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5: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机械基础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 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案例 设计 分析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0189-02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的教学媒体层出不穷。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促进了高校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尤其对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是典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将很大程度地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特别是专业课的学习。而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因此引入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变“静”为“动”,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特点,是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必要措施。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开展了实验研究,通过多次全程参与课堂教学的设计及实施,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作为课例,探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这节课的设计主要以机械职业岗位能力需要为基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生产实际,为着力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学有所用的教学情境。由于机械设备中的铰链四杆机构难以直接观察,而高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因此本节内容主要采用启发诱导,探索发现的教学方法,配合以模型感受、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其步骤为:感知―理解―深化,从而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使教学更直观、形象。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和理解铰链四杆机构曲柄存在条件,理解急回特性的概念、行程速比系数K的含义及死点问题的处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理解、思维和运用能力。发展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探索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体会到探究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信心。教学重点:铰链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教学难点:铰链四杆机构急回特性。
(三)教学过程
二、案例分析
(一)互动白板的教学优势
任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了互动电子白板的优势,不仅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还能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而且使整个课堂都是在活跃的互动气氛中开展。
1.保存板书,反复应用。整个教学由复习准备引入――让学生写出四杆机构的判别式,教师调出事先在白板上准备好的各种四杆机构类型,让一名学生上台板演示,学生完成后,白板所具有的存储功能可将白板上的内容保存下来。而在教学的后续阶段,这些内容还会经常用到,教师只需将它调出即可,无需重复劳动。这样既省时,又不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而且使已学知识再次得到巩固。
2.简化功能,优化过程。(1)脱离制约,化远为近在应用电子白板过程中,可随意用电子白板配备的书写笔在白板上操作电脑或自由书写,还可用板擦随意涂改,脱离鼠标对教师行动的制约,同时学生也可轻松学会用书写笔在白板上写字画图,让教学中实现互动。教师还可用书写笔任意选择颜色、调节粗细,不用直尺、三角板、圆规等工具,就可画出四杆机构各种类型的图形。(2)修改原图,对比教学四杆机构类型判别难度较大,但学生必须掌握,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师首先将曲柄摇杆机构展示在白板上,学生很快就能解答。然后教师在原图上变换不同杆作为机架,这时可以直接在原图上用其他颜色的笔添加一些线条,擦除多余的线条,整个修改过程学生们都可看到,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难点也就迎刃而解。(3)整合资源,教学变活机械设计基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教材中机构运动、插图和公式很多,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仅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而且学生看到的内容不直观、不形象,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机构的结构,互动白板具备的VCM互动演示平台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互动演示平台将白板和PowerPoint演示文稿整合起来,在演示文稿中制作的图形旋转、平移、翻转等运动效果,通过白板展示出来,整个课堂也因此而活起来,满足了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巧借媒体,陶冶情操
利用电子白板的功能设计的机械设计基础电子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体会到创造的快乐,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自主地选择学习进度和学习节奏,使学生由传统教学的受体变为主体,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钻研精神。
交互式电子白板对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进行了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职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探究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抽象思维,学习自律性差,但好奇心强,很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交互式电子白板进入课堂,其各种先进的性能给教学改革与资源整合注入了新的活力,给教师和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展示、自由交流的平台,这为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广艳,李铭,张豪锋.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实验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
[2]刘志蓬.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培养学生的注意力[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
[3]舒娜,刘菁.电子白板下的教学交互行为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6)
【基金项目】2012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桂教高教(2012)22号)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研究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39-01
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它对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从体系上可以分为机构和传动两大部分。由于机构比较抽象,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再通过课程设计和实验回归于实践,这一过程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因此在课程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通过几年的实践、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越来越好。
1 案例教学方法
1.1 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它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1],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得尔于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并随后扩展到医学、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教学中,但直到今天,在工科教学中运用甚少。
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抽象出来的,在机械设计教学中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案例讲解相关内容,学生才易于理解,才能使学逐步建立起工程的观点。
1.2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强调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在课堂采用案例教学,可使学生从以往满堂灌式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这就是案例教学方法的最主要特点。②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运用案例个别的个性来说明、展示一般性。其采用的方式是,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使问题更加生动形象,更易于解决。③促进师生的交流和沟通。案例教学方法的另一个特点是,老师和同学间,同学和同学间可以通过案例在课堂上面对面互相交流、互相提问、互相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
2 案例教学法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2.1 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关键
①案例教学方法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所选案例是否形象。由于案例来自生产、生活实际。有的案例内容学生可能听说过或者在生活中曾经接触到过,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也乐于接受。②案例的选择除了必须来自生产、生活实际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并且应当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应该具有较丰富的生活经历、较丰富的工程经历,并对各种零部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非常熟悉。否则是很难举出典型、生动、贴近生活的案例的。因此要求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多接触生活多参与工程设计的项目,经常和企业联系。这样才能够积累各种各样的案例。
2.2 案例教学法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举例
在讲解绪论时,可以用单缸发动机结构分析为案例[2],通过单缸发动机构造的讲述使学生感性认识,了解什么是机器,什么是机构;在讲解连杆机构一章时,以机车车辆机构为例讲解双曲柄机构,以缝纫机的脚踏机构讲解曲柄摇杆机构让学生对四杆机构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讲解齿轮系这一章时,可以用汽车的减速器作为例子,通过减速器内部的轮系结构分析汽车的各个档位特点,分析传动比的分配情况;在讲解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这一章的螺纹旋向时,可以用生活和工程实际作为案例。在家里使用过煤气灶的同学知道煤气管减压阀与煤气坛联接处用的是左旋螺纹,更换过自行车脚踏板的同学知道脚踏板轴一端是左旋螺纹,一段是右旋螺纹。开过车床,并留心观察、思考的同学知道车床的进刀丝杆和车床尾部顶尖都是采用的左旋螺纹,等等。
在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到案例教学法,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化难为易,学生更易于接受。
2.3 案例教学法要突出重点,不可滥用
案例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应该灵活掌握,并不是所有章节,所有内容都适合案例教学方法的。对工程应用较多的重要知识点为了讲清、讲透,使学生彻底理解,就应尽量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对非重点内容,主要涉及到计算、强度、标准结构的还是用传统教学方法为好,因为课堂学习有限。案例教学方法以课堂分析、讨论为主,所花时间较多,因此,教师应该精心选择重要章节、重要知识点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来讲解,这样才能突出案例教学方法的优势。
3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
实施案例教学法,包括以下几个操作步骤[3]:①选编案例。这是实施机械设计基础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②分析案例。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案例中的内容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知识联系起来,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③总结和评价案例。这是对前一阶段案例教学的概括和提升,讨论结束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写下这个案例的讨论过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讨论的整个过程和结果,进而加深印象,同时它也使教师了解到本次案例教学的成果如何。
总之,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与学生在起点上处于同等地位,避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可以大胆地放开思路,扩展视野。在相互的辩论中以理服人,通过自己的思考来互动性地运用所学习的知识与经验,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并且,在一个方面推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案例教学法是当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一个有益的方向[4]。
参考文献
[1] 金妙翠.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2(16).
