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索赔报告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8 15:55: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索赔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索赔报告

第1篇

索赔意向的提出是工程索赔的开始,是承包商索赔意识的体现。索赔依据的收集、整理是工程索赔成功的基础和保障。索赔报告的编制水平,是索赔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作者通过多条高速公路索赔积累的经验,就高速公路施工索赔报告的编制阐述一点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索赔报告 索赔依据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索赔报告是向对方提出索赔要求的正式书面文件,是承包商对索赔事件处理的预期结果。业主的反应(认可或不认可)就是针对索赔报告。调解人和仲裁人也是通过索赔报告了解和分析合同实施情况和承包商的索赔权利要求,评价它的合理性,并据此作出决议。所以索赔报告的内容、结构及表达方式对索赔的解决有重大的影响,索赔报告应充满说服力,合情合理,有根有据,逻辑性强,能说服监理、业主、调解人和仲裁人,同时它又应是有法律效力的正规文件。索赔报告如果编制不当,会使承包商失去在索赔事件中的有利地位和条件,使正当的索赔要求得不到应有的妥善解决。下面就以一索赔成功案例来分析索赔报告应如何编制。

一 某工程索赔报告实例

某大桥根据业主指示进行了桥位变更设计。依据原设计图纸提供的地质资料,监理工程师认为桥位变更后地质情况与原桥位地质勘探情况相符,没有索赔的可能性。然而承包商在实际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发现桥位地质情况与原桥位地质情况不符,因此,在拍照并注意现场收集检测资料的同时,重新对地质情况进行了专业性的勘探并将检测报告随同现场检测资料、施工日志及索赔申请一并报送监理,最终形成索赔金额三十多万元,其索赔报告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索赔费用事项概述、索赔计算书、索赔附件等。

索赔费用事项概述:主要写了发生索赔事件的经过及主要依据。

索赔费用:主要写了费用的计算过程及发生的每一项费用的原因及依据,使费用计算有据可循。

索赔附件:主要是各种勘探资料、现场检测资料、施工日志等。

正是由于该工程的索赔报告做到了有理有据,使这次索赔获得了成功。

二 索赔实例分析

从以上工程实例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索赔报告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索赔事件总论

总论部分的阐述要求简明扼要,说明问题。它一般包括序言、索赔事项概述、具体索赔要求、索赔报告编写及审核人员名单。

 2索赔根据

索赔根据主要是说明自己具有的索赔权利,这是索赔能否成立的关键。该部分的内容主要来自该工程的合同文件,并参照有关法律规定。承包商的索赔要求有合同文件的支持,应直接引用合同中的相应条款。强调这些是为了使索赔理由更充足,使业主和仲裁人在感情上易于接受承包商的索赔要求,从而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或工期延长。

3索赔费用及工期计算

索赔计算的目的,是以具体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说明自己应得经济补偿的款额或延长的工期。如果说索赔根据部分的任务是解决索赔能否成立,则计算部分的任务就是决定得到多少索赔款额和工期,前者是定性的后者是定量的。

在款额计算部分,承包商必须阐明下列问题:(1)索赔款的要求总额;(2)各项索赔款的计算,如额外开支的人工费、材料费、管理费和所损失的利润;(3)指明各项开支的计算依据及证据资料。承包商应注意采用合适的计价方法,至于采用哪一种计价法,应根据索赔事件的特点及自己所掌握的证据资料等因素来确定。其次,应注意每项开支款的合理性,并指出相应的证据资料的名称及编号。切忌采用笼统的计价方法和不实的开支款额。

  4 索赔证据

索赔证据包括该索赔事件所涉及的一切证据资料,以及对这些证据的说明。证据是索赔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翔实可靠的证据,索赔是不可能成功的。索赔证据的范围很广,它可能包括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政治、经济、技术、财务等资料,具体可进行如下分类:

(1) 来往文件、信件。有关工程的来往文件或信件必须全部保存妥当,直至合约全部履行完毕,所有索赔均获得解决为止。

(2) 各种施工进度计划表及过程资料。开工前和施工中编制的所有工程进度表均应妥善保存。

(3) 气象资料。在分析进度安排和施工条件时,当地气象部门的气象资料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4) 会议纪要是业主、监理和承包商定期或临时召开现场会,讨论工程情况的会议记录。它能追溯项目的执行情况,查阅业主或监理签发某项工程变更通知的背景和日期,且能查阅施工中最早发现某一重情况的确切时间。

(5) 工程照片与声像资料。这些资料是反映工程客观情况的真实写照,也是法律承认的有效证据。

(6) 工程核算资料,财务单据和工程款单据。所有人工、材料、机械设备使用台帐,工程成本分析资料,财务单据,财务报表,货币汇率现金流量,物价指数,收付款凭证等内容的增减均能揭示工程内容的增减情况和开始时间。这些资料是承包商对业主提出索赔的重要依据,也是后续索赔额计算的原始基础资料。

(7) 所有的合同文件,包括招投标书,图纸原件,变更图纸及招投标阶段现场考察,编标资料等。它们之间的某些差异和变化将是承包商索赔的最有力的证据。

(8) 工程检测和中期验收报告。由驻地监理工程师签字的工程检测和中期验收报告反映出某一单项工程在某一特定阶段竣工的程度,并记录了该单项工程竣工时间和验收日期。因为工程检测或验收报告是由监理工程师签发,向业主索赔时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往往力度较大。

