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三语文考试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8 15:55: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三语文考试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三语文考试总结

第1篇

译: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没有一点事功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2、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译: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译:然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回头,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4、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也对国家有重要的作用啊。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他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译: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8、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赢。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9、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译: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还告辞干什么呢?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译: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现在您和廉颇同在朝廷做官,廉将军说出无理的话,但您却害怕躲避他,害怕得太过分了。就是一般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

1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但是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用兵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丝绸为后啊!

1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呀!

14、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译:上面执政的人抓获他之后就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第2篇

关键词:复习课现状;高效课堂案例;实效性策略

一、高三语文复习课现状

目前,高三语文复习中或多或少存在四个主要问题:教学内容盲目化(脱离考点)、教学内容超纲化(超出考点)、教学内容烦琐化(肢解考点)、教学内容简单化(矮化考点)。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复习的效率和效果。作为一名高三语文老师,每个班级语文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什么,每一个学生的强项弱点在哪里,每一阶段的复习应重点突出什么,应该心中有数。共性现状如下:

(一)推不动

背默不跟着走,布置的作业不能顺利完成,课外不学语文。

(二)读不懂

主要反映在阅读部分,诗词看不懂意思,现代文看不懂重点词句,读不懂文本的内涵。

(三)写不出

概括题漏掉信息,赏析题写不完整,延伸题观点例子两张皮,作文缺少鲜活的内容。

二、高三语文实效性课堂构建案例

下面是我的高三语文复习课构建高效课堂设计一例:

课后,语文组长给出这样的评价:“这节课实效性很强,高三需要的就是这样实实在在的课堂。”高三的课程内容决定高三课程性质。以“鉴赏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为例,我是这样构建高三实效性课堂的:

(一)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人物形象类别,明确答题要点,规范答案语言。

(二)巧妙合理的导入

由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引出周瑜的形象和作者的形象,找出刻画二者形象的语句,作者通过对周瑜的仰慕与敬佩表达了自己的壮志难酬,进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人物形象。

(三)诗歌人物形象分类

紧扣教材,阅读教材,明确人物形象分类:诗人自己的形象,例如,杜甫《登高》中的作者,李清照《声声慢》中的作者;诗人之外的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木兰辞》中的花木兰等。

(四)高考对人物形象题的考查方式(设题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试概括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3.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某某形象。

(五)读诗句,感知人物形象

选取高中教材中典型的诗句和人物,让学生读并感知一类人物形象,如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感知出一个傲岸不羁、豪放潇洒、不慕权贵的诗人形象;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感知出一个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形象的诗人形象……类似的形象共有八类,他们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六)如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以李白《独坐敬亭山》为例,分析诗人的形象。先大声读诗,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答案。教师当堂点评学生的答案,肯定对的,否定错的。接着互换角色,让学生扮演阅卷老师,利用PPT展示三个不同答案,学生根据答案给出分值,设置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规范答题和培养得分意识。

(七)归纳答案要点

根据学生自己组织的答案和给出的答案,我总结了此类题答案包含三点:一是写了谁(特征+身份)?二是分析具有某种特征的依据;三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给出答案要点后,再做练习题巩固。

语文课堂的驾驭能力至关重要,一节课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完全在于老师的引导。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

三、高三语文复习课实效性策略

高三语文复习阶段,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以下三种意识:目标意识、学生意识、效率意识。目标意识主要指考点目标要明确。只有明白了“考什么”,才能真正明白“怎么复习”。那么,怎么样的复习才是“货真价实”的、才是高效的。

(一)吃透考纲,把准考脉

新一届高三如何应战,首先要明确好复习课的两个基本标准:所讲――讲授的内容,学生一听就懂,就明白;所教――传授的方法,学生一学就会,就能用。

其次要明确好复习课两个基本前提:

1.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吃透命题精神:①命题不当,导致无效;②选题不精,导致无效。

2.研究复习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①不追求讲了什么,而重视学得怎样,复习指导科学化。②不追求知识系统,而重视答题规范,答题思路程序化。

(二)做好三个研究

首先是研究学生。通过分析试卷、个别谈话、自我小结等方面考查研究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能力、思路与方法,使学生对考点知识达到“四知”的程度:已知、熟知、基知、未知。