[2] 王红姝.浅谈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3).
关键词:设备故障判断及维修;岗位能力需求;机械基础;综合教学案例设计
制造类企业对机修工的需求一直较为迫切,通过分析机修工岗位的能力需求,我们会发现它和职业教育机械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吻合的。机械类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具备机械设备的操作能力、维护保养能力、零件的检测分析能力之外,还需具备常用机械设备的故障排查和维修能力。机床操作工偏重于前三种能力,而机床维修工则更偏重于第四种能力。
1.机修工要有较强的机械认知能力
企业选拔人才充实机修工岗位,往往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直接从校园里招聘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进行人才储备和培养。二是通过竞岗的方式从企业内部选拔。无论通过哪一种途径,对于机修工的考核都包含是否具有对机械较强的认知能力。
《机械基础》课程恰恰就是一门对机构、机械认知的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机械零部件、传动方式等,知识点涵盖各行各业的机械产品。学好本课程可以让学生全面掌握机械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为进一步判断设备故障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2.结合机修工岗位能力需求进行《机械基础》课程综合教学案例设计
案例设计如下:在完成《机械基础》前十五个章节的基础教学后,以CA6140机床为载体,把原本分散的知识点重新组合起来,还原机械产品全貌,并进行机床故障分析和判断,课时设计为6-8节。
选择CA6140机床为教学案例的载体,原因有四个:
2.1学生已能操作该种机床
CA6140机床是进行车削加工的一种常用机床,主要加工轴类、盘套类零件。学校在教学计划安排中,《机械基础》和《普车实习》课程是同时进行的。
2.2该机床结构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结合紧密
CA6140机床包括了典型的传动方式,其中齿轮传动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在CA6140机床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机床主轴箱、进给箱、溜板箱内均有齿轮传动,并且由多组齿轮传动组成了轮系,实现变速和变向的要求。
2.3学校有可供装拆的CA6140机床设备
学校有15台CA6140机床,因使用时间较长,加工精度差,已进入报废期,正好可为《机械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增加现场观察、拆装等实验环节。
2.4CA6140机床机械故障在实际生产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目前很多企业已经不再使用普通车床,但该机床产生的机械故障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系统掌握和了解该机床的机械故障,对于其他设备产生的故障可谓是“举一反三”。
3.CA6140型车床的机械认知、故障分析与排除
3.1带传动
3.1.1观察认知
车床的动力由电动机通过带传动传递给主轴箱。
(1)观察并记录车床电动机的类型、型号、转速及额定功率。
(2)观察记录V带的材料、截面形状、型号、根数、长度。
(3)观察V带在带轮中的松紧程度、两带轮轴线的平行度。
3.1.2故障及后果
(1)安装电动机的支座松动,造成V带传动过松。
(2)带轮等旋转零件有偏心松摆。
(3)同组V带长短不一,有松有紧。
如果主轴切削负荷较大,电动机传动带调节过松,磨擦力不足,会出现主轴转速明显地低于标牌转速或者自动停车现象,也即闷车现象。
3.1.3故障排除方法
紧固电动机支座上的螺钉,调整带轮等旋转零件,消除偏心松摆。V带过松无法调整时,更换V带,注意同组V带应全部更换。
3.2螺旋传动
3.2.1观察认知
观察位于溜板箱中的开合螺母机构。当上下半螺母合拢时,螺母与丝杠啮合,形成螺旋传动,带动刀架进给。
3.2.2故障、后果及排除方法
(1)机床开合螺母磨损,与丝杠啮合不良或啮合间隙过大,会造成车床在车削螺纹时螺距不均匀及乱纹现象。当啮合间隙过大,通过拧动丝杠螺栓来调节,如果调节不能解决问题,就要对开合螺母的燕尾导轨进行修理。
(2)因机床导轨磨损而使床鞍倾斜下沉,造成丝杠弯曲,与开合螺母的啮合不良,会造成机床在精车螺纹时,表面有波纹。如果丝杠仅仅是弯曲,磨损不严重,常用压力法及敲打法来校直,允差不大于0.15mm。
(3)如果因经常车制较短的螺纹工件而使近主轴箱一端的丝杠磨损较严重,就要采用修丝杠、配开合螺母的方法。
3.3齿轮传动
3.3.1观察认知
(1)观察主轴箱、进给箱、溜板箱里面的直齿轮。
(2)观察主轴箱里的一对斜齿轮。
(3)观察溜板箱里面纵进给的齿轮齿条。
3.3.2故障及后果
(1)齿形不良,譬如齿轮表面点蚀、齿面磨损、齿面塑性变形等。
(2)啮合不良,啮合间隙太小或太大。
(3)齿廓缺损、断齿或齿面胶合。
齿形不好或啮合不好,加工时工件表面出现有规律的波纹,机床运转噪声也很大。如果是溜板箱中的纵进给齿轮与齿条啮合不好时,则会造成在精车圆柱表面时,轴向会出现有规律的波纹,波纹的间距与齿条的齿距相同。
3.3.3故障排除方法
(1)有效排查。由于CA6140机床中齿轮传动路线长,啮合对数多,排查时要掌握技巧。譬如主轴箱在某一档时转动的噪声特别大,可以先根据机床传动路线图,找出相关齿轮进行重点检查。
(2)齿轮啮合间隙不得太大或太小,侧隙保持在0.05mm左右;当啮合间隙太小时可用研磨膏研磨齿轮;啮合间隙过大或齿形磨损过度无法进行调整时,只能更换齿轮,齿轮必须成组更换。
3.4链传动
3.4.1观察认知
观察主轴箱变速操纵机构中的链传动。
3.4.2故障、后果及排除方法
本案例中,链传动的常见故障是链条松动,造成主轴箱外变速手柄杆指向转速数字的位置不准。排除方法是调整链条松紧,使转速手柄杆指向转速数字中央,再调紧链条装置。
3.5蜗轮蜗杆传动
3.5.1观察认知
观察机床刀架机动进给时纵向和横向进给传动链中的一对蜗轮蜗杆。
3.5.2故障、后果及排除方法
蜗轮蜗杆传动比大,齿间发热量大,磨损较大,严重时会发生胶合现象。此外,由于蜗轮常用青铜或铸铁制造,质地较软,而蜗杆常用碳钢或合金钢并进行热处理后制造,硬度高,蜗杆齿部的强度高于蜗轮轮齿强度,因此,失效经常是发生在蜗轮上。当磨损较大时,需要成对更换蜗轮蜗杆。
3.6凸轮机构
3.6.1观察认知
(1)观察主轴箱变速操纵机构中的凸轮机构。当转动操纵手柄时,通过凸轮机构拨动轴上的双联滑移齿轮移换位置,主轴实现变速。
(2)观察溜板箱中纵、横向机动进给操纵机构中的两个凸轮机构。当操作手柄左右或上下扳动时,通过凸轮机构带动拨叉移动,拨动离合器移换位置,啮合上空套齿轮,使刀架相应地左右或前后移动。
3.6.2故障、后果及排除方法
(1)三个凸轮都是由凸轮上开的曲线槽通过圆销来带动拨叉移动,由于接触面小,工作应力大且是交变的,因此会引起点蚀、磨损等现象。
(2)相对运动带入的硬质颗粒,会停留在曲线槽中,加剧磨损。
(3)曲线槽曲线因磨损发生变化,造成机构运行不良,振动大。
采取有效是防止或减轻上述磨损失效的主要措施。
3.7离合器
3.7.1观察认知
重点观察主轴箱里的双向多片式换向磨擦离合器。它是利用离合器在左、中、右三个位置时,通过摩擦片的动力传动,实现主轴正反转和停转。
3.7.2故障及后果
(1)磨擦片间隙调整过紧,停机后磨擦片仍未完全脱开,主轴仍有自转现象或制动时间过长。
(2)磨擦片间隙调整过大、过松,主轴转速明显地低于标牌转速或者自动停车,出现闷车现象。
3.7.3故障排除方法
(1)修磨、调整磨擦片的间隙。
(2)无法修磨调整时,更换磨擦片。
(3)保持良好的。
3.8制动器
3.8.1观察认知
观察主轴箱里的闸带式制动器。
3.8.2故障、后果及排除方法
通常制动器的故障是制动力不够,机床停机后主轴仍有自转现象或制动时间过长,可通过调整制动机构的螺钉来调整制动带的拉紧。
3.9系统
3.9.1观察认知
观察主轴箱油泵、粗精滤油器、油管、分油器、油标等。
3.9.2故障、后果及排除方法
(1)油箱内缺油,此时应及时加油,并定期更换油。
(2)滤油器、油管等堵塞,因此要清洗滤油器、油管等。
(3)密封不严漏油的情形下,更换密封圈。
《机械基础》前十五个章节的学习过程是将机械逐一进行解剖,而综合教学案例的设计是将零部件重新组合还原。通过学习,学生会更明晰机构在机械中的位置、作用,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对以后可能从事的机修工岗位奠定认知基础。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机械基础(第五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2]王士柱.金属切削机床[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3]贾亚洲.金属切削机床概论(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吴先文.机械设备维修技术(第2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卓越工程师不仅要具备上述的未来工程师的品质,而且,还应该兼具以下特质:(1)对局部或整体工程价值的科学判断力;2)对权威工程学术或工程技术独到的批判力;(3)对历史工程文化承载现代工程文化内涵以及未来工程文化趋势的深刻洞察力;(4)优秀民族工程文化传承与世界先进工程文化吸收的责任感;(5)工程环境影响的感知与和谐意识的自觉;(6)正确理念的坚持或自我否定的勇气。只有具备了上述15种品质特征的工程师,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卓越工程师。因此,形成能够进行自我调整和更新的、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教学改革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1.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教学要求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领军人才、国际认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创业研发型高端人才。卓越工程师的核心是创新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开创性和创新能力。
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既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又强调创新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所要求的。
但是现有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如机械系统的结构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过去讲课的难点,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电类专业学生对此方面内容的掌握比较困难。
