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信息调查报告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8 15:55: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信息调查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信息调查报告

第1篇

一、现有基础

(一)基本情况

1.经济信息化快速发展

第一,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深入推进。

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覆盖全省2019个乡镇、5万个行政村和40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信息网整合了12个涉农部门,建立了农经、农情、农价三级共建共享数据库,设立服务栏目近万个,数据总量达3760GB,连续五年荣获“中国农业网站百强”称号。研制开发了40多个农业专家系统,推广面积达2019多万亩,增收节支10多亿元。“12316”三农热线、“千万农民短信服务工程”等服务平台,提供了快捷、方便的咨询服务。藁城市“三电一厅”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和**被列为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村信息化示范单位”。8个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8名信息员被国家五部委评为全国先进。

第二,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加速融合。

据不完全调查,大中型制造企业70%实现了生产过程关键环节自动化控制,90%建设了管理信息系统,62%采用了数字化研发设计系统,85%建立了企业门户网站,48%应用了不同程度的电子商务。**钢铁、**三友、**水泥、**天威等3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的部分骨干企业开展了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丝网、**管道管件等一批产业集聚区建设了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了中小企业和产业的聚集发展。建立了省市两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实现了对全省752家企业、1176个排污口的联网自动监控,建设了覆盖40多万家污染源企业的基础数据库,有效抑制了企业的偷排和超标排放。唐钢等13家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被列为国家示范项目。2019年**暨曹妃甸被国家工信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第三,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稳步发展。

培育了**国大、**晨砻等30家电子商务以及**集团、**港等10家现代物流示范试点企业,网上购物人数迅速增加,形成了以网上订货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依托商务部新农村商务网,从**年开始,每年举办三次“新农村农副产品网上购销会”,累计成交额达47亿元。中华标准件网、中国耐材之窗网、中国枣网、中国辣椒网等一批特色经济网站迅速崛起,辐射和带动了县域特色经济发展。**被国家确定为首个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并已通过国家专家验收,丝网机械设备数字化率达30%,企业网站拥有率达92%,经常使用电子商务的企业占70%,网上贸易额占比超50%。

2.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

全省电子政务框架初步形成。实施了“112工程”,构建了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重点推进了12个跨部门应用系统。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为26个部门提供了纵向业务专网服务,支撑网上审批、财政网上支付等多个跨部门应用。人口与人力资源、法人、基础地理等五大基础数据库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全省统一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了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间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共享,促进了财税增收。网上审批与电子监察系统提前两年完成了“**”提出的60%行政许可实现网上办理的目标任务。省级49个部门473项行政许可事项中,除25项因涉密外,其余448项全部实现网上审批与电子监察,走在了全国前列。省直部门核心业务已不同程度地实现信息化,上报省的政府的文件已全部实现网上传输。全省的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已基本形成,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载体,有力地促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网民使用政府的网站的比例达到25.5%,通过政府的网站查询政务信息的比例达到74.1%。**市和**市区政府门户网站位列全国30强。我省被国家列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省份,探索形成了“**省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信息化应用建设与管理模式”,属国内首创。

3.社会信息化惠及百姓

社会信息化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远程教育网覆盖了全省所有中小学校,初步形成了集教育教学、科学普及、服务“三农”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服务平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社保信息系统开通了12333电话咨询服务热线,全省企业养老保险监测数据库入库率达97.3%,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市“五险合一”服务模式实现了基金统一征缴和支付,在全国得以推广;**、承德、**、**、**、**被评为“全国金保工程示范城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了新农合管理、妇幼卫生监测、社区卫生服务等功能,提高了卫生系统行政管理效率及公共服务与应急处置能力,实现了重大疫情的网络直报。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形成了专业艺术、群众文化、文物博物、民间艺术等大文化信息资源框架体系,每年可提供万册以上电子图书、200小时视频资源,信息总量达27TB,位居全国前列;建设了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服务范围覆盖全省5万个行政村。实施了城市和社区信息化试点示范,11个设区市建设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等市探索了社区综合管理服务模式,提高了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社区服务水平。**城乡一体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城乡服务等值化。**光彩集团“全国联网家庭服务信息支撑平台”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独家国家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范围已覆盖56个城市。**、**先后启动建设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并成为“全国数字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被评为“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

4.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通信方面,**年底全省光缆总长度达45.6万公里,是2019年末的2.33倍;局用和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分别为961.4万门和8080万户;电话用户数为5604.9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数达4353.5万户,是**年末的2.44倍;电话普及率达79.7%,较**年上升29.5%。广电方面,全面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双向网改造,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370万户,双向网覆盖用户接近300万户;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覆盖11个设区市城区,用户达50万户;完成了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覆盖25万户农村家庭。互联网方面,**年底全省互联网出省带宽达到1335G,网民数达到2197万人,网民普及率达到31.2%;互联网宽带用户达667万户,居全国第5位;全省行政村通宽带比率达95.1%。广电网、通信网、互联网融合加快,**电视台实现了7套节目的低码流网上直播和部分栏目的网上点播,网站日访问量超过100万次。**电台网站实现了9个频道的在线直播,阳光热线实现了网上视频直播和点播。信息网络已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5.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建立了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电子政务数字认证中心、信息安全通报中心和应急支援中心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制定了《**省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CA证书在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得到广泛推广。对811个党政群机关门户网站实施定期监测,完成了55个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评。开展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试点。省市两级建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协调体系,省市县三级1074个重要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安全事件网上直报,对965个单位开展了信息安全专项检查,保障了全国重大活动期间我省网络信息安全。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介绍我省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经验和做法。