三 结语

综合以上内容,得出以下结论,在高速公路工程编写索赔报告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依据合同及其它工程文件,索赔事情已发生;

2 按合同及相关文件要求,及时递交了中间文件;

3 索赔费用计算的过程要有据可循;

4 索赔报告中证据要充分。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版

2 《合同违约索赔技巧和赔偿计算标准》编委会编,《合同违约索赔技巧和赔偿计算标准》,法律出版社,2009

第2篇

【关键词】珠宝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内容

根据宝石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就业的倾向,宝石专业选择了德诚进行合作。德诚主要从事黄金首饰的加工、生产、销售,是中国驰名商标,全国十大珠宝品牌,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和强大的销售网络。合作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共建基地

学校依托德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在企业建立生产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和“双师型”素质教师培训基地。学校作为德诚的一线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其提供培训服务,提升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

第二、互聘专家

学校聘请德诚集团专家作为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专业改革建设。德诚集团聘请学校教师参与生产技术管理工作,指导技术、生产设计和管理,参与生产技术科研工作。

第三、实行“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最后一年到企业实习。通过“定单”或“准定单”方式,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学校根据德诚集团需要进行上岗前培训,增加与实际工作的相关课程。根据公司人才需求设置相关专业。

第四、项目合作

德诚集团提供相关生产加工型项目供学校独立承担或共同合作承担,委派相关技术人员指导学校师生开展工作。对在合作项目中表现优异的学生优先考虑安排工作。双方根据需要,进行横向课题研究和技术开发合作。

第五、设置冠名班

设置冠名班,冠名为“德诚珠宝班”,企业从招生阶段开始介入,招聘的学生作为订单式输送进企业,签订实习及就业协议,毕业后定向输送至公司进行服务。2015年9月,在183名新生中选拔了48名加入该班。该班级的主要课程与其他班级一致,同时增加了企业专家讲授的职业规划、商务礼仪、珠宝市场营销等课程。

第六、设立“德诚奖学金”及开展学生活动

对优秀的学生发放“德诚奖学金”,每学年15人,每人3000元。

开展“德诚珠宝艺术节”系列活动,包括:黄金首饰秀、学生珠宝设计作品展、珠宝知识系列讲座等。

二、校企合作的成效

通过与德诚的校企合作整合了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联系起来,具有以下几方面成效:

第一、 构建了校企合作良性运行机制

为保证校企合作能顺利进行,学院成立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政策,统筹项目合作和发展规划。同时,设立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校企双方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工作组,负责校企合作日常事务。

第二、改善了实验实训条件。投入300多万,对宝石鉴定实训室、宝石加工实训室进行完善,同时新建首饰设计实训室、玉雕实训室。

第三、师资互培互训取得进展。为提高校内教师实践技能,学校形成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年必须深入企业锻炼至少40天。校内专任教师利用暑假到德诚学习首饰制作工艺,掌握最新技术,返校以后新开课程,把在工厂里所学到的技术带入校内课堂,使教学更形象,信息量更丰富。

同时,在企业锻炼的老师利用工作之余为德诚的员工普及专业知识,提高企业员工的理论水平。

第四、了解企业需求,改进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分析学生在企业工作中的表现和企业的反馈,弄清学校教学中的长处与不足,从而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组织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和讲义,如:《宝石鉴定》、《宝石加工》等教材,将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上升为理论教学案例。

第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邀请企业专家讲授和深入企业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掌握生产一线最新的技能和信息,获得工作经验,以理论知识为指导,在实践中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避免了学生就业时由于缺乏工作经验而造成的障碍。

第六、学生积极参加企业实习,期间由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管理,在实习中表现良好的学生,优先推荐就业。学生进入德诚黄金集团实习,分布在生产、设计、销售部门,大部分学生打算留在德诚发展,在学习经验的同时也解决了就业问题。经过企业锻炼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

第七、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降低了学校办学成本,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

三、存在的问题和未来方向

通过校企合作,了解到学校教学中存在理论知识讲授过多、脱离实践等问题,学生对繁杂的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对实践课程兴趣较浓。学校虽然购置了大量实训设备和标本,但使用率较低。

针对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应该合理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增加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同时提高实验实训设备使用率。

未来,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在三者之间建立起良性循环,能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使学生学到扎实的本领,让企业能招募到优秀的人才,才能达到“三赢”的效果。宝石专业与珠宝行业紧密相连,也只有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高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行业,促进珠宝行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

第3篇

摘 要:“店长”是门店管理的核心,店长的职业素质和管理能力是门店效益提升的关键,店长的职业培训成为企业提升店长工作业绩的主要手段。本文应某连锁企业需求,对企业门店店长进行全面调研,结合门店走访交流,完成本次调研报告,全面反馈店长培训需求,为进一步的店长培训体系设计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店长;培训需求;调研

连锁企业是近几年随经济发展较快的行业,连锁企业发展的本质要求是门店的不断扩张,所以门店员工和店长是企业急需的人才。尽管几年的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已经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员,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还存在着大量的非专业人才,还有着一大批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亟待提高的“老店长”。同时互联网技术、移动商务技术等新科技对连锁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冲击较大,技术的与日更新更需要作为连锁企业基层管理者的店长,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才能肩负起门店发展的重任。连锁企业门店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消费者需求变化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门店店长的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为提升店长工作能力,保证企业店长培训的专业性和针对性,特应××企业(时尚品牌专卖店)需求,完成此次调研报告 。