现有课程内容体系建立在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之上,在知识点的选择和安排上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理念,所用教材的知识内容体系创新性不够,没有体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所要求的“能力”主线,与生产实际要求的课程内容或知识点的编排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教师不注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充实自己的教学活动,忽视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方式的运用,导致教学信息量太小,无法传授更多的知识。课程教学中只是理论知识的简单讲解,没有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教学。
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的和培养要求,以及在以往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借鉴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建议与改革措施。
3.1 确定教学目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能力。教师以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与学生一起展开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
“机械设计基础”上半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各类常用机构的设计和应用。要设计和应用机构,首先必须认识各类机构,通过一些典型的机构系统了解机构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特征和它在系统中的作用,从机械系统的总体去认识机构,用系统的观点将各类机构联系起来,将系统的要求贯穿于机构的设计之中。学生不应孤立地去认识和设计机构,而应以系统为主线来掌握机构分析、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确定机构设计的要求。
例如教师在讲授“机械设计基础”第一章“机构自由度”的内容时,首先向学生说明学习机构自由度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并在本章最后给出关于牛头刨床的机构设计错误的例子,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构自由度予以改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另外,在学习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这3大类常用机构过程中,由于该3大类机构又可划分出很多种类,学生常感到各类机构缺少联系。由于往复式四冲程内燃机涵盖了这3大类机构,所以可通过介绍往复式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的4个冲程运动将这3大类机构运动作为教学背景或目标,将3大类机构联系起来。
如内燃机通过平面连杆机构中的曲柄滑块机构将活塞的直线往复运动转换为曲轴的回转运动;通过凸轮机构控制进气门、排气门开合时间的长短;通过齿轮机构协调燃气推动活塞运动时,进气门、排气门有规律的启闭。以往复式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介绍3大类机构各自的优缺点和不可替代性,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都非常有益。内燃机工作过程所涉及的内容包含了“机械设计基础”上半部分需要讲授的所有主要内容,所以应该在第一章的授课中较详细地介绍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并在以后各章的教学中加以利用。
“机械设计基础”下半部分主要讲授常用连接(螺纹连接、键连接等),机械传动(螺旋传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和蜗杆传动),轴系零、部件(轴、轴承)等。这部分内容相互联系较少,学生感到零散。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与课程设计结合起来,课程设计题目在课程开讲前布置到位,使学生带着任务听课。当教师讲到与设计题目中某些方面相关的章节时,学生就开始思索自己题目中相应点的方案设计、结构设计等问题,不太懂的问题可及时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探讨。由于课程设计与专业结合,与理论课同步,学生兴趣浓,学习效果好。
3.2 加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
由于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知识十分缺乏,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更不会应用于工程实际,因此要结合工程背景来讲解各种机构的原理和应用。
例如在讲解曲柄摇杆机构时,通过对比该机构分别在游梁式抽油机和牛头刨床中的应用,来说明极位夹角的大小对急回运动的影响。这样以实际工程机械为例讲解曲柄摇杆机构的特点,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在讲解四杆机构时,分别列举轮式抓钩机、装载机工作装置、鹤式起重机吊臂等实际工程机械的例子,对比讲解不同机构的工作特点,使学生对机械的机构既有一个整体认识,也有对不同机构异同点的认识,为以后进行机构选型、综合机械设计打下基础。
以凸轮机构实际设计为例,首要问题不是如何设计凸轮的轮廓线,而是如何根据工作要求和使用场合,合理地选择和确定从动件的运动规律、机构的配置和有关基本参数,使所设计的凸轮机构既能满足机械系统的工作要求,又具有良好的运动和动力特性。此外,广泛采用工程应用实例,充实“机械设计基础”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适当增加例题和习题的工程应用背景及创造性意向说明。
3.3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将机械设计方面的新成果、新应用及时引入教学内容,扩大学生信息量。例如在讲解螺栓预紧方法时,介绍电测扳手、液压拉伸预紧方式等新工具和新方法;在讲解齿轮机构时,介绍双圆弧齿轮的优点,反映技术发展前沿成果,增加课堂信息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以实际工程设计计算问题为目标,构建设计基础知识理论较完备,设计方法实用、多样的基础内容体系,提高了教学效果。
3.4 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外,需要采用其他一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工程机械教育的重要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强,对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机械设计基础主要面向电类专业的学生讲授,而电类专业的学生对机械方面知识接触较少,对课程中涉及的各种机构、结构难以理解,尤其是涉及到机构运动、齿轮啮合等动态问题或者螺纹联接、轴承等微变形问题,因内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机械设计基础”多媒体CAI系统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对“机械设计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方法等进行信息化处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多媒体表现与信息交互功能,构造了创新设计教学模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把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视频、动画构成的动态教材。多媒体集成、动画模拟仿真和丰富的图像信息扩展了学生认知的深度与广度,也使教师摆脱了时间和空间对讲授内容的束缚,清楚地显示某些复杂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发现力、想象力、逻辑联想力,有利于认知思维的深化与发展,有利于增强工程设计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机械设计基础”CAI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有着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给“机械设计基础”创新教学以有力支持。
在教学中,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设法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主动、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讲授螺栓预紧力控制时,强调重要的螺纹连接必须控制预紧力,强调螺栓脱落产生的严重后果。可以列举台湾中华航空公司波音737飞机在日本冲绳那霸机场降落时因螺栓脱落刺穿油箱引发大火的例子,使学生印象深刻。又如在讲授螺栓强度计算前,举出某工厂在吊装床身时,吊环螺栓断裂,致人死亡的例子,借以强调螺栓强度计算的重要性,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而且能够使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同时牢记相关概念、掌握相关原理,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4.结束语
关键词:编写教案;深思熟虑;精心设计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想成功地组织好每一堂课,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课程结构进行精心设计,形成文字性课时计划,亦即教案。教案是教师以课时为单位编制的教学具体方案。教师在课前编写教案对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有案可循,则教师讲起课来胸有成竹,从容不迫,脉络清晰,重点突出,使紧张的课堂时间变得相对充裕。
下面我就来谈谈编写教案中几个具体问题的处理。
一、编写教案中的前期准备工作要充分
教师在下笔编写每一堂课时计划前,一般应包括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1.根据教学大纲、学期教学计划、单元(章)教学计划中的要求,教师对正待编写教案的那节课的内容在全章中的地位、与前后课时的内容联系以及具体的教学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
2.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精读所属单元(章),对将编教案的内容更要逐字逐句地透彻理解,思考题、练习题要逐题先做,题题通晓,切忌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
3.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其他有关教材和参与书籍,翻阅有关资料,以开阔教师自身的知识视野,拓展和诱发编写教案时的创新思路。
