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6: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养老服务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张家口市大力鼓励和扶持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坚持“欠发达绝不能欠民生”的理念,成为河北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标杆。
1.1建设运营政策2011年7月张家口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对民办养老机构补贴政策标准,每张床位给予15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按实际入住老人数量给予每张床位每月50元的运营补贴。2011年,河北省借鉴推行了张家口市的补贴办法。
1.2土地、投资等政策采用土地置换、土地划拨方式,解决机构的用地难题,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民间资金投向养老服务行业,通过适当减免税费调动企业创办社会养老机构的积极性。春雷老年公寓不仅由政府划地,水电收费都执行居民用水用电标准;该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走的也是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扩大面积、再以企业为主投资建设的模式,水电收费也都执行居民用水用电标准。
1.3养老机构意外险政策2013年底张家口市政府在河北省率先出台了“每年按1/3比例,连补三年”的鼓励政策,据测算,每年意外险补贴约在15-20万之间。
2养老机构管理制度创新
2.1服务内容全面养老机构为收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服务内容符合养老机构行业标准和规范。提供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的吃饭、穿衣、如厕、洗澡、室内外活动等服务,还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实施分级分类服务。根据需要为老年人提供情绪疏导、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精神慰藉服务。并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2管理制度创新
2.2.1该公寓在任用管理人才方面很严格,如院长的选择,院长负责老年公寓的一切事务,关系到老年公寓的兴衰成败,角色非常重要。不仅要求院长有爱心、专业能过关、责任心强;还要求经营管理水平高,往往用入住率指标考核。
2.2.2院民会制度---它是春雷公寓的民主创新与实践,每个月进行一次。一是参加会议的人员要求,除了尽量让所有神智清醒有语言表达能力的老人参加外,还尽量邀请所有的老人家属参加。会议由院长主持,各部门主管参加。二是当面交流意见,如每半小时为老人翻身用力大小、下午5点为老人泡脚水温高低等等,会上老人、家属直接提出问题或期望,由主管负责人直接回答,接受建议,同时做出承诺以及承诺做到什么程度等等。三是老人对管理人员进行投票评定,院方再根据这些老人的意见进行最终评定。这样的优势在于,能直接反应出管理中的优缺点,客观评价服务质量,最终院方根据他们的反应和评价决定管理人员的去留。
3拥有“无陪护”一级医院优势
春雷医院正式成立于2013年12月,由原春雷老年公寓医务室发展而来,总投资两千余万元,春雷医院是张家口市唯一的“无陪护”型一级医院和城镇医保定点单位。它与春雷老年公寓互为依托,实现了“以医促养”“以养助医”的新型养老理念,老人入住公寓后根据护理等级,由专业护理人员提供个人起居、饮食辅助、大小便照料、个人及居室卫生清理、衣物洗涤、健康监护、康复治疗,心理健康以及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年龄高、体质虚弱、慢性病种类多、病情复杂、需进行持续的综合治疗、住院时间较长的问题,与医保制度中一些规定产生矛盾,如“入院期限”和“次均费用”、“定额限制”等等。张家口民政局几经努力,已与市卫生局、市社保局达成合作协议:只要具备医疗定点条件的养老机构,申请后即可纳入定点范围,考虑到老人免疫功能低易发病等问题,入住的老年人享受的待遇还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如住院时间每月可提高到28天,住院费的标准额度也有提高。
4收费低环境好因素
首先,随着新医改的深入,高校医院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成必然选择,为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提供医疗服务,是拓展医院业务,促进医院发展,更是高校医院的职责所在。其次,因为高校医院就近、方便及专业性,长期为高校老年教职工及社区老年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医患关系,方便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别近些年国家重点针对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极大地提高了高校医院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和综合服务能力。此外,高校医院隶属于高校管理,能同时得到卫生部门和高校政策、资金、人员等的各种支持,如高校强大的教学科研力量及设施,有的高校还设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健全的基层组织机构,如工会、离退休工作处、学生会等,将为校医院管理、开展志愿者和社工工作、全科医护人才培养等提供支持。因此,高校医院开展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优势可谓得天独厚。
二、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模式思考
采用多样化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形式,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社区医疗服务需求:①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高校医院提供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形式,特点是政府通过为居家养老居民购买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券、健康保险或居家护理险(如长期护理保险、临终护理险)等确保居家养老人群享有健康服务。我国尚不富裕,由政府全部承担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并不实际,但可通过发放政府购买的部分医疗项目免费服务券、提高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报销比例、提供专项补贴鼓励老年人购买健康保险及长期护理保险等保险产品、针对弱势老年人开展无偿或低收费的基本保障社区医疗服务等等,以体现尊重生命,人人享有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②按生活自理程度分类服务形式:根据生活自理程度把居家养老老年人分为生活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3种人群,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特点是有限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各取所需。有研究提出对生活能够自理者主要开展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组织适宜的体育锻炼康复训练等活动,与居民订立契约式健康保健合同;半自理及不能自理老年人应开设家庭病床,定期上门巡诊,为照护者提供护理常识和技能培训,外出就医时提供上门接送等特殊服务。③按病症种类服务形式:根据老人所患病症种类,提供专项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特点是有很强的针对性,方便同类患者一起管理,提高效率,针对病症不同阶段的健康问题由医疗服务团队修订实施健康促进计划、健康目标、评价效果等。如美国有专门为社区老年痴呆症患者提供的特别护理服务。研究表明通过实施多因素干预措施可降低社区老人跌倒发生率,居家医疗服务可强化城镇高血压患者依从性,促进血压的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多层次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内容,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医疗服务需求,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①预防服务:老年人是疾病及突发事件的高发人群,重视预防,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内容有传染病预防(包括社区的一级病因预防、二级“五早预防”和三级预后康复预防)、非传染病预防(包括一级危险因素预防、二级早期疾病干预、三级防残预防)和突发事件的预防(如食物中毒、传染病爆发等)。应制定针对居家养老人群群体和个体的短期及长远预防服务计划,同时需结合考虑环境、季节、人员等诸多影响因素。②医疗服务:主要是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控制,对危重病例的救治及转诊,高校医院应引入现代老年医学观念,开设老年科,提供个体化综合医疗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进行网络化管理,建立高校医院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建议开展家庭治疗、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可先由家属或老人到医院相关部门填表申请,经老年健康评估小组评估后,按等级收取医疗服务费用,费用列入医疗保险的支付项目范围,政府可参考等级给予相应补助。③康复服务:高校医院应设康复室,备有基本的康复训练器材,为各种慢性病老年病所致功能障碍者进行康复治疗,开设家庭康复病床,定期派康复工作者到患者家中进行康复咨询、治疗和转诊服务,进行医院、社区和家庭康复工作,由健康评估小组定期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康复计划。服务费用应列入医疗保险的支付项目范围。④保健服务:居家养老老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连续性日常保健至关重要。可设立家庭医生责任制,使老年人拥有相对固定的家庭保健医生,进行网络化管理,针对老人的体质状况及患病情况,提供个性化保健计划建议,并进行有计划的药物管理、心身管理和行为管理,为社区设施及家庭环境改造提参考意见,开展一些保健性质的服务项目,如养生保健、中医养生、足疗、心理辅导、健康锻炼等。⑤健康教育服务:针对居家养老人群开展有计划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服务。特别要开展老年性多发病、常见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制定针对群体和个体的短期及长远健康教育服务计划,建立专家-高校医院专业人员-家庭医生-居民等多级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统一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内容,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服务,设立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健康教育服务。
1.从养老服务需求者角度,需要不断提升老年人群有效需求能力,重塑老年消费观念
(1)完善多元化老年保障机制,提升老年保障水平
首先,不断完善国家老年社会保障。国家老年社会保障是保障老年生活的重要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老年救助制度以及老年福利制度。国家老年社会保障的完善和发展意味着老年人群体有着稳定持续的收入预期,对老年人长久持续的消费预期有着重要促进作用。然而当前我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面临一系列问题,老年社会保障覆盖面有限、保障水平低、老年保障公平性差,使得部分老年人缺乏对未来生活的稳定有效预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消费行为。比如,当前我国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从2005年以来已连续提高10次,但每月仅为2000多元,而新农保的基础养老金只有55元,根本难以承受市场化养老服务的供给价格。因此,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持续加大对老年社会保障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升老年社会保障的保障水平,通过老年社会保障的不断提高,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群对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能力。其次,完善家庭保障机制,提升家庭保障水平。当前家庭仍然是老年供养的一个主要来源,家庭提供的养老经济支持力度越大越有利于提高养老服务业发展。再者,完善老年人自我保障能力。在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现有退休年龄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应该创造条件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其收入水平,增强其个人储蓄养老水平。
(2)重塑老年人群的消费观念
老年人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是意味着老年人群具有消费市场化养老服务的能力,然而如果老年人群缺乏相应的市场化养老服务消费意愿和消费观念,仍然难以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当前老年人群的消费意愿不高、消费观念仍然趋于保守,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仍不愿接受社会化市场化的老年服务,因此需要加大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宣传,重塑老年人群的消费观念对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至关重要。
2.从养老服务供给角度,需要完善养老服务多元化主体供给,不断提升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
(1)完善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供给