6.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增长

“**”期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年底,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895.5亿元,工业增加值297.7亿元,实现利税174.51亿元,平均增速分别为35.98%、32.08%、44.24%,分别是“**”末的4.65 、4.02、和6.24 倍。产业链逐步完善,形成了太阳能光伏、通信与卫星导航、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应用电子五大产业链,产业聚集效应凸显,形成了“四基地”、“八园区”和环京津发展的格局。

7.信息化环境日益优化

信息化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在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正确领导下,建立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重大事项协商沟通机制。开展了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基础调研,建立了省级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绩效和设区市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定期进行评估和,初步形成了信息化建设的评价机制。调整充实了省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我省信息化领域各类协会作用,形成信息化宏观研究和辅助决策机制。倡导建立了京津冀信息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促进了与京津地区的沟通交流和区域合作。

信息化立法、政策和标准制订工作取得新进展。《**省信息化条例》已进入立法调研阶段。制定了《**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关于加强全省“**”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我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省电子商务“**”规划》、《**省信息安全发展战略》、《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意见》、《关于加强信息化工程招投标工作的意见》等十多项政策性文件,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标准,组织开展了信息资源基础编码、电子文件存档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工作,完善了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了**省信息共享标准管理系统,对省级信息化标准工作进行了探索。

信息化宣传和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一年一度的**国际信息产业周已成为环渤海地区独具特色、规模较大的信息产业行业盛会;充分利用新闻会、省内外新闻媒体、**“5.18”经贸洽谈会,对我省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成果集中进行和展览宣传;多次举办信息化发展形势、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报告会或高峰论坛,全省信息化意识得到普遍提高。在20所高校开设或增设了26个计算机相关专业,举办了两届**省高校网络技能大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在省委党校建立了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培训基地,开设了信息化知识培训课程;与中欧信息社会项目办公室联合举办了“中欧信息社会-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培训会;组织开展了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培训;成功举办了信息化与电子政务高级研修班、厅局级干部信息资源规划培训、网络与信息安全知识高级研修班等多次专题培训,信息化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一是两化融合深度不够。信息化的高投入与应用系统建设低效益的矛盾突出,业务技术两张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标准建设滞后,信息化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

二是信息化工作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设中各自为政、多头管理、自成体系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机构改革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推进力度有所削弱,市县机构改革的时间梯度差,制约了全省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推进。

三是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政策支持。**省信息化条例受立法资源限制,立法进程相对缓慢。企业信息化缺乏政策支持,投融资机制不健全。电子政务建设缺乏必要的政策约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困难。

四是全社会信息化投入不足,不少政府部门和企业领导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没有将其放在战略层面去认识和推动,信息化建设资金持续投入力度不够。市县两级政府尚未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省级信息化专项资金额度占财政可支配收入比例逐年减少。

五是人才队伍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撑能力不足。软件企业水平偏低,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奇缺;党政机关和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尚未建立,国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能力较低。

二、面临形势

(一)信息化成为后危机时代的共同选择

“xx”时期,世界经济将进入中长期结构调整阶段,各国都把信息化作为助推经济发展、建立国家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2019年,欧盟出台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英国推出了《数字不列颠计划》,日本了智能日本(i-Japan2019)计划,韩国“IT韩国未来战略”,新加坡全面实施《智慧国2019计划》,美国Obama政府提出了5个方面复苏经济计划(绿色能源中的智能电网和智能建筑、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现代医疗保健体系、21世纪教室试验室、下一代宽带网等), 世界各国力求通过推动更高层次的信息化应用,带动和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催生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新兴业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拉动消费,促进就业,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全球信息化正在向高端化发展

近年来,宽带和移动宽带、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泛在计算等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信息通信技术及其应用正在酝酿更新的、更大的突破,信息化正在向以泛在化、可视化、智能化为特征的高端化迈进。信息网络已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的基础设施,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战略性投资的重要领域,不断加快宽带化、移动化进程,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研究表明,网络平均带宽每增长10%可以拉动GDP增长1.21%,世界各国都将宽带目标定为100Mbps。物联网与电信网、互联网交融发展,正在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和对物理世界的实时便捷管理成为现实,极大地改变着生产方式、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人类生活。为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命脉,保障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从电网到运输网,战略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已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显著特征。云计算、云存储、云服务、先进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正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通过融合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发展,延伸产业价值链,催生一批新兴业态,加速了现代产业体系结构调整和重构。

(三)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第2篇

本次调研对象的选择,我们注重被调查企业代表性与标杆性,但总体来讲偏重于中大型企业。从业领域包括丝绸、鞋品、男装、女装、羊绒、童装以及面料等企业;从企业发展阶段来说,既包括**等行业领头羊,也包括品缘、小玩皮等行业新秀;从企业性质来讲,69.23%的被调查企业属于民营企业,30.77%的被调查企业属于外资或三资企业;从企业规模来讲,45.45%的被调查企业门店数量超过300个,53.85%的被调查企业员工人数为1000人以上,58.33%的被调查企业销售额超过10亿人民币。

中国服装企业----**信息化现状深度调查报告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无论是几十个亿销售额的行业巨头,还是只有几千万的行业新秀,都在全力打造适合自已的信息化平台,试图依靠优势信息平台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反应周期或者加强终端控制能力。

在信息平台成为核心资源的行业趋势下,做为个体的服装企业该如何开展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呢?基于此,《中国服饰》杂志社与**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对国内服装行业**年底的信息化现状与管理策略进行了深度调研,调研的内容主要分为信息化投入与制约因素、IT组织现状、IT应用现状及未来考虑、IT策略及管理等4个方面。

一、信息化投入水平与建设制约因素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投资,需要的不仅仅是口头的重视与关注,而是需要企业实实在在的投入,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国外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一般至少要达销售额的2%以上,领先企业甚至达到5%~10%。国内服装企业信息化投入水平如何?一个企业信息化建设要面临诸多资源瓶颈,如技术方案、人力资源、企业信心以及资金,我们应该首先关注那个因素呢?