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教师应确切地整理出该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既要深思熟虑,又要大胆创新
教科书虽然是为保证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而编写的,但它毕竟体现着编者的意志,采用着惯用的文体,有着较详的文字叙述。而且,教科书从组织编写、出版、发行、反复重印到修订再版有着较长的周期,这就常常使它的某些内容滞后于科技进步的步伐。因此,教材不能代替教案,教案也不能照抄教科书。教案的编写过程应该是对教材的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特种的加工创造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的结构层次,应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科书中的内容框架往往并不完全适合于讲授时的层次格调,因此教师在吃透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有权不受教科书之限,重新设计内容框架。比如,该节课究竟分几个大的方面讲授,在大标题下又细分几个层次,教科书中的某个较长自然段应分几点阐明,要补充哪些示例等等。
2.教材内容可增可删,一般来说,过时了的、不实用的内容可删去不讲,更新了的知识、实用的知识则应选用和增添。
3.各层次的标题应简明扼要,切忌太长和太口语化。
4.教案的文字应力求简练必须明确,教案不是讲稿。那种可以用来一字不漏地照本宣科(或“照案宣科”)灌满全堂的文稿决非教案。当然,教案也是可详可简的。一般来说,新教师编详案为宜,老教师可编简案。但即使是详案也要提倡文句简、段落短,要力免冗长的自然段出现在教案中。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及处理要慎之又慎
课时计划中的教学重点是该次课要完成的教学中心任务。教学重点应根据教学目的提出。一般来说,教学目的中除了“一般了解”“初步学会”等要求较低的内容外,其他应予保证的实质性内容应列为教学的重点。那些理论性较强、概念抽象、选修课准备不充分,对实践性和专业性有较高要求的问题,则应列为教学难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常常是一致的,但也有些重点并不一定是难点,有些难点则未必是重点。
教学重点是编写教案时设计选用教学方法应重点考虑的部分。为保证重点内容的教学效果,教师除可在课堂上临场发挥(如调节音量、多讲、细讲、慢讲等)外,编写教案时应有所侧重地分配时间,选用不同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至于难点的处理,不应平均地投入精力,要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重点上,特别是放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问题上。设计难点的讲授策略时,可先扫清,解决相关知识,再突破难点的堡垒;有些难点,也可先绕过不讲,到一定的火候,再“反戈一击”,或许可望一点即破,迎刃而解。
【关键词】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教学 案例法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了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改项目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52-01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机械类本科专业必修的一门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是自动控制在以机械工程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在阐明机械工程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机械工程实际, 研究机械系统及其输入、输出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研究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原理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后续的机械类相关课程的学习,如测试技术、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但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具有内容抽象、概括性强、涉及知识范围广, 对数学、力学、电学、计算机等学科知识要求高的特点,在实施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该门课程比较抽象,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也不理想,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从而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导致学生知识体系链中出现断链,制约其整个知识结构的完整建立。因此,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教学不能单纯的采用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 而应采用贴近生产实践、具有生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系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而案例教学法经过不断的完善,已被广泛用于其他学科,如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本文针对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特点、现有教学情况,结合案例教学法的优点,首次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在该课程应用,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目的。
1.案例教学法介绍
案例也称为个案、个例、事例或实例,最早属于医学领域,后来广泛运用于法学、军事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案例教学法是19 世纪70 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Langclell首创的。他编著的《合同法案例》是世界上第一本案例教学法的教科书。20 世纪20 年代,哈佛商学院开始运用案例教学法。哈佛商学院院长 华莱士于1921 年出版了第一本案例集。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特别是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方法不可取代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在20 世纪初,被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在诸多的案例教学法中,哈佛商学院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该学院通过使用案例教学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杰出的工商界骄子,美国500 家最大财团的决策经理中,2/3是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因此使得案例教学法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目前,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不仅已遍及美国,也早已波及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我国的案例教学也有了20 年历史,对我国高校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有着重要启示和推动作用。
在国内,案例教学虽然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列入了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尤其是在一些法学、工商管理类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
2.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是间接的、抽象的,运用这些理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也是检验学生基本功的根本途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控制理论并学会如何应用该理论一步一步解决实际控制问题。而课程内容抽象、知识范围广、理论性较强,且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也会重理论概念而轻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得学生课上听懂而课下不会做题,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造成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恰好可以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首先,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可以直观的展现课程的理论内容与工程实际的关系,避免学生茫然的学习理论,使学生听起来形象,易于接受,知道理论内容在工程实际中怎么用,对课程的重要性有一个认识,从而解决学生对课程的抵触情绪。
其次,为了使学生更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在授课中精心组织一些循序渐近的学习示例,比如将运动中汽车通过建模,变成课本上学生熟悉的质量、阻尼、弹簧系统,将这个案例贯穿与各章教学的始终,通过一个完整的示例,将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时域与频域数学模型的建立、系统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的分析、系统综合与校正等各部分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一步一步揭示了如何进行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对前面各章讲解的各个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从而系统学习控制理论,建立系统工程概念,提高应用控制理论设计实际控制系统的能力, 通过这些示例将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系统起来,有助于更进一步地理解控制理论在实际工程上的应用, 所以,结合具体示例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论