当前我国老年群体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收入分化,不同经济条件的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需求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养老服务供给应该具有多元化、多层性,让不同老年群体在养老服务市场供给中都能够得到与其所需求相一致的养老服务。因此,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一定要谨防一窝峰式发展缺乏细分市场的养老服务,必须在仔细甄别不同老年人群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必须以老人真实性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老年人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
(2)提升养老服务主体能力建设,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养老服务质量的高低是养老服务项目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养老服务业发展质量高不仅意味着要有相对完善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等硬件,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养老服务软环境,不仅要提高基本的物质供养生活照料水平,而且需要加强对老年人的尊重和精神关怀。养老服务业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硬件建设和概念炒作层面(比如当前存在的一些高端养老、智能养老、养老养生、候鸟式养老等),还需要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软环境,不断满足老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而养老服务软环境的发展必须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必须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加大专业养老服务人员的培养力度,引导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养老服务领域等。
(3)强化养老服务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养老服务业发展具有明显正外部性,发展养老服务业不仅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提升老年人群的老年福利水平有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是维护老龄化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养老服务业发展不仅应该具有经济取向,还应该具有民生取向、福利取向,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还具有社会效益。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不应该完全以市场化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养老服务业发展主体应该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养老服务主体只有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意识,才能避免养老服务业发展陷入经济利益化的冲动,才能体现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福利性,才能提供满足老年群体养老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
3.从政府政策的角度,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协调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1)政府需要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性政策
政府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为养老服务业的未来发展明确了方向,但是当前政府对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的相关规定过于原则化,需要配套性措施的出台来增强可操作性。配套性政策是配合养老服务业发展实施的细化政策,如土地、金融、财政、税收、人才队伍建设政策等。然而当前影响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土地、金融、财政、税收、人才队伍建设等相关政策上的瓶颈问题并没有根本上得到解决,不同政策之间并没有得到有效衔接、整合,难以充分发挥不同政策之间的协同效用,制约了社会民间力量投资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因此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特别是促进民间资本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为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政府需要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分类管理政策
养老服务业具有资金投入大、盈利低、回收期长的特点,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然而由于养老服务业发展本身也是一个相对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老年机构建设、老年居家养老服务、老年日常护理中心建设、老年旅游、老年地产等诸多范畴,如果政府政策不对养老服务发展诸多领域进行细分而提供无差别政策,不仅浪费国家有限的养老服务资源,而且不利于养老服务满足于失能失智失独空巢等特殊弱势人群需要。政府应该对不同的养老服务发展领域进行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的养老领域,分类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让有限的财政资金补贴能够得到最大效用。当前对于满足高龄失能失智失独空巢等特殊人群的养老服务,如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日常护理照料中心、机构养老等,国家应该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介入;而对于相对比较高端的,如老年地产、旅游等应该遵循市场化原则,政府不应过度干预。政府在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合理分类发展养老服务业,相关的投融资、用地、人才、运营等多层面的政策,都应该针对不同领域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有所区别,通过政策引导养老服务业发展惠及到更多人群,特别是弱势老年人群,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政府需要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布局政策
政府需要在评估老年人口真实性养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养老服务发展的整体布局,以缓解结构性失衡和优化资源配置。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总量供给不足和部分供给过剩,说明了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不甚合理,不仅浪费了养老服务资源而且难以满足老年人群的养老服务需求。政府需要在科学评估老年人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结构(居家服务、社区服务、机构服务)、类型(政府、民间、市场)、数量、规模档次(高端、中端、低端)、区域(城市、农村)以及资金、用地等,防止盲目发展、一哄而起和重复建设。当前政府需要以政策为载体,统筹各方力量,合理布局养老服务发展以形成养老服务发展的合力,促进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
(4)政府要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监管政策
有效的监督管理是防止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行为异化、维护老年人群养老权益的重要保障。针对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现状,一方面,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养老服务业标准和法律法规,建立养老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的监督,谨防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的异化。比如,有些地方以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名义进行地产开发进行圈地运动,不仅难以满足老年保障需求,而且浪费国家有限的土地财政资源;一些以从事养老服务的名义骗取老年人的钱财行为严重影响了养老服务业的整体社会形象,必须坚决制止打击。
二、结论
1.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基本情况与养老现状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地缘的苗岭山脉向湘桂丘陵盆地过渡地段,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辖1市15县和1个经济开发区,共有116个乡、90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3550个村民委员会、195个居民委员会。居住着苗、侗、汉等33个民族,总人口431.29万,其中农村人口351.41万,少数民族总人口347.68万,苗族178.43万,侗族135.9万,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和苗族、侗族人口最多的州。全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6%,农业人口人口占89.9%,农民人均收入为1207元,居贵州省的第九位。早在2000年,黔东南州的老年人人口就已经达到45万人左右,老年人口系数11.3%,到2010年将达到53万左右,老年人口系数达12.7%,老年抚养比从2000年的16.87%到2005年的17.74%,而2010年将增加到19.61%。将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得到赡养。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由政府提供的最低层次的保障,有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区服务。第二部分是由保障对象所在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所投的商业保障。第三部分则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满足更富裕人群更高层次社会需求的高层次社会保障。在黔东南地区,享受第一部分的仅是少部分的“五保户”,而对于第二部分,以个人缴费为主,国家政策支持,集体适当资助的个人账户的做法,通过调查,有98%的人都回答“没钱加入”。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地农民80%以上基本上处于家庭赡养的自我保障形式,保障水平与城镇相去甚远。
2.创新的“两户”养老保障制度
我国地域宽广,东西部经济、文化差别很大,养老保障不可能在全国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每个地区都应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定相应的缴费水平和给付标准。黔东南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的给付上有很大的创新。它实行的是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养老扶助制度,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对只生育一个孩子或是两个女儿而又做了绝育手术的农民家庭,从男性60岁、女性55岁起领取养老金。拿锦屏县来说,2003年10月后可领取养老保障基金的共有11人,其中独生子女户4人,二女结扎户7人。具体做法是由符合进入养老保障条件的农村“两户”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签订养老保障合同书,最后取得养老保障基金领取册。“两户”养老保障在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同时还对计划生育人口进行了控制,是一举两得的新举措。
二、黔东南地区现行养老存在的问题
1.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衰退
虽然黔东南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一对少数民族可以生育两胎,但随着计划生育的广泛开展,家庭结构必朝着4:2:1方向发展。在黔东南州统计局的抽样调查中显示,2005年全州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39人,其中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农村为3.43。这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想依靠其子女来赡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反过来看,年轻一代即使有赡养上一代甚至上两代的心愿,但其物力与精力明显不济。
2.养老保障覆盖面积小
早在1986年,黔东南州就开始试行养老保险。至2003年7月底止,全州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有971户,参保职工59768人,其中企业45892人,事业8339人,个体工商户5537人。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社会保障只覆盖了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而占黔东南人口大部分的农村人口还未被覆盖。
3.基本养老金缴付上的不公平对待
(1)缴付上存在的户籍差别。缴纳养老金的条件之一是缴纳者必须是非农户口。这也就代表农民不能像城镇人员一样,参加养老金的社会统筹。
(2)缴费水平上的差别对待。单位人员的缴费是由单位按缴费工资基数的20%来缴纳,职工个人按8%缴纳。但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就需要自己缴纳20%,进入个人账户的也是8%。
4.养老水平低
