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描写花的四字词语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8 15:56: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描写花的四字词语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描写花的四字词语

第1篇

1、描写花的四字词语有:五颜六色、繁花似锦、花红柳绿、百花争艳等。

2、五颜六色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wǔ yán liù sè,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引申为各色各样。

3、繁花似锦,汉语成语,拼音是fán huā sì jǐn ,意思是许多色彩纷繁的鲜花,好像富丽多彩的锦缎。形容美好的景色和美好的事物。

4、花红柳绿,汉语成语,拼音是huā hóng liǔ lǜ,意思是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也形容颜色鲜艳纷繁。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霎(shà)时

大堤(dī)

盼(pàn)望

逐(zhú)渐

翻滚(gǔn)

顿(dùn)时

地震(zhèn)

稻穗(suì)

风俗(sú)

庄稼(jia)

跃(yuè)出

归巢(cháo)

霸占(zhàn)

睡眠(mián)

坠(zhuì)落

半明半昧(mèi)

人声鼎(dǐng)沸

山崩(bēng)地裂

二、易写错的字

犹:下边是“尤”,不是“龙”。

卵:左右两边里面都有一点,不要丢了。

稼:左边是“禾”,不要写成“木”。

三、会写词语

潮水

据说

大堤

宽阔

盼望

滚动

顿时

逐渐

犹如

地震

霎时

余波

奇观

农历

依旧

淘洗

牵手

庄稼

风俗

跳跃

葡萄

水稻

成熟

柔和

满意

招待

传说

一堵墙

鹅卵石

山崩地裂

人山人海

齐头并进

坑坑洼洼

四、多音字

五、形近字

六、近义词

依旧—依然

顿时—立刻

霎时—刹那

犹如—仿佛

宽阔—广阔

笼罩—弥漫

屹立—耸立

颤动—震动

淘洗—清洗

柔和—轻柔

跃出—跳出

奇妙—美妙

新鲜—鲜嫩

霸占—强占

纳凉—乘凉

静寂—寂静

微小—细小

模糊—朦胧

漫天卷地—铺天盖地

人山人海—人头攒动

若隐若现—时隐时现

摇摇欲坠—岌岌可危

七、反义词

宽阔—狭窄

明亮—黑暗

美丽—丑陋

奇妙—平常

新鲜—陈旧

静寂—喧闹

微小—巨大

模糊—清晰

风平浪静—风号浪涌

人声鼎沸—万籁俱寂

摇摇欲坠—根深蒂固

八、词语搭配

(宽阔)的钱塘江

(柔和)的月光

(高高)的点苍山

(明亮)的月盘

(细细)的溪水

(灰白色)的鹅卵石

(可爱)的小水塘

(新鲜)的花瓣

(密密麻麻)的星星

(静寂)的夜

(星群密布)的蓝天

(半明半昧)的星

(洒满月光)的小路

(漫天卷地)般涌来

九、词语归类

1.

描写人多的四字词语:人山人海

人头攒动

车水马龙

万人空巷

摩肩接踵

络绎不绝

人满为患

2.

描写声音的四字词语:山崩地裂

震耳欲聋

鸦雀无声

万籁俱寂

锣鼓喧天

莺声燕语

婉转动听

3.

形容情况危急的四字词语:摇摇欲坠

迫在眉睫

十万火急

千钧一发

险象环生

四面楚歌

火烧眉毛

4.

AABB

式词语:坑坑洼洼

闪闪烁烁

隐隐约约

恍恍惚惚

十、句子积累

1.

比喻句:(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3)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2.

拟人句

(1)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2)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3)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4)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3.

排比句

(1)……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2)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3)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微信搜索:优秀教师之家,获取更多免费好资源

综合整理和编辑:优教之家团队

资料来之不易

第3篇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我开门见山。

师:作者除了写夹竹桃外也写到其他花,并且用了许多四字词语,你能找出来吗?

我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细读课文,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学习第3自然段。

生:应有尽有、花团锦簇、满院生辉。

生: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万紫千红。

经过仔细查找,学生很容易找到了以上几个词语。待学生熟读这些词语之后,我又继续和他们交流。

师:把这些词语放在句中多读几遍,体会其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这些美丽的语言流露出作者爱花、赞花的美好情感。

学生在朗读、讨论的基础上,有了这样的初步体会。我继续追问。

师:作者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他爱上了夹竹桃。那在文中他又是如何描写夹竹桃的呢?

生:“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生:“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生:“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无不奉陪。”

学生一一列举,全情投入。我让他们反复阅读这三句话,然后继续追问,引导他们深度思考。

师:写其他花,作者用的都是佳词妙语,为什么到了主角夹竹桃这儿,就没有了光鲜亮丽的词语了呢?

学生们似乎有些领悟,开始反复研读起这三个句式:“又……又……”“无……不……”“无不……”。其中,重点领会了“无……不……”和“无不”的双重否定表达形式和含义。最后我进行小结。

师:作者虽然没有用华丽的四字词语,但几个看似普通却又不平常的句子也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夹竹桃的特殊情感。作者对夹竹桃“韧性可贵”的赞美之情也溢于纸上。

通过导读,学生领悟到好词有好词的魅力,朴实的句子也有其力量,各有千秋。其实,表面看来是遣词造句上的差别,实际上都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

二、情感态度的对比

师:文题是“夹竹桃”,可作者却写了很多其他的花,这是为什么呢?