其次研究《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考试大纲,看是否有题型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着力研究“八考”:常考、已考、重考、轻考、轮考、不考、未考、将考,弄清主干知识点、能力层级及能力点、赋分特点等情况。针对“八考”,明确复习训练方向、重点、时间精力投入等。再者研究题型的变与不变规律,如新课标卷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近几年变化比较明显,考查虚词的题取消了,出现文言文断句题,再如2015年文言文第6小题考查的是古文化常识题,在阅读人物传记的同时也应多关注人物访谈题型。

(三)注重实效――优讲、巧练、深评

1.优讲

我理解中的“优”就是讲解一道题归纳一类题的做题技巧。而且一道题必须讲透,不能含糊其辞,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以“意象意境”题为例,这类题高考设置分值一般为6分。学生答题找准三点:景(描绘画面)、境(营造氛围,背四字意境词语即可)、情(作者的思想感情,注释有提示),三个点,每个点得2分,只要学生动笔写,至少得4分以上。高三语文复习课知识点是有章可循的,比如文言文知识贵在积累,没有太多的方法可谈,古诗词鉴赏除了积累外,重点在理解和方法上,高分作文的写作技巧很重要等等。

2.巧练

练是学生的行为,也是老师的行为。“巧”表现为训练题选择的“巧”和训练中点拨的“巧”。短时间内获得高分,只能从题的分值上入手。在训练时,根据分值写答案。以高考第七题文言文翻译题为例,每小题5分,5分如何获得?学生心里要有数,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及句意通顺各占几分,让分值落实到题的每一点上。坚持这样练,学生得分高了,自然就喜欢从习题中获得成就感。

3.深评

第3篇

高三是临近高考的重要时期,很多的科目对于基础不好的同学来说更是难上加难,那么高三语文应该怎么复习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语文复习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复习策略1.重视高中语文基础积累

高三语文不像其他的科目那样有迹可循。或许很多的同学不知道从而下手。同学们一定知道,高中语文的知识都是靠积累的,所以高中语文不可能一口吃一个胖子,基础不好的同学必须做到把该能拿的分数点通通拿下。比如高中语文的背诵,就是高中生应该拿到的分数,此时的复习应当将课内的背诵篇目拿下来,从而做到滚瓜烂熟,同时也要保证书写无误。还有就是利用一定的时间将必要的诗词尝试理解透彻,能狗版式气不通。也要争我哪一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应该理解准备,切记不要张冠李戴。

2.合理制定复习计划

高中语文的知识点是比较繁多的,知识点覆盖面相对比较广,难度也很大,紧靠简单的拼时间和精力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一定要科学的计划学习高中语文才是正解。正定学习计划、执行计划、考后总结等都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缓解。制定计划不要过于理想和主管。一些考生认为靠前复习是决定未来命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就要玩命的学习,所以制定计划时候,目标和时间安排的很紧,除了吃饭睡觉,计划拍的很满。但实际上总是做不到,于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制定高中语文学习计划一点都没有用,步入凭感觉学习时期。

3.充实高中语文作文

很多的高中同学说,作文是没有办法复习的,因为高中语文的作文不像其他的题目,没办法一下子就能提高写作能力。但是千万就不能这样忽略作文的准备。高三网小编表示其实一个人的写作能力想要提高是需要一定的过程,但是同学们也是要在靠前进行准备的。平时可以多多练习下作文的写作。在练习的过程中要重视身体,同时也要形成积累作文材料的习惯,进而熟练的掌握一种作文的思路,这样才能在高考中写出好的文章,获得高分。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方法及策略步步为营,夯实基础

在进行第二轮复习前,考生首先要选择一本和高考《考试大纲》结合比较紧密的专题复习参考书。书不在多,而在精。考生应该挑选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然后详细、系统地学习、练习。选好资料后,考生就应根据高考《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进行复习了。这里的复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看,二是做。看,是看对高考考点的讲解。考纲上的规定和要求是大概的、笼统的,而在复习时考生要将考点细化。做,是指做和高考考点有关的习题。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看的内容,所以看是根本,是基础;做是手段,是方式。看是第一性的,做是第二性的。而对一些难掌握的内容,则要画出来反复看,做题时要善于总结,要注意方法。专题复习是第二阶段的关键,这也是整个高三复习中用时最长的一个阶段。而这一阶段的复习内容有的考生觉得单调,枯燥,乏味,有的考生在进行复习时只喜欢看某一专题而不喜欢看其他专题,甚至有的考生在专题复习还没结束时就急不可待地进行第三轮复习等,这些做法都是应该规避的,因为这样做不利于全面夯实地掌握考点,在实际考试中会因为有所偏颇而导致失分的。因此,考生要学会在枯燥乏味中寻找乐趣。要相信,只有通过这么步步为营,才能夯实自己的基础,只有基础夯实了,到第三阶段做起综合试题来才能游刃有余。