在黔东南农村社会救助对象分类施救办法中规定,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625元。那这样算下来,一个月只有52元。但在近年来,物价水平不断的上涨,有限的补助已经难以解决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构建黔东南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在针对现在老年人赡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国内有学者提出要建立一种“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1.加强和巩固家庭养老的地位
居家养老将是中国以后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它以“家”为平台,集中家庭,政府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为老年人营造一个稳定温暖的养老环境。
2.加强黔东南地区的经济建设
经济条件的制约黔东南地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的建设养老服务体系,首先,必须加强当地的经济建设步伐,为社区养老的开展铺平道路。黔东南是一个少数民族风情浓厚的地区,在经济建设上建议从旅游方面加大投入。(1)培育乡村旅游新产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2)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3)保护好生态资源与民族风情。
3.逐步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1)政府应重视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和经济帮助。在城市,各类社会福利机构的数量和集中供养的人员的数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尤其是老年人福利机构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在农村,老年人福利机构的主要对象还只是“五保老人”,而非所有老年人。
(2)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农村社区经济文化条件差别很大,也就决定了在探索社区养老出路时,不能搞规范化和统一化。
(3)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形式。对于低龄且能自我照料的老人,可以对其进行上门的日常生活照料,如整理家务、个人护理、饮食服务等等。
(4)充分挖掘和利用本社区的资源。对于农村社区福利机构中的服务人员,应由本村富裕劳动力组成。在走兼专职结合,以兼职为主的道路。它既可以解决本社区富裕劳动力的安置问题,又可以利用大家熟悉的关系,更容易与之沟通,便与及时就近提供有效的服务。
(5)建立健全社区养老的相关机制。由于农村社区保障是一种非正式的保障方式,农村社会保障经费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容易出现随意挪用经费的情况,所以,当地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康运行。
(6)“低”保障原则。由于黔东南地区农村老年人消遣活动较少,生活花费较之也少,加上农村社区一般难以拿出大量资金来发展社区设施与养老院。因此在发展社区养老的初期应以低保障为原则,从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出发,养老服务可以以粮食补贴和务工的形式出现。
关键词:老龄化老龄产业疗养服务贸易
在《联合国2003年全球人口报告》中指出,人口过快增长和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直致力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然老龄产业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并发展起来的,那么加强合作,并用开放的眼光寻求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应成为一条重要的途径。
疗养服务贸易问题的提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类型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类型转变,由此形成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向“老年型”过渡的结果。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老龄型社会。依据联合国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我国于2000年跨入了这一行列。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有学者将我国老龄化特征概括为“二高三大”,即高速、高龄;老年人数量大,老年人扶养比大,地区差异大,真实地反映出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同时也表明老龄化将给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2030年到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而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届时,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虽然老龄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水平,但也会造成劳动力比例下降,形成劳动力供求不足的新矛盾。加之过去人口高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终将消失,由此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下降。不仅如此,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了社会负担系数,客观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的老年扶养比为0.11左右,即大约9个多劳动年龄的人就要供养1个老人。据测算,到2050年将上升到0.4左右。如此高的社会负担系数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作支撑,也决定着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维继。而到2005年底,我国养老金“空账”已达八千亿。这需要大量的养老资金投入,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提前步入老龄社会使得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相比,我国成为世界上惟一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特征。这种状况表明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缺口。
老龄化也同时引发了严峻的产业结构矛盾,集中体现在与老龄人口消费需求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上,包括医疗保健、生活抚养、休闲娱乐等方面。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存在前景广阔的老龄市场,但另一方面却对老年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供给不足,同时又需维系并加强老年市场的购买力。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等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养老方式的城乡差异交织在一起,使老龄化问题愈加复杂、艰巨。
上述分析指出的种种矛盾是化解老龄化危机不能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然而事情总有利弊的两面。因为在压力背后是开拓老龄市场和老龄产业的机遇,这必将对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确实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需要,但那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市场,要真正形成市场供求,就需要老年人具有持续且具有一定水平的购买力,从而推动老年市场供给的增加及老龄产业的发展成熟。
疗养服务贸易是指以国外人口、特别是老龄、高龄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医疗保健、旅游、休闲消费、养老托老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创汇为主要目的的新型国际服务贸易。最早提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设想是在上世纪末。然而由于发展条件和认识条件所限,并未在实践中引起重视。近年来,经济的繁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使得从人口、市场、产业等多重角度的综合审视具备了较为充分的条件,因而该领域的发展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疗养服务贸易潜在的国际市场
目前跨国医疗、旅游、养老的人数不断增加,全球“医疗旅游”人数已经上升到每年数百万以上。到2010年,国际“医疗旅游”行业的年营业额将上升到400亿美元。发达国家医疗保健费用高涨,为亚洲的医疗服务公司提供了赚钱的机会。如面对日本老龄市场巨大潜力,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放远眼光,在住房、医疗、旅游等领域制定中长期计划。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已经修改了移民、税收和房地产购买的法规,以吸引富裕的外国退休者。虽然医疗旅游并非等同于疗养服务贸易,但它是疗养服务贸易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开拓这一市场的巨大前景。
从产业属性来看,疗养服务贸易属于消费者服务贸易,其不仅包括对相关服务供给能力的规定,从而对国内产业、消费结构和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有所要求,同时又需要顺应、吸引、引导外部需求以形成市场。而它也不同于一般服务贸易,需涉及自然人较长时期的跨境移动以及多方面的综合服务内容,所以需要更多的法律保障和国家之间的合作。由此来看,发展疗养服务贸易需要从供给与需求及外部条件和环境进行综合审视,其自身较强的专业特征使得除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及服务的相对价格这样的决定需求强弱的因素外,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越加困难,所承担的风险逐渐加大,因而消费服务的寻找及经验特征减弱,信任特征加强,因此对相关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可行性分析
疗养服务贸易则从开放经济的视野下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途径。我国在开拓疗养服务贸易新领域中较之开发“医疗旅游”的东南亚各国,除了共同的有利环境外,更有着自身厚实的优势和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疗养保健资源是疗养服务贸易的优势和前提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丰富而独特的疗养保健资源的功效。这些资源涉及自然、技术以及社会人文各方面,其中以自然及技术资源为基础,以社会人文资源为依托,形成疗养资源层级、互补结构。具体而言,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疗养资源丰富,以这些资源为基础已经开发出众多旅游度假及疗养胜地,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奠定了基础。此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民风民俗等对疗养及形成健康、和谐的疗养环境同样重要。(二)国内外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关键
从服务的提供地来看,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开发疗养资源及形成配套设施和措施而言比较重要;从服务的消费群体来看,目前能够成为我国疗养服务贸易市场开拓对象的国家和地区基本属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实力及消费能力不成问题,而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并为自然人流动创造条件。如同旅游市场划分等级一样,疗养客源市场依据地缘、经济实力、消费能力等标准同样可以确定需要开拓的不同等级的目标市场。显然依据我国旅游业及服务贸易合作的发展形势判断,疗养客源市场的开拓具有很大的地域空间。
(三)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客源基础
老龄人口无疑是疗养服务的主要对象,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养老托老方式的变化,为该市场的开发注入了更强的动力。统计显示,到2030年,西方7个主要工业化国家65岁以上人口将占全部人口的22%。因此,越来越多的富有的老年人选择在国外消费和养老。如西班牙,凭借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吸纳日本的“出口”老人,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在本国的疗养度假地兴办日本老人村来接待和托管日本老人,为老人提供完善的医疗保健、生活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赚取了可观的外汇,还引进了日本现代科学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国开发疗养服务贸易具备相关条件,并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价格竞争力,通过积极的应对措施,可以形成广泛而稳定的疗养服务客源市场。
(四)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合作是外部成长动因
开放经济条件与封闭状态相比,在谋求经济发展的途径、动力等方面显然具备很多优势。疗养服务贸易的开展就是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它为解决各国及各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基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旅游等方面合作的加强,在解决疗养服务贸易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的难度会逐步降低,合作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结论