当我把这样的问题抛出后,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套路语言”,如“这是为了更好地写夹竹桃”“这突出了夹竹桃的可贵精神”等等。在这处对比上,我试图链接生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季羡林的语言匠心和情感态度。

师:较为常见的对比,可能是美与丑、好与坏这种非此即彼的比较。为了突出夹竹桃,季羡林先生完全可以将其他花写得黯然失色。但他非但没有这样做,反而将其他花写得那般美丽动人。这是为什么?同学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作者爱上夹竹桃是因为夹竹桃有着可贵的韧性,同时夹竹桃带给作者许多美好的幻想。而对其他花只是喜欢,没有达到喜爱的程度,属于很普通的情感。

我对这位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因为文中有这样的语句——“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

师:同学们,可生活中偏偏有这样的现象,赞扬某个人就会不自觉地贬低其他人,甚至将别人说得一无是处。这样的偏执情感是否合适呢?

学生们若有所思,似有所悟。我趁热打铁。

师:这样有分寸的对比,不温不火,才是境界,才有温度。赞美喜爱夹竹桃,却不妨碍作者对其他花的欣赏,这何尝不是一种做人的道理呢?

第4篇

主题百花园(41分)

一、主题达标。

(25分)

1.走进大自然,读拼音写词语。(4分)

(1)走进yí

qiān

lǐ(

)的大草原,羞涩的姑娘摆上奶dòu

fu(

),请我们品尝;毫不jū

shù(

)的小伙子舞着鞭子,为我们表演套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自己仿佛化作一朵花,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婉转歌唱,快乐地pó

suō

wǔ(

)。

(2)欣赏着美丽的丁香花,嗅着它散发出来的淡淡的yōu

yǎ(

)的甜香,看着春雨中小小的huā

bāo(

)圆圆的,鼓鼓的,恰如yī

jīn(

)上的盘花扣,我才huǎnɡ

rán(

),为什么叫丁香结。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6分)

3.按要求积累四字词语。(6分)

(1)形容花儿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形容绿色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古诗中有许多描写神奇大自然的佳句,请选择恰当的词语把诗句补充完整。(3分)

(1)(

)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2)野旷天低树,(

)月近人。

(3)(

)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明月松间照,(

)石上流。

(5)天街小雨润如酥,(

)遥看近却无。

(6)明月别枝惊鹊,(

)半夜鸣蝉。

5.下面的句子是比喻句吗?是的打“√”,并试着仿写,把景物写得优美生动。(6分)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

(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

(3)花墙边两株紫色的(丁香),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

(4)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

A.棵棵水杉高大挺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花儿上沾着小小的露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主题探究。

(16分)

1.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6分)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把描写草原景色的句子画上横线,把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画上波浪线。(2分)

(2)假如你来到草原,你想做些什么呢?试着补写。(2分)

这种境界,既_______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对草原风光的无限热爱之情。(2分)

2.比较下面的句子,说说哪个句子写得好。并试着改写后面的句子。(5分)

(1)有的宅院里出来了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往外伸,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2)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第________个句子写得好,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丁香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改写:丁香枝条上有一柄花蕾。(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课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5分)

(1)《草原》一课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客人的动人情景,反映了汉族人民和蒙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

(2)《丁香结》一文中丁香结象征生活中化解不开的烦恼、幽怨,表达了作者消极的人生态度。(

)

(3)《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描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也一样。(

)

(4)《花之歌》是黎巴嫩的纪伯伦写的一首散文诗,诗表面上是在写花,实际上是在写人。(

)

(5)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团结友好的中心。(

)

阅读大舞台(29分)

三、课文片段阅读。

(17分)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

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并用另外的读音组词。(5分)

蒙古

好客

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2分)

亲热——(

)

大方——(

)

3.如果将选文的内容当成一幅画,可以给它拟个名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分)

4.选文提到了蒙古族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风俗习惯。(4分)

5.场面描写既要有对整体场面的概括,又要有对重点场面的具体描写,即点面结合。请根据你的理解,用“____”画出“点”的描写,用“

”画出“面”的描写。(各画一处)(2分)

6.从画“

”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蒙古族人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四、主题阅读拓展。

(12分)

天子山一日(节选)

山雨,来得快,也煞得快。不大的一会儿工夫,就云收雨散,天朗气清了。

这时候,再看看那碧沉沉的山谷,我不禁惊叫了起来:只见在那深邃的山谷之中,在那郁郁葱葱的绿莽之中,一缕缕一团团乳白色的烟雾,沸沸扬扬地在向上升腾,升腾,不断地升腾,它升腾得那么快,扩散得那么迅速。我不禁想起了有一年我和我五岁的女儿丹薇,在黄山的紫云峰下,坐在岩石上,观看对面那雨后的山坡,只见在那绿莽深处,一朵朵乳白色的烟雾,升腾而出,一朵接着一朵,不断地升腾起来,扩散开去。小丹薇高兴地拍着手说:“爸爸,对面山坡的树林里,有一个老爷爷在抽烟,你看,他正在大ロ大口地(吸 喷)烟呢。”

我真惊讶于这孩子想象力的丰富。可不是吗,眼前这深谷里的景象,活像是一个巨人在抽着他那巨大的烟管,喷吐出一朵朵乳白色的烟团。这烟团,在迅速地扩散着,扩散着,不大的一会儿工夫,就(涌 充)满了大半个山谷。这时,这广阔幽深的山谷,立刻就变成了云雾(迷惘 迷蒙)的海洋。那一座座山峰,在那白茫茫的云海之上,露出了青翠的峰顶,宛如那漂浮在大海中的岛屿。随着那云雾的不断飘动,峰林的影子,也不断地时隐时现,时淡时浓,迷离飘忽,捉摸不定,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景象,美极了。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2分)

煞(shā shà)得快

云收雨散(sǎn sàn)

2.用斜线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字或词。(3分)

3.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五岁的丹薇把云雾想象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我”把云雾中的山峰想象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云雾和峰林想象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形象。(3分)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一缕缕一团团乳白色的烟雾,沸沸扬扬地、快速地向上升腾,快速地扩散”好不好?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描写了天子山山谷里的云雾,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2分)