诗词鉴赏复习

复习要点:①介绍读懂诗词、把握诗人思想情感的方法。②系统介绍常见的诗词艺术手法。③引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术语,提高其鉴赏诗词的能力。

复习措施:①选择经典诗歌,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读懂诗词的方法。②将诗歌按内容(风格)分类鉴赏,让学生掌握各类诗词的一些规律特征。③进行鉴赏技巧的总结、分析和点拨,教会学生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掌握一般理论,诗歌体裁(古体诗、今体诗律诗、绝句)、诗歌题材(怀乡、思友、征旅、怀古等)、表现手法、语言特点、作家风格、常见意象等,要求对理论消化掌握,不能只停留简单记忆。

方法:①阅读——看有效信息(注释、题目、作家、诗眼、诗歌内容、问题提示),注意从“景”、“情”、“理”、“趣”几方面剖析诗歌。②作答——问什么,答什么,贯彻“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有什么效果”的答题规范要求。牢记运用有关诗歌理论知识,用术语作答。

语文阅读复习

复习要点:①介绍整体把握文意,读懂文章的方法。②讲解突破“理解关键词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作者观点”“赏析表达技巧”“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等常见考点的方法。③培养学生审题、答题的习惯。④介绍常见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

复习措施:①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提升阅读理解力。②精选文段,指导学生掌握抒情散文、说理散文、小小说等文体的阅读要领。③精选练习,指导学生在练习中落实常见考点的思路流程和解题技巧。③指导学生阅读参考答案,重视阅读练习的反思,规范学生的答案表述。

现代文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阅读,学生总感到无从下手,得分较低;而复习起来也往往是事倍功半。复习中要加强对学生现代文阅读技巧的指导,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答好现代文阅读试题必要前提:①明确文体特征,整体把握主旨;②掌握各种手法,构建知识体系;③指导答题技巧,总结答题模式;④分析题干内涵,明确问题指向。

高三语文作文复习高考作文从某一方面讲也是在考做人,因为作文就是做人。作文需实现两个再现:一是再现行为过程,作文不仅要体现对生活、人生的感悟,更要把感悟的过程展现出来,就是选取行为过程中典型的、美好的、感人的、有意义的东西再现出来。

二是再现思维过程,在行为过程的再现中,揭示出思维的活动过程,这样可以使文章充实、有见地,从而起到陶冶情操、感染人的作用。

作文占了语文试卷相当的比重,如何才能在作文时扬长避短,写出自己的特色?复习冲刺阶段,大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几个方面的训练:

(1)梳理思想和生活的积累,从内容、语言、体裁上寻找自己的特色。材料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中常用的一种作文形式,最大的好处就是给考生提供了扬长避短的空间。大家可以根据读过的书,看过的精彩文章,有过的独特经历,听过的心动的事,有过的好的构思等所熟悉的内容写自己擅长的文体。在备考的最后阶段,大家要把这些材料集中起来,按道德、亲情、成长等分类,做好素材的储备。

(2)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几个不同话题,做一些用相同材料写不同类型文章的训练,力求在任何文题下都能写出自己的闪光点。

(3)锤炼几篇成功的范文。备考的最后阶段,最好能把一些近几年高考的满分作文从题材、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仔细推敲分析,做好迎考的准备。

第4篇

究其原因,这和语文的学科特点不无关系。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联,它无边无沿,内容包罗万象,故而经常出现教考分离的现象,不是讲什么就考什么,试题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经常是两张皮。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做出相应的改动,以适应高考的需要。

在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改变:

一、盲目施行题海战术,会适得其反

进入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规模高难度的试题训练,以考促学,以考代练,既能检查学生的学习和复习状况,又能让教师明确复习方向。无疑,教师的出发点不错,但这做法是给师生加重负担,既无科学性,又难以操作,因此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

频繁的检测和考试,师生只能穷于应付,疲于奔命,学生没有及时的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就又开始新一轮的考试,最后势必造成还没站稳就要起跑的结果,得不偿失。

笔者以为合理的高三语文教学:一是适当降低考试难度和频率;二是不断激励,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二、紧扣课堂40分钟,力求高效落实