在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中, 科学的选用案例教学方法, 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自主钻研分析, 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米伟哲,案例教学法在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3),145-147
[2]李明,案例教学法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3(3),99-102
关键词:专题;案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65-02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介于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相关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该课程涉及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毛坯成型和机械制造工艺等内容,内容繁多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工程技术人材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实践性很强且内容繁多,对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无形之中给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困难。目前,在传统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多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薄基础学习,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进入《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之前,接触到的专业相关课程及实践环节仅有《工程图学》课程和金工实习,因此,学生几乎是在对“机械制造”的概念十分茫然的状态下直接进入课堂理论教学阶段的。被硬性地灌输抽象、晦涩的专业知识,所接触的理论缺乏实际的、形象的实例的支撑,使得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存在障碍,久而久之,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逐渐减退甚至排斥。
2.教学内容繁杂抽象,“学”、“用”结合困难。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涉及内容覆盖了工程材料、毛坯成型和机械加工工艺、检测技术等多个方面,可以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系统繁杂、系统协调困难。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大多是上述知识的简单堆砌,对各类知识的传递和讲述大多繁复、枯燥,内容抽象,缺乏规律性知识的总结和提炼,无法引导学生建立自身的理解和记忆体系。从而造成即使经过理论教学、实习实验的一系列训练,学生也往往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到茫然,“知道它是什么,不知道它该怎么用”成为课程学习中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性。
3.重“教”轻“学”,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性。目前《机械制造基础》的课堂教学大多停留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阶段,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互动和讨论,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说“这是什么”,却不能主动地去探究“这是为什么”、“这可以用来做什么”。对于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疑惑,教师难以及时发现并给予解答,使得问题积累,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
4.教学效果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难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目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现在作业、考勤、考试等环节的硬性比例计算值上,很大程度上无法顾及这些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际运用能力的高低,对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长此以往,往往造成学生片面追求成绩、忽略学习过程的问题。
上述种种问题,归根结底,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上课听不懂、下课学不懂,最终失去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以“专题案例”为基础,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进行整合。选取有代表性的专题案例,通过合理的设计将课程各独立知识模块进行有机的整合,建立以“专题案例”为载体的相对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将分散、独立的知识点以“知识链”的形式溶入整个教学过程的同时,以“选题”的形式为学生设计并下发“学生选题”,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基础上以“选题组”为单位,通过协作、调研完成“学生选题报告”,并安排“学生选题汇报课”,让学生对自身选题成果进行展示。从而构建以“专题案例”为基础展开的综合化、系统化课程模式,优化《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效果。
1.课程内容“专题化”系统的建立。根据《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各部分内容特点,对知识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10个专题,并将其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进行安排、组织,建立起系统、科学的“专题化”知识系统。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2.教师“专题案例”及学生“选题”的设计。教师“专题案例”是课程课堂教学展开的基础和核心,其设计的合理性、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直接决定教学开展的流畅性和教学效果。教师“专题案例”的设计,应围绕着如何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从生产实际中选取。学生“专题报告选题”的设计,应以教师“专题案例”为基础,对相关、相似专题进行设计。在“选题”中,应设置相应的引导性提示,以便于学生把握研究开展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同时,“选题”的设计应注重层次性、差异性,不同“选题”应保证不同的侧重点,以满足对不同选题小组考察的平等性需求。
3.基于“专题案例”的“拟实”学习的展开。教学的展开应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认知规律,通过教师讲授基本储备知识、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改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将这一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进行全面的融合,建立起“模拟工作现实”的“教”―“学”互动过程,对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将各知识点融会贯通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实施方案与方法
1.教学过程设计。调整《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计划中的安排,将部分必要的基础预备知识的教学完成后,以工程实践为来源选取的针对性的专题案例,对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毛坯成型和机械加工工艺等部分内容进行延展式设计,对解决专题案例所需的知识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织,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展开教学过程。
具体展开过程如以下框图所示:
2.教学过程展开。改革传统作业模式,由学生主导、教师引导,完成选题报告。由学生分组选择选题,通过查阅资料、调研、实地考察、与教师或企业专家讨论等方式,获取所需信息,并能够初步判断信息的正确性、方案的合理性,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工程知识,增加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以“专题:典型机械零件的热处理”中的“选题:连杆”为例,设计选题内容及结构。选题应包括“选题引入选题目标选题实施选题总结”等内容,并以此作为学生完成选题报告的指导性资料,引导学生完成选题报告研究工作。
通过上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专题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课程组经过两年的积累和不断的完善,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科学、系统、成熟的教学方法,并在较大程度上改善了理论抽象及实践困难的问题,有效地建立并强化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肯定。“专题案例”教学法在机械类各专业的实际教学中,也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必将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杰.案例教学法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2,34(11).