毫无疑问,依据疗养服务贸易的内涵,深入挖掘本国开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各种资源,采取支持、鼓励、引导的政策措施促其发展,不仅顺应了世界老龄化的趋势,充分开拓了该领域的市场,将与疗养服务相关的医疗保健、旅游住宿、养老托老等行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较长的产业链,从而对开展该服务的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发展了无烟而高利润的产业,带动了旅游保健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对于解决本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和实践保障,因此开拓疗养服务贸易的新领域是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基于对我国老龄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的分析,要用开放的视野去寻求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途径,大力发展我国疗养服务贸易。而我国较之于发达国家,有着自身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来开拓更具综合性和发展前景的疗养服务贸易。这无论从财力保障,还是需求供给来看,对于解决我国不断增多的老龄人口的生存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同时要清醒意识到其中存在的困难,毕竟该领域在我国处于初始起步阶段。鉴于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产业部门众多,利益关系复杂,因此需要政府与服务企业共同努力,将疗养服务贸易统一纳入老龄产业发展规划中,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引导支持,协调与疗养服务相关的旅游、医疗、保险、养老、社会保障等部门,整合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各种要素资源,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区域合作,同时要重视服务标准的制定,法规的完善,创造疗养服务贸易有利的发展环境,推动该领域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拉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动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曾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1(5)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级社工班的学生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社区照顾理论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是因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关注养老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我个人对养老服务的兴趣。我的学年论文就是研究老年社区照顾的,题为《从“我国老年人的恋家情结”视角看老年社区照顾的开展》,而毕业论文就是对学年论文的深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浅薄研究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肖云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肖老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快速老龄化的现状。在我国城市社区快速蓬勃发展,社区服务功能日益扩展和凸现的背景下,如何以社区为依托和载体,使之承担和发挥其养老服务功能,成为理论和实践上需要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从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来看,多数研究集中在社区的境况、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优势视角、增能理论也开始得到了初步应有。以社区照顾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也有不少,但目前运用的深入和全面分析尚不多见。虽然这些相关研究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例如:多数研究从社会调查的角度出发,比如对我国老年人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的调查等;问题的分析多数也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空洞层面,分析还不够深刻细致,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问题解决,太过注重养老的物质层面,而忽略内心和精神层面;在方案的提出方面,考虑不够全面,大多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层面,很多措施抽象而不具体,也难以落实,同时也缺乏可行性。
因此,我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结合当前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全面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重点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社区照顾理论的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社区照顾理论下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对策。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社区照顾理论的来源、相关概念、内涵及特点。旨在增加对该理论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在大量文献的查阅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概括了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现状。主要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方式呈现多样;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环境日趋优化。
第三部分主要提出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1)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足(2)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3)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不高(4)社区医疗有待加强(5)政策法制不健全(6)资金缺乏且来源渠道单一。并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
最后一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策略: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社区养老的意识2、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3、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培养,提高服务质量4、加强社区医疗水平5、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6、多渠道的筹集资金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法,
首先本文是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情况下来进行写作的。
其次,本人对重庆市部分社区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对象注意了地域代表性。最后,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本文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人力和时间有限,不能对各社区进行大范围的调查,改进与验证。
最后,我的论文是在肖云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谨治学的态度给了我潜移默化地影响。同时,在撰写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我的陈述完毕,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可行性分析: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分析多是以文献研究为主,参考我国现行的养老模式,及各模式存在的弊端,再根据老年人生命阶段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此来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探索合适的方式,以改善现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很少从社区照顾理论的观点和意识来进行深入思考。因此,本文把社区作为养老服务的一个平台,采用了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既考虑到了物质层面也兼顾了精神层面,策略涉及宏观政策也兼有微观工作,从而更具全面性,也具可行性。
在查找文献和收集数据方面,能够通过适当的查找文献方法可以较快获得各种所需资料,相信能够如期完成论文。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本人一定会较多听取督导老师建议,在文章结构上、论点论据的充分性上、文章逻辑等方面对文章进行修改完善。总之,考虑到四年社会学、社会工作方法的学习积淀和本人对研究问题的兴趣,相信自己一定能如期完成任务要求,实现预期目标。
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是:以社区为养老服务的一个平台,采用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既考虑到了物质层面也兼顾了精神层面,策略涉及宏观政策也兼有微观工作,从而更具全面性。
解决的思路是:(1)采用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首先,在综述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强调了在现阶段,研究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2)其次,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二)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是金融学专业***,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分析》,我的指导老师是***老师。下面我就论文的相关情况向各位老师作一下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民收入连续几年获得稳定增长,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当前,农村是扩大内需的突破口,经济增长的潜力在农村,而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农村市场的发展。这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本课题通过分析农村消费信贷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策略,可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依据,使我国农村需求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村金融市场实现繁荣。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农村消费信贷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相应策略。
2.定性分析法。以当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定性的研究阻碍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多方面原因。
思路:
从调研农村消费市场和消费信贷情况入手,深入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状况,针对制约我国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农村消费需求和消费信贷需求的特点,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状况,指出目前农村消费市场缺少足够的信贷支持,从侧面说明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现状,提出目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还存在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信贷资金投放不足、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落后于经济的变化发展以及农村消费信贷相配套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第三部分针对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开拓创新,推出多样化的信贷产品;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改善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等若干对策。
与其他文章相比,本文创新的之处是对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上午好!