习作新视角(30分)

五、习作展示。

题目:假如我是____________(风、云、太阳、月亮、彩虹、朝霞、星星……)

提示:大自然是美妙的,如果你是一种自然景物(或现象),那么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写一写吧。

要求:语句通顺,想象合理,运用学过的修辞手法,不少于450字。

第一单元 主题训练卷

一、1.(1)一碧千里 豆腐 拘束 婆娑起舞

(2)幽雅 花苞 衣襟 恍然

2.示例:一望无际 忽飞忽落 圆圆 幽雅

柔柔 旖旎

3.示例:(1)花团锦簇 万紫千红 姹紫嫣红

(2)一碧千里 翠流 苍翠欲滴

4.(1)黑云 (2)江清 (3)乱花

(4)清泉 (5)草色 (6)清风

5.(1)√

(3)√ 示例:A.像撑开的绿伞 B.像宝石般闪闪发光

二、1.(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2)示例:愿躺在草原上打个滚 想骑着骏马在草原上飞奔

(3)老舍 草原

2.(2) 拟人 惹人喜爱 示例:丁香枝条上有一柄花蕾,正忧愁地望着我。

3.(1)√

(2)×

(3)×

(4)√

(5)√

三、1.

2.冷淡 羞涩

3.主客联欢

4.喝奶茶 吃奶豆腐 吃手抓羊肉 唱歌跳舞

5.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6.示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感谢你们的盛情款待,你们的深情厚谊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四、1.shā√ sàn√

2.

3.老爷爷喷的烟 漂浮在大海中的岛屿 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4.不好。原句连续使用四个“升腾”,既表现了烟雾上升之快,又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震撼。

5.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第5篇

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下册起,课文依照一定的主题组织单元。《莫高窟》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它与《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共同构成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各地”。

(一)关于莫高窟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呜沙山东麓。莫高窟上下最多有五层,南北长约1680米,高50米。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相传一位法名乐樽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感悟到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开凿了第一个佛窟。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了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有壁画和雕塑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如果将莫高窟的壁画展开排列起来,长度可达30千米,仿佛一座巨大的“墙壁上的图书馆”。二十世纪初,在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公元4~11世纪的经卷、文书、文物等6万多件,世称“敦煌遗书”。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但是,因为清王朝的衰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莫高窟有上万件难已估价的珍贵文物被外国人掠走,现在它们静静地躺在十几个国家的三十多个博物馆中,这是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

莫高窟实在是历史与艺术的双重咏叹!

(二)关于《莫高窟》

课文《莫高窟》用515个文字(含标点)极其简洁而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记录着民族耻辱的藏经洞,展现出这一艺术宝库独特的魅力,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课文脉络分明,结构清晰。从全篇看,作者先总体介绍莫高窟,接着选取莫高窟保存完好的彩塑、壁画,以及收藏珍贵文物的藏经洞,分述其艺术和历史,最后总结全文。课文共5个自然段,按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可分为3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绍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它的概貌。

第二段(第2~4自然段)介绍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再现我国古代辉煌的艺术成就和令人痛心的历史,唤起学生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感情。

第三段(第五自然段)总结全文,总述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课文的构段很有特色。从整篇来看,课文按“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来叙述。就每一个自然段而言,同样也是运用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如课文第2自然段,首先点明莫高窟保存了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接着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具体描述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然后细写一尊卧佛彩塑的特点;最后用“栩栩如生”和“啧啧赞叹”来赞美莫高窟精湛的艺术。再如第3自然段。它同样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先从总体上介绍莫高窟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再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来描写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然后集中描写壁画中的典型代表“飞天”,展现敦煌的壁画艺术;最后总结:看着这些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课文语言也很有特色。一是课文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绘这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唤起读者的阅读期待,让人身临其境,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如:“敦煌莫高窟是西北的一颗明珠。”开篇定性,将莫高窟比作西北的明珠,自然地唤起读者阅读的欲望。再如:“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一连用上五个排比句式,描绘了飞天多姿的形态,铿锵有力,余音绕梁。二是课文运用了承上启下的过渡旬,将上下文有机联结起来。最为典型的是“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承接上文的彩塑,引出下文的壁画,使得课文由彩塑自然过渡到壁画部分。三是整篇课文语言简洁、精炼。课文多处运用了四字词语,如描绘彩塑就用了“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慈眉善目、威风凛凛、惟妙惟肖、啧啧赞叹、精妙绝伦”等四字词语,它们不仅准确地描绘出彩塑的特点,而且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和韵味。再如对于记录着中国人民耻辱的藏经洞,关于这一段的历史,作者仅用了这样的25个字,“由于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就对文物流失的原因和结果作了客观的描述,字字含痛,言简意赅!

关于文本的理解,要抓住两个关键词:艺术,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品读,走进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让学生感受敦煌艺术的辉煌;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品读,走进藏经洞,感受敦煌莫高窟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

学习这篇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在其艺术与历史的咏叹中穿行,并在这种咏叹中拨动学生心中那似乎沉睡已久的爱国情弦,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努力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构想

(一)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

有人说,老师是点灯的人!而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点亮的是文本语言的灯,用语言之灯照亮故事的情节,照亮人物的形象!语文教学应立足文本,凭借语言,感悟内容。

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为:抓住“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一句,引领学生凭借语言走进彩塑和壁画,感悟敦煌艺术,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引领学生凭借语言,走进藏经洞,感悟敦煌历史,感受清王朝的腐败,激发学生为国努力的情感。指导学生利用本篇课文学习编写段落提纲,完成课后作业题。

(二)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1、学会本课的生字,结合课文理解“断崖绝壁、威风凛凛、惟妙惟肖、啧啧赞叹、精妙绝伦、宏伟瑰丽、漫天遨游、腐败无能”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和品味,让学生穿行在“莫高窟的历史与艺术的双重咏叹中”,从而理解“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2至4自然段。

