业商业化的需要而于明中叶兴起的。这是因为甘蔗种植的扩大,引起制糖业的兴起;制糖业的发展,又需要铁锅以熬煮糖浆,需要陶缸以蓄糖的缘故。由于铁器和陶瓷产品的精良,在明代中后期,已有部分纳入出口贸易的轨道。佛山的铁锅等铁器,已「南走澳门,至于红毛(荷兰)、日本、琉球、暹罗斛、吕宋等(91)。石湾的陶瓷,则正如屈大均所指出:「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之国。谚曰『石湾缸瓦,胜于天下(92)。

棉纺织业的兴起,也是由于出口贸易所推动。珠江三角洲气候潮湿,不宜于棉花的生长,故种植甚少。明清间,珠江三角洲与棉花产地中心松江建立糖棉贸易关系,正是为了交流各自盛产的农产品。买棉织布,是为了自给。18世纪下半叶,英国千方百计地输入其羊毛织品和棉纺织品,以力图打开中国广阔的市场。但英国输入的曼澈斯特布,不仅不受欢迎,中国出产的南京布(因南京一带用一种紫花织成而得名,是以松江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出产的优质棉布。)反而流往英国等欧美地区,制成欧美绅士的时髦裤子而竞相崇尚,并为此而在美国人衣料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于是英国人改用「三角贸易的对策,将其产品输入印度,换得印度的棉花和鸦片,再用来输入中国,以换取中国的茶和丝货。珠江三角洲利用英国运来的棉花,发展棉纺织业。佛山是其重要基地,设有22间棉花行户,经营棉花业务。当地生产的「南京布,在质量与颜色上皆胜于曼澈斯特布而输入英国。在这里,进口原料,输出成品,在进出口贸易中收到了增值效益。土布,经在佛山加工染成所谓「长青布,输往新加坡(93)。

烟花爆竹的出口,自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都在二、三万担至五、六万担之间徘徊(详表2)。这一产品几乎都运往美国市场。自80年代中期起,美国提高此项商品的进口税。于是,烟花爆竹的出口受到了损害(94)。

珠江三角洲的商业化是随着海洋贸易的发展,出口产品的增进而逐步加深的。始自明中叶的商业化,到乾、嘉年间,据时人龙廷槐对广州府(所辖范围大体相当于今的珠三角)各县所作的从业结构的统计,当时已大约有30%的人口直间接服务于商品流通的各个环节(95)。就是说,珠江三角洲当时约500万人中,已有百万以上的人是借商业为生计的。如果再把从事以出口贸易为导向的商业化农业和手工业的烟户包括在内,则绝大部分的居民都已卷入外向型的商品经济活动中去了。

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蚕丝区已是靠出口为生计,海洋经济化了。商业化是以取得足够的粮食供应为前提的。清代中叶以前,主要靠广西米从便捷的西江输入;近代以后则转为依靠洋米。据笔者实地调查,顺德人就因爆发后切断出口和洋米的输入而锇死不少人(96)。

珠江三角洲作为海洋贸易的基地,还表现在作为中国海洋贸易中心的广州,自明中叶起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型,不断地加强与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联系,将其作为贸易腹地的核心区。清代乾隆22年广州被确定为独口通商口岸而垄断中西贸易,更给珠江三角洲提供传统市场与地利之便。处于珠江三角洲南端的澳门,于嘉靖晚期也不断发展起来,成为远东的贸易中心。清代又充当广州的外港,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缓冲之地。后香港的崛起,与广州、澳门,在珠江三角洲的地域内形成三足鼎立,更加强了珠江三角洲海洋贸易基地的地位。