[2]佟永祥,江树勇,吴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高教论坛,2010,(07)
关键词:机械设备基础、地脚螺栓和垫铁,原因分析、危害性及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U673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生产企业使用到的机械设备越来越繁多,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就给机械设备的安装带来更大的困难,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与此同时,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技术也随之在不断的革新和发展,只有高质量的安装技术水才能高标准的完成机械设备的安装,才能发挥机械设备的功能,才能满足生产使用的要求。因而如何有效控制机械设备安装工程质量通病成为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重点内容之一。设备基础施工质量的好坏、地脚螺栓和垫铁安装设置的正确性对设备安装、顺利运转及使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机械设备安装的工程特点
1、机械设备安装工艺过程复杂,从生产厂运到施工现场,经过一定的安装工艺,将设备及其附属零部件安装固定在设计指定位置上,经过调试和试运转,达到投入生产使用的条件;
2、机械设备安装精度和质量要求较高,它直接决定设备的能否按使用要求投入生产,能否发挥设备技术性能和使用寿命,能否保证提高设备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
3、机械设备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设备有各自的安装要求和方法,要求施工技术人员技术要不断改进安装工艺,采用新技术、新机具提高机械设备安装水平。
机械设备安装是处在建筑施工和生产使用间的一个重要施工阶段,也是设备从制造厂出厂到建设单位投产使用的一个主要中间环节。由于机械设备结构复杂,门类跨度大,安装工艺要求多,安装程序复杂。但它们的基本安装工艺都是相同的。对于机械设备的安装来讲,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机械设备的安装准备阶段、机械设备的安装阶段、机械设备的试运转阶段、机械设备的安装验收阶段。为了更好地把握机械设备的安装质量控制要点,本文针对安装阶段中设备基础、地脚螺栓和垫铁安装质量通病产生原因、危害性及控制要点进行了分析。
三、机械设备基础、地脚螺栓和垫铁施工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危害性及解决对策
设备基础除了承受设备本身重量和运转时所产生的震动力外,还要吸收和隔离运转时产生的振动,并防止共振现象的发生,因而设备基础质量的好坏,对设备的运转、使用及安装的顺利进行都有很大的影响。为此,在设备安装以前施工人员应对基础进行仔细检查,发现问题好及时处理。
1、设备基础标高过高或过低
(1)原因分析
设计施工图与设备尺寸不一致,施工时混凝土基础尺寸误差过大,施工作业不细心(模板尺寸有误)等。
(2)危害性
当混凝土基础过高时,要铲掉很多,这就造成很多材料和人力的浪费;如基础过低时,要加高基础,在加高基础的同时,如对原基础表面处理不好,就会影响设备基础的整体性,因而不能保证机械设备安装质量。另一方面,用钢材加高,将浪费大量钢材。
(3)解决对策
基础施工前,要仔细核对设计图上标注的尺寸与机械设备外形尺寸是否吻合,发现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要严格按照设计标高尺寸施工,误差不能超过规定的标准。
2、设备基础中心线偏移
(1)原因分析
在基础放线时,把基准坐标找错;放线或施工中尺寸误差过大。
(2)危害性
基础中心线偏移导致机械设备中心偏移,因而改变了地脚螺栓的位置,使部分螺栓紧贴靠在预留孔洞上,影响预留孔二次灌浆,不能保证地脚螺栓安装质量。
(3)解决对策
在基础放线时要严格按施工图平面位置施工;对基准坐标要反复核查,发现误差立即纠正。对基础中心偏移较小的,在不影响基础质量的前提下,可采取适当扩大预留孔的方法加以解决。
3、基础地脚螺栓预留孔过大或孔内木盒清理不干净
(1)原因分析
施工中不仔细核对尺寸,预留孔偏差过大;基础灌浆时,预留孔木盒偏移。预留孔木盒清理不彻底是由于拆木盒时间过晚或采取的措施不当。
(2)危害性
基础预留孔过大会影响整个设备基础的质量,也给安放垫铁带来不便,木盒清理不彻底,将会影响预留孔二次灌浆的质量,也保证不了地脚螺栓有足够的拉力。
(3)解决对策
施工中要仔细核实尺寸。在基础灌浆时,对木盒固定要采取可靠措施防止移动。抽出木盒时,应在基础混凝土凝固前进行,以保证清理木盒彻底和二次灌浆的质量。
4、二次灌浆不凿毛即行灌浆
(1)原因分析
忽视基础施工质量,不按规范的施工程序和质量要求操作。
(2)危害性
灌浆部位的基础表面应在机械设备安装前,铲成麻面,目的是为了二次灌浆时,新、旧混凝土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以保持基础的整体性。如不铲麻面,两者结合不好,会使设备产生振动,影响安装质量和使用功能。
(3)解决对策
设备上位前,先将基础清理干净,被油玷污的混凝土应铲除,并在灌浆部位的基础表面铲成麻面。同时,在急促转角出,还应铲成缺口,使二次灌浆层更加牢固。一般铲麻面的方法是:利用尖铲在光滑的基础表面凿出一个个麻坑(直径约为30-50mm)麻坑的间距可根据基础大小决定。基础较小时,二次灌浆层起重要作用的,间距可小时,一般为55-100mm;基础较大时,取150mm。铲麻面时,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四、地脚螺栓和垫铁
1、地脚螺栓螺纹外露长度不一致
(1)原因分析
地脚螺栓长度尺寸不标准;基础螺栓预留孔深度不符合要求;地脚螺栓在预留孔内安装高度不正确。
(2)危害性
地脚螺栓螺纹外露过长既不美观,而且螺纹易损伤,螺母就不容易倒扣;如果螺纹外露过短,受力达不到要求,影响机械设备的稳定性。
(3)解决对策
安装前要检查设备地脚螺栓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如有问题应及时更换。地脚螺栓在预留孔内的置放高度要事宜,螺栓头不要贴靠孔的底面,上部螺纹和伸出设备螺栓孔的长度须符合规范要求,一般地脚螺栓上紧螺母后螺纹外露长度为螺纹直径1/3或2/3.对于死地脚螺栓(同基础混凝土一起浇灌的螺栓)螺纹外露过长的处理方法,可锯掉一部分长度,再套螺纹;如过短时(偏差较小),可将螺栓用氧乙炔焰烤红后稍稍拉长(拉长部分为2-3块钢板)沿螺杆周边加固;如偏差过大,用拉长办法解决不了时,可将地脚螺栓周围的混凝土挖到一定深度,将地脚螺栓割断,另外焊上一个新加固的螺杆,并用钢板、圆钢加固,长度应为螺栓直径的4-5倍。
2、地脚螺栓受损及沾上污垢
(1)原因分析
由于施工配合不当,机械设备上位过早且未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危害性
螺纹受损则不易上紧螺母;螺纹受到水泥、白灰污染,时间过长,硬化后不易除掉,影响螺母的松紧和拧紧,并对地脚螺栓产生腐蚀作用.