4、学着给课文编写段落提纲。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扣读导悟,读中见悟”。读永远是语文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扣读导悟,读中见悟”就是教学中让学生触摸语言,在语言的涵泳中感受文本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三、教学方案

(一)从单元入手,揭示课题,概括了解莫高窟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一起领略了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今天,我们再到祖国西北甘肃敦煌走一走,去看看举世闻名的莫高窟。

板书课题:莫高窟

关于莫高窟,课文这样介绍(出示最后一段):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齐读。为什么说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那里的彩塑和壁画。

(二)走进彩塑和壁画。感受其为“举世闻名的艺术

宝库”,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走进彩塑。

①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彩塑和壁画?(第2、3自然段)

②自由读课文第2、3自然段,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的特点。

出示: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③学习“彩塑”部分。

A、品读四字词语,感悟彩塑的精妙绝伦

什么是“精妙绝伦”?(精致巧妙达到了没有能与之相比的程度)

自由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从哪些词语中你感受到莫高窟彩塑的精妙绝伦?

“个性鲜明、神态各异”――两千多尊彩塑,每一尊都有独特的个性,每一尊都有独特的神态,如菩萨的慈眉善目,天王的威风凛凛,力士的强壮勇猛,神态安详的卧佛,这样的精致巧妙真是无与伦比。

“惟妙惟肖”,这是直接描写彩塑非常巧妙,非常逼真,这是直接描写;“啧啧赞叹”,用游人的赞叹,从侧面说明莫高窟的彩塑的精妙绝伦,这是间接描写。

齐读(总结):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B、关注表达方法,感悟写作特色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本段的结构上,看看作者为了让这些精妙绝伦的彩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是怎么介绍的呢?先来看看每句写了什么。

第一句:介绍莫高窟保存有两千多尊彩塑。

第二句:概括说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第三句:具体介绍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面的描写)。

第四句:介绍一尊卧佛彩塑的特点(点的描写)。

第五句:惟妙惟肖的壁画赢得游人啧啧赞叹(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从这五句话中,我们可以梳理出作者描写的顺序:先总体介绍莫高窟壁画的数量和特点――接着具体介绍莫高窟的壁画(面的描写,点的描写,点面结合)――最后总结,彩塑惟妙惟肖,赢得游人的啧啧赞叹。从这样的描写中,总结出作者的表达方式:总分总。而这样的表达,是学生在作文中常常运用的,我们可以以此为范例,学习作者这种“总分总”的表达方法。

2、走进壁画。

①仍以过渡句导入:

出示: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②介绍过渡句的作用并引出下半句:从“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你读出了壁画的什么特点?

“四万五千多平方米”,说明敦煌壁画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到底有多大的规模呢?若把这些壁画排列起来,有30多千米长。从十六国经隋唐到宋元,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流派,构建了一条富丽华艳的画廊,因而被誉为“墙壁上的图书馆”。

我们来看一段当年季羡林先生参观敦煌的感受:

洞子共有四百多个,大的大到像一座宫殿,小的小到像一个佛龛。几乎每一个小册子里都画着千佛的像。洞子不论大小,墙壁不论宽窄,无不满满地画上了壁画。艺术家决不吝惜自己的光阴和生命,把墙壁上的每一点空间,每一寸空隙,都填得满满的,多小的地方,他们也决不放过。

――季羡林《在敦煌》

“宏伟瑰丽”这里指壁画宏大雄伟,珍奇美丽。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壁画的“宏伟瑰丽”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圈画出有关的句子,并作一些批注。

结合学生的圈画、批注,讨论: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洞窟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个富丽多彩的图画世界。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楼台亭阁、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使这些神秘的洞里出现了一派佛国风光。有的洞窟则使我们看到人们打猎、织布、建造房屋等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人世间的画面。有一幅胡商遇盗图,生动地反映了中外交往的情景。492个洞窟,展现的人物是那样繁多,场面是那样富丽,色彩是那么鲜艳,它不仅是世界佛教的宝库,也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最好资料。让我们由衷地对这些艺术家表示敬意。

齐读(总结):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敦煌飞天是古老而美丽的神话,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在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

师补充资料:飞天是佛教中天歌神和天乐神的化身。天歌神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天乐神负责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端。他们原是一对夫妻,后合为一体,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变为飞天。敦煌飞天没有翅膀和羽毛,借助云彩却不依靠云彩,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变万化。

在课文中作者一连用了5个整齐的排比句式,介绍了飞天的千姿百态:采摘鲜花的飞天,轻拨银弦的飞天,白天而降的飞天,漫天邀游的飞天,翩翩起舞的飞天,他们的多姿多彩,通过这一组排比句,通过这一连串的四字词语已深深地烙在同学们的脑海中。

请同学们将自己的感受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这一部分。

齐读(总结):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走进藏经洞,感受清政府的腐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心

关于赫赫有名的藏经洞,作者仅用99个字作了一番简洁的介绍。自由读这一段话,哪些词刺痛了我们的心?“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这里的“曾”让我们看到了昔日的敦煌艺术,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可如今,留给我们的却是“它们默默地留在了十几个国家的三十多个博物馆中”,这是民族的悲哀、国家的悲哀。

“仅存的部分经卷……”这里的“仅”让我们读出许多的无奈与酸涩。

师补充相关的资料:1907、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两次掠走经卷、文物九千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廉价骗购藏经洞遗物精华六千多件。1911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等用低价换取了469件手写本和精美彩塑两尊。1914年,俄国人奥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精卷写本,还盗走了第263窟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如今的藏经洞旁,有一个陈列馆,陈列其中的展品都是临摹品,真品全部流落到了国外,而且样样都是精品,价值极高。

