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6: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学效能感 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21-02
《教师法》第三条规定,“高校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只有使高校教师队伍成为最优秀人才的集合,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全面提高民族的素质。目前,各大高校都将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而教学效能感是高校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校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于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质、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大幅度提高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相关理论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教师对自己特定教学活动的影响,由此开始了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解释教师动机的关键因素,影响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努力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时他们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等。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由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组成。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的、普遍的看法与判断,即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及学生本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身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
二、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效果
(一)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育人质量
高校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和智力因素的发展,还有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养成。教学效能感高的高校教师会积极准备高质量的教学积件,充分利用积件库中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等资源;充分相信自己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愿意投身于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即使面对教学中的困难,也充满信心、坚持不懈、勇于挑战。反之,教学效能感低的高校教师忽视自身教学的知识、能力、态度、行为等所起的重要作用,将一切归因于家庭和社会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因而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育人的质量。
(二)影响高校教师行为成败经验的总结
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成败经验,也就是高校教师的亲身经验,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也是最直接的。成功的经验会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去。科学的错误经验的总结也可以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高的高校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会积极主动的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不断学习知识弥补不足,积极设想成功的场景,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影响高校学生自我效能感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充满理想、追求人生价值和完善人格的关键时期,也可以说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阶段形成的性格,关系着大学生以后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对社会的责任感,高校教师则在这个关键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践证明,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 高校教师表现出来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情感人格、审美人格和语言举止与风度仪表等直接影响着具有感受时代精神敏锐性、参与社会活动积极性、群体成员互动性和内部结构层次复杂性等社会特征的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促进学业的更快进步,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对策
(一)构建以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平台
1.岗前培训
岗前培训是国家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岗前培训包括学校规章制度培训和教师教育技能培训,使高校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科研能力,还要具有对师范类教育的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学效能感等相关课堂技能,岗前培训是高校青年教师进入教育教学岗位前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岗前培训,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增强工作责任心,坚持教学领域的社会主义方向,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品德于教学之中。
2.在职培训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社会发展对高校教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重视高校教师在职培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主导潮流。通过在职培训,高校教师具备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变革创新的意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文化素养及多方面教育教学能力,有信心面对不断涌现的教育新观念、任教学科的新知识,以此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通过在职培训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以《教师法》、《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为依据,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遵循认知心理、认识规律传授知识,言传身教,以科学的态度、正确的思维策略提高高校学生的判断能力、认知水平,传授给高校学生适合个性特征的自学方法,运用现代技术、设备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二)强化高校教师的服务意识和情感交流的渗透作用
1.强化高校教师的服务意识
高校教师为社会服务是多方面的,有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思想服务、理论服务等。通过这些服务,直接参与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与创造,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巩固和发展,因此,要强化高校教师的服务意识。
2.强化高校教师情感交流的渗透作用
高校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传承、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校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和智力因素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在强调教师授课质量和科研能力的同时, 更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沟通和交流的频率与程度, 关注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关注所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要强化高校教师的情感交流的渗透作用。
(三)建立科学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
1.注重高校教师的个性评价和质的评价
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必须体现对高校教师个体差异的尊重。在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设计过程中,结合高校和高校教师的特点,注重质的评价,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定量精确评价和定性精确评价”相结合。评价标准尊重个体差异,实现个别化,使其具有差异性和层次性。由于教学过程是多个有目的、有顺序的教学环节的集合,各环节之间有机配合、相互影响,因此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要体现全程化、评价方式体现多样化,关注动态评价,实现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目的。
2.注重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与奖惩性教师评价体系相结合
将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立足点放在高校教师的未来发展方面, 把评价作为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的一种手段, 而不是简单的以划分等级、进行比较的方式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从传统观念上看,更多的高校教师把个人发展目标直接定位在一些功利性荣誉称号或职业阶梯上,科研成果、科研经费以及奖励、升职、待遇、地位等仍然是高校教师追求的目标,因此,取消奖惩性评价体系势必会影响到高校教师的诚信、积极性。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评价的目的,奖惩是激励教师发展的一种手段,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与奖惩性教师评价体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共存或有机地结合起来。
构建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科学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注重高校教师的人性评价和质的评价,注重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与奖惩性教师评价体系相结合,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为高校教师创造一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作用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丛玉燕.加强管理 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J]. 中国高等教育,2013(02)
[2]杨洲.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琼州学院学报,2012(08)
[3]李海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 山东师范大学,2013(05)
[4]赵志红. 自我效能理论简述 [J]. 培训与研究,2013(07)
[5]程光富. 论教师能力素质中的教学效能感[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5)
[6]何宪平. 论教师能力素质中的教学效能感 [J]. 辽宁高职学报,2005(08)
[7]黄月林.高校教师在职培训的理性思考[J]. 中国电子教育,2004(10)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得1
20xx年8月7日——8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山西工商学院新教师培训,感到受益匪浅,现将参加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做如下总结。
1
对学校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对自己选择人民教师的职业无怨无悔
在这次培训的开学典礼上,学校领导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为我们加入到山西工商学院这个大家庭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也介绍了学校未来的美好规划,并且勉励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完成这次培训的任务。这些都使我对我们学校的前途更加充满了信心,也坚定了自己扎根于人民教育事业、扎根于我们山西工商学院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的信念。
2