1.信息化建设投入水平

被调查企业**年信息化投入与销售收入的百分比有所上升,55.56%的被调查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在0-1%之间,11.11%的被调查企业投入达到了1%-2%,3.33%的被调查企业信息化投入水平达到2%-3%。这种信息化投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的服装企业信息化处境。

IT组织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第一资产,是企业信息规划、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化项目落地的有力保障。一支精干、敬业、技能综合的IT队伍不仅可以解决企业运营的诸多难题,提高服装企业的运作效率;还可以成为高层决策的信息使者,通过数据挖掘、电脑看板等工具的应用,为高层提供数据依据。

基于IT组织的重要性,服装企业的组织架构应该怎样设置,信息组织领导权该由谁掌控?服装企业IT部门应该有多大?信息化部门的人员流动性如何呢?

1.信息化建设投入水平

被调查企业**年信息化投入与销售收入的百分比有所上升,55.56%的被调查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在0-1%之间,11.11%的被调查企业投入达到了1%-2%,3.33%的被调查企业信息化投入水平达到2%-3%。这种信息化投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的服装企业信息化处境。

图表1信息化投入占销售额比率

2.企业信息化的制约因素

企业信息化的制约因素方面,58%的企业认为“缺乏技术积累,技术风险大,技术创新成本高”,50%的企业认为是“缺乏高素质人才”,42%的企业认为是“缺乏资金”,调研结果说胆,服装企业的信息化任重而道远,技术积累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将是长期又艰巨的任务。

图表2信息化的制约因素

从本次调研的结果来看,国内服装企业的投入水平普遍偏低,较低的投入水平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不如意。服装企业要改变信息化现状,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只有在适当的资金投入下,才有可能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也才有可能进行技术创新,打造出以高效信息化平台为核心的竞争力。

1.IT组织层级分布

对IT组织层次的调研表明,大部分服装企业充分意识到信息化组织因素对信息化工作影响,55%的被调查企业设置了信息化总监岗位,并直接对总经理或董事长负责,从组织层面上为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27%对“副总经理”负责,18%对“其他职能老总”负责。其中对副总经理负责与对其他职能老总负责的区别在于:对副总经理负责指信息化工作是副总多个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对其他职能老总负责,则是指主要职能是财务或行政,而兼顾信息化工作。

图表3IT组织在企业组织中的层级分布

2.IT组织员工数量

**年IT组织的员工数量与**年相比增长幅度为68%,其中普通员工增长比例为93%,软件维护人员增幅为78%,软件开发人员增幅为40%。**年服装企业的信息化工作需求与**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图表4IT组织员工数变化示意图

3.IT组织员工的流动性

**年,IT组织员工流动性调查曲线呈现马鞍型,67%的被调查企业IT员工流动率在5%以下,25%的被调查企业IT员工流动率在10%-15%之间,两个数据占总量的92%,说明在大部分服装企业信息化建设走向成熟的同时,仍有不少服装企业的信息化存在着较大的管理问题。

第3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近几年,我市信息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近期,我们深入信息产业有关部门、企业,了解了信息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信息产业发展历史

聊城市电子工业始于1968年。1973年,全市有电子企业35家、产品20种。1974—1977年,电子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盲目上马的企业因产品无销路而渐次被淘汰,电子企业减少到13家。

1978年开始,电子工业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指导下得到了较快发展,至1985年,产品有5大类39个品种,年产值150万元;至1996年,产品有45种,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676万元,实现利税217万元。1998年至20xx年,阳谷电缆集团的光纤拉丝、通信电缆、通信光缆项目,高唐蓝山集团的液晶显示器、电极板项目,高唐天海电装项目、冠洲集团的稀士钕铁硼等一批电子信息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标志着聊城市电子信息产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xx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亿元,同比增长62.2%。

“十五”期间,信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20xx年,全市信息产品制造业资产总额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通信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13亿元,信息产业总收入完成16亿元。信息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市有规模较大的科技市场3家,从事计算机系统集成服务企业200余家,从业人员达4100余人。20xx年计算机服务业实现销售额超过1亿元。全市基本建成了以光纤为主,数字集群、卫星和微波通信为辅,集程控化、数字化交换为一体的高速通信网络。信息技术与各产业有效融合,在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地带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全市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近两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信息产业得到了更快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基础性作用日益强化;信息化服务领域全方位拓展,服务能力大大提高。

(一)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20xx年以来,全市信息产业发展迅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含量明显提升。截止到20xx年底,全市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46家,比20xx年底增加8家。20xx年全市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1亿元,同比增长42%,增幅列全省第3位。今年上半年全市信息产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87亿元,同比增长40.1%。其中通信业11.9亿元,同比增长33%;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27.9亿元,同比增长43%;计算机服务业7900万元,同比增长32%;软件业2800万元,同比增长12%。随着光纤预制棒、光纤拉丝、汽车行驶记录仪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成,产业链进一步拉长,产业规模迅速膨胀,全市信息产业呈现出良性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二)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通信光缆2100公里,线路总长度达27452公里,城域网覆盖了全市所有城乡及85%以上行政村,近60%的行政村接通了光缆;全市固定电话(含小灵通)总用户达145.2万;移动电话总用户达225万;城乡有线电视用户达40万,入户率达35%;村村通有线电视和家家通电话工程正在紧张实施;互联网出口总带宽超过5g,互联网注册用户达20万,比去年同期均有较大增长。