一、调研研究的意义

1.全面了解店长工作内容和培训需求。

2.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构建满足企业需求的职业店长培训体系。

3.探索连锁企业店长的职业发展轨迹,完善在校生的专业培养。

二、调研研究设计

1.样本分布

此次调研企业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调研对象选择了大连、沈阳、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39家门店,对企业店长进行问卷调研,所有问卷有效,实现了最初调研目标,具体样本分布详见表1。

2.研究方式

课题研究主要采用问卷、实地走访和企业管理者沟通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店长培训”的实际环节,与店长互动交流,在广泛查阅相关研究文献、结合连锁企业客观发展实际,充分依托问卷统计数据得出最终研究成果。

三、研究结果

1.店长培训现状分析

所有接受调研的店长,对企业现有的培训评价良好,49%的受访者认为店长培训较充分,41%的受访者认为现有培训还可以,但店长在问卷中都反馈出对进一步的培训需求的迫切愿望,达到总调查比例的87%。近一半店长(41%)自己主动学习时候较少、计划性不强、坚持效果不佳,也需要企业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开展培训,以满足店长职业成长的需要。具体店长培训现状调研数据详见表2。

目前企业店长主要培训内容如下。

(1)企业文化、员工成长与晋升培训

和所有企业一样,该企业将企业文化培训放在首位,店长的主要工作职责、店长的成长与晋升等内容也是常规性培训内容。

(2)店长技能培训

店长是一店之长,同时也是门店的具体运营人员和员工操作的指导者和培训师,所以企业安排了系统的店长技能培训,具体包括鞋子知识、服装知识、陈列技巧、服务礼仪和安全知识等专业技能。

(3)管理能力培训

店长的管理能力培训包括店长角色、基本沟通技巧、门店训练系统等,内容系统性较差、培训时间短,是店长培训体系的薄弱环节。

2.店长工作内容分析

店长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是全面了解店长的主要工作状态和内容,采用的主要方式是在调研问卷的基础上,进行实地门店沟通走访。通过走访,企业店内员工工作井然有序,收银员工作较忙,一边结账,一边耐心回答顾客询问,并仔细包装,给顾客留下良好印象;店员都能各司其职,在自己服务区域内忙碌着,帮顾客取拿商品,讲解商品特色和保养知识,热情周到细致;店员间合作较顺利,并可以第一时间求助店长。店员对店内服务细则都能即刻解答。

在走访中发现,企业服务人员较年轻、朴实,灵活应变能力较弱,对商品深层次知识了解较少,对竞争企业类似商品了解较少,对商品的相对特色了解较少。

通过沟通了解到店长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人员管理、商品管理、环境管理、服务管理和绩效管理等五项,具体内容详见表3(资料来自企业内部)。

3.店长培训需求分析

通过问卷统计,了解到店长工作中主要欠缺的是“调动员工工作激情”的能力,占到总调研比例的38%;其次为“店铺销售数据分析”能力,占到总调研比例的30%,排在第三位的是“同业市场竞争发展趋势分析”能力;排名较靠前的还有“员工工作分配与协调”、“制定有效的促销策略”;“如何有效管理库存”等,都占到总比例的23%左右。通过上述数据的统计,可推断店长首先认为人的管理是第一位的,其次应该是店铺发展的策略,第三位的才是店铺运营的各种专业技能,详见图表1。

店长工作中主要面临的挑战包括“员工的积极性和执行力有待加强、激励员工技巧有待加强、服务及服务质量出现下滑、个人沟通技巧有待加强“等,详见表4。归根结底,店长认为员工的管理是其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店长最想学习的是“如何提升门店的销售业绩”,占比高达74%,其次是“如何改善服务意识及服务品质、如何改善员工绩效表现、如何进行团队熔炼和如何处理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并希望通过培训实现销售业绩提升和个人管理能力提高,详见表5。店长希望培训实实在在,能真正提升门店的效益和自己的管理效率。

除问卷,与店长的沟通,也了解到店长普遍反映,很苦恼不会管理团队,不能较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销售业绩上不去,自身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在店长选择的“培训方式和培训时间”的问卷中反馈,店长希望通过案例研究法、参观考察法和情景模拟等方法,由“实战性强,丰富的案例辅助”的讲师来完成,以达到训练的目的。店长最喜欢的培训形式是“内部讲师主题内训”,占到总调研比例的69%,其次为“外派公开课和外聘讲师的主题内训”。对于单次培训的时间选择,店长普遍赞成1天的长度,对于更长时间的选择(2天以上)没有店长选择,详见表6。

四、研究结论

此次所调研的企业是年轻的企业,也是非常具有活力的企业,高层管理者非常重视员工的职业培训与发展。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全国所有区域的培训,形成了较完善的培训体系及培训资料,但在以下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在即将完成的“店长培训体系”设计中进一步完善。

1.培训讲师来源和培训形式单一。担任企业店长培训的讲师主要是两种类型,一是人力资源部专职培训人员,二是上一级管理者。这些培训讲师基本上是企业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员工,培训讲师来源单一,培训内容“近亲”效应明显,培训形式集中在讲授方式上,较单一。

