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纤维艺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8 15:56: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纤维艺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纤维艺术论文

第1篇

波斯地毯的编织工艺是采用打结的方式,因此做工好坏的判断标准就是每平方厘米的结数,一般70道已经是很好的,超过100道自然是大师之作。今天的波斯地毯几乎只是融入了些许现代的图案,其所用的材质和工艺是多年一直被延续的,传统的工艺制作过程也成为了艺术。图1波斯地毯Fig.1Persiancarpet1.2现代纤维艺术工艺的创新科技是诱发改变的最大动力和支持。不少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者渴求能通过纤维艺术的创作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欲望和理念,渴望与参观者交流来实现最终的完成。美国纤维艺术家列奥库克(LiaCook)创作的“联想的空间”就充分地利用了科技带来的优势(图2)。传统编织采用的经纬编制方法,是保持经线为骨骼,以纬线的缠绕变化来实现的,因而在编织完成后,经线是被隐藏在其中的。LiaCook借助科技手段,进行了以经线为主的尝试,作品里起伏多变的经线如金属浮雕般迷人,有意处理的水纹形态和纤维材料本身的柔软感相得益彰,让人联想到浑然天成般的节奏与韵律。借助科技发现材料的肌理美并加以深掘,日益成为现代纤维艺术成功的一个重要特征。革新工艺后产生的肌理已是成功激发、引领人们探究一件艺术作品的动因之一。

意识工艺的延续

创作与欣赏主体的态度风格的更替在时装中体现得更明显一些,探究轮回般的流行趋势,可以看到其背后的文化。纤维作品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实际需要解决后,就必然开始关注心理的需求。意识工艺强调的就是纤维艺术形式革命背后的文化。艺术构造的事实瓦解日常理性秩序的现象在艺术创作中频频发生,充分说明客观事实已不再是创作的唯一灵感来源。在构思一件纤维艺术作品时,首先确定的可能是想要表达的想法,然后再来寻找实现这种想法的客观载体。就像可以被构思的事实一样,表现的情节也不需要是合理的。如LiaCook在2011年的创作“Su-BrainTracts”中,脑电波的影像以一种可视的方式表现出来(图3)。作品中出现的形象元素是在现实中不可能并行出现的,艺术家以大胆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想法,构造其所需要的客观实在,构思的事件的合理性不再作为考量的依据。由此,一些现代纤维艺术开始利用软材料围绕性的张力特点,创造了具有雕塑感的立体作品,从而影响了整体空间。主体情感的强调如同其他现代主义作品,纤维艺术作品也总是在努力地表现主体自身的情感体验。当下文化消融于经济和经济消融于文化的特别消费文化现象的出现,消解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使得人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身的情感。再如图3所示的这系列纤维艺术作品,是建立在其对神经系统科学的探究上,将概念布料通过实践、接触和记忆来表现其感官体验。在这块用数码织机编织嵌入图像结构的布上,数字像素成为线程,并且与另一个成为交错的形象并置在同一空间内。作品饱含着创作者对新技术的不断探索,并把情感通过触觉刺激和视觉刺激共同来传达,从而给欣赏者带来了许多不同寻常的感官体验。作为一种时代性的思想方式事实都可以通过艺术来构造,时间和空间自然不会再以常理存在于创作中,各种融合和并置体现了创作者的奇思妙想。这样的纤维艺术引导欣赏者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既保留着对一个空间的记忆,又怀着对下一个空间的期待。风格创造在空间特征中仍是二维平面的形式,但画面构成已有抽象、立体等现代派艺术的表现风格,并着重挖掘材质与肌理的视觉美,在编织表现上以粗犷、平坦、凹凸的多种形式取得许多虚拟空间,创造了如同浮雕般的空间特征[2]。现代纤维艺术家在创作中利用纤维材料的特点来充分发挥多维空间的特征,在动静、虚实的空间形态的表现中创造非凡的感应效果。其随机性创造出巧妙和谐的意境,可以用来分割室内空间,营造出新的空间。

意识工艺下的纤维艺术创作内容和方法

意识工艺下的纤维艺术创作内容强调以意识为主的纤维艺术只不过是脱离了物质的层面,强调以意识为主体。即把艺术从“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化道路转向了为社会现实生活而艺术的功能性道路上,即“生活的艺术化”[3]。纤维艺术的创作往往是先选择题材,然后再根据题材的需要来选择最适合表现题材的手段。在这种手段的运用中,不过多地考虑其原本所既定的规则,只要它能够更好地让人们去表现。艺术界、观众、社会等的外界因素对于一个形象符号的认可和理解,往往直接关系到了这幅作品或者这位艺术家的成败。充分体现了受众的认可与参与在当代纤维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如瑞典的纤维艺术家奥利卡•博格的“生命之舞”系列作品,试图通过静止的装置来表现活泼和生气,一共十二余朵花,可以放在室内各个角落任其舞蹈(图4)。奥利卡•博格的灵感源自漫步森林或在水中游泳时发现的小细节:树叶进化、草木荣枯、光在水里、从水下面看到的外面,原始形式的线条是那么的美,像生活中的谜一般,只能用情感来回应。为了表现这种感动的情绪,创作者开始选择表现的手段,选择用混纺纤维的结构来表现这抽象的转瞬之间。这部表达美、情感和变化的作品,所考虑的不只是传统的花边技术,还有空间如透明度、光线和阴影,并最终在受众的参与中实现最终的完成。艺术融入生活人类的观念、思想、语言有多丰富,观念艺术的手段、媒介和表现方式就有多丰富。现在的纤维艺术排除传统艺术的造型性,转向对语言、文字行为、过程等非造型因素的探究。在现代文化发展中,更多的想要追求一种感性至上的生活,艺术和生活之间并不存在界限,生活充满着审美体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拥趸者是欣欣然悠游于生活中的主体,沃尔夫冈•韦尔施把他们戏称为“美学人”,是“身体、灵魂和心智”都具有“时尚设计”,但却“抛弃了寻根问底的幻想,潇潇洒洒站在一边,享受着生活的一切机遇”的“自恋主义”者[4]。放大符号的象征性创作的元素就如同符号体系,在纤维艺术中人们对符号的使用也相当普遍,这一符号体系必须以内在的而不是以超验的意义来解释[5]。可以通过材料或色彩进行意义的传达。正如叔本华所说:寓言是一种艺术作品,它表面指向一种东西但其实质却意指另一种东西,因此通过寓言,一定会有一种观念被表现出来。结果欣赏者的心智会从已经表现出来的可以明确感受[6]。如芭芭拉•海勒(BarbaraHeller)著名的“隐藏”系列纤维艺术作品,试图使所使用的元素具有符号式的隐喻性,创造出一种模糊的空间(图5)。作品中的这个女人站在棕榈树前,用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姿势盯着前方,“掩盖”的衣服和服装暗示努力的寻找线索、个性和交流,并提出了思考:在缺乏表情交流的世界,人们如何通过寻找其他线索来确定被掩盖的身份?作品中的人物直直地看着人们,一股莫名的紧张感产生,力求使眼神接触。为了进一步混淆视听,她故意使人物的身体语言合乎正常,从而增加判断的难度。这名妇女被看做是一个象征的符号,提示在危险的时候或是在安全的时代,人们能够“仅凭封面判断一本书”么?让一刹那的直觉来决定是否是朋友抑或敌人?在观看的时候,她希望观众的挫败假设能引导他们多花几秒钟、停止了一会儿,从而启发对话。图5芭芭拉•海勒的“贝多因妇女”Fig.5“BedouinWomen”ofBarbaraHeller这件作品是纯手工的,创作者有意放弃了使用织机为主的框架,在手工进行的经纬编织过程中,不断尝试建立或发现原有的意义,探讨内心的思考,目的不是讲故事、宣讲或者召唤,求的是创建一个新的条件,一个洞察深入自己、确认自己的意向性符号,一个使欣赏者能明确感受和领会的符号。现代纤维艺术的形式语言传统的纤维艺术特别是壁挂艺术对经纬结构的张力把握始终是均衡不变的,因为它的肌理是匀密细腻的,多以平织表现精致复杂的图地关系。现代的纤维艺术打破了这一常规,借用常用的形式手段来达到非常规的效果。比如重复可以使形态出现一定数量上的序列,从而创造形式与内涵都很丰富的新形象。就好像一个大厅既可被墙上巨大空间的纤维艺术作品装饰得气派豪华,也可被渲染得轻柔优美一样。现代纤维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主要表现为具有鲜明的个性、原创性和不可重复性,这也是一件现代纤维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作品的形式可以是非常态的,挪用常态的元素也不是对原文本的简单篡改,而是通过这一解构过程对原文本的意义进行消解,从而播撒出新的意义。目的在于转变原作意象的身份,把“过去”转化到一种新的语境之中。希望综合叠置所有能够汇集到的意义、风格、技巧及历史,然后从中组织出一个整体,形成自己的形式语言。