我是**专升本**班的***,我的论文题目是《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研究》。这篇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段时间里,*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下面我将这篇论文的写作研究意义、结构及主要内容、存在的不足向各位老师作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及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我当时之所以选择《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研究》这个题目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很多企业都因为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走向衰退。如何使企业既能保持目前的发展,又能在未来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等持续发展问题,引起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我们无论从社会财富创造、国民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充裕就业机会、提升市场竞争力等哪一个方面去进行考察,都需要对其不断地进行研究,以不断提升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更快的发展。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我的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涵义,之后又从企业的生命周期角度阐述了企业一旦失去持续盈利的能力,根本就无法维持生命,突出了持续盈利能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生存最基本的保障。我们应在企业消亡和终结前,尽可能地延长企业的寿命,使其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实现其最大的价值。这既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概念的补充和完善,也为下文进行深入论述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保持持续盈利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恶心竞争;二、战略规划缺失;三、缺乏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四、企业家浮躁的心态。
第三部分,主要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现状,并对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原因分析,指出外因只是对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真正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还是在于企业内部,并且具有普遍性。
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前文所提到的影响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因素和现存企业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1.不断创新,回避恶性竞争;2.加强企业的战略规划,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3.建立完善的核心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4.企业家要具有企业家精神和良好的心态;5.塑造优秀企业文化;6.高瞻远瞩,树立远大发展意识。同时,也将论文的结构作了最后的收尾和完善,使论文整体结构完整,论述合理。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文章存在的不足。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虽然从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自己学识浅薄,认识能力不足,在理解上有诸多偏颇和浅薄的地方;也由于理论功底的薄弱,存有不少逻辑不畅和辞不达意的问题;加之时间紧迫和自己的粗心,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这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是我的论文答辩自述,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四)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级人力资源管理班的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指导老师是xxx。在我的论文写作期间,老师给予了悉心的指导,这才使得我的论文能够如期顺利完成,在此,我谨向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论文的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文章中我个人的一些新的观点与理解向各位老师做以汇报:
我当初之所以选择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很大程度上同我对自身所选专业的浓厚兴趣是分不开的,但更重要的是对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中小企业在许多行业和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二,中小企业已成为大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中小企业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四,中小企业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通过对当今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地分析,找出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并找出影响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比较充分地分析,提出一些切实有用的对策建议,以对解决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产生积极的作用。整篇文章是我在查阅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权威学者著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和个人的理解,最终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在全文写作过程中形成以下新的理解与突破:
对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较深入的挖掘了影响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因素
针对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提出了意见
通过本次论文写作,一方面使我掌握了论文写作方面相关的技巧,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在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课题上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但由于我自身所存在的知识储备方面的缺陷,使得文章中的相关观点还不够成熟,甚至可能存在错误观点的情形。对此,我热切希望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五)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我是xx学院中文系XX级XX班的学生XX。我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学术情结》,我的指导老师是宋聚轩教授。
我当初之所以选择《学术情结》这个题目,初始原因是先生是我大学四年一直喜欢并深深羡慕的,每当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都会尽力淘本有关的书籍,以慰藉我与世格格不入的灵魂。,作为一个名词更多地出现在五四中,出现在资产阶级唯心派的行列中,其实我们从小就接受过他的思想教育,如以前的小学课本、现在的初一课本中都德的《最后一课》便是他最早的思想拙作,这种“亡了国做了奴隶的人们,只要不忘记自己语言就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体现了在战乱年代学生学习的目的重要性,学生不是为国捐躯的尸体,更多的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学术情结》,这个题目在我的脑海中酝酿了很久,大约在大三暑假我就开始着手这方面的资料收集,但一直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可以说那个时候,我是一名的狂热追求者,他一生获得美国35个荣誉博士称号,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一辈子徘徊在政治与学术的夹缝中,为民主为科学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在情感的痛苦煎熬中,又深刻展现了一个俗人的中庸心态,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恢复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本文写作第一目的。
我的论文《学术情结》写作分为三个部分:留学时期,思想和立业的定型,这是传奇一生的基础,我主要写他从一名留学者到热衷政治关心国内时事的爱国者,这里面包括他对自由主义与实验主义接受和改造,这两种思想是一生思想的定型;变态社会中,大力奉行镇静主义,这部分也是论文最有趣的部分,我参考了很多史料和前辈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把的政治与学术的脸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种脸谱的交叉又构成了典型的20世纪学人内心苦苦挣扎的心态。在这部分内容的写作过程中,几次让我潸然泪下,的那种在逼与被逼的崩溃边缘让我触目惊心,让我感到要作为一名纯粹的学者活在那个年代是多么地艰难!第三部分是平和时期,崇尚学术独立、思想自由。这是一生的理想,也是当代中国学术追求的最佳状态,是我写本论文的第二个目的。
论文答辩自述部分写作技巧有哪些
一、开篇介绍
首先,要先向在场的老师问好,讲述自己的姓名、班级、专业以及论文题目。再者,要讲述论文的指导老师,并对老师的指导工作表示一定的感谢。
你可以这么说:“我是来自XX专业XX班的XXX,我的论文题目是《XXX》,本篇论文是在XX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这期间,XX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下面我将这篇论文的写作研究意义、结构及主要内容、存在的不足向各位老师作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二、文章的研究意义
选择一个方向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应当是有据可寻的,在这个部分可以结合社会背景,参考的资料数据,以及自己的观点,大致描述出选择这个视角来作为论文题材的原因,让老师感觉到这确实是篇有研究价值的论文,同时也感受到你付出的努力。在开头你可以这么说:“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及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三、分析文章结构及内容
1.从已经做好的网页上复制内容,会引起格式的问题。
2.从编辑器复制内容到编辑器,也是会有问题的。
3.所以必须保证从秀米复制到编辑器。
4.正文里面出现例如超链接,会过长引起问题,需要自己手工再调整。
四、谦虚结尾
不要忽视这个小结尾哦~不论是从知识层面,或是生活经验来看,我们看待问题的程度肯定都是不及老师的,因此要说出自己论文中的不足之处,让老师感受到这不仅是一场论文自述,而是你在抓住机会学习。
你可以说:“在这篇文章中虽然……但是还有……的不足之处,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这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以上是我的论文答辩自述,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XX级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及对策探讨》。论文是在袁老师的悉心指点和大力帮助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袁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时向现场的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从课题选择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的热情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在最初试图以《金融企业上市的意义》为题进行研究时,还是颇有顾虑的,最大的难题在于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学院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最终确定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进行尝试性的分析研究,由此才展开此论文的撰写工作。在着手准备论文写作的时候,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各种资料。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的概况有了大致了解,缕清思路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然后与老师商讨,确定论文大致思路和研究方向。然后,为了完成论文,本人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主要来自网上的论文期刊、图书馆的书目、学习教材的理论资料。在袁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经过阅读主要参考资料,拟定提纲,确定中心思想,论文初稿,修改等一系列程序,于2012年2月20日正式定稿。
下面我将本论文写作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高速运转的助推器,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步。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该论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的内容与总体思路第二部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通过分析融资渠道,探讨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与融资来源,以及各种融资方式的优缺点。并且重点研究融资现状,包括内源融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现状分析。