第4篇

    行人刘银锁与同事嬉闹不慎闯入机动车道,被一辆疾驰而来的宝马车撞伤。可没想到,行人还未提出索赔,宝马车所在公司却先将行人告上法庭,并索要修车费近2万元。7月28日下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了宣判,驳回了北京成伟名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索要修车费的诉讼请求。

    2004年10月29日0时45分,在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华澳中心门前,成伟名公司的司机林科驾驶小型客车由东向西行驶,适有刘银锁由北向南步行进入机动车道,林科所驾车前部右侧与刘银锁接触,致使刘银锁受伤,小客车损坏。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海淀交通支队于2004年11月7日出具《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刘银锁步行在机动车道外与其同事嬉闹过程中进入机动车道,刘银锁承担全部责任。

    法院认为,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这一规定一方面体现了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理论,即根据法律规定,在交通事故侵权行为中,无论机动车一方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都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另一方面强调作为高度危险作业一方的机动车驾驶员的谨慎注意义务,体现了对基本人权的尊重和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基于上述法律规定,成伟名公司作为机动车一方主张的车辆修理费损失亦应包括在机动车一方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范围之内,故原告要求刘银锁赔偿车辆修理费无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

 中国法院网·范静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服务外包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刘志宝(1982- ),男,吉林吉林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设计与开发;闫淼(1979- ),女,吉林吉林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设计与开发。(吉林 吉林 13202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133-02

自2009年国家提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目标以来,高职院校竞相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服务外包产业需要。但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向各领域的辐射不断加深,加之我国人才培养方面自身的原因,相关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等人才供需矛盾仍然日益突出。因此,探索有效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十分重大。

一、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

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根据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等资料显示,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总量以及增长率不断提高。另外随着我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普及应用、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的不断深化,国家对基于ITO的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大力推进等,在岸服务外包业务快速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新型岗位的派生,推动了经济社会对新型实用技术人才的广泛需求。但我国服务外包人力资源仍处于供需不平衡状态,人才供需脱节已经制约了服务外包产业的顺利发展。

二、高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现状

1.专业设置与专业定位模糊。教育部、商务部提出,采取灵活措施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探索多种模式培养服务外包人才。可在原有专业内开设服务外包专业方向,增设服务外包课程。但在实际实施中,许多院校并没有结合ITO业务内涵和实际岗位情况构建课程体系。

2.校企合作难以稳固。多年来,高职院校都一直都在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双赢”式校企合作模式,直到目前,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由于合作双方的价值取向不同,为对方服务(投入)必将追求各自的利益,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与企业“身份”不对等的情况下,普通高职院校除了支付“简单劳力”外,无法提供其他利益,难以建立稳固的利益共同体。

3.实践教学有效性缺失。目前,在实践教学中大多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首先,实践教学脱离企业实际。高职教育打破学科系统化框架后,相关课程内容建设需要紧密贴近实际岗位内容,实践指导教师也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和岗位技能。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需要企业资源支撑,尤其是在技术发展迅速的服务外包行业领域。对此,普通高职院校还难以做到。其次,学生顶岗实习难以整体实施。学生以实习员工身份在企业参加顶岗实习,缺乏系统化管理。此外,难以协调大量技术难度合适的工作岗位,学生在短期内很难创造高价值,大批量顶岗实习会给校企双方造成额外支出。

三、依托校企合作,革新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1.理性投资,谋求校企合作。谋求校企合作首先要考虑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在明确自身需求的基础上,“配型”合适企业,然后评估自身能否满足对方利益需求。企业追求利益不外乎学校对其进行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但在普通高职群体中,各校办学水平不同,对企业的“交付”能力也就不同。显然,在现今没有第三方制约的情况下,校企合作只能通过双方的利益整合实现。从培养ITO技术人才的角度看,由于ITO服务产业急速扩张,各类层面技术人才紧缺,高职院校可以投资(或投以设备使用权)与企业建设区域性共享实训基地,一方面,参与ITO服务商生产运行;另一方面,作为学校实训基地,也可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校企合作建立在双方共同“利益”上,通过建全管理机制,可以保障长期稳定的合作。

2.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定位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人才培养符合企业需求”是高职专业定位的基本原则。从我国目前在离岸ITO业务的发展趋势与城市信息化建设情况看,无论是在发达地区(如外包示范区)还是次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开设本类专业都不难寻求契合点。正如《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5号)中所指出的“可在原有专业内开设服务外包专业方向”。但专业定位则要严格根据企业需求来进行,包括确立专业技术方向、制定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近年来,经过专门机构、院校以及企业多方研究探索,关于ITO人才在知识储备、职业技能、沟通与交流能力、个人素养以及结构等方面的特征描述已经作为成果得到公认。必须强调,高职专业培养ITO人才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学生的技术能力提升到同一水平,因为在ITO业务领域的岗位群中,岗位技术含量差异跨度较大,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类技术岗位。因此,专业定位应该重视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