高三学生时间紧迫,课业负担重,课后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的学习和英语的练习上,基本没有时间学习语文,做语文题,更难有时间去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品味欣赏文学语言,这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

鉴于此种情况,对于高三语文复习课,笔者认为关键要抓住课堂教学的40分钟。教师要争取把复习课的重点难点放在课堂40分钟,少讲精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复习,做练习,务必使每节语文课都能保质保量,高效落实。

三、适当降低训练难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虽说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但毋庸置疑,适量的考试和检测是必要的。

但据笔者观察,考试中,削弱学生自信的,多是些高难度的题,得不上分数,还白白浪费时间。如果这样的考试频率一高,学生自然“望题生畏”,裹足不前。所以笔者认为,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让学生在做题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这不仅能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强他们的信心,胜过没有质量的高频率高难度的训练。

四、抓大放小,让教学工作赢在管理

教学的穴道在于“管理”二字。只有把学生管理好,让学生把自己管理好,教学才能取得成效。

教师要切实改变一节课一讲到底的授课模式,不给学生任何自学体悟的机会,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激励上。年少飞扬的学生,只要从内心获得力量,就能在行动上更主动更积极更配合。

为此,高三教师该做的,不是整天跟在学生后面,严肃督导,不是把一天的时候无限往两头延伸,而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精神上持续鼓励,从心理上及时疏导扶持,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自觉学习,从而提高复习课效率。

另外,学校对高三学生,应该采用更温和的管理方式,这包括不要在醒目的地方,刺目地挂上高考倒计时牌。有的学校认为,这样有助于学生清楚地知道时间,从而有紧迫感,更加努力地学习,这个出发点毋庸置疑。但同时,悬挂倒计时牌,对学生也是一个刺激,尤其是高三学生本就身心疲惫,犹如惊弓之鸟,每看一次,都会增加紧张感,造成内心的慌乱和不安,反而不利于学习了。因为高三的学生,根本不用谁提醒,对时间本来就很敏感,也记得很清楚。这种做法,反而画蛇添足。

五、劳逸结合,切勿把学生逼得太紧

有的中学,一进入高三,就没了白天黑夜,没了周末,没了假期节日,一天到晚,用来休息的时间平均只有四五个小时,再加上固定的两点一线,让学生身体吃不消。但这一切都只为了学习,为了复课,为了高考。

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学生疲劳过度,精神崩溃。有的学生在高三经常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神情恍惚,目光呆滞的现象,这都和高强度的学习有关系。

所以,学校对高三学生的管理应该劳逸结合,不能把学生逼得太紧,这样既违反教育学习规律,更是拿青少年的身体来做赌注,用健康去换取高考上线人数和升学率,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是不可取的。反之,学校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尤其对高三学生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做科学合理的安排,劳逸结合,才能激发出活力和学习的动力,无形中提高复习课效果。

第5篇

[关键词]二期课改 考试大纲 高三语文教学 针对性 成就感

上海市“二期课改”实施已经有四年了,应该说,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法已经深入人心,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如何将二期课改的理念与高三语文教学联系、如何在高三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贯穿二期课改的内涵,却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几年的高三教学实际,将自己的反思及做法罗列出来,以期得到专家及同行的指正。

一、落实《考纲》,力求以点带面

“二期课改”提出:学校教育应该从传统的以传授人类文化为主,转向传承人类文化和培育创新精神并重。将学校

教育的重点放在培育学生的人格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加工知识、交流知识、应用知识等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上。但是,众所周知,语文知识体系繁复,考点细实,既有记忆性的内容,又有理解、鉴赏、评价性的东西,可以说涵盖全面、内蕴深广;加上作为高考指向性的《考试大纲》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这些,都给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解决这一困难的根本在于:教师要切实钻研、学习《考试大纲》,把握《考试大纲》的精神。《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而《考试大纲》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编订的。《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因此,为了少走弯路,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复习的效率,在高三语文教学、复习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研究“两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尤其要研究《考试大纲》中所列的考项,要明确目标,逐项对照,务求落实;对《考试大纲》中新修订的内容,要有足够的重视,明确教学、复习目标,调整总复习的训练思路,从而从宏观到局部,安排好高三复习的整个过程,落实好每个考点。