第三部分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该部分分别从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探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分析内部的问题所在,比如缺少抵押担保资产、制度不规范、抗风险能力低、信用等级偏低等。外部的影响,比如银行、政府、担保机构的不支持等。
第四部分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解决对策;包括:整顿与提高企业自身素质,政府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担保体系,建立和完善融资体系,完善法律体系等。全方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和存在的不足。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学生能力不足,在遣词造句上,虽然我对全了细致修改,但个别语句语序凌乱、语句僵硬、口语化的问题依然不可避免。在许多内容表述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本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学生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就是我的答辩自述,希望各位评委老师阅读论文并给予评价和指正。
谢谢大家!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二)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上午好!我是XX科技学院中文系03汉师(1)班的学生。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试论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我的指导老师是何清老师。我当时之所以选择研究凌叔华的女性意识是因为:在五四时期的作家中,凌叔华是给了我别样感受的一个女作家。她的小说中很少有惊心动魄的事物,也看不出什么磅礴于宇宙的气势,但她小说中的文字仍有力量,只不过这力量是深蕴于内的,而且叙述的调子是平静的。她的作品是百分之百女性的,它们“幽深、姻静、温婉、细致,富有女性温柔的气质。”我想就是这样的一种风格吸引了我,使我在不知不觉间走进了她的世界。而且,作为一名女性,我想我更能看清凌叔华笔下那种时而讽刺鞭挞,时而同情无奈的女性心理,这也体现了五四时期的女性意识,为我们全面了解我国女性意识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特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点。凌叔华写作的小说是本文最直接的文本基础,此外,我在大学期间还选修了女性文学相关课程,对女性意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有利于该课题的研究和写作工作的开展。
我的论文《试论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从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入手,解读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但本论文的写作是以孩子为视角,将笔触集中在凌叔华作品中孩子眼中的女性世界,希望能够多角度、多方面的去研究凌叔华的小说作品,更深入地挖掘凌叔华在其小说中所呈现的独特魅力,以及更好地感受她笔下所展现的女性意识,从而促进现今女性意识的更好发展。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解读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及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指出凌叔华成为女性意识由向外索取客体转向自觉地对女性意识本体进行精心注目和审视的最早的女作家。这种内审为女性意识的成熟做了最初的奠基工作。第二部分,论述凌叔华是怎样通过孩子这一视角来展现女性世界、表现女性意识的。主要结合其小说集《小哥俩》中的具体的作品从“十足”的孩子和“小大人”的孩子两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述。以实证来论证凌叔华的女性意识。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凌叔华小说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孩子视角的运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手法,画面感的表现形式,这些都突出了凌叔华女性意识的表达力度,更能表现出凌叔华作品的独特魅力。
第四部分,主要是将凌叔华在写作中关于孩子的作品与冰心作比较,从她们写作孩子的目的、立场、角度的不同来突现凌叔华隐身于孩子的女性意识。突出凌叔华在五四时期所展现的独特女性意识。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于女性意识研究的日渐深入。20世纪初期的一些女作家也就被纳入到考察的视野,凌叔华就是其中一位。但长期以来,众学者对于凌叔华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小说的写作独特性以及她与契诃夫、曼叔菲尔德的比较上。但是较少有学者关注凌叔华作品中在儿童视角下所展现出来的女性意识,这是关于凌叔华研究的一个很好的方向。它可以让我们多角度、全面的了解凌叔华的女性意识。
第五部分,大部分都是毕业论文结束语。例如:在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苏轼寓惠散文方面的相关书籍和学术期刊论文,并参考了部分毕业论文总结范文。。这得得益于我们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参考书籍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专业论文。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何清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这次的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级社工班的学生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社区照顾理论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是因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关注养老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我个人对养老服务的兴趣。我的学年论文就是研究老年社区照顾的,题为《从“我国老年人的恋家情结”视角看老年社区照顾的开展》,而毕业论文就是对学年论文的深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浅薄研究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肖云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肖老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快速老龄化的现状。在我国城市社区快速蓬勃发展,社区服务功能日益扩展和凸现的背景下,如何以社区为依托和载体,使之承担和发挥其养老服务功能,成为理论和实践上需要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从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来看,多数研究集中在社区的境况、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优势视角、增能理论也开始得到了初步应有。以社区照顾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也有不少,但目前运用的深入和全面分析尚不多见。虽然这些相关研究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例如:多数研究从社会调查的角度出发,比如对我国老年人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的调查等;问题的分析多数也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空洞层面,分析还不够深刻细致,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问题解决,太过注重养老的物质层面,而忽略内心和精神层面;在方案的提出方面,考虑不够全面,大多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层面,很多措施抽象而不具体,也难以落实,同时也缺乏可行性。
因此,我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结合当前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全面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重点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社区照顾理论的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社区照顾理论下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对策。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社区照顾理论的来源、相关概念、内涵及特点。旨在增加对该理论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在大量文献的查阅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概括了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现状。主要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方式呈现多样;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环境日趋优化。
第三部分主要提出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1)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足(2)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3)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不高(4)社区医疗有待加强(5)政策法制不健全(6)资金缺乏且来源渠道单一。并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
最后一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策略: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社区养老的意识2、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3、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培养,提高服务质量4、加强社区医疗水平5、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6、多渠道的筹集资金。
以上就是我这次的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四)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是金融学专业***,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分析》,我的指导老师是***老师。下面我就论文的相关情况向各位老师作一下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民收入连续几年获得稳定增长,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当前,农村是扩大内需的突破口,经济增长的潜力在农村,而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农村市场的发展。这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本课题通过分析农村消费信贷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策略,可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依据,使我国农村需求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村金融市场实现繁荣。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农村消费信贷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相应策略。
2.定性分析法。以当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定性的研究阻碍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多方面原因。
思路:
从调研农村消费市场和消费信贷情况入手,深入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状况,针对制约我国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农村消费需求和消费信贷需求的特点,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状况,指出目前农村消费市场缺少足够的信贷支持,从侧面说明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现状,提出目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还存在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信贷资金投放不足、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落后于经济的变化发展以及农村消费信贷相配套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第三部分针对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开拓创新,推出多样化的信贷产品;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改善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等若干对策。
与其他文章相比,本文创新的之处是对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五)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班的学生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XXXX》,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XXX老师。本论文是在X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再次谨向X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中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近年来,随着教师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日益成为研究的新热点。作为教师信念的核心,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学校教学和教育革新的关键。研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自我,切实增强自信与教育的有效性,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教育能力的发展,而且能为研究者、行政管理者和教师培训者制定科学的教师培训方案提供有益的参考,使之有助于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而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目前,我国对教师自我效能感问题的探讨,有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也有一些对我国教师进行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中既有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结构及与学校因素的关系的探讨,还有对专家、新手型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对比研究。但是,关于自我效能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资料匮乏。