现在的藏经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黑咕隆咚的小洞,那个被王道士发现的暗门仍打开着,里面什么也没有,使人难以相信,在这个简陋的洞穴中,曾经存在过那么丰富的文化矿藏,使人难以判断,这个简陋的洞穴是民族的荣耀还是耻辱。

(四)总结全文,学习编写段落提纲

1、填空,总结全文。

课文向我们生动地描绘了敦煌莫高窟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____________,展示出莫高窟的辉煌的艺术和悠久的历史,增强了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分段,概括段意,编写段落提纲。

根据上面的填空练习,提问: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第3~5自然段)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了什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将课文分为3段,并概括每段段意:

第一段介绍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概貌:

第二段介绍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本段用3个自然段讲了3层意思:一是莫高窟保存两千多尊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二是莫高窟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三是藏经洞有六万多件珍贵的文物,但大量的文物已被帝国主义掠走。)

第三段写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将各段的段意连接起来,就是课文的段落提纲。

第6篇

【关键词】文本;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语言积累。教学中,往往碰到学生发言时词不达意或抓不住重点。写出的作文要么拖沓冗长,干巴乏味,像记流水账,要么满纸白话,让人看了不知所云。这些表达上的障碍多数是源于语言积累的匮乏。说到语言积累,老师们更乐于倡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而往往忽略或淡化了对文本语言积累的引导。新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文质兼美的语言典范。引导学生将这些典范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捷径。因此,重视文本语言的积累,既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也寻找到了一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文本――发掘文本语言的美

语文教材是个丰富多彩的知识宝库,该引导学生积累些什么?这需要师生具备发现美的慧眼,细细品味,仔细揣摩。

1.搜集优美字词

比如《北京亮起来了》一课,像“夜幕降临”、“金碧辉煌”这样优美的四字词语课文中比比皆是、课后练习“我会读”中出现的词语、“语文园地”中近义词、反义词、四字词语、形容词短语等的归类整理,都是值得学生用心积累的语言素材。

2.记诵精彩语句

比如:对联、谚语、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经典诗句等。像珍惜时间的谚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团结友爱的谚语“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气象谚语“春天孩儿脸,一日有三变”。还有像排比句、比喻句、反问句、拟人句以及课文中写得精彩的句子,都是值得积累的。如《秋天的雨》这篇课文中的句子很有特色,有描写秋雨的;有描写秋叶的;有描写秋花的;有描写秋风的;还有描写小动物的。这也是文本语言积累的极佳素材。

3.积累精妙语段

意境优美、含义深刻的段落:如写人的文章,可分类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段落;写景的文章,可积累文中描绘景物的优美语段。比如《翠鸟》中描写翠鸟外形的段落;《桂林山水》中描写桂林的山和水的段落。

4.积淀名篇佳作、古典诗文

比如《匆匆》、《伯牙绝弦》等。这些蕴含在文本中的优美语言,正如一块块璞玉,静静地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去采撷。

二、感悟语言――引领学生徜徉在文本语言的深径

1.品精妙字词

汉字博大精深,每个汉字都是表情达意的媒介,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如《雨点儿》一课中“数不清”一词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理解词义:课件演示“一滴雨点八九滴雨点无数雨点”。

(2)拓展:你还知道什么东西也像雨点儿一样多得数不清呢?

(3)用上“数不清”说一句话。

“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即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2.品精彩句段

品读文章要抓重点句段、疑难句段,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这样才是遵循学生学语言、积累语言的规律。例《金色的草地》一课,第三自然段无论从描写的内容,还是构段方式,或是遣词用语,亦或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表达得很细致。这样文质兼美的段落就是教学中应该浓墨重彩,引领学生细细品读并积累的重点段。设计如下:

找“发现”梳脉络,感悟文本构段上的精妙。

品有趣,感悟文本表达上的匠心独具:

(1)句式引读:这是一片多么_______的草地!

(2)用“因为……所以……”变换句式练习说话。

提升主体,感悟作者对草地的喜爱:

中午,太阳公公高高挂在空中;

傍晚,太阳公公落下西山。

再读感悟,熟读成诵。

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更要有这样浮出文本,引领学生进行有滋有味、有情有趣地品读文本、积累语言的能力,唯如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在一次次的品读和积累中潜移默化地得以提高。

3.品名篇佳作,感悟名著的美

例如《丑小鸭》一课,原著对丑小鸭出壳后的样子只有“他是又大又丑”六个字,没有像课文那样进行具体描写(过了几天,这个蛋才慢慢裂开,钻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安徒生因爱怜丑小鸭而不忍心将它的“丑”样描写细致。从中领略了名著背后浓浓的人性美,更增添了阅读积累名著的热情。

三、方法恰当――在学习语文中轻松积累文本语言

1.加强朗读,培养语感

重视朗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读多了,读熟了,才能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课文的语言进入学生的心田。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悟,在读中积累。

(1)巧妙导读。将无声的文字转换为有声的语言,将无形的情感转换为有形的表情,这就是导读的艺术。如在指导朗读《丑小鸭》一课时,我是这么做的:

师:“同学们,读书的时候,要尽量把书上的内容读到脸上来,这样呀,老师只要看你这张可爱的小脸,就能知道你读得好不好。”(学生读课文,老师关注他们表情的变化。)

师:“你越读越难过,眉头都皱起来了,这是为什么?”、“我发现你读到后面,笑容满面,很高兴的样子,为什么?”、“你刚刚有一会儿读着读着,眼睛瞪得大大的,又是为什么?”……

这样的导读,比起生硬的朗读指导,显得妙趣横生,更有实效性。

(2)注重朗读的语气和朗读形式的变化。文字是有生命的,它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而读是一门艺术,是一把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指导朗读时,应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文本,不同人物、不同情景,选择相应的语气进行朗读。如《两只小狮子》一课中,小树和懒狮子前后两次说话的语气各不相同。