针对语文高考的特殊性,高三复习应该全面、系统,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需训练到位、渗透联系。复习应点面结合,力求以点带面,既考虑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各个知识点的落实和延伸,使考生能从容自信地应对每一次考试。在整个高三教学、复习阶段,教师的教学要有总体构想、具体操作要有章法,有思路、有步骤地进行;对学生,教师也应提出相应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计划,稳扎稳打。

以2008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考纲》为例,《考纲》规定了考试性质、考试目标、考试细则、考试内容及能力要求等。其中,仅在“考试细则”一项中就明确规定了语文学科各部分考试内容在试卷中所占分的比例(阅读约占80分,现代文、文言文约各占40分,写作约占70分)、试题难易的比例(试题难易的比例约为3:7)等,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而在“考试内容及能力要求”一项中就有更详细的共10条规定,包括:①理解能力:能读懂文章的内容,能结合语言环境辨析词句的意义;能理解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能写出著名作家作品和重要的文化常识;能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能默写一定数量的文言名篇、名句。②分析综合能力: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能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及写作特点;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归纳文章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③鉴赏、评价的能力:能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学形象、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能评价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只要详细地了解这些,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才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安排,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推行“二期课改”的内容。

二、合理安排,力求有针对性

“二期课改”规定:要注重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人性化、弹性化。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但要有宏观上的总体安排,还要有微观上的局部操作程序。总的说来,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要有阶段性和层次性。一般说来,高三语文教学、复习应该安排三个阶段为宜。第一阶段:学习经典篇目、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培养对美文鉴赏评价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中,可以穿插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总结,自己查漏补缺的过程。第二阶段:按照《考试大纲》的18项能力要求进行复习(一般称纵的复习),一项一项复习,一项一项落实,一项一项训练,最后穿成串、连成线,达到系统化。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阶段,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进行限时限量的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各种能力,做好考前的练兵。值得注意的是要力戒搞题海战术,不能将学生引导到应试考试的老路上去。高三复习阶段总的时间安排是前紧后松,到临考前一星期便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有一个体味、消化、加深理解的过程。

2.要有针对性。高三语文复习的计划要体现定量控制、定度控制的可控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 所谓定量控制,就是对课时量、课堂教学容量及训练量要进行控制。量次不足,固然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量次过于频繁,学生不胜负担,同样也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可采取的做法是:以练评为主,一日一小练,一周一中练,一月一大练。练后必讲评,而练习和评讲都安排语文课堂上,不占用课外时间。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在一堂课开头的三至五分钟,开辟 “美文欣赏”、“时文评论”、“关注天下”等新颖、活泼的小栏目,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激发他们学好语言的强烈愿望。实践证明,2008年高考上海市作文《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与这些社会时事有很大的关系。

3.要有灵活性。语文总复习制定了计划,除了时间和内容的安排,还要有教学方法的安排。某一阶段某一单元某一课时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必须具体缜密、切实可行,同时又能根据复习进展的实际,灵活地加以调整,使复习发挥最大的效益,取得最佳效果。

三、教有所得,力求让学生有成就感

上海市提出“科教兴市”战略,这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这就要求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发展意识。对高三学生而言,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成就意识。

但是,高三学生普遍对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这一点相信很多教师会有同感。学生往往会认为:语文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与其花时间在语文上见不到成效,不如花在能即时见效的学科上。其实,这种现状与当前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等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该思考以下问题并做出抉择的时候了:①高考语文试题总体难度不大,而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我们力图培养具有人文底蕴的学生,为什么学生的学习目的却过于世俗?我们需要的结果是让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并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太理想,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成绩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与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有助于学生发现、思索、解决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要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 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

当然,在高三语文教学实际中,如何推行“二期课改”的内涵还有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有待广大同行即时反思,寻求最适合的途径。

第6篇

关键词: 高三语文 非智力因素 自信 焦虑

高三语文的教与学有其特殊性,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总结中学阶段语文知识的性质。特别强调积累和分类,注重训练和落实,紧贴高考,功利性明显。学生需要通过量的训练达到质的飞越,提高应试能力。重压下,多数学生已竭尽全力,但并不都能达到理想效果。至此,再谈智力因素已毫无意义,反而应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影响。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主要有八个方面:兴趣与爱好;愉快的情绪、对事业的热情;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活泼的性格、宽阔的胸怀;自信心与好强心;远大的理想与目标;高抱负;焦虑。高三紧张的学习和频繁的考试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和挫败感。这时非智力因素中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自信心与好强心、焦虑对学生的影响特别大。如果学生语文状态不好,通过分析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不是智力跟不上,而是患得患失。一遇到挫折就开始焦虑,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