认真学习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虽然在来到工商以前,我已经积累了许多的工作经验,但是做一名人民教师,尤其是一名高校教师,对其中的许多工作规范和制度还是十分陌生的。杨建国副院长、刘鸿波副处长、王彦臻老师、张彦颖老师结合多年来的许多典型范例,给我们详细讲解了我校的相关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这些都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我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同其他的工作部门一样,高校教师有着很多的规章制度要遵守,也同样要付出艰巨的努力。我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必须坚持教学领域的社会主义方向,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要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品德于教学之中。同时,要严格教学规范和坚守学校的各种教学规章制度,防止教学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
高校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
从前作为一名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一直十分向往,但是对如何才能够不仅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并且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是缺乏认识的。张彦颖老师以她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我们做了一次生动的报告。她从应用型课程教学的构成、对应用型教学的认识、教学观念的转换、大学应用型课程内容的基本特点、大学应用型教学过程基本特点等几个方面做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通过听讲和自己的认真体会,我对高校教师教育工作内容和特点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茫然到豁然,确实感到受益匪浅。
我认识到,高校教师的应用型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学并非只是教师简单的讲授,而是一个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作用的有机统一。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都需要有一个教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包括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从群体型到个性型的转变、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这些都要经过我们不懈地努力和学习。
大学应用型课程内容的特点大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前沿性,二是探究性,三是智能性,四是方法性。同时应用型教学过程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教师有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掌握有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教学技巧。我体会到,要成为真正合格的高校教师,确实要付出自己艰巨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丰厚的回报。
通过这次培训,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感觉和所有受训的老师拉近了距离。在此期间,我们不仅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师德师风也得了升华。为此,我衷心地感谢这次的培训,也希望以后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多!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得2
培训的时间短暂而精彩,虽然培训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但在老师们生动而鲜明的讲解、细致的讲说,让我对将要走上的工作岗位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和理解。
下面我简单谈谈我为期一天岗前培训的一些心得:
经过为期一天紧张而精彩的岗前培训,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光荣人民教师应具备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道德素养。教师这份职业是光荣神圣而伟大的,须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默默奉献,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不断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应该具备爱国守法、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的良好品德,要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扎实掌握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师一定要热爱教师这份职业,甘于在教育岗位上无私奉献,这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要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不因学生成绩好坏、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等而区别对待,要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教师育人是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张扬学生个性,努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一定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和适当的威信,做好表率作用,为人师表,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争取做一名优秀合格的人民教师。
以上是我为期一天岗前培训的几点心得,通过学习,让我受益良深,我一定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争取作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得3
时间转瞬即逝,很快历时将近半个月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就结束了。培训内容丰富,令人深思,引人启发,使我对什么是高等教育及怎么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我们不但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和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发自内心地去关爱学生。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这次新教师培训的点滴体会。
一、高等教育学的学习认识
首先,要做好一名高校教师,教育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的教学实践不能脱离教育理论知识的指导,只有将科学的方法运用起来进行指导我们的具体教学工作,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以便形成有效的教学经验,反过来再指导我们进行教学调整和完善。
同时,我还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角色多样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可能出现的角色冲突。从我个人出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九个字表达了教师这个职业最本质的职能和角色。然而,除了传授知识,培训技能,以及解决疑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更重要的是要身为学生的模范。首先教师在人格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做人方面,要有正面的影响,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同时,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并且要不断地进行学习,进行科研,这样才能更新和扩展自身的知识面。正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教好学生。
在新时代的课堂当中,教师除了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我们好需要掌握好如何更好的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即方便了教师在课堂上突出重点,节约时间,更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效果显著。因此,要做好一名高校教师,我们要学会如何更有效的使用多媒体等技术。
二、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
如今,教育心理学在教育行业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以导致一些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发生。这次岗前培训的心理学教师的讲座让我感触很深。要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光是有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人格魅力,都是不够的。我们要发自内心的去关心,关爱我们的学生,要真心的替他们去解决问题,从他们的角度思考他们的困难,去理解他们,引导他们。这样,我们就必须要去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才能为我们的学生正确的解决问题以及进行指导。教育心理学主要是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除了在这次讲座上面学习到的基本知识之外,我们在闲暇时间也应多多关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因为心理学是要靠长期的学习以及观察才能真正的被掌握。
三、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学习
众所周知,教师这一职业所承载着一个很崇高伟大的道德模范角色。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好的表达了从古至今教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也是给后来的教师们的道德要求所在。教师们要有崇高的人生价值观,甘于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教育和培养学生,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并且以教师自我崇高的个人品质去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言传身教,用强烈的责任心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这样具有崇高道德的教师才算是合格的.人民教师。
四、对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的认识
关键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必要性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从教师队伍的入口关抓起、从新教师抓起,因此,岗前培训制度顺应而生。1997年,原国家教委为确保新补充到高等学校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根据《教师资格条例》和《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的规定,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使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作为新教师走上岗位的前期培训和青年教师整个职业培训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岗前培训是新教师能否成长为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前提和基础,对促进新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了解高等教育原理,熟悉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教师岗前培训的必要性
1.1高校教师职业活动特点的需要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高校教师主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言谈举止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他们应当既是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家。新教师作为高教战线的新鲜血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虽然受过良好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素质训练,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好,科研创新能力强,但却普遍缺乏学与教的理论、技能和技巧,无疑会降低教育的效能。岗前培训能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有效的学与教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观念,加深对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政策、法规的认识,有利于提高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和技巧,通过认真系统地学习与反复实践,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加速新教师的成长,使他们成为既是所教学科的专家学者,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行家里手。