第2篇

纤维艺术作为生活中的一分子,具备了坚硬、柔软、鲜艳、暗淡、宁静、活力、平直、曲折的一些不同的质感、色泽感、形态乃至肌理感等。纤维艺术在和现代人们的生存条件共处时,在符合相应的物质使用功能以及艺术审美装饰功能以外,在内容上更为丰富,风格方面更加别致,可以展现出人与环境的和谐气氛,可以体现出视觉美与触觉美的力量,还可以激发出人们对大自然浓厚的深情,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当前人们使用硬质材料所造成的生硬与冷漠,再次让人们感受到人间的真情,通过总结获得以下特点:

(一)审美特点

现代纤维艺术通过其自身独有的材料质地以及富有个性的表现特征,形成了其他艺术所无法具有的审美特点。这样的审美特点也就是通过纤维艺术的材质、色泽、形态、机理等因素在空间构成的完善性,透过视觉表达,通过人的审美标准来完成。

1.材料美

物体外形是通过其基本特点结合而成,先要取决于运用材料的差别,其次为表现形式的差别。纤维艺术的材料大多是通过动植物纤维材料、人造纤维以及实物材料所构成。所有材料都具备了各自的物理属性,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变成各自的心理感应,材质之间的物理特性的差别通过艺术家的处理后可以发生不同的美感体现,金属材质形成的空间环境让人感受到纯净感;木石材质为人们提供质朴的亲近感;织物为人们打造温馨随和感;人造纤维由于具备了弹性光亮之美,不仅可以具有柔韧的共性美,还具有不同质感的个性美。材料自然属性的不同,令艺术家在创作中变为视觉方面美的心理感应,透过适当的艺术表现,为材料的审美价值赋予特殊的意义,进而引发了及其丰富的心理效应。

2.形态美

形态美是由于物体形态在外表上给人以和谐的视觉体会。形态包含了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外部形态指的是空间特点,通常泛指形态的外表,也就是人们所观察到的外部状态。内部形态体现出形态里各部分相互间界限的形态,也就是结构形态。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属于局部和总体、背景和前景的关系,两者相互衬托,其之间的张力在相互作用里实现平衡。外部形态的轮廓能够体现出内部形态的结构轮廓。材料质地的不同,可以转变外部及内部结构轮廓线的质感,进而丰富形态在视觉方面的美,例如竹、藤等纤维类,其一同具备的弹性张力由于外形和馁形的结构结合,构成相对鲜明的结构轮廓,从而产生了挺拔利落的形态美。质地柔和的麻、棉、毛等纤维,每个人的柔软属性对于编织不同的交织里构成了任意张力结构轮廓,以此体现出柔美和谐的形态美。对于软硬兼施的材料来讲,它对比的张力对于其他部分形态之间的表现属于曲直刚柔的形态美。

3.肌理美

纤维材料由于质感的差别,才可以进行人为加工处理,引发了一些具有历史性的美的视觉体会———肌理。这也是此类肌理美缔造的纤维艺术碰触空间。其一,肌理美属于视觉形态。其具备的物质倾向性张力在各自组织结构里的穿行延展属于打造肌理美的表现方式,而且还会对人们在心理方面有所影响,视觉形态在肌理方面的体会以及材料构成的富有内涵的心里体会。其二,肌理美的不同质量感。其与颜色、光影、形式以及关联方面和人们的心理体会融为一体的美感,一类有别于屋里定义方面的质量。色泽暗淡、反光、表面皮肤粗糙,构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4.色彩美

色彩美的缔造应当是通过美感体会为根本,将创造总体空间色泽的审美内心需求以及和谐色调空间为己任。现代艺术在色彩美方面,是透过纤维艺术本身的色泽体现以及纤维艺术体现来完成不同层面的和谐。

5.空间美

纤维艺术作品不论是二维还是三维空间状态,其状态、色泽、肌理等都与周遭空间的因素产生联系,艺术家一定对此进行平衡,且令人们在视觉的心理方面引发审美联想,如此才可以最终完成总体空间美。

6.表层审美

其特点为对形式美伊苏的结合体会,包含了人们对纤维艺术作品的视觉形态在形、光、肌理、色泽等视觉因素方面的初步判断与基本体会。现代纤维艺术则通过自身的材质肌理以及特有的个性所体现的形式,结合成为艺术的审美特性。

7.深层审美

不论是现代室内设计还是纤维艺术,都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影响,这样文化系统包含了人们对文脉的认同感,以及城市环境的连续性以及渗透性,或者将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的特征展现出来。

(二)空间媒介特点

相关人士层为现代室内设计给予了一个定义,建筑空间属于一个穿越了经济过程,也就是四处走动且改变位置,在相继的空间发展里的作用,透过感受运动的顺序逐步获得激烈的感受其通过纤维材料为媒介,构造的物质体现以及精神体现。

二、纤维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纤维艺术身为室内设计的主要构成内容,在室内环境里具有非常关键的地位,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令空间更为丰富,还可以和建筑内部空间的照明、颜色、材质构成一个琐碎的,并且可以同建筑内部空间的材质、色彩以及照明相结合,让人们的艺术氛围与建筑设计里相结合,进而令建筑内部环境更为温暖,并缔造出较为丰富的人性空间。由于审美情趣的持续提高,纤维艺术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纤维艺术品多余空间环境的束缚有着较大的作用。纤维艺术品由于材质丰富、色泽鲜艳,且建筑用材大部分构成了明显的对比。不论是平面还是例题,都能够更加人性化,打造出丰富多彩的人生。纤维艺术品通过软性材料进行硬性控制,再次打造建筑空间里的人文形象,且不忘填补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形象且活泼的色泽,令温暖的人性化艺术氛围与室内空间有效结合。

三、结束语

第3篇

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脑肿瘤患者44例为研究对象,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在56-76岁之间,病程在1周-12年之间,肿瘤最大直径在1-5cm之间的有例,5-10cm之间的例,超过10cm的例。其中幕上肿瘤11例,幕下肿瘤13例,脑膜瘤8例,脑胶质瘤6例,垂体5瘤,小脑囊性血管网织细胞瘤1例。所有患者均经过CT、MRI辅助检查,结合临床主要表现明确诊断。

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实施显微外科手术进行处理,采用德国“Moller”手术显微镜,调整放大倍数为4-16倍。患者进行全身静脉麻醉,根据肿瘤所处位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入路途径;开颅后上手术显微镜,先打开脑裂蛛网膜或者脑池,尽量放出脑脊液,促使脑组织的回缩,使肿瘤充分暴露,避免牵拉正常脑组织;进行手术,再显微镜下辨认并分离肿瘤,进而切除,操作过程中注意避免损伤重要的血管神经,尽最大可能保护正常脑组织;对于较大肿瘤或功能区肿瘤应进行分段切除,直至切除整个肿瘤。

3结果

所有44例患者中,行肿瘤全切除患者32例,其中26例患者症状消失,预后良好,6例患者症状缓解;行肿瘤次全切除患者8例,4例活检。随访3年,1例脑膜瘤术后2年复发,转上级医院手术后治愈;2例恶性母细胞瘤术后3月复发,后死亡;4例胶质瘤术后1年内死亡。