这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学生自信心,实践证明很正确。2012年,笔者在一所三星级中学高三任教。当时为确保尖子生有更好的学习氛围,学校挑选了20个成绩最拔尖的学生重新组班。笔者担任此班语文教学工作。开班前,学校组织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做了全面分析,要求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提优补差。其中一个男生的语文比较薄弱,为了找出问题,我经常与这位同学谈心。谈话中,这个孩子不断强调语文是他的薄弱学科,从小学到高中就没及格过。我没有回应,只以赞扬语气告诉他:“数学学得好,肯定很聪明,聪明的孩子什么都能学好。”对于夸奖,学生很难拒绝。这样良好的气氛就使话题有了继续的可能性。我再用轻松口吻说:“语文没及格只能代表以前。哪怕离高考只有一个月,聪明的孩子稍微花点工夫就能考得很好。”再肯定地告诉他:“跟着我学语文,没有学不好的。”只要一有机会,我就不断对他进行良好心理暗示,使他相信语文只要付出就有回报。

此后,我注意寻找帮他建立自信的机会。只要他在语文上有一点点进步,就大力表扬。良好的心理暗示和恰当的表扬对这个孩子的语文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一次月考,语文118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孩子居然不相信这是他的语文分数,连说不可能。等试卷到手,连忙从头到尾确认了一遍。当他接受事实后,发现自己原来也能学好语文,信心大增,连带着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有了兴趣就能重视,形成良性循环。自此这位男生的语文成绩逐步提高,高考语文考了114分。高考后,孩子自己总结,认为那次语文月考帮他找到了自信,觉得付出了就有回报,进而对语文产生了兴趣。这样就从原本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自觉主动的“我要学”。由此可见,高三阶段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建立学生自信,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

第7篇

关键词:方向;思路;设计;关系

一、加强对《考试说明》和考题的研究,准确把握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1.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复习方向

江苏高考《考试说明》是我们备战高考的信息向导,它规定了高考的能力要求、内容形式、试卷结构、考试角度等,是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也是备考复习的行动指南。所以,研究《考试说明》是保证备考复习目标明、方向准、效率高的第一要著。在推进复习的过程中,要随时随地认真研究,尤其要注意不间断地对照《考试说明》所列的考项,修正自己的教学方向,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思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突破阶段复习的重难点的策略、路径。只有通过认真细致地研究,才能避免复习的盲目性,减少复习的随意性,增强复习的实效性。

2.精心研究高考试题,总结规律方法,提高复习实效

高考命题的基本特点是:稳中求变,变中出新。高考试题,最直接地体现了《考试说明》的要求,较之其他命题具有更大的信度、更强的典型性和更高的训练价值。通过对高考题的研究,开展全真训练,使师生都能明确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哪些已经考过”“哪些还未涉及”“未来可能会怎样考”等。

二、明确复习思路,确立阶段重点,制定科学高效的复习计划

高三语文的复习工作,要在宏观思考的前提下做好微观调控,要在时间划分和内容安排上全面思考、统筹兼顾,要以纲(《考试说明》)定教、依本(教材)导教、依案(学案)施教,做到梳理课本全面细化、整合学案灵活优化、紧扣高考强化训练、预测走向适度拓展。

三、优化环节设计,强化合作意识,打造高效课堂

强调集体备课,不等于不要个人备课,在做好集体备课前,首先要加大个人备课的力度:个人备课的过程是使自己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进行一次熟悉、吸收和消化的过程,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只有通过消化整理才能成为自己的。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当拿别人的教案讲课时,即使上课之前已经读得很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你总觉得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掣肘,使自己不时地要去翻阅教案,讲课的连贯性也大打折扣,至于教者的情感和价值观就更难挥洒自如、传达到位了,教学的效果自然与我们的预期相去甚远。这就警示我们每一位身在高三的语文教师,都要认真备课,只有自己先认真研究教材,设计教案,再学习、借鉴、消化、吸收集体备课的成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前后贯通,轻松自如,才能在集思广益中彰显自己教学的个性和魅力。

四、要正确处理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1.以阅读和写作训练为重点——让语文能力得到全面、扎实的训练