1.2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同在、发展与竞争并存的世纪,社会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占据了优势,谁就居于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生力军的新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这一发展需要。高校教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有专业素质、基础素质、心理素质和教育素质,前两种素质大部分新教师都已基本具备,后两种素质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学习训练,水平较低,要迅速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岗前培训。通过培训,新教师掌握了学与教的规律和技能,善于分析和调控教育过程,一方面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青年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1.3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内涵式发展,首先应当是教师队伍的内涵式发展。随着学科的发展变化,层出不穷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需要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来支撑;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迫切要求高校教师的素质适应这一趋势,高等教育若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其影响远比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金融危机大得多而且深远得多。教育的周期性特点,决定了教育观念、教育意识的超前性,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避免危机产生,关键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改革的切入点,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要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岗前培训是捷径。
1.4新教师从“理工科”变为“师范类”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批理工科、非师范类的高校毕业生到高校任教,而这些人在进高校任教之前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师范类院校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缺乏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缺乏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和教育方法。而只有进行岗前培训才能使这些新教师从“理工科”转化为“师范类”,才能促进大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学好”到“好学”的转变,才能使自己尽快做到“会教”,进而实现从“生手”到“新秀”再到“专家”教师的转变。
二、岗前培训的功能
2.1把关功能
岗前培训是新教师走上讲台前所接受的专门针对怎样做一名合格教师问题的教育,20天左右的培训过程,也可以把它作为是对新教师的考察、了解、认识的过程。因为在引进过程中由于很多学校只是通过查阅档案、短暂的交谈、试讲才决定是否录用的,存在对录用对象认识不深、了解不够等弊端,如果能充分发挥岗前培训的功能,在录用教师时只是签订意向性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必须通过岗前培训且合格后才能签订正式协议,否则解除意向合同,那么就有可能弥补上述进人过程中的不足,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和成功率。岗前培训须由人事师资部门的同志担任班主任,通过与任课教师密切配合,来深入了解、认识新教师,并通过培训考试、教学实践来淘汰某些不合格的教师,为师资队伍把好入口关。
2.2熏陶功能
即通过带新教师参观校园、实验室、图书馆等,请校领导介绍学校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让新教师了解学校奋斗历史和教学业绩及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知晓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办学理念,知校爱校。通过请德高望众、业务精湛、治学严谨的老教授讲自己的成长历程,让新教师感悟老一代的治学风范和为人师表的艰辛与伟大,从而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开创伟业。
2.3培训功能
通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的培训,使新教师懂得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了解其权利、义务和行为准则,掌握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熟悉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为新教师走上教学岗位提供必备的基本知识。
2.4交流功能
新教师来自不同的学校,彼此互不相知,他们带有各自学校的文化精神、学术风格和各自的价值观念,利用岗前培训机会相互接触、彼此交换,各种观点、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往往能产生交流融合之功效,既有利于日后的合作,又可能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
三、搞好岗前培训的几点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功能,岗位培训工作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3.1淡化岗前培训的高度计划性,增强指导性
岗前培训作为提高新教师素质的必备环节,要取得预期效果,达到预定目标,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原则,力戒形式主义,强求统一。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带有指导性质的教学计划,各高校在具体执行中,可结合各自学校的特点及新教师的状况,调整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对新教师进行培训。
3.2修订岗前培训教学计划,增强针对性
教师岗前培训是国家规定的一项师资培训制度,其培训内容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现有的岗前培训内容是1997年确定的,为了适应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岗前培训内容除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4门课程外,还应增加文化素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等知识讲座,使新教师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科学和人文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3.3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实效性
岗前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培训使新教师了解教育教学规律,适应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全面履行教师职责。因此,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岗前培训的重中之重,必须使新教师在岗前培训中亲身体会教学各环节。应针对新教师的实际状况,根据各能力要素的要求,既聘请校内优秀教师对新教师进行授课、观摩和训练,又让新教师走上讲台,身体力行,还要让新教师参观实验基地、工厂和优秀企业或公司,以提高他们对高校实践教学过程的认识,加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
3.4改变培训效果检验方式,增强科学性
现在检验岗前培训效果的唯一手段是闭卷考试,但由于岗前培训内容实践性强,几张试卷难以检验出培训的效果,也不利于新教师对所学理论的融会贯通,因此必须改变这种应试教育的检验方式,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检验方式,将闭卷考试、撰写论文、谈心得体会及教学实践等几种方式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检验新教师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谢维和.论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四个基本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
摘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强调了高校新任教师岗前培训的必要性,并结合实际,对高校新任教师岗前培训进行了实践探索与总结分析。
关键词 :新建院校 新任教师 岗前培训
岗前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我校2008年升本后,逐年引进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教师,通过积极探索新任教师岗前培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促进了新任教师教学发展和自有教师队伍建设。
一、加强高校新任教师岗前培训的“三个需要”
1.加强岗前培训是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需要。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国家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标志着高校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为确保新补充到高校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国家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作出了更加明确和详细的规定。这表明,参加培训尤其是岗前培训对高校新任教师来说不仅是权利,更是义务。
2.加强岗前培训是高校新任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新任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他们眼界开阔,思维敏捷,可塑性强,在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大多来自非师范类高校,教育理论功底不深,教学技能不强。加强岗前培训有利于缩短教学适应期,帮助新任教师尽快完成身份和角色转变,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3.加强岗前培训是提高教师引进质量的需要。在教师引进过程中,高校大多通过查阅个人档案材料和简单的面试来决定是否录用,存在着对录用对象认识不深、了解不透等片面性弊端。岗前培训为深入考察了解录用对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高校只与通过岗前培训且考核合格的教师签订正式任用协议,这就把住了教师引进的入口关,有利于提高教师引进的质量。
二、我校新任教师岗前培训的实践探索
1.明确分工负责。建立学校和院系两级岗前培训体系。校级培训由教师发展中心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院系培训由新任教师所属教学单位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校级培训侧重于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指导,院系培训侧重于教育教学实践训练。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方式有助于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战性,能够快速提升新任教师教学能力。
2.精选培训师资。培训师资教学质量直接决定培训效果。坚持以校内教师为主、自有与外聘相结合遴选培训师资。遴选的标准是“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能起示范作用,责任心强,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工作实践经验”。建立包括学校领导、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在内的稳定的培训指导教师库,实现岗前培训师资最优化配置、最高效利用。
3.丰富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着眼于“三个基本”,即围绕新任教师必备的基本理论、基本规范和基本技能展开。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二是校情校史和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三是基本管理制度;四是基本教学技能。
4.活用培训形式。灵活采用多种培训形式,调动教师学习积极性。如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培训中采取重点讲授、案例分析等形式;在学校管理制度的培训中采取重点介绍、典型报告等形式;在课堂教学实践培训中,除了试讲点评,采用了示范课观摩、优秀教案展示以及优质课标准研讨等形式;为了使新任教师增加对学校实验实习实训场所的感性认识,则采取了参观考察的形式等。
5.严格培训管理。设立班主任、临时班委和党支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管理,以课程为单元组织教学。为便于自学,为每位教师配发了《教师业务工作手册》和《教学质量管理手册》等图书资料。建立了考勤制度、请假制度和班级公约。改革培训考核制度,考核既重视理论水平又重视实践能力,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职务聘任的依据之一并记入个人业务档案。编印了《郑州科技学院岗前培训心得集萃》,用以巩固培训成果和学习交流。