3.校企合作实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培养ITO人才必须首先健全工作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实施。(1)人才培养制定原则。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标准依据工作任务需求和行业指导标准制定,必须具有鲜明的岗位指向。教学资源有深厚的企业背景,行为导向课程主导全部培养过程,依据工程成果评定学生成绩。(2)教学进程一分为二,实施两阶段教学进程。其一,面向技术体系自身,以典型环节与用例为技术学习载体,实现对技术本身的成熟应用和策略能力。其二,面向职业岗位典型业务需求和工作流程,展开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或生产性)实践。前者培养专业技能基础,后者形成实际工作能力。(3)工学交替,注重协调。高职教育是面向能力培养的短学历教育,需要实践教学能够从方法性的单元问题快节奏地转向任务性的职业活动。因此,必须考虑实践内容、教学形式和进程间的协调性以及先期教育成果的综合运用,确保“工学交替”的有效实施。(4)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化职业素质教育、职业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社团与技术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强化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坚持用实践教学成果主导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根据典型ITO任务阶段划分课程单元,有计划地依据合作企业导入的ITO项目,安排生产性实习,秉承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适时考核。同时,采取划分小班方式分岗开展岗位实习,以便适应高职学生能力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职业发展取向,实施多元技能培养,确保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结合本区域服务外包发展态势,进行专业定位;依托长期、稳定、双赢的校企合作,将企业典型工作过程转换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有效保证学生实践过程的有效性,以上这些措施可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从而提升高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红,李皓.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12―2013)[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教育部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需求与培养状况调研报.[DB/OL]http:///link?url=A69hAe1ZID7T

4-hCWBhz6-R6IFMKfjphzfCRsyvxzRQzgaJL1HIvqfF-Zldr-d5A493sTjhNVJoA_h

IzzW05BY-TiLawr4GerefEbKRITay,2014-03-03.

[3]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服务外包研究动态.[DB/OL]http:///article/t/201303/20130300043253.shtml,2013-03-10.

第6篇

关键词:项目外包 特点 双创教师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14-01

高校作为就业人口输出大户,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响应国家政策和提高学生就业率意义重大。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应当总结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培养方法,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外包作为连接学校和公司的桥梁,以不同形式融入到高职教育过程中。通过完成项目外包的制作不仅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让学生的双创能力在制作过程中得以提升。分析项目外包、职业教育和学生的特点,探索项目外包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对双创能力的提升作用,发现解决双创能力培养的方法对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正面的作用和影响。

一、项目外包的特点

大部分产业是集合创意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人员在一起的集体。为降低成本,一般企业会把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或产品的核心部分交由正职人员来制作完成;把非核心工作、短期需求的事务交由专业人员代为制作完成,这种以代制作完成的项目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项目外包。大部分企业之所以把项目外包出去完成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1)简化项目的复杂程度;(2)节约公司的资源,把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3)让专业的人员来做专业的事情,提升开发速度。找到合适的承包个人、工作室或公司来完成项目外包的制作对产业的完善和公司的良好运营尤为重要。探索承包项目外包者的资质和特点也显得较为重要。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不论是什么类型的教育,了解受教育学生的特点都比较重要。通常情况下,高职学生类型层次复杂,文化基础差,不擅长做研究性的工作。但是,高职学生的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适应性较强。他们对职业技能的掌握较为理想,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能够完成指定的项目制作工作。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引入项目外包,以实训室为据点,以学生组建项目团队为主体,教师辅助指导,构建公司管理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之后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

三、以项目外包为载体,培养双创能力经常遇到的问题

(1)学生职业技能夯实,但创新意识不强,创业能力和素质欠缺。(2)双创人数急速增加与双创师资结构和硬件条件容纳量不匹配。

四、解决以项目外包为载体,双创培养问题的方法

(1)开发“45分钟”以外的双创思路,引入项目外包,产学融合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工学交替培养大学生双创能力。

结合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逐步转化为技术创新型人才。从学生进校开始,开展“2+05+05”的教学培养。2代表大学前两年仿真式项目;第一个05表示在校企业进行校中厂的真实项目;第二个05表示在校外企业进行厂中校的真项目。

在“45分钟”以外投入时间和精力,导师利用暑假和空闲时间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进入企业、了解市场,到企业一线学习、参观、交流,利用校企合作优势,本土企业实践教学资源,丰富实践形式。

引入项目外包。学生参与项目,按照企业的要求完成项目,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不足,再返回课堂针对性地提升技能,实现工学交替、产学融合。同时发掘专业技术的优势,提高专业技能认可度和自信心,进而借助项目外包平台及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组织参与学生,在双创教育信息化平台开展总结与交流,以各种形式分享与推广,激发更多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扩大影响力。

(2)建设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双师型的教学团队已经不能满足双创团队建设的需求,双创教学团队更强调教师对创新和创业的理解和经验。导师团队分别为:技能教师、创新教师、创业教师。

第7篇

[关键词]保定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正以无可替代的优势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在未来一段时期京津冀地区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保定毗邻京津,人力资源丰富,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处于重要地位。保定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经过多年建设,正逐步成为一个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外向度高的工业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近几年来,保定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日益扩大,高职高专院校发展迅速,为保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目前企业和学校面临两种困境,一是企业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总体偏低,技能型人才紧缺,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二是现在职业院校学生出口不畅,学生毕业的就业压力很大,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操作,上岗前还需要进行技能培训。因此,保定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个新的课题。