(3)解决对策
加强安装与土建的施工配合,合理安排施工程序,机械设备就位二次灌浆时,地脚螺栓上部螺纹段可用厚纸包紧,避免损坏螺纹或沾上灰浆。
3、地脚螺栓螺母未上紧
(1)原因分析
施工作业马虎,手工操作螺母拧紧力掌握不够。
(2)危害性
地脚螺栓拧紧力不够,机械设备将产生振动和失稳现象,轻者影响设备安装精度,严重时不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使用。
(3)解决对策
拧紧地脚螺栓时,应认真进行操作,当采用扭力扳手时,应按地脚螺栓的直径大小施加相应的扭力矩。
4、地脚螺栓倾斜
(1)原因分析
在二次灌浆时,地脚螺栓未放正并固定好,捣固混凝土时碰歪。
(2)危害性
螺母底面不能和设备底座表面全部贴靠紧密,因而受力不均.
(3)解决对策
安装地脚螺栓时应保证螺栓垂直,必要时要加以固定,浇灌混凝土时要防止碰歪地脚螺栓,混凝土养护期间要随时进行检查,,对一般设备地脚螺栓倾斜不严重时,可采用斜垫圈补偿调整。
5、紧固地脚螺栓程序不当
(1)原因分析
施工作业不认真,未严格按正确的拧紧螺母的顺序进行操作。
(2)危害性
由于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机械设备或部件受力不均,因而产生内应力,既影响设备应有的精度,也缩短使用寿命。
(3)解决对策
应使用标准长度的扳手拧紧螺母进行拧紧。
五、垫铁
1、垫铁安放位置不对
(1)原因分析
对设备承垫垫铁的基本知识理解不清,未严格按合理的要求进行摆放,施工作业马虎。
(2)危害性
垫铁不能充分发挥承受合理负载和保持设备稳定的作业。垫铁如承垫过多,浪费大量钢材;承垫过少,使垫铁局部承受荷载过大,或传递荷载不均匀,破坏基础和机械设备运转的稳定性。
(3)解决对策
设备垫铁安装前要计算所需面积和数量,以及垫铁的合理分布,一般中、小型设备计算所得面积少于实际面积,故很少计算。重型设备垫铁面积要详细计算。
2、垫铁安放过高
(1)原因分析
由于混凝土基础施工标高过低,为调整设备工作面高度,使用的薄垫铁过多;垫铁间不点焊是施工不严格未按规范规定执行,施工操作不认真。
(2)危害性
设备垫铁块数过多、过高时,使设备出现失稳状态,同时,又浪费钢材,加大工程成本。设备垫铁之间不进行点焊,设备运转过程中由于振动,容易使垫铁产生滑移,因而不能保证机械设备的安装质量。.
(3)解决对策
设备垫铁的块数,应按照《机械设备安装工程及验收通用规范》(GB50231--98)中的要求进行摆放,垫铁组一般不应超过5块,并应少用薄垫铁。放置平垫铁时,最厚的放在下面,最薄的放中间,垫铁安放平稳且接触良好后(可用0.25KG小锤逐组轻击听声检查),要用电焊点牢,以防止滑移(铸铁垫铁可不点焊)。
3、垫铁露出设备底座长短不一
(1)原因分析
使用的垫铁尺寸不标准,长的过长,短的过短;放垫铁时粗心大意,马虎不认真;不严格按规定进行操作。
(2)危害性
垫铁露出底座过长,形成受力不均,同时浪费材料,又不美观。垫铁露出底座过短时,不便于调整设备。
(3)解决对策
安放垫铁时,应按规定尺寸露出底座,一般平垫铁露出设备底座为10-30mm,斜垫铁露出底座为10-50mm。
六、结束语
在机械设备安装过程中,针对设备基础、地脚螺栓和垫铁质量通病,通过加强施工人员责任心,提高施工技术水平,采用以上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和方法,才能减少或杜绝质量问题,提高设备的安装精度和施工进度,为产品质量和建设工程尽早投产坚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雷雄军,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探讨,《综合研究.机电信息》,2011年第 9期总第 291期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初级阶段;汉字书写
汉字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属于重难点的部分,必须采用恰当的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实际教学为基础,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案例分析模式对初级阶段学生的汉字书写错误进行纠正,使学生能够正确地书写汉字的笔顺和笔画。
一、汉字笔顺纠正―以“国”为例
1.发现问题
在让学生做自我介绍时,学生已经会说:“我是泰国人。”“我来自泰国。”这样的句子,但让他们书写时笔者却发现很多学生的笔顺存在错误,尤其是“国”字的书写笔顺错误尤为明显,据笔者观察,很多学生写“国”字时都先写外面的全包围结构,而且书写时像画圆圈一样一笔就完成。
2、分析问题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对于教师来说,汉字的教学是难点,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书写汉字也是学习汉语的大难点,特别是对于汉文化圈以外的学习者来说尤为如此。比如说泰国学生,泰文是属于拼音文字,都是由泰文字母和声调符号组成,与汉字的结构和书写方式差别较大,泰国学生已经习惯了泰文的书写方式,所以书写汉字对于他们来说难度较大。泰国汉语初级学生看着教师的板书能够慢速地模仿写汉字,但普遍存在笔顺错误,原因就是他们不习惯汉字的书写方式,也不了解汉字的书写笔顺。
3、解决问题
由于书写汉字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所以学生都会对书写汉字具有畏惧情绪,笔者的学生就是这样,笔者在课堂中都会安排学生进行适当的抄写,他们虽然能模仿书写,但都会很吃力,所以他们不喜欢在课堂中较多地练习书写,这也就决定笔者不能在课堂中只让学生练习汉字以纠正其笔顺错误,而是在语言教学中穿插汉字笔顺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设计来源
泰国清莱府最北部是著名的“金三角”,即与老挝、缅甸相邻,在平常与学生的交流中他们会经常提到老挝和缅甸;英语是泰国学生的必须课,学校也比较重视,部分学生也有想去美国和英国的愿望;泰国中学生大都是追星族,在平常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除了喜欢中国的明星外,还喜欢日韩的一些明星,所以也会经常提到日本和韩国。为了让学生学习他们在平常会经常提到的国家名称,笔者设计了国别名称教学,目的是让学习内容贴近他们的学习生活,也是为了纠正他们“国”字的笔顺错误。
(2)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泰国中学生常说的国家名称和“国”字的书写笔顺。
教具:各个国家的国旗。