因此,我对XX市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考察该市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差异状况及其特点,并分析了自我效能感与小学教师专业的发展的密切关系。并结合调查研究,提出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以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希望能够提供给小学教师建议与参考。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教师自我效能感概述、阜新市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提出相应策略和结论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作用,旨在增加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以XX市为例阐述了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进而分析自我效能感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现状:阜新市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较高;在个人教学效能感方面有显著差异;学历因素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显著;教学效能感与教龄间有密切关系;与性别间有显著的相关存在,并对上述的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
第三部分主要针对存在的现状提出以下策略:教师方面,培养教师角色意识;建立心理防御机制;不断提高文化素养;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学校方面,创设宽松的工作环境;减轻额外的工作负担;消除城乡教育的差距;改革现行学位要求,强调综合素质。
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的结语,是对整篇论文主要观点的概括。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
首先本文是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情况下来进行写作的。
其次,本人对XX市部分小学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对象注意了市区与农村的地域代表性。
最后,对大量的资料和访谈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本文比较早的对XX市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第一次对存在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本文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人力和时间有限,不能对各个地区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并受条件限制,尚未采用问卷进行相关系数检验,标准化程度不高,有待在今后进一步改进与验证。
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2009年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即将开始启动,理论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也进入了新的阶段,研究内容集中于:当前我国农村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模式的选择、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角色及职能定位等方面,其特点在于紧密结合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联系农村社会保障的进程,寻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与建议。
进人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由城镇向农村稳步推进,以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已经形成,但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使得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遇到了城镇不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因而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2000 - 2009年是国内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仅就论文方面来看,根据中国期刊网收录的相关论文,从2000年至2009年中,国内共发表社会保障相关论文共12195篇,其中涉及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论文数量为1240篇,约占社会保障论文总量的10. 2%;而涉及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的论文数量有463篇,约占社会保障论文总量的3. 8%,农村社会保障相关论文数量的37.3 %。特别是2007 - 2009年,国内关于农村养老保障的理论研究更加深人,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所取得的成果更加丰硕。据统计,这一时期国内关于农村养老保障相关论文数量约有212篇,约占养老保障论文总量的45. 8%,反映了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共建和谐”方针指引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理论研究进人了新的阶段。
一、关于当前我国农村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对我国农村老龄化趋势以及养老保障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的基础上,邓大松等指出,农村地区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占家庭户数总数比例为22. 02%,分别比城市和镇同比高出4. 69和5. 78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年人家庭中一人户、二人户的比重,农村地区均高于城镇地区。其他学者基本上也持相同的看法,李琼指出,2000年我国人口第五次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农村人口为8. 33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7. 36%,民族地区农村占7. 56%,到2030年,6. 64亿农村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将占17. 39%,民族地区将占18. 1%,可见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仅高于城镇,而且高于其他农村地区。邓大松等认为,农村高龄老人目前主要还是依靠家庭成员、亲属的照顾,而且越是在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人们的老年生活保障越是依靠家庭。穆光宗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城市,养老方式顺序为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三者的比例是:1:0.7:0.3(以社会养老为1);而农村的顺序则是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三者比例为14. 6: 6. 6: 1(以社会养老为1)。可见农村老年人主要还是依靠传统养老模式度过自己的晚年。当前的问题是,这种非正式的农村养老制度正受到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其保障功能在逐渐衰减,已经不能单独承载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养老压力相对城镇将更加突出,如不未雨绸缪,将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一部分学者们认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已势在必行。
二、关于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关于从1992年1月1日民政部公布实施《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至1999年7月国务院暂停执行这一方案期间7年多的情况,学者们总体认为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彭希哲、宋韬综合国内学者的各种分析后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表现在:(1)农村社会保险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着制度上的不稳定性;(3)是资金保值增值困难;(4)保障水平过低;二是执行过程当中出现了问题,表现在:(1)基金的管理不够规范和完善;(2)机构管理费用人不敷出;(3)干部群众在享受集体补贴方面差距过大;(4)多种形式的保险并存,形成各自为阵的混乱局面。
当前我国农村是否具备了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学者们对此问题的看法迥异,刘卫国认为,我国具备了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理由是:第一,我国整体经济已进人快速发展时期,已具备进行国民收人再分配的能力与手段;第二,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农民收人逐渐提高,城乡差别正在缩小,农民权益保护意识不断强化,农民参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第三,发达地区农村、城镇近郊农村和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部分乡村,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基本具备;第四,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战略需要。而何文炯等人则认为,国外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大都是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转向成熟期的过渡阶段,从经济指标看大体有:(1)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在巧%以下,农业劳动力结构份额在20 %以下;(2)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降至50%以下,且处于老龄人口高峰期;(3)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按照这些指标来衡量中国农村所处的阶段,总体上差距是比较大的,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差距会更大,全面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经济条件尚不具备。认为中国目前尚不具备普遍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观点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
三、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模式的选择
由于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是否成熟存有分歧,因此在养老模式的选择问题上学者们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第一种意见是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实施分类处置,何文炯认为,就全国而言,农村养老保险应当有进有退,发达地区应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应暂缓推行。他提出,暂缓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欠发达地区宜在积极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人的同时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家庭养老;二是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发挥土地的保障功能;四是发挥商业保险和储蓄的养老保障功能。杨志玲在对云南丽江纳西族聚居地区调查后发现,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不仅长期以来受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表现出与城镇、汉族家庭养老模式不同的特点:一是少数民族农村家庭养老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影响较大,具有强烈的尊老、敬老的民族意识;二是农村家庭养老方式比较稳固;三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四是少数民族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发展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由于家庭养老形式难以被其他形式所替代,因此,以家庭养老为主,发展农村社区养老,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是少数民族农村养老形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种意见是建立“三结合”式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杨翠迎认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出路在于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建立不同的养老保障模式,而且重点在于解决养老资金来源的问题。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需要发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三种主流保障方式的合力作用,方能解决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需要。