4讨论

脑肿瘤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其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颅内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对于脑肿瘤,应事先明确脑肿瘤诊断,与寄生虫、血肿及炎症等相鉴别;其次明确肿瘤大小、部位、性质及其周边结构情况。注意手术前的评估,对于患者术前准备、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处理均有着重要的作用[2]。目前显微外科手术是常见的处理脑肿瘤的手术方式。传统在肉眼下进行手术,对于一些脑底部、较深部位的肿瘤,操作困难,手术疗效不佳,导致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能使得部分肿瘤全切除率提高,明显降低致残率、病死率。

4.1显微手术能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

显微外科手术,主要是指在手术中利用显微镜的放大及照明效果,清晰显示较深部位以及重要功能区的病变及周边组织,使得肿瘤的切除范围较为彻底。本文患者中2例脑胶质瘤,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实施肿瘤全切除,术后恢复良好,复查CT示肿瘤病灶消失。脑胶质瘤利用显微外科手术也能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达到临床治愈。本文中的垂体瘤、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及鞍结节脑膜瘤均进行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术,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预后较佳。诸如此种位置较深的鞍区肿瘤的手术,周边有视神经、脑底动脉环、下丘脑及垂体柄等重要的神经、血管及组织,传统的治疗方法难以实施肿瘤全切术,不能根治肿瘤且容易损伤脑组织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显微外科手术因充分利用了显微镜的照明及放大作用,清晰辨认肿瘤及其周边组织结构,在良好的手术视野中分离并切除肿瘤组织,即使在较深窄的区域亦能完全地切除肿瘤,明显提高了肿瘤全切除率,且减少了手术出血的发生。

4.2显微手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副损伤

目前脑肿瘤的诊断技术较为发达,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明确了脑肿瘤的部位、大小、性质以及其周边组织情况。神经外科医生充分掌握了肿瘤的情况,应尽最大可能减少手术副损伤。传统的肉眼手术,深部病灶手术视野清晰度较差,与周边的组织结构不清,手术操作时极易产生误伤,损伤脑部重要的组织结构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而显微外科手术,充分利用显微镜的放大及照明效果,放大手术视野,充分清晰地暴露重要组织、血管及神经。即使手术的区域较狭小,仍然能够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致的操作。掌握熟练的操作技术,细心分离切除组织结构,对于出现的微小出血,能及时发觉并实施电凝止血,从而减少手术的副损伤。此外,脑自动牵开器的应用,避免了手持脑压板暴露病变时力量不均匀,不能持久的缺点,对病灶的显露及减少损伤发挥了重要作用。显微手术通过最大限度减少副损伤,从而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4.3脑肿瘤手术治疗注意事项

在围手术期内,应口服糖皮质激素及钙离子拮抗剂,利于术后消除水肿、减少血管痉挛的发生。此外,应用抗癫痫发作药物,避免术后诱发癫痫,加重病情,不利于患者恢复。

第4篇

人们称为“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对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是特别重要的。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影响,已经远超越了他的艺术本身,基本上塞尚的艺术影响了很多现代流派的产生。塞尚一直以来的想法是要开创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是符合自然秩序的,并且不以人的混乱感觉为转移的形式。保罗·塞尚觉得,人天生具有的知觉是混乱的。但是可以通过整理和归纳,把这种混乱的知觉转变为有结构的具有形式感的美。因此,他在自己的绘画里采用了全新的方法,即:将多个视点引进了同一张画面,放弃传统绘画中的一个视点的做法。他的作品《果篮》(1888-1890)中,塞尚把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各物体画在一个画面上,呈现的画面不是传统单点透视所观察到的图像的精准再现,而是运用多视点观察,把不同视点观察的结果组织在一起。

从多个视觉角度观察物体,然后把不同视角看到的物体呈现在一张画面上,以此来体现出时间的变化瞬间。立体主义代表人物毕加索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受到塞尚的这种一张画面上呈现多个视点的表现。在立体主义画作中,把客观物体打碎,然后再将这些破碎的碎片在画面上从新组拼起来,使观赏者直观的看到三维世界中的客观实在。运用这种方法,立体派的艺术家们创作了无数传世之作,这直接引发了建筑和设计艺术的伟大变革,还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很大影响。塞尚及后来的立体派画家们运用的多视点观察的绘画方法,是对传统经典透视的一种挑战。按传统透视原理,运用一点透视,呈现给观赏者的是有限的视野范围内的景物,但假如运用多视角观察方法,看到的就是广阔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物体。通过这种方法使观赏者认识到,用传统透视原理描绘的空间,并不是唯一的描绘现实空间的方式。

2.未来主义所作的时间分解

塞尚以及立体主义画家尝试对画面空间的从新革新,而未来主义画家则尝试把时间从新进行分解。意大利是未来主义的发源地,未来主义画家们主张在画面上呈现物体运动感,通过在画面上呈现物体运动利于表现静止画布上还没有发生的事。未来主义的代表画家杜尚的画作《下楼梯的裸女》中,画家将一组组几何形形象,持续的动作特征,来描画一个裸女从楼梯上走下来的完整过程。这种近似的、持续的动作,可以解释未来派艺术家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把时间上有前后顺序的瞬间叠加在一个画面上,从而使画布充满运动感。未来主义画家们所运用的这种在一个画面中把时间从新分解的方法,是对长久以来静态时间表达方式的挑战,动摇了绘画艺术只表现某一时刻的原有想法。

在未来主义之前,印象主义的画家克劳德•莫奈就已开始尝试对同一景物,在相同角度,但在不同光线和时间段的表现进行研究,比如莫奈的油画作品教堂系列和干草垛系列。不同与未来主义作品的是,莫奈是把不同时间段的景物画在不同的画布上,而未来主义画家们则是把他们表现在同一个画面上。但是无论怎样,未来主义画家们把时间的概念又从新体现在绘画作品中。

3.超现实主义对虚无梦幻时空的描画

上个世纪初,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了潜意识的存在,而梦是反映潜意识的。受佛洛伊德的感化,一部分画家通过描画梦境来探知自己的潜意识,发现不合常理的特征表现,这样的方法后来被称之为“超现实主义”。梦境的特点有两个。第一是梦中的人或事在空间常会出现比较荒唐的联系,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常规思维很不一样;第二是它不遵循现实生活中的时间规律。所以,观赏者常能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中看到艺术家把空间和时间重新组合,呈现的物象是特别荒唐的,也是对传统时空观的挑战。超现实主义代表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在他的作品《永恒的记忆》中,他把梦境中的时空进行了全新的描绘。代表时间的钟表被达利描画成了软绵绵的物体,这种像白日梦一般的绘画手法把人们平时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重新组合在一起,表现了对时空观念全新的理解。

第5篇

[摘要]在现代制造业,高科技产品不断出现,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不断应用,一线工人岗位正从劳动密集型逐渐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企业对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的技术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知识技能结构已难以满足工作的要求。为此,无论是从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还是企业长远发展,大力培养技能型员工都应作为企业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

[关键词]企业劳动组织员工

一、企业劳动组织方式的变革,要求员工必须向知识型技能型转变

进入21世纪,人类正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呈现出一系列的特征。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建立在泰罗科学治理原则基础之上的、以增加物质财富为最终目的的大批量生产方式,正在被以精益生产和灵敏制造为代表的灵活多变、适应性强、个性化的柔性生产方式所取代;相对于传统工业的金字塔型组织治理模式,精益生产方式条件下的企业是一种扁平化的组织,企业的每一个体都是创造性的个体。为此,企业要求每一个员工都必须由传统的简单操作的劳动密集型向现代企业所要求的知识型技能性转变。因为:1、劳动者操作的机床设备和生产的产品的科技含量,在不断提升,其变化提升之快在一些领域已达到日新月异的程度,这对劳动者的素质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必须与时俱进,迅速跟上形势,实现由一般的劳动操作向知识型技能型的操作转变。2、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去粗放型的简单操作的企业组织形式,早已向着集约的技术密集型的企业组织形式过渡。企业集团化结成了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和并行关系,其组织结构属于网络结构,企业不但是良好的经济组织,而且是一个良好的学习组织。这种学习型组织以建设学习型企业和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员工代替了传统的企业和员工。3、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每个人都需要具备创业、解决问题和自我创新的技能。而这种人,实际上就是知识型技能型的人才。当前,为提高生产效率,加快企业发展,企业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如自动化生产线、数控机床等,使员工的工作性质从以体力操作劳动为主转向以知识、信息处理及脑力劳动为主;工作范围也在不断拓宽,专业间业务交叉,人员间的多方面的协作,也更需要员工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企业劳动组织的变革,要求员工必须向知识型技能型转变。