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询问学生是否记得已学过的“我是泰国人,我是中国人。”;(2)说出“中国”、“泰国”,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其意思,并且询问学生他们知道的国家名称;(3)学生回答后将所学生词写在黑板上:“中国、泰国、英国、美国、老挝、缅甸、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在其过程中放慢速度让学生跟着抄写并提醒学生注意看笔顺;(4)在黑板上按照笔顺写出“国”字并在每一笔画写完后用阿拉伯数字标出笔画数,然后再抽点学生到黑板上模仿写出来;(5)给学生讲“国”字的书写顺序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里最后封口”,在说口诀时用手依次写出笔画,以便帮助学生进行理解;(6)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各个国家的名称并根据黑板上的笔顺写“国”字;(7)让学生看着生词的汉语拼音尝试读生词;(8)教师纠正学生发音并带领学生朗读两遍;(9)将准备的国旗贴在相应的国家名称后面,让学生看着国旗尝试识别各国的名称,并抽点学生将相应各个国家名称的泰语写在国旗后面,对于积极踊跃者给以适当鼓励;(10)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生词一遍;(11)教师读生词的泰语,让学生读出相应的汉语;(12)教师纠正学生不准确的发音。
(3)教学总结
让学生尝试拼读汉语拼音有利于学生对汉语拼音进行复习巩固;给学生展示“国”字笔顺的方式形象直观,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笔顺;让学生看着国旗识别国家名称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够使学习变得更有趣;给学生适当奖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些学生对“国”的笔顺展示方式比较感兴趣,他们认为也是练习书写汉字笔顺的好方法。
二、汉字笔画纠正―以“ 月”为例
1、发现问题
笔者曾任教于位于泰国北部清莱府的一所中学,靠近泰国第二大城市――清迈,邓丽君曾经在泰国清迈开演唱会,因此她的歌对泰北地区影响较大,在泰北的大街小巷都时常能听见她的歌声,尤其是《甜蜜蜜》,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吟唱几句,笔者曾经设计过歌曲《甜蜜蜜》的教学并付诸实施,由于学生对她的歌比较感兴趣,所以笔者也设计了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教学,据笔者了解,这支歌曲也比较受学生的欢迎。
由于学生比较喜欢这首歌,所以大部分学生都会自己把歌词抄写在本子上,由于还没养成正确的汉字书写习惯,所以即便是抄写也会将一些汉字笔画写错:
学生将“月”的笔画“横折勾”直接写成“竖钩”。由于涉及到名词“月亮”,笔者也抽点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月”的拼音与汉字,学生能写对汉语拼音,但书写“月”字时却出现将“撇”写成“竖”的情况,笔者也对其进行了纠正,
2、分析问题
汉字的书写方式与泰文的书写方式差别较大,再加上初级阶段的学生练习书写汉字的时间较少,还没有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所以不仅在笔顺上会出现错误,在笔画上也会出现错误。笔者曾经问过学生会出现缺笔和笔画错误的原因,他们有的回答是由于抄写太粗心,部分学生回答是因为他们学习写汉字的时间较短,练习时间较少,而他们刚开始学习写汉字时就是学习“横”、“竖”基本笔画,所以他们都习惯用“横”和“竖”去“拼凑”汉字,这也就会导致他们将“撇”也习惯性地写成“竖”。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当让学生书写汉字和相应的汉语拼音的时候,笔者很多次都发现学生能够正确地书写汉语拼音,却不能正确地书写汉字,“月”字就是一个例子,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能够根据生词的发音写出正确的汉语拼音,但写汉字对他们来说也比较困难。学生向笔者反映:因为汉语拼音跟英语的音标有很多相似点,他们都会寻找相似点然后进行对比记忆,所以学习效果会好,而汉字与泰文和英文字母差别较大,他们找不到共同点,所以记忆起来会比较困难。
3、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汉字笔画书写错误和记忆汉字形体困难的问题,笔者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这主要是由于汉字形体与学生母语符号系统的巨大差异造成其无法寻找到有效的记忆方法,所以笔者决定帮助学生寻找一种有效记忆汉字形体的方法,学生如果能够记住汉字的形体,那么书写汉字的笔画就会变得相对容易。
泰国教育比较重视对学生画画水平的培养,因此泰国中学生几乎个个都是画画高手,据笔者了解和观察,泰国老师都喜欢让学生在他们的作业本上画画,比如,高中生的英文作业都会让他们在相应的名词和句子旁边用画来表达其意义和场景,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生词和句子,也起到加强记忆的作用。笔者由此受到了启发,也决定通过让他们画画来记忆汉字形体。
汉字也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尤其是象形字,很多象形字的形体都跟图画相似,“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月”的形体就可以用图画表示出来,因此笔者在课后点评学生作业时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月亮,然后笔者在其旁边写出“月”字,并让画画的学生按照所示范的正确笔顺和笔画在黑板上书写一遍,其他学生则在自己作业本上画出月亮并按照示范正确地书写“月”,写完后让学生看黑板的图画和汉字,让其进行对比,并提醒学生“月”字像他们画的月亮一样不是竖直的,而是有“撇”画。
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月”字的笔画和笔顺,笔者还用笔记本电脑给学生播放了“月”字书写笔顺的动画。
三、结语
学生的笔顺和笔画错误在汉字书写中是一个大问题,它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并纠正,但同时这项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师采用恰当的方法去训练学生,也需要学生自己经过长期地训练以养成汉字的书写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书写笔顺。
书写汉字和记忆汉字形体对于初级阶段的泰国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特点采用一些巧妙方法来帮助学生对汉字形体进行记忆和正确地书写汉字笔画。笔者采用将画画与书写象形字结合起来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其中找到共同点,有利于他们对汉字形体的理解和记忆,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种可行性方法。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展示汉字笔顺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书写笔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