(三)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聊城政务网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八个县(市、区)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绝大部分市直部门建立了门户网站,政府工作效能得到明显提高。二是实现了全市政府系统电子公文传输。今年7月1日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启动以来,实现了公文及时发送,缩短了公文运转周期,提高了公文运行效率;规范了政府工作行为,有效地避免了丢文、漏文现象,也有效地避免了越级行文、逆行文,使文件处理日益规范;降低了行政成本,实现了全市政府系统无纸化办公,预计当年可节约行政成本300多万元。三是网站信息再上新水平。今年上半年聊城政务网共各类图文信息5000多条,实现了20xx市人大政协“两会”文字、图片、视频直播,“五一”文化旅游节图文直播,“聊城市双拥共建合唱汇演”图片、视频直播,在第二届中国特色政府网站评比活动中荣获“特色与创新”提名奖。四是网上招商效果良好。20xx年6月组织开展了网上招商活动,据统计,截止到今年7月份,通过网上洽谈,全市共落实项目202个,实际到位资金33.45亿元人民币。

(四)信息技术扩大应用不断深入

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改造进展顺利。截止到20xx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传统企业80%以上经过不同程度信息化改造,投入信息化改造资金超过了9亿元,主要用于提升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投入产出比平均在1∶5以上。通过信息化改造,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强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企业实施信息化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

农业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稳步健康发展。通过市场化运作,截止目前,已建设涉农信息服务站70余个,购置终端计算机近千台,投入资金近20xx万元。今年上半年网通公司投资600余万元,为全市300余家中小企业建立了网站或网页。网通公司累计投资已达1600万元,主要提供包括网站或网页制作、企业内部局域网搭建、监控设备安装等服务,已惠及中小企业700多家。

服务业信息技术应用后发优势明显。信息技术现已普及到旅游、销售、住宿、金融、保险、物流、房地产等行业,为业者带来诸如市场信息、资源整合、数据分析、财务管理、库存管理、安全管理等诸多便利。其中昌润大酒店的信息化应用项目——楼宇自动控制系统,获得了省内专家的一致好评,被信息产业厅立项并予以资金支持,现已施工完毕并投入使用。

(五)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稳步推进

在政府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信息化应用系统已覆盖全市财政、工商、税收、公安、社保、教育、金融等20多个领域,12个行业的“金字”工程全面启动;完成空间地理信息平台的搭建,空间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库初步建立;各行业银行的金融网络实现了同城或全省的通存通兑以及不同区域的资金结算,电子化网点覆盖率达90%以上;电力系统已建设了供电公司营销mis(管理信息系统)。“金盾工程”进展顺利,市财政每年投入600万元用于“金盾工程”项目建设,今年上半年完成“110、119、122”报警三台合一,大大提高了多警种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能力。

(六)信息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是加强了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二是加强了政策规章体系建设;三是加强了信息化培训机构管理工作,对全市信息化培训机构进行了评审、登记和备案;四是加强了对互联网的管理,及时有效地监控了影响我市稳定和形象的有害信息。

三、当前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措施

当前,全市信息产业发展的总体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乏力。全市在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上,存在“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等弊端,与集约、高效的信息化距离较大。二是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引进再创新及体制创新等方面存在不足。三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四是县(市、区)之间、不同领域之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五是信息资源市场监管需要进一步完善。

为了推进“1142”(即力推“数字聊城”建设;夯实电子政务建设应用,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抓好信息化带动文化旅游业,信息化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信息化带动服务业,信息化带动传统工业优化升级;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信息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建设)信息化发展战略,促进全市信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对信息资源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信息资源整合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与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国内还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研究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有关部门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强对信息资源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所谓信息资源整合是“系统”的理念,是对信息资源从技术、经济和人才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全面管理,其管理特征是自上而下、集中式、可控性、个性化和实时性的管理方式。在信息资源整合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到技术或物理层面,还要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指导整合全过程,包括对信息资源整体架构体系的整合,对信息资源管理组织体系的整合,对信息管理技术的整合,对信息资源管理环境的整合以及对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的整合,通过统筹和全面的整合,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不能把信息资源整合问题简单地看成一个专业或技术层面的问题,它其实是一个综合治理的问题,应当在政府统一规划和统筹协调下组织实施。

(二)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应用

一是建立政府网站内容保障长效机制,并进一步改进网站设计,加快信息更新,增强互动功能。扩大市级电子政务网络交换平台应用范围,在已经实现上连省政府,下连各县(市、区)政府,横连市直各部门的基础上,将网络延伸到各级党委、人大、政协,并连通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大力推进网上办公,提高党政机关办公效率。二是进一步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的整合与完善,实现跨部门不同警种之间的统一协调指挥。三是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和三大产业相互融合,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四是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服务业、科技、卫生、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应用。

(三)创新信息资源市场监管模式

信息资源市场监管是新生事物,有其特殊的复杂性,当前的监管工作尚不能完全适应信息资源市场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快对全市信息资源市场监管模式的创新。一是加快对监管部门监管活动的分类。监管部门对信息市场的监管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涉及生产经营行为、企业资质信用、公众权益保护、社会舆论导向等诸多领域,复杂的市场监管活动,使得要建立职责明确的信息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必须对监管部门的监管活动进行清晰分类。二是加强监管手段的创新性。监管手段的创新性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探索。一是技术的创新性,即在寻求有效的信息资源市场监管手段的时候,努力研究应用新技术以实现有效的监管目标。二是机制体制的创新,即在充分认识信息资源市场特殊性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应信息资源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新型监管机制与体制。