一、保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近年来,保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总体高职教育资源偏少,在量和质上都不能满足需求,不足以应对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当前,保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大专文化或技能基础的,掌握必要的职业知识体系并具有扎实的职业文化素养和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在实践调查中我们发现,一方面,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偏差,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及毕业生的去向等模糊不清。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对就业市场的调研不够深入,不能根据需要对培养对象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就业区域与行业选择以及就业期望适时进行调整。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问题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完全脱离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不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来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没有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如对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不充分,缺乏与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不能预测人才供需数量、结构状况和趋势的确切信息,造成人才供应的及时性不够和适应性不强。课程设置缺乏对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不能体现地方性、行业性和市场导向性等特性,不重视人文教育,职业道德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影响了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态度。

(三)“双师型”教师短缺

尽管近几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现有的师资队伍建设与高职教育的发展不协调,与教育部门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的合格要求对照,仍存在较大差距。在目前的教师队伍中,有较为丰富的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较强的运用专业技术理论从事技术咨询服务、技术创新以及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问题能力的师资队伍很少。由于教师的实践经验欠缺和动手能力不强,具有“双师型”教师不能达到规定标准,直接影响了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

二、保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性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使他们不仅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能适应未来社会变化发展的要求。遵循着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在建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首先,明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及时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适时地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来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其次,根据人才需求情况调查报告,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2009年,我院国际贸易专业调查小组对京津冀20家外贸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外贸企业岗位需求类型较为集中,对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如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货代员、报关员、报检员的需求较大,同时人才缺口也很大。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保定,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逐年递增,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而“中国电谷”更是为国际经贸专业人才提供了就业的契机。所以,根据行业背景分析与人才需求调查报告,同时结合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及企业专业人士的意见,我们将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基本知识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直接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深入调研论证,变革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动手能力要求高,要求学生能很快满足企业的上岗要求,所以为保证专业课程体系和结构的合理、科学,本专业聘请了外贸企业的资深专业人士,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我们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面向特点及市场需求变化变革了传统的课程体系,并且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将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1.专业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根据本专业领域职业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明确核心课程,分析应具备的主要技术能力。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进而构建出新的课程体系。见下表:

2.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加强了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比例超过了50%,并分别通过教学课内实验、集中实训、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行职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此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集中实训环节,学生利用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的虚拟环境注册自己的公司、开立独立的账户、查询各类贸易信息并开展谈判、签约、履约、结算等活动去独立地营运一家公司,从而达到锻炼和培养其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的分析、组织、应变、管理能力,等等。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本专业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实训的机会,目前已与9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近两年本专业的学生到以上企业进行了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在企业实践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素质拓展课程

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反馈信息,我们发现学生仅仅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专业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倍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调查中,很多企业都谈到了毕业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企业也几乎都遇到过毕业生离职带走客户资源、泄露企业机密的情况。因此,我们建立了素质拓展课程库,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社科知识、组织管理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协调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审美感知能力、服务质量意识、规范的言行举止、仪态仪表等。这种方式较好地实现了专业课程与素质拓展课程的交叉和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关键能力。

(三)构建专兼一体的教师团队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很多课程应用性较强,这就需要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担当。通过聘用兼职教师,可以将课程与生产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来适应社会相关行业的现实要求。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我们国贸专业依托保定优势产业,采用“送、下、带、引、聘”的方式。具体来讲:“送”,就是鼓励部分教师进行深造;“下”,就是让部分教师(主要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教师)下基层锻炼;“带”,就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引”,就是从国际贸易企业中引进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聘”,就是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这样,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中坚,培养、聘请、引进相结合,不断改善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形成了企业直接参与教学、专兼一体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按照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需要进行课程设置,更具职业性;使高职课程内容紧跟时代的发展,突出培养人才的时代性。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增强其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

[3]保定政府网.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金融

一、金融保险专业高职毕业生主要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

近几年,我国金融保险业飞速发展,人才需求呈现规模扩大、业务能力综合要求高、人才需求逐渐理性等特征[1],这给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一方面,大量新设机构使得金融分析师、基金经理、证券分析师、保险精算师、投资管理人才等高端人才炙手可热;另一方面,随着业务网络的扩展,对基层一线岗位人员的需求增多,如银行业的柜员、客户经理、理财顾问,保险业的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内勤人员等需求巨大。通过对青岛市金融机构走访调查,得出适合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有综合柜员、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等。具体见下表:

表1:金融保险专业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

职业岗位

职业能力要求

金融岗位通用能力

金融机构综合柜员

金融综合柜台基本业务操作能力、常见证件、票据识别能力、综合柜台业务的管理能力、柜员业务风险防范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法律运用能力、自我推销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团队协作市场能力、竞争意识、应变能力

金融机构大堂经理

了解客户能力、接触客户技巧、金融业务的甄选能力

金融机构客户经理

金融产品识别、说明合同条款、接触客户技巧、甄别危险客户能力、签单能力、确定价格能力、维持合同效力、激励能力

金融机构营销人员

自我推销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市场创造能力、策划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理财规划能力、市场竞争意识