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高三教师存在这样的想法:基础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掌握直接,阅读和写作不着边际,学生感觉渺茫,所以,有的教师对阅读和写作的复习就不够重视。殊不知,这是一种对学生、对事业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必须坚决纠正。阅读题失分较多、作文题得分较低一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重视阅读和写作训练。在阅读方面,必须加大训练力度,指导学生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进而熟练掌握一些解题的思路、方法或规律。写作训练要有计划性、针对性,要将阶段训练重点与整体训练布局有机结合,既要针对审题、立意、结构、语言等不同方面开展专项训练,又要区分不同类型命题进行综合训练。在引导学生写作时,我们应注重思维方法的指导和应试策略的优化。

虽然作为高考复习指导文件的《考试说明》年年都有变化,但《考试说明》的变化对语文的影响相对比较小。因为不管语文考试怎么变化,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都要扎扎实实进行,这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

2.重视练习讲评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学会在反思中提高

进入课堂讲评这一环节,教师的讲解或点拨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用力:一是读题读文心态的调适、意识的强化、行为的规范、方法的指导,二是题干指令的分解与综合、命题意图的揣摩与理解,三是解题角度的判断与解题思路的扩散,四是答题的规范要求与操作要领。

第8篇

一、刚进高三时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我所教的是两个文科平行班,当中有比较优秀的学生,对语文有较浓厚的兴趣,但这些是相对于兴趣而言的,对应试而言则有很大的能力欠缺,况且,文科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较强的上进心,面对高考,这些无疑造成了进入高三时期绝大多数学生还存在着严重的学习上的隐患。

1.学习极其被动。

2.缺乏应有的基础,知识面比较狭窄,知识点欠缺,综合做题能力差,应试能力弱。

3.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答题不规范,书写不过关。

4.学习不注重科学方法,不能及时落实复习、巩固提高,不善于自己纠错总结。

5.写作缺乏文采和思想的深度。

二、高三时期复习训练的具体措施。

鉴于上述学习背景及实际情况,高三时期我与备课组的各位同事在学期初就制定了针对高三全年的复习计划,并扎扎实实地加以落实:

(一)用好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试题不直接取材于课本,因而有人对课本的作用产生怀疑,对课文的教学不感兴趣。其实,高考命题虽不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高三阶段结合教材我重点抓了必修教材的文言文复习及诗歌复习,一方面要求学生利用早读扎扎实实地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准确背诵名句佳篇;另一方面通过练习检查督促。利用教材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和各种必要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发展学生的文言知识迁移能力。不但如此,对文句优美、意蕴深厚的现代文,我要求学生进行词语积累,语言揣摩,佳句仿写。

(二)落实考试说明,研讨高考真题,分段过关。

考纲规范了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三复习备考的依据。考试说明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对高考复习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尤其是对首届进入新课改的我们,因此,必须首先要吃透说明。比较近两年课改区的说明,2012年考试说明较之2011年考试说明变动不大,只是说法和名称有了改变,表达更准确、更科学。根据考试说明的变动,我将说明要点分解成若干个小点,这样课堂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使学生心中有数,不再因语文的面广量大、漫无边际而生畏难情绪,从而增加了学好语文的信心。其次,在复课过程中,我以近三年高考试题为例,参照2011年课改区如海南卷、浙江卷、山东卷,认真研究题型、题点、命题规律、答题技巧,将知识点的复习与例题训练有机结合,在考点训练前,让学生对照考试要求对必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储备于脑,以便用时提取。如面对浩如烟海、大海捞针般的字音字形及熟语的复习,我抓住命题规律、考点落实等方法,化繁为简。最后落实到能力训练上,摘编一系列习题让学生练习,让学生形成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方面的工作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化知识为能力就得到了有力的保证。

(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注重积累。

素质教育要求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于是有人说语文尤其是高三语文,是积累性学科,费时多,见效慢,非一日之功,是作“奉献”的学科,要为数理化让步;在“3+综合”的今天,虽然强调语数外三大学科,可语文仍然在五门学科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也有人说,高三语文课堂教学无多大作用,应以训练为主,70%的时间应用来课堂训练。我们备课组同仁经过反复思考,形成共识,认为学语文的大环境不是一下子能形成的,要想使现状好转,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向语文教学本身要效率。我们要尽可能减少无效的低效的劳动,从而取得 “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最优教学效果。

第9篇

【关键词】反思 高三语文教学

一、重质量,轻数量,远离题海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所谓的题海战术,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没错,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二、难易适当,及时总结,树立自信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自信心,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秀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理巩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有自信心和成就感,而难度适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忌讳蛮干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