小树:奇怪担心、着急、生气的语气。

懒狮子:慢吞吞、不屑的语气神气十足、得意洋洋的语气。

为了帮助学生读好这些不同语气,教师先利用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悟形象,再用生动的导语配上恰到好处的语调、表情、动作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3)引导个性化朗读。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各有不同,读出来的感情也就各不相同。因此,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上文中小树和懒狮子的对话,不同学生朗读时的语调、表情各不相同。

(4)重视范读。范读是语文老师不可或缺的一项语文基本功。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有利于引导学生快速走进文本,为学生理解感悟课文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是学生感悟文本的重要途径之一。

(5)保证朗读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为积累语言打下基础。读是语文学习中最有效最根本的一种方法。紧抓文本中的精彩处,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咀嚼、品味、感悟、欣赏,语言就在这样反复诵读中潜移默化地积累。

2.进行有效背诵,积累文本语言

背诵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儿童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背诵一些好文章,有利于培养记忆能力,更有利于积累语言。通过背诵,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经典美文,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库存。还能从背诵中体悟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独具和表达上的精妙,一举多得。在教学中,要鼓励孩子多背诵,除了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能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句段也要鼓励学生熟背。除此,还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背诵热情,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比如,像写“下水文”一样,教师和学生一起“下水背”,即能激起学生背诵积累的热情,还能拉近师生间的情感。

3.摘抄好词佳句

引导学生摘抄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写得优美的段落、在课本的空白处补充自己的摘抄笔记等。目的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此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摘抄的内容定期进行归类、交流,使积累的语言不至于陈腐浪费。

四、学以致用――在运用语言中积累语言

积累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反之,在运用语言中也能促进语言的积累。

1.以写促积

(1)扩词:这个方法有助于言语积累比较少的低年级学生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词汇量。

(2)造句:对于新学到的词语或较难理解和掌握的词语,用这个方法有利于巩固。

(3)仿写或续写句段:运用这个方法能迅速实现知识的迁移。比如学完了《小摄影师》,老师布置这样的作业:“第二天,男孩又来找高尔基照相,他们之间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你接着编故事。”

(4)写作文。作文训练就是将大脑中存储的语言积累进行回忆、交流、筛选、重组。当学生能将自己的所得所悟所感笔录下来,他们的“材料仓库”也会变得更丰富而且有条理。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语言积累。作文的形式可以是续编故事、读书笔记、日记(周记)、读后感、材料作文、命题作文、随笔等。比如学了《花钟》以后,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2.以说促积

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不断运用语言;并努力对语言进行重组,使表达更流畅,进一步积累语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多创造“说”的机会让学生尽情表达。比如低年级可开展“看图说话”、“故事会”等,中高年级还可以开展“辩论赛”或引导学生在复述中积累。比如学了《赵州桥》,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或提纲进行复述。既巩固了课文,又锻炼了语言表达。

学生积累文本语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才能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多知才能多智,厚积才能薄发,积淀厚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2]魏春峰.正确认识语文积累.小学语文教师.2002(06)

第7篇

1.让学生从下面一段描写中找出用得好的字词并说说为什么。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那人(康大叔)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 一点的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囔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鲁迅《药》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总结。

明确:“摊、撮、慌忙、摸、抖抖的、囔、抢、扯、裹、塞、抓、捏”这些动词、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人物形象,刻画出了老栓的胆小、害怕,特别是把刽子手康大叔蛮横、粗暴、贪婪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小结】我们同学在选用词语的时候尽量选用能绘声、绘色、绘态的词语,做到写景状物,能穷形尽相,写人叙事,能够惟妙惟肖,如果在贴切的基础上,能找到新鲜别致的词语就更好了。

二、句式灵活。

1.对比下列两句,看看哪句表达效果好。

①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②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为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再叫一个朗诵好的学生诵读第一句,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强烈情感。

明确:两个问句,三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憎恶愤怒之情。问句、叹句本身就有强调语气的作用,在这里,用问句开头可以引起听者的注意。

2.赏析画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西番莲生根发芽长高一米多后)

开始它们伸开手臂,相互打着招呼,接着便慢慢触摸着手指,再后来索性手挽着手,肩挨着肩,脸蹭着脸,仿佛一对孪生姐妹似的。不久,花枝上便逐渐孕育出一个个健康的蓓蕾。仲夏,花开了。像比赛似的,两棵西番莲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你孕,我育;你绽,我放;你紫,我黄;你浓,我淡;你妖,我艳;你贵,我雅;谁也不让谁。满园花香,满园亮丽。平儿仔细数着那株紫西番莲上面的花朵:……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六, 三十六朵花了,还在开,有完没完了!

——舒正《西番莲》

学生讨论,老师引导赏析。

明确:“你……我……”,两字一节,四字一句,六句叠加,整齐排列,环环相扣,读起来不但朗朗上口,而且有急促感,很好地烘托出了西番莲的竞争氛围;拟人,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有机结合,共同托起一片新奇,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花儿争奇斗艳、争相怒放的情景,一派生机勃勃!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满园春色,闻到了满园花香!

【小结】同学在写作中可以灵活地选用各种句式表情达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这样语言有起有伏、变化多姿,文章才会显得灵活自由,而不会那么呆板生硬了。

三、善用修辞。

1.体会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原稿与修改稿。

【原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修改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学生对修改稿并不陌生,一对比便可知孰优孰劣,老师可以直接叫学生回答。

明确: 修改后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赋予荷花以人的特征,写出了荷花的体态美与情态美,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富有意蕴。

怎样的句子才富有意蕴呢?富有意蕴的句子可以是或饱含睿智的生活哲理,或有着独特的人生感悟,或是提升了文章内涵的主旨句,或是传达出作者的某种情感、某种精神或人生追求等等。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记念刘和珍君》中富有意蕴的语句,像“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些语句虽然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但是很精炼,富有意蕴,让我们看到了一代文人对民族命运的深沉思考,读过之后耐人寻味。我们同学也许一下子很难写出这样精炼的语句,但要尽量做到不重复、不啰嗦,尽量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1.赏析学生的作文片段。

不必埋怨高三的疲倦,在心头点亮一盏明灯,清晰地照亮自己的前程,一切厌烦与倦怠都会灰飞烟灭!