6.重视后续培训。一是建立青年教师助教制度,使青年教师通过为教授、副教授主讲课程进行辅导,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书育人水平;二是安排青年教师到相关教学单位承担一定的学生管理工作,了解学生,锻炼自己;三是安排未经过社会实际工作锻炼的青年教师参加为期半年以上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双师素质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EB]
关键词:高校教师;入职教育;文献综述
作者简介:吴冬梅(1988-),女,安徽合肥人,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汪玉敏(1988-),女,江西赣州人,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2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149-02
自詹姆斯·波特率先将入职教育引入教师教育系统,人们开始关注教师入职教育,对入职教育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早期学者重点研究中小学教师的入职教育,由于对高校教师的认识不足与偏见,高校教师的入职教育研究较为缺乏。直到最近十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校教师队伍迅速扩大,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高校教师的入职教育研究,旨在加快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高校教师质量。
一、我国高校教师入职教育研究的现状
1.有关高校教师入职教育理论研究
(1)入职教育的内涵及意义。国内现在对入职教育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任学印总结的入职教育的特点比较有代表性,“对初任教师进行的一年至三年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帮助与评价,旨在发展初任教师的专业能力,改善他们的专业行为,提高教学工作效能,减少挫折感,增强自信心,使他们尽快适应教师角色,并为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①由于在我国还没有关于高校教师入职教育的政策或法规,在相对应的制度文件中只有岗前培训这一概念,人们对入职教育还未形成一致的观点。在文献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学者并未明确区分入职教育与岗前培训的概念,甚至将二者等同。也有学者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辨析,如侯艳芳提出“岗前培训是入职教育的初始阶段,属于入职教育的范畴”。②入职教育应包含新任教师在入职期间所获得的一切有助于高校教师发展的活动。
学者们运用多种理论论述了入职教育的意义,分别从教师专业发展、终身教育、职业的准入机制、高等教育质量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等角度论述高校教师入职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教师入职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各国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入职教育力度,相比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较为缓慢。
(2)入职教育的原则、价值取向及实施模式的探究。学者们对入职教育的内涵进行不同的阐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教师入职教育的理论动因、价值取向与实施模式等。这一原理性的探究适用于各级各类教师入职教育,但学者大都立足于中小学教师入职教育的角度。因此,对高校教师入职教育研究的参考价值也是有限的,特别是实施模式这一环节。
任学印在《试论教师入职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中指出有效开展教师入职教育应遵循本位性原则、时间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个性化原则、经验性原则和协作性原则。这些原则的提出有效地指导了入职教育的实施。唐亚厉在《高校教师入职教育价值分析》文中主要从教师发展、终身教育及学习型社会、职业准入制度三个视角进行理论分析,阐明高校新教师入职教育的重要意义。杜静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教师知识构成理论指出了教师入职教育的道德取向、技能取向、情感取向和文化取向四种价值取向,并介绍了资深教师指导模式、集中培训模式和校本培训模式。闫玉辉和姚翠艳等学者也尝试探究入职教育实施的新模式。
2.有关高校教师入职教育的实践研究
(1)研究方法多样化。从最初的纯理论研究、注重思辨到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质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和实证研究等。刘宁、赵佩佩和侯艳芳等人采用思辨的研究法研究高校教师入职教育中存在的普适性问题。主要关注高校教师入职教育现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岗前培训这一阶段,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再寻找相应的对策,但较为笼统。杨文颖、刘卓都采用了个案研究方法,分别对宝鸡文理学院 2006年参加“VSO新任教师入职培训”活动的六位教师、经过筛选的四位具有典型性的高校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杨文颖围绕师徒制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质性研究,对“导师制”这种模式在高校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初步探究。刘卓从教师对组织环境的适应、对教学科研工作的适应以及教师眼中的入职计划这三个方面来对教师入职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了关于高校教师入职的三个扎根理论,即规则原理、调试原理、供求原理。③侯艳芳则通过对东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安阳师范学院部分青年教师的问卷调查归纳总结了教师入职教育在法律制度层面及操作实施层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完善我国高校教师入职教育提供参考。学者们开始不同程度地尝试与创新,为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拓宽了研究领域。
(2)研究对象具体化。从笼统地探讨高校教师入职教育问题到研究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入职教育及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师入职教育。如王红和马丽的《微格教学:大学英语教师入职教育的必修课》论述了入职教育的重要性、微格教学的可行性,提出通过开展微格教学活动提高新任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该研究的研究对象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教师,而是大学英语教师。研究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师队伍现状,结合入职教育对后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夏绍能在《新教师入职培训是高师院校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文中对新教师入职培训的现实价值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当前高师院校新教师入职培训的策略。该研究将对象限定于高师院校的新教师。作者指出高师院校是教师教育工作的“母机”,对于高师院校的新教师而言,他们是“培养教师的教师”。高师院校对其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④
(3)研究角度人本化。从国家政府和学校的角度开始转变到从高校新教师的角度、从新教师的视角来研究高校入职教育的现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教师都是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对于这类人群单靠外在的制度约束或是一系列指令性的要求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新任教师顺利完成入职期的种种转变。只有充分尊重新任教师,实施人性化的入职教育,才能激发其内部动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期的研究多注重如何培训新教师,使新任教师胜任岗位角色,试图建立完善的政策制度对新教师入职教育进行规范和约束,鲜有从新任教师的需求和发展出发。近年来学者们通过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对新任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深入了解其需求以及对入职教育的看法,有助于加强制订政策部门、高校相关负责部门和新任教师的沟通,有助于建构科学合理的入职教育体系。
3.比较借鉴研究
对于新教师的入职教育方式,目前各国做法不一。此类研究多关注国外在入职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介绍成功的经验,从中获得启示。如唐亚厉在《 中美高校新教师入职培训比较研究》中简要介绍了美国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并以之与中国高校教师入职培训进行比较,提出入职培训要结合教师专业发展,呼吁转变入职培训管理思想和方式,改革和完善培训内容、方式。张成林、陈振中和杨翠在《美国新教师入职教育对我国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中结合美国新教师入职教育的经验,分析我国高职新教师成长和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罗兰在《美国高校教师入职门槛及启示》中拟从美国高校教师的入职要求、教育专业博士课程的设置以及高校教师的入职培训等来看美国高校教师的入职门槛,以期为我国高校教师的选拔与培养提供借鉴。徐莉莉在《澳大利亚新教师入职教育的发展动力及策略 》中探讨澳大利亚新教师入职教育的发展动力和策略。该研究是基于中小学教师入职教育的视角,但从中仍获得了很多的启发。澳洲政府组织了全国性的调查,在研究过程中政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也很注重对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澳洲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入职教育机构、专项拨款,甚至还设立了入职教育节,可以看到他们对入职教育的重视程度。各国的国情不一样,可以学习他们先进的理念、方法、管理方式及制度,但不能照搬其模式。总体上看,中小学教师入职教育的比较研究取得的成果较多,进行高校教师入职教育的比较研究比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
二、启示
笔者认为“入职教育”这一术语的提出即是一种进步。由于相关教育法规与政策的缺失,国内很多学者都将研究视野局限于教师的岗前培训。入职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岗前培训只是入职教育的一种方式,两者不相等同。入职教育作为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属于职前教育也不属于职后教育。入职教育有着自己的使命与职能。从笔者搜索资料的情况可以看到,近年来有关高校教师入职教育的研究成果有所增加,但总体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还未形成“三个代表”(代表人物、代表观点、代表著作)。进行这方面研究的人员主要有高校教师入职教育的实施者、入职教育的体验者以及涉及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学者。研究内容从对一般意义高校教师入职教育现状到结合自身的认识和体验、拥有的资源和身边的入职教育现象,但缺乏全局观。高校教师的入职教育应结合高校的特点、教师的特点,因此具有多样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校各自实施的入职教育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先前的研究不是大而空就是研究的样本量太小或是局限个别院校的研究,存在很大不足。高校教师的质量直接关系着高等教育质量。因而,在研究过程中要树立大局观,对不同院校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促进交流,推广成功经验,发展入职教育。这对研究者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甚至需要借助国家、政府的力量。笔者在这里抛砖引玉,相信随着人们对高校教师入职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加深,会有更多学者关注这一领域,从而不断完善入职教育的理论,提高实践水平。
注释:
①任学印.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②侯艳芳.我国高校教师入职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③刘卓.高校教师入职研究——对若干高校教师入职的个案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④夏绍能.新教师入职培训是高师院校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J].教育与职业,2006,(15).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任学印.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杜静.教师入职教育的理论动因、价值取向与实施模式[J].教育科学研究,2008,(11).
[4]侯艳芳.我国高校教师入职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5]杨文颖.“导师制”教师入职教育模式探究——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
[6]刘卓.高校教师入职研究——对若干高校教师入职的个案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7]夏绍能.新教师入职培训是高师院校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J].教育与职业,2006,(15).