二、对技能型员工和培养技能型员工的正确认识

技能是指运用知识和经验去完成某一活动的行为能力,一般表现为实际的操作技术。技能是实践训练的结果。企业一般把熟练掌握一定操作技能的人员统称为技能型人才,把掌握一定技术能力或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的熟练工人称为技术工人,而技术工人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在基层班组中占有很大比例,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工人相比,除了具备更丰富的生产操作经验和事故处理能力,能独立解决有一定难度的生产技术问题,还要能够组织或作为骨干积极开展班组技术革新活动。技能型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之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意识中,技术工人的身份仅仅是工人,其作业的技术含量普遍较低,故而其待遇较差,也很容易受企业改革改制的冲击。而知识型、技能型工人则不然,比如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熟练的数控工和模具工,常常被企业重金招聘,而且不少企业重金也难以招聘到,由于技能型工人比较紧缺,所以才有了企业对技能型员工的呼唤。

三、培养技能型员工的措施

培养技能型员工要结合不同班组所担负的科研生产任务及自身特点,找准切入点,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杜绝形式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长计划、短安排,有序推进,把着力点放在提升员工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上。

1、强化理论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员工技能培训中最基础又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理论上首先弄懂,才有实际操作技能提高的基础。因此,搞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技能型员工基本素质的提高,对员工在今后实际生产活动中运用理论,对实际技能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2、抓好岗位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是员工完成实际任务的能力,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这是一项既需要细心耐心,又必须严密组织的系统工程。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企业培训部门应对所有技能性岗位展开培训需求调查,认真分析分类,力争做到技能岗位员工的操作能力、技术水平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有较清楚全面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制定企业员工系统的培训计划。

3、充分发挥技术骨干的传帮带作用。班组里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要充分利用导师带徒这一机制,为进入班组的新员工选配技术过硬、素质优秀的技术骨干做师傅。通过一对一培训,使他们迅速成长起来。为了使新员工尽快掌握工作技术。

4、加强班组内部员工之间及班组之间的学习交流。班组每个人经历不一样,技能熟练程度也不一样,生产技能的提高需要借助于互相交流学习。同时,班组与班组间,由于具体负责的工作内容不同,但往往又互有关联,因此在抓好日常生产的同时,可以在班组间开展同创共建活动。首先,要抓好同类班组的互动学习活动,通过学习同类班组的先进经验,邀请别人挑毛病,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其次,也要抓好不同类型的班组互相学习活动,通过组织员工到这些班组的学习,了解相关技术知识,掌握不同类型班组的需求,激励大家不断提高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6篇

关键词:现代艺术;广告设计文化;视觉现代性

国内设计史家王受之先生在《世界现代面设计史1800-1998》中把现代主义艺术对现代平面设计从观念价值、意识形态到设计艺术语言的影响置入一个决定性的地位,并把这些影响精确地归结为:“立体主义的形式、未来主义的思想观念、达达主义的版面编排、超现实主义对于版面和插图的影响.

它们或是在意识形态上提供了现代平面设计的营养,或是在形式上提供了改革的借鉴,对现代平面设计总体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促进。”[1]142的确,现代主义绘画带来了艺术观念和艺术语汇的现代转折,从而深深地影响了平面视觉形态的变化,然而在他的论述中似乎忽视了另一股以俄国构成主义和荷兰风格派为主的更为前卫的现代艺术精神的力量,正是他们对艺术形式的更为持久和深入探寻,成为塑造现代主义艺术设计语言特征的重要力量之一,并最终促成了现代平面设计现代性内涵的定型,以广告设计为代表的平面设计也在这个转折中走向具有现代性质的审美风尚和视觉形态。本文正是以此为基点展开论述.

一、构成主义的视觉语言创新

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在艺术上也称为“至上主义”,是一场具有前卫精神的艺术运动和设计运动。它们在起源上具有相似性,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有一个共同的艺术理念,这个理念阐述重点落实在了对艺术形式的革命性认识:视觉艺术的某一要素,如线条、色彩、形式都具有其自身的表现力,从而独立于世界表象的任何关系之外,这无疑突破了西方绘画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理念———形式因素只能是再现性绘画造型的基本手段。马列维奇(K.Malevich)、加伯(Gabo)、利西斯基(E.Lissitzky)、克利(Klee)等人,他们把最新奇的抽象艺术带入构成主义体系中来。二十世纪初的现代艺术,尤其是立体主义和构成主义雕塑的几何造型和构成形式,对二维艺术设计和建筑空间设计有很大参考价值。构成主义对平面设计语言的贡献主要在于:平面视觉图形进一步向更加简单化和立体化的方向转化.

(立体主义的理性化、绝对化和逻辑化)虽然,构成主义艺术大师们的视觉探索往往来自于艺术表现的基本动机和具有独特的意识形态内涵,但是,构成主义的平面结构的理性处理、次序感最终奠定了现代版面设计系统的基本模式.

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认为平面视觉元素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内涵,设计是为无产阶级和政治服务的。构成主义认为应该抛弃表现主义的方式而转向理性主义。在视觉形式上它是未来主义与立体主义的一种综合,但是在意识形态内涵上却是艺术家和设计师为新兴的苏维埃政权寻找视觉风格的积.

和设计哲学说明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复杂性质,而至上主义在后来的发展中精神内容和意识形态立场和构成主义出现了分歧,它并不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内涵,主张形式语言探索的第一价值。其构成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列维奇(K.Malevich)崇尚至上主义的艺术观。他否认艺术上的实用主义的功能性和绘画的再现性,主张探索绝对的至上的形式构成,甚至把艺术经验凝结为单纯的色彩要素的感觉效果。因此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艺术创作往往表现出立体主义的结构、简单的几何形式以及鲜明的色彩对比,形式探索和组合成为艺术创作的唯一核心。这种视觉哲学直接催生出日后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重视图形的视觉风格。同时与之理念相同的抽象表现主义大师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也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形式语言的探索,但是这种纯粹视觉形式的探索虽然没有社会政治的意识形态背景,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耐人寻味和不可理解的神秘主义精神动机。康定斯基的形式探索在现代主义设计教育中心———包豪斯的基础课程中发扬光大,影响所及几乎遍布每一个深受包豪斯熏染的现代主义风格设计师的造型语言和视觉形态之中.

构成主义的形式语言探索有鲜明的艺术主张和理论基础,1922年亚历克赛•甘(AlekseiGan)在《构成主义宣言》中不仅阐述了构成主义明确的意识形态追求,更为重要的是还提出了构成主义视觉语言创造的三个基本原则:技术、肌理和构成。技术是社会功能和实用价值,肌理是对现代材料的了解,构成就是视觉元素的组织规律。这三个原则深深地渗透在了这个设计家群体几乎所有的设计类型之中。利西斯基(E.Lissitzky)是构成主义的集大成者,被视为现代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创始人,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现代版面的理性基础的探索和广泛采用摄影拼贴。利西斯基安排视觉元素的出发点是结构,清晰的结构本来源于建筑设计现代视觉形态和技术要求的基本标准。然而,在利西斯基之后结构的展示成为平面视觉形态的基本面貌。在构成主义另一位重要人物罗钦科(AlexanderRodchenko)的平面视觉形态创造中仍然是将平面元素组织为清晰的结构,只是字体更为粗壮,图形更为几何化,线条更为抽象,对比和视觉规律、视觉流程一目了然.