注释

(46)葡萄牙人于嘉靖32年(1553年)占据香山县澳门后,以此为基地,先后建立起以与印度果阿、日本长崎和菲律宾马尼拉为主的贸易,并通过果阿与欧洲发生贸易关系。因广州是海贸的中心,葡人利用澳门与广州密迩且便捷的区位优势,通过广州取得其所需要的货物,实际上把中国变为其腹地。自万历6年至崇祯4年(1576—1631年)期间,每年在广州举办的夏冬两季的定期集市上,葡人是其主顾。他们大量采购珠江三角洲和国内各地运来的商货,这对珠江三角洲的商业化是起推动作用的。关于明中叶后澳门在海外贸易中所起的作用,请参阅全汉升〈明代中叶后澳门的海外贸易〉,见《中国近代史论丛》(台北:稻禾出版社,1996年11月)页135—158。

(47) 参见拙作《明代后期广州市场的转型与珠江三角洲变迁》,台北:《明史专刊》第12期(1998年)页265-289。

(48)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茶园。

(49) 嘉靖《广东通志》卷66,「外志3,「夷情上。

(50) 全汉升,《中国经济史论丛》(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 年出版),第459页。

(51)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5,。

(52)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4,。

(53)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7,「草语,「蔗条云:「粤人开糖房者多以致富,盖番禺、东莞、增城糖居十之四,阳春居十之六,而蔗田几与禾田等矣。范端昂《粤中见闻》也有相同的记载。此书晚出于屈大均书,汤志岳先生在他校注的《粤中见闻》所写的〈前言〉中,已经指出,「资料袭用于《广东新语》。

(54)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卷26,。

(55) 参见嘉靖《广东通志》卷13,一。

(56)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4,。

(57) 万历《顺德县志》卷之十,「杂志第九,「俗产记载:「斩附郭之田为圃,名曰基,以树果木。荔枝最多,茶桑次之。

(58) 卢祥(明中叶人),〈莞草〉诗云:「苑彼莞草,其色,厥土之宜,南海之东,......宜之为席,资民衣食,邑之攸名,实为伊昔。见崇祯《东莞县志》卷27,「艺文志。

(59)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2,「鳞语,「养鱼种。

(60) 参见《珠江三角洲农业志》(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1976年出版)第6册。

(61) 金堡(康熙时人),《岭海焚余》记载:「顺德有水乡曰陈村,周回四十余里,......居人以种龙眼为业,一望无际,约有数十万树,荔枝、柑橙诸果居其三四。比屋皆焙取荔枝、龙眼为货以致富。

(62)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地语,「茶园。

(63) 光绪《高明县志》卷10,「水利。

(64) 据民国《重修龙山乡志》记载,万历九年(1581)清丈土地的结果,龙江乡田地山塘44974亩,其中塘8124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8%.当时基面略比塘面小,加上塘面约占百分之三十多。

(65) 《顺治九江乡志》卷2,「生业。

(66) 康熙《南海志》卷6,「风俗。

(67)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一)页82。

(68) 参见刘伯渊,《广东省蚕业调查报告书》,(广州,1922年出版);考活,布士维著、黄泽普译:《南中国丝业调查报告书》(广州,1925年出版)。

(69)见海关的贸易报告。例如1874年红、白糖的出口量为187942担,1875年为266215担。详见广州市方志办等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页133。

(70) 〈1874年广州口岸贸易报告〉中说,「在广州,它只能提供外国船务情况,而没有可靠的根据来估算实际进出口的货物情况。这里有相当大的进出口旬由民船来往广州以东或以西的沿海各小镇与属于外国的两个自由港即香港和澳门之间所进行的。见广州市方志办等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页106。

(71) 参见叶显恩,〈地利、传统市场与珠江三角洲的海外贸易〉,见《珠江三角、地理、经济情况及华侨南洋史》(香港:第二届世界华商大会筹备委员会,1993年出版),第47-80页。

(72) 粤海关十年报告(一)(1882--1891),见广州市方志办等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页847-901。

(73) 卢祥,〈莞草〉,见崇祯《东莞县志》卷之七,「艺文志。

(74)雍正《东莞县志》卷12之10,「烈女传:「陈氏,名阿申,……嫁刘姓,家贫,为人织席。

(75)宣统《东莞县志》卷99,「沙田志1,「公牍。

(76)刘炳奎,〈东莞草织业简史〉,见《广东文史资料》第15辑。

(77) 《晋书.谢安传》。

(78) 粤海关十年报告(一)(1882--1891),见广州市方志办等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页847--901。