第4篇

一、增强信息意识,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要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卓有成效地开展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政府管理部门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政府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者,同时也是信息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其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信息的重要性、严肃性、风险性、时效性的认识;基层科技人员作为农业基层科技的主体,要加深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找准自身的位置,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农业企业和农户是信息服务的最终用户的接受主体,要加大信息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领域,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刺激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欲望、动机,并积极引导其投入到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之中,使他们不仅成为农业信息所带来利益的享受者,而且成为农业信息的生产者。推进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思考调查报告范文

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下,严格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使有限资金按需合理使用,真正发挥实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农业信息化建设又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政府要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尽快建立农业信息化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以扶持农业信息技术业和农业信息服务业的顺利健康发展。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信息网站,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局域网,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加强各种农业适用数据库的研制与开发,加强并完善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库。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涉农信息资源,继续拓展实用性的信息资源的整合。在不断完善现有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应着手研发构建高质量的实用性农业应用系统。

三、强化组织和引导,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领导保证

政府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职能,把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第5篇

一、部门或个人利益驱动是会计造假的原动力

第一类是好大喜功,追求虚名。一些国有或集体企业负责人,为求经营业绩,以图个人进步,采取少计成本费用、虚增收入等方法,人为虚增利润。第二类是肥了个人,亏了国家。一些民营企业或虚列费用,扩大成本,偷逃税收;或现金交易,少计收入,账外设账,搞“小金库”。

二、复杂的会计环境为会计造假提供了温床

法制、体制、舆论及某些特定的历史因素,对财务人员依法独立履行会计职责形成许多障碍。会计人员的任免由企业领导说了算,会计人员依法办事站不住,不按领导的旨意办事顶不住,财务内控制度不健全,缺乏相互制约机制;部分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低下,甚至无证上岗。这种会计环境势必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三、执法力度不够,使企业造假有恃无恐

我国颁布的《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及各种相关经济法规,对违法者的法律责任追究程度太轻,且不太具体。在实践中当企业出现违纪行为时难以具体执行。财政部门查处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处理起来较为困难,有时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这些情况使企业造假有恃无恐。

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认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可采取如下主要措施:

一、加大财经执法力度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首先,必须广泛宣传和严格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会计法?》,对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单位及其责任人,严格依照《会计法》规定及时从严处理,并公之于众,以对造假分子形成巨大威慑力。

二、完善、健全企业内部控制质度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必要条件。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工作内部环境的重要因素。我国现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大多流于形式,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相差甚远,这也是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就必须在企业内部明确职责,使之对企业会计工作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三、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基础。在会计基础工作方面,首先,应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账簿,编制或取得证明经济业务实际发生的合法作证,依据审核无误的原始作凭证来编制会计报表,做到账表相符,报表真实完整。

第6篇

本报告从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支撑环境、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三个方面对盐城城市信息化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表A反映了苏北五市城市信息化竞争力指标的排序情况。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

这里选择万人城域主干网带宽、家庭宽带接入比例、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六项指标。

(1)每万人城域主干网带宽是衡量一个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中的网络通畅性水平的指标。在城市信息化发展中,网络正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信息化发展的初期,城域主干网的建设至关重要,集中体现了一个城市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中的发展水平。我市该项指标值为151512千比特/万人,居五市之首。目前我市城域主干网基本能够满足我市各方面需要,但从发展的角度看,仍需进一步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为我市今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保证。

(2)家庭宽带接入比例是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的一个重要量度。它直接体现了城市居民网络接入先进性的水平。我市同苏北其他市的家庭宽带应用水平在同一区间,但我市只有9.89%,在五市中居末位。这与我市全民的信息化认识程度有一定关系。我市家庭宽带接入仍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3)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是体现信息化终端设备拥有量水平的指标。我市该项指标值为17.9台/百户,比连云港少4.3台,与其他三市比差距更大,仅为的36.5%、淮安的46.5%、宿迁的58.7%。这说明,目前我市居民对家用计算机的消费已有了一些的基础,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4)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反映了城市固定通信类终端设备的普及程度。我市指标为31.61线/百人,在五市中以微弱的优势高于、连云港、淮安。这表明固定电话的发展已进入一个相对成熟期。

(5)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是反映一个城市移动通信类终端设备普及性的指标。近年来我市移动电话发展迅猛,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我市的该项指标为25.72部/百人,居五市首位,这说明我市的手机用户在当前城市环境中已具有较高的普及度。

(6)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是反映一个城市的广电类大众传播终端设备拥有量指标。这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指标,大部分城市目前在电视机拥有量上已趋于饱和,表现为连续几年数据没有大的变化。我市家庭电视机拥有量是136.24台/百户,居第一位,表明电视机在我市家庭中已经普及。

二、信息化支撑环境

这里选择人均GDP、平均受教育年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政策法规完善程度四项指标。

(1)人均GDP是体现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实力的宏观经济指标,也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有很大的相关性。我市的该项指标值为14647元/人,居于苏北五市的第二位。伴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我市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

(2)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反映城市信息化发展环境中的人力资源情况的一个指标。我市指标值为8.77年,位次靠前,仅次于。这表明我市在实施国家教育政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基础教育走在全省前列,城市人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令人满意。