二、荷兰风格派运动的理性视觉编排

荷兰风格派运动是立基于立体主义的理性化视。(Mondrian)、杜斯伯格(Doesburg)等风格派画家的绘画探索创造出纯粹抽象、高度简单的几何组合。这是一种新的观察世界的视觉方式使然。这种视觉哲学认为,世界是由纵横两种基本结构组成,红、黄、蓝是构成世界的三种基本色彩;所谓艺术真实在于从有机的运动过程中寻找理性的平衡,这也是视觉艺术的灵魂与核心追求。这种艺术观进而影响到对平面版面编排风格,出现视觉元素的高度抽象和理性化编排模式,强调纵横编排的理性逻辑次序和简单的色彩计划。这种视觉哲学还认为:立体主义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而延伸为真正的视觉艺术,即通过有机运动、在对抗中而达到高度的平衡与和谐。这个对抗于平衡的中介点对人类来说意义非凡,也是所有视觉形态的意义和价值所在。1925年包豪斯平面设计大师拉兹罗•莫霍伊—纳吉(LaszloMoholy-Nagy)与风格派大师西奥•凡•杜斯伯格(TheoVanDoesburg)合作出版《新格式塔的基本观念》就是这种新的视觉方式和设计理念的理论集成。荷兰风格派是视觉语言现代性表述和现代转折的界碑和中坚力量,从绘画而至现代设计的所有领域都受到构成主义视觉哲学的影响和渗透:绘画、雕塑、建筑、家具、工业产品的设计无所不包。它们的视觉形态完全摆脱装饰动机,被抽象出丰富的几何单体元素,这些元素的组合、视觉流程和结构清晰,在色彩计划上原色和中间色广泛应用。这些视觉理念没有被封存在形而上学的乌托邦之中,尤其在广告设计领域广泛传播、发扬光大。这种影响在西方视觉语言创造中已经成为一种千丝万缕的文化基因至今挥之不去,共同塑造着当代视觉环境和视觉形态的文化表述.

三、传播与意义:广告设计文化功能的显现

第7篇

    摘要以郑州大学图书馆建立的河南文献网为例,论述了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工作方面大有可为。

1信息时代地方文献的重要作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的普及,文献资源共享真正成为可能。共享使图书馆的办馆方向转向信息网络化和信息产品的数字化,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则是许多图书馆突出特色的首选项目[1]   

地方文献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知识与信息,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为认识某一地域的历史和现状提供可靠资料;为激励人们热爱乡梓,热爱祖国提供生动、具体的乡土教材。为此,有人将地方文献的作用归纳为“存史、资政、励志”,是非常正确的。“据不完全统计,近年由各类型图书馆编印的地方文献书目、索引及专题数据库达100种以上,地方文献日益为社会关注。做好地方文献工作己列为许多图书馆的首要任务。”[2]

 

2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文献收藏概况

    河南地方文献的收藏、开发与利用是研究河南历史与现状的基础性工作,是发展河南经济,提高河南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河南地方文献因源远流长,数量巨大,搜集十分不易。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文献中心本着“宁滥勿缺、宁宽勿严”的收藏原则,经过多年搜集,河南文献的入藏在全国最为系统齐全。特别是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收藏网络,锻炼了一批对地方文献有深刻鉴别力的收藏队伍。现已搜集到河南各类地方文献巧以15000余种,30000余册,新出省志、县市志、旧志整理本、村镇乡志、厂矿企业志、各类专业志齐全,全省各类地方史、年鉴、党史资料、文史资料基本齐全;河南省家谱近百种;各类名人手稿2000余种,合计30万页;各类解放区出版物400余种;解放前原始档案一批,如抗战期间焦作中福联合公司的各类档案,抗战期间河南各银行账目等,对研究抗战期间的河南均为第一手资料。另外尚有辞源自1958年修订手稿数百本,修订卡片手稿50万张,其中仅河南参加者即有100余位,许多为语言文字界的著名人士。线装古籍也有少量入藏,有一些抄本为国内所仅有。在搜集河南文献的同时,兼顾到全国各地的县市志,搜集到三千余种,仅次于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

    随着网络化的发展,网上出现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料。河南地方文献载体不仅有手抄本、印刷品,也有机读资料、网上资源等品种。面对各类载体、种类繁多的地方文献资料,需要确定相应的收藏方法和建立行之有效的收藏网络。

2.1搜集地方文献应注意的问题

    (l)注意地方范围的古今区别。“地方范围”不能局限于现在的行政划区,而应根据本地区的历史沿革等实际情况来确定。如解放初期的平原省资料,明清时代河南东北部一些县市曾归直隶管辖,直隶州志当然也应作为河南地方文献收藏。

    (2)地方文献的搜集应以其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来取舍。对于地方人士的著作,要看其与地方关系大小而定。个别在历史上有突出影响与成就,值得后世进行专题研究的人物,其全部著作、手稿、日记、书信,以及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他人所写的对其生平、著作做专题研究的各种资料等,都应作为地方文献处理。

    (3)处理好有特殊价值的本地文献资料。如各旅游点的门票,本来是一次性用品,一个旅游点的门券,可能有数十种甚至上百种,上面的景观均为有代表性的,如果集合到一块,门券的非凡价值就体现出来。又如各时期的粮票、布票等票证,带有特定时代的印迹,如果能够把各个时期河南省发行的各类票证搜集齐全,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

    (4)注意戏剧等文艺作品的搜集。地方戏剧与本地历史发展、人民生活和语言风俗等有直接的联系,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各地文联掌握基本情况,和各地文联、作协加强合作是搜集此类资料的最好途径。

    (5)注意收录本省考古发现资料。河南是全国的文物大省,现存古迹遗存三万余处,全省征集和发掘文物130余万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否则对此类资料的搜集将是十分困难的。

2.2建立河南地方文献的收藏网络

    郑州大学图书馆经过十余年的实践,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河南地方文献收藏网络。

    (l)和地方史志界、党史界建立经常联系。我馆和全省许多地区、市县建立了经常的联系,能够及时掌握地方志、党史类图书信息,及时购入自己需要的图书。

    (2)和全省各级政协、政府机构建立必要的联系。政协历年所出文史资料,在地方文献中的参考价值很大,但延续时间长,又均为薄薄的小册子,如果收藏的力度不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省统计局及各地市县统计局出版的统计年鉴和统计资料,是各行业最具体量化的反映,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但大多为内部出版,印数很少,需要及时搜集,才能保证搜集的连续化。各厅局经常印发大量的宣传资料、招商资料等,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反映河南现实经济状况的珍贵资料,需要经常取系,加强搜集。

      (3)和各拍卖机构与旧书市场建立联系。河南文献中心先后从古籍拍卖会购入不少手抄本及古籍,有不少是国内惟一的。对古旧图书市场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许多地方文献资料为内部出版或作者自费出版,在书目上根本查不到,更别说订到了在旧书市场上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河南文献网站和数据库建设

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河南地方文献能否为读者所了解,为大家所利用,关键在于河南地方文献的数字化、数据库建设和网站建设。

郑州大学河南文献中心于2002年7月建设河南文献网站(henanbook.com),于2002年国庆节开通。经过改版和完善,现运行顺利,受到国内外文献界同仁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日均浏览量达4000余人次。网站建站的宗旨定为“河南文献是启封中原文化的一把钥匙;本站是探索河南奥秘的文献中心。”

    书目数据库为网站最主要部分。书目数据库是不同层次读者最主要的文献查找线索,也是地方文献开发和业务工作自动化的前提。地方文献种类和形式多种多样,必须确保书目数据的标准和规范,特别注意在进行主题标引时要揭示和体现地方特性。所以对各条目的录入,均首先标识地区,以现在的行政区划为标准,以省统领地区和省级市单位,以市统领县,再以县统领更小的区划。

    数据录入不但要把文献的主题、分类等作详细著录,还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对某些地方特藏进行文摘或提要式录入,甚至全文录入。