[8]张成林,陈振中,杨翠.美国新教师入职教育对我国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Abstract: Strengthens the university teacher teaching faculty raise the method and the measure is mainly: The macroscopic stratification plane, sets up the raise idea, raises the principle defined, and is coordinated the teaching 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unbalanced reality is contradictory; The intermediate perspective stratification plane, before the initiative position admittance, the hillock, training and does three things at once in the hillock raise; The microscopic stratification plane, through enhances the university teacher occupational ethics trai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effective teaching resonsideration carries on the teaching faculty the self-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ummation.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学能力 教学反思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erTeaching faculty The teaching reconsiders
作者简介:王鹏飞,男,1965年6月生,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高,硕士。研究方向:理论经济学。
一、宏观层面-观念树立、原则明晰与矛盾协调
1.树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观念
近年来,英美等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高校教师培养培训机构的建设,旨在通过这一途径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与发展。然而,在我国传统的高校师资培训中还普遍存在着重学术培训、轻教学培训的倾向;在教学培训中,又多以知识传授为基本形式,其核心是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却忽视了对教学能力的培养。树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观念应首当其冲。
2.明晰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原则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必须坚持长期性原则。因此,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能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速成,也并非一朝一夕的易事。教学能力的培养是贯穿高校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坚持发展性原则。从整体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教学能力的发展没有“顶点”,但有一定的方向性,即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坚持发展性原则,有利于保持教学能力培养前进的步伐,从容地面对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曲折。
在长期性和发展性原则的基础上,也应明晰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分层分阶段原则。对照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五阶段划分理论,高校教师也相应地经历了由新手教师、高级新手教师、胜任教师、熟练教师到专家教师的五大层次的发展。
3.协调教学与科研失衡的现实矛盾
树立观念和明晰原则,从理论的整体高度把握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方向。与此同时,也应正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情况。在以职称评定为主要方式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催化下,我国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出现了严重的失衡。针对这一教育现状,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站在全局的高度,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积极协调教学和科研失衡的现实矛盾,切实引导教师“安于教学、乐于教学、潜心教学”。对新教师开课和开新课要从严把关,新上岗教师要进行岗前培训,保证教学质量。在选拔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带头人、安排教学任务等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对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把教师教学工作的业绩作为聘任教师职务、确定津贴的必要条件。收入分配应向一线教师、特别是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倾斜。
二、中观层面-职位准入、岗前培训和在岗培养三管齐下
1.严格高校教师准入制度
从高校准教师的来源看,他们普遍缺乏师范教育的素养,严格高校教师准入制度尤显重要。因此,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政策,并借助法律法规的手段,落实高校教师资格的认证工作。严格大学教师的准入,溯本清源,有利于从大量的候选人当中选拔出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如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认知能力等的合格人才,为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把好严实的准入关。
2.实施岗前培训
分析高校青年教师的成分,他们主要来源于应往届国内外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基本上掌握了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在专业的某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是在教学工作上,却缺乏应有的实践和经验,表现出明显的教师职前阶段的特性。因此,在他们攻读博士(硕士)学位阶段,有效地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将为他们成为合格的高校教师奠定基础。
校内培训宜采用学校整体培训与院部具体培养双管齐下的方法。学校对教师进行普遍的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和高等教育教学理论培训,使青年教师掌握从事教学必备的条件性知识;对青年教师进行具体的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以及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尽早适应教学岗位;对青年教师进行基本的教学技能培训,增强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校内培训以青年教师对提高教学能力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在培训过程中,参培教师既是培训活动的对象,也是教师培训活动的主体。他们是培训活动的直接受益者,也是促进培训成效向教学实践转换的责任人。培训过程中应倾听他们的心声,采纳他们的中肯意见和良好建议,从参培教师的角度组织和设计培训活动。只有在充分尊重参培教师的“以人为本”的和谐氛围下,教师才会由被动的“要我学”向主动的“我要学”培训观念转变,参加培训的意识才会增强,并积极参与培训的改进和革新,努力促成教学培训向教学实践的转化。
此外,教师培训形式应更为灵活,以适应教师的多样化和多层次需要。同时,应加强校际间的合作,扬长避短,发挥本校的资源优势,并借助兄弟院校的外在力量,实现教师培训的资源共享。
3.在岗培养-推进研究性教学
在推行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高校教师的指导教学的能力、教学设计的创新能力、教学预见能力、合作性教学能力、教学综合管理的能力都将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性教学是对教师进行在岗培养的新途径。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是按照学生的实际要求,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对某些己有结论进行质疑,探究不同的结论,大胆创新。这就要求教师为对促进学生积极探究知识而进行有效的帮助。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教师自身指导教学的能力必然会逐渐得到增强。
三、微观层面-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自我建构与自我完善
1.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本来就是一种教育因素、教育力量和教育手段,会对教育对象产生巨大影响。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和较强的能力,而且还应当具备崇高的师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学生耳濡目染,对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受益终生。
2.开展有效的教学反思
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反思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尤其是高水平的教学,同样需要这类反思的。教师通过积极反思,可以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教学者和研究者的作用,使工作获得尊严和生命力;教学反思也可以使教师能够对自己教学实践活动和行为表现进行考察、自我监控和调适,从而改正不良行为,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在反思性教学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大力提倡和增加教师自身的教学反思活动,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同时,不断主动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评判、修正和调整。反思性教学在教师培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总之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培养的方法与措施主要是:宏观层面,要树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观念,明晰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原则,主要包括长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以及分层分阶段原则。还应注意协调教学与科研失衡的矛盾;中观层面,倡导职位准入、岗前培训和在岗培养三管齐下的培养方式;微观层面,通过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开展有效的教学反思来进行教学能力的自我建构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吕纪增,张予英.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分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3):100一103
[2]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1):64一71
[3]朱欣欣.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教育评论,2004,(5):61一62
[4]陈振豪,沈慧君.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的改革建议.上海教育,2005,(2):32一33
[5]]郭永峰,张祥沛.论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1):12一15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教育培训 发展策略
在当今时代,人才是科技发展、经济实力、产业创新的基础,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是人才的宝库,在经济发展、精神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高等学校,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发展的关键。高校教师培训被高度关注,关系高等学校人才发展战略,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教师培训的原因
首先,教师培训是高校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规模不断扩张,管理体制不断改革深化,学科专业顺应时代进行结构调整,高校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这一切都对高校教师提出新的要求。高校教师培训在于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提高,推动高校教师职业素养发展,为高校建设服务,为其提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其次,教师培训是社会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发展,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下,高校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媒介的使用等方面发生很大变化。如多媒体的使用,使高校教师不能像以前那样仅依靠传统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媒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发展,传统通过黑板书写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学需求,多媒体、网络教学等形式已成为当今高校教学中的常态。而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些教学工具日新月异,高校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适应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