(3)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反映了信息产业在地区经济中所占地位。我市的指标值是3.3%,仅次于淮安。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我省第一支柱产业,也是苏北其他四市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的战略重点。我市信息产业基础在苏北五市中略具优势,特别是在汽车电子、光电子产业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提高信息产业在我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是我市当前比较紧迫的任务。

(4)信息化机构是直接反映能否营造、健全良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的指标。我市尚未建立信息化(信息产业)管理专门机构。苏北其他四市中,连云港、淮安有独立设置的信息产业局(挂市信息化办公室牌子),宿迁市在三定方案中也设立信息产业局,目前与发改委合署,都作为政府组成部门。仅与我市相仿,在发改委内设2个处室承担职能工作。我市是苏北五市中唯一被列为全国首批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的市,目前的机构设置、人员力量配备与工作需要很不适应。

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这里选择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上网企业数比例、每百人在校生拥有计算机数、政府门户网站年人均访问次数、人均信息消费支出比例五项指标。

(1)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是反映城市互联网应用普及性的指标。我市的指标值为204户/万人,位于第四位,仅高于宿迁,为307户/万人,连云港为279户/万人,淮安为223户/万人。

(2)上网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例是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指标。我市的指标估测值为90%,这与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传统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类型有关系,大中型企业几乎都上网。增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信息化投入,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制造业的信息化装备水平,是我们当前急需考虑的问题。

(3)中小学每百人在校生拥有计算机数是反映城市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一个指标。我市指标值为3.56台/百人,居于第四位,、连云港、淮安以及宿迁这一指标分别为4.92台/百人、5.6台/百人、8台/百人、3台/百人。说明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仍然不足,这与基础教育强市也不相称。

(4)政府门户网站年人均点击次数是反映城市政务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指标。我市指标值是0.09次/人,居于苏北五市的末位。基本反映了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现状。

(5)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是信息消费类指标,反映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水平。我市指标值为5.11%,与、连云港并列,略高于淮安的4.24%。

四、小结

(1)比较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发展环境、信息技术应用三大类指标值,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城市居民网络接入水平仍需提高。信息化支撑环境方面,信息化机构建设急需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要切实发挥政务信息化的龙头作用。

第7篇

我们正处在一个以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社会。它要求人必须具备获取、存储和交流信息的素养,而我们使用的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就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培养。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有关《利用苏教版数学教科书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的专题调查。

二、学生目前信息素养的调查数据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在四个学校各选取了三、四、五、六年级各一个班,针对学生目前的信息素养进行一个简单的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在学生熟悉苏教版教材的编排特点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了解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影响因素,由此判别每一个不同年级的学生的信息素养情况,具体数据看下面表格。

表1: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年级以问家长为主,高年级上网查阅较多。据个别访谈得知:中年级的内容大多数家长都能辅导,个别家长不会的也会求助百度。同时对于上网查询,有学生反映家长控制比较严格,怕孩子的控制能力不佳,沉迷游戏中;也有担心视力下降的因素;更多的是孩子反映,从家长口中也比较快得知结果,不用分析错误与正确,这样的也是一种信息的来源,而上网查询孩子觉得更方便,有的甚至知道专门解答问题网址,信息量更大,有的题目还有举一反三的例子,学生更欢迎,这种方法需要有有一定的主动性,一定辨析、操作能力,高年级的学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都是有力的基础。

表2:

从表中看出整理编辑信息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大多数学生在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时都能有选择的下载,但对下载的资料进行编辑的能力还不够,主要是因为学生不能熟练地使用信息工具。因此,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所在。

学生在甄别的过程就是再学习的过程,在这样的一种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得到逐步提高,六年级的学生这样的获取信息资源的需求更为强烈,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有很大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到了初中、高中,这样的需求会更为明显。

表3:

苏教版数学教材板块多,图文并茂,学生每天接触,从实际学习状况看,三、四、五年级认为解决问题这类的题型需要的整理信息量最多,随着年级的增高,百分比越来越低,而统计这类的题型随着年级的增高,百分比越来越高,六年级认为需要的整理信息量最多;而三年级才接触到统计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对于信息量的处理不太多;一是从题型的特点考虑,第二是六年级已经学完小学阶段的统计,所有内容的综合,让学生感受到信息量大,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等需要整理很多。

通过对学生信息素养调查,可以看出,小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有令人欣慰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容乐观之处。同时要正确引导学生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不断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8篇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公众响应调查

[分类号]G203

目前,全国已有31个省(区、市)和36个国务院部门结合实际,制定了政务公开规定,其中11个省(市)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地方性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已经于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社会各阶层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认识程度和持有态度如何?政府信息公开对公众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基于此,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电子政务研究中心计划每两年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在社会中的响应问题进行长期研究。本次调查为首次研究,截止时间为2006年9月。

1 问卷调查表的设计

本次调查共设计了30个问题,为提高调查效果,以选项式调查为主(其中有28项为选择题),并辅以填空方式(当选项中没有满意答案时填写)。调查问卷主要包含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了解、认识、态度、意识及使用状况,政府信息公开产生的主观影响,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几个方面。对于影响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了解认识的因素,主要从职业、年龄、城乡分布、受教育程度几个方面展开调查;对于公众对政府信息的使用情况则调查了获取途径、目的等方面对于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态度及意识则从满意度、公众对信息公开及对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态度、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意识等方面展开。