    河南名人手稿数据库现已录入1100多条数据,手稿书影400幅,珍稀图书及革命文献书影400余种,每种书影均由数幅图片组成,以便更好地直观了解各书的情况。

    河南地方旧志提要数据库:河南现存各种旧志568种,共计7567卷。对每种志书作了提要,包括书名、年号、版本、修纂人、修志背景及经过、内容评价、佚志资料、藏书单位等。内容评价是其主要内容,列出了卷数和纲目,志书的编纂体例,修纂宗旨和原则及特别有价值的资料。

 

 明清进士及近代留学生数据库:明清两代举行过进士考试201科,河南取中4097名,数据库按各县市编排,每人又按考取的科次、榜次、名次顺序排列,这样每县的进士多少及每人具体情况一目了然。清末及民国时期出国留学生名录数据库共录入1040人,仍然按地区县市排列,每人名下列出其留学国家及院校,出国年代及所学专业等。

    河南.地图数据库:每县市一图,地级市有数幅图,并可点击地图上的县名到县级地图。

    河南名胜古迹数据库:以河南省每个县市归属建立名胜古迹数据库,是反映各地县市特色的重要内容,是吸引大量网上游客的重要资源。

    河南历代名人数据库:历代名人数量巨大,现录入了小部分,今后将不断增加。

    地方文献研究文章专栏:设有文献研究、版本鉴定、旧书市场、中原文化、辞源研究、手稿研究、作家研究等栏目。

    河南地方文献主要以地区分类,其中每个县市基本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完整的检索点。每个县市录入了县市概况、建制沿革、历届修志论述、每种旧志的提要、各地地方文献书目、各地明清进士名录、各地近代留学人员名录、电子地图、名胜古迹、地方名人等。这样点击每个县市基本可以了解各地的历史和现实情况。

    针对以上数据库,网站建立了检索系统,主要通过题名、责任者、出版社、关键词等的检索,可以快速获得各自感兴趣的内容。网站为了体现面向社会、面向读者的宗旨,大胆突破许多图书馆的建站模式,设立了地方文献论坛,古旧图书交易平台,通过在雅虎、搜狐、百度等许多搜索引擎的注册,使网站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古旧图书交易平台网站能够及时了解地方文献的出版销售情况,买到许多难得的地方文献资料。

4结语

    河南文献网站建立后收到学校师生的广泛好评,许多教师、研究生利用地方文献资料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更有全国各地需要河南文献资料的读者,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咨询,要求复制提供资料。地方文献为高校立足本地服务社会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永宁.信息网络中的地方文献.四川图书馆学报,l996(2)

第8篇

[关键词]税收政策;跨国公司;外国直接投资;区位决策;文献述评

来自联合国贸发委(unctad)的资料显示,为了增强对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吸引力,各国不断采取税收激励政策以改善其投资环境。那么,税收政策对fdi区位决策的影响到底如何呢?围绕这一问题,国外学者做了大量有益探索。

一、税收政策在fdi区位决策中的重要性

在其他区位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税收政策会影响投资净收益,进而影响fdi的区位决策。然而,现实中各国的区位因素往往不同。鉴于此,早期的文献借助调查和计量分析手段,试图确定税收在fdi区位决策中的重要性。

(一)对利益相关者的调查结果

barlow和wendert通过对美国247家海外投资公司的调查发现,仅有10%的公司把东道国税收优惠政策作为其对外投资的条件之一,另有11%的公司提到东道国的税收激励政策对fdi有一定影响,但其重要性在货币的可兑换性、保证免于国有化征收、政治稳定性之后。robinson对205家跨国公司的调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该结论。同时还发现,针对fdi区位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企业界和政府部门的看法有很大差别。政府部门认为,税收减让是fdi区位决策的首要影响因素。但私人投资者却认为税收减让并不重要,甚至可以忽略。aharoni的调查结果显示,东道国的税收减让对公司的投资区位决策没有影响,收入税减免的投资激励作用十分微弱。不过,受访的东道国政府官员却认为,税收减免是吸引fdi的一个强有力的激励措施。此后,对外国投资者的调查研究仍在继续。simmons对600家世界最大跨国公司经理的调查发现,在众多fdi区位决策的影响因素中,公司税的重要性位于政治稳定性和市场规模等之后居第八位。这些研究进一步说明,尽管税收可能是fdi区位决策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调查研究方法的缺点在于,被调查的投资者可能为了得到减税的好处,或担心政府取消税收优惠而夸大税收激励的作用。

(二)计量经济分析结果

为了更为精确地揭示fdi对税率变化的敏感程度,早期的一些学者还尝试借助计量分析手段展开研究。其中,root和ahmed利用41个发展

(三)跨国公司投资方式差异

hartman估计了跨国公司不同投资方式对税收激励政策的反应后发现,利润再投资更容易受到东道国税率变化的影响,母子公司内部借贷融资方式对税率的反应则不敏感。由于股权加债务的外部融资方式同时受到母国税收体制影响,东道国税收激励效果将被削弱。也就是说,fdi的构成不同,其对税率的反应也会不同。rolfe等的研究发现,新建企业更偏好于减少初始投资费用的税收激励政策,比如购 置设备和原料的税收减免政策,扩建企业则更偏好于提高目标利润的税收激励政策。swenson把fdi分为6个组成部分,即新建投资、扩建投资、并购、合资、增加股权和其他fdi,数据涉及46个国家的跨国公司在美国50个州的不同投资项目。研究结果表明,对大多数fdi而言,税收对新建投资和扩建投资的影响显著为负。即美国公司税率越高,实际投资将下降。然而,并购投资在所有案例中都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因此,使用加总fdi数据很难解释其影响。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低税率可能是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而非特定市场战略类跨国公司投资区位决策的一个关键因素,比如一些因特网业务相关的公司、保险公司和银行等。在低税率国家设立子公司可为其母公司实施税收规避战略提供机会。因为,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要对这类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母公司征税都是非常困难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高税率国家进行征税时,跨国公司就会通过内部转移定价的方式,把利润转移到低税率国家,以达到国际避税目的。另外,跨国公司还可以根据东道国税收激励政策的变化调整其海外子公司利润汇回母国的时机。实际上,这一结论可以部分地解释税收天堂国家和地区成功吸引fdi的原因。

三、东道国不同税收政策工具的激励效果

实践中,各国用于影响fdi的税收政策工具五花八门,常用工具包括减少公司税、免税期、加速折旧、投资补贴、进口税减免、免税等。传统研究主要考察与公司收入税相关的政策工具,比如税收优惠期、税收补贴等,但这类政策工具对非赢利企业来说没有任何帮助。关税和本地间接税减免(主要针对特定产业部门)在许多国家一直存在,但使用时会受到国际或双边贸易协议约束。因此,已有研究多数是对公司税及税收体制效应的分析。

(一)普遍性地降低公司税率

高税率国家和地区降低公司税率的余地较大,比如香港、黎巴嫩和毛里求斯等。降低所有企业的公司税率可使投资者保持更大利润,其本身就是一种激励。由于税率较低,投资者没有必要逃税,政府也就能保持一定的税收收入。同时也大大简化了税收体制,减少征税成本。这对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信号,即该国政府倾向于通过市场机制来调控最优投资水平,从而避免了政府非正当行为的干扰。因此,外国投资者会偏好于公司税较低的国家,尤其是那些公司税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然而,普遍性的低税率政策也有一定局限性,可能削弱该国的税收中性体制。尽管普遍性地降低税率简化了税收体制,有利于进一步吸引fdi,从长远来看还可以提高税基以补偿初始的税收损失,但在经济转型期,突然普遍性地降低公司税率可能减少东道国的税收收入。