最后,教师培训是转变教学思想观念的必然要求。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适应社会发展,是这个时代的必然要求。当然在学习内容及方式、方法上要与时俱进,跟上时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教育学生的方式必然遵循时代规律。学生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原有强制性方式,自主性学习是新形势下对当代大学生的新要求。高校教师同样也要跟上时代步伐,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及修养提高。这一过程除了自我提高外,参加教育培训是提高自我素质及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教师培训的现状
第一,从政策层面上说,高校教师培训已进入法制化时代,被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自199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实施以来,教师的权利和义务都被明确提出来。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规定,教师有“参加培训或者其他方式的培”的权利,第八条规定教师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教师参加培训、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便利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参加培训的权利和义务提出了总的要求。为保证教师参加培训等职后教育方式能顺利实施,教育部还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划》,对培训细则做了详细规定。如对高校应履行的对教师进行培训的职责,以及具体的培训形式、组织机构、培训效果的考核等都一一做了具体规定。随着高校建设的深入进行,教师教育工作开始细化,特别是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视,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对即将进入教师岗位的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从思想到行动上完成一个蜕变,这些参加培训的教师大部分是来自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在学术水平上已经达到了大学教师的要求,只是在高校教师规范、教学技能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这就需要高校对其进行教育培训。《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及《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培训方式、管理细则、考核要求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第二,从教师培训模式上分析。教师培训采用的方式是多层次、多类型的。从培训场所上可以分为校本培训与机构培训。校本培训具有组织灵活、快速便利的特点,在本校内参加培训,组织机构可以灵活、方便地选择培训地点、时间,对于参加培训的教师来说较为方便。而机构培训就不同了,要到专门的机构参加培训,如高校组织的关于参加出国留学基金委的留学计划的教师要进行统一语言培训,在地点选择上,各个高校有所不同,北方高校一般选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南方高校一般选在广州外语外贸大学。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到指定的地点参加培训,需要机构解决食宿等问题,参加培训的教师需要脱产、全程参与,需要教师所在学校与培训机构做好协调等工作。
从培训时间上可以分为岗前培训与职业期间培训。岗前培训是教师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旨在让新加入这一行业的教师加强理论与业务学习,了解行业规范,拥有教学基础技能,为教学工作打下基础。职业期间培训是指在从事这一行业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教学内容、方式、媒介等方面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需要及时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有利于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教学方面的变化。
从培训内容上可以分为业务培训与辅助教学工具培训。业务培训是指对专业教学能力的培训。辅助教学工具培训是指对于教学媒介、教学工具等使用的培训。
从培训方式上可以分为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在职培训就是不脱离教学岗位,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进行教师教育培训。而脱产培训是指暂时不再从事教学工作,专心参与培训,如参加出国留学基金委的留学计划的教师要进行统一语言培训,一般都是脱产培训。
三、高校教师培训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存在一些问题。(1)高校教师培训理念与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不是完全吻合的。高校教师教育主要从各方面提高教师知识层次,以胜任教师岗位的角度出发进行教育,而在当前背景下,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培训并不能完全适合当前高校发展需要。(2)培训内容缺乏创新。如在岗前培训中,培训一般按照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内容进行培训,各省内容略有差异,一般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教学技能、高等教育法规等,多数学员为了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而参加培训,在教育技能及教师素养提高方面收效甚微。(3)培训方式与科学教育理念有某种背离。科学的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大学生自我思考,自己寻找答案、探索未知领域的方式进行学习。而在教师培训中,却背离这些科学的教育理念,以灌输性教育为主。科学的教育理念提倡针对性教育,教师培训过程缺乏针对性。针对性包括培训对象及培训内容,高校教师培训针对成年教师,在培训对象上与一般未成年大学生区别开来。在培训内容上针对不同层次教师进行培训,同为高校教师,但在学科专业、职称、学历层次等方面却有很大不同,教师培训在这些方面没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在培训效果上与预期相差甚远。
四、高校教师培训的原则
(一)总体目标与细化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在对教师的培训中,制定一个总体目标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情况下,实施培训的机构总会下发一些文件,在文件中把总体目标明确出来,总体目标会列出主要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主要达到的效果。如针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还是针对教师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等,培训后是否进行考核及考核要实现的目标等。虽然总体目标指明了大体方向,但还是将总体目标进行细化,以便于具体操作。如果针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要细化的内容很多,如课堂气氛的掌控,情感教学在课堂中的意义,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等,这些都是进一步细化的目标。当然这些目标可以进一步细化,如在课堂气氛掌控中,如何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以及不同性格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情况等,这些细化目标可以将总体目标具体化,以便于明确培训目标,细化培训过程。
(二)培训设计与课堂实境相结合的原则。
在对教师的培训中,要分清培训对象,教师培训主要针对的是已经参加工作的教师,而不是未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更不是思想还未完全成熟高中生。为追求升学率而进行的“填鸭式”高中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教师培训模式,同时教师培训与大学生教育不同,大学生以丰富知识为主,教师培训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包括教材选择、教学设计、课后效果自查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环节,而课堂教学环节是需要结合实际课堂实境进行的,否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师培训在设计培训模式时要与课堂实境相结合,通过具体情境,让教师真正感受到真实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探索、发现问题所在,提高自身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三)德能并重的原则。
一直以来,在教师教育中,教师教学能力、学历水平的提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所有高校培训或机构培训中的重点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逐渐走下“精英教育”的神坛,走向大众,呈现出多样性、类型性、层次性,在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上不再单一注重教学能力、学历水平,教师素质不仅由能力决定,更重要的是师德越来越受到重视,师德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显性的、可控制的,可以通过加强学习,短时间内得以提升,而师德的培养却非一日之功,是长期的过程。师德的体现又是隐性的,无法通过监督控制,一旦出现问题,将引发很大的社会反响,因此,教师教育培训要强调德能并重的原则。
五、高校教师培训的策略
(一)加强制度保障,转变培训观念。
教师培训能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完善的制度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不仅包括法律规范,还包括培训体制的完善等。法律的规范可以将教师教育培训体系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涉及具体培训目标、培训规划等内容,就需要有良好的培训体制实施培训计划。
良好的制度保障是建立在培训观念转变基础之上的,再好的制度的建立都是理念先行。教师培训要将人力资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运用到其中,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充分发挥教师培训功能,为教师成长发挥作用。现在很多高校注重教师培训,就是因为教师培训理念有了很大转变,新理念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好的教师是需要后天不断学习的,没有天生就会教的教师。在这样的理念的支撑下,西方国家对于教师的培训具有良好的保障机制,不仅对教师做暂时的培训工作,而且要为教师量身定做适合各自长远发展的培训计划。我国教师培训要转变观念,加强制度保障。
(二)培训模式多样化。
有了一定的制度保障是教师培训顺利进行的基础,具体实施起来需要在培训模式上做些改变。过去教师培训模式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教师需要,因此,培训模式应多样化。在培养形式上可以采用校本培训、机构培训、网络培训等方式;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不定期的,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一年以上的长期进修;在培训目的上,可以是学历教育,也可以是非学历教育。
培训模式多样化体现在培训对象不同上,在教师岗前培训中,旨在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环境,掌握教学技能,让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因此在教师培训上,要注重训练教师组织教学能力及教学设计、课堂掌控等能力。对于那些已经在教学岗位工作多年的教师,教育旨在培养卓越教师,培训内容更强调教学中的创新,精品课堂制作要点等。
(三)在培训中提倡“实境课堂”模式。
在教师培训中要倡导“实境课堂”模式,发挥教师主体性。“实境课堂”模式指学习者通过参与学习环境构建学习目标,探索适合学习者的学习方法。早在多年前被西方国家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中,影响广泛,效果显著。这一教学方法适用于教师培训,可以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验真实的教学环境,将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这样的培训中,教师可以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教学情境中,不但培养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锻炼发散思维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为以后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四)建立教培训的评价体系。
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没有对教育培训后的效果进行跟踪反馈,没有建立效果评价体系。一方面,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价体系可以为培训方的培训措施提供建议。如果培训效果较好,培训方可以该次培训为榜样,为以后培训提供经验借鉴;如果培训效果不好,培训方需要从中寻找原因,找到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所在,是因为培训教师授课风格的原因,还是授课形式,或时间安排的问题。这样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为培训方找出培训过程中的不足,为以后工作的改进提供借鉴。另一方面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价体系建立可以发挥激励作用,对被培训教师来说,没有评价体系就无法评价教师培训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重视培训各个环节的表现,为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萍,苏玉琼,刘国勋.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刘凤英,韩玉启,糜海燕.美国高校教师培训与管理的借鉴意义[J].江苏高教,2007(5).