2 调查范围及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000份,收回3 695份,其中有效数据3 343份,受调查对象年龄为17岁以上。问卷分布于广西、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苏、江西、宁夏、山东、四川、天津、浙江、山西等10多个省市的省会、地级市、乡镇、农村,涉及行政、事业、企业、商业以及农业等各个领域的各文化层次工作者。本次调查覆盖的范围极广,可依据本次调查的数据推及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的17岁以上的普通公众。调查数据的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图4所示:

在图1中调查对象涉及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其中事业单位员工占26%,企业职员占20%,农民占16%,公务员占9%,剩余29%为学生、个体工商户等其它行业从业人员。

调查对象分布于各级城市中,其中地级市占42%,县,乡占29%,省会城市占17%,农村则占12%。

在图3中调查对象包括各文化层次的公众,其中具有大专,本科学历的占48%,高中/中专学历的占34%,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15%,硕士/博士学历的占3%。

在图4中调查对象涉及各个年龄层次涉及,其中20-30年龄段的占38%,30-40年龄段的占22%,17-20和40-50年龄段的占16%,60以上年龄段的占2%。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不同属性群体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了解程度不同

调查显示,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了解,全面展开政府信息公开的整体环境已较为成熟;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了解主要受公众的受教育程度、所从事的职业及其所处的城市等因素影响。

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了解程度越高见表1:

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解程度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分布比较接近,年龄因素对信息公开的理解程度影响不大。除了17-20岁和60岁以上年龄段的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了解程度低一些外,20―60年龄段的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了解程度都很接近见表2:

从职业方面来看,从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到农业,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了解程度逐步降低。(见表3)。

城区居民比农村居民对信息公开的了解程度普遍偏高。(见表4)。

3.2 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态度、意识及满意度

调查显示,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持支持态度(见表5)。总的来说,政府信息公开得到了公众的普遍支持。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公众认为政府应该免费公开政府信息,但少量选择性收费型政府信息公开服务也能被接受见表6:

调查显示,在确定政府信息公开的公开内容时,公众期望政府充分考虑他们的意愿。对于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的确定,支持政府自由选择的有9%,认为应根据公众需要的占42%,认为应与公众协商则有30%,另有35%的认为应依法公开见表7:

对于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的义务还是权利的调查,绝大多数受调查认为信息公开是政府的一项义务,其中7%认为是权利,44%认为是义务,49%认为既是权利也是义务见表8:

调查显示,当前的政府信息的公开还是以政府主动公开为主导,且政府对主动申请公开的回应不够积极。曾主动向有关政府机关申请了解有关信息的调查对象只占17%,其余的从未主动申请信息公开。政府对于主动申请公开的回复,仅有26%给予了及时回复,另有40%虽给予回复但反应迟缓,还有23%隐瞒,11%拒绝回复见表9:

调查显示,公众对于当前政府信息公开的满意度不高。对于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满意度的调查,仅8%很满意,30%较为满意,25%满意,还有37%的不满意见表10。

3.3 政府信息公开产生的主观影响

调查显示,公众认为当前的政府信息公开对公众及其单位利益的影响不大,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则有较大影响见表11:

3.4 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

至于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目的则是以了解情况为主,仅少量用于辅助决策和参与政府事务。其中,8%用于参与政府事务,20%辅助决策,63%了解情况,还有9%是因为好奇见表12: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计划、工作目标及完成情况(43%);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32%);疫情、灾情等重大突发性事件预报、发生及其处理情况(53%),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标准及其依据(35%);公务员录用、选拔任用、评选先进的条件、程序及结果(31%),其余各项内容大多不足20%。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还是有限,有待于进一步扩大范围见图5:

3.5 当前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主要方式

调查显示,政府已经开始采用多种方式公开政府信息,但当前公众最常用的途径还是以传统媒体为主。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是广播电视、报刊、政府信息专刊和政府门户网站,其中广播电视占62%,报刊占54%,政府信息专刊占24%,政府门户网站23%,其余途径如新闻会、电话、专设工具等则大多在10%左右见表13。

4 结语

依据对本次调查数据的分析,笔者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4.1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整体环境已较为成熟

政府信息公开得到公众的普遍支持,支持率达70%以上;公众也普遍对政府信息公开有了较大程度的了解,有所了解的公众接近70%,其中公务员更是达到了90%;公众也已具备一定的作为政府信息公开权利主体的权利意识。政府信息公开的整体环境已经较为成熟,但还需开展必要的宣传。

4.2 公众获取信息受文化、地域影响较大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地域差别是必然的。地域的不同,会培育不同的性格;地域的差别也会造就不同的文化。在中国,不仅在南北之间、东西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在各省之间以及各省内部的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也非常突出,有三秦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湖湘文化等区分。

从地域分布看,东部和中部网站较多,西部、东北地区网站较少。从湖北省的情况看,全省应建网站118个,共建网站21个,建站比例近1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省级2个,占应建数的200%;市州级10个,占应建数的76.9%县级9个,占应建数的近9%。以上数据表明,越到基层建站数越少。笔者理解,由于越到基层可供信息公开的载体越少,建站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应越强。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公众文化层次越高,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了解程度就越高,从初中及以下文化层次到硕士/博士以上文化层次,对政府信息有所了解(知道+有点了解)的调查对象的比率逐渐增加,依次为45%、61%、74%、83%;城市居民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了解程度普遍比农村居民高,省会、地级市、县/乡居民对政府信息公开有所了解的受调查对象在70%左右,农村的则不到50%。因此,在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时,宜以高文化层次带动低文化层次、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发达地区带动偏远地区,最终实现面向全体公众的政府信息公开策略最为适宜。