(二)选择性的税收激励政策

选择性的税收激励政策可以降低减税初期导致的东道国财政收入损失,并有助于激励特定产业的投资,政府也可以有更多自由决定权。选择性的税收激励政策一般通过免税期、临时性的税收折扣、投资津贴等形式间接地降低公司税率,往往被新兴市场国家采用。免税期的最大好处在于,一旦公司开始盈利就可以获得免税带来的更大利益,其对于自然资源部门或者其他会产生租金的部门、市场导向型企业、短期投资者(如贸易部门),尤其是流动性较大的投资有一定刺激作用,但对已有企业追加投资,以及需要长期资本投入的投资者不利,同时还可能产生一些虚假投资现象。此外,上述税收激励政策还可能随着纳税人逃避税技术的不断成熟而严重侵蚀税基。比如,投资者通过各种逃税手段把大量利润转移到符合税收免税期的企业,就可能导致东道国税收收入的损失。一些企业也可能在免税期结束时迅速撤离或注销,或者重新组建新企业以继续享受免税期待遇。许多工业化国家允许外资企业通过加速折旧、税收津贴或课税扣除等方式抵销其投资支出,以尽快收回投资。投资税收津贴具有明显的优点,可以鼓励跨国公司进行长远投资规划。由于能准确地对目标投资活动实施鼓励,投资税收津贴不仅能减少东道国的税收损失,而且能够鼓励企业再投资。如果投资税收津贴是可补偿的,东道国政府和外国企业将共同承担投资的成本和风险。同样,投资税收津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或缺点。如果投资税收津贴是不可返还的,已有企业可以获得所有的津贴,而新建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收入门槛才能享受税收津贴,那些投资周期较长项目可能比那些获利较快项目享受的税收津贴要少。当通货膨胀严重的时候,税收津贴会加剧税收体制对fdi企业行为的非均衡影响。高通货膨胀率国家的外国企业通过借贷融资将会受益更多,因为投资支出的税收扣除会更加实惠,这一点与免税期和低公司税率政策恰好相反。

(三)公司税收体制的综合效应

通常而言,东道国的公司税收体制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不仅涉及各种具体的税收政策工具,而且还包括征税体制等方面的内容。最近,simmons把东道国税收体制分解为13类变量,其中直接与税收负担水平相关的有6个,包括税率、税基、预提税率、双重税减免及其水平、特殊税收激励等,另有4个与税收管理相关的变量(包括税收征缴、反避税法律、争端解决和遵守成本)和3个与税收制度优劣相关的变量(包括税收体制的透明度、稳定性、可预见性),各变量被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加权计算出税收激励指数,以此反应东道国的税收总体水平。研究结果发现,税收激励指数与fdi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四、国际税收竞争和协调

东道国的税收激励政策会影响跨国公司在区域性市场(比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等)中的投资区位决策。devereux和griffith的研究发现,平均有效税率对美国企业在欧盟具体国家的投资区位决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不影响美国企业选择是否到欧盟投资。该发现验证了forsyth的观点,即一旦区位决策被局限于少数某个地区或国家时,税收激励政策就可能扮演决定性的作用。因为,除税收激励政策之外,这些地区或国家的其他区位因素大致是相似的。由此,税收竞争就成为可能。

(一)国际税收竞争

既然税收激励政策对区域性市场的fdi区位决策会有重要的影响,区域内国家之间的税收竞争将不可避免,并可能出现“竞争到底线”的问题。最大的担忧还在于各国互相攀比,不断开展税收竞赛,并导致“囚徒困境”的结局,这是一种以牺牲东道国福利为代价而使外国企业获益的零和博弈。haaparanta的研究表明,如果东道国的主要动机是创造就业或者获取研发型投资,那么这些国家将致力于通过税收竞争来吸引fdi。hauffer和wooton l18j认为,税收竞争与东道国市场规模大小也有关系。理论上,国内市场较大的东道国更倾向于税收竞争,因为这些国家可以从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中受益。根据新经济地理学文献,由于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的存在,“竞争到底线”现象将会非常普遍。富有吸引力的国家可能会利用它们的区位优势来保持较高的税收租金(源于集聚经济,而不是资本的利润),并且不会导致fdi流出。即便起初实施了较大的激励政策,随后再提高税率,也不会丧失吸引力。mooij de和ederveen认为,税 收差异对于fdi的区位决策确实重要,但不一定会导致竞争到底线,因为市场潜力和公共投资也很重要。simmons最近考察了税率和税收收入之间关系,并对国际税收竞争的存在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尽管从全球来看,总的趋势是各国法定税率和有效公司税率在持续下降,并逐步收敛,甚至为零,比如,欧盟近来的税制改革的趋势仍是降低公司税税率,部分北欧国家公司税率近乎为零,但近年来,oecd国家不断增加的税收收入或负担却不能完全证实存在税收竞争。可能的解释是,国家间的公司税收差距仍然很大,或是税收负担由资本所有者转向了一些流动性稍差的要素所有者,比如劳动力。总体看来,是否存在税收竞争还依赖于其他诸多因素,比如政府之间是合作还是非合作竞争?跨国公司面临的是竞争性市场还是非竞争性市场?等等。

第9篇

[关键词]财产税;税收公平;地方财政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税收公平性问题基本可以归结为对税收归宿的讨论,本质上是税收对相对市场价格的影响。自tiebout提出“用脚投票”的公共品提供模式以来,有关财产税税收归宿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逻辑基础的差异,关于财产税税收公平的研究文献大体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即“受益论”与“新论”,并分别在实证文献中得到了支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关财产税公平性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但大多是上述两种观点的应用。本文综述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财产税公平性研究的理论文献,一方面为国内学者了解这一领域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国内学者研究国内物业税的下一步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受益论”与财产税税收公平

自庇古以来,人们对公共品的市场有效提供一直持否定态度,tiebout模型改变了这种局面,为公共品的市场提供勾勒出一个理想的“用脚投票”式的市场运作模式。尽管最初的tiebout模型并不能恰当地反映现实,但其富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为财产税“受益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财产税的“受益论”观点由hamilton、fischel和white率先提出,并由hamilton和fischel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阐述。这种观点认为财产税是一种几乎能够鼓励当地居民做出正确财政决策的受益税。房屋业主作为地方政府支出的主要承担者,他们通过“用脚投票”等方式,促使地方政府在市政支出、税收和土地使用方面选择最佳方案,以使他们房屋价值最大化,这种选择的结果使财产税成为房屋业主对其所获服务的支出,从而也使财产税成为一个有效税种。

“受益论”观点在局部均衡框架内分析税收归宿,认为对房屋所征的税是累退的,不利于公平收入分配。其基本逻辑是:由于财产税是基于住宅单元价值的比例税率,而低收入家庭在住房支出上的比重较大,所以与高收入家庭相比,低收入家庭承担的财产税义务较重。“受益论”成立需要两个核心理论基石:一是分区制,即要求一个地区能够有效地保证财产税税基不受新居民过多的影响;二是资本化,即要求政府支出的收益能够充分体现到住房价值中。大量关于分区制的理论文献都致力于不存在公共土地控制的情况,模型构建的基础是居民对于地方服务和住房需求存在收入和价格弹性,而收入与价格弹性在居民与不同的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差异,这为居民对公共服务的分类选择提供了可能。显然,这类研究并不能很好地模拟现实。事实上,对土地利用的控制往往是地方政府的最重要职责之一,miller对加州雷克伍德计划的分析、elllckson对euchd诉ambler案件的分析都试图证明社区居民通过地方政府影响土地控制的情况确实存在。而沿着这一思路最成功的理论则是中位选民定理。中位选民定理由howard bow-en首先完善,其后经济学文献对该法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统计检验。tnman调查了长岛58个学区,结果发现中位选民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学校支出之间的差别;在miller对洛杉矶县的详尽研究中,发现普通选民,而不是精英才是地域合并的最终决定者;randau holcombe总结了其他类似研究,发现这些研究很有说服力,并提出可以用中位选民模型作为政府决策的合适基准,就如完全竞争之于私有市场的基准一样。

资本化问题要求房屋购买者比较确切地了解社区之间的财政状况以及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oates首先提出了这一观点并予以统计证明,他研究了美国新泽西州北部城市1960年的数据,认为“如果一个城市提高税率,并用增加的那部分税收收入改善学校系统,那么回归系数表明预算开支增加所带来的收益可以大致抵消高税率对地方财产价值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此外,reimhard等也研究了其他公共事件对地方房屋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地方公共事件的影响都会非常准确地体现在房屋价值上。