心中有一份希望,再漫长的等待过程也都成为一种甜蜜。终有一天,我会等到花开最美的那一瞬间,终有一天,我会化蛹成蝶,在那灿烂夺目的花朵上翩跹。

——巫娟《高三?高三!》

明确:面对高三,作者并没有用豪言壮语说我要怎样拼搏,要怎样奋斗,但是我们却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高三的自信、豪迈、执着、坚定和期盼,作者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的语句同样富有意蕴。

2.高考满分作文片段欣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用一句话,描写出满足于归隐后自耕自食的悠然情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仿佛眼前见到盎然春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现出曹操博大的胸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达出诗人满怀的相思愁绪。语文,用一枝神来之笔,画出世间万物,画出诗人心中缕缕思绪,在一泓清泉中若点若圈,使我心雨飘飞。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第8篇

一、梳理线索,复述课文

名著类文本大都属于记叙性文本,有着典型的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等诸多元素。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紧扣记叙文教学的特征,引领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出故事发展的情节,为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奠定基础。但由于受到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他们很难从文本中提炼出相应的复述线索,这对于学生整体感知内容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紧扣文本故事的特质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之间的交融点,在寻找两者之间的交融点之后,为学生梳理相关的复述线索,从而帮助孩子更好地走进文本,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基本情节,为复述课文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哪吒闹海》这篇课文时,教师就紧紧地引领学生从文本的结构入手,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经过和结果,并相应地提炼出这一层面所对应的标题,从整体上梳理文本的内容。随后,教师引领学生从对应的标题入手,将四字标题拓展成为一句完整的话,最终借助故事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引导学生,将完整的话组织串联成为一段完整的话,在梳理文本内容的同时,借助复述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从而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性解读效果。

二、对接原文,类比辨析

名著的文本大都选自我国传统文化名著。由于这些名著在表达习惯、语言词汇上与当下的语言表达习惯有着巨大的区别,因此,对学生而言,阅读原文就造就会造成相当大的阅读障碍。基于这种情况,编者在编选这些这部分课文时,就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与调整。虽然删减、调整之后的文本保留了文本的基本风味,但是对学生阅读原著却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所以,教师可以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名著原文进行适当的补充,从而引领学生将教材文本与原著原文之间完成对接,最终在拓展补充、辨析对比的方法下,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例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时,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为学生拓展补充了名著原文当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三个人物的外貌描写。补充的两个语段,很多的词语表达非常精准、丰富,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也存在生僻字词过多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旦出示原文,首先就应该对原文的内容进行反复的诵读,在整体了解其大意的基础上,再引领学生深入地进行品味与感知,从而促进对原著中语言的吸收与积累。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将人物的外貌描写、自然环境的描写与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有效的对接,紧扣人物的行为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人物外貌的描写与自然环境的描写,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人物的个性。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教学的眼光仅仅局限在教材课文中,而是广泛地与原文M行对接类比,从而为学生拓展了阅读教学的丰富资源,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升。

三、紧扣文体,积累方法

苏教版教材中所选用的名著类课文基本都是来自古典名著小说。这一类文体的教学,有着其独特的文体标准与要求。因此,教师可以从人物的语言描写、环境描写、故事情节的发展三个维度引领孩子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积累阅读名著小说的阅读方法。

以选自《儒林外史》的《少年王冕》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将教学的焦点设置成三个板块:首先,关注故事的情节。课文以少年王冕的年龄为顺序,着重描写了其辍学放牛、学画荷花两个故事,但作者并没有在每个年龄段平均着墨。因此,教师引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提炼出课文未写、略写和详写的内容,从而感受作者在取舍以及详略安排上的智慧。其次,关注人物的对话语言。正所谓“言为心声”,教师紧扣人物语言,特别是王冕与母亲对话的内容,在感受王冕善意谎言的背后,所蕴藏的对母亲的孝顺之心,从而更好地感受人物的内在品质。最后,教师引领学生关注课文中一段关于荷花的描写,在感受其自然之美时,更让学生意识到这一池荷花正是王冕学画的契机,也是对王冕人格的写照,更是对往年人生经历的一种暗示,从而将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品性结合起来,洞察作者借景喻人的创作方法。

第9篇

请看下面篇文章:

第一次见到她并无多大好感在我看来,她不过是寄身于墙角路边的一丛丛杂草罢了许是我太过粗心,竟一直没有发觉校园里其实到处有她的身影,也忽略了她是有规律的成片分布――显然,这是花匠们精心安排的。

对于一种花来说,她的茎与叶真是过于不雅了,我一直以为,一种植物既是会开花的,即便茎叶普通一点,但至少总不能像她一样长得……长得太像葱吧。在我看来,葱应该是和柴米油盐联系在一起的,葱是属于尘世俗用的,而不是属于审美的。甚至我还认为,葱还不如柴米油盐,柴米油盐虽是俗的,但至少生活少不了它们。可葱呢,不过是种可有可无的点缀。所以当我知道她的名字叫“葱兰”时,我不禁为兰花愤愤不平了起来?人人都赞空谷幽兰的不俗,人人都说兰乃花中君子。可试问,谁会赞美一棵“葱”的高雅呢?把兰的雅号扣到了一棵“葱”的头上,我怕会压坏了她。