4.3 需进一步强化政府信息服务意识

公众期望政府在公开信息时充分考虑他们的意愿,如对信息公开内容的确定,42%受调查者支持根据公众需要确定方式,30%受调查者支持与公众协商方式。现阶段信息公开内容相对贫乏,对公众的切身利益影响也不大。公开内容大都为经济发展规划及完成情况、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重大突发性事件预报及其处理情况(30%以上)等。至于对公众利益的影响,不足10%受调查者认为对他们及其所在单位效益有极大影响。同时,政府对主动申请公开的回应不够积极,也影响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积极性。因此,在今后的政府信息公开中需以公众为中心,充分考虑公众利益,以服务的方式展开,从公开方式、公开内容等多方面作出改进,使信息公开达到更好的效果,提高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满意度。

4.4 当前的政府信息公开应以传统媒体为主,其它途径为辅

当前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途径主要为广播电视(62%)、报刊(54%)等传统媒体,其它途径如新闻会、电话、信息公开热线等仅占10%左右。因此,当前政府公开信息应以传统媒体为主,方便广大公众;同时辅以多种途径,满足部分公众的个性化需求,并最终实现用多种媒体公开政府信息。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62-02

高中的信息技术学科不仅要求教会掌握技能,更承担着学业水平测试的重任,但是由于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的不足以及教师的认识也有偏差,导致这门年轻的科目逐渐演变成为“四不像”,既不同于传统科目那样,却也没有自身的特点。针对这种情况,本次调点先从教师入手,寻找教学方面的原因并分析对策。

一、调查设计

为了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及高中老师群体的特殊性,笔者在设计调查问卷的时候,采用网上在线调查的方式,这样便于老师们的操作和笔者后期结果的统计。本次调查一共抽取了城乡的几所学校,在抽取这些学校的时候考虑了城乡差别和学生素质的差别。通过这样的设计,基本能反映各个学校的基本教学情况。

二、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设计问题6个,争取能较全面地调查出想要的结果,调查结果主要采用在线调查网站自动生成的图表呈现,结果分析如下:

1.您对自己目前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满意?

A不满意(6.26%)?摇 B不太满意(43.75%)

?摇C较满意(50%)?摇 D很满意(0)

本题主要调查信息技术老师对自己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满意,目的是想知道他们对于目前自己教学的心理状态。选择“很满意”的人占的比例很少,大部分人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态度是有一定保留的,另外,通过笔者采取的对话交流得知,选择“较满意”的50%,其实更多的不是对教学本身满意,因为上课根本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2.您是否愿意去尝试别的教学方法?

A非常愿意(25%) B可以试试(62.5%)?摇

C不太敢尝试,怕学生不适应(12.5%)?摇

D很满意,不愿意,习惯了(0)

选D的人是没有的,也就是说没有人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特别满意的,大部分人还是表示愿意去尝试其它的教学法的,但也有一小部分人选择了“不太敢尝试,怕学生不适应”。对于选择此项的老师,其实他们的心理很好理解,学生的习惯在短时间内可能很难改变过来,而高中的信息技术有一个过关测试,所以这部分老师可能由于学生的素质原因,万一学生适应不了新的教学方法,耽误了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

3.如果遇到学生向您提的问题,您一时无法回答时,您一般会采取什么措施?(多选)

A.要求学生自己查资料,独立探索答案或者问题(31.26%)

B.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共同寻找答案或解决方法(62.5%)

C.在自己找到答案或解决方法时再告诉学生(43.75%)

D.说一个大概的解答(12.5%)

当学生遇到问题而老师一时无法回答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老师会采取是什么措施呢?从调查数据来看,绝大部分老师选择“鼓励学生们进行讨论,共同寻找答案或解决办法”,还有31.25%的老师选择“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独立探索答案和解决方法”,这两种老师的出发点都是鼓励学生去自主学习,但是不同的是:前者鼓励小组合作,后者则是单兵作战,相对而言,在信息技术课上,小组合作探究可能是比较好的方法。这个从后期的对学生的调查就可以看出来。

4.您认为信息技术课堂到底希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多选题)

A.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56.25%)

B.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原理(25%)

C.提升学生信息素养(81.26%) D.其他(31.25%)

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科目,但和传统科目一样遵循教学的三大目标,即;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从调查数据来看,选择“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的人次最多,达到81.25%,这说明在信息技术课上,大家还是比较重视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培养的,但是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很好的方法才行。这也正是我们老师目前最欠缺的。

5.您认为在信息技术课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多选题)

A.不熟悉新课程的内容(6.25%)

B.不善于组织探究式、合作式学习(31.25%)

C.不知道怎样才能将新课程理念转化成教学实践(68.75%)

D.不清楚怎样开发课程资源(25%)

从调查数据看,有68.75%的人次选择了“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25%的人次选择“不清楚怎么开发课程资源”,31.25%人次选择“不善于组织探究式、合作式学习”,仅有很少一部分人选择“不熟悉新课程的内容”。其实根据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不管是选哪个选项,都是出于对课程和课堂的探索与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效果也由实践产出。

6.对于您所教授的的理论知识,大多数同学( )。

A.完全可以记住(6.25%)?摇

B.可以大部分记住(43.75%)?摇

C.只能记住一小部分(50%)

本题主要是测试就目前老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学生上课掌握的情况。通过实际案例可以看出,可以完全记住的同学是比较少的,有一般的老师反映只能记住“一小部分”,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老师上课所采用的方法可能存在问题,提不起学生兴趣,导致信息课对他们来说就像鸡肋,这种现象很可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