二、适于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构建

(一)、 “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金融业有很严格的从业准入限制,在金融机构从事业务必须要获取相应的从业资格证,而事实上学生在全面学习专业知识前,很难获取资格证书,这一现实情况使得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工学结合”的开展很难在金融机构真实岗位上进行。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金融保险专业应以实践教学、模拟实习、顶岗实习作为“工学结合”落脚点开展“321形式的工学结合”。“3”指在专业教学初始阶段的前三学期可以安排学生进入金融机构参观机构内部设置、观摩金融业务展业流程,完成专业认知实习;“2”指在第四学期到第五学期安排学生模拟实训,通过模拟操作,熟悉金融企业基本业务的操作流程,具备从事综合柜台业务、保险规划产品组合、理财规划、营销策划的基本能力,同时完成职业资格能力考试,获取相关机构从业资格证;“1”指在第六学期依据学生就业意向,组织学生进入金融机构从事一线市场业务,开展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将适于在金融企业进行的教学内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在校内模拟实训室内完成,同时第四学期后可以组织获取了从业资格证的学生利用寒暑假进入金融机构部门进行业务岗位的操作练习,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 “工学结合”。

(二)、“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目标岗位职业能力的实现过程

“321”结构的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以课程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岗位模拟实习、顶岗实习三种实践性教学方式为基础,各阶段的实训环节是学生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的前提条件。专业理论课程是岗位职业能力实现的理论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是岗位能力要求的基本认知,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基本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的认知。模拟实习是职业岗位的演练。由于金融行业业务是围绕货币资金展开的,学生很难进入金融机构边干边学,所以对众多的职业岗位我们采取模拟实习的方式进行。模拟实习是实践的桥梁,既是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延伸又是顶岗实习的基础,通过角色模拟、机构模拟、业务流程模拟、金融工具投资模拟等模拟操作环节,使学生掌握业务操作的基本流程与技巧。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目标岗位工作的一次大实践,是各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提高阶段,通过在金融机构工作岗位上的实际操作,掌握各项业务的操作方法。该培养模式下职业技能实现途径见图1。

图1:“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职业岗位能力的实现图

三、“321”结构培养模式运用基本要求

(一)、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视学生职业拓展能力

金融保险公司在招聘时最注重的是金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是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再次是专业知识 [2]。这种人才需求层次要求在人才培养时注意学生综合素质、实际能力的培养。在以实现职业能力的课程模块教学过程中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活动均需摆脱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通过各类实训环节让学生自己去验证知识,整个教学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完成,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其次需要广泛开展普及面较广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如:投资社团、技能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金融产品解说、产品团队推介会等。再次,广泛开设选修课,如市场营销、商务谈判、金融礼仪、财经法规等课程,通过课程设置实现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帮助能力的提高。

(二)、强化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实训平台

学生职业能力的实现依托大量职业活动,不论是广泛使用的“项目教学”法,还是“依托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均是以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条件为基础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依托当地金融机构,建设和完善符合专业教学内容和特点多层次实训平台。首先整合校内资源,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大量建立“教、学、练”一体化教室,将学习场所由单一的教室转入多功能教室;其次要对通过各种运载工具模型、金融保险设施沙盘、大型挂图等,让学生通过实务模型了解部分金融保险设施、设备的结构和原理[4]。再次,依托当地金融行业,通过建立实训基地的方式,加强企业融合,形成“专业服务产业”、“校企联合办学”的专业发展模式。

(三)、强化职业证书考核,实现与目标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随着金融业改革的深化,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均要求“持证上岗”,在与大量金融企业合作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企业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也采用“持证上岗”的管理方式,这意味着在第六学期全面开展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前,学生必须通过目标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这一目标为的实现除了课程设置做好知识准备外,还需要为学生营造职场氛围,保证考证信息的通畅,督促学生及时取得从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刘梁炜,金融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1期.

[2]蔡幸,高培旺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调查报告[J],市场论坛,2008,11:83.

[3] 黄振山,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项目教学”启示,学习与借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9篇

【关键词】 配电网 安全性 隔离开关用机械锁定保护装置

在电力系统中,隔离开关作为配网设备,应用比较广泛,其从应用上来看,主要起到了对电源隔离或分切线路的用途,对配电网的安全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传统的隔离开关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因操作过电压、雷电流冲击,风摆、雨雪、鸟雀等不确定干扰因素的影响而误动作,造成停电事故,给配电网的正常运行带来隐患。所以,设计一款抗干扰能力强,能够避免误动作,以期提高配电网安全性的隔离开关是十分有必要的,现开始探讨新型隔离开关的设计。

1 提高配电网安全性的隔离开关用机械锁定保护装置设计的必要性

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攀升,电力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伴随发展而来的问题也接踵而至。譬如在我国配电网中使用频繁的隔离开关,它是通过动、静触头的切合与分离实现分、合电路操作,用以改变电路连接或使线路或设备与电源隔离的。一旦出现故障,不仅给公用电网的运行安全滋生困扰,还可能会烧坏附近的电器,或造成停电事故,给用户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传统隔离开关在机械锁定装置上多利用勾型弹簧,借由联动回转压板形成锁扣,虽然设计精巧,但是缺点是:使用时,其弹性元件极易受外力震荡、环境干扰,或装配不良,而易于脱落。此外,这种装置受到了勾型弹簧结构的局限性――有效圈数少,其储能方式是由弹簧本身的张力形成,易于产生弹性疲劳而失效。在国内,高压隔离开关锁定机构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是扳扣式结构,它由拉伸弹簧牵引撞针片形成锁扣,装配精度差;由于是装置,极易受污秽等环境因素干扰而失效。高压隔离开关的误动作事故严重影响着供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因此,在隔离开关上设计一种安全可靠的机械锁定保护装置是十分必要的。