当她开出第一朵花,我轻轻一瞥就带过了;当那一整片一整片的绿色中出现了星星点点的白色,我也不曾驻足;可是,当那一大片的花朵在一夜之间全部开放,我不自觉地停住了匆匆的脚步,弯下腰来仔细端详她。

是第一次发现,一朵花竟然可以以如此坦白的姿态开放。

她就这样站在那儿,开得无声无息旁若无人。她的颜色是如此洁白,没有浓墨重彩渲染,只是纯粹的白。白得无畏无惧、肆无忌惮,纯粹得叫人嫉妒。她的花瓣如此舒展,毫无保留地露出她那金黄色的花蕊――像是一颗炽热的心。那滚烫的金黄啊,我真怕会溅出来。而她的花柱高高立起,卑而不微,纤而不弱。从侧面看去,她,则呈现出一种怀抱的姿态――张开双臂企图把蓝天拥在怀里。我曾疑心,她那细瘦的茎如何能够承载得了秋日那一地纯净的阳光。风来了,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白色也随之汹涌。我没有想到,第一次给我一种“花海”的震撼的,不是多情的薰衣草,也不是浪漫的郁金香,更不是清新的百合,而是眼前这片不起眼的葱兰。

毫无保留地开放,把一种颜色演绎到极致;无声无息地开放,把一种香淡淡地酝酿。用如玉般冰冷的瓣,去包裹如火的心。水含珠而柔媚,山蕴玉而朗润。看着葱兰那不俗的花朵,我突然发现她原先很不入眼的茎和叶突然焕发出一种独具的青翠素朴之美。葱兰啊,你绝不负“兰”的美名!

纤小而坚强,美丽而坦白,无闻却博大。我以为,不论是一朵花还是一个人,这便是极致了。

愿做一株葱兰,静静地开在道路旁。

浙江省东阳中学 金远晴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这篇文章的特点。文章借的“物”是一种名为“葱兰”的植物。葱兰形色一般,貌不惊人(甚至有点“俗”),而她的花期却甚为别致,灿如“花海”,让人惊心。由此,作者因花及人,托物言志,表示“愿做一株葱兰”。题目“生如葱兰”集中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这篇文章的语言有很强的表现力,从中我们可以寻得一些启发。

先说这篇文章的遣词。

该文用语雅致,富有文化内涵。诸如“寄身”“尘世”“审美”“高雅”“一瞥”“驻足”“端详”“渲染”“承载”“震撼”“演绎”“极致”等等。这些词语从词义和构成看,已经从口头语言上升到书面语言。显然,掌握这些词语有赖于作者平时阅读的积累。又如四字词语的运用,“愤愤不平”“空谷幽兰”“花中君子”“星星点点”“旁若无人”“浓墨重彩”“肆无忌惮”“无声无息”等,不仅用词恰当,琅琅上口,而且带:有一股书卷气,可见其中的文化内涵。这更是作者平时勤于阅读的见汪。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掌握足够量的词汇,其中包括简练的书面语汇是提升语言表现力的重要标志。打下这一基础,只有依靠阅读积累,舍此,别无他法。

次说造句。由词到句,选择句式是提高文章语言能力的又一重要条件。本文有叙述,有描写,有说明,有议论,有抒情,句式选择也各有特点。以叙述论,这篇文章叙写作者发现“葱兰”的过程,清楚明白,衔接自然。由“第一次见到她并无多大好感”,继而看到“她开出第一朵花”,只是“轻轻一瞥”,再到看她“出现了星星点点的白色”,终于见她“一夜之间全部开放”,这才有了惊人的“发现”,行文流畅,有条不紊。叙述语言明白晓畅是第一要义,简洁凝练是提升的要求。

以描写论,单句往往重在对一句中的中心词语加以修饰,如初看“葱兰”,“她不过是寄身于墙角路边的一丛丛杂草罢了”。“一丛丛”状其形,“墙角路边”示其位,“寄身”写其飘无定所,描写“葱兰”的位卑形微,并不显眼。而描写更多的是以句群的形式出现。如文章描绘“葱兰”花色之白:“她的颜色是如此洁白,没有浓墨重彩渲染,只是纯粹的白。自得无畏无惧、肆无忌惮,纯粹得叫人嫉妒。”用五句话连成一组,描写白色。先是形容,“如此洁白”;再是对比,“没有浓墨重彩,只是纯粹的白”;还以拟人,“白得无畏无惧、肆无忌惮”,后以夸张,“纯粹得叫人嫉妒”,调用多种修辞手段,融深情于笔端,呈花色于纸上,铺陈展开,显示作者较好的语言功力。

既为句群,句子之间就有层次的要求,或连贯而下,层层深入;或从不同角度,正反对照,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作者表达面对“葱兰”花开时的惊喜心情就富有层次:“我没有想到,第一次给我一种‘花海’的震撼的,不是多情的薰衣草,也不是浪漫的郁金香,更不是清新的百合,而是眼前这片不起眼的葱兰。”连用三个排比句,“不是……也不是……更不是……”,再加一个对比“而是……”,表示“震撼”心情逐渐凝聚的过程,句式整齐,节奏鲜明,真实可信,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以议论说,表达议论的语句多用判断句。比如,开篇第一句就说,对于“葱兰”,“第一次见到她并无多大好感”,直接表明对“葱兰”的好恶。常见的表述方式是,“在我看来”“我以为”“我认为”,然后直陈其旨。为了增强判断的力度和语势,或用反问句,如:“可试问,谁会赞美一棵‘葱’的高雅呢?”或用感叹句:“葱兰啊,你绝不负‘兰’的美名!”或用句式变化,将判断的内容移至句首,以示突出,如:“纤小而坚强,美丽而坦白,无闻却博大。我以为,不论是一朵花还是一个人,这便是极致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