第三种意见是“实物换保障”,卢海元指出,“实物换保障”是指根据不同的对象,以特定方式将其拥有的农产品、土地和股权等实物转换为保险费,分别设计现实可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案,如年轻农民可实行“产品换保障”;老年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则实行“土地换保障”,等等,他强调,与一般建立养老保险的方案不同的是,实物换保障是一个能同时解决养老和发展问题的方案,而这正是该方案的最大特点,也是世界银行所倡导的新模式。
各位学者还分别就上述三种模式下的农村养老保险筹资方式提出了相关建议。
四、关于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角色及职能定位
国内学者比较一致地认为,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如柴瑞娟、罗新铭认为,政府职能社会化已成为当代政府职能发挥的一个显著的趋势,这种从单一权力行政向公共服务行政的转变决定了提供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是当今政府的职责所在,而稳定健全的社会秩序和一套合理的制度框架无疑是最为核心的公共物品。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也就必然参与其构建和管理。尤其是当今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巫需国家出面支撑,政府之责义不容辞。
石秀和等认为,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职责具体体现为:(1)政策设计:为农村社会保障的推行提供有效实施手段;(2)组织引导: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件的进程;(3)财政责任: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4)管理监督:使农村社会保障纳人规范化轨道。马雁军、孙亚忠则进一步指出,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政府职责边界。政府尽管在农村基本养老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政府履行责任并非在任何时间、任何地域都一成不变。政府责任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即动态性特征、区域性特征和层次性特征。这三个特征客观上要求政府责任在不同时间和地域其侧重点和功能有所区分并相机抉择,从而保证政府主导原则在当前实践中的有效贯彻。
如何进一步提高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方面的决策水平与施政能力,江治强等提出,优化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公共决策,首先应树立公正决策的理念,要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理念,科学认识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共享的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指导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建设;其次应重新审视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形势,包括分析农村经济形势的变化对社会保障形式的影响,客观估计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保障功能,农业的市场风险对政府社会保障的制度需求,对农村宗族及社区保障作用作深刻的研究,理顺政府制度性保障与农村非制度性保障的关系,准确定位政府在社会保障事业中的职责、职能。再次应注重公共决策与农民认同的良性互动,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政府现代运行机制以及培育农村社会非政府组织发挥其反映诉求的作用,把农民的呼声和认同更好地融人政府公共决策当中。孙文基指出,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时,在处理其中最重要的社会保障资金来源这一问题上,政府才是投人的主体,而不是主要由农民承担。在农村社会保障的投人以政府为主体与我国各地现阶段的财政是否相符、是否会构成很大的财政压力的问题上,他认为,只要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关键词:新农保;制度;文献分析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其发展大体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整顿期和改革期四个历史阶段。2009年,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我国开始了在全国范围的新农保试点工作,并由国务院在9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用以指导新农保的试点工作,标志着“新农保”制度应运而生。
一、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本文以CNKI作为平台,以“主题”作为检索点,检索词设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匹配设定为“精确”以此提高检索的准确率,并将期刊来源类别设定为“核心期刊”以提高文献来源的权威性。共检索出相关论文154篇,文献发表时间从2005年开始,对新农保制度问题的大规模研究主要集中在 2009年以后。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
二、文献分析
(一)文献作者分析
通过对新农保制度问题研究领域的作者群体的分析,发现此领域已具有稳定的作者群引导研究的发展,高产作者群也已形成,例如来自武汉大学社会保障中心的邓大松、刘昌平,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耿永志,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韩俊江等。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个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在统计的文献中,学者个人独著的论文占到60.5%,多人合著的论文占到39.5%。其中以两人合著的论文为主,占总论文量的31.4%。其次是3人合著论文,占总论文量的6.6%;4人合著论文占总论文量的1.5%。学者们之间的合作有利于促进学术研究和交流,有助于深入探讨研究问题,促使研究内容往深层次发展。
从作者所在单位机构来说,文献的作者来自于高等院校、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银行等单位。统计结果显示,来自高等院校的作者发文量居于首位,占到总发文量的95.7%;来自科研机构和银行的作者发文量占到总发文量的4.3%。
(二)基金资助项目的分析
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往往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并代表着某个研究领域的新趋势,特别是国家级课题更是代表了该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通过文献分析统计得出获得国家、省部、市、院校等各级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30.5%。其中,国家级27篇,占论文总数的17.6%,其所占比重最大;省部级12篇,占论文总数的7.8%;市级、院校级分别有3、5篇,分别占1.9%、3.2%。目前的基金资助来源以国家级课题为主,这与国家建立新农保制度有一定的关联。
(三)内容分析
对论文内容的分布进行研究可以较大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学界所关注的热点。通过对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我国对新农保制度进行研究的内容相对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农保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现有的文献对于新农保制度的建立基本上没有异议。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其存在既是十分必要的又是可行的。
胡玉璋(2007)认为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基本途径。我国经济结构变化为建设新农保制度的试行提供了前提性条件;财政收入与农民收入提高为新农保制度的推行提供了关键性条件;政府重视与农民意愿为新农保制度的推行提供了主观性条件;长期试点为新农保制度的推行提供了技术性条件,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建立新农保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新农保中的政府责任分析
“新农保”与“老农保”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在制度设计上突出了政府责任。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上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在新农保制度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刘昌平(2008)指出“老农保”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责任缺失。曹信邦,刘晴晴(2011)认为我国政府财政完全有能力对农民养老保险账户缺口承担责任。邓大松,薛惠元(2010)提出应当强化政府责任,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使财政另行预算注资保持较快增幅,并承担相应的转制成本,以缓解参保与享受人群倒挂带来的基金压力。当然我国政府在财政支持新农保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3.新农保基金的筹集与管理研究
随着新农保工作的普遍展开,其基金的筹集与管理问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基金的筹集决定了新农保制度能否顺利推广,其筹集模式在新农保制度中处于的核心地位。金玉秋(2009)认为农民养老基金筹资模式必须适应我国国情,最低筹资水平应该满足合理的最低保障需要,资金来源渠道应该多元化,并强调了土地资本收益在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中的作用。刘昌平(2008)从基金管理模式方面推行委托投资型和银行质押贷款型基金模式以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基金的安全管理,有效运营,保值增值,基金监管,直接关系到自愿参保的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信任和信心,因此可以看出管理好新农保基金具有重大意义。
4.关于新农保试点的研究
新农保制度的试点研究一直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按照全国试点指导意见的要求,全国各地的试点地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试点工作。相关试点文献的框架结构大致是“现象――原因――对策”模式。通过对新农保试点工作实施情况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新农保试点工作在西北偏远地区仍然较少开展。对试点地区的研究经验的借鉴,有利于推进我国新农保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5.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新农保制度必须要解决与其他相关制度的配套衔接问题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新农保制度的相对稳定性也是影响其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李玲(2011)强调从实现政府财政补贴可持续,农民长期参保意愿可持续,管理运行可持续,农民满意可持续等方面来保证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李莹(2012)等人从资金筹集的视角,从财政支付能力、个人缴费能力、集体补助能力3个方面,探索了新农保的可持续性。新农保制度要想具有可持续性,就要进行严密的基金监管,保证基金的安全;进行周密的信息管理;加强新农保的经办服务能力,简化农民参保转续手续。
(四)研究方法分析
从研究方法上看,目前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远远少于定性研究,较多的研究成果只是在作表面扩展和堆积。文献的定量研究方面主要应用了保险精算学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少数研究运用了系统仿真技术、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二元离散选择模型、简单动态模型、扩展性线性支出模型等学科方法,这些方法为科学地分析新农保险制度提供方法依据。
三、结语
通过对我国新农保制度问题研究期刊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发现当前新农保制度问题研究已具有一定规模,研究的内容涉及多个层面,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总体上看从2009年国家正式推行新农保试点以来,各界专家、学者们纷纷对新农保建设发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解决的建议及对策,其针对性和正确性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尽管新农保的试点工作在加快推进,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增多,但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农业人口数量的庞大,新农保制度的真正建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农保领域仍然有很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希望更多研究者能够加入到这些问题的研究中来,不断加强学术交流,共同为促进新农保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胡玉璋.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7年第3期
[2]刘昌平.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保险研究,2008年第10期
[3]曹信邦,刘晴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府财政支持能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21卷10期
[4]邓大松,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中的难点分析――兼析个人、集体和政府的筹资能力[J].经济体制改革,2010年第1期
[5]金玉秋.土地资本收益与农村养老基金筹集模式创新[J].求索,2009,8
[6]刘昌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7月,第38卷第4期
[7]李玲.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机制[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年3月第38卷
[8]李莹,党略,舒迪远,翁衍沛. 广东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基金筹集角度的分析[J]. 特区经济,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