二、财产税“新论”与税收公平

与财产税“受益论”相对立的另一种观点是财产税“新论”,这一观点由mieszkowski首先提出,后经george zodrow和mieszkowski进一步完善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mieszkowski通过调整harberger有关税收归宿的一般均衡模型,使其适用于对地方财产税的分析。mieszkowski的模型将整个经济中的行政区域分为两类:高税区域与低税区域,同时假定整个国家的资本供给完全没有弹性,研究表明,资本所有者作为一个整体负担了全国财产税的平均税负,mieszkowski把财产税的这一特征称为财产税归宿的利润成分。同时,由于高收入家庭的资产多,他们承担的税赋也多,所以财产税属于累进税制,是有利于公平收入分配的。显然,“新论”的这一结论与传统“受益论”观点截然相反。

另外,在zodrow-mieszki完善的“新论”模型中,资本的竞争性回报也得到了考虑。在税率较高的行政区域中,财产税使资本流出该地区,从而降低了当地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以及对这些要素的竞争性回报,最终提高了房屋价格;同时,由于资本被吸引到税率相对较低的地区,从而使流入地的土地与工资价格上升,并使房屋与商品价格下降,这一结果被称为财产税的消费税效应。然而,就经济总体而言,财产税“新论”认为相对于利润税成分,消费税效应只起到次要作用,因此,对税收归宿起主要作用的是利润税成分。

财产税“新论”同样也依托两个核心假设:一是资本可以因为不同地区间税率的差异而自由流动;二是在全国范围内资本总量保持不变。并且,即使在一般均衡模型中加入tiebout类型的特征,这两个基本的假设仍能保证“新论”结论的成立,因此,对“新论”的实证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其两个假设的经验验证方面。

三、税收竞争与地方公共服务均等化

税收竞争对地方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实际上是财产税“新论”在地方公共产品供给上的一种应用,也可以说是对“新论”的一种经验验证。最早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学者是break和oates,他们认为,由于税收竞争的存在,地方政府不愿对流动资本征税的心态,可能会导致他们将支出控制在没有效率的水平上,即导致地方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

zodrow和mieszkowski、wilson首先对这一观点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建立了一个存在许多相同 行政区的模型,这些行政区内的土地是固定的,资本则可以自由流动;每个地方政府选择其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以使他的代表性居民的福利最大化。其结论是:如果人头税可行,则用人头税资助的公共服务是有效的,此时财产税税率为零。如果人头税的使用存在限制,则财产税融资的结果表明地方政府选择的公共服务会低于有效水平,原因是地方政府怕资本外流而采取税收竞争策略,从而减少了对资本税的使用。

brueckner对这种简单的税收竞争模型做了进一步延伸,在其中加入了劳动力要素,且允许这一要素根据其对不同公共服务的偏好而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进而在模型中融入了劳动力要素在不同行政区域间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仍然会出现税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低于有效水平的特点。一般来说,wilson证明,即使在比基本模型更复杂的考虑生产结构的模型中,只要征收财产税降低了地方资本存量,那么公共服务提供水平低下的结果就会产生。不过,如果行政区域面积可变时,公共服务数量不足的问题会有所减轻。而当大的行政区域与小的行政区域共存时,大的行政区域比小的行政区域提供的边际服务水平更接近于有效水平。当然,小的行政区域也可能会提供过高的公共服务水平,因为在小行政区域相对低税率会使小行政区域获得巨大的资本存量。

关于税收竞争导致公共服务低水平提供的传统理论都遵循了一些相当严格的假设,诸如地方公共服务不会出现人口规模经济效应、地方公共服务的提供完全由选民意愿决定等。而事实上,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其人口规模效应存在的必然性,出于政治或其他方面的考量,地方政府对公共品的提供也可能存在市场势力。因此,关于财产税税收竞争的最新理论也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wilson证明,当地方公共服务具备规模经济效应时,税收竞争模型不一定会产生公共服务水平低下的结果。luc noi-set将税收输出分析融入到标准的税收竞争模型中,放弃了传统税收竞争模型中一个经济体只生产一种产品的假定,并进一步假设这个经济体中某个地区对某个特定产品具有专业化优势,即在这个产业上具有市场势力。结果表明,面对家庭与企业的利益权衡,政府可以通过对可流动的资本征税获得垄断租金,从而通过税收输出或租金收益给本地居民以直接的福利增加,并且,这种福利的增加完全可能超出由于税收竞争引致的资本流出而导致的福利损失。toshihiro ihori与c.c.yang在税收竞争模型中植入了行政区域内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政治竞争模型。他们构建了一个有n个相同地区(n表示竞争强度)、n个居民、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模型,并假定一个地区中位选民拥有的资产数量小于这一地区平均的资产数量。于是政治家为选举获胜而对税收政策的选择可以导致地区间的一个最优竞争强度,而这个竞争强度刚好可以保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并且如果税收竞争低于最优竞争强度,则加强税收竞争有利于社会净收益的增加。

四、财产税改革、限制措施与税收公平

美国财产税改革的主要原因是纳税人的公平要求,也与财产税的特点密不可分。arthur o'sullivant以时间为轴线,介绍了美国财产税的改革历史。20世纪初,美国实施了最古老的税收限制形式,即对特别类型(级别)的地方政府的财产税率进行限制;大萧条时期,由于公民不愿意为地方政府公共设施建设而承担纳税义务,第一次财产税革命发生了,在1932年和1933年,美国共有16个州通过税收限制,其中大部分的措施都全面地对地方财产税税收设定了一个最高上限;加利福尼亚第13号提案的通过标志着现代财产税税收革命的开始,在1960年代以后,大部分现代财产税限制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对财产税收入增长率的限制,此外,把对财产税税率的限制与对评估价值增长率的限制结合使用的措施也开始在一些地方政府使用。进而arthuro'sullivan给出了地方政府进行税收限制的主要原因:一是居民财产税在其支出中所占比重的增加;二是为了抵消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增加而引致的减少财产税的要求;三是从财产税过渡到对使用者收费的要求。

对于现代财产税限制的影响。preston和ichniowski调查了1976—1986年间在市政府层次上的财产税限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财产税限制减少了财产税税收收入及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同时,地方政府其他形式的财政收入增加了,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也同时增加了。figho和sullivant设计了一个用于分析地方政府对税收限制反映的简单模型,模型假定政府使用两种投入:管理投入和服务投入,只生产一种公共产品的情况。假定地方官员有一个支付函数,并在他们的预算限制下使其支付额最大化,如果预算限制是由税法决定的,则支付最大化的投入组合必须满足如下条件:政府官员在管理投入和服务投入间的边际替代率(mrs)必须等于要素价格。显然,如果支付函数与生产函数一样,那么投入组合的选择就是有效的,否则政府的投入组合就缺乏效率,此时,预算消减会导致地方政府改变它的投入组合与产出水平。然而对这一模型的实证检验存在相互矛盾的结论:figlio提供的证据表明税收限制会导致地方政府削减服务投入而不是管理投入;dye和mcguire则给出了相反的结论。这种实证方面的差异或许可以用地方政府操纵选民的能力加以解释,即如果一单位税收削减带来的公共产品的损失越大,那么公民就越有可能同意通过地方政府的越限试图,从而消除税收限制的冲击;反之则反是。

财产税限制的影响也体现在其他方面。人们认为政府雇员工资过高可能是导致税收限制的一个主要原因,figlio研究了在实施限制和不实施限制的州中教师的工资,结论是实施税收限制的州中教师工资更低。o'sullivan、shefffint和sexton分析了基于购置价值税收体系的加利福尼亚的财产税改革,结果发现老年人与低收入私房业主是两类受益人群,很明显,这两类人群的迁移率低于平均值。这说明,只要市场价格的增长快于再评估限制,以购置价值为基准的税收体系就会导致水平方向的不公平,即市场活动越频繁的人需要支付越高的财产税。shires以地方政府是否有权从一项来源中吸纳财政收入作为判断地方政府是否对财政收入具有控制权的标志,其具体分析了加利福尼亚州1978年和1995年受地方政府控制的财政收入的变化,结果表明受地方政府控制的财政收入大幅下降。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