[3]崔志峰,杨乃军.高校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7(7).
[4]杨红,钟勇为.高校教师职后教育:欧美经验与我国作为[J].当代教育科学,2009(5).
[5]侯会美,李洪栋.高校新教师入职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全国商情,2009(2).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ers;training model;professional development;practical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254-02
0 引言
在教师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得到重视的今天,很多高校已不再将科研能力作为衡量教师成就的唯一标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逐渐备受关注。高校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与素养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要注重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还要兼顾对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教师培训模式也在不断改变,已从过去单一、陈旧的培训模式发展到现在的多角度、全方位技能训练。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新时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方式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这些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 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
1.1 教师岗前培训
目前,高校教师从业前首先要经历的就是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正式培训。培训形式以集中授课为主,其课程内容全面而细致,涉及到教育教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岗前培训教师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教育基本理论知识,更好更快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但这种岗前培训普遍缺少合理目标,不少高校将其定位为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把它等同于补修师范院校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缺少针对高校教师教育者展开的培训,过程很难激起参与培训的教师兴趣。岗前培训课程明显偏重理论学习,一般采用传统的专家讲授方式,忽视了与高校日常工作的联系,很难抓住教师成长的关键需求[1]。因此,高校岗前培训在内容上应适当减少理论性内容,增加实践性内容,可以通过加入课堂模拟演练、优秀教师经验交流等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另外,在培训方式上也应注重课堂教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参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总之,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岗前培训模式,才能促进新教师的快速成长和全面发展。
1.2 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由高校自行组织的一种全员性继续教育培训形式,其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由于是以学校自身为培训基地,便于全体教师参与,因此该培训是最经济实用的一种培训方式。
以往的校本培训主要包括教师间相互听课、教研室研讨、示范课和公开课,开办各种学术讲座等。但这些简单易行的培训方式也显得形式化,组织者不重视,青年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培训活动处于放任状态,校本培训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2]。究其原因,主要是校本培训的培训制度不完善、培训内容不丰富、培训课程不具有针对性,培训质量不高。因此,学校需要对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积极探索和开发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使培训制度化、经常化、科学化,实现教师素质与能力的不断提高。
1.3 教师进修培训
教师进修培训主要采用在职学历进修、国内进修、出国培训等方式。其主要目的是鼓励教师通过进修培训及时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经验、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通过有效的教师培训可以缩小学校间教师的差距,实现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最大化。
但进修培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有的学校对教师培训期间的工作量不能科学合理地量化,造成培训期间教师个人收入受到一定影响。进修培训大多针对的是少数较为优秀的教师,大多数教师很难有这样的培训机会,难以满足多数教师的发展需要。培训模式单一、不能提供多样化的培训课程、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所以,针对以上几点不足,建议各高校应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不断完善教师培训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培训常态化、制度化。教师培训工作不但要关注不同教师群体的发展需要,还有考虑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要。丰富培训项目,设置个性化培训内容,努力探索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新时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方式
2.1 教师顶岗实践
顶岗实践是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它已经不只是高职院校加强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种措施,其在普通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顶岗实践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起目的在于鼓励教师通过深入企业进行顶岗,通过参加短期实践操作、做企业兼职和技术服务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和专业实践技能[3]。
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不仅可以了解企业文化和生产需求,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还可以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与企业项目相结合,共同提高项目完成的质量与效率。在学习与合作过程中,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企业的科学决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
为了达到顶岗实践的预期效果,学校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同时要加强监管力度,规范过程考核;教师要明确顶岗实践的目的及要完成的任务,记录顶岗工作情况,定期作工作汇报和经验总结,完成实践成果应用推广;企业要对参与顶岗实践的教师给予支持和配合,认真考核教师到岗情况,为教师创造良好的顶岗实践条件。只要学校、教师和企业的工作落实到位,教师的实践技能必将大幅度地提升,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双方的科研和生产管理会全面合作、共同提高。
2.2 微课
微课凭借其时间简短、内容凝练、资源多样和传播便利等特点受到教师和学生的追捧,它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样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可以通过观看微课作品学习别人的宝贵经验和成果,将其运用到教学和科研中,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教师在微课开发过程中,通过上传微课作品、接受微点评、作出微反思和进行微实践,获得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的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微课培训中那些不被正式传授的东西,深深地蕴含在情景化的培训内容中,潜移默化地丰富着教师的实践体验,真正地实现了“理论倒过来讲”,改变了专家强行理论灌输的培训境况,改善了教师被动接受指导的培训境遇,并重构着教师的专业理论体系,实现着实践场域下教师专业实践智慧的内凝[4]。总之,微课改变了教师的学习方式,满足了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需求,相比传统的培训更具多样性、灵活性和针对性,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为教师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教师教学技能竞赛
如今,各高校还通过讲课比赛、实践技能大赛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讲课比赛一般分为初赛和决赛。初赛的选手由各院系选参加学校的决赛。由于初赛不限制人数,只要报名的教师都能参加,所以大多数教师都可以通过这种比赛得到锻炼。
每一年的评判标准都较以往更加严格,不仅要讲课生动,还要板书工整。比赛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各种教学用具等)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还要通过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方式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此外,所讲授的内容必须联系实际,反映科学技术发展前沿,能将现场经验、科研成果及经验带进课堂。在实践技能大赛中,教师不仅要一边讲解,同时还要演示各种仪器。比赛要求教师不仅示范操作熟练,而且对关键步骤和学生易犯错误的方面讲解细致,能够正确介绍采集数据的方法和规范,并针对具体的实验介绍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据赛后很多老师反映,这种比赛不但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管理能力,而且还提升了应对教学中出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对今后的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总结和展望