2 提高配电网安全性的隔离开关用机械锁定保护装置设计分析

由上文中可知,隔离开关在配电网中应用广泛,而其安全性的提高,对电力系统输配电的可靠性有很大影响。下面就对隔离开关用机械锁定保护装置的设计进行分析:

这种机械锁定保护装置主要安设于隔离开关刀闸上,完全区别于传统隔离开关的机械锁定装置安装精度差、弹簧、易于弹性疲劳,受环境干扰大的缺点,将弹性部件封装在密闭滑到内,作简单直线往复运动,配合刀闸的回转,以实现隔离开关的开锁分闸/闭锁合闸操作。

所述密闭滑道固定在所述隔开开关刀闸上,该密闭滑道的一端为容所述锁舌进出的出口,另一端为端壁;装设在隔离开关刀闸上的拉环设有一回转中心孔和一球面槽通孔,拉杆一端与所述锁舌固接铰接,限位于封闭滑道内,另一端呈球形结构,穿过所述封闭滑道的端壁后通过球面槽通孔与所述拉环铰接。弹簧套在拉杆上,一端推抵所述锁舌,另一端推抵所述封闭滑道的端壁。

锁舌舌头下端为弧形结构,以减小合闸阻力,便于锁舌自由伸缩顺利合闸。

此外,拉环有一回转中心孔,且在孔圆周上设有限位凸台。防止作用于拉环上的冲击力过大造成对锁定保护装置的损坏。

锁头可根据实际需要做成各种形状,但内孔一定是锁舌限位孔,使锁舌锚入锁头内,起到锁定的作用。

3 提高配电网安全性的隔离开关用机械锁定保护装置实施方案

图1中,本机械锁定保护装置由拉环1、锁舌3、外滑槽2、内滑槽5、弹簧6、拉杆7及锁头(图中未示)组成。

外滑槽2和内滑槽5扣合后形成一封闭滑道,并通过固定轴固定在隔离开关刀闸4上;锁舌3与弹簧6被限位于封闭滑道内,封闭滑道的一端为容锁舌3进出的出口,另一端为端壁,该端壁上开有容拉杆7穿过的通孔。

拉环1上设有一回转中心孔13和一球面槽通孔14,利用一回转轴穿过回转中心孔13将拉环1可旋转地装设在隔离开关刀闸4上。

拉杆7一端穿过弹簧6中心孔与锁舌3铰链,另一端呈球形结构,穿过封闭滑道端壁上的通孔后与球面槽通孔14啮合,方便于球面槽内旋转,使得拉环1与拉杆7铰接。

弹簧6一端推抵锁舌3,另一端推抵封闭滑道的端壁;本实施例中,弹簧6采用成熟的圆柱形压缩弹簧,材料为弹性不锈钢;

锁舌3的舌头呈弧形结构,以减小合闸阻力,便于锁舌自由伸缩顺利合闸;锁头可根据实际需要做成各种形状,可以与隔离开关的动触头制成一体,拟或与动触头装配成一体结构,但锁头内孔一定是锁舌限位孔,使锁舌3锚入锁头内,起到锁定的作用。

回转中心孔13的圆周边上还设有限位用的第一凸台11和第二凸台12,隔离开关刀闸4上还设有一个限位轴41,限位轴41位于第二凸台12上方,用于闭锁时抵住第二凸台12;第一凸台11位于封闭滑道下方,用于开锁时锁舌3滑入封闭滑道内后抵住封闭滑道,防止拉环1转动角度过大或者拉环1上的冲击力过大造成对锁定保护装置的损坏。

开锁时转动拉环1,作用于拉环1上的开锁力传递给拉杆7,拉杆7牵引锁舌3挤压弹簧6使得锁舌3滑入封闭滑道,退出锁头;闭锁时,推动拉环1,拉环1上第二凸台12旋转并止位于限位轴41,弹簧6得以伸展,从封闭滑道内释放锁舌3,锁舌3弧形面最先撞击触头,受触头反作用力,锁舌3挤压弹簧6向滑道内移动,待隔离开关到达合闸位置时,锁舌3受弹簧的挤压力伸出滑道进入触头孔,从而实现自锁;锁舌3相对封闭滑道的位移是通过第一凸台11、第二凸台12、限位轴41以及旋转弧长来确定的。

本设计的有益效果是:这种隔离开关用机械锁定保护装置,使弹性滑动部件在相对封闭的滑道内作往复运动,弹簧受环境干扰因素少,其可靠性系数提高。能够有效地避免传统隔离开关用机械锁定机构的弊端,达到提高供配电网络安全的目的。此外,其结构简单,经济成本仅为传统装置的50%~70%,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4 结语

提高配电网的安全性是电力部门工作的重点,想要提高安全性首先就是要做好预防工作。本文中的隔离开关用机械保护装置能够提升配电网的安全性,并对整个电力系统安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在对隔离开关用机械保护装置进行设计时,总结了以往的相关经验,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通过相应的科技手段不断完善该装置结构,以确保设计的精准。只有这样,隔离开关用机械保护装置才能更好地提高配电网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邱宣怀.机械设计[M].第四版.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