(79)乾隆《广州府志》卷48「物产。

(80)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5「货语,「纱缎。

(81) 冯式宗,《九江儒林乡志》卷3,「风俗。

(82) 张臣,〈祝枝词〉,见嘉庆《九江乡志》卷12。

(83) 广东文史馆,《广州编织业概况》。

(84)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三),页1488。

(85) 班思德,《最近百年中国贸易史》(民国20 年海关总税务司统计科译印),页124。

(86) 参见刘伯渊,《广东省蚕业调查报告书》(广州,1922年出版);考活,布士维著、黄泽普译,《南中国丝业调查报告书》(广州,1925年出版)。

(87) 广州市方志办等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页215。

(88) 汪敬虞,〈关于继昌隆缫丝厂的若干史料及值得研究的几个〉,广州:《学术研究》第6期(1962年6月)。

(89) 广州市方志办等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页862。

(90)广州《七十二行商报》报导,转引自顺德方志办《顺德修志》(1990年10月出版)第59期;饶信梅,〈广东蚕丝业的过去与现在〉,《国际贸易导报》1卷7号(1930年)。又李本立在〈顺德蚕丝业的历史概况〉(《广东文史资料》第15辑)中说,1920--1929年为广东蚕丝的全盛期。蚕丝产量似为可靠的估计,年产量约为十万担。如包括蚕丝全部产品,则年产在14--15万担之间, 因除蚕丝外每年出口的水结、茧壳等有四万担左右。1918--1920年每年输出的水结蚕茧及丝织品为53458担;1923--1931年每年输出的水结蚕茧及丝织品为48782担。

(91)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4,「食语,「谷条。

(92)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6,「器语,「锡铁器条。

(93) 参见叶显恩,〈地利、传统市场与珠江三角洲的海外贸易〉,见《珠江三角洲历史、地理、经济情况及南洋华侨发展史》(香港:第二届世界华商大会筹备委员会,1993年出版)第47-80页。

(94) 广州市方志办等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页865。

第8篇

1.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1.1 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它的设问向开放性试题发展。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2 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1.3 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2.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而必修课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教师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可教师却在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如前所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2.2 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2.3 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当然,对历史理论的学习,更是必须重视的,其目的正在于帮助学生“会”学。不过在基本历史理论的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好“度”。高一学生毕竟不是高三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过高,理解不了,对学习历史就怀有畏难情绪,就会“厌”、“怕”。因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限度,不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更不能使他们不堪重负而丧失学习信心、兴趣。

3.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渗透世界近现代史教学

第9篇

一、弥漫世界

156年前,当时的大清帝国与大英帝国之间发生的第一次战争被史学家冠以“”的称谓,而鸦片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中的一种。当时,英美等西方列强为了打开与华通商的大门,弥补对华贸易逆差,不顾清廷的禁令,大肆向中国贩运鸦片。清朝政府的一些朝廷命官也与不法中国商人和外国鸦片贩子沆瀣一气,收受贿赂,共同走私。鸦片贸易的恶果导致国库空虚、政治腐败、军纪废弛、民众羸弱。这也才有民族英雄林则徐等中流砥柱挺身而出果断禁烟,遂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悲壮的一幕。应当说,给中华民族的教训是刻骨铭心的,因它而带来的亡国灭种的危险是今生后世中国人都不应忘记的。

一百多年过去了,问题虽然不再成为国际上两国交兵的渊薮,但却成为一个国际社会普遍面临的“公害”,就连昔日的贩毒者——英美等西方国家也难以逃脱。也不再仅是鸦片一种,而包括鸦片、可卡因和大麻等9大类之多,其中可卡因类被称为“百毒之王”。

据统计,全球每年吸毒人数高达,4800万,80年代,全世界因吸毒造成10万人死亡,其中美国3.5万人,居世界第一。据美国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称,美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5%,但美国人吸毒量却占全世界吸毒量的60%。