从1999年开始,基于解决扩大社会上存在的内需问题,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我国高校开始走上扩大招生规模之路。随着生源的持续增长,各大学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来自不同地区、毕业于不同院校的高层次高学历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不足所引发的一系列矛盾,顺应了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大部分教师基本上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师范训练,在师范技能欠缺的条件下匆忙走上高校的教学岗位,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由此引发的后果令人堪忧。教师对教学设计不娴熟,教学能力薄弱,学生觉得无法适应新进教师的课程教学,不满的情绪充盈高校课堂,而新进教师也充满挫败感,这些都不利于高校的发展。基于此,结合对部分地方综合性院校青年教师的访谈和观察,从新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分析着手,试图分析目前新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求得解决策略,推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二新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新进教师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认为新进教师主要是指刚刚进入教育领域的工作年限不超过2年的教师。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一般的教学原理、教学方法,掌握初步的教学模式等,并熟练课堂教学步骤和各类教学场景,初步获得教学经验。对于新进教师来说,主要的任务在于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工作经验,而不是急于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新进教师更多的是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存在,而不是承担“教育者”的角色。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面。现代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种: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门学科的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事先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重要的教学因素进行周密详细的计划和安排的能力;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在上述四种教学能力中,教学认知能力是基础,它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准备的水平,影响到教学方案设计的质量。教学设计、教学操作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能力,也是最能体现教学艺术性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学能力诸成分中最高级的成分,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控制执行者,而且是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这四种能力互为关联。这几种能力的核心是教师把握学科本质的能力和调研学生的能力。[1]笔者认为在这四种能力的基础上还应加上教学研究与反思能力,相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这种能力对高校教师而言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高校教师以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获得更为深刻的教学理论,并为他人的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三地方综合性高校新进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岗前培训信息量过大,忽略教学能力培养内容
目前每个高校都会对新进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但是时间上各异,有的学校安排在开学前一周到两周,有的安排在期初,有的安排在期中,有的甚者安排在上岗半年到一年后。培训的时长也不一样,但总的说来岗前培训时间集中在1~3周之间。由于地方高校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安排在开学前一周进行为期1~2周的岗前培训,这种培训对于新进教师来说是很有益处的,不仅可以帮助新进教师初步了解学校的办学层次、办学定位,学校的学科专业情况,学校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还可以让教师之间尽快熟悉起来,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很有帮助。但是目前的岗前培训无论是新进教师个人还是学校都还不是非常重视,甚至有部分老师会找各种借口不参加。而参加的部分老师觉得迟早会熟悉工作,对岗前培训采取来听听的态度。部分新进教师错误地认为,岗前培训只是个形式,走个过场。造成这个问题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培训的信息量过大,学校发展历史、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教学科研工作要求、人事要求、工资制度改革、地方特色等等囊括了学校所有的一切,在1~2周之内要求一个新进教师完全接受,那是非常难以做到的。特别是对于刚走出校门从来没有工作经验的教师来说,所听的内容还未与自身所经历的实际工作情景结合。因此,经常会发生类似的情况,明明在岗前培训上讲过的问题,但等到进入实际工作中时,这些新进教师又会询问老教师。对于培训者来说,似乎每个问题都很重要,但这对于新手教师来说,就是不知道哪个应该先掌握,哪个问题可以放一放。在岗前培训的过程中也会涉及教学工作的培训,但是主要集中于教学制度、教师教学考核、教学常规过程等方面,忽略了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讲授,这对于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没有实质上的指导作用。而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本可以结合地方特色来进行相关的教学能力的培训,但这个方面几乎很少涉及。
2培养过程中重考核科研业绩,轻教学能力培养
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是目前高校教师的两大任务,也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对于地方高校来说,虽然很多高校的立足点是教学型大学,培养的是应用型、实践性人才,但是在关系教师晋级职称评比、关系教师评优等活动的教师考核中,却非常重视教师的科研工作考核。一般而言,只要新进教师的科研工作考核合格,那么最后的考核结果就是合格。应该说,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是并不矛盾的,教师可以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形成教学理论,推动科研工作的开展,而科研工作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问题来源和解决方案。但是,当下高校将新进教师评价考核指标单方面的指向科研工作,这就导致高校教师致力于科研,忙于课题申报、科研论文及著作的写作,而对于教学工作,只能在科研过程中抽出一小部分时间来进行备课等活动,而对于教研教改活动总找各种借口逃脱,不用谈教学反思,也不用谈深入实践基地加强自己的教学知识和经验,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是不利的。在地方教学型高校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如同科研能力培养一样,是一个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两翼,甚至教学能力还直接影响到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重视科研考核,忽视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从长远来看,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3旨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教研教改活动流于形式
应该说教研教改活动是提升新进教师教学水平,进行教师间教学交流的最好途径。通过教研教改活动不仅可以帮助新进教师本人更全面的进行教学反思,也可以加强教师合作,这也是在教学工作方面做出成绩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目前的教研教改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青蓝工程”里的集体听课活动,集体备课活动、教学研讨活动、教学改革探讨、教改课题组开展的教研教改课题研究及实践活动等形式。从形式上看,这几种活动的意义明显,但实际上是由于高校重科研的整体氛围,教研教改活动需要付出长时间的跟踪研究,教研教改效益不容易在短时间内衡量。因此,新进教师对教研教改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参与教研教改的精力投入不足,教研教改研究及应用甚至容易出现中断的现象,造成了新进教师对教学能力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能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裹足不前,学生对新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不高等问题。
四新进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1分期进行专题形式的新进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岗前培训虽然有优点,但是缺乏目标性,一味的追求大而全的信息量,使得岗前培训失去最初的目标和意义。因而,地方高校因致力于创新新进教师培训模式,培训可以形成几个专题,有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人事工作、学生指导与服务工作等专题培训形式,新进教师可以在其中任选至少3个专题进行学习。而教学工作培训的侧重点放在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上。与此同时,培训还可以分期进行,不同学年的期初、期中等不同时段进行,专题内容也因此不同,新进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参加不同时期不同专题的培训,尤其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密切相关的教学能力培训原则上应要求新进教师必须参加。
2加大教学能力水平考核在教师评价中的权重
公正客观的教师评价关系到教师的长远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评价的风向标就代表了教师努力的方向。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地方综合性高校应该改变过分偏重学术研究评价的做法,毕竟人才培养是地方教学型高校发展的中心工作。因而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可以适当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权重,而不仅仅是教学课时工作量的要求,而更应该关注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的评价。例如,新进教师参加的教学实践活动、发表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类成果,进行教学研究讲座,参加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都可以作为教师评价的指标之一。
3通过教研教改活动,提高教学能力
地方综合型高校的教研教改活动不仅要定期进行,还需要主持人和参与者做好相关准备工作,而不只是形式上的参加讨论,参与者也应多元化,不仅有讲授该课程的教师的参与,还可以邀请实践教学基地的专业人才提供意见。其中一些教学能力培养活动还可以邀请学生参与,毕竟教学中的另一个主体就是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反馈是很重要的参考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和建设教学能力提升团队,切实提高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