不仅严重摧残人类健康,危害民族素质,助长暴力和犯罪,而且吞噬巨额社会财富。据美国政府统计,全国每年因吸毒、酗酒造成的损失达1500亿美元,用于治疗吸毒者、加强缉毒等项的费

用高达600亿美元。

而却给另一部分人带来了暴利。例如,在缅甸,每英亩土地,种植粮食仅收入近100美元,而种植罂粟则可收入1万美元,是种植粮食收入的100多倍。

一些贩毒集团靠非法经营迅速致富,财可敌国,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作。以南美哥伦比亚为例,该国10家最大企业中,有6家从事交易。20多年来,以麦德林一卡利为核心的贩毒集团进行的交易额高达1500亿——2500亿美元。80年代贩毒活动每年为哥伦比亚注入资金约25亿美元,是1994年该国得到的13亿美元外国投资的近两倍。

为了使这些罪恶的脏钱合法化,贩毒分子往往采用“洗钱”的方式:首先他们把赃款偷运到自由港或赌场、夜总会、旅行社和经营活动难以受到控制的公司以达到销赃的目的;然后以个人或分公司名义在某些国家开设银行储蓄帐户,使赃款进入金融渠道;第三步是通过以销赃为经营日的的各类公司间大量的相互转帐来模糊赃钱的罪恶来源;最后,由假公司以开具假发票或提供所谓贷款的方式,把钱汇往金融中心,经这些合法的金融或贸易机构之手将这些资金投入国际经济活动中。据统计,目前全世界交易每年高达5000亿美元,是仅次于军火的第二大交易;全世界大约有1万亿美元在国际金融系统中流通,这一数字又以每年800—1000亿美元的数字增长着。这种脏钱大部分被一些跨国公司所利用,一些银行也在“洗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得回扣约占10—15%。

二、一波三折的哥国贿选案

在有些国家,问题已侵入政治、军事、经济、司法等诸多领域,形成盘根错节的社会顽症。比如在秘鲁、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和巴西等国,在抓获和破获一些贩毒集团和洗钱组织的同时,曾发现有一些政府官员和军人卷入了非法交易。在墨西哥,前总统卡洛斯·萨利纳斯及其哥哥劳尔·萨利纳斯存在瑞士、德国、英国和美国的13笔共1.23亿美元的存款,正在受到欧美大陆有关国家的审查,原因是这些钱有可能来自非法交易的资金或来自洗钱。而最近广为媒介报道和关注的哥伦比亚总统贿选案,则是美元渗透人一国政治的一个典型事例。

众所周知,南美的哥伦比亚是世界上有名的“大国”,仅在哥伦比亚加工的可卡因就占世界总产量的75%,此外,它还拥有分别盘踞在麦德林和卡利两市的两大世界超级贩毒集团。这些贩毒集团不仅贩毒,而且还不择手段地进行暗杀、绑架、爆炸等恐怖活动,俨然成了国中之国,无法无天,气焰十分嚣张。

哥伦比亚现任总统桑佩尔·皮萨诺·埃内斯托,现年46岁,这位著名律师和经济学家,就曾经是哥伦比亚暴力活动的一个最不幸的无辜受害者,1989年,当时他作为参议员,被击中11枪,虽侥幸活命,但至今还有4颗子弹留在体内。

桑佩尔于1994年6月19日,作为自由党的候选人,在哥伦比亚总统大选中获胜当选4年一届的总统。孰料,选举结果揭晓后不久,反对党保守党就指控他在大选期间接受了卡利贩毒集团的贿略,但当时因证据不足而不了了之。不过,在桑佩尔访美时,一些美国官员向他提醒说,如果他想证明自己的清白,就必须采取铁腕行动对贩毒集团进行打击。

桑佩尔回国后,果然加大了打击犯罪的力度,于去年年初发誓要在两年内完全根除非法,并把打击的主要矛头指向了卡利集团。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